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动物学刘凌云-3-512脊索动物门圆口纲

普通动物学刘凌云-3-512脊索动物门圆口纲

普通动物学刘凌云-3-512脊索动物门圆口纲

大学普通动物学知识点总结

笫一章原生动物门 一.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组成。原生动物即单细胞动物。具有一般细胞所有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这种单细胞又是一个具有一切动物特性和生理机能的、独立完整的有机体具有运动、消化、呼吸、排泄、感应、生殖等机能 1.4有特殊的适应性 不良环境下能形成包囊,在失去大部分结构后缩成一团,并分泌胶质在体外形成包囊膜,使自身与外界环境隔开,新陈代谢水平降低,处于休眠状态。待环境条件良好时又长出相应结构,脱囊而出,恢复正常生活。 1.5 群体单细胞动物 特点:由多个单细胞个体聚集而成的群体,但绝大多数群体内的单细胞个体具有相对独立性 二. 代表动物:草履虫––结构和功能 结构和功能 ●表膜:包被草履虫体表的膜,即细胞膜、质膜,分三层。最外层膜连续覆盖在体表和纤毛上, 中间层和内层膜形成表膜泡镶嵌系统 纤毛:为细胞质的丝状突起,是草履虫的运动器官。纤毛的基部有复杂的微管纤维网,控制和协调纤毛的运动。 口沟:从草履虫身体后半端开始,在表膜上一条伸向身体中部的斜沟,沟的未端为口(胞口 细胞质:分成外质和内质二部分 外质:为表膜下面的一薄层细胞质,较透明。剌丝泡分布在外质中 刺丝孢:为纺缍形小杆状结构,有小孔开口于表膜。当受到外来刺激时,能释放出内含物,吸水后聚合成丝,能麻庳敌害,有防御功能。 内质:内含颗粒状结构,有流动性。有许多重要结构分布在内质中:食物泡:散布在内质中的许多泡状结构。 食物泡的形成。食物泡的消化功能 伸缩泡和收集管:位于内、外质的交界处,2组,身体前后半部的中部各一对。功能:排除体内多余水分。 草履虫体内水分来源:A.大部分由外界通过表膜渗透进来。B.一部分随食物经胞口和食物泡进入细胞质。 C.小部分为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水 ●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有二种。大核:一个,肾形,位于胞咽附近。功能:主管营养代谢、有丝分裂、细胞分化,通过蛋白质合成来控制表型基因,称为营养核。小核:一个或多个,位于大核凹陷处。功能:是基因储存地,负责基因交换、基因重组,并由小核产生大核。主管生殖、遗传,称为生殖核。草履虫与其它原生动物一样,无专门的呼吸、循环胞器。 呼吸、排泄:靠表膜渗透循环:靠内质环流 1 .无性生殖:横二分裂:小核先作有丝分裂,大核再作无丝分裂,各自延长,分成二部分。虫体从身体中部横缢,形成 2 个子体。. 有性生殖:接合生殖 三.重要的病原体—疟原虫 疟原虫引起的疟疾的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寄生在人体的疟原虫主要有4 种:1)间日疟原虫●东北西北华北2)三日疟原虫3)恶性疟原虫●云南贵州四川海南岛3)卵形疟原4 种疟原虫的生活史基本 有二个中间寄主:人,雌按蚊 ●有世代交替现象:无性世代:在人体内进行。有性世代:在雌按蚊体人内进行 ●传播媒介:雌按蚊。红细胞前期:在人的肝脏中进行。临床意义:决定潜伏期的长短 ●红细胞内期:在人体的红血细胞中进行。临床意义:决定疟疾症状反复发作的间隔时间 ●红细胞外期:在人体肝脏中进行。临床意义:疟疾复发的根本原因 分类依椐:运动胞器、营养方式 1.鞭毛虫纲Mastigophora:植鞭亚纲夜光虫1.鞭毛虫纲Mastigophora动鞭亚纲 2.纤毛虫纲Ciliata以纤毛为运动器官喇叭虫钟形。 3.肉足纲Sarcodita以伪足为运动器官变形虫 有外壳的肉足纲种类足衣虫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①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由单个细胞构成,因此称之为单细胞动物。 ②它们虽然在形态结构上有的比较复杂,但只是一个细胞本身的分化。它们之中虽然也有群体,但是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细胞一般还是独立生活,彼此间的联系并不密切,因此,在发展上它们是处于低级的、原始阶段的动物。③原生动物除单细胞的个体外,也有由几个以上的个体聚合形成的群体,很像多细胞动物,但是它又不同于多细胞动物,这主要在于细胞分化程度的不同。多细胞动物体内的细胞一般分化成为组织,或再进一步形成器官、系统,协调活动成为统一的整体,组成群体的各个个体,细胞一般没有分化,最多只有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的分化。体细胞没有什么分化,而且群 体内的各个个体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2. 什么叫生物发生律?它对了解动物的演化与亲缘关系有何意义? 答:生物发生律也叫重演律,是德国人赫克尔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总结了当时胚胎学方面的工作提出来的。当时在胚胎发育方面已揭示了一些规律,如在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各纲脊椎动物的胚胎都是由受精卵开始发育的,在发育初期极为相似,以后才逐渐变得越来越不相同。达尔文用进化论的观点曾作过一些论证,认为胚胎发育的相似性,说明它们彼此有亲缘关系,起源于共同的祖先,个体发育的渐进性是系统发展中渐进性的表现。达尔文还指出于胚胎结构重演其过去祖先的结构,它重演了它们祖先发育中的一个形象”。赫克尔明确地论述了生物发生律。1866年他在《普通形态学》一书中是这样说的:物发展史可分为2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仁堡叁育和圣拉左展(或系统发育,也就是个体的发育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如青蛙的个体发育,由受精卵开始,经过囊胚、原肠胚、三胚层的胚、无腿蝌蚪、有腿蝌蚪,到成体青蛙。这反映了它在系统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像单细胞动物、单细胞的球状群体、腔肠动物、原始三胚层动物、鱼类动物,发展到有尾两栖到无尾两栖动物的基本过程。说明了蛙个体发育重演了其祖先的进化过程,也就是个体发育简短重演了它的系统发展,即其种族发展史。生物发生律对了解各动物类群的亲缘关系及其发展线索极为重要。因而对许多

