痹症诊疗方案

痹症诊疗方案
痹症诊疗方案

痹症诊疗方案

痹证是指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风、寒、湿、热、瘀、痰等邪气滞留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是其基本病机,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素体阳气偏盛者,易从阳化热,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多从阴化寒,成为风寒湿痹。痰浊、瘀血闭阻经络、血脉,流注关节,导致关节肿胀、僵硬、变形。痹证日久,耗伤气血,可损及脏腑。

西医学中的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痛风、肩关节周围炎等疾病均属于本病范畴。

一、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等临床表现是痹症诊断的主要依据。

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不同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某些痹症的发

病与禀赋不足有关。

行痹以痛处游走不定为特征,属风邪甚;痛痹以痛势较甚、痛有定处,遇寒加重为特点,属寒邪盛;着痹则以肢体关节酸痛、重着、漫肿或顽麻为特征,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属湿邪盛;肢节肿胀,肌肤焮红,灼热疼痛为热痹,属热邪甚;关节疼痛日久,肿胀局限,或见皮下结节者为痰;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肌肤紫暗或瘀斑者为瘀。

3.鉴别诊断

(1)痿证痹证是由风、寒、湿、热之邪侵袭肌腠经络,痹阻筋脉关节而致;痿证则以邪热伤阴,五脏精血亏损,经脉肌肉失养为患。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症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痿废不用,一般无疼痛症状;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症是因痛而影响活动;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症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2)其他如膝眼风、痛风等病证,虽也可见关节肌肉疼痛,但疼痛部位、性质和伴发症状,有各自的证候特点。

二、辨证论治

痹证是一种以正气亏虚、肝肾不足为本,风寒湿邪痹阻关节、经络,久则化痰成瘀、伤筋蚀骨为标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正虚邪实,相互作用,且影响病情的进退。辨证的要点在于掌握体虚与邪实的孰轻孰重,脏腑气血阴阳的亏耗,风寒湿(热)痰瘀

之偏胜,而随证施以补益气血、滋补肝肾、祛风散寒、化湿清热、化痰和瘀、通络止痛等法。

1.风寒湿痹

行痹

证候: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疼痛呈游走性,多见于上肢关节,初起可见发热、恶风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滑。

病机:风兼寒湿,留滞经脉,痹阻气血。

治法:祛风除湿,散寒通络。

方药:防风汤加减。

防风15g 麻黄9g 桂枝15g

葛根30g 当归12g 茯苓15g

生姜 6g 大枣10g 甘草 6g

加减:腰背酸痛者,加杜仲、续断、桑寄生、淫羊藿、巴戟天以温肾阳。关节肿大、苔薄黄者,有化热之象,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痛痹

证候:关节、肌肉疼痛,遇寒则剧,得热痛减,关节拘紧,屈伸不利,疼痛固定而怕冷,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

病机:寒兼风湿,留滞经脉,痹阻气血。

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乌头汤加减。

制川乌(先煎)3g 麻黄9g 白芍 15g,

甘草 9g 黄芪15g

加减:关节冷痛剧烈、拘急难伸,加附子(先煎12g,细辛3g,干姜9g,当归12g 以温经散寒止痛。

着痹

证候:关节、肌肉疼痛酸楚,重着麻木,肿胀明显,关节活动受限,多见于下肢关节,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病机:湿兼风寒,留滞经脉,痹阻气血。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方药:薏苡仁汤加减。

薏苡仁30g 苍术15g 羌活15g

独活15g 防风 10g 麻黄9g

桂枝15g 制川乌(先煎)3g 当归10g

川芎6g 甘草6g

加减:关节肿胀明显,加萆薢、木瓜、五加皮以祛风除湿;肌肤麻木不仁,加海桐皮、豨莶草以祛风通痹;小便不利,浮肿,加车前子、泽泻、茯苓以利尿渗湿;痰湿盛,加法半夏、胆南星以燥湿化痰。

2.风湿热痹

证候:关节、肌肉疼痛呈游走性,痛处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稍舒,可见皮下结节或红斑,常见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病机:风湿热邪壅滞经脉,气血痹阻不痛。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

石膏(先煎)30g 知母10g 黄柏10g

连翘15g 桂枝15g 防己10g

杏仁10g 滑石15g 赤小豆10g

蚕砂(先煎)10g 甘草6g

加减:若风热偏盛,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加秦艽、桑枝、地龙;发热,咽痛者,加荆芥、薄荷、牛蒡子、桔梗以疏风利咽;关节肿胀明显,重着不利,苔黄腻,加土茯苓、萆薢、豨莶草;皮肤红斑,加赤芍、牡丹皮、生地黄、紫草以凉血消斑;口舌反复破溃,口渴明显,加马勃、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若邪热化火,壮热烦渴、关节红肿热痛,舌红少津者,去桂枝,加山栀、黄芩、漏芦,或选用犀角散加减,中成药可服用当归拈痛丸。

3.痰瘀痹阻证

证候:痹证日久,关节、肌肉刺痛,固定不移,或关节肌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肌肤顽麻或重着,甚则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有硬结、瘀斑,或胸闷痰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涩。

