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复习内容全集

新课程改革复习内容全集
新课程改革复习内容全集

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理念教师招聘复习内容全集

一、单项选择题

1、课程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原则是(校内为主、校外为辅)

2、被实施者排除于学校课程体系以外的课程是(空无课程)

3、“理解”这一层次水平属于的台阶目标是(学懂)“模拟应用”这一层次水平属于的台阶目标是(学会),“巩固转化”这一层次水平属于的台阶目标是(学懂)

4、“自我评价”这一层次水平属于的台阶目标是(会学)

27、优化选择这一层次水平所属于的台阶目标是(会学)

31、领悟品格的最高层次水平是(价值的性格化)

5、价值的性格化属于领悟品格的(最高层次)价值的概念化属于领悟品格的(第一层次)

6、知识与技能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

7、将体验转化为理性概括,将理性认识转化为个性品格是(领悟品格)的教学目标。

8、自主性学习的最佳品质是:内省性

9、基础教育课程的主体部分是(国家课程)

10、(闭卷百分制测验)不属于定性评价方法。

11、参与多元互动的相关要素能够根据各自需求和预期目标体验各自状态,并对自身的行为能够反思,体验、调控,这反映了多元互动主体的:自主性

12、多元互动的特征是(多向性、相互性、自主性)

13、学生与教师互动,是(异类异质互动)

14、将散乱无序的信息联结成一个小故事加以记忆,

这种信息储存的结构形式是(信息包)

15信息提取中最佳的技术与方法是(直取法)、

课题实验研究、专题研究所进行的教学研究评价属于(突破性评价)

16、教育研究中使用最早的、最为广泛的方法是(观察法)

17、以课改为核心内容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必须坚持的原则是(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部上岗)

18、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必备的核心特征是(独立性)

19、除自变量之外一切可能影响研究结果,对实验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因素是(无关变量)

20、平实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评课是属于(互补性评价)

21、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灵魂时(创新性原则)

22、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是(主动性)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师生互动)

23、新课程在注重多种评价结合的基础上突出(形成性评价)

24、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

25、地方课程的研发主体是(本地课程专家)

26、把过程和结果作为一个维度目标提出来体现出本次课改的(创新性)

28、以制度化实现了的在学校中实施的课程属于(实际课程)

29、实施课改后,基础教育的课程主体部分(综合课程)

30、“过程与方法”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载体)

32、自主性学习的核心品质是(独立性)自主性学习的重要品质是(体验性)自主性学习的基本品质是(主动性)

33、新课程强调发挥课程的(教育功能)

34、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时指出其进步趋势或问题,使其反思、校正、完善,这属于(形成性评价)

35、在多元互动教学中,平等地双方都有作用与反作用,这反映了多元互动教学的(交互性)

36、顺化互动的特点有整体建构性和(主动适应性)

37、师生互动的特点有启迪互动和(反差互动)

38、信息编码的本质意义是通过编码掌握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

39、根据信息在其应用场中方向、位置为其编码所依据的是(空间线索)

40、国家课程的研发主体是(课程专家)

41、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活动属于(显性课程)

42、结果性目标的基本特点是(动态递升性)43、“独立操作”这一层次水平所属于的台阶目标是(学会)

44、“体味”“偏爱”属于体验价值的层次是(第二层次)“反思”“接受”属于体验价值的层次是(第一层次)

45、兴趣的最高水平是(理趣)兴趣的第一层次水平是(乐趣)兴趣的第二水平是(志趣

46、人内在体验的外在流露是(态度)

47、内省性是自主性学习的(最佳品质)

48、随堂听课属于(直接观察)

49、每学期的期末考试一般属于(总结性评价)

50、在多元互动教学中,学生可以从不同起点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互动方式,这反映了多元互动教学的(建构性)

51、同化互动特点有吸纳同化性和(探究提取性)

52、师生的人际互动特点有反差互动和(启迪互动)53、学生个体的内部互动的特点是吸纳式互动、编码组合互动和(反思体验互动)

54、根据信息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有序编码属于按照(逻辑顺序)

55、从目的上看,学生终结性评价属于(水平性评价)

56、教育科研选题和设计的生命是(科学性原则)

57、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学要求的古代著作是(学记)

58、新课程强化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9、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

60、体验性目标的构成要素有反应、体验(领悟)

61、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要求的古代教育家是(孔子)

62、由控制条件的作用而导致的被试变化的结果是(因变量)

63、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最高层次的基本特征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64、在选择科研课题时,应考虑课题应有一定的横向涵盖性和迁移性。这反映了教育科研选题时的(扩展性原则)

65、指通过挖掘,激发调动学生内部的积极因素与内动力,使不同差异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与发展的教学策略是(赏识激励策略)

66、学生自身眼耳舌身心的互动属于(个体内部加工)

67、在信息存储时信息之结构关系呈种属关系、函数关系的存储形式是(信息网)

68、平衡互动特点是衡动递升性和(交替循环性)

69、在教学之初,对学生学习行为的优劣的评价属于(诊断性评价)

70、独立性是自主性学习的(核心品质)

71、人对所经历过的事实的心理体验是(情感)

72、对经历过的事实回顾、反思、体味、属于体验性目标所具有的特点的(反刍性)

73、认同反映的第一水平是(顺从反应)

74、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互动整合所具有的基本形式有(三种)

75、成长记录袋属于(质性评价方法)

76、以评价主体而言,新课程强调应以(自评为主)

77、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同类异质互动)

78、将良好的心态投入课堂之中,促进调节多元互动的态度和行为,以保证学懂。这是(认同教学的目标。)

79、将相关信息按照一定顺序联结成窜输入脑库,这种信息结构存储形式为(信息连接)

80、就是抓住相关事物的联结点或事物发展的线索,进行整体突破,整体推进的教学策略是(把手整合)

81、研究者要从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出发,全面考虑是否能取得预期成果,去恰当选题,这反映了教育科研的(可行性原则)

8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工作的推广方针是(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

二、多向选择题

1、新课程评价要求淡化(甄别)(选拔)功能。

2、教育实验涉及的基本要素有(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3、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选题原则有(科学性)(需要性)(创新性)(可

行性)(扩展性)原则。

4、学生个体的内部互动的特点有(吸纳式互动)(编码组合互动)

(反思体验互动)

5、体验性目标的基本特点是(潜在性)(反刍性)(后摄调控性)

