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科学百年讲座第一讲历史性发现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_

核科学百年讲座第一讲历史性发现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_
核科学百年讲座第一讲历史性发现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_

讲 座

核科学百年讲座

第一讲 历史性发现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Ⅰ

)3

刘 军 许甫荣 郑春开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 北京 100871)

沈文庆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上海 201800)

编者按 自从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性以来,核科学已经走过了百年有余的历史.核科

学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从一个新的微观层次更深刻地了解物质结构.在20世纪,核科学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已经对人类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尽管核武器的使用给人类带来了悲剧,但是核科学技术的和平利用已经极大地造福人类.核电、核医学、核固体物理学、材料核科学、辐射化学工业、核农业技术及核探测技术等正在对人类文明进步发挥巨大的推进作用.走过了百余年的历史,核科学研究正继续向纵深发展,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形成众多交叉学科.当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正投入巨资兴建或升级大型核科学设施,我国也在建设兰州冷却储存环大科学装置,这些都为核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极好条件.在进入新世纪之际,为让世人了解百年核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本刊将陆续发表10篇系列文章“核科学百年”以飨读者.

摘 要 第一讲和第二讲系统地介绍了核科学发展历史,特别是核科学中的历史性发现和重大应用.主要综述核科学的早期发展历史,总体介绍核科学中最基本的重大发现,如放射性、电子、质子、中子、原子核裂变和聚变的发现.介绍人类认识原子和原子核的历史过程,包括与之相关的著名实验和理论.通过介绍核科学的发展和应用,展示了核科学技术对自然科学本身及其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和巨大贡献.关键词 核科学,历史性发现,重大影响

Nuclear science in the 20th century

———its historical discoveries and impact on the world (Ⅰ)

LIU Jun X U Fu 2R ong ZHE NG Chun 2K ai

(Department o f Technical Physics ,School o f Physics ,P eking Univer sity ,Beijing 100871,China )

SHE N W en 2Qing

(Shanghai Institute o f Nuclear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 f Sciences ,Shanghai 201800,China )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10075070)资助项目

2002-11-19收到初稿,2003-01-14修回

 通讯联系人.E 2mail :frxu @https://www.360docs.net/doc/9d14049978.html,

Abstract Nuclear science has been in existence for m 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s ,and has affected the w orld in many im por 2

tant aspects.In this paper ,we give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history of nuclear science ,including major discoveries such as the discovery of radioactivity ,the electron ,proton ,neutron ,nuclear fission and fusion.The structures of atoms and atom ic nuclei are explained ,w ith some historic experiments and theories.The immense im pact of nuclear

?

233?物理

science on the natural sciences and the w orld is reviewed.

K ey w ords nuclear science ,historic discoveries ,im portant im pact

核科学已经走过了它的百余年历史.核科学的

诞生及其发展不仅对自然科学本身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社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类从更深层次上认识了物质的构成与本质,从而更深刻地认识了我们周围的世界.核科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它正越来越多地进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推进当今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核能已经成为人类所需能源的主要来源之一;核诊断和放射治疗已经和正在广泛地用于医学,核工业、核农业正在迅速发展并得到实际应用,核科学也正在用于新材料研发、地质和文物探测以及环境监测.这一切都在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改善.尽管核技术对人类和社会也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错误地利用会给社会和人类带来破坏甚至是灾难.但是,如果人类合理地应用核科学技术,它完全可以安全地造福于人类.

核科学有着辉煌的百年历史,为了让大众更科学地认识核科学,我们将发表系列文章,介绍核科学的重大发现及其在能源、医学、工农业和环境等领域的应用.

1 放射性的发现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Rn tgen W C )在对

阴极射线的研究中,偶然发现了一种穿透性极强的“未知”射线,取名为X 射线[1,2](见图1).为此,伦琴获1901年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X 射线的发现对物理学乃至整个科学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引发核物理和核技术一系列重大发现的开端

.

图1 第一张X 射线光片

X 射线发现引起了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Bec 2

querel H )的强烈兴趣,他在一次报告会上提出:“这

种射线是怎样产生的?”.彭加勒回答说,可能是从阴极对面发荧光的那部分管壁发出的.受此启发,贝克勒尔当时很快想到:如果把荧光物质放在强光下照射是否在发出荧光的同时,也能放出X 射线.于是,他把荧光物质(一块铀化合物———钾铀酰硫酸盐晶体)放在用黑纸包住的照相底片上,然后放在太阳光下曝晒.如果此铀化合物在阳光激活下,发射荧光同时也有X 射线发出,由于X 射线的强穿透性,定能使底片感光.结果,在底片上果然发现了与荧光物质形状相同的影像.1896年2月24日,他向法国科学院报告了此实验结果.但是,事隔一周,在3月2日,他向科学院又作了一个报告,宣布了一个惊人的发现[3]:在上次报告后,他想继续实验,但天不作美,连续两天不见太阳.他把铀化合物和底片一起放在抽屉里.可是,丰富的实践经验,使他富有灵感,他想到要看一下此铀化合物未经太阳曝晒,底片是否也感光.原以为最多能看到非常微弱的影像,但恰恰相反,底片冲出后,在上面出现了很深的感光黑影,这使他大为惊奇.他进一步用不发荧光的铀化合物进行试验,结果发现也能使底片感光.这说明了铀化合物本身也会放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射线,它与荧光是完全无关的.他还用各种铀盐做实验,发现只要含有铀的,都发出这种看不见的射线,即使用纯铀做实验,也同样.由此可推断,这些射线是铀自发放射出来的,放出的射线具有很强的穿透力,有一部分射线在磁场中偏转.现在我们知道:X 射线就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波长很短(频率很高)的电磁波.当时伦琴发现的X 射线是由阴极射线(电子流)打在金属靶(即阳极)上而产生的[4].高速运动的电子在靶材料中被减速而发生韧致辐射,放出能量连续的X 射线;同时,高速电子也可以打掉靶材料原子的内层电子,而较外层电子跃迁到内层放出能量分立的X 射线.今天我们清楚:贝克勒尔当时发现的射线是铀核自发蜕变放射出来的,有带电粒子和比X 射线波长更短的电磁波(现称γ射线).

铀放射性的发现引起了居里夫妇(Curie M 和Curie P )的极大兴趣,难道只有铀具有放射性吗?他

们根据验电器放电快慢测量放射性强弱原理,设计

制造了一种测量放射性强度的简单仪器,用它研究铀盐辐射强度与铀含量的关系.实验证明,铀盐(包

?

