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圆全章辅导讲义

九年级圆全章辅导讲义
九年级圆全章辅导讲义

九年级圆全章辅导讲义

学生:科目:第单元第节第课时教师:课题

教学目标

了解圆的有关概念,理解垂径定理并灵活运用垂径定理及圆的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感受圆在生活中大量存在到圆形及圆的形成过程,讲授圆的有关概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圆心角与圆周角的关系

教学难点;圆心角与圆周角的知识点的分析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考点及考试要

求1 圆的相关概念

2 圆心角的概念

3 圆周角的概念

4 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内容

知识框架

知识点l:圆的相关概念

①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如图线段AC,AB;

②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如图线段AB;

③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以A、C为端点的弧记作AC”,读作“圆弧AC”或“弧AC”.大于半圆的弧(如图所示ABC叫做优弧,?小于半圆的弧(如图所示)AC或BC叫做劣弧.

B

A C

O

④圆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把圆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都叫做半圆.

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的对称轴是什么??你能找到多少条对称轴?

2.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上述问题的?

(点评)1.圆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直径,?我能找到无数多条直径.

2.我是利用沿着圆的任意一条直径折叠的方法解决圆的对称轴问题的.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

圆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任意一条过圆心的直线.

请同学按下面要求完成下题:

如图,AB是⊙O的一条弦,作直径CD,使CD⊥AB,垂足为M.

B

A

C

D

O

M

(1)如图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其对称轴是什么? (2)你能发现图中有哪些等量关系?说一说你理由. (点评)(1)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CD .

(2)AM=BM ,AC BC =,AD BD =,即直径CD 平分弦AB ,并且平分AB 及ADB . 这样,我们就得到下面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下面我们用逻辑思维给它证明一下:

已知:直径CD 、弦AB 且CD ⊥AB 垂足为M 求证:AM=BM ,AC BC =,AD BD =.

分析:要证AM=BM ,只要证AM 、BM 构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因此,只要连结OA 、?OB 或AC 、BC 即可.

证明:如图,连结OA 、OB ,则OA=OB 在Rt △OAM 和Rt △OBM 中

OA OB

OM OM =??

=?

∴Rt △OAM ≌Rt △OBM

∴AM=BM

∴点A 和点B 关于CD 对称 ∵⊙O 关于直径CD 对称

∴当圆沿着直线CD 对折时,点A 与点B 重合,AC 与BC 重合,AD 与BD 重合. ∴AC BC =,AD BD =

进一步,我们还可以得到结论:

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知识点2:圆心角的概念

如图所示,∠AOB 的顶点在圆心,像这样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B

A

O

B

A

C

O

M

按下列要求作图并回答问题:

如图所示的⊙O 中,分别作相等的圆心角∠AOB ?和∠A'OB'将圆心角∠AOB 绕圆心O 旋转到∠A'OB'的位置,你能发现哪些等量关系?为什么?

B '

B

A

A '

O

AB =''A B ,AB=A ′B ′

理由:∵半径OA 与O ′A ′重合,且∠AOB=∠A ′OB ′ ∴半径OB 与OB ′重合

∵点A 与点A ′重合,点B 与点B ′重合 ∴AB 与''A B 重合,弦AB 与弦A ′B ′重合 ∴AB =''A B ,AB=A ′B ′

因此,在同一个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 在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是否也有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呢?.

点评:如图1,在⊙O 和⊙O ′中,?分别作相等的圆心角∠AOB 和∠A ′O ′B ′得到如图2,滚动一个圆,使O 与O ′重合,固定圆心,将其中的一个圆旋转一个角度,使得OA 与O ′A ′重合.

O(O ')

O '

O

B '

A '

B B 'O(O ')

O '

O

B

A A A '

(1) (2) 你能发现哪些等量关系?说一说你的理由? 我能发现:AB =''A B ,AB=A /B /.

现在它的证明方法就转化为前面的说明了,?这就是又回到了我们的数学思想上去呢──化归思想,化未知为已知,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

同样,还可以得到: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条弧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圆心角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条弦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圆心角相等,?所对的弧也相等.

知识点3:圆周角的概念

现在通过圆周角的概念和度量的方法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一个弧上所对的圆周角的个数有多少个? 2.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是否发生变化?

O B

A

C O

B

A

C

E https://www.360docs.net/doc/9d3258224.html,

F 3.同弧上的圆周角与圆心角有什么关系? 点评:

1.一个弧上所对的圆周角的个数有无数多个.

2.通过度量,我们可以发现,同弧所对的圆周角是没有变化的. 3.通过度量,我们可以得出,同弧上的圆周角是圆心角的一半.

下面,我们通过逻辑证明来说明“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没有变化,?并且它的度数恰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度数的一半.”

(1)设圆周角∠ABC 的一边BC 是⊙O 的直径,如图所示 ∵∠AOC 是△ABO 的外角

∴∠AOC=∠ABO+∠BAO ∵OA=OB

∴∠ABO=∠BAO ∴∠AOC=∠ABO ∴∠ABC=

1

2

∠AOC 的两侧,那么∠ABC=

1

2

(2)如图,圆周角∠ABC 的两边AB 、AC 在一条直径OD ∠AOC 吗?

点评:连结BO 交⊙O 于D 同理∠AOD 是△ABO 的外角,∠COD 是△BOC 的外角,?

那么就有∠AOD=2∠ABO ,∠DOC=2∠CBO ,因此∠AOC=2∠ABC .

侧,那么∠ABC=

12

(3)如图,圆周角∠ABC 的两边AB 、AC 在一条直径OD 的同∠AOC 吗?

点评:连结OA 、OC ,连结BO 并延长交⊙O 于D ,那么∠AOD=2∠ABD ,∠COD=2∠

CBO ,而∠ABC=∠ABD-∠CBO=

12∠AOD-12∠COD=1

2

∠AOC 现在,我如果在画一个任意的圆周角∠AB ′C ,?同样可证得它等于同弧上圆心

角一半,因此,同弧上的圆周角是相等的. 从(1)、(2)、(3),我们可以总结归纳出圆周角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进一步,我们还可以得到下面的推导: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知识点4:

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1、点在圆内 ? d r < ? 点C 在圆内;

2、点在圆上 ? d r = ? 点B 在圆上;

3、点在圆外 ? d r > ? 点A 在圆外;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也就是,经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可以做一个圆,这个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 外接圆的圆心是三角形三条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外心.

O

B

A

C

D O

B

A

C

D

https://www.360docs.net/doc/9d3258224.html,

r d

d C

B

A

O

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圆相离 ? d r > ? 无交点;

2、直线与圆相切 ? d r = ? 有一个交点;

3、直线与圆相交 ? d r < ? 有两个交点;

d

r

d=r

r

d

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3、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外离(图1)? 无交点 ? d R r >+; 外切(图2)? 有一个交点 ? d R r =+; 相交(图3)? 有两个交点 ? R r d R r -<<+; 内切(图4)? 有一个交点 ? d R r =-; 内含(图5)? 无交点 ? d R r <-;

图1

r

R

d

图3

r

R d

与三角形各边都相切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内切圆,?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内心.

考点一:圆的基本概念

典型例题

例1.如图,一条公路的转弯处是一段圆弦(即图中CD ,点O 是CD 的圆心,?其中CD=600m ,E 为CD 上一点,且OE ⊥CD ,垂足为F ,EF=90m ,求这段弯路的半径.

分析:例1是垂径定理的应用,解题过程中使用了列方程的方法,这种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即几何

图2

r R

d 图4r

R

d

图5r R

d

C

E D O F

B A C

E D O N M

代数解的数学思想方法一定要掌握. 解:如图,连接OC

设弯路的半径为R ,则OF=(R-90)m ∵OE ⊥CD

∴CF=12CD=1

2

×600=300(m )

根据勾股定理,得:OC 2=CF 2+OF 2 即R 2=3002+(R-90)2 解得R=545

∴这段弯路的半径为545m .

例2.有一石拱桥的桥拱是圆弧形,如图24-5所示,正常水位下水面宽AB=?60m ,水面到拱顶距离CD=18m ,当洪水泛滥时,水面宽MN=32m 时是否需要采取紧急措施?请说明理由.

分析:要求当洪水到来时,水面宽MN=32m ?是否需要采取紧急措施,?只要求出DE 的长,因此只要求半径R ,然后运用几何代数解求R . 解: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

设OA=R ,在Rt △AOC 中,AC=30,CD=18

R 2=302+(R-18)2 R 2=900+R 2-36R+324 解得R=34(m )

连接OM ,设DE=x ,在Rt △MOE 中,ME=16

342=162+(34-x )2

162+342-68x+x 2=342 x 2-68x+256=0 解得x 1=4,x 2=64(不合设) ∴DE=4

∴不需采取紧急措施.

