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林栽植方案

防护林栽植方案
防护林栽植方案

2.4防护林栽植施工方案

树木栽植工程是农田防护最基本,最重要的工程。在实施树木栽植之前,要先整理绿化现场。去除场地上的废弃杂物和建筑垃圾,换来肥沃的栽植壤土,并把土面整平耙细。然后,按照下面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栽植施工。

2.4.1树木定点与放线

绿化种植设计图上,标明了树木的种植位点。栽植施工时,先要核对设计图与现状地形,然后才开始定点放线。定点放线的方法可根据种植形来确定。

规则式定点放线

在规则形状的地块上进行规划式树木栽植,其放线定点所依据的基准点和基准线,一般可选用道路交叉点、中心线、边线等,利用些点和线一般都是不易再改变的,是一些特征的点和线。依据这些特征点线,利用简单的直线丈量方法和三角形角度交会法,就可将设计的每一行树木栽植点的中心连线,和每一棵树的栽植位点,都测设到绿化地面上。在已经确定的种植位点上,可用白灰做点,标示出种植穴的中心点。或者,在大面积、多树种的绿化场上,还可用小木桩钉要种植位点上,作为种植桩。种植桩要写上树种代号,以免施工中造成树种的混乱。在已定种植点的周围,还要以种植点为圆心,按照不同树种对种植穴半径大小的要求,用白灰画圆圈,标明种植穴挖掘范围。

2.4.2种植穴挖掘

树木种植穴的大小,一般取其根颈直径的6-8倍。如根颈直径为10cm,则种植穴直径大约为70cm。但是,若绿化用地的土质太差,又没经过换土,种植穴的直径则还应该大一些。种植穴的深度,应略比苗木根颈以下土球的高度更深一点。

种植穴的形状应为直筒状,穴底挖平后把底土稍耙细,保持平底状。穴底不能挖成尘底状或锅底状。在新土回填的地面挖穴,穴底要用脚踏实或夯实,以免后来灌水时渗漏太快。在斜坡上挖穴时,应先将破面铲成平台,然后再挖种植穴,而穴深则按穴的下沿计算。

挖穴时挖出的坑土若含碎砖、瓦块、灰团太多,就应另换好土栽树。若土中含有少量碎块,则可除去碎块后再用。如果挖出的土质太差,也要换成客土。

在开挖种植穴过程中,如发现在有地下电缆、管道,应立即停止作业,马上与有关部门联系,查清管线的情况,商量解决办法。挖穴中如遇有地下障碍物严重影响操作,可与设计人员协商移位重挖。在土质太疏松的地方挖出的种植穴,于栽树之前可用先用水浸穴,使穴内土壤先行沉除,以免栽树后沉降使树木歪斜。浸穴的水量,以一次灌到穴深的2/3为宜。浸穴时如发现有漏水地方,应及时堵塞。待穴中全部均匀地浸透以后,才能开始种树。

种植穴挖好之后,一般可开始种树。但若种植土太痕瘠,就先要在穴底垫一层基肥。基肥一定要用经过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如堆肥、厩肥等。基肥层以上还应当铺一层壤土,厚5cm以上。

2.4.3一般树木栽植

2.4.

3.1苗木准备

园林绿化所用树苗,应选择树干通直,树皮颜色新鲜,树势健旺的;而且应该是在育苗期内经过1-3次翻栽,根群集中在蔸的苗木。育苗期中没经过翻栽的留床老苗最好不要用,其移栽成活率比较低,移栽成活后多年的生长势都很弱,绿化效果不好。在使用大量苗木进行绿化时,苗木的大小规格应尽量一致,以使绿化效果能够比较统一。常绿树苗木应当带有完整的根团土球,土球散落的苗木成活率会降低。一般的落叶树苗也应带有土球,但在秋季和早春起苗移栽时,也可裸根起苗。裸根苗木如果运输距离比较运,需要在根蔸里填塞湿草,或外包塑料薄膜保持湿润,以免树根失水过多,影响移栽成活率。为了减少树苗体内水份的散失,提高移栽成活率,还可将树草的每一叶片都剪掉1/2,以减少树叶的蒸腾面积和水分散失量。

2.4.

3.2树木假植

凡是苗木运到后在几天以内不能按时栽种,或是栽种后苗木有剩余的,都要进行假植。所谓假植,就是暂时进行的栽植。假植有带土球栽植与裸根栽植两种情况。

带土球的苗木假植:栽植时,可将苗木的树冠捆扎收缩起来,使每一棵树苗都是土球,树冠靠树冠,密集地挤在一起。然后,在土球层面盖一层壤土,填满土球间的缝隙;再对树冠及土球均匀地洒水,使土面湿透,以后仅保持湿润就可

以了。或者,把带着土球的苗木临时性地栽到一块绿化用地上,土球埋入土中1/3-1/2深,株距则视苗木假植时间长短和土球、浇水保持一定湿度即可。

裸根苗木假植:对裸根苗木,一般采取挖沟假植方式。先要在地面挖浅沟,沟深40-60cm。然后将裸根苗木一棵棵紧靠着呈现30°斜栽到沟中,使树稍朝向西边或朝三暮四向南边。如树稍向西,开沟的方向为东西向;若树稍向南,则沟的方向为南北向。苗木密集斜栽好以后,在根蔸上分层覆土,层层插实。经常对枝叶喷水,保持湿润。

2.4.