6、新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独立课程包含的指定板块有(信息

技术)(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7、属于显性课程的(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活动)

8、创新思维能力具有(独特性)(敏锐性)(灵活性)(联动性)(整

体性)

9、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有多种(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学习形式)的

组合

:凭借已有知能理解消化新知,生成同化结构的个体互动。

10同化互动特点(探究提取性)(吸纳同化性)

11、一般思维应具有的品质为(广阔性)(流畅性)(深刻性)(批判性)

12下列属于隐性课程的是(师生关系)(校风)

13创新发展的思维策略所包含的要素有创新(精神(思维方法)(技法)

14、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有(浓厚的问题意识)(多元化探究互动)(思辨

的探究结论)

15体验性构成的要素是(反应)(体验)(领悟)

16、按照试验的目的、任务,我们可以把实验分为(探索性试验)(验

证性试验)

17、贯彻教育科研选题的可行性原则需要考虑的条件有(客观条件)(主

观条件)(时机)

18、问题情境策略主要特点①情感冲击力强:②内部驱动力强:③合作互

动力强④整合建构力强

19、案例研究的特点是(客观性)(典型性)(有效性)(灵活性)(综

合性)

20、中小学个案研究常用的方法有(追踪法)(追因法)(临床法)(产

品分析法)

21、合作性学习的品质有(诚实求真、和睦相处)(和谐互动、博采众长)

(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22、教与学的调控策略具有的特点是(指向性)(融合性)(后)(完

善性)⑵:

23、教学互动要素主要包括(互动主体)(内容)(互动工具、)(互动

方式)

24、新课程结构的特点有(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25、下列属于质性评价的方法有(学习日记)(操行评语)(成长记录袋)

(典型题例分析)(行为观察记录)

填空、1、新课程的学习观强调培养未来的学生是(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充分发展)和(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学生。

2、创新思维的品质具有(独特性)(灵活性)(联动性)(敏锐性)和

(整体性)

3、新课程的评价观强调发评价的(教育)功能。

4、新课程的价值可简单概括为(为了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为了实

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6、新课程规定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7、研究性学习课程实行(弹性)课时制,而研究性学习方式一般融合在

(学科课程)的教学中

8、新课程中芬克课程的实施宗旨是力求本学科课程为(教育人),为(人

的整体发展服务)

9、新课程的知识观强调不仅要掌握(陈述性知识)还要掌握(程序性知

识)(策略性知识)

10、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范围是(幼儿园)(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

育)

11、新课程对教师考试评价提出两条明确规定(教师应对学生的考试成绩

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

名次)

12、态度是人内在体验的(外在流露)

13、课程资源的结构包括(校内)和(校外)课程资源。

14、课程资源开嘎利用的策略是(校内为主)(校外为辅)

15、新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管理

16、综合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学科知识的(拼盘)

17、新课程要求教师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18、信息的有序编码的线索有(时间)(空间)(逻辑顺序)

19、提取信息的策略有(①凭感觉提取即直取法)(②靠索引检索即检索

法(③据结构提取即推理法)

20、原有分科课程内容上难、繁、偏、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

21、新课程要求教师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2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

课程)

23、新的分科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综合课程是双学科与多学科(融

合沟通)课程形态

24、程序性目标的周期性动程是(学中做)(做中学)(反思调控)

25、三维目标互动整合的基本形式有:(按序全对称互动整合)(按需非

对称互动整合)(周期整合律动)

26、对亲自经历过的过程行为优化加工,在感情向理性过渡过程中以形成

价值倾向,是(体验)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及教育策略

新课程概念:新课程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活动的总和:是学生主动与教材、与教师、与同学、与环境等相关课程要素进行互联互动、共生共创、整合建构的“生态系统”。

内涵发展变化

主要有六个趋势:

(1)从强调学科知识、教材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进而强调

课程复杂的会话。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因素的整

合。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

(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重。

课程内涵的偏颇与误区

1、把学科教材当作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学科本位,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满堂灌。以偏概全,见物不见人,丧失了师生的经验资源。

导致:七次课该没有根本突破,教师“教教材”学生知识过细,在社会竞争中缺乏竞争力。

2、把大纲、目标、计划当作课程。国成与结果割裂,忽视了能力形成的过程与方法。后果:写教案——倒教案,以完成教学进度为教学任务。

3、把学习者的经验当作课程。忽视了知识结构、理性结构对儿童成长发展的价值。从一个极端走向里一个极端。危害:影响学生个性智能的提升。

4、不组织、不支持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课程的分类从课程开发、编制、管理的主体来划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从课程的显现程度分: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从课程的实际开设划分实际课程空无课程

什么是新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特定阶段教育质量指标所作的基本规定(如: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内容框架、教学建议和教学评价建议),是国家对不同学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课标与大纲区别

①价值取向不同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未来国民素质的培养,而大纲着眼于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指导教学工作。

②课程目标不同新课标规定,各门课程都要以三维目标整合发展养成素,而教学大纲以学科知识为核心,是单一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

③课程结构不同课标规定,基础教育课改采用复合型课程结构,而大纲采用单一分科课程。

④教与学的方式不同 a新课标要求教学互动式,大纲是知识讲授式。 b课标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自在发展的方式,大纲指导下是被动接受式。

⑤课程实施过程不同课标要求采用的是开放的、完整的复合型教学结构过程,而大纲则是封闭的、单一的学科课程教学结构过程

⑥课程评价不同课标规定采取多元化评价,突出过程成长评价。而大纲采取一元化评价,一次考试、分数评价。

⑦对教师素质要求角色要求不同课标要求教师做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管理者,而不仅仅是知识讲授者,知识的搬运工,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素质。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的功能性基本要求。

地位、价值:三维目标是课程标准的灵魂、统帅

指在一定时间内,学生凭借已有知识经验获取新知识的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是每门课程教学中预设的要现实的结果性目标。

(1)学懂 : 水平要求:了解、理解、巩固转化。

(2)学会:水平要求:模拟运用、独立运用、灵活运用。

(3)会学:水平要求:优化选择、自我评价、认识品质。

结果性目标的实施误区:

①目标设定角度不对。

②将知识与技能分割以求,出现单纯讲知识,机械训练的倾向。

③目标设计缺乏层次性、外向性。低水平重复,无由易到难的水平要求,不能根据水平学生制定不同目标。

④只有教师设计目标,学生不明确,不参与设计。

⑤忽视知识生成,强调记忆学习

过程与方法

周期动程结构:学中做-----做中学----- 反思调控

(1)学中做:基本程序方法:尝试学习----群体学习----独立作业

(2)做中学:基本程序方法:独立作业-----实践活动-----测评矫正。(3)反思调控:基本程序方法:测评矫正----- 体验交流-----领悟品质

程序性目标的实施误区

(1)对“过程与方法”特点认识模糊,

(2)把“过程与方法”割裂开来,

(3)注重师教的“过程与方法”,忽视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教学的立足

点、着眼点有误。

(4)“过程与方法”的共性与个性处理不当。

(5) 不知如何去寻找“过程与方法”与“知识与技能”及“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的整合点、并把相关整合点的“过程与方法”清晰地概括出

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内涵:指人对亲身经历过事实的体验性认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态度行为与习惯。又称之为体验性目标。

层次结构与水平要求

1、认同反应:顺从反应——主动反应——满足反应

2、体验价值:反思、接受某价值——体味、偏爱某价值——信奉、追求某

价值

3、领悟品格:价值概念化——价值综合化——价值性格化。

体验性目标的实施误区:

(1)笼统泛化,缺乏层递性(2)体验对象与程序不明确(3)浅尝

辄止,缺乏体悟概括

课标、三维目标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

①从书本就知识的讲析教学中跳出来,通过教学互动把三维目标纳入到智能建构、养成素质的整合发展的规则性教学活动之中。

②强调学生亲历获取位知的学习过程,掌握知识产生、应用的程序与方法,突出了学会会学的自主学习能力生长。教师备课、设计与实施教学是知识教学的欲设过程与学生行为变化的非欲设过程的完美结合与有机统一。

③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个性智能结构生成与发展的优化与调空作用,突出了依靠学生内动力的挖掘、搬运、调动来培养学生素质。

整合规律:①按序全对称互动整合②按需非对称互动整合(3)周期整合律㈠、什么是新课程的价值观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课程的育人功能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放到学校压倒一切的位置。把课程的甄别、选拔功能作为工具价值,为根本价值服务,放在从属地位。从而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完整的课程观。

新课程价值观的分类体现

①知识观②学生观③学习观④教学观⑤评价观

㈡、新课程的知识观P42

1、什么是知识?知识是人们感知、改造、建设世界的经验与认识①陈述性知识②程序性知识③策略性知识

3、新课程的知识价值观

新课程强调要让学生掌握使其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学生亲历体悟所获得的知识,反应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知识,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构成新课程知识体系。

⑴学生亲历体悟所获得的知识

⑵与时代发展相联系的知识,是创新性知识,也是最具吸引力的知识。

⑶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1、新课程的学生观(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⑴全面和谐发展的学生。

⑵个性充分发展的学生。

⑶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学生。

⑷全体发展的学生。

新课程怎样使不同差异学生都得到发展

⑴认识每一个学生都是可育之才。

⑵教师要为学生个性发展素质提高提供服务。①珍视个性,尊重学生自由选择。

②为不同差异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时空、机会。③据学生内在需求和存在问题进行服务、指导

⑶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发展①指导学生学会认识自我、调控自我。②指导学生进行个性智能建构。

什么是学习,什么是新课程的学习观?

⑴“学习是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施良方《学习论》)

新课程的学习观

学习是学生在获取新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用自己的直接经验(已有的知能结构)与间接经验(教科书上的知识,教师、同学与社会人的经验)互动、碰撞,引发心理变化、规范行为、生长能力、建构智能、养成素质。

学习方式分类(6类)

1、自主性学习方式,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设计,自我获取,自我监控,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方式的特征:

(1)主动性是自主性学习的基本品质(2)独立性是自主性学习的核心品质:(3)体验性是自主性学习的重要品质 (4)内省性是自主性学习的最佳品质:2、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指在学科课程领域内以选取某个问题为突破点,展开质疑,发现问题,分析研讨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3、合作性学习的方式指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一问题或完成某个任务,以小组或团队形式,进行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能力的品质

(1)诚实求真是基本品质

(2)和谐互动,博采众长是核心品质

(3)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是最佳品质

4、体验学习方式,就是在老师组织指导下,学生亲自参与、动手操作,并对自己亲历事实进行反思、体味、研究、领悟的学习方式。

⑴.审视历程,突出反思性。

⑵.综合事实,突出探究性。

⑶.体验特质,突出领悟性。

⑷.调控自我,突出完善性。

5、综合性学习方式,就是将相关知识综合起来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①.多种知识结构组合②.多种思维方式组合③.多种学习方式组合

6、建构性学习内涵:学习者在与多种异构对象进行多元互动中,借助一定程序与方法,按照某一线索将获取的外部信息进行某种意义的内部结构重组的学习方式。

2、特点

⑴.突出了知识学习的内化与活化。按照程序与方法建构,突出知识内化形成能力,根据需求将程序灵活运用,用策略活化知识,提升能力品质。

⑵.突出多元互动能力生成学生运用建构学习方式,要同多种课程要素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形式的多元互动,促进了多元互动能力的生成。如生与师、生、家长、社会人、网民互动与教科书、与问题、与情境互动。

⑶.突出不同差异学生的个性智能建构。不同学习起点的学生可根据自己需求、个性优势选择合适于自己的方式进行独特的智能建构。使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各人智能结构重心不同)

补充:美国加德纳多元智能结构理论知识。

①.语言智能。用言语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等深层次内涵的能力。如:影视主持人、记者、文学家等。

②.逻辑—数学智能。人计算、量化、思考命题和假设,进行复杂数学运

算的能力。如:数学家、科学家、会计师、工程师、微机程序、设计师

等。

③.空间智能:利用三维空间的方式进行思维的能力。如航海家、飞行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等。

④.身体运动智能:人巧妙操纵物体和调整身体的技能。如: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手艺人等。

⑤.音乐智能: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的能力。如:作曲家、乐师、乐器制造者、音乐评论家等。

⑥.人际关系智能:能有效理解别人和人交往的能力。如教师、管理者、演员、政治活动家等。

⑦.自我认识智能:关于建构正确自我知觉的能力,并善于用这种知识计划和导引自己人生。如:心理学家、哲学家等。

⑧.自然观察者智能:观察自然界中各种形态,对物体变化观察分析,进

行辨认和分类,形成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如:农民、生物学家、

猎人、园艺师等。A、①、⑤与物体无关;B、⑥、

⑦与人有关;C、②、③、④、⑧与物体相关

3、正确对待接受的学习方式

⑴.新课程反对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提倡和掌握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6种学习方式。

