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类型学思维及心理方式

建筑类型学思维及心理方式
建筑类型学思维及心理方式

建筑类型学的思维及心理方式浅析

【摘要】本文探讨了建筑类型学的思维起源和心理学基础以及在运用建筑类型学进行设计时的思考角度和思维方式。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rigins of thinking and the foundation of psychology of the Building typology and perspective and ways of thinking when using the Building typology to design.

Keywords: Building Typology , Archetype, Psychology ,Ways of Thinking

历史总是螺旋发展的,在总体的过程中,经常有对立的两种矛盾像钟摆一样不断使之偏离,但都是从极端的非此即彼到既要这样、也要那样而告一段落。在建筑设计中亦如此。

20世纪,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强调功能性、实用性的现代主义建筑,“形式追随功能”。建筑师摆脱了历史建筑式样的束缚但同时也忽略了城市、文脉、地域性等的发展的连续性。而此后不久又发现现代主义建筑太过理性的单一无聊和文化艺术性的缺失,所以又开始到过往中寻求解决之道。

所以大部分建筑思潮的出现都是对现有形式的不满的一种解决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建筑类型学只是在设计过程中寻找合理形体的一种方法论,也只是众多理论中市场比较广的一种。为了更好的了解建筑类型学,有必要从思维和心理层面上对其进行一些探讨。

一.建筑类型学思维及心理的源起

1. 思维起源

分类意识和行为是人类理智活动的根本特性,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式。心理学的研究中可以看到,人类认识事物具有多维度视野和丰富的层次,认识过程和艺术创造过程本身就具有类型学的特征,由此场所了庞杂的分类途径。世界万物在人类心灵上的重叠形成了人类思维特有的概念,概念之间相应的变化有构成了人类思维的分类框架。而在这一个框架体系中,人类得以方便的认识世界,并使自身的经历和印象分门别类,凭着此框架体系,人类通过预期和矫正进行着艺术的创造活动。

类型学进入建筑领域是源于人们的需要和对美的渴求。在新古典主义时期,法国的一些建筑师首先发展处一套类型学理论,精古典建筑的平面及立面整理出一些基本类型。在建筑学理论中,类型是是作为一种抽象的结果,但因其复杂性,很难其明确的定义。19世纪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常务理事德·昆西这样来描述类型,“在表达所要复制或模仿的事物的意象,以及表达摹本规则的理念两者相较之下,类型一词比较无法表现前者……,摹本在艺术实际操作上是所要进行重复制作的客体;相反地,类型则是能促使各种彼此不相似的创作结果的客体。在摹本中一切都是精确而既定的,而在类型中则显得有些含糊。且类型的模仿只有从感觉与心智中才能察觉……,因此,建筑中所谓的类型应该像是人类各种发明与体制的运作一样……此番论述希望能澄清“类型”在许多著作中暧昧的意义以便能理解其真正的价值所在;类型并非摹本,因此并不像摹本一样具有严格的限制条件

以进行完完全全的模仿”。

所以,建筑类型学是人类试图“掌控”建筑世界的过程中运用与生俱来的分类意识对建筑的原型进行“整理”。从而打算在以后的设计中能够找到归属。

2. 心理基础

类型学的一大前提是必须承认有原型。这里的原型一词主要来自于心理学。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原型理论是建筑类型学的重要支持理论。他的通过对人类心理的分析,发现人对外界的认识有赖于人的心理结构。荣格认为,人类心理结构可分为自觉意识、个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自觉意识是“人心中唯一能够被人直接知道的部分”,而无意识并非像弗洛伊德所说的是一个单一混沌的东西,相反,无意识具有两个层面:表层只关系到个人,可称为个人无意识;而深层的无意识与生俱来,称之为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心灵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分可以根据“其自身存在不依赖个体经历的事实这一特征来区别于个体无意识”。人一生下来就有思维、感情、知觉等各种先天倾向。比如世界上所有的原始聚落,不管在什么地方,都是圆形的,这绝非偶然。在荣格看来,原型向我们提供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原型是人类世世代代普遍性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沉积”在每一个人的无意识深处。其内容不是个人的,而是集体的,是历史在“种族记忆”中的投影,“包含人类心理经验中一些反复出现的原始表象”。

按照荣格的“原型”观点来看建筑,建筑是由人创造的,并为人

所使用,在城市和建筑漫长的发展历史上,每一个时期各种建筑类型必然会在使用建筑的人类心理留下“记忆储藏”的片段,一些“记忆储藏”是属于“个人记忆”的,他是个人后天通过各种经验产生的,而一部分记忆则属于“集体记忆”,是个人先天所具备的,是普遍存在的。这些存在于人们心中的“集体记忆”外在具体表现各式各样的“原型”,而往往正是这种“原型”决定着建筑和城市的形态。可见,荣格通过原型这种特殊的形式,把他的原型和建筑形态与审美形式联系在一起。

同时建筑类型学中的代表人物阿尔多·罗西的建筑类型学概念深受“原型”的影响。他认为建筑类型与原型类似。它是形成各种最具典型的建筑的一种内在法则。“类型是按需要对美的渴望二发展的,一种特定的类型是一种生活方式与形式的结合”。罗西努力使问题追溯到建筑现象的根源上去,试图使建筑的表现形式与人类的心理经验产生共鸣。

