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朗《美学原理》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名校考研真题

第1部分名校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题

1.味[北京师范大学2012研]

答:“味”是中国传统的一个美学范畴。最早使用这个美学范畴的是老子。“淡乎其无味”是老子对“道”的理解,恬淡的味是最高的味。后来陶潜、王维、司空图、梅尧臣、苏轼等人都延伸发展了这种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美学史和中国艺术史的一种审美趣味和审美风格——平淡。

2.情象[北京师范大学2012研]

答:情象是意境系统里的一种象。情象有别于意象、心像、言象等。它分别对应原初状态里的象和再生状态的象。原初状态的情象是指作者在创作准备时灵感来临发生的情思与境象的相容。情是精魂,象为形质。无情,象不生;无象,情无附着。再生状态的情象是指经过文字的创造而凝结成言象后的新情象,不同于原初状态的情象,它更加凝练,是读者接受的新情象。

3.审美活动[北京师范大学2012研]

答: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它存在于人类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审美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三个特点:首先,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其次,人的审美中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最后,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从

根本上说,审美活动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4.形与神[中国传媒大学2012研]

答:形与神是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之一,即外在形象和内在的精神本质。最早出自东晋顾恺之《摹拓妙法》中“以形写神”之说。他认为神应以形为依据,如果仅仅形似而不能反映出绘画对象的特有神气,还算不上成功。对于人物的描绘,他十分注意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与表情动态的一致性与复杂性。后来将形与神应用到批评文学文本的形象和内涵,影响深远。

5.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传媒大学2012研]

答:“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是中国美学史上代表性理论。“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外师造化”明确现实是艺术的根源,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初步阐明艺术与现实间的关系,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从本质上讲,此说不是简单的再现与模仿,而是更重视主体的抒情与表现,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

6.直觉即表现[中国传媒大学2012研]

答:“直觉即表现”是表现主义美学的核心命题,由意大利克罗齐在1902年出版的《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克罗齐认为直觉就是见到一个事物时不假思索,不审意义,只领会该事物的意象的一种认识活动,它可以不依赖于概念赋予无形式的物质以形式。直觉活动能创造出表现人的主观感情的个别意象,直觉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表现也总是一种直觉,是赋

予所感觉到的东西以形象形式。直觉所表现的是主观的情感,一切直觉都是抒情的表现。该观点对以后的科林伍德、荣格等西方美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对西方美学起了推动作用。

7.席勒式与莎士比亚化[中国传媒大学2012研]

答:席勒式与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在《致斐?拉萨尔》信中,针对拉萨尔在剧本的观念图解式提出的文学理论观点。“席勒式”主要是指在作品中缺少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只追求抽象的时代精神,以致人物变成了这种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马克思所维护的是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规律,反对的是唯心主义的观念化的倾向。“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提出的关于莎士比亚戏剧创造中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莎士比亚化”是对现实主义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创作规律的形象化表述,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科学世界观对莎士比亚创作经验和创作特点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

8.《画理探微》[北京大学2011研]

答:《画理探微》是中国现代美学家邓以蛰所著的美学著作。该书从美学、哲学上分析和论述了中国绘画与历史,并提出了一个历史与理论相结合的中国绘画美学体系的架构。

9.实践美学[北京大学2011研]

答:实践美学是中国当代美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学派,李泽厚为其学派的代表。李泽厚在20世纪50年代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认为美一方面是客观的,另一方面又离不开人类社会,美是客观的社会生活属性。实践美学的理论含义有四个方面:①实践是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根本标志的物质生产实践,亦即人类能动地探索、征服、改造客观

世界的主体性实践;②实践是美学研究的根本基础;③实践就是自然的人化;④美与美感都是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诞生出来的,是社会历史的成果。

10.移情说[北京大学2011研]

答:“移情说”是在西方现代美学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也是心理学美学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是“移情说”的主要代表和创立者,他真正从心理学出发,对移情说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立普斯的“移情说”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把审美对象与审美欣赏都视为同一个自我,即没有自我的欣赏、没有自我的移情,也就没有美的对象。移情现象是一种“外射”作用,即把我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它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11.距离说[北京大学2011研]

答:“距离说”,又称“心理距离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美学家布洛提出的美学理论。它要求人们自己与外物分离。“距离”这种审美现象完全是超脱人的实用功利目的的,从实际生活中超脱出来,与宇宙人生保持一定的距离,冷静地、客观地观察事物,即客体才成为审美的客体,才有对客体的审美的欣赏,在欣赏中才有审美的愉快。因此“心理距离”是产生美与美感的根源。“心理距离说”成为心理学美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12.审美态度[中国传媒大学2011研]

答:审美态度是指人们在从事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时所持的一种态度。即人们在观赏自然景色,观看绘画、电影、戏剧,朗诵诗歌,欣赏音乐时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审美活动要求主体从日常现实生活中脱离出来,保持与实用功利无关的态度。审美态度就是人

们在审美活动进行之初的特殊的心理状态。这种态度既不同于实用态度,又不同于科学态度。它与实用态度的不同表现在:它并不是致力于为下一步的行动和行为去进行准备,也不关心下一步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更不构成达到这个目的手段,一旦把注意力转移到实用生活目的时,审美态度便不再存在了。

13.悲剧[中国传媒大学2011研]

答:悲剧是戏剧的主要类别之一。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为基本内容。悲剧描写的主人公在为其所从事的事业,所进行的活动及追求美好理想与未来的过程中,或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合理,遭受邪恶势力的迫害,或由于生活环境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或由于性格的矛盾、思想的软弱、行动的失误等,最终以失败或死亡告终,从而“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激起人们的同情、崇敬,产生出一种悲愤的力量。在文学史上,根据酿成悲剧的不同原因,常将悲剧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等。

