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理念的转变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理念的转变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理念的转变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理念的转变

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特殊活动,为达到教学活动的预期目的,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就必须进行科学的设计。从以往课堂教学设计来看,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教学目标的设计过于强调认知;教学过程的设计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没能给学生创设生动的学习环境,过于强调预设,忽视生成等。教学设计中的这些问题无疑会阻碍新课程的实施,而要改变这种状况,设计理念的转变是关键性的前提。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应注意那些方面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教学设计理念的转变:

一、强化自身文本解读。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敢走进课堂。我们的备课为什么千篇一律?我们的课堂为什么缺乏创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首先去看教案、单纯依赖教参,毫无教师自我对文本的解读、对教学的构想。有不少教师已成为教参(备课手册)“虔诚的崇拜者”、“忠实的执行者”,他们单纯依据教参确立教学目标,定位重点难点,构思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教参内容绝对化。实际上,教参仅仅是素材、例子、资料库,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不论何时、何地、何学生群体都适应)的备课法宝。所以,要从教师自身解读文本入手,才能解决单纯依赖教参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设计的个性化、多样化、创新化。

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内涵极其丰富,它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准备,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

2、倡导生动活泼的自主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以讲授文本为主的教学模式,把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引进课堂。如自主学习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上网、读课外书、咨询、讨论,组织学生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举行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还可以指导他们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等。

3、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如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引导学生观察、调查,获得信息,学习语文。

4、因地制宜地创设多彩的有利于母语学习的校园环境。如在教室里张贴学生自己的书法、绘画作品,发动学生精心布置班级的“图书角”、“阅读栏”等。

5、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如“画与写”课程`、“每周一诗”等。

三、科学预设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要根据不同课型的性质和任务,既要体现针对性,又要注重操作性。小学阅读教学可以分为精读课、略读课、学习指导课和课外阅读指导课四种类型。四种类型的课,其教学流程应该有所不同:

精读课:以读为基础,以全面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特征的综合性课程;其教学流程大致为:粗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深入感悟→研读品读,深层体悟→熟读成诵,尝试运用。

略读课:主要特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教学流程大致为:问题引路,略读课文,了解大意→围绕重点,以读为主,体会感情。

学习方法指导课:是为帮助学生适应和掌握新的学习方式、灵活运用新的学习方法而确立的一种“学会学习”的实践课;其教学流程大致为:提出操练任务,师生分头准备→教师扼要讲解,学生充分操练→学生交流心得,师生共同总结。

课外阅读展示课:是为推动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而确立的新课型,是一种“学会阅读”的实践课。其教学流程大致为:课前学生准备→课中交流展示。

