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辐射探测技术

核辐射探测技术
核辐射探测技术

第一题:推导1R=2.58×10-4 C/Kg

伦琴的定义:射线通过0.001293 g 空气,因电离产生正负离子各一个静电单位的电量,那么这些空气的吸收剂量为1R 。

一个静电单位的电量=3.3364×10-10 C

所以1R=3.3364×10?100.001293C/Kg

第二题:论述照射量X 与吸收剂量D 之间的关系与表达式

照射量为单位质量的空气中产生的电荷量,即:X=dQ dm

吸收剂量为单位质量介质中的平均授予能,即:D=

d εdm 照射量只能作为X 或γ射线辐射场的量度,描述电离辐射在空气中的电离本领; 吸收剂量则可以用于任何类型的电离辐射,反映被照介质吸收辐射能量的程度。 对于同种类,同能量的射线和同一种被照物质来说,吸收剂量和照射量成正比。

吸收剂量和照射量如果在介质中某点m 处引入小空腔,在m 点中的照射量为X ,吸收剂量和照射量的关系为:D=fx ·X

fx 为由照射量到吸收剂量的转换因子为33.85Gy ·kg/c

第三题:如何测量出1伦琴的X 射线

气体探测器包括电离室,正比计数器和G-M 计数器等。他们虽是比较早期的核辐射探测器,但由于它具有其它类型探测器不能取代的结构简单、性能稳定、价格低廉、适应较宽的温度范围等特点,至今仍有广泛应用。由于电离室,正比计数器和G-M 计数器把核辐射转变为电信号的物理过程都是探测器内充特定气体的特定体积中进行的,所以它们统称气体探测器。

气体探测器是利用收集辐射射线与气体相互作用产生的电离电荷来探测辐射的探测器。通常是由高压电极和收集电极组成,电离电荷在收集极积累,在输出回路中形成电离电流,以电流的大小反应辐射射线的能量和强度。

电离:入射带电粒子通过气体时,由于与气体分子的电离碰撞而逐次损失能量,最后被阻止下来,碰撞使气体分子电离或激发,并在粒子通过的路径上生成大量的离子对(电子和正离子)。

电离过程包括入射粒子直接与气体分子碰撞引起的电离(初电离)以及由碰撞打出的高速电子所引起的电离(次电离)。

一、气体原子的电离和激发

带电粒子使气体原子电离而形成电子和正离子对的现象称为气体的电离。电离出来的电子称为次级电子,它们具有不同的动能,其中一些能量较大的电子还可以使气体分子电离。

大量的实验表明:在相当大的能量范围内,入射粒子在气体中产生的总电离粒子对数目N 与它在气体中损失的能量E 成正比,即:

N=E/W

W 为平均电离能,它表示入射粒子在气体中产生一对离子对所平均消耗的能量。

二、离子对的漂移:

外电场中,电子和正离子从电场中获得了定向的加速度,它们分别向两电极运动。(电

子的漂移速度一般比离子的大1000倍,因为电子的平均自由程(相邻两次碰撞之间的平均距离)比离子的大数倍,而质量又比离子的小很多。电子的漂移速度对组成气体的成分非常敏感。)虽然它们运动时与气体分子碰撞而减速,但在电场中获得能量而加速,所以这种定向的漂移运动才能形成电流。

外部的直流电压源在气体探测器内部产生电场,电场强度的数值随着直流电压的增大而增大。被收集到气体探测器内的电子数目是否与工作气体中产生的N对离子对的数目相同呢?时间证明,并不正好等于N,而是随着外加直流电压V数值而变化,如下图所示。

收集的电荷数与外加电压的关系

三、气体电离室原理介绍:

气体电离室是最早出现的气体探测器。它的工作特点是:收集入射粒子在电离室中形成的全部离子对,外加电场使其既不产生复合也不发生气体放大。

按照工作方式分为两类:①脉冲电离室:记录单个入射粒子引起的电脉冲信号,脉冲工作方式。②电流电离室:记录大量入射粒子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平均电离电流。还有一种是记录一定时间内大量入射粒子产生的总累计电荷量,称为累计电离室。脉冲电离室是电离室的本征电流信号通过电离室的外部负载电路产生一个电脉冲信号,再送到电信号处理一起进行处理。而电流电离室是把一段时间内大量的本征电流信号累加起来得到一个慢变化的电流信号,再由仪器处理。

平行板电离室圆柱型电离室

上图为平行板电离室和圆柱型电离室。对圆柱型电离室而言,其金属外壳本身即为一电极,两电极之间用绝缘体隔开。而平行板电离室则需密封在一固定的容器内。保护极接地,使其点位与收集电极相同,以保证高压电极和收集电极之间不产生漏电流,同时也保持了收集电极边缘处电场的均匀性,限定了电离室的有效体积。实际使用时,在两电极上加工作电压,当射线射入电离室内,使其工作气体电离,于是电子和正离子在外电场作用下分别向两极漂移,从而产生本征电流信号。

四、γ与X射线的剂量测量

1.自由空气电离室

离开薄层造成的电离损失正好被进入层内的电子所得到的增益电离所补偿。当具有固定截面的平行X 射线束沿Z 方向穿过空气时,离开辐射源足够远的距离处,X 射线和次级电子之间将沿Z 轴达到平衡,即有多少电子产生在△Z 层内,就有同样多少数量的电子终止于该层内。借助于收集和测量在已知厚度的空气层内所产生的电离,就能计算出在单位体积空气内由于射线和空气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电离。因此就可以计算以伦琴为单位的照射剂量。

自由空气电离室是一种与大气相通的电离室,主要用于照射量和空气比释动能的绝对测量,用作标准电离室。自由空气电离室由高压极、收集极、保护极、保护环、光阑和屏蔽外壳组成,其中有效测量体积和收集区如图。e1为电子损失修正,p2为散射光子,e2为散射光子修正。电离室的电极板与测量体积边缘的垂直距离大于次级电子的最大量程,保证测量体积内产生的次级电子,在电荷收集体积内损失其全部能量,以便将X 射线限制在远离电离室电极的区域,使得在灵敏体积内产生的次级电子不能到达高压极和收集-保护极。

光阑(由重金属钨或金做成)准确的确定了X 射线束的截面。射线在充空气的容器内的一对平行板之间通过。上板比下板电压高。下板由三部分组成——中心部位的收集电极和两边的保护板。上下板的电势差所产生的电场使得产生在图中虚线区域内的一种符号的全部离子移向收集电极。这种方法收集到的电量可借助于一个灵敏测量系统测定出来。

R=Q/AL*(0.001293/ρ)伦琴

Q 是电离室内收集到的电量,单位为静电单位;A 是光阑的面积,cm 2;L 是收集电极的宽度,cm 。大多数自由空气电离室金属板的距离约为10~30cm ,适用于一般的X 射线(50-300kv )范围内。

五、测量照射量和吸收剂量的小空腔电离室

自由空气标准电离室是国家基准计量装置。但随着X 或γ射线能量增大,

次级电子射程

将很长,为满足电子平衡条件,将要求这种标准电离室尺寸做得很大,这在技术上有很多困难。因此,采用小空腔电离室来做测量照射量的刻度标准仪器。

布拉格-戈瑞公式:

E w=J g·W g·m S w/m S g

m

其中m E w为单位质量介质所吸收的能量;

J g为介质中空腔内单位质量气体所形成的离子对数;

W g为空腔内气体中形成每个离子对所消耗的平均能量;

