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值分析和生态用地分类的中国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研究_喻锋

基于能值分析和生态用地分类的中国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研究_喻锋
基于能值分析和生态用地分类的中国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研究_喻锋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问题:1、什么是GEP? GEP简介: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ion ,简称GEP)建立一套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相对应的、能够衡量生态良好的统计与核算体系。通过计算森林、荒漠、湿地等生态系统以及农田、牧场、水产养殖场等人工生态系统的生产总值,来衡量和展示生态系统的状况。 据悉,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简称GEP,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提出,是指国家或地区生态系统的生产和服务总和,是生态系统为人类福祉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经济价值总量,能展现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体现生态系统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功能及计算生态系统现存自然资产的总和。GEP能够直接反映自然生态系统的状况,有利于唤起全社会对生态系统保护、恢复的理解和支持。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资源、环境、生态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中国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球范围内都引起震动。如何找到一个科学的核算体系来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是当务之急。GEP核算的首个项目启动,将有助于检验衡量生态良好核算体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并为下一步与国民经济统计和核算体系接轨,并获得国际社会接受做准备。GEP的提出填补了目前国内外对自然生态资产核算指标的空白。 中国首个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机制于2013年2月25日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实施,以该项目为例,如果沿用GDP核算,亿利集团20年让500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变成了绿洲的总投入达到了100多亿元,但它的产出只有3.2亿元,但是如果用GEP来核算,包括大气调节、土地涵养等多种功能,它的总价值达到了305.91亿元。 2月25日,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亚太森林组织(APFNet)、北京师范大学(BNU)、亿利公益基金会(EF)共同主办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框架体系国际研讨会暨中国首个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项目启动会”在北京科技会堂举行。相关国际组织和国内外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会上,北京大学环境科学院发布了内蒙古库布其沙漠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评估核算报告。结果显示,亿利资源企业用了二十五年时间,在库布其沙漠不毛之地上创造出了305.91亿元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提出,旨在建立一套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相对应的、能够衡量生态良好的统计与核算体系,主要指标是生态供给价值、生态调节价值、生态文化价值和生态支持价值。 呼吸干净空气,享受天蓝地绿成为每个人的热切渴望。用GEP来量化评估生态系统价值和绿色发展,是迫切改善当前生态环境、助推生态文明的一条现实路径。GEP概念的提出,填补了目前国内外对自然生态资产核算指标的空白,并为下一步与国民经济统计和核算体系接轨,并获得国际社会接受做准备。 问题:2、推出GEP的意义有哪些?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简称GEP,是指国家或地区生态系统的生产和服务总和。GEP与GDP虽然只差一个英文字母,但内容却完全不同。简单点说就是,GDP 算的是生产帐,GEP算的是生态帐。 北京日前已经就GEP召开研讨会,并启动了国内首个GEP核算项目,即内蒙古自治区库布其沙漠GEP核算试点项目。这或将点燃了美丽中国风二度炒作热炒。 GEP与GDP一字之差,但内容完全不同。据介绍,生态系统生产总值项目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表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表 https://www.360docs.net/doc/9e17514913.html,/course2/trfl/show.asp?id=341&TypeId=69 一、绪论 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是土壤调查制图的基础,是因地制宜推广农业技术的依据之一,也是国内外土壤科学信息交流的媒介。随着有关学科和土壤科学的进步,土壤分类也在迅速发展。 (一)土壤分类的发展 19世纪俄国土壤发生学派的建立,开始了划时代的近代土壤分类的阶段。经过各国的实践和探索多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苏联地理发生学派、西欧形态发生学派和美国马伯特分类学派三派鼎立的局面.在此基础上,美国农业部组织了1500多位土壤学家,经过长年努力,进行反复的修改验证,于60年代初提出了以诊断层、诊断特性为基础的土壤系统分类。假如说,在此以前,土壤分类多少是定性的话,那么土壤系统分类,无疑在分类定量化方面向前进了一大步。它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至今已有80多个国家以此作为自己的第一或第二分类。 我国土壤分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近代土壤分类是30年代开始的。当时,吸取美国Marbut 土壤分类的经验,结合我国情况,引进了大土类的概念,并建立了2000多个土系。新中国成立后,在学习苏联地理发生分类基础上进行变革。其间还可细分若干时期:第一个时期是结合土地资源综合考察、流域规划和荒地调查等,开始运用发生学观点进行分类,1954年拟订的中国土壤分类,是我国第一个按苏联土壤发生学理论所作的分类,对我国以后土壤分类有重要影响;第二个时期是通过第一次土壤普查和土壤改良实践,对耕地土壤给予前所未有的注意,在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论证二提出了潮土、绵土、绿洲土土类,对耕作上壤的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开展了西藏高原和西沙群岛的考察,提出了一系列的高山土壤和磷质石灰土等土类;第三个时期是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第二次土壤普查、国土整治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土壤分类资料更为丰富,内容更为广泛,基本上涉及了我国实际存在的土壤类型,对耕种土壤的研究更为详尽,同时,我国也开始吸取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某些原则和方法,我国土壤分类向着定量化方向前进。 3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40年来,通过实践,我国土壤分类的基础不断扩大,理论水平不断提高,出现了兴旺的局面。但土壤分类是不断发展的。没有各有关学科的进步,就没有土壤分类的发展;没有前一阶段的基础,就没有后一阶段的前进。我国今天土壤分类的成就是一代又一代土壤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70年代前后,是国际上土壤分类大发展的时代,而我们却停滞了10年。虽然,纵向来看,我们的土壤分类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横向来看,却跟不上土壤分类的前进步伐,主要是在土壤分类定量化方面。这不仅影响了国际交流,也限制了土壤分类在生产上的应用。在此形势下,我们和全国17个大学、研究所一起,研究了国际土壤分类的趋势,博采众长,从我国实际出发,走土壤分类定量化的道路,经历2年的预研究和3年主要土纲的研究,一次又一次地进行修改(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初拟、二稿和三稿草案),这里提出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这在土壤分类研究长河中仅仅是一个微小的进展,但毕竟标志着一个阶段的开始。 (二)土壤分类的特点 作为一个系统都有本身认识论的基础。建国40年来,我们基本上沿用与诊断分类不同的地理发生分类的原则和方法。因此,在介绍土壤系统分类以前有必要就本系统所依据的若干基本认识问题加以阐述。 I.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

