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课程标准

旅游课程标准
旅游课程标准

旅游服务心理学课程标准

1、课程名称旅游服务心理学

2、适用专业高等职业学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

3、课程性质与任务

旅游服务心理学是为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开设的学科专业课。旅游服务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应用分支学科,是研究旅游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旅游活动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掌握心理学有关的基本理论和观点、了解研究旅游活动过程中人们心理及行为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明确影响旅游者旅游行为的心理因素包括感知、动机、学习、态度和个性五个方面以及社会因素的群体、家庭、社会阶层和文化四个方面;掌握提高人的心理素质的基本方法,为今后服务工作和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4、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旅游服务心理学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使学生掌握旅游服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学会用旅游服务心理学理论分析和解决旅游服务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使学生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旅游管理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实践能力。真正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服务,为毕业后更好的从事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5、课程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了解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理解研究旅游服务心理学的目的和重要意义。

[本章主要内容]: 1.1 旅游服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2 旅游服务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1.3 旅游服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4 旅游服务心理学的研究步骤

[本章重点]:旅游服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本章难点]:旅游服务心理学的概念

第二章旅游服务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旅游服务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支柱,明确了解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并能够全面运用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理论,去揭示旅游活动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本章主要内容]:

2.1 心理学

2.2 社会心理学

2.3 行为科学

[本章重点]: 1.列温的行为模式 2.影响行为的因素

[本章难点]: 1.心理的实质 2.个性心理

第三章旅游动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旅游者为什么会产生旅游行为,掌握动机的是在需要和目标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行为动力,明确旅游动机的不同分类方法。

[本章主要内容]: 3.1 需要 3.2 旅游动机 3.3 旅游目标

[本章重点]: 1.需要的概念 2.需要、动机与旅游目标的关系

[本章难点]:需要的多样性理论

第四章旅游消费知觉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感觉和知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包括感觉的一般规律、知觉的特性、心理定势的应用、对旅游条件的知觉。以及旅游消费活动中的社会知觉,明确知觉是如何影响旅游消费行为的。

[本章主要内容]: 4.1 感觉 4.2 知觉的原理 4.3 旅游知觉

4.4 旅游者的风险感知 4.5 旅游人际关系感知

[本章重点]: 1.感觉的特性 2.知觉的原理 3.旅游人际知觉

4.旅游风险知觉

[本章难点]:

1.知觉的概念 2.知觉的解释性原理 3.知觉的心理定势

第五章旅游消费学习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学习的含义,了解旅游消费者要解决实际的旅游消费问题和满足实际的旅游消费的需要,应学习些什么及怎样学习。旅游业向可能光顾的旅游消费者提供些什么,才能帮助旅游消费者解决旅游消费问题。

[本章主要内容]: 5.1 学习的基本原理 5.2 旅游消费学习

[本章重点]: 1.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 2.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3.认知学习理论 4.旅游消费学习

[本章难点]: 1.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 2.认知学习理论

第六章旅游消费态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态度及其特性,掌握态度形成和改变的机制和影响因素,了解态度对旅游消费者行为的的重要影响作用,并学会通过改变态度来改变人们的旅游消费行为。

[本章主要内容]: 6.1 态度的概念 6.2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6.3 旅游态度

[本章重点]: 1.态度形成的基本理论 2.旅游者态度改变的途径

[本章难点]: 1.认知失调理论 2.海德的平衡理论

第七章人格与旅游消费行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旅游消费者人格的含义与特质,人格与旅游消费表现,以及人格怎样影响人们的旅游消费行为的。

[本章主要内容]: 7.1 人格理论 7.2 人格与旅游消费行为

[本章重点]:特质论

[本章难点]: 1.特质的概念 2.特质的构成

第八章社会因素与旅游消费行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的旅游消费行为不仅受其内在心理因素

的影响,还要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知道不同群体、不同社会阶层、文化习惯是怎样对人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的。

[本章主要内容]: 8.1 参考群体与旅游消费行为 8.2 家庭与旅游消费行为 8.3 社会阶层与旅游消费行为 8.4 文化与旅游消费行为[本章重点]: 1.文化冲击的概念 2.文化价值观的概念

[本章难点]:文化冲击

第九章旅游服务与服务人员心理素质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旅游消费服务的基本涵义与性质,知道旅游服务中客我交往的服务策略,懂得处理客人投诉的有效方法;掌握人际交流的基本理论和原则并以此为指导进行针对性的服务;职业心理素质是从事旅游服务工作和服务质量,使旅游者获取心理满足的决定因素,了解旅游服务人员应具备哪些职业心理素质。

[本章主要内容]: 9.1 旅游服务 9.2 针对性的人际交往 9.3 旅游服务人员的心理素质

[本章重点]: 1.旅游服务策略 2.旅游服务人员的心理素质

[本章难点]:林切夫斯基的人际交往理论

6、教学方法及手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观看资料片加深学生对心理学原理的理解。

7、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是考查课,采用闭卷考试形式。本课程成绩评分为课程结束的结业考试卷面成绩与平时成绩的结合。

《旅游概论》课程标准

目录 一、本课程的目的、性质与任务和教学基本要求 (1)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2)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建议 (2) 四、本课程各章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重难点 (2) 五、职场健康与安全 (8) 六、课时安排 (8) 七、考核方式 (8) 八、参考教材 (9)