S w/m S g为介质对气体的电子的质量碰撞阻止本领比值。

m

上式成立的条件是:在空腔气体中产生电离的全部电子都是在包围空腔的介质内产生的,因而空腔的存在不会扭歪电子的注量。

以布拉格-戈瑞理论为依据的空腔电离室目前广泛用于测量γ射线和X射线的照射量和吸收剂量。这种空腔电离室如下图所示:

球形空腔圆柱型空腔

空腔电离理论指出,为了测量照射量,可以使用任何壁材料和任何气体,只需要知道它们的阻止本领比值和在该气体中形成每个离子对所需要的平均能量。如果电离室的壁材料是碳,那么单位质量空气所吸收的能量为:

E a=m E c·(mμen)a/(mμen)c

m

其中mμen为质量能量吸收系数,并有

E w=J g·W g·(m S w/m S g)·(mμen)a/(mμen)c)

m

如果在空腔内的气体为空气,角标g就代表空气。推导出的照射量计算公式为:

(m S w/m S g)·(mμen)a/(mμen)c)·∏K i

X(R)=1/2.58×10-4·Qa

V·ρ

其中1/2.58×10-4为由一个伦琴在千克空气中所产生的库仑数;

Q a为测得的电荷(C);

V为电离室的体积(m3);

ρ为测量时的空气密度(kg/m2)

∏K i为需要对实验条件下测得的电荷量加以校正的全部因子的乘积。

第四题:论述137CS 0.661Mevγ射线源在NaI(TI)闪烁探测器谱仪上形成的γ射线谱γ射线光子是不带电的,它通过物质时不能直接使物质产生电离或激发。γ射线的探测主要依赖于使γ射线光子进行一次相互作用,将全部或部分光子能量传递给吸收物质中的一个电子。该电子的最大能量等于入射光子的能量。

一、闪烁探测器测量γ能谱的原理

闪烁探测器是由闪烁体、光的收集部件和光电转换器件组成的辐射探测器。当粒子进入闪烁体,闪烁体的原子或分子受激,受激原子退激而发出波长在可见波段的荧光。光的收集

部件使荧光尽量多地射到光电转换器件的光敏层上并打出光电子。这些光电子可直接或经过倍增后,由输出级收集而形成电脉冲。现代的闪烁探测器由光电倍增管和闪烁体结合起来。

NaI(Tl)闪烁探测器

1、闪烁体的发光机制

闪烁体的种类很多,按其化学性质不同可分为无机晶体闪烁体和有机闪烁体。有机闪烁体包括晶体闪烁体、液体闪烁体和塑料闪烁体等。

最常用的无机晶体是NaI(Tl)闪烁体。碘化钠晶体在价带和导带之间有比较宽的禁带,如有带电粒子进人到闪烁体中,将引起电离或激发,可能有电子从价带激发到导带或激发到激带,然后这些电子再退激到价带。退激的过程中可能发射光子,这种光子可能被晶体吸收而不能被探测到,为此要在晶体中掺入少量的杂质原子(激活原子),碘化钠晶体中掺入铊原子,其作用是可以在低于导带和激带的禁带中形成一些杂质能级。这些杂质原子会捕获一些自由电子或激子到达杂质能级上,然后以发光的形式退激到价带,这就形成了闪烁过程的发光,而这种光因能量小于禁带宽度而不再被晶体吸收,不再会产生激发或电离。这说明只有加入少量激活杂质的晶体,才能成为实用的闪烁体。

2、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测量γ射线的强度和能量。

前提条件:假定光子进入探测器是一个一个的,两个光子之间的时间间隔足够长,至少应大于探测器的分辨时间或γ射线测量仪的分辨时间。

γ射线光子与物质原子相互作用的机制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与电子对效应。根据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推出由每一种效应得到的次级电子的能量及数目。探测器的输出脉冲幅度与次级电子的能量成正比。

对于低能γ射线与重物质(原子序数大),主要发生光电效应。

对于高能γ射线与重物质,主要发生电子对效应。

对中等能量的γ射线,在各种介质中,主要发生康普顿效应。

I.光电效应

入射γ光子与物质中原子的束缚电子相互作用时,光子可以把全部能量转移给某个束缚电子,使电子脱离原子束缚而发射出去,光子本身消失。发射出去的电子称为光电子,这种过程称为光电效应。原子内层电子脱离原子后形成空穴,外部壳层的电子会填补空穴并发出特征X 射线。这种X 射线在闪烁体内很容易再发生光电效应。发生光电效应的几率随原子序

只有光电效应产生的能谱

II.康普顿效应

康普顿效应发生在束缚得最松的外层电子上,是 光子与原子的核外电子发生非弹性碰撞,光子把部分能量转移给电子使其从原子内部反冲出来(成为反冲电子),而能量降低了的光子沿着与原来运动方向不同的角度散射出去。散射γ光子和反冲电子的能量分配依赖于散射角θ:

反冲电子(次级电子)动能为:

E C ≈Eγ

1+1

2Eγ(1?cos θ) 散射角θ=0时,反冲电子的能量很小,而散射γ光子的能量最大,与入射γ射线的能量几乎相等。

散射角θ=π时。入射γ射线朝它的原方向反散射,而反冲电子却沿着入射方向反冲,反冲电子获最大能量。

一般情况下,所有散射角在探测器中都会出现,入射光子传递给反冲电子的能量连续,能量分布介于0到最大能量之间。

入射光子能量与最大反冲电子能量差:

20/21c

m hv hv E c += III.电子对效应

当大于等于1.02Mev 的γ光子有可能在原子核的库仑场作用下转化成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γ光子本身消失,这个过程为电子对效应。当正电子的速度接近于零时,与附近原子中的电子发生相互作用,转化成两个γ光子,这种现象称之为电子对的湮灭。湮灭时放出的γ光子叫湮灭辐射。由于湮灭时,正负电子的动能为零,所以总动量为零。从而湮灭时产生的两个0.51Mev 光子的动量相同,且飞向相反的方向。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产生电子对效应的γ光子能量必须要大于1.02Mev 。若入射γ射线能量超过了这个值,则过剩的能量将以正负电子对均分的动能形式出现。

γ射线响应过程

当γ射线能量低于1.02Mev 时,能谱中只有康普顿效应产生的康普顿连续谱和光电效应产生的光电峰。

光电吸收和单次康普顿散射产生的能谱

当入射γ射线能量足够高(几个MeV),那么电子对生成的效果在电子能谱中也是明显的。只有负电子和正电子的动能被积存下来,而湮没辐射逃逸掉了,其在低于光电峰 1.02MeV 的能谱位置上叠加一个双逃逸峰。若只湮灭辐射产生的光子逃逸掉一个,则在能谱上比全能峰低0.51Mev 能量处产生单逃逸峰。光电峰不都是由光电效应的次级电子产生的,还有康普顿效应和电子对效应的贡献。所以称之为“全能峰”。NaI 闪烁体的脉冲形成时间是μs 量级,因此全能峰中心位置与光电峰中心位置一致,对应于入射粒子的全部能量。

入射γ射线能量较高时电子对效应产生的双逃逸峰

低、中能的γ射线能谱仍是由康普顿连续谱和全能峰组成。在中能区域,多次康普顿散射后产生散射光子,导致多次反冲电子的总能量在探测器中沉淀有可能大于单次散射的最大值。这些多次散射事件可能部分地填充在康普顿边缘和全能峰之间的空隙。

