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年)

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年)
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年)

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年)(征求意见稿)乡村旅游具有资源潜力大、覆盖面广、受益群体多、市场需求旺盛、综合带动性强等特点,对拉动社会消费、促进农民就地现代化、优化乡村经济社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提升文化传承与文明程度、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促进乡村旅游更好更快发展和转型升级,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贡献,进一步发挥乡村旅游对拉动消费、促进增长、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特殊功能,在当前应对金融危机的特殊背景下,特编制此发展纲要。

一、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实现产业联动和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满足游客旅游文化消费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各类乡村风光,宣传文化和生活吸引,开展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和体验性旅游活动,对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和弘扬民族文化,丰富和优化我国旅游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市场结构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着力点。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可以实现城乡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对接,实现城乡、区域的统筹协调发展,使广大农民立足自身实际,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特色化,增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农民不离土、不离乡,就地走向现代化,开创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径。

(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是破解当前经济发展难题,扩大内需和刺激消费的重要手段。乡村旅游既可以拉动广大的城镇居民旅游消费市场,也可以培育广大农民旅游消费的能力,形成巨大的农民旅游消费市场,通过城镇和乡村两大旅游消费市场的开拓,成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

(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是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业可以有效带动相关旅游服务要素发展,促进农副产品品种、品质结构的调整和农副产品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无公害发展,带动乡村旅店经营、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运输业、装修业、建筑业和文化产业等的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实现传统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可以有效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可以有效利用农村人力资源,吸纳老弱妇等弱势群体就业,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有效增加农民总收入。

(五)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可以促进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使广大的农民群众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整洁的田舍家园就是生产资料,促进农民自觉改善生态环境和优化生活环境,改善乡村整体环境。

(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可以有效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通过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乡村的传统文化资源,必然使这些文化资源得到更高程度的重视和更加合理的保护整理。通过与游客的文化交流,可以使当地居民更加充分认识和了解本土传统文化,进一步提高传统文化保护意识,更加注重挖掘和整理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加大文化传扬的力度。

(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培养和提高了农民的文明意识和现代素质。游客的需求和外来经营户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的住宿卫生条件,还给当地村民带去了科技知识和先进的经营理念,提高了经营效率,促进了农民的文明意识和现代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情况

当前,我国进入了大众化旅游阶段,广大乡村成为了旅游新热点。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乡村旅游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积极举措,形成了“党政主导、部门支持、市场运作、合力推动”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品牌和发展模式。许多省市制定了优秀旅游乡镇、乡村旅游区(点)、乡村住宿餐饮等标准,坚持按规划布局,按标准建设,按星级管理,按特色服务,推动了乡村旅游的规范发展和逐步升级。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测算,2008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3.85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到573亿元。农民直接就业达到495万人,间接就业、季节性就业达到1840万人。

乡村旅游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是明显改善了农村面貌,提升农村文明水平,各个地方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施农村美化、净化、亮化、绿化“四化”工程,加强修路、改水、改厕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促进了“三农”问题的解决,加速了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大大增加了就业,有效提高了农民收入;三是有效缩小了城乡差距,增强了城乡交流,并开拓新的现代化模式,既改善农村社区环境,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速农村城镇化。同时,农村又以其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特色突出主动回应中心城区城市化的集聚、辐射与带动作用,从根本上保证和加速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四是乡村旅游充分展现了传统文化、民间艺术、非物质遗产等作为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的文化保

护意识。五是旅游者下乡,有效促进了国内旅游消费的循环。六是乡村旅游还有效拓展了农业功能,扩大了产业领域。乡村旅游实现了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最佳结合,观光农业、特色农业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内涵。通过发展采摘、种植、养殖、水产等休闲园或休闲农庄,培育了农村特色产业,充分挖掘和拓展了农业休闲功能。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虽然具有较大产业规模,增长速度快,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但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基本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一些地方对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主导意识不强,缺乏开拓创新。在资源开发、规划发展、市场运作、服务水平等,乡村旅游还存在较明显的粗放发展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较为滞后。社会和政府投资严重不足,使得大多数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环境建设落后,严重缺水电,通信设施不配套,缺少游客服务中心和固定停车场以及排污设施,卫生条件和城市相比相差甚远,影响开发进程和旅游质量。服务配套设施功能不全,设施建设、管理服务用地结构和布局比较散乱,没有统一的标准要求,缺少整洁的住宿环境、干净的洗漱环境、卫生的饮食环境,服务内容不够丰富,还不足以充分满足都市人的需求。

(二)旅游产品雷同、类型单一、特色不突出、品位不高、服务不完善、低水平重复较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目前乡村旅游开发深度不够,以农家乐、乡村饭店为主的旅游景点占到全国乡村旅游景点数量的60%左右,旅游以就餐、钓鱼和打牌为主,参与性不强,大都停留在“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享农家乐”层面上。普遍存在产品粗糙,内容单一,项目雷同,经营粗放,布局不合理,功能不配套,市场定位不准确,特色不鲜明等问题。相较于丰富多样的乡村旅游资源,旅游开发粗放,内容单一;相对于旅游者多样的旅游需求,旅游活动单一,

旅游感受单调。许多乡村旅游开发存在一定盲目性,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许多农村新建了现代楼房,与田园风光、自然景观为主的环境不相协调。

(三)从业人员素质、服务水平较低。乡村旅游大多在自然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大多数经营者是农民,很大一部分存在“小农思想”,缺乏长远的发展意识和现代经营管理意识,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和教育,更缺少对服务的管理和监督,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较差,影响了乡村旅游经营和管理的水平,导致餐饮、住宿、娱乐、安全、卫生等还不够规范。

(四)发展环境、政策支持、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目前许多地方和部门对乡村旅游的性质和特点认识不足,乡村旅游开发,基本上是农民自发,在开发上存在着小、散、乱的问题。相邻的行业之间协作性不强,相关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发展环境和支持政策有待完善。乡村旅游发展涉及的土地、民居、非物质文化产权等,面临政策法规上的空缺,用地、贷款、税收、工商管理、宣传推介等方面急需得到较多的政策支持和发展环境优化。融资渠道不畅通,缺乏资金融通、信用担保、融资租赁、项目融资、信托投资等服务。目前多数地方政府缺乏健全的管理机构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统一的协调与管理,宏观管理力度差。旅游部门业务指导还不够有力,乡村旅游宣传滞后、市场拓展乏力。

三、发展农村旅游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建设小康、文明、生态、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从农村实际和旅游市场需求出发,发挥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结合扶贫开发、文明生态村建设和旅游经济强县、旅游小镇建设,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优化乡村旅游环境,促进各地

乡村旅游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实现以旅助农、以农兴旅、农旅结合、城乡互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贡献。在发展中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坚持“以农为本、自主自愿”的原则。发展乡村旅游业必须“农”字当头,坚持以农为本,以农民作为受益主体,以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资源产品的农本化和从业主体的农本性。企业可以参与开发或成为开发主体,但要把农民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把农民受益与否作为衡量发展乡村旅游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指标。要注意尊重农民意愿,要自始至终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保持农村旅游发展多样性,政府在引导中要重点加强服务,逐步建立面向农村和农民的旅游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二)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原则。我国乡村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设施薄弱,没有形成健全成熟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必须充分调动发挥各级党委、政府抓乡村旅游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扶持政策、公共设施、引导资金、规范管理、宣传推广等方面加大支持和引导力度。

