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

调查报告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

神奇的世外桃源--坝美自然村

神奇的世外桃源--坝美自然村

摘要:“坝美”,是壮语的音译,意为“森林中的洞口”。坝美村整个村寨仅依靠两个天然的石灰溶岩水洞通过摸着岩壁趟水、撑竹筏、划独木舟、坐小船等进出,由

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很难与在外界交往,坝美村长时期与外世隔绝,处于封闭半闭状态,这与著名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的世外桃源几乎一致,故得名”世外桃源“,坝美村是具有神奇色彩的壮族村寨,也是二十一世纪中国大地上罕见的也是最后的“世外桃源”。

关键词:坝美自然村世外桃源壮乡村寨

一、地理位置

坝美村位于我国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北部坝美镇中部,距县城29千米,平均海拔1050米,游经附近的河流有达央河、拉达河与阿科河,仅有一条公路与县城连接,四周高山围绕,一条小河从中间盘旋而过,整个坝美就像一个小巧、美丽、天然的盆景,又似一颗碧绿的珍珠。

二、当地居民生活情况

坝美村现有130户, 800余人,居民大多数为壮族,杂居少数的苗族及从外地来的游。解放之前这里不通电不通自来水,除了从外面进些盐等生活物品外,其它的几乎都是自给自足,近几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居民才开始用上电,过上了安稳的生活,坝美也被政府开发成了AAA旅游风景区,是国家云贵高原民族生态旅游带重点景区之一。据说两三百年前,村民里的黄姓、黎姓汉族先祖为躲避战乱,从广东湖广府一带,历经艰险跋涉,不知怎么的,居然找到了这一小片与世隔绝的乐土。他们在这里开荒垦殖,辛勤耕耘,逐渐蕃衍,并与原本就住在坝美的十几户壮族和山外的其他壮族通婚,渐渐都演变成了壮族,一代一代过上了自给自足、和谐安平的生活。

三|、壮乡村寨景观

坝美四面环山,山上树木葱茏,坝里绿树郁郁苍苍。尤其是坝美村落中的那几棵大榕树,把整个坝美裹成一团油绿。大榕树下,几位头上扎着帕角、穿着靛染的土布衣服的壮族妇女,坐在裸露的大树根上正在绣花;一只小花狗伏在旁边,在闭目养神;一只老母鸡领着一群小鸡,在悠闲地寻找食物,一片安静、祥和的景象。坝美完好地保留下原始的风俗。如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睦邻友好等等。坝美这些美好的社会风气,保存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另外,壮族特有的祭祀、对歌、龙牙歪、踢草球、夜种神田等等记载着原始的符号。

四、壮乡民俗文化

寨子古老而优美,高大的榕树枝繁叶茂,巨型的树根盘根据错节裸露在地面上,一层层依山而的麻烂楼里居住着百多户壮族人家,他们大多属村中的土著居民沙支系。进到寨里,随处可见扎着帕角、穿着黑兰色裙、脚蹬绣花鞋的女人在自制的人工石磨前推磨,在古老的木制纺织机前纺线、织布,在用众山采来的草叶靛染后做成的土布上绣花,男人们则背回大架大架的柴禾,小孩和老人担着竹水桶去泉眼里挑水来蓄在自制的石缸里供家人饮用。坝美村还保留着富有浓厚的壮族传统文化有以彩的民俗活动,寨里每年都按时节举行祭龙、祭祖、围鱼、对歌、龙垭歪、花糯米饭节、斗鸡、泼仙波、领夜种神田、耍狮子、踢叶子球、踢毽子等活动;婚丧嫁娶按风俗礼仪规定严格进行,至今保存坐家、吹树叶谈情说爱、春粑粑定亲、走着出嫁、送葬要献白、用筒钱杆等;传统节日依时举行,如过小年(祭杨六郎)、三月三等,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宣气扬着壮族文化元古的符号。坝美村民歌有创世歌、历史歌、情歌、劳作歌等,舞蹈有沙戏、古兵器舞等,文学有神话传说、山川风物传说、侬智高起义传说等。

在当地壮乡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当属“三月三”了。三月三族传统歌节,又叫“歌圩节”、歌圩,壮语叫“窝埠坡”“双龙垌”。意为到田间或岩洞外唱的歌。分日歌圩和夜歌圩。日歌圩在野外,以倚歌择配为主要内容;夜歌圩在村子里,主要唱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和历史歌。除农历三月初三,春节、四月初八、中元、中秋以及婚嫁、小孩满月、乔迁等时节都可形成歌圩。甚至赶圩路上歌逢对手时,也可形成临时歌圩。其起源有多种传说,一说刘三姐发明山歌,众人争相传唱,逐渐衍成歌圩;一说为娱神,除灾驱疫;一说为纪念一对坚贞情侣。歌圩节前,人们要备好五色饭和彩蛋,姑娘们还要赶制绣球。歌圩日,小伙子和姑娘们都穿节日盛装,男携礼物,女揣绣球,成群结队前往。有的抬着刘三姐神像绕行歌圩一周,才开始对歌。有的则由姑娘们搭起五彩绣棚,待小伙子到来,边对歌、边审度对方人品、才华。有的是男女对列,姑娘向意中人抛出绣球,对方如果中意,就在绣球上绑上礼物,掷还女方。有些歌圩有碰蛋的习俗:小伙子用手上彩蛋碰姑娘手中彩蛋,姑娘如愿意和他做朋友,就露半边蛋让他碰,不愿,就整个握住。还有的是甲村向乙村送去彩球,相约还球时举行山歌比赛,如乙村输了,彩球不准送还,来年继续比赛,直到唱赢为止。

