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一、选择题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陆地生态系统B.湿地生态系统

C.海洋生态系统D.生物圈

2、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若光线较暗,则应使用:()

A、大光圈、平面镜

B、大光圈、凹面镜

C、小光圈、平面镜

D、小光圈、凹面镜

3、若要使位于视野右上角的图象移至视野中央,移动玻片的方向是

A、右上角

B、右下角

C、左上角

D、左下角

4、若不动显微镜的其它部分,只是转动转换器,将物镜由10x转换成45×,视野中的光线将会()

A、变亮

B、变暗

C、无变化

D、变化无规律

5、红树林属于下列哪种类型的生态系统()

A.陆地生态系统B. 湿地生态系统

C.海洋生态系统D. 草原生态系统

6、在稻田中,属于非生物因素的是()

A.杂草B.阳光C.昆虫D.青蛙

7、“朝蝇暮蚊”,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阳光B.温度C.空气D.湿度

8、生物因素指环境中()

A.所有的因素B.影响生物生活的其它种类的生物

C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它生物D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一切因素

9、在一块农田里,影响青蛙生活的生物因素是()

A.水B.昆虫C.温度D.阳光

10、仙人掌适宜生活在沙漠里,而不适宜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水B.空气C.温度D.土壤

11、下列哪一项一般不是影响河中鲫鱼生活的因素?()

A.河中的水和水的温度B.岸上吃草的牛

C.河中同种的鲫鱼D.河中其它种类的鱼

12、我国从东到西森林覆盖率逐渐减少,起主要作用的非生物因素是()

A.水B.温度C.阳光D.土壤

13、松、杉、小麦等植物在强光下生长得好,人参、三七等植物在弱光下生长得好。对此有影响的生态因素主要是()

A.阳光B.温度C.空气D.土壤

14、下列不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是()

A.蚯蚓改良土壤B.森林净化空气

C.沙漠变绿洲D.山顶上和山脚下植物的形态差别很大

15、“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的探究实验中,对每个实测地点要测量3个数据,但记录的是这3个数据中的()

A.最大值B.最小值C.平均值D.任意一个

16.下列食物中,含有较多糖类的是( );含有较多脂肪是( )。

A.大米

B.瘦猪肉C.鸡蛋D.花生

17.在瘦肉中含量最多的营养物质是( )

A.水

B.无机盐

C.蛋白质

D.脂肪

18.下列食物含有较多维生素C的是( );含有多维生素D的是( )

A.麸皮

B.山楂

C.猪肝

D.胡萝卜

19.夜盲症患者缺乏的是( );脚气病患者缺乏的是();坏血病患者缺乏的是( );佝偻病患者缺乏的是()。

A.维生素A

B.维生素B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20.患地方性甲状腺肿主要缺乏的是( );患贫血症主要缺乏的是( );患佝偻病主要缺乏的是( )。

A.含钙的无机盐B.含碘的无机盐

C.含铁的无机盐D.含锌的无机盐

21.供给人体进行各种生理活动的能量主要来自食物中的

A.糖B.脂肪C.蛋白质 D.维生素

22.取镜时应该()

A.用右手拎着镜臂放在桌上B.用左手握着镜筒放在桌上

C.一手握住镜臂,一手托住镜座D.随自己方便

23.显微镜的视野内出现了一个污点,移动装片,污点就不见了,说明污点在( )。

A.目镜B.物镜C.装片D.反光镜

24.用显微镜观察时,显微镜在实验台上的位置一般应该是:( )

A.正中央B.略偏右C.略偏左D.以上三种都可以

25.对光以后,从目镜中看到的视野应该是( )

A.白亮的B.有直射阳光的C.暗灰的D.黑暗的

26.显微镜的对光,应选用( )

A.低倍物镜B.高倍物镜C.低倍目镜D.高倍目镜

27.使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若光圈和反光镜的位置不动,则在高倍物镜下观察到的视野比低倍物镜下的()

A.范围较大,亮度较暗

B.范围较小,亮度较亮

C.范围较大,亮度较亮

D.范围较小,亮度较暗

28探究植被对环境中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影响,要用干湿计分别对裸地、草坪和灌木丛进行测量,获得的数据中起着对照作用的一组是

A. 裸地B. 草坪C. 灌木丛D.任意一组

29、疏松土壤,番薯生长加快。这是哪种非生物因素对番薯生长的影响?

答:。

30、地衣生活在岩石上,可以从岩石中得到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地衣又能够分泌地衣酸,使岩石分解成为土壤。这一事实说明什么?

答:

31观察字母“e”的装片,应用眼观察,视野中看到的是。如果观察到物象在视野的右下方,要想把物象调到视野中央,应将标本向移动。

32某显微镜目镜有10X和20X,物镜有8X和45X,用这台显微镜观察,最大放大倍数是。

33、一般来说,维持生态系统的存在,下列哪种成分不是必需的: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4、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植物的向光性:

我们经常发现,阳台上的花草,朝向光的一面生长旺盛。那么植物的生长与光照有什么关系呢?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一下。

材料用具:数盆生长正常的蚕豆苗、能够罩住花盆的纸盒数个、提供正常光照条件的温室。(说明:实验中可对纸盒进行改造或处理)

(1)请你作出假设:。

(2)为了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你准备将纸盒进行怎样的处理:

(3)你准备把蚕豆苗分为几组:。分别进行怎样的处

理:

(4)在实验过程中,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你设计的单一变量是

(5)在该实验中还有哪些因素对蚕豆苗的生长有影响:。

(6)你预测会出现怎样的实验结果:

35.识图填充:

⑴遮光器[ ]:上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做_______。遮光器用来调节光线的_______。

⑵反光镜[ ]:一面是_________(光线强时用),另一面是_________(光线弱时用)。

⑶转换器[ ]:可以转动的转盘,上面装有放大倍数不同的____________。

⑷粗准焦螺旋[ ]:转动它,镜筒的升降范围_________。

细准焦螺旋[ ]:转动它,镜筒的升降范围_________。

⑸目镜[ ]:用观察的镜头。物镜[ ]:接近的镜头。

36.使用显微镜通常分为四个步骤,(1)___________;(2)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

37、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发现视野中有一污点,请分析:

(1)如果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标本,污点都没有随着移动,说明污点在()上。

(2)如果移动玻片标本,污点也随着移动,说明污点在()上。

(1)用来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是()。

(2)转动时,镜筒的升降范围很小的结

构是[]()。

(3)接近观察物的的镜头是[]()。

(4)取显微镜时,握镜的部位是[]()。

生态学复习资料

摘录自:骆世明主编《农业生态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陈阜《农业生态学》、李博《生态学》………… 1、农业生态学的概念? 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 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在农业上的分支,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作用、协同演变,以及社会经济环境对其调节控制规律,促进农业全面持续发展的学科。 2、生态系统的定义是什么? 指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3、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有哪些? 生物组分----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构成。 环境组分----辐射、气体、水体和土体构成。 4、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⑴在组成方面不仅包括无生命的成分,也包括有生命的生物成分,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核心。 ⑵在空间结构方面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⑶在时间变化方面系统中的生物具有生长、发育、繁殖和衰亡的时间特征。 ⑷在内部功能方面,生态系统主要靠三大类群生物协调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过程完成 ⑸在外部关系方面,所有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通过不断的从外界输入物质和能量,经过转化变为各种输出,从而推动系统的有序状态。 5、农业生态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是揭示农业生态系统各种内外相互关系的规律,探讨最佳农业生态系统或生态农业模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6、生物对自然界有哪些影响? ⑴森林的生态效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增加雨量;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净化空气,防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大地;提供燃料,增加肥源。 ⑵淡水水域生态作用-------浮游植物能吸收水中各种矿物质养分,保持水体清洁和容氧量,对水质理化特性的变化起主导作用。 ⑶草地生物的生态效应------牧草能改良土壤;涵养水分;保持水土;固定流沙。 ⑷农田生物的生态效应------对土壤肥力有调节作用;对水土资源有保持作用;可以影响农田小气候;有净化环境作用。 7、什么是生物群落? 是指在一定地段或生竟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 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8、群落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⑴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⑵具有一定的结构; ⑶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⑷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⑸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⑹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 ⑺具有特定的群落边境特征。 9、农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有哪些影响?⑴土地的农业利用及开垦不同程度地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⑵农业耕作方式对土壤野生生物种群产生影响; ⑶农田杂草防治中使用的除草剂可导致植物多样性的减少; ⑷农田杀虫剂的使用对土壤中的节肢动物有影响,对野生飞禽有破坏作用。 10、什么是食物链?

地球上主要生态系统类型

4 地球上主要生态系统类型 4.1 陆地生态系统 全球陆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但陆地生物群落的现存生物量却占了全球的99%以上,可见,陆地生物群落在整个生物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陆地的环境条件非常复杂,从炎热多雨的赤道到冰雪覆盖的极地,从湿润的沿海到干燥的内陆,形成各种各样的适应环境条件的生物群落和陆地生态系统。绿色植物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与一定环境条件相适应的植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决定着生活于其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种类与构成。因此,根据植物群落的特征可以区分出几个次级生态系统,它们在空间的分布主要受到水分条件的制约。 森林生态系统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具有众多的营养级和非常复杂的食物网,是生产量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在适宜的水分条件下,温度的高低决定着生长季节的长短,生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和结构特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速率,以及生物生产量的水平。根据这些特征,可以划分为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和寒带冻原等森林生态系统不同类型。森林生态系统以它巨大的生产量养育着各种各样的消费者和数量巨大的分解者。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分布于赤道两侧南北20°之间,以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和东南业热带地区面积最大。这些地区高温多雨;生产者以常绿的高大乔木为主;种群结构复杂,仅乔木就有4~5个垂直层次;个体数量巨大,每公顷可达50~70个不同树种;林内还有极其丰富的灌木、草本植物、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不明显。食草动物有貘、象、猴、大猩猩和众多的啮齿类动物,食肉动物有虎、豹等,此外,林内还生活着种类和数量上众多的昆虫和鸟类,它们的食物分布在不同的营养级上。热带雨林的净初级生产量约为37.4×109t·a-1,占陆地净初级生产总量的32%。根据初步的估计,大约只有3.8%的净生产量保持在森林中,其余的部分则在食物链中进行着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传递。 草原生态系统一般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如欧亚大陆温带地区、北美中部、南美阿根廷等地,那里年降水量较少(250~450mm),且集中于夏季。生态系统的营养级和食物网相对简单一些。生产者以禾本科草本植物为主,消费者包括大型食草类动物如野牛、野驴、黄羊、野兔,穴居的啮齿类如田鼠、黄鼠、旱獭和食肉动物沙狐鼬和狼。草原生态系统的种类组成和生产量随当地降雨量多少而不同。世界草原的平均净初级生产量为500g·m-2·a-1,在水分不足的温带干旱地区,草原的生产量仅为100~400g·m-2·a-1,而在水分充足的亚热带地区,草地的生产量可高达600~1500g·m-2·a-1,草原生产量最高的是新西兰的常绿草地,约为3200g·m-2·a-1。

