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理性看待西方节日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理性看待西方节日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理性看待西方节日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理性看待西方节日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理性看待西方节日》

12月25号圣诞节刚过。圣诞节作为宗教的产物,其由来有很多传说,也不可定论。西方人过圣诞节和平安夜就是在家团圆,就像中国人过除夕。在平安夜,信仰基督教的欧美人全家会团聚在客厅中,彼此分享一年来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表达内心的祝福。但平安夜在中国却演绎成了“狂欢夜”。在商业鼓噪之下,很多青少年学生去购买礼物馈赠同学和老师,在学校和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其实,我们青年学生作为非基督教徒去迎合这些节日,就是脱离文化内涵和宗教内涵的随波逐流。即使算不上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些许背离,至少也是对西方宗教文化某种程度的认同。因为文化认同的发生不仅仅是在有意识的学习中,更关键的是在无意识的潜移默化中。(太理论太空)

一个国家的传统节日富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是一个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是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主要形式。传统节日是带给我们儿时最欢乐的记忆,是陪伴我们人生岁月的纪念日,是和家人、国人共欢乐的盛大聚会,是凝聚全民族向心力的纽带,对一个民族的发展意义深远。倘若一个民族没有了自己的节日,就不能称其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族。

我们在过圣诞节的时候,不要只看到欢庆和玩乐的表面现象,我们还要学习

和领会他们的内涵和精髓,多学习西方国家人们好的素质和修养!然而当今中国,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受到了西方节日的重大影响,他们几乎不知道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些中国传统节日的深层意蕴,对西方节日却如数家珍,趋之若鹜。

对众多西方节日,我们不能漠然视之,但也并非畏之如虎,我们深知:只有海纳百川,才能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我们既不是全盘否定,也不能照单全收,需要的是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们更不能不加选择不加节制去崇尚西方节日,甚至在盲目崇拜中迷失自我。

我们恰恰需要用行动维护作为中华文化象征的传统节日,理性看待西方节日,这是我们青少年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具体)

谢谢大家!

那么,我们该怎样正确看待西方节日呢?

一、节日文化的交流融合理所当然,自然而然。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文化多元化的时代随之而来。西方文化也快速渗透到了我们国家,各种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并发展,这无疑是一件好事。

二、理解节日的内涵,借鉴西方文化。我们既不盲目崇拜,照单全收,也不全面否定,刀枪不入,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那些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我们“悉听尊便”。对于那些即带有西方浓郁的浪漫情调,又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等,我们则要大力提倡,努力推广,以不断提高民族素质,加快社会文明进程。

三、尊重西方节日,更要弘扬中华节日文化传统。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许多传统的节日文化,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春节,老老少少,团团圆圆,走亲访友,互致祝福;清明节,踏青、扫墓、缅怀先烈、寄托哀思;中秋节,赏菊花、吃月饼、孝敬长辈,其乐融融,喜不自胜!

我们不能热热闹闹过洋节,忘却了弘扬民族节日文化传统,在盲目崇拜中迷失了自我。同学们,让我们谨记:一个没有自己节日的民族,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祖国的未来,民族的明天需要靠我们共同来撑起。