知识概括、方法总结与易错点分析 1.圆的有关概念;

2.圆是轴对称图形,任何一条直径所在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3.垂径定理及其推论以及它们的应用.

针对性练习

一、选择题.

1.如图1,如果AB 为⊙O 的直径,弦CD ⊥AB ,垂足为E ,那么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A .CE=DE

B .B

C B

D C .∠BAC=∠BAD D .AC>AD

B A

C

E

D

O

B

A

O M

B

A

C

D

P O

(1) (2) (3)

2.如图2,⊙O 的直径为10,圆心O 到弦AB 的距离OM 的长为3,则弦AB 的长是( )

A .4

B .6

C .7

D .8

3.如图3,在⊙O 中,P 是弦AB 的中点,CD 是过点P 的直径,?则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 .A

B ⊥CD B .∠AOB=4∠ACD

C .A

D BD D .PO=PD 二、填空题

1.如图4,AB 为⊙O 直径,E 是BC 中点,OE 交BC 于点D ,BD=3,AB=10,则AC=_____.

B

A

C

E

D O

B

A C

E

D

O

F

(4) (5)

2.P 为⊙O 内一点,OP=3cm ,⊙O 半径为5cm ,则经过P 点的最短弦长为________;?最长弦长为_______. 3.如图5,OE 、OF 分别为⊙O 的弦AB 、CD 的弦心距,如果OE=OF ,那么_______(只需写一个正确的结论)

三、综合提高题

1.如图24-11,AB 为⊙O 的直径,CD 为弦,过C 、D 分别作CN ⊥CD 、DM ?⊥CD ,?分别交AB 于N 、M ,请问图中的AN 与BM 是否相等,说明理由.

B

A C

D

O N M

2.如图,⊙O 直径AB 和弦CD 相交于点E ,AE=2,EB=6,∠DEB=30°,求弦CD 长.

B

A C

E D

O

3.(开放题)AB 是⊙O 的直径,AC 、AD 是⊙O 的两弦,已知AB=16,AC=8,AD=?8,?求∠DAC 的度数.

考点二:圆心角的概念

典型例题

例1.如图,在⊙O 中,AB 、CD 是两条弦,OE ⊥AB ,OF ⊥CD ,垂足分别为EF . (1)如果∠AOB=∠COD ,那么OE 与OF 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2)如果OE=OF ,那么AB 与CD 的大小有什么关系?AB 与CD 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AOB 与∠COD 呢?

O

B

A C

E

D

F

分析:(1)要说明OE=OF ,只要在直角三角形AOE 和直角三角形COF 中说明AE=CF ,即说明AB=CD ,因此,只要运用前面所讲的定理即可.

(2)∵OE=OF ,∴在Rt △AOE 和Rt △COF 中, 又有AO=CO 是半径,∴Rt △AOE ≌Rt ?△COF ,

∴AE=CF ,∴AB=CD ,又可运用上面的定理得到AB =CD 解:(1)如果∠AOB=∠COD ,那么OE=OF 理由是:∵∠AOB=∠COD ∴AB=CD

∵OE ⊥AB ,OF ⊥CD ∴AE=

12AB ,CF=12

CD ∴AE=CF

又∵OA=OC

∴Rt △OAE ≌Rt △OCF ∴OE=OF

(2)如果OE=OF ,那么AB=CD ,AB =CD ,∠AOB=∠COD 理由是:

∵OA=OC ,OE=OF ∴Rt △OAE ≌Rt △OCF ∴AE=CF

又∵OE ⊥AB ,OF ⊥CD ∴AE=

12AB ,CF=12

CD ∴AB=2AE ,CD=2CF

∴AB=CD

∴AB =CD ,∠AOB=∠COD

例2.如图3和图4,MN 是⊙O 的直径,弦AB 、CD ?相交于MN ?上的一点P ,?∠APM=∠CPM . (1)由以上条件,你认为AB 和CD 大小关系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2)若交点P 在⊙O 的外部,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加以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B

A C

E

D

P O

N

M F

B

A C

E D

P

N

M

F

(3) (4) 分析:(1)要说明AB=CD ,只要证明AB 、CD 所对的圆心角相等,?只要说明它们的一半相等. 上述结论仍然成立,它的证明思路与上面的题目是一模一样的. 解:(1)AB=CD

理由:过O 作OE 、OF 分别垂直于AB 、CD ,垂足分别为E 、F ∵∠APM=∠CPM ∴∠1=∠2 OE=OF

连结OD 、OB 且OB=OD ∴Rt △OFD ≌Rt △OEB ∴DF=BE

根据垂径定理可得:AB=CD

(2)作OE ⊥AB ,OF ⊥CD ,垂足为E 、F

∵∠APM=∠CPN 且OP=OP ,∠PEO=∠PFO=90° ∴Rt △OPE ≌Rt △OPF ∴OE=OF

连接OA 、OB 、OC 、OD

易证Rt △OBE ≌Rt △ODF ,Rt △OAE ≌Rt △OCF ∴∠1+∠2=∠3+∠4 ∴AB=CD

知识概括、方法总结与易错点分析

1.圆心角概念.

2.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部分相等,及其它们的应用.

针对性练习

一、选择题.

1.如果两个圆心角相等,那么( )

A .这两个圆心角所对的弦相等;

B .这两个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C .这两个圆心角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2.在同圆中,圆心角∠AOB=2∠COD ,则两条弧AB 与CD 关系是( ) A .AB =2CD B .AB >CD C .AB <2CD D .不能确定 3.如图5,⊙O 中,如果AB =2AC ,那么( ).

A .AB=AC

B .AB=A

C C .AB<2AC

D .AB>2AC

O

B

A

C O

B

A C

E

D

(5) (6) 二、填空题

1.交通工具上的轮子都是做圆的,这是运用了圆的性质中的_________. 2.一条弦长恰好为半径长,则此弦所对的弧是半圆的_________.

3.如图6,AB 和DE 是⊙O 的直径,弦AC ∥DE ,若弦BE=3,则弦CE=________. 三、解答题

1.如图,在⊙O 中,C 、D 是直径AB 上两点,且AC=BD ,MC ⊥AB ,ND ⊥AB ,M 、N ?在⊙O 上. (1)求证:AM =BN ;

(2)若C 、D 分别为OA 、OB 中点,则AM MN NB ==成立吗?

O

B

A

C D https://www.360docs.net/doc/9d3258224.html,

N M

2.如图,以

ABCD 的顶点A 为圆心,AB 为半径作圆,分别交BC 、AD 于E 、F ,若∠D=50°,求BE

的度数和EF 的度数.

B

A

C

E

D

https://www.360docs.net/doc/9d3258224.html,

F

3.如图,∠AOB=90°,C 、D 是AB 三等分点,AB 分别交OC 、OD 于点E 、F ,求证:AE=BF=CD .

O

B

A C E

D https://www.360docs.net/doc/9d3258224.html,

F

O B

A C D https://www.360docs.net/doc/9d3258224.html, O

B A

C

D

https://www.360docs.net/doc/9d3258224.html,

考点三:圆周角

典型例题

例1.如图,AB 是⊙O 的直径,BD 是⊙O 的弦,延长BD 到C ,使AC=AB ,BD 与CD 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分析:BD=CD ,因为AB=AC ,所以这个△ABC 是等腰,要证明D 是BC 的中点,?只要连结AD 证明AD 是高或是∠BAC 的平分线即可. 解:BD=CD 理由是:如图24-30,连接AD ∵AB 是⊙O 的直径

∴∠ADB=90°即AD ⊥BC

又∵AC=AB ∴BD=CD

例2.如图,已知△ABC 内接于⊙O ,∠A 、∠B 、∠C 的对边分别设为a ,b ,c ,⊙O 半径为R ,求证:

sin a A =sin b B =sin c C

=2R . 分析:要证明sin a A =sin b B =sin c C =2R ,只要证明sin a A =2R ,sin b B =2R ,sin c C =2R ,即sinA=2a

R

sinB=2b R ,sinC=2c R

,因此,十分明显要在直角三角形中进行.

证明:连接CO 并延长交⊙O 于D ,连接DB ∵CD 是直径 ∴∠DBC=90° 又∵∠A=∠D

在Rt △DBC 中,sinD=BC DC ,即2R=sin a

A

同理可证:sin b B =2R ,sin c

C =2R

∴sin a A =sin b B =sin c

C

=2R

知识概括、方法总结与易错点分析

1.圆周角的概念;

2.圆周角的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相等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3.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4.应用圆周角的定理及其推导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针对性练习:

1. 在半径为50厘米的⊙O 中,弦AB 的长为50厘米,(1) 求∠AOB 的大小;(2)计算点O

到AB 的距离;(3)求弦AB 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

2. 如图,O A ⊥BC ,∠AOB=50°,求∠ADC 的大小.

