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形胶质细胞在中枢感觉信息处理中的作用

星形胶质细胞在中枢感觉信息处理中的作用
星形胶质细胞在中枢感觉信息处理中的作用

收稿日期:2011-03-16修回日期:2011-05-

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870834);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Y2110057);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计划(2008A04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项目(2010KYJD018).作者简介:孙缦利(1987-),女,硕士生,从事神经生理学研究.

通讯作者:虞燕琴(1971-),女,博士,副教授,硕导,从事感觉系统研究;E-

mail :yanqinyu@zju.edu.cn http :∥www.journals.zju.edu.cn /med DOI :10.3785/j.issn.1008-9292.2011.06.017

星形胶质细胞在中枢感觉信息处理中的作用

孙缦利,虞燕琴

综述

(浙江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浙江杭州310058)

[摘

要]在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两种神经细胞—

——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对于神经元的结构及其在信息处理和传递中的功能已经有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且对其机制也了解得比

较清楚。而相对于神经元来说,胶质细胞是否以及怎样参与神经信息的整合、传输,还没有很系统的研究。因为胶质细胞本身的电惰性,接受电刺激或机械刺激后不能像神经元那样发生动作电位,因此,很长一段时期内人们都认为胶质细胞的主要作用是支持和营养神经元,本身不具备信息传递和处理的功能。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一起共同参与神经系统中各项功能活动的调控。胶质细胞,

特别是星形胶质细胞在各种信息处理中起着重要作用。文中以星形胶质细胞在中枢感觉信息处理中的作用为主题作一综述。

[关键词]诱发电位,躯体感觉;星形胶质细胞;突触;感觉信息处理[中图分类号]R 33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

9292(2011)06-0673-07Role of astrocytes in sensory processing i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SUN Man-li ,YU Yan-qin (Department of Physiology ,College of Medicin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China )

[Abstract ]There are two types of cells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s (CNS )of mammals-neurons and glia.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neurons have been thoroughly studied ;while the role of glia i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has not been systematically studied because they cannot produce action potentials like neuron.During the past decades ,

glial cells were considered to play a supportive role in CNS instead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Recently ,a variety of studies suggest that glial cells are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 regulation of brain function associated with neurons.Glial cells ,especially astrocyte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different sensory processing.In the present article ,we review the role of astrocytes in sensory processing in the CNS.

[Key words ]Evoked potentials ,somatosensory ;Astrocytes ;Synapses ;Sensory processing

[J Zhejiang Univ (Medical Sci ),2011,40(6):673-679.]

第40卷第6期

2011年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MEDICAL SCIENCES )

Vol 40No 6

2011

外界环境在生物进化生活过程中起着非常

重要的作用,

仅次于基因的影响。而生物体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

在微观条件下表现为生物体内各种细胞的活动。在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

系统中,

存在两种神经细胞———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对于神经元的结构及其在信息处理和传递中的功能已经有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且对其机制也了解得比较清楚。这主要是因为神经元具有的两个主要的特性,兴奋性和传导性。在受到刺激后,神经元膜上可以产生动作电位,这种电位可以通过电生理技术记录到,根据电位变化来分析神经元在信息处理中的作用。而相对于神经元来说,胶质细胞在外界环境变化时是怎样参与神经信息的整合、传输的还没有很系统的研究。因为胶质细胞本身的电惰性,接受电刺激或机械刺激后不会发生动作电位,因此很长一段时期内人们都认为胶质细胞是一类惰性细胞,像“胶水”一样粘附在神经元周围,其主要作用是支持和营养神经元,本身不具备信息传递和处理的功能。

随着各种实验技术的发展运用,现在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支持胶质细胞在调节突触活动、信息处理中也有重要作用,并非是传统的认

为只起营养支持神经元的作用[1]

。特别是在钙成像技术的成功发展运用后,可以在在体情况下实现对动物体内胶质细胞内钙信号的直接观察,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进步。因为胶质细胞

的兴奋主要表现为胞内钙浓度的升高[2-4],所

以,钙成像技术的发展对于在体条件下的胶质细胞的研究有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对胶质细胞的功能研究越来越深入。

胶质细胞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 )、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 )、小胶质细胞(microglia cell ),和周围神经系统中的包绕轴索形成髓鞘的施万细胞(Schwann cell )、脊神经节中的卫星细胞(satellite cell )等。其中以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最多,体积最大,对它的研究也最多。文中就以星形胶质细胞在中枢感觉信息处理中的作用作一综述。1

星形胶质细胞的结构及其膜上表达的蛋白

和通道

星形胶质细胞是胶质细胞中体积最大的一

种,胞体呈星形。由胞体伸出许多长而分支的

突起,

突起的末端常膨大形成脚板或称终足,既与脑内毛细血管壁也与神经元形成紧密联系,被认为对支持和营养神经元起重要作用,并参与血脑屏障的形成。上世纪70年代以后,当胶质细胞培养和膜片钳技术得到成熟的运用后[5],科学家们发现,和神经元类似,胶质细胞上也表达有不同的离子通道及各种转运体、受体,通过对这些离子通道及转运体、受体的研究,使人们对胶质细胞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有更深入的了解。1.1

星形胶质细胞上的离子通道星形胶质

细胞上主要表达K +

Na +和Ca 2+通道。在培养的细胞和脑片上,大量的电生理[6]

、免疫组化[7-8]

实验数据证明,星形胶质细胞上存在有

K +、Na +通道。经典的概念认为K +外流是动

作电位产生的标志,

而Na +

通道又是存在于兴奋性细胞膜上的一种通道,但胶质细胞是非兴

奋性的,这似乎有些矛盾。有研究表明,在病理条件下(癫痫或者胶质瘤),当受到刺激时,星

形胶质细胞上的K +

Na +通道表达会大量增加,从而产生类似于动作电位的反应[9]

。这说

明星形胶质细胞并非完全懒惰,虽然在生理条

件下是不会产生动作电位,

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有电活性的。星形胶质细胞之间存在广泛的缝

隙连接,这种电活性可以通过缝隙连接向周围其他星形胶质细胞扩散,形成局部电流回路[10]。

有研究报道星形胶质细胞在激活神经递质

释放G 蛋白偶联受体之后,细胞内Ca 2+

的浓度会提高

[11]

。这种观点说明,星形胶质细胞不仅

有神经兴奋的形式,而且可能是大脑信息处理

的积极参与者。最近几年,人们对星形胶质细胞内钙升高在神经生理学上的功能,尤其是在调节突触活动方面的研究逐渐深入。1.2

星形胶质细胞上表达的受体和转运体星形胶质细胞膜上表达的受体主要有离子型谷

氨酸受体(AMPA 受体[12-13]

和NMDA 受

[14]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 )[15]

、γ-氨

基丁酸受体(GABA 受体)[16]和P2Y 受体

[17]

等。通过这些受体,星形胶质细胞可接受来自

邻近的神经元、

胶质细胞及本身分泌的信号,并·476·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第40卷

通过自身功能、代谢和形态改变,影响神经系统的整体功能。

星形胶质细胞还表达有多种神经递质的转运体,如谷氨酸转运体[18],通过其表达的转运体吸收突触释放的相应的神经递质,以保持中枢系统的稳态。

2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近年来很多研究表明,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调节突触功能和可塑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突触活动增加后,释放谷氨酸到突触间隙[19-20],星形胶质细胞上表达有谷氨酸受体和转运体,将突触间隙中多余的谷氨酸及时转运到胞内,在经过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后,释放出的谷氨酰胺又被转送到神经元,作为谷氨酸的前体参与下一次的突触活动。

另外,神经元兴奋后,会提升胞外钾离子浓度,而邻近的星形胶质细胞感受到这种浓度变化后发生去极化,细胞内钙升高,星形胶质细胞兴奋后会释放一些胶质递质,如ATP、D-丝氨酸[21-22],从而反馈调节神经元突触活动和可塑性。有实验表明,给予神经元低频串刺激(10 Hz,1s)能够激活附近星形胶质细胞释放ATP,其快速降解产物腺苷,可以扩散到邻近突触而介导突触短时程抑制(STD)[23]。而神经元在高频刺激下,能够兴奋星形胶质细胞释放D-丝氨酸,作为NMDA受体的共激动剂,异化神经元突触反应长时程增强(LTP)的诱导[24]。

与此同时,因为胶质细胞之间、胶质细胞与神经元之间可以通过缝隙连接相连[25],因此星形胶质细胞的兴奋可以通过缝隙连接传播到周围的胶质细胞及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释放的ATP能够在突触的微环境中激活突触前P2Y 受体而抑制神经元突触反应。另有研究表明,星形胶质细胞上也表达有P2Y受体,ATP通过作用于P2Y受体引起星形胶质细胞递质的释放以及胞内钙浓度的升高[26],进而调节突触传递效能[27]。

