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况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况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况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文化概况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考核类别:考试适用对象:本科

适用专业:英语学分: 4 分

总学时: 72 学时周学时:4

一、课程教学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提炼过程中,逐渐结晶为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传统。这些优秀文化传统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延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全面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重视和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提高青年一代,乃至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以及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都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工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认识和把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方法以及教学的重心和主线,了解关于文化的概念及结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状况、发展历程及主要特质;学习和掌握儒、道、释、易等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组成部份的来源、产生与发展过程、主要思想内容,认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各自的地位、影响及其固有价值和现代意义。

二、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现实国情,进而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并加以创新,努力使自己逐步成为既掌握现代科学文化、具有现代意识,又具备深厚民族文化素养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三、先修课程

本课程是对中国文化的简要介绍,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基础课程的学习即可满足本课程的先修课要求。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本课程全部内容分为十四个章节,其中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于,第二章. 中国文化、教育与科技;第三章. 民俗,第四章旅游。

五、课程教学方法(或手段)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历史叙述法、对比研究,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文化概况(2学时)

1.教学内容

1.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掌握学习中国文化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2. 中国概况

2. 重点、难点

1. 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掌握学习中国文化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2. 了解中国基本概况

第二章哲学与宗教(5学时)

1、教学内容

1.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

2.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特征

3.中国伦理道德的特点

4.中国宗教

2. 重点、难点

1. 理解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六个发展期;

2. 掌握中国宗教的发展及其各自的特征

第三章文学(6学时)1.教学内容

1. 中国文学发展概况

2. 古典文学

3. 现代文学

4. 20世纪的伟大作家

2.重、难点提示

1. 了解掌握古典文学发展脉络

2. 熟悉古代四大名著

3. 掌握了解20世纪伟大作家

4. “网络文学”利弊讨论

第四章艺术(6学时)1.教学内容

1. 书法、绘画

2. 京剧与脸谱知识

3. 民间艺术

4. 有关传统与现代剧种的讨论

2.重、难点提示

1. 了解中国艺术瑰宝;

2. 有关艺术分类基本名词的掌握;

3. 进一步理解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第五章教育(5学时)

1.教学内容

1. 古代教育模式、科举制度

2. 现代教育基本概况

3. 国际交流与合作

2.重、难点提示

1. 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简史;

2. 掌握古今教育有关常用术语;

3. 探讨中国教育现状及心目中的优秀教师标准。

第六章科学与技术(6学时)1.教学内容

1.中国古代科技成果;

2. 现代中国科技成果;

3. 中西医效果探讨。

2.重、难点提示

1. 了解四大发明、中医的英文讲解

2. 熟悉现代科学技术

3. 有关中西医讨论

第七章体育运动(5学时)1.教学内容

1. 传统体育运动

2.全民健身运动

3. 奥林匹克与中国

4. 中国突出的竞技体育项目

2.重、难点提示

1. 古代传统体育运动的发展。

2. 了解奥林匹克与中国。

3. 熟悉中国体育运动。

第八章传统节日(5学时)1.教学内容

1.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

2. 学生叙述节日起源;

3.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2.重、难点提示

1. 介绍中国传统节日;

2. 了解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3. 思考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和保护

第九章饮食文化(6学时)

1.教学内容

1. 中国饮食特点

2. 中国八大菜系

3. 中国茶文化

4. 中国酒文化

2.重、难点提示

1. 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介绍

2. 中国茶酒文化的介绍

第十章服饰文化(5学时)1.教学内容

1. 中国服装发展史

2. 中国传统服饰及布料

3. 少数民族服饰介绍

2.重、难点提示

1. 介绍中国服饰发展概况

2. 了解中国传统服饰及布料

3. 了解少数民族服饰

第十一章建筑(6学时)

1.教学内容

1.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2.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

3. 中国的桥梁

4. 典型的中国风格建筑

2.重、难点提示

1. 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2.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

3. 介绍中国桥梁

4. 辨认典型的中国风格建筑

第十二章主要旅游城市(5学时)1.教学内容

1. 北京、上海、杭州、桂林旅游城市经典介绍

2. 西安、昆明、南京城市景点介绍

2.重、难点提示

了解和掌握各旅游城市景点特色及英文介绍

第十三章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5学时)

1.教学内容

1.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

2. 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山脉

3. 世界自然遗产——景点

4. 著名的高窟,古城

2.重、难点提示

1.了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

2. 掌握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的英文介绍

3. 讨论如何保护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第十四章旅游小贴士(5学时)1.教学内容

1. 旅游的目的

2. 交通、旅游风格

3. 旅游的计划安排、紧急安全措施

2.重、难点提示

1. 掌握如何计划安排旅游行程

2. 掌握旅游的紧急安全措施

七、学时分配

章目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学时实验教学学时

一文化概况 2 二

哲学与宗教 5 三

文学 6 四

艺术 6 五

教育 5 六

科学与技术 6 七

体育 5

八传统节日

5

九饮食文化

6

十服饰文化

5

十一建筑艺术

6

十二主要旅游城市

5

十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

5

十四旅游小贴士

5

总计72

八、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

考试课

2.成绩构成:

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

九、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1、选用教材:

廖华英等,《中国文化概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参考书目:

[1]Bai Shouyi. An Outline of China.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2002

[2]何道宽,《中华文明摘要》,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车版设,2004.