中国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标准的研究

一. 保护区类型划分的背景 二. 我国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的原则 三. 中国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标准 四.讨论 五. 结束语 文摘在总结国内外有关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根据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实际状况,提出我国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的基本原则。并据此原则,研究制定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的标准。该标准将中国自然保护区定义和划分为3个类别9个类型,即: 1.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包括森林、草原与草甸、荒漠、内陆湿地和水域、海洋与海岸等5个生态系统类型; 2.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包括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两个类型; 3.自然遗迹类自然保护区,包括地质遗迹和古生物遗迹两个类型。 同时,还对其分类体系结构,自然保护区范畴以及本标准的可行性等有关问题作了详细的阐述和讨论。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国家公园;类型;分类标准。 一. 保护区类型划分的背景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据统计,至1991年,全世界已建各类保护区8490个,面积达774万平方公里,占全球土地面积的5.2%[1]。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得到长足的发展,至1991年底,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达708个,陆地面积达5318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5.5%[2]。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已成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一项重要事业。然而,自然保护区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类型复杂,必须按照一个统一标准,对保护区进行类型划分,以便管理。自1872年建立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以来,保护区的建设已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但保护区的命名一直没有统一。直到1969中在新德里召开的iucn(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第10届大会才接受了“国家公园”的定义。然而由于缺乏严格的使用标准和存在性质差异,该定义并不适用于其他类型的保护区。并且,使用“国家公园”这一术语以后,引起全世界范围内有关保护区概念的更加混乱,进而在1972年召开的第二届国家公园世界大会上采纳了一个建议,要求iucn定义保护区的建立目标,并制定适当的保护区分类标准。iucn的国家公园与保护区委员会为此成立了“标准与术语委员会”,该委员会于1978年完成一份报告,将保护区划分为10个类型。即: 1.科学保护区/严格的自然保护区; 2.国家公园; 3.自然纪念/自然景物地; 4.管理的自然保护区/野生生物禁猎区; 5.保护性陆地(或海洋)景观保护区; 6.资源保护区; 7.自然生物区/人类学保护区; 8.多用途管理区/管理的资源区; 9.生物圈保护区; 10.世界遗产迹地[3,4]。

【CN110232501A】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的核算方法、装置及计算机设备【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381108.2 (22)申请日 2019.05.08 (71)申请人 深圳中大环保科技创新工程中心有 限公司 地址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华强北 街道福强社区深南中路2010号东风大 厦2112 (72)发明人 叶有华 陈晓意 李思怡 张枭  (74)专利代理机构 深圳中细软知识产权代理有 限公司 44528 代理人 阎昱辰 (51)Int.Cl. G06Q 10/06(2012.01) G06Q 50/26(2012.01) (54)发明名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的核算方法、装置及计算机设备(57)摘要本申请涉及一种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的核算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待评估区域对应的生态系统核算对象,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居环境生态系统;获取自然生态系统对应的自然核算指标,获取人居环境生态系统对应的人居核算指标;从数据库中分别获取与自然核算指标对应的自然核算数据、与人居核算指标对应的人居核算数据;根据自然核算数据计算得到自然生态系统对应的自然生产价值,根据人居核算数据计算得到人居环境生态系统对应的人居生产价值;根据自然生产价值和人居生产价值计算得到待评估区域对应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该方法能够全面且准确地计算得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此外,还提出了一种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的核算装置、 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权利要求书3页 说明书17页 附图4页CN 110232501 A 2019.09.13 C N 110232501 A

