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儒家对“礼”的作用的理解。(附答案)

简述儒家对“礼”的作用的理解。(附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一)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

(二)

隆(尊崇)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敬让之道也。故以奉宗庙则敬,以入朝廷则贵贱有位,以处室家则父子亲、兄弟和,以处乡里则长幼有序。孔子日: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此之谓也。(《礼记经解》)

23.第一则材料中,和为贵所强调的儒家重要思想是:。(1分)

24.结合第二则材料,简述儒家对礼的作用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语文网

23.中庸

24.儒家认为,礼的作用是维护社会等级制度,使贵贱有位长幼有序,从而利于管理,社会稳定。礼还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父子亲、兄弟和,人们各安其分,从而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

论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论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9-09-14 08:07:00 ] 作者:程嘉宏编辑:studa090420 论文关键词:孔子;儒家思想;当代社会 论文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儒家思想至今还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进一步发扬光大。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先后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到十七、十八世纪后,孔子及儒家思想又影响到欧洲,在十八世纪曾掀起一股“孔子热”,当时人们就尊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为欧洲的孔夫子。 2l世纪的今天,人类在经过了三次工业革命的大变革和二次世界大战血的 洗礼以后在思想上已经进入一个迷茫时期。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挑战中。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人类自身的道德水准,西方学者因此提出了“全球精神危论”。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高度的物质文明,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其价值取向更趋于复杂和多元。人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弱化和道德的下滑。这样就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人正常的发展轨道。 儒家讲究天人合一,君子以自强不息,应该说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就说过:“人类如果要在2l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那么,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究竟体现在哪几方面呢?下文将详细阐述。 一、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突出价值 (一)自强不息 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年轻时,他好学上进,不断进德修业。他的政治思想形成后,便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孜孜以求。孔子向往三代圣王之治,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孔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对社会历史与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可他依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奋斗。他希望教化社会人心,讲究仁爱,遵守秩序,并为之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孔子心目中有一片圣洁的天地,这就是要实现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谋逆不兴、盗贼不作的大同社会。孔子晚年喜爱《周易》,

儒家经典语录有感

读儒家经典语录有感 儒家作为中国古代正统的,最具影响力的学派,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历代的读书人,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它是中华法系的法理基础,对中国以及东方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而正因为其在中国人心中无法取代的地位,使得其很多经典的著作能历经岁月的磨难却仍然散发出耀眼的光辉,照耀世人! ------------题记 今天我就把自己读过并深有感触的相关儒家经典语录罗列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语出《周易坤》,此语以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古代贤者对于善恶因果的理解,《周易》提出这一个观念不仅是为了彰显自己的一些观点,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醒世人要注意积善行德,正如佛家所宣讲的那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联想到《周易》的时代背景,可以很好的发现这一点。虽然史学家对于《周易》的具体写作时间不清楚,但是大部分人认为是在战国晚期,联想到那个战火纷飞,万物萧条的时代,不难发现作者是如此的希望人们可以积极行善,哪怕只为“积德”,但只要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又有何不可呢!?由此可以发现,经典能流传这么久,并不是因为人为的推动,而是因为其本身就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引人向善,引人向前,此语被我放在第一位无它,只是我感觉它很好地契合了儒家的思想精髓---仁! “德不孤,必有邻”,语出《论语.里仁》。词语的大致意思是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相伴。这句话可以说是对于君子等有良好品德的人的鼓励了吧!儒家经典中有很多鼓励君子奋勇向前的语录,孔夫子曾经说过“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这是孔子对于君子理想人格的一种解读,也是期望。有人说过《论语》一问,纵观全篇,就是为了教人学为君子。虽有偏颇之处,但却也可看出孔子对于君子之道的重视。“德不孤,必有邻”一语更是说出了孔子对于“世人皆为君子”的一种向往吧!生处在最为动乱的时代,无力更改当权上位者的施政纲领和政治主张以及他们对于民众的欺压,渴望君子之道也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了,可是这种悲哀却使得中国在历朝历代都出现过那种为了民族大义而英勇献身的儒家代表。至今还记得苏武北海持节牧羊十八载,宁死不屈,无怨无悔;至今还想起文天祥宁死不降金的英雄气节;还有戊戌变法中“甘愿做为变法流血第一人”的谭嗣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语出《孟子?梁惠王上》。这句话是孟子在见到齐宣王时对他宣讲自己的施政纲领和自己的政治主张时提出的一个关于仁政的观点或者是表现。这句话也代表着儒家对于“仁”的不懈追求。“仁”一直是儒家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尊敬自己的父母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所有人的父母长辈;爱护自己的孩子,从而推广到爱护所有人的孩子”,这确实是一个美好的情形,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真的出现了这样的情况,那这个世界该有多么美丽啊!?可是以今天的角度来看,这确实有点困难,世人实在难以做到孟子提倡的那样。但是我们却不可以因此就否定孟子关于这一点的论述。不论其他,仅仅因为其有如此博大的胸怀就该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理想或许永远没法实现,但是我们却不可失去梦想!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语出《礼记?曲礼上》。大致意思就是“对自己喜欢的人要看到他的缺点,对自己憎恶的人要看到他的优点”。毫无疑问,这句话也是孔子对于看待他人,约束自身,如何更好的是自己成为君子而提出的观点。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有着引人向善,友好相处的意味儿。在孔子的观念里,是否永远都不该去轻易的看轻一个人,去看第低一个人。孔子确实不愧为儒家之圣,即便是一句简单的话也拥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不谈其他,这句话本身就暗含着处世之道,如何与他人更好的相处,从此间我们便可得出一