所以以原型出发来设计的自信的出发点是认为“某一事物最本质的东西,完全可以使人想起这一事物本身(或成为它的抽象物)”。

二.建筑类型学的思维特点及过程

1. 非批判性

前文提到大部分建筑思潮的出现都是对现有形式的不满的一种解决方式,而对过去的不满大致分两种,一种是纯粹反对的批判性理论,一种是具有包容性的非批判性理论。建筑类型学是到历史中寻找归属感,其创作方式是形式——类型——(新)形式,并不具备颠覆

性,所以只能算是非批判性理论

普通心理学之记忆干货

《普通心理学》之记忆干货 很喜欢普心里面对记忆的非正式定义:记忆就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大脑这块特殊物质上留下的痕迹。这篇文章不泛泛其谈,尽是干货,主要教会大家在记忆这一章节该如何复习、复习什么和详细的复习内容。对于心理学考研的同学,如果想考上,必须耐下性子地学,本章的重点在第三、第四、第五节。博仁考研为大家做了精细的总结。 记忆思维导图 详细复习内容如下(以《普通心理学》书中的顺序做笔记的框架),五角星越多表示越重要: 一.记忆概述★★ (一)记忆的含义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用信息加工的术语来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注意这三个加红的词,这对于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三个概念特点的记忆,起着主线的作用。) (二)记忆的作用 这一块看一遍书就行,这个不重要。 (三)记忆的分类(除了第1点和第3点外,其它只考选择题) 1.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这块是记忆一章的重点,我在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会全面介绍。 2.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选择题常考点,长时记忆的分类) 情景记忆:是指人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这种记忆与个人的亲身经历分不开,如想起自己参加过的一个会议或曾去过的地方。 语义记忆:是指人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它表现在单词、符号、公式、规则、概念这样的形式中,如记住化学公式、乘法规则、一年有四季等。 3.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这块在第五节会详细介绍。 4.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这类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能逐渐获得;在利用这类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例如,在学习游泳之前,我们可能读过一些有关的书籍,记住了某些动作要领,这种记忆就是陈述性记忆;以后我们经过不断练习,把知识变成了游泳技能,真正学会了游泳,这时的记忆就是程序性记忆了。 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如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各种课本知识和日常生活常识都属于这类记忆。 (四)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这一块,只考选择题,记住一些常考点,博仁老师总结如下: 1.白鼠跳台实验证明,反响回路可能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2.神经元和突触结构的改变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生理机制。 3.海马可能是长时记忆暂时性储存场所。 二.感觉记忆(常考简答题“感觉记忆的含义及主要特点”,以下四点就是答案。)★★★ (一)短时记忆的含义:感觉记忆也叫感觉登记或瞬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它是人类记忆信息加工的第一阶段。进入感觉器官的信息,完全按输入的原样,首先被登记在感觉记忆中。 (二)短时记忆的编码:有两种,第一种是视觉的感觉记忆编码形式叫图像记忆,第二种是听觉的感觉记忆编码形式叫声像记忆。(这里面涉及到整体报告法和局部报告法,其实就常考一个选择题:局部报告法证明了感觉记忆的存在。) (三)短时记忆的存储:各种感觉记忆中,信息的存储量都大于可被利用的信息量,几乎进入感官的所有信息都能被登记。 (四)短时记忆的转换:感觉记忆中的信息都是未经心理加工的信息,是尚未受到意义分析的信息,被登记的信息只有受到特别注意或模式识别,才能转入短时记忆,并在那里赋予它以意义,否则就会很快衰退而消失。

教育心理学思维导图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概述 基本内涵 发展阶段 研究方法与原则(5原则7方法)教官理发系 概念 学科性质 研究内容 作用 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过程 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初创时期(1920以前) 发展时期(1920~1960) 成熟时期(1960~1980) 完善时期(1980以后)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二章 心理发展概述 认知发展与教育 中小学生人格、社会 化发展与教育 学生的个别差异个体的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中小学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定向性与顺序性 不平衡性 差异性 连续性与阶段性 童年期 少年期 青年初期 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 注意个体差异 学习准备状态 抓住关键期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人格概述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教育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 概念 特征 结构 生物遗传、社会(家庭、学校教 育、同辈群体)、个人主观因素 认知 差异 认知能力的差异 认知方式的差异 表现早晚差异 发展水平差异 智力类型差异 群体差异 场独立型-场依存型 冲动型-沉思型 具体型-抽象型 辐合型-发散型

第三章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 学习概述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派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的 内涵 学生学习 的分类 巴经典 桑试误 斯操作 班社会 苛勒-格式塔学派:完形-顿悟学习理论(可恶) 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发布) 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哦) 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假信息)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知识观 学习观 教学观 学生观 教师观 概念 分类 加涅 奥苏贝尔 其他 学习水平分类(8) 学习结果分类(5) 学习要遵循的原则:准备律、联系律、效果律 强化VS 惩罚 程序教学(小贩定错饭) 普雷马克效应(祖母效应) 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结构! 有意义学习的条 件! 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

《普通心理学》:思维的种类

《普通心理学》:思维的种类 一、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把思维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1.直观动作思维 直观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是凭借直接感知,伴随实际动作进行的思维活动。 实际动作便是这种思维的支柱。幼儿的思维活动往往是在实际操作中,借助触摸、摆弄物体而产生和进行的。例如,幼儿在学习简单计数和加减法时,常常借助数手指,实际活动一停止,他们的思维便立即停下来。成人也有动作思维,如技术工人在对一台机器进行维修时,一边检查一边思考故障的原因,直至发现问题排除故障为止,在这一过程中动作思维占据主要地位。不过,成人的动作思维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在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下实现的,这与尚未完全掌握语言的儿童的动作思维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 2.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 表象便是这类思维的支柱。表象是当事物不在眼前时,在个体头脑中出现的关于该事物的形象。人们可以运用头脑中的这种形象来进行思维活动。在幼儿期和小学低年级儿童身上表现得非常突出。如儿