四、经常反思成败得失。

一个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一个人或许工作20年,但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经验的20次重复。所以,人们普遍认为,反思是教师取得特定实践成就、走向专业发展的工具。因此,我们每位教师都应当强化反思意识、知晓反思内容、掌握反思策略、形成反思习惯。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也往往觉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认为自己就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对待学生往往是管束的多,理解的少,强制的多,宽容的少,这就很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的恶化甚至对立。在新课改的条件下,接受素质教育观念洗礼的教师应该切实转变自己的学生观。 所谓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它是教师在具体的工作中形成的对学生的一种比较深刻的认识。 自古以来,教师就成为一个容易被人神化的职业,在平凡教师的身上经常被笼罩着各种光环。正是因为这样的认识,使教师们长期在自己的讲坛上高高在上,不能走下来和学生融为一体,传统的学生观中,教师和学生是相距甚远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是课堂的灵魂。其实,这样的学生观存在很大的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传统的学生观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教学模式停留在我讲你听,我教你学,我说你记,我主动你被动,这种教学观和教学模式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传统的教学最大的弊端是忽视人的发展,因此,在教育者眼中,学生似乎一度成了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知识容器”和“两脚书橱”。课堂上教师“满堂灌”、“一言堂”更是比比皆是。诚然,课堂教学教师是重要的,是不能缺席的,但是这种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无视学生生命体验的课堂教学,使原本应该是产生思维智慧、迸发思想火花的课堂教学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记得,我在上高中的时候,教我们物理的一位老师教学水平很高,他教的学生成绩很好,但是,在这位老师的课堂上我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因为只要一上课,教室内鸦雀无声,静得仿佛一根针掉下来都可以听到,只有他一个人在讲,然后要求学生们作练习,然后再讲,几乎不提问谁,也不让谁在课堂上发言。今天回忆起来,虽然他教的成绩好,但学生没有了参与的乐趣,没有自主获得过程,所以学生们并不是很买他的帐。 其次,传统的学生观往往容易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这种等级的划分则是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的问题与对策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大潮中,教师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如何更新教学育观念、增加知识储备,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并结合学校的教学现状,以及个人长期对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形成的应对策略,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总结。力图为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摸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课程实施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共同关心的课题。新课标实施的主要执行者是教师,从自身来说,如何应对这场史无前例的教育大变革,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我认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观念层面的障碍,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是什么?它与传统教育观念的价值取向的区别是什么?我们如何来实现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其次,新课标实施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是什么?我们教师是否具备这种知识储备和能力,我们该如何充实自己以应对挑战。最后,新课标体系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如何构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的策略和措施又是什么?这都是我们深层思考、务必解决好的问题。近两年来,我们坚守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主战场,通过开展研讨课、示范课的上课、评课活动,努力探究新课标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从中得到很多的感悟。 一新课标实施的问题与困难 任何一个变革过程,必然受到传统惯性的阻力和和新体系构架条件缺失的问题,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中心主义、管理中心主义的教学关系在我们师生的潜意识中已经根深蒂固。而这种教师全盘主导,学生被动服从的师生关系以及教师包办一切,单向硬灌输的教学关系,对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发展的束缚,以及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伤害,虽然形成了一致的认同,但对新课标倡导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就有不同的理解。近年来,我们化学组举行了一系列的研讨课评课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非常重视三维教学目标的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作业观 新课标 人教版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作业观 单位: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姓名:朱茂林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的主体(学生)、客体(教师)和教材等方面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还有课堂上产生的学生生成性问题日益成为课堂教学改革和研究发展的重点。