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的

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的 湿地 湿地是富饶多产的生态体系,它们提供了世界鱼类总产量的近2/3。湿地的类型繁多,包括:沼泽地、河口三角湾、泥滩、泥沼、水塘、三角洲、珊瑚礁、季节性河流、泻湖、浅海、泥炭地、湖泊、泛滥平原等等。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国家都有某些类型的湿地 湿地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在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环境下,生长着很多湿地水生植物。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离不开湿地,因此湿地被称为“鸟类的乐园”。湿地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因而又有“地球之肾”的美名。为保护湿地,保护湿地中的丰富物种,1971年2月2日建立了全球政府间保护湿地公约。到2014年1月为止已有168个缔约国,2170块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海域 潮下海域:低潮时水深不足6米的永久性无植物生长的浅水水域,包括海湾和海峡;潮下水生植被层,包括各种海草和热带海洋草甸;珊瑚礁。 潮间海域:多岩石的海滩,包括礁崖和岩滩;碎石海滩;潮间无植被

的泥沙和盐碱滩;潮间有植被的沉积滩,包括大陆架上的红树林。 河口 湿地 湿地 潮下河口:河口水域即河口永久性水域和三角洲河口系统。 潮间河口:具有稀疏植物的潮间泥、沙或盐碱滩;潮间沼泽包括盐碱草甸、潮汐半盐水沼泽和淡水沼泽;潮间有林湿地包括红树林、聂帕榈和潮汐淡水沼泽林。 泻湖湿地:半咸至咸水湖,有一个或多个狭窄水道与海相同。 盐湖(内陆排水区):永久性和季节性的盐水或碱水湖泥滩和沼泽。 河流 永久性的河流:永久性的河流和溪流,包括瀑布;内陆三角洲。 暂时性的河流:季节性和间歇性流动的河流和溪流河流洪泛平原,包括河滩,洪泛河谷和季节性泛洪草地。 湖泊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

一、选择题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据此回答1~3题。1.热带雨林生态功能强大的表现是() ①维护地球上的碳氧平衡②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③提供大量的优质硬木④维持全球的水循环和水平衡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2.雨林中养分储量最大的是() A.生物B.土壤 C.枯枝落叶D.水体 3.热带雨林的脆弱性表现在() A.生物残体分解快 B.植物生长速度快 C.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表的植物体内

D.群落以高大的乔木为主 解析: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生物循环旺盛,生产力极高,每年的生物净生产量高达34亿吨,对维护全球碳氧平衡、水循环和水量平衡极其重要。但雨林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表的植物体中,生态脆弱;雨林土壤中的养分极易流失,土壤贫瘠。 答案:1.D2.A3.C 读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关系图,回答4~6题。 ) ( .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的相互关系是4. A.正相关B.负相关 C.不相关D.有时正相关,有时负相关 解析:选B。植被覆盖度越高土壤侵蚀越少,因此为负相关。5.影响土壤侵蚀程度的因素不包括() .A.地形B.降水C.风力D.洋流 解析:选D。洋流对土壤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 6.有关我国土壤侵蚀的区域问题,正确的是() A.西北地区植被覆盖率低,流水侵蚀最严重

B.东南地区植被覆盖率高,土壤侵蚀不明显 C.西南地区降水多,水土流失最严重 D.东北土壤冲刷严重,黑土肥力下降 解析:选D。土壤的侵蚀受地形、植被覆盖率、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分析时要结合各地的不同特点具体分析。 (2010年潍坊模拟)右图表示我国江南某林 场,其树木砍伐后在地面留下的一截树桩,天空中有一群大雁向左作长途飞行。据此回答7~8题。 7.此时正值北半球() A.夏季 B.秋季 C.春季 D.冬季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既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探析》 目录 总概论 一、生态示范区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现实选择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2.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理论基础 (1)复合生态理论 (2)可持续发展理论 (3)城市生态位理论 二、德化县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现状分析 1.德化县创建省级生态示范区成效显著 (1)整体规划科学 (2)综合效益明显 (3)环保措施有效 (4)生态建设有力 2.德化县创建省级生态示范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生态问题仍然存在 (2)经济结构不够合理 (3)农村环境问题突出 3.德化创建省级生态示范区的潜在优势分析 (1)区位交通优势 (2)水土资源优势 (3)生态资源优势 (4)旅游资源优势 三、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路径选择 1.加强政策引导,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 (1)鼓励绿色消费制度 (2)推进区域环境合作 (3)实施环保限批制度 2.依靠经济手段,构建良好的经济环境 (1)加强环保投入力度 (2)加快建立环保法律约束补偿机制 (3)加大环保信贷控制力度 (4)加大价格调控力度 (5)加高市场准入壁垒 3.强化法律监督,构建良好的法制环境 (1)加大法制宣传力度 (2)加大执法力度 (3)强化问责机制 4.倡导生态伦理,构建良好的舆论环境 (1)树立生态伦理理念 (2)倡导生态伦理价值观

(3)建立生态伦理评判体系表格表示;