浅谈儒家思想与教育德育观

摘要:儒家思想是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传统文化教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资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德育;借鉴;思想;仁爱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思想道德文化提出了稳定的价值支撑和道德认同,影响深远,在世界范围内被推崇。儒家创立者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后来由思想家、文学家孟子加以发展。儒家的一系列道德思想体系对我们的教育有着推动作用,有利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教育工作者进行德育的重大课题。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 《周礼》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礼制, 是战国时人所作,它是反映西周时期礼制的史料著作。 《周礼》曰:“儒家得道以民。”所谓得道,一曰礼乐,二曰仁义。周公摄政,五年营建洛邑,六年制作礼乐,依据周制,参酌殷礼,制定了田制、管制、禄制、乐制、法制等,形成了相当完备的典章制度,世称周礼。周公曾作大诰、酒诰、周官、立政诸篇,倡导天命不僭,张扬敬德保民、明德慎罚、孝养父母、以德辅天之言行。 在中国,孔夫子到今天两千五百年,我们在孔老夫子著作里面看到,他那个时候就是很感叹世风日下,他羡慕上古时代,尤其是我们看到他常常赞叹的尧舜禹汤,称他们是圣王。那个时候的社会民风淳朴,有圣贤人在这个世间教化众生。圣贤人用什么教化?伦理道德。所以,伦常道德不是孔子发明的。孔老夫子自己常说他一生没有创作,“述而不作”,他所学的、所教的是前人的教诲,他只是“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孔夫子做得圆满,是圣贤,被称为大圣,大成至圣先师。 在现代社会,儒家思想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资源。虽然,我们的经济取得了大的发展,但是,伴随而来的一些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表现了民众道德价值观的缺失,被表面的一些现象所障碍,没有正确的价值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可以理解为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要与经济建设同步,缺一不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靠的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教育要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人才,而德育是素质教育的五育之首。思想道德是一个人发展的立足根本,我们的教育要从根本抓起。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学生个人思想品德素质的好坏关系到道德观的树立,直接影响以后的成长和发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很多国家的学者提出了科学教育人文化的观点。据说1998年1月,2/3的诺贝尔奖的得主说过,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2500前去吸取中国孔子的智慧。在新的世纪,努力建构富有中国特色与时代气息的德育理论,正成为我国德育发展进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当前我国德育明显存在的问题有:一方面脱离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道德,不注意利用传统德育思想中的合理内核;另一方面,功利主义色彩较浓,缺乏超越精神的成分,其结果造成道德教育的低效。就目前中国德育状况而言,教育需要借鉴儒家思想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我们应当从下两个方面认识和思考儒家德育思想的智慧。 一、借鉴儒家的反思思想完善道德教育 《论语》中有“吾日三省吾身”,“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孔子看来:思、内自省是联系自身品行的反省,这才是有意义的学习。这是儒家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它倡导的是自主修养。“自律”是现代德育的最高境界,它提倡的是“自我教育”。以“尚礼”为重点,强化文明礼仪的教育,让学生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引导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学做人,做现代文明人,做好人。 自我教育,是人们把自己同时当做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自我发展

中国古代文化:儒家哲学

中国古代文化:儒家哲学 儒家传统指得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中的儒学一支,它以强势的道德意识及政治理想成为贯串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价值观,时至今日,儒家传统的价值意识依然主导着并决定着中国人社群的道德信念与家庭伦理。 基本观点 儒学世界观基本上以对天的理解以及天人关系的各种型态的可能性之优劣比较与选择等两个问题为出发点,作为其建立世界观的主要脉络。而人的存在意义与价值,更可因而由其自身之努力与创造,得与天地的存在意义同其伟大。 孔子教导“为仁”的原理;孟子则提出“养浩然之气”、“求放心”、“尽心”的功夫论;荀子提出“化性起伪”;《大学》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德目;《中庸》的“诚之者人之道也”“慎独”的哲学;周敦颐的“主静立人极”功夫;张横渠的“存天理去人欲”;程颢“识仁”、“体贴天理”;程颐“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朱熹的“格物致知”、“穷理尽性”;陆象山的“立其心之大者”;王阳明的“致良知”;刘蕺山的“慎独”与“诚意”……等等。不论这些儒家学者试图透过何种相近或相异的概念范畴或思想体系,对于人类自我修养及超越的可能提出各种设计,他们所共同承认并以此种共识为基础而发展其本