五、民族服饰

坝美村村民们的穿的衣服,都是手工土布制成,从种植棉花,纺线,织布,漂染,制衣,乡花全过程,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手工完成的。妇女的盛装为黑底花格帕角包头,黑、蓝、紫色圆领、窄袖、窄腰、左斜襟鸟翅形圆摆衣,黑色百褶和长裤,脚穿绣花布鞋;便装为黑头帕、花头巾,青、蓝、黑、白色圆领、宽袖、宽腰、左斜襟圆摆衣,黑色长裤,绣花布鞋;男装为黑色包头帕,黑色对襟衣、宽裆裤。鸟形衣装与古代壮族先民鸟崇拜有关。当地沙人和侬人的衣服区别不大。

六、居民生活综述

在解放前,坝美有着极好的生态环境。阿科河中有丰富的鱼类,在深不及膝的河中随意撒上网,便会有收获。猴爬岩上面至今还生活着的三四群猕猴家族,总数约有三四百只,每到秋收,它们便会成群结队到村边的田里与人们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进入坝美的另一个洞口在坝美村村头的猴爬岩下面,清澈的阿科河从洞口流出后不久便在坝心分了个岔,岔左边的称“男河”,岔右边的称“女河”,约百米后再度合流,中间形成一个天然的月牙状的小鸟,上面种了许多桃花,寨

里人叫“桃花岛”。每当夏日炎炎之时,人们就会来到桃花岛,分别下到“男河”、“女河”中,男女皆一丝不挂,天然沐浴,且相互之间绝不会越“雷池”一步。只好夏天去了。

每年农历五月的第一个属龙天,所有村民由三大姓中有威望的老人带领下前往“老人厅”举行祭祖活动。

现在,人们都已经能够过上小康生活,当地的生态旅游业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加之当地的特色农业项目----云南优质甘蔗及茶叶人均年收入已经突破2000元,与此同时,每年还有不少的青年外出务工,学习相关的农业技能,这是为促进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古有世外桃源,今有坝美村",壮乡的人们正通过自己的努力,早日过上现代人的生活。

七、参考文献

《西南经济现况》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旅游指南》

《广南”十一五“民族经济调研》

八、致谢

中国建筑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建筑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乡土文明历史悠久,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建筑文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正是在中国数千年农耕文明进程中形成的民族建筑文化的结晶,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以建筑的形式记载和描画着各民族壮丽的历史诗篇,直接反映着各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生活状况及经济、体制、生产关系等社会状况。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民族传统文化遭到破坏。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政府主导的大拆大建,村民自发的随意改造,屡见不鲜。许多传统民居被风格迥异的新兴建筑替代,民族与乡村特色逐渐消失,民族特色村寨建筑文化亟待保护。 历史建筑与历史风貌的保护和村民要求改善传统落后的居住环境与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当前中国传统村落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中显得尤为突出。

对特色村寨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得不到村民的响应和支持,最终会使村寨文化的传承陷入无人承担、无物承载的困境。时代的发展变迁,使满足乡村振兴主体生产生活需要的创新成为必然。如何在建筑文化创新中,汲取民族文化的精华,新老建筑景观风貌的协调性显得尤为重要。 民族村寨建设在国家大力扶持下,迅速地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面貌,民生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新时期国家持续的扶持和社会资本的注入,加上村寨发展主体自身的资本积累和改善需求,更加量大面广的村寨环境建设即将全面铺开。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建筑者们在满足当代人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确保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1.对乡土材料的应用和现代材料的取舍。 需要原样风貌传承的建造,乡土材料是最佳的选择。现代建筑中回归应用传统材料的做法,既可以满足人们怀旧和寻根的心理情结,也有环保的需求。而在新型大空间建造和内藏承重结构时,现代材料无疑具有不可代替性。对建造时间、性能和造价的综合考量,最终以是否符合村寨建筑文化的场所精神和风貌传承为依据。所以在大力倡导使用乡土材料来传承地域建筑文化的同时,必须加强乡土材料的力学性能、耐久性能、热工性能、抗震性能的改良和提升,尤其是乡土材料的可再生利用,能够避免造成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富家团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宣传片解说词

《孽龙故乡——富家团》解说词 鸡冠、蛇身、凤尾,传说孽龙由金鸡产蛋、蟒蛇孵化而成,因而长成了这身独特的模样,它也是中国唯一由一人舞动的龙。2011年5月,孽龙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别具风味的孽龙文化,孕育于湖南西部的芷江侗族自治县土桥乡富家团村。 (出片名:孽龙故乡富家团) 这是一个世外桃园般的小山村,群山环绕、土地肥沃、侗民世世代代过着自给自足、悠然自得的农耕生活。自480年前田姓祖先来此定居后,开枝散叶,已历35代。如今的富家团,共有十个百年侗寨、386户1487人。 富家团的民居大都为一正两横的三合式院落,正屋为三柱三瓜结构,中间为堂屋,两边为厢房,是待客和给长辈居住的地方。左边横屋是儿孙居住的房子,右边模屋则为三屋吊脚楼,底层养牲畜和堆放柴草、农具,中间一层是客房,最上层为观赏风景和晾晒衣物的地方。 虽然已经进入现代社会,但富家团的侗民依然保存着传统的家庭用具。这印花的雕床和衣柜、老旧的石磨和石对、古朴的蓑衣和斗笠,仿佛在向我们讲述富家团先民开垦破荒的古老历史。 这座上百年的老院落,据说是孽龙创始人田希佳的故居。窗上的雕花历经百年风雨,依然清晰可见,特别是那一条条