⑵.新课程并不完全反对接受的学习方式。教科书中的新知识,师生的经验、指导等课程资源应该虚心地主动的接受,接受的学习方式不能完全抛弃,抛弃批判的是单纯的被动接受;提倡的是开动脑筋,批判地吸收,倡导的是主动虚心地接受书本和别人的间接经验。

新学习观体现的新理念:

1、强调每个学生都要以良好的心态发掘自己的潜在智能,努力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学会独立自主地去获取知识,去探究解决问题,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式,在挑战自我、战胜自我中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完善。

2、强调大胆尝试、勤于动手,学会通过“做中学”,通过亲历事实索取反思体悟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

3、强调在与同学、与老师、与社会人的交往沟通、合作探究、团结拼搏中,进行资源共享,交流分享,学会用合力提升自己,用合力促进共同发展。

4、强调在自主互动中学会寻找事物整合点进行综合思维,在综合学习活动中实现个性智能建构。

新课程的教学观

新课程教学是教师、学生为主体进行多元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对课程实施、研发、建构、发展的创造性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自主进行个性化智能建构的过程。

新教学观是完整课程的大教学观,是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是多元互动的教学观,这也是新课程教学的三条基本理念。

(1).完整课程的大教学观

新课程强调,要围绕课程的培养目标,将复合型的课程结构纳入到开放的创生发展的周期教学的良好循环轨道;师生在多元互动教学中,通过对学科课程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教学的实施、研发、转化、建构,创建适合学生发展、成长的完整课程文化。

课程与教学是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

(2).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教学是师生交往沟通、互动合作、共同发展、共同进行智能建构的过程。根据课程目标和不同差异学生的内在需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互动教学中,提供足够的针对性服务,以帮助每个学生实现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智能建构。

师教与生学,都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个性化智能建构。

(3)多元互动的教学观

新课程强调过程,注重通过“过程与方法”的设计与实施,去生成情感,去获取知能,去养成素质与能力。注重过程方能实现学会,才能有好的结果。教师的教学旨在通过课程内容、新知识的教学指导学生学会与各种问题情境、与多种课程资源进行多角度、多样式的多元互动,以学会自主学习,促进自主发展。

学会多元互动,才能处理好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关系。

(4).新教学观的对联描述

横批:互动出彩(两者的互动整合)上联: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中做”,学做教互动合一;(描写课堂教学特点)

下联:先做后导,以做论导,导“做中学”,做学导协调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

新旧教学观的主要区别(三方面)

1、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方面:

传统教学观是分离对立关系,课程由专家研制,规定学校教什么,怎么教,是专制一方;学校教学是被控制、支配一方;教师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传递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

新课程教学观

课程与教学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关系,师生不仅是国家课程的执行者,又是校本课程的研发主体。学校教学,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需要灵活选择确定课程内容与过程方法——“教什么,怎么教”。

2、教与学的关系方面:

传统教学观

1、目标:“教教材”,知识搬运。以知识传授,记忆积累为目标、对象,

面向全班一刀切;

2、程序:先教后学,教了再学,师负责教,生负责学,重教轻学,教与学

分离,学服从教,以教为中心;

3、方法:知识单向传递。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满堂灌,学生学习为适应外

需,为外力而学。

新课程教学观

1、用教材教”教学生学会,以三维目标整合发展,养成素质为目标,面向

学生个体、小组。

2、先学后教、边学边教;先做后导,做中有导,学中做→做中学,教为学

服务,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

3、多向传递、多元互动教学方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自主学习的方

式,学生适应满足内需,激发内动力。

3、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方面:

传统教学观:重结果,轻过程,强调结论性知识讲解、记忆、积累。

新课程教学观:重过程,重体验,突出知能生长,强调学会——会学;突出学生亲历事实的反思体悟和个性化智能建构。

新旧课程教师教学行为变化对比(三方面)

1、在备课行为方面:

传统的教学行为

1、教学计划制定⑴教学重点,知识点概述。⑵教学内容进度安排。⑶活动措施

2、备课方式⑴目的为课堂知识讲析做准备,以完成进度为目的,单边活动。⑵课前写教案—讲课备忘录,超周备课,知识搬家。⑶看参考,备课手册,写教案,备课组集体研究进度、重点、难点、作业等四统一。

4、教学设计

5、⑴目标设计单一的知识、技能目标、目的要求混在一起。面对全班学

生,目标无层次,无针对性。单边预设。⑵过程设计以知识讲析为线索展开封闭的教的程序:注入式、练习式。⑶设计主体—教师。

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行为

1、教学计划制定⑴学期教学任务分析。⑵课程内容,活动进度安排。⑶教学检查、评价措施。⑷个人教学研究解决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研发项目课题。

2、备课方式⑴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会学为目的,备教与学双边活动。⑵一条龙备课—课前、课中、课后备课。重学情分析指导—轮流合作备课—教师分备一个单元,各节同组一起交流讨论,个人再充实调整。⑶根据课标、预期目标和学生实际、独立设计教学方案—指导学的方案。

3、教学设计⑴三维目标设计,面对不同差异学生分类分层有针对性设计目标。⑵师教与生学双线对应设计。以学生学习及设计为主,预设与非预设结合,体现新课程复合型结构的开放性全程设计。体现多元互动,情境创设,问题探究,信息技术整合,合作研讨等方法。⑶师生合作设计。

2、在教学行为方面:

传统教学行为

1、教学指向⑴教材知识—教教材⑵教学对象—不足全班1/3,教师面对全班讲—与个别学生一问一答串问串讲。多数学生陪座、陪听、陪看

2、教学方式(1)、课堂封闭式⑵补差式⑶题海战—应考试⑷被动接受式

3、教学过程方法⑴先讲后练,讲了简练先教后学,教了再学以教论学,学服从于教。⑵讲解—作业—考试,单一教学结构。

新课程教学行为

1、教学指向⑴用教材教→学生学会—会学,指向学生素质培养。⑵以个别指导、小组指导为主,指各不同差异的学生。

2、教学方式⑴多元互动式(2)问题情境探究式⑶扬长式⑷自主选择合作活动式

3、教学过程方法⑴先学后教,边学边导,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先做后导,边做边导,以做论导和谐发展⑵学中做—做中学—反思调控,复合型教学结构。在教学管理行为方面