童计算3+4=7,不是对抽象数字的分析、综合,而是在头脑中用三个手指加上四个手指,或三个苹果加上四个苹果等实物表象相加而计算出来的。形象思维在青少年和成人中,仍是一种主要的思维类型。例如,要考虑走哪条路能更快到达目的地,便须在头脑中出现若干条通往目的地的路的具体形象,并运用这些形象进行分析、比较来作出选择。在解决复杂问题时,鲜明生动的形象有助于思维的顺利进行。艺术家、作家、导演、工程师、设计师等都离不开高水平的形象思维。学生更需要形象思维来理解知识,并成为他们发展抽象思维的基础。 形象思维具有三种水平:第一种水平的形象思维是幼儿的思维,它只能反映同类事物中的一些直观的、非本质的特征;第二种水平的形象思维是成人对表象进行加工的思维;第三种水平的形象思维是艺术思维,这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思维形式。通常所说的形象思维是指第一种水平。 3.抽象逻辑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特性和内在联系认识的思维。 概念是这类思维的支柱。概念是人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因而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核心形态。科学家研究、探索和发现客观规律,学生理解、论证科学的概念和原理以及日常生活中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都离不开抽象逻辑思维。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得到了迅速发展,初中生这种思维已开始占主导地位。初中一些学科中的公式、定理、法则的推导、证明与判断等,都

普通心理学(叶奕乾版)重难点整理

第一章 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而言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一>心理过程 (一)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过程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认识过程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特性及其内在联系的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 情绪情感过程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力求实现预定的目的的心理过程。 <二>个性 (二)个性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个性倾向性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个性倾向性是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它随着个人的成熟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在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形成的稳定而经常表现出来的特点,是个体多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结合,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面貌。 二、心理学的实质 三、心理学的任务 <一>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心理学的任务 心理学有以下四项基本任务。 第一项任务是陈述人的心理现象。目的是对心理活动进行精确的观察,根据人的外部行为动作反应获得事实,对其心理活动进行推测。 第二项任务是解释人的心理现象,由于人的行为背后都存在着某种心理原因,因此就要以陈述心理事实为根据,分析和阐明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三项任务是预测人的心理现象。通过对某些心理活动与行为之间因果关系变化的了解,才可以预测其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第四项任务是调控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调控的目的是引导和改变人的心理和行为朝向目标规定的方向变化对异常心理和行为进行矫正。 <三>心理学的分类 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心理学研究应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 一是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要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反映事物。对心理学研究来说,就是要从人的心理活动产生所依存的客观条件及其表现和作用来揭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性。不能仅凭研究者的主观臆测来肯定或否定某种结论。 二是发展性原则。客观事物总是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作为人脑对客观事物反应的心理活动不可能是固定静止的,这就要求研究者应遵循发展性原则来研究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行为发生发展的规律性。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间接观察法】是心理学研究方法中观察法的一种,是指借助于一定的仪器和装置观察,记录观察对象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种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17名解) 【自然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又叫一般观察法,是心理学研究方法中观察法的一种,是指研究者在不进行任何干预的情况下进行观察并记录研究内容,观察者不参与到所观察的行为之中。 【参与观察法】参与观察法是心理学研究方法中观察法的一种,它与一般观察法的不同之处在于,研究者首先要参与到正在观察的行为之中,然后客观观察并详细记录正在参与的行为。根据群体其他成员是否知道自己正在被观察又可分为公开参与观察法和隐蔽参与观察法。 【实验室实验】实验室实验是心理学研究方法中实验法的一种,是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活动,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规律。 【现场实验】现场实验是心理学研究方法中实验法的一种,现场实验虽然也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的控制,但它

心理咨询师——基础心理学知识思维导图

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及内容 基础心理学内容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现象是脑活动的结果 人的心理的本质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是一种主观映象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构造心理学:冯特、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采用实验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 机能主义心理学:杜威、安吉尔,反对把意识分解为感觉、情感等元素,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 绪论行为主义:华生,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的规律性关系,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心理学发展简史格式塔心理学:魏特海墨、克勒、科夫卡,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建立了完形心理学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人的心理包含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 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 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马斯洛,主张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当代心理学研究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 生理心理学: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原则:客观性的原则、辩证发展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研究心理现象的 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实验法

神经元组成:细胞体、树突(灰色)、轴突(白色髓鞘) 分类: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从解剖上,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 外周神经系统从功能上,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植物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自主神经的活动与情绪的表现有密切关系 脊髓:脊髓灰质外面是脊髓白质 中枢神经系统脑干:与脊髓相连,包括延脑(延髓)、桥脑、中脑,脑干上灰色渔网状组织叫脑干网状结构神经系统的脑间脑:脑干之上,包括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 构造及功能小脑: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运动和不随意运动 端脑 胼胝体:端脑中间的纵裂上的横行纤维束 大脑灰质(大脑皮质、大脑皮层),大脑蛋白,基底核 大脑结构与功能中央沟,中央前沟,中央后沟 心理活动的额叶,顶叶,枕叶,颞叶:中央前回、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中央后回、顶叶以躯体感觉功 能为主;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 生理基础 大脑两半球功布洛卡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功能占优势 能不对称性罗杰·斯佩里:“割裂脑”实验 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高级神经活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动反射学说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条件反射;斯金纳条件反射为操作条件反射或工具条件反射

