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生平年表

沈从文生平年表
沈从文生平年表

沈从文生平年表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壬寅年)

12月28日(农历十月二十九日),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厅一个军人家庭,原名沈岳焕,排行第四,在男孩中排行第二。

曾祖父沈歧山,因贫困1850年携家眷从贵州铜仁迁到凤凰黄罗寨(今林峰乡)中寨村。另据沈家长辈传述,曾祖父原是浙江嘉兴人,因战乱做小生意逃难到湘西,娶了贵州苗家姑娘为妻,生有宏富、宏芳二子。因曾祖父、母早亡,两个孩子由他们的苗族舅舅抚养。

祖父沈宏富(据《清史稿》为沈宏富,《从文自传》为沈洪富),16岁从军,因作战勇敢获得提升,为清代湘军青年将领之一,曾任云南昭通镇守使和贵州提督。因早逝无子,祖母作主,替中寨乡下的叔祖父沈宏芳娶了苗族女子张氏,所生次子过继给祖母,这位过继儿子即沈岳焕的父亲沈宗嗣。

沈宗嗣曾是大沽提督罗荣光的裨将,1900年抗击八国联军,罗荣光殉国,沈宗嗣于北京失陷后回到家乡。母亲黄素英为本地贡生黄河清之女,土家族。

1912年 10岁

九妹沈岳萌出生。

1922年 20岁

1月中旬从水路上行,2月中旬到保靖,无业,后在湘西巡防军统领部谋到司书职。

在书记办公处目睹48盏鸦片烟灯日夜不熄,为不甘随波逐流,抵御腐烂环境,他在工作余暇继续学作旧诗,去河街码头观察各业平民,或造访赋闲的姨父聂仁德(字简堂)借阅各种新旧书籍。

初夏,随陈渠珍派遣的张云龙(子青)部移防川东,行军中在茶峒住宿两天,“开拔日微雨,约四里始过渡,闻杜鹃极悲哀。”这点印象后来在创作《边城》时,影响到他把故事安排在茶峒。

驻四川龙潭近半年,任收发。冬,回到保靖,在统领官陈渠珍身边任书记。1932年 30岁

寒假到北平,暂住胡适家。曾倾听胡适长谈共同的友人种种。

“一·二八”事变中,他在商务印书馆待印的三本书稿毁于战火。

暑假中,7月末到上海,曾会见丁玲。

在沪初识巴金,两人间真挚友谊始终不渝。

8月初,去苏州看望大学刚毕业的张兆和,第一次被邀到家中和她姐弟相见,曾向其13岁的小五弟张寰和许诺,要为他写一组取自佛经的故事,这便是后来创作的《月下小景》。

暑假还用三个星期写完代表作《从文自传》,当年未发表。

9月,青岛大学改名山东大学。杨振声校长获准辞职。

10月,与林庚、高植、程一戎合编的《小说月刊》在杭州苍山书店创刊,出版四期后因经费困难停办。

这年出版了《虎雏》、《记胡也频》、《泥涂》、《都市一妇人》几个集子,在报刊发表作品近40篇。他在青岛的创作活动,自认为逐渐接近一生中最旺盛的阶段。这一年发表的小说,题材和风格也呈现出多样化:除完成乡土题材中篇《阿黑小史》的创作外,又发表了借城里人经历描绘家乡的风土人情的中篇小说《凤子》,

还有以写城市知识分子为题材的《若墨医生》等作品,另外还创作了描写大城市贫民窟生活的小说《泥涂》,反映革命战争题材的小说《黑暗充满了空间的某夜》(后改名《黑夜》)和揭露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小说《战争到某市以后》,以及根据佛经故事创作的《医生》等。

这年,张天雅(音)译的法文版《沈从文小说选》(Choix de nouvelles de Chen Tsong-Wen),由北平政闻报出版社出版。书中选入五个短篇小说,这是他的作品第一次以外文结集出版。

1942年 40岁

4月,补充修改《长河》第一卷,5月已成13万字,9月达到14万字,计划全书30万字。5~10月,其中《秋收和社戏》等三章分别在《自由中国》等刊物发表。

5月,计划写“十城记”,在《边城》、《长河》之外以湘西其他地方为背景,各写一本中、长篇小说。年内打算把以王村为背景的《小砦》续写完,约七八万字(抗战前发表了15000字)。以沅陵为背景的《芸庐纪事》,已有二万字,预备写十万字……

6月10日,云南省教育厅和西南联大师范学院联合举办中学教员暑期讲习班,他应聘为讲师之一。7月27日讲习班举行开幕式,于8月1日正式开课。

秋,《长河》第一卷准备在桂林明日社出版,但14万字书稿被扣,虽经重庆、桂林两度审查各有删削,仍不能出版。

秋,《芸庐纪事》写到第四章时,前三章拟陆续发表,其中第三章被扣,创作因此搁置。仅一、二章于10月和翌年1月,分两次在《人世间》杂志发表。

11月22日起,初稿完成于1940年7月的小说《新摘星录》在《当代评论》连载。后经修改,1944年1月在《新文学》刊载时篇名改为《摘星录》。

这一年增补为联大师范学院国文系《国文月刊》编委。

1952年 50岁

1月14日,完成《老同志》第七稿。

寒假,家人从北京大学宿舍搬到交道口大头条胡同租用的民房。

2月下旬土改工作结束,他在总结会上作关于糖房剥削情况调查报告。

3月上旬回京,一周后被抽调参加文物行业“五反运动”联合检查组,清点登记被查处的古玩店所藏文物,全市120家古玩店中,他参加了清查其中80家的工作,过眼数十万件文物,历时40天。

因去四川土改,未参加“三反运动”,4月去兼课的辅仁大学对学生作思想检查,称为三反运动“补课”。

土改期间,放在办公室的公私图书被收归图书室,此前经他代借供参考、摹绘等工作用的书籍图录,回京后因无书可还,由他先后照章赔偿。

5月,将《老同志》第三稿投给某刊物,8月被退稿。

上半年,曾试作记实性速写《中队部》,描写土改工作队生活。未发表。

7月4日,历史博物馆成立文物收购组,他为四成员之一,此后数年间,为丰富馆藏,经手收购了多种文物。他注重选择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物品,而不太看重名家。数年间还替多所大学文史、艺术院系代购教学用文物。对一些有价值文物,本馆感到不需要,经常自己垫钱买下,日后捐赠给需用单位。初到博物馆二三年内,月收入约人民币旧币80万元,平均每月用四分之一的工资买书和文物。

暑期,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辅仁大学将并入其他院校,曾商调他去人民大学任

专职教授,后自己选择留在历史博物馆。

8月18日致函丁玲,商借100万元供“特别事”急用,并请派人直接送到博物馆。又寄《老同志》第三稿,请她看后如可用,就为转到什么小刊物去。此稿后被寄还。

10月1日,注完《陶雅》。该书系清代寂园叟的陶瓷专著,由910条简短笔记组成。他据近年出土文物和自己的见解,作批注700余处,达数万字。

这一年,为提供招待国宾用餐具,成立“建国瓷艺术设计委员会”,被聘为顾问。设计工作在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陶瓷科进行,他经常到此协助工作,并买来许多古瓷供设计组参考,事后全捐给学校作资料。此外,他还为学院的印染、图案等课程教学上碰到的问题协助改进。这种不定期咨询服务关系,后转移到新成立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一直延续多年。

