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字词解释

《鱼我所欲也》字词解释
《鱼我所欲也》字词解释

《鱼我所欲也》字词解释

1、得兼:同时得到。

2、所欲:所想要的

3、生:生命

4、义:正义

5、舍:舍弃

6、有甚于:比……更重要。

7、苟得:苟且得到(生存),在文中即“苟且偷生”。

8、恶:wù,厌恶

9、患:祸患,灾难。

10、辟:通“避”,躲避

11、如使:假如,假使。

12、莫:没有

13、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14、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15、是故:因此

16、非独:不仅仅。

17、是心:这种秉性。

18、勿丧:不丧失。

19、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

20、蹴尔:用脚践踏着。尔,助词。

21、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22、辩:通“辨”,辨别。

23、何加:(有)什么益处。

24、奉:侍奉

25、所识穷乏者得我: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与:通“欤”,语气词。

26、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以前。为,为(之)。全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27、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wèi,介词,为了。第二个“为”,wéi,动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28、是,此,这。

已,停止,放弃。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答案)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答案) 一、填空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同时得到或占有),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 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所以)不为.(做)苟得 ..(苟且偷生)也;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祸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如使 ..(假如,假 使)人之所欲.(想要)莫甚于 ..(比… …更重要)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 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 ..(不仅)贤者有是.(这个, 这样)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不丢掉)耳。 一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筐)食,一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羹,得之 则生,弗得则死。呼尔 ..(吆喝着)而与.(给)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用脚踢)尔而.(连 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与之,乞人不屑 ..(高位厚禄) ..也(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万钟 则不辩.(同“辨”,辨别)礼义而受之,万钟于.(对)我何加 ..(有什么好处)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侍奉),所识穷乏者得.(同“德”,感激)我与.(同“欤”,语气助词)?乡.(同“向”,从前)为.(为了)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这样 看来)亦不可以已.(停止,放弃)乎?此之谓.(叫)失其本心 ..(天性,天良)。 一、一词多义: 1.与 ⑴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助词) ⑵呼尔而与之(给) 2.而 ⑴蹴尔而与之(表修饰) ⑵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转折连词,却) ⑶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表并列) 3.于 ⑴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⑵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4.是 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个,这样) ⑵是亦不可以已乎(这样看来) 5.得 ⑴二者不可得兼(得到,拥有) ⑵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 6.为

《鱼我所欲也》《吕氏春秋》中考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18题。(10分) (一)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 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①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②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亦甚矣。”令弟子趣⑤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⑥,取舍不苟也 夫!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诚:同“成”,实行。②廪丘:齐国地名。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⑤趣:同“驱”。⑥:万乘之君品行难与他比肩,三王辅臣的名节没有他显扬。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分辨 B.万钟于我何加焉加:虚夸 C.是亦不可以已乎是:这种做法 D.动必缘义缘:遵循16.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17.语段(一)中,“乡为”和“今为”的排比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8.语段(一)中的乞人和语段(二)中的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别人的赐予,请结合具体内容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出来。(3分) 答案: 15、B 16、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 17、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了人不能失其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鱼我所欲也习题及答案

万钟一一王侯贵族一一受一一决定宫室一一义丧失举例论证 十、对联:①君子舍生取义;志士忘生成仁②生与义并举,舍生取义;吉和凶 共存,趋吉避凶。③善取舍才是智者;能割舍弃方为慧人④舍义取利失本性;杀生成仁见品德⑤因求生不择手段;为取义岂能拘泥⑥舍生赴死;取义成仁⑦ 舍义取利失本;杀生成仁见品德 十一、填空题 1、文中所说的“甚于生者”指的是正义的事业,正义,“甚于死者”就是不正________ 义的事业,不义。 能移,威武不能屈。”能很好地论证“贤者”不失其“本心”。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请用十个字以内概括这句话的意思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4、本文以“鱼”比喻“生命”,以“熊掌”比喻“大义”,从而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5、“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一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在本段中,孟子以饮食作比,并假定了得到饮食可保生命与得到饮食将失去人格尊严。两种不可调和的情况。 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7、“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8、“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十二、理解性默写 1、能够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能够表明义胜于生命的句子是: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能够表明君子应具有的美德的句子是: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6、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7、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9、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0、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11、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2、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 认真阅读下面的选文,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基础知识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是思想家、教育家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所恶(wù)一箪食(dān)一豆羹(gēng) 蹴(cù)苟得(gǒu)不屑(xiè)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⑴乡为生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⑵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 ⑶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⑷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 ⑴二者不可得兼 同时占有 ⑵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假使,假如 ⑶此之谓失其本心 天性、天良 ⑷贤者能勿丧耳 贤遗失、丢掉 ⑸故患有所不辟也 祸患、突难 ⑹呼尔而与之 助词 ⑺蹴尔而与之。 用脚践踏 ⑻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代的一种量器 ⑼故不为苟得也 苟且偷生

