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

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
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

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

要谈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首先要明确辩证唯物主义的概念。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哲学理论,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辩证唯物论与唯物辩证法。

辩证唯物论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领域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在坚持唯物论观点的基础上,研究世界的运行状况、形态和发展规律,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究竟“怎么样”的问题。

首先辩证唯物论包括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发展)的,认识是辩证过程等。其次唯物辩证法包括普遍联系,永恒发展,对立统一等。

每一个求学的中国人自中学时代起就开始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它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就不在我的认识里不断地强调它的重要性。经过历史和时代的检验,我们把它奉为真理,或者严格意义上说,是过去和当下阶段的真理。只要我们把它运用得当,它也许会是永恒的真理。

中国古代哲学关注现世问题,我想,辩证唯物主义会给我们提供一条解决现世问题的途径。历史就像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镜是古人的谆谆劝诫,顺应历史于是我们走到今天的境地。但是当下阶段中国的发展似乎遇到了瓶颈,准确来说,是出现了不利于中国发展与进步的因素。从辩证唯物主义来看,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当然辩证唯物主义这一宝贵的人类财产也给我们提供了解决羁绊之道。

如问题一环境危机。

事物的两面性告诉我们,经济大发展的同时带来了深刻的环境危机。主次矛盾告诉我们要首先要解决主要矛盾,其次要解决次要矛盾。早些年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繁荣经济,这是主要矛盾,经过这些年的中国人民的努力与拼搏,经济高速发展,环境问题却迟迟提不上日程,或者说,口号很响亮,行动效果甚微。我们该思考一下,到底在现阶段我们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当然除了答案可能是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或者仍旧是经济问题本身。

问题二安全问题。

就像我们都知道的那样,国际环境给予中国的压力不容小觑,放眼国内也是险象环生。食品安全问题如地沟油,交通安全问题如酒驾等等等等。我们不必杞人忧天,但我们必须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而所有的这些,联系的观点已经告诉我们,质变量变的观点已经告诉我们,我们亟待做出行动,我们不能无动于衷。

······

当然问题不胜枚举,但智慧的中国人民一定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或者说应该运用这一宝贵财产处理好,种种在我们周围发生的不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情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部分原理:(共7个) 1.【原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原理内容】: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方法论】: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原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整个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3【原理】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处理问题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怎样做到:①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要反对主观主义. ②要辩证地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和把握实际,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要把立足点放在中国国情之上, ④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4【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充分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5【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注意包括的两个子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主观主义;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6【原理】:规律具有客观性 【原理内容】: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能消灭,也不能创造;它集中的表现在不可抗拒性。 【方法论】: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7【原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②正确地发挥 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知识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自测题及答案

日测内容:认识论 星期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观点B.反映论的观点 C.辩证观点D.唯物的观点 2.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这一著名论断表明() 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B.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C.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D.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C.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D.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4.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是() A.感觉—知觉—表象B.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C.概念—判断—推理D.经验—理论—经验—理论 5.恩格斯提到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一观点说明()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具有科学性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列宁说:“人不能完全地把握一反映一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这表明()A.人只能认识自己周边的具体事物 B.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C.人们无法达到对自然界最终的真理性的认识 D.人的认识能力是无法达到对绝对真理的把握 7.真理与谬误的本质区别在于() A.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B.真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谬误是自己头脑里存在的 C.真理是多数人的主张,谬误是少数人的见解 D.是否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8.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A.有些真理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

马克思主义多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绪论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包括( )。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B.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的列宁主义思想 C.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2.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包括( )。 A.从创始者的认识成果讲,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D.从阶级属性讲,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C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科学理论 D.从主要构成讲,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 )。A. 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 B.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c.多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 D.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 5.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 A.巴黎公社B.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 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启蒙思想 7.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 )。 A.康德B.黑格尔C.费尔巴哈D.笛卡尔 8.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 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马尔萨斯D.西斯蒙第 9.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 A.昂利·圣西门D.沙尔·傅立叶C.罗伯特·欧文D.托马斯·莫尔 10.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经济学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 11.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 )。 A.人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

辩证唯物主义习题

辩证唯物主义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2.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 )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3.《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观的基本观点是: (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4.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 )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 B.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降低了人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 D.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 5.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6.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 )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

