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齐泽克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齐泽克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齐泽克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

界限、对抗、行动:齐泽克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

周嘉欣(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 210093)

摘要:斯拉沃热·齐泽克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激进思想家之一。面对全球资本主义的发展,他将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意识形态—政治分析,并将其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商品拜物教的批判和以谢林、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历史性的产物有其自身的界限,即由资本主义本身产生出阻止其无限再生产的对抗,今天这一对抗表现为四种基本形式:生态学危机、新的隔离和贫民窟、知识“私有财产”和现代科学的社会伦理问题。在这四种对抗中,基于“理性的私人运用”所产生的被排斥者和被包容者的对抗尤为关键,这就要求一种与行动紧密相关的新“无产阶级立场”。界限、对抗、行动内在链接于齐泽克的概念框架中,这种对资本主义的独特批判标志着当今西方左派文化政治学的精神分析转向。齐泽克在宁期间第一次系统阐述了自己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其理论意义不亚于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

关键词:齐泽克;资本主义;界限;对抗;行动

诚如欧内斯特·拉克劳(Ernesto Laclau)所言,在以斯拉沃热·齐泽克为代表的斯洛文尼亚语系的拉康学派那里,拉康的理论主要被用于哲学性和政治性的反省之中。(注: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第4页。)在意识形态—政治领域,齐泽克对拉康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最突出的特征便是将其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以谢林、黑格尔为代表的古典哲学勾连起来,发展出一种独特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可以说,正是齐泽克的这一挪用集中展现了拉康哲学的批判性内核并为其带来了更为广泛的学术影响,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政治领域的批判则可以看作是其理论的落脚点——齐泽克的首次中国之行便为这

一判断提供了一个恰当的注脚。

应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和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

的邀请,齐泽克于2007年6月6日抵达南京,开始了他为期12天的中国之行。在宁期间,除参加“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文化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Lacan’s Psychoanalytical Theory)并做大会发言外,还专门为南京大学师生做了题为“资本主义的界限”(Limits of Capitalism)、“意识形态的家族相似性”(The Family Similarity of Ideology)和“作为意识形态范畴的教养”(Politeness as an Ideological Category)三场学术报告。其中,“资本主义的界限”是齐泽克为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马克思论坛”特意准备的,并且在与南大学者的日常交流中还多次涉及“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这一问题,足见当代资本主义批判在齐泽克整体理论中的基础性地位。作为对拉康精神分析学说的运用,齐泽克的分析主要从意识形态—政治领域展开,提供了一种当代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革命可能性的激进理解。概而言之,资本主义并非永恒之物,有其历史的形成和界限;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必然造成社会内部的对抗性结构,这是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使然;面对当代世界,齐泽克坚持自己的左派激进立场,并强调反抗全球资本主义的“行动”。

就如何看待资本主义而言,思想史上存在诸多争论。归根结底,这些争论都是围

绕一个根本的问题展开:资本主义是不是一种“天然的”永恒之物,与之相关的另一面便是资本主义是否可以被超越。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认为“资产阶级生产关系……是不受时间影响的自然规律,是应当永远支配社会的永恒规律”;(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51页。)在这一点上,马克思坚决同所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卫道士们划清了界限,并且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揭示了超越资本主义的客观可能性。然而今天的社会现实是,大多数人都成了信仰“历史终结论”的“福山主义者”,并且自由—民主的资本主义被当作最好的可能的社会形态而接受下来,人们所能做的就是使其变得更加公正和宽容。针对这种资本全球化背景下的意识形态—政治现状,齐泽克提出:今天唯一正确的问题就是,我们是否应该认可资本主义的这种“自然化”,或者今天的全球资本主义自身是否包含那些足够强大的、将会阻止它无限制再生产的对抗。这表明,尽管当代资本主义较之维多利亚时代已经发生了许多巨大的变化,齐泽克在该问题上仍然坚持一种历史性的批判态度,按照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资本主义并非什么永恒之物,它的出现当然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过去便已存在,也将永远存在下去”。换言之,在齐泽克看来,资本主义是存在自身界限的,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所带来的对抗将从内部摧毁它自身。同时,这也意味着资本主义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在分析齐泽克所提出的四种对抗形式之前,为了更好地说明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需要事先对齐泽克所理解的“历史性”做一个说明。

自结构主义兴起之后,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历史,特别是有关结构与历史之间内在关系的反思,便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受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并且借助于对黑格尔“具体普遍性”的理解,齐泽克在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中表达了自己“彻底的历史性”的观点。在他看来,康德的形式主义和激进的历史主义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关于历史偶然性的真正激进的主张必须包含历史变迁自身领域和作为其(不)可能性条件的创伤性“非历史内核”之间的辩证张力。也就是说,历史主义研究的是同一(不)可能性的基础领域内进行的无休止的替代游戏,而彻底的历史性则是使这种不同结构原则成为论题。(注:齐泽克:《偶然性、霸权和普遍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12-113页。)具体到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性分析中,齐泽克也是从这种彻底的历史性出发,运用精神分析理论的相关范畴,首先针对今天的左派面对全球资本主义霸权及自由民主制度的不同回应方式,进行了评述。他认为这些政治学意义上的不同的否定性模式遵循了精神分析中拒斥创伤性真实的不同方式,都依赖于最小限度的“非历史的”形式的框架来定义理论地平,因而并不能真正提供一种对资本主义的彻底批判。什么是自己的真实立场,这是今天左派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对资本主义进行彻底的历史性批判,是齐泽克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进一步说,就是那些阻止全球资本主义再生产自身的对抗,这些对抗是由资本主义自身所产生的,是对其创伤性“非历史”内核的揭示,也就是资本主义的边界所在。在这里,齐泽克精妙地挪用了拉康对传统个人主体之不可能性的证明,并将其与黑格尔的逻辑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历史性批判结合起来。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具体的普遍性”,在创造和完成自身的部分(the Included)之同时也产生了自己的对立面,即排斥的部分(the Excluded)。如同主体的形成本身便表征着一种不可能性一样,这种植根于资本主义逻辑之内的冲突与对抗将动摇资本主义的结构原则,而不是仅仅在同一形式框架内进行偶然性的替代游戏,因此这种对抗将提供一种对资本主义的彻底的历史性批判。然而,齐泽克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并不仅仅局限于一种理论逻辑上的思辨,而是在一种更加“行动化”的意义上将自己的理论思考融入到对现实社会政治形势的分析之中。以之为基础,齐泽克讨论了作为资本主义界限的四种对抗形式:

第一种与生态学直接相关,在齐泽克看来,尽管资本主义所具有的无限适应性,

在严重的生态灾难或危机情况下,很容易将生态学转变为一种投资和竞争的新领域,但在这里,危机的特定本质在根本上妨碍了一种市场的解决途径。这是因为:随着历史的发展,今天隐约出现了一种前所未闻的可能性,主体干涉将直接干预历史实体,并将灾难性地扰乱历史实体的运转。换言之,在人类历史上,单个的社会—政治主体的行为第一次可以有效地改变、甚至是打断全球的历史进程;相应地,“理性的狡计”不再被信赖,因为历史理性自我运转的代价太高了。这里的问题在于,大他者在“第二自然”及最低限度的“物化”社会体制的伪装下继续发挥作用,这种社会体制被认为是一种自在之物,资本主义中的个人都无须承担责任,所有人都陷入到竞争、盈利、保持资本的流通运动的客观欲望之中。长久以来,人类不必担心自身的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然而,人们并不能确定今天我们是否已经接近这个临界点,因为它只有到了已经很晚的时候才能被清楚地意识到。这使我们面临当代“选择社会”最彻底的僵局:我们发现自己总是处在不得不决定那些在根本上影响我们生活的事务的位置上,然而缺乏恰当的知识基础,同时,问题还在于我们总是被迫在我们还不具有那种能够使选择成为一种合格的选择的知识的情况下作出选择。

通过齐泽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尽管在第一种对抗中直接涉及的是生态学问题,但在一个更深的层面上,这种对抗根源于资本主义市场所导致的个体之自发盲目性,尽管这是一个长期以来一直被不断讨论的问题,但齐泽克还是为其注入了新的理论分析资源:一方面,针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他深刻地指认出主体和实体之间的关系表现出的新特征,即黑格尔的“实体主体化”在今天反讽地成为现实;另一方面,也更加重要的是,齐泽克认为资本主义中的个人并非不知道个人的自发所带来的生态危机,但恰恰是资本主义这个“大他者”本身使得生活在其中的个体似乎是在进行选择,但却没有选择;也就是说,这种以生态危机表现出来的对抗形式是资本主义自身内在矛盾的表现,是在同一形式框架内注定无法克服的界限所在。

第二种对抗表现为种族隔离、新的“柏林墙”和贫民窟的新形式。齐泽克认为,如果说苏东剧变宣告了自由民主在原则上已经获得了胜利,那么“911事件”则是一个新时代即将到来的主要标志。全球到处正在筑起新的“柏林墙”,被隔断的是诸如“发展”、“现代化”和“世界市场”这些口号的真实“症候”:贫民窟居民。他们正生活在部分地超出法律的条件下,生活在自我组织的最低限度的需求之中。这些人口是由被边缘化的劳动者、剩余的公务员和农民构成,并以多种方式被整合进全球经济之中。贫民窟居民的许多特征都符合有关无产阶级革命主体的旧式马克思主义规定性:他们在双重意义上是自由的,甚至比古典的无产阶级更自由;他们被“抛”到这样一种情境之中,不得不以某种形式集结在一起,同时丧失了传统生活方式。此外,不同于依赖经济“剥削”的传统规定,贫民窟居民这一定义的特征是社会—政治的,问题在于他们能否被归整到市民社会的合法空间内。此外,尽管今天的社会经常被描述为被完全控制的社会,但贫民窟却是在国家边界内的这样一种区域,在其中国家的控制至少是部分地被消解,在国家官方领土中作为空白而出现。由此,齐泽克认为创造这样一种被称为解放的领域、得到更加确切定义和描述的社会空间的时刻已经到来,资本主义的控制在这一空间中将被终止。

正如齐泽克自己所言,这并非一种偶然的不幸事件,而是全球资本主义内在逻辑的必然产物。种族隔离、新的“柏林墙”和贫民窟正是资本主义内部包容/排斥对抗性逻辑的集中表现,这些被排斥的贫民窟居民是全球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剩余物,但却是必要的剩余,一方面是作为无法进入市民社会的市场竞争之失败者,另一方面又是资本逻辑自我增殖的外围后备力量。这种对抗同样是资本主义自身矛盾的表现,也是超越资本主义的现实政治可能性所在。这里需要我们注意的是,齐泽克对贫民窟居民同传统

无产阶级的分析在某种程度上也昭示着其理论分析范式同经典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差别:齐泽克的分析主要集中在意识形态—政治领域,运用精神分析的成果分析资本主义自身作为不可能性的包容/排斥矛盾,相应的,革命可能性的经济过程分析则不在其视野之内。

