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版笔记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版笔记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版笔记

理解教育的起源问题和主要观点

教育的起源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教育起源于生物进化的哪一个阶段,二是教育根植于何种基础科学的解释,教育的起源对于把握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把握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神话起源说(所有宗教的观点)认为教育是由神创造的。

二,生物起源说

利托尔诺、桑代克、沛西能。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是教育史第一个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也是较早地把教育的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的学说,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标志着教育起源问题上的开始,由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但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没有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养育行为之间的本质差别,把教育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三,心理起源说

孟禄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的模仿。

评价;离生物起源说不远,这种无意识模仿是本能的,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但进步的是认为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

四,劳动起源说

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总的来说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论与辩证法,为科学合理的解释教育起源问题奠定了基础,但关于教育起源的确切说法仍然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的特点(一)东方产生了最早的文字、科学知识和学校教育;

(二)与各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相适应,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三)教育内容丰富,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四)教育机构种类繁多,以适应不同阶层的需要;

(五)教育方法简单,体罚盛行;

(六)实施个别教学,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形式;

(七)知识是统治阶级的专利,教师地位较高;

比较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

一、斯巴达的教育

斯巴达国家的居民分为三个等级。斯巴达人为第一等级,第二等级是皮里阿西人,第三个等级是希洛人,为了维护其统治,斯巴达实行举国皆兵的体制,整个国家就是一座军营。

(1)教育目的:培养勇猛善战的军人(2)教育内容:包括军事体育训练和道德训练

(3)教育性质:完全由国家控制。

(4)教育过程

①0—7 岁:在家接受母亲的教育。

②7—18 岁:进国家体育馆接受以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和投标枪)为主的军事体育训练、强制的道德灌输以及严酷的身心磨炼,养儿童勇敢、坚韧、顺从、爱国等品质。

③18—20 岁:青年军事训练团(埃佛比)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

④20—30 岁:驻扎边境,进行实战训练;

30 岁:通过考核获得国家公民称号,成为正式军人。

(5)特点:

①教育具有阶级性;

②教育完全被国家所控制;

③以军事体育训练和道德教育为主,不重视文化知识;

④重视女子教育;

特征:

1.斯巴达人把教育看作最重要的国家

职能和社会职能;

2.建立公共的国家教育机关以教育统

治阶级的青年一代;

3.整个统治阶级对于教育问题的注意;

4.注意培养勇敢、坚韧性和爱国主义精神,实施体育与军事训练;

5.国家注意女子教育。

总之,斯巴达教育的性质是野蛮的、落后的,不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教育内容是片面的。不过,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训练勇敢的战士,用来防御和增强斯巴达国家的实力,维护公民的地位,这在当时是成功的。

雅典的教育

雅典教育的目的是把统治阶级的子

弟培养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能履行公民

职责的人。它不仅要把他们训练成为身强力壮的军人,更要求把他们培养成具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雅典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德智体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1)教育目的: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2)教育过程:

②0—7 岁:由父母家中养育。

②7 岁—16 岁:进私立学校(文法学校、音乐学校、体操学校)接受教育。

③16—18 岁:进国家体育馆学习以五项竞技为主的体育和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

④18—20 岁:进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训练。(3)特点:

①教育具有阶级性;

②重视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即不仅重视体育训练,也强调文化知识的学习,注重道德教育及美育;

③重视国立和私立教育的发展;

③忽视女子教育

与斯巴达教育相比,雅典教育有许多成功之处:

1.它把国家的意志与青少年的内在需要巧妙地结合起来了。

2.它使人的才能、倾向、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雅典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理论在公元前4世纪通过亚历山大帝国的政治威力而广泛流传,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的异同:

相同点:

(1)都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奴隶无权享受教育,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2)两者都重视体育;

(3)二者的教育体制都有年龄分期,且比较完善。

不同点

(1)政府对教育的态度不同;

斯巴达采取严格的集权领导;雅典,在教育上则采取宽松的政策。

(2)培养目标不同;

斯巴达以训练勇敢善战的士兵为主,而雅典教育则竭力和谐发展的人,即公民。

(3)教育机构不同;

斯巴达教育机构多为统一的、尚武的特点。雅典教育机构则具有私人和国家并举的特点。

(4)教育内容不同;

斯巴达以体育锻炼和军事训练为主。雅典则于体育习武之外,着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5)教育方法不同

斯巴达强调要服从师训、刻苦习练。雅典则对启发诱导比较重视。

(6)师资队伍不同;

(7)对女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

掌握智者的含义及智者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1.智者派的教育活动

“智者”,在荷马时代,指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拥有这些能力和技巧的人。到公元前 5 世纪后期,被用来专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他们虽没有统一的哲学见解,却形成了共同的思想特征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者。这些人云游各地,积极参加城邦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以传播和传授知识获得报酬,并逐渐形成一个阶层,其代表人物有普罗塔格拉、高尔吉亚等。

2.智者派的教育贡献

智者派作为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对古希腊的教育实践和思想做出了重大贡献,表现在:

(1)云游讲学,推动了文化的传播,扩大了教育对象进而促进了社会的流动;(2)既扩展了学术研究的领域,又扩大了教育内容的范围,他们所传授的文法、修辞、辩证法这三门课程是雄辩教育的核心,被称为“前三艺”,对后世西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智者派把道德、政治知识作为教育内容,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政治家的预备教育。

(4)智者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工作开始职业化

(5)智者不仅直接促进了希腊教育实践的发展,而且还推动了希腊教育思想的进一步丰富。作为职业教师,他们明确地意识到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并开始自觉地把教育现象与政治现象,道德现象等社会现象相区分,把教育过程当做一个运用禀赋进行练习的过程。一方面明确意识到教育与政治道德具有密切的相互联系,另一方面又反对道德天赋论,强调道德是人人都可拥有的道德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

古典时期是希腊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以智者的出现为标志,希腊的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了解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并比较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与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育

方法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在政治上拥护贵族的奴隶主专制,反对奴隶主民主共和制。苏格拉底的思想代表了传统、保守的雅典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但其中也有许多值得深思的东西。

1.教育的目的:培养治国人才,即必须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有实际知识。苏格拉底的“自知其无知”的思想,提出了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方面所应具有的重要的

品质和态度,即谦虚品质和真诚“无知”的态度问题。

2.德育论:“知识即美德”,即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知识的有无,因此他认为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途径。

评价:他否定了道德天赋,提出德行可教的主张,具有历史进步性,不过,他所说的知识并非人类的全部知识,而是指一种理性的普遍的知识,即伦理道德方面的知识。

3.智育论:主张治国者应该有广博的知识,政治、雄辩术、算数、几何、天文等。

4.“苏格拉底法”,由讥讽、助产术(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得出结论。)、归纳和定义(在前

一个步骤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归纳,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四个步骤组成,实际上是通过启发式谈话使学生获得一般性概念的归纳法。

这种方法有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努力探索,通过自我判断去获得知识。但由于苏格拉底视知识为人类头脑中所固有,因而他的启发法带有局限性。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这一原则主要是解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间的矛盾。孔子认为,不论培养道德还是学习知识,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反对机械学习,提倡启发式教学。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又让学生在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

相同点;

1.两种教学方法的目的都是启发学生思维,反对灌输知识,直接把既定的答案告诉学生,希望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思考,自己推理出答案。

2.都采用了互动式交谈,不论是苏格拉底的助产术还是孔子的启发式,都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系列对话,教师在对话中启发学生交谈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启示。

3.讨论的主要内容集中于伦理内容,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注重道德的人,他们探讨的问题往往是没有终极答案,又值得人们去思考的哲学类问题和道德的问题。

不同点;

1.问答次序不同,反映了中西方教育传统的差别,西方教育是从心中引出已有知识,而在中国教育是从外部输入,就外部的信息进入人们的视野后才引导思考。

2.教育的顺序不同

苏格拉底强调从特殊到一般,孔子强调同一般到特殊3.教育目的不同,苏格拉底强调探索新知,孔子强调温故而知新。

了解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代表作《理想国》和《法律篇》。

其中《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作西方教育史上的三个里程碑。公元前 387 年,他创立了自己的学校——阿卡德米学园,成为西方文明最早的有完整组织的高等

学府之一,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也因此而得名。

1.学习即回忆

柏拉图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理念

世界。理念世界中存在着普遍的、一般的真理。他认为认识不是对现象世界的感知,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具体到教育上,就是学习即回忆。

2.《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以其政治观为基础,构筑了一个培养哲学王的教育体系。

(1)论学前教育(0—6 岁)国家控制教育,对儿童公养公育,主要内容是讲故事、做游戏和唱歌等。

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最早提出“寓学习于游戏”的教育家。

(2)论普通教育(7—18 岁)分别进入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学习。学习内容包括阅读、书写、计算、唱歌、音乐、体操等。教育目的是培养情感和道德,发展儿童灵魂中的低级部分,形成节制的品德。

(3)论高等教育

第一阶段:意志教育(18—20)以军事体育训练和四艺为主,养成勇敢的品质,毕业后成为军人。

第二阶段:发展智慧阶段(20—30)学习四艺和辩证法,毕业后担任国家高级官

吏。(柏拉图首次将四艺列入教学科目)第三阶段:继续学习(30—35)研究哲学,毕业后成为国家重要官吏。

第四阶段:哲学王(35—50)毕业后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

评价

柏拉图的教育制度是为了培养军人

和执政者,教育学说博大精深,它几乎涉

及到教育领域中的所有的重要问题。柏拉图的教育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不仅仅是历史上的,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是经常可以使人们感觉到并且想到的。

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师从柏拉图。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政治学》和《伦理学》等著作中。

以其灵魂说为基础,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关于和谐教育的思想。与灵魂三个组成部分相对应的教育分别是:体育、德育、智育和美育。他指出,只有通过这种多方面的教育,儿童的身心才能得到和谐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把这种和谐教育的思想

与他提出的儿童年龄分期相结合,强调教育应当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顺序。他认为,儿童的成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中,儿童成长的中心不同,因而教育的重点也有所区别。0~7岁为第一个阶段。7~14岁为第二个阶段。14~21岁为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为理性教育阶段。

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儿童年龄分期,并强调教育应遵循儿童自然发展顺序的教育家。他首次提出教育应“遵循自然”的原理。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与当代的全面发展教育作比较了解古罗马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的教育的特点

共和前期的罗马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农民、军人为宗旨的教育。共和时期罗马教育的真正发展是在共和后期。开始形成较为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共和早期的教育