病机:痰瘀互结,留滞关节,闭塞经脉。

治法: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方药:双合汤加减。

桃仁10g 红花10g 当归10g

川芎6g 白芍15g 茯苓15g

法半夏10g 陈皮6g 白芥子10g

姜汁(冲服)10g

加减:皮下结节,加胆南星、僵蚕;瘀血明显,关节疼痛、肿大、强直、畸形,活动不利,舌质紫暗,脉涩,加莪术、三七,土鳖虫以加强祛瘀通络;痰瘀交结,疼痛不已,加穿山甲、白花蛇、全蝎、蜈蚣以搜剔络道;有痰瘀化热之象者,加地龙、陈胆星、水蛭;关节、脊柱僵硬、强直、变形,疼痛较甚者,加乳香、没药、血竭、苏木、延胡索活血祛瘀止痛;关节屈伸不利者,加油松节祛风化湿,舒筋活络。如关节漫肿而有积液,可加用小量控涎丹祛痰消肿,每日服1.5g,连服7至10日为一疗程,但不必空腹顿服,可分2次在餐后服下。

4.寒热错杂证

症状:关节灼热肿痛,而又遇寒加重,恶风怕冷,苔白罩黄,或关节冷痛喜温,而又手心灼热,口干口苦,尿黄,舌红苔白,脉弦或紧或数。

病机:寒郁化热,或经络蓄热,客寒外侵,闭阻经脉。

治法:温经散寒,清热除湿。

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桂枝10g 防风10g 秦艽10g

羌活10g 麻黄9g 细辛3g

苍术10g 防己10g 蚕砂10g

白芍10g 知母10g 黄柏10g

忍冬藤10g 甘草6g

加减:寒重热轻者,加制川乌、仙灵脾、威灵仙温阳散寒通络;热重于寒者,加生石膏、络石藤、豨莶草、海桐皮清热通络。

5.肝肾虚痹证

证候:痹症日久不愈,关节肌肉疼痛,时轻时重,疲劳加重,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软,或畏寒肢冷,阳痿,遗精,或骨蒸劳热,心烦口干,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

病机:肝肾不足,筋脉失养。

治法:培补肝肾,通络止痛。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活15g 桑寄生15g 防风10g

秦艽10g 桂枝10g 细辛3g

牛膝10g 杜仲10g 人参6g

茯苓10g 当归10g 川芎10g

生地10g 白芍10g 甘草6g

加减:肾气虚,腰膝酸软,加制黄精、续断、狗脊;骨节疼痛,乏力较著,加鹿衔草、千年健、石楠藤、骨碎补补虚通络,强壮筋骨;阳虚,畏寒肢冷,关节疼痛拘急,加附子、鹿角片、仙灵脾、巴戟肉、肉苁蓉;肝肾阴亏,腰膝疼痛,低热心烦,或午后潮热,加生地、首乌、桑椹子、枸杞子、功劳叶。

其他治法

1 .针刺局部取穴并根据部位循经选穴。主穴:

肩部,取穴肩髃、肩髎、臑俞;

肘部,取穴曲池、天井、尺泽、少海、小海;

腕部,取穴阳池、外关、阳溪、腕骨;

脊背,取穴大椎、身柱、腰阳关、夹脊;

髀部,取穴环跳、居谬、秩边;

股部,取穴伏兔、殷门、承扶、风市、阳陵泉;

膝部,取穴膝眼、梁丘、阳陵泉、膝阳关;

踝部,取穴申脉、照海、昆仑、丘墟。

行痹,加膈俞、血海;

痛痹,加肾俞、关元;

着痹,加阴陵泉、足三里;

热痹,加大椎、曲池。

实证针用泻法,虚证针用补法。

行痹、痛痹、着痹可加灸。

2.刺络拔罐法

用皮肤针重叩背脊两侧和关节病痛部位,使出血少许,加拔火罐。

3. 熏洗

①川乌 15g,草乌 15g,生附子(先煎)15g,半夏 15g,洋金花 3~6g,冰片 6g。煎汤熏洗,1 次 30~60min,1 日 2 次。

或研末,水或黄酒或醋调成薄饼,外敷肿痛关节处,1 日 1 次。治疗痹证寒湿偏胜者。

②半夏 30g,天南星 30g,丁香 9g,乳香、没药各 6g,肉桂10g,冰片 6g。煎汤熏洗,1 次 30~40min,1 日 2 次。或研末,水或黄酒或醋调成薄饼,外敷肿痛关节处,1 日 1次。治疗痹证痰瘀互结者。

4.穴位注射用木瓜注射液或红花注射液,或复方当归注射液,在病痛部位选穴每穴注入0.5~0.8ml,以舒经通络止痛。注意勿注入关节腔内。每隔1~3日注射1次。

5.电针法

选择上述处方穴位,针刺得气后,通电针机,先用连续波5分钟,后改疏密波,通电10~20分钟。

三、调摄与预防

本病与气候和生活环境有关,平素应注意避风、防寒、防潮,不可久居湿地。特别是气候骤变或天气寒冷时,更应注意保暖,免受风寒侵袭。劳作汗出之后,切勿当风贪凉,或汗出入水。平时注意生活调摄,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

痹证初发,应积极治疗,防止病邪流连或进一步传变。病邪人脏,要注意卧床休息。行走不便要防止跌仆,以免发生骨折。长期卧床,要保持关节的功能位,并要经常活动肢体关节。久病患者,情绪低落,很容易进一步产生焦虑、绝望等,要加强心理

治疗及安慰,让患者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饮食宜富含营养、易于消化,避免生冷、油腻等。