第三种是那种被称为“知识产权”的私有财产所带来的对抗。依齐泽克的看法,新(数字化)工业的核心矛盾就在于怎样维持(私有)财产的形式,然而在私有财产的范围内所奉行的只是追求利润的逻辑。生物遗传学、新的国际贸易协定等所表现出来的现象都是把财产概念引入到显著的辩证矛盾之中,特别是随着生物基因公司对基因的垄断,我们将会发现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基因竟然已经被他人获得和占有。齐泽克还举比尔·盖茨的例子说明,整个“新经济”都是建立在把知识看作为有形财产这种极端的观点之上的,从本质上说,这是私有财产对公共领域的新一轮“圈占”。在这里,齐泽克的分析直接指向了资本主义得以确立的基础,即私有财产概念;并在两个相互关联的方向上拓展了对私有财产的理解:首先,同当代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在“知识经济”中表现出来的特征直接相关,私有财产的概念被运用到以“知识产权”为代表的全新领域;其次,这一运用在更深的层面上与“私有”这一概念的理解相关,按照齐泽克的话说,就是康德意义上“对理性的私人运用”。实际上,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了回应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理论挑战,西方左派思潮除了在现象层面上进行直接批判外,还在更深的理论层面上反思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根基,受精神分析理论影响的齐泽克便可以看作是这种努力的代表之一。

第四种对抗涉及新技术科学(特别是生物遗传学)发展的社会伦理意义。齐泽克指出,生物遗传学中科学突破的主要成果是自然的终结,一旦自然界构造的规则被掌握,那么自然有机体则被转变为易于操控的物体,人的灵魂也被还原为一种技术操控的对象。在这里,所丧失的不仅仅是人类,同样还有自然本身。具体说来,标志着人类主要特征的某种开放性将被取消,技术科学的发展将以某种特定方式影响我们作为人的存在,这是因为:人类作为人类的存在决不能依赖于某种实体规定,如果我们在原则上把自己经验为可操纵的,我们就此自愿放弃了全面展现自身潜力的可能。如果用有意义的宇宙是什么这样一个传统观念来衡量的话,技术自我操控的将来仅仅是作为“被剥夺的意义”而出现的。但是,今天关于生物遗传学伦理后果的讨论是虚假的,其虚假之处就在于它迅速地转变为缺乏内在关联的技术学—伦理学、环境学—伦理学等等,这就完全丧失了伦理学本身的意义。在这里,齐泽克认为问题并不在于普遍的伦理学消融在特殊的论题之中,而恰恰相反,具体科学的发展直接面对并挑战旧有的人本主义价值;今天,摆在我们眼前的是:要么选择后现代典型的犬儒主义立场,要么敢于作出“否定性的延迟”,即我们要勇于承担现代性科学的全部后果。

在这一分析中,齐泽克对人性的理解也得以清晰地展现出来:人类本身依赖于某种“人性”概念,它们仅仅作为赋予我们的、为我们继承下来,依赖于我们天生就具有的或是被抛给我们的那种无法穿透的复杂性。因此,仅就存在无法渗透的非人自然而言,才存在着人。然而,由资本主义发展所导致的科学与伦理之间拜物教式的分裂却妨碍我们去面对真实的问题,即新技术科学发展是怎样迫使我们改变和重新创造自由、自主和伦理责任这些概念的。由此,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得以通过新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折射出来,正是这一点与齐泽克的犬儒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直接相关。在分析中,齐泽克鲜明地表达了自己激进的左派立场,反对那种为了保留自主性的外观而装作不知道的态度,强调“行动”在资本主义批判中的重要性。

生态学危机、新的隔离和贫民窟、“知识产权”和新技术科学的社会伦理意义是当代资本主义面临的四种对抗形式。在齐泽克看来,将被排斥者与被包容者区别开来的

裂隙同其他三种对抗之间存在着质性的差别。其他三种对抗清楚地指认了作为我们社会存在的共有物的三个领域,它的私有化是一种暴力行为,如有必要也应当以暴力的方式予以抵制。所有这些斗争的共同点就是对破坏性潜力的清醒意识,即任由圈占这些公有物的资本主义逻辑自由运转下去将会导致人类的自我毁灭。齐泽克进一步指出,这些斗争的答案不是要用国家来限制市场和私人所有制,因为国家领域本身,也是康德意义上“私人的”;唯有联系到那些居于国家领土之空白处的被排斥者,才使真正的普遍性成为可能,因为被排斥者作为“没有角色的角色”,直接代表着普遍性。因此,在上述四组对抗中,被包容者和被排斥者之间的对抗是最为关键的,也是其他对抗的参照点;离开了这一点,其他一切都将失去自身的颠覆性锋芒,如生态学成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知识产权成了“复杂的法律挑战”,生物遗传学则成了“伦理”问题。总之,被包容者同被排斥者之间的对抗作为资本主义所产生的诸对抗形式中的关键所在,是由全球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所导致的,同其他对抗一起规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界限。同时,其理论地位也是同齐泽克本人的激进立场结合在一起的,正是由于被排斥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代表了真正的普遍性,所以要反对作为资本主义根本性问题的“理性的私人运用”,就必须坚持一种“无角色的角色”(part of no part)的立场,即面对当代资本主义所需要的无产阶级(Proletarian)立场——这种激进的立场同齐泽克对“行动”(act)的推崇是内在一致的。

