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教案

《摆》教案
《摆》教案

小学科学《摆》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课题是《摆》,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四课。

·本节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40分钟;

·《摆》一课是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与《一切都在运动中》、《运动的快慢》、《运动的方式》、《小车的运动》构成了“物体的运动”这一单元,属“物质世界”范畴。《摆》这一课重在进行科学探究,是针对一种物体的具体运动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在探究活动中揭示出“摆”这种常见运动中的控制因素。本课通过做摆,认识摆的运动特点,指导学生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带领学生再一次经历“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再一次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来收集证据,验证假设。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

·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能进行一定的合作探究;

·大部分学生能够比较主动地去学习,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都比较好;

·在学生眼里,对于“摆”并不陌生,因此,每个学生都“蠢蠢欲动”,好好抓住机会表现自己,但学生也可能会因此而出现分工合作上的分歧,教师需要及时做好巡视辅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

2.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能够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能够自己分析实验结果,并根据自己的分析进行判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精确的结论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探究摆的快慢与摆角、摆锤轻重无关,与摆线长短有关。同一个

摆,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

·教学难点:学生会自己设计、完成变量控制实验,知道精确的结果需要反复测量;能够自己分析实验结果,并能够根据自己的分析进行科学的判断。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展示课件(介绍伽利略)

2、课件展示教材第37页的吊灯的图片,引出问题:吊灯摆动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摆。(板书课题:摆)

二、学习摆的组成

1、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能够假设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并能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的关系。

·能够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2、出示学习目标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37页,认真看中间的内容。活动:请每个同学利用桌上的材料制作一个摆。

学生展示。

3、老师出示学生简易的“摆”将其挂在铁架台上。

4、师:这就是一个摆,讲解:摆线、摆锤,并板书。

5、点名让学生操作让摆运动起来。

师:讲述:在科学中,把像吊灯这样来回摆动的装置叫做“摆”。

师讲解:让摆运动时,手抓着摆锤,拉直摆线轻轻放手,让摆自由摆动。

6、讲解:摆角

7、展示课件;摆的组成

(指定一个学生来说说各部分名称)师讲解铁架台上的量角器的作用、使用方法。

过渡、师:要想探究摆的秘密,首先要学会数摆的次数。

8、教师摆动摆,学生练习数数。

摆从出发点摆过去再白回来算一次。(即也就是往返一回才算一次)

师强调:没有摆回来就不能算一次。

9、学生活动。教师计时15秒,学生数自己摆的次数。

学生汇报摆摆动的次数。

师:有些组摆动的次数多,有的组摆动的次数少。针对这种现象,你能提

出什么问题?

生:摆摆动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 (板书:摆的快慢?)

三、实验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1、做出猜测:

①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摆的快慢(板书)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谁来说说你猜测。

②学生回答,教师随即板书。

生:与摆锤的重量有关;与摆线的长短有关;与摆的角度有关……

师:能说得具体些吗?比如说:摆锤越重,摆得越……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摆线长短、摆角大小、摆锤轻重

2、实验验证

①提问:摆的快慢真的与这三个因素有关吗?(板书:?)怎么办?(生:做

实验)

②讲述:没错,我们的猜测要靠实验来验证。可是我们时间有限,因此,我们

分配下研究工作,1—2小组,研究“摆的角度”;3—4小组,研究“摆锤的重量”;5—6小组,研究“摆线的长短”,明白没有?(生:明白了)

③学生合作制定实验方案,讨论大屏的内容。

④(PPT)出示各个实验的注意事项及温馨提示。

⑤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辅导。

⑥学生汇报。

四、拓展与延伸

1、(出示摆钟)老师家里的这个机械摆钟总是比准确的时间快了几分钟,你们能运用今天学到的有关摆的知识帮老师想个办法吗?

生:把摆线加长

师:为什么会想到加长摆线呢?

生:摆线加长,时间就会走慢一点了。

师:谁能说得更完整一点?(摆线长短会影响摆动的快慢,所以机械摆钟的摆线加长,摆动就变慢了,时间就走慢了)

师:你们觉得他表达得完整吗?你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不仅掌握了知识,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2、生活中哪儿有摆?