1.教育目标:培养合格的公民,主要是农夫和军人。

2.教育场所:家庭

3.教育内容:农业生产知识、军事体育技能、初步的文化知识、诗歌、“十二铜表法”等。

(二)共和后期的教育

1.教育目的:培养优秀的公民和杰出的演说家、政治家。

2.学校教育制度

(1)初等教育:教育内容简单,重视读写,学校多为私立,教学条件简陋,教师地位低微。

(2)中等教育:有希腊、拉丁文法学校两种。学校设备好,纪律严明,教师待遇优厚。

(3)高等教育:修辞学校,主要课程是修辞学和辩论术。

共和时期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正是在这个时期,罗马教育逐步从原有的、相对落后的状况中摆脱出来,开始建立正规的学校教育制度,从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

展时期。

(三)帝国时期的教育

1.教育目的:培养效忠于帝国的顺民和官吏。

2.国家加强对教育的控制。对初等学校实行国家监督,把部分私立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改为国立。

3.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改教师的私人选聘为国家委

4.教育的机会逐步缩小。

5.学校教育内容的范围逐步缩小。

6.专业或职业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此同时出现了法律学校这种新型的专业教育机构。

昆体良关于培养雄辩家的思想对教师的要求

昆体良,古罗马帝国时期的雄辩家、著名教育家。主要著作为《雄辩术原理》一书。它是一部雄辩术的教程,也是一部教育著作。

(一)雄辩家的培养(教育观)

昆体良主张把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人作为教育所达到的基本目的。昆体良虽然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但他也认为教育的基本作用并不是绝对的。(二)昆体良的教学论(教学观)

1.昆体良教育思想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是他关于教学问题的一系列主张。

2.教学组织形式:

昆体良提出了分班教学的思想。

3.在强调集体教学的同时,昆体良注意到因材施教的问题。

4.在教学的原则与方法上,

昆体良的一个重要见解是反对体罚。

5.昆体良提出了教学应当适度的原则。

6.昆体良主张学习与休息相间。

7.昆体良主张教学应当明白易懂。

8.昆体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经常向学生提出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关于教师的论述(教师观)

昆体良高度重视教师的作用。他认为教师应当具有全面的素质。

1.教师应当是德才兼备、言行一致的人。

2.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

3.教师应当热爱学生,能够以父母般的感情对待学生。

4.教师应熟悉所教学科的内容,教师才可能有效地教学。

5.教师应当深入了解学生的心里特征、个性、才能和倾向,更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

昆体良是古罗马时期最为重要的教

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在西欧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思想来源。

了解奥古斯丁的教育哲学体系

奥古斯丁是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

成着,创立了基督教宗教哲学体系的神学家和哲学家。在著作《忏悔录》中,历述了对教育的一系列看法。他的教育哲学成为中世纪基督教教育的理论基础。

1.宗教哲学观:

上帝即真理,知识是人心灵所固有,因此要获得知识和真理,就要靠上帝赐予的“灵魂的眼睛”,即思想。

2.灵魂论;人的认知活动在人的灵魂活动中占着极重要的地位,包括三种能力:一是感觉,二是灵魂,三是思想。

3.知识论,充满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强调信仰高于理性,宗教虔诚高于知识。

2.原罪论:禁欲主义思想。在中世纪的修道院学校中,在大教堂学校中颇为盛行

3.学习内容:《圣经》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此外还要学习七艺,更好的为基督教服务。

奥古斯丁的教育哲学对西欧中世纪

教育的影响既深又广,西欧中世纪的修道院学校、大教堂学校以及某些大学,无不以他的教育哲学为宗旨,为灵魂。他是中世纪由教会所控制的教育所推行的教育方针、政策的思想渊源。

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中世纪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①最为重要、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它的宗教化、神学化。表现为其与神学直接相关、为神学服务,且思想家的思考方式趋于神学化。

②保守性和发展的缓慢性。

教育讨论的范围与古希腊、古罗马差

异大,始终是探讨少数人的教育、统治阶级的教育,中世纪无等级差别,更有普遍性、开放性。

中世纪时期对教育的认识是未分化的。中世纪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从整体上看,中世纪为西方文明的发展留下了大量遗产。

②从教育实践看,它在长期的发展中

形成了一个广泛的学校系统,其中包括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教区学校、中世纪大学等多种类型的教育机构,且形成了较严格的教育制度。

③从教育思想看,中世纪也并非一无建树:首先,出于培养信仰的考虑,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就德育提出了大量见解;其次,中世纪教育家们所提出的关于教学

问题的见解包含了些合理因素;最后,中世纪教育家所推崇的经院哲学的方法虽有种种弊端,但同时也有积极的意义,一方面它有训练思维的作用,另一方面经院哲学虽然力图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却

为理性的发展和运用打通了道路。

掌握中世纪大学的性质、基本目的

从12世纪开始,西欧教育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世纪大学的建立是这种发展的主要标志。

1.中世纪大学的兴起

西欧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受城市发展的需要和东方文化的影响

中世纪大学最初产生于12世纪的意

大利、法国和英国。早期中世纪大学通常是在原有的文化教育机构基础上建立起

来的。

2.大学的课程及培养目标

课程有文、法、医、神四科。培养目标是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3.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特征

(1)师生倡议创办而不是教会和市政当局设立的;

(2)保持很大的自主权;内部按照领导体制可以分为学生大学和先生大学;(3)课程内容以实际需要为主;

(4)教学方法比较灵活,重视讲演和辩论;

(5)确立了最早的学位制度。

4..中世纪大学的发展演变

随着中世纪大学的发展,教会势力逐渐渗入大学,使大学的自治性逐渐消失。教学内容以研究、解释“圣经”为主,脱离生活实际,教学方法呆读死记,盛行体罚。宗教教条、形式主义、“繁琐哲学”,构成了中世纪后期大学的特征。

5.中世纪大学的历史作用

受教会控制的中世纪大学,尽管宗教气氛浓厚,繁琐哲学盛行,阻碍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但它促进了市民阶层对知识教育的重视,推动了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打破了封建闭塞愚昧的状态。在一定意义上说,它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同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为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条件。

了解城市学校的兴起和特点

1.城市学校的产生与发展

为适应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需要,新兴市民阶层创办了城市学校,由于它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故发展迅速,到 15 世纪,西欧各大城市都普遍设立了城市学校。

2.城市学校的特点

(1)从领导权上,最初的城市学校,大多数由行会和商会开办,以后逐渐由市政当局接管。

(2)从内容上看,城市学校强调世俗知识,特别是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用拉丁文教学,后来改用本族语教学,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3)从培养目标上看,主要满足城市对手工业、商业等人才的需要,具有一定职业训练的性质。

4.城市学校的意义

城市学校代表着新兴工商业阶级的要求和力量,适应了生产力发展要求,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它打破了教会对学校教育事业的独占权,对处于萌芽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起了促进作用。

了解拜占庭和阿拉伯的文化教育状况

拜占庭的教育

(一)世俗教育

当古代文化在西欧遭到浩劫时,拜占廷的文化教育却相对繁荣。

1.拜占庭教育繁荣的原因

(1)政治方面,拜占庭在封建化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比较强大而统一的中央世俗

政权;

(2)经济方面,东罗马有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城市经济始终保持繁荣;

(3)继承了古希腊的文化遗产并吸收了波斯、印度等东方古国的文化; 2.学校教育

(1)初等教育:保持了古希腊的传统,如盛行私人讲学,招收 6-12 岁儿童,学习文法、算数、《荷马史诗》等;(2)中等教育:主要是文法学校,学习的内容是文法和古典作品;

(3)高等学校:最有影响的是君士坦丁堡大学,目的是培养国家高级官吏,修业5 年,以七艺为主要课程,教师领取国家俸禄并免税;此外国家还重视法学、医学教育。

(二)教会教育

1.隐修院(修道院):注重祈祷、读经、抄经、行善和生产劳动;

2.座堂学校:附设教堂里,教学内容是神学、七艺等,主要培养神职人员,最高级的教会学校是君士坦丁堡大座堂学校。(三)拜占庭教育的特点和影响

1.直接继承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文化教育遗产;

2.存在着因世俗生活需要而得到发展的世俗教育体系;

3.教会的文化教育体系与世俗的文化教育体系长期并存;拜占庭的教育起了保存和传播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作用,对欧洲和阿拉伯的文化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阿拉伯的教育

1、宫廷学校和府邸学校

哈里发宫廷中的设备和人才比较充实,又给传习知识提供便利的条件,慢慢地便形成了宫廷学校。

2、学馆

学者之家简称为“学馆”。学馆以学者为中心传授高深的学识,

3.清真寺

清真寺都在宗教活动之外,从事教学工作。不但是初等教育的场所,并且通过

讲学和论辩而成为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了。

4、高等教育和图书馆

中世纪时,阿拉伯国家的高等教育颇为发达。9世纪初,哈里发迈蒙建立赫克迈大学,这是阿拉伯的第一所大学。图书馆俨然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大学。

阿拉伯教育,尤其是阿拉伯大学,其中各种制度、课程、教师的地位、学生的游学等等,对于欧洲的大学影响很大。阿拉伯的学术、教育对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着明显的影响。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了解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发生于14-16世纪。是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发生、发展和封建制度逐步解体的时期。是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反抗作为封建制度思想支柱

的基督教统治的文化革命和思想革命。时代内容主要表现为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发展资本主义新文化。文艺复兴运动涉及文学、艺术、哲学、科学和教育等方面。作为文艺复兴运动指导思想的是人文主义。

掌握人文主义教育活动的发展历程及一

般特征

(一)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

1.弗吉里奥

(1)教育的作用:肯定了人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2)教育目的: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3)教育内容:要适应儿童年龄特征和个人爱好,重视伦理学、历史和雄辩术,此外,还非常重视体育、文学和自然科学知识。

2.维多里诺

创办孟都亚宫廷学校(快乐之家),

其主要特点主要有:(1)注意儿童身心特征和个性差异;(2)重视学生德智体和谐发展;

(3)设置广泛的课程体系;

(4)要求学校有自然优美的环境;(5)师生之间关系和睦融洽;

(6)注重启发,讲求兴趣;

(7)反对压制和体罚;

(二)北欧人文主义教育——以伊拉斯谟和莫尔的教育思想为代表

1.伊拉斯谟,

基督教人文主义教育家,代表作《愚人颂》、《基督教王子的教育》。

(1)提倡个性自由、和谐发展的教育;(2)主张培养明达善良之人,强调后天教育与学习的重要性;

(3)主张古典文化与基督教并重;(4)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主张师生友爱和睦;

2.莫尔,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代表作《乌托邦》。

(1)要求废除私有制,实行公共教育制度,并首倡普及义务教育,主张男女教育平等。

(2)规定广泛的学科,提倡直观教学和本族语教学。

(3)重视体育和劳动教育,主张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法国的人文主义教育——以拉伯雷、蒙田的教育思想为代表

