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美之间经济互补性的演变

第二章 中美之间经济互补性的演变
第二章 中美之间经济互补性的演变

第二章

中美之间经济互补性的演变刘遵义

香港中文大学蓝饶富暨蓝凯丽经济学讲座教授、斯坦福大学李国鼎经济发展荣休讲座教授张永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经济研究部副主任

参与撰稿人:曾少军

中美两国在经济发展所处阶段、资源、

劳动力、资本、科学技术等方面存

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构成中美两国经济合作的基础和互补性,两国的比较优势由此形成。尤其是中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一些重要自然资源短缺,如能源和水资源等,为两国提供了双赢的经济合作机会。利用美国的技术来解决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不仅给美国公司提供了商机,也有利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有助于减轻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对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大量投资,中美两国比较优势逐渐改变。许多亚洲经济体(比如日本、韩国、台湾)的发展经验显示,比较优势不是像传统教科书理论所说的那样仅取决于要素禀赋,而是可以通过一段时期逐渐获得。中国肯定也会效仿,力图从低成本、劳动力密集、装配型生产经济转变为在多个领域具备竞争优势的经济体。

然而,即使中国逐步走向现代化,中美两国经济合作的潜力也不会减小。例如,随着中国消费者收入的增加,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日益显现。鉴于中美两国经济的巨大规模、美国经济不断自我改造的能力以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预见,无论是规模还是复杂程度,中美两国经贸合作方面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依然很大。

中美两国的经济合作不仅仅局限于两国的双边关系。在这个联系日益密切的世界,中美两国的经济合作是全球商品和服务供应链、相互关联的全球投资流向,以及技术、人力资源和商业机会交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已经成为亚洲和美国之间多种商品供应链中的关键环节。展望未来,随着新兴经济市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美两国在第三方市场进行合作的机会也非常充裕,这是因为美国在技术方面占优势,而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操作经验更丰富。中美两国的经济合作不仅仅对于两国的经济来说很重要,对于世界来说也是如此,既有利于世界经济增长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又有利于应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和全球治理等全球面临的挑战。

中国的储蓄率比美国高得多,这是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组成也更年轻化。因此,即便中国国内的投资率较高,中国仍出现净储蓄投资盈余。这一情况与美国在过去二十年间的低储蓄率和持续的经常项目赤字形成了对比。然而,过去美国对华直接投资远远超过了中国对美直接投资,这是由于美国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较高,而且美国企业的全球市场覆盖能力也比中国企业强。不过,过去几年中国政府对美国的证券投资也很大,这可以通过中国持有大量美国国债看出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近年来中国对美直接投资也迅速增加。然而,从长期来看,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中国的储蓄率会下降。由于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两大经济体,两国的储蓄投资情况反映了两国具有差异性和快速变化的经济、社会和人口状况。投资活动对两国经济和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将产生显著影响。两国在促进储蓄和投资的有效配置方面合作空间很大。

美国一直以来都是,并且仍然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最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显示美国经济需要进行再平衡,从过度消费和经常项目赤字转变为增加出口。中国已经成为出口制造大国即世界工厂,但也日益成为世界市场,因为中国需要进一步改革经济,以更多依靠内需而不是出口来拉动

摘要

2

经济增长。中美两国都需要借助对方的力量进行

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同时也需要对过去中美两

国经济合作中的思维和政策进行深刻的前瞻性

检讨。

中美之间经济互补性的演变

一、由于生产要素丰裕度不同和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中美两国间的比较优势非常明显

2012年,美国总劳动人口为2.09亿,中国是10.04亿,几乎相当于美国的5倍。中国的耕地面积是1.22亿公顷,占其国土总面积的12.7%。美国的耕地面积为1.63亿公顷,比中国多33%,占其国土总面积的20%。

美国生产部门的人均有形资本比中国高出12.5倍,矿业的人均有形资本比中国高出90倍, 公共部门人均有形资本比中国高出14.5倍。

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对各级教育的投资,但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还需要迎头赶上。中国大学的入学率是25%,而美国的入学率是86%1。2010年,美国大约有6,250万人拥有学士学位。对于25岁到64岁的人口来说,拥有学位的比例是31.7%。中国2010年大学毕业总人数为1.196亿。对于25岁到64岁的人口来说,拥有学位的比例是9.7%。

美国成功地建立了诸多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和科研实验室(这可以通过诺贝尔奖的获得数量体现出来)。美国大学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前去学习。事实上,美国最好大学的某些院系有大部分学生来自美国之外。这些毕业生中的很大一部分最后都留在了美国工作,或

1 注:数据来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2011年全球教育摘要。

入学率指的是某教育水平学生的入学率,主要表现为占该教育水平学生人数的百分比。者即使去了世界其他地方工作也和美国保持着密切联系。这就使得美国能建立一个全球性的校友网络,这些校友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经历。近年来中国的大学入学比率显著增加,但中国大学的教学质量和排名还需要进一步提高2。

美国在创新方面全球领先,在科学和技术水平方面远远超过中国。就国内生产总值中研发费用所占的比率而言,美国总是保持2.6%到2.8%的水平,而中国经过努力在2011年的比率才达到1.81%3。

中美两国的煤炭资源、页岩气乃至页岩油等资源都很丰富。两国间可能会有双赢机会进行技术合作4。中国的人口占世界的百分之二十,但只有世界百分之七的淡水资源,且淡水资源分布不均衡。解决中国对水资源的需求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中国从美国进口包括肉类的农产品,用肉类进口取代原料进口,实际上是进口水资源的方法之一5。

美国在创新和科学技术方面领先于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系统集成也领先于中国。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知识和技术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寻求,这种系统集成的能力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竞争力指标。另一方面,中国在技术应用方面进步非常快,随着中国工业化的推进,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拓展。

2 请查看本分报告末尾的附录一和附录二以获取两种不同的世界大学

排名。

3 详细信息请查看第11篇分报告。

4 请参看第11篇分报告获取更多细节。

5 请参看第9篇分报告获取更多细节。

就GDP和国际贸易而言,美国和中国是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两国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美国是技术最发达的国家,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新兴经济国家。

3

但是,随着中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中美两国合作的机会也不断增加,其中包括联合开发第三方市场商业的潜力。例如,在核技术领域,中国近些年已建立众多核电站以满足对能源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从美国和其它发达国家进口了多种核技术,并获得了许多实际应用经验。这也为中国与美国合作一起将第三代核能源出口到第三方国家提供了新机会6。

二、中国的竞争优势及其对未来中美经济合作的影响

传统教科书关于贸易的理论重点在于不同生产力要素差异所产生的比较优势。此类理论能帮助理解在资本和技术方面具有优势的发达国家与

6 请参看第11篇分报告获取更多细节。在资源方面具有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情况。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其竞争优势主要在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这也导致了外国直接投资的大量涌入,主要是利用当地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创造物美价廉的消费产品供出口。

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其竞争优势也在发生变化。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大量投入,通过增加教育机会、学习及实践机会不断提高劳动力质量,以及改善包括精简政府法规在内的软件基础设施,能显著提高制造行业的效率和生产能力。

