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色高光成型塑件的结构设计技术

双色高光成型塑件的结构设计技术
双色高光成型塑件的结构设计技术

支架零件图设计

1.设计的目的 设计是培养机械工程类专业学生应职应岗能力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它要求学生能全面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进行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和工艺装备的设计。其基本目的是: (1)培养工程意识。 (2)训练基本技能。 (3)培养质量意识。 (4)培养规范意识。 2设计的基本任务与要求 2、1、设计任务 (1)设计一个中等复杂的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 (2)设计一个专用夹具; (3)编写设计说明书。 2、2、设计基本要求 (1)内容完整,步骤齐全。 (2)设计内容与说明书的数据和结论应一致,内容表达清楚,图纸准确规范,简图应简洁明了,正确易懂。 (3)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4)正确使用标准和规范。 (5)尽量采用先进设计手段。 3设计说明书的编写 说明书要求系统性好、条理清楚、语言简练、文字通顺、字迹工整、图例清晰、图文并茂,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力求避免抄书。

第一章工艺设计与工装设计 1.基本任务: (1)绘制零件工件图一张; (2)绘制毛坯—零件合图一张; (3)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卡片一套; (4)编写设计说明书一份; (5)收集和研究原始资料,为夹具结构设计做好技术准备。 (6)初步拟定夹具结构方案,绘制夹具结构草图,进行必要的理论计算和分析。选择最佳的夹具结构方案,确定夹具精度和夹具总图尺寸、公差配合与技术要求。 (7)绘制夹具总图和主要非标准件零件图,编写设计说明书。 (8)编制夹具特殊使用维护、操作、制造方面的说明或技术要求。 2.设计要求: (1)应保证零件的加工质量,达到设计图纸的技术要求; (2)在保证加工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生产效率; (3)要尽量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必须考虑生产安全、工业卫生等措施; (4)在立足本企业的生产条件基础上,尽可能采用国内外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 (5)工艺规程应正确、完整、简洁、清晰; (6)工艺规程应满足规范化、标准化要求; (7)夹具设计保证工件的加工精度; (8)提高生产效率; (9)工艺性好; (10)使用性好; (11)经济性好。 3.方法和步骤: 3.1生产纲领的计算与生产类型的确定 生产类型生产纲领(件/年) 大批生产小型零件(4KG)2800

双色模具设计及双色注塑成型的36条经验

双色模具设计及双色注塑成型的36条经验: 1.双色模设计的基本原则: (1.)硬胶做1次,软胶做2次; (2.)透明做1次,非透明做2次; (3.)成型温度高的塑料做1次,成型温度低的做2次; 上述是做双色模的基本原则,否则模具会白做;另外,封胶时尽量用靠破封胶,而不用插破封胶,哪怕是建议客户修改产品也要尽量必为靠破封胶; 2.模胚导柱导套必须上下左右对称,前后模对称。 3.后模要旋转180度,前模不动。 4. 产品间距必须以注塑机炮嘴的间距为准,国外有的双色注塑机的炮嘴间距是可调的,有的不可调,国内的不可调。 5. 两个独立的顶出系统,顶棍也是两个。后模两个产品相同,顶针都相同,是旋转关系,切不可做成平移关系。 6. 顶针板只能用弹簧复位,不可用螺丝强制复位,因为后模要旋转。 7. 边锁必须在模具中心的四边,且前后模对称,否则当后模旋转180后与前模对不上。 8. 如果进胶点间距和注塑机炮嘴间距不同,顶棍孔要做成腰型的,因为注塑机顶棍间距不可调。注意国产双色注塑机大部分注塑炮嘴不可调。 9. 注意客户提供的注塑机平行炮嘴的方向,是X轴或是Y轴,以此来定产品排位的布局。 10. 运水进出水的方向必须在天地侧,且每一个循环水的进出都必须在同一面上,不可进水在天,出水在地侧,因为后模要旋转180度,要注意模胚大小不可超过注塑机出水槽的高度,否则无法接运水。 11. 第一次注塑的产品要放在非操作侧,因为第一次注塑后产品要旋转180度进行第

二次注塑,正好转到操作侧,方便取产品。 12. 出口模的码模位要在操作侧和非操作侧,不可在天地侧,因为他们的产品要全自动。 13. 分型面的注意事项:后模分型面要将两个产品合并后取得的分型面为后模的;前模分型面要取单个产品的即可,不可取合并后的产品分型面。 14. 前后法兰的公差为负0.05mm,两法兰间距公差为正负0.02mm,顶棍与顶棍孔的间隙单边为 0.1mm,前后模导套导柱的中心距公差为正负0.01,模框四边和深度都要加公差,否则当后模旋转180度后,因高低不一致而产生批锋。框深公差为负0.02mm。15.如果在模胚厂已经将模胚加工完,本厂要加工唧嘴和顶棍孔时,要以4个导柱导套孔的间距中心为基准取数,否则偏差太多,容易卡死模。订模胚时要注明是双色模胚,四个导柱导套和框对称,后模旋转180度后能与前模匹配。 16. 如果是后模旋转的双色话就简单多了..两个前模芯一样...一边注塑好硬胶后.旋转180度(注意产品转的时候不能掉落,浇口可以自动分离) , 转到另外一边后再注塑软胶...注塑硬胶无需布置顶针...只需布置在软胶这边模芯即可...另外缩水要注意...如果软胶完全把硬胶缠住..则只需放硬胶的缩水...如果是轮廓相接则硬胶软胶都要放缩水。 17. 如果是一套模具的双色模具的话 ,那就是一个直炮筒,一个90度的炮筒射胶,不需要旋转,只需一个模芯,软胶与硬胶的分离方法靠行位封胶。 18. Cavity的两个外形是不同的,分别成型1种产品。而Core的两个外形完好一样。 19.模具的前、后模以中心旋转180°后,必需吻合。设计时必需做这个检查动作。 20. 留意顶针孔的位置,最小间隔210mm。大的模具须恰当增加顶棍孔的数量。并且,由于注塑机本身附带的顶针不够长,所以我们的模具中必需设计加长顶针,顶针长出模胚底板150mm左右。 21. 后模底板上必需设计2个定位圈。