解放以来物价趋于稳定,由早期实行的折实工资转为固定工资制。事后文化部派人来复查工资定级,因在北大时其工资高于韩寿萱馆长,他对留在博物馆的请求是:“只要给我工作便利,薪资则永远不要超过馆中业务领导。”此后25年,他的职称一直是副研究员。

1962年 60岁

1~3月,部分诗作陆续发表在《星火》、《江西日报》、《人民文学》、《南昌晚报》、《文汇报》和《光明日报》。

3月上旬由江西经上海、南京回京。

3月,对从景德镇带回的《中国的瓷器》书稿作一些修改补充。

5月19日写成评论《谈谈赣剧的〈西厢记〉和〈西域行〉》。未发表。

夏初,作《白玉兰花引》长诗。未发表。

夏初,撰写论文《陶瓷装饰艺术的进展》。脱稿后交景德镇陶瓷研究所《中国的瓷器》一书编写组供引用。文章未发表。

6月,为《中国的瓷器》一书作《序言》。翌年北京财经出版社出版。

7~8月,在大连休养一个月。适逢在此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与主持者邵荃麟相遇,受到邵邀请参加座谈,他以为非正式邀请,不便去。这次会议后来受到严厉批判,邵荃麟遭到残酷迫害。

12月,作论文《假若我们再演〈屈原〉》,谈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及服装道具如何古为今用问题。未发表。

1972年 70岁

1月,写《有代表性之案形》短文。

1月10日,写完近万字资料性文稿《乐舞杂伎与戏剧》。这是他在干校完成的最后一份工作。2月初,致函周恩来总理,要求能有机会回京工作,列举可以发挥作用的各领域。认为完成其中一部分工作是他“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能在工作中报废,比在等待中报废,有意义得多。”

2月上旬,获准请假回京治病。张兆和陪同到京,安排他的治疗和生活后,于3月16日返回丹江,他一人在北京东堂子胡同住下,仅存的一间宿舍在下放时被借用,暂时只有半间能用。在这里逐渐恢复与社会各方面接触,生活受住在附近的张梅溪、沈朝慧等亲戚照料,并得到邻居的关心帮助。

2月,作《七二年冬过北海后门感事》,此诗1982年发表于《安徽文学》第7期。3月,向干校续假,不顾高血压和几次流鼻血,抓住机会开始对《中国古代服饰资料》文稿进行修改增删。从此用不断续假方式留京工作。

回京不久,王冶秋曾对他说,《中国古代服饰资料》还是要出版。4月下旬,博

物馆领导要求他把文稿从20万字压缩到5万。

5月上旬,为解决他住处过窄困难,博物馆革委会领导安排他搬到黄化门附近一处宿舍去。他因现住处离博物馆、医院和照料他生活的两家亲戚都近,利于持久工作而继续留在东堂子胡同。

5月,在实践中“工作少有进展。压缩工作说来省事,作来不容易。非身当其冲而又有甘苦经验,作指挥总不可能对工作有较深体会也。不免有无可奈何感,但还是尽力为之。”

6月中旬,通过致函陈蕴珍,间接与尚在被迫作检查的巴金恢复通信。陈蕴珍去世前得到这封长信,巴金在《怀念从文》中回忆:“她拿着五张信纸反复地看,含着眼泪地说:‘还有人记得我们啊!’”

7月20日,应邀为《文物》撰写了《长沙西汉墓出土漆器和丝绸衣物》,讨论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部分文物。这篇论文“算是八年来第一篇”,自己预测“即特约,也不一定能合用。”文章未获刊载。

夏,陆续买旧图书以弥补文革初期丧失罄尽的藏书和文物图录,房里文献资料和文稿图片所占空间越来越大。

8月初,北京特种工艺品展在历史博物馆预展,他每天到场,和新老主管领导、研究人员、老艺人、年青设计者广泛交流并受到欢迎。几个月来找他咨询的日渐增多。他在馆里已没有研究室,主要在家工作,所以经常在住处接待各地来客,感受到:“我无条件的为工艺生产作后勤零杂工,是近廿年做对了的。经过廿年考验,我的‘古为今用’已在开始取得应有回声。”

8月24日,张兆和退休后从干校回京。所隶属的作家协会,在小羊宜宾胡同分给她19平方米宿舍,距沈在东堂子胡同的博物馆宿舍约二里。

10月,发还原放在馆中研究室的部分书籍。

11月初,上任不久的博物馆新领导为解决他的住房困难,在左家庄楼房中分配给他一个单元。因距博物馆、医院都更远,无法参与工作,也给通过博物馆来宿舍找他咨询的人增加困难,只好放弃领导好意提供的新宿舍,继续留在东堂子胡同。

11月3日,向新领导反映,请求按政策发还“从我家中前后八次搜查抄去的大量私人信件,和大量已印、未印文学作品”。11月中旬,已印行文学作品中少量残存部分发还本人,大部分已毁去。翌年,残存未毁去的私人信件和少量文学稿件也还给了他。据他回忆,大哥沈云麓为他收藏、解放后带给他的数十年往来信件中,有六公斤的一大包抄去后没有发还,其他散佚损失无从计数。

这年,华裔女作家聂华苓用英文写的《沈从文评传》在美国波士顿出版。这是研究者为他所著第一部评传。

1982年 80岁

年初,他计划对初版《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改换100个彩图,为发行国内版时准备出改订本。认为这书“真正读者,应在国内。内中材料如乐舞、衣制、若干名画年代重新判断,对于许多研究单位,材料相当新,提法判断也有些新意,尚可供参考”,但对国内出版时间,他估计“末了‘因怕赔钱’,恐将再搁十年,也无望出版。”

1月17日,在《光明日报》发表《人间重晚晴——子冈作品选序》。

春节期间,胡乔木独自来寓所访问。因新宿舍偏窄,多数资料文稿存放若干纸箱中一直未能打开,来访时正值家人为清理图书稿件,房中大乱,只能和客人挤坐一角落,谈论研究室发展和新旧文学。

2月,长篇小说《长河》经重校后再次刊载于《长江》杂志。

3月上旬,《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试译英文本有困难,此工作暂停。

2~3月,应朋友要求撰写回忆杨振声的文章未能完成;应黄永玉要求为其画册作序,3月22日《读书》编辑催稿,因未写出而放弃。

春,英国《龙的心》摄制组到寓所采访,一行七八人和许多设备同时进入他的卧室兼书房,来客全站着工作。他为房间狭小不便客人们工作表示歉意,采访者说:“沈先生能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我们当然能克服。”

3月20日至4月初去湖北江陵,考察马山楚墓新出土的精美丝织物和江陵博物馆藏品。此前研究室的王□、王亚蓉已在江陵工作三个月,协助清理保护新出土文物。马山楚墓的考古发现,为他增补服饰研究及其他研究项目提供了新的重要材料。由于华美纺织物和服装出土后易残毁和变色,他再次希望研究室进一步的工作,应包括对原有的染织绣工艺技术研究,进行有重点复制,让现代人逼真地看到祖先优秀艺术成就,并促进古为今用。