3.3树木定植

按照设计位置,把树木永久性地栽植到绿化地点,就叫定植。树木定植的季节最好选在初春和秋季。一般树木在发芽之前栽植最好,但若是经过几次翻栽又是土球完整的少量树木栽种,也可在除开最热和最冷时候的其它季节中进行。如果是大量栽植树木,还是应先在春秋季为好。定植施工的方法是:将苗木的土球或根蔸放入种植穴内,使其居中:再将树干立起,扶正,使其保持垂直;然后分层回填种植土,填土后将树根稍向上提一提,使根群郐展开。每填一土就要用锄把将土插紧实,直到填满穴坑,并使土面能够盖住树木的根颈部位。初步栽好后还应检查一下树干是否仍保持垂直,树冠有无偏斜;若有所偏斜,就要再加扶正。最后,把余下的穴土绕根颈一周进行培土,做成环形的拦水围堰。其围堰的直径应略大于种植穴的直径。堰土要拍夺压紧实,不能松散。做好围堰后,往树下灌水,要一次灌透。灌水中树干有歪斜的,还要进行扶正。

2.4.

3.4养护

树苗种栽完毕后,每周要进行两次浇水,以达到树苗成活率,并派专人进行看护。确保树苗的成活。

三北防护林工程管理办法

三北防护林工程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下简称三北防护林工程)的顺利实施,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实效,保证合理使用工程建设资金,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现行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管理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三北防护林工程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以改善生态与民生为任务,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以防沙治沙、水土流失治理、农田(草牧场)防护林建设为重点,以提高防护林生产力为前提,通过保护现有森林资源、植树造林、封山(沙)育林和更新改造等措施,增加和恢复建设区森林植被,提高现有防护林林分质量和多种功能,逐步建成覆盖普及、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结构稳定的综合防护林体系,努力实现我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确保国土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构筑我国北方绿色生态屏障。 第三条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相结合; (二)坚持保护先行原则,保护、建设、提高相结合; (三)坚持质量第一原则,数量与质量并重相结合; (四)坚持科学造林原则,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自然恢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 (五)坚持深化改革原则,政府主导与市场配置相结合; (六)坚持改善民生原则,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相结合。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经国家批准列入我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规划中的各级政府和林业行政部门、各行业林业管理部门,即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单位。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五条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在省政府统一领导下,实行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对规划期内的工程项目实行项目责任制,即省政府与各市政府、市政府与各有关县(市、区)政府逐级签订目标责任状,确定项目建设内容、建设时间、建设任务、责任人。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简报 (九) 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年月日 甘肃平凉春季林果业建设成效显著 今年春季,甘肃平凉大力开展以林果业转型跨越为主的春季造林,全市上下对春季林果业建设高度重视,组织有力,动手早,进度快,造林绿化和果园建设的规模大,档次高,质量好,建成了一批示范样板工程。截止目前,全市已完成造林绿化万亩,占计划任务的,其中造林封育万亩,义务植树万株,完成林业助建新农村个,占计划任务的,绿色通道条公里,面山治理处万亩,农田林网公里,补植补造万亩,育苗万亩,占计划任务的。新植果园万亩,占计划任务的。 一是领导重视,工作力度加大。今春,平凉市超前谋划,精心部署,制定了全市春季造林绿化方案和果园建设方案,召开了全市春季造林绿化电视电话动员大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今年城乡造林绿化和果园新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直接调度,确定重点工程规划方案,狠抓任务落实。各县(区)及早动手,广泛宣传动员,认真制定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集中力量,集中时间,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春季造林绿化活动。“”植树节,市、县(区)都举办了广场大型宣传、媒体专题报道和悬挂横幅标语等宣传活动,为全市春季造林绿化的顺利进行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春造期间,市、县(区)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听取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具体问题,深入造林第一线,参加义务植树,现场督促检查。市林业局组成督查组巡回县(区)抓督查、抓推进、抓质量,保证了春造和果园新植建设的圆满完成。 二是重点突出,造林绿化规模档次高。各县(区)按照市上提出的建成一处千亩以上面山造林、一条公路主干道绿化、一个主街区美化的“三个一”工程的要求,创新工作思路,突出建设重点,在规划布局、树种选择和规模营造上,较往年上了大的台阶。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依托三北五期、森林抚育和造林补贴试点以及亚行贷款造林项目,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施工,大苗栽植,规模治理,整山、整沟、整流域推进。泾川县以泾汭河流域治理为重点,采取针阔混交方式,建成王村镇完颜村等处荒山工程造林亩,栽植侧柏、刺槐万株。灵台县以涧河流域生态治理为重点,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在泾渗公路两侧面山连片造林万亩,营造以侧柏为主的防护林亩,侧柏、国槐与垂柳混交的水保林亩。城镇面山治理,各县(区)坚持常青树为主,大苗栽植,生态型与景观型营造相结合,建成了个千亩以上面山绿化工程和处城镇面山治理工程,绿化面积万亩。灵台县动员城区个单位,干部职工多人,投劳万人次,完成县城荆山西沟和沙坡山绿化亩,栽植侧柏、国槐、垂柳、香花槐为主的各类绿化苗木万株。崇信县组织县直机关单位统一规划,统一栽植,在铜城电厂新区面山完成绿化亩,栽植公分以上垂柳万株,混交侧柏万株,刺槐万株。市、区两级在崆峒山景前区高档次、高质量完成蜈蚣咀面山及河流滩涂绿化面积亩,栽植各类常青绿化苗木多万株,花灌木万丛。绿色通道和新农村建设,各县(区)按照多树种、宽林带、大通道、高标准的建设要求,对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县乡道路集中进行了绿化。泾川、崆峒区和静宁三县,集中对平定高速公路沿线面山进行了统一规划,统一栽植,完成公路两侧面山万亩。静宁县高标准规划,完成静庄公路绿化公里,每侧设计行混交栽植胸径公分杨、柳、刺槐等大规格苗木;庄浪县高质量完成庄静公路绿化公里,每侧设计行栽植胸径公分以上垂柳。崆峒区在搞好国道缺苗断档补植补栽的同时,重点对乡村主干道路集中进行了绿化,采取统一规划、统一栽植、统一浇水、统一覆膜和统一涂白,在西阳乡对唐尧路、唐西两条环乡道路和白西、安青两条主干道路栽植胸径公分以上的旱柳万株,建成道路林网公里。组织劳力多人次,出动浇水车台次,浇水多吨,树盘覆膜平方米。林业助建新农村,各县(区)采取投放苗木,资金补助和以奖代补等措施,高质量完成了林业助建新农村示范点个。