作为一种彻底的历史性批判,齐泽克所分析的四种对抗形式,特别是其中关键性的被包容者和被排斥者之间的对抗将资本主义的界限清晰地表示出来。正如齐泽克对康德的形式主义和激进的历史主义的指责一样,这些对抗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外在“实体性”存在,而是本身就包含着历史主体的“行动”因素。行动打破了现存的象征性惯例,它们并没有停留在可以接受的可能性的范围之内,而是积极探索并发展这些可能性;行动也并非只是与象征秩序对立的东西,二者以一种构成性的方式纠缠在一起。(注:巴特勒:《齐泽克宝典》,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89-90页。)换句话说,在齐泽克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框架中,受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对传统个人主体的证伪性分析影响,对抗性是资本主义内在逻辑的必然产物,而这种对抗是同行动内在地结合在一起的,甚至可以说,行动是对抗得以确立的条件。用齐泽克自己的话说,就是行动实现了那些在给定的象征世界中似乎“不可能”的东西,然而它改变了它的条件,从而回溯性地创造他自己的可能性的条件。(注:巴特勒:《齐泽克宝典》,第89页。)在齐泽克自己看来,对“行动”的理解是他不同于作为“拒斥创伤性真实的不同方式”的其他左派理论的根本差别,也是今天左派面对全球资本主义的发展所应选择的真实立场,这也是他为什么会批评拉克劳、回到列宁(to repeat Lenin)的根本原因所在。可以说,“行动”概念在齐泽克的理论框架、特别是在资本主义批判逻辑中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界限、对抗连同行动一起,构成了齐泽克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关键性内核,形成了一种具有内在批判张力的分析框架。虽然他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集中于意识形态—政治领域内,但其理论方法除了显性层面上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商品拜物教的分析外,最主要的便是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黑格尔逻辑框架中内在的“否定性”维度:拉康对主体之不可能性的分析无疑是齐泽克意识形态—政治批判的重要理论资源,资本主义的界限、基本对抗和激进行动都深植于这一理论母体之中,并且相互间可以得到参照性的说明;对黑格尔的独特运用与解释,也可以看作是齐泽克分析资本主义的理论支撑,特别是借助谢林对康德的批判,他发展出一种与传统黑格尔理解不同的观点——较之以往研究过多地强调黑格尔观念论的唯心主义大全,齐泽克更加关注黑格尔对“具体普遍性”的结构分析,特别是“否定之否定”在历史性批判中的地位和作用。由此,齐泽克所强

调的资本主义的彻底历史性批判、全球资本主义内在逻辑所造成的基本对抗和超越近代哲学事实与价值二元对立的激进批判性行动也以一种内在链接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其中无产阶级的立场及与之相关的激进的革命姿态是齐泽克所着力强调的。

正是这种激进的批判立场和特殊的理论资源,为齐泽克赢得了极高的学术声誉,并使之成为当代西方学界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反过来说,齐泽克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在一个更深的层面上反映了当代左派思潮继“文化转向”(葛兰西转向)之后的又一新动向,即左派文化政治学的精神分析转向。将精神分析学说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并非新近出现的理论现象,但较之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框架内的人本主义诉求,齐泽克在理论上独具匠心地以拉康作为突破口,在后现代理论氛围中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批判出发把全球资本主义作为批判的焦点。在齐泽克那里,一方面,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现象的批判在以拉康精神分析为依托的政治意识形态批判中获得了“新生”;另一方面,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中对主体的结构性分析也因同马克思资本主义逻辑剖析进行“嫁接”而具有了激进的现实指向。但我们并不能就此认为这种理论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替代:面对资本主义,马克思从生产方式出发运用剩余价值概念进行了科学的剖析,而齐泽克则挪用精神分析中的相关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剩余快感概念作为其政治—意识形态批判的出发点;尽管后者可以看作是西方左派文化批判逻辑的延伸,但它本身也反映了这一理论所面临的窘境。在这一点上齐泽克本人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在同南京大学师生的座谈中一再表示:“在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应该如何看待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所作的分析,这仍是困扰今天批判理论家的一个核心问题。”换言之,尽管齐泽克已经从界限、对抗和行动入手展示了一种针对全球资本主义的激进姿态,但是面对由马克思所提出的根本理论问题,他对于自己的理论并不满足。

正如“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文化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所公认的那样,正是基于齐泽克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性分析所作出的理论贡献,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在西方学界正产生着越来越重大的影响,不仅在心理学,而且在语言学、哲学、文化研究等诸多学科领域之中都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话题。然而颇有意味的是,对当代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理解和批判的正面系统阐述却是在齐泽克教授首次访华之时方得以问世。对此,南京大学张一兵教授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认为:“齐泽克在南京所做的题为《资本主义的界限》的报告,其理论意义堪比1992年德里达的著名文章《马克思的幽灵》,就对资本主义本身所做的批判性剖析而言,齐泽克的分析要更加深刻,在理论逻辑上也更值得我们关注。”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作业 从一则环境污染案例看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作业从一则环境污染案例看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 1.案例简介 2015年6月的中央电视台上有一则新闻非常让人惋惜,让我感到协调好环境 保护和经济发展刻不容缓。长江南岸一个小镇的土地一直都很肥沃,并且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着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可奇怪的是最近几年,这个镇的很多农民却不种地了,镇里数千亩农田全都变成了荒地。从新闻里可以看到大片土地被撂荒搁置,杂草丛生。引起土地被遗弃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上游的工业园大量排放污水,导致村民们用来灌溉的河流遭到严重污染,以至于无法用于灌溉。往年一直清澈的灌溉水现在已经呈暗红色或者黑色,水面漂着大量泡沫,并散发出一股难闻的气味。村民们因为无法耕地,只能去找村企业讨个说法。遗憾的是,村民们得到的答复竟然是从未往河里排放,并号称河中都是地表水,以此来推卸责任。通过调查,确实发现企业为了通过环保部门的检查,是在排污沟的侧边用土堆了堤坝,防止污水流入河流。如果按照这个说法,那河流究竟是怎么样被污染了呢?更进一步的蹲守调查终于发现,原来是工业园的管委会偷偷让人定期把土堤坝挖开,直接将污水排放入河流,这样就可以减少污水处理的费用,并且还能躲避责任。经过取样检验,发现河流水中已经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并通过河流最终直接进入长江。更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挖开堤坝进行排污的时候,始终无人出面制止,拨打环保举报电话也一直无人接听。就这样,化工企业把周围的良田都变成了无法耕种的荒地。 2.问题阐述 从工业革命开始,人们生活品质有了质的飞跃,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些刺激了人们对提高工业生产效率的狂热追求。然而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很容易被繁华和金钱蒙蔽了双眼。为了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们一味追求效率的提升,产量的增加,就无节制向大自然索取原料,大肆砍伐森林,无限制向大自然排放废气废料,环境恶化的趋势日益加剧,人和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人与自然关系

