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之我见

优化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之我见
优化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之我见

优化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之我见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怎样优化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设计;科学探究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良好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基于多年的中学物理一线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设疑激趣,打开课堂大门

一堂成功的物理课应从一个好的导入开始。好的导入能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其全身心投入课堂中,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中学物理课堂中能激起学生兴趣的导入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实验导入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采用实验的方式导入不仅能让物理回归实验,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进行摩擦力教学时,教师可让一男一女两位同学进行“拔河”比赛,出乎意料的是身材高大男同学却输给了瘦小的女同学。男同学满怀委屈地说绳子是滑的,所以他输了,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科学小故事导入

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有无数发生在科学家身上有趣的小故事,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优化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优化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形式有多种多样,怎样把教学的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呢?笔者认为要抓好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抓好入门教育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 比如象通过演示“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再举一些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同样是电,通入不同的用电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等等,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学物理有趣,为今后的奋发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 二、培养师生情感 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

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三、展示物理趣味 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如:初中学“测量”后问:你怎样测一张纸的厚度?学“大气压”后,问:为什么钢笔能吸入墨水?学习“物态变化”后,问:自然现象中的“雾”,“露”是怎样形成的?学习“电学”后,提出为什么“100W”的灯比“60W”的灯更亮?书写台灯为什么能调光等。 由于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所以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稳定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四、加强实验教学 由于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如“长度的测量”教学中,让四位同学用同一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评价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评价 一、评价的指标体系 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由“评价项目”、“权重分数”和“评价要点”等三部分组 成。 “评价项目”包括教学目标(的)、要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基本功、教学效果等 五项(各项内涵在这里不作叙述,其具体内容详见评价量表);由于各项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不同,因此分别给各项配有不同的“权重分数”(见评价量表);“评 价项目”可看作是母项目,“评价要点”可视为这个母项目的子项目。每个“评价项目”一般可由2一5条“评价点”组成,每一条又划分为A、B、C三个级,并分别绘出赋分 或赋分范围。 评价量表中,每一条评价要点的要求,即为该条的A级标准,达到这个要求的可评为A级;基本达到要求,但有不足的,可评为B级;基本没达到要求,或有错误的,则评为C级。 二、评价的方法 开展课堂教学评价,首先要由学校领导、教科研人员以及教师代表组成评价小组,评价小组再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授课教师进行评价(绝对评价),并鼓励授课教师进行自我评价。利用观察法、测试法、问卷法和分析法等,把绝对评价和自我评价结合起来,以取得真实的评价结果,达到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其具体评价程序和方法如下:1.课前准备 评课人员要在课前熟悉物理教学《大纲》和教材,查阅授课教师的教案,了解该课的教学目标(的)和教学设计,做到心中有数。并熟悉评课量表,掌握评课的指标体系和标准。 2.专心听课 在听课过程中评课人要认真做好听课记录,做到听、看、记相结合。听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回答与研讨;看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记主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以及各教学环节所用时间、教学的主要特点和欠缺。 3.检测效果 评课人要及时收集不同层次学生在教学的各个阶段的达标训练情况,特别是教学结束后的形成性测试的达标情况。必要时,也可以在课后用一定时间对学生进行有代表性的测试或问卷、座谈,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 4. 评分划等 课后,评课人员要各自独立地根据听课记录,针对评价量表中的“评价项目”、“评 价要点”的标准,确定每条评价要点的等级和得分。然后,把每一项指标中子项目指标的得分相加求和,得出每一项的得分。最后,把各项的得分相加求和,即得出每一个评课人对所评课的评价总分。将多个评课人所得评价总分相加求和,再取其平均值,即得出评价小组对所评裸的评价的总平均分数。 为了增强评课的科学性,避免相差1分,2分论高低,因此要把总平均分数转换成等级。其转换标准是:优秀课:85分以上;达标课:70-84分】一般课:60——69分;差课:59分以下。 5.评价的结果 以定性的语言描述和定量的分析相结合,并以定性分析为主来反映评价结果。 (1)写出评课意见 评课人要对所评课的优缺点作出全面的、具体的分析。认真听取授课人的自评意见,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录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录 第一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重庆市七十九中学汤嘉陵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二、本节重、难点 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三、学生课前预习 1、击鼓时的“咚咚”声是怎样产生的? 2、自制土电话,用细棉线连接两个纸杯制成一个“土电话”。 四、课堂学习 (一)新课引入 师:请同学们展示预习中出现的问题或预习所获成果,小组交流5分钟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第一组:看教材12页图1-1-1,图中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第二组:向同学说出一些比较新奇的发声现象,说出他们是怎样发声的? 第三组:声是靠什么传播到远处的? 第四组:什么是声波?能向同学作出形象的说明吗? 第五组:介绍声速,声速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第六组:什么是回声?知道哪些利用回声的实例?怎样利用回声来测距离? (二)知识学习 师:经过同学们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对声音有了初步的认识,现在就我们一起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知识点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请同学们动手做一做: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如:直尺、橡皮筋、气球、玻璃杯、纸、笔、音叉等,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 学生们立即活跃起来: 第一组:用直尺打桌子,再把尺放在桌边用手拨动 第二组:把橡皮筋架在两手上拨动 第三组:吹气球,弹动、放气听声 第四组:用笔敲打玻璃杯等 第五组:弹打纸或桌面 第六组:敲打音叉 师:请大家思考刚才发出的声音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答:尺子、橡皮筋、气球、玻璃杯、音叉等,他们发声时都在振动。 师:请大家观察实验一:敲打音叉,看到听到什么?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迅速插入水中一部分,有看到什么?用手握住振动的音叉,会怎样呢? 声答: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出声音;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迅速插入水中一部分,会看到水花四溅;用手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师:请观察实验二:击鼓。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的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教案模板

