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及风电场的发输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

计及风电场的发输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
计及风电场的发输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

第32卷第13期电网技术V ol. 32 No.13 2008年7月Power System Technology Jul. 2008 文章编号:1000-3673(2008)13-0069-06 中图分类号:TM614;TM732 文献标识码:A 学科代码:470·40

计及风电场的发输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

刘威1,赵渊1,周家启1,王成亮1,胡博1,

张禄琦1,彭鹄2,田娟娟2

(1.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重庆市沙坪坝区 400044;

2.重庆电力设计院,重庆市沙坪坝区 400044)

Reliability Assessment of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Systems

Containing Wind Farms

LIU Wei1,ZHAO Yuan1,ZHOU Jia-qi1,WANG Cheng-liang1,HU Bo1,

ZHANG Lu-qi1,PENG Hu2,TIAN Juan-juan2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ower Transmission Equipment & System Security and New Technology (Chongqing University),Shapingba District,Chongqing 400044,China;2.Chongqing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Shapingba District,Chongqing 400044,China)

ABSTRACT: Considering the features of sequentiality and self-correlation of wind speed, an auto-regressive and moving average (ARMA) model for wind speed is built. Combining with the state models of conventional generating units, transmission lines and transformers, a Monte Carlo simulation based wind farm reliability model is established to perform reliability assessment of power generation and transmission system containing wind farm, meanwhile, a multi-state service provider (MSP) model of power generation and transmission system is built; combining the MSP model with distribution system, the reliability indices of distribution network such as average interruption frequency and interruption caused electricity loss are calculated. By means of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reliability indices, the impact of wind farm on distribution system is researched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terconnection of wind farm with power grid can play a certain role in the improvement of power system reliability.

KEY WORDS: wind farm;distribution system;reliability assessment;sequential Monte Carlo simulation;multi-state service provider model

摘要:考虑风速时序性和自相关性的特点,建立了风速的自回归移动平均(auto-regressive and moving average,ARMA)模型,并结合常规机组、线路和变压器等状态模型,建立了基于蒙特卡罗仿真方法的风电场可靠性模型,对含风电场的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607021)。

Project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SFC)(50607021).发输电组合系统进行可靠性评估,同时建立了发输电组合系统的多状态机组等值模型,将该等值模型与配电系统相结合,计算了平均停电频率和停电电量损失等配电网可靠性指标,通过分析和比较可靠性指标研究了风电场对配电系统可靠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风电机组的接入对提高电力系统可靠性具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风电场;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序贯蒙特卡罗仿真;多状态机组等值模型

0引言

随着环境与资源问题的日趋严重,成本低廉和技术成熟的风力发电成为电力系统中相对增长较快的新能源发电技术。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并网型风电机组(wind turbine generator,WTG)出现在电力系统中[1-5]。但风力的随机性和间歇性会对电力系统稳定运行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对于含有风电场的电力系统,需建立正确的可靠性模型并分析其可靠性。

含风电场的电力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主要有解析法和模拟法[6-8]:解析法是通过计算风电机组输出功率的概率分布建立多个风电机组的可靠性模型;模拟法在建模和算法实现等方面比解析法简单,可模拟风速随时间变化的不确定性,并能再现系统实际运行的情况,适用于评价风电场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目前,风电场并网对发输电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已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并取了一定的成果[8-12],

70 刘威等:计及风电场的发输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 V ol. 32 No.13

而对风电厂并网对配电系统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文主要针对风电场并网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建立基于序贯蒙特卡罗仿真方法的风电场可靠性模型。该模型考虑了风速的随机性和风电机组的强迫停运,将风电场可靠性模型与发输电组合系统相结合,对含风电场的发输电组合系统进行可靠性评估,进而形成发输电组合系统的可靠性指标,根据这些指标形成与配电系统相联节点的多状态机组等值模型,并采用基于开关影响范围的复杂配电网可靠性顺流评估算法[13]

计算风电场对配电系统

可靠性的影响,综合评估含风电场的发输配电系统

的可靠性。

1 风电场的可靠性模型

1.1 风电机组出力模型

WTG 是否处于发电状态及出力大小都取决于风速的状况,WTG 输出功率与风速的关系曲线见图1。

P co r ci

图1 风电机组出力曲线 Fig. 1 The output curve of WTG

风电机组出力曲线的函数表达式近似为[14]

ci 2r ci r r co

co 00()0t t t t t r t t V V A BV CV P V V V P P V V V V V ≤≤?

?++≤≤?=?≤≤??≤?

,,,, (1) 式中:P t 为t 时刻机组输出功率;V t 为t 时刻风速;P r 、V ci 、V r 和V co 分别为风机额定功率、启动风速、额定风速和切除风速;A 、B 和C 分别为风机功率特性曲线参数,不同风机会稍有不同,其表达式如下: 3ci r ci ci r ci r 2

r ci r 3

ci r ci r ci r 2

r ci r 3ci r 2r ci r 1[()4]2()1[4()(3)]2()1[24]2()V V A V V V V V V V V V V B V V V V V V V V V C V V V ?+??

=+?????????+???

=+?+????????+???=????????(2) 1.2 风速模型

风电场风速是随机变化的,风速时间序列本身

具有时序性和自相关性,即某时刻的风速和此前时刻的风速有关,因此可通过时间序列的过去值和现在值来预测将来值。本文应用时间序列法中自回归

移动平均(auto-regressive and moving average ,ARMA)模型来预测未来风速值。ARMA 模型的表达式[15]为

1122t t t n t n t y y y y φφφα???=++++?"

1122t t m t m θαθαθα??????" (3)

式中:OW ()/t t t t y V μσ=?,其中V OW t 为观测风速数据;t μ和t σ分别为观测风速数据均值及方差的估计值;i φ(i =1~n )为自回归系数;i θ(i =1~m )为滑动平均

系数;{}t α是一个均值为零且方差为2

ασ的正态白噪声序列,即2(0,)t N αασ∈。因此风速的预测值S tW V ′为

SW t t t t V y μσ′=+ (4)

1.3 机组的停运模型

风电机组与常规机组都采用两状态模型,即正常工作状态和停运状态。采用序贯蒙特卡罗仿真方法,在一个时间跨度上对每个元件停留在当前状态的持续时间进行抽样,对不同的状态,如运行或修复过程,可以假设有不同的状态持续时间概率分布。一般情况下,工作时间和修复时间服从指数分布,即元件的失效率λ和修复率μ为常数[16],则其状态持续时间的抽样值为

ln /t R λ=? (5) ln /t R μ′=? (6)

式中:t 和t ′分别为运行持续时间和检修时间;R 为 对应于元件在区间[0,1]均匀分布的随机数。

2 发输电组合系统等值模型

2.1 发输电系统多状态等值模型 风电机组与常规机组通过电网向用户供电,发

电机组与输电网组合成一个复杂的系统向配电网供电,因此可将发输电组合系统等值为一个多状态发电机组(multi-state service provider ,MSP)向配电系统供电,如图2所示[17]。

MSP 任意故障状态的概率和频率是基本的系

(a) 等值前 (b) 等值后

图2 系统可靠性等值模型

Fig. 2 Reliability equivalent model of the system

第32卷 第13期 电 网 技 术 71

统参数。如果一个停运事件中有k 个元件正常工作,m 个元件发生故障,则发生这个停运事件的概率和频率分别为

1

1

k

m

s i j i j P A U ===?∏∏ (7)

s s s F P D = (8)

式(7)(8)中:P s 为状态s 的概率;F s 为状态s 的频率;A i 为元件i 的可用率;U j 为元件j 的不可用率;D s 为系统离开状态s 的转移率。式(7)(8)的前提是假设发电元件和输电元件的故障率和修复率独立。

MSP 任一状态的可用容量是另一个基本系统参数。状态s 的可用容量G s 可用该状态下系统等效的发电机容量G ts 和等效的负荷L ts 表示,即

s ts ts G G L =? (9) 需要说明的是,G ts 为假设状态s 下满足发电和网络约束,系统能传输到图2中边界点3的最大有功出力,L ts 为状态s 下系统经负荷消减后除边界点3外所有节点的负荷之和,G s 为等效发电机容量在满足系统除边界点外所有负荷需求后能传输到边界点的最大可用容量。

在分析完系统所有的状态以后,可把系统可用容量相近的状态合并,即

s s E

P P ∈=∑ (10)

s s E

F F ∈=∑ (11)

式中E 为系统可用容量相近的状态集合。 2.2 系统元件的等值模型

经过等值后,外部系统转化为一个或多个多状态节点,称这些多状态节点为等值点,等值点的每个状态对应不同的可用容量,这些等值节点往往通过变电站(母线、变压器和断路器)与配电网相联,利用网络等值技术可将这些元件等值为一单组元件S 。图3为一典型变电站的等值模型。