森林营造技术课后习题答案

森林营造技术课后习题答案-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森林营造技术课后习题答案配套书籍为《森林营造技 术》(张余田,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年),此答案仅供选择此书读者参考。 目录 绪论 ............................................. 1 第1单元人工林营造基本理论 . (1) 第2单元造林施工技术 ............................ 4 第3单元幼林抚育管 理 ............................ 7 第5单元主要林种营造技术 ........................ 9 第6单元特殊生态环境造林技术 .................. 111 第7单元造林工程项目管理 ...................... 133 第8单元营造林工程项目监理 .. (166) 第1页,共18页 绪论 一、名词解释: 森林营造技术:研究人工林营造和培育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二、填空 1.《森林营造技术》课程是高职高专林业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它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 2.该课程具有综合性强、实践性强与专业性强的特点,它以生态学原理和方法为基础,肩负着林产品物质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双重任务。 3.《森林营造技术》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技能。故学习方法上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三、简答 1.联系实际谈谈学习《森林营造技术》课程的重要性

在扩大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质量,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现在,我国林业进入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国家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根本和切入点,“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相继实施,把植树造林放在了突出的重要位置。我国建立的六大生态工程建设都与森林营造技术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大力开展营造林事业,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土生态安全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森林营造技术》有何特点它与本专业其它学科有何联系 高职高专林业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属于栽培学范畴。该课程具有综合性强、实践性强与专业性强的特点;以有关部门植物、土壤、气象、树木、生态、植物生理、林木病理、昆虫、森林计测、林木遗传育种及林木种苗方面知识等为其基础。 3.谈谈如何才能学好《森林营造技术》 《森林营造技术》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技能,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地区性。故学习方法必须循序渐进,善于将有关课程的知识与技能应用到本课程的学习之中,在生产实践中学习与提高,虚心请教,多观察,多分析,勤思考,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最后达到融会贯通。 4.简述森林营造应注意那些问题 森林多目标经营和定向培育的关系问题;森林培育的数量和质量的关系问题;森林的自然化培育和集约化培育的关系问题;森林培育与其他产业和工程的配合关系问题。 第1单元人工林营造基本理论 一、名词解释 人工造林:在宜林的荒山、荒地及其它无林地上通过人工植树或播种营造森林的过程。人工更新:在各种森林迹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或林冠下、林中空地上通过人工植树或播种恢复森林的过程。 人工林:通过人工造林或人工更新形成的森林。适地适树:是指将树木栽在它生长最适宜的地方,使造林树种的生态学特性与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造林地的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的技术经济和管理的条件下可能达到的高产水平或高效益。人工林结构:是指组成林分的林木群体各组成成分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格局,即组成林分的树种、比例、密度、配置、林层、根系等在时间和空间上一定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状况。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点或播种点(穴)数。 第2页,共18页 纯林:由一种树种组成的人工林。 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组成的人工林。 气候-地生产力:指在一定气候和立地(地质、水文、土壤等综合)条件下森林植物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所能达到的最高生产力。

沉砂池防护林栽植技术标准

沉砂池防护林栽植技术标准 一、树种和株行距沙棘、沙枣、杨树、刺槐株行距:株距均为1米,行距均为3米;柳树株行距:株距为2米,行距为3米。风景树:紧靠并平行公路的一条沟和与垂直公路的各沟排头树均栽植风景树,风景树有倒冠榆和馒头柳,交错种植,靠公路的边的一个树沟必需整沟栽植风景树,株距2、0米,靠公路的各沟排头树以各树沟的实际行距确定。 二、田埂整修标准 1、外围田埂:高1~1、2米,埂面(上口)口宽0、8米,埂基(下口)宽 2、0米;埂子三个面平直硬实,人可平稳行走。 2、田间横埂:高1~1、2米,埂面(上口)口宽0、6米,埂基(下口)宽1、5米,埂字三个面平直硬实。 三、渠道和灌水口整理标准 1、渠道整理:渠道埂子上口宽1、2~1、5米,下口宽 2、0米;渠道口宽1、8米,底宽0、6米;坡面光滑紧实,无明显的凹凸;渠底平,无灌水阻碍物。 2、灌水口整理:开挖田间进水口,宽度1、0米,进水口底与渠道底面齐平,将开挖进水口的沙土装入完好的普通尿素包装袋中;将装满沙土的编织袋并排直立埋入进水口两侧的渠埂内(4~6个沙土袋/边),在进水口底平放埋入2~3个沙土袋;在进水口下游约1米处的渠道内,紧贴渠道两侧的坡面各直立埋入1