而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反馈――作业,人们关注甚少。为此,本文从教学的实际出发,结合日常教学实践,谈一谈对自己在实施新教材(苏教版语文)中对作业处理的一些做法及想法。以待抛砖引玉。 在作业方面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在不断地思考创新,打破旧有的思维和观念,获得了许多有益的成功的经验,但是在剔除旧的同时也把一些长期积累的好方法和好的做法也给丢弃了,陷入了两个误区,一认为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就是要加大学生的作业量,加大训练的力度,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作业难度提高,数量增大,作业求全,求深的现象屡见不鲜。另一认为新课改就是革除学生的负担,尤其减除掉学生的作业负担,注重开展一些在课堂上的热热闹闹教学活动。殊不知,这完全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真实意图,没有真正把握新课程的实质。所以,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作业观应是科学的发展观,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作业多少要“适量”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要不要作业呢?回答是肯定的,语文教学一定要有作业。因为有了作业就能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反馈。作业检查的结果,一方面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方向。作业作为教学反馈的手段,它的作用是重要的。为此,在布置作业的数量上是有讲究的。作业量既可多也可少,甚至可没有作业。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布置,让学生做多做少,教师要心中有数。如教授苏教版语文必修一(以下称“苏语一”)时,“向青春举杯”的作业我仅布置两次主题作业。一是开展诗歌朗诵,要求人人参与;二是要求家长和学生互写一封家书,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在学习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一、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特征 1、自主性。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填鸭式”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得不到体现。探究式教学给学生直接地接受、认识教育信息载体的机会,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因此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保障,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2、情境性。探究式教学创设激发学生学习举的“易起反应”的、与生活、生产、科学、社会实际密切联系的情境和人文情境,实现教学与现实情境的沟通,在具体情境中获取知识信息、解决问题等,在探究过程中形成学生自主实践、自主学习的空间,感受知识及科学方法的实际价值,提高学习兴趣及内在动力,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3、交互性。探究式教学要求学生不断地从教育信息载体中感知、提取信息,进行“交互”,更重视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经验世界,知识水平有参差,存在个性,从而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的假设和推论,让他们相互争辩、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还可培养共同协作的精神,对知识形成更丰富、更深刻的理解。 4、实践性。探究式教学充分重视学生的能动性、实践性,一方面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现实情境中,从问中学,从做中学,关注与外界交互、处理知识信息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关注学生通过上述过程形成摇篮有实践能力,能独立处理信息、应用知识的教育效果,以最大限度发挥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究式教学并没有把“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抛开,而是使两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是一个综合性的教与学的过程。探究式教学主要有以下四个程序。 1、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是探究式教学的基本要求,问题是提出或明确要从学科实际出发,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与社会生活,以一定的情景作为铺垫,要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的不能偏离、超越学生的认识水平,使学生能明了所提出问题的指向性,不能仅仅为了提问而提出问题;当然问题的提出,最好是学生自己产生的。问题应尽量在课提出,要让学生有时间通过查阅资料、同学讨论等形式制定一定形式的学习方案。 2、收集资料。 收集资料的途径是多样化的,可查阅报刊及文献资料,可利用网络资料上网查询,可以走访有关老师及专家,可以去有关部门咨询,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的体验。收集资料要丰富,以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使用资料。 3、验证假设。 验证是学生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的关键。允许学生验证时犯错和出现重复,甚至失败,然而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失败的根源所在,并增加适当的素材,指导学生重新进行假设、验证。 4、导出结论。 通过学习,学生既搞清了问题的实质,又活跃了思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内驱力,从提出问题、收集资料、验证假设到导出结论;从传授知识到德育教育;从激发探究兴趣、挖掘创新潜能、发展创新思维到实践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充分体现了探究式教学重过程、重发展、重探究和重育人的教学理论。 三、探究式教学的目的。 实施探究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通过积极的亲身体验,可以逐步养成好观察、好提问、好探究的心理倾向,进而形成关于质疑、勤于思考,并在自主探究中获取新知