这些能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工具都称为机械。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那些复杂的机械也都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学习简单机械的知识是理解复杂机械的基础。 现在,谁帮我一个忙,用这里几种不同的工具(羊角锤、硬棒、钳子)把木块中的钉子拔出来。(探究)活动一:比较用羊角锤拔钉子,用钳子拔钉子,这两种情况用力一样吗?哪一种工具更省力呢?(实验后得到羊角锤拔钉子最省力) 师:我们首先用羊角锤(或起子)钳住钉帽,然后锤身抵住木块,用力扳手柄,钉子就被拔出来了。那么,你知道羊角锤是根据什么原理制造的呢。实际上它是根据杠杆原理制造的。那杠杆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大家就共同来探究杠杆(板书:探究杠杆)。首先,我们来认识什么是杠杆?(板书:一、什么是杠杆)。 二、杠杆的五要素的学习 最简单的杠杆就是撬石头时用的撬棒。还有我们小时侯玩的跷跷板也是杠杆。活塞式抽水机的手柄工作时也是杠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机械有很多:

那么,应用杠杆原理的机械都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分组讨论,请组员回答: ①都是硬棒。(软的不行,直的弯的都可以) ②工作过程中都在转动,转动过程中有一点是不动的。 ③除固定不动的点外,还要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能使它转动,另一个阻碍它转动。

出示动画场景,针对撬石头时用的撬棒得出杠杆关键概念: 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得出:支点、动力、阻力的概念(板书出具体内容)。 1.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板书) 杠杆的共同点(以撬石头为例) (1)绕着固定点转动。固定点——杠杆的支点 (2)受到力的作用。动力和阻力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板书) 回头再分析刚才动画场景中各机械的支点和力臂(学

406-《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一)物理学科与教学知识及能力 掌握物理专业知识、技能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和最新发展动态;理解高中物理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熟悉《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掌握物理教学的基本理论,并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二)物理教学设计能力 能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特点,针对高中生的认知特征、知识基础、学习需要及个体差异等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合理利用教学资源、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能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活动,合理设置作业。 (三)物理教学实施能力 掌握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能依据物理学科特点和高中生的认知特征,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有效学习;掌握物理理论与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和策略,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种媒体的教学功能,能有效组织多样化的教学;能适时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优化教学。 (四)物理教学评价能力 了解物理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和特点,掌握基本的评价方法,能恰当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注重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能利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了解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教学的思路。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物理学科与教学知识 1. 物理专业知识 (1)掌握与高中物理密切相关的大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以及原子和原子核物理的基础知识。 (2)掌握中学物理知识和技能,能运用物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 (3)掌握物理学思想、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和最新发展动态。 2.物理教学知识

