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冀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冀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冀教版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加减混合

教学反思

反思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是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来设计的。上课伊始,以摘苹果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题还是苹果园中的小动物开始设题使孩子们一直沉浸在童话故事情节中,有利于教学的进行。而且从中的课件画面,让孩子们看得入迷,不宜走神,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了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在练习设计中,有趣的“小竞赛”练习,使孩子们在“玩”中进一步理解,掌握新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反思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将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让他们自己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在看、想、说中一步一步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反思三:注意习题的层次性和开放性

在本课中,准备复习的习题给新授内容打下铺垫。巩固练习题中,讲究层次性和开放性。数学开放题是最具有教育价值的题型,它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解题能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反思四:自主学习的质量不够高。

一般来说,小学生都有好表现的心理,喜欢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的才能。而我有时却恰巧没有满足他们这一心理需求,这样他们的“表现”得不到肯定,如果这样下去,就会产生一种害怕的心理,这样心理容易阻碍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善待每个学生,恰当地

把握评价他们的尺寸,即使错误的,也不能轻易地否定,而是要通过讨论使他们认识到错误之处,给予他们重新思考的机会,直至获得正确的答案,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强化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热情,充分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一统一长度单位 一课时 教学反思 1.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它在呈现时,常常忽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但是个体认识应遵循人类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小学生也不例外。因此,作为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2.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让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测量—比较—探究”,进而深刻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和米、用厘米和米测量 一课时 教学反思 1.“猜谜”是学生喜欢的非常有挑战性的游戏活动。猜信封中装着什么笔,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笔的长度”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猜的过程是思维和空间观念发展的过程。 2.1厘米是今后学习测量和估测的重要基础,利用多种形式丰富

学生对1厘米实际长度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认识线段 一课时 教学反思 1.在讲解线段的认识时,直接给出几条线段的直观图,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线段。通过让学生动手量出线段的长度,使其了解到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然后通过线段与曲线的对比,帮助学生认识线段的直观特征。 2.线段是几何的初步知识,它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低,所以我们采用直观的方式来说明什么是线段。比较严格的定义到高年级再予以介绍。 3.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等活动,使学生主动建构,并且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发现规律,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4解决问题 一课时

二年级数学混合加减法混合运算题

二年级数学混合加减法混 合运算题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36+35+25=98-58+23=45-26+64= 56+24-35= 78-35+13= 89-45+27= 78-69+56= 25+56-67= 89-34+17= 23+54-60= 78-62+45= 69-65+78= 76-68+39= 23+58-66= 28+65-67= 45-26+49= 78-69+63= 89-64+28= 96-67+32= 77-46+28= 96-87+22= 100-68-32= 99-65+32= 77-29+32= 46+34+25= 98-59+23= 35-27+54= 59+24-25= 78-75+13= 99-45+17= 78-69+66= 45+36-67= 79-34+37= 43+29-60= 69-62+45= 79-65+38= 86-69+49= 23+58-56= 38+45-67= 45-29+48= 78-49+61= 89-64+28= 86-67+31= 97-46+38= 96-77+52= 100-66-33= 99-75+22= 87-26+35= 36+24-15= 88-35-13= 99-45-27= 77-69+56= 28+66-77= 87-34-27= 33+56-60= 87-62+45= 79-65+18= 76-58+39= 43+38-66= 38+25-47= 45-23+49= 78-54+63= 69-44+28= 93-67+22= 76-48+28= 96-87+22= 100-64-32= 79-65+32= 76-29+12= 54+34-25= 97-59+21= 45-27+54= 56+32-44= 65-34+22= 76-29+45= 54+24-35= 68-35+13= 89-45-17= 78-56+34= 54+36-67= 67-34+37= 65+29-60= 65-62+45= 76-65+38= 76-69+49= 45+43-56= 32+45-67=54-29+36= 78-49+61= 67-34+28= 98-67+31= 79-46+38= 87-69+52= 100-34-33= 99-75-22= 67-26+25= 36+35+25= 98-58+23= 45-26+64= 56+24-35= 78-35+13= 89-45+27= 78-69+56= 25+56-67= 89-34+27= 23+54-60= 89-62+45= 89-65+78= 76-68+39= 23+58-66= 28+65-67= 45-26+49= 78-69+63= 98-64+28= 96-67+32= 77-46+28= 96-87+22= 100-58-32= 99-65+32= 77-29-32= 46+34+25= 98-57+24= 35+27-50= 59+24-25= 78-75+13= 99-45+17= 78-69+66= 45+36-67= 79-34+37= 43+29-60= 69-62+45= 79-65+38= 86-69+49= 23+58-56= 38+45-67= 45-29+48= 78-49+61= 89-64+28= 86-67+31= 97-46+38= 96-77+52= 100-66-33= 97-75+22= 87-62+35= 36+24-15= 88-35-12= 99-45-27= 77-69+56= 28+66-77= 87-34-27= 33+56-60= 87-62+45= 79-65+18= 76-58+39= 43+38-66= 38+25-47= 45-23+49= 78-54+63= 69-44+28= 93-67+22= 76-48+28= 96-87+22= 100-64-32= 79-65+32= 76-29+12= 54+34-25= 97-59+21= 45-27+54= 56+32-44= 65-34+22= 76-29+45= 54+24-35= 68-35+13= 89-45-17= 78-56+34= 54+36-67= 67-34+37=