类标准适用区域的划分

4类标准适用区域的划分 标准来源:GB/T15190-1994《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技术规范》 4类标准适用区域的划分 8.3.1 道路交通干线两侧区域的划分 8.3.1.1 若临街建筑以高于三层楼房以上(含三层)的建筑为主,将第一排建筑物面向道路一侧的区域划为4类标准适用区域。 8.3.1.2 若临街建筑以低于三层楼房建筑(含开阔地)为主,将道路红线外一定距离内的区域划为4类标准适用区域。距离的确定方法如下: 相邻区域为1类标准适用区域,距离为45m±5m; 相邻区域为2类标准适用区域,距离为30m±5m; 相邻区域为3类标准适用区域,距离为20m±5m。 8.3.2 铁路(含轻轨)两侧区域的划分 城市规划确定的铁路(含轻轨)用地范围外一定距离以内的区域划为4类标准适用区域。距离的确定不计相临建筑物的高度,其原则和方法同8.3.1.2。 污染型和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工程分析时的异同点 以火电和水电建设项目为例,简要说明进行污染型和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工程分析时的异同点。 相同点: l、火电项目和水电项目的工程分析中都需要将工程概况情况进行介绍。如火电项目需介绍电站锅炉的吨位数量、汽轮机数量和规模,年发电量情况,以及公用工程和附属工程等项目组成情况;水电项目也需介绍电站装机规模,年发电量情况,项目主体工程,其中包括首部枢纽、引水系统和地下厂房系统。 2、另外,项目需对施工期和运营期的全过程产生的影响情况进行分析。如火电厂施工期的扬尘、噪声、废水、固体废弃物、生态影响,运营期电站锅炉烟气排放情况、设备噪声、废水产生情况、固体废弃物如锅炉炉渣、脱硫石膏等;水电建设项目施工期的占地、绿地减少、生物数量减少、施工人员进出对施工期区域的影响、施工噪声、粉尘,施工期的取土场、弃土场等占地极有可能水土流失等等,运营期水电站产生的废水、噪声、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等等。 3、火电项目和水电项目的工程分析都需对其产生的环境影响采取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措施进行分析。如火电厂施工期各种污染的防治措施,运营期电站锅炉烟气的脱硫除尘措施、废水处理措施、噪声防治措施、固体废弃物防治措施等等;水电项目也需对其施工期的污染防治措施进行分析,运营期产生的废水等污染因素也应进行相应分析。 不同点: 1、火电厂工程分析主要侧重工程本身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性质、排放浓度、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污染物防治措施等,重点主要是分析项目本身对影响水、环境空气和声环境等环境质量的因素;水电站工程分析主要侧重于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项目占地、临时占地、耕地减少量、水库淹没面积、生物损失量、移民数量、生态系统破坏、水

地球上主要生态系统类型

4 地球上主要生态系统类型 4.1 陆地生态系统 全球陆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但陆地生物群落的现存生物量却占了全球的99%以上,可见,陆地生物群落在整个生物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陆地的环境条件非常复杂,从炎热多雨的赤道到冰雪覆盖的极地,从湿润的沿海到干燥的内陆,形成各种各样的适应环境条件的生物群落和陆地生态系统。绿色植物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与一定环境条件相适应的植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决定着生活于其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种类与构成。因此,根据植物群落的特征可以区分出几个次级生态系统,它们在空间的分布主要受到水分条件的制约。 森林生态系统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具有众多的营养级和非常复杂的食物网,是生产量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在适宜的水分条件下,温度的高低决定着生长季节的长短,生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和结构特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速率,以及生物生产量的水平。根据这些特征,可以划分为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和寒带冻原等森林生态系统不同类型。森林生态系统以它巨大的生产量养育着各种各样的消费者和数量巨大的分解者。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分布于赤道两侧南北20°之间,以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和东南业热带地区面积最大。这些地区高温多雨;生产者以常绿的高大乔木为主;种群结构复杂,仅乔木就有4~5个垂直层次;个体数量巨大,每公顷可达50~70个不同树种;林内还有极其丰富的灌木、草本植物、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不明显。食草动物有貘、象、猴、大猩猩和众多的啮齿类动物,食肉动物有虎、豹等,此外,林内还生活着种类和数量上众多的昆虫和鸟类,它们的食物分布在不同的营养级上。热带雨林的净初级生产量约为37.4×109t·a-1,占陆地净初级生产总量的32%。根据初步的估计,大约只有3.8%的净生产量保持在森林中,其余的部分则在食物链中进行着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传递。 草原生态系统一般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如欧亚大陆温带地区、北美中部、南美阿根廷等地,那里年降水量较少(250~450mm),且集中于夏季。生态系统的营养级和食物网相对简单一些。生产者以禾本科草本植物为主,消费者包括大型食草类动物如野牛、野驴、黄羊、野兔,穴居的啮齿类如田鼠、黄鼠、旱獭和食肉动物沙狐鼬和狼。草原生态系统的种类组成和生产量随当地降雨量多少而不同。世界草原的平均净初级生产量为500g·m-2·a-1,在水分不足的温带干旱地区,草原的生产量仅为100~400g·m-2·a-1,而在水分充足的亚热带地区,草地的生产量可高达600~1500g·m-2·a-1,草原生产量最高的是新西兰的常绿草地,约为3200g·m-2·a-1。

