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一导学案:5.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酶的作用和本质

高中生物必修一导学案:5.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酶的作用和本质
高中生物必修一导学案:5.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酶的作用和本质

《酶的作用和本质》教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细胞代谢、活化能的概念。

2、了解酶的作用和本质。

3、了解变量。

【学习重点】能说出酶的作用和本质

【学习难点】对照试验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预习案

【自主学习】

1、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统称为细胞代谢。

2、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随

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做,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除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它一般设置组和组。

3、分子从常态转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__________称为活

化能。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_______,因而__________更高,这样细胞代谢就能在__________条件下快速进行。

4、巴斯德以前,许多化学家认为发酵是纯,与无关。1857

年巴斯德提出发酵是由于的存在,即有的参与才能引起发酵;而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却坚持认为引起发酵的是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后才能发挥作用。两种观点争执不下。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发现不含酵母细胞的与活酵母是一样的,都能引起发酵,他将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最早从刀豆中提取出脲酶的是美国科学家,他用多种方法证明了酶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也有生物催化功能。

探究案

探究1、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分解的实验现象及理论分析:

(1)实验设计及现象分析

(2)讨论:

①本实验中自变量是

因变量是

无关变量有。

②本实验的对照组是号试管,实验组是号试管。

③观察指标气泡的多少,可以反应谁的变化?

为什么要选用新鲜的肝脏?

为什么要将肝脏制成研磨液?

④该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2、加热、无机催化剂、酶都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原理是否相同?

3、酶一定在细胞内起作用吗?为什么?

4、如何鉴定唾液淀粉酶是蛋白质?实验原理是?

【当堂训练】

1、有关酶的正确叙述是()

①是有分泌功能细胞产生的②有的从食物获得,有的在体内转化而来

③凡是活细胞,都能产生酶④酶大都是蛋白质⑤有的酶是蛋白质,有的酶是胆固

⑥酶在代谢过程中有多种功能⑦在新陈代谢和生殖发育中起调控作用

⑧酶只是起催化作用。

A、①②⑤

B、②③⑦

C、③④⑧

D、④⑤⑥

2、在下列关于酶和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激素和酶一样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B、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

C、激素和酶一样都在细胞外发挥功能

D、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产生激素

3、为验证光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设计如下实验:选择生长状况一致的小麦幼苗

200株,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处理并预期结果。下面是关于实验组或对照组的处理方法和预期结果的几种组合,其中正确的是()

①实验组②对照组③黑暗中培养④在光下培养⑤生长良好⑥生长不良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①④⑤

D、②④⑥

4、下列关于酶的概念,最准确的叙述是()

A、酶是一种蛋白质

B、酶是一种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

C、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种蛋白质

D、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种有机物

5、在过氧化氢酶溶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其()

A、产生气泡

B、溶液呈蓝色

C、溶液呈紫色

D、产生砖红色沉淀

6、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下列关于酶的论述错误的是( )

A.有些酶是核酸 B.酶的数量因参与化学反应而减少

C.酶的活性与pH有关 D.酶的催化效率很高

课后练习

1.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合成ATP与分解ATP的酶相同

B.酶只能在细胞内起催化作用

C.高温和低温都会使酶永久失活

D.酶在4℃左右时空间结构保持稳定

2.下表代表胃、小肠中有关消化液的成分及部分酶的最适pH,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酶的作用和本质》课后练习(含答案)

必修1课时15 酶的作用和本质 课后练习 【基础过关】 1.酶具有极强的催化功能,最根本的原因是 A.增加了反应物之间的接触 B.降低了反应物分子的活化能 C.提高了反应物分子的活化能 D.降低了反应物分子的自由能 2.关于酶的性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一旦离开活细胞,酶就失去催化能力 B.酶的催化效率很高 C.化学反应前后,酶的化学性质和数量保持不变 D.酶与双缩脲试剂不一定发生紫色反应 3.下列试管中各注入2 mL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再分别滴入图中所示溶液2滴,其中产生气泡最多的是 4.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所有酶都含有C、H、O、N四种元素 B.酶是小分子 C.脲酶的本质为蛋白质 D.人体内的酶也在不断更新 5.如图所示,分别向4支盛有5 mL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内加入肝或沙子。在这个实验中,试管A放氧相对缓慢,试管C和D不放氧。请回答下列问题。