(三)坚持“保护耕地、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国家严格保护耕地的要求,在发展乡村旅游中要保护和集约利用土地,严禁出现乱占和浪费耕地的现象,防止导致在没有建立保障机制的情况下使农民失去土地。要强调生态环保和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乡村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民俗文化的挖掘和有效传承。坚决避免因急功近利、盲目发展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四)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各地立足本地条件,因地、因时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各地要根据自然环境、地域文化、依托的资源、针对的市场等不同,打造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各地已经总结的特色产业带动型、都市村庄型、景区依托型、农场庄园型、特色技艺

展示型等多种类型的农村旅游发展模式,都有不同发展规律和特点,各级政府加强分类指导,要引导各种模式个性化发展,推动各种模式间的优势互补。

(五)坚持“市场导向、产业化发展”的原则。以市场导向配置资源,“近郊依城,远郊靠景,沿路沿江,城乡互动”,引导乡村旅游向优势地区集中,提高竞争力。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各类乡村旅游经营主体,特别是农民按照运行市场化、要素规范化、经营规模化和网络化的方向,提高乡村旅游产业化水平,培育乡村旅游发展的微观基础。

(六)坚持“统筹城乡、以点带面”的原则。发展乡村旅游,要统筹乡村旅游产品与城市居民休闲需求的对接,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现城乡互动,带动城乡间人员和财富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鼓励乡村农民到城市旅游观光,引导城市市民到乡村休闲度假。形成城乡之间互为客源、互为市场、互动发展的良性局面。要注重培育龙头,以点带面促进乡村旅游全面发展。建设“环城市休闲度假旅游带”,推进乡村旅游产品转型升级。

四、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方向和目标

(一)发展方向

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形成种类丰富、档次适中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把乡村旅游业培育发展成为繁荣和壮大我国农村经济的特色优势产业;把乡村旅游业发展成为旅游业新的主要力量;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着实启动乡村旅游消费市场,形成的社会消费热点。最终,把广大乡村建设发展成为国内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和客源输出地,建成统筹城乡的国民旅游消费大市场。推进我国乡村旅游实现消费大众化、产品特色化、发展产业化、服务规范化、效益多元化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目前规模基础上,实现乡村旅游主要发展指标翻一番的目标。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力争到2015年实现:接待人数达到7.71亿人次,旅游收入达1145亿元,直接就业989万人,间接就业3680万人,每年旅游从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使乡村旅游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推动实现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三大目标。形成领域宽广、规模较大、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大格局。形成连通城乡的大旅游市场,成为国内旅游市场的主要支撑体。

(三)工作目标

充分利用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挖掘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在保持乡村自然人文环境原真性的前提下,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等优势资源的有效整合,以突出打造景区依托、城市带动、农业观光、民俗风情等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为重点,在全国创建1000个旅游小镇,建设10000个特色鲜明、功能配套、交通便利、服务配套、环境优美、吸引力强,受广大旅游者欢迎的旅游特色村,带动和促进全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形成种类丰富、档次适中的农村旅游产品体系,初步架构全国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重点建设一批特色旅游示范区(镇、村)和示范户,培育一批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加快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乡村旅游发展标准及规范、较为完善的乡村旅游发展指导体系。

五、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任务

(一)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工程

实施“千万亿乡村旅游工程”,即建设1000个特色旅游乡镇、10000个特色旅游村,力争到2015年实现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到7.71亿人次。

建设系列乡村旅游示范区,构建乡村旅游精品体系。积极开发一批完善成熟、文明健康的农村旅游新产品,并逐步培育乡村旅游精品,满足国内外不同层次的休闲度假需求。各地要积极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采取景区带动、公司+农户、综合开发、整村推进等方式,加强城郊休闲度假、生态农业观光、民俗风情体验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开展文化、历史和生态等不同主题的旅游特色村建设。拓展和提升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的休闲度假功能,增强亲和性、知识性、参与性等体验内容,培育乡村旅游精品,满足不同层次的休闲度假需求;挖掘原生态古村落、民族村寨的民族风俗和生产生活特色,加强对文物遗迹和民居、街道等古老建筑的保护,突出文化特色;提升“农家乐”发展水平,突出乡村生活特点,营造乡土文化氛围。

选择景观效果较佳的区域,以农业生产基地为载体,强调参与性,发挥农业与旅游的叠加效应。重点发展特色农业生态、乡村生态、山区生态、林业生态、湖区生态、海滨生态旅游产品。充分发挥各种地方特色的戏剧、绘画、民间歌舞、杂技、曲艺等优势,提高文艺创作水平,开发旅游文化精品。主要旅游城市要建立旅游定点演出场所或设立旅游表演中心,形成晚间娱乐的亮点。大型旅游饭店、重点旅游景区都要为游客提供丰富健康,参与性强的娱乐活动。

统筹产品与市场,促进乡村旅游集聚发展。建设环城市乡村旅游带、大景区周边乡村旅游集聚区、民族民俗文化村落和历史文化村落旅游集聚区、旅游小城镇、依托农业产业集聚区发展乡村旅游集聚区等不同类型的集聚区。

(二)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领导,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布局中部署和推动,促进各级政府有关公共服务向乡村旅游延伸,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农村沼气、乡村道路、人畜饮水、乡村清洁等

支农工程项目要向发展乡村旅游的村镇倾斜,推动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和各种支农资金挂钩。重点是优先解决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交通建设;加强农村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加大旅游区及周边环境垃圾和污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有机食品建设;推进旅游村镇街道硬化、绿化和亮化工作,指导乡村旅游点房屋外表改造和标牌、标识规范设置;改善乡村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条件。

通过建设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使旅游示范区实现“三通、三建、四改、四保”。三通包括通路、通上下水、通网络;三建包括旅游停车场、旅游购物场所、游客中心等服务设施;四改包括改厕所、改气、改水和改厨;四保包括保生态、保民俗、保卫生和保质量。

(三)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工程

在各级党委政府支持下,旅游部门要配合项目开发帮助制定出具体的人才培训规划,并争取与教育、农业、劳动、民政等部门的人才培养规划对口合作,共同推进和实施。

重点培训四类人才:乡村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带头人、能工巧匠传承人和乡村旅游干部, 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乡土旅游实用人才队伍。重心在村镇,关键在带头人。要特别重视对乡镇党政领导发展农村旅游的培训,在有条件的乡镇建立工作联系点,提供专业学习、考察交流机会。重点提高从业者在经营服务、食品卫生安全、接待礼仪、餐饮和客房服务、乡土文化讲解等方面的素质和技能,加强对当地干部和业主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管理、促销等专业知识培训。

通过送教上门、办培训班、结对帮扶等方式,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要依托现有的旅游人才培训中心和其他培训中心,结合农村远程教育和文化站点

建设,建立现代化旅游教育培训网络平台,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重点,抓好乡村旅游服务型人才的岗位培训和岗前培训。

整合各类社会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培训资源,引进先进教育融资及管理理念,积极探索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公益组织,共同分担旅游教育培训费用的路子,鼓励、引导外资和民营资本参与乡村旅游人才培养,促进乡村旅游与乡土旅游人才开发的协调发展,为乡村旅游的加快发展提供门类全、数量足、质量高、用得上的旅游服务和管理人才,为乡村旅游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乡村旅游市场开发工程

