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思考前行

带着思考前行
带着思考前行

带着思考前行

现在经常想的一个问题就是自己的人生之路该怎么走,怎样的发展之路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初一时读到的一句名言,让我开始沉思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初三时,明对中考,有过迷茫,有过胆怯,更有对自己对未来的说不尽的困惑与彷徨。高中是一路飞奔,很难留下暂停的脚步,时间紧迫!虽然我很想静下心来好好沉思一下自己的过去与未来,可总感觉自己是在被裹挟着前进。

有些问题是需要自己一个人探索的。关于人生,关于未来,我总喜欢认真的思索。前辈们关于孤独的论述,总是鼓励我避开众人。可能有点极端了吧,我确实选择了一条大多数人不走的小径。

高中时总觉得,自己的思想被书本和老师钳制了太久,便希望逃离课堂,远离喧嚣的环境,寻觅一个安静的地方独立思考。奈何,总有考试相逼,而我本不是苟且安逸之人,可面对糟糕的成绩,内心总是充满着无奈和默默的悲伤。

现在大二了。我已说不清楚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对还是错,一路走来,其中似乎总是痛苦居多。我走的路太独特,抑或,成长本来就包含着痛苦?

每个人在每个人生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抉择。如何做出最优决策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得首先弄明白生命是什么,什么是最优决策,生命里有无最优决策?

生命是什么,这算是个哲学问题。大家并不一定都会标榜自己在思考哲学问题,可我们的人生一刻也离不开我们自己对人生哲学性的领悟。

最优决策问题是我从经济学角度来考虑的。我们时常谈论商品带给我们的效用最大化问题,我在想,生命也是有限的,它带给我们的满足感有没有最大化问题呢?

以上只是我的一点思路,不过感觉像我这样带着思考生活的人很可能会把生活复杂化吧。本来大家过一天算一天,或忙碌或闲适,反正总是忙于自己的各种安排之中,像我这么一问,大家反而还不知道该向何处去了。

所以说,爱思考的人总是面临着各种风险的。我们的社会有点像一艘行驶在广阔无垠的大洋上的游轮,只有少数先行者开着小船游弋在周围寻觅着新的航向。生活在搭船甲板上的人,或许也会感叹生命的局促,却绝不敢离开相对熟知的甲板。

不过对先行者而言,留在甲板上却是固步自封的表现。甲板并非永远是幸福乐土,他们始终铭记甲板并不是稳固的大地,风浪随时会来袭。对前途的隐忧总是会萦绕在他们的脑海,这一刻我们举杯相庆,可下一刻,不知路在何方,今日的欢聚也变得有点“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味道。

明对前途的不可知性,我们总是会受到一些貌似合理的思想的影响。可是,敢于冒险的人总是有一个清醒的意识:这些思想的提出者和我们一样也是普通的人,而且鉴于知识本身的积累性,他们知道的

未必比我们现在的多的。而且一味听从他们的指引,这很可能导致奴性思想的培养。

刚说了,爱思考的人总是会面临着各种风险。而且,思考给我们带来的往往不是快乐而是痛苦。不过,不思考,我们的痛苦会少些吗?

思考确实是一个很烦人的事,与不愿思考的人相比,它也未必能让我们感到更加幸福。不过反观人类思想史,众多的思想家和科学家总是走在时代的前列,而且他们言行鼓舞着我们突破自己的思维局限勇敢向前。

思考其实是一种冒险。独立思考更多的时候需要我们独立面对不为大家重视的问题,这会让我们显得有些另类,而且,思想者得不到周围人的认可是常有的事。所谓“志不强者,智不达”没有坚强的意志做后盾,迷失自我时就是思想者必须时常面临的难题。不过,先贤已经走过,我们至少有了榜样。

人生中的利益得失,幸福与不幸福实在是很难说清的问题。人生是一个系统过程,“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更有“不计一城一地之得失”的说法。仅仅用快乐与否来衡量生命中的各项决策显然是不够的。

人类的历史总是伴随着思想的革新,时代的变迁往往是思想推动的结果同时也需要新思想做智力支持。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动不拘的时代,只有努力思考,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关于思想的巨大作用,我不想谈太多,毕竟湖经图书馆二楼已有不少论述这个问题的书籍。

现小结性的阐述一下我关于人生发展的建议吧!

1 独立思考我把它放在首位,是因为它最能体现那一个人的独立性,有利于我们对自己的把握。也是我们,开始自我人生之旅的前提。

2 阅读名著或对人类发展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著作接受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先驱的指引吧。他们的勇气会鼓舞我们,他们的或许不总那么正确但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言行总能启迪我们的心智。他们的博大胸怀,也总是可以让我们不幸受伤的心灵栖息依偎。

3 结交好友关于朋友的作用,不想谈太多,大家都明白的。

4 精益求精总觉得精益求精不仅仅是一种做事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生态度吧。我们不能对什么事情都满不在乎,否则那也表明我们也不怎么在乎自己的生命。培养自己专注的习惯,也有助于我们感悟生命的美好。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做好自己真正喜欢或觉得有意义的事情,有利于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厚实感吧。

5 尝试新的开始过去的事情会成为记忆的一部分,进而对我们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试试新的开始,我们可以轻松上阵。一切终归会过去,得抓紧时间好好活的!

