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测试题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测试题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测试题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空2 分,共70分)

1、真理,没有不被怀疑和突破的特权。从根本上讲,这是因为()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②社会实践是变化发展的

③客观世界是变化发展的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A.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②④

2、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下列选项中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①近水知鱼性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④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在一定条件下,真理会转化为谬误。这主要是因为()

A.真理是客观的

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C.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D.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4、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主要是因为()

A.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征 B.认识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C.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D.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5、唯一两获老舍文学奖的作家宁肯为了写《蒙面之城》,在西藏生活了2年。他原以为到了西藏肯定能写出不同凡响的作品,但事实却相反。后经过15年的生活磨砺,才完成了这种超越。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A.认识具有反复性与上升性B.真理都有条件和范围

C.人的认识水平是无限的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6、十六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一事例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7、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的黄旭华,亲自在南海作深潜试验,获得了核潜艇研究的第一手资料。这说明()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8、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A.一概而论 B.三人成虎 C.百感交集 D.千虑一得

9、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主要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10、右图漫画《望而生畏》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客观对象依赖于我们的主观感知

B.意识是脱离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意识在特定条件下决定和控制客观事物

D.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11、在平面内,若直线a⊥c,直线b⊥c,则a∥b;在空间中,若直线a⊥c,直线b⊥c,则直线a与直线b不一定平行。这说明()

A.人们难以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B.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C.真理具有客观性D.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12、杜威认为:“实践就是人类应对环境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和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相比,没有本质的区别。”杜威的观点否认了实践的()

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社会性

D.历史性

13、2014年6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践》白皮书,以大量事实和数据介绍了“一国两制”政策在香港取得的成就,说明“一国两制”是香港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这表明()

①科学构想源自实践,根本目的在于获得真理

②实践高于认识,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真理是发展的,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真理是客观的,真理能够精准预测现实的发展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4、恩格斯说:“谁想在这里猎取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猎取真正的、根本不变的真理,那么他是不会有什么收获的。”这说明 ( )

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真理具有客观性,要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③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不断发展真理;

④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要敢于坚持真理;

A.①② B. ①③ C.②③ D. ③④

15、目前,转基因技术备受人们的争议:支持者认为它能缓解资源约束、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产品品质;反对者则从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知识产权安全等方面提出质疑。这说明()

①认识因对同一对象理解的不同而不同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③人们对同一事物不可能形成相同的认识④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A.①③

B.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6、2014年8月,浙江义乌华溪小学开展“识农时、尝农味、知农艰”的“耕田育人”活动,组织学生跟着农民一起收割稻谷,让孩子们真正懂得“粒粒皆辛苦”,促使小学生在农事实践中健康成长。其哲学依据在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认识受实践能力制约D.认识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17、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如何施政和推进改革时说:“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下列与这句话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④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A.②③

B. ①④

C.①③

D.②④

18、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之所以强调“更要与真理为友”,是因为()

A.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 B.追求真理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C.真理与谬误是截然对立的 D.追求真理是学生成长的最终目的

19、倒洗澡水,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麻省理工学院一位教授经过细心观察和研究后指出:由于地球的自转,美国的洗澡水漩涡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漩涡会朝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见解引起了许多人的怀疑,同时也带来了更广泛的实验。水漩涡方向的研究体现出()

①对既有论断的怀疑是真理发展的基础②真理与怀疑在比较和斗争中共同发展

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④任何真理都有与客观事实相符合的属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0、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网购商品的结构越来越合理、品种越来越齐全、服务越来越周到,不同需求的消费者,都可以通过网购满足需要,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同时,互联网金融带给消费者的便捷服务,也在从另一个层面改变着中国人的消费观念。这表明()

①认识总是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2012年1月31日,袁隆平荣获马哈蒂尔科学奖。他以独创性思维和胆识,冲破育种经典理论束缚,使杂交水稻这一创新性成果带来了全球水稻生产及可持续性革命化的发展。这表明()

A.事物的发展就是新出现的事物代替旧事物

B.人们可以根据对事物的固有认识创造新联系

C.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发展的

D.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取得创新性成果

22、毛泽东说过:“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是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下列说法与毛泽东的观点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打柴问樵夫,渡船问艄公

B.学以致用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经过检验的认识都是真理

23、3D打印又称三维打印,其理念起源于19世纪末,在20世纪80年代数字技术进步的带动下得以实现,进入21世纪以来,3D打印产业初步形成并显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这种“上上个世纪的思想,上个世纪的技术,这个世纪的市场”体现了()

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B.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C.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D.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24、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这表明()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5、下列体现实践决定认识道理的有:()

①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

②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长体矣——荀子

③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⑤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马克思

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A.①③⑥

B.②③⑥

C.①③④⑥

D.①③⑤⑥

26、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利弗·威廉姆森接受采访时说:“当我回顾所研究过的课题时,重视实践,我感到十分重要。”以下对实践认识正确的是()

①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②人的所有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③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④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7、人类探测器终于登上了彗星!经过十年的飞行,2014年11月12日,欧洲航天局的“罗塞塔”号彗星探测器所搭载的登陆器“菲莱”在彗星“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的彗核上成功登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又迈出了关键一步。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体现了()