中国土壤分类研究综述

中国土壤分类研究综述 摘要:作者通过阅读有关研究“土壤分类”的文献资料,抽取其中适于“综述”的部分章节,整理形成这篇文章。本文整体上先介绍了国内外土壤分类的大致情况,又着重介绍了中国土壤分类的研究历史及土壤的具体类别。最后,又把我国土壤分类研究的主要成果----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展示出来,说明我国科学家所研究的土壤分类水平已达到世界先进。关键字:土壤系统分类,分布特征,主要成果 1前言 土壤者,一切植物所资以生长之基础,而间接地与我人以营养之食物者也。苟大地之上,石质暴露,而无土壤,则地成不毛,生机灭绝,此世界将复不能存在矣[1]。 分类是致力于发现、表征、命名、归类对象,以便理解它的形成要素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分类的目的是鉴别和认识,以及建立一个分类对象的有序体系。分类是所有科学的基本需要,并且必须随知识的增加周期性更新{11}。 土壤分类组织了关于土壤知识,提供科学家之间交流的语言,并为土壤使用者提供技术转移的工具。土壤分类的发展是伴随着土壤科学一起前进的,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引领土壤学的发展。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植物和动物分类的成功促进了土壤分类的发展。但与植物和动物类相比,土壤分类面临更多的理论挑战和实践难题。因为土壤不像植物和动物个体那样易于区别,而是一个连续体,所以常会更多地依分类者观点去分割它[12]。 2土壤分类的历史与现状 2.1 世界土壤分类现状 美国诊断分类:(1951-1961-1975)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是一个六级土壤分类系统,由上而下分为土纲、亚纲、大土类、亚类、土族和土系等六级。土系之下还可划分出土相。此分类法为45个国家直接采用,80多个国家作为第一或第二分类。此外还有联合国图例单元(FAO-1960-1980)、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IRB-1980)、原苏联土壤发生分类[3](1883)。 2.2中国土壤分类历史 2.2.1 古代土壤的分类 我国是世界上有文字记载土壤分类内容的最早国家。大禹治水,遍及全国后,对土壤进行了初步分类,在《禹贡》中,将全国土地划为九州:冀,青,兖,徐,扬,荆,豫,梁,雍。再根据土壤性质划为9种,并根据土壤肥力划为三等九级。 在《周礼》书中,传说由周公所作,在《禹贡》的基础上,把九州土壤按地形划为山林,川泽,丘陵等五大类,春秋时代管子著《地圆篇》中,考虑了土壤与植被的关系,区划出18个土类,每个土类分为5种,共90种。 古代土壤的划分有一定的科学性,是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但由于时代与社会制度的限制,未得到更大的发展。 2.2.2 解放前中国土壤分类 直到三十年代,我国才开始土壤调查和分类研究工作。主要受美国Marbut土壤分类影

中国标准CCS分类

中国标准文献分类法(中标分类CCS) 代码名称 A综合 B农业、林业 C医药、卫生、劳动保护 D矿业 E石油 F能源、核技术 G化工 H冶金 J机械 K电工 L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 M通信、广播 N仪器、仪表 P土木、建筑 Q建材 R公路、水路运输 S铁路 T车辆 U船舶 V航空、航天 W纺织 X食品 Y轻工、文化与生活用品 Z环境保护 代码名称类注释 A00/09标准化管理与一般规定A A10/19经济、文化A A20/39基础标准A A40/49基础学科A

A50/64计量A A65/74标准物质A综合性标准样品入此,专业标准样品入各专业类。 A75/79测绘A A80/89标志、包装、运输、贮存A A90/94社会公共安全A B00/09农业、林业综合B用于生产、流通过程中保证符合文字标准要求的农业、林业标 样分别入本类各有关类目。 B10/14土壤与肥料B B15/19植物保护B B20/29粮食与饲料作物B B30/39经济作物B B40/49畜牧B B50/59水产、渔业B B60/79林业B B90/99农、林机械与设备B拖拉机入T60/69。 C00/09医药、卫生、劳动保护综合C用于生产、流通过程保证符合文字标准要求的医药、卫生标样 分别列入本类各有关类目。 C10/29医药C兽用药及兽医入B42。放射性药品入F54。 C30/49医疗器械C兽用医疗器械入B42。 C50/64卫生C C65/74劳动安全技术C C75/79劳动保护管理C C80/89消防C C90/99制药、安全机械与设备C D00/09矿业综合D用于生产、流通过程中保证符合文字标准要求的矿产品标样分 别入本类各类目。矿山铁路入S类。 D10/19地质矿产勘察与开发D油气田勘察与开发入E10/19 D20/29固体燃料矿D品位、储量及其分析方法分别入各矿产品类。 D30/39黑色金属矿D品位、储量及其分析方法分别入各矿产品类。烧结矿、球团矿 入H31。 D40/49有色金属矿D品位、储量及其分析方法分别入各矿产品类。 D50/59非金属矿D品位、储量及其分析方法分别入各矿产品类。 D80/89地质勘探设备D通用仪器仪表入N91,凿岩机械入J84,通用运输、提升机械 入J81。 D90/99矿山机械设备D E00/09石油综合E用于生产、流通过程中保证符合文字标准要求的石油产品标样 分别入本类各有关类目。 E10/19石油勘探、开发与集输E油气田地面建设、生产设施工程入P类。