脊索动物门,圆口纲,鱼纲+作业2

问答题 1. 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试加以简略说明。主要特征:脊索、背神经管、鳃裂次要特征:腹位心脏、肛后尾、内骨骼 一般特征(与无脊椎动物共有特征):两侧对称、三胚层、真体腔、后口、身体分节(分部) 2. 脊索动物门可以分几个亚门、几个纲?简要记述一下各亚门和各纲的特点。 现存脊索动物约有4万1千多种,分属2个类群3个亚门 一、尾索动物亚门 幼体具脊索动物 3 大特征,但脊索在尾部,变态后消失,神经管退化成神经节,鳃裂终身存在。 二、头索动物亚门 终生存在脊索动物 3 大特征,脊索纵贯全身,向前伸至神经管前端。 三、脊椎动物亚门 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地被脊柱所代替。脑和各种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 (一)圆口纲(无颌和成对附肢、脊索终生存在) (二)鱼纲(具颌和成对附肢、用鳃呼吸) (三)两栖纲(水陆两栖) (四)爬行纲(陆生、开始出现羊膜卵) (五)鸟纲(全身被羽、前肢特化成翼,恒温) (六)哺乳纲(全身被毛、恒温、胎生、哺乳) 3. 什么是逆行变态?试以海鞘为例加以说明。 1 从幼体到成体结构更为简单化(失去一些重要器官)的变态称为逆行变态。 2 海鞘逆行变态:躯体前端吸附在其它物体上,尾部(包括肌肉、脊索和背神经管的大部分)逐渐退化,残留的神经系统退化为神经节,眼点和平衡器消失,躯体被被囊所包裹,开始营固着生活。 4. 尾索动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幼体具3 大特征: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脊索和背神经管仅见于幼体的尾部,而成体退化或消失——尾索动物;体表被有被囊(一种近似植物纤维素的囊状结构)——被囊动物。 5. 头索动物何以得名?为什么说他们是原索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 1 其脊索纵惯全身并延伸到背神经管的前方,所以叫头索动物。 2 因为:.头索动物终身具有发达的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以及肛后尾等典型的原索动物特征。

《普通动物学》总结

普通动物学总结 第一部分无脊椎动物的一般构造和生理 一、对称 动物身体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这些多种多样的形状也表示出动物的进化过程和动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 体制:即动物体的基本形式;无对称—球形对称—辐射对称—两辐对称—两侧对称 ①不对称:体不能分成两个或若干个对称部分——变形虫; ②球形对称:通过一个中心点,有无数对称轴,可将球体切成对称面——放射虫、太阳虫、团藻; ③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有许多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表壳虫、钟虫、海绵动物、腔肠动物; ④两辐射对称:由于有口、口道沟的存在,身体只能通过体轴作平行与垂直口道沟的两个对称面——珊瑚纲(海葵)、栉水母; ⑤两侧对称:扁形动物及以上的动物都是属于两侧对称的(扁形、环节、软体、棘皮动物等)。 二、胚层 单细胞原生动物,无所谓胚层的构造,最多如团藻一样只有1层细胞。 多细胞动物:两胚层动物:海绵动物(逆转动物)、腔肠动物。 三胚层动物:扁形动物及以上 三、体腔 体腔是指消化管与体壁之间的腔。扁形动物以下没有任何形式的体腔。原腔动物有原体腔(囊胚腔);自环节动物及以上,都有真体腔。真体腔的产生对消化、循环、排泄、生殖等器官的进一步复杂化都有重大意义,被认为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 有些高等无脊椎动物(包括环节动物门的蛭纲、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等),真体腔退化,形成围心腔、排泄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内腔和生殖管。 节肢动物形成了血腔,即发达的血窦;棘皮动物体腔甚发达,一部分体腔还形成水管系统、围血系统等;半索动物有发达的分三部的体腔囊。 腔肠动物:开始出现由内外胚层组成的体壁,其中空的腔叫消化循环腔; 扁形动物:无体腔; 线形动物:具原体腔; 环节动物:始见真体腔; 节肢动物:属混合体腔; 四、体节和身体分部 身体分节也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环节动物是同律分节多,异律分节少;而节肢动物却是异律分节多,同律分节少。异律分节对身体的进一步复杂化有很大的意义。 软体动物身体不分节,它的身体分为头、足、内脏团3部分。半索动物的体腔前后分3部分,也可以说是3个体节。 棘皮动物的成体看不出分节的现象,但从它们胚胎发育中的3对体腔囊看来,可能是由3体节的祖先进化而来的。 五、体表和骨骼 原生动物的体表:有的质膜很薄(变形虫);有的有加厚的角质膜(眼虫);有的具纤维质的胞壁(植鞭目);有的具角质的外壳(表壳虫);有的还具有石灰质的壳(有孔虫);此外还具有硅质骨针的几丁质中心囊的(放射虫)。