生命对任何人都只有一次。面对生命,我们需要有自己的想法,要勇于尝试。

对教师评价的思考_我对教师工作的思考

对教师评价的思考_我对教师工作的思考 对教师评价的思考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中小学教师教学评估工作改革在实践中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其评价的原则、目的、内容、指标、方法及体系日臻完善,深受广大教师的欢迎,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可是,我们也应看到,在现实中,不少学校由于缺乏经验或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其一,评价指标内容与结构欠合理性、预见性。一些学校的评估指标及内容、结构等完全由领导层(甚至领导中的极少数)意志敲定公布实行,对实施后可能出现的情况缺乏周密的考虑,往往造成业绩平平者跻身于“优秀”,进入先进行列,而使部分教学实绩优秀者人为地错过了晋职、晋级的机会,优秀教师的挫折感、压抑感油然而生,这类做法在现实工作中严重地挫伤了业务杰出的教师的积极性。 其二,评价组织工作主观随意性。评价组成员由校领导指定,不管被指定人员是否有丰富教学经验、懂不懂测评理论与基本的技术、对被评估对象的工作状况是否有较深入的了解。对评估指标盲目应用,宜用定性的用定量,宜用定量的用定性,宜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仅用其中之一等等。例如在一些学校,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对于评价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是怎么回事都不明白,就随意制定出评价指标体系用之于实际评价。评价的随意性太强是不科学、不合理、不公正的,也是评不出正确的结果

的。 其三,评价内容及指标权重比例失调。例如,学生参与评价有其优点(如师生不处于同一层次,不牵扯评职、晋级等个人利益冲突问题等),但学生尤其是中学低年级学生,其价值观正在形成但尚未形成,缺乏成熟的认知,易出现从众心理,认识受情绪、情感等因素影响较大。学校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是有一定道理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否非要占较大的权重值得慎重考虑;更有甚者,有的学校对担任何工作、做了何种好人好事等必须例行的教师基本义务、责任及做人的基本准则纳入教学考评分值,而且权重之大,令人咂舌,以至于出现了所谓工作成绩突出者为广大教师嗤之以鼻的“优秀”。 其四,缺乏必要的评价所需科学依据。在一些学校,评价工作是在走形式,不愿做或不能做艰苦细致的工作,对一些统计量停留在肤浅的认识上。例如,某老师所教班(41名学生)数学成绩平均分为X=47.5 分,而学校级平均分为U=50分,标准差δ=10分,据考试结果,U>X,学校领导认为某老师的教学效果低于学校的平均水平。仅从量化指标上看是无可非议的,但教师的教学成绩有时往往不能简单的以数据说明问题,其间的许多因素是不能以数据来说明和反映的,有些是人们明知的事,可在实际评价中却往往被忽略。非科学的不能说明问题的评价在一些学校经常发生,且人们已习以为常。 此外,评价中还存在着对教师的知情权与参与权保护不够,评价程序混

浅谈安静教育

浅谈安静教育 ——哈佛大学开放课的感想 摘要:新课程理念正在植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外显于课堂。课堂日益呈现出热闹的景象。但是华丽的背后,却让人看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课堂过分追求形式,变得肤浅与浮躁。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室里的寂静,说明学生正在深入思考,要珍惜这样的时刻。”所以在课堂追求活跃的同时,也要注意“安静”给学生们带来的意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关键词:安静课堂教学思考 本人很喜欢哈佛大学的公开课,最青睐的是塔尔博士主讲的“幸福课”。在哈佛学生中塔尔博士享有很高的声誉,受到学生们的爱戴与敬仰,被誉为“最受欢迎讲师”和“人生导师”。在听哈佛大学幸福课的第一课时,我就有很多有关教学的收益和感触,例如“主动笔记与被动笔记有两方面的不同,首先,这门课是关于如何改变的生活的,我不会仅为学术之美而教授课,虽然这一领域的确有许多学术之美,所以发现可以实际运用的,就写下来。第二个原因,你会记住更多,主动参与集中注意,更好地理解材料,而不是被动作笔记。”这在我们教学实践中很容易会被忽视的,但是最让我深思的是塔尔博士提出的“time-ins”(练习时间,即课堂上的安静时刻)。 塔尔博士所说的“练习时间”不是“休息时间”,类似休息时间,这段时间教师会停止课程,让学生进行内省,也就是课堂上的安静时刻,课堂会暂停一两分钟,学生思考一下之前讨论的内容,或者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随着我们国家新课改的日益深入,课堂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为了体现新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但我们切不可注重形式上的“热闹”,而应该关注学生思维状态的进入,所以要给予学生一片自己的思维天空,给予学生安静的时间。 塔尔博士教育我们要学会“享受安静”。他介绍了麻省理工大学两位教授David Fostert和Matthew Wilson的研究,证明了“安静”的重要性。他们观察两组小白鼠,将它们反复放入迷宫中,然后在其入迷宫之前及出迷宫后扫描其大脑,研究

在思考中前行 《课文可以这样读》读后感

在思考中前行《课文可以这样读》读后感 导读:读书笔记在思考中前行《课文可以这样读》读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在思考中前行——《课文可以这样读》读后感 假期中拜读了曹刚老师的著作——《语文可以这样读》,被曹老师的另辟蹊径的文本解读所吸引,惊叹于曹老师的睿智,更折服于曹老师对教材的潜心研究,同时也深刻的认识到:深厚的语文功底对一名语文教师的重要性。如何能做到像曹老师一样对教学文本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呢? 我想第一要义便是多读书,多读书方能广学识;鲁迅先生曾说:“我倘能生存,我仍需阅读”。人需要读书,语文教师更需要读书,读书能成为教师成长中的基石,站在基石之上,才能看得更多、望得更远。 其次是勤思考,善反思。有人说:一个教师,如果一辈子只会备课,那他决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如果能坚持写反思笔记,那他距离一流的教师也不会很远。曹老师在书中也时刻提醒着我们:语文教师不是教书匠,语文教师更应该像向研究型的学者发展。研究的起点是思考,思考可横向拓展、可纵向延伸;思考的基础是质疑,“尽信书不如无书”,只有对固有的知识、见解持有怀疑的态度,才会有思考的空间,有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 以《外婆的手纹》为例,在曾经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一直对标题