新课程背景下古诗教学的解析

新课程背景下古诗教学的解析 一、立足实际,激发审美意识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古诗教学要立足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主动性。儿童的思维,不仅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还具有趣味性及奇特性。在古诗教学中,老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这些思维特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古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可感与跳跃的特点,他们能够凭借具有趣味性的声音、形状以及色彩等对事物进行基本的判断与感知,而对枯燥的说教以及抽象的道理缺乏兴趣。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在古诗教学中,老师可充分借助多媒体,让学生配乐朗诵,感受、品味古诗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例如,在进行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中,老师要从学生思维的形象直观性出发,结合多媒体,将送别与远行的场景制作成一幅幅图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并配合相应的背景音乐,将学生带入意境之中,体验苍茫空阔之感,理解离别诗的悲凉。同时,在教学时,教师要结合学生对奇特性、趣味性的追求,注重古诗教学设计中的灵活、新颖、多变,充分激发学生的古诗学习兴趣。例如,在学生欣赏古诗时,老师可将古诗的文字与句式打乱,

让学生重组,并要求他们为古诗配上题目以及图画。这种类似于游戏的古诗练习,将古诗的学习与美术结合起来,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古诗的学习之中,体会古诗的美,激发审美意识。 二、注重审美积累,培养审美情趣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由老师的分析来代替,而应让学生自主地在情感与思维活动中,亲身体验、思考与感悟,获得独特的感受。新课改理念倡导拓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的兴趣。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运用教材,在学习古诗之前,引导学生积极收集相关的资料,并积极运用比较等多种方法展开想象,丰富语言与审美积累,深化学生对诗的理解,丰富审美感受。例如,在进行人教版新课标《江雪》的教学时,老师可先给出“千山、鸟、绝、孤舟、蓑笠翁”等字词,让学生大胆想象,或者出示白雪茫茫中,一人独坐江边垂钓的画面,让学生看图说话,体会诗的意境,品位与欣赏诗的语言,增强学生对古诗的领悟能力与理解能力,积累更为丰富的审美体验。 在新课程背景下,选入小学教材的许多文章都具有哲理性,老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诗的语言特点,体会古诗的意境,感受其哲理美,使学生充分感受诗的理趣。例如,在人教版新课标《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1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在这种背景下,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这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呼唤的教学改