一年级数学上册《加减混合》教学反思集锦

一年级数学上册《加减混合》教学反思集 锦 1、《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从幼儿熟悉的童话世界《丑小鸭》出发,以让幼儿帮助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天鹅的形式来复习连加连减,以便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再以天鹅的动感画面学习新知识加减混合;最后还以帮助小动物找家,竞赛的形式巩固新知识.整个过程通过算一算,编一编,比一比,算一算环节让学生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弄清图意,列式计算,理解运算顺序,帮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自信心等方面获得发展.以下是我对这节活动的几点反思: 反思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来设计的.上课一开始,就以耳熟能详的故事《丑小鸭》引入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再配上丑小鸭的画面,使得孩子们兴趣浓郁.在例题中,还是从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进行贯穿,使孩子们一直沉浸在童话故事情节中,有利于教学的进行.而且课件画面让孩子们看得入迷,不宜走神,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了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在练习设计中,有趣的"小竞赛"练习,使孩子们在"玩"中进一步理解,掌握新

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反思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将幼儿推向学习的主体,让他们自己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在看,想,说中一步一步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此文转于]各方面的能力. 反思三:注意习题的层次性和开放性 在本活动中,准备复习的习题给新授内容打下铺垫.巩固练习题中,讲究层次性和开放性.数学开放题是最具有教育价值的题型,它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此文转于]创新意识和提高解题能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反思四:教师自身素质还有待提高 在介绍加减混合这一概念时,班上的其升小朋友突然问了一句:"为什么不叫减加混合"我一时慌了,不知如何回答才是正确.最后只好含含糊糊回答.从这一突发事件反映出我还没真正理解这一知识及自己的随机应变能力还很差,也让我深深体会到: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 2、《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反思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是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来设计的。上课伊始,以摘苹果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题还是苹果园中的小动物开始设题使孩子们一直沉浸在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认识时间》一课的教学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是本学期的一个难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用5分5分数的方法认读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由于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我注意创造机会设计学生自己理解的环节,并借助多媒体课件的资源进行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概念。 一、设计形象、直观、有效的多媒体课件教学 现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重要,一个好的课件往往能让学生更形象直观的掌握知识。所以,教学开始,我利用关于闹钟的谜语引出学生熟悉的钟表,并出示钟面,让学生回忆一年级内容,并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回顾旧知的这一环节,内容过多,导致本节课有点拖堂。新授部分分为这几个层次:首先,在屏幕上展示了一个钟面,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钟面上有12个数、指针和格子。让学生了解到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每个大格又被分成了5个小格。然后,再通过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小格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认识了时和分。接着,又通过课件的动画演示和色彩的变化,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周的过程,让学生得出1时等于60分,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但在这一环节中,我是考虑到学生对于“几时过”这一知识点时,我设计了“几时多一些”的知