①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②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物质性

③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人的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

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8、“鱼对水说:你看不到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里。水对鱼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身边。”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中,最恰当的是()

A.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B.真理是客观的 C.真理有是非标准D.认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29、作家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学者周国平则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与创造,另一是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这体现了()

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B.寻找真理性认识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D.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具有主观性,往往因人而异

30、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1、下列诗句中,与“知暵潦(旱涝)者莫如农,知水草者莫如马,知寒暑者莫如虫”哲理相同的是()

A.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B.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32、观察下图,图中右侧的白色矩形要显得比左侧的黑色矩形大,其实两个矩形是一样大的。最近,科学家对这一长期令人困惑的现象作出了合理解释。原来人眼有响应明暗的功能,亮和暗在人眼视网膜上的处理过程由两个不同的通道完成。这说明()

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

③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④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得真理性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3、著名物理学家基普·索恩说道:“从前,时间旅行是作家的专属领域,严肃的科学家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它。但是现在,在严肃的科学期刊,可以看到优秀理论物理学家撰写的对时间旅行可行性的分析文章。”对此,正确的认识是()①真理与谬误总是相互转化的②社会科学规定自然科学研究的方向

③艺术想象可以启迪科学思维④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4、从畏惧自然到征服自然,进而认识到要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千百年来人对自然态度的变化告诉我们()

①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在曲折中逐步深化②人与自然的矛盾有个逐步展开的过程

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先对立后统一④人类终究无法把握无限的自然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 ①④

35、小张在日记里写道:“放学时,铃声是悦耳的;考试时,铃声是紧张的。”这说明()

A.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正确的意识对个人活动具有决定作用 D.价值观是在个人主观选择基础上形成的

二、探究题(共30 分)

36、2010年7月5日至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胡锦涛在会上强调,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践中,我们积累了重要经验,得到了宝贵启示。概括起来说,主要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走共同富裕道路。这些重要经验和宝贵启示,对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具有重大意义,一定要深刻认识、充分运用,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37、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建设美丽中国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需要政府、公众各尽其责、各尽其能、各尽其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只要我们脚踏实地、不懈努力,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就一定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

从“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哲理角度,说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转变的正确性。

38、材料一: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材料二: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改革发展让我们摆脱贫困,但是强大富裕环境质量很差同样不是美丽的中国。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一定能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景。

(1)结合材料一,分析政府工作报告体现的唯物论道理。

(2)结合材料二,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知识,分析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哲学依据。39、材料:从2013年1月7日以,一场茫茫雾霾笼罩中国中东部。在全国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了严重污染,多地的PM2.5濒临“爆表”。这一“史上最脏”天气再次告诉人们,以牺牲人之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毫无意义的。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运用实践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姓名:班级:

1-5 6-10 11-15

16-20 21-25 26-30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

试题分析: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社会实践及客观世界的变化发展,要求认识也要随之变化发展,使主观符合客观。由此可见,②③两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①④两项虽然正确,它们不是根本原因,不能入选。因此,本题答案是A项。

考点:本题考查真理的含义、实践决定认识、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2、C

【解析】

试题分析: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体现的是量变引起质变,①③④体现的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答案选C。

考点: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能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会转化为谬误。由此可见,B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真理是主观的,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故A项表述不科学,故不能入选;C、D两项混淆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是错误的,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B项。

考点:本题考查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4、A

【解析】

试题分析:实践之所以能成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就在于实践是在主观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即实践是联系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的桥梁,能够把主、客观加以对照,从而成为检验标准。故选A。BCD没有体现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考点:本题考查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5、A

【解析】

试题分析: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故A符合题意,B.C.D均与题意不符。

考点: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6、C

7、B

【解析】

试题分析: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并没有涉及矛盾,故排除。B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黄旭华亲自在南海作深潜试验,获得第一手资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故入选。C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并没有涉及认识得到发展,故排除。D选项观点错误,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把实践引向歧途,故排除。

考点: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8、D

【解析】试题分析: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一概而论违背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故排除。B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三人成虎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而不是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故排除。C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百感交集与认识反复性无限性无关,故排除。D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千虑一得,强调通过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的反复过程,获得真理性的认识,强调认识反复性、无限性,故入选。

考点:本题考查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

9、C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中材料“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表明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A、B、D三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相符合,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C 项。

考点: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0、D

11、【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两条直线都垂直于第三条直线,在平面内和在空间中两条直线的关系是不同的,这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有可能会变成谬误,D正确;A说法错误;CD与题意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2、B

【解析】

试题分析: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强调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活动与动物没有本质区别,否认了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否认客观物质性,故排除。B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观点认为实践与动物没有区别,否认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故排除。CD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杜威的观点并没有涉及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故排除。

考点: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13、B

14、B

15、【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对转基因技术的认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说明对同一客观对象,由于人们的立场、知识、能力、价值观等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认识,①④正确;②与题意无关;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既可能一致,也可能不同,③说法错误。该题选B。

考点:本题考查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6、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中“浙江义乌华溪小学开展‘识农时、尝农味、知农艰’的‘耕田育人’活动,通过组织学生跟着农民一起收割稻谷,让孩子们真正懂得‘粒粒皆辛苦’”,强调的是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故A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B、C、D三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A项。