双色注塑技术的原理及发展

双色注塑技术的原理及发展 作者:张林 摘要:双色注塑成型,是指将两种不同色泽的塑料注入同一模具的成型方法。它能使塑件出现两种不同的颜色,并能使塑件呈现有规则的图案或无规则的云纹状花色,以提高塑件的实用性和美观性。双色注塑成型作为现代工业中一种十分重要的加工法,用以生产各种板料零件,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其成型件具有自轻重、刚度大、强度高、互换性好、成本低、生产过程便于实现机械自动化及生产效率高等优点。 关键词:双混色注塑成型;双花纹注塑成型;双色模具 引言 现代双色注塑生产是一种大规模继续作业的制造方式,由于高技术的参与和加入,双色注塑生产方式由初期的手工操作逐步转化成集团制作。生产过程逐步实现机械化、自动化、并且正在向集团化的方向发展。实现自动化双色注塑作业,体现安全、高效、节材等优点,已经是双色注塑发展的方向。 1.双色注塑成型原理 1.1双混色注塑成型 图1所示为双混色注塑成型原理。它有两个料筒,每个料筒的结构和使用均与普通注塑成型料筒相同。每个料筒都有各自的通道与喷嘴相通,在喷嘴通路中还装有启闭阀2,4。成型时,熔料在料筒中被塑化好后,由启闭阀2、4控制熔料进入喷嘴的先后顺序和排出料的比例,然后由喷嘴处注射入模腔。便可得到各种混色效果不同的塑料制品。 图1:双混色注塑成型原理 1—喷嘴 2—启闭阀3—料筒 4—启闭阀 5—料筒 1.2双花纹注塑成型原理 图2所示为双花纹注塑成型原理图。它也有两个料筒1和5,其喷嘴结构有些特殊,它除了有通常喷嘴的功能外,还能由安装在后部的齿轮3带动旋转。成型时,料筒1、5中分别塑化不同色彩的熔料,而齿轮3带动回转轴4回转,使不同色彩的熔料交替进入模腔,从而得到由中心向四周辐射形式的不同颜色和花纹的塑料制品。

成型零部件结构设计

成型零部件结构设计 成型零部件的结构设计包括凹模结构设计、凸模结构设计以及螺纹型芯和螺纹型环的结构设计等。 1 .凹模结构设计 凹模用于成型塑件的外表面,又称为阴模、型腔。按其结构的不同可分为整体式、整体嵌人式、局部镶嵌式、大面积镶嵌式和因壁镶嵌式五种。总体来说,整体式强度、刚度好,但不适用于复杂的型腔。镶嵌式采用组合的模具结构,使复杂的型腔加工相对容易,可避免采用同一材料,可利用拼接间隙排气,但易在塑件表面留下镶嵌块的拼接痕迹。 对凹模的各种结构类型分别介绍如下。 ( 1 )整体式。由整块金属材料直接加工而成,如图4 一55 所示,用于形状简单的中小模具。特点是强度高、刚性好。 ( 2 )整体嵌人式。将整体式凹模作为一种凹模块直接嵌人到固定板中,或嵌人模框中,模框再嵌人到固定板中。适用于塑件尺寸不大的多腔模。特点是加工方便,易损件便于更换,凹模可用冷挤压或其他方法单独加工,型腔形状与尺寸一致性好。图4 一56 ( a ) 所示为凹模从凹模固定板下部嵌人,用支承板、螺钉将其固定;图4 一56 ( b )所示为凹模从凹模固定板上部嵌人。

( 3 )局部镶嵌式。当凹模局部形状复杂,或某一部分容易损坏需要经常更换,常采用局部镶嵌式结构。如图4 一57 所示,其中,图4 一57 ( a )所示为嵌入圆销成型塑件表面直纹;图4 一57 ( b )所示为镶件成型塑件的沟槽;图4 一57 (。)所示为镶件构成塑件圆环形筋槽;图4 一57 ( d )所示为镶件成型塑件底部复杂的构形。 ( 4 )大面积镶嵌式。对于底部或侧壁形状复杂的凹模,为了便于加工,保证精度,将凹模做成通孔式的,再镶上底,或将凹模壁做成镶嵌块。适用于深腔或底部、侧壁难于加工的组合型模具型腔,但各个结合面的研磨、抛光增加了工时.图4 一58 ( a )所示为侧壁和底部大面积镶拼的凹模结构;图4 一58 ( b )所示为底部大面积镶嵌的结构,采用圆柱面配合。

成型零件设计

成型零件的设计 成型零件的结构设计主要是指构成模具型腔的零件,通常有凹模、型芯、各种成形杆和成形环。 模具的成型零件主要是凹模型腔和底板厚度的计算,塑料模具型腔在成型过程中受到熔体的高压作用,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如果型腔侧壁和底板厚度过小,可能因强度不够而产生塑性变形甚至破坏;也可能因刚度不足而产生挠曲变形,导致溢料飞边,降低塑件尺寸精度并影响顺利脱模。因此,应通过强度和刚度计算来确定型腔壁厚,尤其对于重要的精度要求高的或大型模具的型腔,更不能单纯凭经验来确定型腔壁厚和底板厚度。 注射模具的成型零件是指构成模具型腔的零件,通常包括了凹模、型芯、成型杆等。凹模用以形成制品的外表面,型芯用以形成制品的内表面,成型杆用以形成制品的局部细节。成形零件作为高压容器,其内部尺寸、强度、刚度,材料和热处理以及加工工艺性,是影响模具质量和寿命的重要因素。 设计时应首先根据塑料的性能、制件的使用要求确定型腔的总体结构、进浇点、分型面、排气部位、脱模方式等,然后根据制件尺寸,计算成型零件的工作尺寸,从机加工工艺角度决定型腔各零件的结构和其他细节尺寸,以及机加工工艺要求等。此外由于塑件融体有很高的压力,因此还应该对关键成型零件进行强度和刚度的校核。 在工作状态中,成型零件承受高温高压塑件熔体的冲击和摩擦。在冷却固化中形成了塑件的形体、尺寸和表面。在开模和脱模时需要克服于塑件的粘着力。在上万次、甚至上几十万次的注射周期,成型零件的形状和尺寸精度、表面质量及其稳定性,决定了塑件制品的相对质量。成型零件在充模保压阶段承受很高的型腔压力,作为高压容器,它的强度和刚度必须在容许范围内。成型零件的结构,材料和热处理的选择及加工工艺性,是影响模具工作寿命的主要因素。 一、成型零件的选材 对于模具钢的选用,必需要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1、机械加工性能良好。要选用易于切削,且在加工以后能得到高精度零件的钢种。 2、抛光性能优良。注射模成型零件工作表面,多需要抛光达到镜面,Ra≤0.05μm。要求钢材硬度在HRC35~40为宜。过硬表面会使抛光困难。钢材的显微组织应均匀致密,极少杂质,无疵斑和针点。 3、耐磨性和抗疲劳性能好。注射模型腔不仅受高压塑料熔体冲刷,而且还受冷热温度交变应力作用。一般的高碳合金钢可经热处理获得高硬度,但韧性差易形成表面裂纹,不以采用。所选钢种应使注塑模能减少抛光修模次数,能长期保持型腔的尺寸精度,达到所计划批量生产的使用寿命期限。 4、具有耐腐蚀性。对有些塑料品种,如聚氯乙稀和阻燃性的塑料,必须考虑选用有耐腐蚀性能的钢种。