革!这是从课程层面给教学带来的一种“解放”,这种“解放”将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新课改背景下,运用新理念,采用新方法,进行创新性教学已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实施新课改的前提。教师是新课改的实施者,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是否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素质,是推动学科教学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新课改正好为教师观念转变提供了契机和条件,使教师摆脱旧课程体制下的束缚。因此,新课改的实施首先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 一、改变教师权威形象,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实施的前提和条件,新课改要求教师应努力构建体现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交往中讲求平等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民主的教学气氛,大面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自觉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平等的地位,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或武断地下结论,不因平时学生学习成绩和表现的差异,在交往中表现出或轻视或重视的倾向,而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不公正。教师应该从神坛上走下来,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

在平等的交流中给学生以适时的点拨。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教师要成为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教师要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快乐,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益友。师生在人格上、地位上的平等,才使师生的交往充满了亲和力和人情味。教师以情动情,以情育情,学生们则“亲其师,信其道”使教育“真正走进孩子的灵魂”。 二、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的实施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而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改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

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观 发表时间:2017-01-10T15:25:10.963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10月上作者:黄清[导读] 本文在比较传统作业的弊端后,提出新课程背景下新的作业观。 摘要:课程改革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发展,传统教学背景下的作业已完全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的课程,必须要有新的作业价值观、新的作业形式和新的作业评价方式。本文在比较传统作业的弊端后,提出新课程背景下新的作业观。关键词:新课程;作业的价值观;作业展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化,传统的作业观已不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必须进行深刻的重大改革。而作业的改革如果仍是仅站在传统的教学理论视野,将很难找到有意义的突破口和生长点。 一、传统作业是“教”的强化 长期以来,传统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业内容日趋封闭僵化,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作业方法、手段、技术日趋单一,注重作业程式规范统一,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作业评价忽视了对人发展的教育激励功能。传统作业的典型代表就是“题海”作业,作业成了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沉重负担。 出现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教学论被异化为只有教而无学的“教论”,基于“教论”的作业逐渐转向了教师“教的补充”“教的强化”。作业目的与内容越来越注重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注重重复与模仿,而学生的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则被冷落了。作业过程与评价越来越注重作业本身的客观性,轻视人的主观作用,缺少学生、教师与作业的情感态度的真实互动。即使作业评价有简短的文字交流,也生硬单一,缺乏教育性。目前,我们的作业还十分严重地存在着注重作业程式化、规范化的倾向。有的教师为了应付各级检查评比,甚至让学生抄写课本中的例题例句,结果作业千篇一律、工整规范,极具欣赏性,却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作业过程是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理想的生成过程和体现过程,也就是说学生的问题、困惑、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兴趣、需要等都应是作业中所关注的重要内容。 二、新课程背景下作业的价值观 新课程作业的价值观需要进行明显的转变。传统作业观将作业视为强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途径或工具,追求的是作业终结性的实效。新课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从时空来看,多样化的作业将构成学生课外、校外(家庭、社会)生活的重要生活时空。作业已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激发着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每一次作业都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在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又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探索中成长;在知识的不断运用中,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可见,作业将是具有学生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动,作业应当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就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劳。这样作业已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学习需要。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展望 1.从集中专制走向自由民主。作业的目的、内容、方法并非对所有的学生都是相同的,每个学生对作业都有着独特的需要、独特的目的。学生身心不同,作业的目的、内容、方法也应因人而异,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作业,即以人为本的作业。 2.由封闭走向开放。可预见的、早已生成的学科知识作业是封闭型作业,其作用正在下降。开放性作业以师生互动中产生的不可预见的新知识,即师生共同建构、创生课程产生的新知识为基础,带着师生强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应是学生作业的主要内容。另外,新课程向学生生活及社会生活等广阔时空的开放,也使学生作业的天地更为广阔。传统的教师事先确定作业将更多地转向师生共同生发作业。也就是说作业的客观存在性与主观生成性并存。 3.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新课程改革纲要已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将是探究性作业,作业过程需要学生密切合作。另外,从作业的时空来看,课程的开放性,使大量的作业已不再是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而需要与社区、家庭以及他人协同合作。传统的“独立完成作业”的观念将受到挑战,而合作性作业将成为学生作业的重要理念。 4.作业的评改将由静态的分离式走向动态的参与式。在新课程中,传统的仅凭一支笔坐在办公桌前批改的单一方式面对学生多样化的作业将感到无能为力,而更多的将是参与学生作业过程或间接的参与学生作业过程,进行辅导评改。将来评改作业不再仅仅是教师,而是包括教师、学生、家庭、社区等有关人员组成的共同体,共同参与学生作业辅导及评改,共同关注学生成长。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业的呈现方式及评改方式也将数字化。师生间尽管时空分离,但网络技术将使他们将评改变成讨论、交流的对话过程。 5.作业评价将由对纯知识结果的关注转向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新课程作业评价功能将重在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传统的“只见分数不见人”及“非对即错”式的评价将成为过去。另外,在评价方式上,将提倡多元评价(如诊断性评价、自我评价、集体评价等)的相互结合,淡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注重作业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发展功能。 总之,作业将变成课程动态的生长性的延伸,当然,这种延伸不是机械的重复与叠加,而是对课程意义重建与提升的创造过程。对学生而言,则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与人生的生活过程。对教师的教学而言,则是学生对教学的深化过程(而非强化)。新课程论的作业必将成为教学与课程发展的中间激活因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发展的中间激活因子,促进教学与课程逐渐成为一种良性互动的平衡的“生态系统”,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逐动的平衡的“生态系统”。(作者单位:浙江省黄宅中小 322204)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教学设计 一、新课改背景下的有效教学设计界定 我们认为:教学设计就是针对教学进行的精心计划活动。它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筛选与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评价的实施以及教学环境、师生关系、教学技术与手段的考虑等等一系列的整体性的活动。或者是教师对自己课堂行为的一种事先筹划,是对学生即将达成的教学目标表现出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所做出的精心安排。或认为课堂教学设计是关于课堂教学与学的计划,既是教育技术学的主要领域,又是教科学的重要主成部分。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教的真正含义是使学生真正地学优化和促进学生的学。现代教师的教学策略不是以教为中心去设计教学过程,而是以学为中心去组织教学过程。可以用冯校长的精髓之句来概括现代教师的教学策略“施教之功,贵在诱导;进学之功,贵在领悟。”教师只有把循循善诱调识到学生的独立思考上才会使教与学和谐一致。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我们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呢?我认为主要从教学设计所包含的主要要素来谈谈。 二、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操作 (一)教学目标:要指向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1.目标要全面,不能唯知识要做到三维目标的统一。 2.目标要清晰明确具体。即:要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教学目标。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最后一课》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有韩麦尔先生、小弗朗士,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可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母语,热爱自己的民族这个目标就是很具体明确,学生一看便知道掌握什么内容。 3.因材设置。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甚至让学生参与目标的研制与确定,这个目标的设置,对于学生而言,同学们会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促使学生在课前看课文去设定自己应能完成的目标,教师在教学中也能够成功地驾驭这些目标。 (二)教学内容组织要精当。 教学内容要精当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内容选择和加工;二是基于整体思路的问题筛选。 第一内容选择和加工确定。用教材的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点。要敢于对教材进行合理性的加工。力求做到“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这就要求教师不但熟悉教材而且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业务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我的教学观和教师观

