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2015年7月单位:% 指标名称本月增速% 累计增速%

工业增加值总计10.1 5.4

在总计中:轻工业22.815.2

重工业8.1 4.0

在总计中:国有控股企业-1.5 1.0

在总计中:国有企业20.113.3

集体企业24.817.5

股份制企业12.2 4.1

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7.39.6

其他47.935.6

在总计中:公有制 1.5 2.6

非公有制13.5 6.4

在总计中:大型企业-4.40.8

中型企业11.7 3.1

小型企业36.619.3

在总计中:大中型企业-1.2 1.2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1.0 1.4

在总计中:高技术产业-23.19.7

在总计中:内资企业13.0 4.8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8.512.5

外商投资企业-5.4 5.3

注:1、本快报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全部工业企业。

2、增加值、总产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

2015年7月单位:% 指标名称本月实际同比增减本月止累计同比增减

工业产品销售率总计99.2 3.097.30.8

在总计中:轻工业98.7 1.597.10.3重工业99.2 3.197.40.8

在总计中:国有控股企业98.90.298.9 0.1

在总计中:国有企业99.50.099.5 0.0 集体企业100.0 0.0 100.0 0.0

股份制企业96.1-1.497.4-0.1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47.668.195.39.1其他92.2-4.1102.27.5

在总计中:公有制98.0-0.196.6-1.3非公有制99.6 4.197.6 1.5

在总计中:大型企业102.67.098.3 2.2中型企业93.3-5.796.0-2.3

小型企业96.0-0.396.0-0.9

在总计中:大中型企业100.8 4.797.9 1.5其中:国有控股企业99.30.099.2-0.1

在总计中:高技术产业186.8127.494.818.4

在总计中:内资企业96.2-1.497.6-0.1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19.1163.896.920.8

外商投资企业99.80.893.1-4.5

分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速

2015年7月单位:% 行业名称本月增速% 累计增速%

工业行业合计10.1 5.4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56.2-5.7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50.349.6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21.7-5.7

农副食品加工业0.6-0.6

食品制造业-11.3-11.4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29.7 35.7

纺织业19.616.0

纺织服装、服饰业0.0 0.0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0.0 0.0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13.6 5.2

造纸和纸制品业 6.821.9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63.4-49.2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47.6102.0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32.6-11.0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5.617.7

医药制造业47.112.7

化学纤维制造业36.110.0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5.9-11.4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3.510.5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9.7-9.3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8.914.6

金属制品业35.821.6

通用设备制造业34.7 5.7

专用设备制造业33.423.5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8.816.0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25.5 4.0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5.613.3

仪器仪表制造业-22.3-20.7

其他制造业23.3-3.1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13.88.8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9.2-7.6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27.3-7.6

2014年10月份以来主要行业增加值累计增长情况

单位:%

2014年10月2014年

11月

2014年

12月

2015年

2月

2015年

3月

2015年

4月

2015年

5月

2015年

6月

2015年

7月

工业行业合计12.5 12.4 12.5 1.0 0.8 2.3 3.6 4.6 5.4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3.8 13.2 11.9 8.5 8.1 10.4 11.5 13.9 14.6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5.3 5.7 5.9 -9.0 -4.7 -4.7 -6.8 -8.9 -9.3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3.8 -4.0 -0.3 -5.8 -10.3 -7.4 -9.3 -7.3 -7.6 炼焦业-15.6 -12.5 -10.3 2.9 -2.0 -1.0 -5.3 -7.6 -11.0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5.6 -8.1 -10.1 -41.7 -44.9 -42.6 -33.7 -13.7 -5.7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5.2 1.6 0.5 27.4 25.3 18.1 17.9 18.0 17.7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5.8 33.8 34.8 -7.9 -1.9 -0.7 6.7 8.3 10.5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4.6 24.0 24.9 -5.0 -0.8 -4.2 -4.0 -0.5 4.0