(1)肝脏中有________,能引起过氧化氢释放氧气。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 (2)为什么用煮熟并冷却的肝作对照要比用沙子作对照更好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试管B放氧速度比试管A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 1.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酶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利用酶生产某些化工产品,能显著降低能耗、减少污染、节约成本 B.参与蛋白酶合成与分泌的膜性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C.用于治疗消化不良症的肠溶多酶片含有多种消化酶,但嚼服后会失去疗效 D.要较长时间保持酶活性,各种酶制剂都应保存在低温的条件下 2.溶菌酶能催化细菌细胞壁的分解,并因此起到杀菌的作用。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设计:①配制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然后平均分成甲、乙两份;②向甲中加入适量溶菌酶; ③观察并测量甲、乙中大肠杆菌的数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目的是验证溶菌酶是否对大肠杆菌起作用 B.实验设计中没有设置对照组 C.大肠杆菌的数量变化为因变量 D.有无溶菌酶为自变量 3.已知2H 2O22H2O+O2↑,可以通过观察反应过程中O2的生成速度(即气泡从溶液中释放的速度)来判断H2O2分解反应的速度。请用所给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使其能同时验证过氧化氢酶具有催化作用和高效性。要求写出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回答问题。 实验材料与用具:适宜浓度的H2O2溶液、蒸馏水、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质量分数为0.01%的过氧化氢酶溶液、恒温水浴锅、试管等。 (1)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课时 酶的作用和本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1课时酶的作用和本质 内容标准要求核心素养对接 学业质量水平 1.概述酶的作用和本质。 2.通过对有关酶实验的分析,学会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1.生命观念——结构与功能观:酶的功能 是由其独特的空间结构决定的。 水平一2.科学探究——实验思路及设计:能够根 据实验目的,设计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 条件下的分解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水平二研读教材·梳理探究 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知识梳理——————————————— 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1.剖析细胞代谢的概念 (1)场所:活细胞内。 (2)实质:各种化学反应的总称。 细胞中的能量释放、储存和利用,都必须通过化学反应来实现 (3)意义: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 2.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实验原理:

(2)实验过程和现象: 试管编号加入物质处理现象 1 2 mL H2O2溶液加2滴蒸馏水基本无气泡产生 2 2 mL H2O2溶液加2滴FeCl3溶液有较多气泡产生 3 2 mL H2O2溶液加2滴肝脏研磨液有大量气泡产生 每滴溶液中Fe3+数大约是每滴肝脏研磨液中过氧化氢酶分子数的25万倍。———————————————素养提升———————————————科学探究——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下图为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探讨下列问题: (1)实验材料的选择和处理 ①实验中使用的肝脏为什么必须是新鲜的? 提示新鲜肝脏细胞中过氧化氢酶活性较高。 ②实验中为什么把肝脏制备成肝脏“研磨液”? 提示制成肝脏研磨液会增大酶与过氧化氢的接触面积,加快分解速率。 ③实验中滴加FeCl3溶液和肝脏研磨液的滴管能否混用?为什么? 提示不能。因为酶具有高效性,少量的酶带入FeCl3溶液会干扰实验结果。 (2)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 ①实验中可用哪些方法检测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大小? 提示 a.气泡目测法:可以通过反应时单位时间内产生气泡的多少来判定H2O2分解速率的大小。 b.卫生香复燃法:可以通过带火星的卫生香复燃剧烈程度来判定H2O2分解速率的大小。 ②第一组和第二组对照、第一组和第三组对照,可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FeCl3及过氧化氢酶都可以促进H2O2的分解,说明FeCl3和过氧化氢酶都具有催化作用。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案(1)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说出细胞代谢的概念。 (2)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有关的实验和探索,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2)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有关的实验和探索使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领悟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酶的作用 (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2、教学难点 (1)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学习细胞器时,我们了解到在很多细胞器上都发生着化学反应。细胞产生能量、合成养料以及进行自我更新等等生理活动,都完全依赖细胞内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细胞内全部的化学反应的总称就是细胞代谢。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化学反应,这些反应如何能够高效地进行呢?那是因为有催化剂的存在。但是很多化学反应往往需要高温高压的条件,但生物体内是一个常温常压的状态,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就需要一种特殊的催化剂。酶就是生物体内的催化剂。 让我们结合资料看看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酶的存在的。介绍教材P78斯帕兰扎尼的实验: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扎尼将肉块放入小巧的金属笼内,然后让鹰把小笼子吞下。过一段时间后,把小笼子取出,发现肉快消失了。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请学生讨论并展示,教师予以解释和评价) 1.为何要将肉块放在笼子中?(排除了胃对肉块的物理性消化。) 2.对肉起消化作用的是什么物质?(一定是某种物质进入到笼子中,使肉分解。) 3.在实验室中能否也让肉分解?能的话需要怎样的条件?(能。需要高温、高压、强酸或强碱等剧烈条件。) 当时斯帕兰扎尼做过这个实验后他并不清楚起消化作用的物质是什么,但他的研究却为人们研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出了消化蛋白质的物质,解开胃的消化之谜。这种物质就是酶。本节课我们先来学习酶的作用与本质,请大家注意思考本节聚焦的重点问题。 2、展示 分小组展示学案中[阅读要求及检测]部分,检验学生阅读课本及预习的效果,教师给予

