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电影介绍剧情讲解

《传染病》电影介绍剧情讲解

《传染病》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部美国灾难电影。金发姐正在芝加哥的机场等待飞机,她刚刚从香港出差回来,中途在芝加哥站了一脚,和老相好一番亲热之后,即将坐飞机回到位于明尼阿波利斯的家中,她的老公和儿子正在家中等她。另一方面,香港九龙的渡轮理,一位在澳门赌场工作的小哥神情恍惚,摇摇晃晃的回了家。与此同时,在英国伦敦,一位同样从澳门赌场回来的公司女职员被发现死在了旅馆里,在日本也发生了同样的事情,一位和金发姐公司有业务往来的日本男人,从香港飞回东京后的第二天就死在了东京的公交车上。短短几天,金发姐携带的病毒就遍布了全世界。回到家的她突然倒地不起,丈夫见她抽搐的样子,急忙送进医院,而这时病毒已经悄悄吞噬人类,金发姐送去医院后,最终还是死亡了。家中的小儿子也没有躲过这一劫,正当丈夫一筹莫展时,医生告诉他妻子死亡原因可能源自一个病毒,没有人知道病毒从哪里来,只知道它感染迅速,并且杀人无形。这时病毒已经一步一步向人类进攻,全球死亡率开始上升,之后政府和疾控中心开始寻找最有效的治疗方案。棕发女临危受命前去调查,发现金发姐的司机已经感染病毒,他们迅速将他隔离,但不久后棕发女也因感染死亡。受感染的人也越来越多,医院已经人满为患,群众开始陷入恐慌,政府害怕无法控制人群,决定封锁城市,这时街头出现大混乱,群众开始绝望。很快疫苗产生了,医生在自己身上做了测试,为了帮助生病的地区获得疫苗,医生假扮成军人去抢夺疫苗,他希望每个人都能接种疫苗,可惜事与愿违,而黑人博士得到了两枚疫苗,一支给了自己的妻子,一支给了保洁员的儿子,影片结束。如果传染病开始了,你会选择怎么办?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我们下次再见,有喜欢的可以在下面留言评论。

1994电影分析

每每回忆起来,1994年总是显得那么不平凡。 “魔岩三杰”同时推出他们各自的专辑,然后一起踏上香港的红勘体育馆让香港人认识中国摇滚新势力;校园民谣开始唱遍整个中国的大学校园,美丽的校园到处都可以听到老狼的《同桌的你》《睡在上铺的兄弟》;烈日下,狂热的“玫瑰碗”,沸腾的黄色与冷却的蓝色,巴乔孤单忧郁的背影。 还有那些永远会被记得的美丽的演员和导演…… 作为世界电影的中心,美国电影在94年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世界上第一家通过光缆从发行公司直接向影院传输影像的新型电影放映方式开始在美国投入使用。这一不再依赖电影拷贝的电影放映方式,标志着“多媒体时代电影”的到来。技术上的创新,带来的是商业上的巨大回报,好莱坞票房记录被不断刷新,年收入达54亿美元,位于票房前10名的影片中有9部收入超过1亿美元。其中,罗伯特·泽梅基斯的《阿甘正传》取得了“精神和物质”的双丰收,不仅勇夺第67届奥斯卡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等六项大奖,其全美票房也达3.2亿美元。《阿甘正传》被称为反智电影的代表作,其主题和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喜欢此片的人说剧情励志十足,并将美国精神表达贴切,不喜欢的人却会认为这不过是好莱坞在卖弄肤浅的美国梦,有太多的情绪在里面,英国《帝国》杂志甚至认为“该片导演魔鬼一般的自我满足感加上多愁善感以及修正主义者的废话,在剪辑技术的帮助下全都现实化了”。

除了《阿甘正传》外,94 重量级的美国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和《低俗小说》。费兰克·达拉邦特的《肖申克的救赎》,当年并没有在票房上引起多大瞩目,2800万的最终票房,相比2500万的制作成本,实在是拿不出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闪耀着人性光芒的电影成为了公认的励志类电影经典,在2000年之前,它一直是IMDB最受影迷喜爱的电影第一名。昆汀·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开始的时候看得云里雾里,后来却越看越喜欢,“电影顽童”昆汀在此片中的叙事手法令人惊叹,他把整个叙事划分成几段,先交代架构,然后把各个虚实版块按事件人物穿插排列打破时间上的统一性,探讨的主题是偶发事件对人命运的改变,这样意味深长、收放自如的安排,实在出乎意料之外,中国人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意境,居然在一个洋人手下出现了。 罗杰·阿勒斯和罗布·明科夫导演的动画片《狮子王》轰动了世界影坛,这部根据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以动物为银幕形象的长动画片是当年名副其实的票房黑马,迪士尼公司为其配置了27种不同语言,在46个国家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其总票房收入现已超过7.5亿美元,是电影史唯一进入票房排名前十名的卡通片,成为动画

文艺电影赏析

文艺电影选修课论文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对与这篇论文的选题,我一直都很犹豫,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写哪部电影的观后感,从表现简单爱情的喜剧《神奇侠侣》到让人悲伤心碎的真挚爱情《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雏菊》,从描述不良少女重获新生的《当爱来的时候》到一个不合格父亲自我救赎的《日照重庆》,从回忆自己成长经历的“时空三部曲”之一的《天堂电影院》到清新自然,宁静温馨的《菊次郎的夏天》(当然还包括里面著名音乐大师久石让的配乐),从歌颂老师的《放牛班的春天》到描写最底层中国人生活的《三峡好人》。每一部电影都有其独特的魅力,都给了我深刻的感受,但我最后还是决定选择写《放牛班的春天》,因为心灵的救赎,因为老师的伟大,同样还有它的配乐,它给人的感动....... 我并不是一个专业的电影评论家,我不懂电影的拍摄技巧,表现手法,画面效果,我只能以一名普通的观众的视角,用我的真实感受来写对这部经典电影的观后感。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即使曾经犯过错误,但他还有很多机会去改正,因为他们还拥有纯真的心灵。但在影片里,劳教学校中,院长眼中的孩子却是一群“魔鬼”,是一群不学无术,冷漠,野蛮无知的孩子,刻板的校长只能用“犯事的人,必定受罚”的准则加以暴力来惩罚他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的心灵遭到了扭曲,渴望自由的灵魂与周遭的冰冷、无情激烈地碰撞,形成了他们极端叛逆的性格,让这里充满了暴力,恐怖。直到班主任马修来了,一个并不成功的音乐家,是他发现了这些尚未成熟的心灵中所怀揣着的天真烂漫的梦想:将军,热气球飞行员,建筑家……是他的努力,使得“天使”的梦想逐渐开始萌发...... 是的,就是这样一个并不成功的音乐家,一个普通的教师给“放牛班”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春意”。影片从顽皮的孩子那一点一滴的嘻笑怒骂间折射出一颗身为教育者的马修的“善良、宽容、耐心”的心,他以跳动的音符驯服了一群如小野牛般的桀骜不逊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阳光的温暖,春天的气息…… 这部电影又一次证明了老师对自己学生的影响是多么的巨大,马修的到来给孩子们带

