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知识)中原经济区建设

(财务知识)中原经济区建设
(财务知识)中原经济区建设

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经正式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开始上升为国家战略,全省上下正在为建设中原经济区而努力。《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将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定位为: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华夏历史文明传承核心区。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一个稳定、有序的治安秩序,更需要一个法治、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原经济区建设离不开刑法的保驾护航。本文拟就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刑法保障问题略作探讨。

一、刑法保障是中原经济区建设法治保障的重要内容

建设中原经济区需要法治保障,这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实践。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刑法保障问题,是整个法治保障中的重要内容。

(一)刑法保障在整个法治保障中居于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刑法作为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国家的基本法律,是属于根本大法——宪法之下的一个独立的部门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在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十二五”时期,中原经济区在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乃至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都需要强有力的刑法保障。刑法之所以在整个法治保障中居于不可或缺的地位,其原因在于:其一,刑法具有法益保护的广泛性,可以保护人身的、经济的、财产的、社会经济秩序等各方面的法益,可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全方位的保障,这种调整范围的广泛性是民法、行政法等其他单纯以特定的社会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法律所无法比拟的。而且,其他部门法所保护和调整的社会关系,也大体上都同时借助于刑法的保护和调整。其二,刑法制裁手段的严厉性可以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最强有力的保障。刑罚不但具有严厉的强制性功能,而且具有严厉的惩罚功能,“由于刑法以特别严厉的方式损及受法律管辖的主体利益,因此人们就很早认识到了提供有效法律保护的必要性”。三是刑事判决的强制执行性对于惩治危害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各种犯罪行为而言具有一种有效的保障功能。

(二)刑法为实现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提供必要条件

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有利于国家在中部地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板块,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经济学分析可知,在一个经济系统中实现产出最大化的条件是每个要素的使用效率相等,而刑法能够作为最后手段,由国家强制力平衡各要素的使用效率,为实现经济增长提供必要条件。这具体表现在:(1)通过刑法的规制,能够提高一个经济系统中某个要素的使用效率,从而消除影响整个系统效率实现的瓶颈。如市场经济中政府承担着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需要稳定的税收来源支撑,刑法中关于逃税罪等危害税收征管犯罪的规定,消除影响国家职能运行效率的瓶颈。又如刑法在“渎职罪”中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犯罪进行规制,这也是为了提高政府职能,发挥效率,从而避

免为实现经济增长设置障碍。(2)通过刑法的规制,能够使系统中每个要素的使用效率相等,创造出这些要素在使用上和运行上的环境和外在条件,以实现经济产出的最大化。如刑法能够协调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冲突,尽量消除生产、交易、消费、分配各个环节上的障碍,使要素在流动上能够更加充分,达到要素的使用和运行效率的提高。又如刑法通过合同诈骗、串通投标等犯罪的规定能够消除在谈判和协议执行过程中的障碍,以实现优化交易成本的作用。(3)通过刑法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完善和实施,对专利发明、技术创新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由主要依赖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的粗放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集约型转变,这是提高整个经济系统效率的最积极的手段。

二、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刑事司法政策应着重发挥作用的几个方面

(一)严厉打击刑事犯罪,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推进中原经济区发展,社会稳定是前提。“十二五”时期,既是中原经济区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社会矛盾的集中凸显期和刑事犯罪高发期,必须坚持将打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作为重中之重。要依法从重从快打击严重危害社会稳定的各类严重刑事犯罪,突出打击插手、干扰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建设,非法控制客运线路、专业市场、矿产开采的黑恶势力犯罪,抢劫、强奸、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毒品犯罪,“两抢一盗”等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犯罪。农业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的基础,要以促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着力点,依法打击侵害农民利益、危害农业生产、影响农村稳定的犯罪活动。

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一体化,各地必须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通过城市功能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刑事司法机关应积极支持各类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依法严厉打击聚众哄抢和盗窃园区财产等破坏高技术和现代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基地、产业园区和重点项目建设等妨碍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刑事犯罪。此外,发达、高效的基础设施是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前提条件。为保障市政建设顺利推进,刑法要注意打击破坏城乡交通、能源、信息、环保、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犯罪活动。

《中原经济区规划纲要》(试行)提出,要统筹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构建五级城乡体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由此,由拆迁引发的刑事犯罪会比较突出。刑事司法应关注以诱骗、胁迫、殴打等手段强迫居民签订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等暴力拆迁,诈骗被拆迁人财物、诈骗拆迁资金以及违章扩建、抢建房屋,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重大责任事故等犯罪。依法处理被拆迁人因不满拆迁而实施的寻衅滋事、妨害公务、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等暴力抗拆犯罪以及聚众扰乱社会秩序、聚众冲击国家机关等阻挠拆迁整治工作顺利进行的聚众犯罪。

(二)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中原经济区规划纲要》(试行)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六项保障措施,其中之一就是转变职能,优化环境。要实现高度市场化的资源配置和城市化、专业化的社会管理,政府职能要由对经济的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以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和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刑事司法机关要积极参加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促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加大对制假售假、商业诈骗、职务侵占、挪用资金、侵犯知识产权、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等损害企业利益犯罪的打击力度,依法打击破坏市场化资源配置中的商业贿赂、虚假出资、虚假破产、串通投标、强迫交易、非法经营、强迫交易、破坏生产经营等犯罪行为,以维护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血液和命脉,中原经济区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撑。近年来,金融犯罪新手段追随金融市场热点,与新兴金融业务如影随形,如以新型结算工具、支付手段为载体的金融诈骗犯罪近年来在金融犯罪案件中占较高比例;金融机构的“用户至上”主义,衍生金融犯罪的空间,如在银行片面追求信用卡发行量的竞争中,申请资格审核的宽松化使得信用卡纠纷或犯罪频频发生;道德冒险日益成为金融机构内部人员犯罪的表现和原因;我国刑法对于民间融资行为进行了较宽范围的入罪化处理,由此导致草根金融的存在合理性反思和对刑法限制融资渠道的质疑。因而,刑法应积极关注,妥善应对。