1.拉伯雷,

法国著名人文主义教育家,代表作《巨人传》。提出了人文主义教育的主张,如尊重儿童人格,激发儿童兴趣,注意教学的吸引力,采用新的教学方法(直观教学、谈话、参观访问、旅行);提倡体育、美育等。

2.蒙田,

法国教育家,后期人文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散文集》。

(1)反对培养学究,要求培养“完全的绅士“,

(2)倡导怀疑精神,反对盲从,注重对知识的理解。

(3)反对死记硬背,要求儿童从生活中学习,多行动多实践,强调教师要因材施教;

(4)强调人应该服从和热爱真理。(四)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影响和贡献

1.基本特征:

(1)人本主义;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教学方法上尊重儿童的天性

(2)古典主义;课程设置已具有古典性质,古为今用,当时的一大进步

(3)世俗性;更注重今生而非来世

(4)宗教性;

(5)贵族性;由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决定的;教育对象是上层弟子;教育形式是宫廷教育或家庭教育;教育目的培养上层人士

人文主义教育具有双重性,进步性与落后性并存

掌握夸美纽斯的主要教育思想

一、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17 世纪杰出的捷克教育家,代表作《大教学论》、《母育学校》、《世界图解》等。

(一)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1.教育目的:认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培养和发展各种能力、德行和信仰,享受现世幸福并为人的永生作准备。

2.教育作用:

(1)教育是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2)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二)论自然适应性的原则

这是贯穿夸美纽斯的整个教育体系的一

条根本性原则。“自然”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自然界存在的普遍秩序;

二是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年龄特征;(三)论普及教育、泛智和统一学制

1.普及教育、泛智

夸美纽斯从“泛智”的思想出发,提出了普及教育的主张。“泛智” 即使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从而使智慧得到普遍的发展。提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一切男女都应该进学校”。

2.统一学制

他把新生一代的生活分为四个年龄阶段,为每个年龄阶段应设立相应的学校:(1)婴儿期(0—6 岁)设立母育学校;(2)儿童期(6—12 岁)设立国语学校;(3)少年期(12—18 岁),设立拉丁语学校;

(4)青年期(18—24 岁),设立大学;(四)论学年制与班级授课制

1.学年制

要求各年级应在同一时间开学和放假;每年招生一次,学生同时入学;学年结束时经过考试,同年级的学生同时升级。

2.班级授课制

全面系统的论述了班级授课制,提高了

教学效率,扩大了教育对象,减轻教师负担,促进学生集体的形成,也为学校教学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提供了可能;但过分夸大其作用,忽视了班级人数过多对教学任务完成质量的影响。

(五)论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系统性与循序渐进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

5.量力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六)论道德教育

1.高度重视道德教育,把德育当做学校的主要任务之一;

2.内容:智慧、勇敢、节制、公正;新

3.方法:

尽早开始正面教育;从行动中养成道德行为习惯;榜样;教诲与规则;择友;惩罚;

4.评价:

他把世俗道德的培养从宗教教育中分离

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强调伦理道德的研究应该以人的利益为中心,与中世纪教会学校的宗教道德教育相比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七)教育管理思想

1.国家应重视教育,普遍设立学校,不应将教育事业拱手让给教会和其他社会力量;

2.主张建立国家督学,对全国的教育进行监督,以保证全国教育的统一发展;

3.对校长职责做出了明确规定;

评价:

他在批判旧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

比较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为近代西方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教育代表作《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的诞生;

但是夸美纽斯思想受其时代和自身认识

的局限,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如宗教神秘主义显著等。

掌握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内

容和自然主义教育的实施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1.自然教育的含义

对“自然”等概念的理解:关于自然主义教育,涉及到“自然”、“自然主义”和“自然教育”的概念等问题。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

2.自然教育的目的:

培养“自然人”,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即身心强壮、心智发达、独立自主、平等自由、道德高尚、能力强胜的新人。

3.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则

(1)正确的看待儿童:把儿童看做儿童,把儿童当做教育的主体和最积极的因素。(2)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遵循自然天性的教育/

4.自然主义教育的实施过程:

把儿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婴儿期(0-2岁):以身体的养护和锻炼为主;

(2)儿童期(2-12岁):以感觉教育为主;(3)少年期(12-15 岁):以智育与劳动教育为主;

(4)青年期(15-20 岁):以道德教育为主,其中有宗教信仰的养成。

2、儿童期是个体发展的最重要时期

在教育史上,很少有人对儿童期给予特别的关注,卢梭可以说是历史上第一人。

3、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儿童观

(1)关于儿童发展的动力问题,

认为儿童自身有一种内在的发展潜能。(2)关于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问题,

认为儿童个体从出生到成人的发展是经

过几个明显的、相互联系的阶段的。

4、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儿童教育观

①卢梭关于儿童主体地位的论述,反映在教育上,构成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观。

②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个性自由发展的作法。主张自然的教育必须是自

由的教育。

二、卢梭自然主义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

1、知识教育观

在知识学习的内容上,卢梭认为,首先应当学习有用的,而且能够增进人的聪明才智的知识。

在知识学习的方法上,卢梭强调,首先要把培养儿童爱好学问兴趣和提高能力放在首位。

2、劳动和职业教育观

在这个阶段,卢梭认为,爱弥儿在发展智力的同时,应该接受职业和劳动教育。

职业和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学习手艺的需要,也是培养人的趣味和心灵的需要。如何选择职业,卢梭提出了几条原则。

3、道德教育观

(1)自爱和他爱是道德教育的基础。

人的种种欲念来自于自爱。在强调自爱心的同时,也反对自私心。

(2)要培养儿童具有善良的情感、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意志。

4.意义:

(1)它确立了一种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成为新旧教育的分水岭。在西方教育史上,卢梭第一次鲜明的把儿童放在了教育的中心位置,有力地改变了儿童在受教育中的被动地位,其思想至今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对我国当前的中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仍有明显的指导意义。(2)卢梭的思想影响了几代教育家,如赫尔巴特、福禄贝尔、第斯多惠、杜威等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3)欧洲的新教育和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的先驱者在自然教育理论中找到了儿

童中心主义思潮的萌芽。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是西方教育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理论,构成了文艺复兴运动以后西方教育发展的主线之一。

掌握裴斯泰洛齐的教育革新实验的基本

指导思想及其意义

裴斯泰洛齐,19 世纪初瑞士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一)论教育心理学化

在西方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教育心理学化,即把教育提高到科学的水平,将教育科学建立在人的心灵活动规律的基础上。

其基本含义是:

1.教育目的的确定、教育理论的探索应尊重儿童的心理活动规律。

2.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应适合儿童的

学习心理规律,按照“要素教育”的基本要求,实现教学内容的心理学化。

3.以教学程序与学生认识过程的协调为

基本要求,实现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

4.教育者要适应儿童的心理时机,调动儿童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儿童独立思考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论要素教育

要素教育是裴斯泰洛齐教学理论体系的重心,其基本思想是:教育过程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能接受的要素开始,再逐渐转到日益复杂的要素,促使儿童各种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要素教育体现在初等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包括体育、劳动教育、德育和智育。

1.体育、劳动教育最简单的要素:各关节的运动能力

2.德育最简单的要素:儿童对母亲的爱,应该在家庭中奠定。

3.智育最简单的要素:数目、形状和语言。裴斯泰洛齐从要素教育理论出发,大大改变了初等学校的教学科目和教学内容。

(五)建立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

裴斯泰洛奇从要素教育的观点出发,分析了小学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方法。

1.关于语言教学:发音教学——单字教学——语言教学

2.关于算术教学:从数字“1”开始,用个位数计算,然后十位数、百位数…

3.关于测量教学:直线——正方形、三角形、多边形;曲线——圆形、椭圆… (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

裴斯泰洛齐深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对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有重大意义,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但由于时代局限性,并未找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在联系。

1.新庄贫儿之家时期的初步实验;

2.斯坦兹孤儿院时期的实验

评价:

裴斯泰洛齐根据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和

要素教育理论,研究了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定了小学各科教学法的基础,由此赢得“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的称号,他的教育改革实践和理论在 19 实际产生

了国际性的影响。

了解与掌握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

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及其优点和局限性

赫尔巴特,19 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一)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

1.赫尔巴特将养成五种道德观念作为伦

理学的基本原理,即“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在儿童心中培养

明辨是非的观念和意志力。他要培养的就是要以“五种道德观念”为基础,具有所谓完美意志、完善品格的人。2.教育学的心理学基础

赫尔巴特认为“观念”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最简单和最基本的要素,是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心理活动就是观念的聚集和分散的活动,儿童利用已有的观念吸收新的观念的过程称“统觉”,统觉过程就是新观念与旧观念的同化和吸收的过程。

2.教学论

(2)“教学形式阶段”有重要地位。

要求对教学作出适当的安排,根据儿童心理活动规律,建立一种合适的教学程序,由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去进行教学。教学形式阶段理论都经历以下四个阶段。(1)明了阶段。清楚地感知新教材(2)联想阶段。巧妙地进行新旧知识的联系

(3)系统阶段。系统地形成普遍性的概念体系

(4)方法阶段。即学生通过习题解答,书面作业等活动,把“普遍领域的概念”运用到“个别情况”中去。

评价:

赫尔巴特教学形式阶段理论依据心理学的观点,反映了人类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本质认识的发展,为建立明确而规范的教学模式提了理论基础,直接影响并推动了当时及之后世界教育实践的发展,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出了贡献。但赫尔巴特教学形式阶段理论过于强调从教师的角度推进教学进程,难以较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表现出机械论倾向。

道德教育理论

(1)教育目的

德育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将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

(2)教育性教学原则

赫尔巴特在西方教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

“教育性教学”的概念,明确了教学是实现教育的重要手段。没有认识到智育和德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是通过而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3)儿童管理与训育

训育是为了形成美德,其方法有限制、赞许、责备、惩罚、建立有益健康的生活制度。方法有维持的训育、起决定作用的、调节的、抑制的、道德的、提醒的教育。(三)课程理论

1.经验、兴趣与课程

经验。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

兴趣是指观念的积极活动状态,是一种好奇心和智力活动的警觉状态。

兴趣课程体系分为两类:经验的兴趣(经验的、思辨的、审美的)和同情的兴趣(同情的、社会的、宗教的);四个阶段:注意、期待、要求和行动;

2.统觉与课程

根据统觉原理,新的观念和知识总是以原有观念和知识为基础产生的,这就要求课程的安排应当使儿童能够不断的从熟

悉的材料逐渐过渡到密切相关但还不熟

悉的材料。他为课程设计提出了“相关”和“集中”两项原则。

3.儿童发展与课程

不同时代的文化成果集中体现人类认识的不同发展水平,因此,儿童在一定发展阶段上最理想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种

族发展在相应阶段上所取得的文化成果,他认为儿童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婴儿期(人类历史的早期):加强身体养护和感官训练;