针灸治疗痹症跟师病案

针灸治疗痹症跟师病案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痹证4 张某,男,42岁 就诊时间:2009年9月12日8时30分 主诉:腰痛间作7年,加重伴左下肢放射痛1月余。 现病史:患者由于职业关系,长期久坐久立,于2002年搬重物后 出现腰部疼痛、活动受限,休息后症状可减轻,患者未予重视。此后患者腰痛反复发作,曾于他院查腰椎CT示:腰椎间盘突出(具 体不详),经针灸、推拿、理疗等治疗后症状均可缓解。 2009年7月21日患者不慎扭伤腰部,致腰痛加重、活动受限,伴左下肢放射痛,以臀部及小腿外侧为主,久坐久立后疼痛明显。遂于当时就诊于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医院,查腰椎CT示:腰4/5椎后纵韧带钙化,腰5/骶1椎间盘突出,左侧隐窝狭窄。行针灸、推拿、理疗等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遂于今日来我科就诊。症见:神清,精神可,腰部酸痛,左下肢放射痛,以臀部及小腿外 侧为主,久坐久立后疼痛明显,纳眠可,二便调。 既往史:2007年胃镜检查发现浅表性胃炎。否认肝炎、伤寒、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否认中毒、输血史、外伤、手术史。未发现药物、食物过敏史。 体查:腰曲直,活动受限,腰4/5棘间压痛,左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右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双4字征(-)。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2009年8月13日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医院查腰椎CT示:腰4/5椎后纵韧带钙化,腰5/骶1椎间盘突出,左侧隐窝狭窄。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痹证(肾虚痰瘀阻络)

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治则:疏通经络、补肾滋水 处方:肾俞夹脊阿是穴、委中足三里阳陵泉 操作:补虚泻实,提插捻转手法,每次选择4组电针,用连续波,留针30分钟,1次/天,12次为1个疗程。 再以背部督脉、夹脊穴、膀胱经第一侧线、第二侧线为选择点,采取离穴不离经的原则,一般拔10个左右火罐,每次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 结果:2个疗程后,痊愈。 按: 腰椎间突出症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至腰椎间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裂口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及马尾神经而产生眼腿串痛,即腰伴根性坐骨神经痛等正状者为腰盘突出症。也有人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症或髓核脱出症。 痹之名,出自《灵枢·寿天刚柔》篇,痹指闭阻不通的一种病理现象。外邪侵经络,气血闭阻不能畅行,引起肢体、关节等痛、麻木、着重、及曲伸不利等症状,名痹症。 本症的发病原因,多由卫气不固,腠理空疏,又因劳累之后,汗出当风,或涉水冒寒,坐卧湿地等,以致风寒湿邪乘虚侵入,发为风寒湿痹。《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缘患者平素工作劳累,不善调养,病程日久,而致肾气亏虚,腰 为肾之府,肾虚则气血推动无力,聚湿成痰,痰瘀互结,瘀阻脉络则 发为本病。舌淡红,苔白腻,脉弦为肾虚痰瘀阻络之征象。四诊合参,本病属中医“痹证”范畴,证属肾虚痰瘀阻络,积极治疗,预后 尚可。

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方案

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实施应用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3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 规范优势病种中医护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3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效果,规范中医护理行为,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二、实施目标 到2015年1月医院每个病区均实施相应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全院 实施中医护理方案数达到20个以上,每个病种完成病例20-30例(不 足者按实际收治病例数实施)。 三、实施步骤 1、培训、考核阶段:2014.6—2014.12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全院培 训及科室培训,进行培训效果考核,达到相关人员熟练掌握方案的应用。 2、实施阶段:2015.1—2015.6各科室对所收治病人第一诊断为相 应病种者实施中医护理方案,同时做好数据收集工作。 3、效果评价分析阶段:2015.6.1—2015.6.15对所实施病种中医护 理方案护理效果进行总结分析。 四、重点内容 1、进行中医护理方案及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考核,提高护理

人员应用中医护理方案的能力。 2、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3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结合医院实际,选择20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分科室进行实施。 3、加强医护配合,重点落实辨证施护及中医特色技术的应用,提高中医护理效果。 4、收集数据,对实施的中医护理方案进行护理效果总结分析。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全院医护人员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发挥中医药特色,提高中医护理效果的重要性,切实提高思想认识,认真落实各项工作,确保中医护理方案落到实处。 (二)、成立医院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实施应用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杜爱书 副组长:袁法林 成员:焦雪彦武志清王会敏 职责: 1、制定医院实施中医护理方案的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制定相关制度,完善工作机制。 3、对相关科室人员进行培训。 4、指导并监督各科室实施情况。 (三)、护理部成立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工作实施小组 组长:焦雪彦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症(退行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 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包括西医学中 退行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 年1 月1 日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 “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临床表现以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舌质偏暗,舌苔薄,脉滑或弦为次症。多见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改变。”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4)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 年版)》中的诊断标准: (1)近1 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 (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3、 (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勃稠,wBc<2000个/ml; (4)中 老年患者(多40岁); (5)晨僵感30min 、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 ( 6)综合临床、实验室及 X 线检查,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辨证分型 风寒湿痹 ( 1) 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 肢体多个 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 等表证。舌苔薄白,脉 浮或浮缓。 ( 2) 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 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 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 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 关节活动不 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 脉濡缓。 风湿热痹: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活多个关节,活动 不便,局 部烧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 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 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活黄腻,脉滑数活浮数。 痰瘀痹阻:痹阻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活关节肌 肤紫 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玩麻活重着,活关节僵硬变 性,屈伸不 利,舌质紫暗活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三、 1、 2、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2015)[1]汇总