的理解有所困惑,难道外婆的手纹就是指外婆的针线活、就是指中国的传统文化?这难免过于牵强,有明显的贴标签的痕迹。但苦于对文本没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也只能跟着教参,一板一眼地从字词句段的分析入手。如:“我静下来,沉入外婆可能有的那种心境。或许是孤寂和悲凉的,在孤寂和悲苦中,沉淀出一种仁慈、安详和宁静。”、“我的手纹,努力接近和重叠着外婆的手纹。她冰凉的手从远方伸过来,接通了我手上的温度。”、“我隐隐触到了外婆的手,那永不失传的手上的温度。”文章多处都能表现那是一个物质极大贫乏的时代。文中“在那打满补丁的岁月里”就是佐证。在那样困难的时代,外婆怎会不孤寂悲凉?但是她还能够如此精心的缝补衣服,搭配补丁,这哪里是缝补衣服,这不就是在缝补生活么!将破烂不堪的生活缝补得有声有色!在这样的岁月中,人还能保有最原始的、最朴素的美的哲学,还能对生活充满希望,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不正是作者要传承的么。 于是,一节课就在品读语言,体会外婆的这份对待生活的态度中结束了。课是上完了,但我总是隐约感觉这样的解读过于牵强。外婆的手纹、手艺、她的生活、她对生活的态度,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内在关联?如何才能找到解决我所有困惑的突破口呢?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看到曹老师在解读《外婆的手纹》一文中提到了语言形式的陌生化,如:用“打满补丁”来修饰“岁月”,“缝补”的不是“衣服”而是“生活”,这样陌生化的语言必定有它真正的用意,这也暗示了外婆坎坷、悲苦的命运,他面对的不仅是物质生活的贫乏,更是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模板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学生的现状表明: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往往是片面的、表层的、非本质的,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只有帮助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才能抓住历史现象的本质,揭示历史的发展规律,实现历史教学进行素质教育的目标。那么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帮助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中建立知识的整体结构、弄清史实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揭示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呢?我个人的体会是: 首先,注重教材的整体结构教学。如果不把学生所学习的每个独立的历史概念纳入历史概念的整体体系之中,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会支离破碎、容易遗忘。教学中帮助学生把一个个单独概念上下左右相互起来,形成一整套概念体系络,这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由感性认识阶段进入理性认识阶段的标志。例如《中国近现代史》下册中关于抗日战争初期阶段国共两个战场的情况,如果按课文内容的顺序去板书和讲述,学生对纵横交错的历史现象就难以掌握。如果在板书中对课文结构进行重新调整,结果就会一目了然: 一、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1组织会战:淞沪、太原、徐州、武汉①制定全面抗线路线②确定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1938年春,李宗仁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人民遭殃:南京大屠杀(1937年12,30多万)抗击和牵制了大量日伪军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发展壮大了抗日力量 二、中共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时地:19378陕北3后果3作用2成就平型关大捷(19379):抗战中的首次大捷建敌后根据地:晋察冀等延安成为抗日指导中心华北:华中:华南:丧师失地{{4原因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害怕人民革命力量壮大内容 1洛川会议 2台儿庄大捷这样不仅对抗战初期阶段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时间、历史人物进行了有效的展示,使学生便于形成整体概念,而且运用推理分析法,引导学生对国共两党的活动及结果、原因进行对比分析。这可使学生把握历史概念的本质属性,找出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从而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 其二,重视对历史理论知识的教学。历史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历史研究的对象、历史发展的动力形式及规律的探讨。涉及到人民群众的作用、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民族的形成等一系列指导历史研究的重要理论观点。在高一年级的《世界近代现代史》中,涉及到对英、法、俄、美、日、德、意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分

谈谈你对教师职业的看法

谈谈你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和看法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群体,肩负着为国家的未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尤其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我国教育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古已有之。人类文明的传播以及人类素养的提高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活动的教育性,决定了这一职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那么教师职业有哪些特点呢?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一、鲜明的示范性 韩愈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明确指出了教师的职责,即传授为人之道,传授知识,说得具体些,就是教书育人。教师活动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的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所以,“师者,人之模范”。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的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教师主要用自己的思想、常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劳动对象。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任何一名教师,不管他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不管他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他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并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这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该是这种人。” 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之所以具有示范性,还在于小学生善于模仿,具有强烈的“向师性”心理。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小学生对事物缺乏深刻的理解,又无一定的分析能力。他们善于模仿而不辨是非,感情充沛而易于激动;他们的心灵就如一张白纸,“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可塑性很强。这个时期,教师会成为学生模仿的中心人物。在天真的孩子眼里,教师具有某种权威性,甚至以为“老师说的”都是对的,教师的威信远胜于父母。许多教师发现,自己的一举一动,学生都在模仿,又因为是向教师学来的,往往就理直气壮地做下去。教师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模仿对象。 教师的示范性特征,几乎表现在小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教学中,教师对小学生提出要求时,为增强学习的直观性和规范性,使小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教师都先做示范。特别是在例题讲解,实物演示,实验操作以及在音、体、美的教学中,教师的示范作用显得更加重要。此外,学生的良好习惯、品德、情操、人生观及世界观的形成,也有赖于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将会在学生心灵上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正如加里宁所指出的那样:“要知道,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某些知识,而且,有他的行为、生活方式以及对日常现象的态度。”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效果,是巨大而持久的。 无声的“身教”更胜于有声的“言教”,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的几十双、几百双眼睛盯着教师,谁也没有像教师这样受到严格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注重“身教”,为人师表,给学生以示范。 总之,教师的示范是学生最直接、最经常的表率,是引导和促进学生成长所不可缺少的手段。