中国经济规模庞大,许多行业的上游和下游之间的联系在不同地区发生着变化,从而使得供应网络联系紧密且不断发展。这类生产者的联合能发挥网络效应、促进中国企业竞争力提升,例如在供应商中变得更具竞争力,投入的选择和变量类别增加,劳动力资源的获得也更有

图表1:资本、劳动力、土地、人力资本及研发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比较

资本流量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和国际金融统计数据库。资本存量由刘遵义教授估算。

中国: 中国统计年鉴2012表3-3:2012年度统计报告数据。美国数据:世界发展指标。

中国:数据来源于2008年人口调查;美国:来源于世界发展指标(仅于2009年发布)。

中国和美国人口普查数据。

研发支出数据:来源于经合组织数据;研发存量由刘遵义教授估算。

数据来源于https://www.360docs.net/doc/9e1771326.html,/web/offices/ac/ido/oeip/taf/cst_utl.htm

图表2:

中美两国生产要素所占比率的比较

由以上图表1的数据计算

4

5

中国及在华企业的比较优势在不断变化。这意味着中美两国的经济合作基础将不断发生变化,其合作在本质上要求两国在思维和方法上有所不同。

生产力要素和比较优势理论意在解释出口产品的工业国家和出口原材料的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贸易的益处,然而很长一段时间的观察显示,世界贸易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例如,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多数是制成品的贸易。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和进口国列表中大多数是发达国家。而且这种贸易的一大部分是“产业内”贸易,而不是“产业间”贸易,即专业生产某产品零部件的生产者进口其不生产的部件。因此,这种“类似产品”贸易可能无法用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和生产要素理论进行解释。

消费者对多种产品中某种产品的偏好能帮助解释发达国家之间所进行的消费品贸易。即使贸易参与国技术水平相同、资本劳动力要素比例类似也能进行这种贸易。这也是北京的消费者可能在麦当劳进餐而美国消费者则在中国人开办的中式餐馆进餐的原因7。

保罗?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进一步解释了经济规模扩大、回报增加的现象(即生产规模扩大,则单位产品的成本下降),公司可以选择在一个地方生产以满足不同地区的消费者需求,而不是在不同消费者附近分别进行生产,只要运输成本不至于产生太大的影响就行。另外,规模收益增加也会导致垄断性竞争的市场格局形成,导致小部分生产者垄断全球市场。“由于规模经济的影响,市场竞争性不够。但是,这也意味着即使是两个在消费品味和倾向、技术和生产力要素方面类似的国家之间也能进行贸易,

7 请查看泰勒?考恩2008年10月13日发布的关于边际革命的博客文章:“什么是新贸易理论”,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9e1771326.html,/marginalrevolution/2008/10/what-is-new-tra.html。

效,行业内和行业间的供应链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紧凑的供应链网络也使得网络内的公司反应时间更短,并更快地应对市场环境变化或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当今商业社会的变化速度不断加快,这种网络效应能提高所有供应链内公司的全球竞争力。

同时,中国经济增长导致其国内市场的扩张,其重要性不断提升。这也是全球企业都想要在中国投资或对中国行销的重要原因,因为对于中国当地市场的更深入了解并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已经成为全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许多行业和公司来说,中国经济规模大意味着在许多商业领域,从规模经济中获得提升并受益的潜力巨大。在中国市场获得成功能使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获得规模优势。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近年来开始向海外市场扩展的原因,在这之前他们在中国国内市场已经站稳了脚跟并已具有一定规模。

图表4:大学毕业生—本科学位或以上—按年龄段,

2010年

资料来源:美国人口调查局;中国国家统计局

图表3:中美两国的有形资本,美元(10亿),2011年价格

6

图表5:美国在科技领域的领导地位(以诺贝尔奖获得情况衡量)

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9e1771326.html,

并从贸易中获益”8。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不仅仅解释了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大量贸易,也描述了生产者的区位选择策略是如何在工业生产中形成特定地理模式的动态过程。

“新贸易理论”还说明尽管在过去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模式主要是由相对经济优势驱动的,然而两国间生产要素的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未来经济合作的潜力仍非常重要。即使未来两国的差距缩小,情况亦是如此。

中美两国经济规模庞大,同时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又非常快,美国经济又总是以自我改造而闻名,这都说明两国经济合作的机会非常多9。但两国政府都需要有开放的心态,利用机会促进合作,消除出现的合作障碍。例如美国对中国出口的旅游服务就将在未来几年显著增加,但是这也要求加快签证流程为此提供便利10。

另外一项值得注意的重大进步就是“南-南”贸易和投资的增长。例如,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数据显示,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占世界总出口的比例从1990年的百分之十二增加到了2010年的百分之二十三11。由于这种变化是经过较长时间而发生的,此类贸易规模的扩大也日益重要起来,且随着新兴经济持续发展,这种贸易的快速增长带来了重要的商业机会。虽然这种“南-南”贸易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贸易的很大一部分却是由这些新兴经济之外的境外企业和跨国企业所进行的。例如中国出口有超过一半是由位于中国国内的外资企业进行的。“南-南”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为中美经济进一步合作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和机遇。

8 请查看保罗?克鲁格曼在1979年11月发布于国际经济刊物上的“不断增

加的回报、垄断性竞争和国际贸易”一文的第469至479页。

9 请查看第5篇和第6篇分报告关于中美贸易预测的内容。

10请查看第10篇分报告获取更多信息。

11请查看2012年6月联合国贸易暨发展会议发布的“南-南贸易监控情况”。三、全球化背景下的中美合作、生产分散化和供应链的全球一体化

随着过去几十年间经济和贸易政策的自由化、信息革命和技术的显著进步,全球化的趋势出现,这使得生产分散化,全球供应链系统也在不断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这种进程的势头进一步加快。

在东亚,全球供应链的发展在上世纪的70年代和80年代主要体现为亚洲制造业生产的“雁型模式”,由日本领头,亚洲四小龙紧随其后(其中包括中国台湾、韩国、香港和新加坡),其后是东亚其它国家(大体是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尼西亚)。低成本生产逐步转移至低成本经济体而发达经济体则注重关键零部件和高技术投入品的生产。

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东亚的全球供应链发展提供了新的领域和驱动力。随着中国经济的起飞,中国生产投资快速增长。在上世纪80年代,一开始主要是加工生产外向型经济,主要是由香港和台湾生产厂家在中国大陆的沿海地区进行生产。伴随着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全世界其他国家的投资者开始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中国的产业领域不断拓宽,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

一开始,大部分外国生产型投资集中在下游的生产加工,意在利用中国作为生产基地,将所生产产品出口到世界其他国家。这一现象的部分原因是中国政府的政策要求这些制成品应主要用于出口,另一部分原因是当地市场没法进行此类产品的生产。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东亚的生产格局逐步改变,因为亚洲其他地区要适应中国这一重要生产大国的崛起。这也导致了发达的东亚经济体将低附加值的生产转移到中国,而这些经济体更加专注于零部件的生产或是自然资源开发领域。例如,过去韩国和台湾在鞋业制造方面占据优势,现在这样的产业已经不再具有优势。

