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相关理论

概念:

传播者不可避免地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即守门),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

简介:

1、“把关人”又称“守门人”。“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1947年,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

2、20世纪50年代,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一概念应用于新闻研究,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怀特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怀特的“把关”模式的不足在于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而认为它主要是新闻编辑基于个人主观判断的取舍选择活动,此外这个模式没有说明新闻把关的标准。

标准:

1、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

2、专业标准和市场标准(新闻价值和新闻要素)

3、媒介组织的立场和方针。

实质:

1、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与信息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根据传媒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而进行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

2、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尽管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

3、媒介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其中虽有记者、编辑个人的活动,但是“把关”的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段鹏著《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P50-52 传播学的七种传统立场……在众多分散的理论或理论体系的纠缠中,罗伯特·克里格(Robert Craing,1999)将对传播学贡献较大的学术理论归纳为七种传统立场①(「美」斯蒂芬·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史安斌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①修辞学②符号学③现象学④控制论⑤社会心理学⑥社会文化⑦批判理论……在现象学传统中,传播被视为通过交流和对话实现个人体验的共享的过程。

这一传统首先将传播视为信息处理的过程,主要解决的是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噪音干扰、超负荷、功能障碍灯问题。其所使用的词汇包括“发送者”“接收者”“信息”“反馈”“多余信息”和“系统”等。控制论传统在解释与大脑、思维、理性和其他复杂系统有关的问题时具有相当强的说服力。从总体上看,这一传统向以下观念提出了挑战:①人类和机器的截然对立;②线性的因果关系。

P67 李普曼在《舆论学》一书开头就以“外在世界和我们头脑中的图像”作为第一章的题目。他指出,我们头脑中的图像往往因为某些原因而与实际现实不相吻合,我们需要简单的规范,以便为这闹哄哄的、模糊不清的混乱世界提供解释。李普曼认为,在舆论过程中,“刻板模式”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刻板模式”是一种规范,它能简化现实,使一个信源能够轻易地将之传递给其他个体。李普曼的早期研究最终还产生了一个重要的传播学研究议题——议程设置理论,虽然他没有使用这个词。在《舆论学》的第一章,他论证说,大众媒体是现实世界的某个事件和我们头脑中对这个时间的想象之间的主要连接物;媒体创造了我们头脑中的象征性的想象,这些想象有可能与我们经历的“外在”世界完全不同。

P134-138 传播组织和组织化了的传播者个人,他们控制着大众传播讯息的进出与流通。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和传播信息,因此,他们被称为信息的“把关人”,他们的这种行为被称为“把关”。……卢因在研究群体传播过程时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包含着“门区”的传播渠道流通的。每个门区都是把关人所处的位置,在那里,把关人将就信息可否进入传播渠道,或者可

否继续在传播渠道中流通做出判断。事实上,在整个社会范围的信息大循环中,每个人都在有意无意地充当着把关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扮演把关人的角色。……把关人看似私心所欲,实则受制于人。社会学家贺希(Hirsch)曾从社会制约的角度指出,怀特的研究及把关理论只看到了个人在把关活动中的直接作用,而没有从社会系统上考虑其中所隐含的一系列左右把关活动的必然因素。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在理论上纠正了怀特把关模式的单一化缺陷,揭示了在整个信息流通过程中存在着一条由许多关口组成的把关链,这是它的长处所在。但它也有一个很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它把每个把关人及其作用等等同起来,认为每个关口都是处于同一层次上的,不分主次。也就是卓,从麦克内利把关模式上的那一系列前后相连的把关链条上,人们看不出哪道关口最为关键、最为重要、最需要引起注意。于是,便有了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对此作出修正。……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完善……在巴斯看来,信息流通中的把关环节固然很多,每个参与传播的人都可以看做是把关人,但事实上最关键的把关人还是传播媒介。与传播媒介的把关作用相比,其他的把关环节都处于次要地位。因为就信息在全社会的大循环而言,传播媒介的把关环节就如龙头,牵一发而动全身。……巴斯在对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进行研究于分析之后指出,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个阶段、两个步骤,这就是他所说的“双重行动”(见图4-4)。第一阶段是新闻采集,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有记者。记者在采写新闻时不可能有闻必录,而必须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纷繁复杂的现实事件进行取舍与加工。传播媒介中的第二个把关阶段是新闻加工,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传播媒介输出的所有信息,不论是新闻还是社论,文字还是画面镜头,版面设计还是标题制作,都必须经过这道重要关口,都必须经过一番修修剪剪。这一阶段的把关活动(编辑)比第一阶段的把关活动(采写)更具有决定性意义。如果说记者主要决定人们能够看到什么,那么编辑则决定着人们怎样看,如何看,用什么观点看。(ZJ:如果说教材主编在过去能够主要决定教师们能够教什么,那么教师自己则决定着学生们怎么看待知识,如何学习知识,用什么知识来看待?)

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决定信息中转或中止的把关人。把关人的行为包括对信息的抑制和疏导(筛选与过滤)两个方面。从整个社会系统上看,传播媒介起着关键的把关作用,是信息流通渠道上的主要把关人。

P199 在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传者是相对存在的。一定条件下,二者的位置可以互换,且二者主要在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的环境下完成传播行为,可以及时反馈并调整传播内容和方式。在这些传播活动中,没有明确的受众,比如一群人交谈,谁是传者、谁是受众并不固定,而且也很难有人数庞大的所谓受众群。

P234 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agenda setting)是用来说明媒介在有意无意地建构公共讨论与关注的话题的一种理论。关于议程设置的论述早已有之。1922年,李普曼在《舆论学》中就曾指出,在某种意义上,大众传媒把“外在的世界”变成了“我们头脑里的图画”。1958年,诺顿·朗(Norton Long)在一篇文章中提出,报纸决定了“大多数人将要谈论什么”及“大多数人对问题的看法和想法”。1963年伯纳德·科恩(Bernald Cohen)在《报业与外教政策》一书中有一句关于报业威力的名言:“在多数情况下,报纸在告诉人们如何思考上可能不太成功,但在告诉人们应当考虑什么问题时却惊人地成功。”

美国传播学者麦斯威尔·麦克姆斯(Maxwell McCombs)和唐纳德·肖(Donald Shaw)在1972年的开创性研究报告《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中首次使用了“议程设置”的概念。他们对1968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作用进行了实证性研究。他们调查了北卡罗来纳州查普希尔某社区选民心中所重视的主要社会问题,分析了他们所接触的大众传媒的资讯内容,然后将二者的结果加以比较,最后得出结论: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选民们讨论和关心的主要问题,恰好是这一时期该地区主要新闻媒介所突出报道的问题。

议程设置主要基于两个观点:①各种媒介是报道世界各地新闻不可缺少的把关人;②人们需要有把关人来帮助自己决定在那些超出自己有限感受能力的事件和问题中,哪些是自己值得关心和应该加以注意的。麦库姆斯等人还发现,媒介议程与公众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并不是简单地吻合,而是与接触媒介的频率有关。经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其个人议程与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议程设置理论研究中一个著名的案例就是《华盛顿邮报》关于“水门事件”的报道。记者由报纸内页上一条不显眼的消息入手,抓住线索不放,“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实际上是把这个消息塞进其他新闻媒介的议程中,最终引起了公众的注意”,从而使“水门事件”报道成了当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重大的政治新闻,最终导致了尼克松总统的被迫辞职。

