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化学硕士教学大纲.doc-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材料化学硕士教学大纲.doc-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材料化学硕士教学大纲.doc-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材料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

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材料化学导论

课程编号:0703212X01

学分:3

总学时:54

开课学期:1-2学期

考核方式:笔试+课程论文

课程说明:

本课程是材料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课。要求同学以固体结构、性能和应用为主线,掌握二元离子晶体和三元典型离子晶体的结构描述和各类点缺陷,掌握主要类型电、光和磁功能材料的结构和性能,了解固体材料的基本制备方法和纳米技术。

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01 绪论(4学时)

定义和分类

材料科学中基本化学问题

材料与新技术革命

02 理想晶体的结构(10学时)

宏观特征

等径球主要堆积方式

点阵概念

03 缺陷晶体的结构(10学时)

两类热缺陷

非化学整比化合物

不等价元素置换固溶体能带理论的概念间隙杂质和替代杂质缺陷点缺陷F-心

双重价态控制半导体

各类缺陷的拟化学平衡

04 固体的电学性质与电功能材料(10学时)

固体电导率定义

Frenkel导体和Schottky导体超导概念和特征参数

压电效应和压电材料固体中的离子扩散

快离子导体

两类超导体和库柏电子对模型铁电效应和铁电材料

05 固体的光性质和光功能材料(8学时)

固体光吸收的本质发光材料的发光特性激光原理和激光材料光导电和光电转化材料发光材料组成和发光原理

06 固体的磁性和磁功能材料(6学时)

固体的磁性

磁性材料的分类

分子磁体及其磁化学磁化率与温度的关系

过渡金属、合金和铁氧体的磁结构

07 纳米材料化学简介(6学时)

纳米材料的概念、特性及应用纳米粉材料、孔材料和纳米碳管主要纳米技术

材料制备原理和典型示例

教材或主要参考书目:

[1] 张逢星、李珺编著,《材料化学导论》,西北大学本科讲义,2004年

[2] 张逢星、李珺编译,《无机材料化学》,牛津双语读物,2005年

[3] 苏勉曾,固体化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4] 唐小真主编,材料化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大纲起草人:张逢星大纲审定人:史启祯)

课程名称:功能高分子材料导论

课程编号:0703212X02

学分:3

总学时数:54

开课学期:第1-2学期

考核方式:笔试

课程说明:

本课程是材料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课。功能高分子材料在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功能化、生物医用器材、物质分离膜、能量转换和储能技术等工业领域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基本内容、研究方法、主要研究领域、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要求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功能高分子材料类型、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制备原理及方法,提高研究、开发特种功能高分子材料的能力。

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01绪论(8学时)

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概念各类功能高分子材料简介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的内容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发展与展望

02功能高分子的制备(6学时)

材料的功能化设计与材料设计高分子的化学反应高分子合成新技术

功能高分子的制备技术

03 离子交换树脂和吸附树脂(6学时)

概述功能制备方法应用

04 高分子分离膜与膜分离技术(6学时)

膜材料及膜的制备

典型的膜分离技术及应用领域膜的结构

膜技术的应用

05电活性高分子(8学时)

材料的导电性能及其表征导电高分子电活性高分子的种类与特点其他电活性高分子

06光敏性高分子(6学时)

高分子光化学反应基本原理

光敏高分子的应用

光固化树脂07 反应性高分子(6学时)

高分子试剂高分子催化剂08 医用和药用高分子(8学时)

医用高分子药用高分子09 高吸液性树脂(6学时)

结构特征和吸液机理主要类型和制备方法影响吸液性能的主要因素高吸液性树脂的应用

10高分子液晶材料(6学时)

液晶态和液晶高分子高分子液晶的应用高分子液晶的合成与表征液晶高分子的发展前景

教材或主要参考书目:

[1] 王国建等编,功能高分子材料,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

[2] 马建标主编,功能高分子材料,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年

[3] 赵文元编著, 功能高分子材料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年

[4] 何天白主编,功能高分子与新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

[5] 贡长生,张克立主编,新型功能材料,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

(大纲起草人:宫永宽,大纲审定人:张逢星)

课程名称:固体无机化学

课程编号:0703212X03

学分:3

总学时:54

开课学期:2

考核方式:笔试

课程说明:

本课程是材料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课。固体无机化学是研究固体无机物质的结构、组成、性质与合成方法的科学,既是无机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又是材料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固态化学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与溶液化学的不同,本课程向学生介绍固体无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包括晶体宏观对称性和微观对称性,晶体结构缺陷和固溶体,固体物质的合成与制备,固体物质的表征和固体表面化学等。

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01 晶体结构(2学时,复习性质)

点阵

32个点群

230个空间群

点阵和晶体的关系晶体的对称性

14种空间点阵

晶胞中的微粒、晶棱和晶面符号

02 晶体结构与结构缺陷(2学时,复习性质)

晶体结构缺陷的类型点缺陷

换位原子

面缺陷缺陷的表示方法缺陷簇

线缺陷

扩展缺陷

非整比和缺陷03 固溶体(4学时)

取代固溶体

异价取代固溶体固溶体的性质填隙固溶体

形成固溶体的条件

04 固体物质的合成、制备与表征(10学时)