3 含风电场的发输配电系统可靠性蒙特卡罗仿真算法

蒙特卡罗方法不同于确定性数值方法,它是通

(a) 等值前 (b) 等值后图3 变电站可靠性等值模型

Fig. 3 Reliability equivalent model of the station

过模拟随机变量来解决数学问题的非确定性的(概率统计或随机)数值方法,该方法也被称为统计试验方法。由于风速具有随机性和随时间连续变化的特点,采用序贯蒙特卡罗仿真方法可较为方便地模拟含风电场的组合系统在运行中的实际问题,重现实际系统运行情况。

含风电场的发输配电系统可靠性蒙特卡罗仿真算法如下:把1 a 分为8760个小时区间,假定每个小时区间系统条件不变;根据ARMA 模型模拟每个小时的风速值,确定风电机组出力;再根据式

(5)(6)对系统元件进行随机抽样,得到系统各元件的运行状态;建立基于蒙特卡罗仿真方法的风电场可靠性模型,对含风电场的发输电组合系统进行可靠性评估,形成系统可靠性指标;根据这些指标建立多状态等值模型,计算风电场对配电系统可靠性的影响,综合评估含风电场的发输配电系统的可靠性。该算法流程如图4所示。

图4 算法流程

Fig. 4 The flow diagram of the algorithm

4 算例结果与分析

4.1 仿真系统及参数

根据上述风电场可靠性模型,本文编写Matlab 程序实现序贯蒙特卡罗仿真,并对IEEE-RBTS [18]可靠性测试系统进行了实际计算。该系统包括6个节点、9条线路、11台常规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240 MW ,系统最大负荷为185 MW 。

RBTS-BUS 6测试系统为带分支馈线的复杂中

压配电系统,有83个节点、40个负荷节点、2938个用户,系统平均负荷有功功率为10.72 MW ,具体参数参见文献[19-20]。

72 刘威等:计及风电场的发输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 V ol. 32 No.13

4.2 风速模型

由于风速具有时序性和自相关性的特点,本文选择时间序列法中的ARMA 模型,并根据某风电场风速的历史数据,利用Matlab 中系统辨识工具箱对 其进行定阶和参数估计,所得的结果如下:t y =

12340.93360.45060.55450.1110t t t t t y y y y a ????+?++? 1230.20330.46840.2301t t t ααα????+,其中{}t α是均值为零且方差为20.409 423的正态白噪声序列。 4.3 风电场并网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

在RBTS-BUS 6测试系统节点1接入总装机容量为24 MW 的风电场,由120台容量为200 kW 的风电机组组成。各风机的启动风速、额定风速和切除风速均相同,分别为3、12、30 km/h ,强迫停运率取

为0.05。

RBTS-BUS 6系统的多状态机组等值参数见表1。风电场并网后的RBTS 系统多状态机组等值参数见表2。风电场并网前后RBTS 系统和配电系统可靠性指标分别见表3、4。表3给出了风电场并网前后系统失负荷概率(loss of load probability ,LOLP)、

电量不足期望(expected energy not supplied ,

EENS)、 表1 RBTS-BUS 6系统的多状态机组等值参数 Tab. 1 MSP parameters of RBTS-BUS 6 system

状态 容量不足/MW

发生概率 发生频率/(次/a) 1 0 0.996 28

113.850 00

2 0.421 62 1.670 7×10?4 0.091 98

3 0.962 16 1.48

4 6×10?7

0.004 38 4 1.502 70 1.907 7×10?3 0.832 20 5 2.043 20 5.522 9×10?5 0.030 66 6 2.583 80 6.312 3×10?5 0.039 42 7 3.664 90 1.792 2×10?4

0.100 74

8 3.664 90 2.838 7×10?5

0.017 52 9 4.205 40 2.824 9×10?6 0.004 38 10 4.745 90 1.227 6×10?6 0.004 38 11 5.827 00 7.395 3×10?6 0.017 52 12 5.827 00 9.900 0×10?6 0.008 76 13 7.989 20 2.073 4×10?5 0.004 38 14

20.000 00

1.287 0×10?3

1.200 10

表2 风电场并网后的RBTS 系统多状态机组等值参数

Tab. 2 MSP parameters of RBTS-BUS6 with wind farms

状态 容量不足/MW

发生概率 发生频率/(次/a) 1 0 0.998 42

126.120 000

2 0.06

3 265 2.456 3×10?5

0.004 380 3 0.069 425 3.940 5×10?6 0.004 380 4 0.164 060 6.186 2×10?6 0.004 380 10 1.070 300 9.829 2×10?5

0.074 460 11 1.080 300 1.135 5×10?4 0.052 560 39 3.232 400 3.278 4×10?5 0.008 760 40 4.505 400 7.615 5×10?6 0.004 380 41

20.000 000

1.073 3×10?3 1.165 100

表3 风电场并网前后RBTS 系统的可靠性指标 Tab. 3 Reliability indices of the RBTS system

with and without wind farms

未加风电场

加风电场

研究对象

LOLP EENS/(MWh/a) LOLP EENS/(MWh/a)

节点20.002 443 040.33 0.000 666 7 3.961 节点30.008 490 6496.13 0.002 478 0 104.519 节点40.008 370 5233.47 0.002 369 0 39.774 节点50.002 563 140.815 0.000 775 7 3.9746 节点60.003 730 0227.06 0.001 905 6 207.670 系统

0.009 766 6

1037.80

0.003 265 1

359.900

表4 风电场并网前后配电系统的可靠性指标 Tab. 4 Reliability indices of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with and without wind farms

指标 未加风电场 加风电场 SAIFI/[次/(户?a)]

2.990 2

2.262 7

ENS/(MWh/a) 205.500 127.660

配电系统平均停电频率(system average interruption

frequency index ,SAIFI)和停电电量损失(energy not supplied ,ENS)的计算结果。

从表1~4可以看出,增加24 MW 的风电场后,系统可靠性水平有明显提高。RBTS 的失负荷概率和电量不足期望值为并网前系统指标的1/3。对比风电场并网前后各负荷节点电量不足期望值可看出,风电场附近的各负荷点可靠性有明显提高,负荷点

6距离稍远,但仍然有一定的提高。同时对比风电场并网前后配电系统平均停电频率和停电电量损失发现,配电系统可靠性指标也有较大的改善。这些现象表明虽然风电机组的供电可靠性较低,但对整个发输配系统可靠性仍有较大贡献。因此,从系统可靠性综合评估的角度考虑,适当投入风电机组可提高发输配系统的可靠性。 4.4 增加风电场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

通过表1~3可以看出,当系统投入24 MW 的风电场以后,系统可靠性指标明显降低。下面分4次增加风电场容量,每次增加30台风电机组,分别计算系统可靠性指标,结果如表5所示。系统可靠性指标随风电场容量变化曲线见图5。

表5 不同风电场下系统的可靠性指标

Tab. 5 Reliability indices of the system

with different wind farms

风电场容量/MW

LOLP EENS/(MWh/a) ENS/(MWh/a)0 0.009 766 61037.80 205.50 6 0.004 368 3680.91 161.57 12 0.004 164 1520.15 141.56 18 0.003 607 5428.59 134.04 24

0.003 265 1

359.90

127.66

第32卷 第13期 电 网 技 术 73

0 5 1015 20

风电场容量/MW 1 000 600

200

E E N S /(M W h /a )

(a) 电量不足期望

0 5 1015 20

风电场容量/MW 200 160

E N S /(M W h /a )

120

(b) 停电电量损失

图5 系统指标随风电场容量变化曲线 Fig. 5 The changing curve of reliability indices of system with the capacitance of wind farm

根据表4和图5可看出,当最初电网中增加容量为30×200 kW 的风电场时,对发输配电系统可靠性贡献较明显,系统指标大幅度降低,但随着风电容量的增加,新增加的风电场对系统可靠性的贡献越来越小,出现了“饱和”现象。这种现象对配电系统尤为明显,在风电场容量增加到12 MW 以后,再增加风电场,配电系统的停电电量损失变化不大。因此,考虑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在含风力发电的系统中,应适当选取风机台数。

4.5 启动风速、额定风速和切除风速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

在RBTS-BUS 6测试系统节点1接入容量为60×

200 kW 的风电场,依次改变启动风速、额定风速以

及切除风速,配电网系统停电电量损失如图6所示。

10 12 14 16

200 160

120

稳定风速/(m/s) 2 3 4 5

150

100

启动风速/(m/s) (a) 启动风速变化的情况(b) 稳定风速变化的情况25 30 35

150

100

切除风速/(m/s) (c) 切除风速变化的情况E N S /(M W h /a )