浅谈双色注塑成型工艺

来源于:注塑塑胶网https://www.360docs.net/doc/9d17620737.html, 浅谈双色注塑成型工艺 现在消费产品款式千变万化,既要外型美观、设计精巧,也要迅速配合市场需求。设计师一般因消费产品不同的用途,在不同的部位上,采用不同的物料,以应付特定环境的需要,达到延长产品寿命、增加美观及实用性的目的。这种实用性的设计要求无疑将导致生产技术也随之复杂化,双物料注塑工艺就是应这一潮流而生的。一般的双物料产品可以采用单色注塑机制造,基本上一台注塑机就可胜任,不过后加工工序相当费时复杂,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总生产成本并不经济。双物料注塑工艺除了注塑机作出相应的改动外,模具设计的技巧是整项技术的灵魂。模具通过转动移位,达到同步注塑不同物料的效果。 模具设计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有两个模腔,利用转动模式把半成型模件转移180度到另一个模腔内,其好处是使第一和第二工序可以同步进行;另一类是单一模腔,半制成品连同模具一起转动180度。设计上比较简单,但生产效率相应降低。由于模具或半成品需要转动,所以模具设计及注塑机的要求更为精密。 另外,由于双物料注塑的可变性很高,所以要达到生产顺利,符合预期理想,所有的模具设计必须与产品设计同步考虑,而且市面流行的双物料注塑机规格并 不统一,导致模具设计时考虑的问题更多;加上通用性少,模具制造商必须加倍留心。双物料制品一般以ABS、PC等硬塑料配合TPE软塑料为主,适合制造餐具、工具手柄、表壳、电话机外壳及按钮等制品。这使得生产企业在技术上必须注意三点:两类物料的融合性、产品的复杂性及注塑机的调校。例如,由于成本或应用的关系,采用的物料之间可能没有良好的粘合性,双物料注塑通常要在这方面进行更多地调试工作。更多的双色注塑问题精英注塑将会继续关注。 我国正逐步成为全球消费产品的生产制造基地,近年来华南地区塑料产品的制造商承接了许多需要双物料注塑技巧的订单,使双物料注塑技术在国内的应用日益广泛。 双射成型主要以双射成型机两只料管配合两套模具按先后次序经两次成型制成 双射产品。 比起传统射出成型,双料共射射出成型制程有如下的优点: 1核心料可以使用低黏度的材料来降低射出压力。 2从环保的考虑,核心料可以使用回收的二次料。 3根据不同的使用特性,如厚件成品皮层料使用软质料,核心料使用硬质料或者核心料可以使用发泡塑料来降低重量。 4可以利用较低质量的核心料以降低成本。 5 皮层料或核心料可使用价格昂贵且具特殊表面性质,如防电磁波干扰、高电导性等材料以增加产品性能。

注塑成型的塑料连接件设计

文章编号:100523360(2004)0420010205 注塑成型的塑料连接件设计 李 树1,揣成智1,刘风芝2 (1.天津科技大学,天津300222;2.太原市物产集团,山西太原030002) 摘 要: 介绍常用注塑成型连接件的材料选择、连接原理、基本类型、尺寸和形状设计要点及实际使用情况等。 关键词: 塑料连接件;连接原理;连接类型 中图分类号:T Q320.662;T Q320.74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04203216 1 前言 注射成型连接件的设计是塑料制品设计中不可缺 少的内容。它和大多数塑料注塑件一样,都是产品的组成部分,它们既可以互相组装成一个制品,也可以与其他材料的零部件组装成制品。如果不采用塑料连接件连接,而采用金属的螺钉、销钉等连接件会使塑料制品尺寸变大且结构不合理;用带螺纹的金属嵌件作为塑料件的连接件,会给制品的成型带来困难,也不能自动化的生产制品,特别是用注塑成型的方法生产制品,此缺点更为突出,它使注塑模具的结构更为复杂,产品的成本也相应提高[1]。而利用塑料的良好弹性,柔软性、优良的抗疲劳等特性可设计出各种实用可靠的连接件。它们具有结构简单,安装牢固、装配容易、加工方便、不附加紧固件、价格便宜等优点,可用于仪表、仪器、家用电器等行业。通常使用的注塑成型塑料连接件可分为两种结构形式[2]:一种为可拆卸连接;另一种为不可拆卸连接。现主要讨论这两种连接的连接原理、连接尺寸及制品的形状设计。 2 可拆卸连接 可拆卸连接是指拆开连接件时,构成连接的所有 零件都不发生破坏。同时要求可拆卸连接的结构在使用期的工作条件下,在多次拆卸2连接后零件的相应位 置和相关尺寸仍保持一定的精度。利用塑料材料本身具有的良好弹性、韧性等特点,可设计出多种实用的可拆卸连接的塑料件。 2.1 搭接连接 搭接连接是一种允许有较大弹性形变的紧密连接方式[3]。全部连接基本上都是在一个制品上模塑出凸台、凸耳或倒钩臂,将其插入到另一个模塑制件上相应的凹口、倒陷或孔中。它是塑料制品中最廉价、最方便的连接方式之一,用于可拆卸连接。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搭接连接。2.1.1 夹环连接 图1为夹环连接,夹环提供了柔软的没有轴向装配的连接,它允许连接处多方向自由弯折。用于盖和底的夹环连接可在塑料件上设计凸起或沟槽来辅助准确定位。它可以用任何柔性塑料制造,如聚乙烯、聚丙烯、软聚氯乙烯等 。 图1 盖和底成一体的夹环连接   2.1.2 搭扣连接 图2为搭扣连接,图中有三种不同的搭扣和孔眼形状。主要用于塑料布和片材的搭接,所有用于注塑成型的塑料材料都可以采用这种连接方式。 2.2 卡夹连接 卡夹连接是利用塑料的弹性变形,实现两个零件 1 塑料科技 P LASTICS SCI.&TECH NO LOGY № 4(Sum.162) August 2004