全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2015年7月

指标名称计量单位本月实际本月增速% 本月止累计累计增速% 互感器台2686023.616301916.7

软饮料吨5600834.633523833.6

氢氧化钠(烧碱)吨329479.2224136 5.7

初级形态塑料吨17200-20.1118421-28.2

中成药吨13078.180721.3

水泥吨40939345.420945450.5

耐火材料制品吨48195101.52320718.0

生铁吨264357-18.51891393-8.9

粗钢吨264870-18.61853477-7.6

钢材吨284188-12.91895567-6.1

铅吨7537410.55407750.9

黄金千克49627.8343022.5

白银千克13300017.293383712.8

锌吨2509321.218409812.8

锻件吨24100 1.016703014.3

工业企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工业企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工业企业增加值计算方法主要有生产法和分配法,理论上二者的计算结果应该一样,可实际操作过程中,结果稍有差异,一般来说差异不会很大。针对计算增加值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搞准增加值的统计,现将工业企业计算方法增加值的两种方法分别介绍如下: 一、生产法工业企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现价)-工业中间投入+增值税要搞好增加值的统计,关键在于搞准中间投入及增值税两个指标的统 计。 (一)工业中间投入 1、定义:指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所一次性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和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 用。 2、计算原则:计算工业中间投入须遵循以下三条原则:①必须是从企业外部购入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生产过程中回收的废料以及自制品的价值。②必须是本期投入生产,并一次性消耗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固定资产转移价值。③中间投入的计算口径必须与总产值的计算口径相一致。即计入工业中间投入的产品和服务价值必须已经计入了工业总产值中。 3、分类:(1)工业中间投入按企业支付对象可以分为中间物质投入和中间劳务投入。中间物质投入是指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以及其他实物产品和支付给物质生产部门(工业、农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建筑业、货物运输及邮电业)的服务费用。中间劳务投入指支付给非物质生产部门(如金融、保险、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医疗卫生、行政管理)的服务费用。(2)中间投入按照具体内容分为如下五大项:①直接材料(包括:原材料、辅助材料、备品配件、外购半成品、燃料、动力、包装物、其他直接材料等)。②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包括:修理费、办公费、水电费、机物料消耗、劳动保护费、租赁费、差旅费中的非个人支出、其它)。③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包括:办公费、差旅费中的非个人支出、运输费、保险费、租赁费、修理费、宣传费、咨询费、诉讼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无形资产摊销、递延资产摊销、坏帐损失、研究开发费、技术转让费、业务招待费、职工

国民经济统计八大产业的总产值的计算方法

学号20120515416 姓名:覃玉山农业,工业,服务业等8个行业的总产值的核算方法 一、现价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就是按行业计算增加值,汇总各行业增加值,得到国内生产总值。在行业增加值的计算中,可以把生产法和收入法结合起来使用,即部分行业采用生产法,部分行业采用收入法。我国目前国内生产总值核算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1、农业(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其增加值按生产法计算,即先计算总产出,再计算中间投入,增加值等于两者的差额。总产出按产品法计算,即按农林牧渔业产品产量乘以相应的产品价格计算。例如,谷物种植业产出等于稻谷、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等各种主产品产量和秸杆、麦衣等各种副产品产量乘以相应的价格计算;中间投入等于农林牧渔业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种子、饲料、肥料、燃料、农药等材料价值与支付的运输费、邮电费、广告费、科技咨询费、防疫费等服务费之和。计算总产出和中间投入的资料来源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表,农业现价增加值及四项构成均取自《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表。但要注意:不能直接用总数,要剔除农林牧渔服务业。 2、工业 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其增加值按生产法计算。 工业总产出等于工业总产值加销项税。工业总产值是按“工厂法”计算的。所谓工厂法,就是把一个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按企业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来计算,企业内部不允许重复计算,不能把企业内部各个车间的生产成果相加。例如,一个汽车制造厂,既生产成品汽车,又制造汽车零部件,但这个厂的工业总产值只计算成品汽车的价值和对外提供的汽车零部件的价值,不计算该厂制造并用于生产成品汽车所使用的零部件的价值。工业总产值包括当期生产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和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初期末差额价值。中间投入包括货物投入和服务投入,货物投入指工业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的价值,服务投入指工业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运输、邮电、广告、咨询等服务的费用。 工业分为规模以上(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和规模以下两部分。规模以上部分总产出和增加值取自工业年报《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SB301表),总产出为总产值加销项税。规模以下部分根据企调队抽样调查资料,结合核算实际情况推算确定。销项税占工业总产值比例取9%。增加值参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但不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进行推算。