一教师要勤于阅读

我读书,我成长,我快乐!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和平街小学刘桂玲 记得刚开始从教时,我经常会感到知识含量的不足,文化底蕴的苍白,这时我才知道读书是补充自己的唯一手段。于是,我拜读了一本又一本名著,当我读到《给教师的建议》时,我的眼前好像出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光明一片!今天,我将用激动地心情把我的感悟与大家分享、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广大教师,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才能成为教育能手。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一、教师要勤于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就要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这就需要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一些优秀教师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国内外的教育专家一致认同:“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有一杯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要想给学生一桶水,自己就要是长流水。”可见,教师必须博览群书,使自己知识海洋里的水越积越多。 那么,我们该读哪些书呢?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要读三类书:(一)、教育著作;(二)、与所交专业相关的书籍;(三)、能提高自身修养地书籍(有思想的文学作品)。今年暑假我分别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做最好的老师》、《论语》等教育著作。我倾听着教育大

家们的谆谆教导;我汲取着圣人思想的精华;我感悟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可以说,读书不仅完善了自我,而且改变了我的生活。今后我还要做到读书,读书,在读书! 二、教师要善于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好钻研的、创造性、探索性的思维的人。”他非常重视学生的智育,并花了大量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力图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养成爱动脑筋的习惯呢?这就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教师在工作中要勤于思考并且善于思考。如,备课时,教师只有认真地分析教材的重难点和学生的特点,才能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教师只有仔细地观察学生的表情并思考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才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思路;分析教材时,教师只有深入地思考并且得出自己的见解,才能把学生吸引到教材上来。总之,教师要用自己的思考指挥学生的思考,用自己的思想火花碰撞出学生的思想火花。 除此之外,苏霍姆林斯基还为我们提出了关于如何对待学生的宝贵建议。我认为有以下两方面: 一、教师要尊重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你所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因此,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并且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浅谈我对教师职业的理解

浅谈我对教师职业的理解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本职使命。 许多人认为教师只要将知识教给学生就可以了,但我认为教师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教师首先应该教给学生的是做人的道理,做人是做其他事情的先决条件,要教会学生怎样作为一个有道德有素质的人而站立于天地之间。其次,教师应培养学生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各种问题、困难与挫折时,拥有应对的能力。最后,教师要教会学生各种知识与技能,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弹药储备。 作为一名教师,不应该只是在学术或教业上有所成就,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有道德、有素质的模范,因为教师承担者作为学生表率的重任,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好老师身边自然会形成良好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言行。其次,教师应贴近学生的心,师生关系与朋友关系并存,这样可以让师生之间更好的交流。最后,教师要无私地将自己的知识传授与学生,让他们有能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天地。 我选择教师职业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我认为教师本身是一个很普通的职业,但这个职业又是伟大而高尚的。教师本身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他可以教育无数的国之栋梁,这种力量又是无限的。在所有职业中,我想只有教师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影响别人的未来,因为教师教育出了科学家、医生、法官、商人、工人等等各行各业的人才,而这些人又影响着我们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国之栋梁的成就与教师的付出密不可分。所以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加入到这个伟大的队伍中来。 第二,教师这一职业给予我明确的人生目标。作为一个新教师,我的确感觉到有压力有困难,相应的这也是一个机遇与挑战——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没有目标和挑战,那么他的人生就是有缺陷的、是不完整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完成这个目标和完成这个挑战的过程中,能够收获到各种酸甜苦辣,能够体味人生百态,能够超越自我、实现进步,这样,人才活的精彩,才不会留有遗憾。我希望自己是一个有理想、有目标、有所贡献的人,而不是一个碌碌无为、一事无成的人。教师职业就是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达到自我满足的一个平台。 第三,我喜欢和人相处,尤其喜欢在最纯净的校园里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交流,不仅将知识教给学生,我也向他们学习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和年轻的心态,更能够获得许多欢乐与感动。 第四,教师很适合我的性格与生活。我是一个认真负责的人,在学校的工作中,尤其是班主任的工作中,我能尽心尽力做到育人教书,对工作对学生负责。同时,我也是一个享受生活的人,教师每个星期都有固定的休息时间,可以散心、逛街、照顾家人等;每年都有两个假期可以旅游、健身、学习充电,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多好!有严谨的工作,有轻松的假期,一张一弛,工作生活将无比丰富、充实而有意义,哪个职业可以与之相比? 教师是伟大而又神圣的,不可否认的是,工作确实辛苦,但当我看到学生因为教师的指导而进步、成长时,当我看到学生们的笑脸与认真的眼神时,当我想到今后桃李满天下时,一切都是值得的!