零件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内容

零件结构设计的基本要 求和内容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零件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摘要:本文介绍零件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限于篇幅,主要介绍零件设计的功能使用要求和为了实现这些要求而采取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零件结构设计要求措施 正文: 一、功能使用要求 设计机械或零件必须首先满足其功能和使用要求。机械的功能要求,如运动范围和形式要求、速度大小和载荷传递都是由具体的零件来实现的。除传动要求外,机械零件还需要有承载、固定、链接等功能;零件结构设计应满足强度、刚度、精度、耐磨性及防腐等使用要求。 1、提高强度和刚度的结构设计 为了使机械零件能正常工作,在设计的整个过程中都要保证零件的强度和刚度能满足要求。对于重要的零件要进行强度和刚度计算。静强度的计算指危险截面拉压、剪切、弯曲和扭剪应力的计算;静刚度的计算指相对载荷或应力下的变形计算。两者均与零件的材料、受力和结构尺寸密切相关。 通过合理选择机械的总体方案使零件的受力合理,特别是通过正确的结构设计使它所受的应力和产生的变形较小可以提高零件的强度和刚度,满足其工作能力的要求。合理的计算有助于选择最佳方案,但同时也要考虑零件在加工、装拆过程中保证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要求。

(1)通过结构设计提高静强度和刚度的措施 1)改变受力 a)改变受力情况,降低零件的最大应力 b)载荷分担将一个零件所受的载荷分给几个零件承受,以减少每个零件的受力。 c)载荷均布:通过改变零件的形状,改善零件的受力;采用挠性均载元件;提高加工精度。 d)其他的载荷抵消或转化措施,采取措施使外载荷全部或部分地相互抵消,有化外力为内力、用拉伸代替弯曲等。 2)改变截面 a)采用合理的断面形状,在零件材料和受力一定的条件下,只能通过结构设计,如增大截面积,增大抗弯、抗扭截面系数来提高其强度。 b)用肋或隔板,采用加强肋或隔板科提高零件、特别是机架零件的刚度 3)利用附加结构措施改变材料内应力状态,通过加强附加结构措施使受力零件产生弹性强化或塑性强化来提高强度。塑性强化又称过载强化,采用塑性强化的结构都是受不均匀应力的零件。其塑性变形产生在零件受最大应力的区域内,并与工作应力方向相反,因而具有降低最大应力、使应力分布均匀化的效果。 (2)提高疲劳强度的结构设计

塑料件结构设计要点说明

产品开发的结构设计原则: a、结构设计要合理:装配间隙合理,所有插入式的结构均应预留间隙;保证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安规测试),并适当设计合理的安全系数。 b、塑件的结构设计应综合考虑模具的可制造性,尽量简化模具的制造。 c、塑件的结构要考虑其可塑性,即零件注塑生产效率要高,尽量降低注塑的报废率。 d、考虑便于装配生产(尤其和装配不能冲突)。 e、塑件的结构尽可能采用标准、成熟的结构,所谓模块化设计。 f、能通用/公用的,尽量使用已有的零件,不新开模具。 g、兼顾成本 大略的汇总下结构中常见的问题注意点,期抛砖引玉,共同提高。 1、关于塑料零件的脱模斜度: 一般来说,对模塑产品的任何一个侧面,都需有一定量的脱模斜度,以便产品从模具中顺利脱出。脱模斜度的大小一般以0.5度至1度间居多。具体选择脱模斜度注意以下几点: a、塑件表面是光面的,尺寸精度要求高的,收缩率小的,应选用较小的脱模斜度,如0.5°。 b、较高、较大的尺寸,根据实际计算取较小的脱模斜度,比如双筒洗衣机大桶的筋板,计算后取0.15°~0.2°。 c、塑件的收缩率大的,应选用较大的斜度值。 d、塑件壁厚较厚时,会使成型收缩增大,脱模斜度应采用较大的数值。 e、透明件脱模斜度应加大,以免引起划伤。一般情况下,PS料脱模斜度应不少于2.5°~3°,ABS及PC料脱模斜度应不小于1.5°~2°。 f、带皮纹、喷砂等外观处理的塑件侧壁应根据具体情况取2°~5°的脱模斜度,视具体的皮纹深度而定。皮纹深度越深,脱模斜度应越大。 g、结构设计成对插时,插穿面斜度一般为1°~3°(见后面的图示意)。 2、关于塑件的壁厚确定以及壁厚处理: 合理的确定塑件的壁厚是很重要的。塑件的壁厚首先决定于塑件的使用要求:包括零件的强度、质量成本、电气性能、尺寸稳定性以及装配等各项要求,一般壁厚都有经验值,参考类似即可确定(如熨斗一般壁厚2mm,吸尘器大体为2.5mm),其中注意点如下: a、塑件壁厚应尽量均匀,避免太薄、太厚及壁厚突变,若塑件要求必须有壁厚变化,应采用渐变或圆弧过渡,否则会因引起收缩不均匀使塑件变形、影响塑件强度、影响注塑时流动性等成型工艺问题。 b、塑件壁厚一般在1—5mm范围内。而最常用的数值为2—3mm。 c、常用塑料塑件的最小壁厚及常用壁厚推荐值:(mm)