中学生《普通心理学》思维的过程

《普通心理学》: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等。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的基本环节,一切思维活动,从简单到复杂,从概念形成到创造性思维,都离不开头脑的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例如,我们把植物分解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把动物分解为头、尾、足、躯体;把几何图形分解成点、线、面、角、体;分析一个句子由哪些语言成分构成等,都属于分析过程。 综合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例如,把单词组成句子;把文学作品的各个情节联成完整的场面;把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学业成绩、健康状况等方面联系起来,加以评价,作出结论等都属于综合过程。 分析与综合在人的认识过程中有不同作用。通过分析,人可以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基本结构、属性和特征;可以分出事物的表面特性和本质特性,使认识深化;可以分出问题的情境、条件、任务,便于解决思维问题。通过综合,人可以完整、全面地认识事物,认识事物间的联系和规律;整体地把握问题的情境、条件与任务的关系,提高解题的技巧。 分析与综合是同一思维过程中彼此相反而有紧密联系的过程,是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的。分析是以事物综合体为前提的,没有事物综合体,就无从分析。综合是以对事物的分析为基础的,分析越细致,综合越全面;分析越准确,综合越完善。例如,学生读一篇课文,既要分析,也要综合。经过分析,理解了词义和段落大意;经过综合,掌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便获得了对文章的整体认识。对事物只有分析而没有综合,只能形成片面的、支离破碎的认识;只有综合没有分析,只能形成表面的认识。分析与综合是辩证统一的,只有把分析与综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发现事物的联系和关系,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 分析与综合可以在不同的水平上进行。人可以在直接摆弄物体的情况下进行分析与综合,例如,小学生用散装的零件自己组装成舰模或航模的过程;也可以在直观形象的水平上进行分析与综合,例如指挥员在军事图上分析敌情,服装师设计服装,建筑师设计建筑物等;还可以在思想上对抽象的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例如,公安人员分析案情,学生解题等,这是分析与综合的最高水平。 二、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的思维过程。人们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属性、特征和相互关系,都是通过比较来进行的。只有经过比较,区分事物间的异同点,才能更好地识别事物。例如,教师要讲清“思维”这个概念,必须与相近的“思想”这个概念相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它们的共同点是,二者都是理性认识;它们的差异点在于,思想是理性认识的内容,思维是理性认识的形式。通过比较,对思维这一概念的认识就更加准确了。 比较与分析、综合是紧密联系的。比较总是对事物的各部分、各种属性或特性的鉴别与区分,因此没有分析就谈不上比较,分析是比较的前提。然而,比较的目的是确定事物间的异同,因此比较也离不开综合。要比较事物,既要对事物进行分析,又要对事物进行综合,离开分析与综合,比较难以进行。 比较既可以是同中求异,也可以是异中求同。例如,在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某个对象,就把这个对象与它十分相似的各种对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不同点;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认知——感觉、知觉、记忆、言语、思维 心理过程情感 心理现象意志 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人生观、价值观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1、人的心理的本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即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现象是脑活动的结果。 (1)单细胞动物:无心理现象 (2)环节动物:有“感觉”的心理现象,如蚯蚓(触觉)、蚂蚁(嗅觉)、蜘蛛(感受震动)(3)脊椎动物:有了知觉 (4)灵长类动物:思维萌芽阶段 (5)人类:思维,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2、心理发展史 (1)科学心理学建立:1879年、冯特、德国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艾宾浩斯(德):“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3、心理流派的分类 (1)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奥地利) 人格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分类一:心理学三大势力(2)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 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 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S---R),是一 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3)人本主义:罗杰斯、马斯洛 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 心理流派分类分类二:内省实验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 及它们如何连接成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的规律 机能主义——杜威(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重心理学实际应用) 格式塔——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认知心理学——把人看做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分类三:生理心理学——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4、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辩证发展、理论联系实际 5、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心理量表)、个案法、实验法

心理咨询师三级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思维导图)