各级旅游部门要结合农村旅游产品开发,帮助设计和提升农村旅游产品的市场开发形象,推动分散的农村旅游产品走向市场。各地要加强乡村旅游目标市场的分析和定位,建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乡村旅游宣传促销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大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力度。宣传、文化、新闻等部门要把乡村旅游作为重要内容,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等多种手段,开设乡村旅游专版和专栏、增加乡村旅游专题和时段,加大乡村旅游产品宣传,实现产品与市场的对接。各级旅游部门要指导好乡村旅游产品的策划、组织和包装,把乡村旅游促销纳入旅游促销计划,抓好乡村旅游产品宣传促销的策划和组织工作。有条件的地区,可举办系列节会活动,提升产品的市场形象;建设乡村旅游信息营销管理网络,积极探索乡村旅游网络预订服务。鼓励旅行社等企业和有条件的各类旅游集散中心,开展专业的市场销售和网络促销,拓宽乡村旅游销售渠道。要加大对农村旅游的公益性宣传,争取在各类主流媒体开辟农村旅游宣传专栏。

鼓励将乡村旅游与修学旅游有机结合,鼓励把乡村旅游纳入课外教学课程体系,支持大、中、小学校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与旅行社共同组织学生在乡村参观考察、学习观摩、科技实验、生活体验、劳动锻炼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将新型养老和离退休人员出门旅游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根据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提供适宜老年人的旅游线路产品和养老产品,深入挖掘“银发”旅游市场潜力。

(五)乡村旅游服务下乡工程

包括大学生下乡、旅游知识下乡、旅行社下乡、旅游连锁品牌下乡、公共服务下乡工程和分享其他下乡工程。

结合正在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通过选聘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到具备发展乡村旅游条件的农村工作,选派旅游等相关部门和单位的优秀青年干部到旅游村寨挂职,选拔农村优秀青年到旅游院校学习等形式,培养和造就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乡村旅游管理人才队伍。

组织编制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科普读物(图书、多媒体光盘、报纸、杂志等),政府购买或补贴,送知识下乡。在乡村旅游集中的地区,建立乡村旅游培训站和科技辅导站。

鼓励旅行社、旅游酒店等连锁品牌下乡,推进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下乡,并充分分享现有的下乡工程,建立更加完善便捷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旅行社可和各地的邮政代办点、村委会、居委会和农村团体建立广泛联系,构建服务体系。

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乡村旅游的支持,加大城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对乡村旅游的服务。

(六)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坚持以城带乡,推动城市公共设施向乡村旅游地优先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乡村旅游地优先覆盖。推进各级政府主动协调各相关部门,促成公共职能向农村旅游延伸。加快建设乡村旅游游客中心体系、标识引导和解说体系、散客自助游服务体系、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和安全救援体系。

推进乡村旅游服务进社区、建立便捷的旅游服务体系。鼓励商业银行开展旅游信贷业务,并将业务延伸到重点乡村旅游地区,为散客提供安全、便捷、优惠的金融结算服务体系。在机场、车站、码头等城市窗口向游客提供免费乡村旅游咨询服务,在重点客源地交通站点设立广告牌,在报纸、电视每天发布乡村旅游信息,预报主要乡村旅游点客流、天气、票价情况,加强大众化信息服务,引导相关消费。进一步加强和提升旅游医疗服务。

(七)乡村旅游商品开发工程

积极支持和鼓励农民在办好家庭旅馆和提供特色餐饮服务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和培训农民依托当地的特有资源,参与设计、开发和销售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服饰、手工艺品、特色食品、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提升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的附加值,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制作、生产旅游商品的能工巧匠,并从中得到实惠。努力打造“一村一品”、“一家一艺”;推动接待、农副产品加工和旅游商品生产的分工,加强自主品牌深加工农产品和纪念品、工艺品的开发和生产,提升产业化水平,逐步完善乡村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体系。

扶持农户开展传统手工艺、农副产品加工,给予各方面扶持引导。扶持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对企业在研发、技术支持、售后服务、品牌推广、物流等方面进行扶持引导。

农民是我国最大的潜在旅游消费市场,在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基础上,应针对农民特点、体现农民特色,开发农民喜爱的旅游产品,积极引导、培育乡村旅游中介组织,举办各种农民旅游节,吸引众多农民群众参与,培育农民旅游市场。

培养农民群众的旅游意识,要加强对农民参与旅游的宣传力度,要使“旅游完善人生”、“外出见世面,学知识”的观念深入富裕农民群体的心中。帮助农民正确认识旅游的价值,激发农民出游的热情,传输新的消费观念。

开发农民旅游产品。准确分析农民旅游的现状特点,找准农民旅游的需求点,开辟适合的旅游产品。在开发常规线路的同时,应主动降低市场门槛,量身定制农民喜爱的旅游产品,组织开展近程旅游、民俗旅游、农业科普旅游、城市观光游、进城乐、宗教游等。同时应积极引导、培育乡村旅游中介组织,让富裕起来的农民充分享受现代旅游一条龙服务的便捷。举办“农民旅游节”,集采购、农村商贸洽谈、娱乐、趣味体育竞赛等于一体,吸引众多农民群众参与。

将农民旅游市场的导游培养提上议事日程,定期邀请熟悉农民心理及要求的专家学者对年轻导游员进行系统的农民旅游服务知识培训,以使他们能了解农民游客的心理,增进导游与农民游客之间的沟通,在服务中倾注更多的情感因素,更好地适应农民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

(九)乡村旅游就业创业工程

针对大批农民工返乡、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等带来的巨大社会压力,将乡村旅游作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学生回乡创业的巨大舞台,实施乡村旅游就业创业工程,以创业带动就业。选择适宜的地区,设立乡村旅游创业园,充分利用国家和各级政府已有的相关扶持政策,制定扶持措施。

结合国家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改革、两型社会改革、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以及林权、宅基地改革、土地流转制度改革,选择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点进行改革示范。各级旅游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首先选择一批乡村旅游资源禀赋高、基础条件好、市场需求旺、资金和人才比较有保障、具有一定开发规模的地区作为试点,联合相关部门,优先开展乡村旅游试点建设,积累经验,总结推广,分批推进。国家在适当时间选择和推出若干个乡村旅游改革示范区。

六、发展乡村旅游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从全局上把握,加强领导,统筹协调,科学组织实施。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领导下,加强发展乡村旅游工作的宏观指导。争取国家相关部门配合支持,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各地建立党委、政府领导、部门参加的乡村旅游的统筹协调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协同作战的工作局面。充分发挥旅游产业领导小组作用,领导和统筹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强化联动,相关单位要加强配合,发挥部门职能加大对乡村旅游建设的扶持力度,形成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强大合力。

加强旅游部门对乡村旅游的行业管理、统筹规范,加强市场监管、市场促销、培训、公共服务等工作。进一步加大区县旅游部门的一线服务力度,扩展范围职责。当前重点是要提供专业的规划和项目开发指导,服务到村,帮助农民利用和保护好旅游资源,克服开发雷同化,增强市场经营意识;要制订基本的乡村旅游设施标准和接待服务标准,推广到户,帮助农民改善卫生条件和接待条件,提高

经营管理水平;要提供相应的监管服务,切实加强对农村旅游的安全监督和管理;继续加大对各类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指导力度。

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成立旅游协会乡村旅游分会、乡村旅游协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提高社会参与水平。

(二)加强政策扶持

要结合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制定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重点在以下方面加大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财政支持政策。争取国家和各级政府财政建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基金,重点用于基础设施、资源环境保护,以及规划、培训等公共服务,并对重点项目给予贷款贴息或补贴。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工程,各级政府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把乡村旅游列入相关项目投资计划。