欧美经典电影赏析—1

大河恋: 剧情简介······ 两兄弟经常跟父亲一起钓鱼。潺潺河水,静静午后,成了父子间最难忘的时刻。父亲是一个老牧师,常常在镇上布道,大儿子诺曼(克莱格?谢佛Craig Sheffer 饰)正是继承了父亲的事业——他擅长讲课,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传道授业。小儿子保罗(布拉德?皮特Brad Pitt 饰)却有着迥异的性格——他热爱自由,有一套奇特的钓鱼方法。然而,令人担心的是他迷上了赌博,并因此欠钱遭打。 诺曼结婚后收到一封芝加哥大学的聘用书,他离家前往芝加哥之前,和父亲、弟弟一同在大河边再次享受钓鱼时光。他劝保罗跟他一起离开这里,然而保罗痴迷钓鱼,不愿离去。怎料,这竟是最后的相聚。 一部如诗般美丽的电影,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属于精神上的喜悦和心灵上的平静。影片歌颂了自然的伟大,并藉河水的川流不息,借寓人生起落,充满人情哲理。年轻时的Brad Pitt阳光明媚得让人心疼,看到他你会明白什么叫天地钟灵秀。保罗尽情挥洒着他的青春,这么张扬,这么肆无忌惮,就像是一件艺术品昂立在大河之上。然而生活不是艺术,太出色的青春是要被摧折的。希望这样任性的孩子永远不要长大,可以像小王子一样无忧无虑的活在自己的星球上,肆意搭建着自己永不塌陷的童话城堡,守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玫瑰看一天24遍的落日。 诺曼是长子,长兄如父。他对父亲的教诲固然有孩子一般的叛逆心理,但事实上却几乎没有违抗过。保罗问诺曼:你长大想当什么?诺曼回答说:牧师,钓鱼人。想了想又说:或者拳击手。反问保罗,保罗却回答:拳击手或者钓鱼人。诺曼问:没有牧师么?保罗回答说:没有。于是两个孩子都笑了。从此以后,无论诺曼成为了什么,别人都管他叫牧师,诺曼成为“牧师”不是因为职业,而是因为他是父亲最好的传人,在他身上有着父亲全部优良的血脉。而保罗,牧师父亲曾有一次半开玩笑地说:他把我们家族变成了平原上的苏格兰人。 影片始终是以诺曼为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述的,在那一幕场景中,他站在大河边的石头上,手握鱼线,左边是他的父亲,标准而优美的四拍法舞动着鱼杆,而右边则是他的弟弟,诺曼诧异地发现,弟弟没有完全按照父亲的教法去做,而是让鱼线在头顶上方回旋,呈“8”字形入水。诺曼惊异于这种姿势的优美,他对自己说:保罗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节奏感。 我再度回想起父子三人最后一次去大河上钓鱼。这次诺曼的左边已没有了父亲,他年迈的父亲已经只能留在属于他的“高处”,他的身边只留下他的弟弟。 那天似乎从一开始就不属于年轻的保罗。早晨的餐桌上,父亲一如既往地问保罗有什么新闻,刚从赌场赶回的保罗竟然一时语塞,而这时诺曼接口道:“我有一个。”然后他告诉了父母他被芝加哥大学录用的消息。父母喜难自禁。在随后的钓鱼过程中,诺曼连连得手,而保罗却反常地一无所获。诺曼高兴之余,告诉弟弟说他钟爱的女子将会接受他的求婚。望着一脸幸福的哥哥,保罗揶揄道:很丰富的一天哪。 他诚然不是不高兴的,但在那样一种神情复杂的目光中,观众开始意识到一种阴霾。敏感的诺曼于是道:跟我们一起去芝加哥吧!保罗回头露出熟悉的笑容,一如所料地拒绝了。