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邓壮欣

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邓壮欣 发表时间:2019-06-04T10:11:53.597Z 来源:《未来教育家》2019年05期作者:邓壮欣[导读] 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进行再创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激发学习兴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及时地巩固练习及前后知识的联系,就一定能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长发中学邮编543100 摘要:初中物理是义务教育阶段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初中学生在物理课中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探究性学习的初步训练以及思想品德教育,这对完成义务教育的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组织好初中物理教学呢?关键词: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探究动机、阅读能力、教学设计、一、研读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依赖教材和经验进行教学,教材中有什么就教什么,考试考什么就练什么,所谓的教学目标完全是为了考试而制定。提高物理有效教学的关键是要准确把握《物理课程标准》,因为课程标准不仅是教材编写的根本依据,也是教学的依据。因此,教师首先要认真研读并充分理解《物理课程标准》,这是课程改革的主要依据。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课程内容以及课程所要达到的三维目标,教师在实施教学前应细心研读,在把握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同时,对教材进行再创造,设计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完善人格为主的教学目标。在这种教学目标下培养成的学生,才符合我们国家对人才的需要。 二、营造和谐、融洽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这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直觉思维的最重要的一点。如果教师给学生“居高临下”的感觉,那么,师生之间就无法“沟通”、交谈,学生很难理解物理基础知识中的一些想象思维。即使学生有什么直觉判断、直觉想象或直觉猜测也不敢告诉教师,更无法对学生的直觉思维进行培养和训练。笔者在二十多年的物理教学中,与学生的关系一直都很和谐,充分利用课后时间与学生愉快地交谈、聊天、做朋友;还在与学生交谈中了解到许多学生直觉思维产生的“奇怪”的想法,和“绝妙”的构思;上课前五分钟针对这些学生加以充分肯定和表扬,并合理的引导。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物理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一切现象、事物、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设法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引起探究的动机,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身边的物理现象、实验等方法来刺激学生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培养起他们的创新意识。如在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笔者事先准备了一些常见乐器,让学生观察乐器发声时出现的现象,亲身体验发声的变化;在“凸透镜成像”一节中,笔者要求每位学生带一个凸透镜,动手找出成像规律并自制望远镜;在“串联电路”这节中,笔者要求学生用电池、导线等制作一个音乐门铃,安装在家里。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实践性。如在“沸腾”这一节课中做了一个湿的纸盒放在点燃的酒精灯上不会燃烧的实验;在“大气压强”一节课中做了一个把硬纸片放在装满水的杯子的杯口上,用手按住倒置,纸片不下落的实验,使学生感到好奇,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 四、教给学生正确的思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教学生不能只是单纯传授知识,要教方法,教能力,教学就是教会学生自己学,教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如果在学生的头脑中不具有若干种解题方法和思路,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就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以致在解题时,东一锒头,西一棒子,不得要领。因此,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自学能力是多种心理机能参与的一种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教师传播知识更重要的任务,通过看书阅读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法。一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抓住教材重点,难点,带着问题听课,这样就很容易地突破难点,掌握重点,同时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使其在旧的知识上掌握新的知识,既提高了听课效率,也可促进自学能力的形成。二是指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一些与课本有关的课外参考资料以扩充知识视野,能更全面地对一章或一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在归纳总结中巩固和提高,要指导学生课后不要急于完成作业,不要只顾做大量习题,而应根据课堂要求,把每节、每章整理出纲目,把易混淆的的内容进行比较辨析。 五、认真做好教学设计,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要真正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有效的教学方法必须有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该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这种参与应以思维的参与为核心标准。课堂上看似热闹非凡,学生个个参与,而学生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参与,思维活动停留在浅层次上,这样的参与是低效或无效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也不会是有效的。反之,有些课堂学生看似没有太多形式上的参与,却是积极地在进行深层思考,有其思维的参与,这样的教学却是高效的。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面向全体学生,着眼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体验探究过程,勤动手和动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快乐地接受知识。过指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资料较大地提高了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综上所述,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互动过程,提高课堂有效性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才能达到。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进行再创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激发学习兴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及时地巩固练习及前后知识的联系,就一定能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牛聪.浅谈对初中物理教学的反思[J].新课程(中学).2013.1 2.18; 2. 张俊.基于一般情理的初中物理教学反思[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 2015. 3.20; 3.郭科军.初中物理教学反思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 4.21; 4.邱丽萍.初中物理教学反思[J].现代交际,201 5.04.15;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初稿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初稿) 在素质教育思想深入人心,整个社会普遍要求重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的今天,中学物理教师如果还像过去那样准备课堂教学,显然是不够的,是无法适应时代需要的。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是一项按照明确的目的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并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明确的目的” 可以是教育目的和教学目的,也可以是教学思想或者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不管是哪种目的,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必须要对整个活动有一个整体的计划,对师生双方的活动有全面的思考和细致的设计。1、设计 设计是指在一项活动或工作开展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事先对该活动或工作进行的一种计划或安排。因此,设计必然具有超前性、预演性、动态性等特点。 2、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Instruction Design 简称ID) ,是20 世纪60 年代末至70 年代初在美国教育技术领域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系统方法,既是教育技术学领域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又是教学科学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设计最早萌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军队和工业化培训领域,直到20 世纪60 年代才逐渐被引入到学校教育中。目前,教学设计在许多领域都都有广泛的应用,大体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从宏观角度看,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可应用于全民社会教育、继续教育、工农业、金融等各行业、各部门