雾霾原因分析及研究

《市政工程专论》读书报告 1、霾的形成原因 近些年,我国各省深陷雾霾之中,成都市近两个月也多次发布雾霾橙色预警。雾霾频繁发生也表明我国环境正日益恶化。雾霾是雾和霾的混合物,空气湿度达到饱和的时候就会在空气中凝结成雾,雾以空气中的灰尘作为核,但对人体的伤害很小,而霾却不同,霾是以有害烟尘污染物作为核。由于雾霾天气的湿度较高,水汽较大,雾滴提供了吸附和反应场所加速反应性气态污染物向液态颗粒物成分的转化,同时颗粒物也容易作为凝结核加速雾霾的生成,两者相互作用,迅速形成污染。因此,雾霾发生的条件有以下几点:第一,空气的相对湿度较高,这也是为什么雾和霾伴随发生。第二,发生雾霾的地区空气流动较小,没有明显的的冷热空气对流,风力较小,大气层比较稳定。第三,夜间辐射降温,使得原本湿度较高的空气凝结成雾,而雾的形成是霾形成的前提之一。一些大城市大量的有害气体排放如空气之中,如:硫化物气体、氮化物气体、可吸入颗粒物等,这些有害气体不能通过大气流动排走,这些都会为雾霾的形成助力。空气的温度越低,能容纳的水汽也越少,超过的部分就会形成雾,也就越容易形成雾霾。 2、雾霾的危害 雾霾对人体的危害很大,首先,对呼吸道的危害就极大。雾霾的成分很复杂,通常含数百种颗粒物,有害健康的主要是直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它们能直接进入并黏附在呼吸道和肺泡中,引起急性鼻炎和支气管炎等病症,在雾霾天会感觉到鼻子喉咙有刺激感。其次,雾霾天对心血管也有严重影响,雾霾天会阻碍血液循环,导致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最后,雾霾还会减少紫外线对人体的照射,使人体的维生素D不足,从而影响对钙的吸收。雾霾比吸烟的危害更大,有调查显示,中国吸烟的人群在不断下降,而患肺癌的人群却上升了4倍,有专家指出这与雾霾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雾霾的治理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健康,我国现在的雾霾形式已经非常迫在眉睫。 3·1、两种评价指标 我国现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明确规定了各种有害气体和颗粒物的标准限制,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PM2.5、PM10、重金属等。但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是否有了环境监测体系就足够了?单用环境监测体系就能衡量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吗?在我看来完全不是,单从这套体系来看,我完全认为它的出发点是人,比如《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规定的各项指标都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去考虑。哪怕各项指标都达到要求我任然不认为环境就变好了,因为我们没有从自然的角度去考虑。因此,我们必须引入生态核算,它能与环境监测体系形成优势互补。生态核算的对象可以是自然的任何系统,如:农田、森林、湿地、湖泊、海洋等。核算包括生态系统产品价值、生态调节服务价值和生态文化服务价值,评价模型有普通模型、SBM模型、趋善化模型、GEP模型。

四大生态系统的特点

陆地生态系统: 地球陆地表面由陆生生物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体。这一系统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1/3,以大气和土壤为介质,生境复杂,类型众多。按生境特点和植物群落生长类型可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以及受人工干预的农田生态系统。该系统的第一性生产者主要是各种草本或木本植物,消费者为各种类型的草食或肉食动物。在陆地的自然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最复杂,生物种类最多,生产力最高,而荒漠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最低。 水域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湖泊、水库、江河和海洋生态系统等不同类型,而水库实际上是“人工湖泊”,有与湖泊基本相同的特征。对水域的划分,生态学中常依据对水生生物分布、生长等起重要作用的主要生态因子如水温、盐度等为依据。科学地划分水域的类型是开展水域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础。水域类型不同,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就不同,因而对外界干扰的反应和抵抗力亦不同。例如,同是淡水水域,湖泊和河流这两个类型之间无论是在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系统的功能特征还是抗干扰的能力(如自净能力)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水生生态系统的环境因水具有流动性,广大水域比较均一而较少变化,并且很少出现极端情况,使许多水生生物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系统的类型也因此而比陆地少。根据水化学性质不同,可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 一.城市生态系统 1.结构:是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所组成的(如图)。城市中的自然系统包括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环境,如阳光、空气、淡水、土地、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经济系统包括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社会系统涉及城市居民社会、经济及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以及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各种关系。 2.组成:城市生态系统不仅有生物组成要素(植物、动物和细菌、真菌、病毒)和非生物组成要素(光、热、水、大气等),还包括人类和社会经济要素,这些要素通

