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科学原理研究综述

安全科学原理研究综述
安全科学原理研究综述

安全科学原理研究综述

1安全科学原理研究的意义

每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基础科学原理。对于成熟的学科,其

科学原理通常都基本形成了。但对于安全学科却很有必要和非常

迫切开展基础性和系统性的安全科学原理研究,因为安全学科是

以一门新兴综合交叉学科,安全科学原理形成是关系到安全学科

能否被承认为独立的学科和拥有自己基础理论的学科的重大问题。因为目前安全科学原理还没有完全建立,国际上对安全学科是否

为一门科学仍然存在着争议。

安全科学原理是安全活动或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和原则,是基于经验或理论归纳得出的安全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安全科

学原理是为安全实践和事实所证明,反映安全事物在一定条件下

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的论断,是人类安全活动的基本法则或方法论。安全科学原理是普适性的安全科学理论。

安全科学原理为安全科学发展和安全活动提供理论支持和方

向引导,对安全科技工作实践具有指导性,是一切安全活动必须

遵循的规律及基本原则。安全科学原理一般具有多个层次的功能

和作用,可用于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事故致因、概括事故灾难规律、用于指导预防事故灾难、确保人安全健康等。安全科学原理是安

全学科的理论支柱、是安全科学理论的核心、是安全科学创新的

基因、是安全科学发展的灵魂、是事故预防与控制的钥匙、是构

筑安全系统的指南。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一级学科,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安全学科被列为与理、工、文、管、法、医、人文等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但作为安全学科的理论基础——安全科学原理,目前却远不能满足作为该学科发展的需要,国际上也如此,例如,由国际劳工局主编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百科全书》(第四版)共四卷105章,其中仅有第56章“事故预防”中的几个小节提及事故致因模型和事故预防原理,而事故预防原理仅仅是安全科学原理的一部分内容。

通过对安全科学原理本身及其发展开展基础、系统、深入的研究,可为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安全科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并使安全学科能够持续发展下去。

2安全科学原理研究的三条途径

从安全科学学的高度,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并经过系统梳理和归纳总结得出:过去安全研究者对安全科学原理的研究主要有三条途径。

第一条研究途径,以事故预防为主线,从事故致因等研究中获得安全科学原理,这种研究的思想可以简称为“逆向研究”,即从事故来研究安全,从事故发生规律在获得安全规律。应该指出,事故致因理论并不等于安全科学原理,事故致因理论只是安全科学原理中的内容之一。走第一条研究途径的历史较为悠久,有近百年。

第二条研究途径,以风险控制为主线,从风险管理理论等研

究获得安全科学原理,这种研究的思想可以简称为“中间研究”,即从未形成事故的隐患出发来研究安全。走第二条研究途径的研

究通常也需要考虑隐患会导致什么样的事故,其历史沿革比第一

条研究途径的较为短暂。

第三条研究途径,以系统安全为主线,从本原安全开始研究

获得安全科学原理,这种研究思想可以简称“正向研究”,即一

开始就从安全出发开展研究。走第三条研究途径的研究通常需要

有第一条和第二条研究途径的思想为基础,从本原安全开始研究

安全科学原理的方法经常需要用“逆向研究”和“中间研究”的

方法开展安全评估。走第三条途径的研究历史最为短暂。

下面分别就上述三条研究途径,分析国内外对安全科学原理

的研究现状。

3从事故致因理论出发的安全科学原理研究现状和分析

3.1国外研究现状

按时间维度综述,国外从典型事故致因理论出发研究安全科

学原理的沿革大致如下:

1919年,格林伍德(M. Greenwood)和伍兹(H. H. Woods)提出了“事故倾向性格论”,后来纽伯尔德(Newboid)在1926年以及法默(Farmer)等人在1939年分别对其进行了补充。1931年,海因里希(H.W.Heinrich)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认为事故的发生类似于多米诺骨牌垮落的过程。1949年,葛登(Gorden)利

用流行病传染机理来论述事故的发生机理,提出了“用于事故的

流行病学方法”理论。1953年,巴内尔(Barer)将事故因果链发展为“事件链”,认为事故诸多致因的因素是一系列事件的链锁。1961年,吉布森(Gibson)提出并在1966年由哈顿(Hadden)引伸的“能量异常转移论”或“能量意外释放论”。1969年,瑟利(J.Surry)提出了瑟利模型,是以人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为基础描

述事故发生因果关系的一种事故模型。与此类似的理论还有1970

年海尔(Hale)提出的海尔模型。1970年,帝内逊(Driessen)

明确将事件链理论发展为分支事件过程逻辑理论,类似于事故树

分析逻辑方法。1972年,威格尔斯沃思(Wigglesworth)提出了“人失误的一般模型”,对海因里希事故致因链进行了一些改进。1972年,贝纳(Benner)提出了在处于动态平衡的生产系统中,

由于“扰动”导致事故的理论,即P理论。1974年,劳伦斯(Lawrence)根据Goeller和Wigglesworth两人提出的原理,发

展成了“矿山以人失误为主的事故模型”。1975年,约翰逊(W.

G.Johnson)提出了管理失误和危险树(MORT)系统安全逻辑树;

发表了“变化-失误”模型。1975年,斯奇巴(R. Skiba)提出生产操作人员与机械设备两种因素都对事故的发生有影响,并且机

械设备的危险状态对事故的发生作用更大些,只有当两种因素同

时出现,才能发生事故,及“轨迹交叉论”。1976年,博德(Bird)和洛夫图斯(Loftus)也都对Heinrich事故致因链进行了一些改进。1978年,安德森(Anderson)等人发表了对瑟利模型的修正。

1980年,泰勒斯(Talanch)在《安全测定》一书中介绍了变化论模型。1980年,海因里希在书中提及了用“人-机-环”的理论分

析事故的系统安全方法。1990年,里森(J. Reason)提出了新的事故致因链“瑞士奶酪模型”(Swiss Cheese),彻底改善了Heinrich的事故致因链的缺点,建立了事故原因中个人行为、不

安全物态和组织行为之间的关系,且把事故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事

故发生组织的管理行为。1997年,拉斯姆森(J. Rasmussen)提

出了社会技术系统事故致因模型。2000年,夏普乐(Scott A. Shappell)和魏格曼(Douglas A. Wiegmann)在为美国联邦民航

局写的报告中对Reason的模型进行了具体化。2000年,斯特瓦特(J. M. Stewart)提出了另一种链式事故致因模型。2004年和2011年,勒弗森(Leveson)分别发表文章,提出和推广其系统论事故致因STAMP模型。之后还有研究者陆续发表一些相关的文章。

3.2国内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一些安全学者开始翻译国外的有关事故致因理论的文献并在国内推广,当时许多安全科研院所、高校

和学会不断开设一些安全科学原理方面的专题讲座和开办一些安

全科学原理培训班,如当时隋鹏程等一批安全界老专家积极地投

入到上述工作之中,隋鹏程和陈宝智在1988年就在冶金工业出版

社出版了《安全原理与事故预测》一书,是国内较早的一本安全科学原理类教材。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全科学原理被列为安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隋鹏程、陈宝智、金龙哲、张景林、李树刚

等安全学者相继编写出版了多本《安全原理》类的教材,但教材介绍的安全科学原理内容甚少和不成体系,达不到支撑大安全学科

理论基础的需要。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实施的安全评价,基本上是基于系统论事故致因模型的,在大量的应用实践中已经做出了较多成果,但是事故原因分析尚需进一步具体化,与预防策略尚需进一