3星形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感觉信息处理中的作用

前面说过外界环境在生物生活进化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外界环境中各种刺激因素包括各种感觉信息通过感觉神经系统向中枢传送,到达中枢相应的皮层代表区,如体表感觉皮层、视觉皮层、听觉皮层、痛觉皮层等,经过中枢的整合处理,将信息发送到下级结构,使生物体做出各种反应。近年来的关于感觉皮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视觉皮层与体表感觉皮层。

桶状皮层作为体表感觉皮层中的一个主要部分,其第IV层中每个功能柱与啮齿类动物的面部须触须具有一一对应性[28],每个功能柱中的神经元主要接受来自对应一根主要触须的传入信息,并产生诱发反应。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在刺激触须时记录到神经元的电活动,又可以通过钙成像观测相应脑区星形胶质细胞钙变化。

视觉信息处理过程相对比较复杂,一般在哺乳动物中,当给予光刺激时,双眼接受的光线刺激即会影响对侧也会影响同侧的视纤维[29]。但是在大鼠的视觉系统中,其视交叉处80% 90%的视纤维只感受来自对侧眼睛光线信息[30-31],这就为视觉信息的处理机制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型。

之前有报道,在给予高频电刺激[32]、机械刺激[33]、创伤[34]、受体激动剂[35]或者激光[36]等刺激时,星形胶质细胞会发生钙升高的现象,但星形胶质细胞对于在体生理刺激有什么样的反应,在这样的生理感觉信息处理中起什么样的作用?没有实验依据。直到近期,有研究发现在在体情况下,当给予外界生理感觉刺激如触须刺激[37]、视觉刺激[38-39]时,除了能引起相应脑区(触须刺激对应桶状皮层,视觉刺激对应视皮层)神经元的电活动,也能够引起相应脑区星形胶质细胞的内钙升高,并且这种钙升高是由于星形胶质细胞内源性钙的释放引起的。

Wang等研究表明,触须刺激引起的星形胶质细胞内的钙信号的变化与触须刺激频率有关,当给予5Hz触须刺激时,星形胶质细胞内钙信号最强,周围神经元的活动也最强,表现为记录到的LFP的幅度最高;而给予更低(1Hz,3Hz)或者更高(7Hz,10Hz)的触须刺激时,星形胶质细胞内钙信号会减弱,与之对应,周围神

·

576

·

第6期孙缦利,等.星形胶质细胞在中枢感觉信息处理中的作用

经元的活动也减弱,表现为记录到的LFP 的幅

度降低[37]

。Dienel 等研究发现,

视觉刺激引起的星形胶质细胞内的钙变化与光刺激的强度和

频率有关[39]

。在视觉剥夺的动物,其视觉神经系统中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动较正常低。而对视觉系统完整的清醒大鼠进行光刺激时,其星形胶质细胞活动增高,而且与光刺激的闪光频率相关,当给予12Hz 光刺激时,星形胶质细胞内的钙信号比较高;当给予4Hz 或者16Hz 光刺激时,星形胶质细胞内的钙信号会减弱,但都比黑暗中的钙信号强。

这些实验揭示星形胶质细胞可以感知外界感觉刺激,引起本身的内钙浓度变化,并且星形胶质细胞的这种钙变化对于周围区域的神经元的电活动有明显的调节作用。那么星形胶质细胞在外界感觉刺激引起钙浓度的变化后,又是怎样调节神经元的活动的呢?

近期一些工作表明,星形胶质细胞内钙升高后,会引起一系列的信号分子释放,比如ATP 、D-丝氨酸等。ATP 会快速降解为腺苷,腺

苷可以扩散到邻近突触而介导STD [23]

。D-丝

氨酸则有助于LTP 的诱导[24]

。这些研究说明,

星形胶质细胞能够感知外界刺激,并在这些感

觉信息的传输与加工处理中起重要的作用。大家都知道,星形胶质细胞膜上表达有很多受体、转运体,那么这些元件在星形胶质细胞参与神经信息整合过程中分别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其实,尽管星形胶质细胞上表达多种受体、转运体,但在其参与的感觉信息处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主要是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和谷氨酸转运体。3.1

星形胶质细胞膜上表达的mGluR 在中枢感觉信息处理中的作用mGluR 是通过G-蛋

白偶联,调节细胞内第二信使的产生而导致代

谢改变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在在体实验中,当给予触须刺激时,桶状皮层的星形胶质细胞内钙会升高,而当局部注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的拮抗剂LY367385或者MPEP 后,再给予触须刺激,星形胶质细胞内的钙浓度没有发生变化,但是相应区域的神经元的活动增强

[37]

。这

是因为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可以调节钙通道的活动,使星形胶质细胞的代谢发生改变,进而引起

星形胶质细胞内钙浓度的变化,这种变化又以钙波的形式通过缝隙连接向周围的神经元扩散,引起突触活动的改变。所以星形胶质细胞上表达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在中枢感觉信息处理中有重要的作用。3.2

星形胶质细胞膜上的谷氨酸转运体在中

枢感觉信息处理中的作用

星形胶质细胞可以

通过其表达的转运体吸收突触释放的相应的神

经递质,

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有多种,在哺乳动物中谷氨酸是最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也是

一种潜在的神经毒素,可以引起的神经元兴奋,但这种兴奋毒性可能导致神经细胞的死亡。因此,为保持中枢系统的稳态必须要及时清除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的谷氨酸,而星形胶质细胞利用其表达的谷氨酸转运体清除谷氨酸是最主要的途径。

当给予外界感觉刺激时,星形胶质细胞兴奋,内钙升高,其周围神经元活动受到抑制;而当局部注射谷氨酸转运体的抑制剂TBOA 后,发现星形胶质细胞内不再出现钙升高现象,其周围神经元活动增强

[38]

。说明这种给予外界

感觉刺激后表现出来的星形胶质细胞内的钙升高会调节其周围神经元的活动,并且,这种调节主要是由谷氨酸转运体的活动介导的,揭示星形胶质细胞膜上的谷氨酸转运体在中枢感觉信息处理中的作用。4

星形胶质细胞的光遗传学研究

现在发展运用了一种光基因技术或者叫光

遗传技术—

——结合遗传工程与光来操作个别神经细胞的活性。在光遗传学试验中,我们能够在感兴趣的靶细胞上表达来自视蛋白的光学门

控离子通道,在特定波长的光的光照下,离子通道开放,引起细胞的兴奋(去极化)或抑制(超极化)。诸如视紫红质通道蛋白2(channelrhodopsin-2,ChR2),是一种光敏感的

阳离子通道,在475nm 的光照下,通道打开,阳离子内流,引起细胞膜的去极化,细胞兴奋。这样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某些神经功能的基本环路和细胞机制,阐明神经环路和细胞机制是怎样

影响与决定系统功能和动物整体行为的

[40-43]

。目前,在在体和离体实验中都已成功将ChR2

·676·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第40卷

转染到特定的神经元上并取得一定的成果[44],在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及脑片上也有研究报道[45-47],但在在体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星形胶质细胞上的研究还没有报道。近期有一研究报道,在在体实验中,将ChR2转染到脑干的星形胶质细胞上,发现星形胶质细胞可以通过其释放的ATP来控制呼吸节律[48]。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改进创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对于星形胶质细胞以及其他胶质细胞在神经系统信息处理中的作用等方面,也会取得突破性成果。

5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研究技术手段的发展以及大量实验的反复论证,对胶质细胞的研究,尤其是对星形胶质细胞的研究得到了很大的进展,星形胶质细胞的很多功能都被挖掘出来。通过对星形胶质细胞上表达的离子通道、受体、转运体的研究,我们已了解并认可星形胶质细胞在突触活动的调节、信息传递等方面的作用。星形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并不只起营养、支持等辅助作用,它也有主动的调控作用,并且,这种主动的调控作用在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稳定方面起着不可代替的地位。在体条件下,我们了解了星形胶质细胞在生理感觉刺激,如触须刺激、视觉刺激下的反应,及其在突触活动的调节作用,但对于星形胶质细胞在其他的生理刺激,如听觉刺激、痛觉刺激等的研究,还没有见报道。另外,对于星形胶质细胞参与的很多信号传导通路的机制还不甚清楚。这主要是由于普通的药理学手段和各种刺激,很难选择性地作用在脑内的星形胶质细胞而不影响神经元或其他种类的胶质细胞。现在发展运用的光基因技术,可以将光敏感通道质粒选择性转染到特定部位的星形胶质细胞上,从而研究特定区域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但目前这种技术还不是很成熟,实践中很多问题尚待解决。

References:

[1]KETTENMANN H,RANSOM B R.Neuroglia [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2]FIACCO T A,MCCARTHY K D.Astrocyte Calcium Elevations:Properties,Propagation,and effects on

Brain Signaling[J].Glia,2006,54:676-690.[3]SCEMES E,GIAUME C.Astrocyte Calcium Waves:What they are and what they do[J].Glia,2006,

54:716-725.