西方节日对青少年的影响

西方节日对青少年的影响 内容提要 时下,中国人过西方节日的人数越来越多了,不同年龄层次的人都有,而且年轻人更多。在时代变迁和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之下,西方节日文化对中国青少年的冲击的确已经成为事实,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出于各种原因而对西方节日表现出较感兴趣。 1节日文化 节日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民族文化,也是一种民族风俗和民族习惯。有深刻的寓意,有的是为了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人物,或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事件,或是庆祝某一时节的到来等等。节日是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现象的节日有着特定的含义:节日是一年当中由种种传承路线形成的固定的或者不完全固定的活动时间,以开展有特定主题的约定俗成的社会活动日。节日根植于文化系统之中,以特定的仪式传播文化,对文化系统的运行起着不替代的作用。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它不仅是展示民族社会生活状况的窗口,同时也是"人类传递并扩展生存知识和生存态度"的一种手段,"是象征和意义的体系" 。节日是民族历史和文明的产物和象征,它以独特的内涵融汇成民族之魂和民族精神,并化为集体意识渗入民族血液之中,潜移默化的规范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西方节日作为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的体现了西方国家、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渊源,而且每一个民族的节日文化和风俗习惯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一般而言,西方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节日具有生产性、生活性和宗教性三大特征,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变迁,前两种类型的传统文化日益淡化,或逐渐消亡,或让位于宗教性节日;此外,由于西方文化的多元性,使得传统的生产性节日仅仅具有地域性特征。敬奉土地和祈求丰收是古代从事农业生产的各民族的共同特点和传统习俗,在农业生产力尚不发达的自然经济社会时代尤其如此。在进入工业社会后的西方国家,失去了特定经济生存形态基础的敬土祈年习俗逐渐为人们所淡忘消亡,仅仅遗存于极少数一些仍然保留着传统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地区。 2喜欢西方节日的原因 我们年轻,喜欢朝气蓬勃的东西,于是比中国传统节日更能释放激情的西方节日便受到年轻一代的青睐。父母长辈借此说我们崇洋媚外,其实我们只是更追求个性,而西方节日正好满足了我们在这一点上的需求。青少年喜欢过“洋节”并不是由于一种文化内核的因子,而只是一种流于形式、表面化的东西。有不少人虽然喜欢过西方的节日,但节日的来历也许他们并不清楚,这就带有一种盲目的趋众心理。 3西方节日影响 a不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在这些热衷于过西方节日的学生中,往往要用一笔钱和朋友聚餐,购置节日物品,参加节日活动和互赠礼物。其中餐饮费和购置礼品的费用加起来花费不少,对于几乎没有经济收入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笔额外的负担。青少年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解读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传统的民族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节日的由来原因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它体现了人民丰富的情感 世界, 寄托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有这样一句名言: “每个民族的每个节日, 正是反映这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可见, 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 必须从他们的传统节日入手, 才能了解到他们的 文化特色与民族特点。 一、中西节日的起源与形成差异 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 其传统 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 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 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 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 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在古代, 春节、清明节( 古代称三月节) 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 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 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 教色彩, 如情人节( 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 、复活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 、万圣节( 纪念教会所有圣人) 、圣诞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 , 这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当然, 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 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

中国漫长。 二、中西节日庆祝方式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 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 等级制、家族式, 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 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 以自我为中心, 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 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这里试举两例说明。 ( 1) 春节与新年。作为新一年的开始, 中西方有着极大差异的庆祝方式。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源于秦朝, 定于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 从农历12月23日开始, 人民开始开展各种庆祝方式, 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春节的习俗繁多, 如大扫除、吃团圆饭拜年、放鞭炮, 舞狮子等。总之, 不论是大街小巷, 都笼罩着一股浓浓的喜庆气氛。而西方, 他们崇尚的是过公历新年, 即元旦。相比之下他们过年的方式就浪漫多了, 在12月31日晚, 各地区的人民涌上街道,进行盛大的狂欢, 到了深夜接近零时时, 数十万人会聚集于一起, 诚心地祈祷, 为新的一年的到来倒计时。当大钟敲响12下, 顿时, 优美的乐曲奏响, 揭开了华丽舞会的序幕, 人们通宵达旦地庆祝。 可见, 春节与新年各有千秋: 春节, 充满浓厚的传统气息和独有的魅力; 新年, 体现时代的气息和潮流的感觉, 更贴近现代生活。( 2) 万圣节与中元节。万圣节作为西方的重要节日之一, 颇受人民