新人教版生物(必修1)5.1《酶的作用和本质》word同步测试题一

《酶的作用和本质》专题测试 、选择题(每题2分,共50 分) 1. 与酶的化学本质不相同的物质是 () A.性激素 B.载体 C.胰岛素 D.抗体 2. 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 ( ) 3. 关于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酶只有在生物体内才能起催化作用 B. 酶都有消化作用 C. 调节新陈代谢的物质不一定是酶 D. 酶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4. 在植物细胞中,下列过程需要酶参与的是 B. 光合作用中CQ 的固定 C. 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 5. 催化脂肪酶水解的酶很可能是 () A.肽酶 B. 蛋白酶 C.脂肪酶 D. 淀粉酶 6. 下列有关生物体内酶的正确叙述是 () A. 是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的 B. 有的从食物获得,有的从体内转化而来 C. 凡是活细胞,都能产生酶 D. 酶在代谢中有多种功能 [ 7. 蛋白酶水解蛋白质,破坏了蛋白 质的 () A.全部肽键 B. 空间结构 C.氨基酸 D. 双螺旋结构 8. 胰蛋白酶在水解过程中,通常能得到多肽,最后能得到氨基酸,这说明 A.氨基酸 B.核苷酸 C. 氨基酸或核苷酸 D.甘油和脂肪酸 A. O 2进出细胞 D. C02进入叶绿体

A.胰蛋白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 B.胰蛋白酶是生物催化剂 C.胰蛋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胰蛋白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多肽 9.下列有关酶的正确叙述是() A.活细胞产生的,只在细胞内起作用 B.酶和激素的作用相同 C.酶的产生受遗传物质控制 D.在催化过程中不断被消耗 10.多酶片中含有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这种药片的主要功能是() A. 增强免疫力 B.提供能量 C.减肥 D.助消化 11.在过氧化氢酶溶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其结果应该是() A.产生气泡 B.溶液呈蓝色 C.溶液呈紫色 D.产生砖红色沉淀 12.绝大多数酶彻底水解后的产物为() A.多肽 B. 氨基酸 C. 核苷酸 D.核糖核苷酸 13.下列有酶的产生与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内分泌腺细胞产生在细胞外起作用 B.外分泌腺细胞产生在细胞外起作用 C.内外分泌腺细胞产生在细胞内外都起作用 D.所有细胞都产生,在细胞内外都起作用 14.下列有关酶的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使所有反应都能进行 B.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和一般的无机催化剂相同 C.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与无机催化剂一样反应前后不变 D.生物体内的酶不易受体内环境条件的影响 15.酶具有极强的催化功能,其原因是() A.降低了底物分子的活化能 B.增加了反应物的活化能 C.降低了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D.提高了反应物之间的活化能 16.同一个体不同活的体细胞中所含酶的

酶的作用和本质导学案

预习自测 1. 酶本质的探索历程(连线) ①巴斯德 a.少数RNA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②李比希 b.证明了脲酶是蛋白质 ③毕希纳 c.引起发酵的物质在细胞外继续起作用 ④萨姆纳 d.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并在酵母细胞死亡裂解后发挥作用 ⑤切赫、奥特曼 e.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某些物质起作用 2.判一判 (1)无关变量是对实验没有关系的因素。() (2)酶都是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3)加热,无机催化剂和酶都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 (5)酶分子在催化反应完成后立即被降解成氨基酸。() (6)酶通过为反应物供能和降低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7)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和脱氧核苷酸。() 合作学习 【活动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思考交流】阅读教材P78---79,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定义,说出下列两图表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2.你知道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区分依据吗?,试管1、2、3、4中,对照组是哪些?分别是哪种对照组? 3.根据“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 说出酶与细胞代谢的关系? 【典例1】:过氧化氢酶能催化H2O2的分解,产生的 O2能使溶于水的无色焦性没食子酸氧化生成橙红色沉 淀。为了鉴定马铃薯块茎是否含有过氧化氢酶,设计 了如下实验。(1)3号试管内加入的物质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2号试管作为对照的具体目的是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酶的作用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酶的作用 一、版本: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 二、设计容: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1课时——酶的作用) 三、设计理念 在实施新课程中,需要构建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策略。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科学素养。使学生由以前的“学会”到“想学”再到“会学”,“引导──探究”发现式教学法就是在这种理念下应运而生的,该教学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以“引导──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该理念的运用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协作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取,而且更加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问题的推动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四、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1课时——酶的作用,主要探讨酶在细胞代中的作用。该容以第4章第3节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中的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以及初中生物学“消化”为基础。学习本节利于“细胞代的学习”,利于选修模块中有关酶的应用、微生物发酵、蛋白质提取和分离等知识的学习。 2.教学目标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学设计 (精选范文)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1课时)教学设计 杨杰重庆市巴南区重庆三十四中学 400054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理念,落实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少教多学,以学评教,落实“三讲三不讲”,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逐步转变课堂教学模式,要求课堂上能做好“三讲三不讲”,即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改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积极推行小组合作学习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2、设计特色 我校在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建立了“34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即确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实施四个教学环节:自主学习→展示、点评→合作探究(包括教师精讲点拨与引导学生总结反思)→检测与评价;为了一个教学理念: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本节课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有关的实验和合作探究,增强参与性,培养合作精神,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让学生在相关的问题讨论中,展示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图表、动画、游戏等形式,充分理解酶作用的机理,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并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和分享的喜悦。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是在学习了有关细胞学知识的基础上来

