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文言文对比阅读

部编版八年级上文言文对比阅读
部编版八年级上文言文对比阅读

初二上语文复习材料 12.14

14.围绕“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话题,【甲】文提出了“____________”的观点,而【乙】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也印证了【甲】文中的这个观点。(2分)

15.【乙】文中哪句话阐明了要防微杜渐的道理?(2分)

答案:

11.(1)违反、阻挠(2)过失,这里是错误的意思(3)损失(损害)(4)益处

12.D(解析】A.是:这/判断动词。B所以:用……的方法/……的原因。C为:被/做,干。D.独:均为“唯独”的意思。

13.(l)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 (2)全天下的英雄好汉,没有谁能够跟他竞争。

1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或者“夫病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国于所福”)

(二)《富贵不能淫》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丈夫。”

【乙】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何施而得斯于民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1、下列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一怒而.诸侯惧人不知而.不愠

B、以.顺为正者以.待饿者而食之

C、行天下之.大道曾子闻之.

D、不得志,独行其.道扬其.目而视之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蒙袂.辑屦()黔敖左奉.食()

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⑵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4、乙文中的“饥者”体现了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的哪种品格?曾子认为“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请说说这个观点与孟子的看法是否矛盾。(4分)

《富贵不能淫》

(四)1、D 2、①迷惑②改变③袖子④捧着

3、⑴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⑵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仍然可以去吃。

4、体现了大丈夫“贫贱不能移”的品格。不矛盾。曾子认为嗟来之食不能接受,这符合“贫贱不能移”的标准。当黔敖道歉之后,饿者获得尊严,没有违背“贫贱不能移”的标准,可以接受食物,这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22分)

五月的桑葚

周华诚

①须得蹲在桑树底下。假装自己是一个孩子,或假装自己是一只鸭子。小心地隐身于浓稠的桑叶之中,同时注意调整呼吸的频率与幅度,使之尽量悠长。如此,你才能发现一颗又一颗紫黑的桑葚。

②这样和你说吧,当你觉得自己重新是一个孩子了,或者居然是一只鸭子了,桑葚才会对你格外照顾。距离你天真无邪的目光二十厘米外,一颗红得发紫,甜到忧伤的桑葚,就会从枝叶间巧妙浮现。

③若有人只是站在田边,背着手像视察军队一样浮皮潦草地巡视桑林,则桑林也就仪仗整齐,团结紧张严肃而不活泼,轻易不肯交出桑葚。桑葚欢叫一声,就哗啦一下不见了,像扑打着翅膀的鸟群一样消失在田野。

④红到发紫的桑葚一碰就落。瓜熟,蒂落。红色的桑葚有着吸引人的本事,但事实上它并未完全成熟,酸极。紫黑的桑葚则会馈赠给你甜美。即便落到地面,也要毫不犹豫地拾起来,吹一口风,趁机塞入口中。这是对桑葚的尊重。

⑤在我们乡下,用嘴吹一吹,是一种比梧桐树还高的礼节。孩子跑着摔了,爬起,母亲对着他的膝盖吹一吹。一吹,就好了。风沙迷了眼,睁不开,恋人对着他的眼睛吹一吹。一吹,就好了。夜里走路,被神经病一样出没的野兔哈(吓)着,老人对着他的额头吹一吹。一吹,就好了。现在,对着一颗落地又捡起的桑葚吹一吹。一吹,也就好了。

⑥桑叶给蚕吃。蚕结了茧,茧变成丝,丝织成衣,衣穿在身。所以人穿衣,就等于是穿着桑叶。

⑦桑葚是蚕节省下来,留给儿童的礼物。我吃叶子,你吃果实。桑葚在乡下,不过是孩子们的小零嘴,不是什么需要特别郑重的东西。桑田有主,桑葚却是谁家小孩都可以随意去吃。它算不上“水果”。甚至都算

不上什么“果”。但是这样反而使桑葚真正成其为桑葚——吃也可,不吃也可,摘也可,不摘也可,落也可,不落也可。

⑧或者说,二十多年前,桑葚纷纷地挂在桑树上,用黑紫的颜色祝乡下孩子们儿童节快乐。孩子们身后的书包拍打着屁股,呼啦一下钻进桑林,过一会儿呼啦一下钻出桑林,手指和嘴唇都是黑紫色。

⑨五月底的桑葚与桃子、李子、杨梅、枇杷、杏子一起成熟。不同地方的桃子李子杨梅枇杷杏子,熟得有早有晚:桃花溪南边的先熟,大山垅的还没有熟;大山垅的熟了,黄村张的还没有熟;黄村张的熟了,三亩畈的还没有熟。于是,来自村庄四面八方的孩子,总是会在教室里交流他们一路采集到的果实。于是,孩子们对这个村庄四面八方的果树都了然于胸。