中西节日文化差异英文

中西节日文化差异英文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 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比较 Abstract: the process of comparing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 and studying Western histories and cultures can help people promote the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t cultures.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inter-cultures, globalization will affect many aspects of life in all countries. And western festival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China. We should respect them and select the essence. China boasts a brilliant history and splendid traditions. In modern times, Chinese tradition should be preserved and promoted. But it seems that young people no longer treasure the tradition. On the contrary, they turn to pursue enthusiastically a seemingly more modern culture. If this trend is allowed to continue, the priceless heritage of our ancestors will be replaced by western traditions. Nobody expects such a consequence. So let’s join hand in hand to protect and carry forward Chinese tradition. Key words: Traditional festivals;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difference; globalization Introduction: “A holiday of a nation represents a glorious culture and concentrated customs of a nation.” To understand a nation's

雅思写作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节日

元旦是一年的首日。“元旦”这一名称,据说起自传说中三皇五帝之一——颛顼。他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元”含有第一和开始之意,“旦”则是一轮红日从地面开始升起,“元”和“旦”和在一起,就是要人们以蓬勃朝气,来迎接崭新的一年。这一天,我国城市和农村,都张灯结彩,披上了节日的盛装,不少单位悬起“庆祝元旦”的巨幅标语,欢庆新年。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为全国人们的欢乐节日。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五代时期孟昶写在桃木板上的:“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用红纸写春联始于明朝。年画源于唐朝的门神,它和燃爆竹一样,在古代都是用来驱鬼避邪的,现在却成了专为增加喜庆气氛的习俗了。贴“福”字在

宋朝以前就有了,人们把写在红方纸上的“福”字,故意倒贴在门、窗、 家俱上,取其“福到(倒)了”之意。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 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待 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 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此时的神州大地,处处闪 光溢彩,从初一到十五,人们一至沉浸在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 田家元旦 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汉朝。隋唐时发展成盛大的灯市。到宋元时期,京都灯市常常绵延数十里。灯会的时间,汉朝只限于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长到三夜,到明朝规定从正月初八一直

反对过西方节日理由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反对过西方节日理由 篇一:不应该抵制西方节日 刚才对方一辩所说的??,我方认为那实在是危言耸听!对方并没有确切的证据来证明他们自己的观点,把这样一顶大帽子随便扣在别人头上是不对的哦~我方的观点是不应该抵制西方节日,原因有以下三点: 首先,我方认为抵制西方节日是根本没有必要的。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传统节日之所以遭到像现在这样的冷遇,与我们是否过西方节日是没有必然关系的。中国传统节日传承着中国的一些民俗风情,讲述着古老的故事,我们不能也不可能丢弃。但因为中国节日时代久远,过于死板,形式单一,可能日渐受人冷漠。而国外节日恰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作为思想活跃,追求浪漫的新一代年轻人,喜欢外国节日无可厚非。并且过节一方面是为了传承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是为了丰富生活情调,愉悦心情。想要保护中国的传统节日,应该加强对国人的思想教育,让人们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非盲目的抵制,找替罪羊。

其次,节日作为一种文化的缩影,想要抵制西方节日也是巨虎不可能办到的。随着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必将在不同地域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如今是一个尊重人权,崇尚自由的时代,必定不可能通过法律法规来强行要求人们抵制外国节日。在“地球村”来临之际,如何丰富本土文化内涵,加强思想道德文化教育才是王道,而不是关上国门,闭门造车。闭关锁国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最后,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得到宽广胸襟,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展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如果我们今天高调呼吁抵制外国节日,那是不是已经承认了中国节日不如外国节日,我们只能实施强硬的手段才能保护中国节日不受冲击呢?相反的是,正因为我们看到外国节日在中国的追捧,才能真正的意识到保护中国节日的重要性,才能有忧患意识,才能更加关注中国节日。知名学者博士李文说过“一个大国的公民就要有大国的风范,一个国家听不得别人的批评,第一说明自卑感作祟,第二心胸狭窄。社会要进步一定要虚心接受不同的声音。”近来端午节,清明,七夕等传统节日开始受关注不是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吗? 综上所诉,保护传承发扬中国节日,要从自身出发,而不应该盲目抵制外国节日。 篇二:英语辩论—该不该过西方节日 英语辩论————该不该过西方节日?