主要客源国概况教学大纲

《主要客源国概况》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主要客源国概况》是河北广播电视大学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选修课。该课程计划54学时,3学分。课程主要介绍中国主要客源国家和地区的自然地理、历史人文、政治经济、文化、民俗、旅游业等内容。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了解中国旅游海外客源市场,对我国旅游客源国或旅游客源地区的基本情况有比较充分的认识和掌握。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主要客源国家上述各个方面的学习和研究,熟悉、掌握相关内容,学习旅游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尊重游客的风俗习惯,以有效地指导旅游实际工作,更好地服务游客,促进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因此,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对我国海外客源市场即主要客源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旅游业以及地理、人文概况等有一个全面的、准确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使其专业知识结构更加全面和合理,以符合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知识素养。 三、教材及学时分配建议 本课程教材采用王兴斌主编的《中国旅游客源国/地区概况》,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年7月第3版。课程课内54学时,3学分,一学期开设。具体学时分配如下表: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世界旅游业和中国入境客源市场 学习目的和要求:理解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经历及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掌握中国旅游业进行的历史性转变及发展前景;熟悉中国海外客源市场的现状与开发概况。 教学内容: 一、世界旅游业和世界旅游区 1、世界旅游业的历程及发展新阶段 2、世界六大旅游区 二、中国旅游业概况 1、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2、中国旅游业的历史性转变 3、中国旅游业前景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中国文化概论》是江西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列的课程。 本课程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目的,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和联系 该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中国历史、地理、经济、政治、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宗教、哲学等诸多领域,因为“文化”的内涵包罗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因此本课程是对中国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课程的概括与总结,尤其注重中国文化的特点的分析与总结。 三、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应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地和科学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准确而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认识中国的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新的先进文化。 四、课程的教学媒体构成与主要内容 1、文字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国家教委推荐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音像教材:与本课程相关的录音带或录像带,如“中国文学”、“中国古代史”等课程的录音、录像,经典作品录像等。 3、辅助教材:文、史、哲各类相关著作。 五、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及教法建议 1、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2、教学法建议 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博大精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宽,所以必须强调要大量阅读文史哲等方面的书籍;在教学时尽量采用讨论,分析与总结的方法,采取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方法,将典型事例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将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结合起来。 六、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1、由于课时有限而课程的内容较多(包括绪论近二十章),一定要掌握和突出重点。 2、注意与已学过的课程相联系,如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课程,力求达到融会贯通。 七、教学总课时、学分及考核方式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36课时,2学分。平时成绩为总成绩的20%,期末采用开卷考试,占总成绩的80%。 八、各章节教学进度及安排 绪论(2课时) 掌握“文化”的内涵与界说,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认识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了解学习方法。 上编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课时) 认识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理解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课时)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特点,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及形态,研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掌握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2课时)