14.《美育书简》[中国传媒大学2011研]

答:《美育书简》是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的代表作。追求人类本性的完善,提倡理性的自由是席勒美育思想的核心。作者鉴于他所处的时代“上层腐朽,下层粗野”的状况,认为当时的人是不完整的分裂的人。这种分裂的人身上存在着两种冲动,即形式冲动和理性冲动。前者的对象是生活,它占有、享受,被官能所控制,是被动的,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是自然人;后者的对象是形象,它要的是秩序和法则,受思想和意志的支配,是主动的,处于这种状态是理性人。但二者各有强制性,不能直接结合,故要是二者结合,人从自然人走向理性人,中间必须要有一座桥梁,这便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能使人恢复健康、赋予人美的心灵、充

当人性的教师,它使得感性与理性、物质与形式等对立都结合起来,从而克服人的分裂状态。

15.世界文学[中国传媒大学2011研]

答:世界文学是指由各民族文学互相交流、互相借鉴而融汇发展形成的世界性的文学,与民族文学相对。世界文学这一概念最早由歌德提出。他于1927年与爱克曼谈话时,说自己读了中国小说《好逑传》得到的启示,认为世界文学的时代已经到来。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社会经济的角度也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在《共产党宣言》中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世界文学”的形成。对“世界文学”的概念有两种理解:今后的文学产品越来越世界化。现代世界,由于交通便利和传播媒介手段的现代化,尤其是全球信息网络的开通,以及语言障碍的渐次破除,整个人类文化已连为一体;由于将人类各民族的文学遗产看作是世界的公共财产,这样文化的民族性渐次让位给世界性。

16.形式美[北京大学2010研]

答:形式美是指自然、生活、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及其有规律的组合所具有的美。它的特点是形式美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形式美与美的形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美的形式不能脱离美的内容,而形式美对美的具体内容带有相对独立性;形式美概括了美的形式的某些共同特征,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形式美所体现的内容是间接的、朦胧的;形式美和自然的物质属性、规律有着紧密联系。

17.实体[北京大学2010研]

答:实体是一个哲学概念。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认为变化着的事物有一种永恒不变的基础,就是实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体就是永远运动着和发展着的物质,它是有可区别

叶朗《美学原理》配套题库(优美与崇高)【圣才出品】

第9章优美与崇高 一、名词解释 1.优美 答:优美是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提出的美学概念。“美之为物有二种:一曰优美,二曰壮美。”优美是一种美的类型,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核心是和谐。从美感上看,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2.崇高 答:崇高,又称为壮美,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 3.审美范畴 答:审美范畴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形成的、能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审美现象的一些最基本最普遍的概念。审美范畴一般是经过高度概括的“大风格”。不能随意添置,无限增多。不同的文化圈发育了自己的审美文化,每一种审美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形态。不同的审美文化之间,有着因文化的价值取向、最终关切的不同而带来的重大区别。如果说,艺术

风格反映了不同艺术的意象的风格,那么,审美范畴则是文化的“基本意象”的风格。文化作为一种生命现象,有着自己的基本意象。用黑格尔的话来说,这种基本意象是这种文化的“理念”的感性显现。而审美范畴就是这一“基本意象”的风格。如古希腊文化“基本意象”的代表是神庙和神的大理石雕像,它们体现了“优美”这一属于希腊文化的“大风格”。 4.反思判断力 答:反思判断力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美学观点。康德对“判断力”了解的意义在于“反思判断”,这是康德之前从未有人使用过的。“反思判断力”就是审美和审目的的两种判断力。反思判断力取代了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理性理念的“图型”的说法,并且通过审美判断力奠基起来的合目的性原则,并成为作为高级认识之一的判断力的先天原则。因此,反思判断力对科学的真正确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反思批判力在知解力与理性之间起桥梁作用。 5.直觉即表现 答:“直觉即表现”是表现主义美学的核心命题,由意大利克罗齐在1902年出版的《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克罗齐认为直觉就是见到一个事物时,不假思索,不审意义,心中只领会该事物的意象这样一种认识活动,它可以不依赖于概念赋予无形式的物质以形式。直觉活动能创造出表现人的主观感情的个别意象,直觉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表现也总是一种直觉,是赋予所感觉到的东西以形象形式。直觉所表现的是主观的情感,一切直觉都是抒情的表现。该观点对以后的科林伍德、荣格等西方美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对西方美学起了推动作用。

美学原理叶朗复习提纲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 绪论 1 美学学科名称的提出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提出Aestheica。美学史上把这一年作为鲍姆加通正式提出美学学科概念的时间。 2 我国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50年代到60年代的一场美学大讨论。讨论问题:美的本质,即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哲学的角度才是正确的) 蔡仪美是客观的(美是典型) 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 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缺陷(消极作用) 1)对朱光潜的批判,有很大的片面性:否定了朱光潜对中西美学融合的有益探索,同时也全盘否定了西方近现代美学。 2)把美学纳入认识论的框框,用的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对中国美学的理论建设产生了消极作用。 3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 4美学的学科性质美学是哲学 1)美学是一门人文科学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生活的世界,包括人的意义世界和人的价值世界,这里表现了美学两个特点:美学与人生联系紧密;美学与民族文化传统联系紧密。)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美学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鲍桑葵《美学史》 美学是哲学,是理论,哲学思维。美学不是一般的审美意识,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3)美学是一门交叉科学 美学与艺术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4)美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 纵观东西方的美学发展,我们至今还找不到一个体现21世纪时代精神的、体现文化大综合、真正称得 上是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美学体现还需要建设、创造,需要国际学术界的共同努力。 第一章 柏拉图对美的定义 柏拉图认为“美本身”是一种绝对的美,“这种美是永恒,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这个“美本身”就是美的“理念”,这种理念是客观的,而且先于现实世界中的美的东西而存在。美是理念是指: 1)美的本质不在自然事物,而在理念,理念是自存自在的,因此是永远没有变异和发展的。事物的美是由于理念的参与所形成的。 2)理念因为其所包含的内容外延不同,分成许多层次,美也有很多等级。 3)绝对美是美的本体,是美的最完全体现,至美也是至善的。 4)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乃是由于美本身。 柳宗元的命题的理解 柳宗元命题是:“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理解:1)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造性。 2)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 3)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段,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总而言之,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都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美学原理大纲