《旅游概论》课程标准 (总学时:72课时) 一、本课程的目的、性质与任务和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 《旅游概论》是中职学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理论课,它是一门研究旅游者、旅游业双方活动,影响旅游接待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非常重要的学科。 通过学习,要求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掌握旅游学基础知识,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为进一步学习酒店服务专业的其他学科和从事旅游业经营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 2.教学任务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掌握旅游的本质属性和旅游的基本要素,旅游的产生,旅游者的条件,构成旅游业的要素,影响旅游市场的主要因素等,为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今后从事旅游酒店服务工作和旅游经营管理工作打下牢固的专业知识基础。 3.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掌握旅游的本质属性,旅游的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2)掌握旅游的基本要素,旅游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产生旅游者的条件。 (3)掌握旅游业的构成,以及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与影响。 (4)掌握旅游市场的概念、细分,以及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状况。

(5)掌握生态旅游的概念、发展现状和意义,理解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6)理解并掌握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旅游概论》是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只有全面地掌握了旅游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酒店管理专业的其他相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生只有在学习了此课程并对旅游学科有全面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酒店专业的其他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以《旅游地理》课程为基础,在学习本课程以前,应先学习《旅游地理》课程。本课程与《旅游心理学》、《前厅与客房服务》等专业课程相配合,共同组成酒店服务与管理课程的基本体系。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建议 由于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因此教学媒体的设置应是多样化的。教学媒体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还应配有多媒体教学、习题讨论、实习等教学媒体和手段,加深学生对旅游活动的感性认识,提高欣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能力。 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也应结合实践教学。有条件的教学班结合课程内容,安排学生定期进行参观、游览、讨论、评论,增强学生对旅游活动的感性认识,提高旅游经营管理能力,为今后从事酒店经营管理等工作打下牢固的专业知识基础。 四、本课程各章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重难点 第一章旅游概述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的概 念、旅游的本质属性、旅游的特点、旅游 的类型。了解旅行和旅游的区别。 教学内容:第一节旅游的产生

导游工作中对旅游文学知识的运用

导游工作中对旅游文学知识的运用 李志军 旅游活动不但是一种人类的物质活动,更重的是还是一种精神文化活动。人们通过对自然美、人文美、社会美的亲身感受达到陶冶情操、愉悦精神这样一个目的。 要使旅游活动具有较高的智育功能,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内涵,真正收到获取知识,增添美感,鉴赏能力这样的效果,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应当充分地重视旅游文学在旅游活动中的作用,并且呢,能在导游讲解中运用好旅游文学知识。 一、旅游文学是我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神州大地遍布着众多的名山大川、古迹圣地,旅游资源可以说是得天独厚,古往今来人们游历其间,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有的是题字书联,有的是吟诗赋词,有的撰文作记,名篇佳作是浩如烟海,千古流传、璀璨生辉。 这些丰富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我国旅游资源当中特殊的,而且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郁达夫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江山还要文人捧。我们都知道,以语言文字之美为山水景物来点睛述意,增添魅力,这是文学对于旅游的一种特殊贡献。 北宋诗人林和靖吟咏梅花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引得每年的初春,去南京的梅花山,无锡的梅园,苏州邓尉香雪海和杭州超山这江南四大赏梅胜地去探梅的游人如织。作家朱自清那片写的有声有色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使得南京招牌旅游项目夜游秦淮河更有了一份诗情画意和人文气息。湖南长沙的爱晚亭,原来叫红叶亭,因为唐代诗人杜牧的那首著名的《山行》,后来就改名为爱晚亭,这样就更加有知名度。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又使得安徽滁州那本来并不起眼的醉翁亭身价陡增。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还有江西南昌的滕王阁等等,这些著名的楼阁都是由于文学的媒介而出名的。无锡的惠山泉,被誉为“天下第二泉”北宋诗人苏东坡有这么两句名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两句诗无疑成了惠山泉现成的而且是经久不衰的广告语。 景以文名,景点因为诗文而闻名,文因景传,这些诗文由于景点而流传的更加广泛,山水景物一经文学的点染则名闻遐迩更加富有声誉而令人神往。我们说山水景观和文学作品的结缘,这是我国旅游资源独树一帜的特色所在,很多的风景名胜由于同优秀的文学作品结合的紧密相得益彰就能够使人在游览的过程当中得以全方位和多角度的了解,从而就获得意味无穷的享受。 这里我们就以楹联作为例子来说明这一点:大家都知道,楹联就是对联,对联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短小精致、韵味隽永,一副好的楹联往往就像神来之笔,能够使景点凭增姿色,具有一种锦上添花的艺术效果。我国各地佛教寺院弥勒的佛龛前常常有这么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这幅对联表面上看好像是在描绘弥勒佛的外部神态,袒胸露腹,脸上堆满慈祥的笑容。实际上是蕴含了与人为善和谐宽容的这样一种佛门教育。 游览杭州边上的中山公园,游客们来到西湖天下景这座亭子的前面,都会对亭子前的这幅楹联产生浓厚的兴趣: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经过导游的一番讲解这幅叠字回文联在游客认知行为过程当中所产生的效果常常是十分强烈的。 山东曲阜孔府的大门口有这样一副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这副对联上联的“安富尊荣”的“富”字,头上少了一点,下联那个“文章道德”的“章”字最后一笔是出头的。这两个字的意思是“富贵没有头,文章可通天”。这幅对联就点明了孔子及其学说在中国历史文化场合中的深远影响和崇高地位。 慕名到云南的昆明大观楼去的不少游客与其说是去看那里的景色还不如说更是为了亲眼一睹清代孙髯所撰写的那副著名的180字海内第一长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课程标准旅游心理学