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议程设置理论始终是传播理论领域中的主导概念之一,它展现了大众媒

介影响社会的一种新的方式,这种方式不同于态度改变理论的方式。

P269-278 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理论从最早的简单假设——新闻报道影响人们对每天发生的重大事件的感知——开始,逐步延伸到整个公共舆论的范围进行研究。作为一个具有深层隐含意义的理论,议程设置的研究领域已经超越了事件议程的范围而扩展到很多新的问题。

从最早的麦库姆斯和肖的查普希尔类型的研究——媒介议程和公共议程的比较——开始,总的来说,实证研究主要分为四种类型:①阿卡普尔科分类法(Acapulco typology),参见Michael B.Salven,Don W.Stacks(1996),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Communiction Theory and Research,Mahwah,New Jersey,ch.7,pp.98-99

类型一:媒介对于主要时间的新闻报道和集合的公共议程之间的比较研究。除了最早的查普希尔研究,芬克豪泽(Funkhouser,1973)以及帕姆格林(Palmgreen)和克拉克(Clarke,1977)的研究也都属于此类型的研究。

类型二,同样是对媒介议程的研究,但是公共议程的分析单元从全体社会成员转换到个体成员,也就是说,事件议程的排列顺序是由个体决定的。麦克雷奥德(Mcleod)、班克尔(Becker)和比恩斯(Byrnes,1974)的研究就属于此类型。

类型三,对于同一事件,一段时间内媒介知道和舆论倾向的关系研究。这种类型的研究典型是温特(Winter)和伊欧(Eyal,1981)的研究。

类型四,对于同一事件,媒介报道和个体议程中该事件相应的显著性之间的匹配研究。这种类型的研究引入了实验室法作为现场调查研究的补充。艾英格(Iyengar)和金德(Kinder,1987)的研究就在实验室里证明了议程设置的影响。

实证研究Ⅱ

“议程设置”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在传播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使之成为传播效果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这一方面,很多学者都进行了实证研究,其中,美国学者芬克豪泽(1973)对新闻报道与公众对事件重要程度的感知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就验证了议程设置理论的部分假设。他分析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公众舆论和媒介内容之间,以及媒介内容和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异常活跃的十年,其间重大事件层出不穷。为了判定公众心目中这十年内最重要的一些事件,芬克豪泽采用了盖洛普民意测验的结果,向公众提出了“美国面临的最重大问题”。同时,他还统计了十年中三家主流周刊(《时代》、《美国周刊》、《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上每一年出现的各种事件的次数,以此作为媒介内容方面的依据,然后根据美国官方出版的《美国统计摘要》以其他信息来源,得出一个事件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程度。研究结果表面,在20世纪60年代,公众对事件重要程度的认识与媒介对该事件的报道频率之间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但是新闻媒介在报道事件的过程中并未能全面地告诉公众事件的全貌。芬克豪泽总结说:“许多人,包括很多决策者,都认为新闻媒介是值得信赖的信息渠道,但这里的材料表明,事实上并非如此。”(Funkhouser,1973,p.75)

麦克姆斯和肖在1968年大选期间的查普尔研究验证了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但该研究并没有指出这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按照该理论假设隐含的意义,可能是媒介议程左右着公众议程;不过,若说公众议程影响了媒介议程,似乎也能解释得通。作为探究议程设置的第二个步骤,麦库姆斯和肖策划了1972年总统大选期间的夏洛特研究(1977),专门研究议程设置的因果关系。此次研究采用了比查普希尔研究样本量还要打且固定样本的连续访问方法,即在大选的不同阶段,研究者对同一样本做多次访问,因此研究者可以对前因后果做出比较和判断。不过,研究结果并不如我们所期望的那么一目了然,该研究的成果智能说为议程设置的因果关系提供了一些依据——那就是,媒介(至少是报纸)在影响公众议程方面确有其效果,而不是相反,即公众议程影响了媒介议程。

对于因果关系的研究,研究人员发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实验。耶鲁大学的研究员艾英格及其两位同事对此专门做了几项实验(Iyenar,Peter,﹠Kinder,1982),以此来分析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他们的实验方法大体是这样的:把电视网的新闻节目制成录像带,移花接木地对其内容做一些调整,删除节目中的某些事件而弱化其他一些时间。研究人员让受试者在不同的实验环境下收看这些经过改动的新闻节目,而后要求他们按重要程度对报道中的各个新闻事件排序,经过处理的新闻事件自然也包括在内。研究结果显示,研究人员通过调整所强调的内容确实提高了受试者对该事件的重视程度,

从而验证了媒介影响公众议程的因果关系。

在艾英格和金德其后发表的一些其他实验成果中,又进一步提出了证实议程设置理论的更多证据。其中他们发现,收看电视新闻可以显著地影响观众对什么问题是国内最重大问题的感知。艾英格及其同事还发现,电视新闻报道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影响总统选举。通过为竞选活动设置议程,媒介可以为选民设定评估总统候选人的评价标准,他们称这一过程为铺垫作用(priming)。

后来一些有关议程设置的研究曾试图通过采用固定样本并在一段时间内连续访问两次的方法发现议程设置的因果关系,但研究结果表明,议程设置的效果非常微弱。这与麦库姆斯等人的夏洛特研究和蒂普顿等人(Tipton,Haney,﹠Baseheaet,1975)的研究不谋而合。朱克(Harold Gene Zucker)指出,麦库姆斯在报纸方面的议程设置研究之所以会得出时间上的因果关系结论,是因为它们基于一个错误的假设——所有的议题都可以引起议程设置的效果(Zucker,1978)。

朱克认为,议程设置是否能产生效果,议题的强制性接触(obtrusiveness)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在某一特定议题上,公众的直接经验越少,他们在获取该方面信息上对新闻媒介的依赖性就越大。有些议题,如失业,公众能够直接亲身体验,这样的议题就是强制性的;而有些议题,如污染,公众不能直接体验,就可称为非强制性接触(unobtrusiveness)问题。朱克曾做过一个研究,用于比较在为期八年多的时间里,媒介和公众对强制性议题与三个非强制性议题的重视程度。研究发现,就三个非强制性接触议题而言,新闻媒介的集中报道要先于该议题在民意测验中重要程度的提升;而对于三个强制性接触议题而言,新闻媒介的集中报道要先于该议题在民意测验中重要程度的提升;而对于三个强制性接触问题,新闻媒介的集中报道没有出现在公众重视这类问题之前,相反,媒介的报道和公众对被报道议题的重视似乎是齐头并进的。该研究结果说明,对非强制性接触议题的报道可能会使议程设置产生效果,而对强制性接触性接触议题的报道则可能不会产生效果。

朱克的研究还有其他一些有趣的启示。他认为,不管人们是否接触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都应当都能在其身上体现出来。因为议程设置的效果绝大多数表现在非强制性接触的议题上,人们感知这类议题效果的途径就是接触媒介或是与接触媒介的其他人交流。因此,议程设置和两级传播可能会交织在一起,从而产生效果。

