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化学试题汇编专题:碱的变质(word版)

碱的变质

1.(2020?成都)忘盖瓶塞的氢氧化钠溶液可能变质。下表中分析与设计错误的是

【答案】C

【解析】A、氢氧化钠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 +CO=Na CO+H O,故A正确;

2232

B、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无明显现象,氢氧化钠变质生成碳酸钠,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产生气泡,说明氢氧化钠变质,可以取样,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是否产生气泡,进而判断是否变质,故B正确;

C、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能判断是否变质,但是不能通过观察产生沉淀多少判断是否全部变质,故C不正确;

D、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不反应,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加入适量氢氧化钙溶液,过滤得到氢氧化钠溶液,故D正确。故选C。

2.(2020?黔南州)敞口放置于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发生下列变化而变质:

上述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NaHCO3俗称______。某校化学学习小组师生对一瓶氢氧化钠溶液的变质情况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NaOH是否变质?

(做出猜想)

猜想1:NaOH全部变质。

猜想2:_____

(制定计划)老师探究是否产生了NaHCO 3,学生在老师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 (进行试验)

(表达交流)有同学认为上述实验a 中的CaCl 2溶液可改为澄清石灰水,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_____(填“同意”或“不同意”)。 (实验结论)上述猜想2成立。

(反思评价)在实验室中,氢氧化钠应密封保存。

【答案】22322NaOH+CO Na CO +H O ═ 小苏打 氢氧化钠部分变质

2323Na CO +CaCl CaCO 2NaCl ↓+═ 氢氧化钠 不同意

【解析】反应①中,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2322NaOH+CO Na CO +H O ═,NaHCO 3俗称小苏打。

做出猜想:

猜想1:NaOH 全部变质。

氢氧化钠可能部分变质,故猜想2:氢氧化钠部分变质。 进行试验:

a .取一定量的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是因为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323Na CO +CaCl CaCO 2NaCl ↓+═。

b .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清液加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

表达交流:

不同意这种看法,是因为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影响对氢氧化钠的检验。

3.(2020?黄冈)在一次研学旅行活动中,小红同学撕开某雪饼包装袋,发现袋内有一包干燥剂(如图)。同学们就这包干燥剂原理、成分等产生极大兴趣,于是将这包干燥剂密封带回学校,到实验室进行相关实验活动:

(1)同学们看到干燥包上文字就明白干燥的原理,其原理是_____。

(2)小明同学用一支试管做实验就证明了该包干燥剂仍然有效,其实验方法是____。(3)成分探究:这包干燥剂中是否含有碳酸钙?小亮和小芳分别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两位同学实验结论截然相反,你认为____同学结论可靠,另一同学结论不可靠的理由是

____。

(4)思维拓展:这包干燥剂(假定都是含钙物质)含有哪些物质?小文同学在前面实验基础上,认为成分有两种可能:即Ⅰ:CaO,Ⅱ:CaO、Ca(OH)2,为探究其成分,小文同学设计如下方案,请完成表格中填空内容:

几位同学按此方案各自进行实验,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都得出猜想Ⅱ成立即该包干燥剂含:CaO和Ca(OH)2。

【答案】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取一定量干燥剂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溶解,看是否放热小芳氧化钙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热,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滤纸上留有白色固体可能是氢氧化钙大于

【解析】(1)由干燥包上文字可知,干燥剂是石灰干燥剂,石灰是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故原理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

(2)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大量热,故实验方法是取一定量干燥剂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溶解,看是否放热。

(3)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大量热,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滤纸上留有白色固体可能是氢氧化钙,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氢氧化钙和氧化钙均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无气泡产生,说明不含碳酸钙,故小芳同学结论可靠,小亮结论不可靠的理由是:氧化钙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热,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滤纸上留有白色固体可能是氢氧化钙。

(4)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和种类均不变,猜想Ⅱ中含有氧化钙和氢氧化钙,则生成的沉淀中的钙元素的质量大于氧化钙中钙元素的质量。

4.(2020?怀化)化学老师交给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一个任务:测定实验室里一瓶久置的NaOH固体是否变质。该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

猜想Ⅰ:没变质,全部是_____;