第一节概述一、定义和研究范围 1、定义: 育它母体—心理学和社会学—里继承了不同的研究传统,形成了两种基本的研究取向,即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 社会心理学” (1)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 1924年,F.H.奥尔波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 在《社会心理学》中指出,“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 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 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隐含的存在所影 响。 主张主要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揭示个体的社会行为的 依存条件,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过程 (2)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 1925年,乌德认为,“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 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以对人类反应、沟通以及本能和习惯行为的群体塑造 类型的解释为出发点。” “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的心理学有赖于对个体生活在 其中的历史的与社会环境的理解” (3)综上所述:是关于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现象及 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2、社会行为 (1)社会行为: 是有机体的反应和反应系统。 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和反 应系统。 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 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 1936年,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提出:B=f(P, E)。其中,B指行为,P指个体,E指个体所处的情 境。 含义是: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 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认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 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2)社会心理: 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 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指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社会心理活动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过去的经验及 其人格特征有关。 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紧密相连,前者是外显的,客观 存在的,比较容易观察; 而后者则是内隐的,属于个体的主观世界,不能直接 观察。 二者的主体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 3、研究范围 (1)个体层面: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 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 (2)人际层面: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 人际关系 (3)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以及个体 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 (4)社会层面:风俗、时尚、阶层、阶级以及民族心 理特征、国民性。 二、社会心理学简史 1976年,霍兰德认为,可以划分为哲学思辨(启蒙 期)、经验描述(形成期)、实证分析(确立期)。 1、哲学思辨阶段: 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特点是根据哲学 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社会心理学思想和 一般的心理学见解是混杂在一起的,很难把“纯”的 社会心理学观点分离出来。 2、经验描述阶段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 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一些重要的学术思潮对社会 心理学起到了直接的催生作用,包括 (1)达尔文的进化论:从生物学和人类学的角度研究 人类本性,从进化的观点探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模式 的变化 (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一是拉扎鲁斯《民族心理 学与语言学杂志》(1859); 二是谢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提出社会心理学这一术 语(1875); 三是冯特,历时20年(1900一1920)出版了10卷本 《民族心理学》,萨哈金(1982)指出:“民族心理 学所关心的就是社会心理学。” (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在《模仿律》(1890)中,塔尔德用模仿解释人的社 会行为。 迪尔凯姆在《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中主张社 会不能还原为个体,群体并非个体之和,而是一种结 构形式,能以与构成它的个体不同的方式思考,感受 和行动。 列朋的《群众心理学》(1895)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 有关群体意识理论发展的高峰 (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麦独孤,受达尔文影响。 在《社会心理学导论》(1908)一书中,指出“先天 的或遗传的倾向是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基本源泉和动 力”; 并提出求食、拒绝、创新、逃避、斗争、性与繁衍、 母爱,亲合、控制、服从、创造和建设等十二种本 能,认为从这些本能可以衍生出全部社会现象和社会 生活 (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基础是潜意识(也称“无意识”)、性本能,以及本 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这些概念是在《梦的解 析》(1900)、《精神分析引论》(1917)中提出 的。 经验描述阶段是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3、实证分析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至今。 特点是从描述转向实证,从定性转向定量,从纯理论 转向应用研究。 使用实证方法进行研究的两位先驱是特里普力特和德 国学者莫德。 态度测量领域是瑟斯顿(首先提出态度量表的结构, 编制了第一个态度量表,即瑟斯顿态度量表)和李科 特(对量表进行简化,使态度测量成为一种被广泛应 用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手段)。 二战后,社会心理学迅速发展,表现出一些新的特 征,主要包括一是研究领域拓宽,涉及人类社会行为 的方方面面; 二是理论向多元化发展,提出很多新的小理论来解释 与预测行为; 三是开始重视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专栏:中国社会心理学简史 ①1919年,陈大齐用问卷法调查了北京高小女生的道 德意识 ②1922年,刘延陵翻译出版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 论》 ③1922年,张耀翔进行了中国最早的民意测验 ④1924年,陆志伟《社会心理学新论》 ⑤1929年,潘叔《社会的心理基础》 ⑥1946年,孙本文的两卷本《社会心理学》 ⑦1949年至1978年,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在大陆基本上 处于停滞状态。香港和台湾的社会心理学在20世纪50 年代后,却开始蓬勃兴起 ⑧1979年,《光明日报》发表王极盛《建议开展社会 心理学的研究》 ⑨1981年,成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筹备会 ⑩1983年,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简讯》, 后改为《社会心理研究》。 专栏:K.勒温 社会心理学之父提出了解释人类行为的场理论,并应 用到群体动力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 他最早用实验方法研究社会冲突问题。 专栏:F·H·奥尔波特 实验社会心理学的莫基人用实验方法系统地验证 了“群体因素对个体运动的影响”,提出了社会促进 的概念。 三、研究方法 1、主要原则 (1)价值中立:尽量减少主观因素的干扰,使研究客 观公正。但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 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2)系统性:把研究对象纳入系统,并用系统的方法 进行研究 (3)伦理:采用一些手段控制情境或被试者,因而要 特别注意欺瞒、恫吓等注意不良刺激所产生的后果, 尽量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 主要守则: ①制定计划要评估道德可接受性 ②应向被试者说明研究计划的主要部分,说明情况征 得同意、在特殊情况下的欺瞒须经严格程序核准,并 在事后说明,求得理解 ③采取保护措施 ④被试者有退出研究的自由 ⑤对资料保密,如公开发表,须经被试者同意 ⑥不建立工作外的其他关系。 2、主要方法:观察实验,调查档案 (1)观察法:通过感官或仪器搜集资料的方法 ①自然观察是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其 特点是对所观察的行为基本上地干预。 主要目的是描述行为,提供“类别”及“数量”的信 息,即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也可能提供一些其他 的经验数据。是所有研究方法的基础 ②参与观察是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 观察者通常要隐瞒自己的身份,作为被观察者群体中 的一员进行观察,并应尽量减少相互作用造成的负面 影响。可获得较多的“内部”信息 (2)调查法(询问法)。 分为口头(访谈)和纸笔(问卷) ①访谈法:直接搜集资料,是访谈者与被访者双方互 相影响的过程。不是普通的聊天,要取得成功,必须 创造相互信任的氛围,取得积极配合。还具有特定的 目的性和一套访谈提纲设计,编制与实施的原则 ②问卷法:问卷一般由七个部分组成,包括题目+前 言、指导语+结束语、问题及备选答案+人口学数据的 记录+计算机编码。特点一是标准化程度高,严格按一 定程序进行,确保准确性和有效性,避免主观性和盲 目性;二是收效快,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信息。 主要原则包括:目的性、全面性、非歧义性(避免出 现歧义)、非暗示性(避免暗示与诱导)、适度规模 (尽量针对特定主题,不要牵涉面太广) (3)档案法: 按照一定目的搜集大量的资料(过去的和现在的), 通过内容分析进行研究的方法。 包括调查报告、个案资料、事件记录、统计资料、出 版物及历史文献等。 优点是对研究对象的心理干扰小,适用于跨文化的比 较研究和时间跨度较长的趋势研究,适用于对历史人 物进行研究; 缺点是工作量大,费时费力,分析数据的难度大。 个人既往史、成长报告,属于档案法的应用。 3、研究结果: 存在“生态学效度”,不能任意推广到现实情境中, 学习理论时,要把握其局限和适用范围,20世纪70年 代“社会心理学危机”,是因其研究绪论解释力较 弱。 四、主要理论流派: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价值体现:能 帮助提高人类认识自身的能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1、社会学习论:试图通过学习机制来解释人们社会行 为的形成和变化 (1)起源于行为主义,巴甫洛夫和华生是行为主义早 期的代表,后来霍尔,特别是斯金纳发展了行为主 义。 (2)学习的机制:联想(是经典条件反射,狗形成铃 声——食物的联想“纳粹”)、强化与模仿 (3)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个体通过对他人学习行为与结果的观察,获得新的 行为反应模式,或对已有的行为模式加以修正。包括 四个过程:注意、保持(是模仿发生的前提)、动作再 现、动机。 2、社会交换论:霍曼斯 (1)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产出的关系的视角研究社 会行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2)五个命题:成功(得到奖赏则重复行为,奖赏越 多频率越高)、刺激(相同刺激引起相同或相似行 为)、价值(结果越有价值,重复可能性越高)、剥 夺-满足(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越多,其价值越 小)、侵犯-赞同(没得到奖赏或受到惩罚,侵犯;得 到奖赏或受到处罚,赞同)命题。认为趋利避害是人 类行为的基本规则,人们在互动中倾向于扩大收益、 缩小代价或是扩大满意度、减小不满意度,每个人都 企图在交换中获得最大收益和减少代价。布劳发展了 社会交换论,认为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互惠基础上 的人们的自愿活动。 3、符号互动论:詹姆士和米德 (1)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包括语言、文字、记号 等,甚至个体的动作和姿势)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最早使用符号互动术语的是布鲁默 (2)基本假设是: 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 的; 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存在于事物 自身; 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 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4、精神分析论 (1)主要概念包括:意识与潜意识、力比多(性本 能)、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生本能与死本能、人格 结构 (2)荣格创立了分析心理学,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是 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及完整的人格,而不是治疗症 状。提出“集体无意识”理论 (3)新精神分析学家包括霍妮、沙利文、弗罗姆、艾 里克森等(不包括荣格)。霍妮批评“力比多”说, 认为行为与人格发展的动力不是本能驱力,行为是个 体对环境的反应,人格由环境和教育决定,认为后天 因素在神经症和精神病的病因中起主要作用,男女之 间的心理差异是文化因素决定的。沙利文认为人际关 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普通心理学 第七章—思维