身思想的观点,即是透过这些人类自身由内而外的功夫修养,追求并达至儒家理想的社会政治体制与文化理想。 儒家哲学最重视社会哲学,因为成就一个现世的人类理想社会是儒家最原始的关怀,为了设计与建立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孔、孟、荀等人都可说是不断提出各项有关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或伦理的观点的思想家,同时这正可以说明何以社会哲学才是儒家思想起步的主要重心,亦即,就儒学传统的整体来说,儒家哲学的进路是社会哲学的。儒家的社会哲学内容条理清晰,《大学》八条目是最具体的代表,《礼记》的《礼运大同篇》也是重要的社会哲学著作;此外,周公制礼作乐与孔、孟、荀三人所提出的许多政治制度与施政原则如行仁政、不重敛赋、礼乐化民等,都是儒家思想传统中极具代表性的观点。另外,表现在汉代经学思想中的儒家思想就是以儒家经典为根据而设计出来的社会体制之学。同时,为建立理想的社会文化,家庭间的伦理关系更是其中的关键要目,因此孝道更是《论语》中孔子以之为一切德性的根本德性者。最后,《易经》哲学中藉由《易传》注解之作而建立了儒家价值本位的情境伦理学,此即针对各种伦理冲突情境的知识解析提出进退智慧,从而作为儒者处世应世的操作知识根据。 原始儒家是继承中华远古文明思想而来,并特别重视国家社群的维护及个人修养的实践的哲学,其中周文化的社会

浅谈儒家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谈儒家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众所周知,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思想核心至今还影响着我们的现代社会价值观。说到儒家,肯定不得不提到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孔子的思想可谓是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而作为孔子思想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仁学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孔子思想中核心的部分。 一、仁学的发展 仁学思想最早是有孔子提出来的。出生在春秋向战国过渡的混乱时代,孔子目睹了太多的惨剧和暴行,各种恃强凌弱,以大欺小轮番上演。这种情况下使得孔子深刻的了解了各阶级的思想和实际情况,从而提出了仁学思想。“仁”作为一种人格修养,其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就是通过人的自觉能动性升华自身人格以适应发展的需要。之后,孔子把这种对高尚人性的追求推广到整个社会, 这使得“仁”发展成为当时最高的道德理想。 后来,孟子提出“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把仁爱从人推广到万事万物,这一转变极大的丰富了仁爱的内涵, 这是在孔子仁爱思想的基础上又一次的进步和提升。 其后从汉朝开始,仁学思想随着朝代的更替也不断的发展与创新。到了宋明时期,儒学代表人物朱熹和王阳明的“以生论仁”更加深化了仁爱的内涵。由于先秦的道德范围局限于人和社会,“以生论仁”

便打破这一禁锢,使仁学第一次具有了生态哲学的意义。这一创举也体现出了一种天人一体的仁学宇宙观,,达到天人的完美合一。 晚清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 开宗明义地提出:“仁以通为第一义”, 这不仅使仁学获得了新生,更是把仁学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当代社会的许多思想也是继承仁学思想不断演变来的。和谐社会一直以来为人们所倡导,其实早在古代,这种意识就表现得尤为突出。自商周以来,许多仁人志士就将“大同”思想作为奋斗的指引。如今仁学也必会随着人们追逐和谐社会的步伐继续发展。 二、仁学的思想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总共出现了一百零八次,而又多出自孔子以及他的弟子之口。其中讲得最为清楚的是颜渊问“仁”的部分。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进一步问,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段话应当看为对“仁”的比较全面的论述,表现出“仁”的基本内容是约束自己的行为来符合礼的规范,不合礼的事不去看,不合礼的话不去听,不合礼的事不要说,不合礼的事不要做。接下来,就仁学思想的几个主要部分做简略的阐述。 (一)、仁者爱人 据《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答道:“爱人”。这里可以将“爱人”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近、相趋、相合。

