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心理学第七章完整版

第七章 情绪与情感
一、 情绪:广义上的情绪也包括情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
二、 需要:是人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心理的缺失状态,是个体或群体对其生存和发展的条件的依赖状态,是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基本动力。当个体缺乏某种依赖条件时,就会体验到“缺乏感”的心理状态。若这种状态被明显意识到,则称为愿望;反之,则称为意向。
三、 需要的分类:
1. 从总的方面可以分为:
1) 生理需要:是对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所需求的事物的反映。
2) 社会需要:是对维持社会发展所需求事物的反映。
2. 按照需要对象的性质看:
1) 物质需要:指人对物质对象的需求。
2) 精神需要:指人对社会生活及其产品的需求。
四、 马斯洛需要层次说:
1. 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
2. 需要是分层次的:
1) 最低层次是生理需要(婴儿期占优)
2) 安全需要
3) 归属和爱的需要
4) 尊重的需要(青年初期)
5) 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青年中晚期以后)
3. 生理需要是各种需要的基础,只有当人们的一些低级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才会有动力促使高一层次需要的产生和发展。
4. 个体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优势需要。
五、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情绪:广义上的情绪也包括情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
情感:是和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为复杂且稳定的态度体验。
1. 联系:
1) 社情绪和情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是对客观事物的现实反应,但不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应,而是对有一定需要的主体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反应。
2) 情绪是情感的表现形式
3) 情感是内在的,情绪是外在的
2. 区别:
1) 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是和生理需要紧密相连的一种态度体验,情感则是同人的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连系。
2) 从发生的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为人和动物所共有,情感发生较晚,是人所特有的,是个体社会化进程到了一定阶段才产生的。
3) 从稳定性角度看。情绪永远具有情景的性质,情感既具有情境性又具有稳固性和长期性,稳固的情感体验是情绪概括化的结果。
六、 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及其表现:
情绪和情感有四种品质,每种品质都可以表现为两个极端对立的情况:
1. 强调方面——强弱
2. 紧张度方面——紧张与轻松
3. 快感度方面——快与不快
4. 复杂度方面——简单与复杂
此外,两极性还表现在:
1) 积极与消极的体验:
如果外界的事物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符合人们

的愿望与观点,就会使人们对之产生肯定的态度和引起满意、愉快等积极的内心体验;否则就使人们对之产生否定的态度和引起不满意、厌恶等消极的内心体验。
2) 增力作用和减力作用:
A. 增力作用:表现为情绪和情感发生时,循环、呼吸等系统相互配合,对人们的活动起积极的应激作用,使机体能够应付环境中的紧急变化,它能提高人的活动能力,如愉快的情绪能鼓舞人去进行活动。
B. 情绪和情感的减力性表现为情绪和情感有时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如忧愁、悲伤、过度焦虑和灰心失意等。
七、 情绪的种类:
1. 心境:是一种较为持久且微弱的情绪状态。
2.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暴风雨般的,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
3. 应激:又叫应激状态,是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险情景引起的情绪状态。
八、 情感的种类
1. 道德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是人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对自身和他人行为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2. 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它是具有一定审美观念的人对外界事物进行评价时产生的肯定、满意、愉快、爱慕的情感。
3. 理智感:是人对认识活动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九、 表情动作:又称表情,是情绪在有机体上的外显表现,或者是有机体通过自身的外显行为来表达情感。可分为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动作表情。
1. 面部表情:指面部的表情动作,通过眉、眼、鼻、嘴等的变化来表达人的情绪。
2. 言语表情:指情绪在音调、节奏和言语速度方面的表现。
3. 动作表情:指情绪在身体姿态、四肢活动方面的表现。
十、 情绪理论:
1. 詹姆士—朗格的机体知觉理论:詹姆士。1884年,情绪历程是有生理变化激起的神经冲动传至中枢神经后产生的机体知觉理论,强调植物性神经的作用,使机体内在的反映。
2. 凯农的丘脑情绪理论,提出了丘脑是情绪中枢的看法。(上升到了大脑)
3. 阿诺德关于情绪的认识—评估说: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的“情绪的认识—评估说”,强调大脑皮层对刺激影响的评估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认为人们的认识过程左右着对情绪的解释与反应。评估补充着知觉并产生去做某件事情的倾向。因此,皮层兴奋被认为是情绪的基础和原因,对外周变化的反馈是情绪意识的基础,这与“詹姆士—朗格的机体知觉理论”有某些共同性,不同之处在于:“詹姆士—朗格的机体知觉理论”的反应序列是“情境——肌体表现——情绪”;而阿诺德的理论反应序列是“情境——评估——情绪”。前者强调情绪的原因是外周机体变化,后者