缠绕在窗格上的孽龙,栩栩如生、似乎要破窗而出。 田老先生虽已过世多年,但他扮土地、舞孽龙的遗物依然保存在这间老屋里,他传承下来的孽龙文化,在今天的富家团得以发扬光大。 (效果声) 据传说,孽龙幼时顽劣,但龙归大海后,改邪归正,成为护佑富家团风调雨顺的吉祥之龙。逢年过节、春播秋收,富家团的侗民都要举行庄严的祭龙仪式。 (仪式) 祭龙之后,侗民就会舞动孽龙走村进寨、驱散瘟疫、祈求安康幸福,丰收平安。 (同期声) 舞完孽龙,锣鼓手还要来到侗寨后山敲起“闹年锣”,那锣鼓声响遏行云,在各个侗寨间久久回荡。 (同期声) 闹年锣响过以后,寨子里的侗民就会围扰在一起,哼唱一段富家团口耳相传的土戏自娱自乐。 (同期声) 每年春播时,富家团侗民不仅要舞孽龙,还要开秧门。用新鲜的禾苗擦去手上的污垢,可保插秧时手脚不会腐烂。高声喊唱一段四六八句,祝福自已和乡邻今年有个好的收成。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报告

关于申报毛口乡牂牁村为少数民族特色村 保护与发展工作报告 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现状 毛口乡辖6个行政村(西陵村、沈家村、大冲村、木城村、牂牁村、半坡村)、1个居委会,共59个村民组、48个自然村寨。全乡2570户10132人,少数民族有布依、苗族、彝族、仡佬等,其中以布依、苗族为主体民族,占全乡总人口85%以上。 1、有保护价值的特色村寨数量和主要建筑类型 毛口乡牂牁村共12个村民组,80%以上为布依族,村寨内居住有布依、苗族、彝族、仡佬等少数民族,房屋建设全部为少数民族特色建筑。村境内有多处优美的自然景观及传说,这些民族村寨,在产业结构、民居式样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都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的特点。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发展特色经济的宝贵资源。主要建筑有:毛口乡牂牁村水电站、毛口乡口棚大桥、牂牁寨等。 2、特色村寨民族、地域的分布情况和特点 毛口乡牂牁村所处地区属岩溶结构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海拔落差大。地势平坦而开阔,东、西、北三面是崇山峻岭,最高山峰是老王山,海拔2126.94米,是六枝特区第一高峰,最低海拔

为北盘江虎跳石处,海拔为581米。在海拔800米以下地区属冲积性平原,具有“小盆地”、“小吐鲁番”等之美称。地势低凹,是北盘江低热河谷,气温高,气候炎热,光照充足,最高温度为43℃,最低温度为5.5℃,年均气温为22℃,无霜期达360天,降雨量1035毫升,春旱较严重。 3、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情况 毛口乡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居民长期生存的环境,村寨内植被茂密,水土流失较少,大部分村寨保存完好。因2007年光照电站的修建,毛口乡西陵村、牂牁村部分民房已被拆迁,新建的民房已失去民族村寨的特色,需要加以修饰。 二、“十一五”时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情况 1、取得的成绩 在国家、省市和特区相关部门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特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牂牁江旅游正在乘着西部大开发利用的东风迅速发展。1995年六枝牂牁江风景名胜区经黔府发[1995]10号文件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而且,毛口乡牂牁村是一个集布依、苗、彝、回、仡佬等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少数民族乡,其中以布依族和苗族为主,各兄弟民族热情好客,民风纯朴,具有传统的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蜡染、绣花更是独具风格。苗族的芦笙舞,布依族的赶俵歌更是叫人叹为观止。吸引很多的游客。北盘江光照电站已被列为国家“十二五”重点项目,光照电站建成后,毛口乡将成为一个人工大湖,面积

少数民族村寨民俗展演与文化建设与保护

吉首大学 湘西民间传统艺术鉴赏 题目名称:少数民族村寨民俗展演与文化建 设与保护 学生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年级:*****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前言: (1) 一、湘西村寨民俗展演 (1) (一)民俗的概念 (1) (二)土家族 (2) 1 土家族摆手舞 (2) 2 土家族哭嫁 (2) 3 土家族毛古斯 (2) (三)苗族 (2) 1 苗族银饰 (3) 2 苗族赶秋节 (3) 3 苗族接龙舞 (3) 二、民族村寨文化建设 (3) 三、村寨文化的保护 (4) 四、结语 (4) 参考文献 (4)

少数民族村寨民俗展演与文化建设与保护 *** (****** 湖南吉首 416000) 摘要:湘西自治州主要少数民族为苗族和土家族,苗家和土家村寨民俗展演是其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传统的相对封闭的区域文化已被打破,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这使得民族村寨文化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在遭受破坏,文化建设固然重要,但村寨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保护也不容忽视。本文以湘西自治州为例,对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建设传承和保护进行了探讨,为少数民族民俗展演和文化建设保护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湘西;民俗展演;村寨文化;文化建设 前言 历史上,现在的张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邵阳市和益阳市的安化等地都同属于湘西[1]。湘西地处武陵山脉,居住着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所特有的民俗特色,为湘西又增添了一分神秘。湘西土家族苗族民俗风情多种多样,涵盖了信仰、居住、服饰、饮食、节庆活动等方面。土家族的脚楼、哭嫁、摆手舞和毛古斯,苗族的银饰、拦门酒,接龙舞,赶秋等民俗活动更是闻名与海内外。 村寨是民族文化赖以传承的生活空间,村寨文化则是民族文化的基本单元。中国大部分少数民族都以固定的村寨作为主要生活空间,因此其民族文化也主要通过村寨文化而得以体现[2]。村寨文化是村寨成员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并集体遵循和认同的共同行为模式、共同价值取向和共同心理机制。 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化当属最丰富灿烂、最富有潜在价值的民族文化资源。然而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变迁给世界上的各民族带来了巨大冲击,传统的相对封闭的区域文化已被打破,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这一方面给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文化系统的发展和更新,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大量的村寨文化因子在外来强势力量的冲击下破坏殆尽,民族村寨文化的保护变得尤为紧迫。 一、湘西村寨民俗展演 (一)民俗的概念 高丙中在《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一书中认为:民俗是具有普遍模式化的生活文化和文化生活。陶立蟠在《民俗学概论》中认为:民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一种相沿成习的东西,简言之,就是民间风俗。我们可以认为:“民俗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定的群体为适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而逐渐形成的,并以民族的群体为载体的,以群体的心理结构为依据的,表现在广泛而富情趣的社会生产与生活领域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制,是一种集体性