对儒家的看法

如果说中国历史人物中有几个完人的话,那么孔夫子绝对算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宋代的理学大家朱熹曾经这样评价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由此可见孔子和其所创立的儒家在我国的地位。 儒家是一个包罗万象的门派,其门人有着一整套完整的道德规范和行事准则。儒家的学术成就体现在思想、教育、哲学等多个方面。 孔子创制的儒家思想的核心主要是“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这些思想在论语中都有着充分的体现。对于”仁”,儒家给出的理解是:“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认为仁并不是挂在口头上的东西。对于“义”,儒家有着这样的诠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由此可见儒家学派把义看作是衡量君子的首要条件。 关于“礼”,儒家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视。鲁国大夫的歌舞队和周天子的规模相当,孔子于是愤而说出了这样的话:“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在孔子看来,鲁国大夫作出这样违反礼法是,是一件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事。我们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可能也就是孔子那时候的思想。 儒家除了贡献了无数中国古代的道德规范以外,还是一个重视教育的门派,儒家把教育的重要性拔高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面对宰予昼寝,孔子说出了“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面对什么是君子的提问,孔子借机说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君子的标准:君子不器。由此可以看出儒家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的概念也是这时候可以体现出来。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除了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以外,还是一位哲学家,现代中国的很多哲学思想都是来自于儒家。中国古代就有“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的说法,可见以孔子为代表的哲学思想的核心在于一个“仁”字。除了“仁”以外,儒家哲学思想的另一个点在于“礼”。同时孔子又把这两者进行了很好地贯通:“克己复礼为仁”。 无论在什么朝代,即使是外族入主中原的元代,孔子的后人都被封为“衍圣公”。这就充分可以看出历代统治者对儒家的尊重和重视。孔子的思想精华是华夏民族的思想精粹,我们要把这些精华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李嘉诚金典语录经典

李嘉诚金典语录经典 导读:经典语录李嘉诚金典语录经典 1、人生自有其沉浮,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忍受生活中属于自己的一份悲伤,只有这样,你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做成功,什么叫做真正的幸福。 2、注重自己的名声,努力工作、与人为善、遵守诺言,这样对你们的事业非常有帮助。 3、随时留意身边有无生意可做,才会抓住时机把握升浪起点。着手越快越好。遇到不寻常的事发生时立即想到赚钱,这是生意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4、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大企业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一个员工都是家庭的一分子。就凭他们对整个家庭的巨大贡献,他们也实在应该取其所得,只有反过来说,是员工养活了整个公司,公司应该多谢他们都对。 5、我常常记着世上并无常胜将军,所以在风平浪静之时,好好计划未来,仔细研究可能出现的意外及解决办法。

6、一个有使命感的企业家,应该努力坚持走一条正途,这样我相信大家一定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成就。 7、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8、所有的失败,与失去自己的失败比起来,更是微不足道。 9、假如今日,如果没有那么多人替我办事,我就算有三头六臂,也没有办法应付那么多的事情,所以成就事业最关键的是要有人能够帮助你,乐意跟你工作,这就是我的哲学。 10、美好的生命应该充满期待、惊喜和感激。 11、第一个青春是上帝给的;第二个的青春是靠自己努力的。 12、好好扮演自己的角色,做自己该做的事。 13、在事业上谋求成功,没有什么绝对的公式。但如果能依赖某些原则的话,能将成功的希望提高很多。 14、我们中国人有句做生意的话:“未买先想卖”,你还没有买进来,你就先想怎么卖出去,你应该先想失败会怎么样。因为成功的

浅谈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

浅谈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 作者:陈晓霞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创造力。中华名族名人辈出,文化荟萃,具有极为可贵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现代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继承儒学精髓,是推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的 举措,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思想广阔,为我们的文化建设提供思想 基础,那么,追究儒家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和谐”要先了解何为儒 家文化、儒家文化的确立及儒家文化的发展史。 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空前活跃,文化极度繁荣的历史时期, 在这一时期,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诸子并作,儒家、道家、法家等百家蜂起,出现了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并且,也由此奠基了中华文化的基本框架,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其中儒家学说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个学说体系。 追究其渊源,儒家学说是春秋末期孔子所创立的学派,是当时 百家争鸣中重要的一家,居于世家之首。并且后来著有《论语》、《孟子》、《荀子》等著名著作,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作品。儒家思 想从狭义上理解,是指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从广义上理解,是指源 远流长的儒家学派的思想。但无论是从狭义上还是广义上理解,有 三点是共同,即主张“礼乐”、“仁义”、“忠恕”和不偏不倚, 无过之而无不及的“中庸”之道,提出“德治”、“仁政”和王道,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自我修养,这些思想在孔子、孟子、荀子的思

想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也是最主要的代表人物 是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春秋时期怒国人,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及教育学家, 孔子提出的思想中的“礼”、“仁”、“中庸”构成了孔子思想体 系的核心,孔子从“礼”出发,发展了“仁”的思想,总结出自觉 的“中庸”观念体系,因而是儒学发展成为了一宗学派,“礼”的 观念只是孔子对传统的继承和综合,而“仁”和“中庸”则体现了 他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孟子,战国时期人,孟子得以发展和扩大了儒家思想文化,他 的思想是“孔子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后世及世界的 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孟子》一书体现了孟子的思想,其思想的核心是“仁政”,而“仁政”的提出的根据是人性善,并 且一直影响着孟子的整个思想及人生的处事态度。 荀子处于百家争鸣的晚期,以儒学为基本立场,兼诸子百家的 思想,形成了一种比较开放的儒家学说,综其三大儒家的思想,都 离不开“和”、“仁”、“德”的思想,因此,对后世的影响较为 深远,儒家思想称为现代思想的基础,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思 想基础。 一、儒家思想中“和”的观念 “和”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古老的观念,早期的《尚书》、《诗经》、《国语》等重要的文献中,已经出现了“和”这一个名词及 思想观念。大体而言,“和”既有天道观的意义又有人道观的内涵,从天道观上看,“和”主要理解为事物的生成、运行、存在的条件

