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说课稿(公开课)

科学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说课稿(公开课)
科学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说课稿(公开课)

《10.1、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说课稿

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0章第1 节内容,在学习本节之前,教材已经在第六、七章分别介绍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识,从知识的角度分析,本节内容在不同层次上研究这个问题,其内容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也是后面滑轮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因此本节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杠杆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学生会切实感受到使用它的好处,学习兴趣浓厚.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涉及力与平衡问题了,本节是知识的延伸,同时学生在数学上已经有点到线距离的知识,动力臂与阻力臂是点到线知识的迁移应用,有这些知识的基础储备为学好这节课做好了准备。但对杠杆的概念及杠杆的平衡条件,学生还不十分清楚,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当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及时学以致用,以帮助学生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降低学习难度。

基于以上对教材地位的分析与学情分析,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观察生活、生产中的一些常用的杠杆,能从中提取出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认动力、阻力、支点、动力臂和阻力臂.

过程与方法目标:

2.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尝试用杠杆的有关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正确设计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归纳出科学规律的能力.

4.通过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根据教学教学目标设定,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为: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杠杆及杠杆的五要素;通过科学探究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1.让学生掌握力臂正确的画法

2、能准确引导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科学探究过程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五、教学准备

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每4-6人共1组)

六、说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以及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设计时,给学生时间与空间放手学生实践,从概念的得出到课堂实验,教师关注学生参与探索问题的全过程,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咨询者与指导者。只有完成这种转换,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物理教学是物理思维活动的教学,本节课力求做到在教学活动中研究,在研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

综上所述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本节课中主要采用两种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学生通过做实验,对实验数据认真分析、小组讨论归纳,最后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讲授法: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得到远比教材多得多的东西,同时也更好的组织学生完成教学活动。

七、说学法

物理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转变学生物理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方式的转变。所以我在本节课中指导学生采用实验探究法、观察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去寻求知识,从而发展学生动手能力和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说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认识杠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练习与小结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展示阿基米德撬动地球的情景图片,问:通过这张图片同学们想到哪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情景塑造:阿基米德是老师了解到最狂妄的物理学家,他的狂妄来源于他说过的一句话,那一句话呢?通过问题调动了学生的好极心理和求知的欲望,为引入课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接着提问“他怎么狂妄的资本是什么呢”从而引入课题——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板书)。

1、认识杠杆

(1)提出物理问题:杠杆是什么?引导学生阅读184页内容找出杠杆的定义?提出问题:从杠杆的定义来分析,如何判断一个机械是不是杠杆呢?师生一起交流讨论,展示3幅图片让学生来判断该物体是不是杠杆?进一步通过ppt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杠杆。

(2)、回顾旧知识,提出问题:要想描述清楚一个力我们应该从几个方面来描述呢?力的三要素,通过知识迁移,因此要想描述好一个杠杆,我们要从五个方面来描述——杠杆的“五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是本节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我采用的知识迁移的方式,引导学生复习数学中点到线的距离知识,让学生知道动力臂和阻力臂就是数学知识点到线距离的物理应用。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并结合直观教学示范画图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画动力臂和阻力臂,并及时引导学生巩固练习。

2、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本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会用到本节课一半左右的时间。我设计了以下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环节一:让学生了解杠杆平衡与杠杆五要素有关

回顾旧知识提出问题:物体的平衡状态有哪些?知识迁移杠杆的平衡状态是什么?(师生一起了解)教师进一步引导回顾:让物体平衡的条件与平衡力三要素有关,提出问题:杠杆的平衡是什么呢?引导学生简单思考猜想进而进行环节二。

环节二:杠杆的平衡条件(学生分组实验)

这一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先引导学生分组,分工明确,小组讨论后,再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课堂上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杠杆没调平衡?始终让动力臂和阻力臂相等?力臂与刻度尺并不完全重合?不管学生出现了哪些问题,教师应该合理引导,对于没有完成实验的,教师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就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学生通过分折几次实验的数据结果,最后得到结论:F1L1=F2L2

提出问题:是不是只有F1L1=F2L2才能让杠杆平衡呢?组织学生拓展知识。

3.练习与小结

a、(用PPT投影)展示我们导入时的图片提出问题:你认为阿基米德能不能撬动地球?并说出你的理由?(首尾呼应,让学生感到有始有终,有收获感)同时注意问题的拓展,让学生充分发散思维,而不是沉溺于参考。

b、总结

提出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让学生总结能起到及时复习的效果,最后教师补充总结)

c、最后布置作业:展示图片

①让课后调查了解每个不同形状的剪刀的应用。

②为什么人们要使用不同形状的剪刀?(作业的布置是为了下一个课时学习杠杆的应用与分类更好的衔接与学生思维的拓展)