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中,以及一门新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甚至对一个学校的教学系统重新设置,开展全面的教学改革。微观的教学设计是对一门具体的课、一个教学单元的设计,是各级各类教学机构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我们今天所讲的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是指微观的、具体的初中物理学科教学设计,它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研究教学过程,落实素质教育,特别是为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参考。 由于教学活动的独特性,国内外学者对教学设计有不同的理解。布里格斯认为:“教学设计是分析学习需要和目标以形成满足学习需要的传送系绢的全过程。” 王辉等认为:“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田慧生等则认为,“所谓教学设计,简单地说,就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主要指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具体说来,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 教学设计的定义不同,反映了学者们侧重点的不同。但是,他们都强调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目前国内比较统一的、权威的教学设计概念的定义是:“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

当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提高物理教学效果的措施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谁抓住了课堂,谁就抓住了教学工作的关键。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课堂开始活泼了,教学形式丰富多彩了,教学手段逐步现代化了,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容易出现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趋势,课堂教学过于重视教学形式而忽视教学本质, 以下是我对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的几点浅薄认识:一、课堂上一味追求“热闹”,有时会造成“低效” 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是需要的,但如果缺少了课堂教学所应达到的效果,那么不管怎样丰富多彩的形式都与事无补。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既有教师学生及其情感的人文因素,又有教学目标、过程、教法等科学因素,我们只有抓住关键因素,重视平等的课堂环境的创设,重视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重视教学内容的恰当取舍,优化教学过程,强化教学评价,才能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学行为的高效,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 二、教学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方面做的还有所欠缺 现如今的课堂教学,老师往往是以启发式的方式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后很快就会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到教师设计好的标准化的路线上来,迅速指向标准答案,这与其说是引

导,倒不如说是“牵引”,因为学生的主动性完全被抹杀了,而且被动地跟着教师走,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缺乏思维活动,缺乏主动性。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提出有时会超越教师的设想,这是教学相长的好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从中吸取营养,丰富发展自己的教学智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的最活跃。反之在压抑的思维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很难产生创造性的思维。因此,和谐生动的课堂,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是一种享受,只有构建和谐轻松的课堂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师生、生生课堂“互动”效果不很理想。 “互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 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互动教学倡导课堂学习应当多一些轻松,少一些焦虑。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精神世界,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用教师热情的、诚恳的胸怀唤起学生的兴趣、激情,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参与,让师生彼此敞开心扉,去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开放互动教学有了较大的发展,教学中师生、生生是真的动起来了,但总觉得不尽如人意,存在着一些误区和偏差。 1、互动教学成了形式主义。《标准》要求设计学生的探究活动,有的教师为满足《标准》的要求而设计了师生互动活动,效果却很少考虑,