个沙土袋,渠底埋入1个沙土袋,沙土袋入土二分之一;准备两个沙土袋放置于进水口边的渠埂上。 3、田间灌水渠田间灌水区沿着各行树沟的开头处修建,灌水渠深0、2米,基本与栽植苗木后的树沟底面相齐平;修建田间灌水区时必需将树沟开口处封堵,封堵标准为在树沟开头处修筑阻水埂一道,高0、4米,上口0、3米,下口0、5米;田间灌水渠道修建必需防线施工,确保渠道笔直贯通。。 四、栽植沟标准栽植沟上口宽0、7米,下口宽0、6米,总深度0、6米(此工程由机械完成)。 五、定植标准 1、定栽植点:按照各树种设计的株距在栽植沟内确定栽树的位置,并作记号;各树沟排头树按如下方法确定:一号工段排头树距离靠公路一边的外围田埂中心 2、0米;二号工段排头树距离公路中心5、5米;三号工段距离公路中心8、5米。 2、栽植点回填沙土:待栽植点确定后,在栽植点处回填沙土0、2米,使栽植点处深度达到0、4米(回填后沟底面距原始地面处)。 3、定植苗木:按照确定的栽植点栽植树苗,待一行树苗栽植完毕后,将整个栽植沟回填,留沟约0、2米深,沟底面宽度0、8米,沟底和沟背要平、直、齐,栽植点处填土要紧实;苗木定植后,地块内前、后、左、右和对角均成直线。

改革开放40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成就综述

改革开放40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成就综述 40年前,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倡导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与我国改革开放同步启动实施。这项工程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0多年,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全长8000公里,宽400至700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42.4%。其建设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均创下了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40年来,历经几代人、亿万人民群众的接力奋斗,三北工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建设成就,在我国北疆筑起了一道抵御风沙、保持水土、护农促牧的绿色长城,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成功典范。据今年中国科学院完成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40年综合评价报告》显示,三北工程40年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现在的13.57%。工程建设发挥出日益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三北地区生态状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变化。 绿撒大漠: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

40年来,三北工程建设主攻防沙治沙,广大工程建设者采取“封、飞、造、改”相结合的办法,在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万里风沙线上,累计治理沙化土地30多万平方公里,保护和恢复沙化草原1000多万公顷,结束了“沙逼人退”的历史。毛乌素、科尔沁、呼伦贝尔三大沙地全部实现了土地沙化的逆转。工程区年均沙尘暴日数从6.8 天下降为2.4 天,其中京津冀地区由5.1天下降到不足1天。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新疆阿克苏,经过各族干部群众32年的艰苦奋斗,在昔日亘古荒原上建起了一道由百万亩“林海”构筑的绿色长城。2017年,阿克苏全年空气优良天数159天,优良率达43.7%。陕西省榆林市林木覆盖率由建国初的0.9%提高到33%,境内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昔日的“风沙王国”华丽转身变成绿树茵茵的“塞上江南”。 绿染高原:黄土高原实现了由“黄”到“绿”的转变 40年来,三北工程在以黄土高原为主的水土流失区,坚持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按山系(流域)整体治理、规模推进,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7万平方公里,工程区水土流失面积相对减少了67%。黄河、海河、松花江等流域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输沙量逐年下降。

海防护林建设实施方案

海防护林建设实施方案 根据海南省委、省政府要求,2007年我市开始海防林建设。全市海防林任务为30943亩。在省林业局的指导下,在市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市2007年、2008年分别完成8155亩、12030亩,合计20185亩的海防护林造林任务。根据规划和安排,我市2009年海防护林造林任务为10000亩。为做好今年的海防护林建设工作,全面完成任务,根据有关建设要求,结合**实际,编制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与布局 指导思想: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为指导,紧密结合海南生态省建设,全面推进沿海防护林快速健康发展,努力构筑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市沿海绿色屏障。 基本原则: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坚持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原则。 目标与布局:今年建设目标为10000亩。涉及海头、排浦、白马井、新州、三都、峨蔓、木棠、光村等八个沿海镇(详见任务安排附表一、附表二)。 二、建设内容

全市8个沿海乡镇从海岸高潮水线以上适宜植树的地点开始,向内陆延伸200米(个别可加宽至400米范围)及适合种植红树林的滩涂地为营造海防护林用地。建设内容具体为: 1、残次林更新造林 计划安排500亩。主要分布在光村镇沙表头村、峨蔓镇东岸村等。做法是对林龄老化、防护功能下降,或者经过多次采伐而沦为疏林地的有林地块,进行改造。 2、荒山地造林 计划安排1700亩。主要分布木棠、峨蔓、三都等镇岩岸地区。做法是安照常规的方法进行造林。 3、补植造林 计划安排3000亩。主要分布在木棠、峨蔓、三都等镇岩岸地区造林难度大的岩石裸露地,难以实施全面造林的。做法是采取见缝插针的方式,进行补植造林。树种为榕树、大叶相思树等,每亩株数30-40株,使林地向天然灌木林与人工阔叶树混交的森林类型演变。如补植株数达到100株时,可纳入荒山地造林任务。 4、退耕还林 计划安排800亩。主要安排在海头镇白沙地村、排浦镇瓜兰村、白马井镇和能村等。做法是在海防护林地范围内的农作地实施退耕还林。