旅游客源国概况课程教学大纲

《旅游客源国概况》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号91425039 二、编写说明 《客源国概况》课程是为旅游管理专业三年级学生第一学期开设的一门学科选修课,是为学生大二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学科(诸如旅游文化学,英美文化概况,世界遗产概论等课程开设的课程,共开一学期,36学时。本课程也是教学改革的主干课程之一,采用双语教学。考核方式采用考试。 三、课程性质学科选修课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中国主要客源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旅游业以及地理、人文概况等有一个全面的、准确的认识和了解,并进而对世界旅游客源市场和中国海外旅游客源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并能够基本掌握中国海外客源国的基本情况,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2、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学习旅游文化学,英美概况,旅游市场营销以及其他旅游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3、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在专业英语方面进一步深造和学习用英语开设的文化类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章世界旅游客源市场(1学时) 第一节世界旅游业概况(了解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情况) 第二节世界旅游区概况(了解世界六大旅游区旅游业的发展情况) 第三节世界旅游客源市场格局及发展前景(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特征)第二章中国旅游业和海外旅游市场(2 学时) 第一节中国旅游业概况(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概况及2020年中国将 成为世界旅游强国的原因) 第二节中国海外客源市场现状(了解中国海外客源市场的发展状况 及发展前景) 第三章(共19 学时)亚太地区(1课时) 第一节日本(地理位置、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业及与中国的关 系)……4课时 第二节韩国(地理位置、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业及与中 国的关系)4课时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饮食文化》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选修课。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食品、旅游等专业的本科生对中国饮食文化学科知识的系统足够了解,对中国饮食思想、现象等问题的理解及分析能力,是学科理论方法的必要掌握,是学生知识积累、方法训练的必备,大有助于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本课程性质与民众和社会饮食生活有密切关系,富于实践性,可以参阅资料较多,可以进行讨论式教学。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了解饮食文化的概念,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研究的现状;了解环境与文化的多元性、饮食文化的发展阶段和食物变迁的原因;了解世界饮食文化和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掌握中外饮食民俗、中外饮食礼仪、中外茶饮文化和中外酒文化中的基本情况,了解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现状,以及饮食文化交流的障碍和途径。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绪论 1、教学内容与要求 (1)教学内容:中国饮食文化的定义及特征;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孔孟、老庄的饮食之道。 (2)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以及孔孟、老庄的饮食之道有基本了解。掌握饮食文化的概念及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 2、教学重点 中国饮食文化的定义及特征。 3、教学难点 孔孟、老庄的饮食之道。 (二)八大菜系 1、教学内容与要求 (1)教学内容:中国八大菜系的形成历程和背景;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和京菜的概述及各菜系的代表。 (2)基本要求: 了解中国八大菜系的形成历程和背景;了解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和京菜的概述及各菜系的代表。加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2004年制订,2005年修订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中国古代人文科学----哲学、文学、史学、艺术、宗教及其伦理道德等方面的 文化传统和知识,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祖国悠久、丰厚的文化遗产,把握中华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二、教学对象: 本课程主要针对三年制专科政治专业学生。 三、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传统、什么是文化,认识中国文化的源流、特点、精神,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决心。 四、教学要求 本课程采用面授辅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面授教学中,要将系统教授与重点、难点教授相结合,力求通过形象化的教学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 五、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学时要求 本课程学时:72学分:4 学时分配: 导论文化和传统文化 教学要求;

1、了解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基本含义。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教学内容: 一、传统和文化释义 二、传统文化的要义及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特征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环境和基本发展历程。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及其现代意义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 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环境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第二章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宗教传统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 2、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来源及其特征 2、了解中国古代主要宗教及其文化意义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特征 一、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阶段 二、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资源 三、中国古代哲学的整体特征 第二节中国古代宗教的发展及文化意义 一、中国古代宗教发展历程 二、中国古代宗教的主要特点 三、儒教的基本精神特质和文化作用 四、道教的基本信仰、教规、特征及文化影响