学生发言

师展示多媒体补充。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练习册第26页第1、2大题。

板书设计:

摆线长短有关摆的快慢?摆角大小

无关

摆锤轻重

营造五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营造五环节高效课堂 赵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就五环节教学模式课堂实践心得,与大家探讨交流,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彻底改革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创建学生合作学习的高效课堂。为此,我镇中心校提出、推广实施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即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练习检测、总结拓展)坚持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宗旨,坚持以教师的引导为主线,坚持以使用鼓励性语言为原则,坚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回想近年来的实施情况,我感到很欣慰。走近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他们的变化很大:胆子大了,信心足了,有礼貌了,脸上有笑容了……特别是课堂上思维更活跃,发言更积极,自学更认真,展示更充分,探究更深入,争论起来有理有据,不卑不亢,俨然一个个小法官,这就是五环节教学的魅力!下面就如何营造五环节高效课堂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自主预习 本环节包括读(读课本、读资料等),看(看例题、看插图等),做(做练习、做游戏等)。这一环节是学生独立完成的环节,其基本要求是: 1、必须围绕教师的要求(教学目标)进行,防止无目的的“学”,

关键要建立预习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巡视,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和个别指导; 2、教学目标必须具体化、问题化(习题化),力戒出现无思考价值的问题; 3、授课前,教师通过提问抽查,检查预习情况,巩固预习成果. 二、合作探究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促进知识的主动建构,这对教师优化设计教学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现在合作学习上,有以下几种情况:1、合作目标与任务呈现;2、小组预习与合作讨论;3、组内交流与集体讲授。而合作学习中的评价要注意:①评价要贯穿合作学习的全过程;②评价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③评价多用正强化,慎用负强化(即评价要有针对性)。而在合作学习前必须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提炼知识点大胆尝试练习题,在学生想把自己理解的内容,所学的知识告诉别人时,提前整理出最简炼的讲稿——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这一环节是以学生为主教师参与为辅的共同研究环节,其基本要求是: 1、在“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集体来解决,防止教师包办代替; 2、要特别注意学生在“学”中出现错误的分析; 3、鼓励大胆表述和学会倾听;

【优质课、示范课、研标课、公开课】教科版小学科学《摆的研究》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 课 《摆的研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实验设计,让学生明白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初步意识到精确测量结果的得出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2. 在学生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在实验过程中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发现新问题的重要性。 3. 培养对新问题有继续探究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能够联系已有认识合理推测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 2. 能够设计对比实验,通过控制变量进行改变摆的摆锤、摆的摆长对摆的摆动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3. 能够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且根据分析进行推测。 科学概念目标: 通过两组对比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

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教学重点 经历改变摆的摆锤轻重与摆绳长短对一定时间内摆的摆动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探究。侧重于引导学生控制探究变量和分析实验误差。教学难点 能够通过合理控制变量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并应用于解决生活问题。教学准备 1. 材料准备 学生材料:三个相同大小的铁垫圈、一根长的摆绳、铁架一个、秒表一只、实验记录单一份。 教师材料:上节课中学生关于摆的摆动次数的实验记录表、摆绳长度一样摆锤长度不一样的摆。 2. 知识准备 知道摆是由摆绳和摆锤组成,知道摆的摆动快慢与摆动幅度没有关系,对比实验的知识。 课前活动: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活动。用你的身体模仿一下摆的运动,比一比看谁模仿的像!预备,开始。你觉得摆是怎样运动的?(你这样模仿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发现同学们都非常的善于观察,关注到了摆的特点。我想在这节课上你肯定会有更多的发现!上课。 教学过程

高中物理-单摆教案 (3)

高中物理-单摆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单摆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和做简谐运动的条件 2. 知道单摆做简谐运动时回复力的特点和表达式 3.知道单摆(偏角θ较小时)的周期与振幅、摆球质量、摆长和当地重力加速度g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知道测量单摆周期的方法,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2.通过探究过程体会猜想、设计实验、分析论证、评估等科学探究要素; 3.通过制定探究方案体会“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实验,领悟实事求是的理念,并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 2.通过动手合作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体会研究的乐趣。 【重点、难点、疑点】 1.重点:单摆的振动规律和周期公式。 2.难点:单摆回复力的分析。 3.疑点:怎样确定单摆的振动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以及具体关系。 【教具准备】 摆球、铁架台、细线、支架、盛砂漏斗、硬纸板、砂、计算机、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弹簧振子,知道弹簧振子做简谐运动。 那么:怎么判断物体的运动是否是简谐运动 答:有两种方法:方法一:位移时间图像为正弦 函数 方法二:物体在跟位移大小成正比、并且总是指 向平衡位置的回复力作用下的振动F =-kx 在生活中有很多种机械振动。比如建筑物挂钟的 振动、房顶吊灯的摆动、秋千的运动、座钟的钟 摆的摆动。这些运动都是摆动。我们对实际生活 中的摆进行理想化处理,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 要因素,这样所构建的模型称之为单摆。

二、新课教学 (一)单摆 问题:以上这些运动有什么共同点? 物理中常抽象出一种模型 1、单摆概念:细线一端固定在悬点,另一端系一个小球,如果 细线的质量与小球相比可以忽略;球的直径与线的长度相比也 可以忽略,这样的装置就叫做单摆。 ①摆线质量m 远小于摆球质量 M,即m << M ②摆球的直径 d 远小于单摆的摆长L,即 d <<L。③摆球所受空气阻力远小 于摆球重力及绳的拉力,可忽略不计。④摆线的伸长量很小, 可以忽略。 2、摆长:悬点到摆球重心的距离。摆长 L=L0+R (二)单摆的运动 问题1:运动的平衡位置在哪里 细线竖直下垂,摆球所受重力G和悬线的拉力F平衡,O点就是摆球的平衡位置。问题2:摆球的受力情况小球收到的力有重力、拉力 问题3:小球的运动情况分析以点O为平衡位置的振动 以悬点O’为圆心的圆周运动 问题4:力与运动的关系 回复力大小:向心力大小: O` O θ sin mg F= 回 θ cos mg N F- = 向