[4]PEREEAA G,NAVARRETEA M,ARAQUE A.Tripartite synapses:astrocytes process and control

synaptic information[J].Trends in Neurosci,

2009,32:421-431.

[5]HAMILL O P,MARTY A,NEHER E,et al.Improved patch-clamp techniques for high-resolution

current recording from cells and cell-free membrane

patches[J].Pfugers Arch,1981,391:85-100.[6]BRIGNONE M S,LANCIOTTI A,MACIOCE P,et al.Theβ1subunit of the Na,K-ATPase pump

interacts with megalencephalic leucoencephalopathy

with subcortical cysts protein1(MLC1)in brain

astrocytes:new insights into MLC pathogenesis[J].

Human Molecular Genetics,2011,20(1):90-

103.

[7]PRICE D L,LUDWIG J W,MI H,et al.Distribution of rSlo Ca2+-activated K+channels in rat astrocyte

perivascular endfeet[J].Brain Research,2002,

956:183-193.

[8]KRZEMIEN D M,SCHALLER K L,LEVINSON S R,et al.Immunolocalization of Sodium Channel

Isoform NaCh6in the Nervous System[J].Th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y,2000,420:

70-83.

[9]ALLEN N J,BARRES B A.Glia-more than just brain glue[J].Neurosci,2009,457:675-677.[10]MISHIMA T,HIRASE H.In vivo intracellular recording suggests that gray matter astrocytes in

mature cerebral cortex and hippocampus are

electrophysiologically homogeneous[J].J

Neurosci,2010,30(8):3093-3100.

[11]WILMOTT N J,WONG K,STRONG A J.A fundamental role for the nitric oxide-G-kinase

signaling pathway in mediating intercellular Ca2+

waves in glia[J].J Neurosci,2000,20:1767-

1779.

[12]ATTWELL D,GIBB A.Neuroenergetics and the kinetic design of excitatory synapses[J].Nature

Rev Neurosci,2005,6:841-849.

[13]HAMILTON N B,ATTWELL D.Do astrocytes really exocytose neurotransmitters[J].Nat Rev

Neurosci,2010,11:227-238.

[14]ZHOU Y,LI H L,ZHAO R,et al.Astrocytes

·

776

·

第6期孙缦利,等.星形胶质细胞在中枢感觉信息处理中的作用

express 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subunits in development ,

ischemia and post-ischemia [J ].Neurochemical Research ,2010,35(12):2124-2134.

[15]PEREA G ,ARAQUE A.Astrocytes potentiate

transmitter release at single hippocampal synapses [J ].Science ,2007,317:1083-1086.

[16]SERRANO A ,HADDJERI N ,LACAILLE J C ,et

al.GABAergic network activation of glial cells underlies hippocampal heterosynaptic depression [J ].J Neurosci ,2006,26:5370-5382.

[17]DUAN S ,et al.P2X7receptor-mediated release of

excitatory amino acids from astrocytes [J ].J Neurosci ,2003,23:1320-1328.

[18]SEIFERT G ,SCHILLING K ,STEINHAUSER C.

Astrocyte dysfunction in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 molecular perspective [J ].Neuroscience ,2006,7(3):194-205.

[19]HE F ,SUN Y E.Glial cells more than support

cells [J ].IJBCB ,2007,39:661-665.

[20]LEVENSON J ,ENDO S ,KATEGAYA LS ,et al.

Long-term regulation of neuronal high-affinity glutamate and glutamine uptake in Aplysia [J ].PNAS ,2000,97(23):12858-12863.

[21]ARAQUEL A ,CARMIGNOTO G ,HAYDON PG.

Dynamic signaling between astrocytes and neurons [J ].Annu Rev Physiol ,2001,63:795-813.

[22]NEWMAN E A.Glial cell inhibition of neurons by

release of ATP [J ].J Neurosci ,2003,23(5):1659-1666.

[23]ZHANG J M ,WANG H ,YE C ,et al.ATP released

by astrocytes mediates glutamatergic activity-dependent

heterosynaptic

suppression [J ].

Neuron ,2003,40:971-982.

[24]YANG Y ,GE W ,CHEN Y ,et al.Contribution of

astrocytes to hippocampal long-term potentiation through release of D-serine [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0,2003,100:15194-15199.

[25]FROES M M ,CORREIA A H ,GARCIA-ABREU

J ,

et al.Gap-junctional coupling between neurons and astrocytes in 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ultures [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9,96:7541-7546.

[26]FAM S R ,GALLAGHER C J ,SALTER M W.

P2Y1,purinoreceptor-mediated Ca 2+signaling and Ca

2+

wave propagation in dorsal spinal cord

astrocytes [J ].J Neurosci ,2000,20:2800-2808.

[27]JEREMIC A ,JEFTINIJA K ,STEVANOVIC J ,et

al.ATP stimulates calcium-dependent glutamate release

from

cultured

astracytes

[J ].

J

Neurochem ,

2001,77:664-675.[28]WOOLSERY T A ,VANDER L H.The structural

organization of layer IV in the somatosensory region (SI )

of mouse cerebral cortex.The

description of a cortical field composed of discrete cytoarchitectonic units [J ].Brain Res ,1970,17:205-242.

[29]CRUZ I F ,RAJENDRAN A ,SUNNA W ,et al.

Handling

Semantic

heterogeneities

using

declarative agreements [J ].In International ACM GIS Symposium ,2002,168-174.

[30]MIYAOKA M ,SHINOHARA M ,BATIPPS M ,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nsity of the stimulus and the metabolic response in the visual system of the rat [J ].Acta Neurol Scand Suppl ,1979,72:16-17.

[31]COLLINS D ,NEELIN P ,PETERS T ,et al.

Automatic 3D intersubject registration of MR volumetric data in standardized Talairach space [J ].J Comput Assisted Tomogr ,1994,18:192-205.

[32]ZONTA M ,ANGULO M C ,GOBBO S ,et al.

Neuron-to-astrocyte signaling is central to the dynamic control of brain microcirculation [J ].Nat Neurosci ,

2002,6:43-50.[33]ARAQUE A ,SANZGIRI R P ,PARPURA V ,et al.

Calcium elevation in astrocytes causes an NMDA receptor-dependent increase in the frequency of miniature synaptic

currents

in

cultured

hippocampal neurons [J ].J Neurosci ,1998,18:

6822-6829.

[34]RZIGALINSKI B A ,WEBER J T ,WILLOUGHBY

K A ,et al.Intracellular free calcium dynamics in stretch-injured astrocytes [J ].J Neurochem ,1998,70:2377-2385.

[35]VENANCE L ,STELLA N ,GLOWINSKI J ,et al.

Mechanism involved in initi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receptor-induced intercellular calcium signaling in cultured rat astrocytes [J ].J Neurosci ,1997,17:1981-1992.

[36]NEWMAN E A.Calcium increases in retinal glial

cells evoked by light-induced neuronal activity [J ].J Neurosci ,2005,25:5502-5510.

[37]WANG Xiao-hai ,LOU Nan-hong ,XU Qi-wu ,et al.

·876·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第40卷

Astrocytic Ca 2+signaling evoked by sensory stimulation in vivo [J ]

.Nat Neurosci ,2006,9:816-823.

[38]SCHUMMERS J ,YU H ,SUR M ,Tuned responses

of astrocyte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hemodynamic signals in the visual cortex [J ].Science ,2008,320:1638-1643.

[39]DIENEL G A ,SCHMIDT K C ,CRUZ N F.

Astrocyte activation in vivo during graded photic stimulation [J ].J Neurochem ,2007,103:1506-1522.

[40]BAMANN C ,KIRSCH T ,NAGEL G ,et al.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hotocycle

of

channelrhodopsin-2and its implication for channel function [J ].J Mol Biol ,2008,375(3):686-694.

[41]DEISSEROTH K ,KASAI H ,HALL WC ,et al.

High-speed mapping of synaptic connectivity using photostimulation in Channelrhodopsin-2transgenic mice [J ].PNAS USA ,2007,104(19):8143-8148.