7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大多数的鞋业制造工厂迁移到了中国。到上世纪90年代,电脑和其他电子产品的组装也转移到了中国。中国制造业所需要的零部件、机械设备以及化学或原材料则从世界的其他国家进口。上游生产流程如产品设计和原型生产,以及下游生产流程如市场及配送、客户服务则大部分在中国以外的地方进行。

同时,中国本土企业日益成熟,转而成为全球供应链的一部分。

中国的巨大规模意味着可以保持多个行业的规模经济。中国能吸收较多的上游、下游生产和相关行业,从而产生聚集效应和协同效应,而且这些相关的公司和行业也能快速地对市场做出反应。中国因此成为许多国家重新调整全球价值链决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深刻影响了东亚商业活动的重组,结果是越来越多的行业和公司将中国作为成品的装配地,然后进行出口,很大一部分是出口到美国市场。

中国出口的快速增长也反映了越来越多的公司和产业重新调整全球范围内的分工合作,许多跨国企业越来越多地将中国作为其产品的最后组装地,出口到世界其他国家。中美贸易,从实质上来说已经不再是两国之间的贸易。中美贸易实质上代表了全球供应链的一部分。例如中国对世界其他国家出口的一半都来自于外资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其中许多是美国企业。中国对美国的双边贸易顺差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其他经济体对中国贸易顺差的一种转移12。

中国出口到其他国家的产品由中国的跨国企业进行生产的同时,利润大部分都被跨国公司获得(因此,销往欧洲的苹果产品可能会作为中国产品出口,因为产品是在中国进行组装的,但大部分利润被美国苹果公司获得。从苹果公司看来,它并不拥有组装i-Pad平板电脑的富士康

12请查看第一篇分报告获取更多信息。(Foxconn)公司,富士康是在香港上市的一家台湾公司)。而在其他情况下,跨国公司也有其本土制造商,本土制造商将部分或全部分享其资本的附加值回报。由此,在中国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就被国外资本所有者获得。这也成为外国直接投资者所在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

新兴国家作为越来越重要的市场崛起,为中美经济合作创造了更多机会。在这个“2.0版全球化”的世界,新兴经济占据了全球经济增长的绝大部分和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进入了国外扩张的时期。这些中国企业非常了解新兴国家消费者的需求,在新兴经济体的不同运作环境中的实际操作经验丰富。这些中国企业因此也成为了在全球覆盖面积广阔、有强大的品牌资源和技术实力的美国跨国公司的良好合作伙伴。

四、人口和经济发展差异导致中美两国在储蓄和投资方面具有互补性

中国的储蓄率高于美国,因为中国还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人口年龄也相对年轻。即使是国内投资率高,中国仍然是一个净储蓄投资盈余的国家。这与近些年来美国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美国的储蓄率低,且经常项目持续存在赤字。

由于美国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较高,美国企业的全球覆盖率也比中国企业更为广阔,美国对华直接投资远远超过了过去中国对其他国家的直接投资。过去中国对美国的证券投资巨大,这可以通过中国所持有的大量美国国债中看出来。展望未来,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储蓄水平会下降,中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将增加。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两国的储蓄和投资情况对对方都将产生深远影响,也将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两国加强合作的空间依然

8

很大,从而可以促进储蓄和投资进行更有效的配置13。

五、中美两国都需要再平衡并进一步加强经济合作

在2005年到2007年的时间里,世界经济经历了最快的高速增长时期。可以明确的是,这种快速增长明显是不可持续的。在许多发达国家,金融体系以过高的杠杆比率配置资产,私营部门和公共部门积累的债务太多。2007/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标志着全球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转折点,许多发达国家不得不开始艰难的去杠杆化进程和宏观经济的“再平衡”。这些发展情况对新兴世界国家的经济增长也产生了影响。

在美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经济增长是由一系列因素支撑的:过度消费、很低甚至是负数的家庭储蓄率、金融市场过热推动住房价格上涨、持续的财政赤字和不断增加的经常项目赤字。由于2007/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水平急剧恶化。

由于家庭财务需要去杠杠化遏制了消费需求的恢复,经济疲弱导致失业率较高和收入增加缓慢,政府债台高筑、政治出现僵局导致其无力提供更多刺激经济方案,因此,增加出口是使美国重回可持续发展轨道的重要一环。的确,这也逐渐成为事实。

中国近些年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不稳定、不均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出口和过度投资。有必要扩大内需以促进经济增长。同时还迫切需要通过提高经济效率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进行技术升级、投资人力资源、鼓励创新、促进“包容性增长”、避免环境恶化。世界银行已经不止一次提醒中国,如果中国

13 请查看第12篇分报告获得更多信息。未能解决上述问题就将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的“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也强调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并且这种结构调整已经在慢慢发挥作用。

在前进的道路上,中美两国都需要在经济再平衡的过程中借助对方的力量以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中国对美出口的快速增加在过去帮助了中国的经济发展,那么美国需要在中国鼓励拉动内需的情况下加大进入中国市场的力度并以此促进自身的经济发展。除了直接出口产品到中国外,美国也可以从服务出口中获益。旅游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第十篇分报告会进行更详细的讨论。

中国需要继续从美国获得技术支持以升级其经济结构,而美国则需要出口技术以获得商业竞争力。过去,美国投资的一大部分都流往中国,而在未来十年间中国对美国的投资将显著增加。

认识到中美经济的这种模式转变非常重要。未来十年促进中美经济合作的要素将不同于过去数十年间。要促进中美合作的发展,两国政府都有必要对政策和看待问题的视角进行反思并一致向前看。

9

附录一

图表1A:

世界大学排名 2011-2012

10

附录二

图表2A:

2011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11

国际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 分析过程

国际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分析 1.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RCA )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将一国某种产品出口置于全球市场和全部商品贸易框架之下,通过计算一个国家某种产品出口占该国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类商品出口占世界出口份额的比例来反映一个国家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地位,计算公式为: i k i t x i k w k w t X X RCA X X = 其中,ik X 为国家i 出口商品k 的金额;wk X 为世界出口商品k 的金额;it X 为国家i 的全部商品出口总额;wt X 为世界全部商品的出口总额。根据RCA 指数判断第i 类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强弱的经验准则是:RCA 大于2.5表明比较优势极强; 1.25 2.5RCA <<表明比较优势较强;0.8 1.25RCA <<表明比较优势中等,0.8RCA <表明比较优势较弱。 2. 区域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gional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RRCA ) RCA 比较的是某一国出口某种产品的比重和世界出口该产品的比重。例如,在做实证研究时,我们把中国看做本国,把其他所有国家和地区看做“外国”。但是,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要素结构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因此,更好的办法是将世界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具体研究一国在不同区域中的比较优势。国家c 的产品i 在区域R 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为: RRCA ic = (X ic /X tc )/(X iR /X tR ) 其中,X ic 表示国家c 出口商品i 的值,X tc 表示国家c 的总出口值,X iR 表示区域R 出口商品i 的值,X tR 表示区域r 内的总出口值。如果RRCA>1,则表示国家c 的产品i 在区域R 内具有比较优势;如果RRCA<1,则表示国家c 的产品i 在区域R 内具有比较劣势。 3. 净出口竞争力指数(TSC )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及其启示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及其启示 河北苏建华 所谓世界经济格局,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活跃于世界经济舞台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经济结构与态势。不同的世界经济格局是由于各经济大国之间的相对经济实力、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世界市场占有情况的变化而形成的。世界经济的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地中海中心时代 1. 表现:14、15世纪,地中海地区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这一地区是欧洲和亚洲交往的重要通道,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也是最早开展文艺复兴运动的国家。 2. 丧失: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及“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开展,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和荷兰开始了对外殖民扩张时代。 二、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 1. 地位的确立及原因:(1)17世纪,英国较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在国内的统治,促进了经济发展。(2)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拥有世界上最广大的殖民地。(3)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始进行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19世纪中期,英国煤、铁、纺织品的产量超过了法、美、德三国的总和。(4)英国海军实力最强,有效地保障了自由贸易的顺利进行。 2. 19世纪末期以后,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英国丧失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原因:(1)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2)资本外输,工业资本匮乏。(3)科技成就少,垄断组织垄断程度低。(4)同时期的美德等国经济发展迅速。(5)两次世界大战的打击。 三、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 1. 确立过程:(1)1894年,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2)一战期间美国经济实力大增,一战后美国逐渐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3)二战后,美国操纵国际金融,建立了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这标志着美国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 2. 发展原因:(1)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中力量被削弱。(2)美国具有对经济发展有利的客观环境,如市场广阔、政局稳定、远离大战战场等。(3)美国经济自我调节能力强,使美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势头,如罗斯福新政的实行等。(4)抓住两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的契机。 3.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的削弱及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20世纪70年代,美国爆发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发展趋缓,而欧共体、日本经济发展迅速,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格局,世界经济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四、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在此基础上各种区域性组

2020高中历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变化趋势

2020高中历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变化趋势 ★考点48雅尔塔体制 ①内容:讨论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战后和平等问题,实质是美苏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 ②影响: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的国际新的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考点49美国"冷战"政策 (1)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 (2)实质:"遏制"共产主义,遏制苏联 (3)措施 ①政治上:杜鲁门主义; ②经济上:马歇尔计划; ③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考点50苏联对抗美国冷战政策的措施 ①经济上: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②军事上:1955年,在波兰的首都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同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影响: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考点51"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①德国分裂:1949年德国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②朝鲜半岛分裂:1948年分裂为北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 国和南部的大韩民国 ③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7月,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并建设导 弹基地,最后,苏联被迫撤走导弹,表明当时美国占据优势。 ★考点52走向联合的欧洲 (1)背景 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西欧各国联系日益密切,为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2)过程 ①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西欧国家实现联合的"舒曼计划"。 ②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签订了决定建立欧 洲煤钢共同体的《巴黎条约》。 ③1957年,西欧六国在罗马又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 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1958年,欧洲 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 ④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 同体合并,欧洲共同体成立。 (3)影响:增强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 化 ★考点53迅速崛起的日本 (1)经济恢复(1945年-1955年)原因: 消除生产关系中封建落后因素、美国扶植、朝鲜战争提供的契机。 (2)高速发展(1956年-1973年) ①原因:制订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先进技术、重视教育;发展外向型经济

中美经贸关系发展历程及现状走向分析研究

中美经贸关系发展历程及现状走向分析研究 发表时间:2019-06-19T15:43:44.120Z 来源:《中国经济社会论坛》学术版2018年第12期作者:莫颜菱 [导读]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美贸易发展历程及中美贸易当前的现状,证明中美贸易依然存在美好的发展前景,中美两国应该加强促进中美双边贸易的建设和发展。 莫颜菱 南京财经大学江苏省南京市 210000 摘要:2019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站在中美经贸关系新的历史起点上,双方要认真落实两国元首重要共识,在互惠互利基础上拓展合作,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管控分歧,共同努力维护来之不易的经贸关系,以最大的诚意积极推动磋商取得平等互利的成果,确保中美经贸关系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为中美未来40年合作打开新的局面,为两国和两国人民福祉、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中美贸易是中国对外贸易中最大的一块,美国是中国对外贸易第一大伙伴国,而中国是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和首要进口来源地。本文主要介绍了中美贸易发展历程及中美贸易当前的现状,证明中美贸易依然存在美好的发展前景,中美两国应该加强促进中美双边贸易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中美贸易历程中美经贸关系未来走向 一、中美经贸合作的发展历程 中美两国贸易发展可以归纳为四个阶段 起步阶段(1979—1981):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两国领导人签署协议以促进两国经贸关系。两国的经济往来逐渐增多,1972年4月15日,美国客商参加了中国广州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直接出口成交400多万美元1973年5月31日,中美贸易全国理事会在华盛顿举行。1973年6月,美国大通曼哈顿银行同中国银行建立业务关系,成为24年来第一个与中国银行建立正式业务关系的美国银行,开启了中美金融合作的大门。1975年12月,美国总统福特访华,批准对华出售英国生产的斯佩喷气发动机,成为西方向中国出售军民两用产品的新起点。1978年4月10日,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在此期间制定的一系列的关于中美贸易的政策均以推动中美经济贸易发展为目标,鼓励中美两国的企业之间的频繁往来,使得中美贸易额飞速上升。 困难阶段(1982—1991):1982年比前一年贸易额下降9.36%;第二年又继续下降。此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中美双边贸易基础薄弱,美国出台了一些针对性措施,反而造成了中美关系又陷入僵局。随后,又签订了一系列促进两国贸易的协定,使得1988年两国的贸易总额首次破百亿美元。1984年1月,赵紫阳对美国进行访问,1984年4月,里根总统对中国进行了访问。中美两国高层的互访缓解了之前因为台湾问题和纺织品问题上的争端,签署了大量的合作协议和协定,进一步推动了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从此,政治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有所淡化,经贸合作逐渐成为中美关系的首要问题。从1984年到1989年,中美双方签订了一系列有关经济、科技合作领域的双边协议。 快速发展阶段(1992—2001):1992年的南方谈话标志着中美经贸关系进入到崭新的阶段。中国于2001年11月10日晚正式加入WTO,成了世界贸易组织的第143名成员,彻底解决了中美两国的最惠国待遇问题,使得两国的贸易合作范围扩大。在国内外的压力下,1994年5月26日,克林顿宣布延长中国最惠国待遇,将最惠国待遇问题和人权脱钩,这一决定标志着美国对华政策的重大转变,中美经济关系摆脱政治因素,成为中美双边关系中主要关系,双方的经济利益上升为两国的战略利益,美国以此为准调整了对华的贸易政策。 全面发展阶段(2002—至今):中国加入WTO使得中美两国贸易额飞速增长。自2002年起双边的贸易额一直保持着20%的增长率,截止到2012年,贸易额达到5000亿美元,美国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中国对美国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杂制品等实质上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即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二、解读中美经贸冲突 英国《金融时报》5月8日曾就美方提出的强势要求发表评论称,特朗普向中国提出非理性贸易要求,这些提议甚至不能作为谈判的明智基础。评论还认为“特朗普要小心、中国已经展示出自己擅长通过精准的报复来打击美国。北京方面有各种各样的工具可以动用,以在特朗普的政治腹地打击其痛处。” 1.中国国际商会咨询顾问组顾问江山:中方应正视美国对因中国崛起而产生的焦虑感 美国发起贸易冲突,从短期看是源于美方认定的中美存在的贸易逆差,长期看源自美国对中国崛起的担忧。谈到中美此轮贸易冲突的走势,江山判断,中美经贸关系合作的部分要大于竞争的部分,但是随着近年来中国的国力不断发展壮大,中美在经贸方面一些竞争性的领域表现突出,因此在未来合作范围领域可以做很多事情。 2.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教授盛斌:中国的技术创新是真正动了美国人的奶酪 谈到此轮中美贸易冲突爆发的原因,盛斌认为:为遏制中国的产业和技术升级。美方采取了一些进口保护贸易救济措施,如反补贴、反倾销和各种保障措施;中国的技术创新是真正动了美国人的奶酪,美国之所以称霸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美国拥有先进的技术,而近年中国的技术创新令美方感到实实在在的威胁。 三、中美经贸关系走向仍将保持稳定格局 目前可以看出美国的心态和态势:美方这次提出的8项要求里有4项是针对“中国制造2025”,中心是朝着中国的发展权;美方提出到2020年共削减200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这一高要求属于美国争取道义制高点的谈判方式,据此,让今后的谈判更有利。面对中美目前的状况可以从4个方面做出回应:一是始终坚持WTO多边贸易原则;二是在市场准入等方面中美还是有谈判空间的;三是面对中美贸易问题需做好两手准备,美国提出撤诉期限可能示意美国在之后会进一步采取措施;四是中美贸易摩擦实则是美国国内政治问题的外延,解决贸易问题一定要减少政治干扰。 中美经贸关系的良性发展对两国经济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从相互依存度看,中国每年约有五分之一的产品销往美国,而美国总进口中约有22%的产品来自中国。同时,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的商品中,有大量商品对中国高度依赖,中国甚至成为了美国部分进口商品的唯一来源国,说明中美经济存在无法“脱钩”的紧密联系。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美及全球都有让这场贸易战“偃旗息鼓”的内在驱动和利益诉求。从中美经贸磋商释放的信号看,谈判的焦点已经发生了转向,从最初的“贸易逆差问题”转向强制性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保护、非关税