金融支持政策。推动农村旅游开发项目和各种支农资金挂钩,把支持农村发展的小额贷款用于农村旅游户;加强对农户和经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和担保支持,并给予一定比例的保费补助或贴息。引导和鼓励中介组织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资金融通、信用担保、融资租赁、项目融资、信托投资等服务,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方式、简化贷款手续,探索推行动产抵押、权益抵押、林权抵押、土地使用权抵押等担保形式,依法建立和完善乡村旅游融资担保体系。鼓励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资金、技术等多种形式入股兴办乡村旅游,享有薪金、租金、股金等稳定长期的收益回报。

土地支持政策。积极探索,用好用活国家和市政府制定的土地流转、土地整治和土地转换等土地政策。在“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

降低,用地布局更合理”的前提下,探索按照“城乡挂钩、指标周转”的要求,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复垦,保障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

税收支持政策。引导并支持农民发展乡村旅游,从获利年度起,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一定期限内实行全额补助。

环保支持政策。各级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采取补助和奖励等办法,鼓励乡村旅游企业应用小型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在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等扶持中,对乡村旅游示范点予以支持。

科技扶持政策。在星火计划、863、服务业支撑计划、新能源发展计划等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大对乡村旅游的科技扶持,纳入国家和各级政府相关科技计划,享受相关政策。

消费扶持政策。探索对农民出游给予优惠、便利,对经营乡村旅游和组织农民出游的微利企业,对提供的服务业绩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贴,鼓励建立乡村旅游服务网络。

分享各种乡村支持政策。分享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文化下乡、科技下乡等农村支持政策,用于发展乡村旅游。

(三)创新体制机制

在自愿、依法、有偿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引导土地向业主集中,改变传统的分散经营模式,大力推进乡村旅游用地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激活农村宅基地资源,根据农民意愿,在满足农民居住自用的基础上,引导将多余产权房入股参与建设集中的、规模型产权式乡村旅游住宿设施,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活动。

完善相关利益群体参与分配机制,采取“村支两委+村民”、“政府+公司+旅行社+农民旅游协会”、“政府+村委会+农户”、“外来企业经营”、“公司+农民旅游协会(农村新经济合作组织)”等模式,探索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机制。

遵循旅游经济发展和旅游产业布局的规律,推进乡村旅游合理布局和相关要素的有效集聚,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乡村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拓展资金渠道

建立“政府主导、业主开发、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开发建设机制,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业主开发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项目经费打捆使用的模式,多渠道投入。

在确保农民利益基础上,鼓励社会资金以租赁、承包、联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兴办各种旅游开发性企业和实体;鼓励农民集资入股或以村组集体经济组织采取公司+农户方式参与乡村旅游投资开发;有条件的地区要引导大企业参与投资开发,推动乡村旅游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积极探索招商引资与自筹资金相结合,农民户办、多家联办、城乡居民合办、城市居民承包独办、旅行社承包(租赁)创办、业主成片租赁承包开发或与区内农户股份化合作开发等多种形式,创办特色乡村旅游项目。

探索推动重点地区农村旅游项目的集中招商,吸引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引导大型旅游企业参与开发和经营。

鼓励多渠道和多层次筹措资金,探索建立社会化的旅游就业发展基金。积极鼓励和引导规范各种扶贫基金和社会捐助。

(五)推进科学管理

科学编制乡村旅游规划,并纳入各级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旅游总体规划,强化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建立规划实施和监督机制,加强乡村旅游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

建立健全乡村旅游标准化体系,建立和实施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启动准入标准、组织管理标准、基础设施标准、服务标准、市场营销与信息管理标准和乡村旅游区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等地方性标准的制定,提升乡村旅游产品质量和档次。

探索建立乡村旅游的统计体系,提高乡村旅游的科学统计水平。由农业、旅游、商委、统计等部门联合,成立乡村旅游统计工作小组。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乡村旅游数据调查方法、预测方法,明确乡村旅游统计口径和指标,规范乡村旅游统计范围、指标口径、测算方法,以及数据反馈等。结合统计部门农调队工作,加强乡村旅游统计基础工作。

根据乡村旅游地域差异大、类型丰富、方式灵活多样等实际情况,要加强分类指导。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发展,明确各自工作重点,制定不同的政策措施。

(六)营造社会环境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加强宣传,全面提升乡村旅游的社会影响,形成全民关注乡村旅游、热爱乡村旅游、参与乡村旅游、支持乡村旅游的良好氛围。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

关于发展休闲生态旅游的思路和对策研究

关于发展休闲生态旅游的思路和对策研究 休闲生态旅游是以县域环境为载体、以自然为背景、以文化为基础、以发展为前提的一种全新旅游方式。休闲生态旅游不仅是人们追求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还贯穿了以人为本思想,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发展休闲生态旅游业中具体体现。我们将以我县获得了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为契机,围绕国家旅游局确定的“2018中国生态旅游年”为主题,充分整合和发挥我县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生态旅游业,这对于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打响“名山湿地古镇、生态休闲江左”品牌,促进江左旅游又好又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作用。 一、江左休闲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一)生态资源独特 江左五山一水四分田,地形独特。从西到东呈现明显的三个台阶,西部属天目山余脉,群山逶迤,竹林葱茂,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主要代表是黄山风景区。中部丘陵湖泊相互交汇,港湾交错,芦苇成片,河水清澈,野鸟群栖,主要代表有南湖湿地风景区。东部水乡平原,河网密集,鱼塘

棋布,阡陌纵横,主要代表是邵洋水乡古镇。江左拥有山、河、湖、泊,这种地形在周边地区较为罕见。 (二)景区布局初步形成 2016年初,编制完成《江左县旅游产业总体规划》,并相继编制完成了《湿地风景区总体规划》、《景区总体规划》、《江左县西部生态旅游规划》等23个规划,基本上形成全县旅游规划体系。目前全县已形成南湖湿地风景区、邵洋古镇景区、防风古国文化园、碧坞龙潭景区及黄山风景名胜区等5个景区。其中南湖景区被评为国家级湿地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外海最值得去的五十个景区之一和湖州市十大风景区之一,防风古国文化园景区是我县首家国家3A级景区。邵洋古镇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三)农家乐生态休闲旅游初具特色 充分利用和开发我县特色优势资源,特别是田园景观资源,“吃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成了江左农家乐休闲生态旅游业鲜明的特色。目前全县有休闲农业园(景区)13个,农家乐经营户进入统计范围达85户,床位407张,餐位5100多席,直接从业人员682人,全县现有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家(杨墩休闲农庄)、省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特色点各2个,市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3家、特色点1个,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2家;星级农家乐38家,其中四星级2家,三星级15家,二星级21家。