齿轮与轴系零件结构设计

机械设计大作业题目齿轮及轴系零件设计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08 年级 1 班设计者志强 指导教师亮 完成日期 2010年11月24日

一.目的 1、掌握齿轮及轴系零件结构设计的方法 2、培养独立设计能力 3、学会查阅有关手册及设计资料 二.题目及方案 1、题目:齿轮及轴系零件设计 2、设计方案: 项目 输出轴转 速(r/min)输出轴功 率(kW) 大齿轮齿 数Z2 大齿轮模 数m n 大齿轮螺 旋角β (左旋) 大齿轮宽 度B 小齿轮齿 数Z1 设计方案155 4.5 107 3 9°22 80 23 三.结构简图:

(五)初步设计轴的结构 1)为了满足半联轴器的轴向定位要求,I-II 轴段右端需制出一轴肩,由密封圈处轴径标准值系列:25,28,30,32,35,38,40,42,45,48,50,55,60??????可得: 取 d 45mm II III -= 2)II-III 轴段右端的轴肩为非定位轴肩,由轴承标准系列综合考虑, 取50mm III IV d -= 由于两个轴承成对,故尺寸相同, 所以d 50III IV VII VIII d mm --== 因为轴承宽度B=20mm, 所以,VII-VIII L =20mm 3)半联轴器与轴配合的毂孔长度1L 112mm =,为保证轴端挡圈只压在半联轴器上而不压在轴的端面上,故I-II L 长度应比1L 略短一些, 取I-II L 110mm = 4)由齿轮孔轴径及III-IV 轴段右端轴肩考虑,该轴肩为非定位轴肩, 各轴段长度和半径: d 45mm II III -= 50mm III IV d -= d 50III IV VII VIII d mm --== VII-VIII L =20mm I-II L 110mm = IV-V =52d mm 60mm V VI d -=

塑料零件结构设计

塑料零件结构设计知识 在具体设计塑料零件的结构时需要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怎样合理地设计塑料零件的结构?如何选择塑料零件的材料?壁厚选择多少合适?等等。本文对这些具体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希望对大家在今后的设计中有所帮助并希望大家一起来补充完善。 关键词塑料零件、壁厚、脱模斜度、加强筋、材料选择 1、零件的形状应尽量简单、合理、便于成型 1.1 在保证使用要求前提下,力求简单、便于脱模,尽量避免或减少抽芯机构,如采用下图例中(b)的结构,不仅可大大简化模具结构,便于成型,且能提高生产效率。 2、零件的壁厚确定应合理 塑料零件的壁厚取决于塑件的使用要求,太薄会造成制品的强度和刚度不足,受力后容易产生翘曲变形,成型时流动阻力大,大型复杂的零件就难以充满型腔。反之,壁厚过大,不但浪费材料,而且加长成型周期,降低生产率,还容易产生气泡、缩孔、翘曲等疵病。因此制件设计时确定零件壁厚应注意以下几点: 2.1 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小壁厚; 2.2 零件的各部位壁厚尽量均匀,以减小内应力和变形。不均匀的壁厚会造成严重的翘曲及尺寸控制的问题; 2.3 承受紧固力部位必须保证压缩强度; 2.4 避免过厚部位产生缩孔和凹陷; 2.5 成型顶出时能承受冲击力的冲击。3、必须设置必要的脱模斜度为确保制件成型时能顺利脱模,设计时必须在脱模方向设置脱模斜度,其大小与塑料性能、零件件的收缩率和几何形状有关,对于工程塑料的结构件来说,一般应在保证顺利脱模的前提下,尽量减小脱模斜度。 下表为根据不同材料而推荐的脱模斜度: 各种材料推荐的脱模斜度 材料脱模斜度 聚乙烯、聚丙烯、软聚氯乙稀30′~1° ABS、尼龙、聚甲醛、氯化聚醚、聚苯醚、硬聚氯乙稀、聚碳酸酯、聚砜40′~1°30′ 聚苯乙烯、有机玻璃50′~2° 热固性塑料20′~1° 在具体选择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 凡塑件精度要求高时,应采用较小的脱模斜度; 3.2 凡较高、较大的尺寸,应选用较小的脱模斜度; 3.3 塑件形状复杂的、不易脱模的应选用较大的脱模斜度; 3.4 塑件的收缩率大的应选用较大的斜度值; 3.5 塑件壁较厚时,会使成形收缩增大,脱模斜度应采用较大的数值; 3.6 如果要求脱模后塑件保持在型芯的一边,那么塑件的内表面的脱模斜度可选的比外表面小;反之,要求脱模后塑件留在型腔内,则塑件外表面的脱模斜度应小于内表面;但,当内外表面要求不一致时,往往不能保证壁厚的均匀; 3.7 增强塑件宜取大,含自润滑剂等易脱模塑料可取小; 3.8 取斜度的方向,一般内孔以小端为准,符合图样,斜度由扩大方向取得。外形以大端为准,符合图样,斜度由缩小方向取得,一般情况下,脱模斜度α不包括在塑件公差范围内。