中俄两国的贸易往来互补性研究

中俄两国的贸易往来互补性研究 关于《中俄两国的贸易往来互补性研究》,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下为学术堂为大家提供的中俄两国的贸易往来互补性研究,如该篇不是您所需要的,可下拉到本页底部,查看更多! 摘要:中国和俄罗斯在外交领域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仅在战略安全方面有诸多合作,作为邻国,两国在贸易往来方面也有着天然的优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采用贸易互补性指数、强度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2006年至2016年十年间两国贸易记录数据,发现中国对俄贸易关系仍有较大发展潜力,中国与俄罗斯有各自不同的资源优势,双方贸易具有良好的互补性。两国可以在优势互补基础上加强能源领域以及边贸合作,并积极拓宽经贸合作领域,深化双方经济协作,促进两国经贸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贸易互补;实证分析;

中俄两国有长达数千公里的边境线,自苏联解体以来,两国在贸易方面的合作逐渐加深,作为具有极高发展潜力的大国,两国在贸易往来方面各有优势,深化两国经济合作对维持两国的战略安全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在中俄贸易体系中,俄罗斯在资源结构方面具有相对优势,而中国在轻工业部门产品方面略有优势,因此,双方在贸易往来上的互补呈现出相对平衡的状态,具有较高的发展空间。对中俄贸易互补性开展实证分析,有助于客观反映双方的贸易关系,对优化双边贸易结构,拓展经贸合作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俄贸易发展历史及现状 (一)中俄贸易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已成为强弩之末,国家经济结构趋于崩溃边缘,政治体制名存实亡,出于各自利益,中苏之间近30年的冰冷关系有所好转,双方开始恢复小规模的贸易往来;苏联解体后,由于俄罗斯采用休克疗法,双方贸易形式仅限于军火交易和边境口岸贸易,物资紧缺的俄方为弥补缺口,以易货交易形式加大了从中国进口的商品规模,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末。21世纪以来,随着中俄边界的最终确立,双方签订的《中俄睦邻友好条约》奠定了中俄深化合作的政治基础,外交级别也延伸至全面战略协作关系,除08年经济危机外,十几年来双方贸易额始终保持着10%左右的增长率[1]. (二)中俄贸易发展现状 尽管中俄贸易额长期保持着高速增长,但相比美国、欧盟、日韩等地区,中俄之间的贸易规模仍存在较大差距,由于中俄在战略安全上达成共识,在未来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2].截止2013年,中俄贸易额突破900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俄罗斯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 汪堂峰 内容摘要:60年来,中美双方间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巨变,既是新中国60年来国力由弱变强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产物,同时也是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见证者”;这种巨变,既反映了中美间的互动,也反映了美国外交政策中一个永恒定的主题——对现实利益的追求。对于美国外交政策中这种永不改变的主旋律,我们应该抱有一种清醒的认识和必要的警惕。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不仅在国内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外交领域的各条战线上,也是硕果累累。就中美关系而言,60年来双方间关系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种巨变,既是新中国60年来国力由弱变强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产物,也是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见证者”。本文拟通过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美关系的回顾,来见证新中国由弱变强的伟大历史进程。 一、从《别了,司徒雷登》到美国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舞台之外”幻想的破灭 1949年8月5日,就在司徒雷登抵达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珍珠港的当天,美国国务院就中美关系问题发表了一部题为《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着重1944~1949年时期》的白皮书。8月18日,毛泽东发表《别了,司徒雷登》,开宗明义地宣称,“美国的白皮书,选择在司徒雷登业已离开南京、快到华盛顿、但是尚未到达的日子——八月五日发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① 就中美关系而言,司徒雷登的离开,同样正式宣告了美国与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建交的可能已经荡然无存。 就在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之时,司徒雷登并未随国民党政府前往广州,而是选择留在南京。鉴于此,毛泽东也曾对司徒雷登寄予厚望,在6月份得知其打算到北京拜见中共领导人,以便共同探讨新时期的中美关系时,称他“会被作为许多中共人士的老朋友而 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第1380页。

2017_2018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世界现代史第6学习主题当代世界格局的演变第19课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学设计