半索,脊索,圆口纲

第十三章半索动物门 半索动物的口腔背面有一条短盲管,称口索。 半索动物的分类地位: 半索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 是无脊椎动物最高等的一个类群,与棘皮动物亲缘关系较近。 半索动物分类90余种,全部海生 有2个纲:肠鳃纲(占77%) 羽鳃纲(占23%)。 肠鳃纲和羽鳃纲动物的外形差别很大 Δ适应辐射:分类地位很近的动物,由于分别适应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经长期演变终于在形态结构上造成明显差异的现象。 半索动物的代表动物 一.肠鳃纲的柱头虫主要特征 外形结构:全身由吻部、领部、躯干部三部分组成 躯干部又可分为鳃裂区、生殖区、肝囊区、肠区。末端为肛门。鳃裂区有鳃孔通体内的鳃囊和鳃裂。 内部主要结构: 虫体内各部均有空腔(吻腔、领腔、体腔),各腔之间有横隔膜隔开,体腔为真体腔,与外界不通;吻腔和领腔均有孔与外界相通。中胚层由肠体腔囊法形成。 肠管靠后段背侧有肝盲囊。 生理活动与结构: (1)循环系统开管式;由血管、血窦组成。背血管在吻腔基部膨大为静脉窦、中央窦;中央窦与心囊相连。心囊具心脏作用。 (2)神经主要为2条连接表皮的神经索(沿背中线的背神经索和沿腹中线的腹神经索,由表皮细胞基部的神经纤维加厚形成。背神经索在深入领的部分有狭窄空腔),身体表皮基部布满神经感觉细胞; (3)生殖:雌雄生殖腺外形相似,排列在躯干前半部内侧,生殖细胞由鳃裂外侧的生殖孔排至海水中,体外受精。 二.羽鳃纲的头盘虫、杆壁虫 头盘虫:头呈盘状(由于领背部有腕状突起,其上附生羽状触手而形成)。肛门开口于领背。生活方式为群居于管鞘内,但营独立生活。 体长2~3mm,神经无空隙,不形成管状,咽部有一对鳃裂,既营有性生殖,也营无性方式的出牙生殖。 杆壁虫:因呈杆状而得名,长度在10mm以上。营群集生活,固着以海底。虫体以柄彼此相连。无鳃裂。 澄江动物群 近年我国科学家在澄江距今3.5亿年的寒武纪早期沉积岩中发现“海口虫”化石,研究推测可能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半索动物。称“澄江动物群”。 复习题 1、半索动物的分类地位。与哪一类无脊椎动物亲缘关系最近﹖

普通动物学 第四版(下)

第十五章脊索动物门 15.1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分类 15.1.1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重点) 脊索动物门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门。脊索动物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是其最主要的三大特征。(也是区别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基本特征)脊索动物还有一些性状在高等无脊椎动物中也具有。如:三胚层、后口、次级体腔、两侧对称以及躯体和某些器官分节现象等,这些共同的特点表明脊索动物是由无脊椎动物进化而来。 1、脊索是身体背部起支持作用的棒状结构,位于消化道背面背神经管腹面。 在发生上来自胚胎的原肠背壁。脊索终生存在于低等脊索动物中(如: 文昌鱼)或仅见于幼体时期(如:尾索动物)脊椎动物中圆口类终生保 留 其它类群只在胚胎期出现脊索,后来被脊椎所取代。成体的脊索完全退 化或保留残存。 脊索的出现是动物进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强化了对躯体的支持与保护 功能,提高了定向、快速的运动的能力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功能, 也使躯体的大型化成为可能。是脊椎动物头部以及上下颌出现的前提条 件。 2、背神经管是脊索动物的神经中枢,位于脊索背面。在发生上由胚胎背中部的 外 胚层加厚下陷卷曲所形成。 3、鳃裂消化管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 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称为鳃裂(也叫咽鳃裂) 低等水栖脊索动物的咽鳃裂终生存在,(在鳃裂之间的咽壁上着生布满 血管的鳃,为呼吸器官)陆栖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发:两栖 纲的蝌蚪)具有鳃裂,成体完全消失。(名词解释) 4、如果具有尾,总为于肛门后方,称为肛后尾。 5、心脏位于消化管的腹面,循环系统为闭管式(不包括尾索动物)大多数脊索 动物中具有红细胞。 15.1.2脊索动物的分类 现存的脊索动物约有14000种,分为3亚个门。 逆行变态:一些脊索动物经过变态,失去一些重要的结构,形态变得更加简单,如柄海鞘成体形态结构与典型的脊索动物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变态, 称为逆行变态。(名词解释) 脊索动物,分为3个亚门: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1)尾索动物亚门包括尾海鞘纲、海鞘纲、樽海鞘纲。 2)头索动物亚门仅存头索纲,个体呈鱼形,头部不明显,故称无头类。代表动物文昌鱼。 3)脊椎动物亚门(有头类):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4)文昌鱼的循环系统与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文昌鱼的消化系统有口、咽喉、肠和肛门,咽的内壁具有纤毛、背板、

原生动物门

第一章原生动物门 教学目标 1.了解草履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了解原生动物门的特征和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2.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草履虫的形态和结构,以及做草履虫应激性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分析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 3.通过学习原生动物门的特征,向学生渗透进化论的思想;通过了解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1)本章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从书本上学习到动物学的知识。接着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原生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通过讲解原生动物的代表——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使学生了解最原始的动物所具有的特征,可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通过重点内容的讲解,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细胞不仅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也是构成动物体的基本单位。但是动物细胞是有别于植物细胞的。对比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加深对细胞结构的了解,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3)草履虫虽然是低等动物,但它有着与高等动物一样的营养方式——异养。通过实验观察还可以知道,草履虫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总结草履虫生理活动特点,对比植物体的生理活动特点,可以加深学生对动物与植物本质特征的理解。 2.草履虫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终产物的排出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 (1)动物的营养方式与植物的营养方式不一样。动物必须从外界摄取现成的有机物。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水中的细菌及其它小的生物和腐烂的有机物。这些食物靠草履虫口沟处纤毛的摆动,汇集到口沟处的胞口,由胞口进入管状的胞咽,在胞咽的末端逐渐形成食物泡。 当食物泡足够大时,就从胞咽处脱落,落人草履虫的细胞质中。 食物泡随着细胞质的流动,在体内沿一定的方向运行着。最初从草履虫身体的后端向前移动,再从前端向后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草履虫体内的酶,把食物泡内的食物逐渐消化,经消化的食物可以被细胞质吸收,这时食物泡也逐渐地变小。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仍在食物泡内,顺着细胞质的移动,由身体后端的胞肛排出体外。 由此看来,草履虫整个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与植物体是截然不同的。教师要在讲清草履虫形态、结构的基础上,讲解草履虫营养物质的摄入、消化、吸收及残渣排出的过程。这些内容对刚刚接触动物学的学生讲,是显得繁琐。特别是在一节课上,既要记住一系列名词,又要理解一套套新的生理过程,确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能在要求的范围内,深入浅出地讲明其中的概念、特点。 (2)草履虫代谢废物的排出也是学生难理解的内容。对草履虫体内的两个伸缩泡和它周围的收集管的认识,一些学生容易理解成平面的结构。教师可以惜助于模型或看录像片进行讲解,说明伸缩泡是一种泡状的结构,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它可以伸缩。当收集管收集了细胞内的代谢废物(多余的水、少量氨和尿素)送到伸缩泡后,伸缩泡逐渐涨大,到一定程度后,经过表膜小孔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教师在讲课中一定要使学生分清:代谢废物排出体外叫“排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叫“排遗”。学生很容易将“排泄”和“排遗”相混淆。教师可以进一步讲明:排泄是将细胞内的参与代谢过程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而排遗是将食物泡中的消化不了的残渣排出体外,这些残渣没有进入细胞内参与代谢的过程。 3.在显微镜下找到草履虫,并能认识相应的结构,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因为:

脊索动物门特征总结

脊索动物门特征总结 一、脊索动物三大特征? 二、脊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三、和生活环境的适应 1.圆口纲适应寄生生活的特征? 口漏斗;锉舌;呼吸管。再注意鳃笼(篮)、沙隐虫 2.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 体型(梭型,具鳍); 皮肤(具真皮鳞,富单细胞粘液腺); 骨骼(具支鳍骨、鳍条); 呼吸(鳃); 排泄(渗透压调节??); 神经感官(血管囊、侧线器官、视觉器官)。 3.两栖类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 皮肤:轻微角质化 呼吸:出现肺(需要皮肤呼吸辅助) 骨骼:颈椎、荐椎出现;五趾型附肢 神经感官:脑进一步发达,感官变革主要指产生适于采集声波的中耳。 4.爬行类全面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 皮肤:角质化程度加深(角质鳞片、缺乏腺体) 肺呼吸完善:肺具蜂窝状小室,面积增加;出现胸廓 五趾型附肢及带骨进一步发达完善:90度,爪 脊椎分化:出现环椎和枢椎,出现颈部 排泄:后肾,尿酸 生殖:具交配器,体内受精,羊膜卵 神经:更发达,脑曲、12对脑神经、新脑皮 5.鸟类适应飞翔的特征?(减少阻力、减轻体重、加强能量和气体供养等方面) 外形:纺锤形,具羽毛,具眼睑、瞬膜、羽状上皮、巩膜骨 皮肤:薄、松,具羽区和裸区 骨骼:气质骨(轻、坚);愈合(综荐骨、尾综骨);异凹型椎体(灵活);具叉骨;具龙骨突;肋骨具钩状突;前肢为翼;跗间关节 肌肉:胸肌发达 消化系统:胃分化、直肠短 呼吸系统:具气囊、贯流式呼吸 循环:心脏比例大;四室;静脉窦消失;心率快、血压高 神经感官:皮层发达、视叶发达、双重调节 排泄:后肾,尿酸,无膀胱 生殖:雌体只保留左侧生殖系统 四、各系统的演化 1. 皮肤及其衍生物 鱼类:富含单细胞粘液腺、具真皮鳞(类型)。 两栖类:皮肤裸露,富含粘液腺;表皮轻微角质化;富含皮下淋巴间隙和皮下血管(呼

原生动物门

原生动物门—单细胞真核生物 进化地位:原生生物是目前已知的最原始的真核生物,包括所有的单细胞和多细胞群体的单细胞生物。原生生物中既有属于植物界的衣藻、团藻等绿藻,又有明显属于动物界的草履虫、变形虫等,还有介于动物界、植物界和真菌界之间的眼虫、粘菌等。 一、原生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 原生动物多数是由单细胞构成,少数是由多个细胞构成的群体。 表膜:原生动物的体表为细胞膜,称表膜或质膜。 细胞质:分化为外质和内质:外质均匀而透明,致密而无颗粒;内质多颗粒而易流动。原生动物的细胞质分化出能够完成不同生理功能的胞器,如眼点、伸缩泡、鞭毛、纤毛、伪足、泡口、泡咽、泡肛等。 细胞核:一般1个,也有2个或多个;核分为泡状核(小核或生殖核)和致密核(大核或营养核)两种,前者染色质少,分布不均匀;后者染色质多,均匀而致密地分布于核中。 包囊:多数原生动物在生活条件恶化时,能分泌形成厚壳将自身包裹起来,停止运动和取食。 二、原生动物的生物学特征 原生动物的运动方式: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鞭毛或纤毛运动,另一种是伪足运动(细胞内原生质的流动形成伪足)。 原生动物的营养方式:有光合自养(植物性营养),如有色素体鞭毛虫;吞噬性营养(动物性营养),如草履虫;渗透性营养(腐生性营养),如各种孢子虫。 呼吸与排泄:原生动物的呼吸和排泄主要通过细胞膜进行;水分调节主要靠伸缩泡实现。 生殖方式: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有二分裂生殖、出芽生殖、裂体生殖。有性生殖有配子生殖和接合生殖.配子生殖有同胚生殖和异胚生殖. 原生动物具有应激性: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 三、原生动物的分类 原生动物约3万种,对其进化地位和分类,各家意见分歧较大。我们采用目前多数原生动物分类学家的分类观点,将原生动物门分为4个纲:鞭毛虫纲、肉足虫纲、孢子虫纲和纤毛虫纲,这四大类群是原生动物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 鞭毛虫纲Mastigophora 一、代表动物—绿 眼虫 生物学特性: ①借助鞭毛运动, 眼点与光感受器能 感受光线变化,有趋 光性。 ②细胞质内叶绿体, 在有光时进行光合 营养,利用光合作用 所放出氧进行呼吸 作用;制造的过多 养分贮存在于副淀 粉粒。 ③无光条件下,利用 表膜进行渗透性营 养,通过表膜吸收水 中氧,排出CO2 ④伸缩泡主要调节水分的平衡。 ⑤生殖方法一般是纵二分裂。 ⑥生活在有机质丰富的水中,温暖季节水体呈绿色;环境不良虫体变圆形成包囊。 二分裂: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为二个,染色体均等的分布在两个子核中,随后细胞质也分别包围两个细胞核,形成两个大小、形状相等的子体。二分裂可有纵二分裂(如眼虫)和横二分裂(草履虫) 二、鞭毛虫纲的主要特征 成体有1~4根鞭毛,具有鞭毛是本纲最主要的特征,鞭毛是运动的细胞器。

