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剂效应、自我暗示效应、外界暗示效应、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瓦拉赫效应)

安慰剂效应,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英文:Placebo Effect,源自拉丁文placebo解“我将安慰”)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
巴奴姆效应

心理学家巴奴姆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声称自己是占星术家,能够遥测每个不相识者的性格。广而告之后,信件纷至沓来。这位心理学家根据读者来信寄出了数百份遥测评语。有二百多人回信感谢,称赞他的遥测准确、十分灵验。谁料心理学家寄出的竟是内容完全相同的标准答案:“您这个人非常需要得到别人的好评,希望被人喜欢和赞赏,不过并非每个人都如此对您;您的想象力丰富,有很多美好的理想,其中也包括一些脱离现实的幻想;您想做成许多事情,身上蕴藏的潜力无穷,相比之下,已经发挥出的却不多;在某种情况下,您会产生烦恼,甚至犹豫动摇,但到关键时刻,您的意志还是坚定不移的……”

这样的评语怎么会不“灵验”,因为谁不想被人喜欢和赞赏?谁不会有美好的憧憬?谁会说自己的潜力已充分发挥?所以,这种几乎适合任何人的评语每个人都会乐意接受。心理学家把人们乐于接受这种概括性的性格描述的现象称为“巴奴姆效应”。

巴奴姆效应告诉我们,不管每个学生过去和现在的表现多么差,他们内心深处总会多少有点积极向上的念头。所以,教师捕捉到后进生的优点,要多赞扬。“赞扬”蕴含着老师的鼓励、教育与评价,也蕴含着老师的爱心与期望,本来后进生听到的批评就比一般的学生多,如果教师再一味地批评,指责,就会使他们丧失自尊,不求上进。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因此,教师应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帮助学生认识缺点和错误。如果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直到认识,接受为止。马克·吐温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活上两个月。”人人都希望听赞美的话,对于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赞扬就像温暖的阳光,照亮学生的心灵。

但是也要注意赞扬要适度。因为学生年纪小,有时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过度的表扬会使他们滋长骄傲的情绪,就像阳光太足,幼苗会晒干一样。所以,要让后进生在表扬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批评中体会到“爱”和“鼓励”,这就是循循善诱。
========================================

期望效应


人们通常用这样来形象地说明期望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不行,行也不行。”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

,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期望对于人有巨大的影响.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

在罗森塔尔实验中,“权威性的谎言”起着关键作用。通过暗示,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充满坚定的信心,并从眼神、笑貌、音调中流露出喜爱和热情。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于是他们在行动上就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学习,结果理所当然取得了飞速的进步。这个结果运用到管理工作中,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
皮格马利翁效应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做了个“实验:他们来到一所小学,煞有介事地对所有的学生进行智能测验。然后把一份学生名单通知有关教师,说这些名单上的学生被鉴定为“新近开的花朵”,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潜力,并再三嘱咐教师对此“保密”。其实,这份学生名单是随意拟定的,根本没有依据智能测验的结果。但八个月后再次进行智能测验时出现了奇迹:凡被列入此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借用希腊神话中一个王子的名字,将这个实验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传说皮格马利翁爱上一座少女塑像,在他热诚地期望下,塑像变成活人,并与之结为夫
妻。
为什么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所做的实验会出现这种奇迹呢?由于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都是著名心理学家,教师们对他们提供的名单深信不疑,于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即对名单上的学生特别厚爱。尽管名单对学生是保密的,但教师们掩饰不住的深情还是通过语言、笑貌、眼神等表理出来。在这种深情厚爱的滋润下,学生自然会产生一种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推动下,他们有了显著进步。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一旦好意知觉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寄以期望,学生就会产生出相应于这种期望的特性。难怪有人说,教育的秘诀就是一个字:“爱”!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里的塞浦路斯国王,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少女像,并且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芙狄罗忒,就给了雕像以生命。虽然这只是一个神话传说,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期望而使“雕像”变成“美少女”的例子也不鲜见。
顽童当州长的故事,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一个典