333?讲 座

 32卷(2003年)5期

含各种化合物和金属铀)辐射强度与化合物中铀的含量成正比.但当她用这个方法测量铀矿石中铀含量时却出现了“怪事”,铀矿石的放射性比纯金属铀的放射性强得多.反复20多次实验,结果都如此.为了寻求原因,她用化学提纯方法,合成了铜铀云母,测量合成的铜铀云母的放射性,发现它只有天然铜铀云母矿石的18%.三种云母的差别是天然铀矿中含有杂质,因此,天然铀矿中这些多出来的放射性应该是杂质产生的,也说明在杂质中存在一种新的放射性更强的元素.他们把矿石溶解在酸中,通入硫化氢,生成了很多沉淀物.1898年7月,她从沉淀中分离出铋(Bi ),经测量其放射性比同质量铀强400倍,而铋本身没有放射性,只能是化学性质与铋相似、混在铋中的一种放射性很强的新的微量元素.她把这

个新发现的放射性元素命名为“钋”

(P olonium )以纪念自己的祖国波兰(P oland ).同年9月,她又细心地测量了剩余溶液的放射性,从中又发现了一种放射

性更强的新元素,并建议将它命名为“镭”(Radium ).他们的工作还开创了放射化学这门新学科,发展了

放化分析分离技术,在此后的核科学发展和核技术应用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为此,贝克勒尔、居里夫妇共同获得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奖.

那么,这些放射性元素放射出来的射线到底是什么?来自哪里?在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镭”之后,英国科学家卢瑟福(Rutherford E )通过实验发现,镭会放出两种射线:一种只能穿透0.02mm 以内的薄铝箔,并有显著的电效应,在磁场中会偏转,卢瑟福将它命名为α射线;另一种能贯穿015mm 以内的铝箔,但贯穿后强度减少一半,也在磁场中偏转,卢瑟福把它命名为β射线;但当时,他并没有发现γ射线[2].1900年,法国物理学家维拉德(Villard P V )发现了γ射线[2].至此,三种主要的射线被人类发现.1902年,卢瑟福指出,放射性元素会自发蜕变为另外元素,后来得到了证实.铀元素经过一连串的蜕变后会变成镭,镭又经过一连串的蜕变最后变成元素铅稳定下来,在蜕变过程中,产生α,β和γ射线.α和β射线都是带电粒子流,γ射线是电中性的.后来知道α射线实际上是带两个正电荷的氦核4He ,β射线就是电子流,γ射线是电中性的高能电磁辐射.

2 走向原子结构

放射性的发现激起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极大兴趣,开启了人类探索原子世界的大门.2.1 电子发现和汤姆孙原子模型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Thoms on J J )研

究了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共同作用下的偏转,证

明它们是带电的粒子流,并且测量了这些粒子的荷质比,发现它们是氢离子荷质比的1837倍[5].汤姆孙又用其他方法测量得出[5]阴极射线粒子所带的负电荷与氢离子所带的电荷量大小相同,都等于一个基本电荷e ,从而确定这些粒子的质量约为氢原子的1/1837倍,这是电子发现的直接而可靠的依据.此外,汤姆孙还用大量的实验结果阐明了电子的普

遍存在[2]:阴极射线、

β射线和光电子都是电子流;电场可以激发电子,紫外光可以从金属中击出电子,

加热的金属可以发出电子,放射性元素镭还可以自发地放出电子.由此可见,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由于电子的发现,汤姆孙获得了190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电子存在于原子之中,而原子是电中性的,所以,原子中一定有正电荷的存在,那么,正电荷在哪里?正电荷的载体又是什么?当时,人们试图回答这些问题,给出了种种猜测.1903年,汤姆孙提出设想[1]:原子是由带正电的物质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正电荷连续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原子大小的球体内,而电子镶嵌在正电荷内;由于电子很小,原子质量基本上集中于正电荷部分.这个模型被称为“葡萄干面包”模型,它能合理地解释物质原子的电中性问题,而且能够描述电荷的流动,但它不能解释原子发光的问题,人们对汤姆孙的原子模型存在疑虑[1].2.2 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核式模型

放射性发现之后,卢瑟福对α射线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认识到:α粒子就是具有较高动能的氦离子4He [5].放射性元素放射α粒子后变成质量轻一些的元素.既然α粒子是从放射性元素中放出来的,那么能不能把它们当作炮弹打进稳定的原子中去呢?1909年,卢瑟福和他的学生盖革(G eiger H )、马斯顿(Masterton W L )用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发现:有极少数(约1/8000)的α粒子被反弹回来(散射角大于90°

)[1].实验结果让卢瑟福十分惊讶,因为按照汤姆孙模型,

α粒子只可能朝前跑,电子的质量如此之小,是不可能使得比电子质量大得多的α粒子反弹回来的.为了解释这一实验事实,卢瑟福于1911年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或“行星”模型)[1]:原子中的全部正电荷和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都集中在原子中心一个很小的区域,称为原子核;而电子像太阳系中的行星一样围绕着原子核转动.卢瑟福的这个模型可以解释α粒子散射实验,当α粒子从靠近

?

433?讲 座

物理

原子核的地方或者是和原子核正碰时,就可以发生

大角度反弹.卢瑟福根据实验结果还估计出:原子核的半径大约是10-14m ,是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左右.核式模型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关于原子可以看成均匀球体的假设,揭示了原子核这一物质更深层次的存在,在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由于在元素的辐射和放射性物质化学性质研究方面的贡献,卢瑟福获得了19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

图2 原子核式模型示意图

2.3 玻尔原子理论

卢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正确地表达了原子有

核结构,但是没有说明原子中带负电的电子是如何围绕原子核运动的.按照卢瑟福的模型,根据经典电磁理论,带负电的电子围绕带正电的原子核运动会向外辐射电磁波,能量逐渐减少,最终电子会跑到带正电的原子核上去而被吸收.这表明原子是一个不稳定的体系,这个结果与大量存在的稳定原子事实是不相符的.另外,卢瑟福的“行星模型”也不能解释原子发射分立光谱而不是连续光谱现象[1].面对这些问题,丹麦物理学家玻尔(Bohr N )提出了他的理论.1913年,玻尔运用量子概念,把卢瑟福的原子结构和当时知道的光谱体系结合起来,提出了基于三个基本假设的原子结构壳层模型[1]:(1)原子可以看作一个大小为10-10m 的小球,它由电子和处于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组成;原子核的大小约为10-14m ;(2)原子中的电子分布在原子核周围不同的轨道上,不同的轨道与原子核的距离不同,不同轨道的电子与原子核有不同的结合能量;(3)每个轨道只能容纳一定数量的电子.玻尔原子结构模型在解释和分析氢原子线状光谱现象方面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从而奠定了原子物理发展的基础.由于这方面的理论成就,玻尔获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3 走向原子核结构