(三)依法惩治职务犯罪,为中原经济区发展营造清正廉洁的政务环境

随着中原经济区战略的不断推进,大量的资金得以投入,重大建设项目将陆续开工,先行试点的优惠政策将接连出台。在此情况下,掌握资金、项目及优惠政策审批权的国家工作人员权力寻租、滥用职权的现象可能会随之发生,并不断毒化社会风气,影响投资者信心,降低政府公信力,妨害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刑事司法机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从严查处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一是针对产业集聚区建设中行政执法机关和经济监管部门人员,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成果产业化之机,利用证照颁发审验、项目审批、土地征用、税收征管、贷款发放、政府采购、市场监管、环境监测、招标投标管理、检验检疫、报关审证、签证办照等职务之便,对各类市场主体索贿受贿,影响其正常经营活动的职务犯罪案件,要加大打击力度,以致力于改善投资环境。二是坚决查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重大工程建设和项目资金使用中,国有企业人员在企业重组改制、转型升级过程中实施的贪污、挪用、私分国有资产及渎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职务犯罪案件,以确保政府投资和国有资产安全。三是随着城乡一体化、推进中原城市群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引发的贪污、挪用土地征收补偿金、房屋拆迁补偿金等案件将会不断增加,刑法应积极介入,以促进廉洁拆迁。四是围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刑法应积极关注支农惠农资金管理使用、农田水利建设、土地整理复垦、电网改造升级、扶贫开发、新农合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以及基层政权建设中的职务犯罪,服务农村改革发展。五是围绕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省和生态省建设,司法机关要严肃查办危害能源资源和生

态环境特别是生态修复工程、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背后的职务犯罪,积极参与国土资源领域腐败问题治理工作,促进河南绿色经济发展。

三、在建设中原经济区进程中值得关注的几个刑法问题

(一)加强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

创新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有效支撑。《中原经济区规划纲要(试行)》提出要构建要素完备、配置高效、支撑有力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推动区域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知识产权保护是推动自主创新的重要依靠和保障,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是通过知识产权的民事保护、行政保护以及刑法保护来实现的,其中,刑法保护是最强有力也是最后一道防线。从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趋势来看,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越来越注重运用刑法予以保护。在建设中原经济区自主创新体系过程中,就加强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而言,要注意以下三点:

1.注意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适度性

刑法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必要的,同时又必须是适度的。这是由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价值取向的取舍、刑法的谦抑性所决定的。作为平衡知识产权人的垄断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而作出的制度设计,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必须对知识产权作出一定的限制,力争在激励知识创造和保护公众对知识的需求、促进知识传播之间寻求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刑法谦抑主义表现为刑法的介入要以知识产权领域已存在相应的民事、经济、行政法律、法规为前提;只有当权利人知识产权的实现和相关管理秩序的运行面临障碍而其他法律对此亦爱莫能助时,作为最后手段的刑法才应当启动。在目前的社会转轨时期,在保持均衡的状态下,知识产权刑法保护价值取向可以向“私有”、“刑法干预”、“国际保护”方向延伸,但是一定不能脱离适度的制约。判断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是否适度,可以有多个标准,其中主要包括知识产权刑法保护与其他部门法保护的协调性、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国内立法与相关国际标准的衔接程度以及知识产权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的协调性。

2.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理念

在准确把握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适度性后,在刑事立法以及刑事司法工作中应当遵循下列基本理念来保护知识产权 :(1)摒弃弱保护的理念,逐步增强保护。目前,中原经济区属于后开发和欠发达区域,对知识产权采取弱保护策略,固然可以降低开发成本,节约技改资金,减少依赖,推进地方工业发展,但从长远看,实行“弱保护”的结果往往是少数犯罪人获利,而对于整个社会的益处是很有限的,对于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本土企业也不公平,所以,对于国内国外、省内省外的知识产权权利人应该一体保护,考虑到省情国情,至少应当确立从“弱保护”向“强保护”发展的理念。(2)多种保护结合的理念。一方面,司法保护(刑事保护、民事保护)应与行政保护相结合:司法保护主要通过被动保护的方式比较直接地保护知识产权;而行政保护则主要以主动保护的方式通过维护知识产权市场秩序和周围环境来间接地保护知识产权;行政保护需要接受司

法保护的审查和监督,当务之急是促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防止以罚代刑。另一方面,刑法典保护应与附属刑法保护相结合,即除在刑法典集中规定知识产权犯罪外,还可以通过对知识产权犯罪附属刑法规范的修订,充分发挥附属刑法规范的作用,从而及时、合理地组织对知识产权犯罪的刑事反应,解决刑法典的相对稳定性与知识产权犯罪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之间的矛盾。(3)体现公平正义的理念。既要考虑权利人与社会公众各方利益平衡,又要考虑犯罪人、被害人各方责任分担,要区别对待不同人员。知识产权刑法保护制度调整的重点人群,应当是侵犯知识产权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而不是单纯的最终用户。

3.打击知识产权犯罪的刑事政策

从学理上分析,知识产权犯罪刑事政策的基本取向取决于知识产权保护与社会进步、国家利益以及刑法谦抑等多方面关系的协调和平衡,可以说,知识产权犯罪的刑事政策是多重博弈的结果。首先, 鉴于禁止分享知识创新成果对社会进步的阻碍作用和刑法介入的谦抑性,应当审慎对待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入罪化。其次,鉴于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具有不同特点,刑法保护应当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有所区分,强弱有别。第三,鉴于侵犯知识产权犯罪逐利性的特点,其应受社会道德谴责性和主观恶性不如自然犯罪那样强烈,应重视罚金刑的适用,并适当降低自由刑的上限。同时,可以考虑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适用新的资格刑,通过对知识产权犯罪人依法剥夺或者限制其从事与知识产品的生产、流通等相关的业务资格,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有学者认为,鉴于知识产权从权利本质上看属于私权,从节约司法资源、有利于经济赔偿出发,可调整知识产权犯罪案件的追诉政策,扩大自诉案件的范围, 以充分调动权利人参与的积极性。但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所侵犯的并非权利人利益的单一客体,并且其犯罪手段与普通案件相比具有更强的隐蔽性、专业性和智能性,被害人取证困难,所以扩大自诉案件的范围反而不利于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

实践中,鉴于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文化建设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强大助推力量,司法机关要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打击力度,延伸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服务。具体而言,一是要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积极参与对产品制造集中地、商品集散地、侵犯知识产权案件高发地的重点整治,突出打击新闻出版、文化娱乐、高新技术和农业领域侵犯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植物新品种权的犯罪。二是要充分认识文化产业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重要性,依法打击损毁、盗窃和走私文物等刑事犯罪,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三是建立完善提前介入、行刑衔接、专家咨询机制,有效固定和完善知识产权犯罪证据;延伸对知识产权权利人的保护服务,加强沟通指导,积极引导企业增强维权意识、转变维权思路、提高维权能力;创新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办理机制,设立独立的知识产权案件办理机构,探索打击保护和服务保护并重、办案效率和效果共同提高的知识产权案件全程办理机制。