酶和ATP精选练习题

酶和ATP精选练习题 1.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B.低温能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C.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度 D.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 2、某些制糖厂用淀粉做原料进行工业制糖。其技术基本要求是调节温度来影响淀粉酶的活性。下图中图 甲表示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图乙表示一定量的淀粉酶在催化足够量的淀粉水解时温度对麦芽糖产量的影响,图中的积累量表示在一段时间内生成麦芽糖的总量。下面关于X、Y、Z三点温度值的判断,正确的是( D ) A.X点代表Ta、Y点代表Tb B.X点代表Ta、Z点代表Tc C.Y点代表Tb、Z点代表Tc D.X点代表Tb、Y点代表Tc 3. 关于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不同酶的最适温度可能相同B.随着温度降低,酶促反应的活化能下降 C.酶活性最高时的温度不适合该酶的保存D.高温下酶失活是酶空间结构破坏的结果 4. 下图表示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 当温度由t2调到最佳温度时酶活性下降 B 当反应温度由t2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上升 C 酶活性在t2时比t1高故t2时更适合酶的保存 D 酶活性在t1时比t2低表明t1时酶的空间结构破坏的更严重 5、下列有关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 ) A.不是所有的酶都在核糖体上合成B.酶在化学反应前后自身化学性质不发生改变 C.酶都是活细胞产生的 D.细胞环境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必要条件 6、下列对“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结果的分析,正确的是( C ) A.在过氧化氢酶的作用下,过氧化氢分解最快,是因为20%的肝脏研磨液的浓度高于 3.5%的FeCl3溶液 B.3.5%的FeCl3溶液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慢是因为其催化效率低 C.肝脏研磨液中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快,是因为酶的催化效率比一般无机催化剂的效率高 D.如果将四支试管都放在90 ℃水浴中,第4支试管(加肝脏研磨液的试管)反应速率仍为最快 7、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①人长时间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中每摩尔葡萄糖生成ATP的量与安静时相等 ②若细胞内Na+浓度偏高,为维持Na+浓度的稳定,细胞消耗ATP的量增加 ③人在寒冷时,肾上腺素和甲状腺素分泌增多,细胞产生ATP的量增加 ④人在饥饿时,细胞中ATP与ADP的含量难以达到动态平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关于动物体内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含有三个高能磷酸键 B.人成熟红细胞中的ATP主要来自于线粒体 C.细胞连续分裂时,伴随着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D.细胞内贮存有大量的ATP,保证生命活动的能量需要 9、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pH和温度分别属于( C ) A.自变量和因变量 B.无关变量和因变量 C.无关变量和自变量 D.因变量和自变量 10、根据反应式ADP + Pi + 能量←→ATP,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 ) A.物质和能量都是可逆的 B.物质和能量都是不可逆的 C.物质是可逆的,能量是不可逆的 D.物质是不可逆的,能量是可逆的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5.1酶的作用和本质测试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20191008185

酶的作用和本质 (20分钟50分)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1.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酶只在细胞内起作用 ②有的从食物中获取,有的在体内转化而来 ③凡是活细胞都含有酶 ④酶都是有机物 ⑤有的酶是蛋白质,有的是固醇 ⑥酶能起催化作用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④⑤⑥ D.②④⑤ 【解析】选B。酶可以在细胞外起作用,如消化酶,①错误;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不能从食物中获取,②错误;活细胞在其生命历程中,一定有酶存在,③正确;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④正确;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⑤错误;酶是生物催化剂,具有催化功能,⑥正确。 【补偿训练】 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α-淀粉酶在糊粉层的细胞中合成,在胚乳中分解淀粉。该酶从糊粉层细胞排到细胞外的方式是( )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胞吐 【解析】选D。由题意可知,α-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属于大分子物质,根据α-淀粉酶在糊粉层的细胞中合成,在胚乳中分解淀粉可知该酶属于分泌蛋白,排到细胞外的方式是胞吐。 2.肽酰转移酶是催化肽键形成的酶,对RNA酶敏感,对蛋白酶不敏感。下列对该酶叙述错误的是( ) A.该酶催化氨基酸脱水缩合 B.该酶应该存在于核糖体中 C.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不会含有该酶