5月1日,应邀参加在中央民族学院举行的庆祝苗族“四·八节”活动。正式认同苗族身份。

5月8日张兆和陪伴他重回湘西故乡,同行有黄永玉、黄苗子等一批亲友。在凤凰会见了一些故旧,重访他出生的旧居和母校文昌阁小学,赶了他小说里描写过的苗乡著名乡场阿拉营,并到黄丝桥古城,踏访明清统治者镇压苗族的碉堡残迹。5月26日去吉首,27日访问吉首大学时,应邀与师生谈话。1985年3月《吉首大学学报》发表了这次讲话的记录整理稿。

6月4日,在游览张家界后回到北京。

6月,出席文联第四届二次会议,被补选为全国文联委员。有与会朋友向他祝贺,他对同房间的朱光潜说:“孟实,你去替我向上边说说,让他们把我的名字拿去。我是个不会做这种事的人。”

7月,《安徽文学》集中发表了《匡庐诗草》、《郁林诗草》、《京门杂咏》等总题下的12首旧体诗,大部分是首次发表。

8月20日,因日本古代服饰学者丹野郁邀请他出席翌年在东京举行的“东亚古代服饰研究大会”,并提请他出任“国际服饰学会”顾问或理事,复信丹野郁博士,告知社会科学院已同意他赴会。信中还介绍王□和新疆博物馆的武敏女士在古代服饰、丝绸、印染和考古工作方面的贡献,建议大会同时邀请两人出席。初夏和秋,因不满当时改编的《边城》电影剧本,认为对作品缺少基本认识,曾两次将汇来的原作稿酬退还。

9月中旬,来华作访问研究的日本服饰学者中山千代女士来访。

9月27日到10月12日,作为以王震为团长的访日代表团成员,参加中日邦交正常化十周年庆祝活动。在日期间,曾访问东京博物馆,和日本同行交流,出席了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及翻译他文学作品的各大学教师座谈会,并回答了《日本与中国》编辑的提问。

10月22日给吉首大学刘一友的信中,谈到:“我五十年来都是在权威批评嘲骂中度过,从不回嘴……骂我的大多数人都毁灭了,我倒活得还相当好。”对于当前还有些人的“巧骂”,他认为:“还是让他们骂,出出气好。过些日子,可能还会更使得他们感觉气恼的事发生的。”对于国内的沈从文研究,信中提到:“昆明军区彭荆风,武汉师范学院李凯玲,南京大学王继志,复旦大学吴立昌诸先生都写有文章,值得看看(个人担心是‘过誉’)。”

10月27日,日本服饰研究学者中山千代女士再次来访。

12月初,将当年5本《沈从文文集》所得稿酬补足为10000元,捐赠给凤凰文昌阁小学扩建校舍。后经商定,用此款和县里拨款,为该校建了图书馆。翌年请他题写“从文藏书楼”匾额,他不同意拿自己姓名来命名公用设施,写成“藏书楼”三字。

11月24日至12月11日,出席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这一年国内出版他旧作的数量继续增加:广州花城出版社和香港三联书店联合出版的12卷本《沈从文文集》,发行了1~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凌宇编选的《沈从文小说选》1、2集和《沈从文散文选》。北京《中国文学》杂志社出版了英译本散文集《湘西散记》、法文译本《沈从文小说选》。他对旧作重新结集出版和所谓“沈从文热”,谈到时认为:“虽有机会印行,可并不抱什么不切现实希望,至多过三几年,一切就会成为陈迹。”

这年,有国内出版家提出为纪念他从事文学创作60周年,准备出版一套精选本。他表示喜欢那种窄的小开本,不要太厚,印成平装可以装在大衣口袋里,便于阅读。于是约定按每本较小篇幅编印20卷一套的文集。

1988年 86岁

从2月1日起,凌宇作《沈从文传》部分章节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连载。这是国内作者为他写的第一部传记。

3月中旬,凤凰县长吴官林等来访,谈县里对沈从文故居的修复工作,和举办沈从文研究者的学术讨论会,要扩大影响等。他正病卧床上,说:“不要为我花钱……几十年都不写了,心里不安得很……不要宣扬我。”

3月下旬,听说凌宇参加筹备扩大成国际性的沈从文研究学术讨论会,十分焦急,催促张兆和写信劝阻。

在3月24日到4月10日召开的政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他再次被缺席选为常务委员。

4月6日,瑞典朋友倪尔思再次来访,转达马悦然教授的问候,并告诉他马悦然又翻译出版了一厚本他的瑞典文选集,书名叫《静与动》。倪尔思自己翻译他的小说散文也已结集,取名《孤独与水》,并向他询问几个作品的细节。这年,《孤独与水》也在瑞典出版。

4月8日,打破几年来障碍,勉强握笔写信给凌宇:“……社会既不让我露面,是应当的,总有道理的。不然我那能活到如今?你万不要以为我受委屈。其实所得已多。我不欢喜露面,请放弃你的打算,自己做你的研究,不要糟蹋宝贵生命。” 4月12日,又给凌宇写信:“写几本书算什么了不起,何况总的说来,因各种理由,我还不算毕业,那值得夸张。我目前已做到少为人知而达到忘我境界。以我情形,所得已多。并不想和人争得失。能不至于出事故,就很不错了。你必须放下那些不切事实的打算,免增加我的担负,是所至嘱。”

4月16日,为同一件事勉强亲笔复吉首大学沈从文研究室向成国信:

弟搁笔业已经半世纪。其所以如此为人,实深知如此一来,即可免去无数麻烦,比较安全,不至于在不明不白为社会变动中,陷于困难,不知何以自保,亦免朋友为难…… 先生所提之事,具见同乡好意,无如与弟平时旨趣甚远,心中多一负担。甚愿为弟设想,实增感谢。即此复颂安佳。

弟沈从文顿

四月十六,一九八八年

这是他一生最后所写的文字。

4月25日,友人来寓所,传达中国派出的四位作家代表,于去年赴斯德哥尔摩

访问瑞典文学院,与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谈的内容和经过。他一如往常平静。这年,他的小说《夫妇》由Michel Hockx首次译成荷兰文,收入《中国乡土小说》一书在荷兰出版。

5月1日,阅读《凤凰观景山》残稿,说:“这个可以发表,我要改好他。抄出来改。”

5月4日,阅读1980年致孙康宜废邮存底,说:“这个特别好,讲透了。”又看来信,指着黄庐隐女儿来信说:“这个人我要见,写信去。”

5月7日,吉首大学沈从文研究室的刘一友来访,和他讨论湘西文化圈问题。临别时他嘱咐:“不要宣传我,要慎重,你看……现在我那一辈人只剩下我、俞平伯和冰心了,要提防有人枪打出头鸟。”