根据你对中国儒家文化的认识,谈谈对“君子”、“大丈夫”的认识和体会

根据你对中国儒家文化的认识,谈谈对“君子”、“大丈夫”的认识和体会。 中国是一个崇拜理想人格的国度。无论是反观以哲学、历史学为主干的中国传统理论型文化,还是考察以为礼仪伦常、风俗习惯为要素的中国传统大众性文化,都能发现理想人格无所不在。本文认为孔子的理想人格主要有两类,即“圣人”和“君子”,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孔子的理想人格学说。孟子继承了将理想人格层次化的做法,其主要理想人格为“圣人”和“大丈夫”。他降低了孔子“圣人”理想人格的规格,消除了将理想人格抽象化的倾向,在此基础上正面提出了“大丈夫”人格理论,给人生提供了具体的操作规范。孔子的“君子”较多的表现出的是谨慎、谦让、厚道、温顺等人格特点。而孟子的“大丈夫”人格则是对孔子“君子”人格一个侧面的扩而充之和发扬光大,呈现出更多的是阳刚之气。“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培养需要通过居仁由义、存心养性、持志养气、反求诸己、推己及人等修养方法得以实现,“大丈夫”理想人格的精神特征则表现为人格独立并自任以天下之重。孟子的“大丈夫”人格理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使在今天,也有其现实的价值和认识的意义。 孔子从自身的时代和阶级立场出发,提出培育“君子”人格的理想目标.这种“君子”人格主要的标准必须具备内心自觉自发的“仁”的道德境界,其次要遵循外在的“礼”的道德规范,还要有基本的道德情感“忠孝”意识,具备完美的“信义智勇”的道德情操.君子人格是时代需求的产物,也是儒家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同时,孔子构建的这种君子人格,具备了仁、礼、忠、孝、信、义、智、勇等优秀的道德品行,在某种程度也是我们当今创建和谐社会所要求人民具备的,可以说造就君子人格对当今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当今社会的诸如诚信危机、拜金主义、树立荣辱观念等问题,孔子培养君子人格的途径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开创者,那么孟子则是儒学的完成者.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人道”学说,主张施行“仁政”,将儒家的道德哲学上升为政治哲学.孟子从天(自然)与人(人文),民与君,个体与群体,内圣与外王,道义与功利,德力与天命,境遇与人格等诸多方面,进一步将儒学理论化和系统化.而孟子思想最是精化之处,即是他的“理想人格”. 孔子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君子,而孟子的理想人格则称为“大丈夫”;正是孟子自身人格的写照.孟子认为,儒者做官,“得志”的时候,应该同老百姓站在一起,同他们共进退,所谓“达则兼济天下”;“不得志”,即不在其位时,也应该坚守道义,不能为了保住禄位而丧失自我,所谓“穷则独善其身”.他又从如何应对外在的“富贵”,“贫贱”,“威武”的三种境遇,勾画出大丈夫凛然伟岸的形象:不因富贵而乱了方寸,不因贫溅而改变志向,不可在威武之前屈服变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认为,培养大丈夫人格不是向壁虚造,而是有人性心理结构的内在依据,这就是人性向“善”.他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分属于仁,义,礼,智.这是孟子人性心理结构的四根支柱,而这四根支柱就是培养大丈夫人格的根基. “大丈夫人格”是孟子的首创,可是如何培养大丈夫人格呢? 首先,要坚持人格的独立和尊严。不因官位,钱财而屈志,即使与权贵交往,也应持平视的态度.孟子到齐国,齐宣王说好了到馆舍拜访他,后来伪称有病,要孟子去朝见他.孟子断然拒绝,说自己也有病,不能上朝.他认为,儒者为国君筹划治国方略,乃王者之师.他说天下可尊者有三:地位,年龄,道德.齐王凭借地位,居然轻视长者和有德行的人,这不是国君应有的态度.孟子的这种自尊和独立人格,影响了后世知识分子特立独行的品格.其次,要培养大丈夫人格应善养“浩然之气”。使自己的精神境界获得升华;内心充盈自信,外在就会有一种大无畏的气概.他在回答学生公孙丑的提问时说:“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必须用正义去培养;浩然之气,必须配以仁义和道德;浩然之气是由正义累积而成,不能靠突击而偶然产生.而且,只要做一件有愧于心的事,这种浩然之气就会疲软和消失.”原孟子之意,浩然之气来自于人道之心所