识让学生去理解,但是这一部分中,由于本身自己没有钻研教材,语言上比较随便,把这一部分讲的有点含糊。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地掌握新知识,但有的知识光靠教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反复机械地回答问题,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学生也不一定能掌握得好,在教学中,我明白不能单靠教师的讲授,而应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自己探索和交流,但是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出现了让学生主动学习的少的现象。这节课中,设计了各种活动,让学生看看、说说、做做。比如:我组织了拨钟活动,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拨动钟面。在教学1小时=60分时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实物操作,对时分关系一目了然。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进一步强化了对时间的认识和理解。但是这一部分学生用学具的活动设计的有些少,学生的学具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 但是,虽然我设计有拨钟这一活动,但是拨的形式还是比较单一,都是老师说学生拨,其实教师可以放手让同学间相互合作:一个人说时间另一个人拨钟,或者一个人拨钟,另一个人说出钟面上的时间,这样学生的参与度会更高,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三、不断提高教师的语言艺术 一节课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在课中教师应把握好每分每秒,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效,这要求教师教学语言要简洁精练,引导要清楚明

二年级上册数学加减混合算式

7×8+12= 3×9+24= 3×4+10= 4×4+5= 6×9-27=8×8-57= 4×5-15= 3×3-7= 3×4+8= 5×1+9= 4×2+6= 5×3+9= 58+29-35= 37-19+28 = 46+22-59= 35+18-46= 5×6-28= 4×4-16= 2×9-9= 9×9-18= 5×4+7= 3×6+6= 2×9+9= 5×4+7= 4×9-28=3×9-8= 7×6-15= 8×9-7= 6×6+32= 1×1+3=2×3+2= 2×4+2= 2×5-8= 1×9-4= 5×8-25= 6×8-8= 2×7+2= 3×5+3= 3×6+4= 6×3+3=6×4+3= 6×5+3= 6×2+8= 4×5+5= 4×9-25=6×9-26= 8×3-5= 4×6+5 = 4×2+9= 7×7-26=8×8-37= 9×9-48= 6×6-15= 5×5+6= 5×4 +7= 5×9+6= 1×9+2= 4×4-9= 5×5-18= 3×3-6= 5×7-35= 1×8+ 3=1×7+6=3×9+3=3×4+10= 27+29-35= 38-19+78= 56+22-69= 75+18-46= 2×8-9=3×9-12= 2×7-8= 6×5-29= 3×6+4= 2×8+4= 5×9+18= 4×7+18= 3×8+27= 5×6+40= 6×9+23= 2×8+32= 5×7+9= 4×7+25= 8×8+16= 3×5+ 29= 6×6+19= 48-5×7= 59-4×9= 32-3×3= 69-8×8= 15+5×6= 26+3×9= 15+7×4= 46+7×7= 35-6×4=75-8×9= 25-3×7= 89-8×9= 69+5×3= 78+4×4= 26+8×8= 95+1×5= 12-3×2= 18-4×4= 33-5×3=45-6×7= 3×7+18= 2×9+46= 6×8+45= 7×7+15=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这一课时,通过巧妙的引入情景,合理的设计,整堂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由数学网收集整理,一起来阅读学习吧。 1.利用旧知,铺路搭桥 课伊始,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的速算擂台,而这些都是加减混合的基础。而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也与加减混合相同,因此通过这一知识的复习及5+3-2 10-5+3式题的引入,可以使学生自然地找到新旧知识的切入口,从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识的重点,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2.体现教学活动的双主体性,采取各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教师演示与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多层次的信息反馈,全班的教学活动与个体差异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体现教学活动“教—扶—放”原则,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例2的教学。同时教师还重视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规律,把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联系起来,从而得出了方法相同的结论。练习题设计有梯度、有趣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生动有趣的电脑画面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美妙动听的故事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电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手段,它能通过动画、声音、色彩等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本课始