猜想Ⅱ:部分变质,既含有NaOH 又含有Na 2CO 3; 猜想Ⅲ:完全变质,全部是Na 2CO 3。 (查阅资料)

i.已知息:2233BaCl Na CO 2NaCl BaCO +=+↓ ⅱ.部分盐溶液在常温下的pH 如下:

(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

请你与他们一起共同完成,并回答所给问题:

滴加过量BaC12液的目的是_______。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说明上述猜想中__(填“猜想Ⅰ”、“猜想Ⅱ”或“猜想Ⅲ”)是正确的。

(拓展)该小组同学为测定出该NaOH 固体的变质程度,继续将上述白色沉淀过滤、洗净、干燥,称得其质量为9.85g ,则原试剂中NaOH 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假定试剂中无其他杂质,忽略实验损耗)。

(反思)久置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提升)能否通过取适量试剂溶于水,然后滴加酚酞的方法作出判断:______(填“能”或“不能”),理由是_____。

【答案】NaOH 产生白色沉淀 干燥、洁净的玻璃棒 标准比色卡 NaOH 验证碳酸钠的存在并将碳酸钠除尽,防止其对氢氧化钠的验证产生干扰 猜想Ⅱ 47% 22322NaOH+CO Na CO +H =O 不能 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都呈碱性,都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解析】提出问题:氢氧化钠容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猜想Ⅰ:没变质,全部是NaOH ;

猜想Ⅱ:部分变质,既含有NaOH 又含有Na 2CO 3; 猜想Ⅲ:完全变质,全部是Na 2CO 3。 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

①称取上述氢氧化钠固体样品10.00g 溶于50ml 水配成溶液,向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至过量,充分反应,静置,实验结论为说明久置固体中,一定含有Na 2CO 3,氯化钡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故实验现象为:产生白色沉淀;

②实验现象为pH=11,故实验操作是测定pH 值,用干燥、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少量①中充分反应后的上层清液滴在一小块pH 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测出pH ,①中氯化钡已经将碳酸钠除尽,上层清液pH=11,显碱性,说明含氢氧化钠,故说明久置固体中,还一定含有NaOH ;

滴加过量BaC12溶液,氯化钡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可以验证碳酸钠的存在并将碳酸钠除尽,防止其对氢氧化钠的验证产生干扰;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说明固体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故上述猜想中猜想Ⅱ是正确的;

拓展:解:设生成碳酸钠的质量为x 。

2233BaCl +Na CO =BaCO +2NaCl

106197

9.85g

x

106=1979.85g

x

x =5.3g

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10.0g-5.3g

100%=47%10.0g

; 反思:氢氧化钠变质是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322NaOH+CO Na CO +H =O ;

提升: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都呈碱性,都能是无色酚酞试液变色,故不能通过取适量试剂溶于水,然后滴加酚酞的方法作出判断,故填:不能;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都呈碱性,都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5.(2020?绥化)某兴趣小组发现,上周做实验用的氢氧化钠固体忘记了盖瓶盖,他们欲对该固体的变质情况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该瓶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变质情况如何?

(查阅资料)①碳酸钠溶液的pH 最大约为10.6,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约为8.0,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②NaOH 、Na 2CO 3分别在水和酒精中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作出猜想)猜想Ⅰ:固体未变质; 猜想Ⅱ:固体部分变质; 猜想Ⅲ:固体全部变质。

(实验探究)(1)兴趣小组同学取少量样品于烧杯中,加适量水溶解,测得溶液的pH 约为12。由此他们得出猜想Ⅰ正确,但其他同学很快予以否定,否定的理由是______。 (2)组内其他同学取步骤(1)烧杯中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____溶液,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不再产生沉淀时,取上层清液于另一支试管中,滴加____,溶液变红。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兴趣小组证明猜想__正确。

(反思评价)根据查阅资料,有同学提出可以通过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在酒精中溶解度不同来验证猜想Ⅲ正确。请你帮助他设计实验方案:_____。

(实验拓展)实验室使用pH 传感器来测定Na 2CO 3和NaHCO 3混合物中NaHCO 3的含量。

称取一定量样品,溶于水配成250.0mL溶液将pH=1的稀盐酸逐滴加入体积为25.0mL的该溶液中,所得曲线如图所示:

a.上一个计量点前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b.下一个计量点时溶液中大量存在的阴离子是_______。