消渴病(2 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 (2015年优化)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机体靶组织或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的以血糖水平升高,可伴有血脂异常等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一、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订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 做为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多饮、多尿、多食,形体消瘦等为主要依据或中 年以后发病,嗜食膏梁厚味,形体肥胖,伴有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血糖检查:空腹血糖≥7.0mmol/L;或糖耐量试验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分型 1、痰(湿)热互结证 症状:形体肥胖,腹部胀大,口干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脘 腹胀满,易饥多食,心烦口苦,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 方药:小陷胸汤(《伤寒论》)加减。 全瓜萎、半夏、黄连、枳实、马齿苋

加减:口渴喜饮加生石膏、知母;腹部胀满加炒莱菔子、焦槟榔。 偏湿热困脾者,治以健脾和胃.清热祛湿.用六君子汤加减治疗。 2、热盛伤津证 症状:口干咽燥,渴喜冷饮,易饥多食,尿频量多,心烦易怒, 口苦,溲赤便秘,舌干红,苔黄燥,脉细数。 治法:清热生津止渴。 方药:糖宁1号方加减 天花粉、石膏、黄连、地黄、太子参、葛根、麦冬、乌梅、大黄、鬼箭羽、马齿苋、玄参、知母 3、气阴两虚证 症状:咽干口燥,口渴多饮,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体消瘦, 腰膝酸软,自汗盗汗,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舌红少津,苔薄白干或 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糖宁2号方加减 天花粉、葛根、麦冬、茯苓、乌梅、黄芪、西洋参、黄精、鬼箭羽、白术 加减:倦怠乏力甚重用黄芪;口干咽燥甚重加麦冬、石斛。 (二)兼夹证 1、兼痰浊 症状:形体肥胖,嗜食肥甘,脘腹满闷,肢体沉重,呕恶眩晕, 恶心口黏,头重嗜睡,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化痰。

中医护理方案试题(AB)

《膝痹中医护理方案》中医理论考试(A) 科室姓名成绩 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 ()1.:以下不属于膝痹病证候的是:A风湿热痹证B肝肾亏虚证C肝肾不足 ()2. :以下关于瘀血闭阻证说法不正确的是:A肢体关节刺痛B痛处不固定 C舌质紫暗,苔白而干涩 ()3.:风寒湿痹证患者可以吃以下什么食物:A辣面条 B柿子 C海带 ()4.:膝痹患者需要采用什么样的火罐:A 口径大 B 口径小或适中 C口径小或偏大()5.:膝痹围手术期患者进行药熨法可采用什么穴位:A 阿是穴 B三阴交 C关元()6. :膝痹患者膝关节肿胀不能进行以下哪种中医治疗:A药熨法 B 中药外敷 C 中药塌渍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 ()1. :以下关于风湿热痹证说法正确的是:A起病较急 B得冷则舒 C苔白腻 ()2. :膝关节疼痛患者遵医嘱拔火罐可选用的穴位:A阴陵泉 B 阿是穴 C足三里()3. :排尿困难患者遵医嘱艾灸可选用的穴位:A 气海 B关元 C中极 ()4. :肝肾亏虚证患者饮食正确的是: A 鸡蛋 B 山药 C枸杞 ()5. :膝痹患者晚期行手术后说法正确的是:A手术当日平卧位,抬高患肢 B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不能使用下肢关节功能康复机C术后6小时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背伸()6. :膝痹患者健康指导说法正确的是:A避风寒湿邪入侵,注意保暖 B患肢可垫软枕抬高 C增加户外活动,日光照射 三. 判断题(每题3分) ( )1. 排尿困难者遵医嘱药熨法,取气海、关元、阴陵泉等穴 ( )2.术后患肢可垫软枕抬高,避免爬山,以免关节过度负重。 ( )3. 排尿困难可热敷下腹部。 ( )4. 膝关节疼痛,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交感、皮质下、膝等穴 ( )5. 瘀血闭阻证:宜食活血通络、温经壮阳的食品,如山楂、木耳、黑豆、核桃、乌鸡汤等。 ( )6. 拔火罐,取阴陵泉、足三里、解溪等穴。 ( )7. 膝关节疼痛评估诱因、性质、部位、持续时间以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 ( )8. 艾灸,取阿是穴、阳陵泉、内膝眼、外膝眼等穴 ( )9. 肝肾亏虚,膝关节隐隐作痛,腰膝酸软无力,酸困疼痛,遇劳更甚。舌质红、少苔。( )10. 排尿困难遵医嘱药熨法,取气海、关元、阴陵泉等穴 ( )11. 膝关节疼痛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 )12. 对风湿热痹症肿胀患者局部予膝关节湿敷治疗,注意防止皮肤冻伤,观察治疗效果。 四.填空题(每空3分)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精深中医诊疗方案设计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 木,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行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包括西医学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1月1日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临床表现以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舌质偏暗,舌苔薄,脉滑或弦为次症。多见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改变。”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4)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中的诊断标准: (1)近1个月反复膝关节疼痛; (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勃稠,wBc<2000个/ml; (4)中老年患者(多40岁); (5)晨僵感30min、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 (6)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三、辨证分型 1、风寒湿痹 (1)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 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2)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 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 脉濡缓。 2、风湿热痹: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活多个关节,活动 不便,局部烧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 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 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活黄腻,脉滑数活浮数。 3、痰瘀痹阻:痹阻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活关节肌 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玩麻活重着,活关节僵硬变 性,屈伸不利,舌质紫暗活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医院针灸科痹症诊疗常规