5月10日下午,会见黄庐隐女儿时心脏病发作,晚8时30分在家中逝世。享年86岁。

沈从文逝世后四年,凤凰县为他在听涛山下,面对碧绿的沱江长流水,安排了一处简朴、宁静、自然的墓地。

应凤凰人民要求,他的骨灰由家人伴送回到故乡。1992年5月10日,一半骨灰洒入绕城而过的沱江清流,另一半直接埋入墓地泥土里。

30部必读的名人传记经典

30部必读的名人传记经典 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页页是由许多大师承接起来的。莎士比亚、贝多芬、达尔文、梵高、弗洛伊德、甘地、毕加索、海明威、钱钟书、、、、、、每个如雷贯耳的名字,都代表着一个知识领域的高峰,正是他们不同凡响的创造,成就了人类文化的鸿篇巨作。有人说,“阅读大师,读懂读不懂都有收获。”的确,尽管很的多大师与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说着不同的语言,却几乎时刻伴随在我们精神境界世界中,遥远而又亲近。每一位大师都是一座丰碑,他们是精神的引领者和行为的楷模。阅读他们的经典之作,可以使我们变得深沉而非浮躁、清醒而非昏聩、深刻而非肤浅,可以使我们的人格得到提升,生命得到重塑。 读书可以经世致用,也可以修身怡心,而阅读经典,了解大师,是人生修养所应追求的一种境界。千百年来,大师们的经典著作曾经影响了无数人。然而行色匆匆,为了事业、生活忙碌奔波的现代人,几乎没有闲暇静下心来解读这些大师们给予我们的忠告和教诲,我们难以感受到伟大的力量。 阅读的广度改变生命历程的长短,阅读的深度决定境界的高低。大师经典带来的影响,不只是停留在某个时代,而是穿越时空渗透到我们的灵魂中去。著名英国诗人拜伦曾经说过:“一滴墨水可以千万人的思考,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的确,读书对于一个人的文化水平高低、知识水平、志向大小、修养好坏、品行优劣、情趣雅俗,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忏悔录》让·雅克·卢梭 (法国 1712~1778) 让·雅克·卢梭是近代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大师,他的思想标着理性时代的终结和浪漫主义的诞生。《忏悔录》是卢梭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被誉为“文学史上的奇书。”在本书中,卢梭将自己作为人的标本来剖析,其坦率程度是史无前例的。 2.《贝多芬传》罗曼·罗兰(法国 1866~1944) 罗曼·罗兰,这个名字就像一颗恒星,永久的闪耀着光芒。这位法国著名作家和音乐专家,在世界文学领域里占据着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贝多芬传》是罗曼·罗兰的得意之作,被评为“人类有史以来的30本最佳图书之一。 3.《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求》欧文·斯通(美国 1903~1989) 今天,梵高之所以作为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关注,绝对离不开那些极力推广和宣传梵高的人。其中之一就是著名的传记作家欧文·斯通。他的《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求》畅销全球,很多人是通过这本书开始了解并喜欢梵高的。 4.《巴尔扎克传》安德烈·莫洛亚(法国 1855~1967) 《巴尔扎克传》是安德烈·莫洛亚一生所写的传记文学作品中的最后一部。当时安德烈·莫洛亚已经是80多岁的老者,然而其笔锋优雅,技巧圆熟,且资料翔实,才华不减当年,所以不少人把这部传记视为安德烈·莫洛亚传记文学的冠冕之作。 5.《我生活的故事》海伦·凯勒(美国 1880~1968) 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的海伦·凯勒并没有做过任何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却受到全世界亿万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她的自传被誉为1902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俩大贡献之一,其中的精神内涵曾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沈从文简介及作品集

沈从文简介及作品集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汉族,但有部分苗血统,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擅长中国画、版画。历任湖南省凤凰县文化馆美术干部、凤凰县书画院院长,二级画家。版画《狂舞》,《沈从文像》参加全国第八届版画展,《赛》被北京中国美术馆收藏,《母亲呵母亲》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中国画《边区牛市》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呵也》获全国少数民族美术百花展铜奖。 沈从文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文学后,他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 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 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

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学的纯净度也差些。 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如蕤集》《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马恩要论摘记

马恩要论摘记 1.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后来是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只有到18世纪,在“市民社会”中,社会联系的各种形式,对个人来说,才表现为只是达到他私人目的的手段,才表现为外在的必然性。但是,产生这种孤立个人的观点的时代,正是具有迄今为止最发达的社会关系(从这种观点看来是一般关系)的时代。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在已经内在地具有社会社会力量的文明人偶然落到荒野时,可能会发生这种事情――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857年8月底)《马恩选集》第2版第二卷第2页】 2.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秋-1846年5月。《马恩选集》第二版第一卷第67页)】 3.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1867年)。《马恩全集》第23卷第202页】 4.随同人,我们进入了历史。动物也有一部历史,即动物的起源和逐渐发展为今天这样的状态的历史。但是这部历史对它们来说是被创造出来的,如果它们自己也参与了创造,那也是无意识的。相反地,人离开狭义的动物越远,就越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未能预见的作用、未能控制的力量对这一历史的影响就越小,历史的结果和预定的目的就愈加符合。【恩格斯:《自然辩证法》(1873-1883年)。《马恩选集》第2版第4卷第274页】(《马恩要论精选》第12页) 5.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恩选集》第2版第1卷第67页】 6.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春)。《马恩选集》第1卷第61页】(《要论精选》第15页) 7.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恩格斯:《自然辩证法》(1873-1883年)《马恩选集》第4卷第285页】 8.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恩:《神圣家族》(1844年9月)《马恩全集》第2卷第118-119页;《要论精选》第20页】 9.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1842年2月);《马恩全集》第一卷第82页;《要论精选》第21页】10.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

沈从文的故事及简介

沈从文的故事及简介 沈从文的故事:知错就改 沈从文是我国现代着名作家,他出生在湖南省凤凰县的一农户家庭。小时候,沈从文 特别喜欢看木偶戏,常常因为看戏入迷而耽误了读书。 有一天上午,沈从文从课堂里溜出来,一个人跑到村子里去看戏,那天木偶戏演的是“孙悟空过火焰山”。沈从文看得眉飞色舞,捧腹大笑。一直看到太阳落山,他才恋恋不 舍地回到学校。这时,同学都已放学回家了。 第二天,沈从文刚进校门,老师就严厉地责问他为什么旷课。他羞红着脸,支支吾吾 地答不上来。老师气得罚他跪在树下,并大声训斥道:“你看,这楠木树天天往上长,而 你却偏偏不思上进,甘愿做一个没出息的矮子。” 又一天,老师又把他叫去,对他说:“大家都在用功读书,你却偷偷溜去看戏。昨天 我虽然羞辱了你,可这也是为了你好。一个人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老 师的一番话,使沈从文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记住这次教训,做一个受 人尊重的人。此后,沈从文一直严格要求自己,长大后成了着名的作家。 沈从文:半生辉煌,半生沉寂 1923年,一个来自遥远边城的外省青年怀揣着青春梦想以及对文学的满腔热忱奔京城而来。当他夹着铺盖从前门车站走下火车时,立刻被眼前豁然开朗的城市所吸引,于是他 站在月台上说了一句:“我是来征服你的。” 这个青年名叫沈从文,这一年他21岁。 京城米贵,居之不易。初来北京的这年冬天,沈从文蜷缩在湖南会馆一间没有炉子的 小屋里。天寒地冻、弹尽粮绝,可他连一件棉袄都买不起。幸好郁达夫冒着鹅毛大雪来到 他的住处。让郁达夫吃惊的是这位青年一边流着鼻血,一边正用冻僵的双手伏案写稿。看 到这,郁达夫解下自己的围巾替他围上,然后领他去街上吃饭,并把衣兜里剩下的几块钱 全部给了他…… 沈从文一生曾三进北京城。施蛰存回忆:“为新文学运动和反帝、反封建的新思潮所 感召,从文于1923年来到北平,没有熟人,没有亲戚,孤军奋战。1924年,已在《现代 评论》和《北京晨报》上发表创作,大约此时已受知于胡适。以后逐渐认识了徐志摩、郁 达夫、杨振声、朱光潜、梁实秋、朱自清等人……” 然而四年未满,沈从文就因军阀张作霖在北方制造白色恐怖,而随同冯雪峰、丁玲、 胡也频等一批青年文人南下,移居上海。三年后他返回北平,经胡适推荐在中国公学任教。