湖北大学 美学原理 (0504200103代码不知道) 教学大纲 (第x版) 艺术学院 美术学系 2010年5月

前言 一、大纲编写依据 为了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面向 21 世纪的高质量的艺术人才。湖北大学院积极调整课程结构、强化教学内容改革,根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教体艺〔2005〕2号)文件中对现有专业进行的明确调整,及对修订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制定此《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二、课程目的 “美学”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美学是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美的产生与发展,美的本质与形态,美的类型,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心理素质,美感的差异性、普遍性,审美主体的提高(美育),从而提高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美学理论知识分析、评论、鉴赏文学艺术的美、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的美,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具体教学目标为: 1、了解与美学理论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美学理论中的一般概念、原理、原则及有关知识。 2、理解美学理论和方法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原则及相关的学术思想观点。 3、掌握重要美学理论和方法中的基本观点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课外自习、图片观摹等相结合;课前提供参考书目,每章后布置思考题。本课程以哲学为基础,力求运用唯物辩证法,明晰地讲授,实事求是的鉴评。 四、适用对象 美术学专业、设计学专业。 五、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或相关课程) 本课程与第二学期开设的《中国美术史》,与第三学期期开设的《外国美术史》、第五学期开设的《美术鉴赏与批评》课程形成知识内容衔接。 六、课程性质 必修。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技术美)【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 第8章技术美 一、名词解释 技术美(功能美) 答:技术美作为一种与功能相联系的美,主要针对工程技术的美。技术产品作为审美价值的承担者,它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产品具有使用目的,它依照这个目的有效地发挥它的功能。产品的功能作为内在的活动,通过相应的形态表现出来,产品内容与它外在化的形象相互交融统一,就构成了技术美。产品的技术美并不是产品物质的功能的适用性本身,因为适用性本身是是中使用价值,它是功利判断的依据,而不是审美的依据。表现着社会前进的历史内容。正如李泽民所说着中前进的社会目的性成了对象合规律性的形式。也就是说,在技术美中所包含的是善的形式和真的内容。这就是区分于艺术美的基本点。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技”与“道”是艺术创造中的重要因素?“技”与“道”的关系是什么? 答:(1)“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概念,而艺术操作是艺术意象生产的重要方面。 (2)“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不掌握这些技能和技巧,就不可能进入自己的艺术创作过程将自己孕育的意象物态化。因此,它们是艺术创作中不可逾越的环节。 (3)“技”与“道”中,技侧重于技巧、技能方面,而道则侧重于艺术意象创造和传达中无碍和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 (4)“技”与“道”是相互依赖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5)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是技与道之间界限消除。 2.谈谈你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解。 答:日常生活审美化指在当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对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有一种直觉的审美追求,就是对大审美经济时代或体验经济时代的一种描述。日常生活审美化本质上乃是通过商品消费来产生感性体验的愉悦。最美好的生活应该是使人产生完整的愉快体验的生活,大审美经济时代人们越来越多的追求一种精神享受,追求一种快乐、幸福的体验,追求一种审美气氛。 三、论述题 结合现代艺术实践,谈谈艺术与技术的关系。 答:艺术需要技术的支持,又在技术的基础上表现着思维与情感。而技术则是功能与理性的良好表述,它的不断更新又为艺术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多样性。以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为例,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1)技术与艺术是相辅相成的 在影视中,技术的基础性支持使得艺术的表现成为可能;艺术的指导性为技术提出新的要求与发展方向。虽然最初人们发明能够记录影像的工具只是为了纪实与传播,但是,随着人们对美的追求标准的不断提高,艺术应运而生。艺术诞生之后,便有了艺术的思维与创造方式。人们运用这些方式创造出思维的成果,之后便又需要技术去实现它。艺术对技术不断提出新层次的要求,技术便沿着这条路不断有新的发展。而当一项新技术被发明出来,人们就会再次思考它能够衍生的艺术成果。二者就这样相互促进,交替成长。 ①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对电影艺术的积极影响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优美与崇高)【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 第9章优美与崇高 一、名词解释 1.优美 答:优美是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提出的美学概念。“美之为物有二种:一曰优美,二曰壮美。”优美是一种美的类型,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核心是和谐。从美感上看,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从市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2.崇高 答:崇高,又称为壮美,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 3.审美范畴 答:审美范畴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形成的、能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审美现象的一些最基本最普遍的概念。审美范畴一般是经过高度概括的“大风格”。不能随意添置,无限增多。不同的文化圈发育了自己的审美文化,每一种审美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形态。不同的审美文化之间,有着因文化的价值取向、最终关切的不同而带来的重大区别。如果说,艺术风格反映了不同艺术的意象的风格,那么,审美范畴则是文化的“基本意象”的风格。文化