针灸科痹症诊疗常规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古代痹证的概念比较广泛,包括内脏痹和肢体痹,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的痹证,主要包括西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 【病因病机】本病与外感风寒湿热等邪和人体正气不足有关。风寒湿等邪气,在人体卫气虚弱时容易侵入人体而致病。汗出当风,坐卧湿地,涉水冒雨等,均可使风寒湿等邪气侵入机体经络,留于关节,导致经脉气血痹阻不同,不通则痛,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根据感受邪气的相对轻重,常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风邪善行数变,故可见疼痛游走不定;寒性收引,故见疼痛较剧,得热痛减;湿性重浊,故见疼痛困重,或伴关节肿胀。若素体阳盛或阴虚火旺,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或感受热邪,留注关节,可见关节红肿热痛兼发热,为热痹。总之,风寒湿热之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筋络,导致气血痹阻不通,产生本病。 【辨证】 主症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若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为行痹(风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为痛痹(寒痹);若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苔白腻,脉濡缓,为着痹(湿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可累及多个关节,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苔黄燥,脉滑数,为热痹。 中医治疗 (一)风寒湿痹 1. 行痹(风痹) 证候多见于上肢肩背,或见恶风、发热,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苔白,脉浮。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代表方防风汤去黄芩 防风10g 当归10g 赤茯苓10g 杏仁10g 麻黄9g 肉桂3g 秦艽10g 葛根10g 生姜6g 甘草6g 大枣6g 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 2. 痛痹(寒痹)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痛处固定,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屈伸不利不便,苔白,脉弦紧。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代表方乌头汤 川乌10g (先煎30-40分钟)麻黄10g (后下)芍药15g甘草6g 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 3. 着痹(湿痹)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重着,同有定处,肌肤麻木,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苔白腻,脉濡缓。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代表方薏苡仁汤 薏苡仁15g 川芎10g 当归10g 麻黄(后下)9g 桂枝9g 羌活6g 独活10g 防风10g 苍术6g 川乌10g (先煎)甘草6g 生姜6g 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 (二)风湿热痹 证候关节疼痛,痛处灼热红肿,手不能触,发热汗出,恶风,口渴,烦闷不安,舌红苔黄燥,脉数。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白虎加桂枝汤 石膏30g 知母10g 粳米15g 桂枝10g 甘草6g 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

青盲中医护理方案

20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局、卫生厅局中医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为保持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效果,规范中医护理行为,我司组织重点专科护理协作组在梳理、验证和优化各地有效中医护理方案、技术的基础上,制定了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等20个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工作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司医疗管理处。 联系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医疗管理处廖穆熙邴媛媛 电话:010—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方案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 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方案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护理方案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乳腺癌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 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方案 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胃癌中医护理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 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 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 护理方案附录1 护理方案附录2

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郁气滞证:视物模糊,视野中央区或某象限可有大片暗影遮挡;心烦郁闷,口苦胁痛,头晕目胀,舌红苔薄白。 (二)肝肾不足证:双眼昏矇日久,渐至失明,口眼干涩,头晕耳鸣,腰酸肢软,烦热盗汗,男子遗精,大便干,舌红苔薄白。 (三)气血两虚证:视力渐降,日久失明,面色无华,唇甲色淡,神疲乏力,懒言少语,心悸气短,舌淡苔薄白。 (四)气滞血瘀证:视神经萎缩见于外伤或颅内手术后,头痛健忘,舌暗红有瘀点。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视物模糊 1.做好安全评估,如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跌倒/坠床评估等,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2.加强巡视,及时了解患者所需,协助服药到口,防止漏服、误服。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肾、眼、神门等穴。 4.遵医嘱穴位注射,取太阳穴、肾俞、肝俞等穴。 5.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取太阳穴。 6.遵医嘱艾灸,取光明、足三里等穴。 7.遵医嘱足部中药泡洗。 (二)心烦郁闷 1.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室内光线柔和,温度适宜。

腰痹病中医诊疗方案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纤维环破裂症。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或外力作用引起腰椎椎间盘内、外压力平衡失调均可使纤维环破裂导致腰椎间盘的髓核突出而引发本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学中“腰痛”或“腰腿痛”“痹症”范畴。 一、病名:中医病名:腰痹病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孤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西医诊断标准:《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

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孤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紧涩或脉弦。 2、寒湿痹阻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