九、板书设计:

10.1杠杆的平衡条件

一、杠杆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2、五要素:支点(o):

动力(F1):

阻力(F2):

动力臂(L1):

阻力臂(L2):

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F2L2

这样的本书设计简单明了,可以将我们本节课的教学思路、过程再一次体现出来,又能将本节的知识框架展现给学生有利于了解与记忆。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动力F1/N 动力臂 L1/cm 阻力F2/N 阻力臂 L2/cm 4 5 5 4 于是,他们认为自己的猜想得到了验证。你认为他们的实验过程存在什么问题? (6)小丽用身边的器材做实验,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 a.塑料直尺放在圆柱形水杯上,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如上右图甲所示。则支点O与直尺的_____________一定在同一竖直线上。 b.往直尺两端放不同数量的相同硬币,并调节硬币位置,使直尺在水平位置平衡,如上右图乙所示。 ①若将左、右两侧各取下一枚硬币,则直尺___________端将下沉。 ②小明测出乙图中的l1、l2作为力臂的大小,是否正确?为什么?

(7)某次实验中,用如图丙所示的方式悬挂钩码,杠杆也能水平平衡(杠杆上每格等距),但老师却往往提醒大家不要采用这种方式.这主要是以下哪种原因-(选填字母) A.一个人无法独立操作B.需要使用太多的钩码 C.力臂与杠杆不重合D.力和力臂数目过多 (8)在探究实验中部分同学们还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要满足“动力×动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阻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就平衡. a、你认为这个结论是的.(选填“正确”或“错误”) b、如何用图丁的装置来验证你的观点?答:. (9)某同学想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测量刻度尺的质量. ①将刻度尺平放在支座上,左右移动刻度尺,找出能够使刻度尺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的支点位置,记下这个位置,它就是刻度尺的重心; ②如图戊所示,将质量为M1的物体挂在刻度尺左边某一位置,向(选填“左”或“右”)移动刻度尺,直到刻度尺能够在支座上重新保持水平平衡.记录物体悬挂点到支座的距离L1和刻度尺的到支座的距离L2;

八年级下册物理 杠杆的初步认识及平衡条件(教案)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本章是在前面学习过力学的基础上,研究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并进一步研究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通过本章学习,我们应该对力学知识获得进一步理解:能从常见工具和器械中识别出杠杆和滑轮,知道杠杆、滑轮的特点和应用,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能正确计算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本章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2节,学习杠杆、滑轮和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第二部分是第3节,学习分析并计算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本章共分3节: 1.第1节“杠杆”,本节讲述了杠杆的概念和分类,要求学生能从生活中的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本节有一个重要的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得到结论性、规律性的知识,而且要通过探究活动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其中重点要学习设计实验表格,学习收集数据并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学习控制变量法,学习怎样提出科学的猜想. 2.第2节“滑轮”,本节讲述了定滑轮、动滑轮的概念、特点和实质,并进一步学习了滑轮组的特点和组装,最后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斜面和轮轴的工作原理.本节也有一个重要的实验探究“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这个实验探究让学生边思考边操作,自己摸索,学会安装滑轮,总结出两种滑轮的特点. 3.第3节“机械效率”,本节是在学习了功、功率的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有用功、总功的概念并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知道实际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教学目标】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①认识杠杆、识别杠杆的类型,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②认识定滑轮、动滑轮,并能通过组装滑轮组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③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和机械效率的概念,理解额外功产生的原因,知道机械效率η<1,会正确进行有关机械效率的计算.

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1

校内公开课授课人:张茂华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杠杆及杠杆的五个要素,能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会提出猜想、并从实验数据中归纳结论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 (2)结合我国古代对杠杆的研究,激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明的自豪感,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以及关注历史、关注科学的意识。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解析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用具 杠杆、钩码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从阿基米德的名言说起,“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硬棒,我就可以撬起地球。”他的话是否有道理? 2、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二力平衡的条件有哪些? (2)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分别是什么? (二)实验探究互动交流 1、提出问题 教师演示杠杆要平衡,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要满足什么关系? 提出探究目标: (1)、学会用简单的器材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2)、能根据实验数据得出杠杆平衡条件的数学表达式 2、猜想与假设 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