步准确对应才能取得良好的事故预防效果。在事故链的基础上,

一些研究者构建了基于复杂网络的灾害链数学模型,描述了各灾

害节点的灾害损失速率和灾害损失度;提出了基于网络节点脆弱

性和连接边脆弱性的断链减灾模式;从网络节点的结构重要性和

功能重要性出发,根据均衡熵的概念对单功能网络的灾损敏感性

进行了表征;引入脆性熵,对系统之间的脆性关联度进行了表征,构建了系统的灾损敏感性评估模型等。2001年以来,傅贵等先后

发表《基于行为科学的组织安全管理方案模型》等系列论文,建立的基于行为科学的组织安全管理方案模型已经从第一版升级到第

二版,该模型在安全管理实践中已经得到一定的证实和应用。

3.3存在问题分析

(1)事故致因理论仅仅是安全科学原理的一小部分。事故致

因理论是从大量典型事故的本质原因分析中所提炼出的事故机理

和事故模型。这些机理和模型反映了某类事故发生的规律性,能

够为事故原因的定性、定量分析,为事故的预测预防,为改进安

全管理工作等,从理论上提供科学的依据。但事故致因理论的研

究范围受到限制,故其发展缓慢。

(2)现有的事故致因理论主要着重于从人的特性与机器性能

和环境状态之间是否匹配和协调的观点出发,认为机械和环境的

信息不断地通过人的感官反映到大脑,人若能正确地认识、理解、判断,做出正确决策和采取行动,就能避免事故和伤亡;反之就

会发生事故和伤亡。但对安全教育、安全文化等方面的致因原理

研究很少。

(3)应用链式事故致因模型分析事故,得到的事故原因、逻

辑比较清楚,应用也比较简单。其不足是链式事故致因模型所包

含的事故原因不全面,实用分析的安全问题不够宽广,其实链式

事故致因模型也同样是构成一个系统,还需要从系统的策略去开

展研究。

(4)从动态和变化的观点来分析事故致因的理论很少,事故

致因理论的发展还很不完善,还未能系统给出对于事故调查分析

和预测预防方面的普遍和有效的方法。

(5)应用系统论事故致因模型分析事故,虽原因分析全面,

但事故原因和原因发展的逻辑路线众多,在事故预防过程中协调

难度大,实际应用比较困难。

(6)对于已经发生的已知事故的致因是可以分析清楚了,但

对于未发生的未知事故的具体原因人们仍然未知。这就使得从事

故致因研究获得安全科学原理受到很大限制,多年来得不到很大

的发展,这也是逆向研究安全科学原理自身存在的客观缺陷所致。

(7)我国的安全科技工作者比较注重借鉴和推广国外的相关

理论成果,而对事故致因理论层面的研究非常缺乏。

4从风险管理原理出发的安全科学原理研究现状和分析

4.1国外研究现状

风险管理研究用于生产安全和防灾减灾领域是近几十年来才

开始,较早时候的风险管理研究主要是针对经济风险领域。一些

典型的研究成果简述如下:1921年,马歇尔(Alfred Marshall)提出风险负担管理,认为可以通过风险转移和风险排除处理风险。1929-1932年美国经济危机,掀起了风险管理的研究热潮。1952年,马克维兹(Harry Markowitz)提出资产组合理论,其基本思

想是风险分散原理。20世纪50年代,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安全生产事故,成为了风险管理学科发展的契机。1961年,吉布森(Gibson)提出了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认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各种形式的能量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1970年,哈顿(Hadden)提出能量释放理论和哈顿模型,该理论将事故作为一种物理工程问题,通过控制能量,或者改变能量作用的人

或财产的结构,提出了针对伤害三阶段的事故预防十项策略。

1974年,英国法律推出ALARP风险接受原则,内涵为任何系统都

是存在风险的,不可能通过预防措施来彻底消除风险;而且系统

的风险水平越低,要进一步降低就越困难,其成本往往呈指数曲

线上升。1976年考克斯(John Carrington Cox)和罗斯(Stephen A. Ross)提出风险中性定理,即假设所有的投资者对待风险的态

度都是中性的,所有证券的预期收益率都等于无风险利率。1979年,查尔斯·佩罗(Charles Perrow)提出了正常事故理论,该理论认为很多失效事故是由于存在无法预知的相互作用导致的,很

难甚至不可能检测到这些作用,应将事故预防的重心转移,事故

分析的“重心应该放在系统自身的属性上,而不是关注所有者、

设计者或者操作员运行系统时犯下的错误”。1982年,维尔德(J W Wilder)提出风险动态平衡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着自己固定的风险接受水平,风险风水不同时,人们的行动也会不同。1986年,伯德(Bird)与金尔曼(Gilman)在代表国际损失控制学会开发完成损失因果模型,即ILCI模型,该模型是对多米诺骨牌的一种修正。1986年,德国社会学家提出风险社会理论,认为现代社会风

险普遍存在,威胁每一个人,需要一套新的方法对现代风险进行

管理和控制。1988年,卡斯佩森(Kaspersen)等人提出社会性放大风险的理论框架,认为信息过程、社会团体行为、制度结构和

个体反应塑造的风险的社会体验,从而促成风险结果。1990年,

詹姆斯·雷森(J. Reason)提出了瑞士奶酪模型,该理论的主要

思想是安全栅就像奶酪切片一样,在不同地方存在不同的孔(漏洞),这些孔即隐形失效或者隐形条件。1991年,拉普特(Laporte)和科索里尼(Corsorini)提出高可靠性组织理论,该理论关注的

是采取主动措施,进行预测,尽可能早的避免可能的危险情况,

其中组织性冗余是降低风险的核心策略。联合国在1992年的《里

约宣言》中提出预防原则,其含义是在存在严重或者不可逆的破坏

危险的场合,缺乏足够的科学根据不能成为拖延采取有限行动去

阻止情况恶化的借口。1997年,拉斯姆森(Rasmussen)提出社会技术框架,此理论将风险管理视为社会技术系统中的一个控制问题,而意外后果的产生则是由于对实际过程缺乏控制造成的。德

国学者提出MEM原则是指将自然原因死亡概率作为风险接受参考

水平,要求任何技术系统都不可以显著提高风险水平。之后,许

多学者对风险管理的具体理论和方法做了不断的提高和充实。

4.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风险管理研究较早和较多的同样是针对经济领域

和保险领域,将风险管理用于生产、生活安全的领域是近一二十

年来的事,而且,研究者对风险管理原理的基础研究做得更少。

20世纪90年代初,陈宝智等提出两类危险源理论,该理论认为一起事故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类危险源决定事故的

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吴宗之、刘茂、孙华山、邵辉、王凯全等汇集多年从事城市公共安全和企业安全

生产管理和监管经验,提出了一些城市和生产企业安全生产风险

管理模式、方法、内容和过程。大量的风险管理研究更多的是与

安全评价方法与技术结合起来使用。

4.3存在问题分析

(1)现有风险管理原理基本是基于“风险辨识-风险评价-风

险控制”三阶段的风险管理方法。风险管理原理目前主要用于经

济安全领域,在事故灾难预防和控制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有待于加

强与拓展。

(2)风险辨识方法主要有财务报表法、流程图法、事件树分

析法、核对表法、保险清单法、环境分析法、德尔菲法等。这些

方法大都来自事故分析方法,也比较简单,与事故分析方法没有

太大的区别和发展。

(3)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风险坐标图法或风险矩阵法、蒙特

卡罗方法、关键风险指标管理法、压力测试法、苏黎世风险评价

方法、道化学指数评价法、事故管理图评价法等。这些方法与安

全评价原理基本相同。

(4)风险控制方法主要有风险避免和减少法、风险分散化法、风险自留法、风险转移法、保险法等。其风险控制原理仍然处于

就事论事的思维方式,从整体和系统的视角开展风险控制的方法

和原理研究仍然不足。

(5)多年来,风险管理原理的主要应用领域是经济和保险领域,在生产安全和生活安全的研究与应用并不太多。风险管理原

理研究更多的是与安全评价方法与技术结合起来使用,未形成风

险管理原理独特的方法论体系。

5从本原安全出发的安全科学原理研究现状

5.1国外研究现状

从安全本原开始研究安全科学原理的启蒙应属于“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其实这一思想也体现出安全的一种基本原理。从方法论层面提出的安全科学原理还有人本原理、教育原理、管

