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常识速记

中国古代常识速记
中国古代常识速记

中国古代常识速记

1、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2、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3、三皇:伏羲、女娲、神农

4、五帝: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

5、五行:金、木、水、火、土

6、五金:金、银、铜、铁、锡

7、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沼)

8、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9、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10、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11、岁寒三友:松、竹、梅

12、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3、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4、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5、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

16、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

17、元代四大戏剧: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18、七大艺术: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

19、四大名瓷窑:河北的瓷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

20、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21、九族: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22、五谷:稻、黍、稷、麦、豆

23、八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山东菜、江苏菜、浙江菜、广东菜、福建菜、安徽菜

24、四大名绣:苏绣(苏州)、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广绣(广东)

25、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

26、四大名花:牡丹(山东菏泽)、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云南昆明)

27、十大名茶:西湖龙井(杭州)、碧螺春(江苏)、信阳毛尖(信阳)、君山银针(岳阳)、六安瓜片(安徽)、黄山毛峰(安徽)、祁门红茶(安徽)、都匀毛尖(贵州)、铁观音(福建安溪)、武夷岩茶(福建崇安)

28、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

29、四大美人图:西施浣沙、昭君出塞、貂婵拜月、贵妃醉酒

30、四大佛教名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

31、四大名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

32、三大名楼: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

33、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34、五大名玉:新疆和田玉、陕西蓝田玉、河南独山玉、甘肃祁连玉、辽宁岫岩玉

35、十大名酒:贵州茅台、五粮液、洋河大曲、泸州老窖、汾酒、郎酒、古井贡酒、西凤酒、贵州董酒、剑南春

36、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37、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38、五音:宫、商、角、徵、羽

39、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40、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

41、五岳:(中岳)河南嵩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

42、五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

43、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44、四大名桥:广济桥、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

45、四大名刹:灵岩寺(山东长清)、国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栖霞寺(江苏南京)

46、四大名亭:醉翁亭(安徽滁县)、陶然亭(北京先农坛)、爱晚亭(湖南长沙)、湖心亭(杭州西湖)

47、四大古镇:景德镇(江西)、佛山镇(广东)、汉口镇(湖北)、朱仙镇(河南)

48、四大碑林:西安碑林(陕西西安)、孔庙碑林(山东曲阜)、地震碑林(四川西昌)、南门碑林(台湾高雄)

49、四大名塔: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飞虹塔(山西洪洞广胜寺)、释迦塔(山西应县佛宫寺)、千寻塔(云南大理崇圣寺)

50、四大石窟: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岗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

51、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嵩阳书院(河南嵩山)、应天书院(河南商丘)

52、八仙: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

53、五脏:心、肝、脾、肺、肾

54、六腑: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

55、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56、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57、五常:仁、义、礼、智、信

58、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59、三姑:尼姑、道姑、卦姑

60、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61、五毒:蝎子、蛇、蜘蛛、蜈蚣、蟾蜍

62、四大古都:西安、洛阳、北京、南京

63、十大姓氏: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先秦篇 一、散文 (一)历史散文 (1)《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前后记叙了春秋时期250 多年的史事。 (2)《国语》:我国第一部的国别体史书,共21 卷。传为左丘明所著。全书按不同国家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前后500 余年的史事,从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国语》和《左传》区别是《国语》写不同国家,以记言见胜;《左传》按年代编写,长于记事。 (3)《战国策》:即《国策》,《国语》后又一部国别体史书,西汉末年刘向所编订,共33 编。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该书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二)诸子百家散文 (1)道家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道家学派创始人,生活于春秋时期。主张“无为”,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代表朴素辩证法观点。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代表作《老子》,又名《道德经》。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河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现存《庄子》一书,33 篇,又名《南华经》。代表作《逍遥游》。 (2)儒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现存《论语》20 篇,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论”,读lún ,择也,选择摘录之意。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山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著有《孟子》一书。 荀子,名况,尊号“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汉时避宣帝刘洵讳,改称“孙卿”,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荀子》。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针对儒家“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3)墨家 墨子,名翟(dí),春秋时代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著有《墨子》一书,今存53 篇。 (4)法家 韩非,战国末韩国人,荀况弟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在政治上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者诸项政策,主张君主集权,反对贵族操纵政治。现存《韩非子》55 篇。 ▲春秋三传:《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义(诗经):风、雅、颂、赋、比、兴 十三经:《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十家:西汉史学家班固概括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 三教九流: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二、诗歌 (一)《诗经》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共305篇。 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共160 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这是《诗经》的精华,如《伐檀》、《硕鼠》。“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大全 2