各行业工业增加值率

各行业工业增加值率 长期以来,规模速度等指标多被用来考核某一行业或地区经济发展效果,不仅形成了普遍重视产值和速度、忽视质量和效益的情况,还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竞争力不强等深层次问题。据了解,今年以来部分省市纷纷将工业增加值率作为“十二五”引导工业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由于受计算方法、资本有机构成、市场竞争等因素影响,工业增加值率有时并不能客观反映投入产出效果,需要加强分析和研究,找出适用空间和范围,引导工业转型升级取得实效。 一、工业增加值率的概念及指标意义 工业增加值是指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简言之,工业增加值是工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我国目前采用收入法核算年度工业增加值[1]。从计算方法看,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不仅包括工业增加值的内容,还包括原材料的转移价值,即原材料价值在不同企业间的重复计算。 工业增加值率是工业增加值占同期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企业层面看,工业增加值率是一个地区工业企业盈利能力和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其值越高,说明企业附加值越高,盈利能力越强,投入产出效果越好;从行业层面看,工业增加值率的提高体现了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等成效;从地区层面看,工业增加值率体现了一个地区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反映了其在产业分工价值链中的地位。 二、我国工业增加值率变动的规律性分析 (一)我国历年工业增加值率变动情况 从1994年起,国家统计局正式核算和公布工业增加值及工业增加值率。1997年采取新的统计口径以来,我国工业增加值率基本在26%-30% 之间波动(见图

对GDP核算中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的分析与探讨

对GDP核算中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的分析与探讨 国内生产总值(GDP),包含了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增加值。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工业增加值的核算质量如何,对GDP的核算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我国自1992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正式实施GDP 核算以来,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增加值核算,,都已建立了一定的基础,特别是工业增加值的统计与核算,由于长期以来建立起的较为完备的统计网络、企业管理和财务核算基础,为工业增加值核算的及时准确,,提供了较好的保证。 但长期以来,上级部门对下级领导的工作业绩考核,往往是以经济总量和速度作为评价的尺度,在没有正式开展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以前,这种考核,往往是以产值论“英雄”,由于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在普遍建立起了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以后,这种考核就逐步地从过去的总产值过度到国内生产总值。考核,对各地抓经济建设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也造成了一些地方统计数据不实的问题,近几年来普遍存在的下一级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数据的汇总,普遍大于上一级核算数据的不正常现象,在国际、国内产生了较坏的影响。国家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对工业增加值的计算。 从1999年1月份起,根据国家和省统计局的统计制度要求,工业增加值及工业发展速度的月度数据计算采用“测算法”,经过一年多的实际运行,我们对此方法进行分析,提出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简介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计算方法可以从生产的角度和分配角度分别反映。从生产的角度即“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换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的余额,反映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从分配的角度即“分配法”计算工业增加值,是从增加值构成的项目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计算增加值。因此,工业增加值的变化,既受企业生产消耗变化的影响,也受企业经济效益变化的影响。在总产值中,企业生产消耗越大,则经济效益越低;反之,生产消耗越小,则经济效益越高。工业增加值的两种计算方法从不同侧面体现企业进新创造价值的高低。由于工业增加值不包括产品生产的转移价值,只计算生产中新增加的价值,反映企业的实际经济效益。故“生产法”是计算工业增加值的基础。

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简介 工业增加值是衡量工业企业生产成果的重要指标,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深入,国家统计局对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进行了进一步调整和规范。现将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简要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一、工业增加值的概念及其与工业总产值的区别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生产活动中新增部分的价值,是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工业增加值不包含工业生产活动中的中间投入价值。 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已出售或可供出售工业产品总量,它反映一定时间内工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包括: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产品期末初差额价值三个部分。工业总产值以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按企业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来计算,企业内部不允许重复计算。 由于工业总产值包含中间投入价值,因此在企业之

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存在着重复计算;而工业增加值所反映的仅是工业生产活动中新增部分的价值,不受中间投入价值的影响,因此不存在重复计算,其核算结果也不受企业重组、合并、拆分等因素的影响,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工业生产成果,并能较好地与GDP核算和国际标准接轨。 二、工业增加值核算口径 工业增加值核算口径含所有的工业生产活动,包括采矿、制造、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活动。 三、工业增加值核算分类 工业增加值核算分类分为2个层次。第一层次按国民经济行业门类分为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个行业(即第三级分类)。第二层次按国民经济行业大类分为39个行业(即第四级分类),其中采矿业有6个,制造业有30个,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有3个。 四、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2009-11-27 15:28【大中小】【打印】【我要纠错】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工业增加值有两种计算方法: 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公式: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 二是收入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 公式: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值+营业盈余 计算工业增加值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生产法”,二是“收入法”。实际统计工作中采用哪种方法计算工业增加值由上级统计部门确定。 “生产法”工业增加值是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

业中间投入+应交增值税。由于工业总产值和工业中间投入是计算工业增加值的基础资料,因此,两者的计算口径和计算原则是一致的。 工业总产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本年内生产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最终产品和提供工业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包括三部分: 工业总产值=生产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工业中间投入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所一次性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为了使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更加准确,将工业中间投入进一步细分为直接材料、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营业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和财务费用五个指标,企业应首先计算出这五个指标,再加总计算出工业中间投入合计。 应交增值税是指企业按税法规定,从事货物销售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等增加货物价值的活动本期应交纳的税金。计算公式为:本年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减免税款+出口退税