传统教学观

1、教学评价⑴内容:考什么,教什么。⑵指向:师考评生。⑶方式:量化评价,结果评价。⑷工具:考卷、评卷。⑸结果:一次考试成绩

2、外压管理(1)三分教,七分管。⑵分数排队。

新课标教学行为

1、教学评价⑴三维目标整合发展评价教学。⑵师评生,生评师,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⑶过程评价为主,以鼓励评价为主。⑷开卷闭卷,活动记录,成长档案。⑸综合素质为主。

2、自我管理为主⑴激发内动力。⑵组织学生自己订制度,订计划,自我检查,自我管理。

教师角色的变化

(1)由教书匠、讲授者、知识搬运工转变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研究者、管理者。

(2)处理好讲与导的关系,引与做的关系。

⑴不能不根据学生要求满堂灌,也不能放羊,放弃教师导的责任。要讲究讲、导时机,讲导在必讲必导之处,以学生学、做为主。

⑵在参与中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相信学生,尊敬学生的创造性劳动。

3、新课程教学观,要求教师具备新的教学基本功。

(1)原有的口语表达,教具使用,三字一画基本功,显然已不能适应课改教学的需求。

(2)新的教学基本功

⑴学会倾听;⑵学会诱导;⑶学会沟通;⑷学会合作;⑸学会评价;⑹学会研究;

⑺学会体验;⑻学会建构;⑼学会管理;⑽学会创新。

没有这些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基本功,就胜任不了课改教学工作。

新课程的评价观

1、新的评价观

新课程强调评价的教育功能,淡化甄别选拔功能,以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与成长。

2、评价的基本原则。

⑴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

⑵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⑶肯定性评价与否定性评价相结合,以肯定性评价为主。

⑷自我评价与他评互评相结合,以自评为主。

⑸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以综合评价为主

3、课程评价中的误区

(1)以偏盖全的考分评价。片追,应试分数衡量好坏顽疾。(高利害)——新课程不是不要考试,只是要放在适当位置。不以评价结果排

队与奖励挂钩。

(2)批评指责多,赏识激励少。

(3)卷分析,质量评析,对答案。

(4)课堂教学评价,活动评价缺乏评价标准。

(5)评价单一,评价信度不高

(6)评价形式化,绝对化。表扬滥用,使评价无价值。“很好”,“非常好”。

新课程的评价理念

⑴新课程强调评价的教育调控发展功能,着眼于促进被评价者更好地发展,这是素质教育课程评价的根本要求。

⑵新课程评价重视综合、关注差异,突出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取向多元化。在综合全面评价基础上,要尊重个性发展的差异和独特价值。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整体素质都得到提高。

⑶改革考试命题与考试评价。

新课程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把甄别选拔功能放到压倒一切的位置。作为教育评价根本取向,新课程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改革考试命题与考试评价的弊端。突出能力考察和综合素质评价。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十个)

一、多元互动的教学策略:1、定义: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多角度,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资源进行个性需求的多种整合互动,形成多元智能结构的个性化的教学策略。

掌握多元互动的教学策略,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自主建构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多元互动教学之中学会学习,学会发展。

2、多元互动的基础知识

(1)自然互动——教学互动——多元互动多主体、多指标、多方位、角度、多形式。

⑵教学互动要素:互动主体、内容(互动点)、互动工具、互动方式等

⑶多元互动特征:围绕目标,规则性互动教学

3、多元互动基本特征:

交互性:互动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整体性:在开放的多元互动中,指导学生认识互动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求其交叉点,渗透点,整合点,以求互动的整体效果。

建构性:指导学生在各自起点上,根据各自的互动进展生成或建构各自的智能结构。

4、多元互动的运作方式

(1)学生对教科书、信息资料、对环境的同化互动:凭借已有知能理解消化新知,生成同化结构的个体互动。

特点:①探究提取性,②吸纳同化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复习资料档

1.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进步性。(2006年试题)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各具体科目比重失衡,课程由内容繁难偏旧。这次课程改革努力实现基础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具体如下:(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教育类型结构,以综合性分科型两种方式呈现,如综合课程有艺术,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完善优化课程内容,首先删除艰深,晦涩,陈旧的东西,其次增加学生和生活相关的成分,再次实现课程内容标准的层次化。总之,课程结构的调整与变革是项极其重要艰巨的任务。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2007年试题) 〈纲要〉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它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具有如下的特性:(1)整体性。立足与人的个性的整体,立足与每个学生的健全发展;(2)实践性。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开放性。面向每个学生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4)生成性。每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随着活动开展,新的目标,新的主题不断生成。认识经验不段加深,创造性火花不断迸发;(5)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目的,内容,方式,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的结果呈现形式。 3.课程目标陈述技术: (1)课程目标是分层次陈述的,以语文为例: 教育(或目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目标语文课程目标 1—2年级学段目标阅读目标教学目标(2)行为目标陈述的两类基本方式:采用结果性目标方式(“知识与技能”);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动词,条件和表现程度。 (4)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5)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 (6)必要的,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 (7)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决不能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 4.教学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教学是集体化,高密度,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教学是多重的网状关系,人类的沟通与合作是以语言为媒体的,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语言教学。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 5.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指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无效益,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知道为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才是真正的教学。 有效教学理念的内容:(1)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确定“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有“全人”的概念;(2)关注教学效益,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观念;(3)更多关注可测性或量化;(4)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教师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有效?”“我的教学有效吗?”“有12.如何在课堂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要明确教师的职责,帮助学生检测反思自我,寻找、搜集和利用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等; (2)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 (3)确定新的教学观。 A.帮助学生确定能够达成的目标 B.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C.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D.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E.及时反馈,建构沟通的桥梁 F.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 G.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 H.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 I.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J.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