《旅游心理学》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1060040 课程性质必修课程类型理论课(不含实践) 课程学分 3 总学时48 理论学时48 实践学时0 前导课程旅游经济学后续课程酒店沟通服务与技巧、旅 游礼仪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酒店管理 制定人刘陆燕制定日期2014.3 审核人仝泽柳修订人刘陆燕修订日期2014.4 审核人仝泽柳签发人钱宏签发日期2014.4 一、课程定位 旅游心理学是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的核心内容,能否学好本课程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名酒店从业人员执业水平和职业发展空间。从专业课程体系来看,是一门涉及到能否为顾客提供入心的核心课程。能根据不同的顾客,正确辨识住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依据不同的顾客行为特征有针对性的处理好问题是本课程的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后,是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框架教学计划中必要而核心的课程。 二、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 (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一定的文化品位与格调; (2)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精神; (3)具有较强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团队精神; (4)具有一定的岗位适应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能力目标 (1)对自身心理健康状态的分析和调适能力 (2)对旅游者全面认识和分析能力 (3)激发旅游者旅游需要和动机的能力 (4)转变旅游者态度的能力 (5)调动旅游者和旅游工作者积极情绪的能力 (6)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 (7)旅游工作者压力和挫折的处理能力

3.知识目标 (1)掌握知觉和社会知觉的概念、特征和影响因素(2)掌握旅游需要和动机的概念、特征和影响因素(3)掌握态度的构成、特性和转变态度的途径 (4)掌握性格和气质的概念、特征、形成和对旅游的影响(5)掌握人际关系的概念、建立和发展途径 (6)掌握压力和挫折的概念、产生和处理办法 (7)掌握前厅、客房和餐厅服务心理及工作者心理素质(8)掌握导游服务心理和导游素质要求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序号单元内容能力目标知识要求 建议学时 理论学时实践学时 1 旅游心理学的概 述 把握旅游心理学 的学科定位、及 对旅游活动的重 要意义。 1、掌握心理学及 心理学的有关理 论; 2、利用心理学及 旅游心理学的有 关理论分析旅游 者的行为; 2 2 旅游者的感知能准确感知他人 和周围世界,能 准确认识旅游者 的需要 感觉的概念、种 类,感觉和联觉, 知觉和错觉,知 觉的概念、特性, 影响知觉的因 素,旅游人际知 觉的概念、内容 和影响因素. 2 3 旅游者的情绪、 情感 训练旅游者情绪 管理和旅游工作 者情绪控制能 力。 情绪情感的概 念、联系、特征 和内容;影响旅 游者情绪情感的 因素,以及旅游 4

旅游经济学课程标准

《旅游经济学》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01060020 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类型理论课(含实践) 课程学分 3 总学时48 理论学时32 实践学时16 前导课程旅游学概论后续课程酒店管理、酒店市场营销适用专业旅游管理、酒店管理 制定人仝泽柳制定日期2012.9.5 审核人仝泽柳修订人仝泽柳修订日期2014.6.15 审核人仝泽柳签发人钱宏签发日期2014.6.20 一、课程定位 《旅游经济学》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开设的必修课,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性课程。旅游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指导,研究旅游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现象、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本课程旨在通过对旅游经济活动的运行及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经济现象、经济关系的研究,揭示支配旅游经济运行的规律,以有效地指导旅游实际工作,促进旅游经济的协调、稳定、持续的发展,使旅游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旅游经济活动运行中各个主要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本课程应该在完成政治经济学、旅游学概论等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后开设,要使本课程的知识在实际中真正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对所学旅游课程知识要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同时,还要辅之于长期的实践和探索。 二、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 旅游经济学是一门涉及到经济学的学科,开这门课的木的是要让同学们掌握旅游中的经济现象,如旅游产品、旅游的需求与供旅游消费的性质,以及旅游经济效益如何人评估与测量。让同学们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旅游业务充分认识。2.能力目标 (1)让同学知道社么是旅游产品,以及旅游产品的组合与开发。 (2)了解旅游的需求以及供给、旅游需求弹性系数。 (3)如何利用游客消费结构来满足旅游效用最大化。 3.知识目标 (1)以旅游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使学生认识旅游产品的特点,旅游活动的商品化、旅游产品的结构、旅游产品的供给,投资与资源开发等问题,使其认识旅游经济活动不同于其他经济活动的特殊性。