[42]NAGEL G ,BRAUNER M ,LIEWALD JF ,et al.

Light activation of channelrhodopsin-2in excitable cells of caenorhabditis elegans triggers rapid behavioral responses [J ].Curr Biol ,2005,15:2279-2284.

[43]LIMA S Q ,MIESENBOCK G.Remote control of

behavior through

genetically

targeted

photostimulation of neurons [J ]

.Cell ,2005,121:141-152.

[44]WANG H ,PECA J ,MATSUZAKI M ,et al.High-speed mapping of synaptic connectivity using photostimulation in Channelrhodopsin-2transgenic mice [J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7,104(19):8143-8148.

[45]INNOCENTI B ,PARPURA V ,HAYDON PG.

Imaging extracellular waves of glutamate during calcium signaling in cultured astrocytes [J ].J Neurosci ,2000,20:1800-1808.

[46]WANG Z ,HAYDON P G ,YEUNG E S.Direct

observation of calcium-independent intercellular ATP signaling in astrocytes [J ].Anal Chem ,2000,72:2001-2007.

[47]NEWMAN E A.Propagation of intercellular

calcium waves in retinal astrocytes and Müller cells [J ].J Neurosci ,2001,21:2215-2223.

[48]GOURINE A V ,KASYMOV V ,MARINA N ,et al.

Astrocytes

control

breathing

Through

pH-dependent release of ATP [J ].Science ,2010,329:571-575.

[责任编辑张荣连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征订和征稿启事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浙江大学主办的报道医药学等方面研究成果

的学术性刊物,

从2003年起,正式被医学领域中最权威的美国《医学索引》,即IM /Medline 收录,刊物印刷本被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永久收藏。2008年,《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第五版)收录。此外,《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还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数据库、中

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美国《化学文摘》、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荷兰《医学文摘》、波兰《哥白尼索引》等收录。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主要登载医学、药学、生物医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学术论文。读者对象为医务工作者、医药学教育和科研人员,以及研究生等。《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欢迎广大作者来稿,稿件的取舍以学术质量为标准,一视同仁。投稿须知请查阅刊物网址(http ://www.journals.zju.edu.cn /med )上所登载的

《稿约》。《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地址: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邮编:310028;联系电话:0571-********;电子信箱:zdxbyxb@zju.edu.cn ;国内邮发代号:32-2,国外邮发代号BM 6585;订阅:全国各地邮局。

·

976·第6期孙缦利,等.星形胶质细胞在中枢感觉信息处理中的作用

星形胶质细胞在脑缺血中的双重作用

星形胶质细胞在脑缺血中的双重作用 2013-03-29 18:09 来源: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作者:吴政政等 脑缺血可诱发从细胞能量耗竭到细胞死亡的一系列级联事件,包括兴奋性氨基酸过度释放、自由基形成、炎症反应等。以往研究多局限于脑缺血对神经元的损伤,但由于人大脑中的星形胶质细胞数量是神经元的数倍,因此,在脑缺血后保护与维持星形胶质细胞功能同样重要。目前,由神经元、胶质细胞和毛细血管构成的“神经血管单元”(neurovascularunit,NVU)日益得到认可和关注,其在包括缺血性卒中在内的多种神经系统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缺血性卒中的治疗策略应致力于挽救整个NVU的功能,而星形胶质细胞正是NVU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证据表明,星形胶质细胞在脑缺血中具有多方面的复杂作用,一方面可促进神经元存活,另一方面也可加重缺血性损伤。现对星形胶质细胞在脑缺血中的保护与损害作用做一综述,探讨其调控机制,旨在为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1 星形胶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星形胶质细胞是胶质细胞的一类,其数量为神经元的5倍,是整个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CNS的生理和病理学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星形胶质细胞终足同时包绕着血管壁和神经突触,参与调控细胞代谢、血流、离子平衡、神经递质水平、神经传输和突触可塑性以及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通过缝隙连接相互作用,对神经元的存活至关重要。神经元、胶质细胞和毛细血管构成的NVU在缺血性卒中的病程进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星形胶质细胞作为NVU 的重要成分,一方面伸出大量终足参与BBB,另一方面参与形成神经元突触,被看作是继突触前和突触后成分之后的突触第三成分。脑缺血时,由于缺血核心区葡萄糖和氧供应完全终止,致使包括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在内的所有神经细胞发生不可逆性损伤。但是,缺血半暗带内的葡萄糖和氧供应尚部分维持,使星形胶质细胞可存活较长时间。利用氧一葡萄糖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模型进行的研究显示,星形胶质细胞对OGD 的耐受性好于神经元;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星形胶质细胞在OGD时能利用糖酵解产生ATP 供能,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然而,缺血性卒中时由于持续和严重的缺氧缺糖,星形胶质细胞的调控功能受损,严重影响着脑组织功能,如谷氨酸动态平衡、水平衡、BBB稳定、脑血流量调节、细胞外离子平衡、神经保护因子分泌等。 2 脑缺血与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 CNS发生的多种病理学变化,如卒中、外伤、肿瘤、变性性疾病等,均会导致星形胶质细胞活化。这种活化具有特征性的结构和功能变化,然而具体过程尚不清楚。星形胶质细胞是CNS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脑缺血时,缺血程度、血脑屏障破坏、炎症反应、代谢失衡、细胞兴奋毒性以及氧化应激均会影响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程度。 虽然普遍认为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是CNS疾病的病理学标志,但对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定义却并未能达成共识。目前认为,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包括4个特征:(1)由任何形式及程度的CNS损伤和病变引起的一系列分子、细胞和功能水平的变化;(2)随着损伤程度的加重,其分子表达进行性变化,细胞进行性肥大,严重时发生细胞增生和癍痕形成;(3)其变化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 一、概述 脑胶质瘤是指起源于脑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脑胶质瘤分为Ⅰ-Ⅳ级,Ⅰ、Ⅱ级为低级别脑胶质瘤,Ⅲ、Ⅳ级为高级别脑胶质瘤。本规范主要涉及星形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来源的高、低级别脑胶质瘤的诊治。 我国脑胶质瘤年发病率为5-8/10万,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尚不明了,目前确定的两个危险因素是: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和与罕见综合征相关的高外显率基因遗传突变。此外,亚硝酸盐食品、病毒或细菌感染等致癌因素也可能参与脑胶质瘤的发生。 脑胶质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和癫痫发作三大类。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等影像学诊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磁共振灌注成像(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等对脑胶质瘤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确诊需要通过肿瘤切除或活检获取标本,进行组织和分子病理学检查,确定病理分级和分子亚型。目前主要的分子病理标记物包括: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状态(co-deletion)、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α地中海贫血伴智力低下综合征X连锁基因(ATRX)突变、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启动子突变、人组蛋白H3.3(H3F3A)

K27M突变、BRAF基因突变、PTPRZ1-MET基因融合、miR-181d、室管膜瘤RELA基因融合等1,2。这些分子标志物对脑胶质瘤的个体化治疗及临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手术可以缓解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并获得足够肿瘤标本用以明确病理学诊断和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测。手术治疗原则是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而常规神经导航、功能神经导航、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和术中MRI实时影像等新技术有助于实现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放疗可杀灭或抑制肿瘤细胞,延长患者生存期,常规分割外照射是脑胶质瘤放疗的标准治疗。胶质母细胞瘤(GBM)术后放疗联合替莫唑胺(TMZ)同步并辅助化疗,已成为成人新诊断GBM的标准治疗方案。 脑胶质瘤治疗需要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科、放射治疗科、神经肿瘤科、病理科和神经康复科等多学科合作,遵循循证医学原则,采取个体化综合治疗,优化和规范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大治疗效益,尽可能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提高生存质量。为使患者获得最优化的综合治疗,医师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随访观察,定期影像学复查,兼顾考虑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会和家庭活动、营养支持、疼痛控制、康复治疗和心理调控等诸多问题。 二、影像学诊断 (一)脑胶质瘤常规影像学特 神经影像常规检查目前主要包括CT和MRI。这两种成像方法可以相对清晰精确地显示脑解剖结构特征及脑肿瘤病变形态学特征,如部位、大小、周边水肿状态、病变区域内组织均匀性、占位效应、血脑屏障破坏程度及病变造成的其他合并征象等。在图像信息上MRI 优于CT。CT主要显示脑胶质瘤病变组织与正常脑组织的密度差值,