##乡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十二五”规划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十二五”规 划 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现状 (一)行政区划 ###乡###村位于巴州东南部,距离市中心145公里,距离乡中心42公里,占地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00亩,草场面积60万亩,海拔3200米,无霜期171天,年降雨量118.4毫米。 (二)民族状况 全村现有4个村民小组,80户317人,其中维吾尔族16人,主要以蒙古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96%。全村居民住房以土坯房、土木结构、砖木结构为主,该村现有贫困户25户,人口为80人。现有卫生院一所。 区域内气候不稳定,自然灾害频繁,风沙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盐碱化十分严重,境内盐碱滩与戈壁约占总面积的70%以上,林地面积较少,生态环境脆弱,生活、生产基础设施落后。水源不足、利用率低、生产用水紧张短缺、农作物在6-8月份缺水,造成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 (三)保护措施 ###村以牧为主、以农为辅,畜牧业收入占到农牧民收入的60%以上,近年来,在辽宁沈阳的援建下,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居进行新建、加固和改造,对居民道路进行硬化,环境进行绿化,支持培育特色产业。随着沈阳新村的建设、设施农业和现代化畜牧业的推进,乡党委、政府抢抓政策机

遇,积极申报各类发展经济的扶贫项目,配全配强村两委班子队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争取上级对口帮扶单位的帮扶,加强劳务输出力度,着力改进畜牧业生产方式,鼓励农牧民群众开展家庭圈养。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建设沈阳新村20座日光温室大棚,效果十分明显。2010年,全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41.39元。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帮助下,该村目前实现了“五通”、“五有”。新建了村委会、卫生院及双语幼儿园,这些都为该村更好的发展经济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十一五”时期琼###村保护与发展工作情况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一五”时期在国家、自治区、自治州、和硕县和对口援疆省市、对口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在全乡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该村的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乡村面貌和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社会稳定,边防巩固,民族团结、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十一五”时期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十一五”末,全村生产总值完成779.3万元,人均纯收入1841.39元,第一产业1674.88元;第二产业33.89元,第三产业36.82元,劳务输出95.8元;粮食总产达到109.4万公斤,牲畜存栏头数为7500头(只),村集体收入收入完成6万元。 (二)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1、风沙等自然灾害严重,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植

少数民族村寨建设中特色文化保护对策

价值工程 0引言 2009年9月8日,国家民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决定从2009年起至今,在全国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财政部和相关省市将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试点工作。在这个大背景下,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特色文化保护是一项开创性的的工作,它涉及经济、文化、建筑、艺术等多个领域,对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传承、特色产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此思想为指导,在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家川镇查湾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规划设计中,以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以促进民族关系和谐为目标,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尊重历史,尊重民族建筑风格,结合当地建筑工艺,就地取材,尊重村民意愿,注重环境协调,突出民族特色。预期达 到经过改造的民族村寨保持力求整旧如旧、 建筑风格主体不变,民族特色得以鲜明体现与发展。 1用地概况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家川镇查湾村距县城5.5公里 处,有五个自然组,173户、795人,总耕地面积约2300亩,梯田700亩,草林面积约1600亩,农业以小麦、洋芋、玉米为主,60岁以下劳动力480人,外出务工人员约550人,占全村总人数一半以上,现有存栏大家畜260头,教育落 后,现有村办小学1处, 教师2名,在学人数38人;清真寺1;多数住宅建筑为土胚房。村内干道为土质路面,无自来水,各户均自建水窖,村内除普通的照明、电话通讯外,无其他基础设施和人工绿化景观。2011年底人均纯收入2200元,属典型的山区少数民族贫困村。全国伊斯兰哲赫忍耶学派最大的拱北就在查湾村。因其座落于山冈之上,故名宣化冈。“宣化”含宣传、教化之意,这里集中建有该派三代穆勒什德(阿拉伯语,意为导师、引路人)和先贤的墓庐。每年都要举办十多次盛大的宗教活动,全国各地前来拜谒的教众络绎不绝,人数众多,为教众敬主颂圣、纪念先贤、涤净心灵的圣地。 2规划思想及目标 结合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要求,为加速查湾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建设和发展进程,提供一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建设的模式范例,以期达到: ①通过吸给来阐释、展现地域特色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让查湾村成为一个具有深厚伊斯兰文化的聚焦点和伊 斯兰民间工艺展示窗口。②把查湾村建设成自然风光和伊 斯兰教传统文化两全其美的少数民族文化名村。3特色村寨的规划布局3.1规划思路规划力求在保持原有环境、自然和少数民族人文景观及村落格局的基础上, 通过对村落局部的调整、更新和改造,相应的景观环境设计、道路设施完善、—————————————————————— —作者简介:陈华(1977-),男,江苏泰州人,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 城市规划学院,讲师,工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 建筑、遗产保护;张萍(1979-),女,甘肃兰州人,兰州 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建筑学硕士,兰 州大学人文地理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民族建筑、城乡人居环境。 少数民族村寨建设中特色文化保护对策 ———以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家川镇查湾村少数民族 特色村寨保护规划为例 Analysis on the Protection Measures of Special Cultur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Villages : Illustrate the Protection Plan of Special Ethnic Minorities of Gansu Province Zhangjiachuan Hui Autonomous County Zhangjiachuan Town Chawan Village 陈华CHEN Hua ;张萍ZHANG Ping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兰州730070)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Architecture &Urban Planning ,Lanzhou 730070,China ) 摘要:少数民族特色鲜明、历史文化积淀丰厚的村寨建筑,是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与生活的集中体现。少数民族村寨是保存少 数民族地区传统特色的载体。如何保持和发扬少数民族村寨的文化特征,继承其优秀的文化精粹,在不断提高当地民众居住生活的同 时,实现少数民族村寨特色保存的持续发展。结合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家川镇查湾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规划设计,简要分析地域性、民族性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生态村的保护设想。 Abstract:Construc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villages with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rich history cultural heritage reflect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life of ethnic minority regions.Ethic minority village is the carrier of protecting the traditional features of ethic minority region.It is an important topic that how to keep and develop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minority village,inherit the excellent culture essence,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local people living at the same time,and realize minority village preserv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ustainable https://www.360docs.net/doc/9d8370459.html,bined with the protection plan and design of Gansu province Zhangjiachuan Hui Autonomous County Zhangjiachuan town Chawan Village,the article briefly analyzes the protection plan of ethnic culture ecology villages with region,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关键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可持续发展Key words:characteristics of ethnic minorities ;village ;prote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084-02 ·84·