关于文言文《鱼我所欲也》的原文及其翻译

关于文言文《鱼我所欲也》的原文及其翻译 鱼, 我所欲也, 熊掌,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 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 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 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 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 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 勿丧耳。 一箪(dān)食(sì),一豆羮(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 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万钟则不 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 穷乏者得(dé)我与(yú)?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 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iè)之奉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 为(wèi)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 本心。 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 到的话,我就会放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 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 我就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生命是我所想要 的, 但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 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 但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 所以有的灾祸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 有能超过生命的, 那么可以凭借来保全生命的做法为什么不用呢?如果人们所厌 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 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灾祸的事情为什么不做呢?那么有 办法求生但是却有人不采用这个做法, 那么可以借此来躲避灾祸却有人不这样做。 因此,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就是义),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 东西(就是不义)。不仅仅有才能的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 过贤人能够不丢掉它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便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亡。没有礼貌地吆喝 着给他,过路的饥民都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轻视它。不管 是否符合礼与义就接受优厚的俸禄,这高位俸禄对我有什么增益呢? 是为了住 宅的华美, 得到妻妾的侍奉, 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道义宁愿身 死也不接受别人的施舍, 如今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 从前为了道义宁愿身
1/5

《鱼我所欲也》测试题 (2)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 设计者:李振华学校:内蒙兴安盟前旗居力很中学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1、故不为苟得也 2、贤者能勿丧 耳 3、二者不可得兼 4、一箪食,一豆羹 5、呼尔而与 之6、蹴尔而与之, 7、乞人不屑也 8、万钟于我何加焉? 9、是亦不可以已乎 10、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为身死而不 受 三、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用也? 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5、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7、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8、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9、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0、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四、选择: 1.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A.今:今为宫室之美今天下三分 B.与:呼尔而与之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C.已: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历三世 D.为:乡为身死而不受或异二者之为 2.选出词义不同的一项。 () A.此:此之谓失其本心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B、生:得之则生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C.是:是亦不可以已乎由是先主遂诣亮 D.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 四、理解回答: 1、课文第一段的论证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请用“‖”在原文上划分层次,并说明划分理由。 答:三层。理由:第一层提出“舍生取义的”的观点;第二层从正反两方面具体分析阐释观点;第三层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2、第一段开头有什么特点?结尾“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一句中“是心”指的是什么? 答:开头运用比喻论证巧妙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浅近易懂。“是心”指的是向善之心,即“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第一段文字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第二段文字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答:第一段主要是道理论证,还有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第二段主要是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4、、就论证角度看,写饥民不接受关乎生死却是无礼施舍的“一箪食,一豆羹”,是从正面举例,写有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之奉”是从反面举例。

部编本语文《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分类整理及课内外对比阅读汇总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通“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通“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恩惠,感激恩德)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5)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原先、从前) 【一词多义】 (1)与:A.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B. 呼尔而与之(给)(2)于:A.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B.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 (3)得:A. 二者不可得兼(得到,拥有)B.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恩德)(4)为:A. 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为了)B. 今为宫室之美为(wéi)之(做)(5)恶:A. 所恶(wù)有甚于死者(厌恶)B. 娇儿恶(è)卧踏里裂(不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苟:A. 故不为苟得也(苟且)B. 苟富贵,无相忘(如果,倘使)(《陈涉世家》)(7)而:A.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的连词,却)B. 呼尔而与之(表修饰的连词,用在状语和中心词之间) 【古今异义】 (1)一箪食,一豆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义:豆类的总称) (2)是亦不可以已乎(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判断动词,是) (3)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益处,用处;今义:加上,增加) 【重要词语】 (1)蹴尔而与之(践踏)(2)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 (3)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4)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通“避”,躲避) (5)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凭借,通过)(6)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就具有的思想,廉耻之心) 【重要句子】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生命本是我需要的,可我需要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

鱼我所欲也①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②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③有所不辟④也。如使⑤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⑥?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⑦耳。 一箪⑧食,一豆⑨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⑩,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①选自《孟子·告子上》。标题是编者加的。②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③患:祸患,灾难。④辟:通“避”,躲避。⑤如使:假如,假使。⑥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⑦勿丧:不丢掉。⑧箪:古代盛饭用的