D.肽酰转移酶是具有催化活性的RNA 【解析】选C。肽酰转移酶是催化肽键形成的酶,即其催化氨基酸脱水缩合,A正确;氨基酸脱水缩合的场所为核糖体,所以肽酰转移酶存在于核糖体中,B正确;线粒体和叶绿体内有蛋白质合成,含有该酶,C错误;肽酰转移酶对RNA酶敏感,其本质是RNA,所以是具有催化活性的RNA,D 正确。 3.下列有关酶的作用及本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胃蛋白酶离开胃腺上皮细胞就不能起作用 B.从刀豆种子中提取的脲酶能被蛋白酶降解 C.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细胞中的多种酶引起 D.酶催化效率高的原因是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 【解析】选A。胃蛋白酶由胃腺上皮细胞分泌,在胃中对蛋白质进行分解,在细胞外可以起作用,A错误;脲酶本质上是一种蛋白质,可以被蛋白酶降解,B正确;酵母菌细胞的发酵是一系列化学反应,有多种酶的参与,C正确;酶具有催化作用,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更显著,故催化效率更高,D正确。 【补偿训练】 在“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关于变量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温度、催化剂是自变量 B.H2O2分解速率是因变量 C.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的体积是自变量 D.H2O2溶液的浓度是无关变量 【解析】选C。肝脏研磨液含有过氧化氢酶,酶和氯化铁属于不同的催化剂,酶、氯化铁和温度在实验中都属于自变量,实验的因变量是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其他变量属于无关变量,综上所述C错误。 4.吸能反应指产物分子的能量高于反应物分子,放能反应是产物分子的能量低于反应物分子。如图为某反应在有酶和无酶催化两种条件下的能量变化,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酶的作用和本质”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酶的作用和本质”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酶的作用和本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中的第一课时,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细胞内部的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都离不开它。另外,这部分内容与选修模块的相关内容有着内在联系,例如,选修1中有关酶的应用、微生物发酵、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生物净化原理和方法等,都是以“酶与代谢”的相关内容为基础的。所以,只有真正理解了酶的作用和本质,才能更好地理解后续章节“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中涉及到的一系列酶促反应,也才能为选修部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教学问题诊断 在教材中,“酶的本质”的科学探究历程中,大段的文字有时让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因此,将这一部分内容编排成一则短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酶的作用”是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分解”的探究实验来论证的,在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对变量的控制和对照的设置往往顾此失彼。但是,只要教师能够恰当的“诱”(如:事先制作好实验过程和现象记录的表格,清晰明了,就不容易出错了。),学生积极地“思”,就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实验技能,通过合作、交流等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3 教法特点及预期效果分析 本节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和建构教学法,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实验,经历与科学家研究相似的再发现过程,充分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内化知识,形成能力、情感和价值观。 4 教学目标 4.1知识目标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 4.2能力目标学会实验探究基本方法;学会分析、设置实验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以及对照设置方法等。 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回顾科学家对酶本质的探索历程,认同科学是在不断地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酶的作用和本质》教案

第五章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酶的作用和本质 一、教材分析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而新陈代谢的进行又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因此,了解酶的作用和本质,为理解细胞中复杂的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本节内容还与选修模块的相关内容有着内在联系。例如,选修模块中有关酶的应用等,都是以“酶与代谢”部分的相关内容为基础的。此外,学生通过有关酶的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获得的技能,对进一步学习生物技术实践等知识起到保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 (2)、阐述细胞代谢的概念 2. 能力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推理、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3)、在有关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提高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 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2)、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 (3)、通过让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使学生体会实验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 通过讨论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 活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 2、教学难点: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四、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初三、高一阶段化学的学习,对于纯化学反应已比较熟悉,但是对于细胞内部的化学反应及生物催化剂──酶的认识有限。工业制氨的化学反应是在高温高压并且催化剂作用下进行的,细胞内部却是常温常压的温和状态,而细胞代谢包括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的进行应该有生物催化剂──酶的参与,才能使其高效有序的进行,由此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引入对酶相关知识的学习。