A

B

C

3.如图,AB 是⊙O 的直径,AD=DE,AE 与BD 交于点C ,则图中与 ∠BCE 相等的角有哪几个?

,

4.如图,AB 是⊙O 的直径,∠ABC=30°,则求∠BAC 的度数.

5.已知,⊙O 经过△ABC 的三个顶点,∠B=30°,AC=2厘米,求⊙O 的半径.

6.如图,OB,OC 是⊙O 的半径,点A 是⊙O 上一点, 且∠ABO=20°,∠ACO=30°,求∠A.

O

A

D E

C

B

A B C O

A O

B A C

D O

7.已知,弦AB 把圆周分成1:2的两部分,圆的半径为1,求弦AB 的长. .

8.如图,已知AB=AC,∠APC=60°.(1)求证:△ABC 是等边三角形; (2)如果BC=4厘米,求⊙O 的面积.

考点四:圆的位置关系

典型例题

例1.已知梯形ABCD 中,AB ∥CD ,AD=BC ,AB=48cm ,CD=30cm ,高27cm ,求作一个圆经过A 、B 、C 、D 四点,写出作法并求出这圆的半径(比例尺1:10)

分析:要求作一个圆经过A 、B 、C 、D 四个点,应该先选三个点确定一个圆,?然后证明第四点也在圆上即可.要求半径就是求OC 或OA 或OB ,因此,?要在直角三角形中进行,不妨设在Rt △EOC 中,设OF=x ,则OE=27-x 由OC=OB 便可列出,?这种方法是几何代数解.

作法分别作DC 、AD 的中垂线L 、m ,则交点O 为所求△ADC 的外接圆圆心. ∵ABCD 为等腰梯形,L 为其对称轴 ∵OB=OA ,∴点B 也在⊙O 上 ∴⊙O 为等腰梯形ABCD 的外接圆 设OE=x ,则OF=27-x ,∵OC=OB ∴2

2

2

2

15(27)24x x +=-+ 解得:x=20

∴OC=221520+=25,即半径为25m

例2.如图,AB 为⊙O 的直径,C 是⊙O 上一点,D 在AB 的延长线上,且∠DCB=?∠A . (1)CD 与⊙O 相切吗?如果相切,请你加以证明,如果不相切,请说明理由.

(2)若CD 与⊙O 相切,且∠D=30°,BD=10,求⊙O 的半径. 分析:(1)要说明CD 是否是⊙O 的切线,只要说明OC 是否垂直于CD ,垂足为C ,?因为C 点已在圆上. 由已知易得:∠A=30°,又由∠DCB=∠A=30°得:BC=BD=10 解:(1)CD 与⊙O 相切

理由:①C 点在⊙O 上(已知)

②∵AB 是直径

∴∠ACB=90°,即∠ACO+∠OCB=90°

∵∠A=∠OCA 且∠DCB=∠A

∴∠OCA=∠DCB ∴∠OCD=90°

综上:CD 是⊙O 的切线.

(2)在Rt △OCD 中,∠D=30°

·O

A

B

C

P

∴∠COD=60° ∴∠A=30° ∴∠BCD=30° ∴BC=BD=10 ∴AB=20,∴r=10 答:(1)CD 是⊙O 的切线,(2)⊙O 的半径是10.

例3.如图,⊙O 的直径AB=12cm ,AM 、BN 是两条切线,DC 切⊙O 于E ,交AM 于D ,?交BN 于C ,设AD=x ,BC=y . (1)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并说明是什么函数?

(2)若x 、y 是方程2t 2

-30t+m=0的两根,求x ,y 的值.

(3)求△COD 的面积.

https://www.360docs.net/doc/9d3258224.html,

B

A C E

D O

N M

分析:(1)要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就是求BC 与AD 的关系, 根据切线长定理:DE=AD=x ,CE=CB=y ,即DC=x+y , 又因为AB=12,所以只要作DF ⊥BC 垂足为F , 根据勾股定理,便可求得.

(2)∵x ,y 是2t 2

-30t+m=0的两根, 那么x 1+x 2=

30900830900860444m m +---+=,x 1x 2=2

m

,便可求得x 、y 的值.

(3)连结OE ,便可求得.

解:(1)过点D 作DF ⊥BC ,垂足为F ,则四边形ABFD 为矩形. ∵⊙O 切AM 、BN 、CD 于A 、B 、E ∴DE=AD ,CE=CB ∵AD=x ,CB=y ∴CF=y-x ,CD=x+y

在Rt △DCF 中,DC 2=DF 2+CF

2

即(x+y )2=(x-y )2+122

∴xy=36 ∴y=

36

x

为反比例函数; (2)由x 、y 是方程2t-30t+m=0的两根,可得:

x+y=22303083030844

m m

+---+=15

同理可得:xy=36

∴x=3,y=12或x=12,y=3. (3)连结OE ,则OE ⊥CD ∴S △COD =

12CD·OE=12×(AD+BC )·12

AB

=

12×15×1

2

×12 =45cm 2

知识概括、方法总结与易错点分析 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3、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4、内心 外心的理解

针对性练习 一、 选择题

1、如图,是北京奥运会自行车比赛项目标志,则图中两轮所在圆的位置关系是【 】

A .内含

B .相交

C .相切

D .外离

2.已知两圆的半径分别为6和8,圆心距为7,则两圆的位置关系是 ( ) A .外离 B .外切 C .相交 D .内切

3.若1O 的半径为3cm ,2O 的半径为4cm ,且圆心距121cm O O =,则1O 与2O 的位置关系是( ) A .外离 B .内切 C .相交 D .内含

4. ⊙O 的半径为5,圆心O 到直线l 的距离为3,则直线l 与⊙O 的位置关系是( )

A . 相交

B . 相切

C . 相离

D . 无法确定

5.如图,⊙O 的半径为2,点A 的坐标为(2,32),直线AB 为⊙O 的切线,B 为切点. 则B 点的坐标为

A .???

? ??-5823, B .()13,- C .??

?

??-5954, D .()

31,-

7. 以正方形ABCD 的BC 边为直径作半圆O ,过点D 作直线切半圆于点F ,交AB 边于点E ,则ΔADE 和直角梯

形EBCD 周长之比为( )A. 3:4 B. 4:5 C. 5:6 D.6:7

8.如图,正方形ABCD 中,E 是BC 边上一点,以E 为圆心、EC 为半径的半圆与以A 为圆心,AB 为半径的圆弧外切,则sin EAB ∠的值为( ) A .

43

B .

34 C .45

D .

3

5

9.如图1,从圆O 外一点P 引圆O 的两条切线PA PB ,,切点分别为A B ,.如果60APB ∠=,8PA =,那么弦AB 的长是( )A .4 B .8

C .43

D .83

10.如图,PA PB ,分别是O 的切线,A B ,为切点,AC 是O 的直径,已知35BAC ∠=,P ∠的度

数为( )

A .35

B .45

C .60

D .70

(第8题) x y

O

1 1

B

A

P

B A

O

9

第10题图

A

B

C

O P

(第11题

A B C E

F

D O

11、如图,直线AB 与半径为2的⊙O 相切于点C ,D 是⊙O 上一点,且∠EDC =30°,弦EF ∥AB ,则EF 的长度为 ( ) A .2 B .23 C .3 D .22

12.已知⊙O 1和⊙O 2相切,两圆的圆心距为9cm ,⊙1O 的半径为4cm ,则⊙O 2的半径为( ) A .5cm B .13cm C .9 cm 或13cm D .5cm 或13cm 二、 填空题

1.如图,已知O 是ABC △的内切圆,且50BAC ∠=°,则BOC ∠为 度.

2.如图①,1O ,2O ,3O ,4O 为四个等圆的圆心,A ,B ,C ,D 为切点,请你在图中画出一条直线,将这四个圆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并说明这条直线经过的两个点是 ;如图②,1O ,2O ,3O ,4O ,5O 为五个等圆的圆心,A ,B ,C ,D ,E 为切点,请你在图中画出一条直线,将这五个圆...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并说明这条直线经过的两个点是 .

3.如图,在△ABC 中,AB =2,AC =2,以A 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与边BC 相切,则BAC ∠的度数是 .

4.如图,轮椅车的大小两车轮(在同一平面上)与地面的触点A B ,间距离为80cm ,两车轮的直径分别为136cm ,16cm ,则此两车轮的圆心相距 cm .

5. 如图,奥运五环标志里,包含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中的外离..和 . 6.如图,从

O 外一点P 引O 的两条切线PA PB ,,切点分别是A B ,,若8cm PA =,C 是AB 上的一

个动点(点C 与A B ,两点不重合),过点C 作O 的切线,分别交PA PB ,于点D E ,,则PED △的周长

是 . 7.如图,AB 是

O 的直径,AM 为弦,30MAB ∠=,过M 点的O 的切线交AB

延长线于点N .若12cm ON =,则

O 的半径为 cm .