马恩的精神交往论 读书笔记

《精神交往论——马恩的传播观》读书笔记 《精神交往论》是一部文献研究著作,作者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著中寻找出有关传播思想的内容,并按照现在的传播学体系重新排列,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个较完整和清晰的传播观。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照顾到马恩有关传播的所有观点,但是不易于归纳出一条明确的逻辑线索,看不清楚马恩观点的思考推理过程。因此,我不打算按照原书的章节安排来写笔记,而是按照我自己理解的,也许存在的一种逻辑来重新看待此书,帮助我记住马恩的传播观,以及它发展和推演的路径。 我将本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纯粹的理论和逻辑思考,另一部分是对人类历史、具体的事物的看法和观点主张。我将马恩对社会形态的观点看做是逻辑的末端,纯粹的理论和逻辑思考是对这一结论的理论支撑——它又分为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两部分。 以下是我按照这个思路整理的详细读书笔记: 人类历史的发展→交往的社会形态【原书第十六章】 马克思从宏观角度考察人类交往的过去与未来,提出了与人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密切联系的社会形态。这三种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人的独立性不相同,人的物质交换和精神交往体系也不相同。马克思具体分析了他们各自的特征,并作出了逻辑说明和推理:“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有个性,是第三阶段。” 1.1.交往的人的依赖形态 A.时间跨度: 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以前的所有社会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古希腊-罗马社会和整个欧洲中世纪、亚细亚社会) B.共同的交往特征: 人们的交往始终局限在狭窄的范围内,个人在交往中始终没有独立的个性,依赖于他们的共同体,以其中一份子的心态参与精神交往。 C. 人的交往形态中,最初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两性交往; 形成氏族的时候,慢慢服从于与“神”的交往,与巨大自然界的交往,表现形式是自然宗教,人通过祈祷、祭祀和舞蹈等仪式与幻想中的神交往。 在原始社会的发达阶段,人民大会成为交往的表现形式。 在原始社会末期,口头文学使得精神交往从与物质交往的交织中逐步分离出来。 初步的商品经济以及社会分工使得精神活动得以独立,但是公民仍然是作为公民而不是作为

沈从文及其作品简介

沈从文及其作品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 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 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 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凤凰,了解凤凰,是从沈从文开始的。1902年12月28日,我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沈从文先生诞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四合院是沈从文先生曾任清朝贵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于同治五年(1866年)购买旧民宅拆除后兴建的,是一座火砖封砌的平房建筑。四合院分前后两进,中有方块红石铺成的天井,两边是厢房,大小共11间。房屋系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采用一斗一眼合子墙封砌。马头墙装饰的鳌头,镂花的门窗,小巧别致,古色古香。整座建筑具有浓郁的湘西明清建筑特色。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被誉为“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金介甫Jefferey C.KinKley著《沈 从文论》)的沈从文先生在这里度过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1917年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1923闯入北京,1923年至1928年在北京以写作谋生;1928年至1930年,在上海中国公学任讲师,兼《大公报》、《益世报》等文艺副刊主编;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

年代大事年表(高三历史)

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古代史 夏(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商(公元前1600—到公元前1046) 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 政治:分封制与宗法制(血缘关系为纽带);经济:刀耕火种,青铜器(作为权力、礼制的象征)。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出现牛耕、铁器, 私田出现,井田制开始瓦解;公元前594鲁国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 春秋后期:孔子仁老子道。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政治:商鞅变法,封建制度逐渐确立起来; 经济:铁犁牛耕(传统耕作方式);(秦)李冰-都江堰,郑国-郑国渠,垄作法。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土地私有制确立;出现土地兼并。 科技文化:百家争鸣;《诗经》楚辞《风骚》;出现火药、“司南”。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政治: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经济:封建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修驰道;民间手工业发展;重农抑商政策,商业艰难发展。 文化:统一文字(小篆);统一货币;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焚书坑儒。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政治:内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经济:西汉时井渠法传入西域;牛耕普及全国,铁农具数量增加; 货币官铸、盐铁专卖、加重工商税收、抑制富商大贾。 文化:太学;天水放马滩西汉墓出土纸质地图;汉赋;秦汉绘画线条流畅色彩绚丽典雅(类似印象画派)。 对外关系:公元前138年、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 东汉(25年—220年) 经济:出现一人一牛耕作方法;冶铁技术提高:煤为原料、水力鼓风;实行盐铁征税制,允许民间经营盐铁,笼 络豪强地主;“市”有固定区域(时间、空间限制)。 文化科技: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楷书始于东汉;河南洛阳《夫妇宴饮图》充满生活气息。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1年) 三国(220年—280年)西晋(265年—316年)东晋(317年—420年)南北朝(420年—589年) 政治:九品中正制;北魏孝文帝改革。 经济:出现“草市”;485年北魏实行均田制;总体商品经济水平低下;江南经济开发。 文化:钟繇、王羲之楷书贡献;东晋行草大家王羲之《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草书大家:王羲之、王献之。 魏晋绘画理论、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以形写神”。 隋(581年—618年) 政治:开创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经济:京杭大运河。唐(618年—907年) 政治:完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经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唐三彩(黄、褐、绿);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四大制窑业,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 绘;坊市分离、出现“夜市”。 科技文化:雕版印刷;868年《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 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887年发行《邸 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火药用于战争; 唐诗;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吸收印度波斯美 术风格分别创作出《游春图》《步辇图》《送子 天王图》;石窟壁画敦煌莫高窟盛极一时。 北宋(960年—1127年) 1069年王安石变法 政治:中央:“二府三司制”: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削弱宰相权利; 地方:收兵权、削实权、制钱谷。 科技文化:理学;活字印刷术(毕升);沈括《梦溪笔谈》 记载了指南针技术;文人画;宋词;宫廷画活跃, 画学兴起,风俗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艺术史 学价值。 南宋(1127年—1276年) 经济:“市”的发展; (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草市”具备比较完备的 饮食服务设施,出现娱乐场所“瓦子”) 文化:宋词;朱熹推崇“理学”是理学的集大成者,陆九渊开创“心学”。 元(1271年—1368年) 政治:创立行省制度;设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和藏族政教事务。 科技文化:士大夫文人画成就突出,追求神韵意趣,其中写意画(文人画类)王冕《墨梅图》。 戏曲:元杂剧走向成熟;文学:元曲。 明(1368年—1644年) 政治:明太祖废丞相制度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