论文艺片及影视分析

论文艺片及影视分析 也许大众会认为文艺片太枯燥、叙事节奏太慢、太难使人进入情景,看完后可能还不知所云。但我觉得文艺片就是一种氛围和情绪,可能是超脱现实的梦境一般的情节,也是现实繁复细节不厌其烦的描述。当你真正深入其中时,就会被一点点的触动,是小小的幸福,亦是淡淡的忧伤和无奈。这样的电影是文学,是电影中的精髓。看文艺片时,我们可以像欣赏一篇文学作品一样。 文艺片顾名思义有艺术性特点,会有很多视觉语言的应用。如《花样年华》中大量诗意唯美化的色彩应用。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电影的色调是暖黑色调的,悠长深邃的宅院只有这大红灯笼的红光才能让人感到一丝丝的温暖,这个红光隐喻着女主角对生活的希望,但是很快希望就破灭。在女主角尾随三少奶奶被拖进一个小黑屋的描写中,采用长焦镜头,感觉时间上是那么的漫长,但情绪又被调动得很紧张。直到小黑屋被反锁,女主角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和恐怖性,这时情绪达到顶点,崩溃失常。这种镜头节奏的控制很好的渲染了气氛,调动了人们的情绪。 从叙述风格上看,文艺片和很多文学体裁相似,叙事风格多样。比如岩井俊二的《情书》,影片看似很凌乱,在叙述中有很多回忆,是两条主线穿插进行的。这种乱很像散文,但是形散神不散,因为情感主线是一致的,即对过去回忆的美好追思和对现在的珍惜和感恩。 文艺片的主题选择上其实并不深奥和高远,它常常有一些简单但深刻的主题。许多文艺片以写实的手法,去还原生活中最朴实的场景和最真实的心境,让我们可以和里面的人物贴的很近,和他的感情贴的很近。可以说文艺片能帮助我们保持本真。我们都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文艺片就是如此,它的主题需要我们在这些平常中去提炼升华,才能以小见大。在贾樟柯的《小武》里,影片分为三个部分,小武是一个小偷,在影片中他相继失去了友情、爱情、亲情,最后还失去了自由。在影片的结尾,小武被拷在街边的电线杆上,路边占满了路人,眼神里充满了鄙夷、责骂、好奇嘲笑,小武连生活的一点点尊严都没有了。影片拍摄的地点介于城乡结合部,整个影片看似镜头都很不完美,但如此的不完美才洋溢着原汁原味的生命的活力;还要得益于影片高超的录音艺术,喧闹的街道,路过的行人,时不时停下来看热闹的路人,都细腻地烘托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让人为小武的未来命运有一丝的惆怅和感伤。 在文艺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都是总体一致的,而且有独特魅力。环境的变化也预示着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另外,关于人物,文艺片总是向我们表现人性复杂的一面。尤其是人的情感,更是纠结变化的。在文艺爱情片中,尤能发现这一点。 比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女主角从最初对爱情的憧憬,到体会到爱情的美好,再到后来的失望,无奈,自暴自弃,直至伤心,绝望。故事讲的是在30年代的中国,一个13岁的小女孩爱上了住在他隔壁的作家,后因家庭变故搬走,几年后,因女孩始终无法忘怀那个作家,就又回到原来的住处,与作家重逢,把初夜献给了他,两人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作家有事出差了,当时承诺回来就联系她但却再也没与她联系,这时候女孩发现自己怀孕了,为了生活,女孩和那些富人们在一起,过着妓女一样的生活。几年后,她又一次遇到了她深爱多年的作家,两人有了一夜欢愉,但作家仍旧没有认出她来。又几年过去了,孩子患病死去,女孩将她的经历用写信形式寄给了作家。电影是采用女孩信中的旁白来作为线索讲述这个故事的。 最感动我的一段情节就是在女孩最后一次遇到作家时,到了作家的家,也就是女孩小时候住的院子,在两人一夜的欢愉之后,女孩出了房门正好遇见房子的管家,管家一眼就认出当年的那个小女孩,叫了一声小姐,女孩把钱塞到管家手里匆匆离开。这是多么强的情感对比啊,连当年的管家都认得出来女孩,为什么作家却从来没有记得她,一次又一次地把她忘记,这个细节的描写使女孩的爱情显得更加凄凉。女孩走的时候眼神中的哀伤和绝望我到现

世界电影史第五章 法国与艺术影片

第五章法国与艺术影片 1907年到1908年这段时期,很多人都认为电影将趋向灭亡。许多电影院因为没有顾客,都陆续倒闭了。这种不景气一部分是由于影片“题材危机”所引起的。 当电影开始描写心理、复杂的情节或一些来自历史和戏剧中的题材时,它还不知道怎样叙述故事。全部故事情节在10分钟内用拙劣的方法和原始的电影语言潦草地表现出来。当时曾经有人这样写道:“模仿的风尚加深了观众对影片的厌倦。他们对那些把乳母、跛子以及宪兵混杂在一起的追逐片,对那些表现伯爵夫人结婚、丢失孩子、投河自杀、被满脸胡子的萨瓦人救起、十八年后又从衣服的标记上认出了自己的女儿诸如此类的闹剧,已不感兴趣了。” 当时的电影缺乏想象力。电影剧本是由默默无闻的文人、失业的新闻记者、落伍的演员、或者不出名的政论家编写的,报酬极其菲薄。这些人在模仿有名的题材时,当然免不了要极力求助于舞台上的戏剧。为了从不景气的情况中摆脱出来,为了把那些比光顾市集木棚的观众更有钱的人吸引到电影院里来,电影就必须在戏剧和文学方面去寻找高尚的题材。 这一从1906年以后开始兴起的运动,因受百代《基督受难》剧成功的刺激而更加蓬勃。意大利拍了《庞贝城的末日》,美国拍了莎士比亚的戏剧和《尼禄火烧罗马》,丹麦拍了《茶花女》。而百代则组织了“作家及文学家电影协会”。 但最值得注意的是“艺术影片公司”的设立。这是一个由拉菲特兄弟创办的小制片公司,和一个放映业的大联合组织,即不久失败的“赫尔斯电影公司”有联系。 拉菲特兄弟约请法国最有名的作家阿纳托尔·法朗士、朱尔·勒梅特尔、拉夫当、里什潘、萨尔杜、罗斯当等创作新的剧本。并且雇用了有名的法兰西喜剧院著名的演员慕内—苏里、勒·巴尔吉、阿尔贝·朗贝尔、巴尔戴、萨拉·贝恩哈特等人充当演员。 他们还获得了最优秀的布景师和音乐家的合作。 用无名的演员来拍摄电影,这是初期电影所墨守的成规。但随着“艺术影片公司” 的兴起,一种为争取高尚戏剧的观众所不可少的明星制度就此开始了。 1908年12月,在夏拉斯影院举行的“艺术影片公司”第一部影片放映会吸