终穿插着电脑画面,如例题画面的展示、练习题中的森林运动会等。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以上就是数学网小 编分享,《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教材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希望大家喜欢!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长度单位》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内容,也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但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针对二年级的小朋友的认知能力来说,难了点。 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1厘米和1米、用厘米测量线段和较短的物体的学习中并不感到困难,但是在将物体从直观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让其选择合适的单位时,一部分孩子就不能正确的对长度单位进行选择,这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长度单位的选择需要孩子在亲身经历中有所经验积累。针对小朋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安排了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更自然、更主动地进行交流合作,互帮互助,共同发展提高。 注重学生个体参与的过程性与实效性,让学生全程参与,全员参与,有效参与,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例如: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时,让每个学生用手比一比,动手测一测,量一量,用眼看一看,用口说一说,用脑想一想,估一估,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的始终。如先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一节手指的长度、牙齿、鼻孔、眼睛、田字格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后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 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课堂上学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种方法,也有的学生采取其它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一格一格的数的方法,通过让他们对比,明白前一种方法方便且快。在判断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在建立米的观念时,由于长度较大,个体不易完成操作,就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如:两人合作,用10厘米的学具摆出1米,再进行观察比较,认识米与厘米的关系;测量时,一人测量,另一人记录。以此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他们用直尺选择身边喜欢的事物进行测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开始量书本、练习本的长和宽;有的量铅笔的长;有的量刀子等,达到了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这些活动对于建立学生正确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数感,有着重要意义。

二年级数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23+41+9= 27+36+3= 25+29+17= 30+23+31= 55+6+10= 49+23+11= 2+56+8= 2+22+16= 35+41+1= 52+7+1= 13+6+10= 12+13+31= 66+7+15= 3+59+16= 5+9+36= 14+37+3= 11+6+16= 7+52+7= 57+5+ 11= 80+4+1= 6+2+54= 50+46+2= 7+56+20= 13+15+4= 11+56+10= 6+42+29= 43+43+5= 36+16+22= 50+16+18= 2+13+23= 59+10+9= 34+18+18= 2+27+41= 3+43+29= 19+64+6= 54+26+12= 36+5+25= 4+20+48= 47+31+10= 6+41+51= 81-25-35= 55-14-31= 63-40-1= 98-66-3= 77-1-41= 41-4-28= 99-21-32= 94-79-3= 72-17-37= 95-71-11= 96-33-53= 74-12-11= 68-7-32= 97-7-25= 89-59-27= 33-9-12= 79-19-38= 68-8-37= 97-60-19= 58-6-19= 97-15-63= 81-16-3= 95-6-62= 92-17-71= 50-22-10= 92-81-6= 54-30-20= 78-3-37= 61-8-18= 91-43-47= 45-31-1= 82-63-1= 68-5-46= 78-34-14= 86-29-49= 79-39-8= 50-40-1= 61-38-2= 75-16-46= 42-8-13= 10+68-39= 59+31-51= 82-69+77= 46-26+14= 81+13-44= 62-57+94= 64-39+3= 99-34+18=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一、《长度单位》的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教学的第一单元,因为这一部分的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生活中的经验积累非常重要。上完课后有一些体会: 1、对大人来说“厘米”和“米”非常简单,但是对孩子来说,要建立表象,理解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要利用多媒体多出示一些长度是1厘米和1米的物体,进行多次感知。并且让他们多动手量身边的物体:比如课桌的长、宽、高,门窗的高度等,对学生日后填单位很有好处。 2、在教学1厘米有多长时,不要把尺子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以免放大的尺子误导学生。 3、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也应该教会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重点是进位加和退位减。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我注重知识间的相互迁移,重视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希望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而且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摆小棒的方法,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抽象算理. 三、《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二年级数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学习内容:教材P26~P32 学习目标: 1、使学生掌握笔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算式。 2、通过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增强数感; 3、通过情境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学习重难点: 1、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笔算方法及其算理。 2、估算方法。 课前准备:情境图、实物。 学习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连加、连减 学习内容:教科书P26-27 学习目标: 1、使学生掌握笔算连加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的连加算式。 2、通过情境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连加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算理 课前准备:情境图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让我们先来看一副图,谁能来说一说画面中说了些什么?你说的真好,这么热的天,小朋友们正帮老伯伯摘西瓜呢。瞧,第一组28个,第二组34个,第三组23个。 根据这些信息你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由学生独立计算一步计算的笔算。 这有个问题要我们求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这怎么算呢? 28+34+23 二、探索新知 三个数字连加,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谁来说一说,你打算怎么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并指导笔算书写格式。 比较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用你喜欢的方法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小东买书记,又是一个周末,小东去了新华书店,你们周末去哪了? 他买了些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先是买了本,是24元,又买了本30元,再买了本18一共用了多少元?算式怎么列? 如果要笔算,怎样计算?让我们来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神奇小积木,让我们一起算一算每条直线上的三个数的得数。 19 23 21 18 22 20