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情况调研报告范本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情况 调研报告

编号:FS-DY-20721 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民族文化的积淀,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发展特色经济的宝贵资源。为促进贫困民族地区经济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协调发展,XX年始财政部会同国家民委开展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丽水是浙江省少数民族重点市之一,为了推动我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根据《xx市人大常委会XX年监督工作计划》安排,常委会副主任吕文明带领民侨工委及市民族工作部门负责人,于XX 年6~7月,采取听取汇报、实地考察、座谈走访等方式,先后到松阳、遂昌、龙泉、云和、景宁、莲都等县(市、区)部分民族乡镇和民族村,就我市畲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进行了调研。 一、我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进展情况及主要成效 我市现有6个民族重点县(市、区),7个民族乡(镇),208个

民族村。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市现有少数民族人口9.06万, 其中畲族人口7.19万,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4.28%,主要聚居在少数民族村寨。这些少数民族村寨,在产业结构、民居式样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都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的特点,具有一些自身的少数民族特色。XX年以来,我市根据国家和省有关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试点的精神,按照“保护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建设一批”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积极开展畲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积极主动,争取列入特色村寨建设试点。XX年,我市开展了“畲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排摸工作。对全市7个民族乡镇和208个民族村的村寨建筑情况进行了调查,基本上摸清了现有民族村特色村寨的历史沿革、民族特色、发展潜力和保护情况。通过论证、筛选、上报,争取了一批民族村寨列入特色村寨建设试点。XX年省民宗委确定xx区老竹畲族镇沙溪村、xx县东坑镇深垟村2个村作为省级特色村寨建设试点村,并分别给予了30万元和40万元建设补助资金。XX年,省民宗委确定xx县雾溪畲族乡坪垟岗畲族文化旅游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 “十二五”规划 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现状 (一)行政区划 哈拉峻乡琼哈拉峻村位于阿图什市东北部,距离市中心105公里,距离乡中心2公里,占地面积2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00亩,草场面积160万亩,海拔3200米,无霜期171天,年降雨量118.4毫米。 (二)民族状况 全村现有4个村民小组,664户2997人,其中维吾尔族116人,主要以柯尔克孜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96%。全村居民住房以土坯房、土木结构、砖木结构为主,该村现有贫困户385户,人口为1820人。现有小学1所,教师78人,在校生572人,适龄儿童人数146人,有卫生院一所。 区域内气候不稳定,自然灾害频繁,风沙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盐碱化十分严重,境内盐碱滩与戈壁约占总面积的70%以上,林地面积较少,生态环境脆弱,生活、生产基础设施落后。水源不足、利用率低、生产用水紧张短缺、农作物在6-8月份缺水,造成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 (三)保护措施 琼哈拉峻村以牧为主、以农为辅,畜牧业收入占到农牧民收入的60%以上,近年来,在辽宁沈阳的援建下,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居进行新建、加固和改造,对居民道路进行硬化,环境进行绿化,支持培育特色产业。随着沈阳新村的建设、设施农业和