欧洲电影艺术思潮

2008170015 吴俊鹏传播广告设计 欧洲电影几次艺术思潮的影响与意义 近几周,我们在老师得带领下观看了意大利电影《偷自行车的人》与法国的《罗拉快跑》。观看完后,这些影片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偷自行车的人》主人公的无助与无奈,《罗拉快跑》中,紧张的配乐及新奇的故事情节,这一切无不让我对欧洲电影有了更深的体会与了解,看到了除好莱坞电影以外的,其他国家优秀及富有内涵与深刻意义的好电影。 20年代的先锋派电影活动的中心是法国,法国20年代的这场艺术运动的前期和后期有明显的不同。前期的理论探索和艺术实践主要集中于对光的认识;而1925年以后,则倾向于抽象化。所以将1925年以前的法国电影艺术运动称为“印象派”,而将1925年以后的法国学派成为先锋派。20年代的先锋派电影运动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次电影运动。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叙说故事、而主要对默片纯视觉形式的美学形态和表现功能进行各具风格的实验和探索的影片。这种影片一般由创作者独立拍摄,大多为短片。拍片活动始于20世纪10年代末,于20年代进入鼎盛时期,在有声电影发明后,先锋电影趋于衰微,代之而起的是在拍片方式和艺术主张上大同小异的实验电影。 “复兴法国电影”为起点的这场先锋艺术运动,几乎从一开始就超越了民族电影的命题,而成为对电影艺术的表现潜能的多方面的论证。其兴起的原因有二:一是好莱坞电影占领了欧洲的电影市场,使欧洲电影艺术上停止不前,1 9世纪末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发展,先锋派电影便应运而生了。其主要流派包括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构成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立体主义、印象主义等。他们的艺术主张是:1.反对商业电影,否定电影的大众化性质,使之成为供少数人玩赏、无功利目的的艺术品;2.搬用现代派文艺的各种主张和手法,并创造了诸如纯电影、绝对电影等术语,反映了逃避现实的抽象化、潜意识化倾向。 20世纪20年代欧洲电影艺术家们为了抗拒好莱坞的影响,有意摈弃了电影的故事功能,将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对立起来,固然有悖于电影业文化的特性,但是,是由于他们执着于从表现手法、镜头技巧、叙述方式等方面探索电影语言的可能性,赋予电影语言以隐喻、象征等意义,才使得电影终于不再只是生活的"影子"而进化成为一种艺术的新样式,展现了电影这一工业时代新生儿的巨大艺术潜能。 了解了欧洲电影艺术思潮之后,我更加明白正是欧洲电影艺术工作者不去的追求与革新,才使得电影的发展更加多样化,使得电影发展更加的辉煌迷人。

文艺电影的商业电影的异同分析

文艺电影VS.商业电影 一、文艺电影(Art cinema) 所谓文艺电影,是指那些不纯粹以商业赢利为目而制作、不以夸张的电影特技和匪夷所思或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吸引观众眼球,而是关注一些深层思考如生命、人性、哲学,以形而上的方式关照电影本质与生命主题的电影。文艺电影的拍摄手法和叙事方式灵活多变,有时候甚至是对电影本身的一种解构——或者干脆说文艺电影意在呈现一种思考的状态。 文艺电影有很商业的、主流的、迎合潮流的,也有很另类的、边缘化的。但更多的文艺片,是需要引起人们共鸣的(此类影片好像更倾向于女性观众),以表达人类的情感的(表达爱情占多数)影片。它通过导演的艺术拍摄手法和演员的艺术表演,使观众深刻的感受人类的美好情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影片拍摄的最终目的。电影语言的运用也更平实,更适于人们的接受习惯。 二、商业电影(Commeredia film) 商业电影相为于艺术电影一词,专指以获利为主要或唯一的创作目的的电影类型,它是一种以票房收益为最高目的、迎合大众口味和欣赏水准的影片。 电影诞生之初,由于它商业电影给观众带来了一种新奇的娱乐方式,因而只被电影商人当作牟利的工具。此后,电影的艺术地位渐渐确立,但电影生产的企业化制度也日趋成熟,因而有相当一部分制片人和投资者,以低成本、短周期的方式来摄制迎合大众口味的模式化的影片,从而获取“利市三倍”的商业经营效益。早期好莱坞生产的大量类型电影均属此范畴、 商业电影一本都集合了多种商业元素,例如当红明星、知名导演、复杂的特效、大投资、大规模宣传、全国或全球同步上映等。但也不是每部商业电影都具有所有的商业元素,但必具备其中一二。一般来说,源自美国、现在很风行的所谓暑期档和圣诞档的电影都是商业片,中国的贺岁片,也是有代表性的商业电影。 商业影片的主要作用是娱乐和休闲。商业片的成功与否,主要的评判标准就是电影票房。 三、文艺电影与商业电影的区别 文艺电影追求的是影片的艺术内涵,以行业认可为目标;商业电影追求的是票房及其衍生物的市场价值,以消费者认可为目标。 文艺电影相对的就是艺术元素更多一些,商业片商业元素多一些,强

电影鉴赏

电影鉴赏 影评,是文艺评论的一种,是对各种电影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文章。它主要是对蕴藏在电影艺术中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及其思想意义的揭示、开掘,是对电影艺术创作规律的探索,并从中找出成功的经验、失贩的教训。所以,好的影评,一方面可为电影的友展和质量的提高提供反馈信息,一方面又能帮助观众正确理解电影,培养和提高观众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健康的艺术情趣。 写影评,应该把握好这样几点:捕捉住感受点。一部电影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这就需要对电影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动人的地方,并使之在自己的笔下得到理性的升华。如观看了《泰坦尼克号》,不能只简单地叙述这场爱情故事,而要从主人公生与死的考验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立意要新,开掘要深。写影评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点,自感而发。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内容,结合台社会现买;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实质,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例如对张艺谋电影的分析要紧扣住时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从思想意义角度分析,如巩俐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形象塑造,张艺谋电影中的男性形象等,都是可以开掘的领域。 要实事实是地分析评价。鲁迅先生说过:评论作品"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还要"知入论世".他说"倘若论文,最好的是顾及全篇,非目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有较为确凿。"对影片作实事来是的 评价,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不是顾其一点,而是观照全片。顾及编导的意图、表演的全部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不能强导演、演员、片中人物所难,求全责备。同的,我们在写影评时,也不能人云亦云,如评电影《花季,雨季》时,在一片叫好声中,有同学冷静地认为编导将银幕中的学生形象给拔高了,就很有思考。 要重视影片的艺术分析。电影是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所