总概论 人类自进入工业时代以来,凭借其强大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生产手段,取得了工业文明的伟大胜利,物质财富大大增加。但人类在创造经济空前大繁荣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生态与环境的极大破坏,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严重影响与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生态示范区模式应运而生,生态示范区是指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统一规划,综合建设,生态良性循环,社会经济全面、健康、持续发展的示范性行政区域。 一、生态示范区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现实选择 环境问题产生于经济活动,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引起环境质量恶化或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或灾害,甚至对人体健康带来有害影响的现象,因此保护好环境,就是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生态示范区很好的满足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需要,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示范区建设是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有效途径,是探索环境与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现实选择。 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在现代化建设中,要使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进而实现良性循环,就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和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建设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可避免的对环境发生影响,另一方面,保护和改善环境也需要物质上、经济上和技术上的支持,经济发展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足够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而良好的环境又能更好的提供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能量。那种认为经济发展是硬任务,首先要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再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实际上就是主张先污染、后治理,国外许多沉痛教训已经告诉我们,此路是行不通的;反之,过分强调环境保护,为了保护环境,拒绝和排斥经济发展,其极端代表就是“经济零增长”理论,这种观点也是不可取的。这两种观点都是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忽视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 一.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理论基础 (1)复合生态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马世骏等中国生态学家在总结了整体、协调、循环、自生为核心的生态控制论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理论:人类社会是一类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人工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实质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与其栖息劳作环境、物质生产环境及社会

14 第十四章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第十四章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1、什么是地带性植被?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类型的水平分布格局遵循什么规律? 答:地带性植被是指分布在“显域环境”上的植被类型。 中国东部受气候影响,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阔叶林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西部受大陆性气候影响,加上从北向南出现山系,植被水平分布呈现:温带半荒漠、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高寒草原带——高原山地灌丛草原带。 2、什么是垂直地带性?距离说明山地植被垂直带的分布与气候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植被带大致与山坡等高线平行,并且具有一定的垂直厚(宽)度,称之为植被垂直带性。同一气候带内,由于距离海洋远近不同,而引起干旱程度不同,因此植被垂直带谱也不相同,一般来说,大陆型的垂直带谱,每一个带所处的海拔高度,比海洋型同一植被带的高度要高些,而且垂直带的厚度变小,在不同气候带,垂直带谱差异更大,一般来说,从低纬度的山地到高纬度的山地,构成垂直带谱恶带的数量逐渐减少,同一垂直带的海拔高度逐渐降低,到冻原带,山地植被和平地植被同属于一个类型。 3、什么是热带雨林?它的主要群落特征有哪些? 答:热带雨林是指耐阴、喜雨、喜高温、结构层次不明显、层外之物丰富的乔木植物群落。其特点是(1)种类组成丰富,高大乔木为主; (2)群落结构复杂,树冠不齐,分层不明显; (3)藤本植物及附生植物极丰富; (4)树干高大挺直,分枝小,树皮光滑,常具板状根和支柱根; (5)茎花现象很常见; (6)寄生植物很普遍,高等有花的寄生植物常发育于乔木的根茎上; (7)植物终年生长发育。 4、常绿阔叶林群落有什么特征? 答:常绿阔叶林主要由桦木科、壳斗科等科的乔木组成,其叶无革质硬叶现象,季相变化十分显著,树干常有很厚的皮层保护;群落结构较为清晰,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3个层次;林中藤本植物不发达,几乎不存在有花的附生植物,乔木多为风媒花植物。 5、我国的夏绿阔叶林群落有什么特征? 答:我国的夏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华北和东北南部一带。由于长期经济活动的影响,已基本上无原始林分布。根据现有次生林情况看,各地夏绿林以栎属落叶树为主,如辽东栎、蒙古栎、栓皮栎等以及还有其它落叶树如椴属、槭属、桦属、杨属等植物。 6、北方针叶林群落具有什么特点? 答:北方针叶林指寒温带针叶林,它是寒温带的地带性植被。其主要特征为: (1)外貌十分独特,易于其它森林区别通常由云杉属和冷杉属树种组成的,其树冠为圆锥形和尖塔形;由松属组成的,树冠为近圆形;落叶松属组成的,树冠为塔形且稀疏;(2)群落结构十分简单,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苔藓层4个层次,乔木层常由

环境生态学试卷试题下载-样卷doc

环境生态学试卷试题下载-样卷.doc 《环境生态学》题库 一、名词解释 1、环境问题 2、可持续发展 3、温室效应 4、酸雨 5、生态学 6、环境生态学 7、人为环境 8、纬度地带性 9、垂直地带性 10、适应 11、光化学烟雾 12、春化作用 13、热污染 14、噪声 16、叠加作用 17、拮抗作用 18、净化作用 19、生态幅 20、利比希西最小值定律 21、耐受性定律 22、贝格曼规律 28、实际出生率 29、最低死亡率 30、生态死亡率生态寿命 31、种群生理寿命 32、种群的年龄结构 33、种群的性比(性别结构) 34、生命表 36、静态生命表 37、内禀增长能力(Innate capacity of increase) 39、种群的“J”型增长 40、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logistic growth) 41、种群的内分布型 42、阿利氏规律(Akkees law) 43、密度调节(regulation of density) 44、非密度调节 45、生态对策((bionomic strategiies) 46、种间相互作用 47、生态分离(ecological separation)