浅谈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谈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摘要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儒家思想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也是现代中国文化重要元素之一,它深深渗透到人们生活之中。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本文浅谈儒家的本源,分析其体系结构,思想主张,经典著作,并浅析儒家思想就现代中国文化一部分对国内外交流做出的贡献。本文旨在透析儒家思想,促进中国文化对外交流与发展,腾飞中国文化。 关键字儒家思想结果体系现代文化交流 儒学----追本溯源 儒家学派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理关系。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如今很大长度 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儒学--- 学术体系.著作经典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儒家思想的精华 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变“学在官府”而为“私人讲学”,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 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兮,类之纲纪也。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家圣教十三经。儒家正典化始自孔子治六经。 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诗》道志,故长于质。《礼》制节,故长于文。《乐》咏德,故长于风。《书》著功,故长于事。《易》本天地,故长于数。《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人。”[3]荀子说“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 十三经注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后又有解释十三经的权威教参《十三经注疏》 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代表了儒家发展的不同阶段。发展成了思孟学派、宋明理学、心学、气学、今文学派、公羊学、谶纬神学、古文学派、训诂学。孔子赞《易》,作《春秋》,通过复兴周朝的礼乐官学传播王道教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后又有孔门十杰,战国八派谶纬神道公羊谷梁唐代道统程朱理学等等。经学盛行,今天所看到的儒经,大多源自汉儒的流传,而解读上,则承袭了宋明儒的思想。儒学的思想理论在经济政军事甚至历史伦理等等哦方面都有建树。 “中庸文化”是孔孟对世界的重要文化贡献,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中’是适合,‘庸’是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而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就可以长久,就是‘善’。”作为传统文化,张辛认为“中庸精神”就是适度把握,按照适中方式做事,并力求保持在一个合情合理的范围之内。,“中庸精神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中国文化就是以中庸精神为核心的礼乐文化。”礼者,人品行之节文也,儒学作品数不胜数,他教会我们了责任感忠孝······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人文系10级政教班韩东生10010106儒家思想自孔子创立以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德治国" 儒家思想与当今的"以德治国" 中国自远古三代就有"以德治世"的思想传统。孔子继周公之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德政"的思想,首开儒家德治主义之先河。强调道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把道德视为治国安邦、协调人际关系、提高个人道德素养和境界的根基和出发点。后经孟子、荀子的系统发挥,《大学》、《中庸》的理论升华,形成了一套严密完整系统的治国方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后世儒家,无论是董仲舒的宇宙论,还是宋明理学的本体论,都只是在理论层面上论证为政以德的重要性、必然性而已。 在当今社会,古代德治主义思想虽不能直接作为治国之道为我所用,但其思想精髓及合理内核仍具有显著的价值意义,并为当今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提供必要的思想资源。 二、“以民为本” "以民为本"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基础。所谓"民本"就是认识到人民、民众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如果统治者背离了民心,得不到民众的拥护,国家政权就不能巩固,甚至会被人民群众用武力推翻的。孟子的"仁政"理论就是以民本为基础的,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看来,人民是宝贵的,不能忽视人民的利益和疾苦。荀子引用古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以民本思想为核心价值的儒家的"德治"思想,表现出它极大的进步性和人民性。虽然民本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但它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首当确立起人民当家做主的神圣观念,并以之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具本质意义的特征和要求。要使人民真正成为社会政治生

儒家经典语录

儒家经典语录(1) 道德篇: 1、德者事业之基。《菜根潭》 道德是事业的基础。 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坤》 做好事的家庭必给后代流下幸福,贯做恶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祸殃。 3、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相伴 4、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尚书.周官》 讲道德,心安理得;做坏事,心劳日拙。 5、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尚书.周官》 财富可以修饰房子,道德可以滋润人身,使人心宽体胖。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尊敬我的长辈,继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我的子女,继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子女。 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爱别人的人,别人永远爱他;尊重别人的人,别人永远尊重他。

8、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礼,这就是仁。 9、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先顾礼义后求利益才算光荣,先求利益而不顾礼义便是耻辱。 10、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别人对我有恩德,不应该忘怀;我对别人有恩德,不应该不忘怀。 11、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上》 对自己喜欢的人要看到他的缺点,对自己憎恶的人要看到他的优点。 1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与朋友相交往,说话要守信用。 13、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君子以文章来交朋友,以朋友的帮助来培养自己的仁德。 修养篇: 1、为世忧乐者,君子之志也;不为世忧乐者,小人之志也. 《申鉴〃杂言上》