低、中能的γ射线能谱

3.探测器尺寸的影响:

⑴有些次级电子不能把所有能量都损耗在探测器内部,而携带部分能量逸出探测器。 ⑵次级电子虽然全部被阻滞在探测器内,但它的动能通过轫致辐射丢失。这两种效应对高能γ射线更为严重,结果是使全能峰事件减少,康普顿连续谱中的事件增加。

⑶有一部分光电效应发生在闪烁体表面附近,发生光电效应的原子在退激是产生的Kx 射线逸出探测器。在能谱上,比γ能量hv 少Kx 射线能量的位置出现一个峰。如,NaI 探测器,产生与碘的Kx 射线能量有关的峰,称为碘逸出峰。这种峰在测量低能γ能谱时较为显著,因为低能γ射线不能进入探测器很深。

dN dE

4.影响γ谱形的其它因素

γ射线与β射线往往同时发射,β射线可被源的包封物质所吸收,但却能产生轫致辐射。轫致辐射的能量是连续的,它们射入探测器产生本底脉冲。另外,放射源在发射γ射线的同时有一定几率发生内转换现象。内转换的结果产生K 层X 射线,它们可能进入探测器。137CS γ射线源可产生137BaKx 特征X 射线,用NaI 闪烁探测器测定137CS 能谱时出现一个能量为

32Kev的峰,这就是137BaKx特征X射线峰。源的γ射线还可能在源的包壳内被吸收产生电子对效应,使得正电子湮灭时产生两个0.51Mevγ光子中的一个进入探测器构成能量为0.51Mev的湮灭辐射峰。在康普顿坪上200keV左右的位置能经常看到一个小的突起,它是反散射光子造成的,称反散射峰。

源和探测器周围物质对γ谱的影响

图中①来自源的特征X射线峰;②反散射峰;③湮没辐射峰

二、NaI(TI)闪烁探测器测得的137CS的γ能谱

如上图,测得的γ能谱有三个峰和一个平台。

最右边的峰A为全能峰,这一脉冲幅度直接反映γ射线的能量即0.661Mev。上面分析过,这个全能峰中包含光电效应及康普顿效应等多次效应的贡献。

平台状曲线B是康普顿平台,它的特征是散射光子逃逸后留下了一个能量从0到Eγ/(1+1/4Eγ)的连续的电子谱。

峰C是反散射峰。由γ射线透过闪烁体射在光电倍增管的光阴极上发生康普顿反散射或γ射线在源及周围物质上发生康普顿反散射,而反散射光子进入闪烁体通过光电效应而被记录所致。

反散射峰能量为:

E'γ=Eγ/(1+4Eγ)0.662/(1+4*0.662)=0.184Mev

峰D是X射线峰,它是由 137Ba 的K层特征X射线贡献的。137Cs的β衰变体 137Ba 的0.661MeV激发态在放出内转换电子后造成K空位,外层电子跃迁后产生此X光子。

核辐射物理与探测学课后习题

第一章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1-1 当电子的速度为18105.2-?ms 时,它的动能和总能量各为多少? 1-2 将α粒子的速度加速至光速的0.95时,α粒子的质量为多少? 1-5 已知()()92,23847.309,92,23950.574MeV MeV ?=?= ()()92,23540.921,92,23642.446MeV MeV ?=?= 试计算239U ,236U 最后一个中子的结合能。 1-8 利用结合能半经验公式,计算U U 239236,最后一个中子的结合能,并与1-5式的结果进行比较。 第二章 原子核的放射性 2.1经多少半衰期以后,放射性核素的活度可以减少至原来的3%,1%,0.5%,0.01%? 2.7 人体内含%18的C 和%2.0%的K 。已知天然条件下C C 1214与的原子数之比为12102.1,C 14的573021=T 年;K 40的天然丰度为%0118.0,其半衰期a T 911026.1?=。求体重为Kg 75的人体内的总放射性活度。 2-8 已知Sr 90按下式衰变: Zr Y Sr h a 90 64,901.28,90??→????→?--ββ(稳定) 试计算纯Sr 90放置多常时间,其放射性活度刚好与Y 90的相等。 2-11 31000 cm 海水含有g 4.0K 和g 6108.1-?U 。假定后者与其子体达平衡,试计算31000 cm 海水的放射性活度。 第三章 原子核的衰变 3.1 实验测得 Ra 226 的α能谱精细结构由()%95785.41MeV T =α和()%5602.42 MeV T =α两种α粒子组成,试计算如下内容并作出Ra 226衰变网图(简图) (1)子体Rn 222核的反冲能; (2)Ra 226的衰变能; (3)激发态Rn 222发射的γ光子的能量。 3.2 比较下列核衰变过程的衰变能和库仑位垒高度: Th He U 2304234+→; Rn C U 22212234+→; Po O U 21816234+→。

核辐射探测习题解答2

第七章作业答案 1.设测量样品的平均计数率是5计数/s,使用泊松分布公式确定在任1s 内得到计数小于或等于2个的概率。 解: 5152 5(,)!5(0;5)0.00670!5(0;5)0.03371! 5(0;5)0.08422! N N r r r r N P N N e N P e P e P e ----=?=?==?==?= 在1秒内小于或等于2的概率为: (0;5)(1;5)(2;5)0.00670.03370.08420.1246r r r P P P ++=++= 2.若某时间内的真计数值是100,求得到计数为104的概率。 解: 高斯概率密度函数为: 2 22220.012102()2(100104)4(;,)100,10 104 (104;100;10)0.0145 N N P N N e N N P e e σσσ?-----======== 5.本底计数率n b =15计数/min,测量样品计数率n 0=60计数/min,试求对给定的测 量时间t b +t s 来说净计数率精确度最高时的最优比值t b /t s ;若净计数率的误差为 5%,t b 和t s 的最小值是多少? 解: 2:2:1 s b s b t t t t ==== 若要使净计数率的误差为5% 1122222211222222()60(6015)17.778().(6015).(5%) ()15(6015)8.889().(6015).(5%)s s s s b s s b n b s b b s b n n n n t n n n n n t n n δδ+?+?===--+?+?= ==-- 6.为了探测α粒子,有两种探测器可以选择,一种的本底为7计数/min,效率为0.02;另一种的本底为3计数/min,效率为0.016,对于低水平测量工作,应选用

核辐射探测A答案.