后来又有学者在比较具体议题(concrete issues)和抽象议题(abstract issues)产生的议程设置效果方面进行了研究。雅各德(Yageda)和多齐尔(Dozier,1990)把抽象度界定为一个议题难以理解或感受的程度,并且假定具体议题比抽象议题更易于产生议程设置效果。他们就四个议题进行了测试,其中两个抽象的——联邦财政赤字、核军备竞赛;两个具体的——滥用毒品、能源危机。受试者分析验证了前两个议题比后两个议题更为抽象。然后,他们挑选了一个抽象议题——核军备竞赛和一个具体议题——能源危机,对若干周的《时代》杂志进行了内容分析,以判定媒介对这两个议题的重视程度,同时他们还用盖洛普民意测验来检查公众对这两个议题的重视程度。研究结果发现,对于具体议题——能源而言,媒介和公众议程之间确实存在显著关系;但在抽象议题——核军备竞赛上,则不相关。这项研究说明,对于抽象问题,媒介可能不具备为公众设置议程的能力。

尽管议程设置理论的假设假定每一个受众成员都能接触到强调某个特定议题的媒介消息,但令人惊异的是,几乎所有的议程设置研究都存在着没有真正检查受众接触的现象。之所以如此,部分原因是很少有研究是在受众个体的层次上考察议程设置的。更为重要的是,议程设置研究把公众样本视为一个整体,并且研究所得——公众对问题重要程度的评估——也是一种总体估算。然后,研究者再将公众议程与作为整体的媒介议程——对议题重要程度的总体评估加以对照。

最近的几项议程设置研究都增加了对受众接触媒介的直接考察,并以此作为研究过程中的一部分。有研究者曾检验过这样一个假设:个体受众接触新闻媒介越多,媒介新闻报道的议题显著度就越高。他们为此做了一次调查。研究分析的结果表明:个体受众接触新闻媒介越多,他们就越倾向于注意媒介大量报道过的议题。

过去的许多研究都现实了媒介议程及其对公众议程可能产生的影响。但谁来设置议程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更大范围的问题,即是什么因素左右着媒介内容。而对这一问题的答案显然更多。在涉及这一问题时,该问题常被称为媒介社会学(media sociology)的内容,这也是最近许多研究理论探讨的主题。

尽管人们对议程设置做过许多研究,但还有一个我们至今尚未透彻理解的问题,即议程设置是如何起作用的(McCombs,1981)。也就是说,我们至今还不完全了解议程设置的过程。这方面的许多问题都集中于个人的信息处理活动上,我们有必要在这一层次进行更多的研究,以推动对议程全方位的把握。P304 对媒介的理解,不仅需要微观和宏观层次上的理论和研究,而且需要将生产和受众联系起来,需要跨层次的概念联结。

P303-313 一、当前的媒介效果观发展

从传播学研究开创至今,大众媒介效果研究一直在不断地发展、进步、尤其是大众媒介发展成熟之后的研究,更是有了长足的进步。对于1970年以后20年间大众媒介效果研究的发展,麦克劳德将其总结为五个方面:效果的拓展,媒介内容的细化,关于媒介生产的阐述,关于受众能动性的概念以及过程、模式和分析层次。他认为,这五个方面综合起来,就可以反映媒介效果作为连接媒介生产与受众接受行为效果的一个多层次的过程。

……麦克劳德(Mcleod)和瑞夫斯(Reeves,1980)认为,有七个方面可以对媒介效果进行界定,前四个构成媒介效果,第五个代表内容方面的效果,第六个反映媒介对效果的影响,最后一个则关注各种效果之间在概念和方法上的差别。这七个方面分别是:微观与宏观;变化与稳定;积累与非积累;长期与短期;态度、认知与行为;一般性扩展与特定内容;直接的与条件的。……态度效果在早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媒介效果研究的历史可以说就是态度改变研究的历史。在经历了短暂的沉寂之后(主要表现在社会心理学不再迷信于态度研究),又出现了不少强调劝服作用的新研究。有两种模式使这一领域得以复兴:劝服的认知效力相似模式(Petty,1986);将态度、被感知的社会规范与行为联系在一起的理性行动模式(Fishbein,1975)。但是,这些模式迄今在选举和传播活动效果研究中的运用非常有限。虽然大多数这类研究往往是短期的、非积累性的和微观的,但有的已经把木管放在了宏观效果上,如广告对某些产品的积累需求效果。认知学习效果越来越多的人把注意力投向媒介的“学习”效果,即强调媒介作为一种信息资源的角色。近来,出现了大量关于学习以及把事实的记忆作为因变量的学术论文,其涉及范围包括了广告讯息、新闻和政治信息,以及回忆电视上出现的人物等。还有其他一些研究使我们认识到,不仅学习量(amount of learning)非常重要,学习信息的时间(查菲等,1980)以及没有记住的内容(Gunter,1987)也很重要。虽然这类研究也往往是相对短期的、非积累性的和微观的,但也有一些著名的研究例外,如对社区的比较研究(Tichenor,1980)、长期建立多种数据的研究(Noelle-Neumann,1986)以及为期一年的相同样本跟踪调查(Graber,1988)。认知建构效果事实上更为微妙的媒介效果,不是学习彼此间没有什么联系的事实,而是把新闻媒介作为事件和公共政策的理解者(Gamson,1989;Iyengar,1988;McLeod,1987)。媒介通过对话语的选择以及对某种报道结构的重复,以各种方式组织并建构了现实。并且,这些架构可能远远不只是提高了某些问题或议题本身的显著性(如麦库姆斯等人的议程设置研究),而且还对议题所采纳的框架是“毒品战”,用战争作比喻寓示着要运用严厉的法律强制性手段,甚至不惜动用武力加以干预(McLeod,1990)。另一种框架则关注健康效果或这一问题对经济带来的冲击。前者可能更有助于毒品问题的解决,后一种框架则绕开军事术语而在一个法律的场域中进行,于是,立法、个人责任感、税收和奖励机制等用语纷纷出笼。这种研究思路,为媒介效果的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领域,并与公共政策的形成过程建立起了联系。认知社会现实效果大众媒介在为我们创造适宜环境方面所起的作用,指的是它的社会现实效果。一些证据至少部分地证实了以下假设:媒介能提供关于社会现实本质的线索(Gerbner,1986;Wobe r﹠Gunter,1988);媒介能对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提供议程设置(Downs,1972;McConbs,1986;Iyengar,1987);媒介能创造舆论气候(Nenmann,1984;Davison,1984)行为效果大众媒介向来杯看做是行为塑造、兴奋、放松及各种行为意图(如投票)的一个主要来源。对行为效果的关注,促使反社会和认同社会的行为都得到了考察。

对媒介行为效果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佩恩基金会”的研究。有些领域后来一直受到关注,如青少年的社会化、公共信息和商业广告宣传、政治宣传与公民参与、发展传播学与创新的接受。大多数与行为效果有关的研究都采用微观取向,只关注特定讯息及短期效果。但也有例外,长期的、宏观层次的行为效果也得到了检验,比如历时22年的有关电视暴力对攻击性行为的效果研究(Huesman,1984)以及在三个国家长期开展的电视开场白(the introduction of telecision)对比研究(Centerwall,1989)近年来,大众媒介对社会关系的影响力得到了检验,包括媒介形象对组织机构的影响作用。