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的关系

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的关系 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是反映工业产品总量的两项重要指标。这两项指标之间既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共性的特点,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和不同。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为:首先,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核算的范围是一致的,都是工业生产的范围,所反映的都是工业企业本期生产活动的成果。其次,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都遵循最终产品的核算原则。它们核算的均是企业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不包括企业生产过程中各个生产环节的产品价值,以避免企业内部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再次,工业增加值总量计算的基础来自于工业总产值,是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中间投入的差额价值。 两者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工业增加值所反映的是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不包括原材料等一次性转移到产品中的价值量和付给各部门的劳务支出,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量,与其他部门没有重复计算。工业总产值所反映的是工业企业生产活动的总成果,包括原材料等转移到产品中的价值量,是工业企业生产的总周转量。虽然在企业内部产值没有重复计算,但企业之间产值允许重复计算。

附件一:工业企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工业企业增加值计算方法主要有生产法和分配法,理论上二者的计算结果应该一样,可实际操作过程中,结果稍有差异,一般来说差异不会很大。针对计算增加值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搞准增加值的统计,现将工业企业计算方法增加值的两种方法分别介绍如下: 一、生产法 工业企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现价)-工业中间投入+增值税要搞好增加值的统计,关键在于搞准中间投入及增值税两个指标的统计。 (一)工业中间投入 1、定义:指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所一次性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和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 2、计算原则:计算工业中间投入须遵循以下三条原则:①必须是从企业外部购入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生产过程中回收的废料以及自制品的价值。②必须是本期投入生产,并一次性消耗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固定资产转移价值。③中间投入的计算口径必须与总产值的计算口径相一致。即计入工业中间投入的产品和服务价值必须已经计入了工业总产值中。 3、分类:(1)工业中间投入按企业支付对象可以分为中间物质投入和中间劳务投入。中间物质投入是指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以及其他实物产品和支付给物质生产部门(工业、农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建筑业、货物运输及邮电业)的服务费用。中间劳务投入指支付给非物质生产部门(如金融、保险、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医疗卫生、行政管理)的服务费用。(2)中间投入按照具体内容分为如下五大项:①直接材料(包括:原材料、辅助材料、备品配件、外购半成品、燃料、动力、包装物、其他直接材料等)。②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包括:修理费、办公费、水电费、机物料消耗、劳动保护费、租赁费、差旅费中的非个人支出、其它)。③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包括:办公费、差旅费中的非个人支出、运输费、保险费、租赁费、修理费、宣传费、咨询费、诉讼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无形资产摊销、

工业统计知识

精心整理 工业统计知识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计算工业增加值应遵循以下三条基本原则:? 1、工业增加值计算原则。计算工业增加值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第三,市场价格的原则。工业增加值是以价值形态表现的工业生产最终成果的总量,它取决于产品的数量和价格两个因素。关于增加值的计算价格,国际上采用的有两种,即按基本价格和按生产者价格计算。我国目前采用的是按生产者价格计算。按生产者价格计算的增加值是指按生产者价格估价的产出减去按购买者价格估价的中间投入。?

2、工业增加值有哪两种计算方法?? 计算工业增加值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价值的方法。公式为:?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出-工业中间投入? 二是“收入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 为:? 工业增加值率=(报告期工业增加值(当年价格))/报告期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100%? 5、如何用工业品价格指数紧缩法计算工业发展速度?? (1)价格指数紧缩法的基本原理。?

现行工业增加值的变动既包括物量变动因素,也包括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工业品消耗的原材料等价格)变动因素。为了真实地反映工业生产总量(物量)的变动情况,必须利用价格指数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计算出可比价格工业增加值,然后计算实际工业发展速度。根据我国统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用价格紧缩法计算工业发展速度确定用单紧缩法。单紧缩法是指计算工业发展速度只考虑消除工业品出厂价格变动因素,不考虑原 计算工业发展速度有两种方法,均根据计算工业发展速度的基本原理和收集汇总的基础数据进行计算。? ①总量缩减: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指数缩减报告期当年价格工业增加值总量,得到可比价增加值总量,除以基期当年价格工业增加值总量,就得出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工业增加值总量的发展速度,这种方法也适用于总量的各项分组指标,如经济成份和轻、重工业等分组指标。?