第二阶段:幼儿期(人类想象期):

以《荷马史诗》为主,发展儿童想象力;第三阶段:童年期(人类):

数学、历史等,发展理性;

第四阶段:青年期:

继续学习数学、历史等,发展理性;

评价:

赫尔巴特的课程论以心理学为基础,使课程的设置于编制有了明确的依据,避免了课程设置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克服了课程设计的散乱现象,但客观的说,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中,赫尔巴特并未真正解决欧美近代学校的课程问题。

(四)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

赫尔巴特是近代教育科学的开拓者,也是近代教育心理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强调的课堂、教师、教材三中心,反映了资本主义确立时期教育理论的发展水平。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他的思想指导了很多国家的学校教育改革,对各国教育科学的发展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20 世纪初,其教育思想以日本为媒介传入中国,这是最早在近代中国传播的西方教育理论,尤其是在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理论之上发展起来的“五段教学法”曾对近代中国的学校教育实践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他的教育体系中充满思辨和神秘色彩,许多论述带有一定程度的机械性和片面性。

了解与掌握福禄培尔的生活与教育活动、教育哲学思想及其学前教育理论

福禄倍尔的教育思想

福禄倍尔,是19 世纪德国著名的学前教育家,代表作《人的教育》。

(一)教育的基本原理

1.统一的法则;

即有一条永恒的法则在一切事物中存在着、作用着、主宰着。““教育的任务就是帮助人类逐步认识自然、人性与上帝的统一。

2.发展的法则;

即把人性看成不断发展和成长的东西,因此,人的发展必须服从两条相互补充的原则:对立和调和。

3.顺应自然的原则:

神性是人性的本质或根源,人性是善的,教育就是要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小心

翼翼的追随追随本能”

4.创造的法则:

上帝具有创造精神,人也应该如此,因此,年青一代就需要及早的进行各种训练,使其具有创造性;

论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

一、论学前教育

1.学前幼儿教育是福禄培尔一生主要从

事的事业,也是他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事业。

2.论早期教育

福禄培尔十分重视人的早期教育,认为幼儿时期对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对于自然、家庭以及社会关系的认识都取决于这个时期的生活。

3.论家庭教育

由于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教养,因而,福禄培尔也十分重视父母在家庭中的教育作用。

4.论幼儿园教育

福禄培尔非常重视对幼儿园教育的研究。关于游戏、活动以及教具的设计,福禄培尔吸收了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要素

教育思想。

3.幼儿园的课程

建立了以活动、歌谣和游戏为主要内容的幼儿园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恩物和作业。(1)“恩物”,即神恩赐给儿童的东西。“恩物”是由特定的材料组成的,其本身形状不变;

(2)“作业”是“恩物”的发展,是儿童设计的各种制作活动。各种作业则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将恩物的知识适用于实践,种类很多,有纸工、泥塑、绘图等;教师及时加以指导和帮助,可以培养儿童集中注意和认真做事的习惯。

(3)恩物与作业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表现为他们是两种互相连接的幼儿游戏

活动的形式,是儿童认识自然和社会、满足其内心冲动的必要手段。

区别:

第一,从幼儿活动的次序来看,恩物在先,作业在后;

第二,从活动的材料看,恩物的材料是固定的,作业的材料是可以改变的;

第三,从性质来看,恩物是活动的材料,作业既包括活动,也包括活动的材料。

第四,从儿童的内心需要来看,恩物主要反映模仿的本能,作用在于接受或吸收,而作业主要反映创造的本能,作用在于发现和表现。

评价:福禄倍尔是近代学前教育的奠基人,他明确指出了幼儿园任务,建立了游戏的理论体系,提出了一整套恩物和作业体系,具有广泛的影响,他首创了幼儿园,被称作“幼儿园之父”。他的整个教育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唯心论哲学基础上的,带有宗教神秘主义色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论学校教育

1.关于学校的性质

福禄培尔认为,学校作为一种教育机构,应当把外部世界以及作为外部世界处于密切联系的学生自己呈现在学生面前。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按照自觉的内在联系

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2.关于学校的教学内容

福禄培尔认为主要有四大类,一是宗

教与宗教教育;二是自然常识与数学;三是语言与语言教学,以及相关的阅读和书写;四是艺术。

根据上述思想,福禄培尔提出16种教学科目。(1)他非常重视初等教育阶段语言的练习

(2)其他内容

在教育上,福禄培尔还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密切联系。在学校教育中,福禄培尔还强调重视艺术教育。福禄培尔还主张把身体训练作为学校的教学内容。

对福禄培尔教育思想的评价

总之,福禄培尔的一生的贡献主要在学前教育方面。他曾经详细地研究了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幼儿园的教学方法,并在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比较

完整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

了解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美教育思潮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共同特征及其意

掌握欧洲新教育思潮和美国的进步主义

教育运动

欧洲新教育思潮

(一)兴起阶段

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创办阿博茨霍尔姆(Abbotsholme)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欧洲新教育运动的开始。

在雷迪的影响下,欧洲各国出现了一批新学校。

①巴德利在英国南部苏塞克斯郡建立了比代尔学校。

②德国的利茨创办了德国第一所乡村寄宿学校。

③法国的狄莫林创办了法国的第一所新学校——罗斯学校。

上述新创立的乡村寄宿学校注重学校设在自然环境中,使儿童了解自然,在自然中得到体力和智力的发展。

(二)建立国际性组织阶段

一战后,新教育运动继续发展。1922年,新教育联合会提出了“七项原则”,强调活动以及儿童个人自由而完善的发展。这七项原则成为战后新教育运动的国际性宣言。。

(三)后期发展阶段

①新教育思想形成后,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也在不断地进行完善。整个20年代,新教育联合会推行儿童中心的教育目标。1929年,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萧条,给各国经济和政治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使得教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新教育联合会也修改了自己的目标。

②1932年的法国尼斯会议强调要关心“我们时代的复杂性”。

③1942年,新教育联合会通过《儿童宪章》。1966年,新教育联合会改名为“世界教育联合会”(简称WEF),标志着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二、欧洲新教育运动中的新学校实验(一)雷迪的阿博茨霍尔姆学校

阿博茨霍尔姆学校创建于1889年的英国阿博茨霍尔姆城,是欧洲第一所“新学校”。雷迪的新学校建设在一片荒芜之地上,学生就是学校的建设者。

(二)狄摩林的罗斯新学校

狄摩林于1898年创办了一所罗斯新

学校。这所学校“充满快乐的、自由的空气,工场的作业也不少”。狄摩林指出新学校必须重视实际知识与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自由活动中得到发展。

(三)德可乐利的生活学校

1907年,比利时的教育家德可乐利在布鲁塞尔市郊创办了“生活学校”。认为新学校应为学生智力的、体力的、社会的和审美的生活服务。德可乐利的课程论思想是以“兴趣中心”为其主要特征。德可乐利主张新学校应通过“单元教学”的

形式进行教育与教学。

欧洲新教育运动的成就与评价

总之,这一时期在欧洲出现的新教育运动和新学校实验,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和主张,促使人们对西方教育传统进行全面反思,推动了人们对学校教育的重新认识。另一方面也应看到,新教育家们改革的重点主要是精英教育而非大众教育,并且始终未能解决好教育过程中的一些基

本矛盾。

美国进步教育运动

美国“进步教育”是指产生于19世

纪末并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的一

种教育革新思潮,亦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其性质虽然与欧洲新教育运动相似,但由于产生于不同的地域,其发生的背景及发展的过程存在诸多差异。

一、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产生与发展

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也大致经

历了三个阶段:兴起阶段(19世纪末至1918年)、建立组织阶段(1919~1929年)、后期发展阶段(1930~1957年)。

(一)兴起阶段(19世纪末至1918年)

19世纪末,美国教育家帕克创造了“昆西教学法”,被杜威称做“进步教育之父”。赖斯在揭露美国学校教育的弊端,引起人们关心教育变革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896年,美国教育家杜威在芝加哥大学创办了一所实验学校。。

(二)建立组织阶段(1919~1929年)1919年,美国一些进步主义教育家有85人在华盛顿成立了美国进步教育协会(PEA)。1920年,协会提出了进步教育的七项原则(改进初等教育的七大目标)。

1924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创办了《进步教育》杂志,在这个时期,进步教育运动本身日益专业化。

(三)后期发展阶段(1930~1957年)1929年的大萧条严重影响了美国进

步教育运动的发展。

1944年,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进入其

衰落阶段。1955年,进步教育协会解

散。1957年,《进步教育》杂志停办,标志着美国教育史上一个时代的结

束。

二、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教育实验

(一)帕克的昆西教学法

帕克的教育革新措施以“昆西教学法”或“昆西制度”著称。其主要特征是:(1)强调“教育要使学校适应儿童,而不是使儿童适应学校”。

(2)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

(3)主张学校课程应尽可能与儿童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

(4)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造的精神。

(二)约翰逊的有机教育学校

约翰逊是美国教育家,进步教育协会的创始人之一。1903年,创办了费尔霍普学校,该校以“有机教育学校”而闻名。

“约翰逊的有机教育学校的整个课

程计划以活动为主。约翰逊还重视儿童社会意识的培养。

(三)沃特的葛雷制学校

沃特是美国教育家,葛雷制学校的创始人。“葛雷制”计划亦称“双校制”、“二部制”。实际上是杜威教育思想的体现。沃特以杜威的基本思想为依据,把学校分为四个部分。课程也分成四个方面。沃特的葛雷制曾被认为是美国进步教育

思想的最成功的例子。

(四)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

帕克赫斯特是美国教育家,道尔顿制的创始人。道尔顿制是一种个别教学制度。帕克赫斯特批评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个别差异得不到应有的照顾。

(五)华虚朋的文纳特卡计划

华虚朋是美国教育家,华虚朋的教育实验以“文纳特卡计划”著称。华虚朋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将个别学习和小组学习

结合起来,个性发展与社会意识的培养相联系。

(六)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克伯屈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教育哲学的继承者。他的主要贡献在教学研究方面,被称为“设计教学法之父”。他将“设计教学法”定义为在社会环境中进

行有目的的活动,重视教学活动的社会的和道德的因素。

掌握蒙台梭利的儿童发展观与教育思想

的主要特点及其体现出的新教育的重要

特色

玛丽娅·蒙台梭利,是意大利著名的女教育家。最初对智力缺陷儿童的教育感兴趣。

1901年,蒙台梭利把教育研究转向幼儿教育,并把3~6岁幼儿作为研究的对象。她的著作有《蒙台梭利方法》、《童年的秘密》等。

(1)关于幼儿的发展:重视早期教育,强调生命力的冲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动力,同时又强调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必须依靠环境和教育。儿童的心理发展有四个存在着内在联系的显著特征。