网络资源

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就是指媒介的这样一种能力: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大众传播媒介只要对一些问题给予重视,集中报道,并忽视或掩盖对其它问题的报道,就能影响公众舆论,而人们则倾向于关注和思考大众传播媒介注意的那些问题,并按照大众传媒给各个问题确定的重要性的秩序,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大众传媒通过调动受众的注意力,安排问

题的轻重秩序,从而间接达到影响舆论,左右人们观点和思想的目的。……在麦库姆斯和肖之前,已有研究者提出过一些非常近似于议程设置理论假设的观点。有关议程设置理论的直接表示最先见于1958年诺顿·朗(Norton Long,1958)的一篇文章中:“在某种意义上说,报纸是设置地方性议题的原动力。在决定人们将谈论些什么,多数人想到的事实会是什么,以及多数人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是什么这些问题上,它起着很大的作用。”还有一个队议程设置的表述时几乎所有关于该主题的著作和论文都须反复印证的一段话。那就是伯纳德·科恩(Bernard Cohen)关于报业威力的一段名言:“在多数时间,报界在告诉人们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时,却是惊人地成功。”(1963年) 多年来,传播研究的思路一直是在寻找态度的改变,而绝大多数研究结果告诉人么,大众媒介在态度改变方面效果较小。可能是研究者看错了目标。大众媒介的影响,可能不是人们的态度,而是人们的感受,即人们看世界的方式。同一时期,发生在心理学界一个变革,对传播研究者改变思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认知心理学异军突起,进而获得了与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行为主义相匹敌的地位,认知心理学非常关注世界的在现,即人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对世界的印象,以及这些印象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议程设置的理论假设借助考察人们对哪些特定议题赋予显著性或重要性,这种议题的显著性又是怎样获得的。因此,它和认知心理学可以说是不谋而合。学者芬克豪泽(G.Ray.Funkhouser)对新闻报道与公众对事件重要程度的感知两者之间的关系有浓厚兴趣。他分析了公众舆论和媒介内容之间的关系,他发现,公众按重要程度对事件的排序与媒介对该事件报道的频率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在公众的排序榜上,列位高的事件,同时也就是大众媒介报道多的事件。有一个最重要的观点:新闻事件给我们提供的不是新闻的本来面目,而是有选择性的报道。麦库姆斯和肖有关议程设置的最初研究遗留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因果顺序(causal order)的问题。最初的查普尔希尔研究发现,1968年大选期间,在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两者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不过,该研究并没有指出,这两者孰是因孰是果。正如理论假设隐含的那样,有可能是媒介议程左右着公众议程;不过,若说是公众议程影响了媒介议程,似乎也能解释得通。夏洛特研究表明,媒介在影响公众议程设置的因果关系方面确有效果,是媒介议程影响公众议程,而不是相反,即公众议程影响了媒介议程。朱克认为所有的议题都可以引起议程设置效果的假设是错误的。议程设置效果是否产生,议题的强制性接触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朱克认为,在一个特定议题上,公众的直接经验越少,他们为获取该方面信息就越是被迫依赖新闻媒介。有些议题,如失业,公众能够直接亲身体验,这样的议题就是强制性的。而有些议题,如污染,公众不能直接体验,就可称为非强制性接触问题。朱克的而研究说明,对非强制性接触议题的报道可能会产生议程设置效果,而对强制性接触议题的报道可能没有效果。议程设置不可能对所有的人都产生同样程度和相同方式的效果。麦库姆斯、韦弗(1977)曾说过,人们对导向需求不一样,这大概是议程设置效果产生与否的决定因素。导向需求基于这样两个因素:信息对个人的相关性和有关对象的消息的不确定程度。信息的相关性越大,事物的不确定程度越高,那么,人们对导向的需求就越大。人们对导向的需求越高,则受媒介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越大。

四种最一般的传播理论如下

“四种最一般的传播理论如下: 1.结构功能主义(柏拉图的《理想国》、杜克海姆、默顿、帕森斯):这种理论认为社会的组织和结构提供了社会的稳定性,因此,媒介和大众传播的形式依赖于社会,并促成社会的均衡。 2.进化论的观点(达尔文、斯宾塞):这种理论认为社会的变化遵从于一组自然法则,大众传播系统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决策者的传播需求的增长而发展。 3.社会冲突论(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这种理论认为,需求和目标互相对立的群体之间存在着斗争。在冲突的大多数领域,大众传媒都积极参与斗争。例如,作为不受政府控制的守望犬(watchdog)。 4.符号交换理论(库利--环境胜过遗传基因,米德--集体和个人生活的语言符号):这种理论认为传媒对现实结构的描述只提供了来源有限的信息,并创造了个人和集体所建构的现实。 这些一般的理论是社会学的范式(假设的集合或信念的体系)。能够与之争鸣的心理学理论通常作为一种单独的框架,主要原因是上述四种理论为大众传播研究中集体行为及其效果的探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是在个体传播效果方面,我们必须求助于心理学范式。心理学框架内有好几种独立的方法。第一种是神经生物学方法,它关注传播对于神经和大脑的效果;第二种是比较研究法,它关注传播对于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效果;第三种是行为主义方法,它来源于刺激-反应理论,并同前两种方法联系紧密;第四种是精神分析法,它关注潜意识的反应;第五种取向是认知心理学方法,它关注伴随着知觉输入的人类行为。这就是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 以下是两种一般的说服模式: 1.社会文化模式:这种模式试图说明社会文化变量使特定的个体可以解释或表达现实和大众传媒中的现实。 2.心理动力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基础是认知心理学范式,它研究一则有效的讯息如何使人做出传播者希望发生的行为(发出外在可见的反应)--效果。从这种模式派生出来一种很有价值的理论,鲍尔-罗基奇(Ball-Rokeach)的价值观改变理论。测试者先参加价值观的测试,然后把测试结果与喜欢他们的人、他们喜欢的人进行比较,这将使特定的价值观发生改变,以适应他人的价值体系。” 在翻译的过程中,笔者得到了一些启示: 传播学的研究逻辑起点是什么?媒介?社会?文化????都不是,是符号!因为无论在媒介、社会或文化的背景下,“人”都是一种符号动物。冯天瑜在《中国文化史》里将文化的实质称为“人类化”,顺着这一思路,文化其实就是是由各种不同的符号组成的体系,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制度的,甚至可以是精神的符号体系。而“人类化”的“化”字,无疑是一种动态