作为一种生命现象,有着自己的基本意象。用黑格尔的话来说,这种基本意象是这种文化的“理念”的感性显现。而审美范畴就是这一“基本意象”的风格。如古希腊文化“基本意象”的代表是什么庙和神的大理石雕像,它们体现了“优美”这一属于希腊文化的“大风格”。 4.反思判断力 答:反思判断力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美学观点。康德对“判断力”了解的意义在于“反思判断”,这是康德之前从未有人使用过的。“反思判断力”就是审美和审目的的两种判断力。反思判断力取代了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理性理念的“图型”的说法,并且通过审美判断力奠基起来的合目的性原则,并成为作为高级认识之一的判断力的先天原则。因此,反思判断力对科学的真正确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反思批判力在知解力与理性之间起桥梁作用。 5.直觉即表现 答:“直觉即表现”是表现主义美学的核心命题,由意大利克罗齐在1902年出版的《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克罗齐认为直觉就是见到一个事物时,不假思索,不审意义,心中只领会该事物的意象这样一种认识活动,它可以不依赖于概念赋予无形式的物质以形式。直觉活动能创造出表现人的主观感情的个别意象,直觉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表现也总是一种直觉,是赋予所感觉到的东西以形象形式。直觉所表现的是主观的情感,一切直觉都是抒情的表现。该观点对以后的科林伍德、荣格等西方美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对西方美学起了推动作用。 二、简答题

尔雅美学原理2016课后答案

美学历史及20世纪中国美学概况 【单选题】宗白华认为,中国形而上学属于()的体系。 A、唯美 B、生命 C、唯心 D、意趣 我的答案:B 2 【单选题】美学研究的对象是()。 A、美好事物 B、积极事物 C、审美活动 D、美丽景色 我的答案C 【单选题】集中反映朱光潜先生致力于中西美学融合的是()。 A、《诗论》 B、《西方美学史》 C、《美学散步》 D、《判断力批判》 我的答案:A 4 【判断题】中国古代是不存在美学的。()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 【判断题】离开人的生活世界而专注于语义分析,会从根本上取消美学。() 我的答案:√ 美学研究的对象及学科性质已完成成绩:80.0分 1 【单选题】()不属于文化大综合内容。 A、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综合 B、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结合 C、19世纪学科精神和20世纪学科精神的结合 D、以上都不对 我的答案:B 得分:20.0分 2 【单选题】下列关于审美活动描述正确的是()。 A、是人类可有可无的精神文化活动 B、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生存活动 C、是人性的一项基本价值需求 D、是美学研究的意义所在 我的答案:C 得分:20.0分 3 【判断题】美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

我的答案:√ 4 【判断题】艺术美、社会美和自然美都是无所不在的。()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 【判断题】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就是艺术活动。() 我的答案:× 为什么与如何学习美学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审美活动的核心是()。 A、美好事物 B、审美经验 C、人生体验 D、以上都不对 我的答案:B 得分:20.0分 2 【单选题】很多学者写出来的文章都平平淡淡,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 A、风向感 B、原始素材 C、创新意识 D、理论感

美学原理 叶朗(选修)期末上机考试试题及答案

题目类型题目标题(共101道题) 1.单选审美能力又叫什么?审美鉴赏能力体验人生的能力 2.单选美育主要是什么?人(精神)的最高层面,可以提升人生的境界 3.单选主张建立一个公立的胎教院的是谁?蔡元培 4.单选“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诸外物者,皆须臾之物。”是谁说的?王国维 5.单选“比起近代的西方人来,我们中华民族更接近古代的希腊人,因此,更自然、 更健康。”选自?博雷 6.单选小说《项链》是谁的作品?莫泊桑 7.单选“时尚使得莎士比亚每一个剧本中有一半不适合我们时代的美的欣赏”是谁说 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8.单选郑板桥是哪个朝代的著名画家?清代乾隆年间 9.单选《伊利亚特》是谁的史诗?荷马 10.单选雕塑《思想者》是谁的作品?罗丹 11.单选《生活与美学》是俄国哪位作家的作品?车尔尼雪夫斯基 12.单选《美学散步》是谁的作品?宗白华 13.单选“一个塑像的美绝不可能超过一个活人的美,因为一张照片绝不可能比本人更 美”是谁说的?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 14.单选“没有世界的自我是空的,没有自我的世界是死的。”是谁说的?梯利希 15.单选“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是谁说的?王阳明 16.单选叶朗认为非常重要的“现在不缘过去作影,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 是谁说的?王夫之 17.单选“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是谁说的?王夫之 18.单选名著《文心雕龙》的作者是?刘勰 19.单选现象学的创始人是?胡塞尔 20.单选西方传统哲学中“真正的世界”有三种表现形态: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基督 教的“彼岸世界”以及谁的“物自体的世界”?康德 21.单选“气味要比景象和声音更能拨动你的心弦”是谁说的?吉普林 22.单选《我的人生故事》的作者海伦·凯勒是哪个国家的人?美国 23.单选《没有地址的信》作者是?普列汉诺夫 24.单选名著《艺术哲学》是由法国哪位作家写成的?泰纳或丹纳 25.单选“去蔽、澄明、敞亮”是谁的主张?海德格尔 26.单选“作《金瓶》者,必曾于患难穷愁,人情世故,一一经历过,入世最深,方能 为众脚色摹神也”是谁说的?张竹坡 27.单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李清照哪首词中的语句?《醉花阴》 28.单选《大趋势》的作者是?约翰。奈斯比特和多丽丝奈斯比特 29.单选最早明确提出“创意产业”的是哪个国家?英国 30.单选《二十四诗品》的作者是谁?唐。司空图 31.单选悲剧《俄狄浦斯王》是谁的作品?索福克勒斯 32.单选曹雪芹美学思想的核心是?情 33.单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红楼梦》中谁写的诗?林黛玉 34.单选“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 选自?红楼梦《红豆词》贾宝玉 35.单选“冷月葬花魂”是对谁一生的写照?林黛玉 36.单选“众神为了怜悯人类——天生劳碌的种族,就赐给他们许多反复不断的节庆活