现代化畜牧业的推进,乡党委、政府抢抓政策机遇,积极申报各类发展经济的扶贫项目,配全配强村两委班子队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争取上级对口帮扶单位的帮扶,加强劳务输出力度,着力改进畜牧业生产方式,鼓励农牧民群众开展家庭圈养。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建设沈阳新村20座日光温室大棚,效果十分明显。2010年,全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41.39元。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帮助下,该村目前实现了“五通”、“五有”。新建了村委会、卫生院及双语幼儿园,这些都为该村更好的发展经济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十一五”时期琼哈拉峻村保护与发展工作情况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一五”时期在国家、自治区、自治州、阿图什市和对口援疆省市、对口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在全乡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该村的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乡村面貌和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社会稳定,边防巩固,民族团结、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十一五”时期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十一五”末,全村生产总值完成 779.3万元,人均纯收入1841.39元,第一产业1674.88元;第二产业33.89元,第三产业36.82元,劳务输出95.8元;粮食总产达到109.4万公斤,牲畜存栏头数为7500头(只),村集体收入收入完成6万元。 (二)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1、风沙等自然灾害严重,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农牧民收入下降; 2、基础设施落后、农牧业产值低、效益差;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服饰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服饰 阿昌族: 男子多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裤脚短而宽。小伙子喜缠白色包头,婚后则改换黑色包头。有些中老年人还喜欢戴毡帽,青壮年打包头时总要留出约40厘米长的穗头垂于脑后。男子外出赶集或参加节日聚会时,喜欢斜背一个“筒帕”(挎包)和一把阿昌刀,更显得英俊而潇洒。妇女的服饰有年龄和婚否之别。未婚少女平时多着各色大包或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外系围腰,头戴黑色包头。 梁河地区的少女也喜欢穿筒裙。已婚妇女一般穿蓝黑色对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绑腿,喜用黑布缠出类似尖顶帽状的高包头,包头顶端还垂挂四五个五彩小绣球,颇具特色。 每逢外出赶集、做客或喜庆节日,妇女们都要精心打扮一番。她们取出珍藏的各种首饰,戴上大耳环、花手镯,挂上银项圈,在胸前的纽扣上和腰间系挂上一条条长长的银链,此时的阿昌族妇女,全身银光闪闪,风采万千。 当你走进阿昌族山寨,你还会发现阿昌族青年男女都喜欢在包头上插饰一朵朵鲜花。这朵朵鲜花,不仅美观,而且他们还视之为品性正直、心灵纯洁的标 志。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蓝裤、黑紫丝绒背心,扎绣花围腰,用花包头、银首饰,着百节鞋(翘头绣花鞋)。男子为白衣裤、黑背心、白或蓝布包头,绣花挂包;高寒地区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 女穿高领大襟花短衣、镶花边长背心,罩盖头,穿双梁鞋。盖头还是回、东乡、撒拉等族的女子头饰,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绿色、婚后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袄、春夏为白衬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挂保安刀。保安刀挂于腰左边,刀把叠嵌“十样景”图案。十分惹人喜爱!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红绿纹相间的统裙,扎大包头。男穿无领上衣、黑色宽大长裤,黑或白布包头。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长裤、绣花围腰,或蜡染百褶长裙;黔南地区穿传统栏干服。栏干服是衣裤套装,衣襟、领口、衣袖、裤脚均镶花边。男子为对襟衣或大襟长衫,蓝或白地蓝方格头巾。 朝鲜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称。女子穿传统的襦裙套装,上襦称则高利,为小灯笼袖斜襟短衣,以花结襻带系合;下裙称契玛,是高腰长

民族特色村镇建筑风貌保护与设计研究

民族特色村镇建筑风貌保护与设计研究 吉首大学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伍亚奇、覃翠婷 摘要:随着全国美丽乡村计划的实施,全民族各地区的乡村景观建设成为景观设计行业延伸的全新领域。而在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风貌景观保护与设计实践过程中,民族特色地域文化的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发展成为建设美丽乡村遵循的重要原则。本文拟以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古丈县墨戎苗寨景观设计改造为例,通过前期实地调查及查阅文献资料,就苗寨基本情况、存在问题,提出改造方案。以期为墨戎苗寨及其他民族特色村镇景观设计改造提供依据和方向。 关键词:民族特色;墨戎苗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改造设计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民族特色村镇风貌景观设计与保护是需要人们持续研究与发展的。目前湘西众多村落已经成为文化遗产旅游保护村落,开发旅游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为了更好的打造民族风貌景观,实现当地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充分了解当地文化,,以及与周边村落进行对照。特色民族风貌景观设计体现与保护原则方面,生态优先,兼顾社会、经济效应;因地制宜,尊重原有地形地貌;突出民族性与地域性特色,结合苗族传统民风民俗,增加商业步行街,将高层的底部连接成一个整体。通过沿街商业局部架空,将人流引入到其中。[1]尊重民族信仰,保留民族习惯、充分提炼民族文化特点,展现民族原生态的景观风貌;体现村寨园林性质,与周边环境协调;结合当地乡土景观,合理规划适当布景。[2] 文化保护、体现与传承方面,可以借鉴宋川、陈建华在宋国萍.融藏羌之文化,塑民族之风情——映秀至汶川二级公路景观设计一文中的明洞景观设计的做法,藏式洞门取材于西藏寺庙建筑的特点,具有威严感。羌式洞门取材于碉楼和片石砌碉房,体现羌族建筑艺术,见证羌族的历史。[3]陈冉在谈云南白族视觉艺术元素与古镇景观设计中的观点也较为类似。[4] 另外,符号化处理老城文化要素,实现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创新。比如,红色文化主要通过植物造景实现,民俗文化以线条、图案隐喻来表达。[5] 在景观设计改造同时,还要兼顾生态方面,园林不仅是美化环境和提供休憩场所,还需要在改善生态环境,减低自然灾害,维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6]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思考

第31卷第5期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31No.52011年9月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Sep.2011 收稿日期:2011-08-08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研究项目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经验研究”(MSY10011);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研究”(10JZD0031)。作者简介:段超(1964—),男(土家族),湖北省来凤县人,中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民族问题。E -mail :duanchao@mail.scuec.edu.cn ①国家民委经济司内部统计资料。②湖北省民委内部统计资料。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思考 段 超 (中南民族大学学校办公室,湖北武汉430073) 摘 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意义重大。少数民族特色 村寨保护和发展工作成效显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和民俗文化、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村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村寨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取得进展, 村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目前,特色村寨建设存在着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保护和发展规划和方案不尽科学,部分地区部门协作不力,村民参与不够,村寨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要提高对特色村寨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明确建设目标和原则,因地制宜,探寻各自的建设模式和方法,发挥政府、村民、企业和社会各界的作用, 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关键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 (2011)05- 0020-05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建立了 许多特色村寨。这些特色村寨规模不一、类型多样、布局奇巧、建筑独特、民俗浓厚,是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目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有三种境况:一是残破衰败,异质化严重,面目全非;二是保护与发展较好;三是总体上尚好,但保护与发展面临许多困难。由于现代化的冲击,村寨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自然和谐布局受到影响,特色建筑和民间文化受到一定程度破坏、消解,村寨文化资源被滥用、过度开发现象严重,如果不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不久将会消失。 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成效 2009年,国家民委和财政部联合下文,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全国28个试点省、 自治区、直辖市共确定121个试点村寨,涉及27个少数民族,投入中央补助资金5000万元①。此项工作开展以来,取得了积极成效。 1.促进了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存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如文物、遗址、具有纪念价值的建筑、口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通过采取抢救保护、开发利用等方法,特色村寨的民族文化遗产得到较好保护, 式微的民族传统文化又勃兴起来, 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如湖北来凤县舍米湖村、贵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云南云 龙县诺邓村、湖南通道县芋头村等村寨都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保护了村寨自然生态,改善了少数民族生活环境。环境整治与生态保护是民族特色村寨保护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村寨实践着各具特色的村寨环境整治方法,如湖北民族地区实施了“五改三建”(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建家、建园、建池),这一生态家园建设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到2010年,湖北省试点建设的特色村寨公路入户率达95%,通电率达100%,自来水入户率达96%,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100%, 电话入户率95%;新建了村级卫生室,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新农合”参保率达90%以上②。重庆民族地区在民居改造上下功夫,通过建设、改造巴渝新居示范点,改善了村民生活的 环境卫生条件。云南在环境卫生的社区自我维护与 2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总结111