汤姆孙发现了电子,卢瑟福提出了核式模型,那么原子核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最开始,人们设想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粒子组成的,但是这又不能解释原子核释放电子发生β衰变这一事实.于是,1913年居里夫人提出了原子核由带正电的粒子和电子构成的假设模型.人们开始向原子核世界迈进.3.1 质子的发现

1886年德国物理学家戈德斯坦(G oldstein E )在研究阴极射线的时候发现了一种“奇怪的射线”,它来自阳极.1907年汤姆孙称这种射线为“阳极射线”,他进一步研究发现:阳极射线在磁场中能够发生偏转(说明带有电荷),是一种粒子流;它的电荷和质量正好等于氢原子核.1914年,卢瑟福用X 射线照射氢,氢原子中的电子被打掉了,结果测得氢原子核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1].当时人们已经有了基本电荷的概念,于是卢瑟福将氢原子核命名为“质子”,

意思是“原始的宇宙物质”[1]

.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时,也打出了质子.到1924年,卢瑟福已经从很多轻元素中打出了质子,进一步证实了质子存在于所有原子核中.质子带一基本单位的正电荷,质量和氢原子核相同,是电子的1800多倍.至此,人们发现了电子和质子两种粒子,而且明确地知道质子存在于原子核中.质子的发现也使当时的物理学家接受了原子核结构的“质子-电子”模型.但是,这一模型也很快受到质疑.3.2 中子的发现

1920年卢瑟福预言,原子核里除质子外还存在中性粒子.由于它不带电,对物质有很强的穿透性,可以容易地进到原子内部.此后他的学生查德威克(Chadewick J )坚持不懈地从实验上寻找这种中性粒子.近十年的努力没获得结果.直到1930年,终于等来了机会.德国的博特(Bothe W )和贝克尔(Becker H )在用钋发射的α粒子轰击铍和硼等轻元素时发现了一种穿透力很强的中性射线,当时断言是γ射线.在巴黎居里实验室里,居里夫人的女儿伊伦?居里(Curie I )和女婿弗里德里克?约里奥(Joliot F ),也正在进行类似的实验,他们用α粒子打到铍靶上,同样发现穿透性很强的射线,而用这种射线去轰击石蜡,发现有反冲质子飞出来.但遗憾的是,他们也误把铍的辐射看成是γ射线.不过,他们的石蜡实验对弄清铍辐射性质和中子的发现却是跨出了重要的一步.1932年1月18日,发表了约里奥-居里夫妇的

?

533?讲 座

 32卷(2003年)5期

实验结果和评论.查德威克得到消息,立刻意识到石蜡中飞出来的反冲质子不是被γ射线打出来的,而应该是被某种新的中性粒子打出来的.他抓住机会,立刻用高压电离室、计数器和云雾室三种探测器做了这个实验,而且还用氮核代替石蜡中的氢作反冲核重复实验.通过对氢、氮两种反冲核的测量数据分析比较,指出:铍所发射的中性射线不是γ射线,而是卢瑟福预言的“中子”.1932年2月17日,查德威克赶快把论文送到《自然》杂志发表,宣布发现了“中子”.这是核物理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为核结构和核反应的研究开辟了崭新的道路.1935年查德威克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仅过5天,1932年2月22日约里奥居里夫妇公布他们用云雾室又一次进行这项实验的结果,它只能成为查德威克的实验的证明.许多人为约里奥居里夫妇惋惜,事实上他们已经发现了中子,但却没有意识到,终于使一项重大的发现从他们的鼻子底下溜走了.3.3 原子核的“质子-中子”模型

查德威克发现中子之后,德国科学家海森伯(Heisenberg W )和前苏联科学家伊万年柯(Ivanenko D )各自独立地提出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假设[1].质子和中子是组成原子核的粒子,统称为核子.质子数和核外的电子数相同,使得原子保持电中性;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就是原子核的核子数.人们把具有确定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原子核称为某种核素.原子核的“质子-中子”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原子量和原子序数问题,人们很快接受了这个模型.

虽然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但精确的测量发现[1],原子核的质量并不等于质子和中子的

质量之和,原子核的质量总是小于所有自由核子的质量之和(人们把这种质量差称为质量亏损ΔM ).1905年,爱因斯坦(E instein A )根据相对论原理,认为物质的质量M 和能量E 是相互联系和不可分割的,它们的关系可以用质能关系式来描述:E =Mc 2(c 是光速).于是,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将质量亏损ΔM 相应的能量ΔE =ΔMc 2称为原子核的结合能.每一种原子核都有自己的结合能,把各种原子核的结合能除以原子核的核子数就得到了每一个核子的平均结合能.经过系统的研究,人们发现[1],较轻的原子核和较重的原子核的平均结合能较小,而中等质量的核素的平均结合能较大,平均结合能越大,原子核结合也越紧密,也就更加稳定.

由于篇幅限制,我们将在本文的下半部分继续讨论核科学的历史成就和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

考文献

[1]

刘洪涛等.人类生存发展和核科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Liu H T et al .Nuclear Science and its Im pact on the W orld.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1(in Chinese )]

[2]郭奕玲.物理学家的足迹.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G uo

YL.The T racks of Physicists.Changsha :Hunan Education Press ,1994(in Chinese )]

[3]杨福家等.应用核物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Y ang F

J et al .Applied Nuclear Physics.Changsha :Hunan Education Press ,1996(in Chinese )]

[4]林文廉.让射线造福人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Lin W L.Let Rays Benefit M anking.Beijing :Beijing N ormal U 2niversity Press ,1997(in Chinese )]

[5]黄祖洽.探索原子核的奥秘.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Huang Z Q.Exploring the Secrets of the Atom ic Nuclei.Chang 2sha :Hunan Education Press ,1994(in Chinese )]

2003年第6期《物理》内容预告

特约专稿

物理学与生物学(下)(郝柏林).

研究快讯

相互作用量子点自旋相关输运(张 平等).

评述

网络建筑学(朱 涵等).

前沿进展

集成原子光学:原子芯片(何 明等);

分子光学及其应用前景(印建平);表面微构造的硅材料———一种新型的光电功能材料

(赵 明等);

国外物理学核心期刊的研讨(Ⅱ

)(范淑兰等).物理学和高新技术

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纳米金刚石膜(吕反修).

实验技术

电荷电压法测量DBD 等离子体的放电参量(张芝涛等).

讲座

核科学百年讲座第三讲 核能与核武器(郑春开等);

核科学百年讲座第四讲 核能与核电(刘 军等).

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

中国理论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结合的典范(上)(刘寄星);

也论电磁波的预言及其发现过程(钱长炎).

?