个命题表明 ( )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8.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 ) A.正确的原则 B.人们的目的,制定的路线 C.领导者的意图 D.客观存在的事实 9.“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的观点是( )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辩证法转化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唯物主义观点 10.承认客观实在性是物质唯一特性的哲学派别是( )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11.我国哲学家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这是( ) A.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2.二元论哲学主张世界有两个各自独立的本原,它是( ) A.介乎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一个独立的蹭派别 B.唯物主义的一种形式 C.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 D.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 13.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 ) A.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 B.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 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D.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 14.唯心主义的思想认识根源是( ) A.否认意识的能动性 B.夸大意识的能动性 C.夸大物质的决定作用 D.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 15.以下论断属于唯心主义真理观的是( ) A.有用即真理 B.凡真理必有用 C.有效的工具必以真理为依据 D.真理必在实践中达到预期效果 16.承认人的观念,情绪等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这是( )

(完整版)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

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 一、辨证唯物论: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动能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 (3)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二、唯物辩证法: 1、两个总特征:联系、发展 (1)联系具有:普遍性(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2)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a.发展具有普遍性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b.事物发展的趋势——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c.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到质变 2、本质和核心:矛盾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即对立统一 (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对立性。(两方面的辩证关系) 3、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点论。 (2)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4、辩证否定观: (1)含义: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特点:a. 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b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又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实质:扬弃 (4)方法论——树立创新意识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实践的含义及特点 (1)含义: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2)特点: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④是目的和归宿)(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活动期阻碍作用。 3、认识发展的根本规律(特点):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方法论: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人类认识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追求真理永无止境)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存在具有无限复杂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时间与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有着自身的客观规律;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人脑的反映特性,是物质在地球这一特定条件下经历了从无机物到生物、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从猿到人的漫长岁月的发展而产生的最高产物。劳动实践在从猿到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实践使猿脑变成了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人脑。人在劳动实践中改变自然界也改变人自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人的思维规律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发展过程中,经过亿万次重复而形成的对客观规律的自觉反映。意识和思维的内容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和思维存在的形式是语言,而语言的外壳则是由物质空气的震动产生的声音。无论从哪一方面看,意识都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物质却是存在于意识之外,可以为意识所反映,而又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但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物质和意识是对立的统一,它们统一于物质。统一的物质世界中原本没有意识,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产生于实践,它们的统一又在实践中实现。 2.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处在相互作用的普遍联系之中,都处在不断产生、不断消亡的运动、

变化和发展的永恒的过程之中。统一物分裂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是普遍联系的最本质的内容,同时又是事物自我发展的根本原因。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质与量是事物的两个相互联系的属性。一定的量规定一定的质,一定的质也规定一定的量。质变和量变是事物运动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事物在肯定自身存在的同时又包含着促使自身消亡的否定的方面,辩证的否定构成从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辩证的否定是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包含着肯定因素的否定。肯定与否定是对立面的统一。肯定与否定的统一和斗争构成事物的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 3:认识是辩证过程认识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认识的对象是普遍联系的、充满矛盾的、永恒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客观世界。认识的主体是物质世界自身发展的最高产物——人类。人类在自己的思维和意识中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不可知论把思维、意识同客观存在绝对对立起来,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不可能完全认识的。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理论。思维和意识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然界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因此,人脑的产物归根结柢亦即自然界的产物,并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联系相矛盾。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包含着思维和存在统一的原理,即世界可知性的原理。社会实践是对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驳斥。当人们能够根据某一客观过程所需要的条件使这一过程产生

最新马哲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马哲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唯物主义 (二十一)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认识论首先解决的问题是人的认识是如何产生的、人的认识能力是如何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将认识发生的自然史因素和社会史因素辩证地结合起来,从劳动实践活动既是主体和客体相分化的标志,又是推动主客体不断实现统一的决定性因素这与根本思想出发,指出以工具性为主要特征的实践活动在认识的发生中起着决定作用。 首先,劳动实践活动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其次,劳动实践活动不仅促进了人脑的发展,而且通过活动的内化,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图式,形成了专属于人的认识能力。 最后,劳动实践活动促进了人的社会交往及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社会活动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 总之,以工具性为本质特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认识发生的最基本的和决定性因素。这种活动一方面内化为主体的认识结构、认识图式;另一方面外化即对象化为人生活于其中的工具和文化的世界。人通过工具和语言、符号系统作为社会传递物,使人们反映外部世界所取得的认识成果,不会随着个体的消亡而消亡。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不断重复和发展,人的认识成果也以积累的社会遗传方式,一代代的继承和发展着,每一代人都以上一代人认识活动的结果作为自己认识活动的起点。因此,对有认识能力的人来说,他的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是