中西方文化习俗的异同

中西方文化习俗的异同 ——五年级国际化教育方案近年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到来,特别是我国已加入WTO,上海成功举办世界博览会,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我们学校也渗透了国际化教育。 中国有个老说法是“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西方人吃饭用刀叉;中国人有尊老爱幼的传统,西方人则建立了‘女士优先’的习惯;中国人倡导一年之计在于春,春为一岁之首,所以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是春节,而西方基督教发达,宗教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西方人最看重的是圣诞节。”这些小到生活习惯,大到节日信仰的种种差别都体现着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传统。除此之外,中西方文化习俗还存在着很多的差别之处。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班对西方文化习俗知识大致包括称谓习俗、交谈习俗、餐饮习俗和节日介绍等对学生进行教育渗透。其活动方案如下:(一)称谓习俗介绍 在国际交往中,一般对男士称“Mr.”,对女士则应视其结婚与否进行称呼,未婚的称“Miss”,已婚的则应称“Mrs.”。“Mr.”多用于对无职称者或不了解其职称者的称呼,语气正式,用于不密切的关系。如Mr. John Smith或Mr. Smith(约翰·史密斯先生或史密斯先生)。而Mr. President(总统先生)和Mr. Chairman(主席先生)则是与职称连用。“Mrs.”主要用于对已婚妇女的称谓,和其丈夫的姓氏或婚礼后的姓名连用,如Mrs. Jones(琼斯太太)或Mrs. Mary Jones(玛丽·琼斯太太)。“Miss”是对未婚女子的称谓语,语气正式,关系一般。在英国的学校里,学生对女教师通常称小姐,如Miss Brown(布朗小姐)。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近年来有一种称呼:人们对自己不熟悉或不了解的妇女,包括年龄大的妇女,开始用小姐相称。这种现象反映了女人喜欢自己青春永驻,而社会又投其所好的心理。英语中近年还出现了另一个对女性的敬称词,就是“Ms.”(女士),它是“Mrs.”(太太)和“Miss”(小姐)合成而来的。是妇女争取平等的产物。她们认为Mrs.一词有依附丈夫的含义,而且会显露婚姻状况,但男士的称谓语Mr.则没有这一层意思。所以当人们使用“Ms.”这一称谓语时,是和妇女本人的姓名或姓连用,不与婚姻状况联系。尽管仍然有争议,但它已被广泛使用,常见于社交、新闻媒体、公务活动及函件往来。但在不清楚对方是否结婚的情况下,这种称呼是最恰当的了。小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常见的称呼英语教师的称呼就是“Ms.”,如“Ms. Zhang”。(二)交谈习俗介绍

对西方节日的看法英语作文

Should We Celebrate Western Festivals Nowadays,western festivals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China, especially among us college students. But whether we should celebrate these festivals has aroused a heated discussion. Some regard it a precious opportunity for the Chinese to learn more about western cultures. On the other hand, more and more Chinese people view it oppositely. Since more and more young people have lost their interest in our traditional festivals, such as Mid-autumn Festival, Dragon-boat Festival, and even Spring Festival. They seem to be more willing to celebrate Christmas. In my opinion, every coin has two sides. Since the globalization is impossible to avoid this mix of cultures and traditions. We should preserv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s well as welcome Western ones. We students undertake the responsibility to carry on our traditions, therefore, we have to respect them and cherish them.