(一).先秦作家作品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zōu)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现存《论语》20篇,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论”,读lún,择也,选择摘录之意。 2、墨子,名翟(dí),春秋时代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著有《墨子》一书,今存53篇。 3、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理论家,著有《孙子》,一名《孙子兵法》,13篇,古代称为“兵经”,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4、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山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著有《孟子》一书。 5、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河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现存《庄子》一书,33篇,又名《南华经》。代表作是《逍遥游》。 6、荀子,名况,尊号“卿”,汉时避宣帝刘洵讳,改称“孙卿”,战国时赵(河北)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针对儒家“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著有《荀子》32篇,代表作有《劝学》、《天论》等。 7、韩非子,战国末韩国人,荀况弟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在政治上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者诸项政策,主张君主集权,反对贵族操纵政治。现存《韩非子》55篇,代表作有《五蠹》、《智子疑邻》、《扁鹊见蔡桓公》。 8、吕不韦,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曾为秦国的相国。他集合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 9、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河南)人,被道家尊为前辈,主和贵“虚”,即虚静、无为。著有《列子》8篇。 10、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他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即遭遇忧愁,“离”通“罹”),还有《九歌》、《九章》、《天问》等。《涉江》是《九章》中的一篇。农历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罗江自沉的纪念日。 (二).汉代作家作品 1、贾谊,世称贾生,或贾长沙、贾太傅,洛阳(河南)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有“疏”7篇,《新书》10卷58篇;代表作有《吊屈原赋》、《过秦论》、《鹏鸟赋》。明朝人辑有《贾长沙集》,是以他曾做过长沙王太傅命名的。 2、刘安,沛郡(江苏)人,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汉高祖孙,袭父爵封为淮南王。集体编著《淮南鸿烈》,也叫《淮南子》。 3、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陕西)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历尽艰辛撰成《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4、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撰有《说苑》、《新序》,还整理修订了《战国策》、《楚辞》。 5、班固,字孟坚,扶风(陕西)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历尽二十余年修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辞赋方面以《两都赋》最著名。 6、张衡(78-139),东汉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

人文地理知识点整理

地理必修2知识归纳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自然环境、自然灾害、经济基础(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社会因素(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人口政策、战争)等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a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少年儿童比重大 b加大了资源、环境、就业压力;c人均资源减少; d影响了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安定。 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a劳动力或兵源不足b社会负担加重 c老年人生活困难、孤单 措施:a关心照顾老人b建立社会保障制度;c适当鼓励移民和生育;d提高老人退休年龄。 中国的人口问题:人口总量大;未富先老(老龄化);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人口总体素质不高;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就业压力大……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资源(首要)、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区开放程度—成正比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人口迁移的类型①按地理范围划分(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要类型)、城市→农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的原因:①大批农村潜在的剩余劳动力; ②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③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意义: ①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②提高了人口流人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③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④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 1、对迁出地环境的影响 利:①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在农村有利于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更好地保护农村自然环境。 弊:会引起人才外流 2、对人口迁入地的影响 利:①补充劳动力,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②利于迁入地资源的开发,活跃市场; ③促进了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④加强多元经济、科技、文化交流 弊:①加剧迁入地的环境压力,加剧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的状况、教育压力; ②增加城市就业难度等; ③带来不稳定的社会因素(如难民问题)——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自然灾害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城市化推进、区域开发、大型项目建设 政治: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 社会: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文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 外国文化与人口:文化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如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