由实践决定的。 (二十二)认识的本质与结构、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贯彻于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具体内容是: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自觉的把这一原则看作是自己理论的前提和基础。 与唯物主义反映论相反,唯心主义认识论把物质世界看作是主观或“客观”精神的产物,把认识看作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奉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这就割裂了认识同客观现实的联系,否定了认识发生的客观依据,陷入了客观随意性。主张可知论的哲学家包括一切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费尔巴哈和黑格尔 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是休谟和康德。其共同特点是怀疑人类科学知识的客观性与可靠性,不相信人类为认识世界的能力。在人的认识和客观世界之间划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其基本哲学倾向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因此,肯定认识是对客体的反映,就是坚持了唯物主义,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2.主体在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首先作为认识活动结果的认识,是主体对于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1、宏观角度 (1)(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 2、中观角度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微观角度 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止关系等 二、唯物辩证的认识论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 2、中观角度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3、微观角度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三、唯物辩证法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 (2)单元标题、课题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2、中观角度 “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普遍性和实质;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观”(矛盾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创新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发展实质) 3、微观角度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发展普遍性和实质;发展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对立统一(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 四、历史唯物主义 1、宏观角度 (1)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基本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2)单元标题: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2、中观角度 课题: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群众观(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

5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对其中物质的理.

5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对其中“物质”的理解,下列观点正确的是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C、一切具体事物形态的总和D、除了人脑以外的客观存在 56、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下列正确说明这一论断的选项是①自然界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②人类社会同样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物质性③人类思维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④意识是客观实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7、法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一观点是 A、唯物主义观点,承认了规律的客观性B、唯心主义观点,把人们发现规律等同于制造规律C、唯心主义观点,认为规律上帝创造的D、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58、下列属于规律的是 ①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②新陈代谢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要求④昼夜循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③④ 59、物质、运动、规律三者之间的联系是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C、世界是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规律是客观的 D、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60、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人脑的形成 B、物质文明的发展 C、语言的发展 D、劳动和社会交往 61、一些动物可能会“望梅止渴”,但不会“谈虎色变”,而人却会“谈虎色变”。这是因为 A、动物没有意识 B、动物没有反射性活动 C、人具有第二信号系统 D、人有意识 62、下列关于“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②它要求我们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③它是做好各种事情的具体方法④需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55、B 56、B 57、B 58、B 59、D 60、D 61、C 62、A

唯物论认识论知识点

唯物论认识论知识点 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以及相互关系 实践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它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明确实践活动的方向。 根据正确的认识、理论规定实践的目的、计划、过程,使实践获得成功。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即唯物主义反映论 一条是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即唯心主义先验论 能动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论与直观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 相同点:都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维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区别:第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否认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消极、被动的反映。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不懂认识的辩证法,否定认识的辩证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完成的。

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区别: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理性认识是感性材料的抽象和概括。 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反映。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只承认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 只承认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 认识过程中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在认识活动中起指导、解释和预见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人的情感、意志等在认识活动中则起到动力、引导和诱发的作用。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反复性: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辩证唯物主义复习题及答案

哲学的复习 一. 教学内容: 本讲开始进行哲学的复习 复习第一课:辩证唯物主义 具体复习的考点是: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3. 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4.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5. 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 知识归纳和讲解: 下面是本课知识的内在联系的图表。本课的知识是以物质意识的相互关系及其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为核心构建的知识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对人与世界的看法、以及对自然界和对社会历史的看法不仅是唯物的而且是辩证的 2.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方法论:它不仅科学的解释了世界,解释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他科学的指出了人们应该怎样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1.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 (1)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2)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1)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2)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3)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3. 哲学概念: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物质。 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三)人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 意识的本质: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1)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3)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受和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以致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 制约意识能否反映客观世界的主观因素: (1)立场不同(利益出发点不同)。 (2)世界观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 (3)知识构成不同。 3. 方法论: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四)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 物质决定意识 2.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1)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含义: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表现: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指导人们正确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 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意义: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是保证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重要思想条件。 内容:包含思想道德建设与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青少年应具备的态度: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不可推卸的义务。我们应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2)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以先进的科学文化武装自己,把暴力、色情、迷信等消极腐朽文化和各种信息垃圾拒绝在“视窗”之外。做到文明上网,文明留言。 (五)一切从实际出发: 1. 含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它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 2. 为什么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试卷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试卷 一、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题2分,共60分) 1.法国的笛卡儿、荷兰的斯宾诺莎是哲学史上“唯理论”学派的代表,他们认为“感觉给人以欺骗。”英国的培根、霍布斯认为,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主张只谈一分钟、一秒钟,一立方米,二立方米,而不必承认“时间”、“空间”这样的概念。他们的共同错误是A.否认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B.否认了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C.抹杀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界限 D.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 2.“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段话表明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C.认识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4.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意味着 A.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B.感性认识必须发展到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可靠 D.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5.恩格斯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这句话说明 A.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每一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 B.在一定时代,人们不可能获得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 C.人们认识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客观条件 D.客观条件会妨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6.“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我们对自然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这段话表明的哲学道理是 A.人的主观能动性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B.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 C.只有站在自然界之外,才能统治自然界 D.认识了自然规律就能利用自然规律 7.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诗句,题咏秋菊。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菊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后来,苏东坡在黄州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