防护林分类

防护林及林种划分 任何森林都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但不能把所有的森林都视为防护林。因此,只有那些为了达到某种防护意义而划定的森林才叫做“防护林”。比如在大江大河的上游集水区的森林叫“水源涵养林”,在表土疏松土壤易于被水冲走的山区陡坡上的森林叫做“水土保持林”,在平原农区所营造的农田林网叫做“农田防护林”。这些都是“防护林”。随着工业发展而带来的大气和水质的污染,森林的不断减少和由之而来的环境沙漠化和各种灾害性气候等,经常给交通、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损失。因此,人们逐渐把对森林的注意力从生产木材转向发挥其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例如,中国自70年代末在西北、华北、东北营造的西起新疆,东至黑龙江,全长约7000km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就属此目的。根据发挥的主要防护作用不同,防护林又分为若干具体林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将防护林分为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海岸防护林、护路林等。 一、水源涵养林 河流两岸和上游水源区以及水库周围以涵养水源为目的的森林叫做“水源涵养林”。理想的水源涵养林应该是由比较高大的乔木和比较矮小的灌木相结合,并且由多树种和不同年龄的林木组成。林冠密集,多层次,枝叶茂盛。这样的林子,在林学上叫做复层异龄混交林。 森林为什么能够涵养水源呢?在森林覆盖下,每当降雨,会有10%~30%的雨水阻滞在林冠枝叶上。其中林木本身吸收一些,雨停后蒸发一些,其余的雨水顺枝干流下,或辗转周折通过林冠层滴落到林地上。在这种混交林内,枯枝落叶多,长期堆积在地表,构成厚厚的枯枝落叶层,叫做“死地被物”。一部分枯枝落叶经真菌、细菌分解成一层厚厚的碎屑和腐殖质。这些腐殖质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质,增加了土壤的团粒结构和非毛细管孔隙度,从而大大增加了土壤贮存雨水的空间。在许多情况下,林冠下还聚生了厚厚的一层植物,叫做“活地被物”。它和“死地被物”一起统称“地被物”。滴落在林地的雨水,由于受到林冠的阻隔,大大降低了对地表的冲击力,并且很快被地被物所吸收,然后慢慢渗入到土壤和基岩,被“贮存”起来。这就是森林涵养水源的物理机制。水源涵养林就是在需要的地方专为发挥这种作用的森林。 森林的贮水量即水源涵养能力,是由树木本身的吸附量、地被物贮存量和土壤、基岩的贮存量三部分组成的。一片森林的贮水量即水源涵养能力的大小,决定于这三部分的条件。通常林冠层次越多、越浓密、地被物和土层越厚、基岩空隙度越大,贮水能力就越大,反之,贮水能力就越小。因为森林贮存的水分缓慢地流动,降水停止后,下游将在较长的时期内以溪流、泉水、潜流等形式得到水源补给。根据观测,森林涵养水源保证补给水分的时限,因坡度、基岩、坡面状况而不同,从两个月到一年不等。由此可似看出森林涵养水源的巨大能力。林地坡面平缓、土层深厚、林木郁闭好的针阔叶混交的复层异龄林贮水能力最大;基岩坚硬和空隙度小,土层浅薄,林木郁闭差且由单一树种组成的单层同龄林贮水能力最小。不同的林子贮水能力千差万别,有的十分悬殊。没有森林覆盖的光山秃岭,涵养水源的能力就大不一样。雨水因无林冠阻拦,直接冲击地表。地表又缺少地被物覆盖,雨水直接冲击地面泥沙,来不及渗入土壤,就汇成径流,顺着倾斜的坡面,挟带泥沙,迅速流走。无数径流又汇成大股洪流,激浪翻石,汹涌奔腾,形成山洪暴发,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国民经济都造成重大损失。 为了充分发挥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现在全世界都提倡在河流两岸和河源区以及水库周围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以增强山坡蓄水、保土的能力,力求在雨季能够大量贮存雨水,暴雨不成灾;在无雨或少雨的季节,又能源源不断地补充下游的径流量。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工程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工程 (一)防护林工程施工方法 1、工序流程: 施工放样定点→挖树坑→施肥→植树→浇水→封坑→整理验收。 2、施工方法及操作要点 根据要求放样定点,人工挖树坑,施肥浇透水后进行植树,再浇水封坑,采取保水措施处理,确保树的成活率。 (二)技术措施 种植材料、苗土、挖掘、包装、栽培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规定。 种植前土壤处理:种植前应该对该区的土壤进行化验分析,采取相映的消毒、施肥和客土等措施。 种植穴的挖掘:种植穴点放线应符合设计图纸要求。 苗木运输和栽培按规程操作。 苗木种植前的修剪质量应符合规定。 种植的质量应按设计图纸要求核对苗木品种、规格及种植位置。 (1)场地平整 将土地进行清理、平整,将施工中保存的腐殖土、草皮土回填在取料坑及削坡后的坡面上作为培植土,然后进行植树、种草。 (2)植树 植树应在秋季适宜季节进行。 树种,按设计要求种植。 栽植的株距按设计要求为2m 。 在植树时,不得破坏堤前自然生长的树木。 (3)种草 种植的草种按设计要求进行。 草皮护坡按100平米用种5公斤,拌土洒播,洒播后上覆一层湿土。 种植草皮护坡前,应将堤防原有的杂草予以清除。 (4)养护 防护堤林及草皮护坡种植后应及时洒水养护。

后期要加强养护,以达到设计要求的成活率。 (二)生态防护林工程 1、依据规划设计和施工图纸确定生态防护林的方位,并且用白灰准确标注出每棵树的具体位置。 2、采用人工方法按照施工图纸要求的尺寸进行树坑开挖,保证树坑开挖质量。 3、树坑开挖完成后,精心放置树苗并回填土料,树苗放置应垂直并成行,土料回填后应踩实。 4、每行树植完后,用水罐车运水进行适时适量浇灌以提高树苗成活率。 5、植树完成后,对施工场地进行彻底清理,确保达到路平、沟直、树成行、耕地恢复的要求。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工程规划