小鼠星形胶质细胞原代培养及分离纯化实验方案

小鼠星形胶质细胞原代培养及分离纯化实验方 案 经过相关文献阅读,参考了众多对于小胶质细胞培养方案,对比了不同方案的利弊优缺,整合了相对符合本实验室条件和实验要求的方法,如有其他变更方案,以修改后为准。 1.实验材料与试剂 剪刀、小镊子、小毛刷、DMEM/F12培养液、胎牛血清、马血清、0.25%,0.05%胰蛋白酶、PBS液、青霉素、链霉素、培养皿离心管、50 mL 细胞培 恒温细胞培养箱、倒置相差显微镜、细胞板、荧光标记二抗、0.4% 养瓶、CO 2 Trypan Blue染色液、抗小鼠OX42单克隆抗体和新生SD小鼠等 试剂配比: (1)DMEM 10:10:1 DMEM, 10%FBS, 10%Horse Serum, 1% Penicillin/Streptomycin (P/S)? (2)DMEM 5:5:1 DMEM, 5% FBS, 5% of Horse Serum, 1% P/S? (3)SERUM FREE MEDIUM + GROWTH FACTORS (DMEM/F12无血清培养基+生长因子) 25μg/ml转铁蛋白,10nM生物素,30 nM亚硒酸钠,1μg/ml putrescine(腐胺),5μg/ml胰岛素, 20 nM hydrocortisone(氢化可的松),20 nM progesterone(孕激素),1%P / S+生长因子(5ng/ ml的血小板衍生生长

因子PDGF-AA和5ng / m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胰蛋白酶/ EDTA溶液0.05%胰蛋白酶+0.02%EDTA在W / O内Ca2+ / Mg2 +的HBSS DMEM/F12 containing 25 μg/ml transferrin, 10 nM biotin, 30 nM sodium selenite, 1 μg/ml putrescine, 5 μg/ml insulin, 20 nM hydrocortisone, 20 nM progesterone, 1% P/S + Growth Factors (5 ng/ml PDGF-AA and 5 ng/ml bFGF)?Trypsin/EDTA solution 0.05% Trypsin + 0,02% EDTA in HBSS w/o Ca2+/Mg2+ Laminar flow hood Dissecting magnifying glass Water bath at 37oC Humidified tissue culture incubator (37oC, 5% CO2) Sterilized microdissecting instruments: large dissecting scissors, mouse-teeth forceps, curved forceps and fine Dumont forceps Orbital Shaker (Boeco OS 20) Tabletop centrifuge 50 ml plastic conical tubes (Sarstedt, 62.547.004) T75 cm2 tissue culture flasks with plug-seal (BD Falcon, 137787) Tissue culture plates (Falcon) Petri dishes (Sterilin) 30 μm sterile nylon mesh (Saatilene, Hitech) 2.实验步骤 2.1星形胶质细胞的混合培养

原浆型和纤维型星形胶质细胞调控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的比较研究_曾琳

文章编号:1009-4237(2007)02-0160-03 论 著 原浆型和纤维型星形胶质细胞调控神经干细胞 定向分化的比较研究 曾 琳,李 民,刘 媛,龙在云,李书林,伍亚民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三室,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42)摘要: 目的 探讨原浆型星形胶质细胞(pro t op l as m ic astrocy t e ,PAS )和纤维型星形胶质细胞(fi brous astrocy t e ,FA S )对神经干细胞(neura l ste m ce ll ,N SC )定向分化的调控作用。方法 将4’,6-二脒基-2-苯基吲哚(4’,6-D ia m i dino -2-phenyindo l e ,dilac t a t e ,DAP I )标记的NSC 分别与PAS 、FAS 共培养,10天后免疫组化法对分化神经元进行鉴定,显微镜下随机选取20个视野,每次计数100个细胞,计算NSC 分化为神经元的比 例。结果 N SC 与PA S 共培养后分化成的神经元比例较高,与胶质细胞的比例约为61%:39%;FA S 与N SC 共培养后分化神经元数量相对较少,以胶质细胞居多,其比例约为41%∶59%。结论 PA S 与FA S 相比更能促进NSC 向神经元分化。 关键词: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干细胞;分化 中图分类号:R 338 文献标识码:A Stud ies on regulatory effects of t he protoplas m ic and fi b rous astrocytes to the d irect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neura l st e m cell Z ENG lin ,LI M in ,L I U Y uan ,et al . (S tate K ey L aboratory of T rau m a ,Bu rns and Co m bined In j ury ,D epa rt m entN o.3,Institute of Su rgery R esearch , Daping H ospit a l ,ThirdM ilitary M ed ica l Un i ve rsit y ,Chongqi ng 400042,Chi na )Ab stract : O b jective To study t he regula t o ry eff ec t o f pro toplas m ic astrocy te (PAS )and fibrous astrocy t e (FAS )on differentiation of neural ste m ce ll (N SC ).M ethod s I mmunohist o che m isty w it h DA P I wa s taken to cal -cu l a t e the proporti on of neurons w it h i n 100cells by 20fie l ds of v isi on chosen random ly fo r 10days .The da t a w ere analyzed in statistics by co -cu lt u re of N SC w it h PAS and FAS respec tiv l y .Resu lts The percentage of neurons in PA S group (61%)w asm uch m ore t han t hat of FA S g roup (41%).Con clusion The result sugge sted t ha tPA S w as m ore eff ec tive t o induce NSC diff e renti a ting into neuron in vitro . K ey word s :astrocy t e ;neu ra l st em cell ;d iffe rentia tio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00364) 重庆市院士基金(7671) 收稿日期:2006-08-06;修回日期:2006-11-03通讯作者:伍亚民(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 研究所三室,重庆 400042) 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 ,AS )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1-3] ,调控神经干细胞(neura l ste m ce ll ,NSC )分 化,而原浆型(protoplas m ic astrocy t e ,PAS )和纤维型星形胶质细胞(fibrous astrocy t e ,FAS )又存在一定的 功能差异[4] ,对NSC 分化可能产生不同的作用。为此,本实验探讨以上两种AS 对NSC 向神经元分化的不同作用,从而为细胞联合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奠定基础。 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 孕13~14天的大鼠和新生2天的大鼠。2 试剂与材料 胎牛血清(FBS ,H yclone ),2mm o l /L L -谷氨酰胺 (Sig m a ),0.6%葡萄糖,DME M /F 12培养基(H y -clone ),多聚赖氨酸,0.25%胰蛋白酶(S i g m a ),10mm o l /L L -l e uc i n e -m e t h y l -este r (S ig m a ),0.15mm o l / L E DT A ,H anks 液(自备),兔抗大鼠GF AP (Sig -m a ),小鼠抗大鼠NF -200(S i g m a ),羊抗兔TRI TC 、羊抗小鼠TR I TC 、0.4%Triton -X -100、甲醇、30%H 2O 2、0.01M PBS (北京中山公司)。3 实验方法 3.1 PAS 和FAS 的纯化培养参见Raff 等[4] 的培养方法。 3.2 PAS 和FAS 的鉴定 将上述细胞固定后,用0.5%H 2O 2/纯甲醇灭活内源性过氧化物酶,0.4%Trit o n -X -100处理,滴加正常山羊血清封闭,加入 GFAP 抗体37℃孵育2小时,用羊抗兔TRI TC Ig G 荧光抗体显色后DPX 封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激发波长为543nm ,呈红色。 3.3 NSC 的培养和鉴定 参见本单位刘媛等建立的方法 [5] 。

星形胶质细胞瘤病理变化介绍

星形胶质细胞瘤病理变化介绍 星形胶质细胞瘤是常见的胶质瘤,尤其好发于30到40岁的年龄阶段,所以对它的病理特征必须注重了解,可以用右眼观察了解是否有结节或者具它的状况,或者是在光镜下检查。 1,肉眼观察:肿瘤大小可为数厘米大的结节至巨大肿块不等,一般境界不清,在肿瘤组织出现坏死出血时,似与周边组织境界分明,但边界外仍有瘤组织浸润。瘤体灰白色,质地视瘤内胶质纤维多少而异,或硬、或软、或呈胶冻状外观,并可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腔。由于肿瘤的生长,占位和邻近脑组织的肿胀,脑的原有结构因受挤压而扭曲变形。 2,光镜下:肿瘤细胞形态多种多样,肿瘤细胞核的多形性,核分裂像,瘤细胞密度,血管内皮增生程度以及瘤组织坏死。