考点:本题考查实践决定认识的相关知识。

17、【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李克强总理的话阐述如何施政和推进改革时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①“要躬行”,要亲自实践,强调实践的重要性;④“实干”强调实践的重要性;②论述的是思考与学习的重要性;③强调勤奋、思考的重要性。该题选B。

考点: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8、【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A错误,不选;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追求真理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B符合题意,应选;C不符题意,不选;追求真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D错误,不选,故答案选B。

19、D

【解析】

试题分析: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水漩涡方向的研究体现出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与客观事实相符合的属性。③④正确且适合题意;真理是正确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发展的基础也是实践,①说法错误;真理与谬误在比较和斗争中共同发展,②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

考点:本题考查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20、D

【解析】材料中强调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改变,体现了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选D;①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不选,并且材料中没有体现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②强调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即通过实践把人们头脑中的东西变为现实,与材料无关。

【考点定位】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21、C

22、C

【解析】“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是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强调了真理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选C。A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D错误,经过实践检验的不一定是真理,可能是谬误。

【考点定位】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23、【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中“3D打印理念起源于19世纪末”、“ 20世纪80年代3D打印在数字技术进步的带动下得以实现”、“ 21世纪以来3D打印产业初步形成并显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表明了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进步而变化发展。A、B、D三项均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出题意,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C项。

24、A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中材料“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既说明了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活动的手段、内容、形式、规模、水平及深度不同,这体现了实践活动的历史性特征;也说明了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化。由此可见,①②两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③④两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A项。

考点:本题考查实践的特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5、 A

26、C

【解析】①④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其他动物的活动并不是实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而不是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故排除。②③选项观点错误,并不是人的所有活动都是实践活动,实践并不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故排除。解答本题,可运用排除法,实践并不是人的所有活动,也不是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27、D

【解析】

试题分析:①③④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体现了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同时还体现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人的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而人类在彗星上成功登陆,说明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故入选。②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与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并没有关系,故排除。

考点:本题考查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世界的物质性

28、【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中“鱼和水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得出的认识是不同的”,表明人们的认识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不同。由此可见,答案是D项。

29、D

【解析】

试题分析:萧伯纳和周国平对人生的两大悲剧和两大快乐的不同的认识,说明人们的认识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有可能不同,故选项D正确;选项ABC虽然说法正确,但是与题意无关,故排除。答案选D。

考点:影响认识的因素

30、C

【解析】①表述有误,亲身的实践经验与他人的实践经验是一样的,不能认为谁比谁更可靠;材料没有体现把认识应用于实践,也就是没有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③不符合题意;农民气象员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获得结论,可以得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②符合题意;经过实践检验最终获得了正确的认识,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④符合题意;答案C正确。

31、C

【解析】“知暵潦(旱涝)者莫如农,知水草者莫如马,知寒暑者莫如虫”的哲学寓意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决定认识。A说明的是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反映,不符题意,不选;B说明的是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不符题意,不选;D说明的是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不符题意,不选;答案C正确。32、C

【解析】科学家对图中两个矩形是一样大,这一长期令人困惑的现象作出了合理解释,说明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得真理性认识,②④正确。①与题干无关,不选。题干没说违背规律的问题,③不符合题意。本题正确答案选C。

33、D

解析: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并不是无条件转化的,所以①观点错误,不能入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社会科学可以影响或引导自然科学研究的方向,但并不规定其方向(更何况文学是否隶属于社会科学尚不确定),所以②不选;以前时间旅行仅仅存在于作家的想象之中,而现在理论物理学家开始研究时间旅行的可行性,说明艺术想象可以启迪科学思维,所以③入选;时间旅行从文学想像领域进入科学研究领域,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所以④入选。

34、

【答案】 A

【解析】人对自然千百年来态度的变化说明人对自然的认识在曲折中逐步深化,①符合题意;人与自然的关系之间的矛盾关系,不存在先对立后统一的说法,③说法错误;人与自然接触的越深入,矛盾越加明显,②符合题意;④说法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对自然的认识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考点】对立统一、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35、B

二、探究题

36、①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践中,我们积累了重要经验,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对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具有重大意义,一定要深刻认识、充分运用,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③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三、简答题

37、

38、(1)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政府从我国目前所面临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提出了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政府践行生态文明理念,铁腕治理环境污染,以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3)

③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政府尊重客观规律,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以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是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从“人定胜天”到“美丽中国”,旨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在实践中认识、检验和发展真理。面对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从“人定胜天”到“生态文明理念”,再到“美丽中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理念的提出,说明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前进。

【解析】(1)解答此题,首先要解读和获取材料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有效信息,然后回扣教材知识唯物论原理,把二者有机结合即可。材料中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说明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材料中政府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以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材料中政府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说明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2)此题设问范围明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知识分析,设问指向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哲学依据,属于依据类的题。解答时,首先要解读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从“人定胜天”到“生态文明理念”,再到“美丽中国”的理念;然后回扣教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知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根本动力、目的和归宿,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最后把知识点与材料信息有机结合即可。

39、(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雾霾天气说明,促进经济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史上最脏”天气,再次证明了以牺牲人之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观念的错误性,提高了对生态建设的认识。