E N S /(M W h /a ) E N S /(M W h /a )

图6 ENS 随风速参数变化曲线

Fig. 6 The changing curves of ENS with wind speed

从图6可看出,当启动风速、切除风速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对系统可靠性指标的影响较小,而风机额定风速的变化对其指标的影响较大。这主要是因为风电场的风速在额定风速附近出现的概率

较大,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较大,而在启动风速和切除风速附近出现的概率较小。因此在选择风机参数时,应结合当地风能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参数,以取得最优效果。

5 结论

(1)本文针对风能随机性和波动性的特点,建立了风电场可靠性模型,实现了对含风电场的发输电组合系统的序贯蒙特卡罗仿真,并基于此建立了发输电组合系统的多状态机组等值模型,分析了风电场对配电系统可靠性的影响。

(2)虽然风电机组的供电可靠性较低,但对整个发输配系统的可靠性仍有较大贡献。因此,从系统可靠性评估的角度考虑,适当投入风电机组可提高发输配系统的可靠性。

(3)通过分析风速参数、风机台数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发现风机台数和额定风速对系统可靠性指标的影响较大,风机台数过多会出现“饱和”现象。因此,在风电系统规划设计中应着重考虑额定风速及风机台数的选取,基于可靠性和经济性的角度确定最优发电容量。

参考文献

[1]

吴俊玲,周双喜,孙建锋,等.并网风力发电最大注入功率分析[J].电网技术,2004,28(20):28-32.

Wu Junling ,Zhou Shuangxi ,Sun Jianfeng ,et al .Analysis on maximum power injection of wind farm connected to power system [J].Power System Technology ,2004,28(20):28-32(in Chinese). [2]

雷亚洲,王伟胜,印永华,等.一种静态安全约束下确定电力系统风电准入功率极限的优化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1,21(6):25-28.

Lei Yazhou ,Wang Weisheng ,Yin Yonghua ,et al .An optimizatio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wind power penetration limit in power system under static security constraints[J].Proceedings of the CSEE ,2001,21(6):25-28(in Chinese). [3]

迟永宁,刘燕华,王伟胜,等.风电接入对电力系统的影响[J].电网技术,2007,31(3):77-81.

Chi Yongning ,Liu Yanhua ,Wang Weisheng ,et al .Study on impact of wind power integration on power system[J].Power System Technology ,2007,31(3):77-81(in Chinese). [4]

雷亚洲,王伟胜,印永华,等.基于机会约束规划的风电穿透功率计算[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2,22(5):32-35.

Lei Yazhou ,Wang Weisheng ,Yin Yonghua ,et al .Wind power penetration limit calculation based on chance constrained programming [J].Proceedings of the CSEE ,2002,22(5):32-35(in Chinese). [5]

王守相,江兴月,王成山.含风力发电机组的配电网潮流计算[J].电网技术,2006,30(21):42-45.

Wang Shouxiang ,Jiang Xingyue ,Wang Chengshan .Power flow analysis of distribution network containing wind power generators [J].Power System Technology ,2006,30(21):42-45(in Chinese). [6]

赵渊,周家启,周念成,等.大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的解析计算

74 刘威等:计及风电场的发输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V ol. 32 No.13

模型[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6,26(5):19-25.

Zhao Yuan,Zhou Jiaqi,Zhou Niancheng,et al.An analytical approach

for bulk power systems reliability assessment[J].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06,26(5):19-25(in Chinese).

[7] 宋云亭,郭永基,程林.大规模发输电系统充裕度评估的蒙特卡

罗仿真[J].电网技术,2003,27(8):24-28.

Song Yunting,Guo Yongji,Cheng Lin.Monte-carlo simulation to

adequacy evaluation for large-scale power generation and transmission system[J].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03,27(8):

24-28(in Chinese).

[8] 陈树勇,戴慧珠,白晓民,等.风电场的发电可靠性模型及其应

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0,20(3):26-29.

Chen Shuyong,Dai Huizhu,Bai Xiaomin,et al.Reliability model

of wind power plants and its application[J].Proceeding of the CSEE,

2000,20(3):26-29(in Chinese).

[9] 王海超,鲁宗相,周双喜.风电场发电容量可信度研究[J].中国

电机工程学报,2005,25(10):103-106.

Wang Haichao,Lu Zongxiang,Zhou Shuangxi.Research on the

capacity credit of wind energy resources[J].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05,25(10):103-106(in Chinese).

[10] 栗文义,张保会,巴根.风/柴/储能系统发电容量充裕度评估[J].中

国电机工程学报,2006,26(16):62-67.

Li Wenyi,Zhang Baohui,Ba Gen.Capacity adequacy evaluation of

wind-diesel-storage system[J].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06,

26(16):62-67(in Chinese).

[11] 吴义纯,丁明,李生虎.风电场对发输电系统可靠性影响的评估

[J].电工技术学报,2004,19(11):72-76.

Wu Yichun,Ding Ming,Li Shenghu.Reliability assessment of wind

farms in generation and transmission systems[J].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2004,19(11):72-76(in Chinese).[12] 吴义纯,丁明.基于蒙特卡罗仿真的风力发电系统可靠性评价

[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4,24(12):70-73.

Wu Yichun,Ding Ming.Reliability assessment of wind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based on Monte-Carlo simulation[J].Electric

Power Automation Equipment,2004,24(12):70-73(in Chinese).[13] 彭鹄,谢开贵,邵黎,等.基于开关影响范围的复杂配电网可靠

性顺流评估算法[J].电网技术,2007,31(9):13-16.

Peng Hu,Xie Kaigui,Shao Li,et al.Down-stream Algorithm of Reliability Evaluation for Complex Electrical Distribution Networks Based on the Effects of Switches[J].Power System Technology,

2004,19(11):72-76(in Chinese).

[14] Billinton R,Bai Guang.Generating Capacity Adequacy Associated

With Wind Energy[J].IEEE Trans on Energy Conversion,2004,

19(3):641-646.

[15] Billinton R,Chen Hua,Ghajar R.A sequential simulation techniques

for adequacy evaluation of generating systems including wind energy [J].IEEE Trans on Energy Conversion,1996,11(4):728-734.

[16] 李文沅.电力系统风险评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7] Billinton R,Wang P.Deregulated power system planning using a

reliability network equivalent technique[J].IEEE Proceedings-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1999,146(1):25-30.[18] Billinton R,Kumar S,Chowdhury N,et al.A reliability test system

for education purposes:basic data[J].IEEE Trans on Power Systems,1989,4(3):1238-1244.

[19] Billinton R,Satish J.A test system for teaching overall power system

reliability assessment[J].IEEE Trans on Power Systems,1996,

11(4):1670-1676.

[20] Allan R N,Billinton R,Sjaeief I,et al.A reliability test system for

education purposes:basic distribution system data and results [J].IEEE Trans on Power Systems,1991,6(2):813-820.

收稿日期:2008-01-15。

作者简介:

刘 威(1981—),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为电力系统规划和可靠性,E-mail:lw818181

@https://www.360docs.net/doc/9d16317787.html,;

赵 渊(1974—),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电力系统规划和可靠性研究;

周家启(1938—),男,教授,博士生导师,长

期从事电力系统规划和可靠性研究。

刘 威

(编辑杜宁)

茂县小金县县委县政府致信感谢国家电网公司

6月19日、20日,四川省茂县县委、县政府,小金县县委、县政府,先后向国家电网公司发出感谢信,代表当地受灾群众对国家电网公司的大力援助和无私奉献致以崇高敬意,对湖南、江西两省电力公司支援当地电网抢修恢复的全体人员表示衷心感谢。

汶川大地震使茂县、小金县等地电网严重损毁。在地方电力公司抢修力量薄弱、材料缺乏的情况下,国家电网公司迅速部署湖南、江西、湖北、河南、重庆、四川六省市电力公司,组织精干抢修队伍对口支援抢修四川受灾县的地方电网。其中湖南、江西公司分别支援茂县和小金县。

茂县县委、县政府在感谢信中说,湖南公司全体参战队员临危不惧、努力奋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使当地电力恢复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国家电网工作作风值得该县干部群众学习。小金县县委、县政府在信中说,江西公司和灾区人民心连心,组织精锐参战队伍,火速开展抢修工作。事实证明,国家电网员工是一支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困难面前不退缩、灾害面前不低头的队伍,是一支能打硬仗、善打胜仗的队伍,树立了新时期“电力铁军”形象,赢得了灾区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为该县树立了一面抗震救灾的英雄旗帜。国家电网员工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该县夺取抗震救灾和重建美好家园的全面胜利提供了坚强的电力保障。