什么是双色注塑

什么是双色注塑?双色注塑简述 https://www.360docs.net/doc/9d17620737.html,/ 2007-5-30 13:51:40 Internet 什么是双色注塑?双色注塑简述 今天,消费产品款式千变万化,既要外型美观、设计精巧,也要迅速配合市场需求。设计师一般因消费产品不同的用途,在不同的部位上,采用不同的物料,以应付特定环境的需要,达到延长产品寿命、增加美观及实用性的目的。这种实用性的设计要求无疑将导致生产技术也随之复杂化,双物料注塑工艺就是应这一潮流而生的。一般的双物料产品可以采用单色注塑机制造,基本上一台注塑机就可胜任,不过后加工工序相当费时复杂,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总生产成本并不经济。双物料注塑工艺除了注塑机作出相应的改动外,模具设计的技巧是整项技术的灵魂。模具通过转动移位,达到同步注塑不同物料的效果。 模具设计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有两个模腔,利用转动模式把半成型模件转移180度到另一个模腔内,其好处是使第一和第二工序可以同步进行;另一类是单一模腔,半制成品连同模具一起转动180度。设计上比较简单,但生产效率相应降低。由于模具或半成品需要转动,所以模具设计及注塑机的要求更为精密。 另外,由于双物料注塑的可变性很高,所以要达到生产顺利,符合预期理想,所有的模具设计必须与产品设计同步考虑,而且市面流行的双物料注塑机规格并不统一,导致模具设计时考虑的问题更多;加上通用性少,模具制造商必须加倍留心。双物料制品一般以ABS、PC等硬塑料配合TPE软塑料为主,适合制造餐具、工具手柄、表壳、电话机外壳及按钮等制品。这使得生产企业在技术上必须注意三点:两类物料的融合性、产品的复杂性及注塑机的调校。例如,由于成本或应用的关系,采用的物料之间可能没有良好的粘合性,双物料注塑通常要在这方面进行更多地调试工作。更多的双色注塑问题精英注塑将会继续关注。 我国正逐步成为全球消费产品的生产制造基地,近年来华南地区塑料产品的制造商承接了许多需要双物料注塑技巧的订单,使双物料注塑技术在国内的应用日益广泛。 双射成型主要以双射成型机两只料管配合两套模具按先后次序经两次成型制成双射产品。 比起传统射出成型,双料共射射出成型制程有如下的优点: 1核心料可以使用低黏度的材料来降低射出压力。 2从环保的考虑,核心料可以使用回收的二次料。 3根据不同的使用特性,如厚件成品皮层料使用软质料,核心料使用硬质料或者核心料可以使用发泡塑料来降低重量。 4可以利用较低质量的核心料以降低成本。 5 皮层料或核心料可使用价格昂贵且具特殊表面性质,如防电磁波干扰、高电导性等材料以增加产品性能。 6适当的皮层料和核心料配合可以减少成型品残余应力、增加机械强度或产品表面性质。 7产生如大理石纹路的产品。 从多色射出成型、双料共射出成型的特性与应用可以看出未来有逐步取代传统射出成型制程的趋势。革新性射出成型技术不但提高了射出成型制程的精密度、提供高难度制程技术,而且开拓了射出成型制程领域的范围。创新的射出设备与制程,才足以应付愈来愈多样化、高质量、高附加价值的产品需求。

双色成形材料搭配

General Electric Plastics bv 1 Plasticslaan, PO Box 117 4600 AC Bergen op Zoom, The Netherlands 0164-292351 Tx 78421 Fx 0164-292474 FS24139 Multi-material technology The injection molding of parts with different material/color combinations has been known for many years. Today the utilization of different material combinations is increased, figure 1: Figure 1: Different material/color combinations The combination of two or more materials is achieved by a number of techniques. These may be characterized as mould-controlled or machine-controlled processes. Mould-controlled processes Overmolding Two or more materials are injected into different cavities or into two or more moulds which must be opened and closed between each injection step. The principle is shown in figure 2. Figure 2: Two or more moulds with a rotating system 1 2 3 4

双色模具的设计及注塑成型操作知识

双色模具的设计及注塑成型操作知识 双色模具是指两种塑胶材料在同一台注塑机上注塑,分两次成型,但是产品只出模一次的模具。一般这种模塑工艺也叫双料注塑,通常由一套模具完成,且需要专门的双色注塑机。双色模具目前市场上日益盛行,这种工艺可以使产品的外观更加漂亮,易于换颜色而可以不用喷涂,但对设计及注塑成型的要求高。 1.双色模设计的基本原则:(1)硬胶做1次,软胶做2次;(2)透明做1次,非透明做2次;(3)成型温度高的塑料做1次,成型温度低的做2次;上述是做双色模的基本原则,否则模具会白做;另外,封胶时尽量用靠破封胶,而不用插破封胶,哪怕是建议客户修改产品也要尽量必为靠破封胶。

2.模胚导柱导套必须上下左右对称,前后模对称。 3.后模要旋转180度,前模不动。 4.产品间距必须以注塑机炮嘴的间距为准,国外有的双色注塑机的炮嘴间距是可调的,有的不可调,国内的不可调。 5.两个独立的顶出系统,顶棍也是两个。后模两个产品相同,顶针都相同,是旋转关系,切不可做成平移关系。 6.顶针板只能用弹簧复位,不可用螺丝强制复位,因为后模要旋转。 7.边锁必须在模具中心的四边,且前后模对称,否则当后模旋转180后与前模对不上。 8.如果进胶点间距和注塑机炮嘴间距不同,顶棍孔要做成腰型的,因为注塑机顶棍间距不可调。注意国产双色注塑机大部分注塑炮嘴不可调。 9.注意客户提供的注塑机平行炮嘴的方向,是X轴或是Y轴,以此来定产品排位的布局。 10.运水进出水的方向必须在天地侧,且每一个循环水的进出都必须在同一面上,不可进水在天,出水在地侧,因为后模要旋转180度,要注意模胚大小不可超过注塑机出水槽的高度,否则无法接运水。 11.第一次注塑的产品要放在非操作侧,因为第一次注塑后产品要旋转180度进行第二次注塑,正好转到操作侧,方便取产品。 12.出口模的码模位要在操作侧和非操作侧,不可在天地侧,因为他们的产品要全自动。

圆筒件注塑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一模两件)

圆筒件注塑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一模两件)

课程设计说明书 目:圆筒件注塑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

目录 第1 章工艺分析 1.1塑件成型工艺性分析 1.1.1 塑件结构的工艺性分析 1.1.2 成型材料性能分析 1.2模具结构形式的确定 第2 章注射机的选择 2.1 注射量的计算 2.2塑件和流道凝料及所需锁模力的计算 2.3选择注射机 第3 章注射模具结构设计 3.1 模架的确定 3.2 各板尺寸的确定 3.3 浇注系统设计 3.3.1 主流道设计 3.3.1.1主流道尺寸 3.3.1.2 定位圈的选取 3.3.1.3主流道衬套形式 3.3.2 分流道设计 3.3.2.1分流道布置形式 3.3.2.2分流道长度 3.3.2.3分流道及浇口的尺寸设计