X X X X X X 2007 –2008 学年度第2学期 核辐射探测 课程试卷(A 卷、05级反应堆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考试日期:2008年6月13日 考试类别:考试 考试时间:12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 总分 得分 一、简答题:(共 35 分) 1.带电粒子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有哪几种方式?(5分) 与原子核弹性碰撞;(核阻止)(1分) 与原子核的非弹性碰撞;(轫致辐射)(1分) 与核外电子弹性碰撞; (1分) 与核外电子的非弹性碰撞;(电离和激发)(1分) 正电子湮灭;(1分) 2.气体探测器两端收集到的离子对数和两端外加电压存在一定的关系。具体如下图所示。(5分) 填空: Ⅰ 复合区(1分)Ⅱ饱和区(电离室区)(1分)Ⅲ 正比(计数)区(1分) Ⅳ 有限正比区 (1分)Ⅴ G-M 区 (1分) 注:1)有限区的0.5分 3.通用闪烁体探头的组成部件有那些?为什么要进行避光处理?(5分) 答案要点1)闪烁体(1分)、光学收集系统(1分)(硅油和反射层)、光电倍增管(1分)、 2)光电倍增管的光阴极(1分)具有可见光光敏性(1分),保护光电倍增管。 4.PN 结型半导体探测器为什么要接电荷灵敏前置放大器?(5分) 答:由于输出电压脉冲幅度h 与结电容Cd 有关(1分),而结电容 随偏压(2分)而变化,因此当所加偏压不稳定时,将会使h 发生附加的涨落,不利于能谱的测量;为解决该矛盾,PN 结半导体探测器通常不用电压型或电流型前置放大器,而是采用电荷灵敏前置放大器。电荷灵敏放大器的输入电容极大,可以保证 C 入 >> Cd ,(2分)而 C 入是十分稳定的,从而大大减小了Cd 变化的影响。可以保证输出脉冲幅度不受偏压变化的 得分 阅卷人 学院 专业 考号 姓名 ………………………………………线………………………………………订………………………………………装……………………………………… 0/1V C d

原子核物理辐射探测学期末试题及其答案1

西南科技大学2010-2011-1学期 《核辐射探测学》本科期末考试试卷(B卷) 课程代码 2 4 3 1 4 0 9 8 0 命题单位国防科技学院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教研室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带电粒子的射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重带电粒子的射程与其路程_________。 2.根据Bethe公式,速度相同的质子和氘核入射到靶物质中后,它们的能量损失率之比是 _________ 3.能量为2.5 MeV的γ光子与介质原子发生康普顿散射,反冲电子的能量范围为_________, 反冲角的变化范围是_________。 4.无机闪烁体NaI的发光时间常数是430 ns,则闪烁体被激发后发射其总光子数目90%的光 子所需要的时间是_________。 5.光电倍增管第一打拿极的倍增因子是20,第2~20个打拿极的倍增因子是4,打拿极间电 子传输效率为0.8,则光电倍增管的倍增系数为_________。 6.半导体探测器中,γ射线谱中全能峰的最大计数率同康普顿峰的最大计数率之比叫做____。 7.电离电子在气体中的运动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探测效率是指___________与进入探测器的总的射线个数的比值。 9.若能量为2 keV的质子和能量为4 keV的α粒子将能量全部沉积在G-M计数器的灵敏体积 内,计数器输出信号的幅度之比是_________。 10.当PN结探测率的工作电压升高时,探测器的结电容_________,反向电流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 1.湮没辐射 2.量子效率 3.电子脉冲电离室 4.分辨时间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电离室的工作机制?屏栅电离室相比一般的平板电离室有什么优点? 2.有机闪烁体中“移波剂”、无机闪烁体中“激活剂”,他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3.简述PIN结探测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和PN结探测器相比它有什么优点? 4.气体探测器、闪烁探测器、半导体探测器各有什么优点?用于α粒子探测的主要是哪类探 测器,为什么? 四.计算题(共22分)

核辐射探测复习资料B.

核技术 核探测复习材料 一、简答题: 1.γ射线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有哪几种方式?( 5分) 答:γ射线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1)光电效应 (2)康普顿效应(得2分)(3)电子对效应(得2分) 2.典型的气体探测器有哪几种?各自输出的最大脉冲幅度有何特点,试用公式表示。(5分) 答:典型的气体探测器有(1)电离室(得1分)(2)正比计数管(得1分)(3)G-M 计数管(得1分) 脉冲幅度:(1)电离室:C e w E v = (得1分)(2)正比计数管:C e w E M v ?= (得0.5分)(3)G-M 计数管 最大脉冲幅度一样(得0.5分) 3.简述闪烁体探测器探测γ射线的基本原理。(5分) 答:γ射线的基本原理通过光电效应 、 康普顿效应和电子对效应产生次级电子(得1分),次级电子是使闪烁体激发(得1分),闪烁体退激发出荧光(得1分),荧光光子达到光电倍增管光阴极通过光电效应产生光电子(得1分),光电子通过光电倍增管各倍增极倍增最后全部被阳极收集到(得1分),这就是烁体探测器探测γ射线的基本原理。 注:按步骤给分。 4.常用半导体探测器分为哪几类?半导体探测器典型优点是什么?(5分) 答:常用半导体探测器分为(1) P-N 结型半导体探测器(1分)(2) 锂漂移型半导体探测器;(1分)(3) 高纯锗半导体探测器;(1分) 半导体探测器典型优点是(1) 能量分辨率最佳;(1分)(2)射线探测效率较高,可与闪烁探测器相比。(1分) 5.屏蔽β射线时为什么不宜选用重材料?(5分) 答:β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损失能量除了要考虑电离损失,还要考虑辐射损失(1分),辐 射能量损失率 2 22NZ m E z dx dE S rad rad ∝??? ??-= 与物质的原子Z 2成正比(2分),选用重材料 后,辐射能量损失率必然变大,产生更加难以防护的x 射线(2分)。故不宜选用重材料。 注:按步骤给分。 6.中子按能量可分为哪几类?中子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有哪几种方式。(5分) 答案要点:第1问:快中子、热中子、超热中子、慢中子 答对3个以上得1分 第2问:中子的弹性和非弹性散射(1分)、中子的辐射俘获(1分)、中子核反应(1分)、中子裂变反应(1分) 二、证明题:(共10分) 1. (5分)试证明γ光子只有在原子核或电子附近,即存在第三者的情况下才能发生电 子对效应,而在真空中是不可能的。 答: 答:对γ光子能量 νγh E =;(1分)动量c h P ν γ=。(1分) 由能量守恒,有

核辐射物理与探测学复习

核辐射物理与探测学复习 注:本提纲中的问题覆盖范围并不完备,因此不能完全替代书本复习,仅作参考之用! 一、关于载流子 1) 无论是气体探测器,还是闪烁、半导体探测器,其探测射线的本质都是将射线沉积在探 测器灵敏体积内的能量转换为载流子。这三种探测器具有不同的载流子,分别是:气体(),闪烁体(),半导体(); 答: 气体:电子-离子对; 闪烁体:第一个打拿极收集到的光电子; 半导体:电子-空穴对; 2) 在这个转换过程中,每产生一个载流子都要消耗一定的能量,称之为(),对于三种探测 器来说,这个能量是不同的,分别大概是多少?气体(),闪烁体(),半导体()。这个能量是大些好,还是小些好?为什么? 答: 平均电离能;30eV,300eV,3eV; 这个能量越小越好,因为平均电离能越小,产生的载流子就越多,而载流子的数目服从法诺分布,载流子越多则其数目的相对涨落越小,这会导致更好的能量分辨率; 3) 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射线沉积在探测器中的能量是一个()变量,而载流子的数目是一 个()变量,载流子的数目是不确定的,它服从()分布,该分布的因子越是大些好,还是小些好?为什么? 答:连续型变量;离散型变量;法诺分布;法诺因子越小越好,小的法诺因子意味着小的统计涨落,导致好的能量分辨率; 二、关于探测效率 1) 对于不带电的粒子(如γ、中子),在探测器将射线沉积在其灵敏体积中的能量转换为载 流子之前,还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如果没有该过程,则探测器无法感知射线。以γ射线为例,这个过程都包含哪些反应()?这个过程的产物是什么()?对于1个1MeV的入射γ射线,请随便给出一个可能的该产物能量()? 答: 对于γ射线,这些反应包括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以及电子对效应(如果γ射线的能量>1.022MeV); 这些反应的产物都是次级电子; 对于1个1MeV的γ射线,次级电子的能量可以是几十keV~几百keV,也可以是接近1MeV; 2) 这个过程发生将主要地决定探测器的探测效率,那么影响探测效率(本征)的因素都有 哪些()?在选择探测器的时候,为了得到高的探测效率(本征),应该做什么考虑()?