(完整版)语文课堂教学反思:在实践中探索在反思中前行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在实践中探索在反思中前行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在实践中探索在反思中前行 有句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我开悟。”作为一名教师,自我开悟的最好方法就是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确立正确、有效的教学行为,促进专业化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如果教师只有教学经验而不加以反思,那么即使他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不可能有大的长进。 中学部科研督导室发出通知,要求

青年教师撰写“课堂教学总结与反思”,我想这正是促使我们更加深入细致反思自己教学一个良好契机。上周有幸聆听赵允刚老师关于“低效教学和无效教学”的一次讲座,我深受启发,并以此为参照反思自己的课堂在这些方面是否也存在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下面,我就从赵老师提出的这几个方面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一、关于多媒体的运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技术越来越多地被课堂教学采用,尤其是青年教师更热衷于使用这些方便快捷的工具。对多媒体适度的运用,既可以增大课容量,又可以从视觉、听觉给学生全方面的体会,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则会适得其反。赵老师也提到所谓的运用不当,例如幻灯片页数过多,一节课上成了不停地翻幻灯片的课;页面过于花哨,分散学生注意力……他还特别提到语文课中诗歌鉴赏时最好不要幻灯片,因为这会限制学生的想象空间。

回想自己之前的课堂教学也犯过同样的毛病,刚开始上课时总想着把幻灯片做得丰富一些,好看一些,以为这样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甚至认为备课就是做PPT。当然,在这个错误路线上,我走得还算不太远。这学期开始,我已经将主要精力用在反复钻研文本上,努力做到让自己对所要教的内容烂熟于胸。在做幻灯片的时候坚持了简洁的原则,外观方面采用白底黑字的醒目形式,需要重要提示的地方用红颜色标注。内容方面尽可能将不需要的不放上去,主要把一些需要补充的内容,例如背景、字词等用幻灯片加以展示。页数方面一节课尽量控制在十页以内。 本学期以来,关于多媒体的使用,总的来说我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听过我几次课的老师也对此表示了肯定和赞赏。但我认为做得还不够好,因为就像赵老师所说,课题这样的无效信息是可以不放上去的。还有,作为语文课,板书是非常重要的。而我在处理多媒体和

在思考中前行

在思考中前行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兰西县第五小学----李秀艳 读苏《给教师的建议》第65条“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研究性学习法。”读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是否教会孩子学会思考,学会探究?使我想起了爱因斯坦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批判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今天我想用“在思考中前行”这句话来鞭策自己努力工作,同时也送给我的全班学生。 记得在教上一届四年级时,讲数学“运算定律”这一单元,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加法的运算定律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讲得特别细致,可一部分学生对于简便算法的字母公式照样不理解,计算时不会运用。明明觉得这些定律自己讲了许多次了,究其原因,学生只是听了,而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形成自己的东西,当然印象不深,理解不透。所以,我们在教这届学生时总结经验,平时在教育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生学会思考,引导学生自觉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讲新课时先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让学生思考先行,学生实在思考不出来,老师可以适当提示,予以引导,让学生真正思考起来。不让学生养成依赖心理,学生会因独立思考问题而兴奋,这样扎实地掌握知识点,充分发挥大脑的思维功能,连贯地思考问题。 让孩子在思考中前行,也让自己在读书中前行。班级的学生中有几例孩子:字词记忆很快,朗读也很流利,可是阅读理解能力却极为困难,读完了一篇文章不知其义,做阅读理解的题更是难上加难,孩子的语文理解能力出现了问题,数学解决问题自然也就成为大难题了。这让我一直以来困惑不已。通过读苏,我从中知道“要使儿童学会有表情地、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使他做到在读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人是在读,那么,他就必须在小学期间(四年)朗读过200小时以上,并且小声地默读过2000小时以上(都包括在课堂上和在家里的时间在内)。教师应当把这项工作在时间上分配好,而校长则应当检查教师是如何指导每一个学生的个人阅读的。”存在孩子身上的难题,终于在读苏中找到了答案,原来是阅读量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合理地安排好孩子们的阅读时间,要让孩子在阅读中学会思考,训练思考能力,才有利于解决问题,培养孩子们成为真正的读者。 我在读苏中思考工作,在工作中教会孩子思考,读书让我们共同成长。

教师应注重自我反思的几点思考

教师应注重自我反思的几点思考 南宁市良庆区良庆镇初级中学归振群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学生和社会的发展,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全面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校本研究是根本途径,而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则是自我反思。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反思是促进其专业水平自觉提高的重要途径,反思,能使教师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教育目标,科学而理性地设计、实施自己的教育,从而不断地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逐渐走向成熟,最终成为一名充满智慧的自我反思型的教师。作为教师,更应特别注重自我反思。 一、自我反思的涵义 什么是“自我反思”?北师大肖川教授说:“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指教师对各种教育观念、言论、教育方法、教育活动、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进行的自主判别和认真审视,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检视和反省。”“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可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教师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自我反思的重要性 首先、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的认识从感性认识递升到理性认识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进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对事物的理性认识能够进一步指导行动,使原来的行动上升到高一级的行动。反思教学中的“反思”,在某种意义上是使现有教学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条件,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的反思,更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中的种种本质特征,成为一名清醒的教学实践者。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若没有这种“反思”,没有对自己教学经验的继承和教训的吸取,他对教学的认识只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其教学水平也就只能永远停留在“一般型”层面,不利于成长为“骨干型”教师。 其次、反思有利于教师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使自己由“经验型”成长为“研究型” 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广泛地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研究的本质在于追求更合理的教学实践。而反思性教学恰好被认为是现阶段人们的认识所能达到的合理的教学之一。反思教学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育活动各种现象,包括教师自身的行为,进行检查、分析,进而进行反馈、调节,以使自己的整个教学活动、教学行为、趋于优化。这无疑是一种很现实的、融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教学研究活动。教师可以通过科学研究过程来系统地解决课堂中的问题,也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重