中国旅游文学知识及其他基础知识

中国旅游文学知识及其他基础知识 (总分:22.5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总题数:11,分数:5.50) 1.著名散文游记《醉翁亭记》的作者是( )。 A.王安石 B.欧阳修 C.苏轼 D.沈括 (分数:0.50) A. B. √ C. D. 解析: 2.在对联的写作中出句与对句之间存在递进、转折、条件等关系的对联形式叫作( )。 A.正对 B.串对 C.反对 D.合掌 (分数:0.50) A. B. √ C. D. 解析:[解析] 串对也叫流水对,是指出句和对句是平行的两句话,各自意思完整,但上下两联的意思上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 3.对联在( )时期发展到鼎盛时期。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分数:0.50) A. B. C. D. √ 解析:[解析] 清朝进入对联发展的巅峰阶段,对联的创作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超过了前代。 4.词牌名《菩萨蛮》是以( )来命名的。 A.乐曲的名称 B.词的内容 C.人的名字 D.全词的字数 (分数:0.50) A. B. √ C. D. 解析:

5.安溪铁观音是( )中的珍品。 A.绿茶 B.红茶 C.乌龙茶 D.黄茶 (分数:0.50) A. B. C. √ D. 解析: 6.主要产于我国青海、四川、西藏、云南,味甘,性温,具有补虚损、益精气、止咳化痰功效的中药材是( )。A.三七 B.鹿茸 C.冬虫夏草 D.阿胶 (分数:0.50) A. B. C. √ D. 解析: 7.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有100多种针法绣技,以“荚蓉鲤鱼”座屏等为代表作的刺绣是( )。A.苏绣 B.湘绣 C.粤绣 D.蜀绣 (分数:0.50) A. B. C. D. √ 解析: 8.中国传统工艺“三绝”指( )。 A.福建脱胎漆器、江西景德镇瓷器、北京景泰蓝 B.宜兴紫砂陶、德化瓷器、苏州缂丝 C.常州留青竹刻、洛阳唐三彩、福州寿山石雕 D.北京雕漆、扬州玉雕、南京云锦 (分数:0.50) A. √ B. C. D. 解析: 9.已故旅美i画家陈逸飞的油画《故乡的回忆》取材自江南古镇( )。 A.乌镇 B.西塘 C.同里 D.周庄 (分数:0.50)

旅游文学知识讲解

旅游文学

一、填空 1、我国当代诗人刘湛秋说:“中国文学有一半是旅游文学。” 2、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 3、有评论家认为汉代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我国第一部游记散文。 4、清代方玉润称“开后世冶游艳诗之祖”的是《溱洧》。 5、文学史上第一首写景诗,也是旅游文学史上第一首纯然的旅游诗诗曹操的《观沧海》。 6、南朝有两位姓谢的同族诗人,分别被后人称为“大谢”和“小谢”。其中“大谢”是指谢灵运,曾做过永嘉太守,我们学过他的《登池上楼》,其中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名句。“小谢”是指谢朓,曾做过宣城太守,是李白最敬佩的诗人,他写过一首与南京有关的诗《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其中有“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名句。 7、我国最早的一位大量写作山水旅游诗的作家是谢灵运,他的代表作是《登池上楼》。 8、韩愈的《山石》中所游的寺庙为洛城北惠林寺,是“三生石”故事的发生地。 9、“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出自苏轼《游金山寺》,高度概括了他十多年来的为官活动。 10、明代诗人高启诗“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是指南京市著名景点雨花台。 11、唐代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旅游诗的诗人是孟浩然。 12、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而且大量创作慢词,其词多歌咏都市风光,湖光胜景的著名词人是柳永。

13、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王维。 14、“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是唐代诗人韩愈,描写桂林的水的诗句。 15、自称“一生好入名山”的诗人是李白。 16、因善写五言诗而被称作“五言长城”的诗人是刘长卿。 17、唐代科举考试最有名的一首应试诗诗《终南望余雪》,作者是祖咏。 18、“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和郑光祖,其中马致远有“曲状元”之称。 19、曾做过“太医院尹”的元代戏曲家是关汉卿。 20、建安时期的山水旅游文学的倡导者,首开宴游活动中临景作诗风气的是曹丕。 21、曹丕的《登城赋》代表了魏代旅游赋的最高成就。 22、苏轼的《前赤壁赋》中的赤壁在今湖北省黄冈县,而三国时赤壁大战的真正发生地在湖北省蒲圻县。 23、《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一篇,是作者旅游观的一个表述。永州,在今湖南省零陵县。 24、明代袁宏道是“公安派”的代表作家,文学创作强调“独抒性灵”,教材选入了他的《虎丘记》。 25、滕王阁在今江西省南昌市,黄鹤楼在今湖北省武汉市,平山堂在今江苏省扬州市,醉翁亭在今安徽省滁州市。 26、楹联用于旅游大约在北宋,明初开始普及,清代达到鼎盛。 27、钟云舫的《江津临江楼联》长达1600余字,为“古今长联之最”,但被称为“古今第一长联”的是孙髯(翁)的《昆明滇池大观楼联》,180余字。