美学原理期末重点叶朗版本

简答题: 1、试对美感的特征作出综合描述。 “无功利性” “无功利性”的根源来自审美意象的“超越性”。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不再是单个的“自我”,而是超越了主客二分的“真我”,审美对象也不再是物理的、逻辑的外物,而是超越了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本然之物,在这种物我两忘,浑然一体的意象世界中,不会产生直接的实用功利,但是却可以使主体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 “直觉性” 即审美直觉。直觉存在于瞬间感兴之间,不假思索,不掺杂推敲考量,是超逻辑、超理性的“现成”。审美直觉是“一触即觉”,超越了知识伦理,是一种审美的体验。虽然“直觉性”必须在超理性的感悟下勃发,却离不开审美主体心中久已积淀下的对历史人文,宇宙人生的感悟和意会。所以审美直觉中含有理性的成分,美感中也渗透着“思”。 “创造性” 来源于美感产生于审美活动之中。美和美感同一于审美活动,美感创造的世界就是意象的世界,就是充满意蕴,生机勃发的世界。这样的世界是审美主体的情感付之于物,情景交融,并发挥想象而孕育出的。被照亮的意象世界因审美主体的不同而具有唯一性和独创性。 “超越性” 是对个体有限生命的超越,是与一切外物相隔离的“自我”的超越,是对外在于人的实体化的超越,是对主客二分的超越,是对人生有限意义的超越。这种超越为审美主体带来了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当美感的这种超越性将审美主体带入宇宙人生的妙悟之中,便具有了一种庄肃穆,敬畏玄邈的神圣感。 “愉悦性” 同样根源于美感的"超越性”。美感所带来的愉悦性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在审美活动中,由于超越了主客二分,超越了自我,审美主体不再受世俗的羁绊,从而将整个身心遨游于自然,感悟古淡幽溁的天人合一。在与宇宙的共鸣、妙合之中,审美主体于心灵之上产生了幸福感和满足感,这便是美感的愉悦性带给主体的“非常微妙的复合的情感体验”。 2、略述美的领域及其表现。 美依据存在领域来分类,可以分为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 自然美:自然美的本体是审美意象。 社会美:社会美是社会生活领域的意象世界,它也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 艺术美:艺术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即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 3、略述叶朗美学思想的主要容。 人生的艺术化,就是追求审美的人生。审美的人生是诗意的人生、创造的人生、爱的人生。诗意的人生就是用审美心胸来照亮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体验它的无限意味和情趣,享受“现在”。创造的人生,就是一个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高度发挥,显得五彩缤纷,充满意义和价值。爱的人生是感恩的人生,有一种拥抱一切的胸怀和对每个人以至万事万物的爱。 4、艺术形态在不同时代经过哪些发展阶段。 艺术这个概念是历史的产物,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含义。中国古代中的“艺”(“六艺”:礼、乐、书、数、射、御),实际上指的是“技艺”,是从实用角度讲的人们必须具备的一些生存技能。在西,Arts最初也指技艺,如在古希腊时期的木匠、铁匠、外科手术等技艺,都是人生存的一些基本技能。 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自由的艺术”,即“自由的人的艺术”,是一个整合概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悲剧与喜剧)【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 第10章悲剧与喜剧 一、名词解释 1.悲剧 答:悲剧是戏剧的主要类别之一。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为基本内容。悲剧描写的主人公在为其所从事的事业,所进行的活动及追求美好理想与未来的过程中,或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合理,遭受邪恶势力的迫害,或由于生活环境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或由于性格的矛盾、思想的软弱、行动的失误等,最终以失败或死亡告终,从而“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激起人们的同情、崇敬,产生出一种悲愤的力量。在文学史上,根据酿成悲剧的不同原因,常将悲剧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等。 2.古希腊悲剧 答: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典活动。戏剧大都取材于神话、英雄传说和史诗,所以题材通常都很严肃古希腊悲剧主要不是写悲,而是在于表现崇高壮烈的英雄主义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古希腊悲剧“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悲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之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悲剧中描写的冲突往往是难以调和的,具有宿命论色彩。

3.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 答: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是其在《诗学》一书对古希腊悲剧冲突的本质进行的界定。此说突破了希腊传统观念中悲剧冲突起因于命运的说法。亚里士多德把悲剧作为科学认识对象,认为理想的悲剧人物应该是犯错误、有弱点的好人,“他不以美德或正义著称”,但“他之所以陷入否运,并非因其邪德败行,而是由于‘错误’(即过失)。”他甚至认为悲剧描写“穷凶极恶的人由泰运陷入否运”也是不恰当的,因为“穷凶极恶的人”本来就应该受到惩罚,难以唤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过失”可以包括两种:一是判断不明的错误,如俄底浦斯;二是道德选择的错误,如美狄亚。 二、简答题 1.什么是悲剧?悲剧的本质何在? 答:(1)悲剧 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在这里它不仅作为一种戏剧的种类,而是一种美学的范畴。悲剧的崇高特征,是通过社会上新旧力量的矛盾冲突,显示新生力量与旧势力的抗争。在严重的实践斗争中显示出先进人物的巨大精神力量和伟大人格。 (2)悲剧的本质 悲剧的本质在于客观现实中的矛盾冲突,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这种冲突具有客观必然性。 ①“历史的必然要求”,是指那些体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人的合理要求、理想以及在实践中所体现的人的优秀品质等等。 ②“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上述的人的合理要求、理想等未能实现。这两方面的矛盾冲突是悲剧的本质所在。