智慧树《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教学大纲

《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教学大纲 第一章匠心独具——中国古建筑特征 中国古建筑因其具有鲜明的特征而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建筑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建筑为人们提供劳动、工作、生活、娱乐等的活动空间,这是它的物质功能;同时建筑又是一种构筑物、实体。因此产生了形象好看与否的问题,所以建筑与绘画雕塑一样同属造型艺术的一个种类,只是表现方式不同,建筑不能表现出人物形象和具体的场景。中国古代建筑如果与西方古代建筑相比,它们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所用材料不同,中国古代用木材,而西方古代用石材建造房屋,因而使建筑有了不同的外部形象。例如同为陵墓,古埃及完全用石料筑造的金字塔和中国皇陵用木料建造的陵寝建筑具有完全不同的形象。二是表现在对建筑形象的追求上,西方古代讲求建筑个体形象之高大、宏伟;而中国则讲求建筑群体形象之恢宏。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既有技术的原因,也有文化上的原因。中国古代建筑采用木结构体系,它的优点在于木材在采集、运输、加工、建造上都比石材方便、省工、省时。同时由于木结构采用的是榫卯接口即属韧性连接,它能够承受突然性的冲击,所以木结构的防地震性能好,而石结构属钢性连接,遇地震很多易毁坏。但木结构也有缺点即怕火、怕潮湿、怕小虫的侵蚀,历史上多少古建筑被火烧毁,所以中国早期建筑保留至今的很少,不如石结构建筑那样坚固耐久。中国古代工匠选择了木结构,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创造出木结构的完整体系,并且对房屋从屋顶、梁架到门窗、台基都进行了美的加工,可以说将木材的应用发挥到了极致。 建筑艺术的特征 建筑艺术与绘画、雕塑在造型上不同,画家、雕刻家可以做任意创作出不同的人物与场景,而建筑师不能任意创作出房屋形象,建筑形象首先决定于它的实用功能、所用材料和结构方式。 中国古代与西方古代建筑比较 中国与西方古代建筑在用木材与石材不同选择上也有文化上的原因。在西方神权大于皇权,对神庙、教堂要求宏伟、永久,代代相传;在中国皇权大于神权,皇权朝代更替,毁旧立新,对建筑不求永久。 中国独特的木结构建筑 中国古代工匠将木材的应用发挥到极致,他们对房屋的木构件梁枋、檩、天花、藻井,对门、窗、格扇几乎所有的木材构件都进行了美的加工,使它们具有了结构和装饰两方面的作用。第二章巍巍殿堂——中国古代宫殿 宫殿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政治中心:它既有物质功能,即为皇帝提供理政、学习、宗教、生活、娱乐等活动的场所,所以功能多、规模大;同时又具有精神上的功能,即要表现出皇权集中,一统天下的气势,要求宏伟、恢雄。帝王掌握着全国的人力与财力,所以会应用最好的材料,采取最精良的技艺,调集最优秀的工匠来建造宫殿,从而使宫殿成为一个时代在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都是最高水平的代表。从秦、汉、唐、宋几个主要朝代看,都在长安、汴梁等老城兴建了规模很大的宫殿建筑群,这些宫殿都有前朝、后宫及后苑几个部分,前者为皇帝理政处,后者为皇帝及其皇族生活游乐之所。可惜这些宫殿都已经毁坏无存,今人只能从文献记录和考古发掘的遗址去相像当年的辉煌了。现存的最完整的宫殿建筑是北京的紫禁城,它是明、清两代皇朝的宫城,自公元年至年经年建成,占地面积万平方米,大小建筑数百座,组合成大大小小的四合院。紫禁城继承历代宫城的传统,分为前朝与后宫两大部分,将主要殿堂置于南北中轴线上,次要建筑左右对称布置,规模严整,井然有序。前朝有三大殿,其中太和殿为帝王上大朝之地,凡帝王登基、完婚、重大节日接见文武百官均在这里举行盛大礼仪。根据中国礼制,太和殿在紫禁城各座殿堂中面积最大,面阔开间最多达开间,屋顶最高,位居紫禁城中心位置,可称宫城中第一大殿。后宫除中轴线上的皇帝、皇后共居

导游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导游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导游基础知识—全国部分》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导游基础知识英文名称:BasicofTourGuide 课程编码:课程代码:091202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学分学时数:2学分,52学时(理论讲授48学时,实验教学4学时)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一)课程性质 导游基础知识是旅游管理、导游专业及酒店管理等旅游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分为《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和《山东景点》两个部分,主要向学生讲授与中国旅游相关的民族民俗、宗教文化、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饮食文化、风物特产等人文旅游景观、山东17地市主要的旅游景点等基础知识。导游基础知识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能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为今后从事旅游相关行业打下一定的人文基础。为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 (二)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和了解与导游工作密切相关的一些人文、自然背景知识。在此基础上更深入,加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达到如下目标: 1、相关知识点的识记和理解。 2、以导游服务规范为依据,注重培养学生的导游知识的运用能力,即课堂讲授内容与行业要求接轨,突出实用性、综合性。 3、加强学生口头表达和对知识掌握能力的训练。 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以实地考察。两个环节相互配合,相互联系以便保证课程的实用性。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旅游业发展概述(理论讲授4学时)

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大纲.doc

《旅游文化》教学大纲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旅游专业、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为了让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掌握相关实践操作技能而开设的一门综合性素质课程。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旅游与文化的概念、文化的结构、类型、基本特征和功能;了解旅游文化的概念、特点和结构;充分认识旅游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旅游文化发展的历程和各阶段的特点;了解中国旅游文化传统及其价值;认识和掌握旅游主体文化、客体文化及中介体文化的概念内涵、主要特点等;认识和掌握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的概念、类型、特点、发展历史等有关内容;了解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之间的关系;加深对中国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了解和掌握河南旅游文化资源的特点及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思路等。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案例教学、影象资料欣赏等形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旅游文化现象、解决旅游文化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实地考察、项目竞赛和课程小论文写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和旅游企业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思路 以中国旅游文化为讲授主线,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揭示中国旅游资