工业增加值计算表(参考表)

工业增加值计算表(参考表) 企业名称: 法人代码:20 年月计量单位:千元 指标名称行 次 本年本 月止累 计 指标名 称 行 次 本年本 月止累 计 Ⅰ.工业增加值(生产法)(2+3-4) 1 Ⅱ.工业增加值(收入法)(2+13+25+26) 1 一、工业总产值(现行价) 2 一、劳动者报酬(3+4+…+12) 2 二、本年应交增值税 3 (一)主营业务应付工资总额(贷方累计) 3 三、工业中间投入(5+13+32+39) 4 (二)主营业务应付福利费总额(贷方累计) 4 (一)生产成本中的中间投入(6+7) 5 (三)管理费用中劳动保险费 5 1、直接材料 6 (四)管理费用中待(失)业保险费 6 2、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8-9)7 (五)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用中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7 制造费用8 (六)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用中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 贴 8 减:制造费用中的增加值(10+11+12)9 (七)管理费用中工会经费(按60%计算) 9 (1)、生产单位人员的工资10 (八)管理费用中差旅费(按6.4%计算) 10 (2)、职工福利费11 (九)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用中支付给劳动者的实物 报酬 11 (3)、本期折旧12 (十)三项费用中其他属于劳动者报酬的部分12 (二)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14-15-…-31)13 二、生产税净额(14+15+16-24)13 管理费用合计14 (一)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14 减:管理费用中:工资15 (二)本年应交增值税15 效益工资16 (三)管理费用中缴给税务部门的税金和规费 (17+18+ (23) 16 职工福利费17 其中: 房产税17 社会统筹保险费18 车船使用税18 劳动保险费19 土地使用税19 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20 印花税20 工会经费(按60%计算) 21 矿产资源补偿费21 差旅费(按6.4%计算) 22 排污费22 其他属于劳动者报酬和营业盈余部分23 其他属于生产税净额部分23 折旧费24 减:(四)、补贴收入24 房产税25 三、固定资产本年折旧25 车船使用税26 四、营业盈余[27×(28÷(28+29))+30+31+32+33+34]26 土地使用税27 (一)营业利润27 印花税28 (二)主营业务收入28 矿产资源补偿费29 (三)其他业务收入29 排污费30 (四)管理费用中工会经费的40% 30 其他属于生产税净额部分31 (五)补贴收入31 (三)营业费用中的中间投入(33-34)32 (六)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用中的绿化费、清洁卫生 费 32

工业增加值的两种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计算工业增加值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公式为: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二是“分配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制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劳动、待业保险费+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盈余。或: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那么,如何用“生产法”和“分配法”计算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本文将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作一些探讨。 一、按“生产法”计算: 此种方法是目前最常用、绝大多数工业企业采用的方法,本文将作详细论述。从上面的公式反映出,用“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涉及到三个要素:一是现价工业总产值,二是工业中间投入,三是本期应交增值税。以下就针对这三要素如何计算作详细介绍。 1、现价工业总产值如何计算: (1)概念:现价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2)计算原则:计算工业总产值要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工业生产的原则:即凡是企业在报告期生产的经检验合格的产品,不管是否在报告期销售,均应包括在内,反之,凡不是本企业生产的产品,均不计入本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中。

最终产品的原则:即凡是计入工业总产值的产品必须是本企业生产的经检验合格,不需再进行任何加工的最终产品,如果企业有中间产品(半成品)对外销售,那对外销售的中间产品也应视为企业的最终产品。 工厂法原则:即工业总产值是以工业企业作为基本计算(核算)单位,即按企业的最终产品计算工业总产值,按这种方法计算的工业总产值,不允许同一产品价值在企业内部重复计算,但允许企业间的重复计算。 (5)计算方法:工业总产值包括本期生产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在制品半成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三部分(详见附表一:某厂现价工业总产值计算表)。 ①本期生产成品价值:是指企业本期生产,并在报告期内不再进行加工,经检验包装入库的全部工业成品(半成品)价值合计,包括企业生产的自制设备及提供给本企业在建工程,其他非工业部门和生产福利部门等单位使用的成品价值,本期生产成品价值按自备原材料生产的产品的数量乘以本期不含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产品实际销售平均单价计算;会计核算中按成本价格转账的自制设备和自产自用的成品,按成本价格计算生产成品价值,生产成品价值中不包括用定货者来料加工的成品(半成品)价值。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可以作这样的处理:首先由各个成品生产分厂的统计人员分别报送本期(报告期,一般按一个月结算一次)产品合格入库量(按各种规格明细分类报出),然后由销售部门的统计人员报送按品种规格的销售单价,再将产品产量和产品销售单价按品种规格对应相乘得出本期生产成品价值。 ②对外加工费收入: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完成的对外承接的工业品加工(包括用定货者来料加工产品)的加工费收入和对外工业