633?讲 座

物理

2019年精选人教版生物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课后练习第七十六篇.doc

药物治病机理 青毫素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环内沙星抑制细菌DNA解旋酶的活性红零素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功能利福平抑制RNA聚合酶的活性A蛋白质 2019年精选人教版生物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课后练习第七十六篇 4第1题【单选题】 结合以下图表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B、青霉素和利福平能抑制DNA的复制 C、结核杆菌的④和⑤都发生在细胞质中 D、环丙沙星、利福平和红霉素分别能抑制细菌的①、②和③过程【答案】: D 【解析】: 【解答】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DNA复制、②是转录、③是翻译、④是RNA复制、⑤是逆转录.所以在人体健康细胞中不可能发生④和⑤过程;青毒森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利福平是抑制RNA聚合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转录过程,而不是抑制DNA的复制;结核杆菌体内也不发生④和⑤过程r所以A、B、C都不正确。环丙沙星、利福平和红霉素分别能抑制细菌的 ①、②和③过程,即DNAM制、转录和翻译,故D正确。 [分析]本题需要对概念深度理解。要求学生识记抗菌药物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抗菌药物的作用机理和应用的理解。 4第2题【单选题】 在绿色消费的概念中,包括绿色蔬菜、绿色水果。在生产绿色食品的过程中一般不使用杀虫剂,若长期使用杀虫剂,害虫的抗药性增强,原因是() A、农药对害虫的选择作用 B、害虫发生了基因突变 C、农药失效了 D、害虫发生了染色体变异【答案】: 【解析】: 【解答】害虫的抗药性是农药对害虫的选择,适者生存,化学杀虫剂可以杀死绝大多数的害虫,但是仍然有少量的昆虫能够生存下来,可以生存下来的害虫世代繁衍下去,日积月累,能够抵抗这种农药的害虫越来越多,目然就产生抗药性了,人类就要尝试其他更剧烈的农药来对付这些“适者“?故选A.【分析】本题考查有利于和不利于环境{耕的消奏行为,意在考查生产绿色食品的过程等相关知识.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试题及答案精选版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试题 及答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2005年04月11日 小学教育专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 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分) 1.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上半叶以分化发展为主导倾向,在20世纪下半叶逐步走向了整体联动。 2.人文社会科学的时代性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的时代性、研究主体的时代性和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时代背景因素。 3.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潮1900年由哲学家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而掀开新的一页,引发了后来的存在主义哲学。 4,19世纪中叶,德国历史学家兰克受实证主义哲学思想影响,倡导以纯“客观主义”态度和“科学方法”研究历史,被尊为“近代史之父”。 5.20世纪对纯客观主义的史学传统发动猛攻的首推意大利历史哲学家克罗齐。他提出: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6.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着作是马建忠借鉴拉丁语法通析汉语语法结构于1989年出版的《马氏文通》。 7.美国和英国人类学奠基人摩尔根和泰勒在各自的着作《古代社会》和《原始文化》中,以空前丰富、翔实的资料,阐述人类的历史变迁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期,被称为——早期人类学的进化论派。 8.现代西方新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罗尔斯于1971年出版的哎《正义论》一书,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伦理学、政治学、法学领域中最主要的理论着作。 9。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较多的教育史学者将此作为独立的教育学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10·教育法学是法学与教育学合作产生的交叉学科。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人文科学、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是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研究的学问。 2.全球问题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譬如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裁减军备等等问题,它们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3.实证主义思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产生的同时,一些哲学家强调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述经验事实为限,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要求排除抽象的思辨,追求实证知识的可靠性、确切性。由此开创了与非理性主义相对应的实证主义思潮。 4.经济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是与国家干预主义并列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 5.语言学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内部结构、功能和发展,揭示语言本质及其存在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三、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请选出并将题号填入括弧之中。每小题1分,共计20分) 1.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份主要是由于( A ) A.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 B.事物的本质 C.社会的需要 D.科学自身的需要 2.我国把马克思主义列为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中的( A ) A.综合性的主干学科 B。边缘学科

核科学百年讲座第六讲核科学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核科学百年讲座 第六讲 核科学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3 刘 军 许甫荣 郑春开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北京 100871) 摘 要 文章介绍了核医学的发展历史及其在医学中的重大应用,介绍了核医学诊断、治疗的原理、特点以及核医学的几个重要分支学科.通过介绍,展示了核科学技术在人类医疗事业中的重大作用.关键词 核技术,核医学,发展,应用 Nuclear science in the 20th century ———application of nuclear technology in medical science LIU Jun X U Fu 2R ong ZHE NG Chun 2K ai (School o f Physics ,P eking Univer sity ,Beijing 100871,China ) Abstract Nuclear technology has been success fully applied to the medical and biological sciences ,giving birth to a new subject ,nuclear medicine.This field in cludes radiodiagnosis and radiotherapy which play very im portant roles in m odern medicine.W e present a short overview of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nuclear medicine ,including its development in China. K ey w ords nuclear technology ,nuclear medicine ,development ,application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10075070)资助项目 2002-11-19收到初稿,2003-01-14修回  通讯联系人.E 2mail :frxu @https://www.360docs.net/doc/9d14049978.html, 人类自发现X 射线和放射性,建立核科学以 来,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核技术与医学和生物学结合,产生了放射诊断学、放射治疗学等新型学科.放射诊断学是一门利用X 射线诊断疾病的学 科.放射治疗学则是利用核射线(如X 射线、 γ射线、中子、质子和重离子束流)在体外对疾病进行辐射治疗的学科.核医学是一门利用开放型的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学科,它的主要内容是核技术在临床诊断、治疗及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核医学的发展不仅提供了灵敏、特异和快捷的诊断分析手段,而且对于认识生命现象的本质,弄清楚疾病的病因和药物的作用原理都有重要作用.自20世纪30年代开创临床核医学以来,核医学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现在的核医学不但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产生了许多分支学科,其中肿瘤核医学、核心脏病学、神经核医学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核医学被认为是和平利用核事业中最活跃、应用最广泛和最重要内容之一. 1 核医学的发展 1895年,伦琴(R ?ntgen W C )发现了X 射线,由 于X 射线具有良好的穿透性,人们立即领悟到它将在医学的潜在应用.X 射线用于诊断疾病产生了放 射诊断学,同时它还被应用于治疗疾病,成为放射性治疗的重要方法.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Becquerel H )发现了天然铀同位素的放射性,随后,居里夫妇发现“钋”和“镭”两种天然放射性核素.紧接着,贝克勒尔、居里夫妇(Curie M 和Curie P )、卢瑟福(Rutherford E )等一些科学家互相合作、交流,于1899年发现了α,β射线,1900年发现了γ射线,并且逐步获得了三种射线的不同特性[1].1911年,人们就产生了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即利用放射性同

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自然辩证法)