对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思考

对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思考 XX省XX市泽州县教师进修校樊静静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时应遵循的道德规X和必备的道德品质。在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素质的提高无可争议地成为首要焦点,其中,师德修养由于其在学校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尤其显得重要。表现为:教师的职业道德能通过自身的调节功能理顺工作中各种人际关系,保证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教师的职业道德也能通过自身的激励功能,激励广大教师自觉献身于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师的职业道德还能通过自身的教育功能,促使教师以自身的高尚品质去教育、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楷模。因此,当前加強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迫在眉睫,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一百多年来,许多先进的中国人、优秀的教育家为培养富民强国的人才,献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教几十年,始终安于粉笔生涯,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颗草去的高尚情怀,献身教育,鞠躬尽瘁;当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吴玉章先生,以一息尚存,绝不松劲的献身精神,一贯有利于人民,一生有利青年,数十年如一日,

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后来者的楷模。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功在他人,利在社会的劳动,这种劳动,需要付出全部的聪明才智和大量的时间精力,是十分繁重和辛苦的。这种劳动成果又往往隐没在学生的成功中,自己则可能一生默默无闻,这要求广大教师应该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特点、社会意义和道德价值有深刻的理解,由此而产生对本职工作的热爱、自豪感和勇于献身的精神,把培养下一代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天职。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目前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尚有待提高,这既有外在因素的影响,也有教师自身內在因素的制约,具体表现为。 1. 社会地位的现状对教师师德水平的影响 长期以来,教师被尊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是,许多教师却感到迷惘和困惑。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政府对教育投入不足,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等各方面仍较差;受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旧观念和旧习惯势力的影响,教师有时并未真正受社会的尊重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基础教育教师的待遇仍然偏低,许多地方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收入与许多行业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城乡教育差距较大。中小学教师的福利也偏低,在住房、医疗、子女就业等方面都有很多困难。低落的社会地位严重地伤害了教师的感情,不少优秀教师离开了自己心爱的教育行业。除

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前行

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前行 ———读《教学互动程序与方法》的体会 海格小学郑友山 《教学互动程序与方法》是邯郸市小学教研员王义堂编写的一本关于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电子书,作者在书中论述了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详细介绍了教学互动的基本程序和结构,结合大量的案例讲解了教学互动的具体操作方法,分析了教学互动的切入法,明确了教学互动对教师基本功的要求。作者在书中不但阐明了科学准确的教育理论,而且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具体的实际案例,让读者感受到“教学互动”既是理论又是操作手册,贴近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较高的实际价值。同时,《教学互动程序与方法》的理论与方法对我校“控制自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完善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通过学习本书,我提高了对课改的认识,更新了教育理念,获取了更多、更宝贵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互动”中的教育理念。在本书中作者首先带领读者重温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课程改革纲要的具体目标是六个改变。这六个改变要求教育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原有不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改变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和评价标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

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这一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教育专家提出了课堂教学的六字真言:自主、合作、探究。“教学互动”体现了课改理念,也是落实课改理念的有效方法。其次,作者在本书的第一章详细论述了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让我们知道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和知识的价值,让我们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意义。认识自己从事的事业是人类社会发展最需要的事业,是最值得自己为之献身的事业,也是最能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事业,因而是最有价值的事业,能够把展示个人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有机统一起来。知识又是不断发展的,不是永恒不变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懂、学会、会学,由“学中做”到“做中学”,要学会运用知识,学会质疑,大胆创新。 二、“教学互动”中的教学方法。“教学互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科学完整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与学生互动,帮助学生完成自学、群学、完成测评体验,理解掌握知识,建立知识体系,形成知识技能。这个教学互动基本程序结构有五步程序、四个动程、三个飞跃组成。五步程序包括:独立尝试—群体探究—独立作业—合作活动—测评体验。“独立尝试”学习,是凭借已有的知

怎样做一个善于思考的幼儿园教师

怎样做一个善于思考 的幼儿园教师 “我们幼儿园教师不应让自己停留在一个具体的操作者甚至操作工的层面,而是要成为一个思想者、思考者。”这句话引发了我们的深思。的确, 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不是知识的“搬运工”,尊重儿童、理解儿童、顺应儿童的发展,是我们首先要具备的观念和能力。这就需要我们从儿童的视角 看待问题,充分地思考、分析和解读他们的行为及心理,并在此基础上给 予他们发展所需要的支持、引导和帮助。为此,我们在与儿童相处的过程 中不断观察和反思,在此基础上理解儿童,并支持儿童的发展。从下面的 案例中可以看到,我们正在努力成为专业的幼儿教育工作者。 探索蜗牛的秘密 春天到了,小班的一个孩子带来了一只蜗牛,我们把它安置在自然角。孩子们每天都来观察蜗牛,他们提出了无数个有关蜗牛的问题。看着他们 充满好奇与渴望的眼睛,我决定带领他们开展“认识蜗牛”的科学活动。