中国近代史参考书目

中国近代史参考书目 通史 理论著作 1.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编:《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学术专著 1.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1840-1900年),1955年人民出版社第九版。 2.李侃等:《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新版。3.李剑农:《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中华书局1962年、1980年版。《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上、下新版。

4.蒋廷黻:《中国近代史》,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新出各版。 5.肖一山:《清代通史》第一、二、三、四、五卷,中华书局1987年新版。6.(美国)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一、二、三卷,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1957-1960年出版。马士、宓亨利《远东国际关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7.(美国)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起陆续出版。 8.(前苏联)齐赫文斯基主编:《中国近代史》上、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4年版。 9.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年)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0.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年)第一、二、三册,人民出版社 11.郑友揆:《中国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1840-1949年),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年版。 12.冯尔康:《清代史料学》沈阳出版社2004年 历史资料 1.中国史学会主编:《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捻军》、《回民起义》、《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北洋军阀》共十二种(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及丛刊续编),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由神州国光出版社、上海出版社等陆续出版。 2.龚书铎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下册,中华书局1985年修订版。 3.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4.孙毓棠、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上、下册)、第二辑(上、下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

推荐著名小说沈从文的《三三》心得体会五篇

推荐著名小说沈从文的《三三》心得体会五篇 小说一开头就营造了不逊于世外桃源的杨家碾坊:山田无数、绿树成荫、溪潭幽静,还有肥美的鱼虾鸡鸭和一座能唱歌的碾坊。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三》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三三》心得体会(一) 沈从文的小说追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对完美人性的追求。2把完美的人性与完美的社会和完美的大自然融会贯通起来,构成特有的“湘西世界”。在沈从文的小说里湘西的自然风光总是浓墨重彩的一部分。这也是沈从文小说的总体灵魂与基石。在沈从文的笔下《三三》里的主人公是一群善良,真挚,美丽的人,无论他的身份是农民。地主或者是小业者,沈从文以美好的人性反观“常”与“变”的湘西世界,构成了他特殊的文化思辨。这种独特的审美意境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 看完沈从文笔下的人物你会深刻的体会到“女人是水做的”。小说里的三三也不例外,沈从文把三三描绘成一个善良,纯真,含蓄纯朴的女子。这也是中国文化价值观对完美女子的评价与要求。从三三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沈从文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生追求。十五岁的三三依然保持着孩子般的纯真与纯朴,完全不被尘世的所沾染,整日与河里的鱼和溪边的鸭子为伴,三三的心事河里的鱼比母亲知道的还多,如果这些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完全不能做到的。 三三在自家的河里划分“势力范围”不准外人来钓鱼,我们显然可以看到三三的“私心”但这私心之下确实三三的纯真与善良,她从来没有真正的阻止过钓鱼者,只是回去告诉妈妈,把这些事当做了母女两人的趣事,被三三阻止的钓鱼者也没有因为三三的阻止而生气,并且不自觉的和三三开起了玩笑,在沈从文的笔下就是在这种有着利益冲突的面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和谐的,不管是三三和钓鱼者都是善良的。 三三的故事从本身来看是一个爱情的悲剧,城里白脸男子的突然死去,粉碎了三三对爱情的幻想与渴望,但我们从小说里却看不到一点爱情悲剧中的“悲”的味道,沈从文之所以乐意写爱情悲剧,他认为这是理想中的现实,善良美丽的爱情被影像毁灭,在美丽理想的世界里也会让人感到忧愁,沈从文巧妙的利用爱

高中作文 人物素材整理——巴尔扎克

人物素材积累 托尔扎克 胡于甜 2020 3 29

人物生平 巴尔扎克出生于一个法国大革命后致富的资产阶级家庭,由于他的父母婚后的生活并不美满,所以在巴尔扎克还没有满月时便送给了乳母寄养,只有在礼拜天才能与家人团聚。巴尔扎克排行老大,其后还有弟妹三人。但因为长期在乳母家寄养,所以他的童年既没有得到父母的爱抚,也没有得到多少欢乐。他曾在后来的回忆中说到:“这是任何人命运中所不曾遭受到的最可怕的童年。” 1816年11月,巴尔扎克考入大学法律系。法科学校毕业后,他拒绝了家庭为他选择的受人尊敬的法律职业,而立志当文学家。为了获得独立生活和从事创作的物质保障,他曾试笔并插足商业,从事出版印刷业,但都以破产告终。这一切都为他认识社会、描写社会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材料。他不断追求和探索,对哲学、经济学、历史、自然科学、神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积累了极为广博的知识。 巴尔扎克读大学期间,父母为了让他尽早熟悉未来职业,曾先后安排他在一位诉讼代理人和一位公证人的事务所见习。几年的见习生活让他受益匪浅,非但熟悉了民事诉讼程序,还从这个法律窗口窥见了巴黎社会的种种奥秘,看到了繁荣景象下的罪恶,为未来的创作积累大量素材。 1819年1月,巴尔扎克从法学院毕业,但也是同年,他拒绝了家人为他安排的公证人事务所的职位,而坚持要走毫无生活保障的文学道路。为了向父母证明自己的文学天赋,他几乎足不出户的奋战一年,完成了处女作诗剧《克伦威尔》。然而结果却令自己大失所望。剑桥大学的一位院士看过剧后表示:“这位作者随便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搞文学。”为了摆脱经济上对父母的依赖,巴尔扎克曾以各种笔名为书商炮制和撰写流行小说,以维持生计。当然,这些纯粹以赚钱为目的的商业性作品不会给他带来所期待的荣誉,后来他甚至否认这些作品出自他的手笔。随后,为了给自己的严肃创作寻求稳定的经济来源,他决定暂时弃文从商。 1822年正当巴尔扎克倍受冷遇,痛苦绝望的时刻,结识了贝尔尼夫人。贝尔尼夫人的母亲曾是王后的侍女,对宫廷的生活,交际的秘密和妇女的命运十分熟悉。贝尔尼夫人比巴尔扎克大22岁,具有完美的娇柔感,高雅的谈吐,沁人肺腑的同情心,以及慈祥的母爱。这一切深深吸引着巴尔扎克,使巴尔扎克感受到从小没有领略过的母爱般的温情。她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巴尔扎克把她称为他的母亲、朋友、家属、伴侣和顾问。 从1825年开始,他先后尝试过出版业,开办过印刷厂、铸字厂,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四年的商海沉浮,让他尝够了破产、倒闭、清理、负债的苦楚。最后,母亲出面替他还债。走投无路的巴尔扎克只好放弃,重新进入文学创作。生活中的一切挫折都在他的笔下转化为成功的创作素材。这时巴尔扎克决定要在文学上取得轰轰烈烈的成就。他在书房里放置了一座拿破仑塑像,在塑像的剑鞘上刻下字句:“他用剑未完成的事业,我要用笔完成!”