步教学法

“五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 一导课导学 (1)导入新课,出示教学目标 教师要在学生自学之前让他们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感知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而且可以在接下来的自学活动中做到方向明确,有的放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目标的陈述要力求简明扼要,层次清晰,并在广度和深度上与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保持一致,既不降低,也不拔高。 (2)出示自学指导,指导学生自学 在这一阶段,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他们需要自学什么内容,怎样进行自学、可以用多长时间,最后要达到什么要求等等。学习有了具体的范围和要求,而且有了规定的时间限制,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时有了一定的压力,适当增加学习的紧张程度,提高学生自学的效率。如果在自学时给学生提供具体的方法指导,长期坚持下去,还有利于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增强自学能力。学生自学前的指导一定要具体、明确,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心中有数,才能在自学的过程中增强针对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自学”是指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进行积极的阅读思考理解课本知识,并内化到自身。教师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要进行一定的督查,及时表扬和鼓励那些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同时重点巡视中差学生,可以给后进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其端正自学态度,使他们也变得认真起来。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得只关心一个学生或少数几个学生,而放弃了督促大多数学生。 二展示新知 教师在这一阶段,通过提问、学生板演等形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判断和归类整理,为有的放矢地进行“解惑”做准备。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能动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是为了让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暴露出的问题,以便增强接下来的“教”的针对性,不致重复学生自己已经学会的内容。因此,这一环节称为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二次备课”。再者,提问时要尽量照顾到后进生,如果后进生都学会了,那么就可以保证全班同学基本上都已经达到了本节课的目标。 三质疑解惑 “质疑解惑”是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结合“展示新知”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所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它的作用主要是对学生的自学进行一定的梳理和必要的纠正、补充,同时也是对学生自学的更高一层次的深化和提升,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是极为关键的。 教师在“质疑解惑”阶段要做到三个“明确”:一是要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主要指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带有普遍性倾向的问题,也就是学生目前尚未掌握的教材内容,

“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流程

“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五环节”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包括“五环节”:即目标导学、自主学习、分组展示、合作探究、当堂达标五个教学环节。 一、目标导学环节 【操作】1.巡视检查预习作业; 2.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3.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看或读投影或导学案。 【时间】2分钟左右。 【目的】学生在自学前,让他们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主动围绕目标探索性学习。 【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看投影或导学案,明确了学习目标。 【教师的主导地位】准确揭示目标,引导学生追求目标。 【注意点】 ①学习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目标要具有可测量性,不能模糊不清。知识能力和方法目标容易测量,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则不容易测量,教师每堂课只需出示知识能力和方法目标,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一般不作为向学生揭示学习目标的内容。 ②要准确地设定学习目标,在广度和深度上与教材、课程标准的要求保持一致。既不能降低,也不拔高,该“会运用”的,就要能当堂运用,不能人为地降低到“知道”的要求上。 ③学习目标要具体,不要抽象,要简明扼要,不宜内容太多,要通俗易懂,让学生一目了然。 ④出示学习目标的时间要适当,应让学生读完后还有点思考余地。目标出示之后,教师一般还要用激励的话语鼓励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⑤要始终围绕学习目标实施教学,不能偏离学习目标。一节课,在有限的45分钟时间内,师生要做最有效最有价值的事。每节课教师都要不断问问自己,本节课的主要目标任务是什么?我有没有偏离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环节 【操作】1、教师进行自学指导; 2、学生自学、操作,教师巡视; 3、学生完成自学检测。 【时间】8-10分钟。 【目的】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怎么自学,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如何检测的基础上,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认真自学,完成自学检测。 【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究知识。 【教师的主导地位】指导学生自学方法,端正学生自学态度,确保人人自学高效。 学生在自学时,教师在课堂上全过程精心地组织、指导。学生自学,教师用眼睛巡视。教师巡视的目的和任务有两个:一是要组织教学,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认真读书,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激励他们更加认真地自学。尤其要盯住班内的后进生,对个别精力不够集中,没有按教师自学指导要求做的,要给以个别提示。可以给后进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其端正自学态度使他们变得认真起来。一个班级无论有多少学生,教师始终要把后进生装在心里,看在眼里。二是全面了解学情。教师全面了解学情就是为下一步的检测和点拨讲解做准备。 【注意点】 ①明确自学内容。即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有的教材内容单一,一般一次性自学;有的教材内容多,可视情况分几次自学,但每次自学前都必须写清楚自学的内容。教师的功夫要下在课前,要精心设计自学指导和检测。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摆的秘密》名师公开课配套说课稿 青岛版