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之路

众所周知,在高速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面积扩大、农村人口净流出、公共资源倾斜,不可避免的会导致农村空心化,并最终走向衰落。乡村旅游由于其能够直接将乡村资源转化为经济增长动力,起到美化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村产业能力的作用,而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将它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一剂良药。特别是今年7月底,国家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培育1000个左右特色小镇,乡村旅游将迎来更多机遇。 事实上,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安徽的西递宏村、江西的婺源、 成都的五朵金花、陕西的袁家村和马嵬驿、浙江的安吉……我们随口都能说出很 多知名的旅游乡村。也有很多城市人背着行囊走在了去往乡村的路上,他们或是 寻找一个古镇、山村租下一栋民居,按着自己的喜好进行改造,当起了民宿老板;或是承包数顷良田,种菜养鸡,当上了农场主;再有抱负的就是弄出了像裸心谷 这样的乡村休闲极品。但不能否认,中国的乡村旅游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产业 链条过短,产业体系不健全;旅游业态单一,规模化程度较低;旅游产品同质, 分工协作水平低;低价恶性竞争,服务质量不稳定…… 归结起来,最主要的还是乡村旅游产业化水平低,产业是乡村旅游得以持续 发展的动力,要想做大乡村旅游最关键的是打通一产、二产、三产的联系,形成 产业链。 一、做好一产:一地一品,发展高效精细农业 农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产业基础,因为特色农业既是乡村旅游的景观营造, 也是休闲体验的内容,消费的对象。一村一品、一镇一韵,是现代农业走向规模化、精致化、社会化、差异化的重要形式之一。一个地区形成一种产业特色,一 个农户发展一种主导产品,有利于形成明确的专业分工,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依存,构建现代农业经济的整体框架,保持以农为本的本色。而建立单一农产品为 主的专业性农场,可以有效的提高农产品产量,形成农业和观光两用园,是乡村 旅游的主力军。 日本的精致农业闻名世界,发展注重“大而专”。一些地区的无土栽培和温室 大棚精细化堪比园艺盆景。而普通农户只种植1-2个品种,一般作为商品出售。专业性的农场则会同时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农业,如葡萄公园农场,可以将葡萄 园景观的观赏、采摘、制品,以及与葡萄有关的品评、写作、绘画、摄影、体验、竞赛与季节、庆典活动融为一体。 二、联动二产:打造IP,深化旅游商品开发

乡村旅游业振兴规划(2017-2021年)实施方案

乡村旅游业振兴规划(2017-2021年) 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油料等四个产业振兴规划的通知》(鲁政发…2017?8号),着力推进《山东省乡村旅游业振兴规划(2017-2021年)》的组织实施,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以拓展、规范、提升为重点,坚持“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富农”,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环境,创新机制、整合资源,丰富品类、突出特色,强化管理、提升品质,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把乡村旅游业培植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新亮点,提升“好客山东”品牌内涵。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主体多元化。统筹协调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协同推进机制。 2.以农为本,利益均衡化。以农民为首要受益主体,实现乡村旅游业参与主体的利益均衡。 3.因地制宜,产品特色化。优化区域布局,加强分类指导,促进个性化发展,积极培育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 4.市场导向,经营产业化。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促进各类经营主体规模化发展、规范化管理和网络化运营。 5.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旅游开发与消费,形成城乡之间互用资源、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6.保护生态,发展持续化。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避免急功近利、盲目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培育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乡村旅游示范区,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形成种类丰富、特色突出、结构合理的产品体系和产业格局。建成省级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0个、乡村旅游强乡镇200个、特色村1000个、农(渔)家乐经营户10000个,省级以上水利风景区150个,森林和湿地公园330个。打造50个乡村旅游知名品牌、5个AAAA级以上乡村旅游景区。全省乡村旅游年接待能力达到3亿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达到2000亿元。 二、发展重点

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征求意见稿)

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 (2009-2015年) (征求意见稿) 乡村旅游具有资源潜力大、覆盖面广、受益群体多、市场需求旺盛、综合带动性强等特点,对拉动社会消费、促进农民就地现代化、优化乡村经济社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提升文化传承与文明程度、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促进乡村旅游更好更快发展和转型升级,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贡献,进一步发挥乡村旅游对拉动消费、促进增长、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特殊功能,在当前应对金融危机的特殊背景下,特编制此发展纲要。 一、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实现产业联动和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满足游客旅游文化消费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各类乡村风光,宣传文化和生活吸引,开展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和体验性旅游活动,对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和弘扬民族文化,丰富和优化我国旅游产品

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市场结构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着力点。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可以实现城乡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对接,实现城乡、区域的统筹协调发展,使广大农民立足自身实际,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特色化,增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农民不离土、不离乡,就地走向现代化,开创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径。 (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是破解当前经济发展难题,扩大内需和刺激消费的重要手段。乡村旅游既可以拉动广大的城镇居民旅游消费市场,也可以培育广大农民旅游消费的能力,形成巨大的农民旅游消费市场,通过城镇和乡村两大旅游消费市场的开拓,成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 (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是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业可以有效带动相关旅游服务要素发展,促进农副产品品种、品质结构的调整和农副产品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无公害发展,带动乡村旅店经营、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运输业、装修业、建筑业和文化产业等的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实现传统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可以有效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可以有效利用农村人力资源,吸纳老弱妇等弱势群体就业,实现农民就

乡村旅游发展思路

乡村旅游发展思路 大力推进我县农业与电商物流、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应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等多个方面着手: 1、“互联网+”的利用。通过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和电商平台,发展“农场云”“体验式农业”“节会农业”等新模式,使生产、经营、商品、交易、贷款、支付、理财等有机连接,实现精准生产、透明生产,降低了中间环节费用,做到了全程网上监管。 2、发展“共享农庄”模式。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资源,尊重农村发展现状与传统民俗风情,形成一房一院一地,改造为市民田园生活、渡假养生等多种模式,通过互联网平台化模式发布信息,形成产品认养、托管代种、自行耕种、房屋租赁等多种私人定制形式,使农民转变成为股民、农房转变成为客房、农产品现货转变成为期货、消费者转变成为投资者。共享之余,让城里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通过“共享”,让城里人、游客也参与到农场的运营中来,更让农民享受到收益,从而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美。 3、发展特色小镇。以“有农村特色、有地域特征、有文化特质、有乡悉愁记忆”的新农居建筑为载体,通过开发、拓展和提升农业的多种功能,赋予农业的科技、文化和环境价值,提升农业或乡村的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功能,打造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或打造富有历史、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推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融合发展。

4、挖掘本土特色农特产品。围绕产品的各类信息透明可见,确保消费者尽可能了解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的全部信息,保障产品安全并改善消费体验,开发产品短链,减少中间生产环节,用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生产出本地化、可持续、替代性农特产品。重视本土生产企业与本地休闲观光农业或乡村旅游的结合,重视本地生产企业与餐饮企业的联系。如农家乐使用的鸡、鸭、蔬菜等原料来自本地化的传统种养或自种自养,是典型的食品短链方式。 5、推介客家小吃。通过已组建的餐饮协会,推动传统客家小吃,在东生围、三百山游客中心打造客家美食一条街,使产业形成品牌,扩大规模,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6、传承客家文化。结合旅游充分挖掘和开发地方特色、文娱项目,发挥东江源文化、客家文化、采茶戏文化、楹联文化等地方文化特色。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分析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分析 日期:2006年5月16日点击:138 现代乡村旅游市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我国的乡村旅游一般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 一、乡村旅游的相关概念 (一)乡村旅游的定义 西班牙旅游学术界将乡村旅游分为传统乡村旅游和现代乡村旅游。传统的乡村旅游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来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虽然传统的乡村旅游对当地会产生一些有价值的经济影响,并增加了城乡交流机会,但它与现代乡村旅游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传统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没有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没有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实际上,传统的乡村旅游在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目前都广泛存在,在中国常常把这种传统的乡村旅游归类于探亲旅游。 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具有现代人特色的旅游者迅速增加。现代旅游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中国学者一般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农家乐”的概念。去年在贵州举行的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中国专家们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意见,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丰富性;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