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自然辩证法) 现代科学以空前的规模和巨大的力量影响着整个社会和人类的智慧,科学知识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提高得极快。科学与社会之间建立了日益紧密和更加多样的联系。科学正在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产“科学化”和“社会科学化”的进程迅速发展。现代科学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强大杠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学对社会的双重性作用也逐渐显现出来。科学发展与人类的生存关系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社会是由个体的人所组成的共同体,在广义上说与它相关联的还包括人的本质力量能够达到的人化世界,在狭义上说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科学和科学家在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观念的影响程度,科学团体因公平的洞察力而得到的声誉,给予科研和教育的优先权,都已对国家的成功做出贡献。科学的前沿领域从未像现在这样前途远大,充满机会。从纳米技术到生物工程、弦论、空间科学,我们正处在一个发现与创新的时代。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机遇,尽全力改善人类健康、福祉和安全,并使公众更多地了解、尊重和鉴赏科学。我想引用古希腊人所谓的“集市”这一简单隐喻来说明这些概念。它是历史上社会各阶层和“一般大众”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场所。政府占据四分之一,包括决策者、立法者、官僚、管理者、法院以及法律本身。工业和私有经济部分,从商人到公司,占据它们自己的财产份额。宗教部分,即教堂、清真寺、犹太教会堂、寺庙,占据它们在集市上的位置。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是学术界——塑造未来的教育家和学生。这种集市就代表了社会关系。这个集市是公众选择“真理”(或者换种不同的说法,社会将接受的“事实”)的地方。这是领导者做出公开政策决定的地方。但是,科学在扮演着什么角色?科学家在这个舞台上处于什么地位?科学家的作用如何决定公共政策的形成即科学与社会的实际关系?在我们试图用图来表示我们这个时代——21世纪初——的集市之前,理解若干关键趋势的趋同是十分重要的。趋同现象深深地嵌刻在科学和工程研究本身,即多学科性倾向。想一下纳米技术的高速发展。如果之前有人让你为军人设计更有效的装甲,你会以研究分子水平上的物质操作作为开始吗?可能不会。然而,纳米技术——在原子或分子水平上操作物质的技术——的研究者已经在为军人开发能够在战场上迅速活化的“动态盔甲”形式的坚固防护服方面取得很大进展。还例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学家们已经开发 出一种自组装蛋白凝胶,它可以刺激加快细胞增长的生物信号。利用细胞、工程材料和生物化学因素的一种组合,这种凝胶可以替换、修复已损坏的组织或使其再生。因此,在许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多学科性中,存在一种固有的联系。

2019-2020年生物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第4节 生殖健康人教版习题精选二十四

2019-2020年生物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第4节生殖健康人教版习题精选 二十四 第1题【单选题】 据报载,一名高龄妇女顺利产下一名试管婴儿,为这个家庭带来了福音,在生物学上试管婴儿技术属于 A、有性生殖、体外受精 B、无性生殖、体内发育 C、有性生殖、体内受精 D、无性生殖、体外发育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试管婴儿、试管苗和克隆羊这三者可以说是现代生物科技的杰出成果,下列对其生物学原理及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属于无性生殖 B、都属于细胞工程的技术范畴 C、都不会发生基因重组 D、都体现了分化的细胞具有全能性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有关设计试管婴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不合适的胚胎的处理问题是设计试管婴儿所引发的主要问题之一 B、设计试管婴儿利用了体外受精技术、胚胎移植技术和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技术 C、设计试管婴儿必须得到政府的审批而试管婴儿则不需要,这是因为前者技术复杂有一定的危险 性,而后者技术上已经很成熟 D、若将设计试管婴儿技术用于设计婴儿性别也是该技术引发争议的原因之一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对“试管婴儿”和克隆动物培育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试管婴儿”的产生是有性生殖②克隆动物的产生是无性生殖③“试管婴儿”是辅助生殖的技术④可以用雄性动物的体细胞核进行克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试管婴儿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提取卵细胞要选择健康的 B、选取精子数量要超过每毫升20000万个 C、精卵结合要通过显微注射技术 D、直接移植受精卵

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

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他给我们人能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益处,已经融入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比如现代式楼宇、汽车、手机等等;但同时他们又给我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危害,可以说随处可见,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垃圾污染等。科学技术就好比一把双刃剑,我们用得好的时候就得益于我们,反之则伤害我们。因此我们必须要真确的认识他们,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他们与我们人类发展的关系,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利用好这把双刃剑。 关键字:科学技术发展人类

科学是什么?从1834年英国哲学家惠威尔首次提出科学一词,不同时代的人对科学都有不同的定义。 在哲学家你在看来,人类记忆力有限,他认为科学其实是一种人类活动,它包括社会的活动、科学历史的活动和文化活动。科学的关键在于发明,而不是发现自然规律的固有存在。当然我们是不信的,但在某些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眼里,这就是真理,比如费耶阿本德和罗蒂两位大哲学家。他同时认为,我们不能陷入科学主义深渊里,因为科学主义观点坚信科学最终能够解决我们人类所面临的一切问题,或者发现那些在我们经验感觉到的现实世界背后的一些真实世界的潜藏的真理。当然,现今社会对科学的定义同样存在不同程度的争议,随意引用很容易出现错误。 《辞海》1979年版:“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适应人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法国《百科全书》:“科学首先不同于常识,科学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之中的条理。此外,科学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前苏联《大百科全书》:“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科学’这个概念本身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可以简单地说,科学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 1888年,达尔文曾给科学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达尔文给出的科学的定义是我们当下大家所认可的,我们认为这就是科学的本质含义,我们称之为事实和规律。科学就是我们人通过实践所或得的事物本身的事实或者是规律,然后再依此为根据,做到实事求是,不依靠我们的大脑去构建。规律,则是客观实在的事物之间和其内部的本质联系。 二、技术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1977年版的《供发展中国家使用的许可证贸易手册》中,给技术下的定义:"技术是制造一种产品的系统知识,所采用的一种工艺或提供的一项服务,不论这种知识是否反映在一项发明、一项外形设计、一项实用新型或者一种植物新品种,或者反映在技术情报或技能中,或者反映在专家为设计、安装、开办或维修一个工厂或为管理一个工商业企业或其活动而提供的服务或协助等方面。"这一定义是当今世界上有关技术的定义最为全面和完整的定义。这一定义实际是把所有能够产生社会经济效益的科学技术知识都定义