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在《工业增加值统计试行方案》中,工业增加值的分配法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按构成项目计算):劳动者报酬+福利基金+利润和税金+折旧及大修理基金+其他。 计算工业增加值通常采用两种方法。 1、“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计算公式: 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 2、“收入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制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 计算公式: 工业增加值=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劳动、待业保险费+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盈余。 或: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结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换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我国从1992年开始正式使用工业增加值指标,至此已走过15年历程,工业增加值已经成为衡量工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就现行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计算工业增加值应遵循的原则 1、本期生产原则 非报告期内生产的产品即使在报告期出售,也不能作为本期的生产成果。反之,凡是报告期生产的产品,不论是已出售的、尚未出售的或是不出售的(自产自用),均应计入本期的生产成果。 2、最终成果原则 工业企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从产品形态上看,体现为本期生产的、已出售或可供出售的自产自用的产品或劳务,不包括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物质产品或劳务。从价值形态上讲,生产过程同时是价值转移的过程,生产过程中耗用的产品(中间投入)价值随生产过程转移到新产品的价值中。因此,为了避免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必须在工业总产值的基础上扣除中间投入的转移价值。 3、市场价格原则 工业增加值是以价值形态表现的工业生产最终成果的总量,它包括产品的数量和价格两个因素。因此,这一总量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数量的多少,而且取决于所采用的价格。关于增加值的计算价格,国际上采用的有两种,即按基本价格和按生产者价格计算。我国目前采用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计算办法

1、可比价增加值 全部工业可比价增加值,利用工业不变价增加值发展速度推算,计算公式为: 当期全部工业可比价增加值=上年同期全部工业可比价增加值×当期全部工业可比价增加值发展速度 当期全部工业可比价增加值发展速度 =当期全部工业可比价增加值÷上年同期全部工业现价增加值 当期全部工业可比价增加值 =上年同期规模以上工业现价增加值×当期规模以上工业不变价增加值发展速度+上年同期规模以下工业现价增加值×当期规模以下工业不变价增加值发展速度 2、现价增加值 全部工业现价增加值利用专业统计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加总计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计算办法 为了更加客观、科学地反映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准确核算全市及各县(市)、区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根据省局工业处关于规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发展速度计算方法的规定和市局对数据质量管理的要求,总结近几年来对工业统计数据审核、评估和质量控制的经验,结合目前经济形势并在广泛听取各县(市)、区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特制定本办法。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采用相关指标综合加权调控法取得,即采用经审核通过的大型、中型、小型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工业用电量增长速度、工业税收增长速度,加权计算调控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 具体的相关指标综合加权调控方案为: 当月增速=[(当月大型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库中去年当月大型企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当月中型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库中去年当月中型企业增加值所占比

重+当月小型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库中去年当月小型企业增加值所占比重) *60%+统计部门统计的当月工业用电量增长速度*5%+电力部门当月工业用电量增长速度*10%+∑(电力部门当月全省平均工业分行业用电量增长速度*库中去年当月分行业增加值比重)*20%+税务部门统计的当月工业税收增长速度*5%]*速度差异调控系数 累计增速=(当月增速+上月累计增速*上月月份)/当月月份 当月总量=认定的当月增速*当月综合价格指数*认定的同月基数 累计总量=当月总量+上月累计总量 一、大型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确定:大型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直接采用经过审核通过后的按照价格紧缩法计算的大型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即以各县(市)、区上报的规模以上工业大型企业按产品部门法计算的工业总产值为基础,采用全省统一的分行业中类工业增加值率计算现价工业增加值,再用全省统一的分行业中类的价格指数紧缩得到可比价格增加值,然后与上年同期现价工业增加值相除得到。 二、中型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确定:以各县(市)、区上报的规模以上工业中型企业按产品部门法计算的工业总产值为基础,采用全省统一的分行业中类工业增加值率计算现价工业增加值,再用全省统一的分行业中类的价格指数紧缩得到可比价格增加值,然后与上年同期现价工业增加值相除得到。各县(市)、区中型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要求控制在80%以内,若中型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不超过80%,按照实际速度计算;若中型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超过80%,按照80%计算。 三、小型企业增长速度的确定:以各县(市)、区上报的规模以上工业小型企业按工厂法计算工业总产值为基础,采用全省统一的分行业中类工业增加值率计算现价工业增加值,再用全省统一的分行业中类的价格指数紧缩得到可比价格增加值,然后与上年同期现价工业增加值相除得到。各县(市)、区小型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要求控制在30%以内。若小型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不超过30%,按照实际速度计算;若小型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超过30%,按照30%计算。四、电力部门工业用电量增长速度采用电力部门提供的分县工业用电量