历史地理常识

历史地理常识 地理历史: 1、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2、四大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 3、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 4、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最大的洋是太平洋。 5、七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 6、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藏语为圣母之水峰意,海拔8848.13米。 7、我国第一大河流(最长的河流):长江,全长6400公里,被誉为“黄金水道”。 8、湖泊: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是青海湖,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阳湖。 9、我国最冷的地方:黑龙江漠河,冬季气温-40℃左右,我国最北的地方,又称北极村。 10、我国最热的地方:新疆吐鲁番盆地,夏季平均气温32℃以上。 11、海拔最低地区:新疆吐鲁番盆地,艾丁湖湖面为-154米。 12、世界河流面积最广的河流--亚马逊河,世界最大的平原--亚马逊平原。 13、世界面积最大的河流--尼罗河,最大的沙漠--北非的撒哈拉沙漠。 14、南北分界线:秦岭为我国南北气候、水文、土壤、动植物和农业分界线。 15、年月日:地球绕太阳一圈称一年,月亮绕地球一圈称一月,地球自转一圈称一天。 16、我国六大古都:北京、南京、洛阳、开封、西安、杭州 17、九大行星:地球、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18、天干与地支: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9、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泰山被称为五岳之首。 20、长江“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并称、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枢纽工程。 21、四大佛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 22、三大石窟:洛阳龙门、大同云冈、敦煌莫高窟。 23、三大宫殿建筑群:曲阜孔庙、泰山岱庙、北京故宫。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汇编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汇编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魏晋南北朝 一、诗歌 (1)三曹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三国时政治家。死后其子曹丕代汉建魏,追尊曹操为魏武帝。建安文学开创者,其诗气魄宏伟、慷慨悲凉,代表建安风骨的特色。代表作《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乐府歌辞等。 曹丕:字子桓,曹操次子,魏文帝。三国文学家。作品《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他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论。 曹植:字子建,五言诗的奠基人。代表作《名都篇》《白马篇》《洛神赋》。南朝谢灵运有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的评价。 (2)建安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与三曹同是建安风骨的重要代表。王粲的《七哀诗》成就最高。 ▲建安风骨: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七子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

尊为典范。 (3)竹林七贤: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七人崇尚老庄,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4)陶渊明 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自称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开创了田园诗一体,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归去来兮辞》、《饮酒二十首》、《杂诗十二首》、《咏贫十七首》。 (5)谢灵运 南朝诗人,开创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陶谢并称。诗歌有《登池上楼》、《白门岩上宿》。文赋有《山居赋》。 二、历史散文 (1)《后汉书》 范晔,南朝宋时期历史学家,编纂了《后汉书》。它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史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2)《三国志》 陈寿,西晋著名史学家,编纂了《三国志》。它是一部记载魏、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大全详解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大全 1.先秦作家作品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zōu)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现存《论语》20篇,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论”,读lún,择也,选择摘录之意。 墨子,名翟(dí),春秋时代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着有《墨子》一书,今存53篇。 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理论家,着有《孙子》,一名《孙子兵法》,13篇,古代称为“兵经”,是我国第一部军事着作。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山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着有《孟子》一书。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河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现存《庄子》一书,33篇,又名《南华经》。代表作是《逍遥游》。 荀子,名况,尊号“卿”,汉时避宣帝刘洵讳,改称“孙卿”,战国时赵(河北)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针对儒家“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着有《荀子》32篇,代表作有《劝学》、《天论》等。 韩非,战国末韩国人,荀况弟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在政治上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者诸项政策,主张君主集权,反对贵族操纵政治。现存《韩非子》55篇,代表作有《五蠹》、《智子疑邻》、《扁鹊见蔡桓公》。 吕不韦,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曾为秦国的相国。他集合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河南)人,被道家尊为前辈,主和贵“虚”,即虚静、无为。着有《列子》8篇。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他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即遭遇忧愁,“离”通“罹”),还有《九歌》、《九章》、《天问》等。《涉江》是《九章》中的一篇。农历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罗江自沉的纪念日。 2.汉代作家作品 贾谊,世称贾生,或贾长沙、贾太傅,洛阳(河南)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有“疏”7篇,《新书》10卷58篇;代表作有《吊屈原赋》、《鵩鸟赋》。明朝人辑有《贾长沙集》,是以他曾做过长沙王太傅命名的。 刘安,沛郡(江苏)人,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汉高祖孙,袭父爵封为淮南王。集体编着《淮南鸿烈》,也叫《淮南子》。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陕西)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历尽艰辛撰成《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撰有《说苑》、《新序》,还整理修订了《战国策》、《楚辞》。 班固,字孟坚,扶风(陕西)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历尽二十余年修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辞赋方面以《两都赋》最着名。 3.魏晋南北朝作家作品 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时官到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死后其子曹丕代汉建魏,追尊曹操为魏武帝。有抒情诗《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乐府歌辞。