美学原理笔记

绪论什么是美学 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 美学: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于1750年首次提出,但西方美学历史并不是由此开始的,东西方美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多数学者认为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开始。 从来没有哪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古代美学》 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古代美学》 二.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轮廓 第一段近代: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主要是介绍德国美学,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他主要受叔本华等人的影响。蔡元培提倡美育的教育,蔡元培1975年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 第二段现代: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朱光潜,宗白华) 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特点 一.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的转变 二.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朱光潜发表的影响深远的书(谈美,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两部详细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心理学。60年代又写了两卷西方美学史。在《诗论》这本书中,朱光潜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诗律的道路,做了探索分析。《诗论》是一本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著作。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在中国美学,认为中西形而上学分数两个体系:西洋是唯理的体系(),中国是生命的体系(本体论、价值论) 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宗白华 宗白华写了《美学散步》 丰子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普及工作。 第三段当代:最突出景象:两次美学热潮(一次为五六十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吕荧、高尔太主张美是主观的,朱光潜主张没事主客观的统一,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另一次为改革开放之后,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反思,出现了文化热) 1956年美学大讨论的缺陷:1.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左”的教条主义片面性

叶朗《美学原理》配套题库(1-15章)【圣才出品】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审美活动 答: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它存在于人类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审美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三个特点:①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②人的审美中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③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2.美学 答: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二、简答题 1.学习美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学习美学应注意的问题有: (1)学习美学时要自觉联系自身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实践理解美学理论; (2)要掌握正确的哲学思考方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3)要结合人类历史,尤其是审美实践的历史、审美创造的历史、美学自身的发展史; (4)要边学习边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

2.美学的对象是什么?在美学讨论中涉及哪些主要内容? 答:(1)关于美学研究的对象问题的四种不同意见 ①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研究人的情感即感性认识的学科。 ②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 ③车尔尼雪夫斯基批判黑格尔派美学观点,同时非常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强调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 ④近代心理学美学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的学科,如“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等。 (2)美学对象研究中涉及的一些主要内容 ①美的问题 包括研究美的普遍本质,即决定各种美的事物成为美的原因是什么。从哲学基础上研究美究竟是主观的、客观的,还是主客观的统一等等。美和真善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美有无客观规律可寻,美的根源、特征、形态以及美的相对性和美的客观标准如何统一理解等等。 ②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 如研究美感不同于科学认识、伦理道德认识的特点。美感与快感的联系和区别,美感中各种心理因素如知觉、想象、情感和理性的关系,这些都是属于审美心理学。 ③艺术问题 有两种情况且都是结合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这个美学中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的: a.对艺术的本质、创作、欣赏批评作全面的研究,即从哲学上研究艺术的一般规律; b.侧重于研究艺术美的问题。 ④美育问题 a.包括美育的本质特征、任务以及美育的实施。 b.美育是为了培养审美主体,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以便更好地去创造美。

美学原理 期末考试答案(叶朗)

《美学原理》期末考核在线答题 一、选择题(60分) 1、《人间词话》是谁的名著? (3分) ? A.王国维 ? B.梁启超 ? C.叶朗 ? D.朱光潜 2、对中国近代美学影响最大的三位人物是梁启超、国维与谁? (3分) ? A.叶朗 ? B.朱光潜 ? C.胡适 ? D.蔡元培 3、50年代前后的美学大讨论是以批判谁的美学观点为中心的是? (3分) ? A.朱光潜 ? B.梁启超 ? C.王国维 ? D.蔡元培 4、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统一的学者是? (3分) ? A.朱光潜 ? B.叶朗 ? C.李泽厚

? D.蔡元培 5、中国古代诗歌中沉郁之美指的是? (3分) ? A.王国维 ? B.李白 ? C.杜甫 ? D.李贺 6、“事物的实在是事物的作品,事物的外观是人的作品。”是谁说的? (3分) ? A.王羲之 ? B.王国维 ? C.杜甫 ? D.席勒 7、“没有世界的自我是空的,没有自我的世界是死的。”是谁说的? (3分) ? A.梯利希 ? B.席勒 ? C.黑格尔 ? D.汤因比 8、叶朗认为非常重要的“现在不缘过去作影,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是谁说的? (3分) ? A.王夫之 ? B.王阳明 ? C.顾炎武

? D.黄宗羲 9、“去蔽、澄明、敞亮”是谁的主张? (3分) ? A.席勒 ? B.费尔巴哈 ? C.黑格尔 ? D.海德格尔 10、“气味要比景象和声音更能拨动你的心弦”是谁说的? (3分) ? A.席勒 ? B.海德格尔 ? C.吉卜龄 ? D.费尔巴哈 11、小说《项链》是谁的作品 (3分) ? A.莫泊桑 ? B.福楼拜 ? C.巴尔扎克 ? D.大仲马 12、《生活与美学》是俄国哪位作家的作品? (3分) ? A.普列汉诺夫 ? B.伏尔泰 ? C.车尔尼雪夫斯基