(二)民生刑法之提倡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保民生是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十二五”时期国家需要解决的重大

课题,它不仅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影响到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随着法治国家到福利国家、国家本位到社会本位以及国权主义到民权主义的转变,民生刑法应运而生。《刑法修正案(八)》以保障民生作为基本出发点之一,增设部分危害民生的新罪名,如危险驾驶罪、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等,加强对公民的生命财产权的保护,体现了以个人权利为本位的民权主义刑法的立场。未来民生刑法值得期待:(1)对特殊群体的保护制度应当细化;(2)对刑罚体系改革的期待:长期自由刑而不是“生刑过轻”;(3)社区矫正和资格刑的完善;(4)总论中期待可能性的引入;分则结构调整,将侵犯人身权利的犯罪放在前面。增加新罪名如非法进行人体试验罪;(5)诉讼主体多元化,加大被害人参与力度。此外,社会保障作为调整贫富差距、保护弱势群体的有效手段,也应在我国刑法中有所体现。

刑事司法则要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开展服务。要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和新期待为着力点,切实把以人为本、执法为民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刑事司法应突出打击制售有毒有害食品、药品严重侵害群众身心健康、网络电信诈骗等影响公众安全感的刑事犯罪。严肃查办招生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保障、征地拆迁等民生领域的职务犯罪。依法严厉打击黑心矿主和不法生产经营者,严肃查办安全生产事故背后的职务犯罪,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三)加强环境刑法建设

中原经济区的战略目标是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河南省“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人类与环境资源可谓共生共荣、息息相通,然而近年来破坏环境资源的犯罪却日益猖獗,仅仅依靠《刑法》第六章第六节规定的“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已不足以威慑形形色色的破坏环境资源的犯罪行为。因此,应调整现有刑法对环境资源保护的格局,加强刑事立法。

一是扩大立法范围,将重要的环境资源纳入刑法保护视野,在现有立法基础上适当增设新的罪名。二是完善犯罪形态,将有些犯罪从“结果犯”转向“危险犯”,以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三是适度加重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法定刑,增设没收财产刑和加大罚金数额,用于被破坏的环境资源的补偿或修复。四是完善被破坏环境资源的补救、补偿、修复、处置等措施,对拒不执行上述措施的单位或个人,应追究刑事责任,使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资源得到真正的治理。与此同时,应当考虑:刑法是一把双刃剑,用之得当可以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用之不当则会破坏人们开发建设和生产活动的积极性,许多人将不敢从事具有一定环境风险但对社会有益的开发建设活动;环境污染的标准不易确定,环境污染与破坏致害之间因果关系的复杂性导致诉讼证明面临诸多困难,立法者必须考虑立法的可操作性;环境危害后果的产生往往是多因子的复合效应,导致环境刑事

责任主体难以确定,单位行为导致领导与雇员之间责任区分困难,对此立法者也必须予以考虑。

四、在建设中原经济区进程中应当提倡的几个刑法观

(一)宽严相济的刑法观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甚至化破坏因素为建设因素。体现在刑事政策上,就是要根据犯罪的主观恶意和造成社会危害的不同,实现区别对待,宽严相济,“抓大放小”,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依法严厉打击,对具有法定从宽条件的依法从宽处理。“宽”,即对于轻微犯罪、初犯、偶犯、过失犯、青少年犯罪等不需要矫治或者有矫治可能的犯罪,从维护行为人利益出发,采取教育刑思想,具体表现为刑事立法上的“非犯罪化”、刑事司法上的“非刑罚化”、“简易程序”以及刑事执行上的“非监禁化”。对于犯罪情节轻微,犯罪主体是未成年人、在校学生等,尽量免予刑事处罚。对于因恋爱、婚姻、邻里纠纷等民间矛盾激化引发的犯罪,基于劳动纠纷、单位管理失当、下岗失业等矛盾引起的犯罪,以及基于被害人过错、义愤或者具有防卫因素的突发情况引发的犯罪等,也要尽量从宽。“严”,就是指对于恶性暴力犯罪、有组织犯罪、恐怖主义犯罪、累犯等重大犯罪及危险犯罪,从保护社会秩序出发,采取报应刑思想,具体表现为刑事立法上的“犯罪化”,刑事司法上的“从重量刑”、“特别程序”,刑事执行上“长期隔离式监禁”甚至死刑。

(二)谦抑的刑法观

刑法谦抑思想要求我们理性而有限度地选择刑法介入社会生活的广度与深度。刑法应当秉承谦让、抑制的立场,在必要及合理的限度范围内予以适用,对于一些社会危险性较低的犯罪可以将其排除于刑法之外,对一些不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犯罪情节轻微、可以矫治的犯罪人可以将其排除于羁押、起诉和监禁之外,应慎重处理群体性涉法事件。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市场经济深入转型,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各类经济活动更趋活跃,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涉及改革的案件多,法律政策界限模糊的案件多。在处理这类案件时,尤其要统筹兼顾,严格坚持和贯彻罪刑法定原则,充分认识刑法作为社会最后一道防线补充性适用的重要意义,谨慎动用刑法手段,慎用刑罚。凡触犯刑律、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坚决惩处。对刑法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不得以犯罪追究。对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或具有其他严重社会危害性、应予刑罚制裁的行为,要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扩大犯罪圈,严密刑网,依法打击。对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法律政策上把握不准、可能产生较大负面效应的案件,要审慎对待,先按疑罪从无的精神予以办理,并及时反映报告,待情况明了、法律政策界限清晰以后再予处置。特别是在处理群体性涉法事件时,更要注重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对已经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要讲究政策和策略,慎用警力,慎用武器警械,防止因处置失当而激化矛盾。

(三)恢复性的刑事司法观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妥善解决社会纠纷,化解社会矛盾。为达到此目的,就必须加强对冲突解决方式的探索和研究,而恢复性司法为和谐社会建设带来一条新路。作为一种全新的刑事司法模式,恢复性司法对大量的轻微刑事案件乃至邻里纠纷给予关注,尽可能在犯罪的早期阶段予以介入,通过化解人际关系、减少社区矛盾来预防犯罪。这种旨在提升被害人和犯罪人的满意度、降低再犯率的司法模式,有利于被害人主体地位的回归,有利于对加害人的矫正改造,有利于社会关系的修复,与我国传统的调解制度所蕴涵的“和为贵”的理念相一致。司法实践中,以和解解决刑事纠纷的方式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在侦查、逮捕、起诉、审判等不同诉讼环节存在着,正日益被立法所确认。刑事和解作为以协商合作形式恢复原有秩序的刑事纠纷解决方式,是指某些进入诉讼程序的刑事案件的被害人和加害人以赔偿、道歉等形式达成谅解后,国家专门机关不再追究加害人的刑事责任,或者对其从宽处罚的案件处理方式。刑事和解在实践中体现出强大生命力,关键是理论上如何解决公权力不可处分性与刑事诉讼效益之间的矛盾,实践中如何回应花钱买刑有违平等适用刑法的质疑,如何破解公权力利用和解实施权力寻租,加害人以赔偿为条件提出不合理的和解要求,被害人漫天要价等难题。