西南科技大学 最新 原子核物理及辐射探测学_1-10章答案

西南科技大学 原子核物理与辐射探测学1-10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习题答案 1-1 当电子的速度为18105.2-?ms 时,它的动能和总能量各为多少? 答:总能量 ()MeV ....c v c m mc E e 92400352151101222 2=??? ??-=-==; 动能 ()MeV c v c m T e 413.011122=???? ??????--= 1-2.将α粒子的速度加速至光速的0.95时,α粒子的质量为多少? 答:α粒子的静止质量 ()()()u M m M m e 0026.44940 .9314,244,224,20=?+=≈-= α粒子的质量 g u m m 23220 10128.28186.1295.010026.41-?==-=-=βα 1-4 kg 1的水从C 00升高到C 0100,质量增加了多少? 答:kg 1的水从C 00升高到C 0100需做功为 J t cm E 510184.41001184.4?=??=?=?。 () kg c E m 12285 21065.4100.310184.4-?=??=?=? 1-5 已知:()();054325239;050786238239238u .U M u .U M == ()() u .U M ;u .U M 045582236043944235236235==

试计算U-239,U-236最后一个中子的结合能。 答:最后一个中子的结合能 ()()()[]M e V .uc .c ,M m ,M ,B n n 774845126023992238922399222==?-+= ()()()[]MeV .uc .c ,M m ,M ,B n n 54556007027023692235922369222==?-+= 也可用书中的质量剩余()A ,Z ?: ()()()()MeV ....,n ,,B n 806457250071830747239922389223992=-+=?-?+?= ()()()()MeV ....,n ,,B n 545644242071891640236922359223692=-+=?-?+?= 其差别是由于数据的新旧和给出的精度不同而引起的。 1-6当质子在球形核里均匀分布时,原子核的库仑能为 RZZeEc024)1(53πε?= Z 为核电荷数,R 为核半径,0r 取m15105.1?×。试计算C13和N13核的库仑能之差。 答:查表带入公式得ΔΕ=2.935MeV 1-8 利用结合能半经验公式,计算U U 239236,最后一个中子的结合能,并与1-5式的结果进行比较。 答:()P sym C S V B A Z A a A Z a A a A a A Z B +??? ??----=--12 312322, 最后一个中子的结合能 ()()()[]2,1,,c A Z M m A Z M A Z S n n -+-= ()()()()[]()()A Z B A Z B c m Z A ZM m m Z A ZM n n n ,1.1,111,12+--?---+--+= ()()1,,--=A Z B A Z B 对U 236,144,236,92===N A Z 代入结合能半经验公式,得到

核辐射测量数据处理习题及答案

核数据处理理论知识 核辐射测量数据特征:随机性(被测对象测量过程)局限性混合型空间性 数据分类:测量型计数型级序型状态型名义型 精度:精密度正确度准确度 统计误差:核辐射测量中,待测物理量本身就是一个随机变量。准确值为无限次测量的平均值, 实际测量为有限次,把样本的平均值作为真平均值,因此存在误差。 变量分类:(原始组合变换)变量 误差来源:(设备方法人员环境被测对象)误差 误差分类: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统计误差粗大误差 放射性测量统计误差的规律答:各次测量值围绕平均值涨落二项分布泊松分布高斯分布 精度的计算,提高测量精度的方法?答:采用灵敏度高的探测器增加放射源强度增加测量次数延长测量时间减少测量时本底计数 放射性测量中的统计误差与一般测量的误差的异同点?答:不同点:测量对象是随机的,核衰变本身具有统计性,放射性测量数据间相差可能很大。测量过程中存在各种随机因素影响。相同点:测量都存在误差。 样本的集中性统计量?答:算术平均值几何平均值中位数众数(最大频数) 样本的离散性统计量?答:极差方差变异系数或然系数算术平均误差 单变量的线性变换方法?答: 1.标准化变换 2.极差变换 3.均匀化变换 4.均方差变换 单变量的正态化变换方法?答:标准化变化角度变换平方根变换对数变换 数据网格化变换的目的?答: 1.把不规则的网点变为规则网点 2.网格加密 数据网格变换的方法?答: 1.插值法(拉格朗日插值三次样条插值距离导数法方位法) 2.曲面拟合法(趋势面拟合法趋势面和残差叠加法加权最小二乘拟合法) 边界扩充的方法有哪些?答:拉格朗日外推法余弦尖灭法偶开拓法直接扩充法补零法 核数据检验目的: 1.帮助检查测量系统的工作和测量条件是否正常和稳定,判断测量除统计误差外是否存在其它的随机误差或系统误差 2.确定测量数据之间的差异是统计涨落引起的,还是测量对象或条件确实发生了变化引起的 变量选择的数学方法:几何作图法(点聚图数轴)相关法(简单相关系数逐步回归分析秩相关 系数)秩和检验法 谱数据处理—问答题谱的两大特点?答: 1.放射性核素与辐射的能量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2.放射性核素含量和辐射强度成正比 谱光滑的意义是什么?方法有哪些?答:意义 1.由于核衰变及测量的统计性,当计数较小时, 计数的统计涨落比较大,计数最多的一道不一定是高斯分布的期望,真正峰被湮没在统计涨落中2.为了在统计涨落的影响下,能可靠的识别峰的存在,并准确确定峰的位置和能量,从而完成定 性分析,就需要谱光滑 3.由于散射的影响,峰边界受统计涨落较大,需要谱光滑方法算术滑动平均法重心法多项式最小二乘法其他(傅里叶变换法) 寻峰的方法有哪些?答:简单比较法导数法对称零面积变换法二阶插值多项式计算峰位法 重心法拟合二次多项式计算峰位法 峰面积计算的意义和方法?答: 1)峰面积的计算是定量分析的基础。2)知道了特征峰的净峰面积,就可以计算目标元素的含量线性本底法(科沃尔沃森 Sterlinski )峰面积法单峰曲面拟合法 谱的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的内容?答:定性:确定产生放射性的核素或元素定量:峰边界的确定峰面积计算重锋分析含量计算 核辐射测量特点:核辐射是核衰变的产物核辐射的能量具有特征性核素的含量与特征辐射的

