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重要的是放下欲望,提升灵性

人生最重要的是放下慾望,提升灵性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圣人为腹,他求个温饱生活安定,就是知足常乐。他不是去过分的追求这些享乐,为腹不为目,这目就比喻去追逐这些声光刺激。

人要很冷静一点,这一生人生的目的在哪里?价值观在哪里?他的整个思想,假如他的人生目的就是享乐,他身心没有不出问题的。可是问题来了,真的现在多少的孩子他的思想,觉得享乐就是我人生的目的。一放假了,就是想要玩什么、要吃什么、要用什么,甚至以后赚钱干什么?享受。这样的价值观相当相当的危险,享乐、刺激完之后,自己一静下来独处的时候,特別空虚。现在得忧鬱症的人很多,他们没钱吗?他们没有地位吗?不见得。很可能是他们把精神都用在这些追名逐利上,很多东西求不得,又很担心、担忧,所以(根本原因还是)严重忽略了心灵的成长、心理的素质。

我们在学校的时候,有时候觉得那成绩不好的,是有问题的学生,其实成绩最好的学生,可能更有问题,什么有问题?心灵有问题。这个感受,我是到大陆去以后特別强烈,在大陆那几年,遇到大学生毕业,硕士、博士毕业,很多大学生毕不了业的自杀,或者毕了业之后,恐惧找不到工作的自杀。我们听到这些消息,非常的难过,因为大陆是独生子女,那孩子一跳下来,我们都不知道他的父母、爷爷奶奶,他的亲人后半辈子怎么过?可是这些问题,有在解决吗?有从根本在解决它吗?

我们重视外在的欲望,重视外在的学歷、成绩,有没有忽略了心灵的成长?所以古人知道生活够用就好,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价值,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灵性。

人什么时候有智慧?人能真正在现在就看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幕、最后一步,他真看懂了,他再回来经营人生就不一样。告诉我们什么?什么都带不走,有什么好贪、有什么好爭、有什么好夺的,那人不就懂得放下该放下的!带不走的不要苦苦贪求,这是智慧;要努力带得走的,努力留得下来的。什么留得下来?德行,成为后代的榜样。

所以为腹不为目,回到一个生活的基本就好,不是去纵欲。刚刚跟大家讲到的,就是对生命价值观的认知,是提升灵性重要,智慧带得走,灵性的提升带得走。

我们看《德育故事》里面,很多人一生孝顺公婆,临终的时候天人来接都奏乐,这在《史书》里面都有记载。我们身边狗、猫,牠也是有灵性的,可是牠为什么作狗?我们为什么作人?人其实很可惜,得了天地人三才的人身,却被欲望给障住,宝贵的人身只是墮落用。

「故去彼」,彼就是指欲望,声色

的追逐,外在的诱惑懂得放下,不要贪著。「取此」这个此是什么?用道家讲反璞归真。回归到性德、本善,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恢復自己本有的明德,这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而明德事实上本有,但被习气障碍住,所以「苟不教,性乃迁」。我们读这么多书,记了这么多经句,假如不是回归到心性上来用功那麻烦了,记了很多,很傲慢,到处看別人的过失,那个心每天都盯著別人错误,看別人不顺眼,对学问、对灵性没有帮助,还有害处。

孟子有一句话很重要,「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我们的心去哪里?我们的心贪在五色里面,贪在五音里面,贪在五味里面,贪在这些外在的诱惑上,精神全部耗在这些物质的追求上,灵性一直下墮了。我们懂得放下欲望,放下习气、贪瞋痴慢、名闻利养,这些贪求都放下了,本有的性德就往外透出来。所以欲望比喻作乌云,拨云就见日,清净心生智慧,人愈来愈清明,智慧愈来愈高,那清净都是从放下欲望来的。

「五色令人目盲」,我们假如都专注在外在的这些人事物上面,就会贪著外在的境界,一贪著心就染污。必须把这个贪著放下,整个精神要收摄回来,所以人要常常能静下来。而且要提醒自己,在这些境缘当中不可以贪著,比方说吃饭会不会贪著?很好吃再来一碗,那愈吃贪心愈重。可以转一个念,用什么心境吃饭?感恩心,而不是用贪心去吃饭。感谢农夫,我们每天吃饭以前念感恩词,念感恩词也是去彼取此,去掉贪心,回到本有的感恩心,那就不会被这些外在的境界染著了。

比方我们今天当领导了会不会染著?会不会染上官气?对人讲话很傲慢,有时候还骂人。骂人以后还加一句话:我是为你好!大家冷静,在这个花花世界不沉沦谈何容易?都要很清楚在每个境界不贪著。

所以《弟子规》也是让我们回归本善。「待婢僕,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对待下属、底下的人爱心,在当领导他的责任心、爱心不断的扩大,当领导愈来愈有德行。所以问题不在外面,在我们这颗心,有没有善用其心?善用了,在每个人事物当中灵性提升;不善用,在每个境界当中灵性墮落。

当然老子给我们讲这句,提醒我们要反璞归真,刚刚提到的吃、听、还有这些玩乐要慢慢练功夫,要慢慢淡、慢慢放下,一定会感觉身心愈来愈轻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