配电可靠性准则及规定

配电系统可靠性准则及规定 一、电力系统可靠性准则的一般概念 所谓电力系统可靠性准则,就是在电力系统规划、设计或运行中,为使发电和输配电系统达到所要求的可靠度满足的指标、条件或规定,它是电力系统进行可靠性评估所依据的行为原则和标准。 电力系统可靠性准则的应用范围为发电系统、输电系统、发输电合成系统和配电系统的规划、设计、运行和维修工作。 电力系统可靠性准则考虑的因素一般有:①电力系统发、输、变、配设备容量的大小;②承担突然失去设备元件的能力和预想系统故障的能力;③对系统的控制、运行及维护;④系统各元件的可靠运行;⑤用户对供电质量和连续性的要求;⑥能源的充足程度,包括燃料的供应和水库的调度;⑦天气对系统、设备和用户电能需求的影响等。其中①、②、⑥等因素可由规划、设计来控制,其余各因素则反映在生产运行过程之中。 电力系统可靠性准则按其所要求的可靠度获取的方法、考虑的系统状态过程及研究问题的性质不同,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1.1. 概率性准则和确定性准则 电力系统可靠性准则按其要求的可靠度获取的方法,分为概率性准则和确定性准则。 (1)概率性准则。它是以概率法求得数字或参量来表示提供或规定可靠度的目标水平或不可靠度的上限值,如电力(电量)不足期望值或事故次数期望值。因此,概率性准则又称为指标或参数准则。此类准则又被构成概率性或可靠性评价的基础。 (2)确定性准则。它采取一组系统应能承受的事件如发电或输电系统的某些事故情况为考核条件,采用的考核或检验条件往往选择运行中最严重的情况。考虑的前提是如果电力系统能承受这些情况并保证可靠运行,则在其余较不严重的情况下也能够保证系统的可靠运行。因此,确定性准则又称为性质或性能的检验准则。此类准则是构成确定性偶发事件评价的基础。

配电网馈线系统保护原理及分析(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配电网馈线系统保护原理及分析(正式)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8696-71 配电网馈线系统保护原理及分析(正 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一引言 配电自动化技术是服务于城乡配电网改造建设的重要技术,配电自动化包括馈线自动化和配电管理系统,通信技术是配电自动化的关键。目前,我国配电自动化进行了较多试点,由配电主站、子站和馈线终端构成的三层结构已得到普遍认可,光纤通信作为主干网的通信方式也得到共识。馈线自动化的实现也完全能够建立在光纤通信的基础上,这使得馈线终端能够快速地彼此通信,共同实现具有更高性能的馈线自动化功能。 二.配电网馈线保护的技术现状 电力系统由发电、输电和配电三部分组成。发电环节的保护集中在元件保护,其主要目的是确保发电

厂发生电气故障时将设备的损失降为最小。输电网的保护集中在输电线路的保护,其首要目的是维护电网的稳定。配电环节的保护集中在馈线保护上,配电网不存在稳定问题,一般认为馈线故障的切除并不严格要求是快速的。不同的配电网对负荷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要求不同。许多配电网仅是考虑线路故障对售电量的影响及配电设备寿命的影响,尚未将配电网故障对电力负荷(用户)的负面影响作为配电网保护的目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电力用户用电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供电可靠性和供电电能质量成为配电网的工作重点,而配电网馈线保护的主要作用也成为提高供电可靠性和提高电能质量,具体包括馈线故障切除、故障隔离和恢复供电。具体实现方式有以下几种: 2.1 传统的电流保护 过电流保护是最基本的继电保护之一。考虑到经济原因,配电网馈线保护广泛采用电流保护。配电线路一般很短,由于配电网不存在稳定问题,为了确保

企业电力供配电系统运行可靠性与安全性分析

企业电力供配电系统运行可靠性与安全性分析 摘要:电力系统是由发、供、配、用四大部分构成,而供配电系统涉及电力系 统的供和配两大部分。要想电能在电力系统中正常输配,供配电系统可靠性是基 本保证。通过供配电系统不仅能实现电能在发电厂与用户之间的传输、配送,还 能实现对该过程进行控制和计量,并通过在线监测方式对在系统中随时可能出现 的各种故障进行快速且有效的检测和保护,供配电系统可靠运行能基本保证电力 系统正常运行。 关键词:供配电系统;运行;可靠性;安全性 1企业电力供配电系统运行可靠性与安全性现状 1.1管理不规范 管理不规范会出现混乱局面,由于大多数人缺乏对电路分布情况的全面了解,导致在这 个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安全隐患。而管理层也没有起到有效作用,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 没有肩负起身上的责任,没有发挥出实际效果。随着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不断加快的城 市化进程,为了更好地建设城市,常常会出现大量的施工活动,这些大规模的施工活动对配 电线路容易造成严重破坏,例如很多时候地面施工时,就会出现地下电缆被挖断、地上电缆 被折断等问题。其次在电力线路基础设施建设上面,有些城市没有设置专用架设杆线,这样 造成的后果是多种线路共架,不仅安全性受到影响,还增加了日常维护的难度,并且这样的 设置使得外界因素的不利影响也有所增加。部分用户肆意用电,私自增大使用负荷,给线路 增加了负担,影响到稳定运行。 1.2设备落后 设备是供配电网运行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有:第一,在供配电网中 对部分质量没有达标的套管材料以及绝缘子进行应用。该情况的存在,在高压高负荷以及雷 击状态下,则有较大的几率出现线路短路跳闸故障问题,因此将导致严重永久性故障的发生,不仅会导致发生经济方面的损失,且有可能导致大面积停电事故的发生;第二,在供配电网 设置中,在柱上断路器安置质量方面存在不达标问题,对于工作人员来说,如果没有对其进 行及时的维修,则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断路器来说,其具有较为特殊的连接方式,在具体操作中,如存在不可靠操作情况,则将对安全运行带来非常大的隐患,而需要通过远 程操作方式对人员安全进行保证。可以说,供配电设备的滞后性以及陈旧性都将直接影响到 系统维护调试工作的进行。 1.3后期的防范保护工作不到位 后期的防范保护具体涉及三点:自然环境问题、人为因素、一些飞鸟等小动物。此类问 题基本上都属于意外情况,需要配电人员对电路情况掌握熟悉,能够及时找出问题的出现点 并及时修理。 2企业电力供配电系统运行可靠性与安全性的提升策略 2.1完善供配电系统功能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各个行业与时俱进,当前,自动化技术逐渐融入各个行业中, 实现了对传统生产模式和管理模式的调整。供配电系统运行中经常会出现停电现象,归根究

风电场运行指标名词解读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风电企业生产指标 体系及评价标准(试行) 1、 总则 1.1 目的 为进一步规范中国大唐集团风电企业的生产管理,建立系统、完备的生产指标体系,通过对生产指标的横向对比,评价各风电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带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向低成本、高效益方向发展,实现企业生产管理的纵向提升。 1.2 对象及范围 风电企业生产指标体系的统计填报对象为已经投产的风电场。生产统计指标体系分三级五类十五项指标为基本统计指标。其中三级指风电场级、分公司级、集团级;五类指风资源指标、电量指标、能耗指标、设备运行水平指标、运行维护指标。  2、 生产运行指标释义 2.1 风能资源指标 本类指标用以反映风电场在统计周期内的实际风能资源状况。采用平均风速、有效风时数和平均空气密度三个指标加以综合表征。 2.1.1 平均风速 在给定时间内瞬时风速的平均值。由场内有代表性的测风塔(或若干测风塔)读取(取平均值)。测风高度应与风机轮毂高度相等或接近。 单位:m/s 平均风速是反映风电场风资源状况的重要数据。 2.1.2 有效风时数(有效风时率) 有效风时数是指在风电机组轮毂高度(或接近)处测得的、介于切入风速与切出风速之间的风速持续小时数的累计值。切入风速定为3米/秒,切出风速定为25米/秒。

,单位:小时 其中:T为有效风时数, 为出现 风速的小时数, 为切入风速, 为切出风速。 为了便于比较,引入有效风时率的概念,用以描述有效风出现的频度。 K t=T/T0,T0为相应统计期的日历小时数 有效风时数和有效风时率是反映风电场可利用风资源的重要数据。 2.1.3 平均空气密度 风电场所在处空气密度在统计周期内的平均值。 公式为:ρ=P/RT(kg/m3)其中:P表示当地统计周期内的平均大气压,Pa;R表示气体常数;T表示统计周期内的平均气温。 平均空气密度反映了在相同风速下风功率密度的大小。 2.2 电量指标 本类指标用以反映风电场在统计周期内的出力和购网电情况,采用发电量、上网电量、购网电量和等效可利用小时数四个指标。 2.2.1发电量 单机发电量:是指在风力发电机出口处计量的输出电能,一般从风电机监控系统读取。 风电场发电量:是指每台风力发电机发电量的总和。