3,星形细胞瘤预后较好,按瘤细胞形态又分为纤维型、原浆型、肥胖型和混合细胞型等亚型。其中以纤维型星形细胞瘤(fibrillary astrocytome)最常见,瘤细胞分化好,但呈浸润性生长,瘤细胞之间可见红染的原纤维性背景。原浆型星形细胞瘤(protoplasmic astrocytoma)较少见,瘤细胞体积小,形态较一致,胞突少而短。肥胖细胞型星形细胞瘤(gemistocytic astrocytoma)瘤细胞体积较大,胞浆丰富,半透明,核偏位。电镜下在瘤细胞胞浆中可见成束排列的中间丝。星形细胞瘤胞浆均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S-100蛋白和波形蛋白(Vimentin)。 4,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naplastic astrocytoma)预后较差,光镜下表现为瘤细胞密度增加,核异型性明显,核深染可见核分裂像,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等,为恶性肿瘤的征象。 5,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又分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 GBM)和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 *导读:星形胶质细胞是哺乳动物脑内分布最广泛的一类细胞,也是胶质细胞中体积最大的一种。…… 星形胶质细胞是哺乳动物脑内分布最广泛的一类细胞,也是胶质细胞中体积最大的一种。用经典的金属浸镀技术(银染色)显示此类胶质细胞呈星形,从胞体发出许多长而分支的突起,伸展充填在神经细胞的胞体及其突起之间,起支持和分隔神经细胞的作用。细胞突起的末端常膨大形成脚板(footplate)或称终足(endfoot),有些脚板贴附在邻近的毛细血管壁上(图1-2),因 此这些脚板又被称为血管足或血管周足,靠近脑脊髓表面的脚板则附着在软膜内表面,彼此连接构成胶质界膜(glia limitans)。在用尼氏法等一般染色组织切片中,星形胶质细胞的核比其他胶质细胞的核大,呈圆形或卵圆形,常染色质多,异染色质少而分散,故染色浅,核仁不明显。胞质中没有尼氏体,但具有一般的细胞器。胞质中含有大量交错排列的原纤维,伸人到胞突中并与胞突平行行走,是构成细胞骨架的主要成分。原纤维的超微结构是一种中间丝,称为胶质丝(glial filament),其直径介于微管(25μm)和微丝(6μm)之间,由相对分子质量为47000—50000的蛋白质组成,此类蛋白质被称作为胶原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 protein,GFAP)。利用细胞免疫法证明GFAP 仅存在于星形胶质细胞的胞体中,因此可利用GFAP的特异性抗

体来检测星形胶质细胞。 根据胶质丝的含量以及胞突的形状可将星形胶质细胞分为两种: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fibrous astrocyte)多分布在脑脊髓的皮质,突起细长,分支较少,胞质中含大量胶质丝,又称蜘蛛细胞(spider cell);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protoplasmic astrocyte),多分布在灰质,细胞突起粗短,分支多。胞质内胶质丝较少,又称苔状细胞(mossycell)。电镜下星形胶质细胞的胞核有缺刻, 胞质较清亮,游离核糖核蛋白体和粗面内质网均很少,糖原颗粒丰富,有大量的胶质丝。纤维形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呈长圆柱形,而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呈薄片状,并常包裹着神经细胞及其突触(不伸人突触间隙)。星形胶质细胞的脚板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相隔一层基板,脚板质膜与基板接触处有半桥粒结构。 相邻星形细胞之间以及相邻脚板之间有缝隙连接。星形胶质细胞之间的细胞间隙狭窄,仅约3nm,内含组织液。缝隙连接又称缝管连接或接合膜(nexus),是由大量连接小体(connexon)有规律 地成平板状排列的连接。每个连接小体又由6个亚单位镶嵌蛋白组成,这种蛋白被称为连接蛋白或接合素(connexin)。连接小体的中央有一中央小管(centralcanaliculum)通连相邻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之间的缝隙连接主要由接合素43(CX43)构成。而少突 胶质细胞的缝隙连接由CX32构成。 星形胶质细胞比脑内其他任何类型的细胞具有更广泛的缝隙连接,由此使得星形胶质细胞类似于合胞体样结构。这种缝隙连接

星形胶质细胞在调节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

星形胶质细胞在调节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 【摘要】突触传递的可塑性被认为是学习和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其取决于不同的神经元突触前和突触后机制。然而,最近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涉及可塑性的第三个要素——突触周围的胶质细胞。传统观念一直认为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仅是被动的辅助角色, 起支持和营养等作用。近年的研究发现,无论在中枢还是外周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都主动参与了信息的传递与整合,并通过其释放的神经胶质递质等直接影响突触的可塑性。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对AS在突触可塑性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AS;突触可塑性;神经递质;突触传递 在由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构成的神经系统中,胶质细胞数量占90%,其中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是体积最大,也是分布最为广泛的胶质细胞。过去认为AS主要是对神经元起支持和营养作用。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S 在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活动、脑的发育和神经病理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重要结构。最新观点认为,AS与突触前和突触后神经元共同构成三重突触(tripartite synapses)结构,参与信号的传导和整合[2]。 1 突触可塑性 突触可塑性是指突触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突触数目、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既包括突触传递效能的变化,又包括突触形态结构以及亚微结构的变化,来调节神经传导和神经分泌等[3]。 根据作用时间,突触可塑性可分为短时效的和长时效的。根据接收条件刺激的突触前纤维与传递效应改变的突触之间的对应关系,可分为同突触型,即条件刺激和可塑性改变发生在同一条突触通路上;和异突触型,指条件刺激作用于传入神经,而可塑性改变发生在没有接受刺激的突触通路上[4]。 2 AS与突触可塑性 AS与突触前、后神经元的位置关系密切,在神经系统内与突触结构紧密相连。早在1997年,Barres等[5]就报道,胶质细胞可以促进突触间的联系。与胶质细胞共同生长的神经元突触的活跃程度是独自生长的神经元突触的10 倍。后来,Barres 实验室又发现,去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中的AS后,电生理记录反映突触的活性很小;将AS加入后, 即使没有与胶质细胞接触, 神经元对多种刺激的反应程度也比那些独自生长的高出7倍, 且很少出现突触传递障碍。为解释上述现象,Mauch等[6]使用层析、2 d电泳和质谱分析等方法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结果表明,AS在突触囊泡的释放和再循环过程中也有重要作用。AS 释放的载脂蛋白/ 胆固醇被神经元内吞入胞内, 使RGCs的自身突触(autapse) 数目增加了8倍, 量子含量(quantal content)增加了10倍。近年来,使用细胞培

小鼠脊髓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培养方法的建立

万方数据

184 物中心提供;DMEM干粉购自Gibco公司;胎牛血清购自杭州四季青生物工程材料研究所;胰蛋白酶(Tryp-sin)、青霉素一链霉素均为Sigma公司产品;D—Hankg液为实验室自配;MouseAnti-GFAP单克隆抗体及CY5Anti.Mouse荧光二抗购自Chemicon公司;Hoechst为Sigma公司产品。 2.原代培养①取1—3d的新生ICR小鼠,将其断头处死,在无菌条件下由腹侧取出脊髓,置盛有D—Hankg液的小皿中,在解剖显微镜下剔除脊膜,随后换到另一干净的小皿中。②在小皿内剪碎脊髓,大小为1×1×1,再将其移人尖底离心管中,加2~3倍体积的0.25%胰蛋白酶,在37℃下消化15min,加入等体积的含血清培养基(不含抗生素)终止消化;轻吹20次左右,静置片刻,将上清吸人另一离心管中,原离心管中加入1mlD—Hankg轻吹洗脊髓后将上清移入另一离心管中,在原离心管中加入l~2ml的0.25%胰蛋白酶再次消化15min,终止后连同上次消化的上清液一起1500rpm离心5min,弃上清液,再加入含10%血清的DMEM培养基,机械吹打使细胞分散,制成单细胞悬液。③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后调整密度到l×105接种于无底物黏附的25cm2玻璃培养瓶,在37℃,5%CO:培养箱中培养。④每天倒置显微镜下对细胞进行观察,接种24~48h后细胞第一次换液,以后每周换液两次。 3.星形胶质细胞的纯化细胞培养7~10d待细胞分层生长后,置于37。C摇床中200r/min振荡6h,弃含脱落细胞的细胞悬液,D-Hankg液洗3次,加入含10%血清的DMEM培养基,放入37℃,5%CO:培养箱中继续培养。为提高星形胶质细胞的纯度,可在传代后约5—7d细胞融合时,再次放人摇床中振荡,重复上述操作。 4.传代培养①取已培养15d左右的原代培养物,吸去旧培养基,用D—Hank童液洗2次,然后滴加 4001zl0.125%胰酶一EDTA,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待细胞回缩,细胞间隙增加时用不含抗生素的培养基终止消 化,并轻轻左右摇动培养瓶,随后用弯吸管轻轻吹打制成细胞悬液,分别接种于另两个25cm2的培养瓶,在37℃,5%C02条件下培养。②每天进行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根据细胞的生长情况及液体颜色改变加补液体或换液。 5.星形胶质细胞的鉴定取第三代培养物接种于 六孔板内,24h后待细胞恢复后取出,吸去培养液,用PB快速洗两次,每孔分别加入少许4%多聚甲醛,室温下固定30min,去除固定液,用0.01mol/LPBS洗三遍,以含10%马血清的0.Olmol/LPBS液在37℃条件下封闭20min。加鼠抗GFAP的一抗(1:500),放入4。C冰箱过夜,次日用0.01mol/LPBS清洗三遍后同时加入CY5标记的抗小鼠二抗(1:100)和Hoechst(1:400),避光放人37。C水浴孵箱lh,再用0.01moL/LPBS洗三遍后晾干,用抗荧光衰减的封片剂封片,O.1ympusFVl000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 结果 倒置相差显微镜下活体观察见星形胶质细胞的分离纯化过程中细胞生长情况良好。分离的小鼠脊髓细胞在培养(种植)4h后,部分细胞即可长出细小的胞突;36h后,所有细胞均已贴壁,光晕明显,并长出突起,培养4—5d后,细胞数量增多,约lOd左右细胞达到80—90%会合,可进行摇床纯化。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培养物中的星形胶质细胞的比例越来越大,而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的比例越来越少。 传代后细胞生长更活跃,培养5~7d便可长满瓶壁,星形胶质细胞的比例增多,形态结构更加突出。相差显微镜下形态学特征:胞体较大而扁,形状不规则,胞质较丰富,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常偏于胞体的一侧,内有1—2个核仁,星形胶质细胞的胞突尤其是初级胞突较多较长,呈放射状(图1,2),经GFAP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荧光染色证实98%为星形胶质细胞(图3)。 圈1.2倒置显微镜下传代培养8d的胶质细胞(×100,x200) 图3g玳dg,养星形胶质细胞x10(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图象bar=40ttm)gGFAP免疫荧光染色bHo∞hsl染色c C,FAP和Hoeehst共定位图象  万方数据