(四)平等保护的刑法观

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过程中,需要发挥民营企业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国外企业都是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平等的市场经济主体,应当受到同等的法律保护。刑法要破除对民营企业的法律歧视,平等保护包括国外企业、国内非国有企业在内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要冲破地方保护主义的藩篱,平等保护本地企业和外地企业、国外企业,积极营造平等竞争、自由竞争的公平的市场环境。对公有、非公有经济的刑法平等保护是宪法的根本要求,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是非公有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与WTO的不歧视原则相一致。目前我国刑法对公有、非公有经济的平等保护还不够,刑法对公有经济主体和非公有经济主体规定了不同的地位和身份;相同的行为,基于国有单位、非国有单位工作人员主体的差异,导致罪与非罪的不平等规定;因公司、企业、其他单位的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主体身份的不同导致定性不同;因侵害对象的所有制成分不同导致处以不同的刑罚。当然,刑法平等保护只是相对性的平等保护。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经济基础和宪政原则以及从严治吏的精神决定了对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主体保护力度必然有所不同,只能是相对的平等。就对非公有制经济刑法平等保护之完善而言,除修改相关刑事立法外,在刑事司法中应树立平等保护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的司法观念,对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的刑法平等保护作出有针对性、便于操作的相关解释,对侵犯非公有经济主体的犯罪行为及时地予以有效惩治。

2020年(发展战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发展战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 要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来源:管委会办公室发布时间:2009-03-20 编制单位: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局 2006年3月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十五”发展回顾与“十一五”形势分析 6 第一节“十五”发展回顾 6 一、经济高速增长,“十五”计划圆满完成6 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在“首都经济”中的战略地 位得到提升 7 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保障能力不断增强7 四、生态环境日益改善,配套设施逐步齐全7 五、“十五”期间的主要措施和经验总结8 第二节“十一五”期间形势分析8 一、发展机遇与挑战8 二、面临形势与问题10 第二部分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10 第一节指导思想10 一、指导思想10

二、发展思路11 第二节战略目标11 一、总体目标11 二、具体目标12 第三部分战略重点和政策取向13 第一节突出一个目标:全面打造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中心13 一、打造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14 二、做强做大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14 三、培育壮大汽车产业15 四、全面提升装备制造业 15 五、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15 第二节实现二种提升:全面提升开发区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开发区城市化水平16 一、全面提升开发区综合竞争力16 1、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实施“三业”建设17 2、促进新的发展格局,加强“三园”建设17 3、完善配套服务设施,突出“三带”建设 17 4、面向综合产业新城,推进“三中心”建设18 二、全面提升开发区城市化水平18

1、构建便捷交通体系18 2、保障生产要素供给19 3、推进水资源利用与开发20 4、有序完善城市环境20 5、加速发展信息化21 第三节实施三大战略:引入各类创新要素,努力保持产业平稳快速发展22 一、创新发展战略22 1、发挥在首都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带头作用22 2、积极引导机制创新,安排落实产业创新工程22 3、建设人力资源高地,将创新发展引向深入23 二、产业融合战略24 1、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延伸产业链24 2、促进二、三产业的融合,培育大产业、大品牌24 3、促进总部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25 三、区域发展战略25 1、加强与中关村的互动发展25 2、推进与滨海新区的协同发展 25 3、发挥京津冀产业战略节点的引领作用26

中原经济区规划(正式完美版-附全部专栏图片)

中原经济区规划(正式完美版-附全部专栏图片)

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发展基础 第一节发展优势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战略定位 第三节发展目标 第三章空间布局 第一节打造核心发展区域

第二节构建“米”字形发展轴第三节壮大南北两翼经济带 第四章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 第一节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 第二节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第三节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第五章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第一节建设产业集聚平台 第二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第三节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四节加快发展服务业 第五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六章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第一节加快城市群建设 第二节提升城镇功能

第三节探索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第四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第七章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 第一节建设综合交通枢纽 第二节构建现代交通网络 第三节建设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第四节加强水资源保障 第五节加快信息网络设施建设 第八章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第一节推进生态建设 第二节加强环境保护 第三节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第九章建设和谐中原 第一节弘扬中原大文化 第二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第三节加快医疗卫生和人口事业发展 第四节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节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第十章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和开放合作 第一节优化区域内分工合作 第二节支持开展区域合作示范 第三节密切与其他经济区联系 第四节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 第五节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第十一章创新“三化”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第一节推进关键环节先行先试 第二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第三节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第四节开展“三化”协调发展创新示范第十二章规划实施保障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意义(简短版)

构建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实现中原崛起的现实意义。实现中原崛起反映了中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狭义的中原即河南,广义的中原则包括以河南为中心的相关区域。就狭义的中原即河南来说,构建中原经济区,有利于破解“四难”、克服“三低””等问题,有效解决目前河南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就广义的中原来说,发展相对滞后和欠发达的特征明显,构建中原经济区,有利于充分释放河南的发展能量,在统一的框架下整合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发展潜力。 (二)对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步伐的特殊意义。一是有利于中部崛起总体目标的实现。中原经济区拥有人口1.7亿,占中部地区的47%;构建中原经济区,有利于深化、细化规划的各项要求,促进规划总体目标的实现。二是有利于“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建设。中原经济区在建设“三个基地,一个枢纽”中,有利条件最多,基础条件最好。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继续发挥该区域的综合优势,巩固和提升中原经济区在中部地区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三是有利于实现重点地区更好更快发展。中原经济区位于沿京广、陇海、京九“两纵一横”经济带的交汇地带,是中部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在中部地区构筑具有强大集聚作用和辐射作用的核心增长极。四是有利于中部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原经济区地处淮河、汉江、海河、黄河等重要河流中上游,是南水北调的源头,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压力大。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该区域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对我国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示范意义。中原经济区建设有利于改变农业基础设施和发展方式落后的状况;有利于改变农村落后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有利于探索以工补农的新路子。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在全面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同时,形成了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构筑新型城乡关系,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最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在全国范围内统筹城乡发展具有示范意义,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对完善全国区域布局的重大意义。一是有利于强化内陆经济战略支撑。在沟通东部和西部的国土开发战略中,沿海向西北地区延伸的陇海兰新经济带中段,应当形成一个具有强力顶托作用的支撑点。构建中原经济区,正是为了形成这样的强磁场和支撑点。二是有利于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中原经济区地处东、西部地区的交汇处,初级加工业(如铝锭和铝材表现突出)、能源、重化工工业相对发达;构建中原经济区,可以为西部原材料工业提供市场,为东部的加工业提供供应链,有利于各种要素及资源的聚集与协作,进而充分发挥贯通全国经济格局的“腹地效应”,形成全国经济增长的倍增器。三是有利于推进中西部工业化进程。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在产业结构层次上呈现阶梯状差异。构建中原经济区,对有效承接