《1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咱们班上的数学问题 ――《1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茶园完小郭飞 《1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及算法,初步认识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知道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我主要采用情景图的形式将学生引入问题。虽然课前也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对于备课也进行了很多修改,可是经过于老师们的点评后,发现其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改进的地方太多。 一、总体来说,这堂公开课的教学效果是显著的。 “加减混合”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上课伊始,先进行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的速算擂台,而这些都是加减混合的基础。然后在教学中,教师演示与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的信息反馈,全班的教学活动与个体差异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体现教学活动“教—扶—放”原则,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信息技术在本堂课中的使用情况 多媒体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新手段,它能通过动画、声音、色彩等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整堂课我

充分利用课件推进教学。 1、在例题画面的展示、练习题中的游戏等,都设计了相应的情景图。这样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并巩固了所学知识。如在两个例题的教学时,是一些天鹅的动态图,配上相应的叫声,学生看着就来了兴趣,也很快便弄懂了:飞来的,用加法;飞走的,用减法。 2、在学习了例题之后,我便出示了班上一些同学的合影,讲台上有几个同学,上去了几个,又下来了几个,问讲台上还剩下几位同学?同学们一看到照片,有自己,或同学的身影,立即认真思考起来:上去的,用加法;下来的,用减法。很快便解答了出来,再一次把学习热情推向了高潮。 3、课堂上我还关注了学习品格的形成。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安排了小组合作、全体交流、展示学生作品等。 三、今后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运用多媒体的思考 1、在前面的复习过程中,因为题目比较简单,学生很快便回答出了正确答案,而我的课件演示没有跟上学生的回答节奏,有些滞后。 2、在新授过程中,我急于出示主题图,让学生翻开课本,而不是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自己提出问题来进行教学。 3、教师的教的过程痕迹还是很明显,没有利用好丰富的课程资源。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与课件设计的内容有点脱节。

二年级加减混合计算教学反思

二年级加减混合计算教学反思 王志斌 课堂教学亮点: 1、加减混合的口算在一年级已经接触过。本节课利用学生熟知的公共汽车上、下车生活情境图引出加减混合计算(不含小括号)。而这类加减混合式计算是在连加、连减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运算顺序与连加、连减相同,所以我大胆的采用了知识迁移、类推的方法让孩子们尝试。把学生的主动探索和老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增强自信心。 2、本节课习题设计我采用同桌比赛,奖励小熊卡片的方式进行,激发孩子们的童心、童趣,使他们都能够积极参与,学习热情很高,兴趣浓厚,学习效果较好。 3、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情景图例,先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怎样写就比较简便?简便在什么地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两个竖式连写比较方便。在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中,让学生结合连加的竖式写法类推出来。这样既巩固了前面的知识,又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整节课的效果很不错。“做一做”的练习中注重让学生说图意,根据图意列式计算,以更好地理解计算顺序。值得欣慰的是,学生对于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还是掌握较好的,计算速度也较快。这部分内容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