48、生态位(niche) 49、生态位宽度 50、生物群落(biotic community) 51、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 52、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建群种(edificator) 55、群落外貌(physiognomy) 56、生活型(life form) 57、群落的时间格局(temporal pattern) 58、生态环境脆弱带 59、边缘效应(edge effect) 60、群落演替 61、演替顶极 62、生态系统(ecosystem) 63、同资源种团 64、初级生产(primary production) 65、次级生产(secodary production) 66、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energy flow of ecosystem) 67、食物链(food chain) 68、食物网(food web) 69、营养级(trophic levels) 70、捕食性食物链(predatory food chain) 71、腐生性食物链(saprophogous food chain) 72、寄生性食物链(parasitic food chain) 73、林德曼效应(十分之一法则) 7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matteral cycle of ecosystem) 75、生态平衡 76、草原生态系统(grassland ecosystem) 77、城市生态系统(urban ecosystem) 78、原生性自然资源(primary natural resources) 79、后生性自然资源(secondary natural resources) 80、自然保护(conservation of nature) 81、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 82、水体污染(water pollution) 83、水体自净 84、生物塘 85、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 86、大气污染 87、土壤污染 88、背景值 89、土壤净化 90、土地处理系统 91、固体废物 92、生态监测(ecological monitoring) 93、生物富集(biological enrichment)

2020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湿地和森林一样重要》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湿地和森林一样重要 ①大家知道,森林是“制造”氧气的“天然工厂”。地球上的绿色植物每年要吸收4000 亿吨二氧化碳,释放2000亿吨氧气,这绝大部分 ....是森林的“功劳”。人类和绝大多数生物,都需要靠绿色植物制造的氧气来生存。除此之外,森林还是天然的吸尘器,1亩森林一年能吸附2.4吨粉尘。森林中有许多树木可以吸收有害气体,杀死空气中的病菌,从而净化大气环境。 ②相比森林来说,湿地似乎离我们比较远,它对生态环境的贡献,在过去更是受到较少的关注。所谓湿地,一般是指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由于长期被水淹没或有大片浅水区域,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土壤系统。我国湿地面积约有6600万公顷(还不包括江河、池塘等),占世界湿地总面积的10%,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我国湿地的主要类型包括沼泽、湖泊、河流、浅海水域、水库、河口、海岸滩涂、池塘、稻田等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③别小看湿地,它可是和森林、海洋并列的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这是因为湿地对各种各样的污染物具有很强的净化和分解作用,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巨大的“解毒”功能。在湿地上生长着茂密的植物,伴生其中的有各种水生动物以及肉眼不可见却数量庞大的微生物群体。随水流入湿地的各种污染物,或直接被土壤阻截,或被湿地动植物利用,或被湿地微生物分解。整体上看,湿地就像一个巨大的天然净水器。 ④湿地还有很重要的蓄水功能。在天气多雨、河流涨水的时候,湿地就像“海绵”一样储存过量的水分,减缓洪水的流速和流量。等天气转好,洪峰退去,储存在湿地中的水再通过下渗的方式来补充地下水。 ⑤由此可见,湿地对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一点也不逊于森林。 1.下列表述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湿地、森林、海洋是地球上的三大生态系统。 B.森林被誉为天然的氧气制造工厂和净水器。 C.地球上的绿色植物每年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 D.湿地一般指水体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 2.根据文章内容,简述湿地的作用。 3.联系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第①段中加点词“绝大部分”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2)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 1.B 2.湿地对各种各样的污染物具有很强的净化和分解作用。(或:湿地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发挥

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生态造成的危害 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和提升生活水平,不断进行了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活动,包括农、林、渔、牧、矿、工、商、交通、观光和各种工程建设等等。人类加以开垦、搬运和堆积的速度已经逐渐相等于自然地质作用的速度,对生物圈和生态系改造有时也会超过了自然生物作用规模。人类活动已成为地球上一项巨大的营力,迅速而剧烈地改变着自然界,反过来又影响到自身的福祉。 人类活动常可使得环境不断恶化,一方面使环境的脆弱性变得显著,自我调整能力转趋薄弱,一方面使人类自身抗灾的能力亦日益下降,再一方面许多人类破坏环境的过程本身就是自然灾害形成的过程。在这些多重因素的效应下,自然灾害的层出不穷和快速增长当然成为意料中事。 各地长期开发下,森林饱受破坏,生态逐渐失衡、土层裸露,控水能力变差,一经大雨就可导致山洪暴发、乾季则缺少基流补注,以致无论旱涝均与时俱增。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由生物群落和物理环境两大部分组成。阳光、氧气、二氧化碳、水、植物营养素(无机盐)是物理环境的最主要要素,生物残体(如落叶、秸杆、动物和微生物尸体)及其分解产生的有机质也物理环境的重要要素。物理环境除了给活的生物提供能量和养分之外,还为生物提供其生命活动需要的媒质,如水、空气和土壤。而活的生物群落是构成生态系统精密有序结构和使其充满活力的关键因素,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的生命舞台上各有角色。 生物多样性是指包括自然世界所有的生物资源,如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它们生存的生态系统,同样也包括构造出生命的重要基石――染色体、基因和脱氧核糖核酸。 我们人类自己也是生物多样性的一部分。生物多样性使生命在地球这个行星上的生存变得可能。没有生物多样性,你几乎不能在这个行星上生存,就算你可以生存下来,你也不可能喜欢这个灰暗的、无生气的、光秃秃的、无聊的世界。没有生物多样性,你不会感受到树林带给你的绿意、海洋带给你的蓝色,也不会有你呼吸的空气、吃的食物、喝的水。 然而,人类不科学和不可持续的开发活动却威胁到了许多物种的生存,正威胁着构成地球这个宏伟的不能代替的支持生命的系统。 当今生物物种所受到的威胁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所有这些威胁的实质是由于人类对生物资源发管理不当而引起的,而且这种行为还经常遭受错误引导的经济政策和不完善的制度的激励。物种的自然灭绝是生命的一个事实,是天经地义的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一、选择题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陆地生态系统B.湿地生态系统 C.海洋生态系统D.生物圈 2、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若光线较暗,则应使用:() A、大光圈、平面镜 B、大光圈、凹面镜 C、小光圈、平面镜 D、小光圈、凹面镜 3、若要使位于视野右上角的图象移至视野中央,移动玻片的方向是 A、右上角 B、右下角 C、左上角 D、左下角 4、若不动显微镜的其它部分,只是转动转换器,将物镜由10x转换成45×,视野中的光线将会() A、变亮 B、变暗 C、无变化 D、变化无规律 5、红树林属于下列哪种类型的生态系统() A.陆地生态系统B. 湿地生态系统 C.海洋生态系统D. 草原生态系统 6、在稻田中,属于非生物因素的是() A.杂草B.阳光C.昆虫D.青蛙 7、“朝蝇暮蚊”,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阳光B.温度C.空气D.湿度 8、生物因素指环境中()