几个有名的传播学理论

1.子弹理论: 早期大众传播学有“子弹论”,认为传播如同打枪,传播者一说话,接受者就会被语言的枪弹击中,传播效果就达到了。后来,这个理论受到了否定,传播效果的产生被认为由传播者与受众在复杂的交互作用下形成。 2.传播流: “传播流”研究强调人际产播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众多制约因素环节,对否定早期“魔弹论”的传播观起了重要作用,其代表学者是拉扎斯菲尔德,卡兹和罗杰斯等 3.有限效果论 其主要观点是:大众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传者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作出某种决定之际,许多其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既有倾向受传者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性接触机制,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等等。 4.议程设置功能 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5.沉默的螺旋 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他比较不会表达出来,因为害怕被多数的一方报复或孤立。这一理论假设人们总是在判断什么是公众的观点,而且他们经常通过媒体来判断。理论同时假设我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对被孤立的恐惧,而且我们知道什么观点可以导致我们被主流群体孤立。 6.培养理论 大众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 7.知沟理论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二者这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8.第三人效果 它包括两个基本的假说:①知觉假说:人们感到传媒内容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②行为假说:作为第三人认知的后果,人们可能采取某些相应的行动,以免他人受传媒内容影响后的行为影响到本人的权益和福利;人们可能支持对传媒内容有所限制,以防止传媒对他人的不良影响。①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该事件,“第三人效果”理论对这种因信息传播而引起“恐慌”的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据“第三人效果”理论,受众倾向于认为传媒信息对其他人(第三人)的影响更大。在此次碘盐危机中,受众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家里缺不缺盐,而是预计其他人会因为碘盐恐慌而抢购。因此,为了避免“后下手遭殃”的结局,就必须“先下手为强”。当群体不约而同形成这种共识时,“恐慌购买”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9.媒介霸权了论 媒介霸权理论是葛兰西在其著名的《狱中札记》中提出的一个理论,对大众文化和媒介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葛兰西认为,一个社会制度的真正力量并不是统治阶级的暴力或其国家机器的强制性权力,而是被统治者对于统治者世界观的接受。霸权的产生、再生产以及转换是市民社会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作用的结果,这与国家暴力机器的强制性不同。对于葛兰西来说,国家实施压制,而市民社会则行使霸权。霸权在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运作时必须通过市民社会的各种机构,如教育、家庭、教会以及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等社会机制来实施。

传播学理论

传播学概论 §第一讲《传播学研究对象及基本问题》 §第二讲《人类传播活动发展历程:口头-文字-印刷-电子》 §第三讲《传播过程》 §第四讲《传播类型》 §第五讲《传播规X理论》 §第六讲《传播符号与意义》 §第七讲《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第八讲《受众观》 §第九讲《传播效果研究:子弹论、有限效果论、宏观效果论》 §第十讲《传播学奠基人与传播学派》 §第一讲《传播学研究对象及基本问题》 I.传播与信息 1.信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是一切 表述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香农“消除事物的不 确定性” 2.信息的分类: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3.社会信息的特点:

a.物质属性---共性 b.精神内容---个性 II.传播的定义、特点 1.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特点 a.信息共享活动 b.社会传播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c.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d.传播成立的前提是传受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e.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交流 III.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1.社会信息系统的五个基本类型 a.人内传播 b.人际传播 c.群体传播 d.组织传播 e.大众传播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a.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b.社会信息系统是由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c.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d.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a.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b.传播隔阂:沟通方面的问题 4.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a.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b.研究任务:通过对系统的考察、探索、发现、克服传播障碍和传 播隔阂的方法,找到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 全发展。 §第二讲《人类传播活动发展历程:口头-文字-印刷-电子》 I.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A.传播时代 a.人类最基本、最常用、最灵活的传播手段 b.局限性:近距离、保存性差、受时间空间限制、小规模的传播 B.文字传播时代 a.文字是第一套体外化的符号系统 b.信息长久保存 c.不受时间限制,人类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的依据 d.不受空间限制,扩大传播规模 e.局限性:传播效果低、规模小、成本高 C.印刷传播时代

传播学的100理论

传播学110个名词解释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机制。 14、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传播学相关理论

概念: 传播者不可避免地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即守门),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 简介: 1、“把关人”又称“守门人”。“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1947年,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 2、20世纪50年代,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一概念应用于新闻研究,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怀特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怀特的“把关”模式的不足在于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而认为它主要是新闻编辑基于个人主观判断的取舍选择活动,此外这个模式没有说明新闻把关的标准。 标准: 1、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 2、专业标准和市场标准(新闻价值和新闻要素) 3、媒介组织的立场和方针。 实质: 1、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与信息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根据传媒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而进行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 2、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尽管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 3、媒介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其中虽有记者、编辑个人的活动,但是“把关”的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段鹏著《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P50-52 传播学的七种传统立场……在众多分散的理论或理论体系的纠缠中,罗伯特·克里格(Robert Craing,1999)将对传播学贡献较大的学术理论归纳为七种传统立场①(「美」斯蒂芬·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史安斌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①修辞学②符号学③现象学④控制论⑤社会心理学⑥社会文化⑦批判理论……在现象学传统中,传播被视为通过交流和对话实现个人体验的共享的过程。 这一传统首先将传播视为信息处理的过程,主要解决的是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噪音干扰、超负荷、功能障碍灯问题。其所使用的词汇包括“发送者”“接收者”“信息”“反馈”“多余信息”和“系统”等。控制论传统在解释与大脑、思维、理性和其他复杂系统有关的问题时具有相当强的说服力。从总体上看,这一传统向以下观念提出了挑战:①人类和机器的截然对立;②线性的因果关系。 P67 李普曼在《舆论学》一书开头就以“外在世界和我们头脑中的图像”作为第一章的题目。他指出,我们头脑中的图像往往因为某些原因而与实际现实不相吻合,我们需要简单的规范,以便为这闹哄哄的、模糊不清的混乱世界提供解释。李普曼认为,在舆论过程中,“刻板模式”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刻板模式”是一种规范,它能简化现实,使一个信源能够轻易地将之传递给其他个体。李普曼的早期研究最终还产生了一个重要的传播学研究议题——议程设置理论,虽然他没有使用这个词。在《舆论学》的第一章,他论证说,大众媒体是现实世界的某个事件和我们头脑中对这个时间的想象之间的主要连接物;媒体创造了我们头脑中的象征性的想象,这些想象有可能与我们经历的“外在”世界完全不同。 P134-138 传播组织和组织化了的传播者个人,他们控制着大众传播讯息的进出与流通。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和传播信息,因此,他们被称为信息的“把关人”,他们的这种行为被称为“把关”。……卢因在研究群体传播过程时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包含着“门区”的传播渠道流通的。每个门区都是把关人所处的位置,在那里,把关人将就信息可否进入传播渠道,或者可

传播学经典理论

传播学经典理论------广告学必看 一个学科的构成,有史论和应用三个方面。传播学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从美国发展起来的、以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受信息传播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传播学已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笔者从国外图书馆大量的传播学英文原著中,选了10种学界推崇的经典著作,不揣冒昧,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解读,推荐给中国读者。 1、沃尔特·李普曼的《公众舆论》 李普曼是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这位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专栏作家在其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中,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此书被公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作为一部传播学经典著作,该书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让读者能细细地体会到舆论现象的种种内在与外在联系。此书自1922年问世以来,在几十年中已经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至今仍然保持着这个领域中的权威地位。 李普曼的《公众舆论》影响力经久不衰的奥秘在于,该书对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做了卓有成效的梳理,如舆论从哪里来和怎么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什么样的公众?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是不是或者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 在近代以来的社会中,公众舆论主要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可以说只出现过两个源头,即开放的舆论生成与流通系统和封闭的舆论制造与灌输系统,尽管它们都会产生一个复杂程度不相上下的舆论过程,但是结果却不大一样。李普曼的《公众舆论》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第一次全面的梳理,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李普曼很早就注意到了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因此,在《公众舆论》和《自由与新闻》等著作中,它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另一个就是“刻板成见”(stereotype)。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情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认知。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而“刻板成见”指的是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个人有个人的刻板成见,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和普遍通行的刻板成见,因而它也起着社会的控制作用。李普曼特别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此外,议程设置的研究最早也起始于李普曼的《公众舆论》,虽然书中没有使用议程设置这一名词,但是,他表达了这样的基本思想:媒体创造了我们头脑中的象征性的想像,这些想像有可能与我们经历的“外在”世界完全不同。他论证了大众媒体是现实世界的某个事件和我们头脑中对这个事件的想像之间的主要连接物。议程设置过程描绘了舆论在一个民主制