企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企业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计算工业增加值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公式为: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二是“分配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制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劳动、待业保险费+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盈余。或: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那么,如何用“生产法”和“分配法”计算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本文将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作一些探讨。 一、按“生产法”计算: 此种方法是目前最常用、绝大多数工业企业采用的方法,从上面的公式反映出,用“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涉及到三个要素:一是现价工业总产值,二是工业中间投入,三是本期应交增值税。 1、现价工业总产值如何计算: (1)概念:现价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2)计算原则:计算工业总产值要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工业生产的原则:即凡是企业在报告期生产的经检验合格的产品,不管是否在报告期销售,均应包括在内,反之,凡不是本企业生产的产品,均不计入本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中。 最终产品的原则:即凡是计入工业总产值的产品必须是本企业生产的经检验合格,不需再进行任何加工的最终产品,如果企业有中间产品(半成品)对外销售,那对外销售的中间产品也应视为企业的最终产品。 工厂法原则:即工业总产值是以工业企业作为基本计算(核算)单位,即按企业的最终产品计算工业总产值,按这种方法计算的工业总产值,不允许同一产品价值在企业内部重复计算,但允许企业间的重复计算。 (3 ) 计算方法:工业总产值包括本期生产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在制品半成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三部分。 ①本期生产成品价值:是指企业本期生产,并在报告期内不再进行加工,经检验包装入库的全部工业成品(半成品)价值合计,包括企业生产的自制设备及提供给本企业在建工程,其他非工业部门和生产福利部门等单位使用的成品价值,本期生产成品价值按自备原材料生产的产品的数量乘以本期不含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产品实际销售平均单价计算;会计核算中按成本价格转账的自制设备和自产自用的成品,按成本价格计算生产成品价值,生产成品价值中不包括用定货者来料加工的成品(半成品)价值。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可以作

工业增加值(详细)

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结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换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我国从1992年开始正式使用工业增加值指标,工业增加值已经成为衡量工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 为了确保工业增加值要素的完整,并符合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目前,工业企业计算工业增加值时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即“生产法”和“收入法”。 一、生产法 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式的角度入手,剔除了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一)计算公式: 工业增加值(现价)=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应缴增值税 要搞好增加值的统计,关键在于搞准中间投入及增值税两个指标的统计 (二)工业中间投入 1、定义: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所一次消耗的外购材料、燃料、动力及其它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在其它条件一定时,其中间投入越低,则工业增加值就越高。说明降低消耗是提高工业增加值率的关键所在。

2、内容: (1)直接材料(包括:原材料、辅助材料、外购半成品、燃料、动力、包装物等) (2)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包括:修理费、办公费、水电费、机物料消耗、劳动保护费、租赁费、差旅费等) (3)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包括:办公费、差旅费、运输费、保险费、修理费、宣传费、咨询费、诉讼费、低值易耗品摊销、资产摊销、坏账损失、研究开发费、业务招待费等) (4)销售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包括:业务费、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等) (5)财务费用(或利息支出) 3、计算方法 (1)正算法:将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中属于中间投入的部分相加,再加上直接材料和财务费用(利息支出) (2)倒算法:分别用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合计减去其中属于增加值的项目(大体包括工资、福利费、折旧、劳动保险费、职工待业保险费等),倒算出三项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再加上直接材料和财务费用(利息支出),得出工业中间投入合计 (三)应交增值税 公式:本年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转出数-进项税-减免税款-出口抵内销应纳税额+年初未抵扣数-年末未抵扣数 二、收入法

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的 计算方法 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2009-11-27 15:28【】【】【】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工业增加值有两种计算方法: 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公式: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 二是收入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 公式: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值+营业盈余 计算工业增加值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生产法”,二是“收入法”。实际统计工作中采用哪种方法计算工业增加值由上级统计部门确定。 “生产法”工业增加值是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应交增值税。由于工业总产值和工业中间投入是计算工业增加值的基础资料,因此,两者的计算口径和计算原则是一致的。 工业总产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本年内生产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最终产品和提供工业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包括三部分: 工业总产值=生产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工业中间投入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所一次性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为了使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更加准确,将工业中间投入进一步细分为直接材料、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营业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和财务费用五个指标,企业应首先计算出这五个指标,再加总计算出工业中间投入合计。 应交增值税是指企业按税法规定,从事货物销售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等增加货物价值的活动本期应交纳的税金。计算公式为:本年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减免税款+出口退税