中西方节日文化之比较

中西方节日文化之比较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日渐加快,中西化交流日益频繁。而作为这种交流的一部分,节日文化已成为促进中西交流的重要媒介。其中中国的春节与西方的圣诞节分别是中西方两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是探讨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的典型。研究其差异性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西方社会并较理性地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以促进我国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关键词】春节;圣诞节;节日差异 文化的世界是斑斓多彩的,对文化的描述同样如此。这不仅因为各国家、各民族具有不同的特性,其文化也各具特色;也因为对同一文化现象如果选择观察的视角不同,也会看到不同的内容,看出不同的结论。节日,一种文化现象,全方位的表现出孕育这一节日的民族的历史文化意识。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分别是东西方最重要的节日,对这两个节日的由来、习俗、社会功能、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窥见中西文化差异的一斑。【1】 一、春节和圣诞节的由来 (一)春节的由来 春节,在我国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中就有记载:“夏曰岁,商曰记,周曰年。”因为其在农历的岁首,又称“岁”。春节的概念,最初的含意都来自农业。周人主要是根据农作物成熟的周期来认识“年”这个概念的,《说文禾部》:“年,谷熟也”。《谷梁传》中也说:“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皆大熟为大有年。”在农作物成熟的时候,周人要举行一年一度酬神庆丰收的活动,这就是过年的雏形。汉代太初元年创立了太初历,俗称夏历,确定正月为岁首,初一为元旦,过年的节日就基本定型了,一直延续到今天。但是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国民政府为了顺应农时、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而农历的正月初一称为春节。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2】 (二)圣诞节的由来 圣诞节也称“耶稣圣诞瞻礼”、“主降生节”,在每年公历12月25日。在宗教上它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一个全民性的节日。《圣经》的记载上帝决定让独生子耶稣基督投生人间,以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上帝和更好地相互关爱。耶稣是因圣

中西方节日方面文化差异

中西方节日文化对比 一、中西方传统节日起源的差异 各国有着不同的国情,其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形成也存在很大的差别。中国是一个有着古老东方文明的国家。其悠久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为传统节日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作为一个农业国,中华文化深深根植于农业,因此,农业活动使得节日更具有地方性色彩。从另一方面来说,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例如,春节与一些农业活动,如种植、收获,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来不断进化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传说和传统。 西方的传统节日的起源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西方国家,宗教是文化和社会的中心。人们的思想可以通过宗教来反应。与此同时,宗教通过人类对上帝或精神的信仰控制着他们。自从欧洲大陆被基督教文明浸染后,西方几乎所有影响最大的传统节日都与基督教有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宗教存在于各行各业。二、中西方传统节日庆祝方式的差异 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再加上儒家思想的长期影响,我们的节日就特别注重仪式,节日里,年轻人必须礼拜老人,全家要吃团圆饭,要阖家共庆,阖家节日。即使是春节的互相串门拜年,也基本是在亲属之间。一群陌生人在一起狂欢,那是没有的、不可想象的。西方的节日的庆祝却强调内容的丰富多彩。在节日里, 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由此可见,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几乎是成两极分化的中国的传统节日, 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 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 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 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 三、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价值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尊重集体并把个人投入集体当中,他们重视集体而不是个人价值或个人的自由发展。而西方人却截然不同,他们尊敬人与自然,强调个人价值,并且追求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西方的人道主义重视个人价值,强调个人的权利与自由。从另一方面来说,中国的节日体现着中国人的美德和风尚,尊老爱幼,互叙亲情,这些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继续发扬,所以国人一直坚守着这些中国节的好习俗、好风气。其实中西方节日差异的远远不止这些,归根结底所有的一切还是与民族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世界各国交流的日益频繁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国际交往中,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及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所以,保护我们原有的传统文化是必须的,但吸收新的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中西方的文化互相渗透,相互融合,这是两种文化紧跟时代潮 流、永葆生命活力的一大福音。