理原理、工程原理、系统原理等等。

典型的整体性安全科学原理成果应属于20世纪发展起来的系

统安全工程原理及其配套的系列安全评价原理。1962年,美国军

方首次公开发表了“空军弹道导弹系统安全大纲”,以此作为对

民兵式导弹计划有关的承包商提出的系统安全的要求,这是系统

安全理论的首次实际应用。1969年美国国防部批准颁布了最具有

代表性的系统安全军事标准《系统安全大纲要点》(MIL-STD-882),对完成系统在安全方面的目标、计划和手段,包括设计、措施和

评价,提出了具体要求和程序。此项标准于1977年修订为《系统

安全程序技术要求》(MILSTD-882A),1984年修订为MIL-STD

-882B。如今该标准已被修订为MIL-STD-882D版本。1965年美国波音公司和华盛顿大学在西雅图召开了系统安全工程的专门学

术研讨会,以波音公司为中心对航空工业开展安全性、可靠性分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期间,在电子、航空、铁路、汽车、

冶金等行业开发了许多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和评价方法。这些可称

之为民品工业的系统安全工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系统安全工程在世界各国的得到广泛重视,国际性学术组织得以发展壮大,

出版了许多专著,研究工作逐渐从被动应用其他领域的成果,发

展到对系统安全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另外,由于恶性事故常

常造成的人员严重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促使各国政府、议会

立法或颁布规定,规定工程项目、技术开发项目都必须进行劳动

评价,并对安全设计提出明确的要求。之后不断有研究者陆续发

表一些相关的文章。

5.2国内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初期,系统安全工程原理被引入我国,通过吸收、消化国外安全检查表和安全分析方法。矿山、机械、冶金、化工、航空、航天等行业的有关生产经营单位开始应用安全分析评价方法,如安全检查表、故障树分析、美国道化学公司火灾、保障危险指数评价方法等。20世纪80年代中期,刘潜等学者开始提出安全系统思想,建立了安全三要素四因素:

“人”-“物”-“人与物关系”及三者组成的系统,后者称为第四要素。1998年,罗云在发表的文章中提出安全科学原理包括以下原理:安全哲学原理、安全系统论原理、安全控制论原理、安全信息论原理、安全经济学原理、安全管理学原理、安全思维学原理,之后他对安全经济学原理、安全管理学原理等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取得显著成果。2003年,欧阳文昭在发表的文章中提出安全科学原理包括以下原理:安全哲学原理、安全社会学原理(安全管理学原理、安全经济学原理、安全协调学原理)、安全人体学原理、安全设备学原理、安全系统学原理,之后他在安全人体学原理开展了一些研究。近十年来,在有关安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及下属安全监管部门的监督下,安全评价活动在全国广泛开展,安全评价方法得到普遍推广应用和创新,出现了大量的安全评价技术应用成果。

2004年以来,吴超等人通过对安全科学方法论进行系统梳理

和创新研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并出版了《安全科学方法学》《安全统计学》《比较安全学》理论著作。通过对安全系统学的研究,建立了安全系统工程学方法论及其多维结构体系框架;从大安全

视野,提出了安全科学原理应包括安全生命科学原理、安全自然

科学原理、安全技术科学原理、安全社会科学原理和安全系统科

学原理五大类一级原理,根据这五类一级安全科学原理的下属部

分二级安全原理和三级安全原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已经提炼出

可以运用于安全实践的数十条安全科学原理。

5.3存在问题分析

(1)从本原安全开展安全科学原理研究思想是在以事故和风

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本原安全开展研究的

先进思想消除了“安全科学不研究安全而研究事故和风险”的悖论,更具有先进性。

(2)从本原安全开展安全的基本思想为整体性安全思想,但

目前整体性的安全研究方法尚待深入研究,急需找到整体性研究

的切入点或突破口。如果仍然运用整体分解成子系统的研究思路,则会存在“安全系统学不从系统入手开展研究”的悖论。

(3)目前系统安全分析与评价方法是安全界比较认可和得到

广泛应用的从本原安全开始的整体性研究方法,系统安全分析与

评价原理与安全系统学原理仍然有较大的距离,需要深入开展基

础性研究。

(4)尽管我国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把安全系统工程列为

安全科学与工程的一个二级学科,安全工程本科教育一直把安全

系统工程作为专业的核心课程开设,目前对安全系统工程的基础

研究非常不够,安全系统工程原理研究进展一直非常缓慢。

(5)近年我国在安全人性原理、安全心理学原理、安全多样

性原理、安全容量原理、安全工程原理、安全文化原理、安全教

育学原理、安全人机系统原理、安全和谐原理等方面的安全科学

原理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需要深入系统继续开展研究

[42-52]。

6现有安全科学原理的分类及其研究展望

6.1现有安全科学原理的分类

上面扼要分析了从三条途径研究安全科学原理的历史沿革、

现状和存在问题,也可以看出安全科学原理的研究内容和成果非

常广泛,需要对已有安全科学原理做进一步梳理和分类。依据安

全科学原理的发现背景,可以把安全科学原理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安全科学原理,从已有安全现象(或事故,如发生事故的因果关系)中提炼和归纳安全科学原理。从实际中的不安全现象、问题、事件出发,以事实为根据进行归纳总结概括,从中构建出

更加抽象的安全科学原理概念。该思路强调了实践、数据的重要性。著名的海因里希事故因果链理论就是基于大量数据的基础上

提炼出的。

第二类安全科学原理,由已有其它学科知识中提炼和归纳出

的安全科学原理。在已有的安全科学原理中,大量原理都是以其

他学科为技术背景。比如安全系统原理,是根据安全学学科需求并于系统学、系统工程、可靠性理论等学科中提出,同理,安全经济学原理、安全行为科学原理等,都离不开其他学科的交叉价值。这是由安全科学的多学科交叉综合性决定的,通过相关学科延伸出能够应用于安全的科学原理。

第三类安全科学原理,通过科学实验等研究从未知世界中提炼和归纳安全科学原理。我们所存在的这个世界,这个宇宙无处不存在着人类知识、科技所未碰触的领域。

从现有研究手段及方法的角度出发,对第一类及第二类未知安全科学原理的研究比较容易出成果和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6.2安全科学原理的研究展望

从上述已有的安全科学原理分析可知:

(1)现有的安全科学原理内容非常不够:随着安全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大安全体系的建立,现有的安全科学原理难以解释诸多安全问题和不足以提供理论支持,有更多的安全科学原理有待于安全科学研究者去挖掘和提炼;

(2)现有的安全科学原理体系非常不整:在现有的安全科学原理著作中,其层次、逻辑、结构和体系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也不成为体系,迫切需要从安全科学原理的结构体系去研究和构建;

(3)现有的安全科学原理成果很少:安全学科的许多分支缺乏理论、方法、原理等基础内容,多年来安全科技工作侧重于实

际问题的研究,对安全科学理论研究和安全学科建设研究的投入很少,相关的研究成果也非常少。

安全科学原理研究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可以概括如下:

(1)从生产安全领域看,安全科学原理的研究从着眼于局部生产工艺的安全原理研究,发展到从整体性考量的系统安全科学原理研究。

(2)从大安全领域看,安全科学原理研究从研究生产安全领域的安全原理,拓展到涵盖自然、社会、人造系统等大范畴的安全科学原理研究。

(3)从研究的学科领域看,安全科学原理的研究内涵从侧重于工程技术层面的安全原理研究,发展到涉及自然、社会、人文的安全科学原理研究,甚至更加侧重于人因、社会组织结构的安全科学原理研究。

(4)从研究的思想路线看,安全科学原理的研究从事故致因等研究获得安全科学原理的“逆向研究”,发展到从本原安全开始研究获得安全科学原理的“正向研究”和多头并进的研究。