⑩总是要等到实在没有什么好吃的了,他们才会钻进桑林。

桑葚有一枝柄。海棠、樱桃也有柄。枇杷也有柄。枇杷柄毛茸茸,不能吃。桑葚柄可。有一年,五月廿四日,我在苏州采桑葚。苏州,桑葚,枇杷。桑葚泡酒一缸缸。

一群中年人模拟儿童呼啦一声钻进桑林。钻进桑林之前,一人发了一个空的饭盒(透明塑料饭盒,而非铝质饭盒)。钻出桑林的时候,每个人的饭盒都是满满的。我手上,依旧是一个空饭盒。

别人很惊讶:你怎不摘?

我摘的呀。摘一颗,就塞一颗入口中。十分快活。岂是饭盒可比!

大家听我说到,紫黑的桑葚集满一掌,一并入口中大嚼,甚美。众皆无法想象。我又说,紫黑的桑葚集满一掌,夹一粒红色酸果,味道也甚好。紫黑的桑葚集满一掌,夹两粒红色酸果,味道也不错。

众皆茫然。而我独醉矣。

桑葚紫色汁液落到衣服上,洗不掉。那天桑林里钻进钻出,居然一点紫色也没有染上衣服,倒有些遗憾。桑,即故乡也。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前三段详细写出了桑葚外形小和不易发现的特点。

B桑葚在乡下很常见,是孩子们的小零嘴,可以随意去吃。

C文章集叙事抒情于一体,直抒胸臆,感情强烈。

D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11第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2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6分)

(1)若有人只是站在田边,背着手像视察军队一样浮皮潦草地巡视桑林,则桑林也就仪仗整齐,团结紧张严肃而不活泼,轻易不肯交出桑葚。(3分)

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2)众皆茫然

..矣。(3分)

..。而我独醉

赏析加点词语:

13本文描写的主要对象是桑葚,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桃子、李子、杨梅、枇杷、杏子”?请简要概括原因。(3分)

14作者通过描写五月的桑葚,表达了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0 C

11(4分) 结构上是呼应前文第④段内容(1分);内容上回忆乡下的“吹一吹”这种很高的礼节(1分),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1分)和对桑葚的珍视、虔诚、尊重和喜爱之情(1分)。

12(1)(3分)运用拟人手法,把桑林人格化,写出桑林的整齐和枝叶茂盛,表现出桑葚小且不以为人所察觉的特点。

(2)(3分)“茫然”是形容完全不知道的神态,在句中指“我”介绍桑葚的独特吃法,众人不理解的样子。“独醉”是指“我”独自一人陶醉在桑葚的独特吃法中,并且很快乐。这两个词语突出了“我”对桑葚的独特喜好。

13(3分)作者写“桃子、李子、杨梅、枇杷、杏子”等,是为了衬托(1分)桑葚的普通、平凡(1分),表现出孩子们在没有别的果子的时候,去采桑葚的快乐(1分)。

14(6分)文章从表面上看是写五月的桑葚,其实是写故乡(或“桑,即故乡也”)(2分);作者借桑葚表达了对童年时光美好的回忆(2分),也抒发了对故乡的无比热爱和怀念之情(2分)。

父亲的刀子

①我家西屋的窗台上,有一把刀子,一把锈迹斑斑的刀子。

②西屋原本是我爷爷住的,爷爷去世后,就没人住了。我爷爷活着的时候,每年都要磨那把刀子,磨得锃亮锃亮的。其实,磨了也没有什么用,但他还是要磨。年轻时,爷爷用这把刀子杀过鬼子,伤过土匪。刀子是爷爷的骄傲啊!

③砍头不过风吹帽,男子汉大丈夫活在世上,有仇报仇,有怨报怨。这句话,我爷爷经常挂在嘴边。爷爷骨头架子很大,个儿很高,真有三分梁山好汉的样子。

④爷爷去世后,刀子很久没人磨,就锈了。

⑤不过,现在,我正蹲在院子里,用一块月牙状的磨刀石,磨那把刀子。

⑥刺啦刺啦……

⑦一弯月牙悬于天际。清冽的月光淹没了我冰冷的目光,逐渐唤醒那把沉睡已久的刀子。

⑧刀子啊,刀子!你只要在老歪身上,切上那么一道小小的口子,让火红的血液流上那么一小会儿,我们老田家的尊严就彻底

..复活了。我一边磨一边想。

⑨老歪是县高中的门卫。那天,父亲骑着那辆除了铃铛不响浑身都响的破自行车,顶着刀子般的西北风,满头大汗走了近三个小时,去给我送棉袄,却在学校门口,遇到了麻烦。那是父亲头一回进城。他一口浓郁的乡音,再加上有些紧张,说出来的话就很难懂了。恰好,那天值班的是老歪。老歪是个急性子,三句话没听完,就冲着父亲开了火。父亲也很着急,他害怕进不了门,送不了棉衣,于是就跟老歪争执起来,结果被老歪一拳打在鼻子上,当时,就摔在了地上。