(整理)高三人文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三人文地理知识点归纳 2007-05-22 08:12【大中小】【我要纠错】 1、农业生产的特点①地域性②季节性和周期性 2、农业的投入因素自然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3、农业按生产对象分类农、林、牧、副、渔(混合农业) 4、农业按投入分类粗放农业、密集农业 5、农业按产品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商品农业 6、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气候(光、热、水)、地形(平原、山地)、土壤(酸 性)、水源 7、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市场(郊区农业)、交通运输(地域扩展)、政策 (商品基地) 8、人类对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①培育良种②改良耕作制度③玻璃温室④修筑梯田⑤ 喷灌 9、市场、交通及技术的发展对农业区位的影响①供求关系②保鲜冷藏技术③区域专业 化生产 10、世界水稻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地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 雨林区 11、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①小农经营②单产高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⑤科 技水平 12、世界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地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13、大牧场放牧业的形成条件分析(潘帕斯)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②地广人稀,土 地租金低③距海港近 14、阿根廷促进牧牛业的主要措施①培育良种②改善交通③开辟水源④种植饲料 15、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1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分布地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17、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实例分析(美国)①自然条件②交通运输③地广人稀④ 工业基础⑤科技

18、世界主要的混合农业生产方式谷物和牲畜混合农业 19、珠江三角洲的三基渔塘甘蔗、果树、桑蚕、鱼 20、混合农业的分布地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21、混合农业的发展优势及实例分析(澳大利亚)①生态农业②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 活③市场适应性好 22、工业的投入因素土地、水源、劳动力、资金、能源、原料、科技 23、工业的产出产品和三废 24、工业投入要素与工业发展类型的关系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 术密集型 25、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发展的影响①原料种类和利用率②劳动力的数量、体力、知 识、技术 26、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原料、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 技术 27、五种区位因素指向型工业原料、市场、动力、廉价劳动力、技术指向型 28、原料、交通运输、信息和劳动力对工业区位影响的变化①替代,减弱②吸引力, 完善③通达,重要④自动化,劳动力素质。 29、社会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①国防②政策③个人偏好④工业惯性 30、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水污染(河流下游),风污染(下风向) 31、企业增长的战略①横向一体化②纵向一体化③多样化 32、企业空间发展的特点①由近及远扩张②由大市场至小市场扩张 33、跨国公司的空间发展过程①代理商②销售公司③组装公司④生产公司⑤研发机构 ⑥全球经济 34、工业企业之间的联系①生产的联系②非生产的联系③信息的联系 35、工业集聚的优势①共享基础设施②交流协作③降低运费④扩大总体生产能力 36、工业分散的原因①原料和产品的运输量小②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 37、不同发育程度工业地域的不同特点①发育低(食品工业)②发育高(钢铁工业、 石油化工、机械制造) 38、传统工业区的区位特点分析(鲁尔区)①煤炭资源丰富②铁矿区近③水源充沛④ 交通便捷⑤市场广阔 39、鲁尔区衰落的原因①生产结构单一②煤炭地位下降③钢铁过剩④新技术革命的冲 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地理山川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地理山川” 人们常说中国地大物博。其实“中国”的含义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步扩大的。在春秋时期,“中国”指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这一意义后代有时仍沿用,如《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下文还有“中国士众”“中国人”等,这里的“中国”都指中原地区。后来,“中国”的所指范围又扩大到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甚至还包括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范围。到了清代,凡是清政府所辖范围内,均称“中国”。 相传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划分为九个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所以又有称全国为“九州”的,如龚自珍《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下面大致分几个小标题,略说一下我国古代地理山川方面的一些常识性问题。 1,古代政区 我国古代的政区划分随时代不同而不同,大体上是以下集中情况: 秦汉时期是郡县二级制。秦将全国分为36郡,共辖大约一千个县;汉代出现了分封的王国,可辖数郡或一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为州、郡、县三级制。唐宋时为道——州——县三级区划。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一直沿用到民国初年。 2,南江北河 在古诗文中,“江”与“河”常常专指长江与黄河。中国北方以黄河流域为主,南方以长江流域为主。受这两大水系的影响,南方的水流便都称江,如珠江、澜沧江、闽江等;北方的水流也多称河,如海河、淮河、运河等,连由南向北流入长江的大渡河也受此影响而称河。我国古代以黄河为中心,“河”的地位很高,所以有“天河、银河”,而不叫“天江、银江”。后来南方开发很快,南方富于北方,长江比黄河水好,“江”的地位上升了,这时开发的东北地区便取了“松花江、嫩江、黑龙江”等名称。 3,特殊地名 在古地名中,还要注意古代特有的方位概念。如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中的“汉阴”就是汉水北边。现在仍有许多这样的地名,如:洛阳、江阴等等。 另外,古人以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为中心,由此确定东西表里等方位,如江东、江左、江表等均指长江以南地区。