马克思主义大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 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两手抓”的重要意义。 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发展。事物的发展在不同阶段都会展现出其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即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为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主要矛盾决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解决得好,次要矛盾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得到解决;次要矛盾解决得如何,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即主要矛盾转化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基于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可忽视次要矛盾,统筹兼顾,并且还要注意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转化,不失时机地转移工作重点。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要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做到统筹兼顾,并且还要

注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虽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程度上还可能激化,但已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为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顺利解决创造有利条件。另外,我们在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一系列“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进步。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对于指导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明显的提高,社会经济以较快速度持续发展,社会稳定。我们取得的成绩是主流,是主要的。但是前进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那是支流,是次要的。因此,我们要继续坚定信心、巩固成绩,同时也不忽视支流,防止支流对主流的影响,集中力量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两个文明”一起抓。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其他矛盾均属于次要矛盾。为解决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随着改革开放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性革命性阶级性科学性 唯物论 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形态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是直接关系到党的盛衰性兴亡的大事。 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3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思想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学说 7统一战线理论 8国际关系和外交方针理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根本保证, 是毛泽东一贯倡导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工作方法, 是党的生命线和一切工作的准则。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路线也是各三个的精髓。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为解决国际争端和 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新的途径。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遇到的挑战和考验, 在解决实践中新问题的时候形成的新观点新理论。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 是因为要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必须解决好影响小康社会原定指标完成的…三农?和社会建设滞后等问题。 党的十七大主题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到二0二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 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 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 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 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Chinese Marxism and Contemporary 编号:D002 开课单位:社科部 开课时间:第一学期总学时数:36 学分:2 主讲教师:熊絮茸 【教学目的】 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能力。注重政治性和学术性、思想性和知识性的有机统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开启历史和现实、中国和世界的比较视野,努力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战略思维能力。注重创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主要内容及要求】 导论 导论分析了20 世纪人类社会的成就和问题、进入21 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指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理论内涵以及如何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来分析中国和世界,并系统阐述了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本讲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当代人类社会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2)总体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和主要观点。(3)学习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第一讲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 第一讲分析了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的主要变化,为认识当代人类面临的问题,明确中国的定位提供了基本背景。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基本特征,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面对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世界上各种文明、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中国如何更好地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应对其带来的挑战,形势严峻。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2017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

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第2题 古诗“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化形式说明时间具有()。 A.客观性 B.有限性 C.可知性 D.相对性 答案:D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第3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被称为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关键是()。 A.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哲学的优秀成果 B.发现了唯物主义历史 C.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坚持科学的实践观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4.第4题 实践的主体是()。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5.第5题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可以()。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6.第6题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7.第7题 社会各种矛盾中最基本的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矛盾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大学生

论马克思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论马克思对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影响 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只有大学生有了正确的思想定位才能为祖国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尽其应尽的责任。马克思对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起着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艺术和智慧;是对于客观世界和人生道路的系统反思;是爱智慧以及对智慧的不懈追求;是力求提升人生境界的境界之学。因此,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大学生的指导作用,全面深入了解和挖掘具有普遍价值的理论哲学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对于大学生今后的发展道路和社会潮流的前进方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只有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成才,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后继有人和兴旺发达。作为一个有着良好爱国主义传统的民族,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然而在和平年代,爱国主义不需要我们端起一挺机枪保卫家园,它要求我们热爱并关心政治,有远大而敏锐的政治眼光和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以维护中华民族的地位和复兴。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处于至关重要的指导地位,社会主义建设脱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会失去方向甚至偏离社会主义发展。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是实现祖国一切目标的顶梁柱。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起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对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对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于他们的成长和成才,将会产生长远而巨大的作用。 民族精神是哲学的思想根基和客观内容,而哲学则是民族精神的整体形态的概念,是民族精神的容器。民族精神的发展、提升,会从根本上促进哲学的繁荣和发展;而哲学的繁荣和发展,也会引导和导致民族精神的完善、更新和升华,甚至创造和铸就新的民族精神。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生大学生民族精神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研究生作业)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论文题目: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对现代 炼化企业管理的现实意义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考生姓名:阿不都热合木.托乎提 学号:2011313017 所在院系:化学工程学院 专业年级:化学工程与技术(2011年级) 任课教师:董贵成 完成日期:2011 年 11 月 20日

马克思主义《资本论》再生产理论对现代炼化企业管理的现实意义 阿不都热合木。托乎提董贵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昌平 102249) 摘要:通过学习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资本论》理论其再生产理论,认识《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揭示了社会生产的规律、揭示了市场经济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并提出了《资本论》再生产理论与现代企业管理的结合点。 关键词:《资本论》; 再生产理论; 企业管理;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资本论》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其中再生产理论是《资本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认真学习以《资本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搞好企业管理工作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一、《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的,而且,这三个部分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一整体的基石就是《资本论》。恩格斯指出,“自从世界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阶级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说明。”[1](P79)“科学的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1](P548)因此,无论是唯物史观的建立还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都是建立在马克思《资本论》所阐述的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上的,因此,列宁说,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 [2](P429)恩格斯说,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理论来自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3](P596)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完备而严密的有机整体,那么〈《资本论》无疑是这一有机整体的坚实的基石。离开这一坚实的基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厦就会坍塌;牢牢地站立在这一坚实的基石之上,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列宁曾经说过:“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但他留下了‘资本论’的逻辑。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必要的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同一门科学。”[4](P145)