外科 脱疽(糖尿病性足病)中医诊疗方案

脱疽(糖尿病性足病)中医诊疗方案 (2019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糖尿病足》。 (1)糖尿病患者有肢端血管和(或)神经病变和(或)合并感染者。 (2)糖尿病患者肢端有湿性坏疽或干性坏疽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并符合0~5 级坏疽标准者。 (3)踝/臂血压指数小于0.9 以下者。 (4)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查,提示肢端血管变细,血流量减少造成缺血或坏疽者。 (5)血管造影证实,CTA、MRA 提示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并有临床表现者。 (6)电生理检查,可见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或肌电图、体感诱发电位异常改变者。 (7)X 线检查,可见骨质疏松脱钙、骨质破坏、骨髓炎或关节病变、手足畸形及夏科关节等改变者。 具备前2 条,并结合后3~7 条中任何1 条即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2002年制订的《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临床诊断与疗效标准(草案)》。 (1)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2)有糖尿病病史,或空腹血糖值升高,尿糖测定阳性者。 (3)有慢性肢体动脉缺血表现:肢体麻木、怕冷(或怕热)、间歇性跛行、瘀血、营养发生改变,肢体感觉减退或皮肤发红灼热,甚者发生溃疡或坏疽;常四肢发病,以下肢为重。 (4)各种检查证明有肢体动脉狭窄闭塞性改变,下肢以腘动脉以远动脉病变为最多见。 (5)常伴有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肾动脉血管病、脑血管病和眼底动脉血管病变等。 (6)排除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大动脉炎、雷诺氏病、冷损伤血管病等其它缺血性疾病。

(7)①肢体动脉无损伤检查:彩色多普勒、CT、DSA(数字减影)、血管超声、血管光电容积血流图检查证实有肢体动脉狭窄或闭塞者。②动脉造影以下肢动脉病变为主,腘动脉以远动脉病变占80%以上,血管病损形态颇似动脉硬化闭塞症,由于广泛的肢体动脉硬化、糖尿病,故动脉侧支血管较少,血管可发生迂曲、狭窄、闭塞。③多普勒踝部血压测定与肱部血压测定之比明显变小。④X线平片检查:主动脉弓、腹主动脉或下肢动脉有钙化阴影。 (二)分期诊断 1.未溃期:下肢无明显破溃。 2.已溃期:下肢已出现破溃。 (三)证候诊断 1.寒邪凝滞,痰瘀阻络证:肢体明显发凉、冰冷、呈苍白色,遇寒冷则症状加重,步履不利,间歇性跛行、多走疼痛加重,小腿酸胀,休息痛减。严重者持续疼痛,夜间尤甚、彻夜不寐。肢端、小腿有瘀斑,或足紫红色、青紫色,舌质淡或有瘀斑,苔薄白或腻,脉沉迟或弦涩。 2.热毒伤阴,瘀阻脉络证:足局部红、肿、热、痛,或伴溃烂,神疲乏力,烦躁易怒,口渴喜冷饮,舌质暗红或红绛,苔薄黄或灰黑,脉弦数或洪数,趺阳脉可触及或减弱。 3.湿热毒蕴,筋腐肉烂证:足局部漫肿、灼热、皮色潮红或紫红,触之患足皮温高或有皮下积液、有波动感,切开可溢出大量污秽臭味脓液,周边呈实性漫肿,病变迅速,严重时可累及全足,甚至小腿,舌质红绛,苔黄腻,脉滑数,趺阳脉可触及或减弱。 4.气血两虚,络脉瘀阻证:肢体麻木、疼痛,状如针刺,夜间尤甚,痛有定处,足部皮肤感觉迟钝或消失,皮色暗红或见紫斑;或溃后创面腐肉已清,肉芽生长缓慢,久不收口,周围组织红肿已消或见疮口脓汁清稀较多,经久不愈,舌质淡红或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趺阳脉弱或消失。 5.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足发凉,皮温低,皮肤苍白或紫暗,冷痛,沉而无力,间歇性跛行或剧痛,夜间更甚,严重者趾端坏疽干黑,逐渐扩大,腰酸,畏寒肢凉,肌瘦乏力,舌淡,苔白腻,脉沉迟无力或细涩,趺阳脉弱或消失。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寒邪凝滞,痰瘀阻络证 治法:温经散寒,化痰祛瘀 (1)推荐方药:阳和汤和桃红四物汤加减。麻黄、熟地、鹿角胶(烊化)、白芥子、炮姜炭、甘草、肉桂、桂枝、桃仁、红花、熟地、当归、川芎、赤芍、