(4)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考生运用实践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属于体现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实践的相关知识”,因此考生首先要明确实践的相关知识,包括哪些知识。根据教材知识体系,实践的的特征、实践和认识的关、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相关知识。根据上述材料,考生这里可以运用的知识有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的知识。

考点:实践的特征、实践与认识的关系1-5 ACBAA 6-10 CBDCD 11-15 DBBBB 16-20 ABBDD

21-25 CCCAA 26-30 CDDDC 31-35 CCDAB

36、①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践中,我们积累了重要经验,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对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具有重大意义,一定要深刻认识、充分运用,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③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三、简答题

37、

38、(1)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政府从我国目前所面临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提出了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政府践行生态文明理念,铁腕治理环境污染,以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3)

③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政府尊重客观规律,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以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是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从“人定胜天”到“美丽中国”,旨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在实践中认识、检验和发展真理。面对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从“人定胜天”到“生态文明理念”,再到“美丽中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理念的提出,说明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前进。

39、(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雾霾天气说明,促进经济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史上最脏”天气,再次证明了以牺牲人之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观念的错误性,提高了对生态建设的认识。

(4)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测试题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测试题 一、选择题 1.2017年5月5日,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喷气式大型客机0919在上海浦东机场成功首飞,标志中华民族百年的“大飞机梦”终于取得了历史性突破。0919大型客机从2008年7月研制以来,坚持“自主研制、国际合作、国际标准”技术路线,攻克了100多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目前,形成了以中国商飞为核心、面向全球的较为完整的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链。由此可见()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②实践是改造世界的活动 ③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④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2017年10月13日,以色列表示,由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存在“针对以色列的持续偏见”,它将与美国一道退出该组织。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表示,“这是联合国大家庭的损失,也是多边主义的损失。”而以色列常驻联合国代表丹尼·达农则表示,“今天是联合国新的一天,这就是歧视以色列的代价。”这一事例从一个侧面佐证了() ①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具体条件为基本前提的 ②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了主体的限制 ③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特定条件和范围 ④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中继卫星被誉为“卫星的卫星”,主要为卫星、飞船等航天器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我国于2008年开始相继成功发射天链一号01、02、03星,建立起中继卫星系统,2016年天链一号04星又挺进浩瀚苍穹,接替01星,助力我国中继卫星系统更新换代。在刚刚结束的神舟十一号飞船、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中,中继卫星系统首次实现了航天员与地面同步收看《新闻联播》,画面、语音清晰流畅。还实现了航天员与地面之间首次双向视频通话,进一步提高了天地通话质量。这表明() ①人类探索世界的活动离不开科学仪器的使用 ②人类探索世界的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 ③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④提高航天员与地面的沟通协同质量是天链一号中继卫星系统价值的重要体现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4.有人说“抢呀抢红包抢出一个红红火火的中国年。”也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和你在一起,你却在抢红包。”从认识论角度看,对“抢红包”褒贬不一的原因在于() 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②真理是客观与主观之间具体的历时的统一 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求索真理的历程》知识点整合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导学案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客观世界的活动。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的存在变为 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首先是由实践的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和。)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规律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是人有、有的活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 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 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2、实践是认识的。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 的存在变为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和实践所产生的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认识从中来,最终还要回到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一、真理是客观的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_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范畴,是人们对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_________。 2、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认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_________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_________,不符合的认识则是__________。 3、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___________。对同一个_______的对象虽然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只能有_____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_____个。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面前____________。

高中政治总复习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练习

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写T,错误的写F) 1.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F ) 2.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F ) 3.着眼于全局的认识就是真理性认识。( F ) 4.(2019·温州中学检测)要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须做到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F ) 5.(2019·金华十校联考)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F ) 二、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6.一个成功者与一个空谈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成功人士能通过实践把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这表明,实践具有( ) A.直接现实性B.客观物质性 C.自觉选择性D.社会历史性 答案:A 7.(2019·金华调研)科学家利用“单倍体干细胞”技术,通过神奇的细胞“变性手术”,仅利用卵子就实现了哺乳动物的繁衍,打破了人们对自然界固有“必然性”的认知。这表明( ) ①通过实践能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 ②通过实践能超越规律的限制 ③真理会在实践中不断被推翻 ④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选B。材料强调科学家通过实践,改变、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故①④正确。规律具有客观性,不能超越其限制,②不选。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而不是被推翻,③错误。 8.神舟十一号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任务,总飞行时间长达33天。它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中从第二步到第三步的一个过渡,将为我国建造载人空间站做准备。这说明( )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③指导实践是认识的根本任务④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B。神舟十一号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中从第二步到第三步的一个过渡,将为我国建造载人空间站做准备,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①④正确。②错误,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③错误,指导实践是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知识准备: 1、真理是客观的、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探究 例题示范: 歪打正着 一天,张飞从曹操处赴宴归来,对刘备吹胡子瞪眼大发雷霆。孔明问其故,飞答:“都道曹操为人慷慨大方,非也,他是天下第一大小气鬼。”孔明道:“请将军细说一二。”飞道:“我 刚到曹营,他二话没说,就对我伸出双手比了个圆圈,我认为他午饭想让我吃烙饼。我摆了摆手,双臂一伸,要吃拉面。他又竖起右手拇指,我跟着竖起右手三指,意思是说,一碗不 行要吃三碗。曹操摇了摇头,又叹了口气,我一抹身回来了。”孔明听罢大笑:“将军误会了曹操,他刚才是与你打了个哑谜。”张飞瞪大眼睛看着孔明。孔明说:“曹操双手画了个圆圈, 意思是我要统一中原。将军双臂一展,意思是说,请问我的丈八长矛答应不?曹操竖起右手拇指,意思是我乃汉朝大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将军竖起右手三指,意思是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我们众人拾柴火焰高,不怕你!曹操摇了摇头,意思是说,都说张飞绣花粗中有 细,果然名不虚传。此时,他也误会了将军,这场哑谜以将军的胜利而告终。”飞听罢,释然,大笑。 点评:(看我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解论认为,这个故事,与“做贼心虚”、“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等民颜有异曲同工之妙。它说明因为人们的立场不同,观点和方 法不同,理解水平和理解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准确的理解,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模拟练习: 猪的回答 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奶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小猪大 声号叫,并且猛烈地反抗起来。绵羊和奶牛非常讨厌小猪的惨叫,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也没有大呼小叫。”小猪听了回答说:“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的人,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仅仅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呢!” 点评: 智慧分享: 请同学们知识准备中的内容,讲一个趣味案例,供大家分享(先在小组内交流,后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练习(三十四)求索真理的历程一、选择题