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

浅谈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 刘旭军 (大唐石门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湖南常德4153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力系统正在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作为电力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配电系统,其可靠性直接关系着整个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配电系统如果不稳定将会给电力系统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首先从配电系统常见的可靠性指标出发,探讨了当前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的常见方法。 关键词:配电系统;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68(2012)24-0001-01 1 常见配电系统可靠性指标 配电系统是用户与电力系统联系最重要的基础,它对整个用户的用电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配电系统的可靠性进行有效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对配电系统可靠性的评价指标一般可以分为用户侧和系统侧两个方面。 1.1 用户侧可靠性指标 用户侧可靠性指标是对用户侧可靠性进行评估的基本指标,它是配电系统故障对某一区域产生影响大小的重要反应,同时也是下一级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的重要依据和指标。通常用户侧可靠性指标有:用户侧故障率、用户侧故障导致的平均停电时间、用户侧年平均停电时间等。 1.2 系统侧可靠性指标 系统侧可靠性指标是评价配电系统向用户供应和分配电能以及供电质量的重要依据,系统侧可靠性指标更加注重从全局的角度对配电系统对整个电力系统的影响。系统侧可靠性指标一般包括:电力系统平均停电频率、电力系统平均停电持续时间、用户平均停电频率、用户平均停电时间、平均供电可用率等等。 2 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的常见方法及改进 一般在实际的应用中,配电系统的拓扑结构较为复杂,对整个电网运行的影响因素较多,因此,如果直接利用相关的可靠性指标公式进行计算将会非常复杂。近几年,一些相关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些相关的学者和研究人员经过研究发现和总结了一些操作方便和方法和改进技术,这些方式方法通过大量的实践验证,证明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当前较为常见的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有故障式后果分析法、最小路法、网络等值法等等。 2.1 故障式后果分析法 这种评估方法又被称之为FMEA,它是用来评估电力系统可靠性最为传统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科学的故障判别准则来将配电系统的状态分为故障状态和正常状态两种,并对配电系统中所有可能出现故障的设备进行充分的分析,从而得到一个所有故障类型的列表,然后利用计算的方式获得配电系统可靠性的相关指标。一般这种方法只能在由主线和馈线组成的辐射式简单配电系统中进行应用,在一些多故障模式的复杂分支系统中很少使用。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并没有充分考虑线路的传输容量问题,所以,利用这种方法获得的相关评估指标会与真实的数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使评估结果出现一定的偏差。 随着现实中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相关学者通过对故障后的潮流和电压约束的考虑,总结出了一种结合最小割集法的FMEA法。这种方法可以在一些大型的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中进行应用。后来一些研究人员有总结出了应用于带子馈线的复杂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了馈线分区思想,以馈线为基本单位进行馈线分区,然后建立起一个网络模型,这一网络模型主要由区域节点和开关弧组成,然后利用前面所说的FMEA方

配电系统供电可靠性统计方法

配电系统供电可靠性统计方法 (试行) SD 137-8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配电系统供电可靠性统计,可以直接反映配电系统对用户供电能力,是配电系统可靠性管理的基础,也是电力工业可靠性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统计对象是以对用户是否停电为标准。 第二条为了统一配电系统供电可靠性统计方法及评价指标,特制定本办法,其目的在于: 1.收集配电系统运行方面的可靠性资料,建立供电可靠性的数据系统和指标; 2.为编制配电系统运行方式,维护检修计划提供可靠的数据及资料; 3.为配电系统设计和规划提供必需的可靠性数据; 4.制定统一的、明确的供电可靠性标准和准则; 5.为提高配电系统对用户的连续供电能力提供最佳可靠性的决策依据。 第三条本暂行办法适用于10(6)kV配电系统的可靠性数据统计和分析。 第四条各供电部门均应按本办法要求进行可靠性统计、计算及填报,并设专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 第二章定义及分类 第五条配电系统供电可靠性的定义 配电系统供电可靠性——配电系统对用户连续供电能力的程度。 第六条配电系统及用户设备 1.配电系统——由各变电站(发电厂)10(6)kV出线母线侧刀闸开始至公用配电

分界点为止范围内所构成的配电网络。 2.配电系统设备 (1)配电系统变电站设备——包括从变电站(发电厂)10(6)kV母线侧出线刀闸算起,至下述各连接点为止的所有中间设备。即: 当以架空线路出线时,至出线终端杆塔引连线为止; 当以电缆线路出线的架空线路时,至出线终端杆塔电缆头搭头为止; 当以电缆出线的长距离电缆线路时,至变电站(发电厂)开关柜下部出线隔离开关与电缆头连接点为止。 (2)线路设备——由变电站(发电厂)10(6)kV出线杆塔或出线电缆头搭头至用户用电配电变压器二次侧出线套管或用户高压设备引连线搭头为止所连接的中间设备。 3.用户设备——固定资产属于用户的设备。 第七条配电系统的状态 1.供电状态——配电系统处于对用户预定供应电能的状态。 2.停电状态——配电系统不能对用户供应电能的状态。 但是对于配电系统来说,由于系统结构的不同,某些设备的停运和动作,不一定会影响配电系统对用户的供电(即不一定造成对用户的停电或限电)。 在下述情况下,不应视为对用户停电: (1)自动重合闸动作,重合成功,或备用电源自动投入。 (2)经批准停用自动重合闸装置,但在开关跳闸后3min内试送成功。 (3)小于3min的调电操作。 (4)并列运行的设备停止运行超过3min而未对用户供电产生影响。 第八条配电系统设备的状态及停运时间

风力发电设备可靠性评价规程

风力发电设备可靠性评价规程(试行)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风力发电设备可靠性的统计办法和评价指标。适用于我国境内的所有风力发电企业发电能力的可靠性评价。 风力发电设备的可靠性统计评价包括风电机组的可靠性统计评价和风电场的可靠性统计评价两部分。 风电机组的可靠性统计评价范围以风电机组出口主开关为界,包括风轮、传动变速系统、发电机系统、液压系统、偏航系统、控制系统、通讯系统以及相应的辅助系统。 风电场的可靠性统计评价范围包括风电场内的所有发电设备,除了风电机组外,还包括箱变、汇流线路、主变等,及其相应的附属、辅助设备,公用系统和设施。 2 基本要求 本规程中指标评价所要求的各种基础数据报告,必须尊重科学、事实求是、严肃认真、全面而客观地反应风力发电设备的真实情况,做到准确、及时、完整。 与本规程配套使用的“风电设备可靠性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及相关代码,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可靠性管理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组织编制,全国统一使用。 3状态划分 风电机组(以下简称机组)状态划分如下: 运行 (S) 可用(A) 调度停运备用

备用 (DR) (R) 场内原因受累停运备用 在使用受累停运备用 (PRI) (ACT) (PR) 场外原因受累停运备用 (PRO) 计划停运 不可用(U) (PO) 非计划停运 (UO) 4 状态定义 在使用(ACT)——机组处于要进行统计评价的状态。在使用状态分为可用(A)和不可用(U)。 可用(A)——机组处于能够执行预定功能的状态,而不论其是否在运行,也不论其提供了多少出力。可用状态分为运行(S)和备用(R)。 4.2.1 运行(S)——机组在电气上处于联接到电力系统的状态,或虽未联接到电力系统但在风速条件满足时,可以自动联接到电力系统的状态。机组在运行状态时,可以是带出力运行,也可以是因风速过高或过低没有出力。 4.2.2 备用(R)——机组处于可用,但不在运行状态。备用可分为调度停运备用(DR)和受累停运备用(PR)。