2017马克思主义作业

作业1 1. ( 单选题) 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本题6.0分)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2. ( 单选题)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本题6.0分)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3. ( 单选题) 一切依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本题6.0分) A、把外因作为事物变化根据的形而上学观点 B、否认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C、右倾机会主义的“唯条件论"观点 D、关于联系条件性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4. ( 单选题)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本题6.0分) A、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5. ( 单选题) 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性质取决于它( )(本题 6.0分) A、是否符合经济基础的要求 B、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是否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 D、是否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 6. ( 单选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本题6.0分)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7. ( 单选题) 马克思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本题6.0分) A、社会总产品的生产问题 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C、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问题 D、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问题 8. ( 单选题) 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发菜,过度放牧,获得一定经济利益,然而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这些人们() 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B、只看到物与物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的联系 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 D、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9. ( 单选题)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反映()的历史观(本题6.0分) A、唯物主义 B、宿命论 C、唯意志论 D、循环论 10. ( 单选题)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种观点是说()(本题6.0分) A、人民群众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B、人民群众不是历史活动的主体 C、人民群众没有杰出人物的创造能力强 D、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11. ( 单选题) 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本题6.0分) A、科学技术 B、劳动对象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差异与融合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差异与融合 信仰,又作仰信。信心瞻仰之意。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由于这些变化对当代青少年的信仰产生了巨大影响。当代青年与以往的青年不同的是:以往青年的信仰往往是一元化的。而当代青年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信仰呈现多元化的发展,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哲学的信仰,对法律的信仰等积极的信仰,还对金钱的信仰,权力的信仰等负面的信仰。一个国家的未来是青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如何树立、改正这些青年的信仰?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首要的任务。 一、造成青少年对于信仰缺失和错误的原因 (一)当代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前景认识模糊,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不重视,对于哲学的概念的不了解。哲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当代青年在复杂的社会中很容易遇到挫折,对于这些困难,往往采取的是一种消极的态度。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一些观点对于当代青年摆脱这些思想的困惑,促进自身的发展有很好的作用。可是当代青年不懂得怎么去运用。比如:马克思哲学中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哲学中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等。而往往去自我逃避和自我放逐,断章取义于一些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天生我材必有用等言论,对于这些言论的信奉,是因为对中国古代哲学的不了解,不能结合中国古代思想家当时语境,只从中选取让自己心里受到安慰的语句,一种掩耳盗铃的做法。 (三)是当代青年对于信仰的不坚定,当信仰和当前利益产生冲突的时候,往往会选择利益。信仰的作用日趋弱化,这种信仰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当代青年的发展,让当代青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扭曲。当年青年由于自身的不成熟,又不能自己树立正确的信仰和价值体系,对于社会上一些消极的信仰和价值体系选择了默认的接受,这样就造成了正确信仰作用力的弱化。可见必须加强对青少年正确的信仰和价值观的树立。 二、对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比 对于青少年应该掌握正确的哲学思想,正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通过认真学习,了解两个哲学体系的正确思想,从而取其精髓,去其糟粕。找到两个哲学体系中的冲突域融合,从而树立起自身的正确的信仰和价值体系。 (一)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观点 1.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哲学也在五千年间得到了发展,其发展历程是[1]: (1)先秦哲学:孔子的仁爱哲学、墨子的兼爱哲学、老子的道生万物哲学思想、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思想、孟子尽性知天的哲学思想、周易哲学、荀子天行有常的哲学思想。 (2)两汉哲学:淮南子的哲学思想、董仲舒神学目的论哲学思想、王充元气自然论哲学思想。 (3)魏晋玄学:王弼贵无论、裴頠崇有论、郭象的独化论、僧肇的不真空论。 (4)隋唐佛学:天台宗三地圆融、法相宗万法为识、华严宗四法界、禅宗自性顿悟。 (5)宋明时期:张载太虚即气、二程天即理、朱熹大成的理学思想、陆九渊心学思想、王守仁致良知。 (6)明清时期:王夫之理依于气、颜元的哲学思想、戴震的哲学思想。 (7)近代哲学: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洪秀全的哲学思想、康有为的哲学思想、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2.在中国哲学的发展中主要产生了一下几个重要观点,这些观点对当代青年有很重要的

马克思原理作业 答案

廊坊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 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年级 成绩 2012年11 月25 日

作业题8 19世纪中期马克思写《资本论》时,当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工资水平,约比德国、俄国等大陆国家的工资高出50%.从那时到现在,经过100多年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工资水平,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试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有关原理,说明资本主义各国工资水平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 解答:: 第一,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工资原理表明:工资的本质是劳动价值,其货币表现是劳动力价格,但表面上工资表现为劳动价值或 价格,这掩饰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第二,劳动力商品的价格是有生产劳动力商品所学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特点在于他可以还原为维 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延续后代所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以及劳 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指出的费用等,劳动力价值的特点在 于: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劳动者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 水平受自然条件,民族特点,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发展等各 方面因素的影响,凡是影响劳动力价值的各种因素都影响工 资水平。 第三,各国工资水平的差距主要是由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各国工人阶级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等因素决定,无产阶级为提高 工资而进行的斗争对整个工资水平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 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工资水平高于经济文化水平 发展较低的国家,因此,资本主义各国的工资水平过去存在

差距现在也存在差距。 第四,当今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之间的工资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有一定的差距,发达国家与次发达国 家差距更大。不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工资水平存在差距主要 是由资本主义工资,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受剥削的程度不 同所决定的,而我们所说的工资只是名义工资,实际工资由 各种因素决定。一、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在资本主义社会, 工资从表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从而,表面上,工 人出卖给资本家的是自己的劳动,工人的劳动也得到了报酬, 但实质却是: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劳动不是商品, 它没有价值或价格,它不能被买卖。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 等价交换,劳动都不可能是商品。劳动力是潜藏在人身上的 劳动能力,劳动力的使用即为劳动。劳动力的存在以健康人 的生存为条件,劳动的实现则必须以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结 合为条件。劳动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具有价 值或使用价值的属性。资本家与工人交换的过程中,工人出 卖的是劳动力,这就等同于商品交换,实现了商品的价值, 工人与资本家交换的是劳动力的价值,交换的是进行生产劳 动的能力。因而,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换 形式,资本主义的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正 如马克思所说的:“工资不是它表面上呈现的那种东西,不是 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隐蔽形式。