新课程改革之第一章新课程改革概述

第一章新课程改革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始终贯彻( )的工作方针。 A.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 B.民主参与、科学决策 C.全员参与 D.个别地区实行 2.新课程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 )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以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为辅 3.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指标应包括( ) 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 C.情感目标 D.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4.本次课程改革是( )年正式启动的。 A.1998 B.1999 C.2000 D.2001 5.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 )和普通高中教育。 A.基础教育 B.义务教育 C.初等教育 D.中等技术教育 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课程管理权限上属于( )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校本课程 D.学科课程 7.现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是我国第( )次课程改革。 A.七 B.八 C.九 D.十 8.以下不属于课程现代化三大代表的是( ) A.赞科夫 B.苏霍姆林斯基 C.瓦·根舍因 D.布鲁纳 9.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在教育面临严峻挑战的形势下提出的,其背景说明最全面的是() A.知识经济时代提出的挑战 B.社会信息化时代提出的挑战 C.我国加入WTO面临的挑战 D.未来社会发展需要提出的挑战 10.以下不属于新课程改革的时代发展特征的要求的是( ) A.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B.国际竞争空前激烈 C.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 D.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 11.下列不属于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的是( ) A.均衡性 B.综合性 C.平均性 D.选择性 12.新课程改革倡导( )的课程评价。 A.强调学生学会学习 B.强调新的学习方式 C.突出甄别和选拔功能 D.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13.构成新课程的三种基本成分是( ) A.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 B.课程目标、课程计划和课本 C.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的方式 D.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和学习活动的方式 二、多项选择题 1.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 ) 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关于改革实施情况的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 新课程是在大量的调查研究、经验研究与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众多的学者、专家、行政人员、教科研人员、校长与教师代表以及部分社会人士持续对话的过程中产生的,也是在处理国际化与本土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中产生的。 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一个高节奏、高科技、高竞争的社会,教育只有着眼于未来,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这一新形势。对此,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就特别强调,课程既要实现儿童的“认知”与“情意”的整合,还要实现儿童的认知发展和情意发展与文化发展的整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必须超越现行的“学科”课程典范,实现课程典范的重构。 1、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评价体系的改革等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它不只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即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具体说来,有这样几点:一是新课程规定了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体现了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新世纪的发展积极准备的素质教育观念。二是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现了育人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念。三是突破学科中心,基于“四基”选择课程知识,体现了面向全体,切实关怀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素质教育理念。四是建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六是调整现行课程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合理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

深化课程改革复习要点和练习

深化课程改革复习要点 1、教育改革根本任务:立德树人 2、义务教育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基础性课程指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规定的 统一学习内容;拓展性课程指学校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 3、每学年拓展性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一至六年级15%左右,七至九年级20%左右。 4、拓展性课程可分为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实践活动等三类。(1)知识拓展类课程包括学 科研究性学习、学科专题教育、地方历史和文化教育等课程,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体艺特长类课程包括体育、艺术、健康教育、生活技艺等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雅的生活情趣。(3)实践活动类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科技活动、调查探究、社会实践等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探究自然、体验生活、了解社会,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科学探究、团结协作、服务社会的能力。 5、一至六年级主要开设体艺特长类和实践活动类课程;七至九年级全面开设三类拓展性课 程,其中知识拓展类课程比例不得超过30%。 6、强化德育课程。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和法治教育,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学习、生活习惯。把德育目标渗透于各门学科教学,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 7、课时安排要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要求,不增加周标准课时数和周教学时间总量,不减少品 德、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和活动的平均周课时数。 在此基础上,学校应努力增加拓展性课程课时。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可整合实施,课时由学校根据实际统一安排。积极探索长短课、大小课、跨年级、多学期等课时安排方式。 8、教学组织方式。广泛推进小班化教育,多形式实施协同教学、个别化教学,在初中阶段 组织探索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分层走班教学。 9、变革作业形式:推广分层作业、个性化作业和实践性作业。 10、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11、严格控制区域性“统测”:一至三年级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区域性文化学科“统测”, 四至九年级每学年不得组织多于1次的区域性文化学科“统测”。每学年对一所学校的学科“统测”不超过1次。文化学科“统测”和教学质量监测应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

梭伦改革的背景

梭伦改革的背景: 政治:雅典的贵族政治和债务奴隶制,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平民武装暴动,工商业奴隶主要求分享权力,社会动荡不安,政治改革势在必行。(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经济:尖锐的社会矛盾,严重阻碍了雅典社会经济的发展。使邻邦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赶上和超过了雅典,打击了雅典的海上贸易。(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个人贡献:梭伦拥有丰富的知识,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领导收回萨拉米斯岛,得到人民拥护。公元前594年,当选执政官,承担起改革的重任。(改革的可能性)雅典当时的政治、经济使得梭伦改革成为历史的必然,而梭伦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又使他的改革成为可能。 1.试简要分析早期雅典城邦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答案提示:政治上,贵族占据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把持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架空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公民大会。 经济上,贵族通过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以致平民无力还债成为“六一汉”,甚至全家沦为债务奴隶。 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导致雅典政局动荡不安。 2.简述工商业奴隶主在早期雅典社会中的作用。 答案提示:雅典工商业奴隶主在地中海黑海沿岸经商,不仅出口雅典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还经营其他地方的产品,赚取丰厚利润,促进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工商业奴隶主对旧贵族专权越来越不满,他们一方面要求打破平原派的政治专权,分享权利,另一方面也不赞成山地派的激进要求,主张实行温和的改革。作为海岸派,他们和山地派共同反对贵族专权,呼吁改革,成为后来支持梭伦改革的主要社会基础。 梭伦改革积极方面影响: 梭伦改革打击了贵族势力,完善了雅典政治体制,促进了雅典国家的形成。梭伦改革的意义超越了希腊,成为人类历史上一份宝贵的遗产。其最伟大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乃至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 改革消灭了债务奴隶制,稳定小农经济,确保了雅典公民经济上的独立。经济独立是政治权力的保证,因此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物质基础。 梭伦改革鼓励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崛起,巩固了贵族奴隶主、工商奴隶主、平民三足鼎力的多元化社会格局,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 梭伦的政治改革完善了雅典的国家制度,这些制度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了制度保证,为雅典民主政治建立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梭伦改革的措施和作用 经济领域: 颁布解负令: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占有土地最高限额法令;“遗嘱法”;(保护了债务人平民的财产和利益;扩大公民基础;推动雅典向外扩张。)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有利于平民阶级的稳定,增强工商业奴隶主的实力,壮大城邦的实力,奠定雅典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理念复习内容全集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理念复习内容全集 目录 第一部分新课程理论复习提纲 (1) 第二部分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理念试题集 (43) 第一部分新课程理论复习提纲 序:新课程理论 (一)新课程与教师 (二)新课程与学生 (三)新课程下的课程 (四)新课程与评价 (五)新课程与课堂教学 (六)新课程与学习方式 (七)新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 (八)新课程本身 (九)新课程主要理念和教学案例分析 (十)新课程新理念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复习题