核辐射物理电子讲义第一章

核辐射物理及探测学 辐射的定义(R a d i a t i o n): 以玻或运动粒子的形式向周围空间或物质发射并在其中传播的能量(如声辐射、热辐射、电磁辐射、α辐射、β辐射、中子辐射等)的统称。 通常论及的“辐射”概念是狭义的,它不包括无线电波和射频波等低能电磁辐射,也不包括声辐射和热辐射,而仅是指高能电磁辐射(光辐射)和粒子辐射。这种狭义的“辐射”又称为“射线”。 按照其来源,辐射(射线)可以分为核辐射、原子辐射、宇宙辐射等,又可分为天然辐射、人工辐射等。 按照其荷电情况和粒子性质,辐射(射线)又可分为:带电粒子辐射,如α、p、D、T、±π、±μ、±e等;中性粒 子,如n、ν、?π等;电磁辐射,如γ射线和X射线等。 课程介绍: 核辐射物理及探测学是工程物理系本科生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本课程要使学生对于核辐射物理学、辐射探测器的原理、性能和应用以及探测辐射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深入明确的了解,并具有创造性地灵活应用的能力。经过后续实验课的学习,学生在辐射探测实验技术方面将进一步获得充分的训练。 核辐射物理及探测学是一门内容非常丰富与科学实验关系极其密切的课程。核辐射物理涉及原子核的基本性质、各种辐射的产生、特征,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及微观世界的统计概率特性等,是核科学及核工程的基础。辐射探测学是近百年来核科学工作者在实践中发明、发展的探测器与探测方法的归纳和总结。通过课程学习应当培养学生掌握如何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如何综合应用基础理论和所学的各种知识的思维方法和能力,本课程中讲授的核辐射物理、辐射探测器与探测方法方面的知识,将为学生将来从事核能与核科学科研、生产、管理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核辐射物理学。(第一章~第六章)这既是辐射探测的物理基础,又是其他专业课的基础。 22学时 (2)辐射探侧器件与装置的原理、性能和应用。(第七章~第十章)26学时 (3)探测辐射的理论和方法。(第十一章,第十二章)16学时 教科书:《核辐射物理与探测学》(讲义)陈伯显编著 《致电离辐射探测学》(讲义)安继刚编著 参考书:《原子核物理实验方法》复旦,清华,北大合编出版社:原子能出版社 《辐射探测与测量》(美)格伦F.诺尔著出版社:原子能出版社 《N u c l e a r R a d i a t i o n P h y s i c s》 R a l p h E. L a p p a n d H o w a r d L. A n d r e w s, P r e n t i c e-H e l l, I n c, E n d l e w o o d C l i f f s, N e w J e r s e y, 1997.

核辐射探测复习题第四章半导体探测器答案

1. 小于10-5Ω·cm ;大于1014Ω·cm ;10-2 ~109Ω·cm 。 2. 核辐射粒子射入PN 结区后,通过与半导体的相互作用,损失能量产生电子-空穴对。在 外电场作用下,电子和空穴分别向两极漂移,于是在输出回路中形成信号,当电场足够强时,电子和空穴在结区的复合和俘获可以忽略时,输出信号的幅度与带电粒子在结区消耗的能量成正比。 3. 金硅面垒α半导体探测器;Ge (Li )探测器;Si (Li )探测器;HPGe 探测器;HgI 2探 测器;CdTe 探测器;CdSe 探测器。 4. 扩散型;面垒型;离子注入。 5. PN 结加偏压的目的是:使得PN 结的传导电流很小,相当于PN 结二极管加上反向电压 的情况;内部工作机理是相当于加上反向偏压后P 区中空穴从结区被吸引到接触点,相同的是,N 区中的电子也向结区外移动,那么结区宽度就会变宽。 6. 电荷运动的瞬时涨落。 7. 记录到的脉冲数;入射到探测器灵敏体积内的γ光子数。 8. ε源=π4Ω·ε本征 9. 全能峰内的计数;源发射的γ光子数。 10. 前置放大器与探测器的连接方式有交流耦合和直流耦合两种;其中,交流耦合的优点是 探测器和前置放大器的直流工作点互相隔离,设计简单。缺点是由于探测器负载电阻和耦合电容的存在,增加了分布电容,使得噪声增加,能量分辨率变差。直流耦合的特点是消除了耦合电容和负载电阻对地的分布电容,有效地提高信噪比,对低能X 射线的探测尤为重要。 11. 半导体探测器受强辐射照射一段时间以后性能会逐渐变坏,这种效应称为半导体探测器 的辐射损伤效应。辐射损伤是由于入射粒子通过半导体材料撞击原子产生填隙空位对引起的,它在半导体材料中形成的施主、受主、陷阱等可以作为俘获中心,从而降低载流子的寿命,影响载流子的收集,而且使电阻率发生变化,材料性能变化会使探测器性能变坏。 12. 半导体探测器的优点是: A 电离辐射在半导体介质中产生一对电子、空穴所需能量大约比气体中产生一对电子、离子对少一个数量级,因而电荷数的相对统计涨落也就小很多,能量分辨率高; B 带电粒子在半导体中形成电离密度要比在气体中形成高大约3个数量级,因而具有高空间分辨和快时间响应的探测器。 C 测量电离辐射的能量时,线性范围宽。 半导体探测器的缺点是: A 对辐射损伤效应灵敏,受强辐照后性能变差。 B 常用的Ge 探测器,要在低温条件下工作,使用不便,限制了应用范围。

核辐射测量方法

核辐射测量方法 葛良全 周四春 成都理工大学核技术与自化工程学院 2007.8

前言 本讲义旨在缓解我院“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调整后尚无专业教材的状况。主要内容有核辐射测量基础知识、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核辐射测量的单位、核辐射防护知识、γ射线测量方法、β射线测量方法、α射线测量方法、X射线荧光测量方法、核辐射测量统计学与误差预测等。该讲义可作为“核工程与核技术”和“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专业的核辐射测量方法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测控技术与仪器”、“勘查技术工程”和“地球化学”(铀矿地质勘探方向)等本科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以及“核科学与技术”学科专业研究生教学的参考书。 本讲义相关内容主要从以下几本参考书的有关内容编辑: [1]章晔,华荣洲、石柏慎编著,放射性方法勘查,原子能出版社,1990 [2]葛良全,周四春,赖万昌编著,原位X辐射取样技术,四川科学技 术出版社,1997 [3]格伦敦F 诺尔著(李旭等译),辐射探测与测量,原子能出版社, 1984。 [4]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原子核物理实验方法,北京,原 子能出版社,1985 [5]李星洪等编,辐射防护基础,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2 [6]吴慧山,核技术勘查,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8 [7]王韶舜,核与粒子物理实验方法,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9

1 第1章 放射性方法勘查的基本知识 1.1 原子和原子核 1.1.1 原 子 原子是构成自然界各种元素的最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及核外轨道电子(又称束缚 电子或绕行电子)组成。原子的体积很小,直径只有10- 8cm 左右,原子的质量也很小, 例如氢原子质量为1.67356×10- 24g ,铀原子的质量为3.951×10-22g 。原子的中心为原子核,它的直径比原子的直径小得多,为n·10-13~n ·10-12(cm),但它集中了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例如氢原子由原子核和一个束缚电子组成,其结构示于图1-1,氢核的质量为1.67×10-24g ,而束缚电子的质量仅 为9.1×10-28g ,两者的比值近似为1/1840。对 于原子序数较大的原子,这个比值更小些。例如,铀原子92个绕行电子的总质量和原子核质量之比为1/4717。 原子核带正电荷,束缚电子带负电荷,两者所带的电荷量相等,符号相反,因此原子本身呈中性。当原子吸收外来的能量,使轨道上的电子脱离原子核的吸引而自由运动时,原子便失去电子而呈现电性,成为正离子。 原子中束缚电子按一定的轨道绕原子核运动,相应的原子处于一定的能量状态。对一种原子来说,它的绕行电子的数目和运动轨道都是一定的,因此每一个原子只能处于一定的,不连续的一系列稳定状态中。这一系列稳定状态,可用相应的一组能量W i 表征,W 称为原子的能级。处于稳定状态的原子,不放出能量。当原子由较高能级W 1跃迁到较低的能级W 2时,相应的能量变化△W 即W 1一W 2,以发射光子的形式释放出来,此时光子的能量为: 21W W hv ?= 式中,h ——普朗克常数,等于6.6262×10-34J·s ; v ——光子的频率。 将某种原子发射的各种频率的光子按波长排列起来,便构成了该种原子的发射 图1-1 氢原子核结构示意图 10-13cm 10-8cm