永宁乡城子古村彝族特色村寨 建设推进情况工作总结 国家民委和财政部联合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 发展试点工作以来,通过县民宗的积极争取,我乡城子古村荣幸列为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建设项目之一。为此,我乡在开展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取得了“改造一片民居,壮大一方产业,传承一种文化,繁荣一项事业”的显著成效,形成了“试点一个村,宣传一个村,富裕一个村,民族团结的气氛活跃一个村”的良好局面。现将城子古村彝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推进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项目区基本情况 项目区——城子古村位于泸西县城南部,地处两州(红河州、文山州)三县(泸西县、弥勒县、丘北县)交界处,距泸西县城26公里,距州府蒙自近200公里,距省城昆明197公里,是泸西县连通州内各县(市)及文山州的南大门,泸中(泸西县城至开远中和营)公路穿境而过。城子古村保持了“质朴、自然、宁静、生态”的具有浓郁乡村气息风貌,其景观系统主要由自然景观区和人文景观区两大类构成,其二者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自然景观区包括主入口区、田园水域景观区、休闲度假区、山地景观区。其主体景观以农田、溪流、山体为主,强调“自然、生态和乡村”的景观特征。人文景观区主要是指土掌村寨景观区。其主体景观是以小 1 营、中营和小龙树构成的以彝族传统民居——土掌房建筑群为主要特征。城子古村的土掌房以整体格局真实完整,建筑群集中连片、依山而建、户户可通、家家相连而闻名,具有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浓厚的人文气氛,为游人展现具有彝族文化底蕴的“建筑奇观”和“土掌房民居活化石”。

城子古村2007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确立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10年被评为云南省旅游特色村,确定为“云南省文联文学艺术创作基地”,荣获“亚洲民俗摄影之乡”称号; 2011年被评为“红河州农业旅游示范点”。今年又被列为云南 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建设项目。 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进展情况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国家民委和财政部正式出台《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后,我们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进一步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领导,成立了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有效地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氛围。 (二)抢抓机遇,准确定位。如何找准发展的路子,是摆在面前的首要问题。对此,我们在借助国家、省、州有关发展政策,认真领会有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抓住新农村建设、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等机遇,大打民族牌,寻找发展主题,形成独特、有效的发展模式。 在特色产业培植工程方面:发展示范农家乐和示范农家小旅馆各1户。因势利导,开发一批别具一格的农家乐,完善接待设施,引导有条件的农户开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赏土掌房、看田园景、品民族情”为目的的“农家乐”生态休闲游,突出浓厚的民族特色接待,走出了一条以游补农、以游助农、以游促农的良性发展路子。 在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方面:将采取分展馆和在农户中布展的方式,展示该 乡世居少数民族文化。一是在土司府遗址展示永宁乡彝族、壮族、苗族等民族的历史和节日礼仪等。通过展板与实物相结合的方式,展示少数民族的历史沿革、文化、风俗、习惯等内容,展板在文字说明的基础上配合图片资料,使展出生动翔实。二是选择3户具有代表性的农户,进行原生态民族建筑、服饰、生产、生活习俗的展示。

XXX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申报(2016714)(DOC)

和硕县塔拉村少数民族特色村镇 保护与发展申报 (2015年—2020年) 新疆和硕县乌什塔拉乡人民政府 2016年7月

和硕县乌什塔拉乡塔拉村“十三五”期间 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申报 申报单位:和硕县乌什塔拉乡人民政府 乌什塔拉乡塔拉村属典型的少数民族村寨,回族文化底蕴较深厚,同时还有浓厚的双拥文化氛围,具有一定的保护和开发价值,为了使塔拉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得到更好的保护和更快的发展,根据巴民宗明电〔2015〕21号文件要求,结合《和硕县乌什塔拉乡镇区建设规划》(2010-2030)、《和硕县乌什塔拉乡塔拉村村庄规划》和《新疆和硕县大美新疆第一站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现特对塔拉村的保护与发展进行规划。 一、规划总体思想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文化是人类发展的根基,而民族文化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就是这种智慧与人类亦步亦趋,一直伴随着时代的痕迹,见证了发展的过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产业结构、民居式样、村寨风貌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都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文化特色, 集中反映了少数民族聚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类型中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凝聚了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结晶,体现了中华文明多样性,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资源。支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护中华文化多样性的重

要举措。做好这项工作,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各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面临着挑战和机遇。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获得了物质保障,各民族间交往的渠道被拓宽,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获得了有利条件,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机遇,民族旅游业发展获得促进;但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征趋于弱化,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得少数民族文化趋于商品化。因此在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构建和谐的民族文化必须合理开发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实现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双赢。 乌什塔拉乡塔拉村作为一个回族为主体民族的少数民族村寨,既具有回族特色文化,也有浓厚的双拥文化,同时村域内还有大美南疆第一站旅游项目,可以将三者整合,形成本地特有的旅游文化资源,达到既保护和发展了本村回族文化的目的,又使本村乃至乌什塔拉乡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二、项目区基本情况 (一)乌什塔拉乡概况 基本情况。乌什塔拉乡名称维吾尔语“乌西夏克塔拉”,译为汉语是“小柳树之意”。该乡成立于1984年,其前身是乌什塔拉人民公社,也是原县人民政府所在地。该乡位于和硕