摆的秘密 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6课《摆的秘密》。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法、学法”、“教学设计”这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分析】 《摆的研究》是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课。这课是在学生学习《机械摆钟》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此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本课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在玩摆的过程中猜测出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几个因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第二部分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改变摆绳的长短来验证自己的猜测。这部分也是教学的重点。第三部分是在学生充分实验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与摆锤的重量没有关系,与摆线的长短有关。根据这一课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六年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及认知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通过改变摆线的长短进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2、通过实验让学生意识到精确的测量结果是需要反复测量,初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验证态度。 3、让学生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 4、通过自己的实验,初步了解影响摆动快慢的因素是摆长。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摆线、螺丝帽,铁架台,记录单,秒表,直尺 【教法、学法】 1、教法:我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综合本课的特点,我将采用实验法、对比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结果。 2、学法:与教学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互相合作,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总结出科学知识。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课的开头我课件展示:在没有别人的帮助下,一个体重最重,一个把绳缩短,一个力气最大,这样三个小朋友在荡秋千,判断谁是荡秋千的高手?从生活中常玩的秋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激发学生探究意愿。 二、实验过程: 1、课件出示摆:先让学生认识摆锤、摆绳和摆幅度,并说明摆摆动来回为一次。接着引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你认为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2、根据学生提出的假设,让学生说说探究方案及注意事项,我再加以补充说明,使学生意识到在实验中会控制无关因素,从而保证所要研究的问题客观、公正。 3、开始实验验证: (明确本课的测量方法是测量60秒内摆摆动的次数) 活动、在学生有基础上,这一环节中我采用“引”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自已动手做实验来研究摆长与摆的快慢的关系。 1、首先提出问题:①摆长与摆的快慢有没有关系呢? 这里让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可以提示让学生进行实验验证,接着让学生动手实验。

单摆教案

单摆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理解单摆振动的特点及它做简谐运动的条件; (2)掌握单摆振动的周期公式。 2.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周期的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由实验现象得出物理结论的能力。 3.在做演示实验之前,可先提出疑问,引起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让学生先猜想实验结果,由教师实验验证,使学生能更好的有目的去观察实验。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重点在于掌握好单摆的周期公式及其成立条件。 2.本课难点在于单摆回复力的分析。 解决方案:对于重点内容通过课堂巩固练习加深印象。本课难点在于力的分析上,由教师画好受力分析图,用彩粉笔标示,同时引导学生看书,这部分内容属于A类要求及了解内容,只要使大部分学生能明白基本过程即可,重在强调最后结论。 三、教具 1.演示单摆振动周期的影响因素 三个单摆:两个摆长相同,质量不同;两个摆长不同。 2.投影仪,投影片。(内容见附录)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什么是简谐运动? 答:物体做机械振动,受到的回复力大小与位移大小成正比,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反。 前节课我们学习了弹簧振子,了解了简谐运动和振动周期。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见 到钟表店里摆钟摆锤的振动(教师展示摆钟钟摆的振动),这种振动有什么特点呢?它是根据 什么原理制成的?钟摆类似于物理上的一种理想模型——单摆。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单摆来解决以上的问题。 (二)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拿出单摆展示,同时介绍单摆构成)这就是单摆,一根绳子上端固定,下端系着一 个球。物理上的单摆,是在一个固定的悬点下,用一根不可伸长的细绳,系住一个一定质量的质点,在竖直平面内小角度地摆动。所以,实际的单摆要求绳子轻而长,小球要小而重,将摆球拉到某一高度由静止释放,单摆振动类似于钟摆振动。我们这一章研究的是机械振动,而单摆振动也属于机械振动,单摆振动也是在某一平衡位置附近来回振动,这个平衡位置,就是绳子处于竖直的位置。 我们在学习机械振动时,曾经提到过机械振动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运动中物体所受阻力要足够小;二是物体离开平衡位置后,总是受到回复力的作用。对于第一个条件单摆是符合的,单摆绳要轻而长,球要小而重都是为了减少阻力;第二个条件说 到回复力。 提问:单摆的回复力又由谁来提供? 答:单摆的回复力由绳的拉力和重力的合力来提供。(教师对答案先 不否定,通过对学生的提问,教师把受力图画在黑板上。) 1.单摆的回复力 要分析单摆回复力,先从单摆受力入手。单摆从A位置释放,沿AOB圆弧在平衡点O 附近来回运动,以任一位置C为例,此时摆球受重力G,拉力T作用,由于摆球沿圆弧运动,所以将重力分解成切线方向分力G1和沿半径方向G2,悬线拉力T和G2合力必然沿半