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

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 (2008-2015年) 一、发展意义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旅游业是面向民生的服务业,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要领域。旅游与生态环境相互关联,互相促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必备条件,旅游业是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渠道。 生态旅游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因此,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旅游业中的具体体现。 在世界范围内,生态旅游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强劲的发展势头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珍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反映了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生态环境过程中对自身行为的重新审视,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近年来,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国家公园等生态资源单位不断丰富,生态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持续加大,生态旅游发展环境日渐优化,环保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为我国发展生态旅游带来良好条件和发展机遇。

我国生态旅游起步较晚,生态旅游发展尚存在需要引起重视的突出问题。一是旅游者生态保护意识不高,保护主动性不足;二是对生态旅游的内涵、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到位;三是生态旅游规划滞后,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四是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和服务比较粗放;五是在少数地区存在对资源和环境损害现象,一些开展生态旅游的地区环境恶化状况依然存在。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产业,生态文明呼唤生态旅游。发展生态旅游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利于促进资源的非消耗性利用,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有利于促进旅游业转变发展方式,有利于引领绿色消费、培养绿色生活方式。在很多生态敏感地区,生态旅游是重要的替代产业,是开拓生态补偿机制的新渠道。在我国,发展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前景。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塑造生态友好旅游产业形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着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着力完善生态旅游产业体系,着力强化生态环境教育功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旅游需求,为建设生态文明、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二)发展原则 1、严格保护原则 立足我国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的形势,始终坚持保护第一

乡村旅游规划案例集

乡村旅游规划案例集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远景近年来也不断丰富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经验,对行业动态和相关政策法规也认真学习,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乡村特色休闲及景观建筑设计、乡村游乐项目策划、农家乐升级、民俗村度假开发、古村落文化休闲开发、农业生态园打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成功拓展休闲农业园区策划、特色农业观光主题园区、休闲农业博览园、特色采摘度假区、新农村整体规划设计、新农村风貌设计、乡村旅游景区规划、乡村主题度假区规划、乡村会所、温室建筑设计等等。 国外案例: 一、法国普罗旺斯,拥有最丰富的乡村度假地 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的普罗旺斯不仅是法国国内最美丽的乡村度假胜地,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度假人群。普罗旺斯的特色植物——薰衣草机会成为普罗旺斯的代名词,其充足灿烂的阳光最适合薰衣草的成长,因此,游客不仅可以欣赏花海,还带动了一系列格式薰衣草产品的销售。除了游览,其特色美食——橄榄油、葡萄酒、松露也是享誉世界。还有持续不断的旅游节庆活动,以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和艺术氛围,不断吸引来自全球的度假游客。 二、澳洲葡萄酒庄园,乡村产业与乡村旅游的完美结合

澳洲乡村葡萄酒庄园已成为澳洲本地及世界旅游市场的热门度假项目之一。最具特色的当然还属其葡萄酒酿造业,澳大利亚的葡萄酒蜚声海内外,以口感好、甜味始终,价格实惠著称。游客不仅因葡萄酒而来,也因其特色壮丽的葡萄种植园和庄园城堡的特色景观。葡萄酒庄园还围绕葡萄酒酿造开展了丰富的旅游活动如:葡萄采摘、葡萄酒品尝、参观葡萄酒酿制过程、参加酒艺培训学校等,完美的结合了乡村产业与乡村旅游。 远景案例: 一、康绿鲜生态农业庄园

康绿鲜生态农业庄园位于彭镇沿河坝村,紧邻成新蒲快速通道。占地约929亩,地势平坦,土壤质量较好。气候温和,发展条件较好。远景将康绿鲜以打造集示范、教育、生产、度假、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园区为设计理念。立足生态原则,结合国内庄园的发展形势与优秀范例来进行布图与设计。此次设计灵感主要来自“田园地方”这一传统文化。设计以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方向为两条主要景观轴线,外轮廓形似卵圆形的多功能体验区是农庄的核心,象征“天圆”,内部道路系统围绕两条轴线分布,象征“地方”,以此实现外圆内方、天圆地方的分布方式。农庄的种植区栽植模式围绕正南正北、正东正西两条轴线来分布,道路系统围绕整个园区穿插分布,使整个园区感官上更具规模,操作上更科学合理,同时有利于作物接受充足光照,良好的生长。 二、仁寿清见开发示范园

中国乡村旅游的十大发展模式0204192342

中国乡村旅游的十大发展模式 一、乡村度假休闲型(农家乐型) 是指地处城镇周边的乡村,利用离城市近、交通便利的条件,以乡村生态景观、乡村文化和农民的生产生活为基础,以家庭为具体接待单位,开展旅游活动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的特点是:投资少、风险小、经营活、见效快。发展这种模式必须注意:一是要做好规划,防止产品简单重复;二是挖掘文化内涵,提升产品的品位;三是推行行业质量标准,规范服务;四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 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有: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花乡、重庆市南岸区石牛片区、浙江省安吉县报福镇、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团结镇、青海省循化县积石镇、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麦积镇后川村、河南省栾川县重渡沟村、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石河镇东沟村、湖南省湘潭县响水乡青竹村、天津市蓟县穿芳峪乡毛家峪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市铁厂沟天山村、陕西省汉阴县城关镇大兴村等。 二、依托景区发展型 是指把附近旅游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周边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农民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旅游商品和农副产品,从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周边农村发展的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必须具备的条件:一是必须临近重点景区;二是游客量较大;三是周围农民具备旅游意识和服务意识。发展这种模式应注意:要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一定的服务功能;培养农民的旅游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强对从业农民的组织和引导。 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有:湖北省秭归县周坪乡、北京市房山区十

渡镇、广东省信宜市旺将村、山东省五莲县靴石村、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迎水桥镇、福建省泰宁县水际村江西省宜春市明月山风景区温汤镇、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南强村、山西省壶关县桥上乡、浙江省余姚市大岚镇、西藏自治区定日县扎西宗乡、安徽省石台县大演乡、湖南省中方县中方镇荆坪村、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四家乡等。 三、旅游城镇建设型 是指在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把旅游开发与城镇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建设旅游小城镇,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发展这种模式应该具备的条件:一是居住条件、基础设施具有一定基础;二是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旅游吸引力大。这种发展模式应注意:要对小城镇进行科学规划,确保规划实施不走样;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要多渠道增加投入,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农民参与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有:云南省腾冲县和顺镇、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云南省大理州喜州镇等。 四、原生态文化村寨型 是指利用当地原生态的村寨文化资源,包括当地居住环境、建筑、歌舞等独特性,以保护为主,因势利导开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的模式。这种发展类型必须是当地村寨是原汁原味的,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这种发展模式要注意:一是做好整个村寨旅游发展规划;二是引入市场开发机制,促进旅游开发;三是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着重强调对当地原生态环境的保护。 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有:贵州省凯里市三棵树镇南花村、广东省

乡村亲子游项目策划书

乡村亲子游项目策划书 一、策划背景 (一)我国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推进农业功能拓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国务院号文件专门强调“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 为了加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国家旅游局颁发了《全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纲要》;,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决定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制定了《关于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的意见》,启动了示范县和示范点的评选工作,首批评出了全国32个示范县和100个示范点。 为了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召开了全国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会议,总结研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经验。会议强调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乡村旅游作为国内旅游的基础工程来抓,把乡村旅游作为发展国内旅游的主战场,摆上突出位置,加强谋划,深入推进,抓实抓好。 我国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已成为居民旅游消费的重要领域。,全国已有5.3万个乡村旅游特色村,年接待游客超过6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1500亿元。