第七章思维 第一节思维的一般概念 一、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一)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是人脑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而思维则是对输入信息进行更高层次的加工。 (二)思维的特征 1、概括性 2、间接性 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二、思维的过程(思维的心智操作) (一)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1.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考虑的心智操作。 2. 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部分和各种因素联结起来考虑的心智操作。 (二)比较:比较是在头脑中对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相异及其关系的过程。 (三)抽象与概括 1.抽象是在头脑中舍弃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与非本质属性,把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的过程。 2.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取出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综合起来的过程。如概念、定义、定理的形成。 (四)具体化与系统化 1.具体化就是在头脑中把抽象、概括的结论应用于具体的事物的过程。 2.系统化就是在头脑中把事物或其属性,纳入到一定的类别

或系统中去的过程。 三、思维的种类 (一)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根据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内容和方法,可把思维区分为:1.动作思维以实际操作来解决直观的、具体问题的思维称为动作思维或直观动作思维。 2.形象思维以头脑中的表象进行的思维,称为形象思维或具体形象思维。 3.抽象思维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称为抽象思维或抽象逻辑思维。 (二)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 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把思维区分为: 1.聚合式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的思维。 2.发散式思维(求异思维、分散思维)是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探求多种解决问题途径和答案的思维。 (三)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依据思维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还是科学概念,可区分为: 1. 经验思维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叫做经验思维。 2. 理论思维这是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或解决某个问题叫做理论思维。 (四)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根据思维是否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可区分为: 1.直觉思维是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新的事物和现象时,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活动。具有快速性和跳跃性的特点。如灵感。 2.分析思维也叫逻辑思维,它是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答案或作出合理结论的思维活动。