型的例子。罗杰?罗尔斯出生在纽约的一个叫做大沙头的贫民窟,在这里出生的孩子长大后很少有人获得较体面的职业。罗尔斯小时候,正值美国嬉皮士流行的时代,他跟当地其他孩童一样,顽皮、逃课、打架、斗殴,无所事事,令人头疼。幸运的是:罗尔斯当时所在的诺必塔小学来了位叫皮尔?保罗的校长,有一次,当调皮的罗尔斯从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出乎意料地听到校长对他说,我一看就知道,你将来是纽约州的州长。校长的话对他的震动特别大。从此,罗尔斯记下了这句话,“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带给他信念,指引他成长。他衣服上不再沾满泥土,说话时不再夹杂污言秽语,开始挺直腰杆走路,很快成了班里的主席。四十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终于在51岁那年,他真的成了纽约州州长,且是纽约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这个故事说明,教师对学生的赞扬与期待,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乃至成长产生巨大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也发现,“人类本性中最深刻渴求的就是赞美。”其实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一样,没有一个学生不想得到老师的赞美和期待。
对少年犯罪儿童的研究表明,许多孩子成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不良期望的影响。他们因为在小时候偶尔犯过的错误而被贴上了“不良少年”的标签,这种消极的期望引导着孩子们,使他们也越来越相信自己就是“不良少年”,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
人们通常用这样来形象地说明皮格马利翁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期望对于人的行为的巨大影响。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管仲在做齐国的宰相以前,曾经负责押送过犯人,但是,与别的押解官不同的是,管仲并没有亲自押送犯人,而是让他们按自己的喜好安排行程,只要在预定日期赶到就可以了。犯人们感到这是管仲对他们的信任与尊重,因此,没有一个人中途逃走,全部如期赶到了预定地点,由此可见,积极期望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有多大!
========================================
有一位名叫罗森塔尔的人,在1906年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研究变态心理学的人,可能为研究者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把研究结果“污染”了。他设计了一些实验,试图证明实验者的偏见会影响研究结果。其中有一项实验是这样安排的:他让大学生用两组大白鼠做实验,主持实验的人告诉大学生们说,这两种大白鼠品种不一样,一组是十分聪明的,另一组特别笨。事实上这两组大白鼠

没有什麽差别,而大学生们都相信,实验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学生们让这两组大白鼠学习走迷宫,看看哪一组学得快。结果他们发现,“聪明”的那一组大白鼠比“笨”的那一组学得快。
罗森塔尔对这种结果怎样解释呢?他推测说,这有能是由于实验者对“聪明”的动物和蔼友好,对待“笨”的动物粗暴而造成的。
1908年,在另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中,罗森塔尔及其同事,要求教师们对他们所教的小学生进行智力测验。他们告诉教师们说,班上有些学生属于大器晚成者,并把这些学生的名字念给老师听。罗森塔尔认为,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可望得到改善。自从罗森塔尔宣布大器晚成者的名单之后,罗森塔尔就再也没有和这些学生接触过,老师们也再没有提起过这件事。事实上所有大器晚成者的名单,是从一个班级的学生中随机挑选出来的,他们与班上其他学生没有显著不同。可是当学期之末,再次对这些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时,他们的成绩显著优于第一次测得的结果。这种结局是怎样造成的呢?
罗森塔尔的话,其实只是“权威性的谎言”。心理学家通过“权威性谎言”暗示教师,坚定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信心,激发了教师独特的深情,教师掩饰不住的深情通过眼神、笑貌、嗓音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使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一股幸福、欢乐、奋发的激流在孩子们的心中荡漾!这种由于教师的期待和热爱而产生的影响,就叫做“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本人认为,产生这种效应有四个社会教育心理机制:(1)气氛,即对他人高度的期望而产生了一种温暖的、关心的、情感上的支持所造成的良好气氛;(2)反馈,即教师对他所寄予期望的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赞扬;(3)输入,即教师向学生表明对他们抱有高度的期望,教师指导他们学习,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有启发性的回答,并提供极有帮助的知识材料;(4)鼓励,即罗森塔尔所指出的,对学生的输出,对他们作出的反应,给予真挚的鼓励。
罗森塔尔效应给当前的教育以很大的启示。在现行教育中,“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虽已列入教育学的典章,但这种信念并没有在每个教育者的头脑里扎下根。在有些教师的眼中,可造之才总是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甚至只是少数几个尖子;而那些成绩平平的学生只能“广种薄收”,至于成绩不佳的差生那更是“朽木不可雕也”。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偏见。这种偏见不仅影响了教师的工作情绪,而且也人为地造成了“幸运儿”和“不幸儿”。
其实,这种偏见早已被罗森塔尔实验所否定。罗森塔尔效应

表明,只要是正常人,如果受到教师的关心、帮助、热爱,那么他就会有所发展。这就告诉我们:教育不要仅限于几个尖子,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相信他们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同时还要指出的是,学校教育中产生的罗森塔尔效应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它可能是建立在一些“不幸儿”遭歧视排斥之上的。因此,我们不宜提倡这种人为而成的效应。但是罗森塔尔效应的激励作用,我们必须记取,并付之实施。
========================================
瓦拉赫效应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才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善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此时,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着了。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就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发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使智能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这一现象人们称之为“瓦拉赫效应”。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即使是后进生,也有自己的长处,只是他们的长处暂时相对少一点,或不容易被人发现。这就要求教师要细心,平时应多观察,有较强的洞察力,善于捕捉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稍纵即逝的光亮,也要把它挖掘出来,使之发扬光大,从而扬长避短,促进转化。如:我班里的陈同学各方面表现较差。老师教育他时,他总是漫不经心,没有丝毫改变。有一次,学校搞大扫除,我们班负责清理垃圾场。由于又脏又臭,许多同学都不愿清理。只有他独自一人在猛烈的阳光下铲垃圾。我看见后,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并提倡同学们学习他不怕苦,不怕累的劳动精神。同学们听后,纷纷加入清理行列。接着我推举他当劳动委员,得到了同学们的赞同。从此,只要是我们班负责的劳动,都必然会得到校领导的表扬。而他

在获得多次肯定后,开始发奋学习,成绩很快地提高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