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作文集锦

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作文集锦 除夕的传说 除夕节也就是大年三十,大人们都会给我们许多压岁钱,那么,压岁钱的来历是怎么样的呢? 传说,在古代的时候,有一种叫“夕”的怪兽,头上长着尖尖的犄角,有着一双非常大的眼睛,一个大又是宽的嘴,样子十分可怕。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夕会跑出来,用手去摸睡着的孩子,孩子往往会被吓得哭起来,接着就会头疼、发热,变傻。 有一对夫妻,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成为夫妻。那天,“夕”正好出来。 夫妻俩的婚礼上,正好他们都穿着红色的衣服,“夕”来时夫妻俩的红衣把“夕”吓得灰溜溜地跑了。 原来,“夕”怕红色的东西,于是,每年,挨家挨户都会挂上红灯笼,从此“夕”再也没来过。 于是,大家又把过年称为“除夕”了。 原来,妈妈给我扎红丝带、戴红帽子、穿红裙子、穿红鞋子是传统文化啊!然后,我拆开烟花,让爸爸点燃,只听“叭”地一声一颗“流星”飞上了天,变成了一朵朵花,我大叫:“啊,好美呀!” 我爱除夕,真希望每时每刻都是除夕! 中秋节 中秋节是我最期待的节日,因为每年的这一天都充满了团圆的喜悦。 街上张灯结彩,人来人往,处处快乐。到了中秋节我就想起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嫦娥本来想飞到天上去的,就吃了六粒长生不老的药,最后飞上了月宫看到的只有房子和一棵桂树和兔子,所以她后悔了,想回到地面,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每年的这一天,我们全家在一起吃饭爷爷给我夹美味的菜。吃完饭后,妈妈拿出她精心准备的月饼有巧克力的,有莲蓉的,有水果的,还有我最喜欢的冰皮月饼,看着那香香的月饼我真的“口水直流三千尺!” 我忍不住拿了一块冰皮月饼,咬了一大口,看里面有果仁说:“真好吃!” 我真想每一天,每一秒都是中秋节! 除夕夜

理性对待西方节日

理性对待西方节日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新奇有趣的西方节日,吸引人们的眼球。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异彩纷呈,不一而足。更看见不少国人开始热衷于西方节日,纷纷过起了洋节。 我们要理性看待西方节日 一:节日文化的交流融合理所当然,自然而然。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文化多元化的时代随之而来,高新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更使“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了。西方文化也快速渗透到了我们国家,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外交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在诸如香港、上海这些东西方文化水乳交融和剧烈碰撞的国际大都市里,西方文化理念和东方传统道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各种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并发展,这无疑是一个好事。 二:理解节日的内涵,借鉴西方文化。记得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原则: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己来拿!这应该作为我们对待西方洋节的正确态度。 我们既不盲目崇拜,照单全收,也不全面否定,刀枪不入,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那些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我们“悉听尊便”,了解即可。对

于那些既带有西方浓郁的浪漫情调,又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等,我们则可以借机发扬民族传统,以不断提高民族素质,加快社会文明进程。 三:尊重西方节日,更要弘扬中华节日文化传统。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许多传统的节日文化,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春节,老老少少,团团圆圆,走亲访友,互致祝福;清明节,踏青、扫墓、缅怀祖先、寄托哀思;中秋节,赏菊花、吃月饼、全家团圆,其乐融融,喜不自胜!??????。 我们小学生更不能热热闹闹过洋节,忘却了弘扬民族节日文化传统,在盲目崇拜中迷失了自我。同学们让我们谨记:一个没有自己节日的民族,是一个轻薄无知的民族。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是一个走向坠落的民族。每一个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远见卓识的炎黄子孙都必须站在历史和世界的高度,去认识这个问题,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固步自封,而是在适当吸收西方节日文化精华的同时,也不迷失自我,使中华传统美德和悠久民族文化这两朵奇葩并蒂开放,香飘世界!