序:新课程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这次课程改革努力在几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1)明确区分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建立合理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 (2)突出学生的发展,科学制定课程标准。 (3)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5)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 (6)制定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高课程适应性,满足不同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要。 如何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加强德育课程建设。 (2)各门课程渗透德育。 (3)设置综合课程为必修课。 对新课程改革要坚持哪几项推进策略? (1)从调查研究入手,做好理论准备。 (2)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 建立课程改革的支持系统。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工作。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及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教育的倡导,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课程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人们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迅速,课程理论研究正面临极大的挑战和极好的机遇,课程改革实践呼唤科学的课程理论给以指导,而科学的课程理论不能脱离课程改革实践的源泉,也不能没有课程改革实践的检验。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 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的动因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

此外,这次新课改借鉴了先进国家的课改经验,是对世界课程改革潮流的自觉顺应,这一点在高中课改中尤为明显。 新课改要改什么 人们常常以为课程改革就是改换教材,这是不正确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 (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比如学化学,过去只是明确地告诉你什么加什么会产生怎样的反应,现在我们经常不告诉学生结果,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理解和记忆,体验过程,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比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差但很用功,只考了58分,没及格,老师可以给他60分甚至65分,以促使他更有信心地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复习资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复习资料(最新整理) 第一章1、什么是课程?课程本质的观点有哪些? 狭义的课程是指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科书、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广义的课程指的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它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等。课程本质的观点包括:①、课程是知识;②、课程是经验; ③、课程是活动 2、课程在学习教育中的作用? 课程在教育和教学中处于核心的地位:①、课程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蓝图。②、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③、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④、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 (1)、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响和冲击 (2)、国外课程改革的现状①课程目标②课程设置③教科书的管理和审订④课程管理⑤课程评价方面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内背景? (1)、顺应国际课程改革大趋势的客观必然。(2)、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3)、课程改革的成就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提供了现实基础。 5、我们从国外的课程改革中取得了哪些启示? ①、改革理念上的启示:注意基础学力的养成,注重信息素养的提高,强调学生的创造性和开放性的养成,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的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②、课程目标上各国都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价值观、态度及道德修养的形成,加强体能、健康教育和公民教育。③、课程设置上各国都关注学生的经验,并依据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特征设置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协调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④、体现教科书的多样化,并注重教科书的审定工作。⑤、各国在教育改革中,都力图协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希望课程有效地实施。⑥、课程评价的改革较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从单一评价走向多元评价,从重视结果的评价走向过程和结果并重,评价的功能在于促进学生发展,改善学习。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同志的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8、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 ①改变课程过于重视和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②改变过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③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④改变课程事实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试题

新课程改革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建设、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编制、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的依据和基础。 2、背景是指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现实环境)。 3、(创新)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是民族的灵魂。 4、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是: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5、评价的五个功能是:反馈调节功能、展示激励功能、反思总结功能、记录成长功能、积极导向功能。 6、教学过程管理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等教学基本环节的常规管理工作。 7、CSE模式包含四个步骤:需要评定、方案设计、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8、小学课程建设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由三部分组成:教学思想建设、教学梯队建设、教学条件建设。 9、评价内容要与(教学目标)吻合,包括:信息的动机、兴趣、态度、习惯、意志等个性发展因素。 10、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理念是:发展性评价观。 11、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包括:书面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 12、本次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转变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傻过程中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均衡性:是指同一领域或范围内,不同结构部分的份量保持相对平衡。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1)研究普遍兴趣以及能带给他们欢乐的种种活动。(2)发现多姿多彩的不同奖励方式。(3)从与学生交往经验中挖掘大量的参考资料。 2、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 3、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4、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 5、制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 6、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有几方面的职责: 1、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 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 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学习方式的几种特点: 1、学习方式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基本变量。 2、学习方式是一个组合概念。 3、学习方式反映了学习完成认知任务时的思维水平。 新课改的几个转变: 1、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 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3、由重视教师的教向重视学生的学转变。 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5、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6、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7、由教学模式化向个性化教学转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中心的状况。 4、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 6、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 §1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 一、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4、倡导建构的学习5、形成新的课程评价观念6、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和适应性。 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 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地区间、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 3、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规划设计、课时安排、课程内容)。 三、新课程改革在下面要有所突破: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采取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结构3、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结构4、高中采取分科课程为主5、农村中学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课程决策的方针和改革的支持系统:1、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2、坚持先立后破的方针3、建立强有立的支持系统。 §2 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依据:1、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3、跨越认知神经学科和教育学科之间的鸿沟。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1、信息素养2、统整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课程观)3、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的结合4、家庭学校社会搭建了素质教育的平台。 §3 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与启示 一、国外课程改革的理念:1、注重基础学力提高2、信息素养3、创新与开放思维4、价值观与道德教育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启示:1、课程目标的制订,强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价值观与精神、道德的发展2、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方面,关注学生的经验,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3、课程管理上采用灵活多样的体制。 第二部分课程结构 §4重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一、课程类型的价值厘定:1、学科课程、经验课程2、分科课程、综合课程3、传授性课程、研究性课程4、选修课程、必修课程5、隐性课程、显现课程6、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二、课程结构的表现形式:数量化方式、描述性方式、应用性方式。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现状分析:1、学科课程、必修课程占主要,经验课程、选修课程少2、各具体学科之间的比重失衡3、课程内容一直为难、繁、偏、旧困扰。 四、对原有的课程结构的调整: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类型结构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构建完善优化课程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理论考试复习提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理论考试复习提纲 一、简答 1、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还有哪六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总体目标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六项具体目标:1)课程功能2)课程结构3)课程内容4)教学模式 5)课程评价6)课程管理 2、课改的主要任务 (1)构建一个新型课程管理体系。(2)建立一支新型教师队伍。(3)探索一套新型课堂教学模式。(4)完善一个新型教育评价体系。(5)建设一个先进的信息化平台。(6)培养一批先进典型。 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 答: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2)倡导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三个面向” 和“三个代表” 5、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2、要坚定不移的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3、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6、“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7、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8、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哪两种?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9、新课程倡导了哪些现代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自主式学习。 10、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主动性 2、独立性、 3、独特性、 4、体验性、 5、问题性 11、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发生了哪些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三层含义:第一,注重每一位学生。注重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第二,注重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段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协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第三,注重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不但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注重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协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感。下面,就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教师角色等方面阐述新课程改革的几个重要理念。 一、确立“课程是经验”的新型课程观。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所以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而新课程改革奉行的课程观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促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这意味着: 1、课程是一种经验,强调体验。这意味这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理解,从而对给定的内容持续实行变革和创新,以使给定内容持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2、课程是一种过程,强调参与与生成。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换言之,课程不但包括知识,而且包括学习者占有和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所以说,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注重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 “整体的人”包括两层含义: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人是一个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生活的完整性表明人与世界的其它构成——自然、社会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传统课程忽略乃至割裂了儿童的整体性。一方面,把学习等同于“读书”,读“专家编的书”,特别是几本要考试的“书”,而忽略了非学术性知识,如儿童的生活环境、经验、阅历,从而导致了学生片面发展。另一方面,机械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割裂了个体知识学习和精神构建。 A、制定国家课程标准,替代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为学生的经验进入课堂打开了方便之门。 B、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 2、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A、个体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在社会中,个体与自然和社会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说:“只有建立起各种事物联结在一起世界,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B、新课程突破学科领域的束缚,强调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 三、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 1、增强课程的生活化。 2、凸现课程的综合化。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1、改革的背景、 2、改革的目标、 3、改革理念、 4、改革的容 1、改革的背景 一、国际背景 1.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挑战 (1)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正改变了人类的传递方式,也正改变着教育 (2)教育突破了现有时空,实现了资源共享。 (3)引起了教育容、教育手段、教育过程、教育组织的重大变革。 (4)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新的挑战,人们需要树立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 (5)中国要融入国际经济发展和竞争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增强国民素质和竞争实力,针对原有基础教育的弊端,进行课程改革是必然选择。 2.世界各国以课程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改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 二、国背景 1.近二十年来的课程改革必须进行总结和评价 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经历了数次改革,形成我国基础教育