郑州都市区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郑州都市区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加快中原崛起、实现河南振兴,是中原儿女的共同梦想,是历届省委、省政府的不懈追求,也是中央对河南的殷切期望。十六大以来的8年间,胡锦涛总书记先后5次、温家宝总理先后8次、其他中央领导同志累计有200余次到河南考察指导工作,明确要求河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发展,在促进中部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地区前列。今年1月22日,温家宝总理在河南调研时说,―河南是中国的缩影,也象征着祖国的发展。我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河南发展寄予厚望。河南这块古老的大地,一定能够通过中原经济区的带动焕发青春。‖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使命,去年4月,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随之,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实地调研、论坛、座谈会、研讨会,中原经济区迅速引进国内外各界人士的热议,也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的认可。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中原经济区纳入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这是国家第一次将中原经济区写入国家文件,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随之,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进一步细化和落实中部地区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重点推进太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等区域发展。‖作为全国主体功能区和中部地区核心增长区域,国家已经给予中原经济区一个明确的肯定和功能定位,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将由此步入大规划、大战略、大效率、大成就的时代。 《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用四个―载体和平台‖概括中原经济区的作用: ―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是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载体和平台,是明晰定位、整合优势、凝聚合力的载体和平台,是河南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载体和平台。‖纲要将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方向定位为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

《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 》(全文)PDF版

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发展基础 (2) 第一节发展优势 (2)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3) 第二章总体要求 (5) 第一节指导思想 (5) 第二节战略定位 (5) 第三节发展目标 (6) 第三章空间布局 (7) 第一节打造核心发展区域 (7) 第二节构建“米”字型发展轴 (8) 第三节壮大南北两翼经济带 (9) 第四章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 (10) 第一节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 (10) 第二节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11) 第三节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 (11) 第五章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13) 第一节建设产业集聚平台 (13) 第二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14) 第三节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16)

第五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9) 第六章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21) 第一节加快城市群建设 (21) 第二节提升城镇功能 (21) 第三节探索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24) 第四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4) 第七章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 (26) 第一节建设综合交通枢纽 (26) 第二节构建现代交通网络 (26) 第三节建设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28) 第四节加强水资源保障 (29) 第五节加快信息网络设施建设 (30) 第八章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 (32) 第一节推进生态建设 (32) 第二节加强环境保护 (33) 第三节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34) 第九章建设和谐中原 (35) 第一节弘扬中原大文化 (35) 第二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36) 第三节加快医疗卫生和人口事业发展 (37) 第四节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38)

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纲要

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纲要 为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其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一、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意义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不断加强,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加快实施,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全省上下谋求发展的共识、服务全局的合力、攻坚克难的精神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未来十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总结历史经验,立足现实需要,展望未来发展,凝聚全省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更加注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遵循经济规律,更加注重发挥河南优势,更加注重经济社会文化、城市农村发展的统筹协调,更加注重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我省提出以河南为主体,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战略构想。这一战略构想,是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河南科学发展重要指示精神的深入实践,是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探索的重要

成果,是中原崛起战略的持续、延伸、拓展、深化,是全面实施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重大举措,是凸显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地位和作用的战略选择。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是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载体和平台,是明晰定位、整合优势、凝聚合力的载体和平台,是河南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载体和平台。 中原经济区客观存在。“中原”作为我国非常重要的地域概念,自古有之。这一区域山水相连,民风民俗相近,历史文化同脉,经济联系密切,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地域基础。从区域经济发展看,中原地区地处全国中心地带,距离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海峡西岸等经济区相对较远,难以接受这些经济区的辐射带动,也难以融入周边经济区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时,从发展态势看,河南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主体,与相邻省份临近我省的地区发展水平相近,使命相同,区域合作基础较好,共同发展的意愿和内生动力较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现代综合交通网络的逐步形成,区域内经济联系、人员交往等日益紧密,中原经济区已经成为地域毗邻、主体突出、经济互补、联系紧密、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 中原经济区优势独特。中原经济区在全国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一是区位优势。中原经济区位于我国腹地,承东启西、连南贯北,在全国区域格局中具有难以替代的枢纽地位。

安康地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纲要

安康地区计划局 (2000年7月) 在世纪之交,全国进入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大背景下,党中央总揽全局,审时夺势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安康加快发展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根据国家和省上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基本指导思想,给合安康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市场需求预测、资源开发潜力和经济发展要求,特提出安康地区实施西部大开发规划纲要。 一、安康在西部大开发中的独特地位和市场条件 (一)优势条件和独特地位 安康地处我国西部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生物、矿产、水力、旅游等资源十分丰富。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发展,特殊气候、地理、地貌造就的三大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经受了市场的考验,形成了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导的区域特色经济模式。依据自然和历史形成的相对优势以及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从陕西、西北和西部的全局看,我区立体性的气候,多样性的资源,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顺应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优势条件,这些优势条件不仅是独特的,而且是不可替代的。 1、安康是西北少有的亚热带资源区,是西部多样性生物、矿产资源的密集区。全区汇集各类经济植物3000多种,树种2000多种,药源种类1300多种,动物430余种,是陕西及西北重要的林特产品和中药材基地,大宗的茧丝、生漆、