是学生在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习。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在进行巩固练习时,如教科书第29页第五题通过在连写竖式中填空的形式,解决用连写竖式进行计算的难点。教师强调书写格式和进位、退位的计算。这样感觉学生计算自己出的题兴趣很高,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思考能力。 发现问题与不足: 今天的学习还是比较顺利的,孩子们对两位数加减的竖式计算方法掌握得也比较理想。只是在实际计算过程中,错误率还是较高,如我们班的崔俊辉、赵溢林、黄裕田等主要是抄错数字、抄错运算符号、忘记进位或退位、只写了第一个算式忘记第二个算式等等,还有的同学如李雨辰、赵运通掌握的不够灵活,能够口算的仍进行竖式计算。看来今后要在抄题、检查及灵活性培养上多下功夫。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重点是进位加和退位减。下面就谈谈自己上本单元后的一些课后感吧! 如《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本单元的一个重难点,对于退位减法,在课堂中我也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自己发现退位算理。其实,在课堂中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如有学生从问“十位算起”可以吗?通过比较优化,最后选用最基本的算法。其二,也把方法通过一定的练习加以巩固。但学生的错误还是有。如:倒减。无退位。全部做成退位。 面对这样的错误时,我想重要的是将这一错误资源整顿。通过学生板演,我和学生一起抓典型的错例,和学生一起分析错误的所在,是粗心的错误,还是方法的错误,或还是其他的错误。让学生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的错误,以便在今后的作业做更能避免这样的错误。因为计算题的内容毕竟有别于其他内容的学习,他更要学生养成细心做题的习惯。所以,

纠正错误,在纠错的道路上让学生更好地养成学习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上本单元我感受最大的是学生作业的正确定率不高。一次作业下来,做全对的学生不多,究其原因,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不高。还有做口算的速度不快。我想这也是正常的吧,因为学生刚学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马上让学生口算,速度和正确率可想而知是没有的。结合本学期要进行口算能力的测试,还是要加强口算的练习,但是如何加强,还是值得我们去探讨。 《长度单位》的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教学的第一单元,因为这一部分的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生活中的经验积累非常重要。上完课后有一些体会: 1、对大人来说“厘米”和“米”非常简单,但是对孩子来说,要建立表象,理解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要利用多媒体多出示一些长度是1厘米和1米的物体,进行多次感知。并且让他们多动手量身边的物体:比如课桌的长、宽、高,门窗的高度等,对学生日后填单位很有好处。 2、在教学1厘米有多长时,不要把尺子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以免放大的尺子误导学生。 3、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也应该教会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精选3篇)

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精选3篇) 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2020-08-27 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精选3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 本节课由于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作基础,所以学生在学习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时相对比较简单点,接受能力也更强一些。整堂课我还是采取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启发式教学为主。教学例题时,首先我出示挂图以情景导入,让学生说说场景图中有那些商品,哪些商品的标价是知道的,再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图中营业员所说的话,思考从这句话中能知道什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就这样连着解决两个实际问题后,我就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我们这节课的重点,学生列出不同的综合算式后,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和列式时的想法,交流两道算式都要先算什么,然后进行计算,从而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在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中我们应先算除法,之后通过“想想做做”上的题目进行巩固。“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列式计算后组织交流,在交流中明确运算的顺序。对于运算顺序的总结方法可以同上一教时,尽量让学生来表达。练习中也尽量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说说运算的顺序。不足点:本节课内容看似简单,但却是最容易出错的.题,而我却过高估计了学生的做题能力,特别是在学生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显得不够熟练,还停留在分步解答的基础上,而我由于时间的伧促,对“想想做做”第六题解答实际问题的题目只是稍微讲了一下,许多同学都