法国喜剧电影《虎口脱险》赏析

法国经典喜剧片《虎口脱险》电影赏析 我们今天一起走进法国电影,你们看过哪些法国电影?有一部一定不能错过,这就是一九六六年法国银幕上所出现的一部将永远被记入史册的卖座喜剧片——《虎口脱险》。 该片完美地阐释了法国的喜剧精神,一千七百多万的入场人次令他成为当之无愧的法国影片的票房冠军。直到一九九八年,它由泰坦尼克号以两千万的人次刷新了它保持了三十多年的记录。但他仍然是法国影片的票房纪录保持者,直至今日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这是一部二战题材的喜剧片,是最最经典的传世杰作。当我们提及战争片的时候,想到的往往是残酷的战场,是令人伤感、悲伤的事情,而这部影片却让人们发现,原来战争片不仅仅意味着紧张和惊险,它也可以由漫画式的幽默和令人捧腹的对白。 影片讲述的是二战期间,英国轰炸队的一支先遣队在执行一个名为“鸳鸯茶”的轰炸任务中,被德军的防空武器击中,机上的飞行员被迫跳伞逃生。 他们分别被指挥家和油漆匠所救,几个原本并不认识的人就这样结成了生死同谋,与敌人展开了斗智斗勇的生死游戏,同时也闹出了不少温情的笑话。他们用微薄的力量去对抗德军,险象迭生、滑稽搞笑。为了逃出虎口,他们共同战斗。最终油漆匠、乐队指挥和飞行员一起飞离法国。 影片是由著名的法国影史伟大喜剧片导演杰拉尔·乌里和法国大师级的演员路易·德·菲奈斯以及安德烈·布尔维尔合作,这部影片成为世界公认的喜剧经典之作。 这位演员出身的导演,其作品都在电影史上留下了不灭的印记,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我们今天要去鉴赏的经典喜剧《虎口脱险》,而《真假大法师》、《疯狂的贵族》、《王中王》等影片至今在法国仍然是常播常红,深受一代代影迷喜爱。 法国戛纳电影节的主席吉尔雅各布大大的赞赏了乌里,他对幽默感、韵律感以及速度和节奏等等,这一切的把握都非常自然,全无刻意造作的痕迹。他还特别提到了物理的影片中所反映过的诸如文艺复兴和反法西斯主义等严肃的话题,表示这才是其电影的精神内核。他永远都是法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喜剧大师之一。 路易·德·菲奈斯是菲国法国天才的喜剧演员,最初他在夜总会和电台表演喜剧小品,一九四五年登上银幕,拍摄了一百多部影片。它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受欢迎的法国喜剧明星。他跟憨豆先生、罗恩阿特金斯在当今英国的地位相似,他电影的票房很高,不过其成名的经历也是颇为的坎坷,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他的从影经历。 一九一四年七月三十一日,路易·德·菲奈斯出生于一个西班牙裔中产阶级家庭,长大后从事过手工匠、会计之类的工作。在费奈斯的成长过程中,正经历了欧洲历史上最惶恐的两次世界大战,生活的艰辛不言而喻。 一九四五年费奈斯就已经涉足影坛,但一直都是跑龙套演配角。如果说颠沛流离的生活环境,

法国文艺电影解析

法国是最早发明电影的国家之一。直到今天,法国电影依然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占据世界电影市场的一角。在这之中,法国电影逐渐发展出多个流派,其中法国文艺电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 所谓文艺电影,是指那些不纯粹以商业赢利为目的而制作、不以夸张的电影特技和匪夷所思或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吸引观众眼球,而是关注一些深层思考如生命、人性、哲学,以形而上的方式关照电影本质与生命主题的电影。文艺电影主要是一种气质,一种文学艺术气质的流淌,一种创作者本身为了表达而表达的欲望,而非依靠特技手段明星效应前期宣传等哗众。这大概是与商业片最主要的区别。 法国文艺电影,以《不可触碰》为例,其思想往往真实平凡却震撼人心。电影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简单的剧情却有着丰富的细节,电影的主创人员显然是下了功夫的。再会讲故事的编剧如果没有深入的采访不可能想出如此生活化的搞笑细节。我们可以相信,里面的很多笑料是菲利普的真实故事。影片中的Driss 是一个在贫民窟二手家庭长大、有犯罪和暴力前科、饱尝生活艰辛却率真、乐观、幽默的“混蛋”,而富有的Phillip一直生活在孤单的世界里,轮椅上的他追求极速驾驶的快感,追求展翅翱翔俯瞰一切的广阔,却不得不面对别人的怜悯。他们是生活在两个空间的人,有着截然不同的爱好,但这并不妨碍Driss微笑露出的大白牙如同一道闪电,劈开Phillip死气沉沉的生活,让他的世界霎时间开起绚烂的烟火。D看似疯狂,但他疯狂的所为却是人性的天然需求。从对性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充分尊重每一个个体的欲望追求,才能使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得到应有的尊重。整个故事里D和P的情谊没有所谓的“基情”四射,也没有铁哥们的两肋插刀,有的只是平凡的、默默的相互关心,却带给人简单的感动。影片在感情渲染上点到即止,以使观众的欢笑不至沦为没心没肺的恶搞。当菲利普谈起自己的前妻,德瑞斯谈起自己的身世时,各自的眼中都含着泪水。影片主线以两人的关系展开,而又以各自的感情及家庭作为辅线。再加上影片中的各色人物都有丰富的感情戏,使整部影片中每个人物都真实可信且浑然天成。由此,影片达到了让无力者有力,让悲伤者前行的疗伤效果。这样的电影,剔去特技、暴力等花哨的东西,仅仅以其细细流淌着的平实主题撼动观者的心灵。从两个完全看似不相容、不可触碰的男人慢慢相互敞开心扉,接受对方的友谊旅程里,人们看到了人性里存在的温暖与尊重。他们两人相互陪伴,最终共同走出了人生低谷,完成了对自我和他人的救赎。让观众渴望拥有这样一份独特的友情,仿佛遇见了另一个自己。一如法国电影的惯用手法,让观众看到最真实存在于生活里的哲学,不借助于任何繁杂的手段,利用故事的推进自然地引导观众去思考去共同感受。仿若一阵清风,使人身心畅快,余韵悠长。 而从艺术性而言,这部电影也有着法国电影独特的印记。其一便是拍摄手法。 文艺电影的拍摄手法灵活多变,有时候甚至是对电影本身的一种解构——或者干脆说文艺电影意在呈现一种思考的状态。在《不可触碰》中重要的元素就是光影的运用。当Driss混迹于街头无家可归时,荧幕中便灰暗阴冷,而当他就如P皇宫似的别墅里,温暖的橙黄色的阳光从高大的玻璃窗泻下来,让人倍感温馨。除此以外,影片的拍摄形式多样,构图以及后期接景都是这部电影流畅自然。而影片节奏松紧有度,让观者既不至于无聊乏味又不会神经紧绷。影片的剧情编排显得非常巧妙,简单的插叙并不打乱影片的情节陈述,社会底层与高层间的差距过渡自然,并不刻意为显现落差而滥自铺陈。影片另一大亮色则是音乐的完美嵌入。在影片开始,就以古典乐开篇代表P的高贵典雅,紧接着节奏强烈的流行音