考试必备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整理 一、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9、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 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1、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 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13、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 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16、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22、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 23、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 24、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2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6、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 27、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 28、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 29、阳羡词派: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 30、常州词派:清中叶词派,代表人物是张惠言。 31、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 32、苏州作家群:清初戏曲家群体,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 33、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异和孔尚任。 34、南社:成立于1909年,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 二、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归类。 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3、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 4、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5、苟于是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6、韩非于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员著名的代表。 7、李斯是秦代散文作家中的代表人物。 8、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开风气之先,影响一代诗风。 9、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 10、陶渊明: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人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进行诗歌创作。 11、鲍照:是南朝刘宋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其乐府诗对唐代诗人有很大影响。 12、王维是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 13、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14、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15、岑参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 16、白居易是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代表。 17、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18、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的著名诗人。 19、欧阳修是北宋诗人革新运动的领袖。 20、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21、苏拭是宋代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一位作家,豪放词派的创始人。 22、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23、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24、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难得的女作家、女词人。 25、关汉卿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 26、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人文地理知识点

第一章 一、地理学的三个阶段P1 1、古代地理学:从地理思想的萌芽直到19世纪上半叶,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 2、近代地理学:从世界上设置大学地理讲座或地理系开始(德国最早在1874年设置地理讲座),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地理学进入近代科学阶段; 3、现代地理学阶段:地理学进入了对近代地理学的“革命”时期,特别是在人文地理学内部。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P4 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把以上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三、对古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卡尔·李特尔。 四、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德国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一、文化区的类型及其特征P24 1、形式文化区:具有特征典型的核心区、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减弱的外围区、边界模糊的过渡带; 2、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功能中心(政治、经济或某种社会功能影响,尤其是政区、社区的影响)位置是明确的,边界的界限确切或没有。 3、乡土文化区: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通过感情或符号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 二、文化扩散的类型P26 1、扩展扩散:【特征】(1)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目的性强,接受时就准备传播,不分等级,如同传染病一样;(2)等级扩散:层次性较强,具有明显的等级顺序;(3)刺激扩散:文化形式变化大,不是原封不动的接受,而是受刺激和启发后的改变;保留了思想实质而摈弃了具体形式的扩散过程 2、迁移扩散 三、文化景观研究3方面P33

公共基础知识:中国地理常识大全(一)

公共基础知识:中国地理常识大全(一)在行测常识的考察中,地理部分是一个重要的模块。地理从其内容来讲包括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人文地理等。常识部分的提分秘籍主要源于日常的积累,本文将为广大考生主要搜集到地理常识的知识点,希望大家细心学习。 1、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它的版图被形象地比作一只头朝东尾朝西的金鸡,地势西高东低。 2、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第三位,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 3、中国领土东西跨经度有60多度,跨了5个时区,东西距离约5200公里。 4、中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南北距离约为5500公里。 5、中国领土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 6、中国领土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 7、中国领土最东端在黑龙江省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 8、中国领土最西端在x疆帕米尔高原(73°E)。 9、中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公里,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便于船舶避风和停靠。 10、中国岛屿大约有5000多个,绝大部分分布在长江口以南的海域。 11、中国最大的群岛是舟山群岛,它位于浙江省东面的海域。 12、中国南海有四个群岛,即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 13、中国所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14、内海是一个国家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的渤海是中国的内海。 15、中国最大的岛屿是台湾岛,第二大岛是海南岛。 16、山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半岛,辽东半岛是中国第二大半岛。 17、台湾海峡位于福建省与台湾省之间,从南到北连接着南海和东海,是中国海上运输的重要通道,人们称它为“海上走廊”。 18、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台湾省是中国地震最频繁的省份。 19、与中国陆地相邻的国家有15个。 20、东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朝鲜。 21、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俄罗斯。 22、西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 23、西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阿富汗、巴基斯坦。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2