⑩我急匆匆地赶到大门口的时候,正看见父亲蹲在地上,满脸的血。我冲上去就要跟老歪拼命,却被同学死死地拽住了。同学说,老歪是练家子,你打不过他的。真的,我真的打不过他。老歪得有一米八多,浑身的腱子肉,满脸的粉刺,一看就不是善茬。我们经常看见他在传达室外,哼哼哈哈地练哑铃,做俯卧撑,打沙袋。老歪是他的外号,不是说他长得歪,而是说他脾气邪。

?父亲身上一点也没有爷爷的影子,他身型瘦小,木讷拘谨,只是一个老实巴交的普通农民。因此,父亲那张血脸在我心底生了根长了刺,令我寝食难安。

?放寒假了,在西屋的窗台上,我又见到久违了的刀子,于是就想起了爷爷,想起了他的那些英雄事迹和豪言壮语。

?我磨了整整三个晚上,不是非得磨三个晚上不可,其实只要一个晚上就足够了,但我需要勇气,我在寻找爷爷当年的影子。面对强悍如斯的老歪,我——一个文弱书生,真的很需要勇气。

?第四天晚上,我正准备继续磨刀子,然而,刀子却不见了。我问父亲。父亲嘿嘿一笑,说,刀子被大刚借走了,咱老田家不能吃亏,不是?很神秘的样子。大刚是横行乡里的一个二流子,据说很能打。

?大刚很能打,又有刀子在手,而且又在暗处,定然能够马到成功。我的心渐渐放宽了。

?开学后,发现校门口没了老歪邪恶的身影。我想,大刚肯定是得手了,老歪肯定是没脸再干下去,辞职了。父亲那张血脸,随着日益紧张劳累的学习,渐渐淡了。

?放暑假了,在街上遇到大刚,问起老歪的事,他却矢口否认,说根本就不认识什么老歪。

?回到家,问父亲,他笑笑说:当时怕你去跟人家拼命,骗你的。后来,我给教育局写了封信,再后来就不清楚了。

?我再也没见过那把刀子,不过,我发现父亲也有自己的刀子,那是一把更加锋利的刀子。

15

情节主要事件

开端(学校门口)(1)

发展(家里,第四天)(2)

高潮和结局(家里,暑假)父亲给教育局写了信,老歪离开了门卫的岗位。

16. 第⑨⑩段中极力描写老歪身材高大、急性子、脾气邪,请指出这样写的作用。(4分)

17.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你只要在老歪身上,切上那么一道小小的口子,让火红的血液流上那么一小会儿,我们老田家的尊严就彻底复活了。

(2)父亲嘿嘿一笑,说,刀子被大刚借走了,咱老田家不能吃亏,不是?很神秘的样子。

18.请说说“刀子”在老田家三代人手里不同的含义。(5分)

15.(4分)

(1)父亲与老歪发生争执,被老歪一拳打倒在地上。(2分)

(2)父亲怕“我”跟老歪拼命而惹出事来,故意说把刀子借给了大刚。(2分)

16.(4分)一是与父亲的身型瘦小、紧张、木讷形成对比(1分),突出父亲被打的原因(1分);二是为下文写父亲怕“我”去跟老歪拼命而给教育局写信的情节作铺垫(2分)(只答“作铺垫”或“推动情节发展”,给1分)。

17.(4分)

(1)“彻底”有深透、完全而无所遗留之意(1分),生动地表现了“我”要为父亲报仇的渴望(或:生动地表现了“我”要为田家找回尊严的渴望)(1分)。

(2)“神秘”有难以捉摸、高深莫测之意(1分),形象地表现了父亲解决问题的智慧(1分)。

18.(5分)有形的刀子(1分),在骁勇的爷爷手里是保家卫国的工具(1分),在年少气盛的“我”手里是复仇的工具(1分);无形的刀子(1分),在木讷老实的父亲手里则是处事的智慧(1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