新课程背景下我的教学观和教师观 王瑶 【内容摘要】 1、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分为一个过程,两个基础,三个服务,四种权力,五种反思。 2、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应该首先要找准自我,其次要反思自我,然后要超越自我,最后要悦纳自我。 【关键词】渗透基础服务权力反思超越悦纳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根据课标精神,我想把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分为一个过程,两个基础,三个服务,四种权力,五种反思。 1.一个过程 课堂教学中的每节课都是师生共度的生命过程,是信息的传递,情感的交流,生命的碰撞。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长期以来,在学校实践中,不少教师心目中有教书而无育人,有知识而无生命,不把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来看待。这种对个体特殊性以及个体生成方式的忽视,最严重的结果是导致教育和教学成为重复性的机械劳动,变为不需要变革的一次次封闭的循环过程,使课堂“沙漠化”。人的生命是教育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体现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2.两个基础 (1)做人的基础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教会学生做人是教师的责任。首先教师自己要做“好人”。上海有位中学优秀校长认为他小学的数学老师给了他很大的影响。有一天数学课上要考试,他由于踢足球把膀子摔断了,绷着绷带不能写字,这时老师走过来,轻轻的对他说:“不要急,你说我帮你写。”老师就这样帮他答完了卷子。这件事使他很感动,他想天下什么人最好?老师最好,自己将来一定当她那样的老师。后来,他数学学得很好,考上了大学的数学专业,参加教育工作后,成了优秀的数学特级教师。试想,如果教师先将他数落一番,进而将他逐出考场,我敢肯定的说,他绝不会成为一名教师,更别说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特级教师了。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例题教学分析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例题教学分析 发表时间:2016-07-21T15:21:13.31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6年7月总第199期作者:叶旭霞[导读] 初中数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江苏省靖江市第三中学214500 摘要:初中数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些通过简单的数学理论记忆、数学方法的机械学习和数学思想的灌输是难以实现的,这样的知识对于初中生而言也过于抽象。例题教学正是将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通过具体的例题内容展示出来,例题的讲解和示范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数学解题技巧和解题方法的重要环节,是以促进学生数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 关键词:数学知识例题教学解题方法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以各门学科的教科书的更新为基础的,继而带动了教学理念、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诸多相关的改革措施的跟进。数学教科书的编写,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的工程。数学教科书是数学学科培养学生的媒介文本。数学教学是学生感受数学这种文化洗礼的重要活动过程。数学历来是中小学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数学这学科能够培养学生进入社会以后所需要的数学素养,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内容的过程中受到理性精神的熏陶,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公民。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例题教学选择的原则 1.创立情境,对学习原则进行探究。电影通过音乐盒画面,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而数学例题能够通过设置多种问题情境,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习惯。比如,正在学习“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为什么车轮是圆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对数学模型进行构建,对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进行培养。数学建模是对数学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直接反映,是提出、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对数学方法进行科学应用的一个过程,是学生通过运用数学知识观察世界、认识世界以及改造世界的过程。 3.对内容进行变通,对题目进行创新。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思考和解决问题。思维的变通性直接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数学题型有很多,但都围绕着固定的知识点进行。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从课本当中的习题、例题出发,通过题目结构形式、表达方式的变化,改变习题的结论和题设,就可以在课本中的习题和课外习题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这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例题教学途径分析 1.选择典型例题,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在数学教学中,准确选择例题类型对数学知识点的讲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选择合理的数学例题,能够使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更加透彻。如果教师选择的数学例题不能够突出讲解的重点,很容易让学生出现听不懂或思维混乱的后果,不明白教师此时讲解的侧重点在哪里,甚至在课堂上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等不良现象。若选择的数学例题过于简单,学生会产生“什么都会了”的心理,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出现不认真听、思想溜号、自大等不良现象。若选择的数学例题偏难,一些基础知识较弱的学生将会很难理解与掌握,导致部分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完全听不懂,久而久之,原本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对数学丧失学习兴趣,或者干脆放弃学习,导致学生的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分层化。可见,合理的选择数学例题的类型对于例题教学的模式应用是至关重要的。数学例题的选择,一定要具有基础性、典型性、代表性,不可一味地追求难度与技巧,应该由易到难有层次地进行讲解,使得学生的听课思路清晰易懂,利于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例如,在讲解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时,应该紧扣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在选择例题时,要侧重运用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进行引导解题。因学生对于乘法的运算定律都非常熟悉,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过渡到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有理数,同时结合学生已经学过的非负数扩展到有理数,让学生明白有理数的运算律与曾学过的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是一样的。这样一来,学生对于新的知识会觉得很容易理解,教师也能达到教学目标。 2.结合教学重点,选择合适的例题进行讲解。(1)概念型例题。概念的认知过程是在人的大脑中反应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过程,针对于初中数学例题教学,数学概念的教学是作为一项主要的教学核心环节存在的,为学生的推理证明与思考问题提供的重要的理论知识。在新概念教学过程中,在数学教学中往往均会以举例的方式,经过抽象的科学总结,继而建立起一个完整而又准确的数学概念。那么任课教师在进行概念型例题教学时,首先要引导学生认清概念的形式,从而帮助其更好地抽象出数学概念。(2)基础型例题。学生的任何学习过程,都需要依托良好的基础知识,这样才能做到灵活的运用数学基础型知识去解决其他问题。但目前,初中生往往对新知的理解不是很深刻,这就导致基础型数学知识的运用过于牵强。为此,任课教师在例题教学过程中,要适当运用一些基础型例题,从而使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巩固与理解得到深化。 在教学过程中,数学例题及习题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通过创立情境等方法来让学生思考例题,通过讲解这些例题和习题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朱秋芳关于初中数学例题及习题教学的探讨[J].数学教学通讯。 [2]曹峰初中数学例题教学的模式应用分析[J].数理化学习。 [3]刘元昕浅谈初中数学例题教学[J].教育研究。