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旅游学概论》 【适用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学期】:第一四学期【参考课时】:36 学时 【前导课程】:《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编制人员】:苑秀彬、王莉、付琳琳、郑艳【参与企业】:龙凡、王焕宇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旅游服务 与管理等工作打下专业背景知识与技能。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课程,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 学效果直接影响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本课程对于专业学生在今后工作和后续的工作过程中都会起到一种基础作用,并用对于学生实践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课程设计思路 对不断发展的中国旅游事业,以提升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为宗旨,以培养旅游从业人员对旅游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分析判断能力为重点,以塑造具有崇高职业道德修养、熟练旅游技能、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旅游从业者为 目的,构建“基础理论+案例分析+实践操作+总结反思”的课程教学体系,实施 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教学。 1、以旅游经济学理论为基础。本课程涉及大量旅游学基础理论,它为分析旅游 活动中的诸多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教学中,根据教育部对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 养目标的定位,对基础理论部分不强调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注重理论的实用性,在 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基础理论部分占30%左右。

2、以旅游实践中的案例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旅游实践案例,分析旅游活动各环节中旅游者、旅游服务人员、旅游管理人员的旅游行为、服务行为、管理行为的规律及其根源,使学生逐步掌握旅游学学习和工作的方法。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案例分析的内容占60%左右。 3、以能力培养为最终目标。旅游从业人员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人。教学中,以旅游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为中心,以寻找最优化的解决方案为目标,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教学方式,即让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处理相关问题;聘请行业专家、兼职教师来校结合他们的丰富经验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旅游学概论》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进行设计。首先是通过深入周边旅游企业进行调研,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对旅游企业岗位群各工作过程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通过行动领域归纳和学习领域转换,重构了专业课程体系。《旅游学概论》就是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三、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旅游业的发展特点与行业构成情况、与旅游业相关的政府机构与行业组织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正确理解与旅游业相关的社会现象的能力并能够分析总结旅游发展的逻辑性和合理性,深刻理解我国政府主导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实施。能够基于旅游学科视角观察分析旅游现象与其内在规律,通过三大支柱、五大部门、六大要素以及供需双向认知,深入理解与应用旅游实业之中,进而有效指导旅游实务。 (二)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一定的文化品位与格调;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首先和遵纪守法精神;具有较强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团队精神;具有一定的岗位适应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职业素质目标

导游汉语言文学知识

《导游汉语言文学知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号: 二、适用专业:旅游管理专业 三、学时:72学时 四、学分:4学分 五、课程管理系部: 六、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专业必修课,主要介绍与导游工作相关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其中主要是现代汉语语法、修辞,古汉语诗词和楹联的基本知识,中国文学发展历程和旅游文学的基本知识,以及应用文写作的基本知识。使导游员能在导游工作中较为熟练地加以运用,以达到丰富导游讲解的文化内涵,增强导游语言表达的形象性、艺术性,提高导游工作的文化品位和服务档次之目的。 六、课程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程后,应达到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现代汉语语法、修辞,古汉语诗词和楹联的基本知识,中国文学发展历程和旅游文学的基本知识,以及应用文写作的基本知识。 2.技能目标:高导游工作的文化品位和服务档次。 3.能力目标:能在导游工作中较为熟练地加以运用与导游工作相关的汉语言文学知识。 七、教学要求与内容 (一)汉字文化、汉语表达基本知识 教学要求: 1.了解:汉字文化基本知识。汉字的起源和性质、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导游工作中容易读错的字。 2.理解:汉语表达基本知识与导游语言能力。汉语表达与导游语言艺术、书面语表达与导游应用文写作。 3.掌握:导游词写作知识。 教学内容: 1. 汉字文化基本知识。 2. 汉语表达基本知识与导游语言能力。 3. 导游词写作知识。 (二)中国文学常识 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2.理解:中国近代文学常识。 3.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常识。 教学内容: 1.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概要;中国古代文学作家作品选介。 2.中国近代文学发展概要;中国近代文学作家作品选介。

《导游业务》课程标准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导游业务》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及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导游业务》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导游的基本概念、导游的发展历史和未来趋势、导游员的职责、素质要求、导游工作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导游服务质量管理等相关问题有清楚的认识;熟练掌握导游工作规范化操作程序、导游员对旅游者个别要求的处理办法、导游过程中各类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措施,以及各种导游的技能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导游服务水平、应变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前后续课程的安排 先修课程:《陕西导游》、《导游基础》。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导游的基本概念、导游的发展历史和未来趋势、导游员的职责、素质要求、导游工作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导游服务质量管理等相关问题;熟练掌握导游工作规范化操作程序、导游员对旅游者个别要求的处理办法、导游过程中各类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措施,以及各种导游的技能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导游服务水平、应变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全面系统掌握导游的基本概念、导游的发展历史和未来趋势、导游员的职责、素质要求、导游工作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导游服务质量管理等相关问题。 2.能力目标 课程名称 导游业务 课程编号 考试/考查 考试 总学时 64 实验(实训)学 时 18 总学分 4 课程性质 专业方向课 适用专业 旅游管理 开课单位 商学院

掌握掌握导游工作规范化操作程序、导游员对旅游者个别要求的处理办法、导游过程中各类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措施,以及各种导游的技能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导游服务水平、应变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和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沟通、协调、管理的综合职业素质。 四、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程设置的依据 根据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建议;根据旅游行业岗位实际工作需要。 (二)课程目标、内容制定的依据 转变以理论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立足旅游管理岗位的实际需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课程目标实现的途径 校内理论教学和基本实践模拟操作,校外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导游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导游的定义、导游工作的产生与发展;理解导游工作的性质;掌握导游工作的特点。 教学内容: 1.导游的定义 2.导游工作的起源、发展及趋势 3.导游工作的性质与特点 4.导游工作的地位与作用 重点:导游的定义、导游工作的性质、导游工作的特点。 难点:旅游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正确的服务理念的建立对于学生以后的实习、工作乃至人生至关重要。同时也决定了学生对待本专业的态度,是建立专业兴趣的关键环节;课堂讲授。 第二章、导游人员

以茶文化为载体 打响休闲旅游品牌.