源的民族性特点和文化传统优势;以旅游客体文化为讲授重点,同时也兼及旅游主体文化、中介体文化的重要内容;在系统介绍旅游文化基本理论知识以后,分别介绍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几种比较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客体文化。在课程后续建设中,将结合河南旅游文化实际,研究探讨发挥河南旅游文化资源大省的优势,逐步向旅游文化产业大省迈进的发展思路。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理论课教学内容与要点 第一章旅游文化概述 要点:了解旅游和文化的基本概念及二者关系,了解旅游文化的特征和结构。回顾旅游文化发展历程,了解中国旅游文化发展各时期的主要特点。通过对旅游活动实质、旅游发展历程以及与其他文化的关系的探讨,充分认识旅游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旅游主体文化 要点:了解旅游主体、旅游主体文化的基本概念及二者关系,了解旅游主体文化在旅游文化体系中的核心地位。重点了解不同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的文化角色、个性心理及审美倾向等。 第三章旅游客体文化 要点:认识旅游客体及旅游客体文化的研究对象,把握旅游客体的类别与旅游客体文化所包含的内容。认识和掌握自然美、人工美的构成及审美观照,掌握旅游客体的文化功能。重点了解和掌握中国旅游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课程英文名称: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课程编号: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课程的性质、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应用技术大学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其宗旨在于促进文理交融,拓展和完善理工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本课程强调人文精神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相结合,主要任务是使青年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进一步陶冶身心,培养在生活中用传统文化的视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未来。 2. 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讨论和思考,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发展历程有初步的了解,激发对于祖国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2)能够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性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并能联系现实,深入思考,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3)以现代化为参照系,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4)能够以本课程教学为基础和依托,拓展知识结构,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3. 适用专业与学时数 本课程适用于茅台学院各专业。总学时54,3学分。其中理论课44学时,社会考察10学时。

4.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启发式教学,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多看、多读传统文化著作,配合文化网站等现代化信息的输入,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激活思维,启发思考,本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悉数穷尽,建议将一些适合讨论和交流的知识单元集中于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师生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2学时) (一)基本内容与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与定义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环境与条件 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第四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基本精神和产生条件;能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会从文化的视野观察、分析现实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及其影响 难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和其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第二章历史的天空: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4学时) (一)基本教学内容与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夏商周与春秋战国 第二节秦汉大一统与魏晋南北朝的分立 第三节繁盛的隋唐

中国文化史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史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文化史课程编号:051004 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学时学分:72/4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开设学期:5 课程简介:本课程结合文化学的一般知识,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特点、价值取向、基本精神及历代哲学、宗教、伦理道德、礼仪制度、婚丧嫁娶、衣食住行、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教育科举等,并就传统文化的各个侧面做出评析,对中西文化的差异做出比较。旨在通过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讲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更好地继承、创新和发展成就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章绪论(12学时) 第一节文化概论 一、文化的本义与定义(重点、难点) 二、文化的构成与分类(重点、难点) 三、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与定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与条件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与特点(重点)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与基本精神(难点) 五、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中国传统哲学(4学时学) 第一节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演进 一、哲学是文化的核心 二、历代哲学思想 第二节中国传统哲学民族精神(重点、难点) 一、天人协调精神 二、入世济世精神 三、理想主义精神 第三章中国传统宗教(6学时) 第一节中国原始宗教 一、自然崇拜 二、祖先崇拜 三、生殖崇拜 四、上帝崇拜

第二节中国传统佛教 一、佛教原始教义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流布(重点) 三、佛教组织与佛教习俗 第三节中国传统道教 一、道教的形成(难点) 二、道教的发展演变 三、道教信仰 四、伊斯兰教 五、民间秘密宗教 第四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4学时) 第一节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一、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 二、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中国传统道德规范(重点) 一、仁、义、礼 二、忠孝、诚信 三、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第三节中国传统修身之道与理想人格 一、传统修身之道 二、传统理想人格 第五章中国传统礼仪制度(8学时) 第一节中国传统五礼 一、吉礼 二、嘉礼 三、宾礼 四、军礼 五、军礼 第二节中国传统婚姻习俗 一、中国古代婚姻形态的嬗变 二、一夫一妻制下的婚姻形式(重点、难点) 三、历代婚姻礼俗(重点、难点) 四、关于离婚问题 第三节中国传统丧葬习俗(重点、难点)

旅游政策法规实训教学大纲(2)