国际标准分类号xxxxxxx

国际标准分类号:XX.XXX.XX 中国标准分类号:A00/09 团体标准 T/AOPA 000X—2019 职业教育无人机应用技术 第4部分实训室 Application Technology of UAV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Part 4 Training Room (征求意见稿) 2019-XX-XX发布2019-XX-XX实施 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发布 目录 前言 引言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技术要求 (4) 5.质量保证 (10) 6.认证 (10) 7.信用管理 (18)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Aircraft Owners and Pilots Association of China,以下简称AOPA)制定、发布、解释并组织实施。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 本标准起草单位: 本标准起草人: 引言 无人机产业作为中国在国际上为数不多的龙头产业,发展十分迅猛,尤其是民用无人机产业未来将会是通用航空领域一个重要的板块。而由于无人机产业人才缺口大,不少职业院校为满足高速增长的产业人才需求,都开设了无人机专业,引入了无人机教学用具对人才进行培养,教育部也正式批复了高职阶段的“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专业代码560610)。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骒。 为了让拟开设“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职业院校有所参考,同时规范无人机职业教育实训室的认证工作,特制定本标准。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顧荭。 1 / 13

职业教育无人机应用技术实训室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教育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训室中相关术语和定义,对教学设备的特点和设计生产要求,以及配套的认证程序和应遵守的原则、流程进行了规范。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诒尔。 本标准适用于无人机职业教育教学设备的认证活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无人机教学场所 指由院校或企事业单位建立的用于无人机技术及相关应用领域知识传授及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动场所。其面向对象是全年龄段的在校或非在校人员。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點鉍。 3.2 无人机职业教育实训室 无人机职业教育实训室,是相对于无人机青少年科普教育教学实验室、无人机普通高等教育教学实验室和无人机商业培训教学场所,以及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场所而言的。指专门针对职业教育定位、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并且高度近似企事业用人单位工作环境的一类以无人机相关实际操作训练为主的教学场所。其所对应的教学内容包括:无人机飞行、无人机组装与调试、无人机故障检测与维修、无人机行业应用以及无人机创新开发等。本标准的无人机职业教育实训室,根据需要有时简称“实训室”。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卺癩。 3.3 无人机企业工作环境 无人机企业工作环境指的是设计、生产、销售及应用商用无人机设备的企事业单位中,相关岗位员工真实的工作场景。例如无人机企事业单位中的研发基地、生产车间、售后中心、销售中心、行政办公及外场作业的相关工作岗位的环境。一般包含办公会用品、工作设施、工艺装备、工作软件、辅助工具、管理系统、岗位手册等与工作内容相关的全部要素。茕桢广鳓鯡选块网羈泪镀齐。3.4无人机模拟飞行实训室 无人机模拟飞行实训室,是指无基础飞行知识的学员进行无人机实际操作飞行训练之前,针对操作基本要求、操作基本方法、操作熟练度等方面,通过计算机及其配套的训练软件进行基础实操训练的实训室。鹅娅尽損鹌惨歷茏鴛賴縈诘。 3.5无人机飞行实操实训室 无人机飞行实操实训室,是指学员在掌握了基本的操作要求与操作方法,同时具备一定的操作熟练度的情况下,使用真实的无人机教学设备,进一步增加操作熟练程度和飞行科目训练的实训室。籟丛妈羥为贍偾蛏练淨槠挞。 3.6无人机装调检修实训室 无人机装调检修实训室,是指让学员认识与了解无人机内部构造、组装过程、调试过程,同时使用常见机械和电子检测仪器对无人机常见故障进行检测并完成故障排除维修的实训室。預頌圣鉉儐歲龈讶骅籴買闥。 3.7 无人机行业应用实训室 无人机行业应用实训室,是指高度近似某一类无人机应用企业(如无人机农业植保企业、无人机影视航拍企业或无人机航空测绘企业等)内部工作环境的实训室。渗釤呛俨匀谔鱉调硯錦鋇絨。 3.8无人机工程创新实训室 无人机工程创新实训室,是指针对无人机内部硬件设计制造及控制软件技术,以及无人机行业应 1 / 13

生态系统分类标准

中国生态系统分类标准 地理国情监测云平台 中国生态分类系统标准 北京数字空间科技有限公司 地理国情监测云平台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开拓路7号先锋大厦2段5层 农田生态系统 要包括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遥感分类系统中的水田11、旱地12; 一级类型二级类型含义 名称编号名称编号 为人类提供食物及化工原料等种植农作物的半人工生态系统, 包括熟耕地、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 —————的农果、农桑、农林用地;耕种三年以上的滩地和海涂。包括水田、旱地以及中国土地利用/覆盖1:10万制图中可辨别的农田内部防护林、水利设施、乡村道路以及零星居民地等。生态 系统 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用以种植水田 11 水稻,连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稻和旱地作物轮 种的耕地。 10 指无灌溉水源及设施,靠天然将水生长作物的耕地;有水源和 旱地 12 浇灌设施,在一般年景下能正常灌溉的旱作物耕地;以种菜为 主的耕地;正常轮作的休闲地和轮歇地。 表1 农田生态系统分类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指生长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为主的生态系统,在类型划分上包括指郁闭度>30%的天然林和人工林,郁闭度>40%、高度在2米以下的矮林地和灌丛林地以及郁闭度为10-30%的疏林地等。主要包括土地覆盖遥感分类系统中的寒温带、温带山地落叶针叶林;寒温带、温带山地常绿针叶林;温带常绿针叶林;亚热带落叶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针叶林、带常绿针叶林;亚热带、热带山地常绿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常绿

