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有感

观《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有感

和在线客服,我们将为您提供最优质的一对一服务哦!

近日,《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落幕,一时间,古典诗词之美与读诗之人,引发友的广泛讨论。其实,诗歌是超越学科界限的,只要热爱就能领略诗词之韵。纵观这几季的诗词大会,文科生很多,理工科专业背景的选手也亮眼。他们之中就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师、航天工程师、核电站高级操作员、电气工程专业研究生、导弹工艺员、海洋采油工程师……可以说,理解诗句的精妙、阐释诗歌的内涵,不专属于某一专业,而是基于文化发展与文明演进的一种“基础性知识”。真正热爱诗歌的人,就能在舞台上绽放光彩。

对诗歌的感受,会因理解能力、学识水平而有差异,但作为一种审美、意境与趣味,却是共通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思乡、“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的思念,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苏轼的豁达、柳永的缠绵,既是表达风格,更是阅读感受。诗歌启发人的情感、心智,丰富了人们对世界的感受,又岂因文理有别?换个角度看,诗歌展现的永恒魅力,本身即是文学的一种胜利。

这也启示我们,专业的精深非常重要,但通识教育、人文素养,也不可或缺。以前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看重的是数理化学科实用性强、能培养理性思维;后来也讲“只会数理化,想想都后怕”,就是在说仅有理性思维还不够,从人文社会学科中提升自己更重要。文科生不妨有点理工思维,理科生可以涵养人文素养,文理兼修者也可以多些艺术品位。多一些“诗和远方”的融通,提升的

不只是全方位素养,更能打开一个开阔的、有厚度的丰富人生。

2月14日晚,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完美落幕,最终桂冠花落陈更。这位唯一一个连续四年参加诗词大会,14次登上中国诗词大会主舞台的选手值得为之鼓掌喝彩。

陈更夺冠,再次证明了这句话蕴含的真理。事实是最好的证明,陈更始终如一地用执着的信念坚持着追求的梦想,用辛勤的耕耘坚定着努力的方向,用谦虚的情怀坚守着不改的初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辜负梦想的榜样,不颓废人生的表率,不饕餮时光的勤者。

成功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天下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一切都要靠努力奋斗才能获得。任何不劳而获的思想都是异想天开。幸福是靠奋斗得来的。陈更深知诗词是中华文化极具韵味的精神和情感表达,她用心诵读,用笔撰写,用情抒怀。所以,在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博学多才的陈更。四年时光,淬炼了她的心智,成就了她的梦想,更滋养了她的灵魂。

梦想虽然有时会迟到,但是从来不会缺席。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连续四年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陈更没有轻言放弃,相反她愈挫愈勇。也正是这番磨砺,成就了非凡的陈更。正是她不断地坚持梦想、坚定方向,才会让我们看到她绽放出的美丽光彩。

诗词文化里蕴含着独特的中国精神、中国风格,学习诗词,从诗词中汲取营养,这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归属。四年来,岁月带走的是沙泥,留存在陈更心中的皆是诗词文化的厚重,皆为中国

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她心中,学习诗词就是坚定文化自信,这是一股更深沉、更持久的精神力量,我们感受到的是其宁静致远的胸襟,是淡泊明志的清美。

陈更的诗词大会之旅,让每个人想到了追求梦想、不甘居后的自己。我们虽然没有天赋异禀的加持,但也可以感受“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勇往直前;尽管没有神来之笔的协助,但也可以凭借“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魄力,披荆斩棘;固然没有运旺时盛的助力,但也可以看到“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未来,砥砺前行。

人生自有诗意,时代呼唤新篇。感谢诗词,让我们遇见美好的故事;感谢梦想,愿你我互不辜负,在追逐梦想的路上努力前行、奋力奔跑,做一股清流,成就美丽幸福的自己。

xx年《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落下帷幕,经过数次的对决交锋,陈更在众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一举成为诗词大会的霸主,夺得冠军称号。在登上领奖台的那一瞬间,众人都在为她鼓掌,称她是当之无愧的诗词大会总冠军。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中国诗词大会》一年一季,共有四季,陈更从来都不曾缺席过,每一季都如期而至,经过四年的积累与沉淀,终于拿到了冠军,可谓是实至名归。

夺得冠军后她还感慨说:“很多诗友因为看到我在诗词大会的样子,也想要来诗词大会;很多小朋友、青少年说因为看到我念诗的样子,发现中国诗词的美好,也开始念诗。我觉得,为了传播中国古典诗词,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陈更在站上领奖台后,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得失与荣誉,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给他人带来多少助益,能否为传承中国古诗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在“飞花令”与“超级飞花令”这些充满趣味与挑战的环节中,她的表现让更多的人看到中国古诗词中蕴含着的动物、自然景观等丰富内容,一改人们对于古诗词枯燥乏味的印象,体现出古诗词的博大精深。