社会工作是人文科学还是社会科学

社会工作是人文科学还是社会科学 人类三大思维科学分别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三门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但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界限在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社会工作学家王思斌教授在他的《社会工作概论》这本书的“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一节中,将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确定为应用性的社会科学学科,并给出了充分的理由,他认为,社会工作虽然尚不具备一套独立的、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但它确有自己独特的工作理论。并且,社会工作借用相关社会科学知识并对之进行有效组合,从而形成对某些现象的独特解释。因此,“从其理论构建、实践工作的科学性等角度看,社会工作应该算作一门科学,属于应用社会科学学科,如同医学之于自然科学。”接着,他有从社会工作过与众多社会科学学科的紧密关系来证明这个说法,这些学科包括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但是,我们在学习社会工作的过程中发现,社会工作无论是从研究对象还是研究方法,都有一些人文科学的影子,比如社会工作关注个人的心理状况,借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来解释人类行为,并且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区别。所以我认为,王思斌教授可能只是根据我国现行的学术体质和学科分类将社会工作归类到社会科学中。那么从学科细化的角度来说,社会工作究竟属于人文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呢? 一、区分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意义 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人类科学体系中的三大科学门类,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依存和相互关联,深入研究和把握这两者之间共生共荣的关系以及协调发展原则,明晰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差异,对我们客观地进行学术评价,促进学术的繁荣和发展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而对于一名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来说,在学习和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的时候必须学会区分两种科学之间思维方式、研究内容的,联系和区别,具备一定的学术修养,掌握一定的学术鉴赏能力,才能在学习和成长中避免走弯路、走错路。 另一方面,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来说,社会工作借用的理论既包含社会科学,例如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有包含人文科学,例如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工作既属于社会科学,又属于人文科学。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来说,虽然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宗旨,但是在科学主义和专业地位最求的影响下,社会工作的发展容易形成以理论主义为主导的社会工作模式,然而科学主义在推动社会工作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就形成了人文主义相对缺失的局面,尤其是社会工作哲学与社会工作伦理研究方面的缺失,容易导致社会工作把人当成一个冰冷的机器来看待,如果在服务过程中把人帮做机器,对人提供的服务仅是以问题为导向,缺失了人文关怀,将会使社会工作走向终结。因此,

核科学与技术

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827 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技术人才,本学科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士生)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学习、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认真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善于与人合作,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在核科学与技术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向。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要求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应用该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 3.身心健康。 二、学科研究方向 核科学与技术是一门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及工程科学组成的综合性很强的尖端学科。本学科主要研究核能科学与工程、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核技术及应用、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本学科点下设的主要研究方向为: 1.核反应堆结构与设备。 2.核反应堆热工水力学 3.核反应堆物理与屏蔽 4.核电厂安全分析 5.核电厂控制与仪表 6.核反应堆材料 7.核技术及应用 8.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硕士生的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可以相互交叉。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求在申请答辩之前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2.硕士生培养可采取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培养方式。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实行2至2.5年的弹性学制。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4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硕士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求学位课不少于21学分,总学分应不少于31学分。具体要求如下: 1.学位课(不少于21学分),其中: 公共课:7学分; 基础理论课:不少于二门课程,4学分。 学科基础课:按一级学科设置,不少于6学分。 学科专业课:按一级或二级学科设置,不少于4学分。 学位课程均为考试课程。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的社会实践学分外,学位课必须采用课堂授课的方式进行;学位课应全部在课程学习阶段完成。 2. 必修课程与必修环节(5学分) (1)专题课程/seminar课程:1学分 专题课程/seminar课程采用教师讲授与研究生研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结合

浅析科技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浅析科技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摘要:科技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同时也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和作用。本文以四大发明的发展史为引子,就科技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进行简单阐述,并浅析如何处理科技与社会的关系。 关键词:科技;社会;相互关系 A brief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bstrac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ppear and develop in a certain social environment, while they have an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n this paper,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ociety were elaborated briefly, and how to deal with this relationship was analyzed simply. Key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ety; Relationship 科学技术[1]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是人们发现自然并利用自然的表现形式。从古至今,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开始出现并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比如钻木取火、四大发明、蒸汽机等的出现。中国的四大发明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四大发明的出现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使得四大发明得以发展和完善。 一、四大发明的发展史 四大发明是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一种观点,是指古代中国的四种发明,一般是指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 火药,中国人于9世纪发明,是炼丹的副产品,除了可制作烟花和炮仗等,亦是一种炸药,被运用到战争上成为军事用途。13世纪,由阿拉伯国家传至欧洲,经过数个世纪的发展与改良,主要是粒状火药和火帽等发明,黑火药兵器才逐步取代冷兵器,在陆地战争战术、攻城筑城技术以及海军战列舰的发展和战术等各方面,造成革命性的影响。 指南针,是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前身是司南。指南针的发明是我国汉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据古书记载,远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正处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更是兴盛发达,因而促使了采矿业、冶炼业的发展。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从铁矿石中认识了磁石。到了元代,指南针一跃而成海上指航的最重要的仪器了。不论昼夜晴阴都用指南针导航,而且还编制出使用罗盘导航的航行依据。 13世纪初经过了阿拉伯人有效改进后才传入欧洲。指南针在航海上应用,导致了以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这大大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

2019-2020年生物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人教版习题精选四十三.doc

A 、 B 、 C 2019-2020年生物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人教版习题精选四十三 4第1题【单选题】 下图为生活污水处理的一种装置。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援料/n 沽杜污花co 流节 A 、 曝气池中的分解者主要是厌氧性细菌 B 、 污泥中的细菌都属于异养生物,主要通过厌氧呼吸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 C 、 污泥中的细菌属于异养生物,主要通过需氧呼吸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 D 、 利用沉淀池的污泥产生沼气和废渣,能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答案】: 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用翼轮旋转,增加生活污水中的含氧量,使得好氧性细菌育绸污水中的有机物彻底分解;A 错误。污泥中的 细菌应主要是异养生物,利用现成的有机物,进行有氧呼吸;B 错误、C 正确。利用沉淀池的污泥产生沼气和废渣,产生较多的 无机盐能实现物质循环,但是能量是单向流动的;D 错误。 4第2题【单选题】 发菜与下列哪种生物的结构相似( 大豆 大肠杆菌 线虫 酵母菌 【答案】: B 【解析】: 【解答】发菜属于细菌,与大肠杆菌相似.故选B.【分析】本题考查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f 属于基础课题,学生孰记即可,难 度不大 .