A.所有的因素B.影响生物生活的其它种类的生物 C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它生物D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一切因素 9、在一块农田里,影响青蛙生活的生物因素是() A.水B.昆虫C.温度D.阳光 10、仙人掌适宜生活在沙漠里,而不适宜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水B.空气C.温度D.土壤 11、下列哪一项一般不是影响河中鲫鱼生活的因素?() A.河中的水和水的温度B.岸上吃草的牛 C.河中同种的鲫鱼D.河中其它种类的鱼 12、我国从东到西森林覆盖率逐渐减少,起主要作用的非生物因素是() A.水B.温度C.阳光D.土壤 13、松、杉、小麦等植物在强光下生长得好,人参、三七等植物在弱光下生长得好。对此有影响的生态因素主要是() A.阳光B.温度C.空气D.土壤 14、下列不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是() A.蚯蚓改良土壤B.森林净化空气 C.沙漠变绿洲D.山顶上和山脚下植物的形态差别很大 15、“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的探究实验中,对每个实测地点要测量3个数据,但记录的是这3个数据中的()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类型》教案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类型》教案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2、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读书、思考问题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知识迁移、归纳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对生态系统各成分间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学习,进行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教育。 2、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可知生态系统是一个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生物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从而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关系 [解决办法]学生自行观察图画,教师引导总结,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教学方法 阅读指导法、讲述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设问切入正题:1、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必须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个方面: 一、生态系统的成分 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新授 1、生态系统的成分 下面我们就以池塘生态系统为例,来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 观察与思考:

(1)找出池塘中有哪些成分是没有生命的? 答:阳光、水、空气、沉积在池底的有机物、无机盐、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和养料,热能、温度、石子等。 再思考:这些成分都没有生命,那么它们能不能不存在呢? 答:不能。 引导回答:阳光为生态系统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水、空气等为生物提供必须的物质。所以,这些没有生命的成分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我们把这些成分称为“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它们是生态系统必须的成分之一。 (2)请同学们从池塘中找出自养型生物。 答:硅藻、栅藻、团藻,以及其他水草等。它们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同时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归纳:整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所需的有机物和能量几乎都有绿色植物制造出来。所以把绿色植物称为“生产者”。 生产者是整个生态系统中最重要、最主要的一种成分,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成分。 延伸:只有绿色植物才是自养型生物吗? 引导回答:只要能够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的生物都称为自养型生物。如:硝化细菌能够利用化学能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它也是生产者。 (3)池塘中还有哪些其他生物? 答:鱼、虾、小甲壳动物、螃蟹以及其他一些浮游动物等等。 思考:这些动物从同化作用角度来看,属于哪一种新陈代谢类型? 答:异养型生物。因为它们不能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归纳:动物只能吃现成的有机物,自己不能制造,所以我们把它称为“消费者”。根据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利用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次序,又可以将消费者分为若干个级别。 举例:有句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其实虾米吃的是浮游植物)归纳:虾米吃浮游植物,虾米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的动物称为植食性动物,叫“初级消费者”。 小鱼吃虾米,小鱼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称为肉食性动物,叫“次级消费者”。 大鱼吃小鱼,大鱼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的大型肉食性动物,叫“三级消费者”。 随着捕食关系的逐渐上升,消费者的级别也逐渐增高。 (4)思考:生老病死是生物的一种自然现象,那么,在这个池塘中,各种动植物的遗体以及一些残枝败叶都去哪了呢?