(二)河南乡村旅游加快发展 河南是农业大省,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为了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省旅游局与省委农办、省农业厅、省扶贫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发展全省乡村旅游的意见》,筛选了128个特色旅游村加强建设。河南省实施“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标志着河南乡村旅游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提升阶段。全省上下围绕“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加快发展。栾川县和郑州市惠济区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区),洛阳银杏嘉年华、商丘宁陵县刘花轿村、河南省龙泉山庄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全省评定了128个旅游特色村;在2011年全省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经验交流会上,30个特色旅游村镇受到奖励。与全省比较,阳平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相对滞后。 二、策划思路 以《全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纲要》为指导,以河南省实施“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为契机,以“苹果之乡,民俗之花,魅力大寨”为品牌,发挥裴张-大寨乡村旅游的后发优势,优化整合规划区观光农业、民俗风情、乡村风景等乡村旅游资源,高水平开发以生态农业休闲、民俗风情体验、乡村休闲度假为重点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乡村旅游环境,把乡村旅游培育发展成为大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把规划区建设发展成为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三、项目策划

乡村旅游规划方案两篇

乡村旅游规划方案两篇 篇一:乡村旅游规划方案研究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以乡村特定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乡间农、林、牧、副、渔、手工业等各类生产活动、村野风光、村寨文化、地方民族、乡村习俗等为旅游吸引物的观光游览、体验乡村风貌、乡村生活、休闲度假、康体娱乐等旅游活动。 一、乡村旅游总体规划 乡村旅游,是一种集乡村产业、乡村旅游和乡村接待服务为一体的体验型的休闲度假产品,具有乡土气息浓郁、投资较少、带动面大、旅游空间大、发展规模大、经营方式灵活等特点。乡村旅游旅游吸引物包括保护完好的自然资源、美丽的风光和宁静的环境、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住宿、土风十足的手工艺品和不可多得的物产、风味餐馆、传统民俗文化等等。 (一)规划原则 乡村旅游规划除了依据旅游发展规划的一般性原则之外,还需强调以下原则: 1、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交通、用水、用电、通讯等生产生活条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乡村旅游的共同任务,乡村旅游规划应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乡村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好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就有了基础。在乡村旅游规划中,要把旅游乡村的住宿、餐饮、旅游公厕、停车场、农产品购物点等配套设施与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结合起来,营造村容整洁卫生、村民文明友善的旅游环境,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 从各地的实践看,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捷的交通条件,整洁的村容村貌,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村容村貌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通过新农村建设,极大促进和改善乡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通过交通、通信、卫生和饮水等条件的改善,使乡村旅游业的设施条件和自然环境大为改观。 2、突出优势 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丰富、规模宏大、种类多样,但是同时由于乡村产业的相似性,带来了各地乡村旅游资源的相近。因此,在乡村旅游规划中,要进行横向资源类比分析,突出区域优势,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生命力。突出优势,一是要突出乡村自然景观优势,引导游客领略独特的乡村风光和山水景观;二是要突出乡村的

旅游现状及分析

十堰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研究 [来源:本站作者:原创日期:2014年7月9日浏览3151次] 【大中小】 乡村旅游以其低碳性、环保性、可持续性和统筹城乡发展性,为国际公认的高品质旅游。《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年)》提出“到2015年力争实现乡村旅游接待人数7.71亿人次,收入1145亿元”,届时乡村旅游将成为我国旅游业的战略分支之一。十堰地处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地带,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国家级重要生态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既符合世界旅游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也是我市实现生态立城、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现实需要。本文在对我市乡村旅游调研的基础上,从基础理论分析着手,阐述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分析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以期对我市乡村旅游今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乡村旅游的基础理论分析 (一)乡村旅游发展历史简述 乡村旅游最早发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是伴随着工业革命之后现代人逃离工业城市污染和快节奏

生活方式而发展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世界范围的“绿色运动”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其成为了发达国家旅游者的重要选择。20世界90年代,在世界旅游组织等大力推动下,乡村旅游开始逐步向发展中国家推广。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成为了现代国际旅游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目前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起步阶段。主要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成都“农家乐”产生为代表,资源利用度低,没有国家政策指导。二是发展阶段。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了“华夏城乡游”,正式将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态纳入到国家旅游发展层面中。三是规范阶段。2002年国家颁布了《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2006年国家旅游局发布《关于促进农村旅游的发展意见》,2007年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又联合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标志着我国乡村旅游逐渐走向了规范化发展道路。四是升级阶段。2012年,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并纳入国家“五位一体”的总布局。2013年,农业部下发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提出用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加上市场经济营造的激烈竞争的氛围,导致城市居民向往宁静的田园生活和美好的乡间环境,乡村旅游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西班牙开始发展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随后,乡村旅游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农村地区迅速发展,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中国的乡村旅游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良好,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自我发展和20世纪90年代的倡导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了21世纪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迄今为止,学者们对它进行了研究,并创造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现将近年来国内关于乡村旅游研究的文章综述如下。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与兴起研究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研究 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者,都作了很多种界定。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被社会各界普遍认可的说法。不同的专家学者所关心的领域和重点不同,因而对于什么是乡村旅游,其观点和看法各有侧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Bramwell&LaneB (1994)认为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假日旅游外,还包括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在假日步行、登山和骑马等活动,探险、运动和健康旅游,打猎和钓鱼,教育型的旅游,文化与传统旅游以及一些区域的民俗旅游活动。[1]何景明,李立华(2002)给出了狭义的乡村旅游的概念: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2] 杜江 (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3] 王兵 (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活动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活动。[4] 肖佑兴 (2001)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即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旅游形式。[5] 通过对现有一些乡村旅游概念的比较和分析,乡村性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因素。因此,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如果对这个乡村旅游概念中“乡村性”这个特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就可能导致乡村旅游概念的模糊。 (二)乡村旅游发展动因研究 任何旅游活动产生的动力都来自于需求市场和旅游动机两个方面,乡村旅游的兴起也同样如此。

广东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稿)

广东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2012-2020) ·(纲要稿)·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2012年4月

目录 1 发展背景 (1) 2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1) 2.1指导思想 (1) 2.2发展原则 (1) 2.3发展目标 (2) 2.4总体思路 (2) 2.5发展策略 (2) 3资源现状与发展条件分析 (3) 3.1乡村旅游资源现状 (3) 3.2乡村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4) 4 发展布局与功能定位 (5) 4.1布局原则 (5) 4.2功能布局与定位 (6) 5 重点项目规划 (8) 5.1都市休闲农庄 (8) 5.2古村落 (9) 5.3农业新村 (12) 5.4山村民俗体验 (13) 5.5乡村度假 (15) 6 产品体系规划 (16) 6.1四大乡村旅游产品系列 (16) 6.2八大乡村旅游产品类型 (16) 6.3十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17) 6.4十大乡村旅游节庆活动 (18) 7市场营销规划 (22) 7.1市场分析 (22) 7.2营销策略 (24) 8 旅游服务体系规划 (27) 8.1乡村旅游交通规划 (27) 8.2乡村旅游餐饮规划 (27) 8.3乡村旅游住宿业规划 (28) 8.4乡村旅游旅行社规划 (29)

8.5乡村旅游娱乐场所规划 (29) 8.6乡村旅游购物场所规划 (30) 8.7乡村旅游集散中心规划 (31) 9 规划实施保障 (32) 9.1规划保障体系 (32) 9.2分期行动计划 (33)