原子核物理及核辐射探测学第一章-第三章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习题答案 1-1 当电子的速度为18105.2-?ms 时,它的动能和总能量各为多少? 答:总能量 () MeV ....c v c m m c E e 924003521511012 2 22 =?? ? ??-= -= =; 动能 () MeV c v c m T e 413.0111 2 2=??? ? ? ?? ?? ?--= 1-2.将α粒子的速度加速至光速的0.95时,α粒子的质量为多少? 答:α粒子的静止质量 ()()()u M m M m e 0026.44940 .9314,244,224,20=?+ =≈-= α粒子的质量 g u m m 232 2 010128.28186.1295.010026.41-?==-= -= βα 1-4 kg 1的水从C 00升高到C 0100,质量增加了多少? 答:kg 1的水从C 00升高到C 0100需做功为 J t cm E 510184.41001184.4?=??=?=?。 () kg c E m 122 8 5 21065.4100.310184.4-?=??=?=? 1-5 已知:()();054325239;050786238239238u .U M u .U M ==

( )( ) u .U M ;u .U M 045582236043944235236 235 == 试计算U-239,U-236最后一个中子的结合能。 答:最后一个中子的结合能 ()()()[]MeV .uc .c ,M m ,M ,B n n 774845126023992238922399222==?-+= ()()()[]MeV .uc .c ,M m ,M ,B n n 54556007027023692235922369222==?-+= 也可用书中的质量剩余()A ,Z ?: ()()()()MeV ....,n ,,B n 806457250071830747239922389223992=-+=?-?+?=()()()()MeV ....,n ,,B n 545644242071891640236922359223692=-+=?-?+?= 其差别是由于数据的新旧和给出的精度不同而引起的。 1-6 求C 136和N 13 7核库仑能之差。 答:C 136和N 137核库仑能之差为 ()()?? ?????---?=?3 1011220211453A r Z Z Z Z e E C πε () ??? ? ???????-????? =---311512 2 19 131051566710858410602153...π MeV .J .935210696413=?=- 1-8利用结合能半经验公式,计算U U 239236,最后一个中子的结合能,并与1-5式的结果进行比较。 答:()P sym C S V B A Z A a A Z a A a A a A Z B +?? ? ??----=--12 3 123 22, 最后一个中子的结合能 ()()()[]2,1,,c A Z M m A Z M A Z S n n -+-= ()()()()[]()()A Z B A Z B c m Z A ZM m m Z A ZM n n n ,1.1,111,12+--?---+--+= ()()1,,--=A Z B A Z B

核辐射探测器及核电子学

《核辐射探测器与核电子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填空题(20分,每小题2分) 1.α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激发、电离 2.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有以下三种:康普顿散射、光电效应、形成电子对 3.β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四种:激发、电离、形成离子对、形成电子-空穴对、轫致辐射 4.由NaI(Tl)组成的闪烁计数器,分辨时间约为:几μs;G-M计数管的分辨时间大约为:一百μs。 5.电离室、正比计数管、G-M计数管输出的脉冲信号幅度与入射射线的能量成正比。 6.半导体探测器比气体探测器的能量分辨率高,是因为:其体积更小、其密度更大、其电离能更低、其在低温下工作使其性能稳定、气体探测器有放大作用而使其输出的脉冲幅度离散性增大 7.由ZnS(Ag)组成的闪烁计数器,一般用来探测α射线的强度 8.由NaI(Tl)组成的闪烁计数器,一般用来探测γ、X 射线的能量、强度、能量和强度 9.电离室一般用来探测α、β、γ、X、重带电粒子射线的能量、强度、能量和强度。 10.正比计数管一般用来探测β、γ、X 射线的能量 11.G-M计数管一般用来探测α、β、γ、X 射线的强度 12.金硅面垒型半导体探测器一般用来探测α射线的能量、强度、能量和强度 13.Si(Li)半导体探测器一般用来探测α、β、γ、X射线的能量、强

度、能量和强度 14.HPGe半导体探测器一般用来探测α、β、γ、X、带电粒子、重带电粒子射线的能量 15.对高能γ射线的探测效率则主要取决于探测器的有效体积 16.对低能γ射线的探测效率则主要取决于“窗”的吸收 17.G-M计数管的输出信号幅度与工作电压无关。 18.前置放大器的类型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电压型、电流型、电荷灵敏型19.前置放大器的两个主要作用是:提高信-噪比、阻抗匹配。 20.谱仪放大器的两个主要作用是:信号放大、脉冲成形 21.滤波成效电路主要作用是:抑制噪声、改造脉冲波形以满足后续测量电路的要求 22.微分电路主要作用是:使输入信号的宽度变窄和隔离低频信号 23.积分电路主要作用是:使输入信号的上升沿变缓和过滤高频噪声24.单道脉冲幅度分析器作用是:选择幅度在上下甄别阈之间的信号25.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的道数(M)指的是:多道道脉冲幅度分析器的分辨率 26.谱仪放大器的线性指标包括:积分非线性INL、微分非线性DNL 二、名词解释及计算题(10分,每小题5分) 1.能量分辨率: 表征γ射线谱仪对能量相近的γ射线分辨本领的参数,可用 全能峰的半高宽度FWHM或相对半高宽度表示 2.探测效率:定义为探测器输出信号数量(脉冲数)与入射到探测器(表面) 的粒子数之比 3.仪器谱:由仪器(探测器)探测(响应)入射射线而输出的脉冲幅度分布图, 是一连续谱

核辐射探测作业答案-9页精选文档

<<核辐射探测作业答案>> 第一章作业答案 α在铝中的射程 3.从重带电粒子在物质中的射程和在物质中的平均速度公式,估算4MeV 的非相对论α粒子在硅中慢化到速度等于零(假定慢化是匀速的)所需的阻止时间(4MeV α粒子在硅中的射程为17.8㎝)。 解: 依题意慢化是均减速的,有均减速运动公式: 依题已知:17.8s R cm α== 由2 212E E m v v m αααααα = ?= 可得:82.5610t s -=? 这里 27271322 71044 1.6610() 6.646510() 44 1.60101.38910() m u kg kg E MeV J v v m s ααα------==??=?==??==? 4.10MeV 的氘核与10MeV 的电子穿过铅时,它们的辐射损失率之比是多少? 20MeV 的电子穿过铅时,辐射损失率和电离损失率之比是多少? 解: 由22rad dE z E dx m ?? ∝ ??? 5.能量为13.7MeV 的α粒子射到铝箔上,试问铝箔的厚度多大时穿过铝箔的α粒子的能量等于7.0MeV? 解: 13.7MeV 的α粒子在铝箔中的射程1R α,7.0MeV α粒子在铝箔中的射程2R α之差即为穿过铝箔的厚度d 由 6.当电子在铝中的辐射损失是全部能量损失的1/4时,试估计电子的动能。27MeV 的电子在铝中的总能量损失率是多少? 解: 不考虑轨道电子屏蔽时 考虑电子屏蔽时 123122326 3 4(1)1 ()[ln((83))]13718 41314 6.02310277.3107.9510[((8313)0.06] 3.03/() 3.03/0.437 6.93() 3.03 6.939.9610/e rad e ion z z NE dE r z dx MeV cm dE dx dE MeV cm dx -- --+-=+=???????????+=- ===+=≈和7.当快电子穿过厚为0.40㎝的某物质层后,其能量平均减少了25%.若已知电子的能量损失基本上是辐射损失,试求电子的辐射长度。