(完整版)初中物理力学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网上浏览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的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会画力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方法:问题引领探究启发合作探究 教学评价:自评互评师评 教具准备: 小车、磁铁、钢球、铁钉、弹簧、钢尺、橡皮泥、气球、鸡蛋、橡皮筋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入 游戏引入:在讲课之前同学们做一个掰腕的游戏,看看谁的力气大。我们为胜利的同学鼓掌。失败的同学也不要气馁,学了今天的知识后,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反败为胜。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力学世界。学生同桌一组,进行游戏。 (二)探究新知 一、力的作用效果 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a、由静止变为运; b、由运动变为静止; c、运动的方向和快慢发生改变。

1.请同学们打开网站,阅读学习目标。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 2.请同学们浏览网站上《助学园地》栏目,并对你喜欢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其反应的物理现象。 3.想想做做:请学生实验桌上提供的器材:小车、磁铁、钢球大头针、弹簧、橡皮泥、气球、乒乓球、钢尺等,对某个物体施力,看力作用在物体上可产生哪些效果?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学生自由回答 归纳总结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实验: 1}.用力拉弹簧,弯钢尺,压气球。观察现象。 2}.用力推小车,磁铁靠近大头针或小钢球,观察运动情况。根据实验,让学生体验并试述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根据物理现象总结物理规律的能力。 并拉弹簧、压皮球等实践活动做一做,使学生亲身体会力的存在。并由此引出 二、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用符号F表示。 2.力的单位:牛顿——N引导学生分析 问题: 1}.在力的作用过程中,有几个物体。 2}. 如果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你认为哪个是受力物体,通过学生直观实验,进行理性分析,解决抽象问题。 为了纪念著名名的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叫做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来表示。理解1N的含义. 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1.过渡语:我们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那么又有哪些因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2.老师有选择的板书总结: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3设疑:那么,我们身边又有哪些例子是力的三要素不同,其作用效果就不同呢? 4.前后呼应:在上课前,老师说在掰腕游戏中失败的同学,也能反败为胜,你现在有办法了吗?我们再试一下。学生讨论猜想。学生浏览后,思考回答:学生举例 学生再次游戏,体验作用点不同,作用效果不同 四、力的示意图 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

《物理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一)物理学科与教学知识及能力 掌握物理专业知识、技能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和最新发展动态;理解初中物理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熟悉《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目标、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掌握物理教学的基本理论,并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二)物理教学设计能力 能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针对初中生的认知特征、知识基础、学习需要及个体差异等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合理利用教学资源,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能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活动,合理设置作业。 (三)物理教学实施能力 掌握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能依据物理学科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特征,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有效学习;掌握物理教学的基本形式和策略,能有效组织多样化的教学,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种媒体的教学功能;能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研究性学习;能适时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优化教学。 (四)物理教学评价能力 掌握物理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能恰当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注重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能利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了解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教学的思路。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物理学科与教学知识 1. 物理专业知识 (1)掌握与初中物理密切相关的大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以及原子和原子核物理的基础知识。 (2)掌握初中物理的知识和技能,能运用物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

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篇一: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八章第2节二力平衡(新授课)教学设计环节一: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定律能反过来说吗?即凡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 都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吗?(学生交流讨论、并作出回答) 环节二:明确目标 1、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3、会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去处理问题 重点:二力平衡的概念及条件。 难点: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 环节三:感知解惑(1) 一、阅读课本第20、21页内容,完成下填空 1、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或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或物体处于状态,即运动状态。 2、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它们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呢? 3、为什么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还可以保持运动状态不变呢?平衡是 最简单的平衡状态 4、平衡力和平衡状态之间有什么关系? 5、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运动状态将。(填“改变”或“不变”) 6、它们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各处于怎样的状态 ? 教师归纳总结: 1.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2.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又叫平衡状态二力平衡最简单的 平衡状态。 那么什么样的两个力才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呢? 环节三:感知解惑(2) 二力平衡的条件: 1、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如下图所示实验:

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什么关系?在实验进行时,观察塑料板在什么条件下会保持运动状态不变?并完成表格 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猜想:(1)两个力应该在同一物体上(2)两个力的大小可能要相等 (3)两个力的方向可能要相反(4)两个力可能要在一条直线上实验验证: 实验方法:改变物体受到的两个力的三要素,当物体处于静止时,二力平衡 实验一:如图,在两边的绳套上挂不等重的钩码,放开塑料板,塑料板。 实验三,如图,在两边的绳套上挂等重的钩码,将塑料板稍向下移动,使两个拉力的方向成一定角度,这时放开塑料板,塑料板将。实验四,如图,在两边的绳套上挂等重的钩码,并将塑料板扭转一个角度,使拉塑料板的细绳相互平行,但不在同一直线上,这时放开塑料板,塑料板将。 根据实验一和实验二填写下表 根据实验三和实验四填写下表 结合以上四个实验填写下表 简记: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分组组装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巡视、指导),通过实验来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从“大小、方向和作用在 同一直线上”三个方面,让学生填写三个实验表格,并概括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重点放在“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因为这是学生最难理解的一点。根据观察的现象和表格内所填的内容加以概括总结,归纳出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师板书:二力平衡的条件:同体、等大、反向、共线,同时满足四个条件的两个力叫做一对平衡力。)此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让他们大胆猜想、积极设计、主动探究,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从而形成能力。师生互动:分析学生站立时和其中两个学生分别沿水平方向,向相反方向拉另一个同学的两只胳膊的情况,得出平衡力的合力为零,非平衡力的合力不为零。只讲同一条直线上的力的合成,为以后学习物体的受力分析打下基础。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生活中二力平衡

中学物理教学概论

《中学物理教学概论》教学大纲 学时:568 学分:3适用专业:物理学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生必修课程。它是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依据,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把物理学、教育心理学、哲学、教学理论和物理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系统地研究中学物理教学过程的规律和实践。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中学物理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进行教学技能(包括实验技能)的初步训练,为顺利从事中学物理的教学和研究,不断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打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通过学习中学物理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了解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内容和结构,了解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与思维规律,理解中学物理教学过程和教学原则;(2)通过学习中学物理教学过程的基本形式,掌握演示实验及组织学生分组实验的方法,掌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教学方法,了解物理复习的方法; (3)通过学习中学物理教学技能训练,掌握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技能,掌握教材分析的方法,掌握备课、说课的方法。 三、课程教学内容 (一)物理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1.物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中学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2.物理教学的内容与结构 课程、教材理论与结构方法物理学科的特点与结构中学物理课程的内容与结构中学物理教材的体系与结构 3.物理教学心理分析 教学心理因素分析的主要内容中学生学习心理的一般特点中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要心理素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师生的心理素质 4.物理教学过程和教学原则 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物理教学原则 5.教学方法论 教学方法的概述近代教育史中教学方法的两大流派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各种教学方法的比较和综合运用改革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启发式

如何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如何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标准下,随着教育观点的转变和更新,我们的教育逐渐从单一的知识传播转向全面素质的教育。这就促使课堂教学过程要改革、要创新,即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水平上,使课堂的效率更高、教学过程更加优化。那么,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做呢? 一、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激发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如讲“物体的沉浮条件”,教师可先做一演示实验:将一木块浸没水中,将一铁块浸没水中,将一石腊浸在没水和酒精混合液中,并提出物体沉浮条件是什么。三种情景摆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迅速进入课题思考。每一部分设计都要努力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努力体现新教材的意图,创设愉悦情境,引发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提倡手法多样性,注重学生的个人体验。 学生的情感态度体现在课堂学习的全过程。一堂好课不但仅是让学生学会某个知识点、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更应该是一个创新的思维起点,一根创新神经的启动。好的教学的标志是:能够促动有效学习的实行。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的兴趣,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协助。教学中不应该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要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要过早地将概念“符号化”,要延长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经历“非正式定义”阶段;教学中不追求“统一化”和“最佳化”,而理应致力于“多样化”、“合理化”,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