中西方节日差异比较英文论文11

中西方节日的文化差异研究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 摘要:节日是世界各国的宝贵文化遗产,不同国家的节日反映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本文旨在讨论中西方节日的文化差异以及某些重大节日的对比研究,以达到促进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关键词:节日;文化差异;春节与圣诞节;清明节与万圣节;七夕与情人节;对比研究 Abstract Festivals are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 of different countries, so different festivals can reflect different culture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comparison between someone in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 aiming to promote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festivals; culture differences; Spring Festival and the Christmas Day; the Pure Brightness Festival and the Halloween; the Chinese Valentine’s Day and the Western Valentine’s Day 1. Summary Festivals are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 of different countries. That is also the reason why festivals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have little in common. As a matter of fact,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 serve as an intriguing window into their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ir different origins and people's different ways to celebrate the festivals all reflect their cultural contrasts. First of all, the naming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 are an indication of their totally different traditions. In China, many of our festivals are connected with seasons which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agriculture. New Year's Day, the Spring Festival, Qingming Festival, Duanwu Festival, Mid-Autumn Festival, Chongyang Festival and Winter Solstice Festival are all examples. Take Duanwu Festival, for instance. Except for the explanations to honor the great poet Quyuan, many folk scholars believe that it originated from summer solstice and people's worship of dragons. In the fifth lunar month, crops begin to grow quickly. Obviously water is vitally important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hile in ancient China, dragon was believed to be the god in charge of water. On the day of the festival, people raced dragon boats to please the god and offer him Zongzi. In this way, they pray for favorable weather for agriculture. As regards Chongyang Festival which falls on the ninth day of the ninth lunar month, it is in the golden harvest season. All people are in great enjoyment of the exciting harvest. So we can see China has been a big country of agriculture since along time ago, and Chinese people tend to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agriculture. Now let's see the origins of the western festivals. More often than not, we find the appearance of religion, especially Christianity. There are New Year's Day, Epiphany, Saint Patrick's Day, Good Friday, Easter, Thanksgiving Day and Christmas. They are all connected with religion. Good Friday is the anniversary of the crucifixion of Jesus, Easter is to commemorate Jesus’ resurrection and Christmas is the birthday of Jesus Christ. We can see western festivals are covered with a strong color of religion. What's more, people's different ways to celebrate the festivals embody their different values. In China, we pursue health, union, and harmony. Food is a main subject for the

春节与圣诞节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

春节与圣诞节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 节日,一种文化现象,全方位的表现出孕育出节日的民族历史文化意识。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分别是东西方最重要的节日,对这两个节日的由来、庆祝方式、社会功能、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影响文化差异的诸多因素。 一、春节和圣诞节的来历 1.春节的来历 在中国,每年的农历新年,即正月初一是春节,民间俗称过年。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载,夏代叫岁,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热,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的寓意。又传,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 2.圣诞节的来历 12月25日是西方国家的圣诞节,是庆祝耶稣诞生的节日。根据《圣经》的记载,耶稣于公元一世纪初在耶路撒冷城外的伯利恒出生。耶稣是为了救世俗的人,赎世俗的人罪而降为人的,所以俗称救世主。世界各地范围内的基督教徒将12月25日公认为耶稣的生日。直到公元440年罗马教皇正式宣布12月25日这一天为圣诞节。 二、春节与圣诞节的文化比较 1.节日习俗 中国人们把春节作为中国人数千年的核心节日。节前,采购年货物品。除夕夜在大门上或屋里粘贴财神、门神像、倒贴福字以及红纸金字的新年寄语的春联和寓意吉祥的年画。大红灯笼门前挂,放鞭炮、祭灶、祭祖等仪式,吃年夜饭,熬年守岁等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等习俗。节后半月是元宵节,届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 12月25日的圣诞节是一个令人欢乐的宗教性节日。每个家庭要在圣诞前夕特别布置圣诞树。圣诞树上挂满了彩色灯泡,枝头上缀满了银色和金色的闪光纸片,全家人围坐在圣诞树前,互赠礼物、互祝节日快乐。并且小孩要在壁炉前或枕头旁放上一只袜子,等候圣诞老人在他们入睡后把礼物放在袜子内。在西方,扮演圣诞老人也是一种习俗。圣诞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火鸡、乳猪等圣诞大餐,大家一边吃一边聊天,唱歌跳舞或玩集体游戏。 2.表现形式不同 中国的年节无论衣食住行、言语行为,一切无不充溢着年的内容、年的意味和年的精神。且不说鞭炮、春联、福字、年画、、年糕、糖