贵阳市少数民族村寨民族文化和经济生活情况调查分析

贵阳市少数民族村寨民族文化和经济生活情况调查分析 贵阳市少数民族村寨民族文化和经济生活情况调查分析毕业 我论文联盟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少数民族地区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如何更好地通过多方协调,使不同民族保持其个性的前提下获得更好的发展,谋取利益与共同进步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全面而深刻的了解。这次我们调研了位于贵阳市南隅、民俗浓郁的高坡苗乡,上世纪90年代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到高坡,关注着苗乡的发展,本次调查主要是对高坡乡的民族文化和经济发展情况研究,为制定切实的经济发展和民俗保护措施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一、调查样本的基本描述 本篇论文调研的是高坡乡批林村,总共回收问卷37份,由于被调查者的原因有相关调查项目存在缺失值,样本主要根据有效数据作分析,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从性别来看,本次调查男性有31人,占83.8%,而女性有6人,占16.2%;从年龄来看20岁以下1人,占2.7%,21—30岁10人,占27%,31—40岁9人,占24.3%,41—50岁7人,占18.9%,50岁以上10人,占27%;从文化程度看,小学及以下18人,占48.6%,初中文化程度16人,占43.2%,高中及中专3人占8.1%;从工作性质上看,务农21人,占56.8%,个体户2人,占5.4%,不定期外出务工10人,占27%,无业4人,占10.8%,另外从民族看,苗族35人,占94.6%,汉族2人,占5.4%;从上述调查对象的分布来看,样本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广泛性。 二、民族文化情况统计分析 从图1我们可知作为少数民族最重要的瑰宝—少数民族语言,仍然在少数民族地区批林村广泛使用,平时讲苗语的高达89.19%,而讲汉语和其它语言的只分别占8.11%和2.70%; 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少数民族重要标识的少数民族服饰,被调查者中只有5.4%选择一直穿戴,偶尔穿戴和节日时才穿戴分别占了37.8%和40.5%,从来不穿少数民族服饰的有6人,占16.2%,要高于一直穿戴民族服饰人数的约11个百分点。 同时关于在对传授后代民族习俗的态度看法的调查中,有累计百分89.2的调查者选择了非常愿意和愿意,而关于传授要看子女意愿和觉得不必要的分别只有2人,各占5.4%。 我们由上表2可知,是否懂得苗族的织染或服饰制作与性别有很大相关性,选择不懂制作的男性有16人,女性则没有;选择听说过的男性有7人,女性没人选择此项;选择会一点的女性有2人,男性没有;由于男性调查样本较大,选择精通制作的男性有8人,只占男性总人数25.8%,而选此项的女性有4人,占女性总人数的66.7%。 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统计分析 批林村收入支出调查分析: 从高坡乡批林村家庭月收入的调查中表3可推算(由于我们的赋值家庭月收入为1代表1000元以下,2代表1000—3000元,3代表3000—5000元,4代表5000元以上),得批林村平均家庭月收入为2.16即3000元左右,(我们赋值家庭月支出1代表300元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思考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思考 段超 2013-02-28 14:48:22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武汉)2011 年5期第20~24页 【作者简介】段超(1964—),男,土家族,湖北省来凤县人,中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民族问题(湖北武汉 430073)。 【内容提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意义重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工作成效显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和民俗文化、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村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村寨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取得进展,村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目前,特色村寨建设存在着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保护和发展规划和方案不尽科学,部分地区部门协作不力,村民参与不够,村寨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要提高对特色村寨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建设目标和原则,因地制宜,探寻各自的建设模式和方法,发挥政府、村民、企业和社会各界的作用,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 【关键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 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建立了许多特色村寨。这些特色村寨规模不一、类型多样、布局奇巧、建筑独特、民俗浓厚,是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目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有三种境况:一是残破衰败,异质化严重,面目全非;二是保护与发展较好;三是总体上尚好,但保护与发展面临许多困难。由于现代化的冲击,村寨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自然和谐布局受到影响,特色建筑和民间文化受到一定程度破坏、消解,村寨文化资源被滥用、过度开发现象严重,如果不

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不久将会消失。 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成效 2009年,国家民委和财政部联合下文,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全国28个试点省、自治区、直辖市共确定121个试点村寨,涉及27个少数民族,投入中央补助资金5000万元①。此项工作开展以来,取得了积极成效。 1.促进了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存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如文物、遗址、具有纪念价值的建筑、口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通过采取抢救保护、开发利用等方法,特色村寨的民族文化遗产得到较好保护,式微的民族传统文化又勃兴起来,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如湖北来凤县舍米湖村、贵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云南云龙县诺邓村、湖南通道县芋头村等村寨都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保护了村寨自然生态,改善了少数民族生活环境。环境整治与生态保护是民族特色村寨保护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村寨实践着各具特色的村寨环境整治方法,如湖北民族地区实施了“五改三建”(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建家、建园、建池),这一生态家园建设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到2010年,湖北省试点建设的特色村寨公路入户率达95%,通电率达100%,自来水入户率达96%,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100%,电话入户率95%;新建了村级卫生室,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新农合”参保率达90%以上②。重庆民族地区在民居改造上下工夫,通过建设、改造巴渝新居示范点,改善了村民生活的环境卫生条件。云南在环境卫生的社区自我维护与管理上强力推进,海南着力开展生态民居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