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虚血瘀证:肢体麻木,如有蚁行感,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薄白。 (二)阴虚血瘀证:肢体麻木,腿足挛急,酸胀疼痛,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或灼热疼痛,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皮肤干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便秘,舌质嫩红或淡红,苔花剥少津。 (三)寒凝血瘀证:肢体麻木不仁,四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著,入夜更甚;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白滑。 (四)痰瘀阻络证:肢体麻木不止,常有定处,足如踩棉,肢体困倦,头重如裹,昏蒙不清,体多肥胖,口粘乏味,胸闷纳呆,腹胀不适,大便粘滞。舌质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 (五)肝肾亏虚证: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甚者萎废不用,腰膝酸软,阳痿不举,骨松齿摇,头晕耳鸣,舌质淡,少苔或无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肢体麻木、挛急、疼痛 1.观察四肢末端皮肤颜色、温度的变化、有无破溃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2.观察疼痛发作的时间、性质、程度。 3.注意肢体及足部保暖,做好足部护理,预防足部溃疡及压疮的发生。 4.遵医嘱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治疗。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内分泌、脾、腰、足等穴。 6.遵医嘱足部中药泡洗,药液温度38~40℃,防止烫伤。 7.遵医嘱双下肢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地机、太溪、涌泉等穴。 8.遵医嘱穴位贴敷,取涌泉等穴。 9.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取足三里、地机、太溪、涌泉等穴。 10.遵医嘱艾灸,取地机、委中等穴。 (二)肢体痿软无力 1.起居有时,避免劳累,卧床休息为主。 2.根据病情指导并协助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病情稳定后适量运动,循序渐进。 3.注意安全,做好预防措施防止跌倒。 4.遵医嘱艾灸,取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肾俞、脾俞、足三里等穴。 (三)腰膝酸软 1.遵医嘱监测血糖,观察有无低血糖发生。 2.遵医嘱艾灸,取肾俞、神阙、气海、关元、三阴交等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气海、关元、委中、涌泉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皮质下、内分泌、脾、胰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活血化瘀类药一般饭后服;气虚血瘀、寒凝血瘀者偏热服;痰瘀阻络者宜温凉服;肝肾亏虚者宜温服(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用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症(退行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 木,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包括 西医学中退行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1月1日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临床表现以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舌质偏暗,舌苔薄,脉滑或弦为次症。多见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改变。”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4)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中的诊断标准: (1)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 (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 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勃稠,wBc<200(个/ml; (4)中 老年患者(多40岁); (5) 晨僵感30min 、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 (6) 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 线检查,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辨证分型 风寒湿痹 (1) 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 肢体多 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 等表证。舌苔 薄白,脉浮或浮缓。 (2) 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 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 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 关节活 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 脉濡缓。 风湿热痹: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活多个关节,活动 不便,局 部烧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 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 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活黄腻,脉滑数活浮数。 痰瘀痹阻:痹阻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活关节肌 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玩麻活重着,活关节僵硬变 性,屈伸不利,舌质紫暗活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二、 1、 甚 、甬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 2、

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

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住院)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指南》(ZYYXH/T3.1~3.15—2007)。 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但若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2007年)。 空腹血糖(FPG)≥7.0mmol/L(126mg/d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200mg/dl);或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 (二)证候诊断 (1)主证 ①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②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③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水谷不消,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④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脉弦滑。 ⑤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⑥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虚浮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⑦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甚至饮一溲一,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耳轮干枯,面色黧黑;畏寒肢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食纳不香,阳痿,面目浮肿,五更泄泻,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针灸治疗痹症跟师病案

针灸治疗痹症跟师病案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痹证4 张某,男,42岁 就诊时间:2009年9月12日8时30分 主诉:腰痛间作7年,加重伴左下肢放射痛1月余。 现病史:患者由于职业关系,长期久坐久立,于2002年搬重物后出现腰部疼痛、活动受限,休息后症状可减轻,患者未予重视。此后患者腰痛 反复发作,曾于他院查腰椎CT示:腰椎间盘突出(具体不详),经针灸、推拿、理疗等治疗后症状均可缓解。 2009年7月21日患者不慎扭伤腰部,致腰痛加重、活动受限,伴左下肢放射痛,以臀部及小腿外侧为主,久坐久立后疼痛明显。遂于当 时就诊于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医院,查腰椎CT示:腰4/5椎后纵韧带钙化,腰5/骶1椎间盘突出,左侧隐窝狭窄。行针灸、推拿、理疗等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遂于今日来我科就诊。症见:神清,精神可,腰 部酸痛,左下肢放射痛,以臀部及小腿外侧为主,久坐久立后疼痛明显,纳眠可,二便调。 既往史:2007年胃镜检查发现浅表性胃炎。否认肝炎、伤寒、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否认中毒、输血史、外伤、手术史。未发现药物、食物过敏史。 体查:腰曲直,活动受限,腰4/5棘间压痛,左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右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双4字征(-)。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2009年8月13日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医院查腰椎CT示:腰4/5椎后纵韧带钙化,腰5/骶1椎间盘突出,左侧隐窝狭窄。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痹证(肾虚痰瘀阻络) 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医护理实施方案

年中医护理方案

————————————————————————————————作者:————————————————————————————————日期: 2

富源县中医医院 2015年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实施应用工作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3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规范优势病种中医护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结合云南省二级中医医院持续改进活动实施细则的要求,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3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效果,规范中医护理行为,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二、实施目标 到2015年底医院每个病区均实施相应病种达到20个以上,每个病种完成病例20-30例(不足者按实际收治病例数实施) 三、实施步骤 1、培训、考核阶段:2015年1月—2015年2月,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培训,充分认识开展“以病人为中心,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完善“中医护理方案”活动,对护理人员通过组织学习掌握各科优势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进行理论及抽问考核,达到相关人员熟练掌握方案的应用。 2、实施阶段:2015年3月—2015年11月,护理人员通过科室组织学习能掌握我院单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对所收治病人第一诊断为相应病种者实施中医护理方案,同时做好数据收集工作,通过分阶段检

查和考核及时总结开展“中医护理方案实施”创建活动的经验和成效,并提出改进措施,奖惩分明,提高工作积极性,使临床中医护理服务进一步规范,病人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3、效果评价分析阶段:2015年12月1日—2015年12月31日落实实施“护理部中医护理方案”,通过分全年的检查和考核及时总结开展“中医护理方案实施”创建活动的经验和成效,并提出改进措施。使大家积极掌握各科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继续完善“中医护理方案”活动,并对所实施病种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进行总结分析。 四、重点内容 1、进行中医护理方案及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考核,提高护理人员应用中医护理方案的能力。 2、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3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结合医院实际,选择20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分科室进行实施。 3、加强医护配合,重点落实辩证施护及中医特色技术的应用,提高中医护理效果。 4、收集数据,对实施的中医护理方案进行护理效果总结分析。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全院医护人员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发挥中医药特色,提高中医护理效果的重要性,切实提高思想认识,认真落实各项工作,确保中医护理方案落实到实处。 (二)成立中医护理方案实施领导小组