1.儿童的发展具有独特的生理和心理胚胎期。

2.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吸收力。

3.儿童的发展具有敏感期。

4.儿童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第一阶段,0~6岁。这是儿童个性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

第二阶段,6~12岁。这是儿童增长学识和艺术才能,有意识地学习的时期。

第三阶段,12~18岁。这时儿童进入青春期。

(2)关于自由、纪律和工作儿童的生命潜力是通过自发的冲动表现出来的,这种冲动的外在表现就是儿童的自由活动。科学的教育学就是要给学生以自由,为此,她创建了快乐之家。纪律必须建立在自由活动基础上,工作起中介作用,将传统教育中根本对立的两个概念——自由与纪律统一起来。

(3)关于幼儿教育的内容感观教育: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以触觉练习为主;读写算练习;实际生活练习:日常生活技能练习、园艺活动、手工作业、体操、节奏动作等。

1.感官的教育

蒙台梭利重视感官教育的原因:(1)幼儿正处在各种感觉的敏感期,为了不失时机,使感官得到最充分的发展。(2)感官是心灵的门户,感官对智力发展具有头等重要性。

(3)通过感官教育,可以对某些因感官

存在缺陷而影响心智发展的儿童进行及时补救。

2.初步的知识教育

蒙台梭利认为,3~6岁的幼儿天生具备学习知识的能力,完全可以叫他学习阅读、书写和计算。

初步的知识教育与感官训练是相联系的。

3.实际生活的训练

实际生活的训练,又称为“肌肉教育”或“动作教育”,主要包括:

(1)日常生活技能的练习。

(2)园艺活动。

(3)手工作业。

(4)体操。

(5)节奏动作。

对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评价:

总之,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的显著特点,是主张儿童自由的发展和强调儿童早期肌肉及感官训练的重要性。直到今天,她仍是国外幼儿教育中影响最大的幼儿教育家之一。

了解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核心;蒙台梭利在世界幼儿教育史上的地位

比较福禄培尔与蒙台梭利幼教理论。

相同:

(1)都受卢梭的影响,主张儿童本位,要认真研究儿童的特点;

(2)都极其重视幼儿期的教育,重视童年对人生的影响,提倡建立专门的幼儿社会教育机构及培训大批合格的教师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

不同:

(1)在教育内容、方法上,福禄培尔倡导“游戏”“恩物”作业,认为游戏是幼儿自我表现的最高形式,强调应通过游戏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蒙台梭利则主张“工作”、自我教育、感官教育、实际生活练习等,认为工作是幼儿特有的有价值的活动,反对有想象活动的游戏及玩具,否定了创造性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福禄培尔要求组织集体教学,蒙台梭利则主张个别活动,单独学习。

(3)在教师作用问题上,在福禄培尔的幼儿园里,教师被视为“园丁”,须承担对幼儿的关心、指导乃至教学(如“恩物”的演示、说明)的职责;而在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中,教师由主动转向被动,被称为“指导者”,只是承担指导、引导及环境保护、看护的责任。

掌握杜威的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

杜威,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实用主义教育的创始人。代表作《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民主主义与教育》。(一)论教育的本质

1.“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强调应重视儿童现在生活的内在价值,使儿童从目前的生活中得到乐趣,

2.学校即社会

即学校不仅是学习功课的场所,也是生动的社会生活的形式,所以要求一是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把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能自由的相互影响,使学校成为社会的雏形,将代表社会性的活动课程引入学校。

3.教育即生长

批判了教育预备说,认为教育与生长的目的在于过程自身,生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没有终极目标,生长是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出一种新的发展观。儿童的生长是内部条件和外部条

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4.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

主要指儿童身心构成各个方面的改造,要使改造有成效,就必须注重为新的经验过程提供好的条件,教育与经验的改造必须从儿童身心发展的现实出发;

(二)“教育无目的”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这是循序渐进的积极发展过程,教育目的就在于这种过程中。“在杜威心目中教育是有目的的,他区分了两种教育目的:一是教育过程以内的和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前者指儿童的本能、冲动、天性、兴趣等决定的教育历程的目的,后者指家长或教师给予儿童以教育的目的,从外面硬性插入教育历程,他所谓的教育无目的是指无外在目的,真正的教育目的内在于教育历程,很显然他的教育无目的论是为了纠正脱离儿童而由成人决定教育目的的旧教育,并非根本放弃教育目的。

(三)论课程与教材

杜威认为,学校的“课程计划必须考虑到能适应现在社会生活的需要”;教材上“迫切的问题是要在儿童当前的直接经验中寻找一些东西”。提出了“做中学”、“从经验中学”以活动性的主动作业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但是如何将直接经验组成系统的知识,杜威一直没有解决好。

(四)论思维与教学方法

杜威以经验论为基础,提出“做中学”即探究的方法,包括五个步骤:

(1)疑难的情境;

(2)确定疑难所在;

(3)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

(4)推断看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5)验证假设,这种思维被称作是反省的思维,有合理之处,但并没有超出经验的范围。

(五)论道德教育

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目的。在杜威看来,德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个人的充分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社会的进步又为个人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基础,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学校生活、教材,教法都应渗透社会精神,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六)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作为一位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不仅在美国,而且在其他国家中也产生过最广泛和最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在 20 世纪前半世纪的整个时期,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统治了教育舞台。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极大地冲击了传统学校教育,使得学校教育有了新的刺激和新的活力,也使得整个教育理论和实践发生了变革。对于反对传统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它无疑具有很强的号召力。但由于杜威的教育理论过分强调以儿童为中心,有轻视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的偏向,加之他的后学者的曲解和绝对化,曾导致学校教育中知识质量的下降,其理论因此而受到批评。他本人成为 20 世纪美国影响最大、争议最

了解马卡连柯的主要教育实践活动、教育代表作及其教育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马卡连柯,是苏联早期著名的教育革新家。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主要著作有《教育诗》、《塔上旗》、《父母必读》等。

1.论教育的目的

他从苏联的社会现实出发,主张把社会需要和个性发展需要结合起来,把年青一代培养成为真正有教养的苏维埃人、劳动者,一个有用的、有技术、有学识、有政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第3章 苏格拉底、柏拉

第1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1.1 复习笔记 一、教育的起源与史前的教育 1.教育的起源 关于教育的起源,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 (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 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是19世纪下半叶后出现并一度流行的观点,是当时流行的庸俗进化论在研究教育起源问题上的反映。它是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论的第一个有代表性的观点,其创导者有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美国教育家桑代克、英国教育学者沛西·能等。他们将教育视为一种生物现象,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 ①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力图证明教育乃是超出人类社会范围,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产生的一种现象。他认为动物界也存在教育,生存竞争的本能就是教育的基础。动物为保存自己的种类,出自遗传本能,自会将其“知识”与“技巧”传授给幼小的动物。 ②沛西·能认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 (2)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 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孟禄认为,在原始社会中,不论是社会还是个体,其教育的发生都是“最非理性的”和“单纯的无意识的模仿”。 (3)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是从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以及人类社会起源于劳动这一理论直接

套引和推导出来的。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者认为:人类社会活动开始于“正在形成的人”为满足其生存繁衍的自然需要而进行的群体劳动,这种劳动活动将他们改造成为“完全形成的人”,形成了人类社会;劳动实践是人们认识的主要源泉,是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手脑等生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并通过遗传途径传给后代的必要条件;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了保持并延续原始公社的生活,必须由有经验的长辈对年轻一代传授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知识经验,即在劳动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教育是在传授劳动经验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教育起源于劳动。 (4)教育的需要起源论 教育的需要起源论认为,人类社会生活是多样的,除了劳动经验以外,原始社会形成的一些集体习惯、行为准则、仪式风俗等也需要通过教育活动传授给下一代,但这些内容不能纳入,至少不能完全纳入劳动的范畴,教育应该是起源于社会生活实际的多方面的需要。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是最早提出“需要起源论”的人。 2.史前教育的概况 (1)原始社会的分期及研究途径 ①原始社会的分期。有人根据生产工具的进步程度,将原始社会划分为旧石器、中石器、新石器三个时代;也有人将其划分为蒙昧和野蛮两个时代,每个时代又划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我国史学界一般将原始社会划分为前氏族社会(血缘家族的原始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以及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军事民主制社会四个阶段。 ②研究途径。人们主要从三个途径了解原始社会的概况: 第一,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科研成果; 第二,民族学的资料; 第三,古代典籍中的有关记载。

外国教育史教程重点(汇编)

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代表人: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各人种的教育演化》,认为教育是生物的本能、人与动物都存在,美国教育家桑代克,英国教育学者沛西?能教育的 2心理学起源论代表人: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教育史教科书》,将教育的起归之为心理现象,认为在原始社会,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体,其教育的发生都是“最非理性的”和“单纯的无意识的模仿”3教育的劳动起源论④教育的需要起源论(我国的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1.雅典教育(学校的情况)①文法学校(教授读写算等知识②弦琴学校(教授音乐唱歌朗诵等)2.希腊化时期教育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希腊特别是雅典的学校教育制度广泛传播到小亚细亚等地,对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2、文化和教育中心发生转移。3、希腊的初级学校发生蜕变。4、中等教育同样面临衰微的境地。5高等教育得到真正发展6教育机会组度夸大更多人更多社会集团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 1.苏格拉底方法(问答法):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特殊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是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优点)不是将现成的结论强加于对方,而是与对方共同讨论,不断诱导对方承认自己错误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他还认为健康在于锻炼。 2.柏拉图《理想国》、卢梭《爱弥儿》、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三个里1.西塞罗《论雄辩家》,谈论一个演说家所必需的学问与品格。雄辩家的内容和 方法:1、要有广播的知识2、要有修辞学方面具有特殊的修养。3、要有优美的 举止与文雅的风度。方法是联系,最常用的模拟法实验所,最主要的练习是写作。2.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昆体良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以培养雄辩家为宗旨 世俗封建主教育的类型:①宫廷学校(培养贵族,学习科目:七艺,教学方法:问答法) ②骑士教育(特殊教育形式,目标:培养勇猛豪侠、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分为家庭教育阶段、礼文教育阶段、侍从教育阶段) 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目的是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因此大学教育往往分文、法、神、医等四科来进行。从组织上,中世纪大学起初是由进行知识交易的人自行组合而成的团体。特点:1、最初形成时表现出自治的特点。2、学校内部事务基本由学校管理。3、学校利用教会、世俗政权以及各地方的矛盾为自己争取特权。 1,对西塞罗《论雄辩术》颇有心得,热衷于身心 和谐发展的教育理想。 ①开办宫廷学校,把学校称为“快乐之家”②主张通才教育,以古典学科作为课程中心③重视 学生品德的培养和学生基督教信仰的养成 2.拉伯雷,讽刺性文学作品《巨人传》(教育自由观、重视体育、要求认识所有事物,提出新的学习方法。 3.卡斯底格朗,意大利人,《宫廷人物》 4.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①人本主义②古典主义③世俗性④宗教性⑤贵族性 5. 创建和完善新教中学方面成就突出(强调教育的宗教性目的采用分级教学制度)1.夸美纽斯的2层意思:教育工作是有规律的;应努力探索发现这些规律) 2.夸美纽斯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下)【圣才出品】