从文艺心理学角度分析电影《孔雀》

从文艺心理学角度分析电影《孔雀》 电影《孔雀》讲述的是中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北方某小城市的一个五口之家的故事。影片的情节结构很简单,即由弟弟作为旁白,讲述了姐姐、哥哥和他自己这一时期在家庭、工作、婚恋等日常生活方面的细碎琐事。影片平淡、舒缓,没有戏剧性的高潮,有的只是一丝淡淡的忧伤,这些构成了这部影片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即对于个体任务“生存美学”的理解和阐释。 “成长”是个体的自我意识与外在的社会现实不断磨合的过程。电影《孔雀》将特定的历史时期下的“成长母题”演绎为三段凝结着反叛的残酷青春物语。 《孔雀》中的高卫红是姐姐,她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她的人格是一种超我结构。她梦想当伞兵,却在没有被录取后把理想缝进蔚蓝的降落伞里,飞驰在嘈杂的小街上。小说的哥哥则是一个自我比较现实的人。他只知道要吃饱饭,没什么追求,只会去工厂里做苦力来换几根烟给父亲抽。电影中的弟弟是个懦弱的人,他追求愉快的本我原则,对性充满了幻想,处在虚我的状态中。 从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性本能来看,三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性本能。哥哥高卫国无意中对制衣厂的陶美玲产生了好感,并让母亲去和她谈。后来遭拒后,母亲又为他说了一门亲事,与一个跛脚姑娘成了一个家。姐姐刚开始梦想当伞兵,喜欢上了一个伞兵,最后不了了之。当找果子要回降落伞时,她毫不犹豫地脱下了裤子。在那个不算开放的年代里,女孩为了理想不惜丢掉尊严。理

想在狭隘的现实中跳跃,企图挣脱生活的枷锁,但最终并未挣脱。她敢于造梦,却没有勇气把梦继续下去。在高卫红与弟弟挑西红柿的时候,原本平静的脸上突然泪如雨下。残酷的现实吸干理想的油水。最后因不想重复地刷瓶子,想换一份工作而嫁给了一个司机小王,一个她并不爱的人。高卫强同学时代,因同学嘲笑他时,一个女同学帮他扫了垃圾,他便以为女孩喜欢他,追着女同学跑。后来又画了裸体画,被父亲逮到,最后离开了家,带回了张丽娜和他儿子。性本能在弟弟的身上体现得很明显。 《孔雀》中的弟弟很懦弱,他用偷来的两块钱支持姐姐当伞兵的梦想,因为她做了他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后来他毫无理由地走然后回来,这是对命运的一次没有内容的只有形式的突破。弟弟具有阿德勒所提出的自卑情结的特点。电影中下雨哥哥给弟弟送伞时,弟弟有严重的自卑心理,他不愿承认那是他的哥哥,为有这样的傻哥哥而感到羞耻,并和同学们一起拿伞戳他的哥哥。根据阿德勒出生顺序所形成的性格也能看出,老大哥哥被家里宠着,没有什么目标。姐姐是老二,她有着自己的理想,并愿意为之奋斗。弟弟是老三,在家里,父母对他有点宠,希望他能成才,但他并不争气。这说明出生顺序对一个人的性格也有一定的影响。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其中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影片中表现得比较突出。姐姐高卫红在家没有感受到很多的关爱,便故意弄伤自己,认一位拉手风

从法国电影看法国人文艺术

从法国电影看法国人文艺术 欧阳衡茜,叶佩煦,王佳鑫 (北京四中高二3班指导教师:张恩) 摘要:电影通常是民族文化的缩影。大量查找了法国电影的相关介绍,包括它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以及不同导演迥异的风格,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四部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两小无猜》、《天使爱美丽》、《蝴蝶》,通过详细的分析这四部电影,初步体会法国的人文艺术特点。 关键词:浪漫;人文主义 1 引言 电影是一种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艺术表现方式,就像文学一样,它集合了现实中最具代表性的情节。王家卫曾经指出,电影的意义在于将生活的镜子打碎,然后将碎片重新拼贴成另一面镜子。一部好的电影理论著作不是简单的影评呈现,也不是枯燥的学术名词的堆砌,最起码要超越纯粹视听感性,去思考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对电影创作的规律性总结和美学流派的梳理上,贯彻“人”的思维方式,体验、叙述、反思着人的生命行为。 2 法国电影简介 2.1 法国电影的历史 法国是最早发明电影的国家之一。里昂照相器材制造商A.卢米埃尔和卢米埃尔﹐L.两兄弟﹐在前人研制的基础上﹐于1894年制成了一种既可用于放映﹑又可用于拍片和冲洗底片的活动电影机(cinmatographe)﹐卢米埃尔用这种手摇的电影机拍摄了一些纪录日常生活情景的短片《工厂的大门》﹑《婴儿的午餐》﹑《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于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大咖啡馆首次公映﹐获得成功﹐这一天被公认是电影诞生的日子。 梅里爱原是一位魔术师和戏剧导演兼演员。1897年﹐他在巴黎附近的蒙特勒伊建造了一个摄影棚﹐开始拍摄一系列的幻景片和神话片。他的摄影棚四壁和棚顶都用玻璃镶成。棚里有一个可移动的舞台﹐演员在舞台上演出﹐摄影机固定在舞台正面﹐靠日光拍摄。1907年起﹐百代在全国建立放映网﹐用租片制度代替出售影片﹐由此建立了一个从制片到发行﹑放映影片的全面垄断组织──“百代兄弟公司”。 1907~1908年世界经济萧条时﹐电影陷入第二次危机。为了摆脱这次危机﹐电影必须从改进质量着手。此时﹐电影技术已具备了放映长片的条件﹐可以用“高尚的”题材来吸引上流社会有钱的观众。1908年12月第一部艺术

电影作品赏析之大纲

课程编号:08124 课程名称:电影作品赏析(1) 英文名称:Movie Appreciating 学分:3 总学时:54 实验(上机)学时:无 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二年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一、课程说明 1.编写本大纲的指导思想 1985年4月25日国家教育部发布了《关于高等院校开设电影课程的情况和意见》的文件。文件明确地指出,为了“迅速改变我国电影教育的严重落后状况”,“有条件的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中文系,应当把电影课程正式列入教学计划”。这一文件的发布意味着,电影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教育和艺术教育进入我国大学课堂,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了法定性的意义,也是本大纲的指导思想。 2.课程目的和要求 目的:加强学生对电影这门艺术的认识,提高对影片的鉴赏能力,以及对写作影评的能力。 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要求:掌握电影的基本知识以及不同类型电影的风格、特性以及历史。 对影片有一定的鉴赏水平以及能够完成质量较高的观后影评。 3.教学的重点、难点