附件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工程规划 技术方案 国家林业局 2009.9

目录 一、规划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 (一)规划指导思想 (1) (二)规划基本原则 (1) 二、规划体系 (2) (一)国家规划 (2) (二)省级规划 (3) (三)县级规划 (3) 三、规划范围、期限与目标 (3) (一)规划范围 (3) (二)规划期限 (4) (三)规划目标 (4) 四、规划布局 (4) 五、建设内容 (5) (一)项目构成 (5) (二)建设重点 (7) 六、规划技术路线 (8) (一)工作方法 (8) (二)技术路线 (8) 七、规划技术要求 (9) (一)基础数据 (9) (二)前期工程成效评价 (10) (三)规划深度 (10) (四)投资标准 (10) 八、规划成果要求 (12) (一)文本要求 (12) (二)附表要求 (12) (三)图件编绘要求 (12) 附件一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工程省级规划编写提纲 附件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工程省级规划表 附件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工程县级规划表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工程规划 技术方案 根据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2011年将进入五期工程建设。为扎实做好五期工程规划,结合现阶段三北地区林业生态建设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技术方案,以统一三北五期工程规划的规划思路和技术要求。 一、规划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规划指导思想 根据《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按照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以建设完备的北方绿色生态屏障为目标,以防沙治沙和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以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建设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继续加快造林进程,开展退化林分的生态修复,加强中幼林抚育,提高防护林林网化水平,完善防护林体系,提升防护林综合功能,把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同建设小康社会、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兴林富民,努力实现三北地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做出新贡献。 (二)规划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多种治理措施相结合,区域发展相协调,重点工程与身边增绿工程建设相衔接; ──坚持以生态效益为主,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

防护林规划

目录 一、概况 1、园区概况 (1) 2、自然资源条件 (1) 3、社会经济条件 (4) 4、规划区概况 (5) 二、设计依据和原则 (6) 三、设计思路 (7) 四、设计方案 (7) 五、苗木栽植要求 (21) 六、设计概算 (23) 七、保障措施 (25)

一、概况 1.园区概况 新疆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于2002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是全国第二批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试点单位,全国36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之一,是新疆地方第一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园区地处准噶尔盆地南缘、天山北麓的昌吉市,距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市35公里,距乌鲁木齐国际机场18公里。位于新疆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天山北坡经济开发带的前沿,是天山北坡经济带和乌昌都市经济协作圈的核心区,北疆铁路、乌奎高速公路、312国道穿境而过。这里民丰物阜,人杰地灵,有着厚重的农业文化积淀。 园区的总体布局分为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核心区以昌吉市为主,示范区以昌吉州为主,辐射区以天山北坡为重点,辐射南北疆各地。总规划面积49.8万亩,其中核心区3.6万亩(集体土地和部分国有土地),示范区46.2万亩(国有土地)。2004年园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5亿元,完成出口创汇70万美元。 2.自然资源条件 2.1 地形地貌土壤 科技园区示范区所在的平原区地势平坦,位于头屯河出山口西侧及三屯河出山口以下的冲洪积倾斜平原及沙漠 1

南缘的细土平原区,地形坡度由15‰的倾斜平原降至1‰~2‰的细土平原。在冲积、洪积物上发育形成的灰漠土为平原地区耕作土,其间有可供发展畜牧业的荒地、盐碱地和沼泽地。 园区土壤是在冲积、洪积物的基础上发育形成的荒漠灰钙土。土壤的成土母质,主要来自南部山区的岩石风化物以及覆盖于中、低山区表层的黄土,随水随风沉积于此。其土质大部分为壤土,有效土层厚度大多在1m以上。 2.2 气候概况 三屯河流域因远离海洋而气候干燥,既有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的特征,又有垂直气候分带的特点。表现为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气温随地势高低而异,降水因地面海拔高度不同也有大小之分。受太阳辐射、下垫面和大气环流的影响,全流域南北气候差异显著。 园区所在的中部平原热量丰富,光照充足,气温年(日) 差较大,作物生长期长,但降水不足,蒸发强烈,气候干燥,属典型大陆性干旱气候。春季升温快而不稳,且多大风,常伴有“倒春寒”天气出现。 在农作物主要种植区的中部平原,气温年较差42.1℃,日较差13.2℃,极端最高气温42.0℃,极端最低气温—38.2℃,多年平均风速3.0m/s,极端最大风速30m/s,风向以西北风居多,≥0℃的积温为3834℃,≥10℃的积温为3374℃,无霜期最长达183天,最短为126天,一般年份都在160天以上。中部平原区年日照时数为2833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64%;沙漠边缘地区年日照时数为2936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66%。 2

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实施方案(模板)

XX(填写调度命名) 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实施方案 xxx公司 20XX年X月XX日 (盖章)

目录 一、电厂基本情况 .................................................................................................................. - 3 - 二、方案依据及适用范围 ...................................................................................................... - 3 - 三、总体目标 .......................................................................................................................... - 3 - 四、管理措施 .......................................................................................................................... - 3 - 五、技术措施 .......................................................................................................................... - 3 - 5.1业务分类.................................................................................................................. - 3 - 5.2各业务系统防护...................................................................................................... - 3 - 5.3通用防护措施.......................................................................................................... - 4 - 5.4主机加固.................................................................................................................. - 4 - 5.5设备备用和数据备份.............................................................................................. - 4 - 5.6防范恶意代码.......................................................................................................... - 4 - 5.7入侵检测.................................................................................................................. - 4 - 5.8安全审计.................................................................................................................. - 5 - 六、软硬件设备清单 (9) 七、定级备案 (9)