1 发展背景 中央关于“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和广东省关于“珠江三角洲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精神,加速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加快旅游业改革与发展步伐,建设旅游强省的背景下,充分利用“三农”资源发展旅游业,全面开展乡村旅游,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宜居城乡、推行国民休闲计划、引导农民增收致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幸福广东的重要抓手和当务之急。 广东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尚处于从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自2006年“中国乡村旅游年”开始,广东省先后举办了“广东最美乡村”评选活动,并有大批乡村旅游点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广东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广东省农业旅游示范基地以及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经典案例”,目前,具有上述称号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共有150家。 适时开展广东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对于保护乡村文化和生态、完善乡村旅游配套、引导乡村旅游市场、规范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2.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广东乡村资源环境优势,紧紧抓住旅游产业旺盛的市场需求,实现乡村旅游的加快发展、率先发展、持续发展,努力在乡村经济腾飞中发挥优势产业的突击兵作用,成为全省乡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增强广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2.2发展原则 (1)产业融合的原则。 (2)市场导向的原则。 (3)协调发展的原则。 (4)注重创新的原则。

农村旅游发展规划

农村旅游发展规划 二○○六年四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部分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3) 一、突出的区位与交通优势 (3) 二、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 (3) 第二部分规划总则 (5) 一、规划的范围和时限 (5) 二、规划依据 (5) 三、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6) 第三部分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7) 一、规划思路 (7) 二、发展目标 (7) 三、总体布局 (7) 四、景观特色塑造 (8) 第四部分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规划 (8) 一.旅游产品存在问题 (8) 二、旅游产品战略 (9) 三、特色旅游产品策划 (10) 第五部分农民农村建设规划 (11) 一、农民农村建设与旅游效能发挥 (11) 二、农民农村建设要求 (12) 三、农民农村旅游开发要点 (12) 第六部分乡村旅游发展实施建议 (13)

前言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地区为活动场所,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资源,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和购物的一种新型的旅游经营活动。早在19世纪30年代欧洲就开始了乡村旅游,现已形成规模,并走上了规范发展的轨道。而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较晚,自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融合自然的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便应运而生,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逐步成为游客最多、人气最旺、条件最方便的旅游目的地。“乡村旅游”成为一个品牌,这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历史的必然。乡村旅游现已成为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新载体、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特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转移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途径,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形式,其发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相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有益尝试和实践。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命题,并把它作为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提到全党面前,既为我国农村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尽管近年来农村旅游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发展势头迅猛,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总的来看,仍处于起步阶段,尚需进一步规划、整合、建设和发展。为了促进农村旅游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努力探索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的新路子,特编制《农村旅游发展规划》。

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报告范本

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最新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报告一 一、发展优势 近年来,我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带动力和辐射力初步显现,先后荣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湖北旅游强县,九资河镇成为湖北旅游名镇,圣仁堂村成为湖北旅游名村。据统计,已建成休闲农业旅游景区景点106处,其中自然山水类51处,人文历史类15处,民俗风情类12处,现代农业类28处;已发展农家乐500多家,极具规模和特色的100多家,年接待游客量20余万人次。我县发展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优势: 第一、适中的区位优势是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武英、麻阳两条高速在我县都有出口,武冈城铁通车,罗田进入武汉1小时经济圈,周边2小时左右的大中城市10多个,数以千万计的客源市场,区位和交通条件好。境内路网主干道路全面升级改造,新建有大别山旅游公路,乡乡镇镇和主要旅游景点通二级公路,村村通四级水泥公路。 第二、宜人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现实基础。我县动植物品种繁多,是大别山植物多样性核心区,是华中地区重要生物基因库,也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境内山岭纵横、河谷幽深,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既无严寒,又无酷暑,森林覆盖率达71%,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是名副其实的生态净土、天然氧吧和洗肺公园,是休闲度假的胜地、养生养老的天堂。 第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开发乡村旅游的潜在动力。乡村旅游产品齐全,有板栗公园、甜柿公园、葡萄采摘园、十里荷塘、燕儿谷等农业观光体验园;有李家楼、

登场坳、石井头、新铺等农业新村;有大雾山桐花、天堂红叶、黄狮寨杜鹃、冰臼群遗迹等农村风景观光旅游点;有滕家堡明清古街、紫薇山庄等历史文化村落;有金盆地和潘家塆的梯田,白莲河、天堂湖水上娱乐等农业胜景。 第四、淳朴的乡土文化是打造乡村旅游的发展灵魂。有胜利烈士陵园、金凤楼、红一军军部旧址、肖方故居等革命遗址的红色文化;有河铺吴氏孝子牌坊、坟等源远流长的孝德文化;有板栗炖鸡、吊锅、汽水粑等罗田十大名吃的饮食文化;有以徐寿辉、万密斋、王葆心、余三胜等为代表的地方历史名人文化;有手工油面、东腔戏、畈腔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的民俗文化。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全国其他发展较好的地方相比差距太大,主要表现在: 一是系统研究不够。当前,我们在大别山森林公园景区景点的开发和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对乡村旅游的产业地位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指导思想不明,定位不准确,特别是缺乏对如何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打造特色,包装卖点、营造氛围,如何将政府扶持、政策引导、培训教育和市场运作等各项措施有机结合的系统研究,导致目前各自为战,小打小闹,形不成气候,打不出品牌。 二是规划指导不力。虽然2017年制定了《罗田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但这个规划没有通过评审,论证不充分,缺乏可操作性,也没有制定详规。大多数开展乡村旅游的地方,既没有规划作指导,更谈不上有效利用资源,基本上是自发组织,自行设计,自己建设,自主经营,甚至一哄而上、盲目开发、重复建设、无序竞争。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三大背景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三大背景 1.1双康时代下休闲旅游需求提升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科技促进生产力发展, 国民闲暇时间不断增加,目前中国工薪阶层全年享受的节假 日已有114天,这意味着中国公民出游机会的增加。与此同 时,国内的一些学者提出了中国进入“双康”旅游时代的概念, 即“小康”+“健康”,在小康时代,人们更加关注健康旅游问 题,健康已成为现代人旅游活动的主要动机之一[1]。休闲与 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人对健康的理解已不再停留在身 体机能正常、体格健壮、精力充沛的层面上,还包括情绪健康、 精神健康、思想健康以及社会健康等多方面的健康指标,人们 能够在休闲的过程中达到“心闲体静”、“心宽体健”的目的。 这种健康意识的提升具体就表现在旅游者期望通过参与旅游 活动得到身心的愉悦,对旅游环境、旅游活动、旅游服务也提 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而乡村旅游作为现代休闲旅游的一种 重要形式能够满足旅游者利用短期假日得到愉悦身心,休闲 娱乐以及康体健身等多种功能需求,也正是广大旅游者的休 闲需求刺激了中国乡村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 1.2和谐社会中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2006年10月,国家领导人又做出了关 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明确提 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 乡和谐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 文化等方面。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促进城乡和谐发展能够起 到积极的作用,而且越来越多的政府领导者认识到发展乡村 旅游的重大意义,国家旅游局将2007年的旅游主题确定为 “中国和谐城乡游”,提出“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的 口号,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提出发展乡村旅游是统筹城乡 发展的重要举措,发展乡村旅游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重要载体,浙江省旅游局局长纪根立在2006中国乡村休闲旅 游高峰论坛上表示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消除社会不和谐因 素、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活动 的开展成为城乡和谐发展的纽带,能够凸显好山好水好资源, 有利于营造农村旅游大环境,开展文明生态富裕村创建活动, 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 发展。 1.3新农村建设为旅游业提供发展机遇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着重提出了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区 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桎梏,此次党中央部署了八个方面的主要 工作以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由此可见国家领导人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与此同时,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