课时达标检测(三十四)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选择题 1.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这表明()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选A人类造船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海洋认识的提高,体现了①②;材料没有强调人类改造世界、揭开深海世界神秘面纱的目的等内容,排除③④。 2.在一次重复前人的实验中,德国物理学家伦琴用黑色硬纸板和锡箔把阴极射线管严密地套封起来,接上高压电源后,他意外地发现前方的荧光屏上出现了微弱的闪光。经过反复试验,他确信这是一种还未被认识的新射线,取名为“X射线”。今天,X射线广泛应用于常规透视检查。X射线的发现过程进一步印证了() ①新的认识是在主体和客体不断相互作用中产生的②获得新的认识是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目的③在反复实践中改变客观条件总会使人们发现新的认识④实践中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的认识器官从而促进认识发展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选C X射线的发现过程进一步印证了新的认识是在主体和客体不断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实践中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的认识器官,从而促进了认识发展,①④正确;②说法错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③中“总会”说法错误。 3.民谚有云:“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龙抬头”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民谚是主观的人为联系②客观规律支配农事活动 ③实践是民谚的基础和来源④顺从自然是农业的必然选择 A.①④B.①③ C.②③D.②④ 解析:选C①错误,民谚中讲述的联系不是主观臆断的联系。④错误,否认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人们根据天气变化的实际情况进行农业生产,表明了实践是民谚的基础和来源,农业活动受客观规律的支配,②③入选。

部编版2020高考政治二轮复习小题狂练之二十五求索真理的历程(含解析)

小题狂练之二十五求索真理的历程 1.(2018年高考天津卷)霍金以其“黑洞理论”闻名于世,但他并未因此获诺贝尔奖。有诺贝尔委员会委员认为,原因在于霍金这一理论还没有得到验证;霍金也承认是因为他的黑洞蒸发还没有被观测或者被实验所证实。这说明() 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认识的真理性必须由实践检验 D.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2.(2018年高考江苏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各类新型地图产品层出不穷,从事地图服务的单位也由传统的地图出版社向一般出版社、导航电子地图服务提供商、互联网企业等延伸,迫切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修订。材料告诉我们()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可以变观念为现实 D.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3.(2018年高考江苏卷)2017年11月,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了两只猕猴。很多人都以为,这项技术的突破并不大,因为22年前,美国已经诞生了克隆羊。但实际上,当初的克隆羊采用的是胚胎分裂技术,而中国科学家采用的则是更为先进的体细胞克隆技术。由此可见() A.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B.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真理才不会被推翻 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条件的局限 D.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 4.(2018年高考海南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拓展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2017年2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开展研学旅行的认识论依据是() ①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有用②参与社会实践可以促进知与行的统一 ③直接经验是验证间接经验正确与否的标准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实践与认识相互促进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最新高中政治必修4《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

最新高中政治必修4《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 一、明确考点 1、实践的概念和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 4、真理和谬误 5、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二、考情分析 本课主要讲了认识论的知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等),其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高考的高频考点(2009年海南卷23题、江苏卷35题以主观题形式考查,广东文基16题以选择题形式考查) 三、基础知识梳理 (一)人的知识从何而来 1、实践及其特点 (1)含义:人们的活动。 ①实践是以为主体,以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一种 活动 (2)特点:、和