北京数字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地理国情监测云平台针叶混交林;亚热带山地常绿针叶、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温带、亚热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热带雨林;温带落叶灌丛;亚热带落叶灌丛;亚热带常绿灌丛;热带常绿灌丛;亚高山落叶灌丛;亚高山常绿灌丛。 一级类型二级类型 名称编号名称编号备注 201 寒温带、温带山地落叶针叶林 202 寒温带、温带山地常绿针叶林 203 温带常绿针叶林 204 亚热带落叶针叶林 205 亚热带常绿针叶林 206 热带常绿针叶林 207 亚热带、热带山地常绿针叶林 208 温带落叶阔叶、常绿针叶混交林森林生态209 亚热带山地常绿针叶、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 20 系统 210 温带、亚热带落叶阔叶林 211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12 热带季雨林、热带雨林 温带落叶灌丛 213 亚热带落叶灌丛 214 亚热带常绿灌丛 215 热带常绿灌丛 216 亚高山落叶灌丛 217 亚高山常绿灌丛 218 表2 森林生态系统分类系统 草地生态系统 北京数字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地理国情监测云平台 草地生态系统指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覆盖度在5%以上的各类草地,包括以牧为主的灌丛草地和郁闭度在10%以下的疏林草生态系统。在类型划分上包括覆盖>50%的天然草地、改良草地和割草地,覆盖度在>20-50%的天然草地和改良草地以及覆盖度在5-20%的天然草地。主要包括土地覆盖遥感分类系统中的温

中国土壤系统类型(土纲)

土壤类型特征 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苏联的土壤发生学分类对我国土壤学发展影响很深,不足之处是缺乏定量标准。从2世纪60年代兴起、70年代广为应用的土壤系统分类成为当今世界土壤分类的主流。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是一个定量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的分类,该系统分类把中国土壤划分出14个土纲:有机土、人为土、灰土、火山灰土、铁铝变性土、干旱土、盐成土、潜育土、均腐土、富铁土、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 一、有机土 1.土纲定义与成土环境 有机土是在地面积水或长期土壤水分饱和,生长水生植物的条件下,以泥炭化成土过程为主,富含有机质的土壤,相当于土壤发生分类中的有机水成土,全球地势低洼地区都有分布。有机土虽属非地带性土壤,但也有其特殊的成土环境。首先是只要有潮湿潴水低地,无论寒带或温带都可发育有机土。我,国有机土集中分布于东北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青藏高原的江河源区,川西北的若尔盖盆地及祁连山地和巴颜喀拉山地。通常所在地形为相对低洼、地表潴水,或具有不透水的冻土层的高寒滩地坡麓,河流宽谷低阶地,山麓潜水渗溢地段,湖滨平地,古冰碛洼地。地下水位高,地表积水,多数地区为高寒沼泽化草甸,生长耐寒湿,中生、多年生,或混生湿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茂密,覆盖度80%~95%以上。有机土发育地区年平均气温-2~-5℃,土壤冻结时间较长,年降水量400~600mm,蒸发量小,湿度大。 2.成土过程 包括泥炭积累过程和潜育化过程。 (1)泥炭积累过程。有机土发育于潮湿环境中,植物生长繁茂,覆盖度大,根系发达,入土深,每年有大量有机残体补给土壤,在长期低温和季节性冻结过湿条件下,增强了厌氧还原过程的作用土壤中几乎缺少纤维分解细菌,使不同时期产生的有机残体以未分解、半分解和部分腐殖化形式积累于土体表层,形成暗色调的泥炭层。有机质含量200~500g/kg,泥炭层厚50~200cm。 (2)潜育化过程。有机土As层之下,长期渍水处于厌氧环境,土壤中高价铁、锰的氧化物还原为低价形态,溶解度较大,可随水在土壤中移动并参与某些次生矿物的形成,生成蓝铁矿[Fe3(PO4)4·2H2O],硫铁矿(FeS2)、菱铁矿(FeCO3)、菱锰矿(MnCO3)等,土壤由黄棕转变为青灰,蓝灰、灰黑色,称潜育层。当季节性水分落干,低价铁、锰又被氧化成高价铁、锰,呈斑纹状淀积于结构体表面成为锈色斑纹层。 3.主要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包括:①具有潮湿土壤水分状况(aquic moisture regime),大多数年份土温>5℃时的某一时期,全部或某些土层被地下水或毛管锋水饱和并呈还原状态;②草根层(As)是泥炭土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试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建设管理规程(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以下简称“两山”基地)是践行“两山”理念的实践平台,旨在创新探索“两山”转化的制度实践和行动实践,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模式。为规范“两山”基地建设管理工作,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鼓励市、县级人民政府及其他建设主体开展“两山”基地建设。“两山”基地应当以具有较好基础的乡镇、村、小流域等为基本单元,开展建设活动。 第三条“两山”基地应当重点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和模式,坚持自愿申报,择优遴选;统筹推进,注重实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创新机制,示范推广。 第二章申报 第四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地区,可通过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向生态环境部申报“两山”基地: (一)生态环境优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基础扎实; (二)“两山”转化成效突出,具有以乡镇、村或小流域为单