以茶文化为载体打响休闲旅游品牌 近日,以“茶道中国,和谐天下”为主题的首届中国“茶道之源”暨新昌·中华茶道节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今秋,将在新昌举办首届中国茶道节,并倡议发起申请“茶道”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 茶道之源的探寻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以北京创意村陈放先生为代表的民间茶文化专家,联合国内众多茶文化、诗词文化、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的专家,经过实地考察、理论研究和探讨后提出:世界茶道之源在中国,中国茶道之源在新昌这一创新性课题。 好山好水出好茶,新昌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名茶圣地。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的亚热带气候,山高水长,云雾缭绕的环境使新昌成为名茶诞生的“摇篮”。大佛龙井、大佛玉龙、十九峰龙井、沃洲龙井、望海云雾、安山碧玉等一大批名茶早已享誉海内外,这里自古就是“贡茶之乡”。1995年,新昌还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名茶之乡”。 “新昌——中国茶道之源”的十大理由 茶道之源在中国,中国茶道之源在新昌,这是因为: 1、新昌具有极为久远的产茶历史。据史料记载,新昌产茶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唐宋时期生产的剡茶已经名声在外,而且在新昌附近的会稽山跨湖桥遗址中,出土了距今近8000年左右的茶树籽。 2、剡溪茗直接孕育出了“茶道”。“茶道”二字的出现,以及茶道意境的描述,源自唐代著名诗人、高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词系统

地道出了茶道的真谛。 3、越中、剡溪是魏晋六朝文化之中心。越中、剡溪由于特殊的自然、文化环境使其成为魏晋六朝的文化中心。 4、首开“佛茶之风”先河。新昌是“佛教中国化”的大本营。魏晋时期,以支道林、竺道潜等为首的18高僧不仅开辟了江南佛教之事业,并且开创了般若修禅之“佛茶之风”。 5、首创“道茶文化”之气象。魏晋时期,著名高道、诗人入剡寻经修道,他们把道家的理念、精神与茶文化结合,开创了中国“道茶文化”之气象。 6、“唐诗之路”的精华催生“儒学茶道”。诗与茶是唐文化的两朵“奇葩”,并互为影响。新昌是名副其实的“儒学茶道”、“儒茶文化”的发详地。 7、古越青瓷国之精品,为剡茗茶道至良器。史料考证,越州大地是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和全国瓷业中心。 8、美丽的山水是催生“灵感”的灵丹。秀丽的山水能孕育出上品的好茶,也能激荡茶人、文人的情怀。新昌的山山水水是茶道产生的灵感之源。 9、新昌的茶文化历史以及有关茶的民俗、民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0、丰富的神仙文化和情感文化是“茶道”诞生的精神土壤。 “茶道之源”的品牌价值 挖掘新昌作为“中国茶道之源”,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一是具有重大的“新闻轰动效应”。中国是一个茶叶大国,在日本茶道风行世界的今天,挖掘出世界茶道的源头——中国茶道之源,具有巨大的轰动效应。二是社会经济价值。挖掘出“中华茶道之源”,对弘扬中华文明,提高中国产品的附加值与竞争力,特别在当今休闲经济,体验经济时代,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三是为城市添加“新名片”,提高新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四是对新昌“中国名茶之乡”这一品牌将是一个强有力的补充或战略升级。五是将大大提高“大佛龙井”、“安山碧玉”等名茶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六是对新昌的文化产业将是一大商机。七是对新昌

旅游学概论教学大纲

旅游学概论教学大纲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旅游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旅游学概论适用专业:旅游管理、酒店管理 学时:96 其中:理论学时:90 机动学时:0 一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也是本专业的理论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旨在全面而系统地阐明社会经济发展与旅游活动的关系,阐述旅游活动的内容、种类和表现形式,发展旅游业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旅游对接待地区的基本影响。 本课程的目的是帮助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了解旅游和正确认识旅游,了解旅游及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最终通过让学生在掌握旅游学的基础理论及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学会以专业的旅游学分析方法和理论来分析研究一些现实旅游问题。本课程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有关旅游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对旅游的总体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以及毕业后从事旅游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旅游学的研究内容和旅游学科体系的特点;知晓旅游活动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特点和相关重大事件;明白旅游的具体涵义、性质以及旅游的组成要素。 2 能力目标 熟悉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旅游业中重要的构成行业;能够辩证地分析旅游发展对当地的影响等等;掌握和了解旅游及旅

游业的相关知识学习方法。 3 素质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意识; 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情调。 三课程学生分配