强调大脑皮层对情境的认识、评估。
4. 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以汤姆金斯和伊扎德为代表
1) 认为情绪具有重要的动机性和适应性的功能。
2) 强调情绪是比内驱力更加灵活和强有力的驱动因素,具有动机作用。
3) 伊扎德提出人格有6个子系统,共同组成4种类型的冬季结构,情绪是这个动机系统的核心,依赖个体体验。
4) 情绪是人格的一部分,是人格具有动机性的因素。
5. 刺激情境、生理变化、情绪经验三因素的关系:(论述题)
沙赫特提出的“情绪归因论”认为情绪的发生与变化涉及到三个因素:刺激情境、生理变化、情绪经验。外界对情绪或生理变化,虽然也是产生情绪的因素,但人对自己状态的认知,对于情绪反应起着决定作用,或者说是主要因素。
十一、 激奋水平:人或动物的神经系统高度兴奋和高
度抑制之间有不同的水平,叫做激奋水平。
十二、 叶克斯—道德生定律:说明了作业效率与激奋
水平之间的关系,前者先随着后者的升高而提高,达到最佳水平后,又随着后者的升高而降低。即作业效率在适中的激奋水平下最高,但这种适中的激奋水平又以作业的复杂程度为转移,作业越简单,这种适中的激奋水平应偏高,作业越复杂,适中的激奋水平应偏低。
十三、 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1. 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指个体以体验的方式对周围事物意义的认知,并对他人施加一定的影响。
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包括的含义:
1) 人的情绪、情感一旦和有关事物结合起来,人就会在头脑中形成该事物的、具有情感色彩的记忆映像
2) 人一旦有了情绪、情感的记忆经验,不仅见到某类事物会引起相应的情绪,而且再度遇到某些表情,也能领会它的含义,并对它作出积极的或消极的情绪反应及行为上的趋避作用
3) 个体对各种信息的意义性的鉴别经常是通过共鸣和移情作用进行的
2. 情绪、情感的调节功能:指情绪和情感对行为活动具有支配作用,并指引和维持活动的方向。愉快的情绪体验,使人发生积极的模仿或反复进行的趋势,而不愉快的情绪则会使人改变行为的趋向。
十四、 教师的感染力及其作用:
教师的感染力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力量。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光用自己的知识、教育教学的方法技能影响学生,还要以自己的感染力影响学生。
教师感染力的表现:
1. 教师的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需要。教师通过自身的情绪感染,使学生产生愉快、兴奋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模仿或重复进行某一类行为或活动。有感染力的教师向学生提出自己的希望,学生不仅不

反感,反而能比较容易的与教师配合产生动力,达成目标。这就是所谓的“动之以情”。
2. 能使学生更易于积累情绪学习的经验。情绪学习是指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评价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评论中获得不同的情绪和情感体验。逐渐积累后,形成个体的经验、不仅可帮助学生借助情绪记忆去推动自己的学习并提高学习效率,也有助于他们通过迁移来正确的对待人际交往。
3. 能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有感染力的教师能够以自己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信心去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摆脱由挫折造成的消极情绪。
十五、 教师对学生情绪的识别和学生情绪的自我调节:
1. 教师要掌握良好情绪的标准。
1) 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的影响,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
2) 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作出适当强度的反应。
3) 有良好情绪的学生应该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
4) 良好的情绪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2. 教会学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1) 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2) 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3) 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十六、 良好情绪的培养途径:(从教育者的角度论述)
1. 形成正当、合理的需要
2. 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3. 锻炼身体
4. 培养幽默感
5. 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