(5)从研究运用的方法手段看,安全科学原理的提炼从运用常规的数理统计方法、逻辑归纳等方法,发展到运用模糊理论、大数据挖掘等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

(6)从研究成果的水平看,安全科学原理的研究成果从简单、定性、抽象的思想观念,发展到能够描述复杂系统、量化表达、简洁实用的安全科学原理。

(7)由于安全学科是一门综合交叉学科,学科的属性使得该学科的安全科学原理大都通过大量的事故统计分析归纳而成,从

纯科学研究发现的安全科学原理极少。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The Encyclopaedia of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The 4th ed.) [M], Geneva, 1998

Heinrich H W, Peterson D, Roos N. Industrial Accident Prevention [M].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5), 1980 隋鹏程,陈宝智,隋旭编著.安全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Rasmussen, J. Risk management in a dynamic society: a modeling problem[J]. Safety Science, 1997, (27):

183–213

Leveson A. A New accident model for engineering safer systems[J]. Safety Science, 2004, (42): 237-270 Leveson A. Applying systems thinking to analyze and learn from events[J]. Safety Science, 2011, (49): 55-64 隋鹏程,陈宝智编.安全原理与事故预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8

韦冠俊编.安全原理与事故预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5

陈宝智编著.安全原理[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5

金龙哲,宋存义主编.安全科学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李树刚.安全科学原理[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张景林,林柏泉主编.安全学原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刘爱华.城市灾害链动力学演变模型及灾害链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傅贵,陆柏,陈秀珍.基于行为科学的组织安全管理方案模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9):21-27

傅贵,殷文韬,董继业等.行为安全“2-4模型”及其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煤炭学报,2013,38(7):1123-1129 马文·拉桑德著,刘一骝译.风险评估: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顾孟迪,雷鹏.风险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吴宗之,高进东,魏利军.危险评价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

孙华山编著.安全生产风险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邵辉,赵庆贤,林娜.风险管理原理与方法[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0

王凯全主编。风险管理与保险[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冯肇瑞,崔国璋.安全系统工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7

肖爱民.安全系统工程学[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2

吴超,孟廷让.矿山安全系统工程基础[M].长沙:中南工业大

学出版社,1992

沈斐敏.安全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1

刘铁民,张兴凯,刘功智编.安全评价方法应用指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刘潜.安全科学和学科的创立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罗云.安全文化的基石——安全原理[J].科技潮,1998,(3):60

欧阳文昭.亦论安全原理[J].湖南安全与防灾,2003,(6):22-24

吴超编著.安全科学方法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

吴超,王婷等编著。安全统计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吴超,易灿南,曹莹莹著。比较安全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

出版社,2014

阳富强,吴超,覃妤月.安全系统工程学的方法论研究[J].中

关于产业技术创新的研究综述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166期2012年第20期Serial No .166 No .20,2012一、技术创新的概念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第一次提出“创新”的概念:“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 的新的组合。” [1] 弗里曼(1973)认为,技术创新是技术、工艺商业化的过程,导致新产品的市场实现和首次商业性转化[2]。Bessant (2001)认为,技术创新是技术变革过程中发明之后的阶段[3]。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1969年的研究报告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变革的集合;在1976年的报告中把模仿和不需要引入新技术的改进视为低层次的两种创新,划入技术创新的范畴[4]。傅家骥(1995)认为,技术创新是:从研究开发(R&D )到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机会,重新组合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建立生产费用更低、能效更强、效率更高的生产经营的系统活动过程[5]。 曹萍等(2008)认为,技术创新是指企业根据市场需求、 竞争状况及自身条件,进行技术研究开发以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6]。廖媛红(2009)指出,技术创新是对新产品、 新工艺、新服务以及上述各项改进的构想从闪现、研究到生产、销售,实现市场价值的全过程[7]。 综合上述观点,技术创新是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过程,是包括新构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到成果引入市场、商业化和应用扩散的一系列科学、技术和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二、技术创新模式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先后出现了五种具有代表性的技术创新模式。 1.技术推动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式,是指创新主体通过研究开发得到新技术、新产品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并通过生产和销售把新技术、新产品引入市场。在这种模式中,科技进 步或研究开发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来源,市场只是被动的接受创新成果[8]。 2.需求拉动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式,认为多数的技术创新是由社会和市场需求拉动的渐进性的过程,而不是技术推动的直接结果[9]。 3.技术推动与市场需求相互作用的模式,强调技术和市场的有机结合共同推动技术创新,把单一的技术创新模式视为科学、技术和市场交互作用的特例[10]。 4.技术创新一体化模式,认为技术创新过程包括构思、研究开发、生产以及营销等行为,强调研发和制造的一体化,以及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沟通联系[11]。 5.技术创新的网络模式是一体化模型的发展,强调合作企业之间更密切的联系和信息交换。随着技术的进步,技术创新过程的网络化已成为创新过程发展的趋势。 三、我国产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按照划分对象的层次不同,技术创新可划分为企业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和国家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是以企业技术创新为基础,推动整个产业进步,提高产业竞争力的过程[1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7)指出,随经济社会发展,我国企业技术条件发展较快,部分企业已具备较好的创新基础和研发能力,但仍然缺乏技术型人才和核心技术[13]。肖虹(2007)通过对37个产业1999—2004年技术创新统计数据的研究,指出当前中国产业技术转化能力较弱,高新技术产业与非高科技产业对技术的转化能力不强[14]。 王健(2007)结合我国高新技术产业2000—2004年的指标值,认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在R&D 投入和产品占世界出口份额上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对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也较为薄弱[15]。董瑜等(2011)的研究表明:我国的产业技术创新 收稿日期:2012-05-30 作者简介:王璐(1988-),女,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关于产业技术创新的研究综述 王 璐 (安徽大学,合肥230601) 摘要: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在创新过程中,要注重培育企业主体创新意识,引进和培养技术创新人才,提高研发人员比重,创建学习型组织。政府要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力度,选择正确的技术创新战略,加强对科研成果的保护力度,加大产业政策扶持,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氛围和政策环境,从而提升产业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2)20-0020-02 20——

数据挖掘研究现状综述

数据挖掘 引言 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到了机器学习、模式识别、归纳推理、统计学、数据库、高性能计算等多个领域。 所谓的数据挖掘(Data Mining)指的就是从大量的、模糊的、不完全的、随机的数据集合中提取人们感兴趣的知识和信息,提取的对象一般都是人们无法直观的从数据中得出但又有潜在作用的信息。从本质上来说,数据挖掘是在对数据全面了解认识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一次升华,是对数据的抽象和概括。如果把数据比作矿产资源,那么数据挖掘就是从矿产中提取矿石的过程。与经过数据挖掘之后的数据信息相比,原始的数据信息可以是结构化的,数据库中的数据,也可以是半结构化的,如文本、图像数据。从原始数据中发现知识的方法可以是数学方法也可以是演绎、归纳法。被发现的知识可以用来进行信息管理、查询优化、决策支持等。而数据挖掘是对这一过程的一个综合性应用。

目录 引言 (1) 第一章绪论 (3) 1.1 数据挖掘技术的任务 (3) 1.2 数据挖掘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3) 第二章数据挖掘理论与相关技术 (5) 2.1数据挖掘的基本流程 (5) 2.2.1 关联规则挖掘 (6) 2.2.2 .Apriori算法:使用候选项集找频繁项集 (7) 2.2.3 .FP-树频集算法 (7) 2.2.4.基于划分的算法 (7) 2.3 聚类分析 (7) 2.3.1 聚类算法的任务 (7) 2.3.3 COBWEB算法 (9) 2.3.4模糊聚类算法 (9) 2.3.5 聚类分析的应用 (10) 第三章数据分析 (11) 第四章结论与心得 (14) 4.1 结果分析 (14) 4.2 问题分析 (14) 4.2.1数据挖掘面临的问题 (14) 4.2.2 实验心得及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析 (14) 参考文献 (14)