人教版必修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2课时)word教案

第二课时酶的本质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有关酶研究的资料,比如酶工程、酶的分类等。学生整理酶本质探索的基本过程,了解这些科学家所作的重要贡献和基本观点。 [情境创设] 现在已经知道细胞内的生理活动之所以如此有序地快速进行,酶的作用无可替代,但是19世纪以前,人们对这些所知甚少,人们对酶的认识是科学家不懈努力的结果。 [师生互动] 巴斯德和李比希观点的比较 巴斯德李比希1822~1895(法国)1803~1873(德国) 微生物学家、通过显微镜观察化学家,通过对化学变化的研究发现发酵的过程中有酵母菌存在认为糖类变成酒精就是一个化学反应 结论:没有活细胞结论: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只有细胞糖类不可能变成酒精死亡之后放出了某些物质起了作用问:从巴斯德研究的领域来看,他得出结论的出发点主要是什么? 答:巴斯德是微生物学家,他主要强调生物体或细胞的整体作用。 问:从李比希研究的领域来看,它得出结论的出发点主要是什么? 答:李比希是化学家,倾向于从化学的角度考虑问题。 问:他们的争论被哪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平息了? 答:毕希纳。 请分析毕希纳研究的过程(学生活动)。 实验:酵母细胞研磨加水搅拌加压过滤含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加入葡萄糖。 现象:冒出气泡。 结论: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和活酵母细胞的作用一样。 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问:你认为毕希纳只凭上面的实验能不能说明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和活酵母细胞的作用一样? 答:不能。 问:那还应做怎样的实验? 答:对照实验。将酵母菌分成两等份,一半直接加入葡萄糖,另一半通过研磨、过滤等过程来进行,观察结果是否一样 问:有人说毕希那的研究成果与前人无关,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答:不同意。正是由于巴斯德、李比希的研究确定了争论的焦点,使得毕希纳的研究更加具有针对性。 虽然已经确定了酶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但酶到底是什么物质仍然是困扰大家的问题。要研究酶是什么物质,首先要得到纯度较高的酶,然后才能作出鉴定。美国科学家萨姆纳在研究酶究竟是什么过程中作出了杰出贡献。 萨姆纳的研究过程 问:萨姆纳研究哪种酶?是如何确定的?

“酶的作用和本质”教学设计

“酶的作用和本质”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酶的作用和本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中的第一课时,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细胞内部的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都离不开它。另外,这部分内容与选修模块的相关内容有着内在联系,例如,选修1中有关酶的应用、微生物发酵、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生物净化原理和方法等,都是以“酶与代谢”的相关内容为基础的。所以,只有真正理解了酶的作用和本质,才能更好地理解后续章节“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中涉及到的一系列酶促反应,也才能为选修部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教学问题诊断 在教材中,“酶的本质”的科学探究历程中,大段的文字有时让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因此,将这一部分内容编排成一则短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酶的作用”是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分解”的探究实验来论证的,在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对变量的控制和对照的设置往往顾此失彼。但是,只要教师能够恰当的“诱”(如:事先制作好实验过程和现象记录的表格,清晰明了,就不容易出错了。),学生积极地“思”,就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实验技能,通过合作、交流等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3 教法特点及预期效果分析 本节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和建构教学法,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实验,经历与科学家研究相似的再发现过程,充分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内化知识,形成能力、情感和价值观。 4 教学目标

4.1知识目标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 4.2能力目标学会实验探究基本方法;学会分析、设置实验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以及对照设置方法等。 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回顾科学家对酶本质的探索历程,认同科学是在不断地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5 教学重点与难点 5.1教学重点 1. 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细胞内部的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都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因此引导学生掌握酶的作用和本质,理解酶在代谢中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 2. 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是高中生物诸多实验的核心部分) 5.2教学难点 1. 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从而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作用。(虽然高一学生通过化学的学习,对于试管中的纯化学反应已很熟悉,但是对于活化能的概念首次接触,并且比较抽象,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2. 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对动手能力有较高要求) 6 教学过程 6.1 联系生活,兴趣导入 展示榨好的浓稠新鲜果汁,让学生仔细观察其状态,随后添加果胶酶,让学生观察果汁的变化,学生会发现果汁变澄清。问:那这是一种什么物质,能起到这种神奇的效果呢?从而引入本节——“酶”。那酶的作用是什么?酶的本质到底

贵州省高中生物必修一导学案:5.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酶的作用和本质

《酶的作用和本质》教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细胞代谢、活化能的概念。 2、了解酶的作用和本质。 3、了解变量。 【学习重点】能说出酶的作用和本质 【学习难点】对照试验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预习案 【自主学习】 1、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统称为细胞代谢。 2、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随 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做,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除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它一般设置组和组。 3、分子从常态转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__________称为活 化能。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_______,因而__________更高,这样细胞代谢就能在__________条件下快速进行。 4、巴斯德以前,许多化学家认为发酵是纯,与无关。1857 年巴斯德提出发酵是由于的存在,即有的参与才能引起发酵;而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却坚持认为引起发酵的是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后才能发挥作用。两种观点争执不下。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发现不含酵母细胞的与活酵母是一样的,都能引起发酵,他将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最早从刀豆中提取出脲酶的是美国科学家,他用多种方法证明了酶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也有生物催化功能。 探究案 探究1、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分解的实验现象及理论分析: (1)实验设计及现象分析