(3)形式:、和 【对应练习】Ⅰ、(2009安徽卷10)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活动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Ⅱ、(2009海南卷22)“地球一小时”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性并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这说明 ①实践是主观见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④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word练习题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A.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B.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C.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D.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对“客观的物质性”应这样理解 A.实践是与主观对立的客观事物B.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C.实践是带有强烈目的性的活动 D.实践可以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 3.马克思说过:“最蹩脚的建筑师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论述主要说明的是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C.实践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社会活动 D.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 4.据有关专家介绍,我国的“登月”计划分为三个阶段:2000年到2005年,将进行环月探测,发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2005年到2010年,将实现软着陆和月球车巡视;2010年到2020年,将实现软着陆和月球车采样返回。这表明 A.实践活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C.实践活动具有阶段性的特征 D.实践是一种能动性、创造性的活动 5. 过去人们只知道把煤作为燃料,现在则可以通过煤的干馏,从中提取上百种化工产品,用于制作染料、药品、化肥、塑料、合成纤维等,以满足人类的不同需要。煤的使用价值被不断发现说明 A.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B.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 C.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无限的D.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6.培根说:“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这段话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必须将认识用于指导具体实践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C.人们获得认识是为了判断是非D.学习书本知识不如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7.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积累。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说:“天下妙士,必有妙眼,渠见妙景,便会妙手写出来……无他,只因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若眼未有见,他决不肯放手便写,此良工之所永异于俗工也。”这句话表明A.生活的积累就是艺术 B.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艺术创作要通过偶然把握必然 8.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核实验在内的许多科学研究都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这样既可以达到实验效果,又可以节约实验费用,降低实验风险。从认识论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A.人们可以认识、利用规律B.有些认识不需要经过实践即可获

高中政治必修4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基础知识+巩固练习(附答案)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质活动 特点: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真理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正确反映 1. 真理是客观的: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3. 真理是具体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即认识? 1. 认识具有反复性 2. 认识具有无限性 3. 认识具有上升性 巩固练习: 1. [2011·安徽卷]在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言简意赅的成语,凝结着深刻的生活智慧。下列对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有 ①刻舟求剑——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②画龙点睛——重视解决主要矛盾 ③见仁见智——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④胸有成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下面对这一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重要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感性认识真实可靠 D.一切从实际出发 3.鲁迅先生说:“假如我们设立一个‘肚子饿了怎么办’的题目,拖出古人来质问罢,倘说‘肚子饿了应该争食吃’,则即使这人是秦桧,

我赞成他,倘说‘应该打嘴巴’,那就是岳飞,也必须反对。如果诸葛亮出来说明,道是‘吃食不过是要发生温热,现在打起嘴巴来,因为摩擦,也有温热发生,所以等于吃饭’,则我们必须撕掉他假科学的面子,先前的品行如何,是不必计算的。”这段论述表明( ) A.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B.主体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不起任何作用 C.真理等于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真理是无法判断和证明的 4.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这主要强调了( ) A.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实践推动着认识的发展 D.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5.“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A.认识的动力来自实践 B.认识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不断发展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6.中国古代天文观测是发达的。我国最早用甲骨文记录了超新星的爆发,但我们没有进一步研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爆发。《墨经》对所有的几何光学现象都有记载,但没有人问“光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往往强调“用”,能管用就好了,止步于应用,没有进一步进行哲学思考,理论的思维,往往停留在感性的阶段。这启示我们( ) A.应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正确对待错误 B.应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求索真理的历程》整体教学设计

求索真理的历程》整体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实践的要素、含义、特点。 2. 理解真理的含义、属性。 3. 认识到实践和真理的辩证关系,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能力目标; 让学生通过本课学习,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指导,形成用实践检验真理的认识论指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学习,学生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道德品质。 2. 树立实践的方法论,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实践精神,自觉用实践去解决现实问题。 [教材内容]: 本课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思想政治必修 4 生活与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单元第六课的内容。[学情分析]: 高中生求知欲旺盛,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难题,这一课分析了真理的特点,点出了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是实践,会给高中生带来巨大的启示。故教师不能拘泥于课本,枯燥地讲解知识,而是要带入现实,列举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知识性错误,引导学生通过不断思考,从而找到答案,加深学生对于本课知识的理解。 [教育思想]: 高中教学思想强调了学习者的主动作用,教师应当充当引导者,而非主导者,鼓

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本的知识,获得属于自己个性化的收获。因而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教师启发并且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讨论,最后辅以探究交流学习成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收获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能力的增长。 [教学重点]: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2.真理的属性。 3. 实践的含义及特征。 [教学难点]: 1.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教学设计]: 前面的课讲述了人能够通过意识认识世界,意识具有能动性,接着上一课的逻辑关系,本课重点探究真理是怎么推导出的,人类认识和把握规律的过程是怎么样的。依据课本内容,本课可以被分为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本课需要重点讲解的内容是实践,可以先从实践的含义开始讲解,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它是一种物质性活动,也是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然后补充说明实践的三个基本要素和特点,以及实践的基本形式,在实践的特点中,有一个易错点: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正确发挥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 第二部分需要讲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部分需要帮助学生找到两者的

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 第14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45讲 求索真理的历程练习(含解析)