五环节教学模式

“五环节”高效教学模式解读 摘要:“五环节”高效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是:引——目标定向、激发兴趣;学——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点——组织研究、体验发现;用——应用实践、巩固提高;练——反思小结、课堂检测。实施“五环节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打造高效课堂,努力增强教师的课堂教学创新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五环节教学模式”的设计说明 第一环节:引——目标定向、激发兴趣 目标定向,是“五环节”高效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目标定向后,学生心中有目标,努力有方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由然而生,学习的主动性会增强,学习的效率也会提高;目标定向后,教师心中有程序,讲评有重点,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参与学生活动有预设、有安排,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教学目标能有效达成。 一般情况下,教师要提前在黑板上写出学习目标,开门见山地展示出来,让学生齐读,明确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内容及重难点。而后要求教师要用生动、幽默、精炼的语言,打造出一个富有悬念和启发性的“开场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教师要以真挚的情感、教学相长的态度、精湛的技能组织教学。 学习目标的制定应注意以下几点: 要体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这三个纬度,要符合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定位适度、要求明确。

要全面,即应该涵盖一节课所有的主要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应该具体掌握到什么程度,是认识、是了解、是理解、是掌握、还是要求会灵活应用,都要有层次的写具体、写明确;但目标也不宜太多,要适度把握。 目标制定时同时必需注意从孩子的角度进行目标的表述,如改变“培养……”、“激发……”这一类词,而用“尝试……”“学会……”“懂得……”“知道……”“能够……”这样的表达方式。 第二环节:学——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研究证明,“所有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因此,必须创设条件使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本环节教师提出教学目标,在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导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小组探究。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对比,对争议性问题进行探讨,小组长要掌握交流的顺序和讨论的节奏,做好记录,逐步补充和完善,不断修改和提升。把小组学习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出小组集中的疑点或新发现的问题。 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做一名参与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从而及时了解学生探究的信息,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为接下来的展示交流作好准备。在参与的过程中,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 第三环节:点——组织研究、体验发现 教师引导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各小组向全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将本组学习成果和质疑充分展示出来。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质疑,互相

摆的研究

小学科学:《摆的研究》 彩虹小学史长伟 【整体设计】 1.教材分析。 《摆的研究》一课是教科版五下年级“时间的测量”单元的第六课。在学生测量规定时间内摆的摆动次数的时候发现,摆钟的摆与自制的摆在15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可能不一样。有的摆得快,而有一些则摆得慢。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一个问题:在相同时间内,怎么不同的摆,摆动的次数会不一样呢?之前,学生已经观察过摆钟的摆和自制的摆,他们会联想到摆的摆动快慢可能与摆锤轻重、摆绳长短、摆幅大小等因素有关。 2.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五节课内容的学习与探究,对“时间”概念有了初步的感知,对人类历史上的计时工具(太阳钟、水钟等)的演变和制造原理有了初浅的了解与认识,而从《机械摆钟》一课开始,是对计时工具“摆钟”的制造原理和设计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学生已经掌握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操作技能和对“机械摆钟”的初步认识,尤其是在前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用摆计时的钟,初步知道钟摆计时的原理,能动手制作简单的摆,排除了摆幅的大小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为本节课的探究在思维和操作技能上进行了一定的铺垫。另外,学生在进入五年级的学习中,经常要开展一些控制变量的科学探究活动。因此,本课的研究方法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五年级的学生在实验探究能力方面还不是很强,所以,在本课的探究学习中,引导学生控制变量和分析误差仍将是本课的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的整体设计从三个层面展开探究学习。第一层面是要求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并设计探究方案;第二层面是对自己的推测进行实验验证,并对探究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实验结论;第三层面是利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相应的生活问题,从而让科学学习应用于实际生活,并为下节课学习《做一个钟摆》做好铺垫。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充分经历“问题发现——方案设计——实验探究——数据分析——解决问题——新生问题——拓展研究”的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短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 预测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改变摆的摆锤,摆的摆长对一定时间内摆的摆动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数据与现象分析,并得出初步结论,发现新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意识到精确测量的结果是需要经过反复测量的;认识到实验中细心观察并发现新的问题是很重要的;对新问题有继续研究的欲望。 【教学重点】 经历改变摆的摆锤轻重与摆绳长短对一定时间内摆的摆动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探究,侧重于引导学生控制探究变量和分析实验误差。 【教学难点】 能够通过合理控制变量,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并应用于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准备】 1、学生实验准备: 自制“摆的研究”学具(包括铁架台、带角度指针的量角器+绑55厘米细线的小塑料瓶摆锤20克、40克、60克各一、木头横档、束扣、票夹)、秒表、实验记录单。 2、教师实验准备:自制“摆的研究”教具(包括带角度指针的大量角器、80厘米摆长200克重的1号塑料瓶摆锤、160厘米摆长500克重的2号塑料瓶摆锤、120厘米摆长350克重的3号塑料瓶摆锤、电工梯、铁横档),自制“摆的研究”学具两个(摆绳同长,摆锤形状相、重量相同、长短不一),自制教具“模拟秋千”、课件、实验记录单、秒表。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两口摆长不一的机械摆钟摆动的情景视频。 (一)问题导入