二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新学期刚开学,二年级数学就碰到了难题——长度单位。虽然他们在去年一年的学习中有触及到关于“米”或“厘米”这类的词语,但是他们真正的意思还是不知道的,这是他们第一次正式的学习长度单位。这对于他们是新知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又是老经验了。所以这样的课我希望能做到以下几点: 1、在原来知识经验基础上构建新知识的框架,发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和我们很近。 2、纠正老经验的错误认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两者建立联系,能用新知识去测量生活中的物体。能用老经验检验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于是根据以上的认知我将这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定为: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同一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在第一课时,我主要让学生先观察我用不同的标准测量长度相等的彩带,通过发现得出的结论不同从而引发“为什么同样长的彩带,结果会不一样?”让学生感知“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同桌合作去验证我们共同得出的结论。 2、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我分三步走:先让学生认识尺子,明确尺子上0到1是1厘米。再让学生再在尺子上找一找其他的1厘米。比如1到2、2到3.最后寻找身边的1厘米,比如手指甲、图钉等。借助具体的食物构建好1厘米的长度单位观念。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两物体的长度。因为没有实物投影仪,没有请学生上来演示测量的方法,厘米太小了,在黑板上画是看不到的。所以我只好采取了自己正确示范、学生模仿和自己错误示范、学生纠正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雪深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力估量的教学,在测量之前我都要求学生先估量。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估量的方法和准确度。 5、是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我主要选用同桌互相合作的方式。一个画好之后,要求同桌再帮他测量一下,以保证对方画线段的正确。 几点思考: 1、在没有多媒体的情况下,学生经历有多样标准测量物体的经历不足。所以反应在作业中,个别学生在数一个物体有几个正方体的时候就出现了错误。对同一测量标准的必要要体会不是很深刻。 2、厘米和米的混淆。一种是在语言上的混淆,一种是在长度观念上的混淆。 3、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我希望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加减乘除混合练习

A 1)6×3= 2) 5+58= 3) 24÷3= 4)3700-370= 5) 8500-5500= 6) 58-36= 7) 4×8= 8)8×9+21= 9)8×9+21= 10)420+80= 11) 4×3÷2= 12)4600+4700= 13)27÷3+6= 14)9×9= 15)280+450= 16)27÷9= 17)43-30= 18)8÷1= 19)420+80= 20)64-8= b 21)96-42= 22)730-190= 23)78+15= 24) 27-3= 25)81÷9= 26)8÷2= 27)3200+5100= 28)12÷4+18= 29)32÷8= 30)25÷5+36= 31)64-8= 32)64÷8= 33)7000+3000= 34)8÷4+48= 35)4×8—4= 36)430+1000= 37)280+450= 38)64÷8= 39)4×8-5= 40)1800-900= c 41) 96-42= 42)49÷7+7= 43)5+58= 44)4900-1800= 45)12÷4+18= 46)58-36= 47)64-8= 48)21÷3= 49)42÷7= 50)35÷7= 51)1200-400= 52)280+450= 53)1200-400= 54)9×9= 55)43-30= 56) 83-20= 57)24÷3= 58)42÷7= 59)54÷9= 60)36÷6=

d 61) 8÷1= 62)280+450= 63)14÷7= 64)6×5+37= 65)72÷9= 66)42+13= 67)53+8= 68)5×7= 69)24+8= 70)8÷4×3= 71)80-44= 72)800+900= 73)42÷7= 74)58-36= 75)6×3= 76)35÷7= 77)34+9= 78)64-8= 79)4×8= 80)7÷7= e 81)21÷3= 82)3700-370= 83)800+900= 84)53+8= 85)800+900= 86)54÷9= 87)24÷3= 88)25÷5+36= 89)6×5+37= 90)280+450= 91)42÷7= 92)64÷8= 93)84+7= 94)4×9= 95)64÷8= 96)72÷9= 97)56÷7-3= 98)6×3= 99)8÷2= 100)34+9=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 加减混合是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在计算方法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那么我就重要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本课是从学生熟悉的乘坐公共汽车的生活情境引入的。教学时,我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情境图中的“动作过程”,提出问题,并联系过程列式计算。这类加减混合式题是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运算顺序与连加、连减的顺序相同,所以教学时让学生进行类推,先填好分步计算的第一个竖式,并计算出得数,再填写第二步计算的竖式,并计算出结果,然后让学生自己想简便写法的竖式。把学生的主动探索和老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使学生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学习能力。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情境图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顺序。所以在例题和“做一做”的练习中注重让学生说图意,根据图意列式计算,以更好地理解计算顺序。 值得欣慰的是,学生对于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还是掌握较好的,计算速度也较快。这部分内容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在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习。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因为一年级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