传播理论

传播理论与教学设计一.传播 1.1 传播的定义 ◆“共享”说: 亚历山大·戈德:“传播就是使原为一个人或数个人所有的化为两个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A. Gode, 1959) 威尔伯·施拉姆:“它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W. Schramm, 1971)强调了传受双方对符号的共有性和共享性,但没有明确共享的是其含义,而非符号。 ◆“影响”说: (美国)霍夫兰、贾尼斯和凯利:“传播是指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C. Hovland, I. Janis&H. Kelly, 1953) 奥斯古德:“传播就是一个系统(信源),通过操纵可选择的符号去影响另一个系统(信宿)。”(C. Osgood, 1957) 沃伦·韦弗:传播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W. Weaver, 1949) 定义强调了传者传递信息的目的性和影响性,把传者目的的实现和受者行为的改变看作是一切传播的基本特性,并据此检测传播活动的效果,而忽视了人类传播活动中还有一些信息并非向人们有目的地施加影响的事实。(如告知性的天气预报、娱乐等) ◆“反应”说: 史蒂文斯: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应”。(S. Stevens, 1966) 理兹:“一个来源透过对讯息(不管是语言、非语言、记号或符号)的传达,能使接受者引起反应的过程。”(L. Rich,1974) 定义在强调传播的广泛性和受者反应的必然性的同时,抛弃了传播的社会性和受者的能动性,甚至也混淆了人类传播与动物传播,传播学与心理学、生物学之间的区别界限。 ◆互动说: 格伯纳:所谓传播,就是“通过讯息进行社会的相互作用”。(G. Gerbner, 1967) 互茨罗维克:“在互动的情境中,有讯息价值的所有活动都是传播”。(1967)

与新闻传播相关的理论

与新闻传播相关的理论 传播理论: 1.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理论为确立唯物主义的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之所以这样说,首先是因为在他们的“精神交往”概念与现代的“传播”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精神交往指的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在现代传播学当中,传播指的是以“信息”(广义上的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两者涉及的对象和范畴并没有多大差异。 2.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 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象征性互动理论英文称为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人是具有象征行为活动的社会动物,而且这种活动是积极的,具有创造力的。 3.二级传播 二级传播理论出自拉扎斯菲尔德的著作《人民的选择》。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和卡兹等人在时代-生活公司赞助下对总统大选中的宣传站进行了调查,以测定大众传播对选民态度的影响(史称“伊里调查”,1944年出版了调查报告《人民的选择》)。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发现大众传播并没有力量左右人们的态度,决定选民投票意向的还有其他众多的因素。根据这项调查,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了“两级传播”的观点,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作用才能发挥影响。这项研究对否定“子弹论”起了直接的作用,但也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传统。 4.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子弹伦 又称魔弹论、靶子论、皮下注射论,是强效果阶段的代表性理论。它的基本思想就是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传播效果,其情形犹如子弹(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射向坐以待毙的靶子

传播学内容的三个理论

重复律: 是指信息传播的过程是复杂的感官和心理活动过程,传播者要使受众接受信息,需要反复传播,以增强“刺激”,即加深印象。这个过程包括:注意—认识—记忆—行动4个环节,其中每个环节都会受认知结构的个人差异、个人类型和社会关系3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人们的注意力是有选择性的。尽管各种大众传播工具在大量的信息传播时呈现出竞争态势,但受众的注意力终归是有限的,在上面所说的3个因素影响下,有些新闻可能会被忽视,或漏听、漏看,因此信息有必要反复传播,而不只是传播一次。比如广告、新闻的滚动播出、政治宣传等就属于典型的重复律。 含义结构论: 含义结构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表现和描述现实世界的情况时,赋予词语、符号一定的含义,从而影响受众对现实的理解和思考,进而影响受众的行为方式。人们根据他们对情况或意义的解释,对情况或事物作出反应,而人们掌握的意义,又离不开传播过程。 媒介内容在四个方面起作用:1、含义的确定。2、含义的延伸。3、含义的替代。4、含义的强化。 模仿论: 是指人们很容易获得大众传播内容中有吸引力的行为模式信息,媒介的内容几乎展示了所有可以想象的行为模式。 模仿媒介行为方式主要有三个阶段: 1、社会受众注意到媒介内容所描述的人物的行为方式。 2、受众认为这种行为方式是有魅力的或者是有效的,并认同甚至模仿这种行为方式。 3、受众自己的活动中碰到类似的情况,他会模仿从媒介学习来的行为方式,如果能获得成功,他将不断重复模仿。 受众认同这种行为模式是指: 1、受众赞成媒介的人物形象 2、受众把媒介的人物形象当做模范,希望自己和他一样,或者所处的情况一样。 3、欣赏媒介中的某些行为模式,把它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传播学理论知识归纳

《传播学理论》十三章知识重点归纳 第一章重点 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 自然科学的“三论”对传播学学科建设的贡献 传播学五大奠基人 第二章重点 “信息”的概念 关于“传播”的代表性观点 社会传播的特点 大众传播信息系统的特点 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 第三章重点 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信息社会的特点 第四章重点 信息在结构上的三要素 符号的定义 象征符的特点 符号的基本功能 意义的定义 符号意义的分类 构成共通的意义空间的三要素 第五章重点 传播过程八要素 传播模式定义 5W模式(定义及模式图) 线性传播模式的不足 不同模式所属类型(线性、双向循环、系统模式)及特点 第六章重点 人内传播的定义 人内传播过程的要素 人内传播自我管理的主要内容 人际传播定义 人际传播动机 人际传播的特点 新媒体的出现如何影响人际传播的效率和质量? 如何用“约哈瑞窗口”理论说明人际传播的重要性?

第七章重点 群体的定义 所罗门·阿什的“线段实验” 流言的流通量公式 组织传播的定义 组织传播的功能 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 组织信息输出的形式 组织的危机传播 第八章重点 大众传播的定义 大众传播的特点 大众传播的十大社会功能 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代表性观点 拟态环境的定义 第九章重点 大众传播传播者的定义 对传播者的研究被称为“控制分析”的原因《报刊的四种理论》的定义 关于媒介规范理论的主要类型 我国目前的传播体制 民主-参与理论的主要观点 “把关人”概念 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第十章重点 认识大众传播媒介的四个角度 主要大众传播媒介的特性 麦克卢汉关于媒介的几种理论 麦克卢汉理论评价 选择的或然率公式 决定媒介选择的因素 第十一章重点 大众传播的受众的定义 关于大众传播的受众观主要有哪些? 作为权利主体的公众的受众主要拥有哪些权利?政治既有倾向假说的定义 选择性接触假说的定义 “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传媒学重要理论梳理