广西经济职业学院 《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实训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旅游政策与法规计划学时:10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性质:专业课 适用专业:酒店管理专业学分:2 制订人:制订时间:2012年8月20日 审核人:批准人: 一、实训目的 全国导游基础考试科目之一。由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在导游业务地陪、全陪散客部分改变了与其他基础业务知识教学中的教学方法,采用与学生认知、理解、锻炼同步的相关理论课与实践课可以组合在一起,边学边练。为促使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在旅游教学中采用了体验性教学方法。教师为体验而教、学生为体验而学,既适应了新的教育发展趋势,也适应了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以学生订立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为动力,辅以锻炼它们的表达、组合类比知识能力。以此有利于学生毕业或实践中能迅速知识、能力到位,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员。 二、实训的基本要求和任务 (一)实训的要求 1、准确理解并熟练掌握新时期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学生将来能把旅游工作业务同国家路线、方针和政策紧密联系起来。 2、使学生掌握在从事旅游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品质和职业行为。 3、掌握并运用各项法律、法规去解决和处理发生在旅游活动中的各种法律纠纷。 4、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训的任务 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依法做好旅游服务与管理和饭店服务与管理工作。 (三)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为《客源国概况》,《旅游概论》任务主要立足于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导游讲解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之后的后续课程《旅行社经营》、《模拟导游》等课程打下坚实的地基。同时也为考取全国导游资格证及为新疆旅游事业服务打下良好基础。 三、实训项目与学时安排 模块一合同法律制度案例分析讨论、情景模拟 (一)教学内容: 1、订立合同应具备的法定条件。 2、合同的效力、履行、变更和转让。 3、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和不可抗力。 (二)基本要求: 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案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了解合同法的概念及调整范围。 (四)教学难点:了解合同权利义务的终止、合同争议解决的途径。 模块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案例分析讨论、情景模拟 (一)教学内容: 1、消费者的权利和经营者的义务。 2、国家、社会、国际社会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3、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二)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实训,检查考生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消费者的权利和经营者的义务,消费者权益保护规定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三)教学重点:了解消费者权益争议的解决。

中国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概况教学大纲

《中国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概况》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概况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数:64(理论学时:16 实验或实践学时:48 ) 先修课程:无 开课单位:管理学院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中国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概况是旅游专业必须开设的一门课程,它能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及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中国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概况针对近几年来我国出/入境旅游特别是出境旅游迅速发展的情况,广大旅游从业人员对全面地了解境外客源地和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的知识概况的需求日益增强,因此,旅游教育需要紧紧跟上旅游行业的发展,培养一大批能满足行业需求的旅游实用型人才,特别是培养出有知识、懂业务的出境旅游领队。 二、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和中国出入境客源市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概况及变化趋势; 2.熟悉我国出入境旅游市场现状及今后的发展前景; 3.掌握世界旅游区的划分及其概况; 4.掌握我国主要旅游目的地概况。 教学内容: 1.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概况; 2.国际旅游区划概述; 3.国际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 4.中国出境旅游的演变和发展; 5.中国入境客源市场的现状和前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国际旅游区的划分及概况; 难点:国际旅游区划与世界七大洲的划分。

第二章东亚之旅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简单介绍日本、韩国、蒙古三个国家的基本情况,使同学们对所涉及内容也事先有所了解; 2.重点掌握日本、韩国、蒙古国家的首都概况、禁忌及主要旅游城市。 教学内容: 樱花之国——日本 1.国情概述; 2.政治经济; 3.文化教育; 4.民俗风情; 5.旅游观光; 6.入境须知。 隐逸之国——韩国 1.国情概述; 2.政治经济; 3.文化教育; 4.民俗风情; 5.旅游观光; 6.入境须知。 草原之国——蒙古 1.国情概述; 2.政治经济; 3.文化教育; 4.民俗风情; 5.旅游观光; 6.入境须知。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日本、韩国、蒙古三个国家的基本情况; 难点:各个国家的政体及旅游观光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学院《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 课程编码:3281103612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Gener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二、学时及学分 总学时数:36 学分:2 三、适用专业及开设学期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开设学期:第5学期 四、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思想政治专业的素质拓展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达到以下目标: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容,扩展知识,理清脉络,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化成就有一个宏观的、明确的把握,从而引发他们关心和思考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问题以及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五、课程的基本要求 在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华先民创造出的历史悠久、成就灿烂的文化,以补充学生知识链条的缺失,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正确理解和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文明的渊源,提高自身文化创新的信心和本领;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大势,领悟中国文化主体精神。在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认识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具备从文化角度分析问题和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学生能够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进行比较,具备全人类文化的眼光来看待各种文化现象的能力。 六、课程教学内容 导言(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文化的涵义和特征,掌握中国文化的概念、涉及范围、功能作用,以及学习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充分认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而端正学习的态度,为以后该课程内容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 1. 文化的涵义 2. 文化的分类 3. 文化的特征 4.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学时:288学分:16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重要的主干课之一,是一门基础学科、传统学科,是中文专业学生学好其他各门功课的基础。学好这门课,对于掌握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概况和成就,对于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分析评论能力,对于全面提高文学素养,对于将来胜任中学语文教师这一职业,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加强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 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有《古代汉语》、《中国通史》、《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化史》等。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 1、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历程。 2、认识各时代文学的基本特征、熟悉各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与文学流派。 3、认识各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演变规律。 4、熟悉各时期一些重要作家的创作风格及其代表作品。 四、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讨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文学史与作品选相统一,辅以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重点和难点:各时期文学的基本特征、重要作家的创作风格及其代表作品(详见各章)。五、建议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讲课学时备注 总绪论 1 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 1 第一章上古神话 2 第二章《诗经》 8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12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14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10 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 1 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 2 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3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 4 第四章两汉乐府诗 4 第五章东汉辞赋 3 第六章《汉书》及东汉散文 2 第七章东汉文人诗 3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 2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4 第二章两晋诗坛 2 第三章陶渊明 3