核辐射物理与探测学复习资料

核辐射物理与探测学复习 一、关于载流子 1) 无论是气体探测器,还是闪烁、半导体探测器,其探测射线的本质都是将射线沉积在探 测器灵敏体积内的能量转换为载流子。这三种探测器具有不同的载流子,分别是:气体(),闪烁体(),半导体(); 答: 气体:电子-离子对; 闪烁体:第一个打拿极收集到的光电子; 半导体:电子-空穴对; 2) 在这个转换过程中,每产生一个载流子都要消耗一定的能量,称之为(),对于三种探 测器来说,这个能量是不同的,分别大概是多少?气体(),闪烁体(),半导体()。 这个能量是大些好,还是小些好?为什么? 答: 平均电离能;30eV,300eV,3eV; 这个能量越小越好,因为平均电离能越小,产生的载流子就越多,而载流子的数目服从法诺分布,载流子越多则其数目的相对涨落越小,这会导致更好的能量分辨率; 3) 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射线沉积在探测器中的能量是一个()变量,而载流子的数目是一 个()变量,载流子的数目是不确定的,它服从()分布,该分布的因子越是大些好,还是小些好?为什么? 答:连续型变量;离散型变量;法诺分布;法诺因子越小越好,小的法诺因子意味着小的统计涨落,导致好的能量分辨率; 二、关于探测效率 1) 对于不带电的粒子(如γ、中子),在探测器将射线沉积在其灵敏体积中的能量转换为 载流子之前,还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如果没有该过程,则探测器无法感知射线。以γ射线为例,这个过程都包含哪些反应()?这个过程的产物是什么()?对于1个1MeV 的入射γ射线,请随便给出一个可能的该产物能量()? 答: 对于γ射线,这些反应包括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以及电子对效应(如果γ射线的能量>1.022MeV); 这些反应的产物都是次级电子; 对于1个1MeV的γ射线,次级电子的能量可以是几十keV~几百keV,也可以是接近1MeV; 2) 这个过程发生将主要地决定探测器的探测效率,那么影响探测效率(本征)的因素都有 哪些()?在选择探测器的时候,为了得到高的探测效率(本征),应该做什么考虑()? 答:

核辐射探测学习题参考答案(修改)

第一章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不同射线在同一物质中的射程问题 如果已知质子在某一物质中的射程和能量关系曲线,能否从这一曲线求得d (氘核)与t (氚核)在同一物质中的射程值?如能够,请说明如何计算? 解:P12”利用Bethe 公式,也可以推算不同带点例子在某一种吸收材料的射程。”根据公式:)()(22 v R M M v R b a b b a a Z Z = ,可求出。 步骤:1先求其初速度。 2查出速度相同的粒子在同一材料的射程。 3带入公式。 2:阻止时间计算: 请估算4MeV α粒子在硅中的阻止时间。已知4MeV α粒子的射程为17.8μm 。 解:解:由题意得 4MeV α粒子在硅中的射程为17.8um 由T ≌1.2×107-R E Ma ,Ma=4得 T ≌1.2×107-×17.8×106-×4 4()s =2.136×1012-()s 3:能量损失率计算 课本3题,第一小问错误,应该改为“电离损失率之比”。更具公式1.12-重带点粒子电离能量损失率精确表达式。及公式1.12-电子由于电离和激发引起的电离能量损失率公式。代参数入求解。 第二小问:快电子的电离能量损失率与辐射能量损失率计算: ()2082 2.34700700 ()rad ion dE E Z dx dE dx *?? =≈ 4光电子能量: 光电子能量:(带入B K ) 康普顿反冲电子能量: 200.511m c Mev = i e hv E ε-=

22020 0(1cos ) 2.04(1cos 20) 4.16160.06 0.3947(1cos )0.511 2.04(1cos 20)0.511 2.040.06 Er Ee Mev m c Er θθ--?====+-+-+?5:Y 射线束的吸收 解:由题意可得线性吸收系数10.6cm μ-=,311.2/pb g cm ρ= 122 2 0.6 5.3610/11.2/m pb cm cm g g cm μμρ--∴===?质量吸收系数 由r N μσ=*可得吸收截面: 123 2223 0.61.84103.2810/ r cm cm N cm μ σ--===?? 其中N 为吸收物质单位体积中的原子数2233.2810/N cm =? 0()t I t I e μ-=要求射到容器外时强度减弱99.9% 0 () 0.1%0.001t I t e I μ-∴ =∴=即t=5In10 =11.513cm 6:已知)1()(t ι- -=e A t f t 是自变量。 ①求ι增大时,曲线的变化形势。 ②画出f(t)的曲线。 答:①当ι增大时,曲线同一个自变量t 值最后将是函数结果减小。 当A>0时,f(t)=)1(A /Γ--t e 的图像为下面图一:其中y1,y2,y3,y4,y5,y6分别为Γ为0.25,0.5,1,2,3,4时的图像 当A<0时,f(t)=)1(A /Γ--t e 的图像为下面图二:其中y1,y2,y3,y4,y5,y6分别为Γ为

核辐射探测期末复习资料A.

核技术 探测复习材料 一、简答题:(共 35 分) 1.带电粒子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有哪几种方式?(5分) 与原子核弹性碰撞;(核阻止)(1分) 与原子核的非弹性碰撞;(轫致辐射)(1分) 与核外电子弹性碰撞; (1分) 与核外电子的非弹性碰撞;(电离和激发)(1分) 正电子湮灭;(1分) 2.气体探测器两端收集到的离子对数和两端外加电压存在一定的关系。具体如下图所示。(5分) 填空: Ⅰ 复合区(1分)Ⅱ饱和区(电离室区)(1分)Ⅲ 正比(计数)区(1分) Ⅳ 有限正比区 (1分)Ⅴ G-M 区 (1分) 注:1)有限区的0.5分 3.通用闪烁体探头的组成部件有那些?为什么要进行避光处理?(5分) 答案要点1)闪烁体(1分)、光学收集系统(1分)(硅油和反射层)、光电倍增管(1分)、 2)光电倍增管的光阴极(1分)具有可见光光敏性(1分),保护光电倍增管。 4.PN 结型半导体探测器为什么要接电荷灵敏前置放大器?(5分) 答:由于输出电压脉冲幅度h 与结电容Cd 有关(1分),而结电容 随偏压(2分)而变化,因此当所加偏压不稳定时,将会使h 发生附加的涨落,不利于能谱的测量;为解决该矛盾,PN 结半导体探测器通常不用电压型或电流型前置放大器,而是采用电荷灵敏前置放大器。电荷灵敏放大器的输入电容极大,可以保证 C 入 >> Cd ,(2分)而 C 入是十分稳定的,从而大大减小了Cd 变化的影响。可以保证输出脉冲幅度不受偏压变化的影响。 注)1所有讲述半导体探测器原理得1分 5.衡量脉冲型核辐射探测器性能有两个很重要的指标,这两个指标是指什么?为什么半导体探测器其中一个指标要比脉冲型气体电离室探测器好,试用公式解释?(5分) 答案要点: 第1问: 能量分辨率(1.5分)和探测效率(1.5分) 注:1)答成计数率得1分 0/1V C 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