8.分别以梯形ABCD 的上底AD 、下底BC 的长为直径作⊙1O 、⊙2O ,若两圆的圆心距等于这个梯形的中位线长,则这两个圆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_. 三、 解答题

1.如图,已知⊙O 是△ABC 的外接圆,AB 为直径,若PA ⊥AB ,PO 过AC 的中点M ,

求证:PC 是⊙O 的切线.

B

C

A O (第1题)

1o 2o 3o 4o

C

B D A 第(2)题图① 第(2)题图② 1o 2o 3o

4o

5o

A B

C

E

D A

B

C

第3题图 (第4题图)

A B O

A D

P

E B C

(第6题图)

A

O

B

N

M

A

B

O C P

M

P

A

2.如图所示,AB 是O 的直径,AD 是弦,DBC A ∠=∠,OC BD ⊥于点E . (1)求证:BC 是O 的切线;

(2)若1210BD EC ==,,求AD 的长.

3.如图,ABC △内接于O ,AB 为O 的直径,2BAC B ∠=∠,6AC =,过 点A 作O 的切线与OC 的延长线交于点P ,求PA 的长.

4.如图所示,ABC △是直角三角形,90ABC ∠=,以AB 为直径的O 交AC 于点E ,点D 是BC 边的

中点,连结DE . (1)求证:DE 与O 相切;

(2)若

O 的半径为3,3DE =,求AE .

5.(08山东潍坊20题)如图,AC 是圆O 的直径,10AC =厘米,PA PB ,是圆O 的切线,A B ,为切点.过A 作AD BP ⊥,交BP 于D 点,连结AB BC ,.

(1)求证ABC ADB △∽△;

(2)若切线AP 的长为12厘米,求弦AB 的长.

6.已知:如图,ABC △中,AB AC =,以AB 为直径的O 交BC 于点P ,PD AC ⊥于点D . (1)求证:PD 是O 的切线;

(2)若1202CAB AB ∠==,,求BC 的值.

7、为了测量一个圆形铁环的半径,某同学采用了如下办法:将铁环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用一个锐角为30°

的三角板和一个刻度尺,按如图所示的方法得到相关数据,进而可求得铁环的半径,若三角板与圆相切且测得PA=5cm ,求铁环的半径.

B

C

P

O A

B D C

E

A

O

A P D

B C

O C

P B

O A D

8.如图,在Rt ABC △中,90C ∠=,BE 平分ABC ∠交AC 于点E ,点D 在AB 边上且DE BE ⊥. (1)判断直线AC 与DBE △外接圆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若662AD AE ==,,求BC 的长.

9、已知:如图,在△ABC 中,AB =AC ,以BC 为直径的半圆O 与边AB 相交于点D ,切线DE ⊥AC ,垂足为点E .

求证:(1)△ABC 是等边三角形;

(2)CE AE 3

1

=.

10.如图10,AB 为

O 的直径,D 为弦BE 的中点,连接OD 并延长交O 于点F ,与过B 点的切线相

交于点C .若点E 为弧AF 的中点,连接AE .

求证:ABE OCB △≌△.

11.已知:如图,在Rt ABC △中,90C ∠=,点O 在AB 上,以O 为圆心,OA 长为半径的圆与AC AB ,分别交于点D E ,,且CBD A ∠=∠.

(1)判断直线BD 与O 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若:8:5AD AO =,2BC =,求BD 的长.

12.如图14,直线AB 经过O 上的点C ,并且OA OB =,CA CB =,

O 交直线OB 于E D ,,连接

EC CD ,.

(1)求证:直线AB 是

O 的切线;

(2)试猜想BC BD BE ,,三者之间的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3)若1

tan 2

CED ∠=,O 的半径为3,求OA 的长.

13.如图,⊙O 是△ABC 的外接圆,且AB =AC ,点D 在弧BC 上运动,过点D 作DE ∥BC ,DE 交AB 的延长线于点E ,

A

D

B

O

C

E

O

D

B

C

F E A

D

C

O

A

B

E

C

(第8题)

B

D

A

E

连结AD 、BD .

(1)求证:∠ADB =∠E ;(3分)

(2)当点D 运动到什么位置时,DE 是⊙O 的切线?请说明理由. (3)当AB =5,BC =6时,求⊙O 的半径.(4分)

14.如图,BD 是⊙O 的直径,AB 与⊙O 相切于点B ,过点D 作OA 的平行线交⊙O 于点C ,AC 与BD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E .

(1) 试探究A E 与⊙O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 已知EC =a ,ED =b ,AB =c ,请你思考后,选用以上适当的数据,设计出计算⊙O 的半径r 的一种方案: ①你选用的已知数是 ;

②写出求解过程(结果用字母表示).

15、如图,AB 是⊙O 的直径,∠BAC=30°,M 是OA 上一点,过M 作AB 的垂线交AC 于点N ,交BC 的延长线于点E ,直线CF 交EN 于点F ,且∠ECF=∠E. (1)证明CF 是⊙O 的切线; (2)设⊙O 的半径为1,且AC=CE ,求MO 的长.

巩固作业

1. 已知:AB 交圆O 于C 、D ,且AC =BD.你认为OA =OB 吗?为什么?

2. 如图所示,是一个直径为650mm 的圆柱形输油管的横截面,若油面宽AB=600mm ,求油面的最大深度。

A

B C D E O a b c (第21题图)

C

A P O D C E O A D B

600

3. 如图所示,AB 是圆O 的直径,以OA 为直径的圆C 与圆O 的弦AD 相交于点E 。你认为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为什么?

A

D B

O

C E

4. 如图所示,OA 是圆O 的半径,弦CD ⊥OA 于点P ,已知OC=5,OP=3,则弦CD=____________________。

5. 如图所示,在圆O 中,AB 、AC 为互相垂直且相等的两条弦,OD ⊥AB ,OE ⊥AC ,垂足分别为D 、E ,若AC=2cm ,则圆O 的半径为____________cm 。

6. 如图所示,AB 是圆O 的直径,弦CD ⊥AB ,E 为垂足,若AB=9,BE=1,则CD=_________________。

7. 如图所示,在△ABC 中,∠C =90°,AB =10,AC =8,以AC 为直径作圆与斜边交于点P ,则BP 的长为________________。

8. 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 内接于圆O ,∠BCD=120°,则∠BOD=____________度。

9. 如图所示,圆O 的直径为10,弦AB 的长为6,M 是弦AB 上的一动点,则线段的OM 的长的取值范围是( ) A. 3≤OM ≤5 B. 4≤OM ≤5 C. 3<OM <5 D. 4<OM <5

10.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到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在圆内

B. 圆的半径垂直于圆的切线

C. 圆周角等于圆心角的一半

D. 等弧所对的圆心角相等

九年级下册数学第一章测试题

九年级下册数学第一章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在△ABC 中,∠C=90°,∠B=2∠A,则cos A 等于( ). A . 1 2 C D 2已知α为锐角,且tan (90°-α) α 的度数为( ). A .30° B.60° C.45° D.75° 3.如图,△ABC 的顶点都是正方形网格中的格点,则sin∠ABC 等于( ). A C . 2 3 4如图,在Rt △ABC 中,∠ACB=90°,CD ⊥AB,垂足为D.若 则sin ∠ACD 的值为( ) C. D. 2 3 5如图,在矩形ABCD 中,点E 在AB 边上,沿CE 折叠矩形ABCD ,使点B 落在AD 边上的点F 处,若 AB=4,BC=5,则tan ∠AFE 的值为( ) A . 43 B .35 C .34 D .4 5 6如图,已知△ABC 中,∠ABC =90°,AB =BC ,三角形的顶点在相互平行的三条直线l 1,l 2,l 3上,且l 1,l 2之间的距离为2 , l 2,l 3之间的距离为3 ,则AC 的长是( ) A .17 2 B .52 C .24 D . 7 7如图,已知梯形ABCD 中,AD∥BC,∠B=45°,∠C=120°,AB =8,则CD 的长为( ). A . C .8身高相等的四名同学甲、乙、丙、丁参加风筝比赛,四人放出风筝的线长、线与地面的夹角如下表(假 设风筝线是拉直的),则四名同学所放的风筝中最高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l 1 l 2 l 3 A C B