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

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是人类的朋友,因此,我们要保护森林。 森林之所以是人类的朋友,是因为它:一“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二.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三:能为人类提供木材。四:能抵抗沙尘暴。五:防止旱灾。六:防止水土流失,七:美化环境。八:能使森林动物安家…… 如果没有树木,那么将会有可怕的结果:环境急剧恶化﹑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急剧增加﹑导致气候变暖、引发热浪、引发飓风、引发沙尘暴、引发旱灾。既然保护森林有好处破坏森林有坏处。我们应该保护森林。 覆盖在大地上郁郁葱葱的一片片森林,是自然界拥有的一笔巨大而珍贵的“绿色财富”。在人类和发展的历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因如此,我们的祖祖辈辈,子子孙孙才能在它们的呵护下生息繁衍。 森林是空气的净化物,享有“地球之肺”的美称,它能大量吸收与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不断制造人类和其他生物所需要的氧气;它能涵养水源,在自然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青山长在,碧水常流”;森林是氧气制造厂、是粉尘过滤器、是天然蓄水库、是天然空调……森林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好处。看吧,森林对我们人类的贡献是多么无私!因此我们要保护森林,爱护森林,不让它遭受任何破坏。 森林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可是森林却时刻面临着火的威胁!火可以使宝贵的自然资源化为乌有!保护森林,人人有责;爱护森林,警钟长鸣。一点点星星之火,也有可能会造成人们巨大的损失。森林火灾不仅能烧死许多树木,破坏森林结构,降低森林利用价值。 水火无情,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有一句古训说得好:玩火者自焚!人们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就会给森林带来灭顶之灾。自然界中引发的森林火灾都会给人们带来不尽的伤痛。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严格遵守小学生守则,并做好防火宣传工作,平时在野外不玩明火,不燃放烟花爆竹;遇到火灾不要慌张,要学会沉着,冷静的对待,迅速撤离火场,并拨打火警“119”,让消防人员开进行扑救。 大自然是我们的母亲,森林就是生命的源泉,是它们给了我们生存的权利,是它们给了我们生存的需要。没有大自然就没有我们人类,为了我们今后的生活,请不要再使绿色植被烧毁了!森林防火,要靠我们大家从自我做起,人人树立防火意识,重视并做好火灾的预防工作,这样,生长在地球上的那一片片郁葱的森林才会为我们更好的服务,给我们送去更多的温暖。 (本文来自作文库原创:https://www.360docs.net/doc/9e18490081.html,/794913.shtml)

生态系统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生态系统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生态系统规律包括三大规律,即闭路循环规律、反馈调控规律及系统和谐规律。 闭路循环规律指在生态系统中,物质从物理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物理环境,完成一个由简单无机物到各种高能有机化合物,最终有还原为简单无机物的生态循环。 反馈调控包括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调节,异种生物之间的数量调节,生物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调节,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反馈调节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它使复杂多变的生态系统结构不断趋向系统的目的,达到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和谐状态主要体现在要素比例、结构方式、外在形式、生机活力、性能耦合等方面。生态和谐是指整个生物圈的和谐,或者整个生态系统及其内部要素之间保持一种融洽、美好、健康的状态.生态和谐是生态系统的理想范式,生态系统是生态和谐的结构单元.生态和谐是生态平衡的更高境界,生态平衡是生态和谐的前提基础.生态和谐是生态文明的价值旨向,也是生态文明的内在蕴含;生态文明是对生态和谐的观念概括,也是对生态和谐的理论总结.生态和谐是在一个更宽广的视阈中达成对生态世界的谋划,它需要我们不断构想生态文明面向生态世界的实际行动,体现自由与责任在生态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平衡. 闭路循环规律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运动过程,反馈调节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系统和谐规律显现了生态系统的本然性态。三大规律在“过程-机制-性态”的辉映中系统地反映了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 工业社会以来,人类科技水平不断提高,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同时,人口激增,需要大量的资源,造成自然资源短缺,使得人类对生态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另外,工业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废气、废液、废渣等未经处理直接排进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从而出现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要摆脱这一危机,人类必须遵循生态系统规律,把这些规律理当成为人们制定行为规范和进行社会实践的一句,相应地,要想保持生态系统的这种和谐统一的局面,离不开对生态系统三大规律的正确认识、理解和实践。它指引我们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褊狭,树立一种生态的伦理价值观,消除生态系统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的冲突,实现两者的统一,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如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中,沼气能源的使用,不仅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保障,而且能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经济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人类通过生态规律构建的一条没有绝对废物的产业链,对生态环境没有污染的产业链,值得各生产链的研究和学习。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限时训练b卷第四章第三节

B卷(20分钟,50分) 一、选择题(16分)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水陆过渡性、系统脆弱性、功能多样性和结构复杂性的基本特征,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在生态安全体系中独具特色,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据此回答1~2题。 1.从地理分布来看,湿地大多分布于() A.内陆地区 B.陆海交界地带、江河入海口以及宽广平坦的三角洲平原 C.沙漠边缘 D.高纬度地区 解析陆海交界地带、江河入海口以及宽广平坦的三角洲平原通常有各种类型的湿地发育。 答案B 2.广东省是我国湿地大省,其重点保护的湿地类型是() A.淡水湖B.红树林海滩 C.水稻田D.鱼塘 解析红树林海滩是广东省重要的湿地资源,在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作用巨大。 答案B 3.湖泊是重要的湿地形式,除了补给河流、调蓄洪水之外还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与下表所示情况发生原因无关的是()