电影艺术的基本特性、电影语言、蒙太奇 不同类型电影的特征、风格 电影评论的写作 4.知识范围及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知识范围涉及政治、历史、文学、文艺学以及音乐学、美学、戏剧等其他艺术形式,相关课程包括中外文学史、现当代文学、基础写作、中外电影史(五)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的选用 1、《影视艺术教育》,姜敏,人民出版社,2003; 2、《经典名片读解教程》,黄会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电影的特性 第二章:电影语言 第三章:电影理论 第四章:电影声音 第五章:蒙太奇手法 第六章:电影类型的划分 第七章:喜剧 1. 喜剧的纷杂定义 2. 喜剧的基本精神 3. 喜剧影片的历史 4. 喜剧片经典作品分析

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碰撞_对美国_省略_法国_新浪潮_电影美学特征的分析_唐国珺

南方论刊·2014年第2期文化长廊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碰撞 唐国珺 (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江西南昌 330032) 【摘要】“好莱坞”是世界商业电影的代名词,相对于好莱坞的商业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就明显具有艺术气质。经典好莱坞电影以高额的成本投入、新技术运用自成特色,引领世界电影的发展潮流。而法国“新浪潮”电影则努力保持着自己的美学特征,竭力将法国电影特色化,不断地拓宽着法国“新浪潮”电影的表现空间。本文将对美国好莱坞电影和法国电影“新浪潮”的美学特征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好莱坞”;“新浪潮”;电影;商业;艺术 ——对美国“经典好莱坞”电影和法国“新浪潮”电影美学特征的分析 一、法国电影“新浪潮”概述 (一)法国电影“新浪潮”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在法国兴起的一场电影革新运动:法国电影新浪潮。“新浪潮”电影并非一种电影流派,也不是一次有明显纲领的电影运动,但它对法国电影的影响延续至今,甚至影响了全世界电影的发展。它的突出贡献在于:引发了大众对个人风格与电影作品的注重,形成以导演为中心的观念;以树立个人风格为标杆,打破传统电影观念,为世界电影在理论上和创作实践上开创了一种创新风潮。 (二)“新浪潮”电影美学的总体特征 “新浪潮”电影导演群的身份极其复杂,有出自《电影手册》的电影评论家,也有知识分子出身的文化人,还有从事于电视、电影界的导演。这些“新浪潮”导演的出身虽然大不相同,但其电影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1、突破传统电影叙事。突破传统电影叙事是“新浪潮”导演所追求的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突破传统好莱坞模式、戏剧式的讲述手法。影片没有经典剧作的完整结构,故事讲述的即兴性强,引进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散文式结构,开创了新的小说结构。第二,镜语手法突破传统的电影制作方式。“跳接”、“跳轴”、单镜头场面调度、大量的旁白、声画不对位、手持摄影、即兴表演等手法大量涌现。第三,打破传统电影影像和观众的关系,大量采用“间离”方式,从而减少感情,增加理智,往知性电影迈进。 2、受存在主义影响,个人主义盛行。“新浪潮”导演大多受大多受当时法国流行的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新浪潮电影几乎没有宏大主题,主要任务也多数选择边缘任务、反英雄、独行侠,并且电影中的个人色彩浓厚。 二、美国好莱坞电影概述 (一)美国好莱坞 美国经典好莱坞电影大约从1904年起,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08-1927年):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发展阶段。好莱坞的大众化生产体系的制片厂逐渐形成,美国电影开始形成了完全倾向叙事形式的电影制作。第二阶段(20年代末期):20年代末期是无声电影的尾声,色彩、声音等电影新技术对经典好莱坞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经典好莱坞电影发展出相当复杂的格式。第三阶段(30-40年代):经典叙事的好莱坞电影达到高峰,并很快风靡全球,成为世界电影的主流势力。 (二)经典好莱坞电影的美学特征 经典好莱坞基本遵循戏剧式电影美学原则,还保留着从戏剧脱胎而出的痕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戏剧化的叙事结构,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和流畅的镜头语言。 1、经典好莱坞电影强调情节矛盾冲突要激烈。情节发展的五个阶段完整自足,精心打造高潮戏,惯用以“最后一分钟”的方式安排大团圆结局。这些事经典好莱坞系统的重要成分,在许多主流影片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卡萨布兰卡》、《一夜风流》、《魂断蓝桥》。 2、经典好莱坞叙事的人物形象呈类型化倾向。根据戏剧冲突原则,正面任务和反面任务判然有别,例如,西部片里代表正义的白人、牛仔和野蛮的印第安人;警匪片里的正义的警察和暴力的强盗;喜剧片里