4第3题【单选题】 在进出口口岸,进出口检疫部门要对进口货物进行严格检疫,严格禁止境外有害生物(包括虫卵和彳 生物)流入境内。若害虫流入境内后,不会发生的是() A、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有害生物种群数量将呈”J”型增长 B、一般会缺少其天敌 C、对境内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 D、不适应新环境,很快灭亡 【答案】: 【解析】: [解答】被夕房物种入侵的地区,一般会因为缺少天地而得到较好的生存条件,种群数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呈T型培长. 而入侵害虫的大量繁衍,将入侵地区的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故选D.【分析】本题考查生物性污染,主要是生物入侵的特点,属于常考题。 4第4题【单选题】 下列对生物净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清除生物体表的污染物的过程 B、清除生物体内的污染物的过程 C、利用生物体将环境中的污染物清除的过程 D、清除生物体表的污染物的过程,乂指清除环境中的污染物的过程【答案】: 【解析】: 【解答】生物净化的实质是利用生物体将环境中的污染物清除的过程,故选C.【分析】主要考查生物净化的』楚的了解生物净化的原理。 4第5题【单选题】 在绿色消费的概念中,包括绿色蔬菜、绿色水果。在生产绿色食品的过程中一般不使用杀虫剂,若长期使用杀虫剂,害虫的抗药性增强,原因是() A、农药对害虫的选择作用 B、害虫发生了基因突变 C、农药失效了 D、害虫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

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 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尽可能完备的理解全部感觉的经验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最小个数的原始概念和原始关系的使用来达到目的”。由此可以看出,自然科学在推进人类文明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标志着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的改变标志着社会的进步,所以科技能推动社会进步,从而改变人类的物质生活,当人类的物质生活达到一定得水平,人们才能考虑精神文化生活,进而去改变我们的精神生活,那么科学技术又是如何去改变人类精神生活的呢 一.科学技术推动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 马克思指出:“自然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人们为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在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长期实践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科学技术知识,是整个人类知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开发锻炼了自己的认识能力,提高了自己的智力水平。这既包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包括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又提供了新的起点和新的手段。自然科学的进步不仅意味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起步,而且也为社会科学对社会的认识,思维科学对思维的认识提供了知识的基础和科学的方法。现代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正在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自然科学以外的各门科学中,并在这些科学领域获得了日益重要和卓有成效的应用。技术的进步不仅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工具,而且也为一切科学认识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强大的研究手段。正是这些技术手段以其日益增强的信息获取,传递和处理功能,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使人类的感官和大脑得以延长,使人类的认识能力终于突破自身生理条件的局限得以不断提高和扩大,从而推进了整个人类认识的发展。 二.科学技术推动着哲学观念的变革和思维方式的进步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必然把当代的自然科学成就荟萃于其中,每个时代的哲学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有那个时代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恩格斯说过:“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历史上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发展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17到18世纪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以及19世纪中叶诞生的辩证唯物主义,都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现代自然科学的一系列新发现和新突破,一方面更加深刻地揭示出自然界的物质本性和辩证性质,为辩证唯物主义确证提供了一系列新的哲学问题和新的科学材料,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和更加牢固的科学基石。宗教迷信和唯心主义哲学也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有关,它们是人们对自然界认识不足的一种反面表现,是基于这种认识不足而发生的惶恐和迷

对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理解

对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理解 作为现代大科学体系中的两在分支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人文科学,什么是社会科学,两者关系如何,有何联系,区别又在何处。 一、对社会科学的理解 对于社会科学,我们常常简单地把其执行看作是关于社会的科学。人们对于社会的理解是非常早的事情,不可否认,有了人和这会,就有了对社会的认识,但是这里所说到的认识只是经验意义上的,在过去那种是专制性的、等级制的贵族和军事社会中,真正的、客观的社会科学研究既不可能也不需要。我们可以看出,社会科学是一种近代性的学科,并非自古以来就有的。 社会科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它产生于19世纪,是近代社会结构化的产物,是适应大工业生产、城市等大规模社会结构的管理需要而产生的。 社会科学的主要学科是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是近代才得以形成的发展的社会现象。社会学所研究的并非常识意义上的社会或社会整体,而是市民社会以及以市民社会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组织。 客观性是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但是,社会科学的客观性与自然科学有着根本的区别,主要表现为社会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的价值中立的态度。所谓价值中立是指,一旦社会科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定了研究课题,他就必须终止使用自己的或他人的价值观念,遵循所发现的资料的指引。 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过程是抽象性的。正另存为存在社会事实与人的意识和价值观念的交融,社会科学作为科学,其语言和概念必定是普遍的、概括的,具有超越于具体经验的一般性。 二、对人文科学的理解 人文科学,发源于古希腊的“潘迪亚”传统,换言之,人文科学起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民教育思想、完人教育思想,或所谓“古典文科教育”。人文科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人文科学通常被称为是“关于人的价值和精神表现的科学”【1】,它的研究对象也可以如有的学者所说的那样是“人文世界”【2】。“人文世界”是迥异于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的属于价值和意义的世界,它在本质上说是“拟人主义和人类本位主义”的【3】。 人文科学的主要学科就是传统的文史哲一类的学科,它们的研究对象是区别于自然世界、社会世界的人文世界。这里所谓的世界并还是实体意义上的,是一种思维的抽象,或者说,就是由特定学科所把握到时的人类生活世界的一个方面,是一个方法论意义上的概念。 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意义的理解。这是由人世界的精神性和价值性所决定的。人文世界的这些特性决定了仅仅对一种人文现象作出因果式的、外在的说明是不够的。 三、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联系 在学科演化和承续的意义上,可以把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关系比喻为母子关系。从时间意义上说,自然科学在十四、十五世纪才进入整理和分析材料的阶段,社会科学的独立则是十九世纪中期的事了。除了时间关系,这种母子关系更主要地体现在人文科学的价值意义上,体现在人文科学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怀和包容,当然也包括责备和期待。在常识意义上,自然、社会。

核科学百年讲座第五讲辐射化学与辐射加工

讲 座 核科学百年讲座 第五讲 辐射化学与辐射加工 3 付 滔 许甫荣 郑春开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北京 100871) 摘 要 介绍辐射化学和辐射加工的发展与应用,以及基本原理,侧重介绍辐射加工在高分子辐射交联改性、食品的辐照处理和医疗用品消毒等方面的应用.关键词 辐射化学,辐射加工 Nuclear science in the 20th century ———radiation chemistry and radiation processing FU T ao X U Fu 2R ong ZHE NG Chun 2K ai (School o f Physics ,P eking Univer sity ,Beijing 100871,China )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chem istry has led to tw o im portant subjects ,radi 2ation chem istry and radiation processing ,which are playing im portant roles in many aspects of science and society.W e review the development and major applications of radiation chem istry and radiation processing ,including the basic physical and chem ical mechanisms inv olved. K ey w ords radiation chem istry ,radiation processing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10075070)资助项目 2002-11-19收到初稿,2003-01-14修回  通讯联系人.E 2mail :frxu @https://www.360docs.net/doc/9d14049978.html, 辐射化学(radiation chemistry )这个名称是由 Burton M 在1942年正式提出的,它是研究电离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化学效应的化学分支学科.现在已知的辐射诱导化学变化主要有:辐射聚合、辐射合成、辐射分解、辐射降解等.辐射加工(ra 2diation processing ),就是利用放射性源(如60C o ,137 Cs ),或加速器产生的射线束(如γ射线、电子束、离子束),对物体进行加工处理.在此过程中,电离辐射和物质相互作用引起化学、物理和生物效应,使得物质的品性得到改善或者合成新的产品.辐射加工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目前主要涉及的领域有:辐射制备加工新材料、食品的保藏、医用器具的消毒处理以及工业三废的处理等. 1 辐射化学和辐射加工的发展 1895年,伦琴发现了X 射线.1896年,贝克勒尔 观察到铀的放射性射线引起的照相底片乳胶的化学变化.紧接着玛丽亚?居里和丈夫皮埃尔?居里从沥青铀矿中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和钋,为辐射化学的研究提供了最早的辐射源.后来,随着中子的发现,加速器和反应堆的建成,射线的研究与应用不断地往前推进.早期辐射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气体、水和水溶液,后来才慢慢转向固体和有机化合物的辐射效应,目前的重点是放在高分子材料辐射合成和改性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是辐射化学蓬勃发展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中,生产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为辐射化学的研究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另外辐射化 ? 464?