第19课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教学目标: 要求掌握的知识:了解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列举世界格局中的“一超”与“多强”;分析“一超”与“多强”的相互关系;归纳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表现;知道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 二、教学内容: 二战后,两极格局对峙的局面,美苏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各有攻守。它们的争霸,不仅影响了世界和平,而且影响了世界局势。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不复存在。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一)、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两极格局结束 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是苏联的解体。回忆提问:“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有历史原因:苏联长期推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存在着严重弊端; 政策上的失误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问题。 有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了错误的路线和政策──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 有外部原因:即西方长期对苏联实行的“和平演变”战略; 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苏联在长达79年中,未能推动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导致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从而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导致了两极力量的对比失调,曾经强大的苏联最终解体。)。 2、解释什么是“世界格局”。“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体系。” 3、两极格局解体后,国际形势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引导学生阅读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格局正在走向多极化,争取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是可能的。”原因何在?第一,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下以美苏对抗为背景的世界大战隐患随之消失。第二,冷战后,世界大国彼此之间关系,表现出既竞争对立,又彼此依存的特点。第三,冷战后,国与国的竞争,从两极格局时期的东西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和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对抗,转向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从未改变。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冷战

中美贸易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研究

中美贸易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研究 范乃菲张媛媛 (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030006) 【摘要】中美贸易是中国对外贸易中最大的一块,美国是中国对外贸易第一大伙伴国,而中国是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和首要进口来源地。本文主要介绍了中美贸易发展历程及中美贸易当前的现状,证明中美贸易依然存在美好的发展前景,中美两国应该加强促进中美双边贸易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中美贸易;双边贸易 一、中美贸易发展历程 中美两国贸易最早发生在1780s;新中国成立之后,中美双边贸易多次被中止,又多次重新开始,发展过程十分艰难。一直到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才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1979年7月1日,中美两国与北京签订《中美贸易关系协定》,使得中美双边贸易关系重新建立。由此可以看出,中美从正式建交起到现在已经有四十多年了,而双方关系依然飞速发展。 中美两国贸易发展可以归纳为四个阶段:(1)起步阶段(79-81)。1979年1月l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两国领导人签署协议以促进两国经贸关系。同时,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在此期间制定的一系列的关于中美贸易的政策均以推动中美经济贸易发展为目标,鼓励中美两国的企业之间的频繁往来,使得中美贸易额飞速上升。(2)困难阶段(82-91)。1982年比前一年贸易额下降9.36%;第二年又继续下降。此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中美双边贸易基础薄弱,美国出台了一些针性措施,反而造成了中美关系又陷入僵局。随后,又签订了一系列促进两国贸易的协定,使得1988年两国的贸易总额首次破百亿美元。(3)快速发展阶段(92--01)。1992年的南方谈话标志着中美经贸关系进入到崭新的阶段。中国于2001年11月10晚正式加入WTO,成了世界贸易组织的第143名成员,彻底解决了中美两国的最惠国待遇问题,使得两国的贸易合作范围扩大。(4)全面发展阶段(02至今)。中国加入WTO使得中美两国贸易额飞长。自2002年起双边的贸易额一直保持着20%的增长率,截止到2012年,贸易额达到5000亿美元,美国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 二、中美贸易发展现状 (1)中美贸易情况。中国加入WTO至今,中美贸易迅猛发展,自2001年到2013年,中美两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50%。由此可见,中美两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力军,已经确立了两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2005年,中国继续保持美国的第四大出口市场、第二大进口市场和第三大贸易伙伴地位,但中美贸易额与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墨西哥相比仅少49.5亿美元。据美国海关统计,2005年,中美双边贸易规模较上年增长23.3%。其中,美国对中国出口增长20.4%;从中国进口增长23.8%;美方逆差进一步扩大,达到2016.3亿美元,增长24.5%。到了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导致美国国内经济影响世界经济的效果有所下降。2009年,中美双边贸易额下降10.2%。其中,美国对中国出 口0.2%;自中国进口下降12.3%。美方贸易逆差、下降15.4%。中国依然是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和首要进口来源地。10年以后,中美贸易额恢复增长。在美国,公众普遍认为如此飞快增长的中美贸易逆差已经开始威胁美国的经济发展和国民的生活水平了。虽然中美贸易摩擦的数量和范围不断扩大,但不可否认的是,中美两国都在中美贸易的快速发展中获得了大规模的经济利益。 (2)中美贸易互补性。中国和美国现阶段正处于不同的发展时期: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两个国家经济上存在很强的互补性。第一,美国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在科学、技术和管理方面远远超过了中国;另外,两国科技对各国的经济增长贡献也不同:中美两国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分别是45%和70%。第二,从产业结构上看,美国通过对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对外产业转移使国内产业结构一直领先,而中国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大量生产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产业转移的对象。第三,中国在制造业和劳动力成本上存在竞争优势,而美国在技术和资本上存在竞争优势。美国通过产业转移与直接对中国投资发挥其资本和技术上的优势,而中国吸引外国资本,利用较低的人力成本和丰富资源,通过加工贸易等主要形式对外出口以发挥其比较优势。 (3)中美贸易依存度。中国对美贸易依存度先上升后下降,且波动较大,外贸依存度指标从2002年的6.68%变化到2013年的6.24%,2005年高达9.38%。美国对中国贸易依存度除2009年金融危机影响之外几乎逐年上升,从2002年的1.38%增长到2013年的3.35%。很显然,这表明中美贸易对双方经济发展都起到了推动作用。中国对美国贸易依存度明显大于美国对中国贸易依存度,这说明中美贸易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影响是巨大的,即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美国市场产生了越来越严重的依赖性,很容易受到美国紧急波动的影响。 三、总结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美贸易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中美两国应针对中美贸易发展以及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情况分别制定两国关于贸易发展的政策及战略,应保证中美两国均要从双边贸易中获取适当的利益。当前经济情况表明,中美贸易对中国的重要性要明显高于对美国的重要性,因此,中美贸易摩擦改革是美国针对中国而产生的。中美贸易在今后发展中要注意这一点。 【参考文献】 [1]刘杰.中美高贸易依存度下中国经济面对的风险及对策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2]马玥.美国"再工业化"对中国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及趋势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12 — 56 —DOI:10.15880/https://www.360docs.net/doc/9e1771326.html,ki.zsjj.2015.14.041

行政法基本原则的互补性分析

行政法基本原则的互补性分析 行政法基本原则的互补性分析 法的基本原则在行政法领域也有一定的适用性,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行政管理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领域都有其自身不同的特点,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行政法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内容,所以充分的掌握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就成为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行政法原则的互补性就成为弥补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1.行政合法性原则 1.1合法性原则的内容和要求 首先,行政职权一定要经过法律的规定和授权才能具备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在这个层面上来说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行政机关的设立必须要有相应的法律依据,也就是说,任何一个行政机关的设置都能找到相应的法律规定。另一方面就是行政人员所行使的权利也要有相应的法律依据。行政职权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的公共职权。它的存在一定要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 其次,行政法的行使一定要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来展开。这项规定中也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行政机关在管理社会事务的过程中,其使用的任何一项措施都应该在法律条文当中找到相应的规定,这就要求其一定要依照相关法律条文来执行日常工作。另外一方面是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行政人员的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约。为了避免行政人员滥用权利,我国行政法中也对行政人员的权利范围作