完整word版,华中科技大学 博士生公选课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2011年考题及答案

1、中国该如何面对新形势下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的发展正面临急剧变化的、越来越复杂的国内外新形势,到了一个关键点。应对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经济决策者和公司负责人,一定要从全球的角度思考问题。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世界市场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而且这个市场上的国际竞争非常激烈。中国企业不仅要加强在世界上其他市场上的竞争力,而且要加强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诸如探索新的增长方式、改进管理、重视质量、寻求法律保护、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尊重市场机制,等等,就显得非常必要。 第二,在全球市场经济中,要习惯于贸易战。贸易战是正常的,没有贸易战才是不正常的。中国政府要认清欧美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本质和表现形式,面对来自欧美的政治压力,一方面,要从维护中国市场、企业、劳工的根本利益出发,有理、有力地反击不合理的贸易保护主义,增强与欧美贸易斗争的本领(借鉴欧美之间、日美之间处理贸易纠纷问题的经验),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拿起国际法律武器保护中国利益。 第三,进一步促进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保护,有助于改善与欧美的经济贸易关系。最根本的还是要深化改革,解放生产力,增强竞争力。 具体还包括“四个着力”措施。 着力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从贸易方式上看,加工贸易仍然是中国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但是,在充分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同时,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和服务出口,扩大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提高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并增强国内配套能力,才能使中国逐步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关键是做好以下几点:一、吸收外资的重点是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利用外资和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有企业改革重组结合起来;二、对外资的鼓励政策要从普遍优惠制变为差别优惠制。对重点领域采用优惠政策,比如在农业、高新技术领域、老工业基地改造、中西部地区开发等才允许采取外资优惠制,取消一般项目的优惠政策;三、鼓励外商设立服务外包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地区总部等,把高附加值的产业转移到中国来;四、推动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在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方面的合作,引导中国企业参与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网络。五、中央政府加强对外资企业政策的协调,避免各地为争夺外资进行不合理竞争。 着力实施“走出去”战略。“走出去”不仅是扩大内需、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不仅是应对加入WTO的重要措施,也是对外开放进程进一步提升的必然选择。要想使“走出去”战略得到更好的实施,必须进一步完善对外投资的法律法规和服务体系,赋予企业更大的境外经营管理自主权,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着力改革涉外经济体制。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特别是涉外经济体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若不有效解决,将影响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甚至影响到中国未来的国际地位。从我国外贸体制看,现行进出口制度在市场开放程度、政策透明度、贸易管理方式等方面,与WTO规则和中国入世议定书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针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我国在加入WTO前后的一段时期内,加快了进出口管理体制的改革和调整,并相继颁布了《反倾销条例》、《反补贴条例》和《保障措施条例》等新政策法规。然而,实现对外贸易集约、均衡发展,仅对现行进出口制度做局部或临时性的修补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对我国的进出口制度进行全面调整,构建与WTO规则相吻合的新型外贸体制,以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竞争发展的新形势。 从外资政策来看,目前,我国吸引外商投资仍很大程度上依靠各种优惠政策安排。对优惠政策的过度依赖不仅加剧了市场扭曲、拉大了地区差距,而且也对我国加入WTO后与国际规则接轨构成了障碍。因而,应将对外商投资企业普遍适用国民待遇原则作为我国外资政策调整的核心目标,最终使外商投资企业享有与国内企业同样的法律地位,拥有同样的权利,承担同样的义务。为内、外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适应加入WTO后外商投资的新形势,我国外资政策的主旨应由市场准入逐步转向鼓励竞争,提高国内市场的可竞争性,规范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市场行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在线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在线作业_5 交卷时间:2018-03-27 17:13:30 一、单选题 1. (5分) 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上,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逐步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开始于()。 ? A. 19世纪70年代 ? B. 19世纪60年代 ? C. 19世纪末20世纪初 ? D. 19世纪50年代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5.1.1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2. (5分) 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联合起来,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的行为,称之为()。? A. 收购 ? B. 垄断 ? C. 兼并 ? D. 联合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5.1.1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3.

(5分) ? A. 直接参与银行的经营和管理 ? B. 通过购买所属公司全部股票直接掌握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 ? C. 直接参与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 ? D. 通过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层层控制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5.1.1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 4. (5分) ? A. 垄断组织制定的以保证垄断利润的价格 ? B. 垄断组织制定的以保证平均利润的价格 ? C. 按商品生产价格制定的价格 ? D. 按商品价值制定的价格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5.1.1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5. (5分) ? A. 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互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 B. 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 C. 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 金融寡头实现经济上统治的“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 )。 垄断价格是指(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中作业题+201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7年期中作业题 绪论 (一)论述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请阐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和主要的思想来源。 3、马克思主义的特征有哪些? 4、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二)名词解释 1、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论述题 1、请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的基本问题。 2、请简述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和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 4、什么是唯物辩证法? 5、请详述对立统一规律的全部内容。 6、请概述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主要内容。 7、请谈谈人类意识的起源及其本质。 (二)名词解释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物质 3、意识 4、联系 5、矛盾 6、发展 7、两点论和重点论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论述题 3、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与认识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2、所谓“两条认识路线”是什么? 3、请阐述认识的实质及认识的基本规律和过程。 4、请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和谬误的联系与区别。