痹症诊疗方案

痹症诊疗方案 痹证是指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风、寒、湿、热、瘀、痰等邪气滞留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是其基本病机,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素体阳气偏盛者,易从阳化热,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多从阴化寒,成为风寒湿痹。痰浊、瘀血闭阻经络、血脉,流注关节,导致关节肿胀、僵硬、变形。痹证日久,耗伤气血,可损及脏腑。 西医学中的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痛风、肩关节周围炎等疾病均属于本病范畴。 一、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等临床表现是痹症诊断的主要依据。 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不同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某些痹症的发病与禀赋不足有关。 行痹以痛处游走不定为特征,属风邪甚;痛痹以痛势较甚、痛有定处,遇寒加重为特点,属寒邪盛;着痹则以肢体关节酸痛、重着、漫肿或顽麻为特征,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属湿邪盛;肢节肿胀,肌肤焮红,灼热疼痛为热痹,属热邪甚;关节疼痛日久,肿胀局限,或见皮下结节者为痰;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肌肤紫暗或瘀斑者为瘀。 3.鉴别诊断 (1)痿证痹证是由风、寒、湿、热之邪侵袭肌腠经络,痹阻筋脉关节而致;痿证则以邪热伤阴,五脏精血亏损,经脉肌肉失养为患。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症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痿废不用,一般无疼痛症状;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症是因痛而影响活动;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症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2)其他如膝眼风、痛风等病证,虽也可见关节肌肉疼痛,但疼痛部位、性质和伴发症状,有各自的证候特点。 二、辨证论治 痹证是一种以正气亏虚、肝肾不足为本,风寒湿邪痹阻关节、经络,久则化痰成瘀、伤筋蚀骨为标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正虚邪实,相互作用,且影响病情的进退。辨证的要点在于掌握体

最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pdf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中医药出 版社,2007年出版)。 (1)病史:有消渴病,或消渴病久治不愈病史。 (2)主要症状: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 肌肉无力和萎缩等。 (3)主要体征:震动觉、压力觉、痛觉、温度觉 (小纤维和大纤维介导)的缺失,以及跟腱反射消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4)辅助检查:物理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的异常改变,QST和NCS中至少两项异常。 (5)排除了引起这些症状和/或体征的其他神经病变。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3年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1)明确的糖尿病病史。 (2)在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 (3)临床症状和体征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相符。 (4)有临床症状(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者,以下5项检查(踝反射、针刺痛觉、震动觉、压力觉、温度觉)中任1项异常;无临床症状者,5项检查中任 2项异常,临床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5)排除诊断:需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神经病变,如颈腰椎病变(神经根 压迫、椎管狭窄、颈腰椎退行性变)、脑梗塞、格林-巴利综合征、严重动静脉血管病变(静脉栓塞、淋巴管炎)等,尚需鉴别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引起的神经毒 性作用以及肾功能不全引起的代谢毒物对神经的损伤。如根据以上检查仍不能确诊,需要进行鉴别诊断的患者,可做神经肌电图检查。 (6)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临床 症状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临床诊断有疑问者,可以做神经传导功能检查。 (7)诊断分层:见下表

针灸治疗痹症跟师病案修订稿

针灸治疗痹症跟师病案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痹证11 李某,女 45岁 就诊时间:2009-11-09 主诉:四肢关节酸痛2月余,游走不定,膝关节、腕关节屈伸不利; 伴眩晕神疲,胸闷心悸,小溲短赤,舌淡胖边有少许齿横苔薄白,脉弦数。 诊断:痹证(风寒湿邪,侵袭经络) 治则:疏风祛寒,健脾祛湿,通络止痛。 处方:(1)百会风池肾俞脾俞肝俞 (2)犊鼻足三里阴陵泉中渚合谷侠溪太溪太冲 操作:补虚泻实,提插捻转手法,加TDP照射局部;每次选择2组电针,用连续波,留针30分钟,1次/天,每日一组,12次为1个疗程。 再以背部督脉、夹脊穴、膀胱经第一侧线、第二侧线为选择点,采取离穴不离经的原则,一般拔10个左右火罐,每次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 结果:连续治疗2个疗程,上诉症状基本好转,但仍有腕关节屈伸欠佳。 按: 痹之名,出自《灵枢·寿天刚柔》篇,痹指闭阻不通的一种病理现象。外邪侵经络,气血闭阻不能畅行,引起肢体、关节等痛、麻木、着重、及曲伸不利等症状,名痹症。 本症的发病原因,多由卫气不固,腠理空疏,又因劳累之后,汗出当风,或涉水冒寒,坐卧湿地等,以致风寒湿邪乘虚侵入,发为风寒湿痹。《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气偏胜者为行痹。 本例患者,外感风寒湿三气之邪,内因水亏木旺,肝风燥动,内外之风相兼,故四肢关节游走作痛,发为行痹之症,心悸胸闷者,痹邪有入心之势。故泻百会、风池、肝俞以祛风潜阳;泻合谷、太冲开四关以镇摄燥动之风阳;补太溪、肾俞滋肾水以涵肝木;泻神门、郄门、内关以疏内邪心君之邪,而宁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