沈从文生平事迹

沈从文生平事迹 坚忍不拔独立自学 在多姿多彩的现代文学史中,沈从文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受到世人的关注。他早期出版的《鸭子》、《阿丽思中国游记》、《入伍后》、《雨后及其它》、《神巫之爱》等作品集,深受鲁迅先生开拓的“乡土文学”影响,包含着对湘西故土生活的叙写,作品题材新颖特异创作初露才情。30年代以后,中篇小说《边城》、《阿黑小史》、短篇小说集《虎雏》、《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新与旧》,散文集《从文自传》、《湘西散记》、《湘西》以及长篇小说《长河》的创作,不仅为他赢得了“多和作家”的称誉,而且为他确立了现在文学史上别人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埃德加? 斯诺编译的第一次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新文学成就的作品集中就收入了沈从文的作品,并将他与巴金齐名,称“这两位对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都有过巨大贡献”。 以笔代枪 沈从文,1902年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一个军人世家,原名沈岳焕,家庭的熏陶使他自认为总有一天能当上将军,所以14岁就离开学校进了军队,几年中,辗转各种各样的部队,浪迹黔北、川东,湘西各地。1922年,只身来到北京,“我想读点书……读好书救救国家”。就是在这一信念支撑下,他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中,自学、创作,最终以其独特的方式和独特的创作之路,以多产的著作而置身于现代作家的行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靠自学而取得辉煌成就的罕见的作家。 我只想把我生命所走过的痕迹写到纸上 沈从文几乎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到北京后无法进入大学成立正式学生,他就在北京大学作旁听生。最初的两年半时间里,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一身单衣,两条棉被,这就是沈从文的全部财产。吃饭是他最主要的问题,开始的学习就是在有一顿没一顿的情形中完成的。他就是在这种简直令人无法想象的环境和条件下,去追求自己的信念。同时,也开始了他最初的创作,在他那间“窄而霉小斋”的公寓里,留下了无数个他无日无夜伏案写作的身影。然而在较长的一段日子里,他投出去的稿子如泥牛入海。可是,他依然“简单愚直”、“坚忍不拔”,在窘困但却独立中埋头写作。为了生计,他曾经以每千字5毛左右的最低市价卖文为生。1925年初,沈从文的散文《遥夜??五》第一次变成了铅字,发表在《晨报副刊》上,在这部作品中,他倾诉了自己窘迫处境和内心感受到人生痛苦和孤独。沈从文早期的创作都带有鲜明的“自叙传”性质,这部作品虽然在艺术上还缺乏深度,但是它的情感的真挚和天真的自然之趣赢得了称赞,并形成了沈从文独有的风格。30年代后,他以乡土为题材的全部创作,展示了一个延伸很远的人生视野,塑造出“乡下人”的形象系列,这既是他对生命形态的考察,又是他生活轨迹的回顾。 我们实在需要具有独立的思想的作家 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创作风格是沈从文一生追求的人生境界和创作理想。 沈从文将重造民族生机的希望寄托在非党派、非集团、学有所长、有“理性”的知识分子身上。他认为这种知识分子应当“游离”于国内的任何政治党派与集团之外,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沈从文在政治上不与任何人结盟,他是一个彻底的非派别、非集团主义者,沈从文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摆脱政治、集团拘束,摆脱人身依附,争取人格的独立。 在文学创作上,沈从文同样要求文学自身的独立性,他认为,文学在表现人生社会的同时,必须烯烧起作家个人的生命之火,“我们实在需要些作家!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作家,能够追求这个民族一切症结所在,并弄明白了这个民族人生观上的虚浮、懦弱、迷信、懒惰”。他决不允许作家“只知道求进髦”而“走上了一条共通必由的大道”,“结果把自己完全失去了”。30年代中期的那场“京沪之争”就是沈从文为了追求创作个性和独立性所进行的一次努力。所以,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决无趋炎附势、迎合时尚之笔。

马恩现实主义与无边现实主义之比较

摘要:就加洛蒂无边现实主义与马、恩现实主义进行分析比较,探讨无边现实主义理论得失,准确认识马、恩现实主义基本原则。 关键词:无边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典型理论 马、恩现实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抽象思辩哲学和自然主义,同时总结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艺术经验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它有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法国文艺理论家罗杰·加洛蒂的无边现实主义是对马、恩现实主义理论的再探讨。60年代初,围绕卡夫卡作品问题讨论,发展到关于现实主义问题大争论。主要争论的问题是:现实主义的界限以及它在现代艺术中的地位问题;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关系问题;还有一个极敏感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否存在异化现象。加洛蒂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仍然存在异化,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是相通的,“应该开放和扩大现实主义的定义,根据这些当代特有的作品,赋予现实主义以新的尺度”1;在《论现实主义及其边界》一文里,他强调指出“无边的现实主义”的原理是:世界在我之前就存在,在没有我之后也将存在;这个世界和我对它的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因而是处于经常变革的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对这种变革都负有责任。因而,加洛蒂说:“现实主义是无边的。” 问题在于能不能扩大现实主义的边界来囊括现实主义,能不能因在作品里那怕反映了一点儿现实性就把它看作现实主义呢? 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就马、恩现实主义和无边现实主义进行比较分析。这里就马、恩异化观和加洛蒂异化观,马、恩反映现实生活的理论和加洛蒂现实本身无边论,马、恩典型理论和加洛蒂神话理论进行具体分析比较。 (一) 马、恩异化理论和加洛蒂异化理论都涉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关于异化问题的论述。黑格尔把异化概念看作是人与人之间不平等关系的表现。他把历史上各种人奴役人的形式看作是异化了的社会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越来越失去它的直接性就是异化劳动。异化劳动是一种精神活动,一切异化现象都是自我意识的异化、外化、对象化,自然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和对象化,异化具有普遍性。由此看来,黑格尔异化观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上的。费尔巴哈不是从绝对精神和自我意识出发,而是直接用异化概念分析宗教。他认为,上帝是人创造的,是人按照自己的本质创造出来的,人创造了上帝,上帝却成了与人相对立的东西,主宰了人的一切,这就是异化、外化、疏远化。因而,他主张以人的权威代替神的权威,这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宗教观。但是,费尔巴哈不强调人的社会性,把人理解为抽象的人,把人等同于生物。由此看来,费尔巴哈的宗教观、异化观是建立在人本学基础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观都有自己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用异化劳动理论说明历史,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及一切私有制本身;异化劳动主要表现在工人和自己生产的产品相异化。“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2。“劳动的这种实现表现为劳动者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的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3。工人和自己的生产行为相异化。劳动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工人在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异化劳动的直接后果就是人性异化,包括工人自我异化。人和动物之间没有类的差别,人退化到动物,人的东