新课程下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

作为教师,我们要确立正确的学生观。何谓学生观?人们通常把它定义为:对今天学生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认识,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才观等在对待学生问题上的集中反映。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任何教师都在自觉不自觉地遵循着某种“学生观”。“学生观”是教师教育实践的基础,贯穿教育过程的始终。它直接影响到教师教育出发点的确立,教育观念的形成,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教育目标的确定,并且最终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以及教育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所培养的人才能否与社会的需要相适应。因此,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很必要的。下面,我来谈谈我的学生观。 一、学生是人,需要平等与尊重 从社会学上看,学生首先是作为人而存在,学习首先是学生个人的行为,无论他的品行、为人怎样,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每一位学生无论他成绩好坏、家庭条件优劣,在教师面前都应是平等的。基于这一点,教师应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不以个人的好恶区别对待学生。(二)不以师长的尊严凌驾于学生之上。(三)不以学生的过失伤害学生的人格。(四)不以成绩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 教书也好,育人也罢,都是师与生的双向交流。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应该得到教育者的尊重。缺乏尊重的教育,是强加的、被动的教育。尊重学生是师生人格平等原则的内在要求,缺乏尊重的严格要求与人格平等的原则是不相容的。这样的教育会让学生觉得自己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容易产生逆反、抗拒的心理,造成师生之间的所谓“猫鼠关系”。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始终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 作为教师,应该从那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俯下身来。和学生站在同一平台上。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你、爱你;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独立人格、有健康心理、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 二、学生是孩子,需要理解与宽容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错误中成长起来、在挫折中成熟起来的。孩提时的磕磕碰碰,青春期的莽撞冲动,成年后的自以为是……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以成年人的眼光去要求学生,更不必去追求学生的绝对正确,因为他们还是孩子,思想还不够成熟,知识还不完善,阅历还不丰富……对于学生的错误,一些教师一是怒之,小错小怒,怒其不争;二是罚之,小错轻罚,大错重罚;三是告之,先告家长说:孺子不可教也,后告领导说:朽木不可雕也。 宽容是一种教育技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对于犯错误的学生宽容地给予一个暗示的眼神远胜于大声呵斥,它可以满足学生的自尊心,给犯错误的学生一个台阶、一个机会,促其自我反省。同时,宽容能营造和谐的群体,形成民主的氛围,可以赢得学生,“宽以得众”就是这个道理。宽容意味着理解、信任。对犯错误的学生给予充分的理解与信任,给予充分的反思时间和悔过自新的机会,它可以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学生是学生,需要严格要求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带着家长的殷切希望到学校就是来求真知、学做人的。“教不严,师之惰。”我们要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严格要求学生。严格要求不等于惩罚学生或随意指责学生,也不是无规律、随心所欲的严,而应该做到严中有慈、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中有方,使学生对教师敬而爱之。谈到“严”,为师者首先心中要有一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尺子,先严以律己,起表率作用,为人师表。作业批改、辅导答疑,不能有丝毫的马虎,进而才能“严”中有道。对学生如何“严”?这就得从点滴小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 的唯一标准。 作为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要适应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地位由传统课堂教学 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鱼,最重要的是授之渔,教给学生独立 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1 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 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 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 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 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 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 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 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 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 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 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 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 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 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作业观