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收集了很多有关蜗牛的科学知识,准备和孩子们分享。但是,就在我打算开展活动的那天,我忽然联想到了《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中的故事,一个念头浮现在我的脑海:我需要这么急切地把这些科学知识“教给”孩子吗?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价值在哪里?作为教师,我最需要做的应该是激发孩子对蜗牛的探究兴趣,引导孩子观察蜗牛,慢慢发现有关蜗牛的秘密。虽然这个过程会很长,也许他们只能窥见有关蜗牛的一点点秘密,但这才是符合他们年龄特点和需要的科学教育,他们并不需要教师为他们准备好的“科学知识”。 观念转变后,我组织活动的理念也随之改变。我和孩子们一起观察蜗牛,把孩子们的问题用图画、符号等形式记录在纸上,和他们一起想办法解决。比如,孩子们想知道蜗牛住在哪里,在哪里容易找到蜗牛。有个孩子说,在潮湿的地方可以找到蜗牛。于是,大家一起去验证这一说法。散步的时候,我们真的在潮湿的泥地里找到了蜗牛。多番寻找之后,大家有了更多的发现:草地里有蜗牛,菜地里有蜗牛,下过雨后有蜗牛,天快黑的时候也有蜗牛……对孩子们来说,由此获得的直接经验远比从教师那里听说“蜗牛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喜欢昼伏夜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要记忆深刻得多。 很快就有孩子自发地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他们心中的蜗牛:阳阳在区域活动时用油泥捏了一只蜗牛。他说:“上面圆圆的是壳,中间的是身体,下面黄色的是角。”虽然在他的作品中,蜗牛的触角跑到身体下面去了,整个蜗牛各部分的比例也显得不太协调,但显然他已经观察并捕捉到了蜗牛这三个部分的显著特征。同样是用油泥捏蜗牛,奇奇只捏了一根蜗牛头上的长触角。他表现出了触角细细长长的特征,以及最顶端球形的物体,虽然他还不知道那其实是蜗牛的眼睛。宇宇在自己的记录本上画了一只蜗牛,他画出了蜗牛螺旋状的壳以及壳上黑色的花纹,还在蜗牛的右边画了一条线,他解释说:“这是一棵树,蜗牛正在往上爬。” 我想,孩子能有如此多样的表现形式,一定源于他们细致的观察。如果教师只是充当“百科全书”的角色,把所知道的直接告诉孩子,他们也许很快就会知道蜗牛的眼睛长在哪里,蜗牛的壳是用来做什么的,但也许他们就不会一次次拿起放大镜兴致勃勃地去观察了,也不会拉着老师和爸爸妈妈的手满园子去寻找蜗牛了。更严重的是,当他们再想了解蚂蚁、瓢虫或向日葵、含羞草这样的动物、植物时,他们可能会习惯于等成人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不会意识到自己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家,可以凭借自己的双手、自己的感官或是借助一些工具和资料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对教师职业的看法

对教师职业的瞧法 忙开小学周荣林 大多数时候,我们一般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词汇进行形容教师这个职业,有时候也用体罚者、训诫者等不好的词汇来形容教师。在写自己的感受时,我瞧了一些网上对教师的评论,在范跑跑事件出来后,很多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都充满了困惑,最近网上又报道了很多关于教师的负面新闻。但于我而言,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人来说,知道并不多,仅仅知道教师就就是一种责任,爱护学生就是教师的本质。 首先作为一个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一些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师不仅仅要求具有知识、学问,而且要求有理想、有追求、有高尚的道德素质。如果一个教师做出不能“身正为范”的事儿来,当然不能获得学生的喜欢,只会让学生觉得所谓的老师不过就是“伪君子”而已,从而达不到育人的目的,因为此时的老师已经失去了威信。更为重要的就是她应该就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这些一系列的基本素质都就是有效的教育资本,都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有促进作用。教师的品格意志、道德面貌、情感态度、学识能力与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教师只有

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肩负起培养下一代的重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要求也越来越多。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改变教师的传统的角色,以适应新世纪的挑战。作为教师不应该就是知识的简单传授者,而应该成为学九月开学季,老师您们准备好了不?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习学习的激发者与辅导者,把教书与育人二者很好地结合。不要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忽视育人这一重任。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间的与谐关系一旦形成,便会形成良性的情感循环,进而优化人的心理环境。这种轻松愉悦的气氛让学生受到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不要奉行满堂灌的教书模式,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另外,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具有活力,知识渊博而不浮夸。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仪表、服饰来影响学生的审美情趣。 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事事都育人”。在学生遇到生活、学习与情感上的难题时,应该多多关心学生,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因此从这一点来瞧对于教师的交往能力的要求也提高了,所以作为教师要学会倾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知道学生的所思所想,才能更好地

初中语文学习需要安静的课堂

初中语文学习需要安静的课堂 在语文课堂上有意识地留出一个或多个短小时空,给学生自由支配、自主建构,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期的安静状态。“静”有利于学生与文本“核心对话”的深入,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的 深刻,有利于语文本体学习任务的回归。 1 “静”有利于“对话”的深入 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诸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学生和编者间的对话……但最核心的对话关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学生以文本为中介,通过文本引发对已有经验,包括内心感受、体味或亲身经历的反思和回味,获得对文本所蕴涵的情感、作者情感以及自我人生的一种感受和领悟。显然,这种核心 对话产生的感悟效能比通过教师的讲解、媒体的演绎听懂或看懂的感悟要真实、有效得多。“新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是说,学生的阅读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 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 慷慨设置“安静”,让课堂留有学生亲近文本、展开对话的时空,让每个学生都与文本“零距离”接触———默读文本、品味文本:从一个句子、一个词、一个字乃至一个标点中去体味语言,真正与作者进行对话,产生“共鸣”,达到心灵的融通———促使“核心对话”的深入开展,从而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的“安静”,可以为其它对话的有效进行提供必要的 铺垫,为精彩的动态生成提供土壤。 2 “静”有利于个性思维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指出:这种连珠炮式的提问的最大的弊端是在提问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停顿。被提问的学生没有一个缓冲、思考的“安静”,学生没有时间激发思维和整理自己的思路,造 成心理紧张与心理失控,不仅影响教学质量,而且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新课程标准”进一步强调要“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以人为本”。每个学生都 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 方式。换言之,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科学研究表明: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不可能有统一的方式。正如多元智能理论所 指出的,每个人的智能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 一样。因此,每个人的具体学习方式是不同的。“个性化”成为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 设置“安静”,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自由的时空中对各种疑问进行深入的思考, 对思维障碍进行深度探究,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进展提供个性化的思考,为各种对话的进行提 供必要的准备。这样的“安静”,不但利于调动每个个体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思维的 广度和深度,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觉认同、反思和体验的习惯。 把学生从传统课堂的“认知体”提升到“生命体”的高度,引导他们在自己适合的学习方式中放 飞智慧,激活思维,彰显特长,构建个体成功成长模块。“安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催化剂”。张中行先生回忆他的老师俞平伯先生讲解李清照词时,朗读完“人比黄花瘦”一句,没有再说话,十分钟后,就下课了,这个教学情节,学生永远也忘不了。在教不是非常深奥的文言文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看课文注释,然后提出疑问,相互进行解答。但我们的教师总是不 放心,舍不得在课堂上留出时间给学生静静地看书和思考。于是,学生仍旧在教师的指挥下齐读、默读,听老师讲解,回答老师的提问。学生由主体退居为“接收器”。其实,高中阶段 学生的文言水平有着相当的差距,教师采用一视同仁的方法,无论是对于高水平学生还是对 低水平学生,都是不恰当的。