星形胶质细胞瘤的组织分类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星形胶质细胞瘤的组织分类有哪些 导语:星形胶质瘤的最常见并发人群,是儿童和青少年,他们的体质比较虚弱,正处在一个发育的状况当中,所以容易受到恶性细胞的攻击,星形胶质细胞 星形胶质瘤的最常见并发人群,是儿童和青少年,他们的体质比较虚弱,正处在一个发育的状况当中,所以容易受到恶性细胞的攻击,星形胶质细胞瘤,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下面我们就看一下,主要分为哪几种组织类型? 1,星形细胞瘤预后较好,按瘤细胞形态又分为纤维型、原浆型、肥胖型和混合细胞型等亚型。其中以纤维型星形细胞瘤(fibrillary astrocytome)最常见,瘤细胞分化好,但呈浸润性生长,瘤细胞之间可见红染的原纤维性背景。原浆型星形细胞瘤(protoplasmic astrocytoma)较少见,瘤细胞体积小,形态较一致,胞突少而短。肥胖细胞型星形细胞瘤(gemistocytic astrocytoma)瘤细胞体积较大,胞浆丰富,半透明,核偏位。电镜下在瘤细胞胞浆中可见成束排列的中间丝。星形细胞瘤胞浆均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S-100蛋白和波形蛋白(Vimentin)。 2,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naplastic astrocytoma)预后较差,光镜下表现为瘤细胞密度增加,核异型性明显,核深染可见核分裂像,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等,为恶性肿瘤的征象。 3,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又分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GBM)和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giant cell glioblastoma),为高度恶性的星形胶质细胞瘤,多见于成人。肿瘤常发于额叶、颞叶、浸润范围广,常可穿过胼胝体到对侧,或挤压周围组织)。瘤体常因出血坏死而呈红褐色。镜下,瘤细胞密集,有明显异型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大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原代培养及传代

大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原代培养及传代 、试剂 Poly-L-lysine (Sigma,P2636) DMEM (Invitrogen,11995-065) 二、器械 手术器械:眼科剪x2、眼科镊直、弯各x2、显微镊x2 (金钟,WA3050)、显微剪 x1 3ml 移液管( Biologix, 30-0138A1) 南京军区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 许丽丽 2012-12-01 1) 2) 3) FBS (Invitroge,10099-141) 4) HBSS, no Calcium, no Magnesium (Invitrogen, 14170-112) 5) 0.25% Trypsin-EDTA ( Invitrogen, 25200-056) 6) DPBS (HyClone ,SH30028.01B ) 7) dd H 2O 8) 75%酒精 1) 2) 100 ml 小烧杯 3) 200 目不锈钢筛 4) 细胞计数器(求精) 5) 50ml 离心管( Corning , 430828)、 15ml 离心管( Corning , 430790) 6) 25ml 培养瓶( Corning , 430639)或 75ml 培养瓶( Corning , 430641) 7) 100ml 玻璃瓶(蜀牛) 8) 直径为 60mm 的培养皿 LabServ,310109010) 9)

10) 过滤器( Millex-GP, SLGP033R)B 11) 注射器:50ml、5ml 各1 12) Pipette and pipette tips 13) 冰袋、手套、口罩

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培养

胶质细胞原代培养及纯化 2.1原代胶质细胞培养 1)于细胞培养前1d,用0.05% PLL(or PLO)包被培养瓶,置5% CO2培养箱中6 h以上,使用前用HBSS液冲洗3次,备用; 2)1d内的新生C57小鼠4只,置入75%乙醇中消毒后断头处死,75%乙醇中漂洗一次,迅速转移至预冷的HBSS(可加入双抗)中,弯镊从鼻部固定住头部,迅速剪开皮肤,换剪刀,从正中线剪开颅骨,弯镊向两边剥去颅骨,去小脑,将脑组织置于含预冷的HBSS的60mm培养皿中; 3)解剖显微镜下仔细剥离皮层表面脑膜和血管后置于含预冷的HBSS的60mm 小皿中,用HBSS洗3次,留少量刚好盖过组织,用眼科弯剪剪碎组织(越碎越好),加入0. 25%胰酶2mL,于37℃水浴中消化7 min,消化过程中摇晃离心管数次,使消化均匀; 4)加入含有血清DMEM/F12完全培养基10mL(1:1)终止消化; 5)使用玻璃滴管或1mL枪头吹打(可将其头部略剪一部分,以扩大口径),若一次取的动物只数多,由于液体过多,可使用5mL枪头进行吹打,但因其吹打力度较大,操作时要尽量轻且吹打次数不宜过多; 6)吹打过程采用分步吹打法,每吹打15~20下,静置1~2min,吸取上清,以避免已消化出的单细胞被过多吹打,该过程重复3次; 7)200目筛网过滤至50mL离心管中,去除残余的组织块; 8)1000 r/min×5min,弃上清; 9)调整细胞数为1~2×106/mL,接种到25cm2培养瓶中,每瓶5mL; 10)接种24 h后换以新鲜完全培养基,以除去悬浮死亡的细胞及碎片; 11)细胞每3 d更换培养液,培养10~12d左右细胞基本铺满瓶壁,进行纯化分离。分离根据胶质细胞间贴附性不同进行,将培养瓶放入恒温振荡器中,37℃180rpm振荡5 h,上层疏松贴壁的为小胶质细胞;底层即是纯度较高的星形胶质细胞,收集小胶质细胞,离心重悬,接种于35mm圆皿中;星形胶质细胞用0.25%胰酶消化按1:2传代,待长满后用于实验。一般使用17~30d内的星形胶质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