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姓名:王青芬班级:11级会计学号:114A1140 科技的发展能加快社会的进步,社会进步同时引起科技改革。两者相辅相成。 从古到今,人类历史进过了石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每一次科技发展也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不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它们都是科技发展的体现。我们应当深入探讨科学技术的发展逻辑,认真反思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预测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有必要在社会发展中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达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科技的发展不仅沿着自己的历史轨道在前进,而且也造成了人类历史发生重大的变化。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1]马克思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历史的有力杠杆,并且他还认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义,而蒸汽磨产生的却是资本主义,这就很明确地表明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导致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变迁。 一、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当今社会的先进文明是以科学为中心的文明,西方国家的物质生活,即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流通以及人的消费生活和社会对它的服务,都是依靠科学和根据科学原理而形成的技术取得飞速进步的。东亚国家在取得政治上的独立和解放后,之所以能创造经济奇迹,成为崛起的国家,科学技术是一个重要原因。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体现在: 第一,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劳动者的智力水平,并且通过促进生产力的向前发展,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丰足的物质前提。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应用大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生产劳动是人类的体力和智力同时消耗的过程,人的体力发展是非常缓慢的,可是人的智力发展却是迅速的。其次,科学技术能够促使劳动工具更新的速度加快,从根本上去改变生产的面貌。 第二,科学技术发展引发新的社会革命。科学技术能够不断地促进生产力的

生物科学与社会生活

《生物科学与社会生活》课程纲要 一、课程目标 帮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生物科学和技术应用的现状以及发展前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科学和技术;帮助学生体会到生物科学与人类社会、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认识。惟有如此,才能够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利益问题,以及意识到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应对社会承担的责任;才能帮助学生在面对日常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事件和问题时,能运用生物学相关的原理和科学方法做出判断和决策。 二、课程内容 下设4个主题,分别是“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生物科学与健康”、“生物科学与农业”、“生物科学与工业” 三、实施策略 1.在高二年级开设,15课时,每周1课时; 2.面向年级全体学生,由一名教师担任课务(或由其他教师兼任),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3.更新教学手段,充分合理使用多媒体,小组讨论,充分展示学生的个体才能,坚持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时放眼社会,感受身边的生物科学,体悟生物科学知识对社会生活的作用。 四、课程评价 (一)评价的目的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获得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检查教学质量,并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学生可以了解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助于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从成功的学习中获得激励,促进自己在态度观念、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二)评价的内容 教学评价应当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评价内容应当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主要从

知识、态度观念和能力三个方面,对达成教学目标的程度进行评价。 (三)评价的原则 教学评价应当体现普通高中的性质和任务;应当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做到公平、公正、客观;应当根据不同内容,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正面导向作用。 (四)评价的方式 教学评价的方式包括通过平时提问、交谈、实验报告、形成性检测等进行的形成性评价和期末考试等终结性评价。教师既要重视终结性评价,更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如形成性检测结果分析、对学生撰写的课题研究报告或小论文作出评价、观察记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或课题研究活动的程度、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阶段性评价等。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还应当注意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使学生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习能力。

世界无烟日健康知识讲座

世界无烟日健康知识讲座 主讲人杨舒林 珍爱生命,远离香烟 世间万物,唯有生命最为珍贵,没有生命就没有一切,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出警示:香烟是生命最凶恶的杀手。可以说吸烟是有百害而无一益。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每年都有300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中国每天有2000人因吸烟而死亡。 在此特向大家呼吁: 1、珍爱生命,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用坚强的意志和信念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升生命的质量,让生命更精彩。 2、对于香烟,我们应该避而远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增强自控能力,抵制不良诱惑,拒吸第一支烟,不但自己不要吸,还要让别人也不要吸。做不吸烟的新一代公民! 让我们行动起来吧!一起构筑抵御吸烟的坚固长城,相信有了我们的努力,我们美丽的家园将不再受侵害与污染,我们的生活将更加和谐美满,我们的生命将更美丽! 永定庄社区中心 2012-5-

健康教育活动记录表 活动时间:2012.年5月31日上午9时活动地点:岩新街社区老年活动中心 活动形式:健康教育讲座 活动主题: 珍爱生命,远离香烟健康教育讲座 组织者:永定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办公室 接受健康教育人员类别:社区居民接受健康教育人数:37人 健康教育资料发放种类及数量:戒烟限酒、低盐饮食、健康教育处方65张 活动内容: 永定庄社区中心充分利用“世界无烟日”宣传时机,展开预防烟草危害以及控烟戒烟知识的宣传。于2012年5月31日活动当天上午9时,在永定庄岩新街社区老年活动中心,举办了珍爱生命,远离香烟健康教育讲座。中心主治医师杨舒林向广大社区居民介绍烟草对人体造成危害一般常识,以及远离二手烟的危害。要求广大社区居民一定要洁身自律,远离烟草,学会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以健康的体魄面对生活,要认识烟草带来的严重危害。 活动总结评价: 此次讲座倡导了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了辖区居民的健康素养,大家纷纷表示控烟知识讲座的内容很贴近日常生活,受益匪浅,今后会更加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 通过此次讲座,使广大辖区居民提高了对烟草危害的认识,更多地了解了戒烟知识,营造了全社会支持控烟的良好氛围,为共建无烟环境,共享健康生活打下了良好基础。 存档材料请附后 □书面材料□图片材料□印刷材料□影音材料□签到表 □其他材料 填表人(签字):冯金枝负责人(签字):白玉忠 填表时间:2012 年5月31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