3、设计实验方案 组织学生讨论实验方案,让学生用所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验证自己的猜想。 学生自学课本77页后出示实验步骤,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 (1)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在杠杆两端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3)改变力和力臂的数值,再做两次实验,并把所得数据填入78页表格中。 在学生分组实验时,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 (1)杠杆两端可调节的螺母,能起什么作用? (2)为什么要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5、分析得出结论 根据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总结验证猜想,得出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 F2·L2 6、讨论交流 为什么要改变力和力臂进行多次实验? 7、评估 实验中还有哪些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三)、练习巩固展示自我 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 (1) 实验前没有挂钩码时,发现杠杆左边下倾,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横梁右边的螺母向旋一些。 (2)实验时只有一盒钩码(内有10个相同的钩码),当在左边第二格挂四

实验报告——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 第五章第二节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原理】杠杆的平衡条件 【提出问题】当杠杆平衡时,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之间存在怎么的关系? 【实验器材】杠杆、铁架台、钩码、弹簧测力计 【实验步骤】 (1)调节杠杆两端 ,使杠杆不挂钩码时在水平位置平衡 (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 ) (2)在杠杆左端第二个格的位置挂3个钩码(1.5N ),在右端挂上钩码,移动钩码的个数和位置,使杠杆再次平衡 (3)记录并测量此时杠杆右端的阻力(F2)和阻力臂(L2) 【分析与结论】 分析上述表格中的数据,运用加减乘除运算,找出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之间存在怎么的关系,你得出的结论是 文字表述: 字母表示: 【思考与讨论】1.如图甲所示,小明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杠杆、支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和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个。 (1)实验前,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右端下沉。此时,应把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保持 并静止,达到平衡状态。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在杠杆上直接测量 。 (2)杠杆调节平衡后,小明在杠杆上A 点处挂4个钩码,在B 点处挂6个钩码杠杆恰好在原位置平衡。于是小明便得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为: 。他这样得出的结论是否合理? ;为什么? 。

2 2.如图13-1-14所示,此时杠杆平衡,若在右端钩码下加挂2个等重的钩码,左端钩码的位置应当向 移动 格,才能使杠杆重新平衡. 3.如图是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要想使杠杆平衡,A 处钩码应挂 A .1个 B .2个 C .3个 D .6个 4.如图14—4,O 是支点,在B 端挂一重物,为使杠杆平衡,要在A 端加一个力,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 1最小 B.F3最小 C.F 2最小 D.一样大 5. 如图1所示,O 为杠杆的支点,在杠杆的右端B 点挂一重物.MN 是以A 为圆心的弧形导轨,绳的一端系在杠杆的A 点,另一端E 可以在弧形导轨上自由滑动.当绳的E 端从导轨的一端N 点向另一端M 点滑动的过程中,杠杆始终水平,绳AE 对杠杆拉力的变化情况是( ) A .先变大,后变小 B .先变小,后变大 C. 一直变小 D.一直变大 【计算练习】 1. 已知动力为200N,动力臂为0.8m ,阻力臂为0.2m ,求阻力是多少? 2. 某人用一根轻质硬棒去撬动A 端一块重500N 的石头,已知支点O 距A 端作用线0.2m ,o 点距人手作用线的距离为1m ,问人至少用多少N 的力才能撬起石头? 3. 某人用一根轻质硬棒去撬动A 端一块重1000N 的石头,已知支点O 距A 端作用线0.2m ,某人用250N 的力就将石头撬起,问支点O 距人手作用线的距离是多少? A F 2 3 图14— 4 A

科学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说课稿(公开课)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说课稿 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0章第1 节内容,在学习本节之前,教材已经在第六、七章分别介绍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识,从知识的角度分析,本节内容在不同层次上研究这个问题,其内容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也是后面滑轮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因此本节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杠杆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学生会切实感受到使用它的好处,学习兴趣浓厚.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涉及力与平衡问题了,本节是知识的延伸,同时学生在数学上已经有点到线距离的知识,动力臂与阻力臂是点到线知识的迁移应用,有这些知识的基础储备为学好这节课做好了准备。但对杠杆的概念及杠杆的平衡条件,学生还不十分清楚,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当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及时学以致用,以帮助学生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降低学习难度。 基于以上对教材地位的分析与学情分析,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观察生活、生产中的一些常用的杠杆,能从中提取出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认动力、阻力、支点、动力臂和阻力臂. 过程与方法目标: 2.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尝试用杠杆的有关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正确设计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归纳出科学规律的能力. 4.通过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根据教学教学目标设定,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为: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杠杆及杠杆的五要素;通过科学探究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1.让学生掌握力臂正确的画法 2、能准确引导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科学探究过程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五、教学准备 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每4-6人共1组) 六、说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以及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设计时,给学生时间与空间放手学生实践,从概念的得出到课堂实验,教师关注学生参与探索问题的全过程,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咨询者与指导者。只有完成这种转换,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物理教学是物理思维活动的教学,本节课力求做到在教学活动中研究,在研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 综上所述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本节课中主要采用两种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学生通过做实验,对实验数据认真分析、小组讨论归纳,最后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沪科版教案

