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派文学的当代传人张中行对周作人的接受王勤滨

京派文学的当代传人张中行对周作人的接受王勤滨
京派文学的当代传人张中行对周作人的接受王勤滨

第34卷第1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4 No.1 2013年1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an.2013

京派文学的当代传人

——张中行对周作人的接受

王勤滨

(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1;湖南科技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系,湖南 永州 425100) 摘 要:文章从对周作人的尊重和理解,对周作人文学成就的肯定以及文本中的具体接受三方面叙述分析了张中行对周作人其人其文的接受和超越及其在当下的意义。

关键词:人格;文学;接受;超越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3)01-0045-03

一对周作人的敬重和理解

张中行1925年秋天入读通州师范后,开始阅读周氏兄弟的作品,尤其喜爱周作人的散文小品,从此以后与周作人及其作品结下了不解之缘。1931年秋张中行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他于是得以选修周作人主讲的魏晋南北朝散文。周作人五四以来在散文创作、翻译和文学理论方面的建树使他成为30年代京派 文人的精神领袖。在北京大学的四年读书生涯里,作为小字辈,张中行对周作人其人其文景仰羡慕备至。据张中行回忆,1938年秋冬之际,当时北平人纷纷传说周作人将要出任伪职时,张中行先是不相信会有此事,却抵不过一而再、再而三的传言,为防万一,表示一下自己的小忧虑和大希望,就给周作人写了一封信。“记得信里说了这样的意思,是别人可,他决不可,何以不可,没有明说,心里想的是,那将是士林理想的破灭,他没有回信。”

[1]P152这次规劝,虽未如愿,却表现了张中行对老师名誉的爱护。

1942年春,张中行失业,忽然想到周作人在北京大学文学院当院长,张中行就向周作人要求找个适合自己的职位,周作人经过考虑让他在国文系任助教。这个“助教”对于张中行来讲,有如及时雨。因为助教像是薄待而实际是厚待,因助教当时是专任,有课没课都拿一个定数,如果换为讲师,就只能拿钟点费,一周即使多到四课时或六课时对于处于困顿中的张中行来讲也不能解燃眉之急。

对周作人为文为人的喜爱,使张中行成为周作人的忠实

收稿日期:2012-10-16

作者简介:王勤滨(1963-),河南驻马店人,男,河南大学2011级现当代文学博士生,湖南科技学院副教授,从事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粉丝”,周作人的著作凡是出版过的,由早年的《侠女奴》、《玉虫缘》到当代出版的《知堂杂诗抄》、《知堂集外文》,他差不多都有。这些著作来路有三条:绝大部分是在书店购买的,少数绝版的,如《侠女奴》、《玉虫缘》等是从旧书摊搜寻来的。还有一部分,如《苦口甘口》、《立春以前》等是作者送的。更难能可贵的是,文化大革命中,为了自保,张中行的不少藏书烧的烧,卖的卖,扔的扔了,唯独周作人的书保存完好。主要原因当然是主人认为这些书应该保留,张中行急中生智,用厚纸把书包作两大包,每包上插一卡片,上写:“1966年8月某日封存,待上交,供批判用。”就这样,自己喜爱的书保存下来了。

还有手泽,就是周作人的手迹和遗物。周作人在文革以前给张中行写的信都烧掉了,其他手迹如用日文写的日本俳句两页,《侠女奴》、《玉虫缘》扉页上的题辞也烧掉了。包括一些印件,如《先母事略》和《破门声明》也烧掉了。张中行晚年提及此事仍感慨系之:人,甚至包括诸友情,为了活命,是什么都可以慷慨舍去的。[1]P154以上所列是毁掉的,还有漏网之鱼,保存下来的。其中,有手写的,如陶渊明《杂诗十二首》之二“白日沦西河”立幅、小型斗方一对、扇面等。有手赠的,时间晚,如砖石拓片多张,包括周作人文中提到的鲁灵光殿陛石刻和北魏延昌元年孙氏买地券、俞曲园书联、沈尹默书立幅等。还有一件,时间最晚,是周作人给张中行去信问要不要,要就去取,张中行特意去取来的。这是寿石工刻的一方长方形石章,文字是杜牧句“忍过事堪喜”。这是周作人1964年,是年80岁,收拾旧所谓“长物”时分赠也喜欢长物的故旧,及身散之。无论如何,能够及时安排后事,从容不迫,总是好的。张中行晚年翻看这些手泽,如永明三年砖拓片,上有二印,小的为“启明所拓”,大的

45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