圆柱器。⑨豆: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具。⑩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面走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就是不肯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这人始终拒绝侮辱性的施舍,后来饿死了。?蹴(Cù):用脚踢。?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辩:通“辨”,辨别。?何加:有什么益处。?奉:侍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通“向”,从前。?已:停止,放弃。?本心:天性,天良。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舍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就能够活下去,得不到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斥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

《鱼我所欲也》阅读练习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11-13题。(共8分)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可以辟患者生于忧患患难与共 B. 所识穷乏者得我优劣得所自得其乐 C. 行道之人弗受行阵和睦一目十行 D. 蹴尔而与之藏书之家求之不得 12. 翻译文中三处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甲】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翻译:生命是我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有胜过生命的,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理解:这是作者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乙】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不只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人人都有,只是贤人没有丧失罢了。 理解:孟子认为人人都有重义之心,人人不应丧失这种重义之心。 【丙】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翻译: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就可以保全生命,得不到就要饿死。 理解:这句话强调了一碗饭、一碗汤虽关乎生死,而下文行道之人和乞丐都拒绝接受,可见面临生死的考验,人人都会不失本心。 13.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阎进、谭嗣同“舍生取义”的表现各是什么。(3分) 【链接材料一】 阎进,隶宣武。建炎①初,遣使通问,进从行。既至云中府,金人拘留使者散处之,进亡②去。追还,留守高庆裔问:“何为亡?”进曰:“思大宋尔。”又问:“郎主③待汝有恩,汝亡何故?”进曰:“锦衣玉食亦不恋也。”庆裔义而释之。凡三亡乃见杀。临刑,进谓行刑者:“吾南向受刃,南则我皇帝行在④也。”行刑者曳其臂令面北,进踊身直起,盘旋数四,卒南乡⑤就死。 ——《宋史?忠义四》【链接材料二】 余是夕宿于日本使馆,君⑥竟日不出门以待捕者。捕者既不至,则于其明日入日本使馆与余相见,劝东游,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⑦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遂相与一抱而别。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初十日遂被逮。被逮之前一日,日本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

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 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shi),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与(yú)?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iè)之奉为(wéi)之;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方法哪会不采用呢?采用这种做法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这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有比死亡更厌恶的。并非只是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的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的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的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的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的人

《鱼我所欲也》比较阅读(一)

《鱼我所欲也》比较阅读(一) (一)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如果)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愿意)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不为苟.得也苟.富贵,无相忘 B.是.义贵于其身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C.死亦我所恶.不以恶.小而为之 D.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予.观夫巴陵胜状 2.请指出甲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指明其意义。 通意义: 3.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断子之手足 A.人皆有之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吾欲之南海,何如 D.醉翁之意不在酒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万事莫贵于义也。 5.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万事莫贵于义”,甲文则用论证的观点。 6.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与乙文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你认为两文中的“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我们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 (二)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一亦然所欲廿.二义一亦然所欲廿..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老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者生,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①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②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③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⑤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注释]①芝兰:一种香草。②化:同化。③鲍鱼:咸鱼。④肆:店铺。⑤丹:丹砂,矿物名,红色。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故不为苟得 ..也 (2)是以 ..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所欲有甚于.生者 B 即与之.化矣 C 久而.不闻其臭 D 亦.我所欲也 生于.忧患春冬之.时妇拍而.呜之亦.与之化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4.人生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请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式,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 5.请分别说出两文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共同的论证方法。 甲文的观点 乙文的观点 共同的论证方法 (三)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曾子衣敝衣以耕①,鲁君使人往致邑②焉,曰:“请以此修③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予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 (节选自《说苑·卷四》) [注释]①衣敝衣以耕:穿着破旧衣服耕田。前一个“衣”,动词,穿衣;后一个“衣”,名词,衣服。②致邑:给一座城,邑,封地。③修:整治。④不我骄:宾语前置句,即“不骄我”。骄,傲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患:辟: (2)纵子有赐.,不我骄.也赐:骄:.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3.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乙文中赞扬了曾子不受别人施舍 的高贵品质。 4.请你从甲、乙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5.结合现实生活,给【甲】文补充两个论据。(2分) (四)(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答案 (3)

