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常识与汉字教学

“汉字”的常识与汉字教学
“汉字”的常识与汉字教学

汉字与对外汉语中的汉字

教学

汉字是xx 的文字

汉字是命大的文字汉字是有生命力的文字

一、汉字的性质与汉字文化圈

二、汉字形体的发展演变

三、汉字的结构与基本类型

四、汉字的规范化

五、汉字教学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汉字与汉字文化圈

一、汉字的性质表意文字

语素—音节文字(表词—音节文字)过渡文字(表意T 表音)意音文字(xx)

独特的学科——文字学和古文字学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汉字的性质为什么没有变化

世界上最XX的文字-----

xx 文字(楔形文字)——xx

XX

XX 文字(圣书

字)

xx 文字xx

汉字——xx

语言类型:

屈折语(印欧语系、斯拉夫语系)——形态变化

黏着语(日语、XX)----- 用XX尾变化

孤立语(汉语、越南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变化

汉字之所以未演变为拼音文字,主要是因为汉语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既然汉字能胜任记录汉语的工作,当然也毋需发生变化。这使得汉字作为最古老的文字,能够硕果仅存。

三、汉字的语音单位

音素文字(XX、XX 字母)

音节文字(XX 假名、汉字同中有异)

音素—音节文字(XX)

四、文化圈与汉字文化圈

文化圈:具有相同文化特征,或包含相同文化要素的地理区域。

汉字文化圈:历史上曾受过中国朝廷册封,长期接受汉文化的影响并具有相似的文化和价值观,以文言文(汉文)作为书面交际媒介的周边国家和地区。

汉字文化圈的范围:中国、日本(含琉球)、朝鲜和韩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巴林、泰国(东南亚国家主要是华人聚居区)

只有五种语言的传布在文化上有过压倒优势,它们是古典汉语、梵语、阿拉伯语、希腊语和拉丁语。ESapir《语言论》P174

特征:

1)在历史上都曾收到过汉文化的浸润和影响

2)有着长期借用汉字的历史

3)词汇中吸收了大量的汉字词语

4)汉字读音xx 保留着古音或古音变体

5)采用汉字造字法创制了一些汉字(国字、固有汉字、字喃)

汉字形体的发展演变

一、汉字的起源

结绳说、八卦说、契刻说、图画说

仓颉作书(《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世本》《荀子》《仓颉篇》等)许慎《说文解字》序云:

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

XX《文字学概要》指出:

原始汉字的出现大概不会晚于公元前第三千年中期。道公元前三千年末期,随着夏王朝的建立,我国正式进入阶级社会。统治阶级为了有效地进行统治,必

然迫切需要比较完善的文字,因此原始文字的改进速度一定会大大加快。夏王朝有完整的世系流传下来,就是原始文字有了巨大改进的反映。汉字大概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在夏商之际(约在前十七世纪前后)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文字是一种文化现象

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但掌握文化资源的文人(如巫、史一类)在汉字由原始文字发展为完整的文字体系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X)与今文字

商代:甲骨文(XX)、金文(铭文)

西周:金文、籀文(《史籀篇》、大篆)

XX:XX 系文字、XXXX

秦代:小篆、XX(XX)

汉代:XX (今隶)、草书、行书

XX:楷书

汉字形体的发展趋势是图形化f符号化f线条化f笔画化

汉字形体在发展过程中繁化和简化交互作用,但基本的方向是简化汉字的书法与美学价值

汉字的结构与基本类型

《XX地官XX》载:

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XX《说文解字》序云:

XX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造字法与用字法(“四体二用”与“四经二纬”)

裘锡圭的“三书说”(表意字、假借字、形声字)

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说文》序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象形字:人、女、水、火、行、向、欠、云、雨、瓜、果、册

指事字:刃、母、本、末、中、亦、xx

会意字:从、比、北、看、休、名、初、鸣、臭、盗、闯、友、有、取、删、尖、歪

形声字:问、闺、衷、哀、徒、徙、颖、疆、旗、腾、陪、部、锦、铜、姗、花、贼

假借字:汉语中的虚词及意义抽象的词多使用假借字,如“我、其、莫、耳、新、难、乃、亦”等。假借字使得词具有了假借义,甚至形成歧义,如“还”。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指出:“我们认为,在今天研究汉字,根本不用管转注这个术语。不讲转注,完全能够把汉字的结构讲清楚。”

与其说“六书”是造字法,不如说是汉字的结构类型。

汉字的规范化

文字是书面交际工具,具有社会性,必须加以规范。

历代皆重视汉字的规范化,汉代尤甚。

秦始皇统一文字,居功甚伟。这是最早对汉字进行规范的活动,是典型的政府行为。

古人认为,汉字乃圣人所造,使用时必须郑重其事。因此,古人很少写错别字,而现在几乎“无错不成文”,令人忧虑。

汉字规范化,为汉字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标准。

历代皆有简化字,但大都流行于民间,被视为“俗字”,不得登大雅之堂。另外,汉字在使用的过程中还产生了许多异体字,即一个字有多种形体

(如“回”),导致汉字数量无谓增加。因此,简化汉字形体,整理异体字,适应了汉字形体发展的趋势,有利于提高交际的效率。

1952 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语委的前身)成立。

1955年12月,发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涵盖异体字810组,精简异体1000 余个。

1956年1月,公布《第一批简化字方案》,将564个繁体字简化为515 个,并规

定了54 个偏旁简体。

1977年12月,公布《第二批简化字方案》,共收简化字853个,精简了1116个繁体。使试用之后引发强烈批评,于1978年7月停止使用但流毒至今。

2000年10月31日,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于2001年1月1日起施行。规定必须使用“规范汉字”。所谓“规范汉字”,指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经过简化和整理的字表规定的现行汉字。对此存有争议,如五笔字型的拆分等。认真学习并掌握《简化字总表》。《总表》共分三表,收简化字1753 个。

简化字的功与过

破坏了汉字形体结构的系统

模糊了汉字形体的表意功能

削弱了汉字形体的审美特征

影响了大陆与xx 的交流

繁体字回潮与“识繁用简”

在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中,新加坡与大马使用大陆颁布的简化字方案;台港澳地区及海外华人聚居区仍使用繁体字;日本、韩国主要使用繁体,但有少量自造汉字,且汉字笔画与我国存在差异。

注意繁简转换时的讹谬,因为繁体与简体有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

注意不能繁简混用,如某些题词、牌匾、导游说明等。如于丹《论语心得》扉页题记:道不遠人,讓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長。更不能一个字写成半繁半简。

语言文字是国家的软实力,切不可等闲视之。

汉字教学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汉语本身的特点之一,就是以不同于拼音文字的汉字为书写符号,口语与书面语之间的区别较其他多数语言为大。我国有着重视书面语、重视汉字教学的悠久传统,并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汉字教学的基本原则:

①音形义全息原则

②循序渐进的原则

③精讲多练的原则

汉字教学的基本方法:

①清除教学障碍,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

②结合教学实践,讲授必要的汉字常识,使学生了解汉字结构的基本规

律。

③化繁为简、以简驭繁,使学生了解汉字笔画T部件T整字”的关系

④运用形象化教学法,通过直观性、灵活性、多样性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如三百千、老朴)

⑤按照教学目标,科学制定教学进度;根据教学对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参考HSK的级别要求)

⑥注意揭示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因素,深化学生对汉字的认识。

⑦加强汉字实践,少讲多练,多看、多读、多写。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