脊索动物门的特征、分类和进化

脊索动物门的特征、分类和进化 第一节脊索动物门的特征 脊索动物门包括原索和脊椎动物,现存种类约4万多种,具有共同的特征:脊索、背神经管、鳃裂。 脊索:纵贯于身体背部具有弹性的棒状支持结构,位于消化道的背面、神经管的腹面。脊索由内部富有液泡的细胞组成,外包有脊索鞘。脊索有一定的硬度,是由于液泡的膨压造成。头索动物终生具脊索,尾索动物仅见于幼体,高等脊椎动物在胚胎中有脊索,后被脊柱代替。 背神经管:在发生上,神经管是由胚胎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拢形成的。神经管在成体仍保留,脑部的空腔为脑室,脊髓部的空腔为中央管。无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在腹侧,实心。 咽囊鳃裂:鳃裂是咽部两侧一系列与外界直接或间接相通的裂缝,水栖脊椎动物终生存在,陆栖类型普遍具鳃囊,但仅在胚胎时期或某些种类的幼体时期咽囊打穿成鳃裂。 心脏:消化道腹面,闭管式循环。 肛后尾 具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 咽下腺:咽腹面,能结合碘。低等脊索动物称为内柱或咽下腺,脊椎动物称为甲状腺。 第二节脊索动物分类 无颌类与有颌类 鱼形类与四足类 无羊膜类与有羊膜类 变温动物与恒温动物 第三节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环节动物假说:被摒弃了。 Garstang&Berrill:认为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的共同祖先类似于现代半索动物的羽鳃类。 棘皮动物说:认为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来自共同的祖先。棘皮动物的发育过程属于后口动物,同时以体腔囊法形成体腔,与脊索动物相近。从幼体看,棘皮动物的幼体短腕幼虫和半索动物的柱头幼虫相近。从生化资料看,两类动物肌肉都含有肌酸和精氨酸,说明两者的亲缘关系较近(无脊椎动物只有精氨酸,脊索动物仅有肌酸)。 棘皮动物假说赞同者较多,假想的祖先称为原始无头类(脊索、背神经管、鳃裂),然

原生动物复习题

第二章原生动物门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指示生物; 2. 赤潮; 3. 吞噬作用。 4. 胞饮作用; 5. 细胞内消化; 6. 共栖;共生;8. 滋养体;9. 保虫宿主;10. 中间宿主;11. 终末宿主;12. 裂体生殖;13. 孢子生殖;14. 接合生殖;15. 动纤系统;16. 刺丝泡;1 7. 应激性。 二、填空题 1. 原生动物的分类体系争议较大,但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有、、 和等4大类群。 2. 眼虫具有趋光性是由于其有和。 3. 眼虫通过在有光的条件下利用光能进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这种营养方式称为。 4. 在无光的条件下,眼虫也可通过吸收溶解于水中的有机物质,这种营养方式称为。 5. 眼虫在有光的条件下,利用所释放出的氧进行呼吸作用,无光的条件下则通过吸收水中的溶解氧。 6. 形成是眼虫对水池干涸等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 7. 根据营养方式的不同,可将鞭毛钢分为和两个亚钢。 8. 植鞭亚钢最显著的特征是和。 9. 常见的植鞭毛虫有、、、和。 10. 寄生于动物和人体的鞭毛虫有、和。 11. 动鞭亚钢最显著的特征是和。 12. 有一种只用生活的鞭毛虫既有鞭毛又有伪足,特称为;这类动物对探讨与的亲缘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13. 变形虫在运动是,由体表任何不为形成临时性的细胞质突起,称为。 14. 变形虫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通过质膜排出体外的现象称为。 15. 变形虫结构简单,容易培养,是研究生命科学的好材料,经常用来探讨、 和等问题。 16. 根据伪足形态的不同可将肉足纲分为和。 17. 寄生于人体的重要变形虫有。 18. 痢疾内变形虫的形态按其生活过程可分、和3种类型。 19. 是痢疾内变形虫的致病阶段。 20. 是痢疾内变形虫的感染阶段。

脊索动物门总结

脊索动物门 1、该门的整体特征: 都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三大特征,此外还有肛后尾、闭管式循环、心脏位于身体腹面等特征。 一般认为与棘皮动物有共同祖先,生活在寒武纪之前。 2、原索动物与脊椎动物: (1)原索动物:无真正的头和脑 (2)脊椎动物:脊索或多或少被脊柱所代替,脑和感觉器官集中于前端形成明显的头部。 3、三亚门的特征比较: 亚门 三大特征 脊索 背神经管 鳃裂 其他 尾索动物亚门 幼体存在 变态后消失 背神经管退化成神 经节 仍存在 成体具背 囊,大多营固着生活 头索动物亚门 终生存在 纵贯全身,并向 前延伸至背神经管前端 脊椎动物亚门 脊索或多或少被脊 柱所代替,脑和感觉器官集中于前端形成明显的头部 水生的鳃进一步完善。陆生的在胚胎或幼体阶段用鳃呼吸, 成体肺呼吸。 出现了上下颌,出现了成对的附肢。 集中的肾脏代替了分节排列的肾管。 有收缩功能的心脏代替了腹大动脉,循环系统完善