论生态防护林建设的意义及造林方法

摘要:生态防护林,是指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为了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减少污染所经营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分。它是以防御自然灾害、维护基础设施、保护生产、改善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群落。在我国,根据其防护目的和效能,防护林分为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路林、护岸林、海防林、环境保护林等。经济社会的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破坏,严重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生态防护林,正是在这种情形下走进人们的视野,为人们所重视。为此,本文以防护林建设为切入点,通过规划方案、苗木处理、后期管理等环节论证了如何提高造林成活率的方法。 一、生态防护林建设的战略意义 生态防护林对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减少污染、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增强人民身体健康等多种功能。 一是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存空间的战略需要 当今社会,人们在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的同时,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极为严重,已经危及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干旱、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导致的生态灾难,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人民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境地,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加强生态防护林建设,不仅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改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国家经济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是巩固国防,促进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生态防护林建设主要包括三北、长江、沿海、珠江、太行山、平原绿化等防护林工程。这些地区战略地位突出,有我国重要的国防基地。由于生态条件恶化,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困难。加强生态防护林的建设,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不仅对增强民族团结,实现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维护国家安全,巩固国防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加强生态防护林建设不仅是维护国家安全与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衣食等基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以后,对优美的绿色生态环境的需求和向往也越来越迫切。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共同享受发展的成果。加强生态防护林建设,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而且也是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这些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二、提高造林质量的具体方法 1、保持苗根完整和湿润 苗根是苗木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主要器官,掘苗时保持苗根完整和湿润,是苗木成活和生长的基础,一般树种须根较多,失水较快,特别是针叶树失水更快。据我们测定,侧柏苗在日晒3h 后,根系含水率降低21.70%,茎杆降低14.10%,叶子降低5.20%。因此,保护根系是造林成活率的关键。 2、掌握适宜的造林时期春季是多数树种造林的最好季节。但由于气温差异,各树种生物特性的差异,各树种本身所需最适温、湿度的差异,因而各树种在造林时间的早晚程度上也有差异,对于发芽早的树种如落叶松、油松、沙棘、侧柏等树种宜早栽,一般是3月下旬至4月上旬, 据调查,3月下旬栽植的油松、侧柏、沙棘等比4月中旬后栽植的成活率分别高出12.80%、21.00%和50.70%,泡桐、河北杨、新疆杨等树种适4月上旬栽植,此时成活率分别为90.40%、

防护林工程标书

一、施工组织设计 1、项目管理网络(附图) 项目管理网络是确保施工项目在计划要求工期内完成,并在保证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和不会因此而增加工程实际成本的条件下,适当地缩短施工工期。 本工程为精河县2010年度重点防护林封育工程2000亩:其中围栏30800米,标识牌和宣传牌各1个。计划开工日期:2011年6月24日,竣工日期:2011年7月30日,总工期为36天。 针对本工程公司建立了严密的工期保证措施,针对每一项工程均实行项目目标管理,并编制施工网络图,严格按目标进度,确保当月计划当月完成,满足工程需要,保证工程工期、质量目标的实现。 2、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附图) 本工程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实测的地形图,而制作的平面布置图,因而,它既要体现施工主要方案,同时又是对施工主要方案校核的重要方面。换句话说,即现场各方面条件是否适合拟定的施工方案的实施。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也是现场文明施工的基本保证。 施工现场的布置要考虑到对空间的合理利用,有机地将机械设备的工作范围发挥到最大限度,做到充分施展。施工过程中所有材料、机具、设备等要分类堆放整齐,不要乱堆乱放,保证施工现场的整洁与协调,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创文明施工现场。 (1)、临时设施及材料堆场布置 由于本工程施工工期紧,施工内容多,故合理安排工序、布置现场临时设施是关键。本工程施工地点位于精河县托里乡,为保证施工过程中不影响施工进度,因此在施工前期必须合理布置好办公区、职工宿舍、食堂、材料仓库等临时设施。 (2)、解决临时用水、用电 主要施工机械设备用电设配电箱,电源从业主提供的配电箱中引入;因围栏工程为干作业,故施工过程中除生活用水和生活用水外基本无须用水,均由业主方提供。 3、工序衔接合理,关键节点控制措施可行 (1)、工序的衔接:工序的衔接一般由进度安排中反应出来,一般在满足施工期要求情况下,对选定的方案和施工方法、材料、构件的供应情况,能投入的劳动力,机械数量及其效率,作综合研究,排出计划后,还要检查与调查施工进度与计划各工序间的衔接。

三北防护林

我国的防护林体系 说到我国的防护林工程,首推浩大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它从东北边睡的黑龙江经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向南,跨越华北的河北、北京和山西,再穿过陕北、宁夏、甘肃和青诲,一直通向新疆的最西端。整个过程涉及 12个省、市、自治区的466个县,总面积389万平方千米,约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40.5%。现在,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已由原来的3.8%提高到9.5%。“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使农田小气候得到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对农业的稳产、高产起到重要作用;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沙漠化得到了控制;对改善大气环境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个北方的“绿色长城”既挡住了来自西北的风沙,又增加了当地的森林覆盖率,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 以上仅举一例,实际上我国还有很多的防护林体系,他们在保护中国大环境中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仅以1996年来看各大防护林工程的造林面积情况。 1996年,“三北”防护林体系三期工程建设完成造林面积134.2万公顷;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一期工程营造林46.4