做一个钟摆教案

3.7 做一个摆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 2.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相同的绳长,摆锤重心高低不同的放法研究摆长的定义。 2.用比较的方法研究钟摆的摆动快慢。 3.对比摆长不同会影响摆的快慢,调整摆长,做一个30秒摆30次的摆。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准确测量,积极动手的重要性。 2.小组分工明确,乐于合作、交流和讨论。 【养成教育训练点】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 2.培养学生对新问题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摆长是固定点到摆的重心的距离。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教学难点】 一个摆重心的高低影响摆动快慢。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根宽1厘米长13厘米的钢条、棉线距离顶端长14厘米、两个钩码、一个小挂钩、一个计时器、记录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与哪些因素无关? 揭示板书:摆绳长短有关 二、研究摆长与摆速的关系 1.教师出示钢条做摆锤的摆,问:在这个摆中摆锤是什么? 教师演示钢条做摆锤摆的实验,全体师生测出摆的次数。 2.在钢条不同位置上挂钩码增加重量,学生猜测摆的速度并细说理由。 如果老师在钢条上增加摆锤的重量(挂钩码)这时摆锤是什么?摆摆动的速度会变化吗?如果在不同位置增加摆锤的重量,摆摆动的速度会变化吗? 3.设计实验,验证预测:测出钩码挂在不同位置时,20秒内摆动的次数,重复做三次。 要求改变钩码的位子,先把钩码挂在1格处(钩码加在最下端的摆)做三次实验;再把钩码挂在第9格处(从下往上数第9格)做三次实验。 小组讨论说说实验中要注意的问题:A.摆幅不要太大,摆锤容易碰到铁架台。B.小组各同学要分工合作,配合到位,特别是计时员和实验员。C.摆锤在摆动的过程中,铁架台容易晃动,要有同学按住铁架台。D.实验完毕后小组长马上把数据汇报给老师,其他同学分析数据,讨论结论…… 4.学生分组合作实验,教师巡视,完成的小组组长填写实验数据。

五步教学法英文教案

五步教学法英文教案:(Period 2 of Lesson 3 Book 2 浏览次数:3515 来源:现代教学网加入时间:2005-10-14 Teaching Plan (Period 3 of Lesson 3, Book 2) Teaching aims 1. Learn the new words “tiger, lion, rabbit, deer”(understanding only). 2. Learn the sentence patterns “Is it ...” “Yes, it is. / No, it isn’t.” 3. Learn to sing the song “Old MacDonald has a farm”. Teaching aids 1. A recorder 2. Some pictures of animals 3. Hanging charts of let’s talk. Teaching steps Step 1. Revision 1. Revise the names of animals learned before:

Show pictures of animals(cat, dog, fox, pig, chick, duck, hen, bee, bird, fish, frog, bear, monkey, panda, elephant, giraffe), and ask Ss to say them. 2. Revise the rhyme in Let’s chant: First listen to the recorder. Then ask Ss to repeat and recite the rhyme. 3. Revise the dialogue in let’s talk: Put up hanging charts, or show stick drawings of let’s talk. Listen to the tape. Ask Ss to repeat the dialogue of let’s talk. Then ask some students to act it out. Step 2. Presentation 1. Learn the new words “tiger, lion, deer, rabbit”: Ask the student to guess some riddles. Example: It’s an animal. It has red eyes and long ears. What is it? Ss may answer in Chinese. Some riddles can also be asked in Chinese. Example: 名字叫小花,喜欢摇尾巴,夜晚睡门口,小偷最怕它。(Dog) After guessing, ask Ss to take out the handwork materials. Say “Draw a tiger (lion, deer, rabbit)." Get Ss to take out the relative picture and draw it. After drawing all four, say “tiger (lion...)”and get Ss to h old up the relative picture. If possible, show the pictures of tiger(lion...) and ask Ss to say the Chinese meanings.