4、脊椎动物亚门的七纲之比较: 纲 特征 圆口纲 两栖纲 爬行纲 鸟纲 哺乳纲 一句话描述 圆口纲是无成对偶肢和 上下颌的低等脊椎动物。 脊索 终生存在,并初现雏形脊椎骨 鳃裂 成对附肢 无 出现五指(趾)形四肢 骨骼 软骨或结缔组织 皮肤 裸露 干燥,被以角 质鳞、盾片或骨板 全身被羽 体外被毛 呼吸 幼体以鳃呼吸,成体以肺、皮肤呼吸 肺 生活地 潮湿的陆地或水中 陆生 羊膜 胚胎发育中 出现 血液循环 完全双循环 恒温 否 否 否 是 是 胎生or 卵生 卵生 胎生 哺乳 否 否 否 否 是 变异 前肢变为翼

代表动物 上下颌 附肢 胚膜 体温 圆口纲 无颌类 鱼形类 无羊膜类 变温动物 软骨鱼纲 有颌类(颌口类) 硬骨鱼纲 两栖纲 四足类 爬行纲 羊膜类 鸟纲 恒温动物 哺乳纲 海鞘 文昌鱼 头和躯干 之分 无 无 固着生活 是 否 骨骼 无内骨骼,靠水流产生内压以支撑身体 无骨质骨骼,脊索是主要支持结构 顶端两个开口 顶部入水管孔,侧面出水管孔 皮肤 体外具被囊 分表皮和真皮 附肢 一个背鳍、尾鳍、臀鳍,一对腹褶。无偶鳍 肌肉 集中在背部两侧,由60多对未分化的肌节 组成,肌节间以结缔组织的肌膈分隔,两侧肌节交错排列 消化道 入水管孔—咽、食道、胃、肠、肛门 口、咽、肠 咽部腹侧有内柱,内柱中有腺 细胞和纤毛 细胞。内柱有富集碘的功能,与脊椎动物的甲状腺同源 呼吸 在咽部完成 咽部 排泄器官 无集中的排泄器官,仅在肠的弯曲处有一团具排泄机能的细胞 无集中的肾脏,排泄器官是咽壁背方的肾管(。肾管一端有肾孔开口于围鳃腔,另一端以管细胞 紧贴体腔,代谢废物渗透→管细胞→肾管→肾孔→围鳃

普通动物学【刘凌云】名词解释总结

无脊椎动物 滋养体:一般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阶段,能活动、提供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 包囊:不良环境下,原生动物虫体会分泌一种保护性胶质将自己包裹起来,形成包囊,对原生动物度过不良环境是一种很好的适应。 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系统发育通过遗传决定个体发育,个体发育不仅简单重演系统发育,而且又能补充和丰富系统发育。 卵裂:卵裂是指受精卵的早期分裂。卵裂期内一个细胞或细胞核不断的快速分裂,将体积大的卵子细胞质分割成许多小的有核细胞的过程叫做卵裂。分为完全卵裂和不完全卵裂。 囊胚:卵裂的结果,分裂球行程中空的球状胚,称为囊胚。 原肠胚:胚胎由囊胚继续发育,由原始的单胚层细胞发展成具有双胚层或三胚层结构的胚胎,称原肠胚。 接合生殖:某些原生动物进行有性生殖时,两个细胞互相靠拢形成接合部位,并发生原生质融合而生成接合子,由接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称为接合生殖。接合生殖后,两个亲代虫体各形成四个子代虫体。 裂体生殖:发生在原生动物的孢子纲动物内,即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小个体,每个小个体就称为裂殖子。为无性生殖。 孤雌生殖:雌虫产的卵不需受精,成熟时不经减数分裂,染色体为二倍体,即可直接发育成雌性个体。 孢子生殖:孢子是某些原生动物产生的一种有繁殖或休眠作用的生殖细胞。利用孢子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孢子生殖。 出芽生殖:母体体壁向外突出,逐渐长大,形成芽体,芽体的消化循环腔与母体相连,芽体最后基部收缩与母体脱离,附于他处营独立生活,是一种无性生殖。 刺细胞:腔肠动物特有的一种攻击及防卫性细胞。 领细胞:海绵体壁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外层细胞扁平,内层细胞生有鞭毛,多数具原生质领,故称“领细胞”,主要行摄食和细胞内消化的作用。 皮肌细胞:组成腔肠动物体壁外胚层和内胚层的主要细胞。其特点是在上皮细胞中含有肌原纤维,这种细胞具有上皮和肌肉的功能。 水沟系:水沟系是海绵动物特有的结构,对适应水中固着生活有重要意义。水沟系就是使水在其体内不断流动的结构。 皮肤肌肉囊:从扁形动物开始,有由外胚层形成的单层表皮、角质层,和由中胚层形成的多层肌肉相互连接组成体壁,体壁包裹全身,具有保护和运动的功能,故称皮肤肌肉囊。 逆转现象:多孔动物受精后发育特殊。卵裂到囊胚后,小胚泡(动物极)向内生出鞭毛,大胚泡(植物极)形成一孔,后来整个囊胚由小孔倒翻出来,内变外,鞭毛在外,称为两囊幼虫。后有鞭毛的小细胞内 陷,成为内胚层,大细胞包在外面成为外胚层。这种特殊的现象称为“逆转现象”。 辐射对称:腔肠动物、棘皮动物通过其体内的中央轴(从口面到反口面)有许多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是一种原始低级的对称形式。只适应与在水中营固着的或漂浮的生活。 双辐射对称:只有两个辐射轴,彼此互成直角,形式上可以把它看成是从辐射对称向左右对称的过渡型。 次生性辐射:对称棘皮动物的五辐对称是次生性的,其幼虫为两侧对称,成体为五辐对称。 两侧对称: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地体型,即通过动物体地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或说切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因此两侧对称也称为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的 变化 细胞内消化: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摄入的食物在细胞内被各种水解酶分解,称为细胞内消化。细胞内消化是低等动物的一种消化方式。原生动物只有细胞内消化,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也都保留着 这种消化方式。 细胞外消化:细胞动物的食物由消化管的口端摄入在消化管中消化叫做细胞外消化。细胞外消化可以消化大量的和化学组成较复杂的食物,因而具有更高的效率。 不完全消化系统:消化循环腔通向体外的口既是口又是肛门,口有摄食和排遗的功能。 分节现象:指动物身体沿纵轴分成许多相似的部分,每个部分称为一个体节