第一节杠杆的平行条件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杠杆,了解力臂的概念,能根据相关的实物,画出杠杆示意图。 2.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认识生活中的一些杠杆,会对杠杆进行分类。 课前准备 1.自带物品 课前从家里带来羊角锤、剪刀、钳子、起子(及带瓶盖的废酒瓶)等工具。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合作探究 一、认识杠杆 活动1:分别用羊角锤起钉子、用剪刀剪纸、用起子起瓶盖、用直尺撬文具盒……。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讨论: 1.这些工具在工作时有哪些共同特征? 2.请画出下图中各杠杆的支点O、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

及阻力臂L2的示意图。 填一填 ⑴杠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杠杆。 ⑵支点是:________________, 动力是:____ ________, 阻力是:______ _____。 动力臂:______ _____。 阻力臂:______ _____。 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活动2:回忆你玩过的跷跷板的游戏,结合观察下图思考:1.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你认为 什么是杠杆的平衡? 2.杠杆(跷跷板)在水平位置静止由哪些因素决定? 3猜想影响杠杆平衡因素的关系? 4设计实验

5按照设计的实验进行实验 (1).在木尺的两边分别挂上数目不同的钩码, 用F 1、F 2表示钩码的拉力,用L 1、L 2表示悬挂点到支 点O 的距离。 (2).改变钩码个数并调节悬挂点到O 点的距离,使木尺处于水平静止状态。将各次实验数据填写入下表。 6.观察分析实验数据,看看杠杆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结论 。 学习小结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本节你还有哪些疑问? 实验 次数 左边 右边 动力F 1/N 距离L 1/cm 阻力F 2/N 距离L 2/cm 1 2 3

《杠杆的平衡》说课稿

《杠杆的平衡》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义堂明德小学的程孝祖。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杠杆的平衡》。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说教材: 《杠杆平衡》是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简单机械》的第二课。本课主要研究杠杆平衡的有关知识,从“波波为什么能把小胖撬起来”的问题出发,通过三个活动“研究杠杆平衡”,“制作简易小天平”,“寻找生活中的杠杆”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平衡,通过活动探究杠杆平衡原理,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分3课时完成。这是在认识了杠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杠杆平衡,是学生顺利操作、设计简单机械的重要一步,也是学生形成合理知识链的重要一环,对以后学习复杂的机械具有着重要意义。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认知的规律,我拟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杠杆的使用; (2)知道怎样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3)动手制作简易小天平。 2、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和表达,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和科学小制作,学习使用工具和解释使用工具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和社会带来好处,尊重证据,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分享他人的智慧。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知道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作为教学重点,把掌握杠杆的平衡规律作为教学难点。 说学情: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了杠杆的组成,对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也有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杠杆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杠杆平衡及应用。而且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提出问题、制订计划、观察实验、搜集归纳整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但是我要教的学生身处农村,农村孩子的生活动手经验和动手能力不比大多数的城市孩子差,但科学学习经历、科学学习的素养与城市孩子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说教法学法: 教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跟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适时指导,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科学规律。 3、针对农村孩子,多鼓励、多引导,规范学生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把话说完整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法:阅读自学、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交流讨论和集体交流讨论、动手操作、记录和分析数据。 说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做好的简易小天平一个。 学生:每组准备杠杆尺、支架、测力计、钩码、记录表,每人准备空瓶一个、木衣夹一个、小铁钉两枚、木筷子一支、小瓶盖两个、卡纸、绳线、回形针、重物等。 说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通过一幅波波与小胖玩跷跷板的图片,提出问题:波波身材瘦小,而小胖是一个小胖墩,他们分别坐在跷跷板的两边,小胖没有把波波撬起,却别波波撬得老高,这是什么原因呢?让大家思考,进而引出课题:研究杠杆平衡。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做杠杆和杠杆的平衡。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会利用平衡条件研究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的能力。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进一步了解进行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环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基本的物理原理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感受到生活和科学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杠杆平衡条件。 三、教学难点:设计探究杠杆平衡的方案。 四、教学用具:羊角锤、起子、核桃钳、 五、教学过程: <一> 认识杠杆: 活动一、同学们平时都喜欢玩游戏吧,今天我们也来做一个小游戏,请三个力气大的男同学和三个力气小的女同学到计台前比赛,老师拿出:木板(有钉)、一瓶啤酒、一个核桃,先让男同学们徒手来做,再让女同学使用工具完成。 提问:是女同学的力气大吗?为什么?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游戏中使用工具的过程再来观察一下这些工具讨论: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学生讨论:老师巡回启发得出杠杆的定义:杠杆: 提问在生产、生活中你还能举出哪些杠杆的实例呢? 同学举例: 观看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工具由学生分析这些杠杆工作时绕一个固定点而且还要受到力的作用,以撬棒为例,让学生讲解找出支点的位置、动力、阻力的方向。总结:支点、动力、阻力的定义。 老师总结:生活中常用的杠杆并不是理想的直硬棒,而是有着各种各样的