第20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教育 1.略述苏联建国初期(1917~1920年)教育改革的意义。 答:苏联建国初期的教育改革重点是废除旧的教育制度,改变学校的性质,确立无产阶级政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地位。这些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分析如下:(1)通过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苏联建立了教育人民委员部,成立了国家教育委员会,作为全国教育的领导机构,负责研究和制定国民教育建设的原则;同时还进一步清除了教会对学校的影响。这样,便彻底克服了之前学校管理方面的分散和混乱现象,保证了学校领导权统一在无产阶级手中。 此外,还公布了一系列的法令,保证了各民族、各阶层人民子女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消除了教育的封建性。 (2)《统一劳动学校规程》在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次贯彻了非宗教的、真正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教育原则;尖锐地批判了旧学校的形式主义、脱离生活实际的倾向,要求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强调全面发展儿童个性,充分发挥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等等。这一切不仅对苏联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而且在国外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3)通过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逐步加强了对学生个性的重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在教育工作方面,也加强了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为苏联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4)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还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团结、教育和改造旧教师,建立了一支新的无产阶级的教师队伍。

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教育改革为苏联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2.试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就及其影响。 答:(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的成就 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至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经济建设的同时,在教育方面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经过最初几年对旧教育的根本改造、20年代对新教育的探索和30年代对教育的全面调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有:①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民主的学校制度。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③培养了一大批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各行各业的专家,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 ①苏联共产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学校教育的思想方向性,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力图把学生培养成为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的全面发展的新人。但是,在具体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过程中也出现过某些偏差,严重地影响了学校教育工作的质量。 ②重视师范教育,注意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苏联教育事业的发展,使苏联教育很快就赶上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并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对我国解放后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复习总结笔记

第一编古代教育史 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1.古代东方通常是对古代亚洲和非洲东北部各奴隶制国家的总称。四大文明古国: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 2.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美国桑代克。来源于庸俗进化论。(2)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美国孟禄。 (3)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苏联米定斯基,来源于恩格斯的劳动理论。 (4)教育的需要起源论:中国杨贤江。 PS:教育起源大体分两类: (1)视教育为一种无意识、无目的的活动。 (2)将教育看做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3.史前教育的概况、 (1)前氏族时期:距今约四百万年至一万五千年。共同生产,共同消费。 (2)母系氏族时期:使用新石器,宗教道德教育。 (3)父系氏族时期:产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4)军事民主制时期:出现剩余产品,逐渐形成阶级,产生阶级教育的萌芽。 4.巴比伦的教育 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已产生文字。“泥板书”。 学校:研究学问的场所——神庙中心——政治文化中心。 最早的学校:幼发拉底河畔马里城的宫廷学校。 公元前1894年,巴比伦城兴起。 5.古代埃及的教育(重点) 文字写在“纸草”上。 学校的类型: (1)宫廷学校——培养国家官员 (2)僧侣学校——最高学术中心,目标是科学技术教育。 (3)职官学校——书吏学校 (4)文士学校——文书 教学方法:体罚被视为合理的教学方法。 6.古代印度的教育 (1)种姓制度:(1)婆罗门,即僧侣。(2)刹帝利,即武士。(3)吠舍,即农民和从事工商业的平民。(4)首陀罗,即奴隶及奴隶地位的穷人。 (2)婆罗门时期的教育:公元前6世纪前的印度教育,以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公元前9世纪以前,以家教为主。公元前8世纪,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为“古儒学校”,在此教育被称为“古儒”,学习年限为12年,学习内容主要为《吠陀》经。体罚是常用的手段。 (3)佛教教育: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各种种姓平等。最重要的场所是寺院,僧徒一般学习12年,合格者称“比丘”,寺院不仅是一种教育机构,也是一种学术机构。重视女子教育。 7.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的特点:(书上七条,老师总结五条,合并) (1)在古代东方最早产生科学知识、文字、学校教育。 (2)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3)教育内容较丰富,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第16、17章)【圣才出品】

第三编现代教育史 第16章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16.1 复习笔记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对现代欧美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当时欧美国家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文化等方面发展和变化的一个综合反映;是欧美社会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是现代教育发展和教育科学研究的需要。 一、新教育 1.新教育的由来及发展 (1)新教育运动始末 “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运动初期以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学校作为新教育的“实验室”为其特征。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德比郡开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此后,许多教育家进行实验并提出了重要的教育思想。1899年瑞士教育家费利耶尔在日内瓦建立国际新学校局作为联络中心;1921年在费利耶尔的发起下,在法国的加来市成立新教育联谊会,出版《新时期的教育》杂志,宣传新教育理论。二战以后,新教育运动逐步走向衰落。1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为“世界教育联谊会”,标志着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 (2)新教育中的著名实验 ①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英格兰的德比郡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

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学校以11~18岁男孩为对象,以把他们造就成新型的英国各种领导阶层人士为目的。学校课程包括体力和手工活动、艺术和想像力的课程、文学和智力课程以及社会教育和宗教、道德教育。 ②德国的利茨于1898年在德国哈尔茨山区的伊尔森堡创办了德国第一所乡村教育之家,以后德国先后出现了以他的学校为模式的许多新学校,形成“乡村之家运动”。 ③1899年,法国的社会学家和教育家德莫林创办了法国的第一所新学校——罗歇斯学校。该校重视“小家庭”式的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在开设各种正规课程的同时,还从事体力劳动和小组游戏,尤其重视体育运动,因此又有“运动学校”之称。 这些乡村寄宿学校费用昂贵,主要以上层社会和高收入阶层的少数学龄儿童为对象,规模一般很小,且独立于国家教育制度之外。但是它们开始引起世人对新教育的关注和对传统教育的反思,为国际交流开辟了道路。 2.新教育的代表人物 (1)爱伦·凯 爱伦·凯(1849~1926)是瑞典作家、妇女运动活动家和教育家,主要代表作《儿童的世纪》,对推动20世纪欧美的教育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爱伦·凯主张优生优育,呼吁保护母亲和儿童。她提出,为提高后代的素质,首先应保障作为未来母亲的妇女的权益。同时,妇女作为母亲应担负起抚养和教育儿女的责任,并为此而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其次,爱伦·凯重视家庭教育,认为在家庭中存在的和谐诚挚的气氛、父母高尚的情操及其以身作则,对儿童是最好的教育。 最后,作为新教育的倡导者,爱伦·凯尖锐地批判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对儿童的摧残,认为旧教育使儿童失去了个性。为此,她竭力倡导自由教育,主张建立以儿童为中心的理想学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第二编 近代教育史(下)【圣才出品】

第二编 近代教育史 第14章 福禄培尔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一、单项选择题 1.福禄培尔认为,人之初,“尽管犹如一个自然的产物还是无意识的,然而就其本身而言,却必然地、无疑地要求至善的,而且甚至采取完全适合于他的形式来达到至善。”因此,教育遵循( )。 A.发展的原则 B.顺应自然的原则 C.统一的原则 D.创造的原则 【答案】B 【解析】福禄培尔认为神性是人性的本质或根源,人的天性是善的。他认为对儿童进行合理的教育必须观察和遵循自然万物发展的正确道路,不应压制、束缚和干涉儿童的自然发展,要循序渐进地使他们的善良天性发展起来。他特别重视儿童的活动本能,而且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会发展为创造的本能。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至善的神性,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应当遵循顺其自然的原则。 2.创立“恩物”这一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的教育家是( )。 A.裴斯泰洛齐 B.福禄培尔

C.陈鹤琴 D.杜威 【答案】B 【解析】“恩物”是福禄培尔创制的一套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他认为,“恩物”的教育价值在于它是帮助儿童认识自然及其内在规律的重要工具。“恩物”作为自然的象征,能帮助儿童由易到难,由简及繁,循序渐进地认识自然。真正的“恩物”应满足三个条件:①能使儿童理解周围世界,又能表达他对于这个客观世界的认识。②每种“恩物”应包含一切前面的恩物,并应预示后继的恩物。③每种“恩物”本身应表现为完整的有秩序的统一观念——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可形成有秩序的整体。 3.教育史上第一次把自然哲学中“进化”的概念完全而充分地运用于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的是( )。 A.福禄培尔 B.赫尔巴特 C.马克思 D.裴斯泰洛齐 【答案】A 【解析】福禄培尔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把自然哲学中“进化”的概念完全而充分地运用于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他把人性看成一种不断发展和成长的东西。人的发展过程也和自然界的进化过程一样,经历了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低级到高级和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序列。“每一个后继的阶段以一切和个别先行的生命阶段的强有力的、完全的和特有的发展为基础……因为,只有每一个先行的发展阶段上的人的充分发展,才能推动和引起每一个后继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22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法、德、日本、苏联和

第22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法、德、日本、苏联和俄罗斯的教育改革 22.1 复习笔记 一、美国的教育改革 1.《国防教育法》和60年代的教育改革 (1)《国防教育法》 二战以后,美国社会各界对美国的教育质量展开了激烈批评,特别是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后,美国朝野震惊,改革教育的呼声更加高涨。在此背景下,1958年9月2日,美国总统亲自批准颁布了《国防教育法》,主要内容如下: ①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即所谓“新三艺”)的教学; ②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③强调“天才教育”; ④增拨大量教育经费。 《国防教育法》是美国战后的教育基本法,它的颁布表明美国认识到了教育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教育与国家的安危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该法的颁布有利于美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2)60年代的教育改革 ①中小学的课程改革 1959年9月,美国科学院邀请35位科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汇集一起,讨论中小学课程改革问题。心理学家布鲁纳做了以《教育过程》为名的总结报告,报告以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观为主导,其基本思想可以概括如下: a.强调早期教育,发掘儿童智力潜力;

b.逐级下放科学技术课程,缩短高级知识与初级知识的距离; c.用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作指导,编制结构课程,并使之与教学过程结构和儿童的智力发展结构相适应,成为儿童可掌握的内容; d.鼓励学生用探索的发现式方法学习。 这次会议为60年代美国中小学校课程改革指出了方向。但会后由科学家和部分教师编制的新教材难度太大,又缺少教学法经验,脱离了中小学实际,大多数教师不能使用,学生也不感兴趣,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②继续解决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 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中小学教育法》。法案肯定了自50年代末开始的教育改革,重申了黑人、白人学生合校教育的政策,制定了对处境不利的儿童的教育措施:a.制定出中小学教育目标:小学目标是加强普通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为将来接受专业教育打好基础;中学目标是为培养未来的学者、专家打下基础,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生源作准备。 b.要求政府拨巨款奖励推动黑人、白人学生合校的工作;规定建立处境不利儿童教育全国顾问委员会,全国残疾儿童咨询委员会和残疾儿童训练局等。 ③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60年代美国颁布了高等教育法案,法案强调大力培养科技人才,促进科技进步,增加对高等院校拨款,提高教学质量。这些改革极大地增强了美国的综合国力及其在世界上称霸的实力。同时,美国的高等教育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大学本科生教育为高等教育主体的格局开始发生动摇,二年制初级学院发展较快,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突出特征之一。 2.70~80年代初期的教育改革 (1)70年代的教育改革