学习教学五环节心得体会

学习“教学五环节要求”心得体会 ----踏实做好五环节,教育方能显成效 汤凤记得大学的时候就学过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场所,学校教育也以其组织的严密性,作用全面性,内容系统性,手段有效性,形式稳定性区别于其他教育,而本次培训-----教学五环节的要求既应证了学校教育的这几个特点,同时也让我明白体现学校教育优势的方法。 一、上课要求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要方式,所以按照要求实施课堂教学是每个教师最基本的职责,我们除了要做好:严格执行重庆市课程计划,严格按照课程表上课,按时到达教室这些基本要求外,还应深入研究教材,以教材为基础,夯实双基的同时,注重思想教育,不单教会学生知识更应传授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既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又要讲究教学艺术灵活处理教学突发事件。教材是教学的好帮手,不仅能帮助教师把握重难点实施教学而且能为学生提供许多学习材料,比如说图片,历史材料,新科技资料等所以只有教师仔细研读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才能有效做好课堂教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固然重要,然而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点工作更是不可或缺,教师应该充分运用课堂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荣辱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以身作则,以情动人,规范学生行为,让学生做到知、情、行的统一;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学生学校学习的一项作要任务,也是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但是学会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更为重要,所以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更应该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与意识;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更能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因此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能更好的践行新课标要求;教学艺术更是保障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法宝,只有充分运用教学艺术,提高驾驭课堂和灵活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方能按时按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做一个钟摆教案分析

《做一个钟摆》教案分析 《做一个钟摆》教案分析 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过程与方法: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 摆的快慢;在不断尝试中,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心观察和准确测量的重要性;体会制作钟摆的乐趣。导学重点: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导学难点:调制出每分钟摆动60次的钟摆。导学准备: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棉线、一根宽1厘米长30厘米的木条、稍大金属片。学生活动单教师导学案 活动一: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 1、加装金属圆片是否影响每分钟摆动次数。 15秒时间里摆动次数记录无金属圆片的摆有金属圆片的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实验数据分析:( ) 两个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一样吗?我们怎么解释? 2、金属片的 位置与每分钟摆动次数的关系 15秒时间里摆动次数记录 10厘米处20厘米处 30厘米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实验发现与分析: ( ) 活动二:做个钟摆你估计每分钟正好摆动 60次的摆,摆长大约是厘米。在我们的试验中,摆长时,这个摆 每分钟正好摆动60次。 设计实验“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与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计划。(1)我研究的问题是: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与()有关(2)研究需要的材料有: (3)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导学反思:这一节课是在学生研究了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无关,和摆绳长短有关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安装金属片是否能改变摆摆动的快慢。因为这节课已经是关于摆的研究的第三课了,小组之间的配合程度都大大的提高了,实验的效率和效果都不错,大多数小组都能较快的完成实验并能把我的发现写下来以备汇报只需。但是由于早上一节课只有35分钟,上惯了40分钟的课堂了,时间总差那个5分钟。以至于最后制作一个一分钟摆动60次的摆摆长大概多长,只能让学生根据

五步教学法――数学教学模式简介精选三篇

五步教学法――数学教学模式简介五步教学法――数学教学模式简介 数学教学要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是当今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还要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能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数学去解决问题,并且获得自我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情境导入 1.《课标》阐述: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要注意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

生、形成与发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情境设置的基本要求: (1)就相关内容的教学而言,特定情境的设置不应仅仅是敲门砖的作用,也不是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 (2)应当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 3.注意问题: (1)情境设置不应唯一的被理解为生活情景。 (2)应当更加重视对于日常数学与学校数学的不同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并切实做好两者间的必要转化,包括由日常数学上升到学校数学,以及由学校数学向现实生活的回归。 (二)探究体验 本环节包括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课标》阐述: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和意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五环节教学模式

五环节教学模式 一)基本训练激趣导入 这一步是为学生先学打下基础,是学生进行“自学”前的准备阶段。对解决尝试问题的基础知识先进行准备练习,然后采用“以旧引新”的办法,从准备题过度过“尝试题”发挥旧知的“迁移”作用,为学生学习解决尝试题铺路搭桥这一环节可视教材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 (1)尝试题引路。 (2)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的教育情景。 总之在这一阶段,通过尝试题的引路或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迫切要求学习的心理状态下开始新的一课。 二)认准目标指导自学 认准目标,即把一堂课的学习目标准确地把握住,这既是对学生说的,也是对教师说的。教师和学生只有目标明确,方向才不会跑偏,才会集中精力攻主要问题,才会高效。目标的认定方式可灵活多样。既可课前重点认定,也可课中逐一认定。 出示尝试题后,学生转入自学,这里关键的是教师要根据学情出示相应的自学指导。让学生自学提示的引导下,更加有目的的自学。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自学情况,特别应关注学困生的自学指导。同时要对学习态度不端正,不守纪律的学生以正面引导。 (三)合作学习引导发现 合作学习首先是“兵教兵”,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有了问题学生之间可以讨论、可以在课本范例中获得启示、也可以向老师请教,解决开始提出的尝试题,这也是学生自学后的第一次反馈。最后教师抓住普遍性的关键问题认真点拨,作最后的概括讲解,把新知纳入学生的知识系统。 (四)变式训练反馈调节(8分钟左右) 这是第二次的集中反馈,学生经过了前面的自学,解决了尝试问题,还没有从本质上抓住问题的特征,有必要进行巩固。 这一层次教师要通过变式题的训练使学生从本质上了解所学知识,从多角度掌握解题的方法从而达到训练学生的思维掌握解题技能技巧的目的。教师也可以从这次训练中发现前面没有解决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明确。 这个模式的指导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改变原来僵死的教学模式,体现“先学后教、先试后导,当堂训练”的思想。充分运用变式训练和分层测试,训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感受。从而达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终目的。 模式说明:这只是一个基本模式,由于教学情况是不相同的,生搬硬套一个模式是不科学的。因此以上五步的操作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应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情况以及教学条件的变化而灵活应用。增加一步或减少一步,或合并均可以。但“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基本特征不能变。因此,从基本式可派生出许多变式。 (五)分层测试效果回授 独立作业是一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分层测试是从面向全体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独立作业题,包括基础题、综合题和拓展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学习都有所得,都能从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感受。这样设计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教师也能从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反思自己教学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指导学生和改进教学。