美学原理 期末考试答案叶朗

《美学原理》期末考核在线答题一、选择题(60分) ) 、《人间词话》是谁的名著?(3分1? A.王国维?梁启超B.? C.叶朗? D.朱光潜 分) (32、对中国近代美学影响最大的三位人物是梁启超、国维与谁?? A.叶朗?朱光潜B.?胡适C. ? D.蔡元培 (3年代前后的美学大讨论是以批判谁的美学观点为中心的是?分) 3、50? A.朱光潜? B.梁启超?王国维 C.?蔡元培D. ) 4、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统一的学者是?(3分? A.朱光潜?叶朗B.?李泽厚C. ?蔡元培D. (35、中国古代诗歌中沉郁之美指的是?分) ? A.王国维?李白B. ? C.杜甫?李贺D. ”6、“事物的实在是事物的作品,事物的外观是人的作品。是谁说的?(3分) ?王羲之A.? B.王国维 ?杜甫C. ? D.席勒”是谁说的?) (3分“7、没有世界的自我是空的,没有自我的世界是死的。?梯利希A.?席勒B.? C.黑格尔 ? D.汤因比 ) ”8、叶朗认为非常重要的“现在不缘过去作影,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是谁说的?(3分?王夫之A. ?王阳明B.?顾炎武C. ? D.黄宗羲9、“去蔽、澄明、敞亮”是谁的主张?) (3分?席勒A.?费尔巴哈B.? C.黑格尔 ? D.海德格尔 分) ”“气味要比景象和声音更能拨动你的心弦是谁说的?(310、? A.席勒 ? B.海德格尔? C.吉卜龄? D.费尔巴哈 (3、小说《项链》是谁的作品分) 11? A.莫泊桑? B.福楼拜?巴尔扎克C.?大仲马D. ) 12、《生活与美学》是俄国哪位作家的作品?(3分?普列汉诺夫A. ?伏尔泰B.?车尔尼雪夫斯基C. ?泰纳D.”天生劳碌的种族,就赐给他们许多反复不断的节庆活动,借此消除他们的疲劳——13、“众神为了怜悯人类分) 是谁说的?(3? A.泰纳?伏尔泰B.?苏格拉底C.? D.柏拉图 分) (314、名画《向日葵》是谁的作品?? A.毕加索?梵高B.? C.齐白石

2016美学原理考试答案 叶朗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非鲁达定说不出此语,非此语定写不出鲁达”是()的评语。(1.0分) 1.0分 ?A、 鲁迅 ? ?B、 俞伯平 ? ?C、 胡适 ? ?D、 金圣叹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2 冯友兰的将人生境界分为四个品位,不包括()。(1.0分) 1.0分 ?A、 功利境界 ? ?B、 道德境界 ? ?C、 天地境界 ? ?D、 生物境界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3 宋明理学家主要强调()。(1.0分) 1.0分 ?A、 处于特定历史情景中的人的美 ?

?B、 人体美 ? ?C、 心灵美 ? ?D、 人的风姿与风神美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4 以下对美育的说法错误的是()。(1.0分) 1.0分 ?A、 美育不应该孤立起来进行,应该和提高一个人整体的文化教养结合在一起进行。? ?B、 在美育的实施过程中要十分关注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对他的心灵的深刻影响。? ?C、 美育是通过维护每个人的精神和谐来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 ? ?D、 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5 美感具有超理性的性质是指美感的()。(1.0分) 1.0分 ?A、 无功利性 ? ?B、 创造性 ? ?C、 直觉性 ? ?D、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6 高峰体验是由谁提出的?()(1.0分) 1.0分 ?A、 欧亨利 ? ?B、 马可波罗 ? ?C、 马克吐温 ? ?D、 马斯洛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7 人的灵魂美属于()。(1.0分) 1.0分 ?A、 人体美 ? ?B、 人的风姿与风神美 ? ?C、 处于特定历史情景中的人的美 ? ?D、 心灵美 ?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8 认为休闲“天下之乐孰大于是”的是()。(1.0分) 1.0分 ?A、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沉郁与飘逸)【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 第12章沉郁与飘逸 一、名词解释 1.沉郁 答:沉郁,文学风格的一种,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重要概念,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这里的“沉”,是就情感的深沉而言;“郁”,是就情感的浓郁、忧愤而言。深厚是沉郁的根本。沉郁作为一种文学风格,首先表现为一种文字特质,它古拙苍重悲凉,而非姿质冶丽。譬之于人物,它有如老僧的饱经沧桑、心纳万境。盖只有当诸法纯熟后,方能沉着而写,其笔划的质性,便也如刻如铸,间用躁笔,如抽茧丝,惟有深于篆、隶者,方能解此。世人在杜甫的诗中最易体会那种慷慨悲凉、抑塞磊落之气。其次,沉郁更是一种心境,是身陷困境的个人体验,其深深的孤寂感,往往起因于对命运不可逆转的喟叹,真正的大作家即使在最快乐的时候,心中也有一种潜在的忧郁、不安和期待。鲁迅在《怎么写》一文写道:“寂静浓到酒,令人微醺。望后窗外骨力的乱山中许多白点,是丛冢;一粒深黄色火,是南普陀寺的琉璃灯,前面则海天微茫,黑絮一般的夜色简直似乎要扑到心坎里,我靠了石栏远眺,听得自己的心音。四处还仿佛有无量的悲哀,苦恼,零落,死灭,都杂入这寂静中,使它变成药酒,加色、加味、加香。”写景如此,可谓充满沉郁。 2.飘逸 答:飘逸,文学风格的一种,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重要概念,是指艺术风格清新洒脱、文采飞扬、意境高远。从文化根源上说,“飘逸”即道家的“游”,是精神的自由超脱,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与天和”的美感。表现为:①雄浑阔大、惊心动魄的美感。②意气风发、

放达不羁的美感。③清新自然的美感。飘逸美最典型的代表是李白。李白的全部作品都体现了道家的“逍遥游”的精神,即呈现一个自由的精神世界,同时又是一个人与大自然生命融为一体的世界。 二、简答题 1.简述沉郁的文化内涵。 答:沉郁的文化内涵,就是儒家的“仁”,也就是对人世沧桑的深刻体验和对人生疾苦的深厚同情。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杜甫,“沉郁顿挫”是他诗的特色。“沉郁”的内涵就是人类的同情心,人间的关爱之情。这种沉郁的审美形态,当然不仅见于杜诗。我们从唐诗宋词中可以发现很多种这样的沉郁的意象世界。 2.简述沉郁的审美特征。 答:沉郁的审美意象,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带有哀怨郁愤的情感体验。再一个是往往带有一种人生的悲凉感,一种历史的苍茫感。这种哀怨郁愤的意象和风格是中国文学史的一个重要传统。他对于人的有限性和认识去精神家园的孤独有深刻的体验。这说明沉郁的美感需要有一种审美的“穿透力”和“洞察力”。 3.简述飘逸的文化内涵。 答:“飘逸”是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飘逸”是一种审美形态,也是一种审美境界。“飘逸”是超迈潇洒,悠闲自如,远出尘外的一种神韵风貌,犹如绛云在霄,舒卷自如;犹如鸿鹄翱翔,飘飘袅袅;犹如轻燕受风,翩翩绵绵。“飘逸”的审美意蕴是自由。“飘逸”的文化内涵是庄子的逍遥、悠游和列子的“贵虚”“御风”。飘