神话传说:中国古代氏族社会时,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不能科学地解释,就借助于想像和幻想,创造了许多故事。神话是纯粹的虚构,传说有历史的影子,比较著名的有:精卫填海、女祸补天、羿射九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以及黄帝,尧、舜、禹等。 《诗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成书于春秋时期,共305篇,亦称《诗三百》,分为风(十五国风),雅(大雅、小雅)、颂(高颂,周颂,鲁颂),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风” 。创作方法主要是“赋、比、兴”。 《尚书》和《春秋》,“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这是中国古代有记载的(甲骨书)最早的两部书。《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来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粱传》,《左传》。现仅存左丘明编写的《左传》。《春秋》和《左传》是编年体史书。 《国语》是依照战国时国别来记述各国史实的史书。《战国策》也同样,称为“国别体”,《战国策》同时也是一部历史散文集,经汉刘向重新改编整理,共三十三篇。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儒家的著作有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荀况的《荀子》;墨家著作有墨翟的《墨子》;道家著作有老聃的《老子》(道德经)、庄周的《庄子》(南华经);法家著作有商鞅的《商君书》、朝非的《朝非子》,兵家著作有孙或孙膑的《孙子兵法》杂家的有吕不韦的《吕代春秋》等,这些著作都是语录体散文(也称“记言体”)。 西汉时的司马迁创作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为“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表”十篇、“书”八篇,共一百三十篇。《史记》是一部“信史”,“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开后代“二十四史”之先河。 战国时楚国的屈原因遭谗贬,开创了浪漫主义的新诗体“楚辞”、名篇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渔父》等。 西汉时的政论散文大家有晃错,名篇《论贵粟疏》《言兵事疏》等。还有贾谊,名篇《过秦论》。 汉赋是一种直接延续楚辞的新诗体,主要作家有司马相如,作品有《子虚赋》、《上林赋》等,还有杨雄,作品有《甘泉赋》、权乘作品有《七发》。 班固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_9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导读:中国古代氏族社会时,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不能科学地解释,就借助于想像和幻想,创造了许多故事。神话是纯粹的虚构,传说有历史的影子,比较著名的有:精卫填海、女祸补天、羿射九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以及黄帝,尧、舜、禹等。 《诗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成书于春秋时期,共305篇,亦称《诗三百》,分为风(十五国风),雅(大雅、小雅)、颂(高颂,周颂,鲁颂),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风”。创作方法主要是“赋、比、兴”。 《尚书》和《春秋》,“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这是中国古代有记载的(甲骨书)最早的两部书。《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来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粱传》,《左传》。现仅存左丘明编写的《左传》。《春秋》和《左传》是编年体史书。 《国语》是依照战国时国别来记述各国史实的史书。《战国策》也同样,称为“国别体”,《战国策》同时也是一部历史散文集,经汉刘向重新改编整理,共三十三篇。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儒家的著作有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荀况的《荀子》;墨家著作有墨翟的《墨子》;道家著作有老聃的《老子》(道德经)、庄周的《庄子》(南华经);法家著作有商

鞅的《商君书》、朝非的《朝非子》,兵家著作有孙或孙膑的《孙子兵法》杂家的有吕不韦的《吕代春秋》等,这些著作都是语录体散文(也称“记言体”)。 西汉时的司马迁创作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为“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表”十篇、“书”八篇,共一百三十篇。《史记》是一部“信史”,“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开后代“二十四史”之先河。 战国时楚国的屈原因遭谗贬,开创了浪漫主义的新诗体“楚辞”、名篇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渔父》等。 西汉时的政论散文大家有晃错,名篇《论贵粟疏》《言兵事疏》等。还有贾谊,名篇《过秦论》。 汉赋是一种直接延续楚辞的新诗体,主要作家有司马相如,作品有《子虚赋》、《上林赋》等,还有杨雄,作品有《甘泉赋》、权乘作品有《七发》。 班固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西汉时的民歌经整理成为“汉乐府”。其中的名篇《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壁”。(另一首是北朝民歌《木兰辞》。) 魏晋时期的曹氏父子被称为“三曹”。曹操创作了《观沧海》、《蒿里行》、《龟虽寿》第四言体诗。曹丕的名篇有《燕歌行》、他还撰写了中国最早的文论,现仅存《典论?论文》。曹植则著有《白