出了明确本文由毕业论文网收集整理的规定,在这样的情况下,行政人员不能离开法律的约束性去行使自己手中的权力。 1.2合法性原则需要其他原则的补充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只有在相互配合时才能创造出更好的效果。这种联系就表现为各个原则之间的互补性,在现实生活中还会发生一些行政法合法性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必须要用其他的原则作为重要的补充,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同时在实际的工作中。为了能够更加公正合理的去判断一件事务的合法性也应该将其他基本原则充分融入其中,一达到更好的效果。 2.行政合理性原则 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合乎理性。可见,这一规定涉及的实际是道德范畴。合法性原则要求行政行为必须有法律依据,严格依法做出,而合理性原则又要求行政行为可以“适度、合乎理性”这岂不是同合法性原则相矛盾,甚至是推翻?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2.1合理性原则存在的前提 由于行政管理涉及的都是社会生活的具体方面,其复杂性、多变性是任何立法部门在制定法律时都难以料到的,从而也就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社会生活又需要规范,于是行政立法规定行政执法部门享有“自由裁量权”,显然,这里的行政自由裁量权存在就是合理性原则存在的前提和必要。

专题十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解析版)

专题十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高频考点呈现】 考点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考点二世界多极化趋势 考点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考点四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高频考点剖析】 考点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考点回顾] 1.基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原因 (1)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和扩张产生矛盾。 (2)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3.表现: (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对抗。 (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济互助委员会对抗。 (3)军事上,北约与华约对抗。 4.影响 (1)两大阵营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借鉴,推动世界整体发展。 (3)世界局势动荡不安,造成朝鲜分裂、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 [考点深化]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2.“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1)相同点 ①背景:都出现在二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 ②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中俄贸易互补性及发展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e1771326.html, 中俄贸易互补性及发展对策研究 作者:李艳 来源:《对外经贸》2013年第04期 [摘要]中俄两国政治互信,地理位置毗连,在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科技合作以及产业结构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然而两国贸易结构失衡,贸易秩序不规范使双方的贸易合作滞后于两国的政治合作。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强现有领域合作,扩大对俄合作新领域;利用WTO平台,削减贸易壁垒,促进中俄贸易自由化发展;投资与贸易互动,以扩大投资合作带动贸易发展;发展服务合作,带动商品贸易发展;坚持世代友好、紧密合作,积极推动两国的政治文化交流,为中俄经贸合作奠定良好的合作基础,以推进中俄经贸关系向更高的台阶发展。 [关键词]中俄贸易;贸易结构;资源互补 [中图分类号]F7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4-0037-02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俄罗斯贸易保护主义兴起背景下黑龙江对俄贸易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12512236)。 一、中俄贸易发展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1自然资源互补性强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极其匮乏,如水资源、耕地、森林和草地等资源在绝对数量上位列世界前茅,但在人均占有量上远不及世界平均水平,有些原料必须从国外进口。自然资源的缺乏成为威胁我国经济安全的重要问题。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现在60%的石油需要进口。目前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3,正常年份近2/3城市不同程度缺水。随着自然资源拥有量不断减少,人口却是 每年净增长。再加上开发利用不够,资源浪费严重,以中国的发展速度来衡量,资源短缺将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挑战。而我们的邻国俄罗斯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自然资源品种多储量大,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以及丰富的铜、镍、锌、铝、钛等有色金属,钨、铂、锡等稀有金属。除此之外,俄罗斯的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拥有量也位列世界前茅。所以双方资源互补性明显,有利于发展双方的经贸合作。 2劳动力资源互补性强 中国人口众多,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资源相对过剩,而俄罗斯地广人稀,人口数量为143亿,且人口总量日趋减少,另外主要人口集中在首都莫斯科及周边区域,俄远东地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互补性分析论文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互补性分析论文 摘要:自媒体的发展极大地挑战和冲击了传统媒体。在国家社 会经济繁荣的背景下,传统媒体为了得到持久的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开始采取创新的途径。从新闻传播方面来看,传统媒体和自媒体之间具有互补性的关系,而为了促进传统媒体的发展,需要加大对这种互补性的关系进行合理的关注。因此,本文主要在概述 传统媒体、自媒体的基础上,探究在新闻传播方面传统媒体、自媒体之间的互补性。 关键词:互补性;新闻传播;传统媒体;自媒体 一、前言 自媒体的发展过程中,年轻人的支持给予了自媒体极大的发展动力。从自媒体的新闻传播角度来看,其传播范围广、操作简单等特点,使其逐渐应用到社会上的多个群体中,甚至部分老年人在观看新闻的时候也开始依靠自媒体。而传统媒体具有较长的发展时间,国家对其给予了较大的支持力度,所以在新闻传播方面传统媒体所占的地位仍然很重要。为了促进自媒体、传统媒体的共同发展,急需加大对两者互补性的认识,并合理利用其互补性。 二、概述自媒体、传统媒体 (一)传统媒体 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群众基础较为深厚,在传播新闻时,都是根据一定的事实依据做出了新闻传播;国家支持的媒体形式就是传统媒体。虽然自媒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仍无法彻底取代传统媒体的地位,在传统媒

体的发展过程中,其发展路线仍是保守的,阻碍了传统媒体的发展进程。其表现出的不足在于:具有较为缓慢的新闻传播速度,通常是今天报道昨天的事情;新闻报道形式较为落后。[1] (二)自媒体自媒体又叫个人媒体、公民媒体,其传播特点是平民化、私人化,即人人都可以作为传播者,其中微信、微博等是典型的自媒体代表。从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中,可以看出其具有的优势在于较快的新闻传播速度。自媒体对新闻传播主要是借助微信、微博等较为流行的自媒体,从传播速度方面来看要比传统媒体快一些。其新闻会涉及各个领域,如平民百姓生活、国家中央重要讲话等,只要是可以爆料都可以利用自媒体传播新闻。其发展中也显现出不足,表现为:具有较小的控制力,出现了不良的新闻报道、虚假新闻等,对新闻的正常传播起到了严重的阻碍,毁誉参半,阻碍了新闻传播的健康发展。[ 2] 三、传统媒体、自媒体在新闻传播方面的互补性(一)自媒体、传统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模式上应建立立体化联动模式 在新闻报道模式上,建立两种媒体间的立体化联动模式。可以在新闻传播的第一阶段中利用自媒体的快速优势发布新闻,以最快的速度传播新闻事件。自媒体播出新闻之后,再利用传统媒体的公信力、权威性、舆论导向作用,对公众的价值取向进行正确引导,淘汰自媒体的虚假新闻、负面新闻。例如,发生大型新闻事件后,应有机地结合传统媒体、自媒体,立体化、多时段、多平台、多层面、多角度地报道新闻事件,使人们能够清晰地了解新闻事件,正确地看待新闻事件所传递出的信息。全方位报道新闻的时候可以借助的渠道有微信、微博、博客、互联网、报纸、期刊、电视