9如图,轮船从B 处以每小时50海里的速度沿南偏东30°方向匀速航行,在B 处观测灯塔A 位于南 偏东75°方向上,轮船航行半小时到达C 处,在C 处观测灯塔A 位于北偏东60°方向上,则C 处与灯塔A 的距离是( )海里A . .50 D .25 10如图,在Rt △ABC 中,∠ACB =90o,BC =3,AC =15,AB 的垂直平分线ED 交BC 的延长线于点D , 垂足为E ,则sin ∠CAD =( ) 11小明想测量一棵树的高度,他发现树的影子恰好落在地面和一斜坡上;如图3,此时测得地面上的影长为8米,坡面上的影长为4米.已知斜坡的坡角为30度,同一时刻,一根长为l 米、垂直于地面放置的标杆在地面上的影长为2米,则树的高度为( ) )36.(+A 米 12.B 米 )324(.+C 米 D .10米 12如图,在Rt △ABC 中,AB=CB ,BO ⊥AC ,把△ABC 折叠,使AB 落在AC 上,点B 与AC 上的点E 重合,展开后,折痕AD 交BO 于点F ,连结DE 、EF.下列结论:①tan ∠ADB=2 ②图中有4对全等三角形 ③若将△DEF 沿EF 折叠,则点D 不一定落在AC 上 ④BD=BF ⑤S 四边形DFOE =S △AOF ,上述结论 中正确的个数是 ( )(写序号) 二填空13.在锐角三角形ABC 中,∠A ,∠B 满足2 sin 2A ? - ? ? + tan B|=0,则∠C =______. 14如图14,某渔船在海面上朝正东方向匀速航行,在A 处观测到灯塔M 在北偏东60o方向上,航行半小 时后到达B 处,此时观测到灯塔M 在北偏东30o方向上,那么该船继续航行____________分钟可使渔船到达离灯塔距离最近的位置. 15如图,在小山的东侧A 点有一个热气球,由于受西风的影响,以30米/分的速度沿与地面成75°角的方向飞行,25分钟后到达C 处,此时热气球上的人测得小山西侧B 点的俯角为30°,则小山东西两侧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 米。 16如图所示,某办公大楼正前方有一根高度是15米的旗杆ED ,从办公楼顶端A 测得旗杆顶端E 的俯角α是45°,旗杆底端D 到大楼前梯坎底边的距离DC 是20米,梯坎坡长BC 是12米,梯坎坡度i=1:, 则大楼AB 的高度约为 (精确到0.1米,参考数据: ≈1.41, ≈1.73, ≈2.45 ) A 第9题图 图 3

九年级下册数学的三角函数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表六) 学科:数学任课教师:授课时间:年月日( 星期) 姓名年级九性别总课时第课辅导 课题 难点 重点 课堂教学过程课前 检查作业完成情况:优□良□中□差□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 程 【教学内容】 锐角三角函数知识点总结与复习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2 2 2c b a= + 2、如下图,在Rt△ABC中,∠C为直角, 则∠A的锐角三角函数为(∠A可换成∠B): 定义表达式取值范围关系 正弦 斜边 的对边 A A ∠ = sin c a A= sin 1 sin 0< A (∠A为锐角) tanA=tanB 3、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 90 cos( sin A A- ? = ) 90 sin( cos A A- ? = B A cos sin= B A sin cos=A 90 B 90 ∠ - ? = ∠ ? = ∠ + ∠ 得 由B A 对 边 邻边 斜边 A C B a c 直角三角形中 的边角关系 锐角三 角函数 解直角 三角形 实际问题

5、0°、30°、45°、60°、90°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重要) 三角函数 0° 30° 45° 60° 90° αsin 0 2 1 2 2 2 3 1 αcos 1 2 3 2 2 2 1 0 αtan 3 3 1 3 不存在 6、正弦、余弦的增减性: 当0°≤α≤90°时,sin α随α的增大而增大,cos α随α的增大而减小。 7、正切的增减性:当 0°<α<90°时,tan α随α的增大而增大 一、知识性专题 专题1: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例1 在Rt △ABC 中,∠ACB =90°,BC =1,AB =2,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 .sin A =32 B .tan A =1 2 C .cos B =32 D .tan B =3 例2 在△ABC 中,∠C =90°,cos A =3 5 ,则tan A 等于 ; . 例3在Rt △ABC 中,∠C=900 ,AC=4,AB=5,则sinB 的值是 ; 例4(2012内江)如图4所示,△ABC 的顶点是正方形网格的格点,则sinA 的值为 ; 例5R t △ABC,∠C=900 ,AB=6,cosB=23 ,则BC 的长为 ; 例6如图,定义: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锐角α的邻边与对边的比叫做角α的余切,记作ctan α, 即ctan α= BC AC = 的对边角的邻边角αα,根据上述角的余切定义,解下列问题:(1)ctan30?= ; C B A 图4 D C B A 图4 22题图

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一章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一、本章知识要点: 1、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2、解直角三角形。 二、本章教材分析: (一).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三角函数的定义,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角的相互关系,进而才能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角的相互关系去解直角三角形,因此三角形函数定义既是本章的重点又是理解本章知识的关键,而且也是本章知识的难点。如何解决这一关键问题,教材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步骤: 1.从实际中提出问题,如修建扬水站的实例,这一实例可归结为已知RtΔ的一个锐角和斜边求已知角的对边的问题。显然用勾股定理和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中的边与边或角与角的关系无法解出了,因此需要进一步来研究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角的相互关系。 2.教材又采取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利用学生的旧知识,以含30°、45°的直角三角形为例: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确定为30°时,那么这角的对边与斜边之比就确定比值为1:2,接着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为例,说明当一个锐角确定为45°时,其对边与斜边之比就确定为,同时也说明了锐角的度数 变化了,由30°变为45°后,其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随之变化了,由到。这样就突出了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相互关系。 3.从特殊角的例子得到的结论是否也适用于一般角度的情况呢?教材中应用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证明了:当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取任意一个固定值时,那么这个角的对边与斜边之比的值仍是一个固定的值,从而得出了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定义,同理也可得出正切、余切函数的定义。 4.在最开始给出三角函数符号时,应该把正确的读法和写法加强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同时要强调三角函数的实质是比值。防止学生产生 sin X=60°,sinX=等错误,要讲清sinA不是sin*A而是一个整体。如果学生产生类似的错误,应引导学生重新复习三角函数定义。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下册培优讲义机构辅导资料(共30讲)

九年级讲义目录

专题01 二次根式的化简与求值 阅读与思考 二次根式的化简与求值问题常涉及最简根式、同类根式,分母有理化等概念,常用到分解、分拆、换元等技巧. 有条件的二次根式的化简与求值问题是代数变形的重点,也是难点,这类问题包含了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等众多知识,又联系着分解变形、整体代换、一般化等重要的思想方法,解题的基本思路是: 1、直接代入 直接将已知条件代入待化简求值的式子. 2、变形代入 适当地变条件、适当地变结论,同时变条件与结论,再代入求值. 数学思想: 数学中充满了矛盾,如正与负,加与减,乘与除,数与形,有理数与无理数,常量与变量、有理式与无理式,相等与不等,正面与反面、有限与无限,分解与合并,特殊与一般,存在与不存在等,数学就是在矛盾中产生,又在矛盾中发展. =x , y , n 都是正整数) 例题与求解 【例1】 当x = 时,代数式32003 (420052001)x x --的值是( ) A 、0 B 、-1 C 、1 D 、2003 2- (绍兴市竞赛试题) 【例2】 化简 (1(b a b ab b -÷-- (黄冈市中考试题) (2 (五城市联赛试题)

(3 (北京市竞赛试题) (4 (陕西省竞赛试题) 解题思路:若一开始把分母有理化,则计算必定繁难,仔细观察每题中分子与分母的数字特点,通过分解、分析等方法寻找它们的联系,问题便迎刃而解. 思想精髓:因式分解是针对多项式而言的,在整式,分母中应用非常广泛,但是因式分解的思想也广泛应用于解二次根式的问题中,恰当地作类似于因式分解的变形,可降低一些二次根式问题的难度. 【例3】比6大的最小整数是多少? (西安交大少年班入学试题) 解题思路:直接展开,计算较繁,可引入有理化因式辅助解题,即设x y == 想一想:设x=求 432 32 621823 7515 x x x x x x x --++ -++ 的值. (“祖冲之杯”邀请赛试题) 的根式为复合二次根式,常用配方,引入参数等方法来化简复合二次根式.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一章单元测试题