人文地理每章节知识要点

第一章 1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是什么? 2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有那些? 3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分类体系中的地位。 4 简述洪堡创立的人文地理学研究三个原则。 5 简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理论思想。 6 现代人文地理学主要特征是什么? 7 试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及内容。 8 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9 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10 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11 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12 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13 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第二章 1 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具有那些特点? 2 环境与文化活动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并举例说明。 3 从理论名称、代表人物、理论要点和简要评价四方面列表比较主要的人地关系理论? 4 如何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文地理学。 5 文化和文化地理学的概念是什么? 6 简述文化结构的层次内容? 7 对比文化适应和生物适应的异同。 8 论述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9 名词解释:文化景观、文化整合、文化扩散、文化区、文化史层说 10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11 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 12 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3 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14 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15 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第三章第四章 1 我国人口分布表现出那些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篇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篇 导读:(一)、先秦文学 1、上古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 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chī)尤、刘安《淮南子》等。 2、先秦散文 A、儒家经典“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六经”又称六艺(《乐》) B、历史散文。《左传》(编年体) 《战国策》(国别体) 《国语》(国别体) “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C、诸子百家散文著名的有: ①老子,李耳,字聃(dān),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②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季氏》《荷》) ③墨子名翟(dí),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53篇。 ④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继承者。《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暴见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庄子,名周,战国道家著《庄子》。(《庖丁解牛》)

⑥荀子,战国儒家,著《荀子》32篇。(《劝学》) ⑦韩非子,法家。著《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 ⑧《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察今》) ⑨李斯的代表作是散文《谏逐客书》。 3、先秦诗歌 A、《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类、风是民歌,雅是乐歌,颂是祭歌。诗经的表现手法是比、兴、赋。“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赋”直陈其事。 B、《楚辞》。西汉学者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屈原:名平,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曾在楚国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代表作是《离骚》《九歌》《九章》。 (二)、两汉文学 A、两汉散文①贾谊,世称贾生。又称贾长沙,贾太傅。著《新书》十卷。《过秦论》、《论积贮疏》是他的.代表作。②司马迁,字子长,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著《史记》首创“纪传体”,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③班固的《汉书》、刘向编订的《战国策》都名垂史册。 B、乐府民歌和赋。 1、乐府民歌:乐,民乐;府,官府。乐府原为汉

人文地理知识总结

人文地理知识总结 一、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农业 ①影响农业发展的条件: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

剪羊毛:8-9月。 ④其他几种农业地域类型:乳畜业――面向市场,饲养奶牛以获得牛奶及乳制品的密集农业,一般分布于大城市周围。世界主要分布区:北美五大湖周围、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热带种植园农业――种植单一热带经济作物的大规模密集型农场,分布于拉美、东南亚、南亚及撒哈拉以南非洲,企业化经营,雇工生产。重要热带农产品的主产国。地中海型农业:分布于地中海式气候区,园艺业发达,作物以葡萄、无花果、橄榄、柑橘、蔬菜、花卉及小麦为主,兼营畜牧。 ⑤中国农业发展方针:“确保粮食供求平衡”、“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2、工业 ①工业区位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政策、环境等。

②工业发展与区位:

1、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①世界人口的增长:时间上,工业革命以前人口增长缓慢,工业革命之后尤其是二战后人口增长迅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世界人口增速有所放慢。地区上,亚非拉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欧洲、北美的发达国家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原因,人口增长缓慢,有些国家的人口已停止增长或负增长。 ②世界人口的分布:

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原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婴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在上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前,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水平。实行计划生育后,人口自然增长率显著降低。 我国人口分布不平均:东南多,西北少。(以黑河---腾冲一线以东以南,面积占全国43%,人口占94%) 原因是:东部耕地多,气候优越,人口密度大;工商业、交通业发达、城镇多,城镇人口集中。西部多沙漠、草原、山地,耕地少,人口密度小;工商业、交通运输业不发达,城镇少,城镇人口也少。 ④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 2、人口数量与环境 ①人口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社会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文化及宗教、妇女受教育程度)对生育率影响极大,自然因素对生育率影响极小。影响死亡率的因素中,社会因素(经济、政治、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是主要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地方病、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对死亡率影响也较大。 人口增长过快,会给资源和环境带来较大压力,但并非是形成环境问题的唯一的主要的原因。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世界1999年10月12日达60亿;我国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人口普查总量达亿)会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人口持续的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生态问题,三废噪声污染问题,医疗、教育、交通、住房、就业等社会问题。)因此,必须控制人口的过度增长,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②人口发展模式:(注意新教材去掉了过渡型的说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