教师成长需要正能量

教师成长需要正能量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需要培植正能量,首先需要教师具有正能量,并且在课堂及生活中积极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培植学生的正能量,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教育,这样的教师才是真教师。传递正能量,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持续更新与充实,通过各种方式促动自己的专业成长,以适合持续变化的教育环境。 一、为师有道:奉献一颗心,积蓄正能量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想给孩子传递正能量,教师就应该增强师德学习,积聚自身的正能量。教师的影响,除了精湛的教学技能,还包括教师的人格魅力。其实,“教师不但在用教材教学生,其自身更是一部活生生的‘隐性课程’的教材,他们的思想、言行、品质无时不在对学生起着重要的教育影响。教师职业生涯中表现的道德水准,是决定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言谈举止应该慎之又慎。否则,教师的行为都将给教育教学效果带来负面影响。教师只有通过持续学习,持续反思,持续总结,纠正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示给学生,才能把正能量传递给孩子,才能促动他们在将来形成准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作为教师,应该无私地把爱撒向每一个孩子,平等地对待每个孩子,了解他们特有的情感世界,懂得他们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时时感受到老师的关怀,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孩子的心定会融化在师爱中,在学习中找到快乐,愉快地接受教育。 二、为教有法:用活两只手,传递正能量 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灵活使用好“牵手”(有形之手)和“放手”(无形之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关心每个学生,促动每个学生主动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促动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教师,要学会适时地牵手与放手,应用活这“双手”,并处理好牵手和放手的关系。在学生培养方向上,教师要在牵手上牢牢把握好“三向”,即:向上、向善、向好,要把孩子培养成阳光的、积极的、进取的人,要把孩子的上升空间打开、成长路径打通,让他们健康幸福快乐成长;要让孩子拥有准确的、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怀有爱心、善心,做善良人、诚信人,去善待别人;要让孩子树立好目标、好理想,

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绽放

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绽放 作为一名执教初三的语文教师,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常常面临这样的困惑:我们经常做的似乎更多是一种表面上的、易于操作的、并能短期见效的工作,但是每次改完作文感受最深的还是很多学生的文章里缺少个体性以及有思想 性的表达,这不能不说是目前作文教学的缺失和悲哀。就此,笔者尝试着上了一节作文思维训练课,但是对于这样的课,能有什么样的效果,其实笔者内心也是没有底的。但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实在是颠覆了我对他们考场作文表现的看法,现就本节课撷取两个片段和大家共享。 【课堂片段一】 思维训练需要为学生寻找一个好的切入口,一个帮助学生打开思维起到引领作用的素材。我原本想选择的是一个老作文题目《灯》,以物为题,本身就具有比喻、象征意味,应该能比较好地激起孩子们的兴趣。为此,我还特意在PPT 上加了一张散发着昏黄柔和光芒的台灯的照片,我深知这样的课,开头氛围的营造以及找一个能打开学生话题的切入点特别重要。 这天上午大课间,因为雨天取消了课间操,同学们都在教室或走廊嬉笑玩耍。另有一堆人则凑在班级的一扇窗户边

谈论着什么。我走近一看,原来是窗户的钢化玻璃裂了,细细碎碎的花纹布满了整扇窗户,我的本意是制止他们靠近玩耍的,却被他们叽叽喳喳的话激发了新的设计。回去后,我立刻对教学设计作了修改,就让同学们去观察这块玻璃! 上课了,我出示本课标题后,开门见山:“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它就在我们身边,它只是它,但是当我们走近它或走进它时,你又会觉得它并不仅仅只是它。”这时,同学们的眼睛纷纷随着我手指的方向望去,“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块玻璃,看看你眼中的它是什么样的。” 脸上的表情已经说明了一切,他们兴奋异常,有的已经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老师,玻璃上面有碎裂的花纹”“是破碎的,但是它并没有塌”“阳光透过来很漂亮”“你没发现所有的花纹都是由一个点发出来的吗”“像万花筒”……学生们的热情瞬间被点燃,我笑了。 【课堂启示一】 真正走进学生,挖掘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 我们经常会纸上谈兵地跟学生说你们要善于发现,善于观察,善于挖掘身边的事情,但是并没有人去真正引领他们发现,告诉他们这些就是我们生活中时时存在的事情。其实真正要反思的可能不仅是学生,更是教者自己。更多的时候,我们已经忘记了自己在那个年龄的大多感受,或者已经丧失了感知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真实感受的能力,我们对他们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