课程现有的体系和框架,取得了以下的新进展: ①初步改变了国家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引入了地方课程,形成地方和国家二级管理的方式。 ②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增加了选修课程、活动课程 ③初步实行统一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多样化的仿真,推动教材多样化发展。 ④在教学改革实验中,涌现出一些好的教学改革典型,为新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基础教育课程现有的体系和框架也存在一些问: 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 应 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3)课程容存在“繁、难、偏、旧”等情况 4)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 发展的新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 5)学生死记硬背,题难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 6)学科课程在容上和结构上重视学科经典容的学习,忽视学生学 习习惯和人生态度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实践和经验 总结起来,原因主要是:课程观念落后,课程体制僵化,课程目标偏颇,课程编制滞后,教师缺乏训练。 2.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课程改革的新要求不容忽视 (1)科学技术的新变革是推动中小学课程改的的根本动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理论考试复习提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理论考试复习提纲 2010年07月06日16:18:17 来源:法库县法库镇中心校【字体:大中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理论考试复习提纲 一、简答 1、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还有哪六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总体目标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六项具体目标:1)课程功能2)课程结构3)课程内容4)教学模式 5)课程评价6)课程管理 2、课改的主要任务 (1)构建一个新型课程管理体系。(2)建立一支新型教师队伍。(3)探索一套新型课堂教学模式。(4)完善一个新型教育评价体系。(5)建设一个先进的信息化平台。(6)培养一批先进典型。 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 答: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2)倡导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 “三个面向” 和“三个代表” 5、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2、要坚定不移的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3、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6、“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7、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8、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哪两种?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9、新课程倡导了哪些现代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自主式学习。 10、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主动性 2、独立性、 3、独特性、 4、体验性、 5、问题性 11、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发生了哪些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12、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 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13、新课程理念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4、学生评价改革重点是什么?

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2课、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 1、掌握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并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2、明确梭伦应对贵族反对的策略的现实性;深刻认识到财产等级制度改革不能带来真正的平等;透析公民权力提高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 3、探究“解负令”对雅典社会结构带来的影响;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4、使学生认识到顺应潮流,实事求是,改革就能成功。 【本课重点】:梭伦改革的内容 【本课难点】:梭伦改革对雅典社会进步的影响 1、从保护平民财产和人身权利出发,颁布解负令; 2、从维护工商业奴隶主利益出发,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3、从建设国家政体需要出发,建立四百人会议,重组国家权利机构; 4、从发展奴隶制商品经济的目的出发,鼓励发展农业工商业。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法:根据前一节课学习,请学生回忆梭伦改革的历史背景,然后直接进入改革具体措施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 一、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法令) 1、目的:保护平民财产和人身权利,缓和社会矛盾 2、内容: 1)解负令: ·废除所有债务;释放债务奴隶;赎回债务奴隶;废除六一汉制度; ·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防止产生新的债务奴隶);制定遗嘱法。 改革触及了当时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占有关系,是对旧生产关系的调整,所以恩格斯称它是一场“革命” 2)对贵族让步 ·目的:为减轻贵族的反抗,稳定社会秩序 ·表现:允许贵族保留祖传的地产 ·分析:调整改革措施,有效地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体现了改革的策略性 3、影响: 1)限制了贵族的土地兼并

2)废除了债务奴隶制,扩大了公民的基础 3)走上了奴役外邦奴隶的道路 改革使雅典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债务奴隶、平民、贵族成为雅典公民,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有利于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但非债务奴隶仍然大量存在,他们主要来源于奴隶市场、海外掠夺或战俘。 二、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1、目的: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 2、内容 1)原则(划分标准):根据财产多少而不是身份 2)方法:财产与权利、义务挂钩,财产越多,等级越高,权利越多,义务越多 公共开支随等级的高低增减 3、影响 1)打破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动摇贵族政治的基础,为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开辟了道路; 2)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 3)中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权利; 4)没有带来真正的平等。基于财产的不平等,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但第四等级的农民、手工业者在没有薪金补贴的情况下不可能经常参与政权。 三、建立四百人会议——重组国家权力机关 1、目的:进一步打破贵族专权 2、内容: 1)恢复公民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职能:战争、媾和、选举公职人员,所有公民都可参加 ·作用:削弱了贵族长老会权力,提高了公民参政积极性 2)组建四百人会议作为常设机构 ·职能: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拟订议程、欲审提案、准备决议, 前三等公民可以当选 ·作用:实际上掌握最高统治权 3)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 ·职能:审查、起诉、裁决,从四个等级中抽签产生 ·作用:打破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垄断,促进司法民主化 4)废除严刑峻法:体现了人道的色彩 3、影响 1)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有权参与国家政权,中下层平民也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