图形拼摆美术教案

图形拼摆美术教案 一、图形拼摆教学目标 1、平面构成设计的基础知识,图形拼摆使学生初步理解基本形图形拼摆的概念、构成,以及基本形在平面构成设计中的意义。运用形象与空间关系的规律,设计出新颖的图形拼摆图案。 2、学习用分割、组合的方法获得基本形,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巧妙组合、色彩搭配,图形拼摆完成简单的平面构成设计。培养、锻炼学生的组合造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发展抽象思维。 3、通过动手拼摆、操作,使学生初步了解分解构成的原理,增强设计意识,并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培养探索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平面构成已发展成为现代造型设计教学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平面构成在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纺织印染、时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商业美术设计等领域中被广泛运用。本课的编写目的就是向学生介绍浅显的平面构成的知识,并作简单的练习。平面构成是一种理性的造型行为,是将两个以上的基本形在二维的平面内,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分解并重新组合成新的单元,赋予视觉化的形态美感。扩大传统抽象图案和几何图案的表现领域,大大丰富了装饰图案的图像和表现手段。教材将“基本形的变化与排列”,“基本形的重复构成”,“平面形态的分解构成”等三项内容

作为平面构成的基础知识,以“图形拼摆”的游戏形式简单地介绍给学生,并与生活相联系。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较早地对现代设计有所接触,并通过构成方法的练习,初步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建立学生对形态的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观念,并且通过研究构成的形态及构成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基本形的变化与排列”和“基本形的重复构成”让学生了解基本形是平面构成中最基本的单位元素。图形是由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基本形用相加合成或相减分割的方法获得的。基本形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又可以构成更大的基本形。基本形的变化是极其丰富的,教材运用并列、对称、平移、重叠等方式组合成不同的新形象,图片充分体现了视觉上理性、明朗的美感。“基本形的分解构成”这一课时中,“分解”是对原始关系的解脱和破坏;“构成”则是对新关系的建立与创造。可加深学生对视觉元素、空间的整体关系与构成方法的认识,培养对形态的基本感受和创造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能自由、大胆、巧妙地用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形进行排列组合,运用接触、覆盖、透叠、分离、等变化方法构成各个不同的基本形。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难点:掌握基本形的构成方式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创新;“正形”与“负形”的相互转化这一平面构成形态的创造与表现的基本手段。●方案一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蜡笔、水彩笔,画纸,尺子,各种基本图形的硬纸片学具(圆形、方形、三角形、菱

教学五环节

教学五环节 一、什么是教学五环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主要是: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它的源头即是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的“五环节课堂教学法”,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小结、布置作业。抓好教学五环节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根本保障。 二、五环节的一般要求。 (一)备课 备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教师为上课做的准备工作,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主要涉及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两个方面。教师备课主要是做好三项工作,订好三种计划。 (1)做好三项工作。 A、钻研教材。这包括钻研课程标准、教科书以及有关的教学参考书。钻研教材可分三步走,即“懂”、“透”、“化”三个阶段。 B、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基础、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思想状况、个性特点、身体状况等。 C、考虑教法。它包括如何组织教材以及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2)订好三种计划。 在做好上述三项工作的基础上,制订好以下三种计划: A、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B、课题(或单元)教学进度计划; C、课时计划。即我们习惯上所称的“教案”。 (二)上课。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关键。 上好一堂课,应符合以下要求: 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组织的好。 5、教学效果好。 (三)作业布置与批改。 基本要求是:1、作业内容应符合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与深度,有助于学生对于“双基”的掌握和发展其智能; 2、选题要有代表性、典型性,作业分量要适当,难度要适中,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实行作业分层布置; 3、作业应与教科书的内容有逻辑联系,要有典型性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4、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教师要及时检查和批改作业,并作必要的讲评或个别指导。 (四)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教学工作的必要环节之一。辅导的方式有:指导学生课外作业;解答学生学习中的疑难;给基础差的学生补课;给成绩优异的学生个别辅导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