外国教育史教程 名词解释(目录答案)

外国教育史教程目录(及答案)名词解释 1、苏格拉底方法 2、七艺 3、骑士七技: 4、要素教育 5、导生制 6、教育性教学 7、恩物 8、昆西教学法 9、初级学院 10、平行教育影响原则 11、国防教育法 12、开放大学13、终身教育 14.智者(诡辩家) 15.产婆术 16.知识即美德 17.文雅教育 18.快乐之家 19.实科中学 20.柏林大学 21.费里法: 22.恩物: 23.四段教学法 24.骑士教育 25.公立教育运动 26.教育性教学 27.泛智 28.爱弥儿 29.教父学 1、自然主义教育 2、恩物 3、“发现学习法” 4、“一般发展” 5、全面和谐发展 6、智者 7、自然主义教育 8、经院哲学 9、“劳作学校” 10、改造主义教育 11、宫廷学校 12、骑士教育 13、中世纪大学 14、城市学校 15、新教育运动 16、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17、实验教育学 18、终身教育 19、人本化教育 20、“从做中学” 1、苏格拉底方法:苏格拉底方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 2、七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3、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吟诗 4、要素教育:要素教育论是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基石是,它的基本含义是:教育过程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理解和接受的要素开始,再逐步过渡到更加复杂的要素,促使儿童各种天赋能力全面和谐的发展。 5、导生制:又称贝尔?兰开斯特制。由教师把所教的内容先教给年龄大,学习比较好的学生,然后由这些学生再教给其他学生,这些学生称为导生。这个制度称为导生制。 6、教育性教学:教学必须具有教育作用,他把教育和教学的关系看成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能只限于如何使学生获得实际的真实技能,而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教育又必须通过教学来实现,没有教学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严格的按照教育目的组织教育过程,使教学真正成为造就真正所需要人的途径。 7、恩物:意味着上帝的恩赐,也就是神赐给儿童的活动玩具,恩物的基本形状有三种:球体,正方体,圆柱体;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统一到多样的原则,是循序渐进的,有一定的逻辑联系的,恩物能够培养儿童认识、想象以及创造能力,是世界上积木的前身,现在任在应用,有想象性。恩物锻炼儿童的身体,促进学生肌肉的生长 8、昆西教学法:主张因材施教;最早提出了分班教学的初步设想;提出教学应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主张对课业的学习应交替进行。 又称昆西制度。强调儿童应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主张学校课程应尽可能与实践活动相联系;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造的精神。 9、初级学院:是一种从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过度的教育,它主要特点是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授以比高中稍广一些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的知识;初级学院由地方社区以及私人团体和教会开办,不收费或收费较低;学生就近入学,可以走读,无年龄限制,也无入学考试;初级学院课程设置多样,办学形式灵活,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转入四年制大学的三年级继续学习。 10、平行教育影响原则:是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的教育方法,使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 11、国防教育法: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教育法》,其中心内容是是由联邦政府增拨大量教育经费,加强普通公立学校的数学、科学和外语教学,加强现代技术教育,资助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奖励科学研究,建立“国防奖学金”,培养第一流的科技人才,以增强国防能力。 12、开放大学:于1969年6月1日获得皇家特许状,1971年1月正式开学。主要以成年人为教育对象,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需参加入学考试,一般不需按时到校上课,无严格的学习年限,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为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活力,也被许多国家效仿 13、终身教育:代表人物是法国教育家朗格郎(Lengrand),强调把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注重教育的整体性和民主性,主张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7章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二编近代教育史 第7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1.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一般特征。 答:(1)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影响久远,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它是一种强调尊重儿童、注重使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思想。其主要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①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部分,二者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a.前期人文主义教育。文艺复兴前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比较重视以古典语言和古典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活动,并把宗教教育作为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如维多里诺主张通才教育,并以古典学科作为课程的中心,强调古典著作对于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伊拉斯谟则主张基督教与人文主义并重,强调人文主义基督教化,基督教人文主义化。 b.后期人文主义教育。文艺复兴后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比较重视教育的世俗性和贴近现实生活,强调教育应培养新人。如拉伯雷提倡一种新的个人的教育自由观;主张身心并行发展;要求认识所有事物等。蒙田倡导教育要培养一种具有渊博和实用知识的、有良好判断力和道德品质、有良好体魄的新人。 ②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 宗教改革时期的新教教育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也比较注重教育世俗性,但它更强调教育的群众性和普及性。

路德新教强调国家应兴办学校,教育权应由国家而不是教会掌握,教育应在所有等级的儿童中得到普及。加尔文也提出了普及教育、免费教育的主张,要求国家开办学校,实行免费教育,使所有儿童都有机会受到教育,学习基督教教义和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加尔文还亲自领导了一些教育实践活动。当然,新教提出的普及教育主张是以宗教教育为中心的,这体现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目的的双重性,首先是为了促进宗教信仰,其次才是为了世俗利益。 (2)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尽管人文主义教育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色,但在基本特征上毕竟有共通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这种后天的力量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这些都表现出人本主义的内涵,人的力量、人的价值被充分肯定; ②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亦具有古典性质,但这种古典主义绝非纯粹的“复古”,实则含有古为今用、托古改制的内涵,尽管它也具有局限性,然而在当时却是进步的; ③世俗性。不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课程设置等方面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这是人文主义教育与中世纪教育的根本区别; ④宗教性。人文主义教育仍具有宗教性,几乎所有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们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他们希冀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 ⑤贵族性。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并非大众运动)所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的形式,教育的目的主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学习辅导书-第二编 近代教育史【圣才出品】

第二编近代教育史 第8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8.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大致可分为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包括从中世纪沿袭下来的以及在反宗教改革运动中由耶稣会创办的)三种类型。这三种教育势力互相交织,关系错综复杂。 考点一、人文主义教育 1.文艺复兴运动与人文主义的特征

(1)文艺复兴运动 表8-1 文艺复兴及其特点 (2)人文主义的特征 文艺复兴运动所倡导的新文化被称为人文主义文化。人文主义世界观是人文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在人文主义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有鲜明的反映人文主义者世界观的特征: ①歌颂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这是人文主义文化的核心。 ②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 ③肯定现世生活的价值和尘世的享乐。 ④提倡学术,尊崇理性。 2.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 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比较狭窄,以意大利和北欧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为代表,后期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则比较宽泛。 (1)前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与观点

表8-2 前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与观点

(2)意大利与北欧人文主义教育的异同 表8-3 意大利与北欧人文主义教育的异同 (3)后期人文主义教育 ①15世纪末16世纪初,意大利政局发生变化,共和制为君主制所取代,人文主义教育家由注重培养合格的公民转而注重培养理想的君主和朝臣。 ②法国的保守势力一直比较强大,极力压制新思想的发展,过分的压制带来了强烈的反抗,一种崭新的教育精神在保守的土地上勃然升起,拉伯雷、拉谟斯、蒙田成为新教育精神的象征。 ③与前期人文主义教育相比,后期人文主义教育的世俗性更强,学科范围更加扩展,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近现代精神愈加强劲。 (4)后期人文主义教育主要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外国教育史教程

外国教育史教程 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号称四大文明古国。 苏美尔的文化教育泥板书楔形文字 考古发掘的最早的学校是巴古伦。 寺庙学校有两极。一级是初级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级教育,除学习读写外,还要学习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教学方法是师徒传授式,学生首先观察教师的操作,然后在教师的指点下自己动手,教师随时纠正错误。 古代最早的学校是宫廷学校 古埃及的学校有宫廷学校、僧侣学校、职官学校、文士学校 在古埃及的学校中,教师惯用灌输和体罚。 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种姓},按高下依次为:婆罗门,即僧侣;刹帝利,即武士;吠舍,即农民和从事工商业的平民;首陀罗,即奴隶及处于奴隶地位的穷人。 希腊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过程通常被划分为四个阶段:荷马时代公元前1100-公元前800年;古风时代公元前800-前500年;古典时代公元前500-前330年;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30元-公元前30年。 荷马时代的资料主要来自《荷马史诗》,相传为公元前9世纪的盲诗人荷马所作,书中人物,阿喀琉斯有两位教师,喀戎、富尼克斯。 斯巴达教育的主要是任是通过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和道德灌输,便儿童养成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以及勇敢、坚忍、顺从、爱国等品质。 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和投标枪。 雅典的教育:要培养公民在履行公共义务时所应具有的理智、聪慧公正等品质,这是要由国家来规定的。但是,在如何安排个人的闲暇时间以及勇敢、强壮等品质的培养上,就不能完全依靠由国家控制的教育。 智者对教育的活动及贡献? 所谓智者,又称诡辩家,在荷马时代,是指在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拥有这些能力和技巧的人。具有治国能力的人同样被当做智者。 智者派共同的思想特征: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 智者的贡献:1、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又由于教育对象范围的扩大而促进了社会的流动。2、拓展了学术研究领域,又扩大了教育内容的范围。3、智者最关心的是道德问题和政治问题,并把系统的道德知识和政治知识作为主要教育内容。 古希腊的主要学校是文法学校。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古代希腊的三大著名哲学家。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下)【圣才出品】

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 第23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和俄罗斯的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1.20世纪40~50年代前苏联教育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 )。 A.赞科夫 B.苏霍姆林斯基 C.凯洛夫 D.马卡连柯 【答案】C 【解析】凯洛夫是20世纪40~50年代苏联教育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他所主编的《教育学》是苏联教育理论发展的经典代表,构建了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2.下列不属于赞科夫“发展教学论”的教学原则的一项是( )。 A.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B.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C.使班上所有的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D.劳动实践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答案】D 【解析】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的五大原则分别是:①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②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要求教学不断引导学生向前运动,不断用各方面的内容丰富学生的