(2)讨论: ①本实验中自变量是 因变量是 无关变量有。 ②本实验的对照组是号试管,实验组是号试管。 ③观察指标气泡的多少,可以反应谁的变化? 为什么要选用新鲜的肝脏? 为什么要将肝脏制成研磨液? ④该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2、加热、无机催化剂、酶都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原理是否相同? 3、酶一定在细胞内起作用吗?为什么? 4、如何鉴定唾液淀粉酶是蛋白质?实验原理是? 【当堂训练】 1、有关酶的正确叙述是() ①是有分泌功能细胞产生的②有的从食物获得,有的在体内转化而来 ③凡是活细胞,都能产生酶④酶大都是蛋白质⑤有的酶是蛋白质,有的酶是胆固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知识点整理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定义们 1、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的的统称。 2、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 3、催化的本质: 4、酶与普通催化剂的不同: 5、大多数酶都是,少数也具催化功能。 6、酶的特性:; 7、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统称为: 8、酶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的条件下进行的。 9、酶制剂适于在(条件下)保存 10、酶的失活:(1)过酸、过碱、温度过高,会使酶。(空间结构被破坏) (2)0度:不会使破坏,只是降低活性。 11、不同酶的最适PH值: 口腔:唾液淀粉酶, pH:6.8 胃: 胃蛋白酶, pH:1.5—2.2小肠:小肠液中的肠肽酶和胰液中的各种酶, pH:8—9 二、实验 1、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材料:新鲜的;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分数为 3.5%的FeCl3溶液. (2)步骤:1 2 3 4 (3 1、自变量 2、因变量 3、无关变量 4、对照试验:除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的实验。 2、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1)材料:淀粉酶溶液;淀粉溶液;碘液;斐林试剂 (2)步骤:1 2 3 4 (3)结论: 三、图像 (1)酶活性受温度影响图像(2)酶活性受PH影响图像

(3)反应速率随酶的浓度的变化(4)反应速率随底物的浓度的变化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 TP 一、定义们 1、直接给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是:。主要能源:。最终能 源: 2、ATP是的缩写。ATP分子的结构简式。其中A表 示,T表示其数量为个,P表示。~代表,~断裂时,会。 3、A TP的水解方程式:。 ATP的合成方程式:。 ATP分解与合成是否可逆? 5、应用:;;; 。

酶 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三章酶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关于酶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A.所有的酶都含有辅基或辅酶B.只能在体内起催化作用C.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加速反应的进行E.都具有立体异构专一性(特异性) 2.酶原所以没有活性是因为: A.酶蛋白肽链合成不完全B.活性中心未形成或未暴露C.酶原是普通的蛋白质 D.缺乏辅酶或辅基E.是已经变性的蛋白质 3.磺胺类药物的类似物是: A.四氢叶酸B.二氢叶酸C.对氨基苯甲酸D.叶酸E.嘧啶 4.关于酶活性中心的叙述,哪项不正确? A.酶与底物接触只限于酶分子上与酶活性密切有关的较小区域B.必需基团可位于活性中心之内,也可位于活性中心之外C.一般来说,总是多肽链的一级结构上相邻的几个氨基酸的残基相对集中,形成酶的活性中心D.酶原激活实际上就是完整的活性中心形成的过程E.当底物分子与酶分子相接触时,可引起酶活性中心的构象改变 5.辅酶NADP+分子中含有哪种B族维生素? A.磷酸吡哆醛B.核黄素C.叶酸D.尼克酰胺E.硫胺素

6.下列关于酶蛋白和辅助因子的叙述,哪一点不正确? A.酶蛋白或辅助因子单独存在时均无催化作用B.一种酶蛋白只与一种辅助因子结合成一种全酶C.一种辅助因子只能与一种酶蛋白结合成一种全酶D.酶蛋白决定结合酶蛋白反应的专一性E.辅助因子直接参加反应 7.如果有一酶促反应其〔8〕=1/2Km,则v值应等于多少Vmax? A.0.25 B.0.33 C.0.50 D.0.67 E.0.75 8.有机磷杀虫剂对胆碱酯酶的抑制作用属于: A.可逆性抑制作用B.竞争性抑制作用C.非竞争性抑制作用D.反竞争性抑制作用E.不可逆性抑制作用 9.关于pH对酶活性的影响,以下哪项不对? A.影响必需基团解离状态B.也能影响底物的解离状态C.酶在一定的pH范围内发挥最高活性D.破坏酶蛋白的一级结构E.pH改变能影响酶的Km值10.丙二酸对于琥珀酸脱氢酶的影响属于: A.反馈抑制B.底物抑制C.竞争性抑制D.非竞争性抑制E.变构调节二、多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有二个或二个以上是正确的,错选或未选全的均不给分) 1.关于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抑制剂结构一般与底物结构相似B.Vm不变C.增加底物浓度可减弱抑制剂的影响D.使Km值增大 2.关于酶的非竞争性抑制作用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增加底物浓度能减少抑制剂的影响B.Vm降低C.抑制剂结构与底物无相似之处D.Km值不变

高中生物 第五章第一节 一 酶的作用和本质(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生物第五章第一节一酶的作用和本质(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酶的作用和本质(1课时) 【大成目标】 (目标解读及课堂组织2分钟) 1、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 了解新陈代谢、细胞代谢、酶、活化能等概念;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重点、难点) 2、采用实验探究的方式,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在有关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探讨等的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难点) 3、通过研究科学家对酶本质的探索历史,认同科学家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并从中体会到: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使用说明】 1、课前精读教材78-82页完成基础案。 2、规范书写,保质保量独立完成导学案; 3、用红笔做好疑难标记,以备讨论。