高中政治必修四 专题二 唯物论 认识论

专题二唯物论和认识论 【知识体系构建】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记住一句话: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2、理解一个规律。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3、明确意识活动的特征和能动作用。 4、识记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表现 5、领会真理的三性: 6、理解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7、重点把握五对关系(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核心考点归纳1】辩证唯物论 1.把握两组基本概念:哲学的物质概念和运动概念 (1)哲学的物质概念。 ①物质的含义:哲学上的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物质和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如下表: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世界的物质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做事情要立足客观物质世界,尊重世界的物质性,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2)哲学的运动概念。 ①运动的含义: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②运动的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精神运动和社会运动等。 ③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个统一体,不可分割。A.运动对于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B.物质对于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C.错误倾向:否认物质的运动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1、宏观角度 (1)(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 2、中观角度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微观角度 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止关系等 二、唯物辩证的认识论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 2、中观角度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3、微观角度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三、唯物辩证法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 (2)单元标题、课题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2、中观角度 “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普遍性和实质;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观”(矛盾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创新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发展实质) 3、微观角度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发展普遍性和实质;发展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对立统一(同一性与斗争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很全很经典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 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①物质观: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②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③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原理: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23个原理

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任何一方都从对方那里吸收到了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共同地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四,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斗争性首先引起事物的量变,一旦矛盾双方的斗争突破原有事物的限度,就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⑤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个二是指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联系: 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联系的含义和特征);②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③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 发展: ①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原理:新事物符合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前进性,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的母腹,它对旧事物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优越性;社会领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支持。 ②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正、反、换)。 ③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而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发展是有限的,世界的无限发展是由无数个事物有限的发展过程的集合而成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把哲学划分为两大不同的基本派别。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世界统一于意识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阵营。辩证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建立了科学的实践的观点,彻底唯物主义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科学地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存在具有无限复杂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时间与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有着自身的客观规律;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人脑的反映特性,是物质在地球这一特定条件下经历了从无机物到生物、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从猿到人的漫长岁月的发展而产生的最高产物。劳动实践在从猿到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实践使猿脑变成了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人脑。人在劳动实践中改变自然界也改变人自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人的思维规律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

践发展过程中,经过亿万次重复而形成的对客观规律的自觉反映。意识和思维的内容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和思维存在的形式是语言,而语言的外壳则是由物质空气的震动产生的声音。无论从哪一方面看,意识都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物质却是存在于意识之外,可以为意识所反映,而又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但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列宁选集》第2卷,第147~148页)。物质和意识是对立的统一,它们统一于物质。统一的物质世界中原本没有意识,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产生于实践,它们的统一又在实践中实现。 马克思主义承认社会意识在社会存在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但又明确指出,社会意识归根结底只决定于社会存在,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力量即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列宁选集》第1卷,第8页)。社会历史也是统一物质世界中的具有自身客观规律的运动形式,是物质运动的最高形式。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 1.主观能动性原理 基本观点】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条件出发,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积累正确主观因素 【方法论】人类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要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规律客观性或主观能动性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基本观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区别①从内容上看,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②从获得途径看,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来直接感知,理性认识是通过人的理性思维来把握;③从认识的程度和水平看,感性认识的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④从认识的作用看,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具有更大的作用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辨证统一的关系。第一,二者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第二,二者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的因素,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同样渗透着感性认识的因素,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相统一的。 【方法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区别的,所以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所以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可能的。 3.真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原理 【基本观点】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真理与科学理论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重视学习科学理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4、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 (1)原理内容: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为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 [方法论]要求我们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5.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条件的原理 [原理内容] 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实现这一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第二,要经过思考作用,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大量的个别现象中抽象出一般的、本质的东西来。即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和综合的过程。 [方法论] 要求我们既要大胆实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占有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又要善于思考,对占有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个别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既要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又要反对不善于思考、不经过思考就盲目下结论的经验主义。既不做实践上的懦夫,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