万公顷,有62个县达到一期工程建设标准;沿海防护林工程完成造林面积72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64万公顷,飞播造林0.8万公顷,有58个县达到了一期工程建设标准;沿海特殊保护林带的保护工作开始启动;平原绿化工程完成造林面积3.6万公顷,又有26个县达到平原农田防护林建设标准,累计有795个县实现平原绿化;太行山绿化工程完成造林面积40.2万公顷;1996年启动的黄河中游、辽河流域、珠江流域和淮河、太湖防护林工程也取得明显进展;防沙治沙工程完成综合治理开发面积86.7万公顷。 中国的防护林体系正在加速发展,它们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包括防风固沙、改良土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消除尘埃、净化空气、防治污染等方面的作用。特别是它作为“绿色除尘器”和“绿色净化器”,对改善大气环境至关重要。所以我们说:“防护林──保护中国大环境。”

防护林定义

防护林定义 防护林(Shelter forest)是为了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减少污染所经营的天然林和人工林。是以防御自然灾害、维护基础设施、保护生产、改善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群落。它是中国林种分类中的一个主要林种。防护林类型防护林一般有人工营造的(包括连片林地、林带和林网)和由天然林中划定的(如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两类,严禁砍伐和破坏。营造防护林时必须根据“因地制宜,因需设防”的原则。 防护林技术要求 营造防护林的具体技术要求:①树种选择和混交类型,宜选择生长稳定、长寿、抗性强的树种,以优良的乡土树种为宜。根据当地条件,营造乔灌木混交型、阴阳树种混交型等类型的混交林。②防护林配置,根据防护目和地貌类型,配置防护林带。水源林和水土保护林配置成片状、带状或块状,构成完整的水土保护林体系。③抚育管理,在防护林地区只能进行择伐,清除病腐木,并须及时更新[2]。 中华人们共和国森林法第四条,森林分为以下五类: (一)防护林: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丛,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 (二)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以生产竹材为主要目的的竹林; (三)经济林: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四)薪炭林: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五)特种用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 水土保持林(forest for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为防止﹑减少水土流失而营建的防护林。是水土保持林业技术措施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作用表现在﹕调节降水和地表径流。通过林中乔﹑灌木林冠层对天然降水的截留﹐改变降落在林地上的降水形式﹐削弱降雨强度和其冲击地面的能量。林地地被物(主要是良好的林 地枯枝落叶层)以大于自身气干重2~3倍的重量比例吸收林地降水﹐同时﹐以其较大的地表粗糙度削弱地表径流。即使地表径流形成(极少出现)﹐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径流携带泥沙的能量。固持土壤(体)。水土保持林的乔﹑灌木群体具有浓密的地上部

XX植树造林实施方案

XX植树造林实施方案 植树造林,保护环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以下是的植树造林实施方案,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为积极创建生态镇,响应省“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落实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各项任务,根据东政办[xx]58号《关于印发县xx年植树造林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现结合我镇实际,制定镇xx年度植树造林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省、市、县统一部署,持续深入开展绿化大会战,以生态建设为核心,以成片造林、道路绿化、渠道绿化、村庄绿化和水库塘坝绿化为抓手,发展水源涵养林、防护林、生态园、苗圃基地,把生态建设与产业建设相结合,大力推进林业招商引资,提升林业产业化水平,加快生态长临建设,全面完成我镇的植树造林任务。 二、目标任务 xx年,全镇计划植树造林4470亩。其中重点工程巢湖边岸防护林3000亩、一般造林500亩、矿毁山场复绿工程150亩、四旁绿化折合面积820亩(包括自然村庄绿化12个、道路绿化5公里、渠道绿化6公里、水库绿化1个、塘坝绿化15口)(详见附表)。义务植树16万株。去年造林成活率达不到要求的,要全部进行补植补造,确保造林成果不流失。 三、工作重点

1、成片造林。xx年我镇计划完成巢湖边岸防护林面积3000亩,具体实施以社会资本为主体,要因地制宜建成绿化大苗培育基地或经果林基地,绿化大苗培育基地主导树种干径一般应达到5厘米以上,经果林要求二级以上良种壮苗,亩均投入须达到8000元以上。一般造林500亩,主导树种干径应达到3厘米以上,小班起始面积20亩以上,安排在松材线虫病皆伐除治迹地。矿毁山场复绿工程150亩,主要是青阳山、团山开矿毁林地。 2、村庄绿化。美好乡村示范点及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村庄要按规划设计要求完成绿化,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一般村庄绿化要利用房前屋后、边角隙地“见缝插绿”,做到“应绿尽绿”;建设环村林带、成片造林面积不少于20亩。村庄绿化植树总量要达到2000株以上,当年人均栽植不少于10株,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以上三个条件须同时满足。 3、道路绿化。村村通道路必须绿化,起始长度原则1公里以上,每侧至少栽一行树,中间断带长度不得超过全长的10%。 4、河渠绿化。新清淤河渠的两侧必须完成绿化,绿化标准参照道路绿化。 5、水库和塘坝绿化。以xx年各村新清淤当家塘为绿化重点。绿化原则要求沿上游三面绿化,造林三行以上,植树700株以上,折合面积10亩以上。水库以村替代栽植面积30亩。 四、奖补政策 为鼓励多造林,巩固造林成果,特制定奖补措施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