论中美关系的演变及其未来发展

论中美关系的演变及其未来发展 近现代的中美关系,走过了一个曲折复杂的历程,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美双方力量的此消彼涨,中美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重要的国家双边关系之一,也是当代国际关系上极其重要的国家双边关系。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国,近年来一直在快速发展之中。不论是经济增长还是与他国尤其是美国各方面的对话与合作越来越多,都可以证明中国作为一个强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愈来愈大。而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国家,综合实力以及各个方面都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其影响可谓不言而喻。于是乎,这样一个强国和超级大国之间的关系能够牵动着国际局势的发展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应的,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关系演变以及未来关系的发展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不仅对我国的国际外交和未来战略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对于世界局势稳定和平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此,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中美关系的演变以及未来发展:1、历史上的中美关系2、当今的中美关系3、未来中美关系的预测 一、历史上的中美关系 (1)20世纪上半叶,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开始,中国人民饱尝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列强的欺凌。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与中国结成了反法西斯联盟。中美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合作,在历史上第一次表明中美关系对于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具有重大作用。 (2)抗战胜利之后,美国推行反共战略,支持蒋介石集团打内战。新中国诞生后的20多年里,美国坚持其与中国为敌的遏制政策,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和军事封锁,支持台湾当局窃取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50年代,中美在朝鲜战场上展开了一场殊死较量,中国人民取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 (3)1968年,尼克松当选总统后,为了摆脱越战的泥沼和对付苏联的扩张,开始逐步调整对华关系。1971年,中美“乒乓外交”和基辛格秘密访华,为拉开两国新关系的帷幕奏响了前奏曲。1972年,尼克松总统成功实现了访华,中美双方签署了《上海公报》。 (4)卡特总统执政后,两国于1978年签署了《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关系正式实现正常化,从而揭开了两国关系上的新篇章。同年1月25日志2月4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美国的访问在美国朝野上引起巨大轰动,一股前所未有的“中国热”席卷美国大地。 (5)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步启动的,而中国的改革开放为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增添的强大动力。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中美两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活跃。 二、当今的中美关系 回顾近年的中美关系,虽然双方关系有所紧张,但目前还不构成对抗的局面。总体来说,近年中美双方还处于一个相互的战略摸底阶段,也是双方的战略布局阶段。 第一,中国加速崛起,在周边地区影响力和凝聚力不断上升,美国则受伊拉克、阿富汗两场战争拖累和金融危机冲击,软硬实力受到削弱,两国实力差距不断缩小,对美产生巨大心理冲击,美国内有一种强烈的焦虑感和危机感,警惕和制衡中国的论调开始回潮,对中方谈论“美国衰落论”极为敏感,产生过度反应,认为中国正利用美国衰落谋取利益。 第二,美始终认为中国发展走向存在不确定性,内心将中国视为潜在战略竞争对手,担心中国利用日益增长的实力与美对抗,挑战和打破现有国际秩序,威胁美在亚太和世界的霸权地

当今世界格局新变化和新特点

当今世界格局新变化和新特点 (一)世界经济在信息大爆炸中嬗变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和决定性力量。IT的广泛应用,传播技术的进步及传播环境的日益开放使得信息得以巨量生产和高速传播,以海浪式涌入人类生活,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入了润滑剂。 1.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刻影响促使作为直接物质生产部门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相对下降,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急剧上升,这当中第三产业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商业、运输业、通讯业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等,而且还包括大多数与信息工业相关的部门。 为了适应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大加强了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投入。诸多力量作用下,科技产品迸发出现,产业结构显著调整,包括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发生了变革,最终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2.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一方面,当代国家科技发展水平以及创新能力对国际经济竞争力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的同时,国别经济竞赛也日趋激烈,其中科学技术的竞争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由于科学技术水平方面的差异,发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仍然在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控制方式在转型。近代欧洲帝国不断通过发展殖民地发展经济,并将其殖民地的经济转化为其帝国经济的一部分。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式有所升华,大多国家以跨国公司的形式在原料最便宜的地方采购原料,到劳动力价格最低的地方加工产品,然后再销往全球其他地区,以获取最大的利润。这样做的后果是,发达国家往往将本国不允许设立的工厂和生产的产品,特别是容易产生环境污染的工厂和产品,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以达到将污染转移出国以及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原料和劳动力赚钱的双重目的。即通过国际资本自由流动所产生的资源、劳力和技术的组合,建立起来的一个以西方为中心、在西方国际大企业公司主导下的一级基于新的国际劳动分工体系之上的世界经济体系。这也使得国际不平等交换的程度进一步加剧,已经国际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旅游资源互补性研究

旅游资源互补性研究 摘要:目前对长江三峡旅游资源的研究一般集中在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可开发性等方面,本文试从旅游资源的互补性着手,对区域性旅游资源进行共享多赢方面的进 行基础性探索,为跨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思路。 关键词:旅游资源互补性长江三峡金三角 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 之一,是旅游系统中最根本的要素。科学的对旅游资源展开研究是一个地区进行旅游 规划和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必不可少 的环节,也是一个区域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旅游业的基础。 一、旅游资源互补性研究的意义 1.形成对旅游资源的再认识 旅游资源是有限的,很多是不可再生的,科学的利用好现有资源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不同思路的研究,我们总能找到其令人惊喜的

价值,从而谋划出新的旅游产品和线路。旅游资源的互补性研究就是从不同尺度的地 域范围、不同的角度以互补性进行分析和研究现有资源,重新评价和定位现有的旅游资源,挖掘更多的资源优势。 2.为发展跨区域旅游、谋求共赢提供理论支持 随着国内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资源的利用已经逐渐打破原来的行政区划,跨区域协作、优势互补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对旅游资源的互补性研究愈发显得重要,通过分析旅游资源的共生互补,合理安排旅游资源开发的时序、重点和方向,最终获得资源共享多赢。 3.利于解决区域间旅游合作问题 区域合作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区内各旅游经济体能否实现资源互补、优势互补,使区内差异性旅游资源可以有效结合,从而产生更大经济效应。例如长江三峡、川黔渝无障碍旅游区的建立均是一种新型互补的旅游竞 争合作关系。 二、旅游资源互补性概念及模式

1.旅游资源互补的涵义 互补的概念来自于几何学,是指两个角度之和为180度的角互为补角。旅游资源的互补是指旅游资源之间由于种类、规模、形状、文化内涵、时间序列、区位等自身要素的差异而形成的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关系。旅游资源互补蕴涵着中国古典哲学的精髓,其表达了阴阳既济方能生生不息的原理。犹如中国的易经和八卦所揭示的宇宙原理。 2.旅游资源互补的几种模式 从目前的常见的情形分,旅游资源的互补有规模尺度互补、形态造型互补、时间序列互补、种类异质互补、区域差异性互补、同构互补等多种模式。随着旅游理论的发展,还会得以丰富和完善。 三、旅游资源互补性研究案例 1.小金三角资源互补性 奉节巫山巫溪的旅游资源总的说来,是以自然资源为其主要特色。雄奇壮丽的三峡,瑰丽幽邃的大宁河小三峡、小小三峡,神奇迷人的高山草原红池坝,人迹罕至的白果林原始森林,动人心魄的“天坑地缝”无不是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