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的由来 ?思维导图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对速读记忆的作用 ?思维导图的优势 ?一、人的大脑运用带来的问题 ?二、思维导图的优势 ?三、思维导图的作用 ?四、思维导图适应于应用的领域 思维导图制作软件 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概念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我们知道放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食物、香气、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而这些关节的连结可以视为您的记忆,也就是您的个人数据库。 人类从一出生即开始累积这些庞大且复杂的数据库,大脑惊人的储存能力使我们累积了大量的资料,经由思维导图的放射性思考方法,除了加速资料的累积量外,更多的是将数据依据彼此间的关联性分层分类管理,使资料的储存、管理及应用因更有系统化而增加大脑运作的效率。同时,思维导图是最能善用左右脑的功能,藉由颜色、图像、符码的使用,不但可以协助我们记忆、增进我们的创造力,也让思维导更轻松有趣,且具有个人特色及多面性。 思维导图以放射性思考模式为基础的收放自如方式,除了提供一个正确而快速的学习方法与工具外,运用在创意的联想与收敛、项目企划、问题解决与分析、会议管理等方面,往往产生令人惊喜的效果。它是一种展现个人智力潜能极至的方法,将可提升思考技巧,大幅增进记忆力、组织力与创造力。它与传统笔记法和学习法有量子跳跃式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它源自脑神经生理的学习互动模式,并且开展人人生而具有的放射性思考能力和多感官学习特性。 思维导图为人类提供一个有效思维图形工具,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开启人类大脑的无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 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间接的反映。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上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情绪和情感:对待所认识的客观事物总是持有一定的态度,人对这种态度的体验就是情绪和情感。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的稳定的动力特点。 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实际上就是实事求是原则。 测量:是指心理或行为可以被科学地观察和记录。 发展性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那么,作为对客观事物反映心理也是发展变化的。 系统性原则: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教育性原则:在进行心理研究时,研究的选题、实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坏被试(即被研究者的身心发展的,即以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分析时,在选择方法对被试身心是否产生不良影响。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的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实验室实验法:在特定的实验中,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因素进行实验,以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 自然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因素加以控制或改变去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它可以研究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示. 测验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各体心理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的研究方法。 活动产品分析:通过分析活动产品来研究被试心理特点的方法。 :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称个案法。个案研究法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运动性失语症:运动性语言中枢在额页额下回后方紧靠中央前回的下部,如果这一区受损伤,病

《普通心理学》:思维的过程

;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的基本环节,一切思维活动,从简单到复杂,从概念形成到创造性思维,都离不开头脑的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例如,我们把植物分解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把动物分解为头、尾、足、躯体;把几何图形分解成点、线、面、角、体;分析一个句子由哪些语言成分构成等,都属于分析过程。综合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例如,把单词组成句子;把文学作品的各个情节联成完整的场面;把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学业成绩、健康状况等方面联系起来,加以评价,作出结论等都属于综合过程。分析与综合在人的认识过程中有不同作用。通过分析,人可以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基本结构、属性和特征;可以分出事物的表面特性和本质特性,使认识深化;可以分出问题的情境、条件、任务,便于解决思维问题。通过综合,人可以完整、全面地认识事物,认识事物间的联系和规律;整体地把握问题的情境、条件与任务的关系,提高解题的技巧。分析与综合是同一思维过程中彼此相反而有紧密联系的过程,是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的。分析是以事物综合体为前提的,没有事物综合体,就无从分析。综合是以对事物的分析为基础的,分析越细致,综合越全面;分析越准确,综合越完善。例如,学生读一篇课文,既要分析,也要综合。经过分析,理解了词义和段落大意;经过综合,掌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便获得了对文章的整体认识。对事物只有分析而没有综合,只能形成片面的、支离破碎的认识;只有综合没有分析,只能形成表面的认识。分析与综合是辩证统一的,只有把分析与综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发现事物的联系和关系,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分析与综合可以在不同的水平上进行。人可以在直接摆弄物体的情况下进行分析与综合,例如,小学生用散装的零件自己组装成舰模或航模的过程;也可以在直观形象的水平上进行分析与综合,例如指挥员在军事图上分析敌情,服装师设计服装,建筑师设计建筑物等;还可以在思想上对抽象的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例如,公安人员分析案情,学生解题等,这是分析与综合的最高水平。 二、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的思维过程。人们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属性、特征和相互关系,都是通过比较来进行的。只有经过比较,区分事物间的异同点,才能更好地识别事物。例如,教师要讲清“思维”这个概念,必须与相近的“思想”这个概念相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它们的共同点是,二者都是理性认识;它们的差异点在于,思想是理性认识的内容,思维是理性认识的形式。通过比较,对思维这一概念的认识就更加准确了。比较与分析、综合是紧密联系的。比较总是对事物的各部分、各种属性或特性的鉴别与区分,因此没有分析就谈不上比较,分析是比较的前提。然而,比较的目的是确定事物间的异同,因此比较也离不开综合。要比较事物,既要对事物进行分析,又要对事物进行综合,离开分析与综合,比较难以进行。比较既可以是同中求异,也可以是异中求同。例如,在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某个对象,就把这个对象与它十分相似的各种对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又把这个对象与它差异很大的对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这样,学生就较容易地明确这个对象的本质特征。分类是在头脑中根据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将有共同点的事物划为一类,再根据更小的差异将它们划分为同一类中不同的属,以揭示事物的一定从属关系和等级系统。例如,学生掌握数的概念时,把数分为实数和虚数;又把实数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有理数又可分为整数、小数和分数等。由于学生年龄的差异,思维发展水平不同,分类的水平也不祠。小学生往往不是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而是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和事物的功能进行分类;少年期学生容易把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并列来进行分类;青年期的学生则会按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分类。