形状,我们要学会将具体的问题抽象为杠杆这种方法常称为“模型法”。 活动二、同学们喜欢玩跷跷析板吗?今天我们再来玩一次,模拟跷跷板的游戏,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学案上的内容,完成实验1,并由学生解释处于水平静止位置由哪些因素决定? (两个力的大小,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提问: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一定影响着杠杆的平衡吗? 请同学们继续完成学案上的实验2的内容,同时引出力的作用线。 结论:由学生总结。 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是动力、阻力的大小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总结力臂:我们把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称为力臂。从而得出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定义。 画力臂:请同学在学案上画出力臂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来画。 动力臂: 阻力臂: 《二》、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通过刚才的实验,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是F 1F 2 L 1 L 2 活动三、1、提出问题:在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在刚才实验1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2、猜想与假设:学生猜想 实验前:思考讨论(1)杠杆两端装两只可调节的螺母起什么 作用?(2)为什么要求杠杆静止时在水平位置呢? 3、进行实验与收信集数据: 4、交流与讨论:由学生回答 杠杆平衡的条件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 1 . L 1 =F 2 . L 2 5、评估与分析: (1)在探究过程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2)你有何经验和教训? 你的收获是什么?由学生谈论。 思考与讨论:多媒体展示。

杠杆平衡条件说课稿 初中物理

说课教案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一、教材分析 1、地位 本章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章节之一,将学习四种简单机械(杠杆、滑轮、轮轴、斜面)及功的原理和机械效率。本章有两大特点:一是综合性强,本章知识与浮力、压强、运动和力都有密切联系,二是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作用 本节杠杆及其平衡条件是学习滑轮、轮轴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是学习功的原理和机械效率的必要准备,所以无论从课程标准上看,还是从物理学的知识扩展上看,本节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节课的教学分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探究杠杆的平衡,第二课时杠杆的实际应用及其分类。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的具体要求,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杠杆及杠杆的五个要素。能确定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能通过实验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会提出猜想、并从实验数据中归纳结论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 (2)结合我国古代对杠杆的研究,激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明的自豪感,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以及关注历史、关注科学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1.力臂概念的建立及画力臂。 2。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四、教学难点 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解析生活中的现象。 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五、学情分析 多数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良好,但是缺乏一定探究问题的能力,初中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结合本节杠杆是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注意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发展抽象思维,借助试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化。杠杆又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

【教案】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2)

实用文档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根据实物画出杠杆示意图。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会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杠杆平衡条件,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并运用它分析有关问题问题。教学难点:力臂的概念和画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展示生活中的各种杠杆的应用 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跷跷板中的道理 1.提出问题 看图6-37问题:跷跷板为什么能上下转动?

跷跷板为什么能平衡?跷跷板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怎样才能使跷跷板保持水平平衡状态? 2.设计方案 [讲解]为了便于探究跷跷板怎样才能成水平状态,我们可采取转换法。用带有等分刻度的均质木尺代替跷跷板,用钩码代替人进行实验研究。 每2人一组实验,要求讨论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设计如下: (1) 将杠杆挂在铁架台上,观察是否在水平位置平衡( 静止) ;若不是,可调节平衡螺母,使之水平平衡。 此处可提问: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若学生回答不出,可要求课后思考。 (2) 在杠杆支点的左边挂一定量的钩码,在支点右边也挂上钩码,直至杠杆平衡为止。 (3) 重复多做几次平衡实验,得到不同数据。 (4) 将数据记录下来,分析得出结论。 3.进行实验 开始实验,完成探究任务。 老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 实用文档