《客源国》教学大纲

《客源国概况》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客源国概况 二、课程号:00106211 三、课程类别:选修 四、学时:64 学分:2 五、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学生应该掌握各个客源国的基本情况,包括它们的国情概要,历史政治,经济,人文习俗等方面的内容,进而了解各个国家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学会分析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开拓学生的眼界,使学生了解世界旅游客源市场的情况。 六、教学内容 ◆介绍国际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包括世界旅游业从古至今的发展,这 样从一种活动发展成一个大的服务行业的,以及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概况,在世界旅游业迅速发展中是哪些国家在做领头军.了解和把握国际旅游市场的消费结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一、国际旅游市场消费结构特点 多层次性是国际旅游市场消费结构总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旅游目的地选择范围日益扩大

2、旅游组织方式多样化 3、旅游内容多样化 二、国际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和前景 1、商务旅游市场增长强劲:消费能力强 2、康复旅游蓬勃发展:利用先进或传统的医疗保健技艺、设施开展医疗保健旅游项目 3、生态旅游逐渐成为时尚:生态旅游主张“无为”和“倾听”,但具有高含量的科学和文化内涵 4、文化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的需求:博物馆、展览馆、影视中心、歌剧院 5、探险旅游开始发展:攀登世界高峰、海底探险、极地猎奇。寻求新奇、刺激、感受死亡、回归自然 6、游船旅游走向大众多:欧美是国际游船的重心 7、主题旅游展露生机:三国旅游线、北京胡同游、丝绸之路旅游线、冷战主题公园 三、世界旅游区概况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TO)统计标准,全球分为六个旅游区:非州、美洲、东亚及太平洋地区、欧洲、中东和南亚。 世界人文概况 人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

旅游文化实训教材

旅游文化实验教学大纲 (Tourism and Culture) (供四年制旅游管理专业2012级试用) 课程编号: 面向专业:旅游管理 实验类别:专业课实验 实验时数:6 考核方式:考试 实验总的目的与要求: 通过实训将旅游文化学科中的理论知识点和原则性规定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要领,使学生在熟悉景区工作环境特点和作业流程的基础上,培养初步的适应能力,在策划、讲解、组织应变、景观调查等方面获得锻炼。通过模拟景区作业实训,学生能够进行设计和撰写项目策划,做好接团讲解工作,并能进行安全维护,环境布置等。

其中:验证性实验 0 %,设计性实验 50 %,综合性实验 50 % 教材及参考书目: [1] 张文祥.旅游文化.第二版.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9 [2]王明煊,胡定鹏.中国旅游文化.第一版.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 谢贵安.旅游文化学.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 喻学才.旅游文化.第一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5] 赵荣光,夏太生.中国旅游文化.第一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 [6] 曹诗图.旅游文化与审美.第一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7] 仲富林.中国饮食文化.第一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8] 章海荣.旅游美学导论.第一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执笔人:蒯小群审核人:龚艳教学院长:刘曙霞