详解卓越女性领导力的发展之道

详解卓越女性领导力的发展之道 中国女企业家是职业卓越女性领导的重要群体,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加快,市场化、信息化、工业化、国际化的不断深入,以及卓越女性领导教育程度提高,中国女企业家群体的发展将更加迅速,她们在我国的经济运行中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重要。 据中国女企业家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女企业家约占企业家总数的20%,其中个体和私营经济中的女企业家占总数的40%以上,她们领导的中小型企业盈利面在97%以上,销售收入在1个亿以上的企业已占到13%左右,并已有近50%的女企业家走向国际化发展之路。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女企业家接近80%,年龄在30至50岁的女企业家占到总数的76%. 田雨筠(资深管理模型专家,中国管理实战实力派代表人物;天下伐谋高级合伙人,通用管理学院院长.) 田雨筠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学历。具有20年管理实战,30年企业管理研究经历。在IT、金融、投资、教育、机械、汽车、医疗、房地产、贸易、国防军工、HR研究、文化传播等多个行业领域(含世界500强企业,集团公司,上市公司)中担任企业中高层以上管理者。 田老师做事低调、务实、谦虚;擅长管理模型教学和实战现场互动;案例深刻、生动、解惑.。田老师主要研究方向:管理模型、人力资源、管理运营、职业规划、思维训练。 为了让人们发掘自己的卓越性,并按照自己的意图去生活而提供支持的教练式领导力,才是当今社会卓越女性领导领导者最需要的领导力。领导特质就是基于普通素质、又按领导角色的特点和要求而形成或具备的、专门适合于履行领导职能职责或者从事领导活动的个体特征。换言之,领导特质就是充当领导角色的个体为胜任并履行特定领导职能职责、发挥其特定领导影响和领导作用所必须具备的自身条件,是领导者个人借以生存、工作、发展和做出贡献的内在条件和特殊本领。 卓越女性领导领导者所拥有的独特的细腻同温柔,往往令她们在管理实践中大放异彩。另外的一些调查也证明“卓越女性领导管理者的协调能力比较好,更注重体察员工的心理需求。并且卓越女性领导做事认真、细心,稳定性强。”卓越女性领导管理者的韧性较强,在逆境中表现坚强。卓越女性领导善于沟通,比较容易说服别人。并且卓越女性领导处事细腻,决策慎重,企业不容易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这些都是成功企业家必备的素质。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成长和社会转型,组织中关于领导的观念和风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整体的潮流是从英雄主义的领导逐步转变为平民化的领导;由专权、复杂型的领导逐步转变为简约化的领导;由强权、刚性的领导逐步转变为柔性化的领导;由少数人的领导逐步转变为人本主义的“自我领导”;由显性化领导走向隐形化领导。与之相适应,组织对领导风格的性别取向也发生了变化,卓越女性领导性别取向所代表的柔性领导风格更加适合组织发展的需要。女企业家和卓越女性领导经理人在敏感程度、投入程度和其他一些人与人之间关系等方面所具有的柔性化技巧,会使组织表现出更具备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与此同时,对组织内员工来说,女企业家和卓越女性领导经理人实施的柔性化行为管理机制也降低了因行为效果不确定所带来的收益风险。 传统的领导观念对卓越女性领导存有刻板印象,认为卓越女性领导比较人际关系取向、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文献综述研究

毕业论文 科技型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文献综述研究 专业名称:市场营销 班级: 111601班 学生姓名:施晓燕 学号: 201116060123 指导教师:常洁 二零一五年六月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对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政府出台的许多政策、措施也体现出了对其的高度关注。但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缺乏认识与研究,更缺少对系统的构建与运行,因此,本论文的研究对企业认识系统起着理论与现实的意义。 技型中小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分析现状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综述本论文在对山西省高新区科论文写作方法对中国知网等相关网站上的资源进行统计筛选整理分析,从生态系统、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4个方面的文献入手,在分析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评述,最终分析总结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体理论。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Medium-small-sized enterprises are playing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Many policies and measures promulgated by the government also reflect the high attention of it.But due to the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ecologic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theory lack of understanding and research,lack of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n enterprise understanding system plays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Shanxi Province high tech Zone SMEs field survey analysis of the status , using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 of writing of CNKI and other related web resources for statistical sorting analysis, starting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the ecosyste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cologic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ecosystem of literature, are reviewed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finally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overall theory of technology-based SM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cosystem. Keywords: Medium-small-sized enterpris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chnology innovation; ecosystem

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趋势综述

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趋势综述 【摘要】技术创新是新技术的产生和商业化应用。本文根据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趋势,将其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单个企业创新行为、创新企业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创新企业与国家关系的研究阶段,并将各阶段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技术创新理论;演变趋势;综述 1.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A.Schumpeter,1912)的《经济发展理论》的出版,首次提出了“创新”这一概念,他认为:“所谓创新,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a new combination)引入生产体系。”其内涵包括:(1)引入新产品;(2)引入新工艺;(3)开辟新市场;(4)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工业的新组织。熊彼特的创新概念既包括了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又包括了非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其创新理论开辟了技术创新理论的先河。下表列举了以往研究者对“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见表1)。 表1 以往研究者的“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列举 2.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发展阶段 20世纪熊彼特最早提出了技术创新理论,从此,拉开了技术创新研究的序幕。根据相关研究文献,从时间上可把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 2.1第一代技术创新理论 第一代技术创新理论研究阶段为单个企业创新行为研究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技术创新研究迅速发展,逐步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的限制与束缚,形成对技术创新起源、效应和内部结构与过程等方面的专门研究。但研究主要停留在对单个企业创新行为的研究上,如熊彼特于1934-1944强调企业家的作用(见图1)。此后,技术创新理论形成了以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为研究对象、组织变革和组织形式为研究对象的两个分支。该时期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 图1 熊彼特的企业家创新模型 (Mark Dodgson,Roy Rothwell,2000) 2.2第二代技术创新理论 第二代技术创新理论研究阶段为创新企业与企业的合作关系研究阶段。时间为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该阶段研究强调创新企业与企业的合作关系

她时代的女性领导力发展

她时代的女性领导力发展 2012年07月24日10:32 来源:《培训》2012年第7期作者:顾邦友申小玉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15 “她时代”的女性领导力发展。女性领导力发展现状如何?阻碍女性晋升管理层的原因是什么?企业应该如何培养女性领导人才,并帮助她们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当今全球成长最快、最猛的力量是什么? “不是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而是另一个群体——女性。”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领导行为实验中心主任、米其林领导力和人力资源管理教席教授李秀娟博士如是说。 由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与亚洲协会联合发布的《上升到顶端:亚太地区女性领导力调查报告》也证实了这一点。亚洲协会会长丁文嘉(Vishakha N. Desai)在报告中就指出:“亚洲已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而女性力量也在崛起。在过去三十年里,其他任何领域都没有像她们一样发展得如此之快。” 不过,尽管女性在健康、教育、就业等方面已取得了重大进步,但在高层领导岗位上,她们仍然落后于男性。 那么,女性领导力的发展现状如何?阻碍女性晋升管理层的原因是什么?企业应该如何培养女性领导人才,并帮助她们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素描:全球与中国的女性领导力现状 《上升到顶端》报告中指出,从世界范围来看,女性董事群体主要集中在特定领域。若以至少拥有3名女董事为评估标准,媒体(19.8%)、保险(18.3%)、银行(17%)、零售(16.7%)是女性董事占比最高的几个领域,汽车与配件(3.8%)、化工(3.8%)、工业产品与服务(3.9%)等领域最低。在亚太地区的公司董事会中,中国的女性董事比例为8.5%;澳大利亚最高,约10%;日本最低,仅为0.9%(见图表1)。 尽管男女不平等的差距正在缩小,但职场“渗漏管”问题依然存在——面对从中级管理层向高级管理层晋升的选择时,很多职业女性主动放弃升迁,以免在社会上显得过于强势。日本女性退出中高层竞选的比例最高,超过70%,中国大陆次之,约为53%(见图表2)。