配电网可靠性评估算法的分类

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评估算法 配电系统可靠性的评估方法是在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的特点而形成的。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的大致思路是根据配电系统中元件运行的历史数据评价元件的可靠性指标,根据网络的拓扑结构、潮流分析、保护之间的配合关系以及元件的可靠性指标评价各个负荷点可靠指标,最后综合各个负荷点的可靠性指标,得出配电系统的可靠性指标。 目前研究电力系统可靠性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解析法,另一种是模拟法。 一:解析法:用抽样的方法进行状态选择,最后用解析的方法进行指标计算。 (1)故障模式影响分析法:通过对系统中各元件可靠性数据的搜索,建立故障模式后果表,然后根据所规定的可靠性判据对系统的所有状态进行检验分析,找出各个故障模式及后果,查清其对系统的影响,求得负荷点的可靠性指标。适用于简单的辐射型网络。。 (2)基于最小路的分析法:是先分别求取每个负荷点的最小路,将非最小路上的元件故障对负荷点可靠性的影响,根据网络的实际情况,折算到相应的最小路的节点上,从而,对于每个负荷点,仅对其最小路上的元件与节点进行计算即可得到负荷点相应的可靠性指标。算法考虑了分支线保护、隔离开关、分段断路器的影响,考虑了计划检修的影响,并且能够处理有无备用电源和有无备用变压器的情况。 (3)网络等值法:利用一个等效元件来代替一部分配电网络,并将那部分网络的可靠性等效到这个元件上,考虑这个元件可靠性对上下级馈线的影响,从而将复杂结构的配电网逐步简化成简单辐射状主馈线系统。 (4)分层评估算法:利用系统元件的可靠性数据与系统网络拓扑结构建立了系统的可靠性数学模型,在基于故障扩散的分层算法来进行系统的可靠性评估。可快速算出可靠性指标并找出供电的薄弱环节。 (5)基于最小割集的分析法。最小割集是一些元件的集合,当它们完全失效时,会导致系统失效。最小割集法是将计算状态限制在最小割集内,避免计算系统的全部状态,大大节省了时间,并近似认为系统的失效度可以为各个最小割集的不可靠度的总和。当每条支路存在大量元件时,计算量显著降低;且效率高,编程思路清晰,易于实现。本方法的关键是最小割集的确定。 (6)递归算法:先将网络用树型(多叉树)数据结构表示,利用后序遍历和前序遍历将每一馈线都用一包含了此馈线的所有数据节点来表示,由负荷点所在的顶端依次往上递归,并保留原节点,这样不仅可以算出整体可靠性指标,还可以算出所有负荷点的可靠性指标。 (7)单向等值法:将下一层网络单向等值为上一层网络,将断路器/联络开关间的元件和负荷点等值为一节点,再由下而上削去断路器/联络开关,最终可等值一个节点,便可得出整体的可靠性。由于馈线中有熔断器、变压器等存在,因此在等值前后整个网络的可靠性指标

配电系统的可靠性评估方法探讨

配电系统的可靠性评估方法探讨 所谓配电系统的可靠性评估,就是采用现代分析工具对配电系统参数进行设置,包括停电频率以及停电时间等,如果参数设置的比较合理,系统就可以按照预期规划运行,实现系统可靠性的控制。文章简述了配电系统可靠性分析的思路,分析了具体评估方法。 标签: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 前言 当前我国在规划配电系统的过程中,一般都不设置具体的可靠性目标,而是采用隐性处理的方式,这样配电系统在投入使用时,就需要花费大量资金维护供电的可靠性。为了避免这种规划方式的弊端,需要采用科学的手段对配电系统可靠性进行评估,按照实际需求对电力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减低供电费用,提升配电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1 配电系统可靠性分析思路 配电系统可靠性分析的主要目标就是可以准确评价出系统运行时的可靠性,并将评估结果作为依据,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具体评估思路如下:首先,对系统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历史的可靠性,就是根据历史数据判断系统运行能力。一般都是由系统运行部门负责这项工作,分析系统没有大大预期可靠性的原因,判断系统的薄弱环节在哪。如果问题出在设计方案上,需要与工程规划部门共同合作解决问题。其次是制作预测模型,就是根据备选设计方案预测系统未来一段时间内运行的可靠性,主要是针对配电系统中的某一个部分,预见其在运行时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提升系统运行可靠性的方法。最后是校正预测模型,预测模型建立以后,需要将历史数据作为依据对其进行校正,使其与历史情况相符,这样才能保证预测模型不脱离实际。值得注意的是,模型校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配电系统运行部门提供真实、完整的历史数据,并考虑到系统运行的外界环境因素,用电需求变化因素等,将所有因素都考虑到,然后对参数进行谨慎调整,这样才能对系统未来运行状态进行准确预测,判断其可靠性是否可以达到预期要求[1]。 2 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 2.1 计算流程 第一,需要设置一个可靠性限值,主要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基本目标值,二是所允许的偏差范围;第二,在计算程序中输入模型和相关数据,数据可以来源于现有系统,也可以来源于拟建的配电系统;第三,启动计算程序,开始计算,得出预期可靠性。这种评估性的计算主要包括两项内容,一是预期停电频率,二是预期停电时间,一般都是采用图形的方式显示计算结果,这种方法比较直观,

风电场可靠性管理规范

风电场可靠性管理办法 1范围 1.1 本规范规定了风电设备可靠性的统计办法和评价指标。适用于我国境内的所有风力发电企业发电能力的可靠性评价。 1.2 风电设备可靠性包括风电机组的可靠性和风电场的可靠性两部分。 1.3 风电机组的可靠性管理范围以风电机组出口主开关为界,包括风轮、传动变速系统、发电机系统、液压系统、偏航系统、控制系统、通讯系统以及相应的辅助系统。 1.4 风电场的可靠性管理范围包括风电场内的所有发电设备,除了风电机组外,还包括箱变、汇流线路、主变等,及其相应的附属、辅助设备,公用系统和设施。 2 基本要求 2.1 本规范中所要求的各种基础数据报告,必须尊重科学、事实求是、严肃认真、全面而客观地反应风力发电设备的真实情况,做到准确、及时、完整。 2.2 与本规范配套使用的“风电设备可靠性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及相关代码,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可靠性管理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组织编制,全国统一使用。 3 状态划分风电机组(以下简称机组)状态划分如下: 风电机组(以下简称机组)状态划分如下: 4 状态定义 4.1 在使用(ACT)——机组处于要进行统计评价的状态。在使用状态分为可用(A)和不可用(U)。 4.2 可用(A)——机组处于能够执行预定功能的状态,而不论其是否在运行,也不论其提供了多少出力。可用状态分为运行(S)和备用(R)。 4.2.1 运行(S)——机组在电气上处于联接到电力系统的状态,或虽未联接到电力系统但在风速条件满足时,可以自动联接到电力系统的状态。机组在运行状态时,可以是带出力运行,也可以是因风速过高或过低没有出力。 4.2.2 备用(R)——机组处于可用,但不在运行状态。备用可分为调度停运备用(DR)和受累停运备用(PR)。 4.2.2.1 调度停运备用(DR)——机组本身可用,但因电力系统需要,执行调度命令的停运状态。 4.2.2.2 受累停运备用(PR)——机组本身可用,因机组以外原因造成的机组被迫退出运行的状态。按引起受累停运的原因,可分为场内原因受累停运备用(PRI)和场外原因受累停运备用(PRO)。 a) 场内原因受累停运备用(PRI)——因机组以外的场内设备停运(如汇流线路、箱变、主变等故障或计划检修)造成机组被迫退出运行的状态。 b) 场外原因受累停运备用(PRO)——因场外原因(如外部输电线路、电力系统故障等)造成机组被迫退出运行的状态。 4.3 不可用(U)——机组不论什么原因处于不能运行或备用的状态。不可用状态分为计划停运(PO)和非计划停运(UO)。 4.3.1计划停运(PO)——机组处于计划检修或维护的状态。计划停运应是事先安排好进度,并有既定期限的定期维护。 4.3.2非计划停运(UO)——机组不可用而又不是计划停运的状态。 5 状态转变时间界线和时间记录的规定 5.1 状态转变时间的界线

配电网论文题目

配电网故障恢复与网络重构 [1]邹必昌.含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网重构与故障恢复算法研究[D].武汉大学 2012 [2]潘淑文加权复杂网络抗毁性及其故障恢复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 2011 [3]周永勇.配电网故障诊断、定位及恢复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0 [4]丁同奎.配电网故障定位、隔离及网络重构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6 [5]周睿.配电网故障定位与网络重构算法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 [6]姚玉海.基于网络重构和电容器投切的配电网综合优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 2012 配电网脆弱性分析与可靠性评估 [1]汪隆君.电网可靠性评估方法及可靠性基础理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0 [2]何禹清.配电网快速可靠性评估及重构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1 [3]王浩鸣.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 2012

[4]任婷婷.改进网络等值法在配电网可靠性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 2012 [5]吴颖超.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D].华北电力大学2011 [6]王新智.电网可靠性评估模型及其在高压配电网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 2005 [7]郑幸.基于蒙特卡洛法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D].华中科技大学2011 配电网快速仿真与模拟 [1]周博曦.基于IEC 61968标准的配电网潮流计算系统开发[D].山东大学 2012 [2]徐臣.配电快速仿真及其分布式智能系统关键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 2009 [3]马其燕.智能配电网运行方式优化和自愈控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 [4]康文文.面向智能配电网的快速故障检测与隔离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 2011 [5]许琪.基于配电网的馈线自动化算法及仿真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 2012