【答案】氢氧化钠固体部分变质加水溶解后溶液的pH也可能为12氯化钙(或氯化钡或硝酸钙或硝酸钡)酚酞Ⅱ取样称量质量,加入酒精中,充分溶解后过滤,干燥后再次称量,两次所称质量相等。证明固体全部变质(或猜想Ⅲ正确)。

Na CO+HCl=NaHCO+NaCl Cl-

233

【解析】实验探究:(1)氢氧化钠容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如果氢氧化钠部分变质,加水溶解后,pH也可能为12,不能得出猜想Ⅰ正确;

(2)氢氧化钠容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能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故可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可以证明碳酸钠的存在,并将碳酸钠除尽,不再产生沉淀时,取上层清液于另一支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说明含氢氧化钠。

实验结论:故通过以上实验可以得出氢氧化钠部分变质,故猜想Ⅱ成立;

反思评价:由表中数据可知,碳酸钠不溶于酒精,故为了证明猜想Ⅲ成立,可取样品,称量质量,溶于酒精,然后过滤、干燥,称量滤渣质量,如果溶解前后,滤渣的质量不变,说明只含碳酸钠,则猜想Ⅲ成立,故可设计实验:取样称量质量,加入酒精中,充分溶解后过滤,干燥后再次称量,两次所称质量相等。证明固体全部变质(或猜想Ⅲ正确);

实验拓展:a、向Na2CO3和NaHCO3混合物中滴加稀盐酸,一开始,稀盐酸量不足,碳酸钠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 CO+HCl=NaHCO+NaCl;

233

b 、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pH=4,说明稀盐酸过量,故下一个计量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 、HCl ,故大量存在的阴离子是:Cl -。 6.(2020?衢州)在研究碱的性质时,向充满

2

CO 的矿泉水瓶里加入少量

()2

Ca OH 溶液,拧紧瓶盖并振荡,瓶变瘪,但溶液中并未出现浑浊,那么()2

Ca OH 溶液是否与2CO 反应呢?于是同学们进行了猜想和实验:猜想一:()2

Ca OH 溶液与

2

CO 不反应,是

2

CO 溶于水导致

瓶内气压变小而变瘪。

猜想二:()2Ca OH 溶液与2CO 反应,生成了可溶性物质。

(1)将表中“?”处的内容补允完整:________。

(2)能判断“()2Ca OH 溶液与2CO 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____________。 (3)查阅资料得知:A 瓶中未出现浑浊是因为过量的2CO 与2H O 和3CaCO 反应生成可

溶性的()32Ca HCO 。有人提出,只要利用现有装置和试剂,对实验一稍作补充或改进就能观察到浑浊现象,请简要说明你的做法:________。

【答案】蒸馏水或水 A 、B 两瓶均变瘪且A 瓶的变瘪程度更大;或者2Ca(OH)溶液与

2CO 混合后,溶液pH 变小 重新实验,将足量的饱和2Ca(OH)溶液加入集满2CO 的

塑料瓶中(或者继续向A 瓶内加入足量的饱和澄清石灰水)

【解析】(1)检验二氧化碳能否与氢氧化钙反应还是与水反应,应该用等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和水进行实验对比,所以分别向A 、B 两瓶中加入等量的氢氧化钙饱和溶液和水,立即拧紧瓶盖并振荡,观察对比,故填水。

(2)由实验一可知,两瓶均变瘪,A 瓶变瘪程度更大,说明A 瓶中消耗的二氧化碳更多,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发生了反应,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其pH >7,由实验二可知,反应后溶液的pH <7,说明溶液中不含氢氧化钙,证明二氧化碳已经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故填A 、B 两瓶均变瘪且A 瓶的变瘪程度更大,或者氢氧化钙溶液与二氧化碳混合后,溶液pH 变小。

(3)碳酸氢钙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可以向A 瓶内加入足量的饱和澄清石灰水,可以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也可以利用现有装置,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向瓶中加入足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观察到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故填重新实验,将足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加入集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或者继续向A 瓶内加入足量的饱和澄清石灰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