《旅游文化》课程实训指导书 洪波编写

目录实训一旅游特色饮食线路设计 实训二永宁寺参观与导游词讲解

实训一旅游特色饮食线路设计 实训时数:3课时 实训目的: 1、能够运用调查、搜集资料的方法,编写美食文化、风物特产和旅游资源专辑。 2、通过调查,能够分析某一旅游地的美食文化、风物特产和旅游资源构成情况。 实训内容与形式: 一、理论基础 (一)中国菜肴的特点 1、选料广泛,菜品繁多 2、刀功精细,刀法多样 3、精于火候,技法多样 4、调料繁多,方法多样 5、盛器讲究,追求完美 6、医食同源,注重养生 7、兼收并蓄,推陈出新 (二)中国菜系的分类 四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淮扬菜 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湘菜、徽菜、浙菜 1、四川菜 四川菜简称川菜,由成都、重庆两地的地方菜组成,还包括乐山、江津、自贡、合川等地的地方菜。川菜的代表名菜有回锅肉、怪味鸡、鱼香肉丝、宫保鸡丁、开水白菜、麻婆豆腐等。 2、山东菜 山东菜简称鲁菜,由济南和胶东两地的地方菜发展而成。济南菜指济南、德州、泰安一带的菜肴;胶东菜起源于福山,包括青岛、烟台一带的菜肴。山东菜选料讲究,刀工精细,重视火候。以爆、炒、炸、扒见长,口味上注重突出原料本身的鲜味,以清淡鲜嫩为主,汤醇味正,原汁原味。鲁菜的代表名菜有九转大肠、葱烧海参、锅烧肘子、油爆双脆、扒原壳鲍鱼等。 3、广东菜 广东菜简称粤菜,由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地方菜发展而成,以广州菜为代表。 粤菜的特点是选料精细,花色繁多,新颖奇异。口味以清淡、生脆、爽口为主,烹调技法有炒、炸、扒等。粤菜的代表名菜有片皮乳猪、白云猪手、糖醋咕噜肉、东江盐焗鸡、红烧大裙翅等。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课程英文名称:Gener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课程编号: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课程的性质、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开设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现代人文精神,本课程的中心任务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与综合素质。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对于祖国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进一步陶冶身心,培养在生活中用传统文化的视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有较为完整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提高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 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 本课程适用于茅台学院生物工程、白酒酿造工程、酿造工程自动化、企业管理、食品质量与安全等各专业。总学时48,3 学分。其中理论课40学时,社会考察8 学时。 4.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多看、多读传统文化著作,配合文化网站等现代化信息的输入,提高教学效率。本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悉数穷尽,建议将一些适合讨论和交流的知识单元集中于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师生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2 学时)

原创-《领队英语》教学大纲-旅教社

《领队英语》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领队英语 总学时数:24 学分数: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涉外)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领队英语》在旅游管理管理专业中,是专业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该课程是专业必修课,总学分4分,总学时24学时。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提高在职场中实际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增强对国外领队及涉外旅游常规知识的了解,培养和建立起良好的职业准备和较高的职业素质。 (二)课程定位 该课程以“实用英语(1)、(2)、(3)”、“客源国概况”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平行课程有导游英语、英语听力与口语训练等课程。课程教学旨在拓展学生ESP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领队服务职业能力。通过该课程的系统学习和实践,促进学生掌握大量实用性较强的英文旅游术语,熟悉国内外丰富的旅游资源,使学生掌握国外领队工作活动中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用丰富的语言从事涉外旅游业务,独立承担涉外旅游筹备、商品展销、观光陪同等活动的工作,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涉外商务工作者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从事国外领队的相关工作。 (三)课程设计思路 该课程是依据海外领队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要求进行设计,旨在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教学内容以涉外旅游工作任务模块为线索来进行。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实践实训,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要求学生理解海外领队工作的基本原理,运用旅游管理专业英语进行旅游活动的策划、组织、管理和实施。

中国旅游地理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旅游地理》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执笔人:适用学期:审核人: 学时: 64 制(修)订时间: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本课程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饭店服务与管理及旅游英语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程。 (二)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旅游从业必备的中国旅游地理基础知识、技能;树立空间地域意识;形成旅游综合动态思维,培养旅游欣赏能力,为今后服务工作和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旅游专业专业课程,也对旅游管理专业其他专业课程起辅助和补充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采取传统讲授及现代化教学方式来组织教学,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成为掌握“大旅游”职业领域内的基础知识及具备一定学习基础知识能力的合格毕业生。 (一)素质(情感)目标 1、有较强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品质,包括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吃苦耐劳、服从分配、诚实守信; 2、能较好地与人沟通,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和应变能力 3、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4、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包括学习安全、工作安全和人身安全等; (二)知识目标 1、掌握中国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分类、中国旅游资源的类别及典型代表、各大旅游区核心旅游城市及经典旅游线路和重点旅游景区的旅游特征等知识;

2、了解旅游资源赏析、中国旅游客源地理、中国旅游交通与旅游路线、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环境保护、旅游信息与旅游地图、 中国旅游区划、自助旅游等知识; (三)能力目标 1、能正确阅读分析旅游资源分布图及旅游景区导游图; 2、能完成简单的旅游线路设计; 3、能对核心旅游景区进行简单旅游讲解;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教学项目 模块教学知识要求重点及难点知识和能力目标学时 第一章 中国旅游资源地理1、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背景 (自然地理背景、人文地理背景) 2、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多样性、差异性、广泛性和集中性、季节性、互补性、文化 性、悠远性、奇特性) 重点: 1、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 理背景 2、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 征 难点:无 考核方式:笔试 1、掌握我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 背景及我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简答) 2、能运用所学旅游资源形成地理 背景知识分析相关案例,辨析旅游 资源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形成背景, 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 题的能力;(案例分析) 3、应用“职业道德与企业理论”’ 的行业规范与标准,分析企业行为 的善恶,强化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案例分析) 第1周 (4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