初中物理教学课堂管理浅析

初中物理教学课堂管理浅析 科学的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所以,要保证初中物理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管理上,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安排课堂的时间管理。 坚持时间效益观,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的损耗。要提高课堂的时间效益,就必须建立合理的教学制度和增强老师的时间观念,将教师和学生可能造成的浪费时间的人为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保障规定的有限时间落到实处,提高时间的利用率。把握最佳时域,优化教学过程,据心理学研究,一节课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5-20分钟,这一段时间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最佳时机。要提高课堂的时间效益,教师就必须认真备课,精心设计,保证在最佳时域内完成主要任务,解决关键问题,并辅以精心设计的方法,使教学过程一直向着预定的教学目标前进。保持适度信息,提高知识的有效性,课堂信息量过少,环节松散,会导致时间浪费;信息量过多,密度过大,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效益低下,也是浪费时间。此外,还要在提高学生专注率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学习时间的效率。 2.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一般来说,学生不喜欢被评价,有时对老师的评价采取抵抗的态度,教师多使用客观的陈述性语言,学生容易接受。师平等对待学生,则会产生一种积极的交往氛围,促进合作和积极的反馈;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表现一种权威,会让学生产生反感,甚至漠视教师的行为。

物理教师可以通到实验法、发现法、推理法等情境设置方法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要对学生的行为做出反应,尤其要关注学生提出反对意见和异想天开的想法,让学生感到老师关注自己,以形成进一步的探究兴趣。 3.恰当处理课堂的问题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是教师经常遇到而又非常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好,就会损坏师生关系和破坏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率。一要恰当处理课堂问题的行为应该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二要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三要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 作者:何占生单位:乾安县职教中心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八年级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四章第5节 课题透镜 教学目标知识与 技能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2、了解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3、了解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控制控制作用 过程与 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 教学重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教学难点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的理解教法与学法演示、探究、讨论、讲授相结合 教学资源凸透镜、凹透镜、光具盘、平行光源、学生电源、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 程 教学程序和教学内容 组织教 学 知识再 【知识再现投影2】

现 新课 【师问】以上各图分别表示的是什么物体?它们对光有什么样的控制作用?各遵 循什么规律? 【总结】这些能对光起控制作用的物体,在物理学上我们把它们叫做光学元件, 事实上光学元件的种类很多,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新的光学元件 【板书】一、透镜 【投影3】透镜 【出示透镜,小组观察】 【投影4】 【师问】1、在你所听说或看到的哪些物品中有这样的透镜? 2、它们的外型特征是怎样的?相同吗?你能区别开吗? 【投影5、6、7】 【师问】若把我们手中的透镜从中间剖开,其截面是怎样的? 【投影8】 同学们可以在练习本上试着画出来。 【投影9】

【板书】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投影9】 凡是具有中间厚,边缘薄特征的透镜都叫凸透镜, 凡是具有中间薄,边缘厚特征的透镜都叫凹透镜。 虽然透镜的种类很多,但我今天只学习两面曲度相同的这种透镜,现在我们根据这两种透镜的截面把透镜的表面延展一下,大家看,这两种透镜的表面是怎样的?――透镜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 【师】我们今天只学习两面曲度相同的这种透镜。 【投影10】 我们把这两种透镜的表面延展一下: 【师问】这两种透镜的表面特征是怎样的? 【总结】透镜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 【师问】球面有球心吗?共有几个?分别在哪里? 同学们试着在练习本上画一下。

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牛顿第二定律 高一物理 XXX XX中学 一、概述 1、内容介绍:牛顿第二定律是高一《物理》必修一的内容,共分两个课时,本节为第 一课时,主要掌握定律的内容,公式,并根据实验导出数学表达式。为后面的应用打下基础。 2、重难点:本节的重点内容是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读取数据,从而有说服力 地归纳出a与F和m的关系,即可顺理成章地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关系式。因此,熟练且准确地操作实验就是本课的关键点。同时,也只有讲清实验装置、原理和圆满地完成实验才能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研究的方法,才能达到掌握方法、提高素质的目标。 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简单完美,记住并不难。但要全面、深入理解该定律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相互关联;牢固掌握定律的物理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对学生来说是较困难的。这一难点在本课中可通过定律的辨析和有针对性的巩固练习加以深化和突破,另外,还有待在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去体会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2.以实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测量、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实验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对物体的a、F、m三个物理量进行研究;运用列表法处理数据,使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部分学生基础较差,理解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学习积极性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注意面向全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并逐步学会独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之,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发扬钻研精神、勇于探索创新。