茶叶、烤烟、药材、木材在全省及西部市场占有一定份额,资源加工产品如丝绸、绞股蓝总甙、葛根素、薯蓣皂素药品、精制茶、魔芋和富硒食品在西部、全国及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全区已发现各类金属、非金属矿产65种,探明有工业开采价值的32种,其中汞、锑、铅、锌、黄金、重晶石、毒重石、瓦板岩、水泥灰岩储量居全国或全省前列。这些资源大多数是国家急需的战略性资源,也是市场前景看好的资源。目前开发利用程度低,极具开发潜力。 2、安康是陕西乃至西北独有的水资源密集区。全区年总水量252亿立方米,人均自产径流量3964立方米,是全省的2.6倍,全国的1.5倍。汉江水质好,流量大,为国家和陕西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水源地。汉江干流和九条支流水能蕴藏量469万千瓦,可开发量263万千瓦。规划的汉江梯级开发共7座电站,6座在安康境内。已建成安康、石泉两座,装机98.5万千瓦。在水资源短缺的大西北和极度缺水的陕西,宝贵的水资源优势,不仅是大开发的“瓶颈”性资源,也是建立水产业不可替代的资源,同时由于秦巴汉水形成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更具开发潜力。水资源的开发是安康、陕西大开发的关键、潜力和希望所在。 3、安康是区域性的交通枢纽,东西南北大开发的区位承接地。铁路、公路、水运、航空,构成了安康便捷的立体交通。西康、阳安、襄渝三条电气化铁路交汇安康,贯穿区内7个县市,2000年完成阳安线扩能,襄渝铁路扩能即将开工,316、210两条国道横贯境内,区内“三横六纵”公路网络基本形成;汉江航运规划最大可通行500吨级船舶,安康港是西北最大的内河港口;扩建后的安康机场复通西安航线。随着西康铁路建成通车,阳安、襄渝铁路扩能,西安—安康—重庆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和汉江航道开发整治,安康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交通枢纽地位将更加突出。安康地处中西部结合部,位于西北、西南和关中、成渝、江汉三大经济区的交汇地段,又处陇海、黄河、长江三大经济带的融接区间,是秦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 发表时间:2012-01-18T10:10:55.263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年10月供稿作者:柏宣宇余亮 [导读] 同年10月,国务院又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柏宣宇余亮 (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1)11-0000-01 本文为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2011B253】阶段性成果。 摘要:2011年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规划及指导意见,这意味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提升为国家战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的创新型复合人才?这成为了具有人才培养职能的高等教育的重大课题。在现阶段的中国高等教育中,培养模式单一、教学方法死板、应试制度存在误区和实践环节弱化等是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原因。而创造宽松的育人环境,改革教学方法、考试制度,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等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建设;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对策 一、中原经济区建设对创新性复合人才的需求 (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背景 2011年1月,国务院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原经济区被正式纳入规划,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规划》明确提出,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其中包括河南省以郑州为重心的中原城市群部分地区。 同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出台,中原经济区建设名列其中。“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指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要重点推进包括中原经济区在内的六大区域发展。 同年10月,国务院又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意见》强调,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粮食和农业生产大省、新兴工业大省,解决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意见》明确了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二)中原经济区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原经济区建设起步的第一年。建设中原经济区是新时期河南省加快发展的总体战略,对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目标意义重大。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宏伟蓝图的铺展,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将进入飞速发展期;同时也预示着未来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有着更大的需求空间。 (三)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是关键 那么,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呢?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面对世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形势,党中央将自主创新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近年来,从方方面面都做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创新”一词正日益深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2010年7月国务院又公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更是将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定立为主要目标,并将实施培养创新人才政策、推进创新人才计划纳为重点。这既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适应时代发展的重大,也应作为局域战略的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四)高等教育应承担起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的责任 提到人才培养,高等教育则责无旁贷。在“给力中原经济区建设河南高校教育改革发展高峰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党委副书于鸿君指出,未来中原经济区的建设,需要高等教育的大力发展。因为高等教育肩负着科教兴邦的神圣使命,是孕育高层次人才的摇篮,是我国实现科学技术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中,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的重任。 二、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的主要原因 (一)单一的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过于单一,其主要表现为:1.培养目标单一;2.课程结构单一;3.教学渠道单一;4.必修课过多,选修课过少;5.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等。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抑制了创新型复合人才的脱颖而出。 (二)刻板的教学方法 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教授认为,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应该是教学方法的问题,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样。教学中不给学生特定内容,而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批判思维的能力、严密分析的能力、从不同视角看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对社会的贡献是最大的。然而在中国的高等院校中,不少教师仍在教学中,沿用刻板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忽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学生只是被动的听众,缺乏积极参与的思维活动。 (三)应试制度的误区 应试制度是教学的“指南针”,是阻碍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中国高等教育对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评价依然停留在采取规范化考试方式、进行标准量化的阶段。由于考试目的的功利化、考试内容的教材化、考试题型的标准化、考试方式的单一化、评分标准的精量化,造成教师只注重知识灌输,不注重智能培养,造成学生偏重死记硬背、照本宣科,最终导致其只是一味盲从,过于循规蹈矩,缺乏创新精神。 (四)实践教学环节的弱化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刘吉曾指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严重问题之一,是缺乏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和训练。究其根源,我国传统教

以节能减排促中原经济区建设,国民经济例文.doc

以节能减排促中原经济区建设,国民经济- 以节能减排促中原经济区建设 :黄书贤徐玲 字数:2417 4月24日上午,2012年“中原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在河南郑州举行。这次“中原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的主题是“推动节能减排,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素萍出席启动仪式并为采访团授旗,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曹维新、刘怀廉等出席启动仪式。启动仪式由河南省副省长张大卫主持。 今年“中原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的重点是:宣传国家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中原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体系的探索,明确节能减排、污染防治工作的形势、目标和任务,《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立法,重点流域、区域、行业环境综合治理等。 刘怀廉在发言中指出,“中原环保世纪行”开展17年来,积极传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理念,大力宣传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成效和经验,勇于揭露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赞誉,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河南环境保护领域舆论监督的重要品牌。 “推动节能减排,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既符合中央的要求,也反映了河南人民的共同愿望。积极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