供配电系统可靠性分析

供配电系统可靠性分析 发表时间:2018-10-10T09:55:54.720Z 来源:《建筑模拟》2018年第20期作者:薄志勇闫彦理[导读] 电力系统中,“供配电系统”存在于发电厂与受电用户之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供配电系统可靠性直接影响到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薄志勇闫彦理山东东明石化集团摘要:电力系统中,“供配电系统”存在于发电厂与受电用户之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供配电系统可靠性直接影响到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本文首先概述了供配电系统在电能传输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在整个电力系统中所处的地位,进而介绍了供配电系统可靠性分析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供配电系统可靠性的常用分析方法展开研究。 关键词:供配电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 电力系统是由发、供、配、用四大部分构成,而供配电系统涉及电力系统的供和配两大部分。要想电能在电力系统中正常输配,供配电系统可靠性是基本保证。供配电系统故障就必将导致电能不能连续有效地传输。随着社会发展、经济快速增长,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供配电系统运行提出了可靠、稳定、安全的高要求。 一、供配电系统概述电力系统是由发电厂、供配电系统和用户组成的统一整体。由于燃料或者水资源等材料的限制,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发电厂一般多建在偏远的地区,职能主要是生产电能供给用户使用,然而用户显著的特点却是离发电厂较远且分布较为分散。在当前科技形式下,电能具有不能大量存储的特点,其发出、传输、配送以及消耗整个过程都是同时进行的。因此,要实现用户能用上发电厂发出的电能,就需要供配电系统来完成输配电的工作。供配电系统就是由变电所和不同电压等级的电力线路所组成。输电线路和配电线路组成供配电系统的线路。其中输电线路的电压等级一般定义在35kV及以,是从升压变到降压变之间的部分,它的作用主要是实现电能的输送;而配电线路存在于降压变和各用户之间,电压等级一般为10kV及以下,它实现各类用电户的电能配送。由此可知,供配电系统在电能传输过程中的作用和在电力系统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通过供配电系统,不仅能实现电能在发电厂与用户之间的传输、配送,还能实现对该过程进行控制和计量,并通过在线监测方式对在系统中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故障进行快速而且有效的检测和保护,供配电系统可靠运行能基本保证电力系统正常运行。 二、供配电系统可靠性分析的主要内容:电力系统可靠性指的是电力系统能够在任何时候都能满足用户的用电需求并能在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故中起到检测保护作用避免大面积停电。电力系统可靠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充裕度和安全性。供配电系统可靠性在电力系统可靠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相关数据显示,80%以上用户停电故障是由供配电系统故障引起的,研究供配电系统的可靠性的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供配电系统的可靠性主要由其属性决定。供配电系统的属性是由系统的接地方式,系统的主接线方式,系统的运行方式以及系统的测量、监控及保护方式组成,通过四种方式配合运行决定了供配电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整体性和合理性。供配电系统是由供电系统和配电系统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体,供电系统关系到电能传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电力系统投资建设的整体性和合理性,以及建成后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受到配电系统的影响。由此,供配电系统可靠性分析就是研究这四种方式的配合和优化,其中系统的主接线方式在四种方式起到主要作用,如果主接线方式确定了那么其他三种方式对可靠性的影响就相对削弱。 三、供配电系统可靠性的常用分析方法:模拟法和解析法两类分析方法是供配电系统可靠性分析中常用的。其中模拟法主要是指蒙特卡罗模拟法,该方法的使用不受系统规模限制,有灵活的特点,但同时也存在精度不足、耗时较长的缺点,在发、输电组合系统的可靠性分析中使用广泛。而解析法可进一步分为最小割集法和网络法也就是故障模式影响后果分析法(FMEA),其中FMEA在配电系统可靠性分析中最为常用,也是可靠性分析中传统的方法。随着电力行业的发展,综合模拟法和解析法两者优点的混合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一)模拟法即蒙特卡罗法蒙特卡罗法的基本思想是:元件的出厂参数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蒙特卡罗法就是以此为基础建立概率模型,在通过抽样实验的方式随机模拟可能出现的状态,然后再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求解,得到配电系统的可靠性指标。由于这种方法方法需要计算的只是模拟元件对配电系统中各个负荷点的影响,因此系统的规模通常不会影响蒙特卡罗法的计算量,蒙特卡罗法也就常常被用于一些规模较大的、复杂的供配电系统的可靠性分析当中。在使用时该方法还能给出可靠性指标的概率分布。但该方法有唯一的缺点就是需要消耗较长的时间。(二)解析法现阶段供配电系统可靠性研究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就是解析法。解析法的优点是原理简单、模型准确等,在比较简单的供配电系统可靠性分析中使用较多。而对于较为复杂的供配电网络必须要简化配电网络才能够使用解析法进行分析。该方法分析在使用时首先建立分析模型,该模型符合系统的具体情况,然后借助数学分析的方法对所建立模型求解出可靠性指标。典型的解析法有如下这两种: 1.最小割集法。该方法是在最小路法的基础上形成基本最小路和辅助最小路的概念。其基本思想是一个最小割集在切断所有基本最小路的同时也必将切断所有的辅助最小路。也就是说在只要通过切断基本最小路的故障元件对网络元件进行重新组合,就能充分地导出网络的全部最小割集。最小割集发的步骤大致为:当配电网络具有多个电源点及负荷点时,首先把它生成配电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形成最小路树,然后通过最小路树导出基本最小路,进而得到最小割集。该方法的优点是缩短了导出最小割集花费的时间,同时该方法也具有容易实现编程的优点,且计算效率较高。 2.网络法即FMEA,该方法在供配电系统可靠性分析中是最为流行的原因是配电网的拓扑结构与网络模型较为相似,而且模型较为简单。FMEA是通过枚举的方法先确定出配电系统中负荷点的失效事件,根据其对系统可靠性产生的影响,形成一个系统的事故影响表,进而归类分析得出整个系统的可靠性指标。该方法主要步骤是通过逐步组合串并联设备而得出等效网络。虽然简便快捷,但在分析非简单串并联系统的时候比较困难,同时如果简化次数较多,不可靠部分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将变得难以鉴别。因此该方法不太适合复杂网络。 四、结语

风力发电设备可靠性评价规程(试行)

风力发电设备可靠性评价规程(试行) 1 范围 1.1 本规程规定了风力发电设备可靠性的统计办法和评价指标。适用于我国境内的所有风力发电企业发电能力的可靠性评价。 1.2 风力发电设备的可靠性统计评价包括风电机组的可靠性统计评价和风电场的可靠性统计评价两部分。 1.3 风电机组的可靠性统计评价范围以风电机组出口主开关为界,包括风轮、传动变速系统、发电机系统、液压系统、偏航系统、控制系统、通讯系统以及相应的辅助系统。 1.4 风电场的可靠性统计评价范围包括风电场内的所有发电设备,除了风电机组外,还包括箱变、汇流线路、主变等,及其相应的附属、辅助设备,公用系统和设施。 2 基本要求 2.1 本规程中指标评价所要求的各种基础数据报告,必须尊重科学、事实求是、严肃认真、全面而客观地反应风力发电设备的真实情况,做到准确、及时、完整。 2.2 与本规程配套使用的“风电设备可靠性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及相关代码,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可靠性管理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组织编制,全国统一使用。 3状态划分 风电机组(以下简称机组)状态划分如下: 运行 (S) 可用(A) 调度停运备用 备用(DR) (R) 场内原因受累停运备用在使用受累停运备用(PRI) (ACT)(PR) 场外原因受累停运备用 (PRO) 计划停运 不可用(U) (PO)