第45讲求索真理的历程 1.(2019·浙江嘉兴测试)人工智能的语言对话能力一直是科学家希望突破的领域。近日,IBM团队开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机器人“项目辩论者”可以在复杂话题上与人类进行辩论,这项研究的目标是通过提供以证据为基础的论点来帮助人类做出决策。该研究表明( ) ①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②人工智能已成为思维运动的载体③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④科学具有造福社会的价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解析IBM团队开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机器人“项目辩论者”可以在复杂话题上与人类进行辩论,体现了①;这项研究的目标是通过提供以证据为基础的论点来帮助人类做出决策,体现了④;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工智能不具有意识,②错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③错误。故选B项。 2.(2019·浙江绍兴诊断)近日,欧洲南方天文台宣布新发现,他们利用VLT望远镜观测到一颗恒星的光在通过一个巨大黑洞附近时出现了爱因斯坦相对论所预测的那种弯曲,首次证明了相对论在超质量黑洞强引力场下的有效性。这表明( ) ①实践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的实际意义在于服务认识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D 解析新的VLT望远镜推进了我们对宇宙的认识,体现了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②符合题意;科学观察证明了相对论的观点,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符合题意;①与题意不符;认识的目的在于服务实践,④错误。故选D项。 3.(2019·江西红色七校联考)“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下列与之所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选项是( ) A.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童第周) B.一碗酸辣汤,耳闻口讲的,总不如亲自呷一口的明白(鲁迅) C.实践高于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列宁) D.不能用经济学知识去帮助穷人消除贫困是经济学家的耻辱(穆罕默德·尤努斯) D 解析“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从哲学上来看,该观点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D项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符合题意;A、B 两项体现了实践的重要性,C项体现了实践的特点,均与题意不符。 4.(2019·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美国免疫学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Allison)以及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Tasuku Honjo)。他们的研究团队,经过20年的临床试验,揭示了癌细胞如何欺骗人体免疫系统恶意增殖的原理,从而发现了抑制负免疫调节的癌症疗法。上述材料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是( ) ①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②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并促进实践活动开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A 解析材料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活动开展,④错误。故选A项。 5.(2019·广东惠州调研)“五四运动”是一场由青年学生发起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是中国青年学生探求人生道路上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也助力着今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梦的实现。材料说明( )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考点扫描】 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知识梳理】 1、实践 (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特点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重要提示:①理解实践的基本特征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是一种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是人所特有的;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不是整个世界。第二,实践是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第三,所谓“改造”,必须使客观对象发生改变。第四,“一切物质性活动”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②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主要体现了唯物论的观点,第二个特征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并不是说盲目的实践活动不存在;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并不否定单个人实践活动的存在。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另外,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所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而这就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如果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认识就失去了意义。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真理、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推动实践的发展。 (3)方法论要求。 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使理论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另一方面,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重要提示:①科学理论与客观事物都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②并非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人的活动分为认识世界的活动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是非认识性的活动,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 3、真理 (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练习题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四)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单项选择题 1.(2015·西城二模)长尾鸟天性胆小,见到树蛇后会躲在远处的树洞里。它警告飞向树蛇的其他鸟,甚至有时还有追上去阻止的冲动,可往往是刚钻出洞来,就又缩了回去。而多多鸟发现树蛇后,会整天在这棵树的上空盘旋,一旦有哪只鸟想在此栖息,它就会冲上去撵走那只鸟。故事启示我们:一个善举可能比十个善念还要宝贵,因为()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实践能改变现实 C.追求真理是认识的目的D。观念可以变为现实 2。(2015·东城期末)时过境迁,如今再回头看徐悲鸿的画作,人们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因为( ) ①旧作中藏有社会意识的印记②当代人更具有创新精神③人们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④人们的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15·海南预测金卷)2013年12月20日,在成功完成月面软着陆后,“嫦娥三号”开始进入科学探测阶段.科研人员利用着陆器上地形地貌相机传回的图像,制作完成了首张着陆区全景照片。可见( ) ①人类借助于科学仪器可以穷尽对客观世界的认识②科学仪器有助于延展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③实践的发展能够为人们提供更为先进的认识工具④科学仪器可以替代人类对客观事物作出精确反映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2015·盐城三模)贴近群众生活的科普节目《原来如此》,创新科学实验的“实证”表现手段,针对生活中人们熟视无睹或似是而非的科学疑点和困惑,以问题提出、答案求证为线索,结合志愿者的参与体验,最终给出科学、正确的解答.这个节目用实例、事实告诉我们( ) A。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人的认识都与客观对象相符合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 5。(2015·唐山三模)长期以来, GDP 都是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这常常使发展陷入竭泽而渔、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困境.近日中央出台“不以 GDP 论英雄”的干部考核体系,强调把经济与社会、民生、生态等综合起来考评。这一变化表明() A.实践是获取认识的唯一途径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学习单 【自主研读学习单】 【体系构建】 【重难突破】 一.实践 2. 实践的特点 (1)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不能并列,更不能

颠倒。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正确发挥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客观物质性的制约。 (2)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并不否定单个人实践活动的存在。 (3)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和统一,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 (2)方法论: 二.真理 1.全面理解真理的属性 真理是客观的:判断我们的认识是不是真理,其参照系只能是客观事物本身,即主观反映是否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相一致。而对于同一个确定的客观事物,其本来面目只有一个,因此与之相一致的主观反映也只能有一个。 真理是有条件的:这里的条件和范围从空间上讲,即任何真理都只是对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层面的正确认识。 真理是具体的:这里的特定过程从时间上讲,即任何真理都之是对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正确认识。 误区:(1)对同一对象可以有多个真理。 (2)真理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真理。F (3)真理是一成不变的。 2.真理和谬误 (1)真理和谬误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就是谬误。二者不能混淆,更不能相互包含。 (2)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超出了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 3.认识过程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4.厘清几点认知:

2016哲学生活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测试卷及答案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活动中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A.张某对果树进行整枝修剪B.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 C.文艺工作者到革命老区演出D.某同学认真思考数学题 2.“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下面对这一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A.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重要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感性认识真实可靠D.一切从实际出发 3.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 ③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力亲为④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就越强 A.①②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由于塑料袋产生的垃圾对地球的污染日益严重,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对策。一方面呼吁人们“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另一方面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探索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解决。这反映了() A.实践的发展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 B.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课题,促使人们去解决 D.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 5.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有这样一段论述:“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真理具有客观性D.真理具有反复性 6.“多一次经历,就多一件本领。”这说明() A.只要实践就能获得知识和本领B.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出真知C.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D.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7.鲁迅先生说:“假如我们设立一个‘肚子饿了怎么办’的题目,拖出古人来质问罢,倘说‘肚子饿了应该争食吃’,则即使这人是秦桧,我赞成他,倘说‘应该打嘴巴’,那就是岳飞,也必须反对。如果诸葛亮出来说明,道是‘吃食不过是要发生温热,现在打起嘴巴来,因为摩擦,也有温热发生,所以等于吃饭’,则我们必须撕掉他假科学的面子,先前的品行如何,是不必计算的。”这段论述表明() A.真理面前人人平等B.主体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不起任何作用 C.真理等于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真理是无法判断和证明的8.毛泽东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这句话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真理具有客观性④真理是永恒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这主要强调了()

政治必修四提纲《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考点20: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1、实践的基本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1)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区别于人的认识活动、理论活动) *思辨:实践是指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①实践是人们的一切活动。②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③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都是实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运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①、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 ②、其次,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思辨: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①、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②、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③、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思辨: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实践是在人的意识的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人在行动之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改造客观事物,达到自己的目的。任何一类实践活动都是在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但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和促进作用,而错误的认识则会将人的活动引向歧途。而盲目的实践就是指在错误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实践活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3、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基本形式)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变革社会的实践。(如改革、政策和法律的制定等) (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4、重要提示: (1)理解实践的特点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求索真理的历程(押题专练)(含解析)

求索真理的历程(押题专练) 李仕才 1.2017年6月11日,中国海域首次可燃冰试采成功,这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在可燃冰的研究方面并非一帆风顺,中国科技工作者经过20年赶上发达国家50年的发展水平。可燃冰试采成功体现的哲理是( ) 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认识主体对于获得真理性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③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具有反作用④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答案】B 【解析】②错误,认识不能起决定作用。③错误,题目中强调的是成功的实践。题目中,中国海域首次可燃冰试采成功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故①④入选。 2.我国已经全面启动了5G技术研发实验,5G将具有更高的速率、更宽的带宽,还将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更低的时延,能够更好地满足自动驾驶、智能制造等行业应用需求,实现万物互联,可以更有力地支撑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这说明( ) ①研发实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②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③对技术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上升性④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影响具有历史性 A.①④B.①③ C.②③D.②④

【答案】A 3.风水学的核心思想来源于《易经》的阴阳哲学思想,而阴阳观念则又起源于人类对自身和自然界物象的观察。风水学的产生表明( )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②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③实践并非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④实践是在认识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过程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B 【解析】风水学的核心思想来源于《易经》的阴阳哲学思想,而阴阳观念则又起源于人类对自身和自然界物象的观察,这表明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间接经验也是获得认识的途径,故①③入选。②错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④错误,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过程。 4.艾滋病、乙肝等慢性病毒感染疾病一直困扰着人类。经过反复的探索与实验,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群新的CD8+T细胞亚类并掌握了其抑制病毒复制的机制,这一发现为根治上述疾病提供了新的可能。材料表明( ) ①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才能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②实践的客观需要推动着人们不断进行新的探索与研究③只有实践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④人类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无限发展的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答案】D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习题及其详解

《求索真理的历程》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72分) 1.下列活动中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 A.张某对果树进行整枝修剪 B.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 C.文艺工作者到革命老区演出 D.某同学认真思考数学题 解析: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A、B、C都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排除;D是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是实践活动。 答案:D 2.“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下面对这一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重要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感性认识真实可靠 D.一切从实际出发 解析:“观高崖”“临深渊”“观巨海”都是实践活动,三个“知”属于认识,材料说明没有这些实践活动,就不会产生那些认识,故选B项。A项错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我们获得认识的途径,二者都很重要。C项错误,感性认识不一定真实可靠。D项不符合题干

含义。 答案:B 3.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表明(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 ③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力亲为 ④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就越强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③说法片面,④与题意不符。 答案:A 4.由于塑料袋产生的垃圾对地球的污染日益严重,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对策。一方面呼吁人们“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另一方面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探索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解决。这反映了( ) A.实践的发展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 B.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课题,促使人们去解决 D.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 解析:塑料袋的污染问题是实践中的问题,是实践给人们提出的新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