5、详述真理的检验标准或者方式有哪些? 6、请谈谈实用主义真理观的内容与问题。 7、请分析真理与价值的区别与联系。 (二)名词解释 1、认识 2、实践 3、真理 4、价值 5、反映论 6、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论述题 1、所谓“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什么?它们的主要内容与特征有哪些? 2、请阐述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规律。 3、请阐述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及其矛盾运动规律。 4、能否详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有哪些? 5、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表现有哪些? 7、请分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8、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双刃剑?应该如何对待这种情况呢? 9、请谈谈历史人物及其评价法。 (二)名词解释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社会基本矛盾 3、社会形态 4、人民群众 5、科学技术 6、历史唯物主义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论述题 1、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 2、请论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形成的前提条件与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3、请阐述剩余价值的本质与资本主义的阶级矛盾、经济危机的关系。 4、请简述资本主义政治、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二)名词解释 1、商品经济 2、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3、劳动价值论 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5、剩余价值论 6、货币 7、资本原始积累与资本积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1-3

作业一 第1题(4分)一切唯心主义者都主张(A)。 A、世界是精神的产物 B、世界万物是“感觉的复合” C、上帝创造世界 D、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第2题(4分)社会革命的最深刻根源在于(C)。 A、人口太多而造成贫穷落后 B、国际阶级斗争形势的影响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人民群众的觉悟及其积极性 第3题(4分)客观真理或真理的客观性是指(A)。 A、真理的内容和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B、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主观的 C、真理是人的感觉的复合 D、真理是指客观事物本身 第4题(4分)劳动对象是指(C)。 A、生产资料 B、各种产品 C、引入生产过程中进行加工改造的物质对象 D、各种生产工具 第5题(4分)辩证的否定是(A)。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绝对的否定 C、外力强加给事物的否定 D、对事物主观的任意的否定 第6题(4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是说(A)。 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D、量变在事物发展中是不起作用的 第7题(4分)直接决定上层建筑的是(A)。 A、经济基础 B、阶级斗争状况 C、生产力 D、科学技术 第8题(4分)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它的含义是(D)。 A、对立面双方相互依存的性质 B、对立面双方相互贯通的性质 C、对立面双方相互转化的性质 D、对立面双方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 第9题(4分)唯物史观认为,所谓自由是指(C)。 A、人们摆脱了客观规律的限制

B、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C、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人们可以自主地制造和消灭规律 第10题(4分)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D)。B A、政治原因引起的 B、经济原因引起的 C、精神原因引起的 D、科学技术水平引起的 论述: 第1题(15分)答题要求:对本题目的回答不能低于100字。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既然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它就必然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其身。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是由它的理论本性决定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的思辨体系,它永远面对现实世界,面对实际生活,关注和研究时代的最迫切的问题、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提出新的理论观点。 其次,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派主义体系,它能正确的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常说学说,对它们进行批判地研究,剔除其中错误的观点,吸收其积极合理的内容。 再次,马克思主义不是固步自封的体系,它具有自我批评意识,它能根据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发现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和不完善的地方,把自身提高到与时代和实践的需要更加适应的水平。 事实上,在马克思主义产生160多年来的历史过程中,它的创始人和后继者总是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使其获得新的生命,采取新的形态,从而形成一部内容丰富并持续向前的马克思主义法发展史。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存在于它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 第2题(15分)答题要求:对本题目的回答不能低于100字。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或者简要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理解。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起了主导作用,但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二,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为基础,结合时代特点和本国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体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三者之间相互渗透,互相补充,构成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学说。 第3题(15分)答题要求:对本题目的回答不能低于100字。如何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结合实际说明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一、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概况 众所周知,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三种不同的哲学形态,根据其产生和存在的地域不同,可以分为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根据其学派的不同,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这三种哲学形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尤以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突出。与中国哲学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外来的文化。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相长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二者有着多方面的高度契合。因此,合理地阐释中国哲学及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是不可或缺的内在环节。 二、中国哲学的深刻性思想 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给予了中国传统哲学深刻的改造,使得传统的文化因素、哲学因素都注入了充满活力的有机内容。 首先,在中国哲学中,我们所运用的确立本体观念的方法,对于解决知识形态的形而上学何以是可能的问题,提供了有益资源。中国哲学在建立哲学本体论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是一个直觉与逻辑相统一、知识与境界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掌握了其方法论原则可以适当地防止不可知论、相对主义等的发生。因此,正确地认识确立本体观念的方法和掌握其相应的方法论原则是中国哲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其次,中国哲学中所阐述的人性论思想对当今我们正确认识与把握人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的指向意义。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东西方人,在对人性论思想上的理解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基于人性论预设的差异。 最后,表现为中国哲学对本体论观念的理解,对了解古代的本体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众所周知,中国哲学传统中的本体论思想大致有三大传统占主流地位,分别为:理本论,以理作为本体;气本论,以气作为本体;心本论, 以心作为本体。由此可见,中国哲学的本体论思想实质上是一种心、理、气三位一体的哲学思想。它突显出了中国哲学的本体观念的整体化和系统化的这一特征。这一特质在中国哲学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中国哲学中常常把本体概念视为虚位概念;二是将本体理解为是相互包含、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密不可分的有机统一的不同方面的整体实在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相通之处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是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循序渐进地融入中国哲学的体系中,成为了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武器,拥有了能够指导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真理。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有着相互整合的整合点,有着相融和相通之处。具体表现为: 首先,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中国传统朴素唯物论有相通之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线,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气一元论指出,气是物质世界的本源,是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进一步表明物质的多样性,当然气一元论并不完善,但也为朴素唯物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中国传统知行观的契合之处。认识论是关于认识是如何产生的、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及其方法论等的认识。在中国传统哲学体系中,也同样不间断地传递着以行验知,以行证知的理论传统。可见,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中国古代哲学,认识论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再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国传统朴素辩证法的相融之处。辩证法的思想具有整体性、普遍性、客观性,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一直延续至今为我们所用。中国古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