《鱼我所欲也》练习 一、基础知识 1.本文出自 ,作者 , 时期鲁国人, 是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还学过他的文章 。“四书”: 。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所恶.( ) 一箪.食( ) 一豆羹.( ) 蹴.( ) 苟.得( ) 不屑. ( )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乡为生死而不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故患有所不 辟也。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 ⑴ 二者不可得兼.. ⑵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⑶ 此之谓失其本心.. ⑷ 贤者能勿丧.耳 ⑸ 故患.有所不辟也 ⑹ 呼尔. 而与之 ⑺ 蹴尔而与之 ⑻ 万钟..于我何加..焉 ⑼ 故不为苟得.. 也 ⑽ 是亦不可以已.乎 ⑾ 乞人不屑.. 也 ⑿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⒀ 妻妾之奉. ⒁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5.解释下列多义词: 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是:非独贤者有是. 心也 蹴尔而与. 万钟于. 我何加焉 是亦不可以已乎 而: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 有不用者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的项是( ) A.此之谓失其本心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7.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也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呼尔而与之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和(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得之则生,弗则得死。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因得遍观群书。 9.选出与成语“得过且过”中“得”意义相同的句子( ) A.故不为苟得也B.所识穷乏者得我欤C.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D.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11.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⑵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⑶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⑷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⑸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鱼我所欲也》中考题(含答案)

《鱼我所欲也》中考题(含答案) (2004·新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请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舍:②患:③蹴:④已: 2.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得之则生B.蹴尔而与之C.呼尔而与之D.行道之人弗受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句子。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译文: 4.作者在文中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请你各用一个成语来回答,并谈谈你的看法。 答:赞扬了的人;批评了的人。 看法:。 (2004·青岛)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此文选自《初中语文第六册》)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苟得:________________)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患:______________)(辟:______________)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乡:________________)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已:________________) ⑤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的课文以及翻译

鱼我所欲也的课文以及翻译 导语:《鱼我所欲也 》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 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 主张舍生取义。 孟子性善, 自认为“羞恶之心, 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 的事。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以下是小编整理鱼我所欲也的课文 以及翻译,以供参考。 作品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1)我所欲(2)也。二者不可得兼(3),舍(4) 鱼而取(5)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 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6)于(7)生者,故(8)不为苟得(9) 也;死亦我所恶(10),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11)有所不辟(12)也。如使 (13)人之(14)所欲莫(15)甚于生,则(16)凡(17)可以得生(18)者何 不用也(19)?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20)也?由是 则生而(21)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22)所欲有甚于生 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23)贤者(24)有是(25)心(26)也,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27)耳。 一箪(28)食,一豆(29)羹,得之则(30)生,弗(31)得(32)则死。 呼尔(33)而与之(34),行道之人(35)弗受;蹴(36)尔而(37)与之,乞 人不屑(38)也。万钟(39)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40)焉!为宫 室(41)之美,妻妾之奉(42),所识穷乏者(43)得我(44)与(45)?乡(46) 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 (47)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48)乎?此之谓失 其本心(49)。[1] 注释译文 字词注释 (1)亦:也。 (2)欲:喜爱。

鱼我所欲也的试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的试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
一.课文 说明 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议论文。 作者以严肃的态度, 庄重的 言语,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 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 “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二.问题讨论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论点? 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文章用鱼、熊掌等比喻提出论点。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该句中的“是心”是 指什么? 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 “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指什么? 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4.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特意交代这一 句的意图是什么? 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 这是一种善心, 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 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 见利忘义的事; 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 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 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 5. 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 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 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 同时暗含“生”与“义”孰 轻孰重的关系。 【典型例题】 1、从全文来看,文章开头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用的 是什么修辞方法?作者这样写的作用何在? 答:比喻。这样写通俗易懂,并由此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鱼我所欲也》中考对比阅读训练精选7篇(含答案)

《鱼我所欲也》中考对比阅读训练精选7篇(含答案)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如果)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贵义》)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①则凡可以辟.患者辟:_____________ ②是故 ..所欲有甚于生者是故:_____________ ③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独:_____________ ④是贵.义于其身也贵: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断子之.手足醉翁之.意不在酒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或以钱币乞之. 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D.诲汝知之.乎投诸渤海之.尾 3.翻译两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共同特点是都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了 的观点,甲文则用论证了 的观点。(3分) 5.甲文用“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阐述了对“义”的认识,这与乙文中表达的观点是相同的。请你指出甲乙两文中“义”的内涵,并简述今天我们是否还有坚持这种“义”的必要。(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

鱼我所欲也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 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 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 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则凡 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 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 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 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 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划线的词语 。(4分)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②故患(▲)有所不辟也 ③蹴(▲)尔而与之 ④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小题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2分)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小题 3】作者在文中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2 分) 答案 【小题 1】(1)这,这样(2)祸患、灾难(3)用脚踢(4)通“德”,恩 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4 分,每小题 1 分,意思对即给分) 【小题 1】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放弃生命而选择正义。(2 分, 意思对即给分) 【小题 1】赞扬舍生取义;批评苟且偷生(见利忘义)。(2 分,意思对即 给分) 解析【小题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 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 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