年代总面积/km2面积大于1 km2的湖 泊个数 20世纪50年代83 400 2 848 20世纪80年代70 988 2 305 减少数量12 412543 B.过度引水灌溉,导致湖泊补给不足 C.水体富营养化,水华大量出现 D.人口增长,用地规模扩大 解析考查湿地减少的原因,水体富营养化,水华大量出现说明此湖泊遭受到污染。 答案C 4.下列对能加快湿地消失过程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湖沼内外的沉积物自然充满其中的过程 B.环境污染,造成入流营养物质增加,使湖沼内藻类与水草丛生 C.围湖、围海造田,导致入流泥沙减少 D.国家实行一系列的湿地保护政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湿地减少的原因。湿地减少的自然原因是湖沼内外的沉积物自然充满,但这一过程极其缓慢;能加快湿地消失过程的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干预,如环境污染,造成入流营养物质增加,使湖沼内藻类与水草丛生;围湖、围海造田,能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

1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环境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调控途径。 内容一,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与结构。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四,农业生态系统的人工调控与优化。 五,农业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 六,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2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统合体,或者说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3生态系统的组成 一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二非生物组分包括太阳辐射无机物质有机物质土壤 4生态系统的结构 包括物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这三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不可分割的。物种结构又称组分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有哪些生物种群所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量比关系。时空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种群在空间上的配置和在时间上的分布构成。营养结构是指生态学中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以食物营养关系组成的食物链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5根据人类干预程度划分的生态系统,会区分 一自然生态系统,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无人类的干扰系统的边界不很明显但生物种群丰富,结构多样,系统的稳定性靠自然调控机制进行为持,系统的生产力较低,二人工生态系统,是指人类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人为建造的生态系统,包括城镇生态系统,宇宙飞船生态系统,高级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等,在该系统中人类不断对其施加影响通过增加系统投入,期望得到越来越多的系统输出。 三半自然生态系统也是人工驯化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介于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既有人类的干预,同时又受自然规律的支配,是人工驯化的质生态系统,其典型代表是农业生态系统,他有明显的边界,有大量的辅助能的投入,属于开放性系统,并具有较高的净生产里。 6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是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你有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7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 一能量流动,二物质循环三信息传递。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流和价值流之间相互交织。能量信息和价值依附于一定的物质形态,物质循环信息流和价值流都要依赖能量的驱动,信息流在较高层次调节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价值流,与人利益,和需求发生关系的物质循环信息流和价值流都与价值变化和转移相联系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导学稿

桐城吴汝纶公学高效课堂自主学习型生物导学稿 班级:姓名:日期:编制: 【课题】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学习目标】能说出生物圈的范围,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确立保护生物圈意识。 【定向导学互动展示】 自研自探环节合作探究环节展示提升·质疑评价环节总结归纳环节 自学指导 内容、学法、时间 互动程序 内容、形式、时间 展示方案 内容、方式、时间 随堂笔记 成果记录、知识生成、规律总结 【带着问题看书】 (P26-31) 1.为什么远离人群的南极海洋中的动物体内居然检出了农药DDT? 2.生物圈的范围及在其间生活的生物分别是什么? 3.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及其特征是什么? 4.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是怎样相互关联的? 【知识链接】 1.你了解咱们国家登山队是何时又是克服怎样的困难登上喜马拉雅山的吗?而喜马拉雅山兀鹫能飞越吗? 2.你还了解我国近期“蛟龙”号深海坐底的相关新闻吗? (时间:15分钟)1、两人小对子: 对子间解决自学时 遇到疑难问题。 2、五人互助组: 小组长主持,深入探讨 一下问题: 3、十人共同体: ⑴进一步探讨、明确未 解决的问题; ⑵行政大组长主持抽 签,十人共同体明确本 组的展示单元; ⑶组内就展示内容达 成一致,商讨展示方 案,做好展示的组员分 工,组内进行展示的预 演。 (时间:5分钟) 展示单元一:(任挑一组) “知识链接”内容 (时间:3分钟) 展示单元二:从哪几个方面 可以说明每一个生态系统都 与其他生态系统相关联? (时间:3分钟) 展示单元三: 列表展示常见生态系统类型 及其特征。 (时间:8分钟) 展示单元四: (P31)技能训练内容 (时间;3分钟) 1.生物圈的范围包括______﹑____ __和______。 2. 常见生态系统类型及其特征 3.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 4.______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 ______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肺”之称。 (时间:8分钟)

高中地理 3.1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3.1自然界的水循环》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1. 熟练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能够研究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2. 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学会阐释水循环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3. 享受学习的快乐;养成节约水资源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①陆地水的相互关系,②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读图绘图、案例分析、启发式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案和探究案(见附件)。 2.课前培训:培训小组长,带领组员积极探究学案的问题。组内的疑难问题做好反馈。展示同学,参加完讨论后,迅速展示。点评同学,提前做好点评准备。 3.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师生活动PPT 设计目的 一、导入与学习目标解读导入:前天,是3月22日,是个 重大节日——世界水日。其宣传 主体是“节约水资源,保障水安 全”。今天,我们就研究与水有关 的课题——《自然界的水循环》。 老师解读:要求同学们看左侧的 学习目标,并解读。 【导入】选取 刚刚发生的 地理新闻作 为导入,及普 及地理信息, 有调动学生 学习兴趣,并 且让“节水” “水循环”贯 穿始终。 【目标解读】 让学生明确 目标,有效学 习。 【反馈表述】 老师点拨即 突出核心,又 能有针对性 的解答学生 疑难。 二、(1)探究学习智慧共享 师:各小组,结合自学情况,合作探究。展示、点评的同学做好准备。开始。(约10分钟) (2)反馈表述学生讨论、展示结束后,有疑问的学生马上到相应的问题展区,听取点评同学的分析解答。若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