四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旅游学概述 (一)教学内容:1、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2、旅游的构成要素3、旅游类型的划分方法 4、旅游学研究的概况 (二)教学目标:1、明确旅游的定义、性质和特点,比较各种不同观点下有关旅游的定义的异同 2、认识旅游的构成要素和分类,掌握各种旅游类型的划分方法3、了解旅游学研究的概况,明确旅游学的研究对象的研究内容 (三)教学重点:1、旅游的概念 2、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3、按照地域和目的对旅游的分类 (四)教学难点:1、旅游活动的特点 2、旅游活动的性质 第二章:旅游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学内容:1、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的迁徙活动 2、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 3、封建社会的旅行发展 4、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5、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旅行活动的概况,明确古代旅行的起源与进程 2、从产业革命的产生与发展历程认识其对近代旅游产生的重要作用 3、了解世界现代旅游的发展概况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三)教学重点:1、托马斯库克的旅游活动 2、旅游业诞生的历程(四)教学难点:1、现代旅游的概念 2、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心理学》课程标准-(2)

《旅游心理学》课程标准 一、前言 1、课程定位 《旅游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旅游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全面系统地掌握旅游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以便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能熟练地运用其进行旅游产品的生产、销售、旅游服务质量以及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2、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的依据: 本课程设计以本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 依据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购买、消费等心理活动过程以及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服务心理,确定本课程的课程内容。 (2).课程设计内容: ~ (见课程标准) (3).课程设计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使学生在学习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旅游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2.方法能力目标: 使学生具备分析旅游者在食、住、行、游、购、娱等过程中各种心理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情感管理的方法和技巧。 ○3. 素质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运用心理学方法分析实际问题的习惯,使学生习惯于分析旅游者的购物心理、消费心理。 * ○4、社会能力目标: 职业技能证书考核建议考取心理咨询师。

二、课程总标准 课程总标准

三、学习情境(章、节)标准 第一章旅游者的个性倾向分析 教学要点 要求学生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基本内容,认识兴趣是促进旅游动机形成的特殊的认识倾向,了解人们为什么会有旅游消费需求。 教学重点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理解旅游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教学难点 ' 理解有钱和有闲不一定引起旅游行为,动机才是直接推动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 教学内容 §1. 旅游者的需求 §人的一般需要 §消费需求 §旅游消费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2. 旅游者动机 ) §旅游者的兴趣 §旅游动机的形成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作业及要求 1、如何理解“旅游基本上是一种社会需要,旅游又是一种生活消费需要” 2、为什么说认识旅游消费的特点对学习旅游心理学有重大意义 第二章旅游者的购买态度与购买决策 : 教学要点

《旅游学》课程教学大纲

《佛山旅游产业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7009301 课程名称:佛山旅游产业专题 英文名称:Foshan Tourism Industry 课程类别:17009301 课程性质:选修课 学时:16 学分:1 适用对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核 先修课程:管理学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选修课,它以佛山市旅游产业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旅游产业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主要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相关产业基本发展状况。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世界旅游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This course is an optional course for the major of tourism management. It takes the tourism industry of Foshan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t mainly studies the various elements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hip. It mainly includes six aspects of the basic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ed industries, namely "food, housing, travel, shopping and entertainment".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can grasp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theory of world tourism, and have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preliminary analysis and problem solving.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课程性质:旅游管理专业的选修课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16个课时向学生们介绍佛山市旅游产业的基本发展状况: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方面的产业基本发展状况。并期待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佛山整个旅游产业基本脉络,且对其中的部分方向产生持续研究的兴趣和动力。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佛山旅游产业概述 (一)目的与要求 1、介绍讲解该课程的定位、课程的内容、考试题目、参考书目,让学生了解

中国旅游地理新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 课程性质:《中国旅游地理》是高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和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旅游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旅游地理知识,熟悉我国主要的旅游景点景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在旅游审美中陶冶情操、完善修养、提高素质。 课程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另一方面也提高学生对旅游资源考察、评价能力,景观鉴赏、解说等能力,为学生将来踏上就业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 (1)通过课程的分组模拟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服务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2)通过专业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奉献精神和职业道德 2.能力目标 (1)能进行基本的景观鉴赏和景点解说 (2)能进行基本的旅游线路规划 (3)能进行基本的旅游行程制定 3.知识目标 (1)了解旅游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基本关系 (2)了解旅游地理学的概念和学科性质 (3)了解旅游的客源与客流的形成 (4)掌握可持续发展对旅游的重要意义和策略 (5)熟悉全国各旅游资源的分布与特征

(6)掌握旅游资源的分区 (7)掌握各区重要旅游景点与旅游精品线路 (8)掌握各区重要旅游景点的解说和旅游精品线路的安排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四、实施建议 1.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在教学中,使用多种教学法灵活课堂讲课,包括讲授法、提问法、互动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图片视频欣赏、示范教学法、学生模拟演练法等。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互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中国旅游地理的相关知识,如旅游区划分、各旅游区的经典代表及景观特征、旅游线路安排与设计等等;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让学生对该课程有正确的认识与看法,并能有效的进行景点景区介绍以及旅游线路设计与安排。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除了重点知识的讲解,还需要配合有关图文资料,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2.教学条件与环境 结合课程充分使用多媒体设备,将理论内容转化为更为直观的方式让学生能更易于接受,并通过各种活动的设计、模拟与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参考教材与文献 (1)教材: 刘英杰《中国旅游地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教参: 1)罗兹柏《中国旅游地理》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 9 2)杨载田《中国旅游地理》科学出版社 2005. 9 3)庞规荃《中国旅游地理》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4. 3 4)保继刚《旅游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1 五、考核评价 (l)过程与目标结合评价,结合课堂提问、课堂模拟、课后作业等手段,加强课内教学环节的考核,并注重平时分数。 (2)强调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 (3)强调课程结束后综合评价,注重考核学生前厅管理与服务知识的应用水平。 (4)建议在教学中分任务模块评分,课程结束时进行综合模块考核。 学期教学评价=过程评价50% +期末评价50%