高中语文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名家名作精练--沈从文作品精选精练

2020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名家名作精练--沈从文作品精选精练 三三(节选) 沈从文 三三如一般小孩,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照规矩,十五岁的三三,要招郎上门也应当是时候了。 三三大了,还是同小孩子一样,一切得傍看妈妈。母女两人把饭吃过后,在流水里洗了脸,望到行将下沉的太阳,一个日子就打发走了。有时听到堡子里的锣鼓声音,或是什么人接亲,或是什么人做斋事,“娘,带我去看。”又像是命令又像是请求的说着,若无什么别的理由推辞时,娘总得答应同去。去一会儿,或停顿在什么人家喝一杯蜜茶,荷包里塞满了榛子胡桃,预备回家时,有月亮天什么也不用,就可以走回家。遇到夜色晦黑,燃了一把油柴,毕毕剥剥的响着爆着,什么也不必害怕。若到总爷家寨子里去玩时,总爷家还有长工打了灯笼送客,一直送到碾坊外边。只有这类事是顶有趣味的事。在雨里打灯笼走夜路,三三不能常常得到这机会,却常梦到一人那么拿着小小红纸灯笼,在溪旁走着,好象只有鱼知道这回事。 当真说来,三三的事,鱼知道的比母亲应当还多一点,也是当然的。三三在母亲身旁,说的是母亲全听得懂的话,那些凡是母亲不明白的,差不多都在溪边说的。溪边除了鸭子就只有那些水里的鱼,鸭子成天自己哈哈哈的叫个不休,哪里还有耳朵听别人说话! 一天下午,三三回碾坊来,快到屋边时,黄昏里望到溪边有两个人影子,有一个人到树下,拿着一枝竿子,好象要下钓的神气,三三心想这一定是来偷鱼的,照规矩喊着:“不许钓鱼,这鱼是有主人的!”一面想走上前去看是什么人。 就听到一个人说:“谁说溪里的鱼也有主人?难道溪里活水也可养鱼吗?” 另一人又说:“这是碾坊里小姑娘说着玩的。” 那先一个人就笑了。 旋即又听到第二个人说,“三三,三三,你来,你鱼都捉完了!” 三三听到人家取笑她,声音好象是熟人,心里十分不平! 就冲过去,预备看是谁在此撒野,以便回头告给母亲。走过去时,才知道那第二回说话的人是总爷家管事先生,另外同一个从没见过面的年青男人。那男人手里拿的原来只是一个拐杖,不是什么钓竿。那管事先生是一个堡子里知名人物,他认得三三,三三也认识他,所以当三三走近身时,就取笑说:“三三,怎么鱼是你家养的?你家养了多少鱼呀!” 三三见是总爷家管事先生,什么话也不说了,只低下头笑。头虽低低的,却望到那个好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修课程。 1、课程要求系统介绍西方文学发展概况,重点分析各国﹑各时期﹑各流派代表作家与作品。要求学生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以开放的心态,广泛了解各国优秀文学遗产,初步掌握其思想﹑艺术特征,提高分析﹑鉴赏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 2、本教程讲授一学年,包括从古代到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外国文学。二十世纪盛行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情况,列入专业选修课《西方现代派文学》中讲授。因课时的原因,东方文学部分也列入专业选修课《东方文学》中讲授。 3、本大纲是作为参考性的文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完成教学大纲基本内容的前提下作出调整。 二、课程教学大纲 本课程教学大纲里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时数和教学内容概要。 绪论 1、教学目标:理解学习外国文学的意义、外国文学的基本特征、发展历程及掌握学习外国文学方法。 2、教学重点:外国文学的知识体系。 3、教学时数:2学时。 4、教学内容概要: 学习外国文学的意义;外国文学的特征、课程知识体系;如何学习外国文学。 第一章古代文学 1、教学目标:了解欧洲的上古文学的概貌;荷马史诗的基本内容和艺术成就;戏剧的产生、发展和成就。 2、教学重点:神话、史诗、戏剧(特别是悲剧)。 3、教学时数:概述:4学时;荷马史诗:6学时;古希腊戏剧:4学时 4、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节概述 欧洲古代文学是指古希腊罗马文学。古希腊文学发展及主要文学成就。古罗马文学发展及主要文学成就。维吉尔《埃涅阿斯纪》。 第二节荷马史诗 史诗的题材——特洛亚战争。作者及作品的形成——“荷马问题”。史诗内容——《伊利昂纪》:战争史诗;《奥德修纪》:海上漂泊。艺术成就:“荷马式的比喻”。 第三节古希腊戏剧 古希腊戏剧的起源——酒神祭祀。戏剧内容——命运悲剧。三大代表作家作品及其创作特征。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德斯《美狄亚》。古希腊喜剧:阿里斯托芬《阿卡奈人》。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1、教学目标:了解基督教对中世纪欧洲文学的影响以及但丁的跨时代的意义。 2、教学重点:中世纪文学的基本类型;《神曲》思想内容的双重性。 3、教学时数:概述:4学时;但丁:4学时。 4、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节概述 中世纪历史的分期。中世纪文学的文化历史背景与基本特点。中世纪文学的基本类型:教会文学、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城市文学。 第二节但丁 但丁是人文主义的先驱者。生平与创作。《神曲》思想内容的双重性。艺术手法:梦幻的形式和象征、寓意的手法。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1、教学目标:掌握人文主义文学在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和英国的重大成就。深入理解《堂吉诃德》、莎士比亚戏剧的代表作品。 2、教学重点: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特点;《堂吉诃德》的现实主义成就;莎士比亚的喜剧和“四大悲剧”对世界文学发展的贡献及哈姆莱特的形象。 3、教学时数:概述:4学时;塞万提斯:4学时;莎士比亚:4学时 4、教学内容概要: 第一节概述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文主义思想特征和文学特征。

沈从文简介与生平

沈从文简介与生平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苗族,湖南凤凰县(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30年代知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文体家。他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 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 散文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一些后来的作家曾深受他创作风格的影响。 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小说写得平静、哀怨,美丽中透着悠长的感伤。他写湘西的乡下人,钟情于未被都市污染的人们,但又对现代文明罩在人性身上的暗影,生出厌倦的情感。 代表作《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晚年醉心于文物研究,对服饰、瓷器、锦缎丝绸、旧版经文,多有心得。一本《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林林总总,巍巍大气,像他的小说一样,流动着祥和之美。 沈从文生平 14~15岁时,他投身行伍,随本乡土著部队到沅水流域各地,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随军辗转于湘、川、黔三省边境一带,开始接触中外文学作品。 1922年他到北京,受到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影响。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在《晨报》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此后一发而不可收。 同年与胡也频合编《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1928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人间》杂志。 1929年时,任教于中国公学,这时沈从文的作品已颇有名气了。 20年代末到抗战爆发的七八年间,出版了小说集《好管闲事的人》《石子船》《老实人》《月下小景》等二十多部小说集,成为当时新文学领域中小说创作数量最多的作家之一。 1930年起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 1934年起编辑北平和天津的《大公报》副刊《文艺》。这一时期是他创作生命的高峰期。那时他已写下了《边城》、《湘行散记》等,不久,苏雪林、刘西渭等都撰文肯定了他的创作,可谓声名鹊起,一时气撼文坛。 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编辑《大公报》、《益世报》等文学副刊。 1949年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 1957年被动放弃了文学生涯。 1978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致力于中国古代服饰及其他史学领域的研究。研究成果有《唐宋铜镜》、《龙凤艺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著作。 1980年曾应邀赴美国讲学。 1982年增补为中国文联委员。 1988年病逝于北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