智慧,为学生越来越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创造条件。③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④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⑤使班上所有的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3.下列教育家中,不属于无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的是( )。 A.马卡连柯 B.克鲁普斯卡娅 C.苏霍姆林斯基 D.布拉梅尔德 【答案】D 【解析】布拉梅尔德是改造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属于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 4.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代表作是( )。 A.《教育诗篇》 B.《教育学》 C.《教学与发展》 D.《给教师的建议》 【答案】B 【解析】《教育诗篇》是马卡连柯的代表作;《教育学》是凯洛夫的代表作;《教学与发展》是赞科夫的代表作;《给教师的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代表作。 二、辨析题

外国教育史教程(最终版)

一、名词解释 1、产婆术: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 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这种教学发的优点是不将现成的结论硬性灌输或强加与对方,而是与对方共同讨论,通过不断提问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认而然地得到正确的结论。57-58 2、骑士教育: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教育目标是培养勇猛豪侠、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主要学习内容为宗教知识、道德教育和身体的养护与锻炼、上流社会的礼节和行为规范,重点是“骑士七技”。118-119 3、教育心理学化:即将教育工作置于儿童心理活动规律基础上:(1)要求将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2)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心理学习规律,即教学内容心理学化(3)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4)要让儿童成为他自己的教育者。293-298 4、教育性教学:赫尔巴特认为知识与道德有直接的和内在的联系,愚蠢的人不可能有德行,德育应把其他部分作为先决条件,德育问题是不能同整个教育分离开来的,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无教育的教学”。320-321 10、导生制:是英国传教士贝尔和兰喀斯特所创,基本方法是教师 先在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充任导生,教师先对导生进行教学,然后由他们去教其他学生。380

15、《国防教育法》:1958年,艾森豪威尔总统颁布《国防教育法》, 该法的目的:加强国防,鼓励和支持教育计划的扩展与改进,以满足国防的重大需要,主要内容: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教育,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强调“天才教育”,增拨大量教育经费。 16、终生教育:终身教育20世纪60年代在国际上出现的一种教育 思潮,创立者是法国的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观点:1、教育是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及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2、终身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养成学习的习惯和继续学习所需的各种能力;3、各国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提出终身教育的模式。P719 17、恩物:恩物是福禄贝尔创制的一套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它 是帮助儿童认识自然机器内在规律的重要工具。恩物应满足3个条件:能使儿童理解周围世界,又能表达他对这个客观世界的认识;每种恩物应包含一切前面的恩物,并应预示后继的恩物;每种恩物本身表现为完整的有秩序的统一观念——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可形成有秩序的整体。345-347 二、简答 1、历史上关于教育起源的代表性观点2-5 答:(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将教育视为一种生物现象,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 (2)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认为教育的发生都是“最非理性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5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5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1.试述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 答:(1)中世纪教育的基本性质 中世纪教育的基本性质是一种具有宗教性、等级性和世俗性的教育。中世纪前半期,教育机关被教会垄断,世俗教育被扼杀,学校附设在教堂,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及为宗教服务的专门人才。同时,也向群众宣传宗教,培养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僧侣教育与教民教育成为教育的主体。教学内容主要是神学,教学方法采取注入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但信勿疑。学校管理奉行禁欲主义,以残酷的体罚压制学生。 由封建主控制的宫廷学校则招收皇亲贵族子弟,培养治术人才。9世纪末到12世纪,封建贵族重视骑士教育,以加强维护封建制度的武装力量。中世纪后期,由于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各地文化的交流,促成了12世纪城市大学的产生和发展。这些学校仿照手工业行会的形式组织起来,由师生共管,打破了教会的垄断和封建社会的闭塞局面。 (2)中世纪教育的主要特征 ①宗教性、神学性。这是中世纪教育思想最为根本的特征,这种特征又是由基督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完全控制以及基督教义成为中世纪西欧社会的意识形态这种现实所决定的; ②保守,发展缓慢。无论与以前的希腊罗马时期相比,还是与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相比,中世纪都是一个教育思想相对贫乏和衰微的时期,因此发展较为缓慢; ③开放性,普遍性。受教育人群扩大,对教育的认识未分化。 (3)中世纪教育的意义 ①中世纪教育为西方文明发展留下了大量的遗产,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学校系统,教育思想首先强调德育,为后来的德育提供了很多见解。

②提出了很多教学方面的合理的问题,如分班教学。 ③中世纪教育家跃然推崇经院哲学,试图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这偏偏为理性的发展打通了道路。 2.什么是教会学校?它在西欧中世纪社会中具有怎样的地位与作用? 答:(1)教会学校的含义 教会学校是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教育的主要形式,当时进教会学校读书的一般是僧侣子弟,其次是世俗封建主贵族次子以下的子弟。教会学校具有以下特点: ①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圣职人员和信徒,扩大教会势力,巩固封建统治; ②教学内容神学化。主要课程是神学和“七艺”,神学包括《圣经》、祈祷文教会的礼仪等;“七艺”是从古希腊教学内容演变而来的,经基督教改造,为神学服务; ③教育方法原始、机械、烦琐。学校一开始用拉丁语进行教学,上课时教师口授,学生记、背。为了维护教会、神学的绝对权威,教会学校强迫学生盲目绝对服从《圣经》和教师,学校个别施教,纪律严格,体罚盛行; ④教会学校的种类主要有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教区学校,各自具有各自的特点。 (2)教会学校的地位 教会学校在西欧中世纪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以后欧洲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中世纪时期,教会学校是教育的最重要的形式,承担着整个中世纪时期教育发展的功能,在教会统治欧洲时,世俗教育发展缓慢,其水平也低,无法实施比较系统的教育,其作用也得不到全面地发挥。教会学校作为一个比较系统的体制,承担着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作用,对人民的教化以及宗教思想的宣传起到重要的积极意义。 (3)教会学校的作用

外国教育史教程名词解释目录答案

外国教育史教程 目录(及答案) 名词解释 1、苏格拉底方法 2、七艺 3、骑士七技: 4、要素教育 5、导生制 6、教育性教学 7、恩物 8、昆西教学法 9、初级学院 10、平行教育影响原则 11、国防教育法 12、开放大学 13、终身教育14.智者(诡辩家) 15.产婆术 16.知识即美德 17.文雅教育 18.快乐之家 19.实科中学 20.柏林大学 21.费里法: 22.恩物: 23.四段教学法 24.骑士教育 25.公立教育运动 26.教育性教学 27.泛智 28.爱弥儿 29.教父学 1、自然主义教育 2、恩物 3、“发现学习法” 4、“一般发展” 5、全面和谐发展 6、智者 7、自然主义教育 8、经院哲学 9、“劳作学校” 10、改造主义教育 11、宫廷学校 12、骑士教育 13、中世纪大学 14、城市学校 15、新教育运动 16、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17、实验教育学 18、终身教育 19、人本化教育 20、“从做中学” 1、苏格拉底方法:苏格拉底方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 2、七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3、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吟诗 4、要素教育:要素教育论是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基石是,它的基本含义是:教育过程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理解和接受的要素开始,再逐步过渡到更加复杂的要素,促使儿童各种天赋能力全面和谐的发展。 5、导生制:又称贝尔?兰开斯特制。由教师把所教的内容先教给年龄大,学习比较好的学生,然后由这些学生再教给其他学生,这些学生称为导生。这个制度称为导生制。 6、教育性教学:教学必须具有教育作用,他把教育和教学的关系看成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能只限于如何使学生获得实际的真实技能,而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教育又必须通过教学来实现,没有教学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严格的按照教育目的组织教育过程,使教学真正成为造就真正所需要人的途径。 7、恩物:意味着上帝的恩赐,也就是神赐给儿童的活动玩具,恩物的基本形状有三种:球体,正方体,圆柱体;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统一到多样的原则,是循序渐进的,有一定的逻辑联系的,恩物能够培养儿童认识、想象以及创造能力,是世界上积木的前身,现在任在应用,有想象性。恩物锻炼儿童的身体,促进学生肌肉的生长 8、昆西教学法:主张因材施教;最早提出了分班教学的初步设想;提出教学应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主张对课业的学习应交替进行。 又称昆西制度。强调儿童应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主张学校课程应尽可能与实践活动相联系;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造的精神。 9、初级学院:是一种从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过度的教育,它主要特点是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授以比高中稍广一些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的知识;初级学院由地方社区以及私人团体和教会开办,不收费或收费较低;学生就近入学,可以走读,无年龄限制,也无入学考试;初级学院课程设置多样,办学形式灵活,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转入四年制大学的三年级继续学习。 10、平行教育影响原则:是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的教育方法,使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 11、国防教育法: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教育法》,其中心内容是是由联邦政府增拨大量教育经费,加强普通公立学校的数学、科学和外语教学,加强现代技术教育,资助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奖励科学研究,建立“国防奖学金”,培养第一流的科技人才,以增强国防能力。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章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 第一编古代教育史 第1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1.研究教育起源的意义何在?简析关于教育起源的几种代表性观点。 答:(1)研究教育起源的意义 教育的起源探讨教育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它是教育学和教育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探讨这一问题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教育起源于生物进化的哪一个阶段;二是教育根植于何种基础。科学地解释教育的起源,对于把握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把握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教育起源的几种代表性观点 关于教育的起源,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 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是19世纪下半叶后出现并一度流行的观点,是当时流行的庸俗进化论在研究教育起源问题上的反映。它是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论的第一个有代表性的观点,其创导者有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美国教育家桑代克、英国教育学者沛西·能等。他们将教育视为一种生物现象,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 ②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 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孟禄认为,在原始社会中,不论是社会还是个体,其教育的发生都是“最非理性的”和“单纯的无意识的模仿”。

③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是从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以及人类社会起源于劳动这一理论直接套引和推导出来的。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者认为:人类社会活动开始于“正在形成的人”为满足其生存繁衍的自然需要而进行的群体劳动,这种劳动活动将他们改造成为“完全形成的人”,形成了人类社会;劳动实践是人们认识的主要源泉,是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手脑等生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并通过遗传途径传给后代的必要条件;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了保持并延续原始公社的生活,必须由有经验的长辈对年轻一代传授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知识经验,即在劳动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教育是在传授劳动经验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教育起源于劳动。 ④教育的需要起源论 教育的需要起源论认为,人类社会生活是多样的,除了劳动经验以外,原始社会形成的一些集体习惯、行为准则、仪式风俗等也需要通过教育活动传授给下一代,但这些内容不能纳入,至少不能完全纳入劳动的范畴,教育应该是起源于社会生活实际的多方面的需要。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是最早提出“需要起源论”的人。 2.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与奴隶社会教育的主要区别何在? 答:(1)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 ①教育无阶级性,教育权平等,对儿童实行公养公育。 ②教育与生产劳动及生活紧密联系,以生产劳动知识、技能的传授为主,同时也传授社会意识。 ③教育的组织和方法都还处在原始状态,没有文字、教科书、学校及专职教师,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成人的榜样、讲述、奖惩,以及儿童自己的活动、观察、模仿。在原始社会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