诱致性技术创新:文献综述及其引申

诱致性技术创新:文献综述及其引申* Induc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heoretical Development and Literature Review 何爱曾楚宏 内容提要梳理半个世纪以来诱致性技术创新的理论演变过程并综述相关文献。该理论成功地揭示了既定资源条件下技术生成和变化的方向,主要被应用于农业发展研究。现有文献多数以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为对象,且多为验证性研究。通过对理论发展和实证研究表明,以该理论研究中国农业尚存在很大空间。 关键词诱致性技术创新技术变革农业发展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0;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420 He Ai Zeng Chuhong Abstract:This paper provid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studies on the theory of induc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finds that most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focuses 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developed economies,and especially,they are confirmatory studies.As to Chinese agriculture,there are still huge potential research areas under this theoretical frame-work. Key words:induc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echnological change,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技术变革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将技术变革与 资源禀赋结合到一起,通过把技术变革视为内生变量,成功地解释了在自然资源 给定的条件下技术生成和变化的偏向问题。该理论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至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得到关注与发展,并主要被应用于研究农业技术变革和 农业发展。现有研究通过对各国(地区)农业的考察,成功地说明了农业技术变 革的路径及其对整体农业发展的影响。但较多集中于对发达国家(地区)农业的 研究,且多数仍属验证型,即考察理论的存在性和正确性,较少研究运用该理论 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 一、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 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最初是从厂商理论中发展而来,包括两个分支。一个 分支是“施莫克勒-格里利切斯”(Schmookler-Griliches)假说,重点关注增长的产 品需求对技术变革速度的影响,也可称其为市场需求诱致的技术创新理论。 Griliches采用这一理论对美国杂交玉米的发明和推广进行研究,并解释了这一 过程中市场需求所起的作用,但是并没有给出一个比较完全的理论模型描述[1]。 而Schmookler非常肯定地指出,引致发明的因素在于市场力量的作用,而不是 其他可获得的基础科学知识[2]。尽管如此,“施莫克勒-格里利切斯”假说并没有 被广泛接受而是遭遇了一些批评。例如,Mowery and Rosenberg认为,“市场需求 *该标题为《改革》编辑部改定标题,作者原标题为《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演变与研 究评述》。

数据挖掘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_郑继刚

数据挖掘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郑继刚,王边疆 (保山学院数学系,云南保山678000) 影响其空间分布的因素之间的关系;预测型的模 型用来根据给定的一些属性预测某些属性,如分类模 型和回归模型等. 目前,主要在空间数据挖掘的体系结构和挖掘过 程做了大量研究,包括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库的数据 挖掘、模糊空间关联规则的挖掘、不确定性挖掘、聚类 挖掘、挖掘空间数据的偏离和演变规则、基于多专题 地图的挖掘、交叉概化、基于时空数据的概化、并行数 据挖掘、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的协同和遥感影像的挖 掘等,主要采用了基于统计学和概率论、集合论、机器 学习、仿生物学、地球信息学的研究方法. 4.2多媒体数据挖掘 多媒体数据,包括图形、图像、文本、文档、超文 本、声音、视频和音频数据等,数据类型复杂.随着信 息技术的进步,人们所接触的数据形式越来越丰富, 多媒体数据的大量涌现,形成了很多海量的多媒体数 据库[8].这些数据大多是非结构化数据、异构数据, 特征向量通常是数十维甚至数百维,转化为结构数据 和降维成了多媒体数据挖掘的关键技术. 有研究者提出了多媒体数据挖掘的系统原型 MDMP,将多媒体数据的建模表示、存储和检索等多 媒体数据库技术与数据挖掘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采用多媒体图像数据的相似性搜索、多维分析、关联 规则挖掘、分类与聚类分析等挖掘方法,广泛地应用 于医学影像诊断分析、卫星图片分析、地下矿藏预测 等各种领域. 4.3时序数据挖掘 时序数据挖掘通过研究信息的时间特性,深入洞 悉事物进化的机制,揭示其内在规律(如波动的周期、 振幅、趋势的种类等),成为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关 键问题是要是寻找一种合适的序列表示方式,基于点 距离和关键点是常用的算法,但都不能完整表示出序 列的动态属性.时序数据挖掘的主要技术有趋势分析 和相似搜索,在宏观的经济预测、市场营销、客流量分 析、太阳黑子数、月降水量、河流流量、股票价格波动 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应用.

绿色技术创新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e13748412.html, 绿色技术创新研究综述 作者:李杰中 来源:《创新科技》2015年第10期 [摘要] 回顾绿色技术创新研究的演进历程,梳理理论研究的热点和主要成果,从评价模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等方面探讨绿色技术创新评价研究,评析研究现状与指出存在问题,探讨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关键词] 绿色技术创新;理论;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04 ;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10-32-3 Research Review on the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Li Jiezhong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ingde Normal University,Ningde Fujian 352100)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ed the evolution of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research,combed the hot and main achievement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discussed the evaluation research of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terms of the evaluation model,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methods,assessed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to explore the direction and focus of further research. Keywords: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Theory;Evaluation research 绿色技术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随着资源与环境约束的加剧,绿色技术创新成为创新领域研究的热点议题,学者们对此进行了诸多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不少积极的研究成果。 1 国外绿色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对绿色技术创新研究随着绿色意识的增强和对环境保护的关注而逐渐展开。从时间维度看,绿色技术创新本身历经了几个明显的发展阶段,从末端技术到无废工艺(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从废弃物最少化技术到清洁生产技术(1984年至1989年),直到对污染预防技术的关注(1990年),绿色技术不断演进,不断向前渗透,目标和关注重点历经了污染的 去处与资源化、资源的合理利用、零排放、节能减排与源头消减,更加强调全过程的绿色技术创新,更加强调防患于未然,更加强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互动。

文献综述_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简介 数据挖掘的任务 数据挖掘的任务就是从实例集合中找出容易理解的规则和关系。这些规则可以用于预测未来趋势、评价顾客、评估风险或简单地描述和解释给定的数据。通常数据挖掘的任务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数据总结目的是对数据进行浓缩,给出它的紧凑描述。传统的也是最简单的数据总结方法是计算出数据库的各个字段上的求和值、平均值、方差值等统计值,或者用直方图、饼图等图形方式表示。数据挖掘主要关心从数据泛化的角度来讨论数据总结。数据泛化是一种把数据库中的有关数据从低层次抽象到高层次上的过程。数据泛化目前主要有两种技术:多维数据分析方法和面向属性的归纳方法。 多维数据分析方法是一种数据仓库技术,也称作联机分析处理(OLAP,onLineAnalysisProeess)。数据仓库是面向决策支持的、集成的、稳定的、不同时间的历史数据集合。决策的前提是数据分析。在数据分析中经常要用到诸如求和、总计、平均、最大、最小等汇集操作,这类操作的计算量特别大。因此一种很自然的想法是,把汇集操作结果预先计算并存储起来,以便于决策支持系统使用。存储汇集操作结果的地方称作多维数据库。多维数据分析技术已经在决策支持系统中获得了成功的应用,如著名的SAS数据分析软件包、Businessobject公司的决策支持系统Businessobjeet,以及IBM公司的决策分析工具都使用了多维数据分析技术。 采用多维数据分析方法进行数据总结,它针对的是数据仓库,数据仓库存储的是脱机的历史数据。为了处理联机数据,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面向属性的归纳方法。它的思路是,直接对用户感兴趣的数据视图(用一般的SQL查询语言即可获得)进行泛化,而不是像多维数据分析方法那样预先就存储好了泛化数据。方法的提出者对这种数据泛化技术称之为面向属性的归纳方法。原始关系经过泛化操作后得到的是一个泛化关系,它从较高的层次上总结了在低层次上的原始关系。有了泛化关系后,就可以对它进行各种深入的操作而生成满足用户需要的知识,如在泛化关系基础上生成特性规则、判别规则、分类规则,以及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的分类 数据挖掘所能发现的知识有如下几种: .广义型知识,反映同类事物共同性质的知识; .特征型知识,反映事物各方面的特征知识; .差异型知识,反映不同事物之间属性差别的知识; .关联型知识,反映事物之间依赖或关联的知识; .预测型知识,根据历史的和当前的数据推测未来数据; .偏离型知识。揭示事物偏离常规的异常现象。 所有这些知识都可以在不同的概念层次上被发现,随着概念树的提升,从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以满足不同用户、不同层次决策的需要。例如,从一家超市的数据仓库中,可以发现的一条典型关联规则可能是“买面包和黄油的顾客十有八九也买牛奶”,也可能是“买食品的顾客几乎都用信用卡”,这种规则对于商家开发和实施客户化的销售计划和策略是非常有用的。 数据挖掘的方法 数据挖掘并非一个完全自动化的过程。整个过程需要考虑数据的所有因素和其预定的效用,然后应用最佳的数据挖掘方法。数据挖掘的方法很重要。在数据挖掘的领域里.有一点已经被广泛地接受,即不管你选择哪种方法,总存在着某种协定。因此对实际情况,应该具体分析,根据累积的经验和优秀的范例选择最佳的方法。数据挖掘中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