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这个核心任务,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批评曝光为辅的原则,采取集中与分散采访报道相结合、明察与暗访相结合、正面宣传与批评曝光相结合等方式,唱响节能环保主旋律。对报道后仍然没有解决的重要问题,要盯住不放,尤其是对有条件改正但不改的,要进行深层次的舆论监督,促进问题的彻底解决。” 仪式结束后,本刊记者兵分两路跟随督察采访团冒雨奔赴开封、新乡两地进行采访。 开封行 上午11时许,记者跟随督察采访团来到位于开封市通许县产业集聚区内的河南麦仕达啤酒有限公司。 去年9月29日,该公司因环境违法被河南省环保专项行动联席会议办公室实施挂牌督办,要求其停止生产,依法办理相关手续,并在3个月内整改完毕。 然而,督察采访团走进这家公司却看见,被塑料膜包装好的整件啤酒堆放在厂区道路两侧,每堆啤酒垛有一二十米长。路边还有大货车正在成件成件地装啤酒。 “这个厂不是停止生产了吗?怎么还堆这么多啤酒呢?” 一名自称公司销售负责人的男子说:“我们厂已停产,放假五六天了。”但堆放在路旁的啤酒瓶盖上打印的生产日期是4月23日,事实表明,督察采访团到来的前一天该公司仍在进行生产。 河南省环保厅对河南麦仕达啤酒有限公司下发的整改通知提出了扩建废水事故池、安装锅炉烟气、COD在线监测装置等6

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举措研究

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举措研究 摘要:基于中原经济区正式纳入国家战略的背景,为了加快构建中原经济区,本文深入的探求与研究了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意义、战略定位和战略优势,最后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一系列战略举措。我们要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线,乘河南之势,聚河南之力,把中原经济区构建成全国经济发展的第五个重要增长极。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国家战略战略举措 一、引言 中原崛起正当时,河南发展乘东风。凝聚一亿河南人民激情与梦想的“中原经济区”区域发展规划,终于得到国家的认可。河南省发改委2011年1月26日宣布,国务院印发了作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各项专项规划的国土空间开发和布局基本依据”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其中明确提出,“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这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这是我省建设“中原经济区”道路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因为这表明,由我省主导提出的“中原经济区”区域发展规划,在凝结了一亿河南人巨大的激情和期待后,终于得到国家的认可。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0个左右的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可是,河南仍然没有一个单独对其具有明确针对性的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战

略规划,使得河南无论是在中部地区还是在全国省域经济的竞争中,都失去了一个战略支点。现在,不但“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一目标已经实现,而且表明当国家“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北振兴”战略都已取得显著成效后,“中原崛起”战略正式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河南的发展到了新的紧要关头,在中原经济区提升为国家战略之际,我们应乘河南之势,聚河南之力,集中力量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为了推动全省上下进一步的深入讨论,积极行动,扎实推进,加快构建中原经济区,本文就中原经济区的定位、意义、优势、目重点任务以及战略举措发展规划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求与研究,为建设中原经济区、中原崛起、振兴河南献上微薄之力。 二、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意义 河南是中国的缩影,也象征着祖国的发展,这个地区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对中部地区发展甚至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推动科学发展的进度。构建“中原经济区”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优势亟待整合,机遇就在眼前,要充分认识构建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意义,牢牢抓住解放思想这个总开关,敢想敢试、敢闯敢拼,敢为人先。 (一)对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步伐的特殊意义 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中部崛起总体目标的实现。中原经济区拥有人口1.7亿人,占中部地区的47%;2008年,该区域粮食总产量

经济发展规划纲要(讲稿)

抢抓机遇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一、贵龙城市经济带 贵龙城市经济带建设对我县的发展作用非同小可,是我县实施城市带动战略,融入贵阳城市经济圈的重要举措。 贵龙城市经济带:(基本情况)规划区域东起龙里县水桥,西抵我县与贵阳市的行政区划边界,与贵阳市龙洞堡片区接壤,南以黔桂铁路、龙架山森林公园为界,北至千家卡工业园区,总面积95平方公里,可利用土地面积50平方公里。 主要建设一横一纵两条城市主干道: 一横(贵龙城市主干道):以龙里县城规划城区边缘和经济带边界处的大南桥为起点,向西、西北方向经小水桥——小高寨——香樟岩——黄泥塘——对门寨——上郭关至贵阳龙里分界线,在贵阳境内经猫洞场——关堰——后大坡后接贵阳东站路延伸段,道路全长21.5公里,标准为城市一级主干道。 一纵(贵龙纵线干道):纵向连接厦蓉高速公路、贵龙城市大道、贵新高等级公路、210国道及谷脚工业园区,最后与贵阳市北京东路延伸段相连,道路全长11.66公里,标准为城市一级主干道。 两条主干道建成后,距贵阳市中心15公里,距龙洞堡国际机场6公里,开车20分钟就可到贵阳市中心。体现出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围绕贵龙城市经济带建设,我县也制定了十二五公路规划主骨架。 公路方面: 十二五我县公路规划主骨架路以“二纵五横两连线”为主。 二纵: 第一纵为贵阳市水田镇----贵阳市下坝乡——谷龙乡——十字路(哪旁乡)——高堡(谷脚镇)一龙里县城——中排(草原乡)一贵阳市黔陶乡