谈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与德育教育

谈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与中职生德育教育 惠州工业科技学校李万山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从古到今,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的优秀品德,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学校德育教育发展的深厚基础。儒学思想对中华民族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如果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去旧赋新,其合理性对当今中职生实现传统文化在德育方面的价值有着积极的意义。 儒家“五常”为仁、义、礼、智、信。“仁”即仁慈、善良。“义”即正义,正直。“礼”即礼仪、礼节。“智”即智慧、才智。“信”即诚信、信用。 一、传统儒家思想对现阶段中职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1、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生存发展,除了物质因素以外,更主要的是因为它有着精神、价值、道德修养的追求。儒家思想是教育人如何做人:明礼诚信,守德为人。在儒家经典中,对做人的标准,成才的途径,修身的方法,都有全面、精辟的论述,对学生的一言一行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2、进一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 现在中职生多为90后的学生,他们生活的年代处于社会的进步、大众传媒迅速发展的时代,中职学生个性鲜明,视野开阔,有自己独特的鲜明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他们受各种思潮的冲击,其道

德观念日趋模糊,容易与学校倡导的文明道德、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观念相冲突。这时,加强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中职生思想道德淡泊、责任缺失得不到有效控制,将是教育的失败。 3.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由于网络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生通过上网、QQ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但现阶段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仍是主要是教师讲授为主,重视的是知识的教学与灌输,使得学生在知行关系上,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在实际生活中,不知道如何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而儒家思想经过去伪存真后,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和生活,儒家思想主要要求知行统一,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依靠道德实践来检验、证实道德认识的真假与深浅。知行合一,才能使职高德育课教学成效明显。 二、加强中职生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教育的举措 1、“仁”——爱国主义,融洽和谐 仁者,亲也。本意是“博爱”,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爱祖国,爱他人,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能做到融洽和谐,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现阶段,道德冷漠现象频繁产生,人际情感的疏远,中职生依赖于网络,沉湎于网络而不能自拔,个体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他人、社会接触的机会,以至于对他人与社会漠不关心。在他们身上不同程度存在着国家意识感不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减退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对现代的意义

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构建具有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和力行意识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之为“显学”。汉以后,儒学取得“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文化构成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要构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总体的把握。 一、和谐意识与和平发展 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两层意思。关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天人合一”。孔子主张寓天道于人道之中,要在人道的统一性中见出天道的统一性。因此,他既讲“天知人”,把天拟人化、道德化;又讲“人知天”,强调人在天命面前不是被动的。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中庸”也称“中和”、“中行”、“中道”,都是同样的意思,即“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所谓“和而不同”,说的是对一件事情有否有可,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这是合乎辩证法的和同观的。所谓“过犹不及”,说的是凡事都有一个界限和尺度,达不到或超过这个界限和尺度都不可取。“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的实质乃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度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当今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和平与发展既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也离不开人际关系的和谐。小至家庭,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都是同样的道理。可以想象,如果片面照搬西方的“戡天”思想而对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其结果只会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并最终招致大自然的惩罚和报复。

第三讲《论语》、《孟子》与儒学

三《孔子》《孟子》和儒学 一、孔子的儒学思想 孔丘(公元前551~前479)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字仲尼,世人尊称孔子。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作为一个思想家,对我国文化思想的贡献,首先是他以毕生的精力,整理了西周文献,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它们是我国最有影响的古代文献。也是儒家最推崇的经典教材。其次是他创立了“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六艺为法”的儒家学派。 作为一个教育家,他主张“有教无类”,他提倡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一)孔子的哲学思想: 仁的学说:“仁”的学说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很多,《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对“仁”的许多解释中,既有一些具有进步意识的新思想、新观念,也有维护奴隶制的旧思想、旧观念。主张:“仁者爱人”。目的:为缓和阶级矛盾,调整统治政策,防止变革与革命,维持奴隶主统治,但由于阶级对立的存在,这实际是做不到的。进步性:在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提出爱人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对劳动者的重视,有进步意义,顺应了劳动者身份变化的事实。 礼的学说:含义:克己复礼。孔子的保守思想表现在他主张维护周礼。主张:克己是严格用周礼,克制私欲,约束自己行动;复礼是恢复礼治,而复礼的途径是正名,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正名除依靠政治刑法之外,还必须用道德礼教治理人民。“主张贵贱有序、维护等级制度等方面。孔子在政治上有保守的一面,但并不是顽固派,他认为历史是不断变化的,旧的制度也可以“损益”改动。他十不满于当时的“礼崩乐坏”,对违反周礼的行为和改革旧制度的举措,多持反对态度,明确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他认为“天命不可违”,“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所以他“五十知天命”,主张“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目的:是维护和恢复西周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维护周天子的统一天下的地位信天命,反对鬼神。 (二)孔子的政治思想: 德政学说:含义:以德治民。主张:苛政猛于虎,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等政治主张,都是建立在“爱人”思想基础上。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 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的状况,扩大了教育的范围,有教无类,扩大了知识的传播面,推动了学术下移;主张学而优则仕,把教育作为维护奴隶制的手段,轻视劳动人民,对后世产生不良影响;大半生从事教育事业,在教育教学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一些有益的理论和主张,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应该加以批判地继承。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应以孔子教育思想中的“有教无类”为讲授重点。孔子办学“有教无类”,不问出身,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扩大了教育的范围,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 二、孟子的儒学思想 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支,即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在战国时期,儒家除和其他学派论战外,他们内部的各派间也相互论争。孟氏之儒的代表人物是孟轲。孟轲(公元前371年~前289年),战国时邹(山东邹县)人。他曾受业于子思(孔子嫡孙)的门人。孟子的学生整理记载他的言论,编成《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有“亚圣”之称。孟子提出“仁