新时代女性领导力拓展:概念,维度及提升策略【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新时代女性领导力拓展:概念,维度及提升策略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1.研究意义 有句话说得好--“展望未来,推动摇篮的一双手一定能够推动整个世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思想的解放,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其在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政治,企业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性领导者。在中国商业史上,“她力量”一直是一个不可忽视、汹涌澎湃的存在。30年前,伍淑清和她创立的航空食品开启了国内合资企业的先河。10年来,谢企华以掌门的身份叱咤钢铁业,并成为《中国企业家》惟一登上“最具影响力的25位企业领袖”排行榜的女性企业家。而中国几个千亿级企业背后,更活跃着“铁娘子”身影。 2009年,2010年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相继推出两届“年度商界木兰”,把聚光灯打在这些女性企业家和女性领导者身上,她们的积极,热情,坚韧,稳健、锋利,强悍、活力,魅力以及她们所独有的女性领导魅力,让人惊叹连连。 2.预期目标 学术界在高度关注领导力的同时,尤其关注中国新时代女性领导力。本文以新时代女性领导力为研究对象,结合社会发展现状,对新时代女性领导力的概念,特质,发展优势和发展障碍以及提升策略进行深入探究。 本文综合运用女性心理学,社会科学,领导科学,管理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等多学科多领域,通过文献阅读,问卷调查,实地访谈,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梳理出新时代女性领导力的概念,较男性领导其所独有的发展优势;结合现实社会,从女性个人,家庭,组织和社会三方面入手,探究限制女性领导者发展的障碍性因素;从而深入探究中国女性领导者该如何突破“玻璃天花板”,全面提升女性领导力,成为独具魅力,影响力和感召力的新时代女性领导者。有句话说得好:“成功是别人对你事业的认知,幸福是自己对生活的感知”。“真正的女性领导者要有魄力、能力、潜力,要有求知欲和上进心,不断完善自己”。 2.国内外研究现状 1、男女性格和领导方式差异的研究 在(Schein,1973)和(Schein,1975)的男女性格特征调查中显示,一些被认为是中层经理的性格特征里,大多与一般男性的性格特征相吻合。因而,相比于我们对女性的行为期望而言,我们对男性行为期望更类似于我们对领导者的行为期望。 女性角色与人们对领导认知之间的矛盾带来描述性和说明性偏见(Burgess和Borgida,1999,Eagly和Karau,2002;Heilman,2001):描述性的偏见在于女性角色与领导力模式之间缺乏匹配,由此推导出,女性不具备基本的领导素质去承担领导者的角色;而说明性的偏见在于女性运用了男性化的领导力模式,违背了社会对她的性别角色期望。而Eagly和Karau(2002)提出“角色一致”理论,

关于企业创新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2018年5月西部皮革理论与研究 关于企业创新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陈园园 (天津财经大学,天津30000) 摘要:创新是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科技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这几年来,中国高度重视创新,提出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企业创新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关研究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本文通过总 结国内有关企业创新的研究成果,从影响企业创新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两个角度总结了现有文献。 关键词:企业创新;宏观因素;微观因素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 - 1602 (2018) 10 -0051 -02 创新是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科技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国 民经济发展的核心。这几年来,中国高度重视创新,提出创新驱动 的发展战略。企业创新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关研究 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 1宏观因素 蔡竞和董艳(2016)使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各 城市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的数据,结合中国工业企业在2005年- 2007年的数据,对区域银行竞争程度对企业创新行为是否会产生影 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银行业的竞争性市场结构对企业的 研发创新具有促进作用,而且这种影响在中小企业更为明显。同时,与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相比,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 更好地推动企业进行研发创新。 史宇鹏和顾全林(2013)在建立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国 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情况对微观企业中创新投入的影响。结果发 现,公司中存在的知识产权侵权的程度会对公司的研发活动产生较 强的抑制作用,而且通过调查与查处并不能完全消除这种负面影 响。另外,知识产权保护的程度对不同公司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与 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受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会更大;高竞争 行业的企业也是。 王文春和荣昭(2014)利用1999 -2007年间35个大中型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据,研究了房价上涨对新产品的产量和X&D 投入的影响。结果发现:如果房价上涨越快,那么本土企业创新的 趋势就越弱。 吴超鹏和唐莳(2016)对中国各省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 的不同对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是否会产生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 表明:如果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大,那么可以提高企业的创 新能力,具体表现为企业专利研究的产出和研发投入增加;同时,加强知识产权执法是通过降低研发溢出损失以及减轻外部融资约束 着两种方式来促进企业创新的。 倪骁然和朱玉杰(2016)发现,加强劳动保护可以使企业的创 新创新活动增加。他们以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为基准,建立了双重差异模型。结果显示,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后,劳 动密集型企业的创新投入大幅增加。同时,企业的创新产出也显著 增加。另外,本文的结论在创新需求和竞争程度较高的行业,以及 在民营企业中更为突出。 苏依依和周长辉(2008)吸收和整合了企业行为论与组织生态 学这两个理论,深入探讨了产业集群是否会对企业创新产生促进作 用。首先,从企业行为理论这个角度来看,集群预期为集群公司提 供了绩效评估的基准,这反过来影响了公司的创新决策。其次,从 组织生态学的角度看,集群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将影响集群企业对外部环境的感知,从而影响企业的创新决策。同时,他们实证分析 了基于2002 -2003年中关村科技园区高新技术的数据。结果表明,企业绩效低于集群预期,集群企业采用高强度研发的可能性较大。 林炜(2013)运用内生增长模型以及知识生产函数来分析了劳 动力成本上升是否会对公司创新能力产生影响。他利用1998 -2007 年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进行研究,计算了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对 于劳动力成本的激励弹性系数。结果发现,公司的创新能力与劳动 力成本呈现出正向变动的关系。 张峰等(2016)根据2012年世界银行对中国民营制造企业的 调查数据,研究了非正规部门的灰色竞争是否会对企业创新决策产 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正规部门的存在以及其灰色竞争行为确 实会阻碍正规企业的自主创新,促使正规企业转向模仿。但与此同 时,企业间的合作创新并没有受到影响。同时,非正规竞争的抑制 作用在监管较严的地区更为严重,而在资源丰富或知识产权保护较 强的地区并不是很严重。 江轩宇(2016)结合实施创新驱动型发展战略和深化我国政府 分权改革的现实背景,讨论了地方国有企业金字塔结构对企业创新 的影响。结果发现,地方国有企业的金字塔结构与企业创新呈现出 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政府分权能够有效提高公司的创新能 力。另外,减轻政策负担,增加创新资源,放宽工资控制,增加创 新意愿等措施也是促进企业创新的有效方法。 2&观因 王姝勋等(2017)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以及双重查分法,检验 了2006 -2011年中国上市公司采用期权激励是否会对企业创新产生 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期权激励这一措施增加了公司的专利产量,而且增幅高达30/。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一效应在非国有企业以及 期权行权期较长的公司中更加显著。 余琰和李怡宗(2016)分析了以高息委托贷款为代表的影子银 行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年内从事高息委托贷款 使公司未来的专利产出水平和投资水平降低了,同时,未来营业利 润资产收益率较以前更低,而营业外利润资产收益率变得更高。 周黎安和罗凯(2005)运用1985年至1997年的中国省级面板 数据,研究了中国企业规模和创新的地域差别问题。结果发现,在 中国,企业规模能够对创新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但这种关系在非 国有 业更显著。这表明 业 与 业 的关系 立在一定的公司治理结构上。简单的规模化和集团化并不能保证公司 能够 。 鞠晓生等(2013)利用1998年至2008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发 现,由于存在较高的调整成本和比较 (下转第53页) 作者简介:陈园园(1994-),女,汉族,江苏盐城人,管理学硕士在读,天津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方法。 51