3.4.1分型面位置的确定 3.4.2成型零件工作尺寸计算 3.4.2.1型腔径向尺寸 3.4.2.2型腔深度尺寸 3.4.2.3型芯径向尺寸 3.4.2.4型芯高度尺寸 3.4.2.5型腔壁厚计算 3.5 导向与定位机构设计 3.5.1 机构的功用 3.5.2 导向机构的设计 3.5.2.1导柱 3.5.2.2导套 3.6 推出机构设计 3.6.1 脱模推出机构的设计原则 3.6.2 塑件的推出方式 3.6.3 塑件的推出机构 3.7 排气系统设计 3.8 冷料穴设计 3.9 冷却系统设计 第4 章注射机的校核 4.1 安装参数的校核 4.1.1 模具外形尺寸校核 4.1.2 喷嘴尺寸及定位圈尺寸校核

第1 章工艺分析 1.1 塑件成型工艺性分析 1.1.1 塑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 1. 如图1.1 所示,该塑件为一小尺寸圆筒件,形状简单;壁厚t=1.5mm,壁厚内径比(t/d)为1/60 小于1/10,该塑件为薄壁塑件,并且各处壁厚均匀。塑件为旋转体结构,结构相对简单,而且塑件质量相对较小。该塑件表面粗糙度全部为Ra0.8mm,材料为聚氯乙烯,该种塑料流动性中等。通过查阅资料该种塑料制件未注公差时应选用MT5 级精度。 2.该模具是圆筒形零件的注射模具。该塑件无侧凹、侧孔等,不需设计侧抽芯装置,相应模具结构简单。从零件图看,制件比较简单,没有苛刻的精度要求和尺寸公差要求,因此对模具的要求也较低。从生产批量考虑,本模具采用一模两腔的结构,模架和模板尺寸均根据标准选取。其中模架从标准中选取A2 型模架。由于塑件比较简单,所以模具采用一次分型,不设有二次分型与侧向分型机构。推出系统采用推杆推出,并设有

1零件命名要求及3D结构设计规范

零件命名要求及3D结构装配规范 一、目的 为了规范3D图面设计、方便图档查找及检查、减少与客户沟通中的不必要错误、提供工作效率,特制定此规范 二、零件命名基本原则 2.1.零件文件名长度不能超过30个字符。目前机械组正在计划导入SolidWorks,虽然SolidWorks支持文件名长字符, 但是考虑到ProE中零件名仅支持不大于31个字符,为了避免后续格式转化中通用性问题,零件名字长度一定要控制在30个字符内 2.2.目前我们使用的Proe和后续需使用的SolidWorks均可以导出装配BOM,考虑到后续导出装配BOM的便利性,同 一个Parts档中不允许存在两个或多个零件(同种零件或不同零件均不允许) 2.3.因图面需和客户沟通确认,为了避免沟通上的误区 2.4.3D图中的零件命名基本规则是:类别+名称+位置或功能+产品型号+设计流水号。 类别:类别指的是SAP系统中物料类别划分,例如塑胶为P、五金为M、螺丝为SCREW等等,主要的目的是方便图档查找时指向明确 名称:主要是指对零件的主体功能描述,例如壳、盖、按键、镜片、支撑块等等 位置或功能:主要是对零件名称的补充描述,用于说明此零件在装配图纸的位置或功能 产品型号:零件命名中加入产品型号是为了识别该零件第一次使用在哪个产品中开始的 设计流水号:为了避免和客户图纸确认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混淆,增加设计流水号补充说明。设计流水号的命名规则为开发阶段+版本流水号,开发阶段分STATE OPEN MOULD,EP,PP,PMT,MP五阶段,代码分别为REV 流水号根据提供客人确认图纸版本号命名,初始版本号为00.例如试产阶段客户第2次确认图纸则设计流水号为01,02,03,04等等 2.5 从最初开始设计的ID开始就要严格按照装配顺序来进行在PROE里面组织各个零件和组件

双色注塑技术说明

塑料加工工艺之双色注塑技术 2009-07-02 09:03:00 新闻来源:宁波塑机网 近年来,国内部分塑料制品业者在严峻的经营环境下,纷纷朝向大型高附加价值产品及特殊双色制品发展。而从近期中国展会来看,多色成型技术经常是展会亮点,展出双色机厂商成倍数增加,也显示双色机在中国日渐蓬勃发展。 华大:“共塑”注塑 华大机械有限公司是中国大型的生产注塑机的厂家之一,也是大陆首家生产研制多物料注塑机的企业。 华大的多物料注塑机采用“共塑”注塑方式比传统法可节省达50%的生产时间,能够减省达20%或以上的废/次品损耗量,且产品质量稳定,还能制造如立体穿透、底面包围等复杂制品,在国内多物料注塑机行业处于领先水平。与国内厂家双物料平行结构不同,华大的多物料注塑机是按欧洲先进思路设计,采用直角式结构,独立的副射台设置马达、油泵、射胶装置及控制系统,使机器随时能变回单物料生产方式,简单方便。 锁模部分,模板全部经有限元分析,采用优质的球墨铸铁精密制造而成,二板、尾板采用铰耳连接,减少累计误差,增加整机刚性,保证了机板的使用寿命。五点式开合模结构,机铰经优化设计,运行平稳,结构紧凑,适合各类双物料模具。 注射部分采用耐磨氮化熔胶螺杆及料筒,电子尺控制射胶位置,射胶流量阀带位置反馈,确保注射速度的精确性和重复性。副射台动作有同步或不同步等多种形式,供用户选用。 采用日本原装三菱控制系统,工作状态以图形显示,方便监控生产过程,数据输入使用触摸键,增加系统的可靠性,10段射胶,熔胶保压设定,5段螺杆转速及背压控制,适合精密注射。此外,华大还可根据客户模具要求特别编写程序。 在FT多物料系列,华大自主研制的双物料共塑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多物料系列注塑机也正在朝更低成本、更高速度、更高精密,更低能耗的方向不断改进。 欧美厂商产品已提升至几个基本成型技术的“组合”呈现,如:双色成型加模内贴标(IML)、双色成型加模内组合(IMA)、双色成型加迭层模(Stack Mold)、双色成型加IML加IMA加迭层模、双色成型加夹层射出等。这些都可以在一部注塑机上完成。因此,双色技术愈来愈受重视,而且不只呈现双色技术,还必须与其它技术结合,创造更高的效益。 各具特色的双色注塑机 现在的双色成型,已不仅仅要求两种或是多种颜色塑料的简单结合,而在制品精度、外形美观、不同颜色塑料更好地融合,以及制品成型周期上都对注塑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厂家的设备都具有各自的优点和特