初中生物 第一章原生动物门

第一章原生动物门 第一章原生动物门 教学目标 1.了解草履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了解原生动物门的特征和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草履虫的形态和结构,以及做草履虫应激性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分析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 3.通过学习原生动物门的特征,向学生渗透进化论的思想;通过了解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1)本章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从书本上学习到动物学的知识。按着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原生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通过讲解原生动物的代表——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使学生了解最原始的动物所具有的特征,可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通过重点内容的讲解,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细胞不仅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也是构成动物体的基本单位。但是动物细胞是有别于植物细胞的。对比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加深对细胞结构的了解,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3)草履虫虽然是低等动物,但它有着与高等动物一样的营养方式——异养。通过实验观察还可以知道,草履虫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总结草履虫生理活动特点,对比植物体的生理活动特点,可以加深学生对动物与植物本质特征的理解。 2.草履虫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终产物的排出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 (1)动物的营养方式与植物的营养方式不一样。动物必须从外界摄取现成的有机物。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水中的细菌及其它小的生物和腐烂的有机物。这些食物靠草履虫口沟处纤毛的摆动,汇集到口沟处的胞口,由胞口进入管状的胞咽,在胞咽的末端逐渐形成食物泡。当食物泡足够大时,就从胞咽处脱落,落入草履虫的细胞质中。 食物泡随着细胞质的流动,在体内沿一定的方向运行着。最初从草履虫身体的后端向前移动,再从前端向后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草履虫体内的酶,把食物泡内的食物逐渐消化,经消化的食物可以被细胞质吸收,这时食物泡也逐渐地变小。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仍在食物泡内,顺着细胞质的移动,由身体后端的胞肛排出体外。

脊索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 ——最高等的动物门类 一、进化地位 1.是所有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包括尾索动物、头索动物和脊椎动物 2.脊索动物与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具有共同的祖先:胚胎发育半索动物与棘皮 动物相似,半索动物与脊索动物都有咽鳃裂和神经,三者都是后口动物 二、生物学特征 1.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三大特征;以及具肛后尾、闭管式循环系统、心脏位于 身体腹面等次要特征 2.脊索在低等脊索动物中终生保留,在脊椎动物中被脊柱所代替。背神经管在脊椎动 物分化为脑和脊髓。低等脊索动物鳃裂为呼吸器官,进化中消失或演变为其他结构 三、名词解释 1.神经胚:背部沿中线的外胚层细胞下陷,形成神经板;两侧的外胚层形成一对纵褶, 并靠拢愈合,形成中空神经管,并进入胚胎内部与表面分离。原肠背面中 央隆起,形成脊索中胚层,并脱离原肠,形成脊索。 2.脊索:消化道和神经管间的一条棒状结构,内部由液泡细胞组成,围以结缔组织鞘, 坚韧而有弹性, 具支持功能。脊索动物的胚胎期均具有脊索,以后或终生保留, 或退化并被脊柱代替 3.神经管:位于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背神经管在高等种类前端膨大 成脑,脑后的部分形成脊髓 4.鳃裂:咽部两侧成对的裂缝,为鳃裂,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低等脊索动物及鱼 类的鳃裂终生存在,其他脊椎动物仅在胚胎期有鳃裂 5.逆行变态:身体前端粘附在其它物体上,尾部连同脊索逐渐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 成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鳃裂数增加,体壁分泌被囊素形成被囊,开 始营固着生活。这种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 称为逆行变态或退化变态。 四、意义 脊索出现的意义

1.支撑躯体 2.保护内脏器官 3.肌肉的支点 4.有助于动物体有效完成定向运动 5.头骨、颌、椎管的出现都基于脊索 头索动物在动物进化中的意义 具脊索动物的3大特征,同时具脊椎动物的特征,如分节的肌肉,典型的脊椎动物式的血液循环模式,分开的背腹根等 原始和特化的结构:无头,无成对附肢,无心脏,无集中肾脏,具特化的口器等是脊椎动物的原始类群 其身体结构和胚胎发育特点,为脊索动物的起源和演化提供有力证据 五、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 1.肛后尾:即尾在肛门后方 2.闭管式循环系统 3.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 4.后口 5.分节的肌节 6.生物化学比较 六、与部分无脊椎动物的共同点 1.后口(棘皮动物) 2.三胚层(扁形动物) 3.真体腔(软体动物) 4.身体分节(环节动物)

2020普通动物学+入学考试大纲

淮海工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普通动物学》大纲 一、考试说明 1.参考教材 刘凌云等,《普通动物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8 2.考试内容比例 (1)题型比例 名词解释:30% 简答题:50% 论述题:20% (2)内容比例 绪论(10%)、无脊椎动物(50%)、脊椎动物(30%),动物进化(10%)共计150分。 一、考试内容 (一)绪论 1、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生物中的地位。 2、动物的分类阶元、命名与现行分类系统。 (二)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 1、细胞的基本特征 2、组织和器官系统的基本概念 (三)原生动物门 1、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与分类。

2、鞭毛虫纲、肉足纲、孢子虫纲、纤毛纲主要特征和重要类群以及它们的亲缘关系。 3、原生动物的起源与进化 (四)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1、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 2、初步掌握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的六个重要阶段。 3、生物发生律。 (五)多孔动物门 1、侧生动物的概念。 2、多孔动物的主要特征。 (六)腔肠动物门 1、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水螅纲、钵水母纲、珊瑚纲的特征与常见动物。 (七)扁形动物门 1、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涡虫纲的主要特征。 3、吸虫纲、绦虫纲的特征。 4、寄生虫和寄主的相互关系及防治原则 (八)假体腔动物 1、哪些门属于假体动物及各门共同特征。 2、轮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3、线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九)环节动物门 1、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分节和次生体腔的出现在动物演化上的重要意义。 2、环节动物的分类依据、各纲特征及常见动物。 (十)软体动物门 1、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瓣鳃纲、腹足纲、头足纲的主要特征 (十一)节肢动物门 1、节肢动物门的形态结构与生殖发育。 2、日本沼虾与甲壳纲中其他有经济意义的动物。 3、昆虫纲的特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生态。昆虫习性与生殖发育。 4、节肢动物与人类。 (十二)棘皮动物门 1、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原口动物、后口动物。 (十三)半索动物门 1、半索动物在动物界系统演化的地位。 (十四)脊索动物门 1、脊索动物门的共同特征。 2、脊索动物门的分类依据与各亚门代表性动物的特征。 (十五)圆口纲 原口纲动物的原始及特化性特征。