传媒学重要理论梳理 传媒学是一门研究传媒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探讨媒介对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通过媒介来获取信息和交流 思想。在传媒学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理论,这些理论为 我们深入理解媒介工作和传播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思路。本文 将对传媒学的重要理论进行梳理,使读者对传媒学的发展有更全面的 了解。 一、媒介效应理论 媒介效应理论是传媒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主要关注媒介对受 众行为和态度的影响。这个理论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出现,随着媒介 形式和技术的不断变化,这个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媒介效应理论包括 媒介暴力效应、媒介认知效应、媒介依赖效应等多个方面,对于我们 理解媒介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符号理论 符号理论是一种研究符号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的理论。符号 是人类交流和思维的基本工具,它可以通过语言、图像、符号等形式 来传达信息。符号理论主要关注符号的表达和解读过程,探讨符号如 何影响受众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在当今社会,各种媒介都使用了丰 富的符号来传递信息,符号理论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媒介传播的表意形 式和效果。 三、新闻价值观理论

新闻价值观理论主要关注新闻报道中的价值取向和新闻选择标准。 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记者会根据新闻的影响力、实用性、新奇性、 冲突性等因素进行新闻选择和呈现。新闻价值观理论明确了新闻选择 的原则和标准,帮助我们了解新闻报道的背后逻辑和意义。 四、传播行为理论 传播行为理论是研究人们在传播过程中的信息获取、选择、处理和 再传递等行为的理论。这个理论主要关注人们在社会交往和传播中的 心理和行为模式,如信息获取的动机、信息接受的态度、信息传播的 动力等。通过研究传播行为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受众的需求和 行为特点,从而提高传媒工作的效果和效率。 五、媒介文化理论 媒介文化理论主要关注媒介对文化的塑造和传播作用。在当今社会,媒介已经成为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重要渠道,塑造着人们的价值观、观 念和审美观。媒介文化理论帮助我们理解媒介与文化的互动关系,探 讨媒介如何改变和丰富文化,以及文化如何影响媒介的发展。 六、社交媒体理论 社交媒体理论是近年来崛起的一种研究媒介和社交关系的理论。随 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交媒体的影响力和使用率越 来越高。社交媒体理论主要关注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的交流行为、社交 网络的形成机制、信息传播的路径等。它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交媒 体的特点和作用,为媒介工作者和研究人员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人类之间信息传播的现象、规律以及影响力。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媒体、公众关系、广告、社交媒体等等。在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中,一些经典的理论被广泛应用并为人们所熟知。本文将解读传播学十大经典理论,揭开其独特的内涵和意义。 一、媒介效应理论 媒介效应理论是传播学的基石之一,研究媒体对受众的影响。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媒体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是显著的。此理论指出,媒体可以塑造个人的价值观、意见和行为,并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信息加工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们在接收和处理信息时,会经历一系列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选择、解释和记忆等。此理论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过程中个体的心理过程,从而提高信息传递效果。 三、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关注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认知结构。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感知和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意图,从而影响自身的行为和态度。这个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广告、社交媒体等对于引起社会变革和影响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四、观众解码理论 观众解码理论强调个体在接收和理解信息时的主动作用。同样的信息可能被不同的受众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码。此理论提醒传播者要考虑不同受众的背景和文化差异,以实现有效的传

播效果。 五、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人们通过使用符号和语言进行社会交往和沟通。此理论强调符号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显示出人类社会的高度符号化特征。它也为其他理论提供了基础,帮助研究者分析信息交流中的符号使用方式和含义。 六、集体创业理论 集体创业理论旨在解释人们在面对危机和挑战时如何通过集体行动和共享价值观来创造变革。此理论强调了社会网络和公共领域对于社会创新和变革的作用。在信息流通日益畅通的时代,传播学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推动社会变革。 七、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个体在接收到与自身已有信念或态度相矛盾的信息后,会产生认知失调的心理不适。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往往试图通过改变信念或态度来消除失调。由此,该理论为研究广告和宣传策略提供了指导。 八、依从理论 依从理论研究人们在社交环境中如何服从权威和遵循社会规范。该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受到群体压力和权威影响,从而导致他们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传播学者结合该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在公众关系和社交媒体中塑造公众的行为和态度。 九、效应概念理论 效应概念理论关注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效果。该理论认为广告可以通过刺激消费者的情绪和态度,从而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和行为。传媒从业者可以运用该理论来设计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广告宣传策略。 十、传播学的生态系统观

传播学经典理论

传播学经典理论 1、认知理论:认知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指的是探究传播行为的过程,以及认知过程中的概念、情感和行为的变化。它认为,传播行为的发生,主要取决于接受者的思维过程,因此,在传播过程中,接收者的思维过程对传播结果有着重要影响。 2、关系理论:关系理论是传播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它强调传播中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关系理论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社会关系的演变过程,主体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传播行为而产生的,而传播行为又受到主体之间的关系的影响。因此,在传播过程中,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3、动力学理论:动力学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它认为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传播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动力学理论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不仅受到环境的影响,也会影响环境,从而对传播结果产生影响。 4、参照群理论:参照群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它认为传播的过程是一种社会行为,参照群的产生、发展以及改变都会影响传播过程,因此参照群在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功能主义理论:功能主义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它指出传播具有功能性,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功能主义理论认为,传播行

为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起到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建立共识等作用,从而促进社会发展。 6、文化多元主义理论:文化多元主义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它认为传播是一种多元文化的过程,传播的过程中涉及到不同的文化类型、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从而使传播过程具有多元性。文化多元主义理论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不同的文化会相互影响,对传播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7、经验型理论:经验型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它认为传播是一个经验型的过程,传播者和接受者在传播过程中都会获得新的经验,从而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经验型理论认为,传播者和接收者在传播过程中的经验都会影响传播结果,从而对传播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8、传播行为理论:传播行为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它认为传播是一个行为过程,传播者和接受者在传播过程中都会发生行为变化。传播行为理论认为,传播行为不仅受到主体的思维过程影响,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对传播结果产生影响。

传播学主要理论分析

传播学主要理论分析 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一)媒介即讯息 主要观点:A:任何媒介(即人的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理解:这里的尺度”指的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会产生于媒介相关的标准和方式,这种标准和方式不是媒介的具体内容给带来的而是媒介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媒介即是讯息的观点表明媒介本身就是一种内容,内容和载体是不可分离的。而具有影响的是媒介的本身,媒介产生直接的后果是在实践中会产生新的标准和行为方式,这种标准和方式不是媒介内容所决定的。 B、一种媒介是另一种媒介的内容。 理解:任何媒介的内容必然包含着文字、音频、图像等等的符号或其他的可以传输的东西。 而这些东西又是一种媒介。如文字的的内容是言语,文字是印刷的内容, 印刷又是电报的内容”等等。 利弊:媒介即是讯息的理论突破在于:第一,它突破了人们对媒介的狭隘的认识,把媒介的概念的范围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大,对人类科技、社会活动和人类使用工具的性质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对它们的性质、功能和作用从独特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第二,它重新认识了媒介的性质,强调了媒介的白身的作用,把媒介的内容和媒介的存在形式进行了综合的考察。它完全超越了传统的如何使用媒介才是至关重要的观点。这个理论的贡献主要是使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到媒介的性质和特点,媒介对社会的作用和功能,认识到媒介是以怎么样的一种方式来影响人类的生活和促进社会的进步的。这种超越传统的对媒介的理解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启发了人们的世界的认识方法。 麦克卢汉的理论带有很大的极端性和片面性。主要表现在:

传播学媒体效应与传播理论

传播学媒体效应与传播理论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递、交流和实施的学科,传媒效应是传播过程中媒介对受众产生的影响。传播理论则是用来描述和解释传媒效应的框架和理论体系。本文将探讨传播学媒体效应与传播理论的关系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媒体效应的定义与分类 媒体效应是指媒介对受众的情感、态度、知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根据影响的方向不同,媒体效应可分为正向效应和负向效应。正向效应是指媒体通过传播真实、积极的信息,对受众产生积极的影响;负向效应是指媒体传播虚假、负面的信息,对受众产生不良影响。 二、传播学中的经典理论 1. 均衡理论 均衡理论认为人们在信息选择中追求认知和感性的平衡。当人们遭遇到信息不平衡时,会通过传媒来寻找平衡,从而形成认知改变。 2. 管理情感理论 管理情感理论强调媒体通过情感的管理来对受众产生影响。媒体可以通过制造情感冲突、塑造角色形象等手段,调动受众的情感,从而引起认知的改变。 3. 社会认同理论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人们在观看媒体内容时会寻找与自己身份认同、价值观一致的角色,从而对媒体内容持有积极的情感态度。 三、媒体效应对社会的影响 1. 形塑公共意识 媒体通过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对受众的价值观、意识形态产生影响,从而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2. 建构社会现实 媒体通过选择报道的内容和角度来塑造社会的认知和认同,从而让观众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形成共识。 3. 引导公众行为 媒体对社会事件的渲染和评论引导着公众的行为,对公众舆论起到重要作用。媒体的报道可以引发公众的情绪激活和行动呼应。 结论 传播学媒体效应与传播理论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传播理论指导着我们对媒体效应的理解和分析,而媒体效应则为传播理论提供了研究的对象和实证基础。媒体效应的研究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研究传播学媒体效应与传播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不良媒体效应,实现媒体的正确引导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传播学重要理论

传播学重要理论 一、大众传播的正功能和负功能 1、三功能说:负功能研究 较早涉及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拉扎斯费尔德和默顿的“三功能”说。他们在《大众传播、大众趣味和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一文中提出,大众传播有一下三种功能(前两种为正功能,后一种是负功能): ⑴授予地位。无论个人、组织、事件,一旦上报或登台,即名扬天下; ⑵促进社会规范的实行。凡违背社会规范且坚持不改的“越轨”行为,一旦被媒介“曝光”,就渴望迅速有效地得到制止; ⑶麻醉精神。接触媒介耗费时间,疏于行动,误以为参与社会实践。 缺陷:概括的不够全面。既没有展开全面、系统的研究,更没能指明解决问题的途径。 贡献:明确的提出了负功能的问题。 2、“两个环境”理论 根据李普曼的见解,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是现实环境,一是虚拟环境。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而后者是被人意识或体验的主观世界。与此联系,能被人自身直接体验的环境,叫“直接环境”,而通过他人才能间接体验的环境,叫“间接环境”。 李普曼的创造性在于,强调指出了大众传播的作用。及现代社会中,“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它主要由大众媒介造成。即现代人和现实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有大众媒介构筑的巨大的“虚拟环境”或者说“媒介环境”。 由于大众传播的普及、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人的认识能力即“虚拟环境”大大扩张,现代人对这种“虚拟环境”的验证能力则相对地大大缩小了。 问题:一是当媒介(有意或无意地)歪曲环境时,人们无法验证;二是不仅如此,人们还将之视为“现实环境”而展开现实的行动。 3、“托马斯公理”和“自我达成预言” 美国社会学家托马斯的“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么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 社会学者默顿的“自我达成预言”:如果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而展开行动,结果,就可能使这一错误理解成为现实。 提示:既应当充分发挥大众传播的正功能,同时又必须认真对待其负功能。 受者:不轻信大众媒介信息,认识到它是一种“虚拟环境”;尽可能多接触各种媒介,比较、鉴别、思考,迫近事实真相。 传者:承担引导社会、书写历史的责任,防止对环境作“歪曲”的反映。 学者:加强课题研究,贡献社会,帮助大众媒介改进实践工作。 二、媒介理论 1 麦克卢汉研究媒介本身及其社会行为,提出以下论说: A、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这是麦氏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 麦氏认为,技术的任何进步,都会使人类更有效地生活和劳动;媒介的任何发展,都能延伸人类的五官功能。印刷品是眼睛的延伸;广播是耳朵的延伸;电视是视力听力的延伸。

传播学基本理论

传播学基本理论 1、使用与满足理论 2、创新与扩散理论 3、议程设置理论 4、沉默的螺旋 5、枪弹论 6、有限效果论 7、适度效果论 8、强大效果论 9、两级传播论 10、选择性因素理论 11、符号互动论 12、群体动力论 13、语言话语分析 14、实地调查法 15、内容分析法 16、网络传播时代 17、线性传播模式 18、报刊的四种理论 19、内向传播理论 20、人际传播理论 21、组织传播理论 22、大众传播理论 23、把关人理论 24、传播演进规律(传播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 25、社会制度与传播制度的关系 26、传播的负面功能与潜在功能 27、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28、大众传播效果的普遍取向 29、知识沟理论 30、教养理论 31、第三者效果理论 32、电视暴力效果 33、社会学习理论 34、新媒介环境的特征 35、恐惧诉求理论 36、信源的可信度 37、预防接种理论 38、说服理论及说服的四个技巧 39、宣传的七种策略及应用 40、社会顺从理论 41、一面之词与两面之词

1.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集合 知识沟假说 1、背景 2、提出 3、基本观点 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 5、发展与改进 6、现实意义 1、背景 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提出通过大众传播手段改变贫困儿童受教育的条件,其中《芝麻街》节目是其中一项重要的项目,后来发现尽管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产生更好效果的仍然是富裕家庭的儿童,因此它不但没有缩小不平等,反而扩大了差异。 2、提出 1970年蒂奇纳等人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知识沟"的概念:"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3、基本观点 (1)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增多,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将比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扩大,而不是缩小。 (2)一段时间内媒介大量宣传某话题,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比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吸取该话题的知识。 (3)在特定的时间里,较之未大量宣传的话题,在媒介大量宣传的话题上,所获知识与教育程度有更高的相关性。 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 1)传播技能:由于文化程度的差异,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如阅读、理解、记忆等)就会有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教育程度高。 2)已有知识的储备,由于现存信息量和已有背景知识多少的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由于教育程度高对某问题早有了解或者更深入理解。 3)社会交往:经济状况好的人有更多的相关社会联系,交往范围广,获得知识速度快。4)选择性心理机制: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很难找到与其价值观和态度相协调的媒介信息,兴趣降低。 5)大众传媒自身的本性是为较高社会阶层的人服务。 5、发展与改进 1)信息有时会扩大知识沟,有时会缩小,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最为关键在于兴趣和动机。 2)因传播而出现的知识沟不纯粹是知识的差距,也可能是涉及态度和行为的,罗杰斯提出"传播效果沟" 3)这种差距并不局限与社会经济状况的好与差人群之间,可能还存在与对政治的兴趣多少,以及年龄不同等。 6、现实意义 1)知识沟假说提醒我们: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有必要采取措施,确保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均衡获取信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硬件软件都还有一些差距,应加快发展,全面提高,缩小(知识沟)差距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