《校长参加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心得体会》

《校长参加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心得体会》教育信息化。一个全新的教育生态环境。在新环境下的校长不光是学校管理的执行者,更应该是学术方面的带头人和专家、教育科学研究的推进者。 我有幸参加了西北师范大学“能力提升工程2.0”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本次培训使我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理解,以前我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课件ppt的使用上。学习完后,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学习领导人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在培训中我收获颇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一、转变理念,提升素养。校长是信息化工程的带头人,要推进校园信息化发展首先转变领导者陈旧思想观念,领导者要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的重要意义,理解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方针与战略部署。 二、培训内容和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实用性很强。一系列学习活动能梳理我的教学思路,促使我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更好的理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意义,为我今后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三、纠正了思想观念的偏差,每个教师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前每当喊更新教育教学方法时,教师都会以条件有限为借口的应付的观念。现在我更清晰地知育技术除了利用信息技术外,只要合理科学地使用信息技术,同样通过传统的媒体也能上出一堂高质量的课。

这就要求教师们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理念,走在时代的前头。 四、提高了专业知识。通过聆听专家教授的讲座,使我充分认识到作为青年教师,首先要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操作的基本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具备信息收集处理以及表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深刻的认识到教育信息的重要性,明白什么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情况,真正理解了信息化教学环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同时掌握了常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应用,及如何进行教学评价。 五、坚定了信心。国家对于学校信息化建设越来越重视。但是教育信息化不是马上在每个学校都可以实现的事情,特别是在农村学校,因此需要坚持,只有在打下一定基础,形成一定规模时,才能看到其效果。目前农村学校师资不平衡,更缺少专业信息技术老师,所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培养出相关的方面的技术老师。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利用本次培训学习到的新知识,积极在教学和管理中充分利用,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并不断运用教育信息技术,丰富自己的学习资源,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学校管理。。此次培训使我受益非浅,真正领会到了新的教育技术理念,也发现了自己身上许许多多欠缺的地方。其感触非一言能尽希望以后能再有提高培训,为提高农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再打基础。为提高我校教育质量尽一点微薄之力。在工作岗位上,我一定努力工作,把所学到的教育技术知识更好地应用在教研教改中,做一名

数据挖掘现状与前景

数据挖掘,这是个听起来既神秘,又具有诱惑性的词。就好像要去一片热带沙漠搜寻宝藏,宝藏的诱惑性很强,但是黄沙远处却看不透彻,不知此行是对是错,看到的光亮又是否只是虚幻的海市蜃楼。 所以很多学习数据挖掘的,或是想选择数据挖掘方向的人会在是否踏出第一脚时犹豫不决。 以下,我们就来分析看看数据挖掘的现状及前景。 首先看看百科中数据挖掘的定义:数据挖掘(Data Mining,DM)是目前人工智能和数据库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所谓数据挖掘是指从数据库的大量数据中揭示出隐含的、先前未知的并有潜在价值的信息的非平凡过程。 基于数据挖掘可能产生的巨大价值,我国的各大重点院校都针对数据挖掘开了专业课程以及研究课题,不仅如此,政府以及大型企业也开始重视这一领域,投资人力物力支持数据挖掘项目。 或许这样说还不够直观,那就就数字佐证。 据IDC对欧洲和北美62家采用了商务智能技术的企业的调查分析发现,这些企业的3年平均投资回报率为401%,其中25%的企业的投资回报率超过600%。调查结果还显示,一个企业要想在复杂的环境中获得成功,高层管理者必须能够控制极其复杂的商业结构,若没有详实的事实和数据支持,是很难办到的。因此,随着数据挖掘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日益成熟,它必将被更多的用户采用,使更多的管理者得到更多的商务智能。 国外如此,那中国呢?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发展,数据的积累及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加上来自外资企业商业智能数据挖掘应用带来的竞争压力,商业智能及数据挖掘也逐渐在中国也形成了一个产业。随着成功案例的增多,不仅仅是金融保险电信等行业或是政府机构,中小企业也逐渐将商业智能应用于业务之中。 信息化时代数据的潜力不容小觑,IT部门一直是企业的核心,而数据挖掘技术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期待。目前我国数据挖掘、商业智能技术的人才培养体系还未健全,而企业对这方面的需求却一直在增长。数据知识发展为核心竞争力是现在及未来必然的形势。因此数据挖掘、商业智能行业的前景还是非常可观的。 所以,请坚定勇敢地踏出迈向数据挖掘的那一步吧,然后扎实地学好所需的知识理论及实践技巧,最后所收获到的,或许比你所期待的还多。

数据挖掘在中国的现状和发展研究

数据挖掘在中国的现状和发展研究 导读:本文以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CI)、工程索引数据库(EI)以及清华全文数据库(CNKI)中有关“数据挖掘”研究文章的统计数据为研究基础,对数据挖掘在我国研究的总体趋势、研究热点、研究分支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分析了数据挖掘在我国的发展,并对进一步发展我国数据挖掘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提出了建议。 关键字:数据挖掘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对数据的生成、收集、存贮和处理能力的大大提高,数据量与日俱增,传统的数据分析工具对海量数据的处理力不从心,数据挖掘技术应运而生。 中国科研工作者近几年来积极开展了对数据挖掘的研究,并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有关数据挖掘的成功应用还比较少。本文通过对中国有关数据挖掘研究文章数量的统计,对数据挖掘在中国发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分析有关论文的发表,对数据挖掘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提出建议。 1 数据挖掘的应用与研究发展 数据挖掘是指从存放在数据库、数据仓库或其他信息库中的大量数据中挖掘有用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近年来引起了中国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 数据挖掘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1年,Gartner Group的一次高级技术调查将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列为“未来三到五年内将对工业产生深远影响的五大关健技术”之首,并且还将并行处理体系和数据挖掘列为未来五年内投资焦点的十大新兴技术前两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2001年1月份的《科技评论》(Technology Review)提出将在未来5年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的10大新兴技术,其中第3项就是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技术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其中一些典型应用如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与天文科学家合作开发的SKICAT系统,能够帮助天文学家发现遥远的类星体,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天文学和空间科学上的第一批成功应用之一;生物学研究中用数据挖掘技术对DNA进行分析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识别顾客的购买行为模式,对客户进行了分析;对银行或商业上经常发生的诈骗行为进行预测IBM公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