高中语文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个人整理修改版)

中国古代传统节日 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或十五)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其中,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一、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夕英文名Chinese New Year's Eve 别称:大年夜、除夜、岁除 节日时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 节日类型传统节日流行地区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节日起源除旧布

新、祭祀祖先 节日活动:清扫庭舍、贴年红、祭祖、守岁 节日饮食:年夜饭 节日意义:除旧布新,迎祖宗回家过年起源时间先秦时期 风俗习惯 ?年夜饭?贴年红?燃爆竹?祭祖?守岁?挂灯笼?压岁钱 节日禁忌 1、福字不能倒贴,大门是迎福纳福的地方,福字应该正贴。福字倒贴的地方一般是水缸,垃圾箱。[19] 2、如果是自家大门对准邻居家大门,那么,务在自家大门口外面的门框上挂两个中国结,以趋利避害。[20] 3、忌倒污水、倒垃圾、丢弃杂物、扫地、洒水、随地便溺。据说这样不小心就会溅洒到神灵身上,如果神灵恼怒就会降祸于人。[20] 4 、不论是否守岁,屋里的灯都不要关,要彻夜不灭,寓意来年前途光明。 5、记得要在年前还清债务,如果已欠过年,初一到初五也不能上门讨债。 6、忌说不吉利的字眼。 7、过年期间鱼是必备菜,曰“有余”。吃鱼时,应将头尾留下不吃,这样就表示来年不仅有吃穿,还有剩余。 典故传说 夕的传说?七郎射夕?熬年守岁?春联门神 二、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亦为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 诗句: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中文名春节英文名Spring Festival 别称新春、年节、新禧、岁首、

怎样对待西方节日

怎样对待西方节日 近几年,我国很多青少年热衷过西洋节,尤其以过圣诞节、情人节最为热心。各种商店更是把西洋节当做良好的商机大肆宣传和促销,掀起一阵又一阵的商业狂潮,连小学生也以在圣诞节拥有圣诞礼物为自豪,我们自己祖国的传统节日反而被人淡漠了淡忘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对待西方节日? 既然是过节,我们就应该知道各个节日的特定意义。中国的春节,象征的是人们辛勤劳作了一年,一家人要团聚在一起,供祭祖先,祈求神灵驱邪避凶保佑平安;元宵节象征新年已经过完,又要开始新一年的劳作;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是爱国的节日;中秋节是庆祝丰收的节日;重阳节教育青少年要尊敬孝敬老人……当然,西方的各个节日也同样有特定的意义。12月25日圣诞节是西方的一个最重要的节日,是基督教徒纪念“救世主”耶稣的诞生而定的节日;2月14日的情人节是鼓励人们勇敢追求爱情追求幸福的节日;父亲节、母亲节是教育我们要尊敬父母,感谢父母生我养我的崇高与伟大的节日……知道了各个节日代表的意义,在对待各种节日的问题上,我们就有了明确的态度。 节日具有纪念意义,各种节日的流传构成了人类的节日文化。我们应了解这些节日文化,参与这些文化活动,但不能刻意追求,对商场利用西洋节大肆促销也就能理性对待。 西方节日传入中国,中国的节日传到其他国家,这是世界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交流的结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但是,一个强盛的民族应该有自己强盛的思想、强盛的文化,有强盛的思想才能支撑决定强盛的行动,强盛的文化才能引导人们拥有强盛的觉悟。而一些人忘记祖国的传统节日而热情投入西方节日的表现,实际上是思想迷茫的表现,是从洋媚外的表现。当下,我们的民族尊严、国权尊严已经受到一些国家的严重挑衅,我们在强烈表示要誓死捍卫国家和民族的主权时,是否也要反省:历史上我们曾遭受残酷的侵略和蹂蹑,为什么到今天还会受到严重的挑衅?我们的思想是否还在中庸自大,是否强盛?我们的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