工业增长速度是如何统计与计算出来的

工业增长速度是如何统计与计算出来的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占GDP勺40%^上?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工业经济的运行态势和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态势和发展状况?因此?保持工业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对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至关重要。 10月2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3 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长8.7%?生产增速较前两个季度持续加快?主要行业、地区工业生产企稳回升的态势进一步巩固,详见附图表,。工业增长速度?通常也叫工业生产增速?是以工业增加值作为总量指标计算出来的?因此?统计上一般也称之为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要了解工业增长速度是如何统计和计算出来的?就必须搞清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现行的月度工业统计调查范围。从生产活动性质的范围看?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划分?我国工业生产活动统计调查范围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 个大门类?进一步划分为39个大类行业?191个中类行业?525个小类行业。从企业统计调查范围看?现行月度工业统计调查范围是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所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500 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按照2008年统计?约有42.6 万家?其工业增加值总量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总量的80%以上。 第二?工业增加值是如何计算的。所谓工业增加值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这个最终成果就是指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工业增加值不是直接统计指标?而是通过工业总产值和与工业增加值相关的财务指标计算出来的。 理论上讲?工业增加值通常采用两种方法计算。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 到新增价值的方法。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应交增值税。其中?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是工业企业在本年内生产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最终产品和提供工业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包括生产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 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3 部分。工业中间投入是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所一次性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应缴增值税是企业按税法规定?从事货物销售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等增加货物价值的活动本期应缴纳的增值税。 二是“收入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角度入手?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其中?固定资产折旧是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核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额?反映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劳动者报酬是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所应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险费, 包括医疗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费、年金缴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住房公积金?非货币性福利?因解除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其他支付给个人的

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现价、新规定)-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参考百度百科-工业增加值。 我们写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对于某一企业,会算它的年工业增加值。 个人理解两者本质上一样,可能工业总产值用在更大的范围上,如某一地区许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之和,就是该地区的工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中间投入,即本统计期间的工业产品的价值,有不变价和可变价两种计算方法,一般用可变价。 工业增加值=净利润+所得税+利息+工资及福利+折旧和无形资产摊消+增值税,就是指本统计期间的产品创造的社会价值,是相对中间投入而言的。 中间投入就是本期产品直接投入的各种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的价值,为生产产品从外部购买的各种原材料的价值,本企业未能对此增加价值工业总产值的两种计算方法 统计局给我们下达了工业总产值的两种计算方法: 1、当月产品产量×产品销售单价 2、当月主营业务收入+库存商品期末余额—库存商品期初余额。我的疑问是: 1、第一个公式里的“销售单价”是含增值税的还是不含税的,我认为从第二个公式“主营业务收入”看应是不含税的,有的书上说是含税的,有的说不含。 2、库存商品是按成本价核算的,与第一种计算方法是否会产生差异? 1、第一个公式中销售单价是不含税单价,因为增值税本身并不代表收入。 2、第二个公式中,如果库存商品按照成本价核算,两个公式算出来的结果是不同的。

公式分解如下: 当月销售收入=当月销售数量×当月销售单价库存商品期末余额=库存商品期末数量×当月商品成本库存商品期初余额=库存商品起初数量×当月商品成本即: 当月销售数量×当月销售单价+库存商品期末数量×当月商品成本-库存商品起初数量×当月商品成本 =当月销售数量×当月销售单价+(库存商品期末数量-库存商品期初数量)×当月销售成本 =当月销售数量×当月销售单价+(当月产量-当月销售数量)×当月销售成本=当月销售数量×(当月销售单价-当月销售成本)+当月产量×当月销售成本 这样由于销售单价与销售成本之间存在差异而造成两个公式会有不同的结果。 工业总产值是指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已出售或可供出售的工业产品,总量。它是反映一定时间内工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水平的重要指标,是计算工业生产发展速度和主要比例关系,计算工业产品销售率和其他经济指标的重要依据。工业总产值包括成品价值、工业性作业价值和自制半成品、在产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工业,总产值采用“工厂法”计算,即以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按企业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来计算。但各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存在着重复计算。 其计算公式为: 报告期工业总产值=报告期全部产品的成品价值+报告期工业性作业价值+(报告期自制半成品和在产品期末余额-报告期自制半成品和在产品期初余额)计算工业总产值采用的价格有不变价格和现行价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