元的“两山”转化典型案例; (三)具有有效推动“两山”转化的体制机制; (四)近3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各类专项督查未发现重大问题,无重大生态环境破坏事件。 第五条申报“两山”基地的地区应当编制“两山”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并由地方人民政府发布实施。 第六条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两山”基地的预审和推荐申报工作,严格把关并择优向生态环境部推荐。 第七条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在推荐申报前,应当对拟推荐地区公示,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 对公示期间收到投诉和举报的问题,由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组织调查核实。 第八条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根据预审情况、公示情况形成书面预审意见及推荐文件,上报生态环境部。 第九条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指导拟推荐地区通过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管理平台(以下简称管理平台),填报和提交申报材料,包括: (一)“两山”基地申报文件,包括申报函和对照申报条件提交的相应说明材料及证明文件; (二)“两山”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土壤的分类、分布及河北省土壤类型

第十章土壤的分类、分布及河北省土壤类型 主要教学目标:了解我国土壤分类的历史和现状。掌握在我国广泛应用的土壤定性分类的原则;和1995年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分类依据。 第一节土壤分类 一、土壤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1、什么是土壤分类:根据土壤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自然性状,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自然界的土壤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2、土壤分类的目的:就是为了科学地认识土壤,系统地区分土壤,从而达到合理地利用土壤。 3、分类的意义 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水平的标志;是土壤调查制图的基础;是因地制宜,推广农业技术的依据;是国内外土壤信息交流的媒介。 二、世界分类现状 (一)美国诊断分类:(1951-1961-1975--诊断层、诊断特性) 1、诊断层:是指用于识别土壤分类单元,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诊断层是土壤系统分类中高级分类的重要依据,具有一系列的定量描述。例如石膏层(Gypsic horizon)(诊断表下层之一)有如下规定:(1)不固结(风干碎块在水中消散);(2)石膏含量较其下伏层高出5%(绝对量);(3)厚度与石膏含量。 2、诊断特性:如果用于分类目的的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规定的土壤性质(形态的、物理的、化学的)。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是一个六级土壤分类系统,由上而下分为土纲、亚纲、大土类、亚类、土族和土系等六级。土系之下还可划分出土相。 特点:依据明确,量化易掌握,可建立数据库,逻辑性差 《土壤系统分类检索》 1990 45个国家直接采用,80多个国家作为第一或第二分类 (二)联合国图例单元(FAO –60-88-1:500万) (三)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IRB-1980) (四)原苏联土壤发生分类(1883) 三、我国土壤分类的发展 (一)历史 1、古代土壤的分类 我国是世界上有文字记载土壤分类内容的最早国家。大禹治水,遍及全国后,对土壤进行了初步分类,在《禹贡》中,将全国土地划为九州:冀,青,兖,徐,扬,荆,豫,梁,雍。再根据土壤性质划为9种,并根据土壤肥力划为三等九级。 在《周礼》书中,传说由周公所作,在《禹贡》的基础上,把九州土壤按地形划为山林,川泽,丘陵等五大类,春秋时代管子著《地圆篇》中,考虑了土壤与植被的关系,区划出18个土类,每个土类分为5种,共90种。 古代土壤的划分有一定的科学性,是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但由于时代与社会制度的限制,未得到更大的发展。 2、解放前中国土壤分类 直到三十年代,我国才开始土壤调查和分类研究工作。主要受美国Marbut土壤分类影响,引进了大土类的概念,建立了2000多个土系,但无土种。 3、解放后我国土壤分类研究工作 1954年中国土壤学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借鉴前苏联地理发生分类体系,拟定了土类为基本分类单元。,1958年开始了第一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由于历史等原因,延缓了土壤分类科学研究的步伐。到1978年,在引入了苏联地理发生分类和实用土壤分类结合下,产生了中国的土壤分类,并拟定了《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在1978年至1984年期间开展了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并在1984年草拟了《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1985年以后,中国科学地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不断吸取国外的经验,主要是美国的诊断分类,并参考西欧,苏联的一些概念和经验,一次一次进行修改,出版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初拟,二稿,三稿,于1991年正式发表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在广泛征求国内外同行意见的基础上,于1995

环境功能区划分 一类区 二类区 三类区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为配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的实施,统一全国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原则与技术方法,使全国同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监测数据具有可比性,制定本标准。 1、范围本标准的适用范围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二、三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相对应,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原则与技术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划分。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GB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T14529-1993 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 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指为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群健康的基本要求而划分的环境空气质量保护区。按GB3095的规定,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为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二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和三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 3.1.1 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一类区)指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

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3.1.2 二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二类区)指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以及一、三类区不包括的地区。 3.1.3 三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三类区)指特定工业区。 3.2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按GB/T14529的规定,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风景名胜区:指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区。 3.3 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指因国家政治、军事和为国际交往服务需要,对环境空气质量有严格要求的区域。 3.4 特定工业区指治金、建材、化工、矿区等工业企业较为集中,其生产过程排放到环境空气中的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且其环境空气质量超过三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浓度限值,并无成片居民集中生活的区域,但不包括1988年后新建的任何工业区。 3.5 一般工业区指特定工业区以外的工业企业集中区以及1998年1月1日后新建的所有工业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