叶朗《美学原理》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名校考研真题 第1部分名校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题 1.味[北京师范大学2012研] 答:“味”是中国传统的一个美学范畴。最早使用这个美学范畴的是老子。“淡乎其无味”是老子对“道”的理解,恬淡的味是最高的味。后来陶潜、王维、司空图、梅尧臣、苏轼等人都延伸发展了这种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美学史和中国艺术史的一种审美趣味和审美风格——平淡。 2.情象[北京师范大学2012研] 答:情象是意境系统里的一种象。情象有别于意象、心像、言象等。它分别对应原初状态里的象和再生状态的象。原初状态的情象是指作者在创作准备时灵感来临发生的情思与境象的相容。情是精魂,象为形质。无情,象不生;无象,情无附着。再生状态的情象是指经过文字的创造而凝结成言象后的新情象,不同于原初状态的情象,它更加凝练,是读者接受的新情象。 3.审美活动[北京师范大学2012研] 答: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它存在于人类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审美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三个特点:首先,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其次,人的审美中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最后,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从

根本上说,审美活动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4.形与神[中国传媒大学2012研] 答:形与神是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之一,即外在形象和内在的精神本质。最早出自东晋顾恺之《摹拓妙法》中“以形写神”之说。他认为神应以形为依据,如果仅仅形似而不能反映出绘画对象的特有神气,还算不上成功。对于人物的描绘,他十分注意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与表情动态的一致性与复杂性。后来将形与神应用到批评文学文本的形象和内涵,影响深远。 5.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传媒大学2012研] 答:“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是中国美学史上代表性理论。“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外师造化”明确现实是艺术的根源,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初步阐明艺术与现实间的关系,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从本质上讲,此说不是简单的再现与模仿,而是更重视主体的抒情与表现,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 6.直觉即表现[中国传媒大学2012研] 答:“直觉即表现”是表现主义美学的核心命题,由意大利克罗齐在1902年出版的《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克罗齐认为直觉就是见到一个事物时不假思索,不审意义,只领会该事物的意象的一种认识活动,它可以不依赖于概念赋予无形式的物质以形式。直觉活动能创造出表现人的主观感情的个别意象,直觉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表现也总是一种直觉,是赋

美学原理(一至十章)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第一节什么是美学 关于“什么是美学”这一问题的追问,本身就是一个元美学的问题。正如我们追问什么是哲学本身就是一个元哲学问题一样。对于这类元问题,我们的确无法像定义一个物理概念一样,给出一个人人都同意的答案。下面的几点,不过是给出几条线索,以为大家进一步的思考,提供一点基础的背景知识。 一七○五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出版《美学》第一卷,被视为美学学科诞生的标志;鲍姆嘉通本人,亦被视为“美学之父”。在鲍姆嘉通那里,美学与逻辑学并列,认为美学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因此,在美学(Aesthetik)诞生之初,美学是认识论的一部分。Aesthetik一词,日本学者中江兆民将其翻译为“美学”,在清末时传入中国。由此可以说,美学是一门洋学问。最早对美学有贡献的中国学者,主要有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等。后来有朱光潜、宗白华、高尔泰、李泽厚、吕荧、蒋孔阳、王朝闻、蔡仪等。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一场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大讨论,但这主要是意识形态之争。上世纪八十年代,作为文化热的一部分,出现“美学热”。不读美学,等于没文化。推荐一篇文章,胡继华的《不该如此远去的背影——追思高尔泰及其美学时代》。推荐一本书,高尔泰的《寻找家园》。美学的研究对象: 一、鲍姆嘉通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 二、黑格尔认为,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 三、车尔尼雪夫斯基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强调艺术对现实的美学关系。他认为美学研究对 象不应是美,而是艺术。 四、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的。(费希纳:美学研究的“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 五、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叶朗:《美学原理》) 教材观点: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的科学(页9)。 第二节为什么学习美学 教材观点:1 时代的需要;2 创造艺术、发展文艺的需要;3 开展审美教育的需要。 我的看法:提升生命品质,提高生活质量。“美是自由的象征”(高尔泰),在审美中获得心灵的自由。 第三节怎样学美学 教材上有点意思的说法:1 将美学原理和美学史结合起来;(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2 积极参与艺术活动,多看一些艺术史方面的书籍(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3 独立思考。我的看法:1 克服思维惰性,读美学理论;2 多看艺术作品,甚至参与创作;3 找几个热爱读书,喜欢思考的朋友,经常交流,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导论美是什么 美的本质问题,一个基本的困惑:“美这个东西你不问本来好像是清楚,你问我,我倒觉得茫然了。”(页15)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的《大希庇阿斯篇》讨论美的本质问题,苏格拉底得出的结论也仅仅是:美的难的。这种对美的本质问题的困惑,在许多哲学家那里都存在,歌德甚至认为美是一种不可言说的东西。 第一节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三张桌子的问题。 康德:《判断力批判》。教材观点:“批判”的原文的字义是考察、分析、清理。简单说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