旅游文学各章知识结构

《旅游文学作品选读》各章知识结构 第一章:旅游文学的审美意义 一、中国传统审美趣味与旅游 1、自然为美的道家美学思想 2、“中和”为美的儒家美学思想 3、空灵为美的禅宗美学思想 二、西方审美文化要点与旅游 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 赫拉克利特学派::美产生于对立面的斗争。 柏拉图:美是善。 直觉论:克罗齐、闵斯特伯格、叔本华等。 移情论:菲舍尔和李普斯。 内模仿:格罗斯。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和荣格。 格式塔学派:阿恩海姆。 心理距离说:爱德华·布洛。 接受美学:.姚斯、伊泽尔。 三、旅游文学作品与旅游审美 自然之美主要表现于形象美、色彩美、形态美、声音美、嗅觉美、移情美等六个方面。第二章:旅游文学的孕育――先秦时代 一、先秦旅游文学的孕育与萌芽 《尚书?皋陶谟》书中关于“尧之子丹朱好游失德”之论述,为旅游最早的记录。 《庄子·秋水篇》 《诗经·王风·黍离》 《诗经·小雅·采薇》 二、先秦旅游文学与节事民俗文化

《诗经?郑风?溱洧》表现了先秦时重要的民俗――上巳节; 三、先秦旅游文学作品选读: 诗经《溱洧》等讲读 第三章:旅游文学的形成――魏晋南朝时代(3课时) 一、魏晋玄学对山水诗文的影响 竹林七贤士 二、魏晋旅游文学作品选读: 曹操、陶渊明等 三、南朝旅游文学作品选读: 谢灵运、谢眺等 第四章:旅游文学的发展――唐宋时代(6课时) 一、唐代旅游文学及其作品选读 1、踏歌民俗与节事文化 李白《赠汪伦》 刘禹锡《竹枝词》 踏歌在日本的流传与嬗变 2、山水田园诗歌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李白:《山中问答》、《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 杜甫:《望岳》、《后游》 韩愈:《山石》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王维:王维的诗与禅。《竹里馆》、《鹿柴》、《辛夷坞》 孟浩然:山水诗的意境。《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宿建德江》、《晚泊浔阳望庐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韦应物:《滁州西涧》

旅游学概论 课程标准

《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 1.前言 1.1课程代码、名称 课程代码:TM2ZY3101 课程中文名称:旅游学概论 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Tourism 1.2学时与适用对象 学时:32 适用对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会展管理展业 1.3课程属性 专业必修课 1.3.1课程地位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类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在所有专业课程设置中属于先行课程。课程主要内容面向本专业初学者,以系统介绍旅游学科基本内容和一般方法为主。 1.3.2课程性质 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前瞻性。起着引导学生入门及培养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理论与时代理念的作用。通过学习与掌握本课程主要内容、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旅游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和从事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1.3.3课程与课程群的联系 《旅游学概论》课程是旅游管理及同类专业基础课,后续课程为《旅游经济学》、《旅游文化》、《旅游饭店管理》等系列专业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本课程起先行引导作用,增进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实习和就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课程教学设计 2.1 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和依据 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根据高等教育形势发展需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引,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坚持“夯实基础、能力驱动、通专相融、校企联动、个性培养”基本原则,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优化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以加强本课程教学基础建设条件为保障,构建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于一体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促进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根据《巢湖学院“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校党字〔2016〕114号)、《巢湖学院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校字〔2016〕134号)、《巢湖学院课程负责人管理办法(修订)》(校字〔2016〕137号)、《巢湖学院关于进一步深化课程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校字〔2016〕207号)等文件精神,结合课程实际,特制定本标准。 2.2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学生的基础认知能力为主线,结合最新旅游发展进展,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对旅游发展的历史、地区差异;旅游活动、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业、旅游组织等基础知识概念进行综合分析。在课程的授课环节中,通过案例分析、问题讨论等方法促进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辩证分析能力、案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力。 3.课程目标 3.1总体目标 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旅游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熟悉该课程的结构体系及重要的概念,并能运用旅游学的知识观察和初步分析现实旅游活动的现象。能够根据所掌握的旅游知识,触类旁通,特别是对旅游业中各相关部门、企业的工作有大致的把握。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其它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牢固的基础,也为学生在今后从事旅游业经营管理工作奠定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3.2具体目标 3.2.1知识方面目标 通过旅游学概论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旅游以及旅游活动的历史、定义、特征、分类、发展特点及趋势,对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及其主要行业应有的基本认识;了解旅游组织作用,以及重要国内外旅游组织基本情况;理解旅游市场的含义、市场细分及其标准、国际国内客源市场基本情况规律;学会全面辩证分析旅游活动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等。 3.2.2能力方面目标 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实际旅游问题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