解直角三角形单元达标检测 (时间: 90 分钟,分值: 100 分) 一、选择题(每题 3分,共 30 分) 1.在 Rt △ABC 中,∠ C=90°,下列式子不一定成立的是( ) A . sinA=sinB B .cosA=sinB C . sinA=cosB D .∠ A+∠ B=90° 2.直角三角形 的两边长分别是 6, 8,则第三边的长为( ) A .10 B .2 2 C .10或 2 7 D .无法确定 3.已知锐角 α,且 tan α =cot37 °,则 a 等于( ) A . 37° B .63° C . 53° D .45° 4.在 Rt △ABC 中,∠ C=90°,当已知∠ A 和 a 时,求 c ,应选择的关系式是( ) aa A .c= B . c= C sin A cosA 中点 M 处,它到 BB 的中点 N 的最短路线是( ) A .8 B . 2 6 C .2 10 D .2+2 5 A . 30° B .45° C . 60° D . 75 7.当锐角 α >30°时,则 cos α 的值是( ) A .大于 1 B .小于 1 C .大于 3 D .小于 3 2 2 2 2 8.小明沿着坡角为 30°的坡面向下走了 2 米,那么他下降( ) A .1 米 B . 3 米 C . 2 3 D . 23 3 9.已知 Rt △ ABC 中,∠ C=90°, 4 tanA= , 3 BC=8, 则 AC 等于( ) A . 6 B . 32 C . 3 10 D .12 10.已知 sin α = 1 1 ,求 α ,若用计算器计算且结果为“” ,最后按键 2 A . AC10N B . SHIET C .MODE D . SHIFT “” 二、填空题(每题 3分,共 18 分) 11.如图, 3× 3?网格中一个四边形 ABCD , ?若小方格正方形的 边长为 1, ?则四边形 ABCD 的周长是 ____ . 12.计算 2sin30 °+2cos60°+3tan45 ° = _________ . 13.若 sin28 ° =cos α ,则 α= _______ . 14.已知△ ABC 中,∠ C=90°, AB=13,AC=5,则 tanA= __ 15.某坡面的坡度为 1: 3 ,则坡角是 _______ 度. c=a · tanA D c=a · cotA 5.如图是一个棱长为 4cm 的正方体盒子,一只蚂蚁在 D 1C 1的 6.已知∠ A 是锐角,且 sinA= 3 ,那么∠ A 等于( 2

九年级数学中考备考经验交流发言材料--word范文资料

九年级数学中考备考经验交流发言材料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坐在这里与各位老师交流中考备考复习经验,其实真的谈不上什么经验,在座的各位都是行家里手,不敢班门弄斧,我只想把过去一年里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向各位领导、老师汇报一下。借这个机会我想先说几个感谢: 首先,我要感谢学校领导对我们数学组的关怀和支持。领导的关怀、关注,成为我们不断努力的动力。 第二,我还要感谢我们这个团队——九年级数学备课组的所有老师:在备课组长李芳芳老师的直接领导下,李栋民老师、刘先华老师、张宁老师还有我,我们五人精诚团结、协作互助,备课、上课、出题、评卷毫不懈怠,每件事都要做好、做细、做精,保质保量。我们没有谁会因多做一些工作而邀功,也没有谁为少做一些工作而争嘴,大家都在默默无闻地工作着。我很荣幸成为这个团队中的一员,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团队,才有中考中出色的成绩。 下面,我代表九年级数学组,将我们在过去的一年中的点滴心得与大家分享。分学生、教师、教法三个方面来说。 学生篇 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要上场考试的人是学生自己,老师就是再有水平,一堂课准备得再充分,知识总结得再经典,学生不认真学也是白搭。因而,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对潜力生,要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年级从七年级开始,就很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他们不服输的精神,对提高数学成绩很有帮助。例如:有同学课堂上问题没有回答好,课后找老师继续回答完善,直到得到老师的首肯才高兴而去;某单元测试没考好,全班集体决议重考,不过关决不罢休。正是学生对数学的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保持了旺盛的斗志。 二、对差生,倡导唤醒鼓励,杜绝挖苦讽刺。 你的讽刺下可能有牛顿,你的冷眼中也可能有爱迪生;学生没有笨的,只有不爱学的;要承认学生之间有基础的好坏、接受能力的快慢。各位教师认识到这些,有利于摆正教学心态、少发脾气。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只在于传授知识,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学习,其实更能考验你的智慧。大家教学时,都知道把目光放在优等生和潜力生身上,但我要提醒大家的是,那些不能上高中但对数学不排斥的学生仍要关注,把机会与鼓励送给他们,他们积极的学习数学的状态能够帮助你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试想一下,这个班上的差生都在学,那些"精英"还敢马虎?若某次测试有些差生的成绩与某些"精英"相差无几,对那些"精英"的鞭策可想而知。这就是"羊群效应":当你驱赶后面的羊时,整个羊群都会快速前进。打个比喻:我们教学时,要口里含一块肉(优生),筷子上夹一块肉(潜力生),眼睛还要盯一块肉(差生)。吃相虽

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1(1)

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1(1) 第1课时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物抛物线问题、面积问题 基础题 知识点1 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物抛物线问题 1.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的桥拱是近似的抛物线形,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其函数的关系式为y=-x2,当水面离桥拱顶的高度DO是4 m时,这时水面宽度AB为(C) A.-20 m B.10 m C .20 m D.-10 m 2.西宁中心广场有各种音乐喷泉,其中一个喷水管喷水的最大高度为 3 m,此时距喷水管的水平距离为 m,在如图所示的坐标系中,这个喷泉的函数关系式是(C) A.y=-(x-)2+3 B.y=-3(x+)2+3 C.y=-12(x-)2+3 D.y=-12(x+)2+3 3.某工厂大门是一抛物线水泥建筑物(如图),大门地面宽AB=4 m,顶部C离地面高为4.4 m. (1)以AB所在直线为x轴,抛物线的对称轴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求该抛物线对应的函数表达式; (2)现有一辆载满货物的汽车欲通过大门,货物顶点距地面2.8 m,装货宽度为2.4 m,请通过计算,判断这辆汽车能否顺利通过大门. 解:(1)如图,过AB的中点作AB的垂直平分线,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点A,B,C

的坐标分别为 A(-2,0),B(2,0),C(0,4.4). 设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a(x-2)(x+2). 将点C(0,4.4)代入得 a(0-2)(0+2)=4.4,解得a=-1.1, ∴y=-1.1(x-2)(x+2)=-1.1x2+4.4. 故此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1.1x2+4.4. (2)∵货物顶点距地面2.8 m,装货宽度为2.4, ∴只要判断点(-1.2,2.8)或点(1.2,2.8)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即可. 将x=1.2代入抛物线,得 y=2.816>2.8, ∴点(-1.2,2.8)和点(1.2,2.8)都在抛物线内. ∴这辆汽车能够通过大门. 知识点2 利用二次函数解决面积问题 4.(教材P32习题T2变式)如图,假设篱笆(虚线部分)的长度为16 m,则所围成矩形ABCD的最大面积是(C) A.60 m2 B.63 m2 C.64 m2 D.66 m2 5.某公司准备修建一个长方体的污水处理池,池底矩形的周长为100 m,则池底的最大面积是(B) A.600 m2 B.625 m2 C.650 m2 D.675 m2 6.(教材P31练习T2变式)将一根长为20 cm的铁丝剪成两段,并以每一段铁丝的长度为周长各做成一个正方形,则这两个正方形面积之和的最小值是cm2. 7.在一幅长80 cm、宽50 cm的矩形风景画的四周镶一条金色纸边,制成一幅矩

最新数学课堂同步练习册(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参考答案名师优秀教案

数学课堂同步练习册(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参考答案数学课堂同步练习册(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参考答案 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数 26.1 二次函数及其图象(一) 2一、 D C C 二、 1. ?0,=0,?0,=0,?0 =0, 2. y,x,6x y,x(10,x)3. ,二 122三、1. 2.(1)1,0,1 (2)3,7,-12 (3)-2,2,0 3. y,xy,3x16?26.1 二次函 数及其图象(二) 2一、 D B A 二、1. 下,(0,0),轴,高 2. 略 3. 答案不唯一,如 yy,,2x 三、1.的符号是正号,对称轴是轴,顶点为(0,0) 2. 略 ya 23. (1) (2) 否 (3) ; y,,2x3,6,,,3,6,,,,?26.1 二次函数及其图象(三) 一、 BDD 二、1.下, 3 2. 略三、1. 共同点:都是开口向下,对称轴为y轴( 12不同点:顶点分别为(0,0);(0,,);(0,,,) .2. 3. a,y,,3x,54?26.1 二 次函数及其图象(四) x,,3一、 ,,, 二、1. 左,,, 2. 略 3. 向下,,(,,,,) 112ac,,,3,2三、1. 2. 3. a,yx,,3,,34 ?26.1 二次函数及其图象(五) x,1一、C D , 二、1. ,(1,1) 2. 左,1,下,2 3.略 22yx,,,12三、1.略2((1) (2)略 3. (1) a,6h,2k,,3y,6(x,2),3,, (2)直线 x,,,2223小 2yx,,,122((1) (2)略,, ?26.1 二次函数及其图象(六)