浅谈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制的影响

作为治理国家的两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德治与法治在不同的角度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在中国法制史上,无论是“引礼入法,礼法结合”还是“家庭本位,伦理法制”,无 不渗透着儒家思想的精髓。然而,与此同时,以“三纲五常”为主体的封建等级思想 观念也长期束缚着人们的头脑。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要想有彻底的改变,就必 须要打破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封建等级制度。作为规范社会,维护其稳定的重要保障, 法制更应如此。 关键词:法治德治专制法制儒家思想封建等级制度 一.法治与德治 1.法治 一个国家的稳定与安定,一定要有秩序规范。法律对人们行为起到了硬性约束的作用。一方面它保护了公民的正当合法权利,另一方面它有要求了公民履行其法定的义务, 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当然,法律也不是孤立地、凭意想而产生的。它总是随着新的危 机社会和他人的行为的产生而制定新的法律或法律条文。当人们违反法律时,便构成 了犯罪或违法社会就要依据相关法律加以惩处。纯粹的法制就是这样来解决相关问题的。因此,法律总是永存的、发展的。即“他律”。 然而,在君主专制的古代中国,法家所认可的法律并不是为了保护人民权利而制定的 法律,而是所谓的“帝王工具”,是一种辅助君主治国,帮助其约束臣民,归顺教化 的工具而已。“君主”们集立法、司法、行政与一身,而其本身并不受法律的约束, 他们的意志可以说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法律渊源。至于“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之类 的宣言,只不过当当口号喊几句罢了。 2.德治 单有法律的硬性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在社会生活中,对人们行为的评判,除了法与非 法之外,还有是非、善恶、美丑、高下之分。这个社会究竟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这 些自然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或主要不是依靠法律,而是依靠道德的准绳,因为“道德 是人们关于善恶、是非、正义与否等等的观点、原则和规范。”即“自律”。 在中国文明模式中,“仁”与“礼”构成了儒家思想的核心部分。“修齐治平”的思 想要求统治者通过“修身”而“齐家”而“治国”而“平天下”,由品格高尚的统治 者来实现圣人统治。 古代中国的儒家主张“天下惟有德者居之”,而并不是让那些神的带言人来统御天下。虽然统治者会把自己神化来巩固自己的位置,但是人民心中明白的是他也是人,注重 的是他的德。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内容提要】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以民为本、 仁者爱人、 为政以德等思想对当今"以德治国"有着重大的意义;其天人合一、和而 不同、以义制利等思想契合当今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可持续与和 谐发展。 【关键词】儒家思想 现实意义 以德治国 可持续发展 儒家思想自孔子创立以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 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 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 一、儒家思想与当今的"以德治国" 中国自远古三代就有"以德治世"的思想传统。孔子继周公之后,第 一次明确提出了"德政"的思想,首开儒家德治主义之先河。强调道德在 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把道德视为治国安邦、协调人际关系、提 高个人道德素养和境界的根基和出发点。后经孟子、荀子的系统发挥, 《大学》 、 《中庸》 的理论升华, 形成了一套严密完整系统的治国方略, 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后世儒家,无论是董仲 舒的宇宙论,还是宋明理学的本体论,都只是在理论层面上论证为政以 德的重要性、必然性而已。

在当今社会,古代德治主义思想虽不能直接作为治国之道为我所用, 但其思想精髓及合理内核仍具有显著的价值意义, 并为当今实施以德治 国方略提供必要的思想资源。 (一)以民为本 "以民为本"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基础 。所谓"民本"就是认识到人民、 民众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如果统治者背离了民心, 得不到民众的拥护, 国家政权就不能巩固,甚至会被人民群众用武力推翻的。 孟子的"仁政 "理论就是以民本为基础的,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在 孟子看来,人民是宝贵的,不能忽视人民的利益和疾苦。荀子引用古语 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以民本思想 为核心价值的儒家的"德治"思想,表现出它极大的进步性和人民性。虽 然民本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但它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首当确立起人民当家做主的神圣观念, 并以之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具本质意义的特征和要求。 要使人民真 正成为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主人和核心, 人民支配权力而非权力支配甚至 主宰人民。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则须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之 心处理一切党务和政务,将使人民当家做主作为其执政的实质,积极组 织和领导人民行使权力, 使人民群众逐渐掌握自己管理自己和管理国家 事务的能力,实现权力体制的民主化。 同时,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要真 正获得人心即赢得民众由衷地支持和拥护, 就必须时刻把民众的冷暖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