同时更能传播给我们的是“文理不分家”,虽然陈更读的是工科专业,但是在古诗词上却也造诣颇深,文理兼修更是我们当代年轻人应该追逐的目标。

上周四晚《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圆满收官,陈更作为唯一的四朝元老夺得冠军。陈更是来自北京大学的机器人博士,四度参赛,从她身上看到的是一个为了成功不断坚持不断努力的形象。夺冠后的陈更说现在最大的目标就是能顺利毕业。简单纯朴的一句话让人联想到顺顺利利毕业的博士翟天临。

众所周知,中国博士毕业十分艰难。翟天临如此轻轻松松毕了业,自然伤害了那一个个勤勤恳恳,承受巨大压力的做学问的博士生。“博士”从来都不应该是娱乐圈用来镀金的头衔,真正的博士大多是秉持着一份踏实与坚持。博士身上这一种踏实执着的品质,无论文科还是理工科,无论在学术的领域还是兴趣热爱上,都应该是融汇贯通的,都应该是当代青年该有的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当代青年,“青年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学一门丢一门,

干一行弃一行,无论为学还是创业,都是最忌讳的。”当代青年应当从内心深处着手,切忌心浮气躁,幻想一步登天,抄近路走捷径。翟天临这种造假或托关系走门路,不惜铤而走险,妄图早日功成名就的所谓“成功”,不过是海市蜃楼,皇帝新装,很快就被淹没在历史的车轮之中,群众的监督和法律的制裁之下。

当代青年在面对自身与他人的境遇之差,要有恒心,守本心,运匠心,常平心。恒心,即坚持自己的本职工作,牢牢坚守岗位而非三心二意,半途而废;本心,即端正自己对于事业的态度,将学习,工作与实现个人价值,推动本领域发展,造福社会紧密相连,而不是贪图虚名私利;匠心,即干一行,专一行的专业精神,进步与创新精神,而非不思进取,消极懈怠;平心,即将个人努力化为一种习惯,宠辱不惊,不受浮躁风气的干扰,而非顺境则骄躁,困境则沮丧甚至放弃。正所谓,成功是从奋斗中来的,希望当代青年朋友胸怀“四心”,踏实地迈向真正的成功。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而只要气清心正,无需纸笔,平日里的执着与辛勤又何尝不是诗呢?

从大年初一开始,中央电视台连续十天在黄金时段播出了《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的10场赛会。在每一场赛会的“图片线索题”环节,点评嘉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都在观众面前现场作画,展现了一种“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的文学境界。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我国论诗、论画的传统标准之一。最早提出这个标准的,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他在观赏王维的诗画后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深知

画与诗应该相互渗透的道理,所以他非常器重绘画,自称“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不过,王维的绘画真迹久已失传,但他的诗中,充满画意的句子确是俯首皆是。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乌鸣涧》);“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归嵩山作》);“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观猎》);“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书事》);“水国舟中市,山侨树杪行”(《晓行巴蜀》);“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别》);“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

所谓“诗中有画”的“画”,就是让人由内心去领会,尽情地去驰骋想象。宋代时,画院招考大多都以一些佳句为题,如“深山藏古寺”“竹锁桥边卖酒家”之类,让众多的应试者据此作画,将“画中诗”变成“诗中画”,然后择优录取。有一年,画院出的考题是“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应试者大多画了渡口、孤舟,想象丰富一点的或在船舷上画一只单腿站立的鹭鸶,或在孤舟旁画一对悠闲戏水的鸳鸯,或在船篷上画一只闭目歇息的乌鸭,以说明“无人”。然而一位高手偏偏画了一位上了年纪船夫,对着茫茫水天,怡然自在地吹着笛子,小船系在岸边,水中几株芦苇随风晃动,一群水鸟仿佛伴着笛声而舞。成绩揭晓后,有些人对这幅作品名列榜首表示不服,提出质疑:明明说“无人渡”,这画上却有人,难道我们的画不比这幅画更切题吗?主考官回答说:只是说没有人要渡,没说连摆渡的艄公也走了呀!中国的山水画,是一种“写意”,给人们留有充分的想象余地,因此诗、画更容易相通,更容易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李白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邀明月,低头思故乡”,其情其景宛然可见。著名画家石涛据此画了一幅美妙的山水小品:明月、青山、瓦屋,没有拘泥于诗中的“床前”“举头”“低头”的描绘,而是把景从室内移到室外,进一步把作者诗作中那种执着而恍惚的情绪表现了出来。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第八场的赛会上,康震教授现场作了三幅画,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两岸猿声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三联古诗的意境出神入化地展现于

纸上,而选手也从三幅画表现的意境猜中了三联古诗,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使赛会出现了高潮。

传承文化基因,涵养家国情怀!在己亥猪年央视春晚后,xx年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再度绽放。中国文化最重视修身做人,中国诗词最注重家国情怀。时光流转,家国情怀不仅是传统诗词中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所有人对国家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集合。诗词之美彰显强烈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在心胸久久激荡,触发共产党人心灵“灯火阑珊处”的一颗诗心。

用“诗心”托起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总有一些情愫,在不经意间流露,显得那般自然与真实。“一枝一叶总关情”,近年来,每逢春节,习近平总书记都会给全国人民送“福”,让我们感受到人民领袖深切的家国情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总书记情到深处,自然而然的思想流露。“治国有常,而利民