初三中考数学总复习资料(备考大全)

2011年中考数学总复习资料 代数部分 第一章:实数 基础知识点: 一、实数的分类: ?????? ???????????????????????????????????????无限不循环小数负无理数正无理数无理数数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实数 1、有理数:任何一个有理数总可以写成q p 的形式,其中p、q是互质的整数,这是有理数的重要特征。 2、无理数:初中遇到的无理数有三种:开不尽的方根,如2、34;特定结构的不限环无限小数,如1.101001000100001……;特定意义的数,如π、45sin °等。 3、判断一个实数的数性不能仅凭表面上的感觉,往往要经过整理化简后才下结论。 二、实数中的几个概念 1、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1)实数a 的相反数是 -a; (2)a 和b互为相反数?a+b =0 2、倒数: (1)实数a(a ≠0)的倒数是a 1;(2)a 和b 互为倒数?1=ab ;(3)注意0没有倒数 3、绝对值: (1)一个数a 的绝对值有以下三种情况: ?????-==0,0, 00, a a a a a a (2)实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从数轴上看,一个实数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这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3)去掉绝对值符号(化简)必须要对绝对值符号里面的实数进行数性(正、负)确认,再去掉绝对值符号。 4、n 次方根 (1)平方根,算术平方根:设a ≥0,称a ±叫a的平方根,a 叫a 的算术平方根。 (2)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3)立方根:3a 叫实数a的立方根。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函数知识点总结及典型习题(超级详细)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 初三下学期锐角三角函数知识点总结及典型习题 知识点: 1、本章三角函数源自于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 、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 (勾股定理也叫毕达哥拉斯定理,在部分课外资料/习题当中会出现毕达哥拉斯定理) 2、如下图,在Rt △ABC 中,∠C 为直角,则∠A 的锐角三角函数为(∠A 可换成∠B): 34

6、正弦、余弦的增减性: 当0°≤α≤90°时,sin α随α的增大而增大,cos α随α的增大而减小。 7、正切、的增减性: 当0°<α<90°时,tan α随α的增大而增大, 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 1、:已知边和角(两个,其中必有一边)→所有未知的边和角。 222(注意:2(1)(2)1:m 3OC 、OD 的方向向角。 所以,OA 、北偏东30南偏西60 例1:已知在Rt ABC △中,3 90sin 5 C A ∠==°,,则tan B 的值为( ) A .43 B .45 C .54 D . 34 【解析】本题考查三角函数的定义和勾股定理,在RT ΔABC 中,∠C=90°,则sin a A c = ,tan b B a =和222a b c +=;由3s i n 5A =知,如果设3a x =,则5c x =,结合222a b c +=得4b x =;∴44 tan 33 b x B a x ===, 所以选A .

例2 :104cos30sin 60(2)2008)-??+--=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零指数幂.负整数指数幂的有关运算, 104cos30sin 60(2)2008)-??+-- =13412222 ??? ?+--= ???, 故填3 2. 1. A .8米 2. 一架5A .5sin 40° 3. 线,∠ABC 是( ) A C . 4. 铅直高度BC A . 米C .15米 D . 5.如图,在矩形ABCD 中,DE ⊥AC 于E ,∠EDC ∶∠EDA=1∶3,且AC=10,则DE 的长度是( ) A .3 B .5 C .25 D .2 2 5

(完整)九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资料

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21.1 一元二次方程 知识点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注意一下几点: ①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③是整式方程。 知识点二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般形式:ax2 + bx + c = 0(a ≠ 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知识点三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方程的解的定义是解方程过程中验根的依据。 21.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21.2.1 配方法 知识点一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如果方程的一边可以化成含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平方,另一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开平方。一般地,对于形如x2=a(a≥0)的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解得x1=a,x2=a . (2)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2=p或(mx+a)2=p(m≠0)形式的方程,如果p≥0,就可以利用直接开平方法。 (3)用直接开平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要正确运用平方根的性质,即

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4)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①移项;②使二次项系数或含有未知数的式子的平方项的系数为1;③两边直接开平方,使原方程变为两个一元二次方程;④解一元一次方程,求出原方程的根。 知识点二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的目的是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配方法的一般步骤可以总结为:一移、二除、三配、四开。 (1)把常数项移到等号的右边;⑵方程两边都除以二次项系数; ⑶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把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式; ⑷若等号右边为非负数,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 21.2.2 公式法 知识点一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一般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如果b2-4ac≥0,那么 方程的两个根为x= a ac b b 2 4 2 - ± - ,这个公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求根公式,我们可以由一元二方程的系数a,b,c的值直接求得方程的解,这种解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2)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就是用配方法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过程。 (3)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具体步骤: ①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a≠0),一般a化为正值②确定公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配套练习册配套参考答案

数学课堂同步练习册(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参考答案 第二十六章 二次函数 26.1 二次函数及其图象(一) 一、 D C C 二、 1. ≠0,=0,≠0,=0,≠0 =0, 2. x x y 62+= 3. )10(x x y -= ,二 三、1. 23x y = 2.(1)1,0,1 (2)3,7,-12 (3)-2,2,0 3. 2 16 1x y = §26.1 二次函数及其图象(二) 一、 D B A 二、1. 下,(0,0),y 轴,高 2. 略 3. 答案不唯一,如22x y -= 三、1.a 的符号是正号,对称轴是y 轴,顶点为(0,0) 2. 略 3. (1) 22x y -= (2) 否 (3) ( ),6-;() ,6- §26.1 二次函数及其图象(三) 一、 BDD 二、1.下, 3 2. 略 三、1. 共同点:都是开口向下,对称轴为y 轴. 不同点:顶点分别为(0,0);(0,2);(0,-2) .2. 4 1 = a 3. 532+-=x y §26.1 二次函数及其图象(四) 一、 DCB 二、1. 左,1, 2. 略 3. 向下,3-=x ,(-3,0) 三、1. 3,2a c ==- 2. 13a = 3. () 2 1 34 y x =- §26.1 二次函数及其图象(五) 一、C D B 二、1. 1=x ,(1,1) 2. 左,1,下,2 3.略 三、1.略2.(1)()2 12y x =+- (2)略 3. (1)3)2(63262 --=-===x y k h a (2)直线2223x =>-小 2.(1)()2 12y x =+- (2)略 §26.1 二次函数及其图象(六) 一、B B D D 二、1.23) 2 7 ,23(= x 直线 2. 5;5;4 1 <- 3. < 三、1. a b a c a b x a y x y x y 44)2(3 2 )31(36 )4(2 222 -++=- --=--= 略 2. 解:(1)设这个抛物线的解析式为2 y ax bx c =++.由已知,抛物线过(20)A -,,(10)B ,,

九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知识讲解

九年级下册知识点 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边的关系 1、正切:定义:在Rt △ABC 中,锐角∠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 的正切,记作tanA , 即tanA=∠A 的对边/∠A 的邻边。 ①tanA 是一个完整的符号,它表示∠A 的正切,记号里习惯省去角的符号“∠”; ②tanA 没有单位,它表示一个比值,即直角三角形中∠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 ③tanA 不表示“tan”乘以“A”; ④tanA 的值越大,梯子越陡,∠A 越大;∠A 越大,梯子越陡,tanA 的值越大。(P1-6,11、P3-6、P4-12) 2、正弦:定义:在Rt △ABC 中,锐角∠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正弦,记作sinA , 即sinA=∠A 的对边/斜边; 3、余弦:定义:在Rt △ABC 中,锐角∠A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余弦,记作cosA , 即cosA=∠A 的邻边/斜边; 4、余切:定义:在Rt △ABC 中,锐角∠A 的邻边与对边的比叫做∠A 的余切,记作cotA , 即cotA=∠A 的邻边/∠A 的对边; 5、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分别等于它的 余角的余弦、正弦、余切、正切。(通常我们称正弦、 余弦互为余函数。同样,也称正切、余切互为余函数, 可以概括为: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函 数)用等式表达: 若∠A 为锐角,则①sin A = cos(90°?∠A )等等。 6、记住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表0°,30°,45°,60°,90°。 (P4-13、P5-15,16、P10-11、P12-3) 题6:计算:()3122101-+--??? ??- + ??? ?-?60tan 30cos 60cos 45cot 7、当角度在0°~90°间变化时,正弦值、正切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余弦值、余切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减小(或增大)。0≤sinα≤1,0≤cosα≤1。同角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 t αn α·c ot α=1,tan α=sinα/cosα,cotα=cosα/sinα,sin 2α+cos 2α=1 8、在△ABC 中,∠C 为直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则有: (1)三边之间的关系:a 2+b 2=c 2; (2)两锐角的关系:∠A +∠B=90°; (3)边与角之间的关系:sinα等; (4)面积公式; (5)直角三角形△ABC 内接圆⊙O 的半径为(a+b-c)/2; (6)直角三角形△ABC 外接圆⊙O 的半径为c/2。(P18-13、P16-例5、P19-15) 题7:小红的运动服被一个铁钉划破一个呈直角三角形的洞,其中两边分别为1 cm 和2 cm ,若用同色形布将此洞全部遮盖,那么这个圆的直径最小应等于( )。 A .2 cm B .3 cm C .2 cm 或3 cm D .2 cm 或5cm 题8:长为12 cm 的铁丝,围成边长为连续整数的直角三角形,则斜边上的中线为________cm 。