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放在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中需要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结合情景图例1,先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怎样写就比较简便?简便在什么地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两个竖式连写比较方便。在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中,让学生结合连加的竖式写法类推出来。这样既巩固了前面的知识,又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整节课的效果很不错。在进行巩固练习时,我采用一贯的方法,让全班学生每人出一道题,内容可以是连加的、也可以是连减或加减混合的。然后全班一起计算,教师强调书写格式和进位、退位的计算。这样感觉学生计算自己出的题兴趣很高,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思考能力。 在本节课中发现不足的地方是学生在自己出题时考虑不是很周全,有的题最后的结果可能超出了100,这样就给学习困难的学生增加了难度。另外还有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进位和退位容易出现错误,审题不是很清。需老师在以后的练习中注意这方面的指导,让学生认真审题,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2 今天,带着孩子一起学习了《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因为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很自然的会将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去。课前的复习我准备了几道小数加减法口算,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回忆起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小数连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每步计算的意义。

二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反思 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了,经过这段艰苦历程,深受新课改的冼礼,在教材钻研、课堂教学、学生评价等领域都有着较大的收获。教师明显表现出关注学生,重视创设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和其他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民主平等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学习,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重视过程,重视引导求异思维,鼓励算法的多样性;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等贯彻新理念的教学行为;一致希望能让学生以一种生动、活泼、有趣的方式来学习数学,让学生不费劲地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数学,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多数同学已表现出对数学的一定兴趣,并已逐渐适应,形成初步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在教师引导下已逐渐懂得倾听他人发言,与同学合作交流等。 一、在教材探研方面 新教材在编排体系上,知识结构上都发生重大变化,突出了知识的形式的探究过程,同时增加了大量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与相互交流的机会,使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既有趣又有用;它以实现儿童的发展为宗旨,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观察、猜想、思考、操作、验证、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 1.根据不同的数学知识,领略教材图例的含义,精心设计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在新教材的例题、“做一做”中,都有一些漂亮的插图,这些插图对我们教师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把握好这些插图的内容,领略插图的含义,根据插图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如:上册在“比一比”中的“做一做”里有5幅插图,我在教学中利用这些插图开展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的分组活动。在比长短中,我开展“谁的胳膊长”的趣味比赛活动,先分小组比出谁是小组中

胳膊最长的同学,再组与组比较,比出谁是全班胳膊最长的同学。这项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小组里合作学习,使生与生之间有交流、讨论,在交互的教学活动中学会了新知,教师真正站到了教学活动组织者的位置。在练习中也有一些有着指导意义的插图,这些插图也为我们设计教学活动提供参考。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我们可发现练习里都有这样的题型与插图:让学生抽取0~10的11张数字卡片。要么用大数减小数(学减法),要么哪两个数想加得几(学加法)。受到教材插图启发,我让学生各自准备了自己的数学卡片袋,在巩固练习中开展分组比赛活动。这样学生自主活动始终贯穿于整个单元,学生在自主练习中巩固了新知。 2.发挥教材信息资源,创造性创设问题情境 低年级的小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强大内驱力。教学活动中能否不断激发兴趣,使学生自始至终情绪高昂地主动参与学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新教材在教授的图例中有许多能解决问题的多个素材与信息,这就为我们教师提供了空间。如果能善于挖掘这些信息资源,创造性的创设问题情境,就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如在“比一比”的新授课中,除了书本上列举的兔子与砖头、小猪与木头的比较外,还有萝卜与苹果、小猪与小鱼等多种有用信息,还可利用插图所提供的这些丰富信息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已获得的信息,让他们想一想:图中还有什么可以比。这样通过利用插图资源放开学生,让他们牵动探索,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多”与“少”的理解。 3.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加强学生的实际思维的培养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