为本。”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系列顶层设计和改革措施无不折射出大写的“人民”二字。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体现在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用“诗心”托起创造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新的征程上,有诗心的共产党人,深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如履薄冰,扶贫攻坚非一日之功,污染防治攻坚克难任重道远。只因饱蘸对老百姓牵挂之情,以一颗初心,从“底线思维”到“斗争精神”,从“望闻问切”到“精准扶贫”,从“生态文明”到“绿水青山”,在最艰苦的地方不断探索、呕心沥血、开拓进取,创作出一曲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作,谱写出一首首以优异成绩迎接祖国70华诞的动人诗篇。

用“诗心”托起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要我们紧紧依靠人民,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就没有成就不了的宏图大业。”习近平总书记在xx年春节团拜会上的发言,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党的事业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兴衰成败都在人民。98载,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这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

险的根本保证。在新的长征路上,共产党人要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在“无声之处”守好正身,在“惊雷之处”彰显大义,始终保持公仆本色。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使我们的事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用“诗心”托起立志为人类做贡献的远大志向。“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天下为公即人类命运的大事,中国梦和世界梦是息息相通的。“一枝一叶”与“天下为公”紧密相连,是所有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大格局。既要着眼于身边的“民声”,也要听到世界的“呼声”;既要从“一枝一叶”的小事着眼,也要为“天下为公”的长远着力,最终以“人民幸福”推动“民族复兴”,以“民族复兴”推动“世界大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穿始终,中国共产党正是以这样“家国天下”的豪迈情怀,带领我们用辛勤劳动创造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天地诗心,家国情怀。有诗心的共产党人不一定会写诗,但一定有信仰、有格局,能将地图上的一个简单坐标、人生中的一段曾经岁月,转化成心中流淌的“梁家河”,在冬去春来的时节交替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托起民生福祉,托起发展大业。

近日,《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在央视热播,在春节假期再掀“诗词热”,节目中嘉宾的妙语连珠、赛制的改动升级和“擂主”的归属等,都大大增强了节目的观赏性和文化味,使之成为扎根于普通人的文化盛宴,不断激励人们学习优秀古典文化。节目中,参与感最强的

环节莫过于“飞花令”,即在规定时间内说出含有规定关键字的诗句。不学诗,无以言。组工干部在工作之余,品读诗词,陶冶身心,不妨“挑战”一下自己,答一答有关于“春”字的飞花令。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组工干部要感党恩、跟党走,用忠诚描绘春天画卷。红色是最醒目的颜色,忠诚是最夺目的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组工干部来说,第一位的是政治上绝对可靠、对党绝对忠诚”。组织部门是政治机关,组工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谋事不忘政治要求,办事不忘政治影响,成事不忘政治效果,以讲政治、讲忠诚、讲奉献的实际行动维护党的形象,以务实的效果凸显党的影响,让群众发自内心地念党恩、跟党走。对党忠诚不是高调的表态、空洞的空号,必须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要在干事创业、攻坚克难中提纯政治品质,提升忠诚成色。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组工干部要防春困、治春倦,用实干讲述春天故事。干部干部,干字当头。进入新时代,党的组织工作有新要求,组工干部必须有新担当新作为。事业是干出来的。组工干部要锻造担当的宽肩膀,磨砺成事的真本领,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以实干实效履职尽责。要进一步强化“无功便是过,平庸也是错”的观念,敢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敢于接烫手的山芋,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要加强调查研究,对照人民群众的期盼,找出工作上的短板,真正通过实打实、心贴心的组织工作,为群众雪中送炭、为发展加油鼓劲。

北风万木正苍苍,独占新春第一芳。组工人要勇争先、做表率,提

升专业能力。组工干部历来被人高看一眼,这是干部群众对组织部门的一种信任与尊重,也是一种期望与鞭策。组工干部对此要倍加珍惜。工作是追求完成还是追求完美,是随大流还是创一流,看似工作标准的问题,实则是境界格局和素养的体现。全国优秀组工干部杨汉军同志曾在笔记本上写到:“干就干好,干成一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组工干部要把追求卓越作为一种情怀、一种自觉,所干的每一项工作,都要用最高标尺来衡量,最大干劲来促成,最高质量来“交卷”。在管党员、管干部的同时,当好党员干部的表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组工人要讲奉献、有担当,坚定为民情怀。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组工干部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服务群众中彰显共产党人本色。要走出机关大院,走到田间地头,走进基层群众,把党的惠民政策带下去,把群众的真实想法带上来,就要想民所想,忧民所忧,急民所急,解民所困,把群众的每一件小事都牵挂于心,把群众的每一件小事都当作大事来办,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不断厚实党的执政根基。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回大地万象新。踏着春天的步伐,组织工作也迎来了新的出发。新年要有新气象,新春要有新活力,面对神州大地复苏春景,组工干部要把“春”字记在心里,让春心萌发,与时间赛跑,用奋斗发声,燃烧我们的卡路里,我们的组织部门就能春意盎然,组织工作就能春色满园,组工事业的春之序曲就能铿锵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