非计划停运 (UO) 4 状态定义 4.1 在使用(ACT)——机组处于要进行统计评价的状态。在使用状态分为可用(A)和不可用(U)。 4.2 可用(A)——机组处于能够执行预定功能的状态,而不论其是否在运行,也不论其提供了多少出力。可用状态分为运行(S)和备用(R)。 4.2.1 运行(S)——机组在电气上处于联接到电力系统的状态,或虽未联接到电力系统但在风速条件满足时,可以自动联接到电力系统的状态。机组在运行状态时,可以是带出力运行,也可以是因风速过高或过低没有出力。 4.2.2 备用(R)——机组处于可用,但不在运行状态。备用可分为调度停运备用(DR)和受累停运备用(PR)。 4.2.2.1 调度停运备用(DR)——机组本身可用,但因电力系统需要,执行调度命令的停运状态。 4.2.2.2 受累停运备用(PR)——机组本身可用,因机组以外原因造成的机组被迫退出运行的状态。按引起受累停运的原因,可分为场内原因受累停运备用(PRI)和场外原因受累停运备用(PRO)。 a) 场内原因受累停运备用(PRI)——因机组以外的场内设备停运(如汇流线路、箱变、主变等故障或计划检修)造成机组被迫退出运行的状态。 b) 场外原因受累停运备用(PRO)——因场外原因(如外部输电线路、电力系统故障等)造成机组被迫退出运行的状态。 4.3 不可用(U)——机组不论什么原因处于不能运行或备用的状态。不可用状态分为计划停运(PO)和非计划停运(UO)。 4.3.1计划停运(PO)——机组处于计划检修或维护的状态。计划停运应是事先安排好进度,并有既定期限的定期维护。 4.3.2非计划停运(UO)——机组不可用而又不是计划停运的状态。 5 状态转变时间界线和时间记录的规定 5.1 状态转变时间的界线

分布式电源对配电网的可靠性影响

分布式电源对配电网的可靠性影响 摘要:凭借运行方式灵活、环境友好等特点,越来越多的分布式电源被接入到配电网中,这在对配电系统的结构和运行产生一系列影响的同时,也将改变原有的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的理论与方法。由于用户可以同时从传统电源和分布式电源两方面获取电能,配电系统的故障模式影响分析过程将发生根本性改变,需要考虑系统的孤岛运行。此外,风机、光伏等可再生分布式电源出力波动性以及储能装置运行特性的影响更加剧了问题的复杂性。 本文使用一种分布式电源低渗透率情形下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的准序贯蒙特卡洛模拟方法,计算与用户相关的配电类可靠性指标,指标分别为EENS,SAIDI,和SAIFI。应用馈线区的概念,研究了分布式电源接入后配电系统的故障模式影响分析过程,对系统中的孤岛进了分类,并采用启发式的负荷削减方法维持孤岛内的电力平衡。在上级电源容量充足的前提下,该方法对系统中非电源元件的状态进行序贯抽样,而对风机、光伏、蓄电池组等分布式电源的状态进行非序贯抽样,可以在确保一定计算精度的同时提高模拟速度。 关键词: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分布式电源,馈线区,准序贯蒙特卡洛模拟

1、分布式发电发展概况 作为集中式发电的有效补充,分布式发电近年来备受关注,分布式发电技术也日趋成熟,其发展正使得现代电力系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尽管到目前为止,分布式发电尚无统一的定义,但通常认为,分布式发电(Distributed Generation,DG)是指发电功率在几千瓦至几十兆瓦之间的小型化、模块化、分散化、布置在用户附近为用户供电的小型发电系统。它既可以独立于公共电网直接为少量用户提供电能,又可以接入配电系统,与公共电网一同为用户提供电能。按照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Energy Resource, DER或Distributed Generator,DG)是否可再生,分布式发电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发电形式;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能源,包括内燃机、热电联产、微型燃气轮机、燃料电池等发电形式。此外,分布式发电系统中往往还包括储能装置。 分布式发电的优势包括: 1)经济性:由于分布式发电位于用户侧,靠近负荷中心,因此大大减少了输配电网络的建设成本和损耗;同时,分布式发电规划和建设周期短,投资见效快,投资的风险较小。 2)环保性:分布式发电可广泛利用清洁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和有害气体的排放。 3)灵活性:分布式发电系统多采用性能先进的中小型模块化设备,开停机快速,维修管理方便,调节灵活,且各电源相对独立,可满足削峰填谷、对重要用户供电等不同的需求。 4)安全性:分布式发电形式多样,能够减少对单一能源的依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能源危机的扩大;同时,分布式发电位置分散,不易受意外灾害或突发事件的影响,具有抵御大规模停电的潜力。 上述分布式发电的独特优势是传统的集中式发电所不具备的,这成为了其蓬勃发展的动力。为此,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各自的分布式发电发展战略。例如,在2001年,美国的DG容量就占到了当年总发电容量的6%,而其于同年制定完成的DG互联标准IEEE P1574,则规划在10-15年后DG容量将占到全国发电量的10-20%;欧盟也于2001年制定了旨在统一协调欧洲各国分布式电源的“Integration”计划,预计在2030年DG容量达到发电总装机容量的30%左右;我国对DG的发展也十分重视,相继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计划》,计划在2020年DG容量达到总装机容量的8%。 但是,在伴随着诸多好处的同时,分布式发电的发展给电力系统,特别是配电系统的规划、分析、运行、控制等各个环节都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分布式电源自身的特性决定了一些电源的出力将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这些电源不能独立地向负荷供电,且不可调度。而对于配电系统而言,当DG规模化接入配电系统后,配电系统由原来单一的分配电能的角色转化为集电能收集、电能传输、电能存储和电能分配于一体的“电力交换系统”(Power Exchange System)或“主动配电网络”(Active Distribution Networks),配电网的结构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不再是传统的辐射状的、潮流单向流动的被动系统,给电压调节、保护协调和能量优化带来了新的问题。特别是当配电系统中DG的容量达到较高的比例,即高渗透率时,要实现配电网的功率平衡和安全运行,并保证用户的供电可靠性有着很大的困难。

风电场疲劳可靠性及有效湍流模型(丹麦)

Applications of Statistics and Probability in Civil Engineering–Kanda,Takada&Furuta(eds) ?2007Taylor&Francis Group,London,ISBN978-0-415-45211-3 Fatigue reliability and effective turbulence models in wind farms J.D.S?rensen Aalborg University,Aalborg,Denmark Ris?National Laboratory,Roskilde,Denmark S.Frandsen&N.J.Tarp-Johansen Ris?National Laboratory,Roskilde,Denmark ABSTRACT:Offshore wind farms with100or more wind turbines are expected to be installed many places during the next years.Behind a wind turbine a wake is formed where the mean wind speed decreases slightly and the turbulence intensity increases significantly.This increase in turbulence intensity in wakes behind wind turbines can imply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 fatigue lifetime of wind turbines placed in wakes.In this paper the design code model in the wind turbine code IEC61400-1(2005)is evaluated from a probabilistic point of view,including the importance of modeling the SN-curve by linear or bi-linear models.Further,the influence on the fatigue reliability is investigated from modeling the fatigue response by a stochastic part related to the ambient turbulence and the eigenfrequencies of the structure and a deterministic,sinusoidal part with frequency of revolution of the rotor. 1INTRODUCTION Wind turbines for electricity production hav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last years both in production capa-bility and in size.This development is expected to continue also in the coming years.Offshore wind turbines with an installed capacity of5–10MW are planned.Typically,these large wind turbines are placed in offshore wind farms with50–100wind turbines. Behind a wind turbine a wake is formed where the mean wind speed decreases slightly and the turbu-lence intensity increases significantly.The change is dependent on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wind turbines. In this paper fatigue reliability of main components in wind turbines in clusters is considered.The increase in turbulence intensity in wakes behind wind turbines can imply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 fatigue life-time of wind turbine components.In the wind turbine code IEC61400-1(IEC2005)and in(Frandsen2005) are given a model to determine an effective turbu-lence intensity in wind farms.This model is based on fatigue strengths modeled by linear SN-curves without endurance limit. The reliability level for fatigue failure for wind tur-bines in a wind farm is evaluated using the effective turbulence intensity model in IEC61400-1(IEC2005) for deterministic design,and the uncertainty models in(Frandsen2005)are used in the reliability analy-sis.The fatigue strength is assumed to be modeled using the SN-approach and Miners rule.The stochastic models recommended in the JCSS PMC(JCSS 2006)are used.Linear and bi-linear SN-curves are considered. Further,the influence on the fatigue reliability in wind farms with wakes is considered in the case where the fatigue load spectrum is modeled not only by a stochastic part related to the ambient turbulence and the eigenfrequencies of the structure,but also addition-ally a deterministic,sinusoidal part with frequency of revolution of the rotor.This deterministic part is impor-tant for many fatigue sensitive details in wind turbine structures. Devising the model for effective turbulence,the underlying assumption is a simple power law SN curve.However,when applying the effective turbu-lence that assumption shall not be propagated,and thus the load spectra should be derived from the response series by e.g.rainflow counting and the fatigue life should be derived by integrating with the actual SN curve.In this paper,the possible error/uncertainty introduced by the simple,one-slope power law SN curve,is investigated. 2WAKES IN WIND FARMS In figure1from(Frandsen,2005)the change in tur-bulence intensity I(standard deviation of turbulence divided by mean10-minutes wind speed)and mean 10-minutes wind speed U is illustrat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