杠杆平衡条件实验题

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题 1、“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 ①如图甲所示,为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 平衡,应把杠杆右的平衡螺母向_____ (选填“左”或“右”)调节; ②如图乙所示,保持杠杆水平位置平衡, 测力计从a 位置转到b 位置,其示数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③在实验中,改变力和力臂的大小得到多组数据的目的是 _______(填序号) A .使测量数据更准确 B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C .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2、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在杠杆上挂钩码前,杠杆静止在甲图中 的位置,为使杠杆水平平衡,应将右端的平 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 调节。将杠杆调节水平平衡的目的是避 免 对实验的影响和便 于 。 (2)乙图中杠杆恰好处于水平平衡,若在A 处下方再挂一个相同钩码,为使杠杆保持水平平衡,则需将挂在B 处的钩码向右移动 格。 (3)若取掉乙图中挂在B 处的钩码,改用弹簧测力计钩在C 处对杠杆施拉力,为使杠杆保持水平平衡,且弹簧测力计示数最小,则弹簧测力计对杠杆的拉力方向是 。 (4)此实验多次改变挂在支点O 两边钩码的质量和悬挂位置,收集杠杆平衡时多组动力,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的数据,其目的是 (选填“减小误差”或“寻找普遍规律”) 3、小红和小明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若实验前杠杆如图甲所示,可将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 (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在实验过程中,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 。 (3)在杠杆两端加挂钩码,并移动钩码,使 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测出力臂,多次实验并 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小明根据以上数据得出杠杆平衡条件是 。 (4)杠杆调节平衡后,小红在杠杆上的A 点处挂4个钩码,如图乙所示,为使在重新平衡, 应在B 点挂 个钩码。当杠杆平衡后,将A 点和B 点下方所挂的钩码同时向支点0靠近一格,杠杆会 (填“左侧下降”、“右侧下降”或“仍水平平衡”)。 (5)如图丙所示,用弹簧测力计在C 处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当弹簧测力计在原位置逐渐向左倾斜时,使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次数 F 1/N L 1/cm F 2/N L 2/cm 1 1 10 2 5 2 2 10 1 20 3 2 15 3 10

初中物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答案)

1..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 (1)首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两端在不挂钩码时,保持水平并静止,达到状态。 (2)如上图所示,杠杆每格长度相同,杠杆的a处已挂着2个0.5N的钩码,要使杠杆平衡,则应在杠杆的处,挂上个0.5N的钩码。 2.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1)杠杆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其向_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实验时,施加的动力和阻力的方向都是竖直方向,这样做的好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用图乙装置通过多次实验操作及数据分析,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是:动力×动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阻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你认为他的结论_________(选填:“可靠”或“不可靠”)。(3)利用图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每个钩码重0.5N,杠杆平衡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应为_________N。3.“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先要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是为使杠杆所受的重力通过,从而可以不考虑杠杆的重力对其转动的影响. (2)实验时,调节钩码的个数或位置,仍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是为了. (3)在实验中有一组同学猜想杠杆的平衡条件可能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他们经过试验,获得了下列数据: 动力F1/N 动力臂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4 5 5 4 于是,他们认为自己的猜想得到了验证,你认为他们实验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答:. 4.某同学想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测量刻度尺的质量. (1)将刻度尺平放在支座上,左右移动刻度尺,找出能够使刻度尺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的支点位置,记下这个位置,它就是刻度尺的__ __;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 二、方法与过程 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想象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难点】 1.设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方案; 2.力臂的确定. 【教学重点】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引导创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咱们平时吃放用什么来夹食物哪!我们写字用的笔,都是一些简单的机械。还有乘坐的飞机高铁等这些交通工具里也包含的有简单的机械。我们今天就来开始我们的简单机械的学习吧!大家有信心掌握今天的知识吗? 二、新授

(板书)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是一种古老而简单的机械,许许多多机械的应用改变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从生活中的杠杆说起,了解机械与人的关系。 (板书)1.认识杠杆 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杠杆(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并说出其应用及特征。 讨论、归纳各种杠杆的共同特征: (板书)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物理学中叫杠杆。 出示图片:人移动石块 问题1:人要把大石块移动,用木棍捅石块捅不动,谁能想法帮帮它? 问题2:人用的木棍是杠杆吗? 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是不是杠杆? 问题3:为什么人们利用杠杆橇石块时总是把支点放在离石块很近的地方?而不放到离石块远一些的地方? (板书)2.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介绍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实验教学说课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说课稿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说课稿 关庙镇中心中学杨荣攀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我的说课共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一、说教材及学情;二、说实验目标;三、说实验重难点;四、说教法学法;五、说实验探究程序;六、说实验教学反思。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2章第1节的内容,教材在第七、八章分别介绍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识,本节内容从新的角度,在不同层次上研究这个问题,其内容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也是后面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因此本节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是在认识了杠杆的基础上,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通过本节实验课的教学,继续向学生渗透物理来源于生活,经过观察、实验等手段获取物理知识,并能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学情分析 杠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学生会切实感受到使用它的好处, 学习兴趣浓厚.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涉及力与平衡问题了,本节是这些知识的延伸,同时学生在数学上已经有点到线距离的知识,动力臂与阻力臂是点到线知识的迁移应用,有这些知识的基础储备为学好这节课做好了准备。但对杠杆的模型及杠杆的平衡条件,学生还不十分清楚,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当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及时学以致用,以帮助学生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降低学习难度。 二、实验目标