欧洲文艺片电影《在世界的转角遇到爱》影评

爱,无处不在 ——评电影《在世界转角遇到爱》的主题意蕴 在世界转角遇到爱,多么简单而又深刻的一句话。在我看来,这句话类似于青春爱情电影应当有的名字,类似于佛教的“前生500次的回眸,换来了今生的1次擦肩而过”等暗示爱或者是缘分是多么的微妙的话语。但是这部本保加利亚影片《在世界转角遇到爱》却超出我们想象,看完后我感触很多,因为似乎正在迈向成熟的我,也会像亚历山大失忆一样“忘记”童年的美好、记不起亲人的关爱和教导。只有当那熟悉的爱再次把我们包围、引我们进步我们又回到那个纯真幸福的“孩童”时代。爱,无处不在。因为有爱,我们的一切都超越了时间的考验与磨砺。都能够熠熠生辉。 爱,执着深远,纵使丧失回忆,也不曾减退。影片中,祖父对亚历山大的爱、父母对亚历山大的爱都是延绵不断、执着深远的。虽然,按照正常的伦理家庭观点,亲人之间的关爱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亲人们对亚历山大的爱却是引人嫉妒、超越一切的,尤其是祖父对亚历山大的爱。当得知外孙亚历山大短暂失忆后,祖父采取的一种偏激极端但却十分有效的方法来“治疗”,共十个阶段。这治疗中的循序渐进的十个阶段,其实就是亚历山大已度过的“五分之一人生”中总结归纳的十个阶段。这其中有温馨的家庭生活、瓢泼他乡的无奈、少年父母分居的郁闷和青年的碌碌平庸。在祖父爱的指引下,他们又一起玩起双陆棋、一起骑着协力车,游览世界的大好河山、品味多彩的社会生活,亚历山大还体验了爱情的滋味。祖父的“不离不弃”式的极有耐心的关爱,最终将亚历山大带回到他自己的记忆中,带回到曾经生养他的保加利亚的土地上。祖父的爱,执着的一步步引导;祖父的爱,又极其深远地勾起了亚历山大的珍贵回忆。爱,着实伟大,因为它无处不在。 爱,跨越种族国界,纵使世事变迁,也经得起时间的磨砺和考验。影片中,我认为较能表现导演政治讽喻性的部分,是亚历山大一家迫于生计生活在意大利的临时收容所的经历。还记得亚历山大的老爸因为厨师把已经污染的意大利面盛给他时,他的暴跳如雷;还记得芝加哥吃了三年的意大利面的无奈和尴尬;还有“快译通”史多亚为争取人权平等而对那个管事儿的意大利人的慷慨激昂。说真的,在那个二战后的危机四伏、“铁幕”之下的社会里,人们之间能有如此的爱和信任是多么的珍贵。当芝加哥和“快译通”史多亚隔着收容所围墙送走亚历山大一家的时候,他们是多么的高兴。其实,他们知道自己能出去的机会很小,看到自己的朋友有机会享受人权、获得自由了,就如同他们同样享受获得到了理应得到却又得不到的东西。若干年后,当亚历山大以一个青年的身份重回到意大利的这座临时收容所时,因为世道已变,小院子已面目全非,不变的是充满生机树木、破旧的房屋、锈迹斑斑的椅子,当然还有老了的芝加哥和小亚历山大“车库”里的红色小汽车。这时,亚历山大坐在童年时曾坐过的石头上,他突然想起了一些似曾相识的回忆,和父母曾经度过的、和小女孩玛莎曾经度过的回忆,是一些关于爱的回忆。时局变迁,意大利的这个临时收容所仍不变,是为了让更多像亚历山大这样寻找记忆的人来找灵感的吗?时间飞逝,但芝加哥的爱仍不变,他关爱着这个曾经和他一样有希望的朋友的孩子,同样传递着爱的接力棒,让这爱,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磨砺。 爱,弥足珍贵,纵使短暂易逝,也能长久点燃迸发着。当亚历山大伴着双陆棋的转动声响,他想起了一切,从而恢复了一切过去的曾短暂的记忆,当他继承了祖父曾拥有的并一直引以为豪的“棋王”的称号后,他似乎在那一刻真正的长大成熟了,似乎已经在寻找回忆的经历中明白了爱的最贴切的含义,知道了爱的弥足珍贵。他明白了爱是不能亲已放弃的。于是他飞往德国,寻找那个他“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人——玛丽亚。这样的Happy Ending 是多数人渴望见到的。其实,这也是寄托了亚历山大的父母希望的、导演编剧“弥补”亚历山大的最好的方式了吧? 爱,无处不在,他就在我们的身边。爱就像是普罗斯特的一块“马德莱小点心”,纵使

文艺片 定义

1、蔡国荣《中国近代文艺电影研究》,[M]台北:中华民国电影图书馆出版,1985年,第3、38页。 电影学者蔡国荣认为文艺片定义为“偏重情绪、情感的类型,将之限于言情、浪漫主义的畴中”。“认为文艺片是以现代或清末民初为时代背景,在感情方面用力描绘,题旨也在彰显感情的影片。”从蔡国荣的解释中,我们知道一点:文艺片与动作片完全对立,它主要是表现人类的普遍情感。本论文赞成这一观点。 转引自罗悦的硕士论文《新世纪地文艺片创作研究》,大学,2013年,第2页。 2、于淼,《1985—2005:当代文艺片研究》,[D]:师大学,2006,4. “在西方,文艺片一般称为Melodram ,指音乐表演的戏剧,其后则泛指感情用事,缺乏深度的故事,像中国的文艺片一样,通俗剧也有非动作的含义,为了研究之便,国外学者也喜欢将定义收窄划分为爱情通俗剧”。 转引自罗悦的硕士论文《新世纪地文艺片创作研究》,大学,2013年,第2页。 3、虞吉.《中国电影史纲要》,[M].西南师大学,2008:12。 “国产电影运动”阶段(1922-1926)的长故事片,总体上呈现出文艺片的样式形态。所谓文艺片,是:“一个介于商业类型电影和艺术电影之间的影片类聚,它泛指制片态度严肃,主体表现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叙事表现遵从大众化形式,同时又具有一定的个人特色和风格特征的一类影片。文艺片所强调和要求的, 更多是严肃的立场

和综合性资质, 这与商业电影明确的商业目的和类型式。艺术电影强调的实验性质和电影化, 个人化纯度有着性质上的不同。 4、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大学,2005 年版,307页。 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道新对文艺片的理解是:它区别于武侠、侦探、警匪、枪战等以外部动作为主导特征的各种类型影片,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大致是指选材较为独特、构思较有特点、处理较具个性的一类电影作品,并大多与对社会的广泛关注、人物的心理探讨和人性的深入刻画为标志。 转引自罗悦的硕士论文《新世纪地文艺片创作研究》,大学,2013年,第2页。 5、 1960年代由《影画》主办的第一次“每月电影座谈会”上,文学家克、影评人罗卡、编导彻、邵氏公司编审部主任宋淇等就出席参与了“论文艺片”的讨论,他们认为“文艺电影”这个词是不能成立的,只是因为经常被人出于方便而使用,后来也就成为电影中的一种特定的说法。 6、吴昊在其主编的《邵氏光影系列:文艺·歌舞·轻喜剧》中如此定义文艺片:“文艺片”是港人独创于五十年代末的电影名词,用以界定那些非动作性,较偏重于感情性、现实性、甚至思想性的电影①。这个文艺片的定义实际上也包括了“爱情文艺片”、“战争文艺片”、“歌舞文艺片”等多种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