新课标下,我的作业观 文/刘丽华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离不开各式各样的作业练习。科学有效的数学作业,有助于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的获得,以及学生智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师应有一个正确的、科学的作业观。 首先是要科学合理地设计有意义的课内外作业。 (一)课堂作业: 一节好的数学课,应该坚持以练习贯穿于课堂始终。关于练习的设计,除了教材中的练习题,许多教师常常会联系自己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自行设计一些。我认为在设计时,要注意让习题体现以下三点:即基础性、层次性和趣味性(生活味),以确保学生在练习后起到巩固学习效果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作用。 基础性这类习题关注的是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技能。通过这样的练习,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及时巩固所学知识,特别是为学困生提供了再一次学习的机会。因为通过这一层次的练习,教师能及时发现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障碍而给予个别有效的辅导,为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层次性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堂练习的设计还应有一定的层次性。我比较提倡设计"套餐"式的练习,即围绕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设置几份不同的作业,题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取所需"地选择性练习,使人人有练习,人人有提高,人人有成就感。例如我在教学《乘法的分配律》时,在课的最后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 选择你所喜欢的题目用你认为最简便的方法计算。 (1)25×3+25×7 13×(50+2) (2)24.5×37+24.5×63 2.5×14 (3)68×34+34×31+34 72×25+72×76-72 (4)25×5.6+2.5×44 125×0.63+12.5×13.7-125 通过这一组题的选择性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运用都有所提高,人人都有收获。 趣味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为了让学生更加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在作业的设计中,更应注意趣味性(生活味)。例如在学习《小数加减法》时,当师生通过共同探究总结出了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之后,为了及时有效地巩固新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模拟商店里售货员与顾客之间的"买卖算帐"过程。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大多数学生都熟悉的生活情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自己买文具、零食或是帮家长购买简单日用品。而且要象演戏一样来扮演角色对于他们而言也是一种新鲜体验,所以学生们参与性很强,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又如在学习《量的计量》一课时,让学生现场计量教室里的门窗、玻璃、黑板、讲桌的长宽等有关数据,并适时引导他们进行美化设计。通过这一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及观察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 吴峰 教学设计,形象地说,就是教师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架设的一座桥梁。是把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转换为教学实践的一门桥梁科学。具体地说,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过程。”由此可见,教学设计要从三方面去把握:要运用系统方法,即从学习需要出发,系统地全面地观察分析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而不能孤立地处理教学中的每个具体问题(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要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要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 教学设计有多方面的作用,但最根本的作用就是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最终有利于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从1999年——2009年课程改革已经过去了十个年头,各种理论体系的雏形基本浮出水面,有的被广大教师所肯定,有的成为教师们争论的焦点。我省从06年秋开始,经过省级全员培训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践。09年6月已经顺利完成了一轮高中三年的实践并进行了第一次高考,基本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当初被誉为改

革热点的,把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走班上课的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并无操作性,成为一句空话,综合素质测评和学习水平考试结果的利用率低,也成为一些业内人士争论的焦点,但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观念更新,教师教学方式优化,必定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有了明显的进步。 我们历来追求“井然有序”,我们历来赞许“环环相扣”,我们历来推崇“行云流水”,我们历来要求“设计严密”,我们历来追求“人人称道”。新课程倡导“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主要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替代讲授,灌输式教学。真正将这些教学理念和方式落到实处,课堂就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原有的“秩序”,需要用一种新的秩序取而代之。由此不难看出教学设计和传统备课有一定的差别。 教学设计为学生的学而设计,传统备课为教师的教做准备;教学设计侧重于在理念指导下的统筹安排,传统备课侧重于目标指导下的教学规划。 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教学设计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与传统备课最本质的不同是,设计是为学生的学而设计,备课是为教师的教而准备;教学设计使教学更具科学性,作为一门科学,它是凭借系统科学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评价解决方法,构建教学系统的科学,教学设计使教学过程和方法更趋最优化,最优化是我们教学工作追求的理想状态;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将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运用科学的教学设计理论设计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