4、建议1课时。基础案(课前20分钟,课堂5分钟展示点评疑点) 一、相关概念: 1、新陈代谢指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是生物体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基础。 2、细胞代谢指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的许多化学反应。记忆技巧:酶概念的三要素 3、酶指是活细胞 (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 (功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生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一类有机物。 4、活化能指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二、酶的发现: 1、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用实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 2、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 3、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4、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 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三、酶的本质: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少数是RNA。升华案15分钟(5分钟小组合作探究,10分钟展示点评疑点)单选题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问题教案)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5.1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教材分析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1课时——酶的作用,主要探讨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该内容以第4章第3节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中的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以及初中生物学“消化”为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地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3、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变化,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解决方法] ⑴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切入,引入酶的学习。 ⑵通过实验、资料分析得出酶的本质和三大特性。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⑴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⑵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解决方法] ⑴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 ⑵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学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问题思路 1、巴斯德和李比希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2、巴斯德和李比希的观点各有什么积极意义?各有什么局限性? 3、科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争论是正常的。试分析巴斯德和李比希之间出现争论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争论对后人进一步研究酶的本质起到了什么作用? 4、巴斯德和李比希之间的争论被哪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平息了? 5、简述毕希纳实验的过程? 6、从毕希纳的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7、要证明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和活酵母细胞的作用一样还需要对实验如何改进? 8、萨姆纳提取到了脲酶,他是如何证明它的化学成分的? 9、萨姆纳历时9年才证明脲酶是蛋白质,并因此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你认为他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0、请给酶下一个较完整的定义? 六、学生活动 ⑴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需了解的知识点,细胞代谢的定义,酶的本质,酶的特性等。 ⑵完成教材中的实验。 七、教学程序 第1课时 [问题探讨]介绍教材P78斯帕兰扎尼的实验,讨论下列问题: ⑴这个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⑵是什么物质使肉块消失了? 对细胞来说,能量的获得和利用都必须通过化学反应。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细胞中代谢过程离不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学生回忆:⑴化学反应中无机催化剂的概念?⑵无机催化剂的作用、特点和条件是什么?

酶的作用与特性导学案

第五章第一节酶的作用与特性导学案 编制:胡玉苹审核:张凤霞 2012.8.30 【考纲解析】 知识目标:(1)细胞代谢的概念(2)酶的作用和本质(3)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学习重点:酶的作用和特性 学习难点:1.酶降低活化能的原理。 2.实验中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基础整理】 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1.概念 ①细胞代谢:。 ②活化能:。 ③原理: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__________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__________。 ④意义:使细胞代谢能在________条件下______进行。 2、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2H2O2 △2H2O+O22H2O22H2O+O2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步骤:【问题探讨】 1.与1号试管相比,2号试管出现什么不同的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2.3号试管和4号试管未经加热,也有大量气泡产生,这说明什么? 催化剂(酶)的作用原理是: 3.酶的催化效率和无机催化剂相比谁更高?为什么? 4.为什么说酶对于细胞内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5.本实验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实验总结】 1.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的概念: 本实验的自变量: 本实验的因变量: 本实验的无关变量: 2.对照实验、对照组、实验组的概念: 对照实验: 对照组:本实验的对照组:实验组:本实验的实验组:

【小结1】控制变量: 【小结2】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二、酶的本质 探究一:酶的高效性的实验验证 (1)实验原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H 2O 2在常温、高温、过氧化氢酶、Fe 3+ 等不同条件下气泡产生的________或卫生香燃烧的________不同。 (2)实验过程 (3)实验结论:酶具有________,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________。 探究二:酶的专一性的验证实验 (1)实验原理 ①?????? ??? ?淀粉非还原性糖――→酶麦芽糖蔗糖非还原性糖――→酶葡萄糖+果糖还原糖+斐林试剂― →________________ ②用________分别催化淀粉和蔗糖后,再用斐林试剂鉴定,根据是否有砖红色沉淀来判定淀粉酶是否对二者都有催化作用,从而验证酶的________。 (2)实验程序 (3)实验结论: 探究三: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1.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1)实验原理 ①淀粉――→淀粉酶 麦芽糖 ↓碘液 ↓碘液 ②温度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淀粉的水解程度。滴加碘液,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判断酶的活性。 (2)实验设计程序 淀粉 淀粉酶 ↓ ↓ 各自在所控制的温度下处理一段时间 ↓ 淀粉与 下的淀粉酶混合 ↓ 在各自所控制的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 ↓ 滴加 ,观察颜色变化 2.pH 对酶活性的影响 (1)实验原理 ①2H 2O 2――→过氧化氢酶________ ②pH 可影响酶活性,从而影响O 2的产生情况,可根据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