《普通动物学》完整课后答案(刘凌云版)

第一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 1. 细胞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答:细胞的共同特征:在形态结构方面,一般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包括各种细胞器)和细胞核的结构。少数单细胞有机体不具核膜(核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一定区域),称为原核细胞,如细菌、蓝藻。具核膜的细胞就是细胞有真正的细胞核,称为真核细胞。在机能方面:①细胞能够利用能量和转变能量。例如细胞能将化学键能转变为热能和机械能等,以维持细胞各种生命活动;②具有生物合成的能力,能把小分子的简单物质合成大分子的复杂物质,如合成蛋白质、核酸等;③具有自我复制和分裂繁殖的能力,如遗传物质的复制,通过细胞分裂将细胞的特性遗传给下一代细胞。此外,还具有协调细胞机体整体生命的能力等。 2. 组成细胞的重要化学成分有哪些?各有何重要作用?从蛋白质、核酸的基本结构特点,初步了解生物多样化的原因。 答:组成细胞的化学成分有24种。其中:C、H、O、N、P、S对生命起着重要的作用,Ca、K、Na、Cl、Mg、Fe常量元素虽然较少,但也是必需的,Mn、I、Mo、Co、Zn、Se、Cu、Cr、Sn、V、Si、F,12种微量元素也是生命所不可缺少的。由上述元素形成各种化合物。细胞中的化合物可分为无机物(水、无机盐)及有机物(蛋白质、核酸、脂类、糖类)。水是无机离子和其他物质的自然溶剂,同时是细胞代谢不可缺少的。这些物质在细胞内各有其独特的生理机能,其中蛋白质、核酸、脂类、糖类在细胞内常常彼此结合,组成更复杂的大分子,如核蛋白、糖蛋白等。蛋白质与核酸在细胞内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蛋白质是细胞的基本物质,也是细胞各种生命活动的基础。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已知有20多种。氨基酸借肽键联成肽链。总之,蛋白质是由几十、几百甚至成千上万的氨基酸分子通过肽键按一定次序相连而成长链,又按一定的方式盘曲折叠形成极其复杂的生物大分子。核酸可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细胞质与细胞核都含有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是细胞核的主要成分。核酸由几十到几万甚至几百万个核苷酸聚合而成的大分子。一个核苷酸是由一个五碳糖、一个含氮碱基和磷酸结合而成的。由于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极为复杂多样化。而且几乎所有这20多种氨基酸通常存在于每一种蛋白质中,随着这些氨基酸在数量和排列上的千变万化,蛋白质的特性也随之多种多样。另一方面,核苷酸的种类虽不多,但可因核苷酸的数目、比例和排列次序而构成各种不同的核酸。DNA分子是由两条多核苷酸链平行围绕着同一轴盘旋成一双链螺旋(像螺旋软梯),在DNA分子中,含这四种碱基的核苷酸有各种的排列方式,如果一个DNA 分子有100个核苷酸,就可能有4100种的排列方式。实际上一个DNA分子不只有100个核苷酸,而是几万甚至几百万个核苷酸。由此看出,DNA作为遗传物质基础,对生物的多样性和传递遗传信息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可以看出,由于蛋白质、核酸的多样性,所以生物也有多样性。

脊索动物门,圆口纲,鱼纲+作业2要点

问答题 1.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试加以简略说明。 主要特征:脊索、背神经管、鳃裂 次要特征:腹位心脏、肛后尾、内骨骼 一般特征(与无脊椎动物共有特征):两侧对称、三胚层、真体腔、后口、身体分节(分部) 2.脊索动物门可以分几个亚门、几个纲?简要记述一下各亚门和各纲的特点。 现存脊索动物约有4万1千多种,分属2个类群3个亚门 一、尾索动物亚门 幼体具脊索动物3大特征,但脊索在尾部,变态后消失,神经管退化成神经节,鳃裂终身存在。 二、头索动物亚门 终生存在脊索动物3大特征,脊索纵贯全身,向前伸至神经管前端。 三、脊椎动物亚门 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 少地被脊柱所代替。脑和各种感觉器官在 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 (一) 圆口纲(无颌和成对附肢、脊索终生存在) (二) 鱼纲(具颌和成对附肢、用鳃呼吸) (三) 两栖纲(水陆两栖) (四) 爬行纲(陆生、开始出现羊膜卵) (五) 鸟纲(全身被羽、前肢特化成翼,恒温) (六) 哺乳纲(全身被毛、恒温、胎生、哺乳) 3.什么是逆行变态?试以海鞘为例加以说明。 1 从幼体到成体结构更为简单化(失去一些重要器官)的变态称为逆行变态。 2 海鞘逆行变态:躯体前端吸附在其它物体上,尾部(包括肌肉、脊索和背神经管的大部分)逐渐退化,残留的神经系统退化为神经节,眼点和平衡器消失,躯体被被囊所包裹, 开始营固着生活。 4.尾索动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幼体具3大特征:脊索、背神经管、鳃裂; 脊索和背神经管仅见于幼体的尾部,而成体退化或消失——尾索动物; 体表被有被囊(一种近似植物纤维素的囊状结构)——被囊动物。 5.头索动物何以得名?为什么说他们是原索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 1其脊索纵惯全身并延伸到背神经管的前方,所以叫头索动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