【认知目标】学生动手实验,能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平衡条件 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正确设计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归纳出科学规律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实验的操作和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实验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1)、力臂的理解。 1 (2)、能准确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科学探究过程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四、教法和学法 根据实验教学目标的设定以及实验的重难点,我在实验教学设计时,给学生时 间与空间放手学生实践,教师关注学生参与探索问题的全过程,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咨询者与指导者。只有完成这种转换,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物理教学是物理思维活动的教学,本节课力求做到在教学活动中研究,在研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 综上所述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本节课中主要采用两种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为了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潜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学生靠自己动手、动脑来获得活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

初中物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

杠杆平衡条件实验 1.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 (1)实验前出现图甲所示情况,应将杠杆两端的螺母向调(填“左”或“右”),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 是。 (2)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图乙所示的情况,为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时应将左边的钩码向(填“左”或“右”)移动格。(3)实验中,要改变力和力臂的数值,得到多组实验数据,这样做的目的 是。 2.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1)杠杆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其向_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实验时,施加的动力和阻力的方向都是竖直方向,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用图乙装置通过多次实验操作及数据分析,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是:动力×动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阻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你认为他的结论_________(选填:“可靠”或“不可靠”)。 (3)利用图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每个钩码重0.5N,杠杆平衡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应为_________N。 3.“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先要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是为使杠杆所受的重力通过,从而可以不考虑杠杆的重力对其转动的影响. (2)实验时,调节钩码的个数或位置,仍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是为 了.

(3)在实验中有一组同学猜想杠杆的平衡条件可能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他们经过试验,获得了下列数据: 动力F 1/N 动力臂L 1 /cm 阻力F 2 /N 阻力臂L 2 /cm 4 5 5 4 于是,他们认为自己的猜想得到了验证,你认为他们实验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答:. 4.某同学想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测量刻度尺的质量. (1)将刻度尺平放在支座上,左右移动刻度尺,找出能够使刻度尺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的支点位置,记下这个位置,它就是刻度尺的__ __; (2)如图所示,将质量为M1的物体挂在刻度尺左边某一位置,向__ __(选填“左”或“右”)移动刻度尺,直到刻度尺能够在支座上重新保持水平平衡.记录物体悬挂点到支座的距离l1和刻度尺的__ __到支座的距离l2; (3)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以计算出刻度尺的质量m=___ _(用题目中所给物理量表示). 5.小明和小红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在杠杆支点的两边分别挂上钩码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如图甲,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__ __(选填“左”或“右”)移动. (2)小明在实验中记录了三次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数 据 次数动力F1/N 动力臂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杠杆的平衡条件说课稿

杠杆的平衡条件说课稿 新课标倡导教师积极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进行实验。日常用品来自我们的身边,来自我们的生活,学生对它有亲近感、熟悉感。日常用品具有简单、直观、经济等特点,有利于学生去创造发挥,去做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精神。 新课改下积极倡导“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为了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实验资源,本人执教沪科版教材第十章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我尝试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自制教具,改进实验,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与会专家和老师的认可。 按照课程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掌握杠杆平衡条件,根据一定的方法对杠杆进行分类;过程与方法方面,让学生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归纳得出杠杆平衡条件,锻炼自己观察、动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同学间合作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掌握探究物理的方法和规律。本节教学重点是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教学难点是设计探究杠杆平衡的方案。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着手准备: 一、从日常用品中设计教具 教学过程中用到的教具有: 体验器材,带盖的铁桶、钳子、剪刀、核桃钳、镊子、天平等; 演示实验器材,跷跷板、大小不同的橘子等; 分组实验器材,改进的杠杆和支架、钩码。 二、合理改进实验 1.实验器材的改进 改进教具所用器材:杠杆、塑料挂环、钓鱼的铅坠、钓鱼线、钓鱼线上的连接器。 杠杆做了三点改进:由单面有刻度变为双面有刻度,一旦分组人数较多时,杠杆前后学生都可以做实验;由固定的挂钩变为可移动的挂环,让学生移动钩码的范围更大;由直接挂钩码改为用两端带钩的悬线悬挂钩码,更好的体现出力的感觉。

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下册-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案