九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资料

《二次根式》复习 【知识回顾】1.二次根式:式子a(a≥0)叫做二次根式。 2.最简二次根式:必须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⑴被开方数中不含开方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⑵被开方数中不含分母;⑶分母中不含根式。 3.同类二次根式: 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若被开方数相同,则这几个二次根式就是同类二次根式。 4.二次根式的性质:(1)(a)2=a(a≥0); 5.二次根式的运算: ⑴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先把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然后合并同类二次根式即可。 ⑵二次根式的乘除运算:①ab =b a?(a≥0,b≥0);②()0 ,0> ≥ =b a b a b a 【基础训练】 1.化简:(1__ _;(2_ __;(3=__ _; (40,0) x y ≥≥=___ _;(5)_______ 4 20= -。 2. 化简:(1) (宁夏)8 2 5-= ;(2)(黄冈)=_____ _; (3)(大庆);(4)(荆门)=________; (5)(厦门).(6).的倒数是。 3. (聊城)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B.3 9= -C.D. 4.(中山)已知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3 3+,则ΔABC的周长是____________; 5. 6. (黑龙江)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 7.下列二次根式中,x的取值范围是x≥2的是() A、2-x B、x+2 C、x-2 D、 1 x-2 8.(荆州)下列根式中属最简二次根式的是() 9.下列各组二次根式中是同类二次根式的是() A. 2 1 12与B.27 18与C. 3 1 3与D.54 45与 10.(08,乐山)已知二次根式与是同类二次根式,则的α值可以是() A、5 B、6 C、7 D、8 11.(大连)若b a y b a x+ = - =,,则xy的值为() A.a 2B.b 2C.b a+D.b a- 12.(遵义)若20 a-=,则2a b -=. 13.) A.点P B.点Q C.点M D.点N 14.计算: (1)(长春)(2) = =a a2 a(a>0) a -(a<0) 0 (a=0);

九年级数学复习资料

九年级数学复习资料 小编寄语:一学期以来,同学们的许多方面在学校里得到了发展,接下来的期末考试,会对这一年以来,同学们的进步情况,下面小编整理了九年级数学复习资料,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反比例函数 一、复习目标: (1)巩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会求反比例函数表达式并能画出图象. (2)巩固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变化其及性质并能运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3)善于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某些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函数图象分析简单的数量关系。 (4)学习并熟悉数形结合的方法对解决实际问题有重要的作用,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二、知识梳理 表达式y=kx(k0) 图象k0 性质 1.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2.每个象限内,函数y的值随x的增大而减小.1.图象在第二、四象限;

2.在每个象限内,函数y值随x的增大而增大. 在一个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任取两点P,Q,过点P,Q分别作x、轴,y轴的平行线,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面积为S1,S2则S1=S2=|k| 反比例函数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二次函数 一、复习目标: (1)认识二次函数是常见的简单函数之一,也是刻画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 (2)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其函数关系式以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能正确地描述二次函数的图象,能根据图象或函数关系式说出二次函数图象的特征及函数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问题. (4)能根据问题中的条件确定二次函数的关系式,并运用二次函数及其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能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二、知识梳理 1、二次函数的概念:形如的函数. 2、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是();对称轴是直线. 3、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上;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141班九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了加强课堂教学,完善教学常规,能够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完成初中最后一学期的数学教学,使之高效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力争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特制定了本教学计划。 二、学情分析: 这学期我所带的班级仍是141班,基础知识水平较差,从期末考试的成绩来看,及格人数占40%;,成绩较为一般。这与我之前的计划相差还有一截儿。期末成绩单位数的就有2人,针对这些情况,分析他们的知识漏洞及缺陷,及时进行查漏补缺,特别是多关心、鼓励他们,让这些基础过差的学生能努力掌握一部分简单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建立一支有进取心、能力较强的学习队伍,让全体同学都能树立明确的数学学习目的,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 三、新课标要求: 初三数学是按照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来实施的,其目的是通过数学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通过初三数学的教学,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的新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本学期学科知识在整个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 本册书的4章内容涉及《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和“实践与综合应用”三个领域的内容,其中第26章“二次函数”和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的内容,都是基本初等函数的基础知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然而,它们又分别与抛物线和直角三角形有密切关系,即这两章内容既涉及数量关系问题,又涉及图形问题,能够很好地反映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第27章“相似”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其内容以相似三角形为核心,此外还包括了“位似”变换。在这一章的最后部分,安排了对初中阶段学习过的四种图形变换(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进行归纳以及综合运用的问题。第29章“投影与视图”也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这一章是应用性较强的内容,它从“由物画图”和“由图想物”两个方面,反映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相互转化,对于培养空间想象力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本套教科书除在各章的正文和习题部分注意安排适当内容之外,还采用了“课题学习”“数学活动”等编排方式加强对数学应用的体现。本册书的第29章安排了一个课题学习“制作立体模型”,并在每一章的最后安排了2~3个数学活动,通过这些课题学习和数学活动来落实与本册内容关系密切的“实践与综合应用”方面的要求。 第26章二次函数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复习资料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就叫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2x+bx+c=0(a、b、c分别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3、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1)、配方法 例:2x2+1=3x(解法在课本P7) (2)、公式法 求根公式:;判别式公式:△ (3)、因式分解法(包括:提公因式法;完全平方公式及平方差公式法;十字相乘法)例:3x2+6x=0; x2-4x+4=0; 9X2-1=0; X2-5X+6=0 解:3x(x+2)=0 解:(x-2)2=0 解:(3x-1)(3x+1)=0 解:(x+2)(x-3)=0 x1=0;x2=-2 x1=x2=2 x1=;x2= x1=-2;x2=3 4、韦达定理 如果方程a2x+bx+c=0有两根:x1与x2,那么x1+x2= ;x1.x2= 5、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实际问题(应用题) 步骤:1、根据题意设未知数(x);2、根据题中数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 3、解方程(不符合题意的解舍去); 4、做答 第二章二次函数 知识点一:二次函数的定义 1.二次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形如 2 y ax bx c =++(a b c ,,是常数,0 a≠)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其中a是二次项系数,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知识点二: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2. 二次函数 ()2 y a x h k =- +的图象与性质 (1)二次函数基本形式2 y ax =的图象与性质:a 的绝对值越大,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2) 2 y ax c =+的图象 与性质:上加下减 (3) () 2 y a x h =-的图象与性质:左加右减 ( 4 )二次函数 () 2 y a x h k =-+的图象与性质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测试题

九年级数学(下) 第一章 直角三形的边角关系(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在Rt △ABC 中,∠C=90°,AC=3,BC=4,那么cosB 的值是( ) A.4/5 B.3/5 C.3/4 D.4/3 2、在Rt △ABC 中,如果各边长度都扩大为原来的2倍,那么锐角A 的正弦值( ) A.扩大2倍 B.缩小2倍 C.扩大4倍 D.没有变化 3、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30°,底边长为 ) A .4 B . C .2 D .4、如图1,在菱形ABCD 中,∠ABC =60°,AC =4,则BD 长为( ) A . B . C . D .8 5、在△ABC 中,∠C =90°,下列式子一定能成立的是( ) A .sin a c B = B .cos a b B = C .tan c a B = D .tan a b A = 6、△ABC 中,∠A ,∠B 均为锐角,且有2|tan 2sin 0B A +=(,则△ABC 是( ) A .直角(不等腰)三角形 B .等腰直角三角形 C .等腰(不等边)三角形 D .等边三角形 7、已知tan 1α=,那么 2sin cos 2sin cos αααα-+的值等于( ) A .13 B .12 C .1 D .16 8、如图2,沿AC 方向开山修路,为了加快施工进度,要在小山的另一边同时施工.从AC 上的一点B ,取∠ABD =145°,BD =500米,∠D =55°,要使A ,C , E 成一直线,那么开挖点E 离点D 的距离是( ) A .500sin55°米 B .500cos55°米 C .500tan55°米 D .500tan35°米 9、如图3,在矩形ABCD 中,D E ⊥AC ,垂足为E ,设∠ADE =α,且cos α=35,AB =4, 则AD 的长为( ) A .3 B .163 C .203 D .1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