双色注塑成型机械原理

双色注塑成型机械原理 所谓双色注塑成型,是指将两种不同色泽的塑料注入同一模具的成型方法。它能使塑件出现两种不同的颜色,并能使塑件呈现有规则的图案或无规则的云纹状花色,以提高塑件的实用性和美观性。 (1)双混色注塑成型 双混色注塑成型原理。它有两个料筒,每个料筒的结构和使用均与普通注塑成型料筒相同。每个料筒都有各自的通道与喷嘴相通,在喷嘴通路中还装有启闭阀 2,4。成型时,熔料在料筒中被塑化好后,由启闭阀2、4控制熔料进入喷嘴的先后顺序和排出料的比例,然后由喷嘴处注射入模腔。便可得到各种混色效果不同的塑料制品。 双混色注塑成型原理 1—喷嘴 2—启闭阀3—料筒 4—启闭阀 5—料筒 (2)双花纹注塑成型原理 所示为双花纹注塑成型原理图。它也有两个料筒1和5,其喷嘴结构有些特殊,它除了有通常喷嘴的功能外,还能由安装在后部的齿轮3带动旋转。成型时,料筒 1、5中分别塑化不同色彩的熔料,而齿轮3带动回转轴4回转,使不同色彩的熔料交替进入模腔,从而得到由中心向四周辐射形式的不同颜色和花纹的塑料制品。 双花纹注塑成型原理 1一料筒2—喷嘴3—齿轮 4一回转轴 5—料筒 双色注塑成型的注意事项由于双色注塑成型是由两个料筒中的 混合在一起成型的,因此,这来自于两个料筒中的熔料必须有良好的结合强度,为保证有较好的结合强度,应当尽量使用不同颜色的同种塑料。若使用不同品种塑料进行双色注塑时,则必须先进行结合性能试验,确认结合合格后才能投产,否则,结合强度不好的两种塑料混合在一起,易使塑件出现裂纹等缺陷。 双色模具 双色模具:两种塑胶材料在同一台注塑机上注塑,分两次成型,但是产品只出模一次的模具。一般这种模塑工艺也叫双料注塑,通常由一套模具完成,且需要专门的双色注塑机。 双色模具目前市场上日益盛行,于这种工艺可以使产品的外观更加漂亮,易于换颜色而可以不用喷涂,但造价昂贵,技术要求高. 1.母模的两个形状是不同的,分别成型1种产品,而公模的两个形状完全一样。 2.模具的前、后模以中心旋转180o后,必须吻合。设计时必须做这个检查

双色与二次成型区别

双色模具与二次成型模具 二次成型模具与双色模具区别: A.双色模具:两种塑胶材料在同一台注塑机上注塑,分两次成型,但是产品只出模一次的模具。一般这种模塑工艺也叫双料注塑,通常由一套模具完成,且需要专门的双色注塑机。 B.包胶模具(二次成型):两种塑胶材料不一定在同一台注塑机上注塑,分两次成型;产品从一套模具中出模取出后,再放入另外一套模具中进行第二次注塑成型。所以,一般这种模塑工艺通常由2套模具完成,而不需要专门的双色注塑机。 二次成型模具(包胶模)与双色模具概述: 二次成型模具在设计应注意硬胶件的定位,需做到可*的封胶且在胶件上有反斜度孔,防止拉胶变形. 双色模具目前市场上日益盛行,于这种工艺可以使产品的外观更加漂亮,易于换颜色而可以不用喷涂,但造价昂贵,技术要求高. 1.Cavity的两个形状是不同的,分别成型1种产品。 而Core的两个形状完全一样。 2.模具的前、后模以中心旋转180o后,必须吻合。设计时必须做这个检查动作。 3.注意顶针孔的位置,最小距离210mm。大的模具须适当增加顶棍孔的数量。并且,由于注塑机本身附带的顶针不够长,所以我们的模具中必须设计加长顶针,顶针长出模胚底板150mm左右。 后模底板上必须设计2个定位圈。 4.前模面板加A板的总厚度不能少于170mm。请仔细查看这种型号的注塑机的其它参考数据,比如,最大容模厚度、最小容模厚度、顶棍孔距离等。 5.三板模的水口最好能设计成可以自动脱模动作。特别要注意软胶水口的脱模动作是否可*。 6.前侧SPRUE的深度不要超过65mm。上侧(大水口)SPRUE的顶部到模胚中心的距离不小于150mm。 7.在设计第二次注塑的CAVITY时,为了避免CAVITY插(或擦)伤第一次已经成型好的产品胶位,可以设计一部分避空。但是必须慎重考虑每一处封胶位的强度,即:在注塑中,是否会有在大的注塑压力下,塑胶发生变形,导致第二次注塑可能会有批锋产生的可能?8.注塑时,第一次注塑成型的产品尺寸可以略大,以使它在第二次成型时能与另一个CAVITY 压得更紧,以达到封胶的作用。 9.注意在第二次注塑时,塑胶的流动是否会冲动第一次已经成型好的产品,使其胶位变形?如果有这个可能,一定要想办法改善。 10.在A、B板合模前,要注意前模Slider或Lifter是否会先复位而压坏产品?如此,必须想办法使在A、B板先合模,之后前模的SLIDER或LIFET才能复位。 11.两CAVITY和CORE的运水布置尽量充分,并且均衡、一样。 12.99%的情况是先注塑产品的硬胶部分,再注塑产品的软胶部分。因为软胶易变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