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什么是杠杆,能根据实物画出杠杆的示意图。 ⑵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⑶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⑷通过了解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会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教材说明 本节主要内容有:认识杠杆及其五要素,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了解不同形式的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杠杆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好这部分知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杠杆是一种重要的简单机械,也是学习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大部分学生对生活中的杠杆比较熟悉,也很感兴趣;但对杠杆的“五要素”及杠杆的平衡条件,还不清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把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另外,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全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本节教材基本上是按照“具体→抽象→具体”的思路编写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跷跷板”开始,提出问题,让学生开放地思考,找出最有价值的探究课题:怎样才能使跷跷板成水平平衡状态?然后,引导学生对“跷跷板”进行简化,利用木尺和钩码分别代替跷跷板和人进行探究,通过分析论证得出:木尺的水平平衡由两边力的大小和两力到支点的距离两个因素决定。在此基础上引出杠杆的概念,并介绍支点、力臂、平衡等名词。紧接着引导学生把实验探究得出的初步结论,升华为科学规律——杠杆的平衡条件。然后通过“例题”巩固探究所得的结论,从理性上认识跷跷板的奥秘。接着让学生根据杠杆平衡条件讨论:什么样的杠杆能省力?什么样的杠杆费力?什么样的杠杆既不省力又不费力?再通过“活动”认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杠杆是如何工作的,工作时有什么特点。最后,介绍人体和高新科技中的杠杆,让学生既感到好奇,又能认识到杠杆应用的广泛性。 本节教学重点:杠杆平衡条件是人们分析、计算杠杆问题的理论依据,也是研究其他各种简单机械的基础,所以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并运用它分析有关问题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教学难点:很多学生尽管能正确说出力臂的定义,但遇到实际问题时仍把支点到动力或阻力作用点的距离作为力臂,所以力臂的概念及其画法是本节的难点。 3、教学建议 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如用多媒体展示: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时利用简单机械搬动巨大石块,我国古代利用桔槔在井上汲水,在现代建筑工地上,人们利用挖土机、起重机、吊车、钳子等工具进行劳动……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通过这些实例,有效的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导入新课。 也可以通过小实验引入。例如自制“蜡烛跷跷板”:①把蜡烛底端的蜡刮掉一些,让它像顶端一样露出烛芯。②把缝衣针从蜡烛中部穿过,露出的针头、针尾架在两只杯子的边缘上。③用薄铁皮(或塑料板)剪成两个小人儿,用腿间的尖头插立在蜡烛上,两个小人儿的

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10-1 《杠杆平衡条件》教案

10-1 《杠杆平衡条件》教案 年级学科备课时间 课题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课时安排主备教师参与教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出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认 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能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杠杆的使用、特点,以及作用效果进行分类。 3.会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简单计算,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目标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实验方案, 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结合我过古代劳动人民的对杠杆的 研究和应用事例的介绍,激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明的自豪感,进而唤起他们对祖 国的热爱。 教学重点杠杆的定义、力臂的概念;科学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及应用;杠杆的分类。 教学难点力臂的确定;正确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简单的计算。 资源准备剪刀、木棒、钩码、天平、酒瓶、起子、扳手、螺帽、钳子、大石头、小石头、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 教学过程设计(初案) 备课建议及 教学思考(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 ?1) “给我一个支点,我会撬动地球”,你认为对吗? ?2)你如何与一个比你重的成年人玩跷跷板? ?3)什么是杠杆? 【教师】课前我已布置同学们预习本课内容,并准备一个杠杆带到课堂上展示,说出 其特征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下面请同学们踊跃上台展示、交流。 【学生】我带来的是开瓶盖的起子,现在我给大家表演如何用起子开瓶盖,起子在可 开瓶盖的过程中,是在力的作用下绕着这个固定点转动的。 【学生】我带来的是扳手,扳手是用来旋螺母的,扳手也是在力的作用下绕着这个固 定点转动的。 【学生】我带来的是剪刀,我发现在用剪刀剪指甲时,剪刀的两个刀片及柄也是在力 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 【学生】我带来的钳子,它在剪金属时,也是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

《杠杆的平衡条件》说课稿

《§9.1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说课稿 枣庄市滕南中学杨磊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机械与人》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七个方面进行讲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以及这些力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及应用。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同时又保持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本节课内容包括: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应用杠杆的分类。其中理解力臂的概念并画出力臂,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材把实验和结论紧密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学习杠杆的应用及变形杠杆打下了基础。 2.教材的特点 本节教材的编排从实际出发,利用插图,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了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锻炼了学生从分析物理现象中抽取物理规律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心智与理性思维已相对成熟,已经掌握了相当的物理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加之上节课已经学会了进行一些简单的功的计算,因此本节课对于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和机械效率这两大部分内容的学习主要以实验演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进行,从学生已学知识出发,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进行研究,力求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其学习物理的信心与兴趣。 考虑到学生对实验探究类问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进行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研究时,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同时应组织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克服困难,共同完成探究活动。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和课标的理解,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