目录一、星形胶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一) 星形胶质细胞的异质性 (二) 胶质网络二、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 (一)分泌功能 (二)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的发育及再生 (三)星形胶质细胞具有对神经元微环境调控的能力 (四)免疫功能与血脑屏障调控三、星形胶质细胞功能的新近进展 (一)星形胶质细胞也具有可兴奋性 (二)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的通讯或对话 (三)在突触形成和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 (四)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发生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内数量众多的一大类细胞群体,约占中枢神经系统(CNS)细胞总数的90%,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是其中主要的组成成分 目的从新生鼠皮层中分离、培养并鉴定原浆型星形胶质细胞(protoplasmic astrocyte,PAS)和纤维型星形胶质细胞(fibrous astrocyte,FAS).方法新生大鼠皮层分离的混合星形胶质细胞,经差速振荡法得到纯化的PAS和FAS;用免疫组化法分别对两种细胞进行鉴定.结果观察到两种细胞均特异性的标记为阳性.PAS外观扁平似圆盘状,细胞体 较大,突起宽而扁,分支少,均匀排列生长;FAS细胞体较小,呈圆形、卵圆形或多角形,突起较多,细长并有分支,呈交错生长.结论采用差速振荡法体外纯化培养两种AS,方法可行、有效,同时纯度达95%以上. 脑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CNS)内在数目占绝对优势的一类大胶质细胞,被认为在神经元的整个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就参与星形胶质细胞调节神经元活动的主要功能分子,星形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系作一简要回顾. 目的观察星形胶质细胞(AST)分泌雌激素的规律,研究AST对大脑皮层神经元突触形成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取新生大鼠大脑皮层进行AST原代及传代培养,分别于传代培养的第0 d、7 d、14 d、21 d进行细胞计数,同时用ELISA方法测定AST条件培养液(ACM)中雌二醇(E2)的浓度.以新生大鼠皮层神经元纯培养为模型,实验分成6组:神经元纯培养 组;ACM培养组;AST和神经元混合培养组;雌激素培养 组;ACM+Tamoxifen(雌激素受体阻断剂)培养组;Tamoxifen培养组.应用 免疫荧光技术和突触计数方法观察各组突触形成数量的差别.结果AST数量分别为1×104/ml、1.1×106/ml、1.4×106/ml、1.5×106/mi;ACM中雌二醇浓度分别为(ng/L):0、117±22、266±22、252±27.第0 d培养液中未检测出雌二醇,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雌激素浓度迅速增加,14 d左右达高峰,以后逐渐降低,但21 d时培养液中雌二醇仍保持较高浓度.各实验组突触荧光颗粒数分别为(个/细胞,培养第9 d):14±3;79±5;83±8;80±6;32±3;29±3.显示ACM能增加培养神经元突触形成的数目近6倍,外源性雌激素可基本模拟ACM的效应.Tamoxifen 能阻断ACM促突触形成效应的75%左右.结论体外培养新生大鼠大脑皮层AST能合成并分泌雌激素,分泌的雌激素可能参与了胶质细胞调节神经元突触形成的过程,而胶质源性的雌激素可能通过雌激素受体发挥促突触形成的作用. 星形胶质细胞(AS)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认为AS是构成突触结构的第三种成分.AS对突触的数量、形态结构、成熟过程以及突触传递都有影响.AS能够以多种方式和神经元相互作用,如通过谷氨酸-谷氨酰 胺循环、细胞内Ca2+浓度的改变等环节影响神经元的生物活性,进而发挥对神经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最新研究表明,AS亦能够通过分泌多种介质,

胶质母细胞瘤与星型胶质细胞

胶质母细胞瘤与星型胶质细胞 一、胶质母细胞瘤 1、概述:胶质母细胞瘤是星形细胞肿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瘤。肿瘤位于皮质下,多数生长于幕上大脑半球各处。呈浸润性生长,常侵犯几个脑叶,并侵犯深部结构,还可经胼胝体波及对侧大脑半球。发生部位以额叶最多见。 2.CT扫描 肿瘤呈边界不清的混合密度病灶,其中多有瘤内出血所致高密度表现,但钙化者较少。瘤内坏死及囊性变呈低密度影,而使其形态呈多形性,病灶周围多数脑水肿较重,肿瘤与脑组织无明显边界。脑室常被压迫变小、变形或封闭,中线结构常向对侧移位。增强后的部分肿瘤呈不均匀强化,常表现为中央低密度的坏死或囊变区周边增生血管区不规则的环形、岛形或螺旋形强化影。 3.MRI检查 肿瘤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的边界不清的肿瘤影,与邻近脑组织不容易区分,占位效应十分明显。肿瘤内若有较大的坏死区则呈更低信号,若有出血呈高信号。胼胝体常受累,中线结构,如纵裂池可变形、变窄或移位。肿瘤在T2加权像呈混杂信号,以高信号为主。注射Gd-DTPA后肿瘤十分显著的对比增强使得肿瘤与邻近结构有明确的分界,且好发在脑深部,是特征性表现。 二、星型胶质细胞 1、概述:星形胶质细胞瘤(astrocytome)是最常见的胶质瘤,约

占颅内肿瘤的30%,占胶质瘤的78%以上,男性较多见,高峰发病年龄为30-40岁。肿瘤部位以大脑额叶和颞叶最多见。研究表明,该肿瘤中原癌基因C-sis有过度表达 2、病理变化: 肉眼观察:肿瘤大小可为数厘米大的结节至巨大肿块不等,一般境界不清,在肿瘤组织出现坏死出血时,似与周边组织境界分明,但边界外仍有瘤组织浸润。瘤体灰白色,质地视瘤内胶质纤维多少而异,或硬、或软、或呈胶冻状外观,并可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腔。由于肿瘤的生长,占位和邻近脑组织的肿胀,脑的原有结构因受挤压而扭曲变形。 3、组织分型 星形细胞瘤预后较好,按瘤细胞形态又分为纤维型、原浆型、肥胖型和混合细胞型等亚型。其中以纤维型星形细胞瘤(fibrillary astrocytome)最常见,瘤细胞分化好,但呈浸润性生长,瘤细胞之间可见红染的原纤维性背景。原浆型星形细胞瘤(protoplasmic astrocytoma)较少见,瘤细胞体积小,形态较一致,胞突少而短。肥胖细胞型星形细胞瘤(gemistocytic astrocytoma)瘤细胞体积较大,胞浆丰富,半透明,核偏位。电镜下在瘤细胞胞浆中可见成束排列的中间丝。星形细胞瘤胞浆均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S-100蛋白和波形蛋白(Vimentin)。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naplastic astrocytoma)预后较差,光镜

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最新--中华医学杂志)

2014年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 文章摘自《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4年5月第30卷第5期P435-444 文章作者:江涛 一、意义和背景 制订本指南的目的是建立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脑胶质瘤分子检测分析体系,描述最普遍的胶质瘤相关的分子改变、潜在的治疗靶点和生物标志物,从而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并做出治疗选择。对于哪一个(类)患者或者样本需要进行检测,何时检测和如何检测,本指南中也给出了推荐。 临床实践指南(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CPG),不同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是在特定的临床条件下经过系统的分析后形成的诊疗指南,能够有效地帮助临床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指南应满足:清晰性、有效性、可靠性、可重复性、应用灵活性、多学科融合、有依据性和可作为指导性。临床实践指南的目标是服务于临床工作,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并为医疗教育提供指导,为疗效评估、专业审核提供依据,为合理治疗和建立临床路径提供帮助。 二、前言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其中一半以上为恶性度最高的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GBM患者即使采用了最为积极的治疗手段,中位生存期仍然少于15个月。近年来,神经肿瘤分子病理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已发现一系列有助于脑胶质瘤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的分子标志物。 目前的WHO病理分级仍然依赖形态学进行肿瘤分级,然而,有充分的证据表明,组织特征相同或相似的胶质瘤可以具有不同的分子遗传学背景,导致WHO分级相同的个体间预后有着较大差异。 基于肿瘤遗传学水平的分子病理分型能够更准确地判断临床预后;并且对组织学上较难鉴别的混合性胶质瘤(少突星形细胞瘤和间变性少突星形细胞瘤)还能帮助明确诊断和分级。另外,这些新近发现的分子变异有可能成为未来治疗的新靶点。近10年来,尽管脑胶质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有了较大突破,但是弥漫性胶质瘤患者预后的改善仍然十分缓慢。 进一步了解胶质瘤的分子生物学特征,通过临床试验明确更多潜在的分子标志物,有望揭开脑胶质瘤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的神秘面纱。除了种族、性别、年龄、生活习惯等临床常见因素,重要的分子标志物的筛选,对临床应用均有深远的意义。 指南由资深专家参与拟订,可靠性、实用性强,指南中的分子标志物是治疗的靶点、预测因子或判断预后的指标,也能作为制订行业规范的依据。 三、流行病学 胶质瘤占所有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32%,占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81%。恶性胶质瘤的发病率为(5 -8)/100万,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位列第3位。世界卫生组织1998年公布按肿瘤致死率排序,恶性胶质瘤是34岁以下肿瘤患者的第2位死亡原因,是35 -54岁患者的第3位死亡原因。 2012年中国肿瘤登记报告指出中国脑及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死亡率为3. 87/10万,位列十大高病死率肿瘤之第9位。以恶性胶质瘤为代表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及家庭负担,一直是当今肿瘤研究的热点。 四、现有的胶质瘤分类系统 胶质瘤是指来源于胶质细胞的肿瘤,本指南中特指来源于星形胶质细胞或少突胶质细胞的肿瘤。根据肿瘤生长方式,胶质瘤可以分为两类:局限性胶质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与弥漫性胶质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