普通心理学第3课

普通心理学第3课《思维&想象》 第2页:1.李小明同学今天参加物理考试时,对于一些简单而熟悉的力学公式,却怎么也想不起。其中涉及的遗忘理论主要是()。A.衰退理论B.干扰理论C.动机性遗忘理论D.提取失败理论 2.考试时由于情绪过分紧张,致使学过的一些内容怎么也想不起来。这种遗忘现象最合适的解释是()。 A.衰退说 B.干扰说 C.压抑说 D.提取失败 3.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为防止遗忘应该()。A.分散复习B.集中复习C.及时复习D.过度复习 【解析】1.D项指话到嘴边想不起来,提笔忘字,缺乏线索。【选D】2.题干中,“情绪过分紧张”关键词,所以选压抑说(动机说),弗洛伊德。【选C】3.【选C】 第3页:【解析】三、提高记忆能力,促进知识巩固:良好记忆的特点,怎么样防止遗忘。1.良好记忆的特点(1)敏捷性:强调速度的快慢,过目成诵。过目不忘更强调敏捷性。(2)持久性:强调时间上的持久,如记忆的快,记忆的久这样就是记忆的品质很高,持久性好,终身不忘。(3)准确性:强调记忆的正不正确准,如“倒背如流”。(4)准备性:应用的时候运用准备性,是敏捷性、持久性和准确性的综合体现,如“出口成章”,有些人记忆的很好,但是考试的时候就会把知识忘记,考完才会想起来,这就是准备性的欠缺,准备性不足。【注意】客观题出现,常用成语对应记忆的特点。过目不忘:过目,更强调敏捷,不忘强调持久。准确性:倒背如流。准备性:是综合体现。准备性:出口成章,体现了准备性。 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简答题备考。1.与现实相关,应该有目的的去记忆。(目的)2.在记忆的时候要多

去理解,运用意义记忆。(意义)3.在记忆的时候,要进行深度的加工,即精加工。(精加工) 4.组块: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组块,把信息分为一组一组会记忆的比较快,运用记忆编码和组块记忆。5.口诀:目的、意义、精加工、组块、编码、重复习。 【解析】防止知识遗忘:简答题备考。1.回顾上节课: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艾宾浩斯认为遗忘是先快后慢的,不均匀的,复习应该及时复习。(1)时间:①及时复习、经常复习②合理分配时间。(2)方法:①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如临考前一周进行突击复习,是集中复习。如果四五月份考试,每天学一点,临近 考前一个月集中学习,这样效果是很好的。②复习方 法多样化。③运用多种感官参与。 2.防止遗忘的方法简答题,想要不忘,就要从时间上,合理分配时间,及时的经常的复习。从方法上,注意多样,多种方法,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口诀:法官及时反配散中。 【解析】提高记忆能力,促进知识巩固:1.良好记忆的特点:(1)敏捷性。关键词速度快。(2)持久性:时间长(3)准确性:正确。(4)准备性:提取和应用。 2.简答题:(1)提高记忆能力方法:口诀:目的、意义、精加工、组块、编码、重复习。(2)防止遗忘方法。口诀:法官及时反配散中。 【解析】记忆:1.记忆概述:(1)记忆概述。(2)记忆分类(重点)。①根据内容来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和动作记忆。②按照时间来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2.记忆过程:(1)识记。(2)保持:遗忘(3)回忆与再认。 3.提高记忆能力,促进知识巩固:(1)良好记忆的特点:单选。(2)简答题:提高记忆能力方法:防止遗忘方法。 第9-11页:【解析】思维这一节从思维的概述、过程、基本形式进行讲解,考试中考查最多的是思维的概述,重点复习。 1.思维的概念,考试中没有考过,但是需要我们了解。 2.间接、概括构成了思维的特征(多选题)。 思维的特征:客观题、例子的形式考查。1.间接性:通过中介,进行一种推断。关键词“由…推出…”“推断”,如地震,地震的工作者,根据自然界的异常行为,推断哪里会地震。在如考古学家,通过文物的纹理推断文物是哪个朝代的。医生通过给病人把脉,推测病人的病情。 2.概括性:(1)思维的过程中,可以对本质特征加以概括。可以概括出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如人的共同属性是会吃饭的、能够直立行走、能够思考的、有语言的、会用工具的高级动物;强调概括实物的本质。(2)通过以往的经验积累,得出结论、规律。关键词“得出结论或规律”如农民伯伯总结出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规律。这就是思维的概括性。【注意】思维本身是抽象的,关键词对应。1.间接性的关键词是“推断” 通过中介进行的。2.概括性:(1)概括事物的本质。 (2)得出结论,找出规律。题目:早晨起来推开门,发现 地是湿的,推断昨天下雨了——间接性。 【解析】思维的品质:考查不多,例子或者成语进行 考查。1.(单选)中心品质是思维的逻辑性。如老师评价 一个老师讲课好不好,会说他讲课的逻辑是否是清晰的。2. 灵活性:反映是否灵活,关键词概括“随机应变”,能否进 行变通; 3.深刻性:对问题的分析能够一针见血,强调有 深度。如跟人聊天时,有的人聊天比较浮现,但有些人聊天 很深刻。4.敏捷性:强调快,关键词当机立断。5.广阔性: 思路广泛,面面俱到。 6.批判性:能够通过自己的思维, 判断是好是坏。小学生的批判性比较薄弱,会把老师当成女 神,但是初高中的学生有批判性,能够判断老教的好坏。强 调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判断好坏。7.独立性:我们能 够独立思考,不过分依赖别人。 【注意】考点:(1)选择题:中心品质是逻辑性。(2)随机应变强调灵活性,当机立断强调的是敏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