如何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如何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发表时间:2012-05-17T09:15:38.01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2年7月总第103期供稿作者:王英新 [导读] 在新课程标准下,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我们的教育逐渐从单一的知识传播转向全面素质的教育。 王英新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县冯家镇第二实验学校256800 在新课程标准下,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我们的教育逐渐从单一的知识传播转向全面素质的教育。这就促使课堂教学过程要改革、要创新,即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上,使课堂的效率更高、教学过程更加优化。那么,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做呢? 一、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激发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如讲“物体的沉浮条件”,教师可先做一演示实验:将一木块浸没水中,将一铁块浸没水中,将一石腊浸在没水和酒精混合液中,并提出物体沉浮条件是什么。三种情景摆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迅速进入课题思考。每一部分设计都要努力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努力体现新教材的意图,创设愉悦情境,引发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提倡手法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学生的情感态度体现在课堂学习的全过程。一堂好课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某个知识点、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更应该是一个创新的思维起点,一根创新神经的启动。好的教学的标志是:能够促进有效学习的进行。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的兴趣,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教学中不应该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要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要过早地将概念“符号化”,要延长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经历“非正式定义”阶段;教学中不追求“统一化”和“最佳化”,而应当致力于“多样化”、“合理化”,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物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往往不止一个。比如:测定物体的密度,测定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在不限制仪器和知识范围的情况下,测定方法都有很多种,每个方案自成一体,多个侧面应用物理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应多提出一些类似的开放性问题,请学生做多方向思考,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发散性的目的。所以,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弹性原则,不必对每一位学生强求一律,应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差异的存在,允许同一问题不同程度的理解和不同层面、不同方法的解决。 三、引导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 多年来,传统的教学一直习惯于单一枯燥的接受式,解决问题时常常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苦于在机械训练中记忆和模仿,这样学生的精神因素得不到充分调动,感受不到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新标准已经把过去教学中的许多演示实验,例如阿基米德原理、欧姆定律的演示等,明确写成了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归纳出规律,呈现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对于多数探究活动来说,探究的过程比探究的结果更重要。在探究活动中,不要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还没有进行足够的思考时草率得出结论。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应该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 四、合理使用多媒体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基础,学生在实验室完成一些必备的、基础的、重要的分组实验后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一些其他的探究和自主学习。下面举一些教学中的实例来说明这个观点。例如:在我校建立的以计算机为平台的“物理实验室”中,可以将零碎的各种用电器元件(电灯、电阻、变阻器、电容、电铃、电磁铁等等)以及各种不同型号的电源、开关分别放在不同类别的栏目里面,探究的时候教师只要把需要的元件往平台上拖拽,就可以很快地组成各种简单或者复杂的电路图。这样比较在黑板上作图而言,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教师身上,而且可以当场演绎连接实物图的全过程,给学生留下正确的、形象生动的印象,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课堂效率。 五、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物理学习的创造性。 新标准认为:教与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新理念指导下,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已有的具体学习经验,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中应该多做“试一试”、“动动手”之类的随堂小实验,通过观察和感受使学生受到启发并归纳出结论。还应该让学生多做一些家庭小实验。新课程的教育教学已经不再仅限于学校、教室、课堂、大纲和课本的严格范围之中,教师也不是仅限于三尺讲台之内的高谈阔论,而是需要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材中有许多的小实验,我们应充分加以应用。可要求学生设计一些小实验,验证课堂学习的物理规律或者应用物理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学完电路后,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外实验,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寝室的电路,进门时开灯,然后到书桌边使用台灯,同时第一个灯熄灭,达到节约用电的目的,达到方便的用途,符合现代人“以人为本”的创新精神。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积极讨论,主动实践。有的采用局部短路法,有的采用双触开关,有的采用单刀双掷双控,都能很好地满足我们的设计要求。学生体会到了生活、生产中许多地方可以进行人性化的设计和改造,找到了创新的动机和源泉。 总之,要优化物理课堂教学,我们应不断探索与创新,通过对物理课堂教学的改革,对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创新,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