第二纵为贵阳市东风镇——醒狮镇——冷冲(谷脚镇)——谷脚镇——比孟(水场乡)——水场乡——贵阳市孟关乡 “二纵”规划道路等级高等级公路,里程为90公里(其中第一纵为30公里,第二纵是60公里)。 五横: 一横为贵阳市永乐乡——醒狮镇——谷龙乡——洗马镇——巴江乡一仙桥(福泉市) 二横为210国道贵阳市小碧乡——龙里县城(拓宽改造) 三横为贵新高速公路小碧——龙里段(贵新公路北移后) 四横为贵龙城市经济大道 五横为贵阳市孟关乡——厦蓉高速公路龙里匝道口 “五横”规划道路等级为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里程为110公里。 两连线: 一连线为龙洞堡机场——冷冲,与我县规划的第二纵相接。 二连线为谷脚园区----高堡---北部工业园区---县城 “两连线”规划道路等级为二级以上公路,里程为20公里。 是我们十二五重点要建设的一个,同时围绕两纵五横两连线这个交通规划主骨架,全面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大力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工程,加大通乡油路和通村通组公路的建设力度,重点新建或改扩建一批县乡公路、通村公路和林区道路,建成一批县道、乡道断头路,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全县通乡油路(水泥路)率达到100%,70%以上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 铁路方面: 贵龙城市经济带的建设,与我们的铁路建设也是一个整体,现在正在建设中的是贯穿我县中部地区的贵广快速铁路和长沙至贵阳客运专线(也就是长昆线),我们要加快这两条铁路的建设,还要积极争取开工建设黔桂二线;配套建成龙里快速铁路站,现在已经开工建设的贵阳市域铁路白云至龙里北联络线,对于加快铁路站的建设起到一个催化济的作用。从图片上看,这条铁路是从龙里水桥到贵阳市白云区。它的起点站就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原崛起、河南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原崛起、河南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河南省情与中原经济区建设 河南地处中原,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农业强省。具有多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产业开发组合条件好,区位优势突出,交通地位重要,处于承东启西、联南通北的重要枢纽作用。此外,这里文化底蕴丰厚,旅游资源独特,在全国和世界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中原地区是我国粮食、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的集中供应区域,又是连接我国东西部的重要经济区域,具有独特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把这个区域作为一个经济区,作为整体来布局和谋划,对于实现该区域内及我国区域间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加快该区域发展,对于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设中原经济区对河南经济发展的的意义 河南所处的中原地区是中国农业要素聚集程度最高而工业化水平又较低的地区,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类地区农业要素被吸纳的程度和工业化的进展程度会直接影响整个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该地区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这一地区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具有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意义;其次是中国农民人口聚集最多的地区,也是农民问题最突出的地区;第三是城镇化水平低;第四是中国工业化由东向西推进过程的支点,也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域。因此,建设中原经济区必将为整个中国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重要的区域支撑。所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根据河南的省情特点,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核心问题还是“三化”协调发展问题。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由东向西转移和中部崛起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尤其是作为第一粮食产量大省和第一人口及农民大省的河南,既要承担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又面临着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土地就成了工业化发展的硬约束。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构建中原经济区并将其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不仅有利于加快这个地区“三化”进程,促使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为加快中部崛起提供支撑;还可以连通周围其他重要区域发展板块,使我国区域经济整体格局更加完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破解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保护、开发、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发挥中原文化的影响力、支撑力和带动力,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 三、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与切入点 构建中原经济区,首先要确定好中原经济区的功能定位:以保障农业和国家粮食安全为前提,立足城乡统筹,努力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这样的定位,有利于上升为国家战略。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必须把握好切入点。具体应在以下4个方面狠下工夫: 第一,要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一是坚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以省辖市为中心,形成辐射能力强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二是大力发展县域中心城市,将一批有条件的县城发展成为20万人以上的城市。三是大力培育特色中心镇,区分不同情况,把一些重点镇建设成为城市组团、小城市和新型农村服务社区等。

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

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 2011-08-26 14:29:24 华夏经纬网 为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其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一、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意义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不断加强,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加快实施,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全省上下谋求发展的共识、服务全局的合力、攻坚克难的精神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未来十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总结历史经验,立足现实需要,展望未来发展,凝聚全省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更加注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遵循经济规律,更加注重发挥河南优势,更加注重经济社会文化、城市农村发展的统筹协调,更加注重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我省提出以河南为主体,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战略构想。这一战略构想,是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河南科学发展重要指示精神的深入实践,是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探索的重要成果,是中原崛起战略的持续、延伸、拓展、深化,是全面实施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重大举措,是凸显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地位和作用的战略选择。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是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载体和平台,是明晰定位、整合优势、凝聚合力的载体和平台,是河南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载体和平台。 中原经济区客观存在。“中原”作为我国非常重要的地域概念,自古有之。这一区域山水相连,民风民俗相近,历史文化同脉,经济联系密切,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地域基础。从区域经济发展看,中原地区地处全国中心地带,距离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

河南民用航空发展十年规划-河南发改委

河南省民用航空发展十年规划(2011至2020年) 河南省民用航空发展十年规划,依据《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围绕民航优先发展战略,阐明我省民航未来十年的发展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编制和实施本规划,对于促进全省民航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意义重大。 一、全省民航发展现状 (一)发展成就 ——确立了民航优先发展战略。在全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中确定了民航优先发展的战略,民航正逐步成为全省扩大对外开放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机场基础设施的地位已经确立。 ——运输业务量增长迅速。2001年至2010年,全省民航客货吞吐量年均增长19.3%和12.7%,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呈现加速发展趋势,全省民航客货吞吐量年均增长率达到22.5%和14.2%,均高于全国民航平均增长水平。2010年,全省民航客货 - 2 -

吞吐量分别达到918万人次和8.8万吨,其中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以下简称“郑州机场”)客货吞吐量分别达到870.8万人次和8.6万吨。郑州机场客运吞吐量在全国民用机场的位次由2005年的第26位上升至2010年的第20位,并于2008年被中国民用航空局确定为全国八大区域枢纽机场之一。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我省现有郑州新郑、洛阳北郊和南阳姜营3个运输机场和安阳、郑州上街两个通用航空机场。“十一五”期间,完成了三个运输机场航站楼改扩建工程,实施了郑州机场货运站改扩建、次降仪表着陆系统、除冰坪等一系列配套工程,完成投资约20亿元,机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程度改善,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安全文明服务明显提升。“十一五”期间全省民航保持安全平稳运行,未发生运输飞行事故和空防事故,文明服务成效显著,机场航班放行正常率居全国前列。郑州机场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被中国民用航空局确定为“全国文明机场”。 ——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成立了河南省民航发展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统筹研究制定全省民航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成为国内地方政府民航管理模式的创新之举。 ――航空经济综合带动效应日益显现。随着郑州机场客货运业务的高速增长,全省航空经济快速发展。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 - 3 -

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要点

十三五规划纲要要点 一个奋斗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两大战略: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 三个基础: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四大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四大发展关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六大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 八大转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区域经济: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 宏观调控: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 养老金全国统筹: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 开放体制: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

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先进制造基地和经济区: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支持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培育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和经济区,提高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水平。 生态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洛阳市吉利区十二五规划纲要

洛阳市吉利区十二五规划纲要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2011—2015年)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并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福民强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十一五”发展回顾和“十二五”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全区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快推进工业强区进程,实现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基本实现,全区经济 社会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69亿元,年均增长14.8%, 是“十五”末的1.7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4000元,是“十五”末的1.7倍,在全市位居前列。财政一般预算收 入达到2.46亿元,年均增长26.2%,是“十五”末的3.2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54亿元,年均增长22%,是“十五”时期的2.7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亿元,年均增长18.4%,是“十五”末的2.4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97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89元,分别年均增长12.6%和10.9%,分别是“十五”末 的1.8倍和1.7倍,保持省市领先水平。 ——工业经济发展迅速,石化产业集聚区建设稳步推进。依托石化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工业强区和项目引资双 带动战略,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形成了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化学新材料和化纤纺织四大产业为主导产业的 工业发展格局。“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35亿元,实施了年产15万吨短纤、15万吨特种溶剂油、10万 吨MTBE及2万吨异丁烯、2万吨聚醚、5万吨异辛烷联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