固体物质的典型合成与制备方法纳米粉体的制备

单晶生长

结构表征软化学和绿色合成方法非晶态固体的制备

薄膜的制备

组成和纯度表征

05 固体的扩散和表面化学(6学时)

扩散的机理

金属原子的扩散表面的热力学性质表面催化柯肯互扩散德尔效应离子的扩散

表面扩散

06 相平衡和相转变(4学时)

相律

固态相变热力学和动力学单元、二元和三元体系相图相转变的机理

07 固相反应(8学时)

固相反应的属性固-固相反应

固-气相反应单一固相的反应粉末和烧结反应固-液相反应

教材或主要参考书目:

[1] 张克立编著.固体无机化学,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 崔秀山编著.固体化学基础,北京理工大学,1995

[3] 苏勉曾编著.固体化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大纲起草人:王惠,大纲审定人:张逢星)

课程名称: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方法

课程编号:0703212X04

学分:3学分

总学时数:54

开课学期:第1-2学期

考核方式:笔试

课程说明:

本课程是材料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课。主要介绍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方法(包括X射线衍射分析、透射电子显微分析、扫描电子显微分析与电子探针、光电子能谱与俄歇电子能谱、光谱分析、热分析、动态力学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试验方法、仪器设备及其应用介绍。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对材料的各种现代分析方法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掌握从事材料分析测试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01 X射线多晶衍射方法及应用(8学时)

基本原理

X射线物相分析

宏观应力测定

非晶态物质及其晶化过程的分析多晶衍射方法

点阵常数的精确测定

晶粒尺寸和微观应力的测定

02 透射电子显微分析(4学时)

概述

透射电镜的构造与工作原理TEM显微图像衬度分析电子与固体的相互作用电子衍射谱的特征与分析试样制备

03 扫描电子显微镜与电子探针(4学时)

扫描电子显微镜

电子探针的工作原理与结构电子图像分析

电子探针仪的分析方法及应用

04 光电子能谱与俄歇电子能谱(4学时)

光电子能谱的基本原理光电子能谱的应用光电子能谱实验技术俄歇电子能谱分析

05 光谱分析(6学时)

光谱分析法及其分类原子发射光谱法

分子振动光谱法原子、分子结构与光谱原子吸收光谱法

06 热分析技术(4学时)

概述

差示扫描量热法

热分析仪器的发展趋势差热分析热重分析

07 其他分析方法简介(4学时)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离子探针(SIM)

穆斯堡尔谱法原子力显微镜(AFM)

原子探针——场离子显微分析核磁共振(NMR)及其应用

教材或主要参考书目:

[1] 周玉,武高辉主编,材料分析测试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

[2] 王富耻主编,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方法,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3] 左演声,陈文哲,梁伟主编,材料现代分析方法,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4] 刘粤惠,刘平安主编,X射线衍射分析原理与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大纲起草人:崔斌大纲审定人:张逢星)

课程名称:新型无机功能材料

课程编号:0703212F01

学分:2

总学时数:36

开课学期:第3学期

考核方式:笔试、课程论文

课程说明:

本课程是材料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非学位课。学生通过学习达到以下三个目的:较深入地了解无机功能材料的光、电、磁、声、热、化学特性和生物特性;了解无机功能材料在当代通信、电子、能源、计算技术、航天航空等各个领域中的广泛用途;了解超导材料、磁性材料、贮氢材料、半导体材料、光学材料、精细功能陶瓷材料、功能转换材料、功能薄膜材料、纳米材料、智能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制备和应用及发展动向。为开发、应用无机功能材料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

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01 无机功能材料的科学基础(8学时)

功能材料的发展概况和分类晶体结构和缺陷

功能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功能材料的概念、特征和性能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

表征手段

02 金属功能材料(8学时)

超导材料及其应用

形状记忆合金

软磁材料、硬磁材料和磁记录材料金属储氢材料非晶态合金

03 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10学时)

光学材料

精细功能陶瓷材料半导体材料功能转换材料

04 低维无机功能材料(10学时)

成膜技术及常见功能薄膜材料智能材料

智能功能材料

微粒化功能材料纳米材料

C

60

功能材料梯度功能材料多孔硅材料

教材或主要参考书目:

[1] 殷景华,王雅珍,菊刚主编,功能材料概论,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2] 田莳主编,功能材料,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5

[3] 周馨我主编,功能材料科学,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

[4] 曲远方主编,功能陶瓷材料,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5] 张国栋主编,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

(大纲起草人:崔斌大纲审定人:张逢星)

课程名称:纳米材料化学导论

课程编号: 0703212F02

学分: 2

总学时数: 36

开课学期:第3学期

考核方式:考试

课程说明:

本课程是材料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非学位课。20世纪90年代以来,纳米科技与纳米技术进入了一个发展新时期,已经成为21世纪的高新技术之一。本课程向学生介绍纳米材料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纳米微粒的结构和物理化学特性、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制备方法、纳米材料的应用举例及纳米高新材料。

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01 绪论(2学时)

发展历史及现状

研究领域和意义

纳米时代的特点、挑战和机遇

02 纳米材料的基本概念及其研究方法(6学时)

纳米材料的维数纳米微粒聚合体纳米级材料的表面,界面和缺陷纳米材料的表征方法

03 纳米微粒的结构和物理、化学特性(10学时)

纳米物质的结构单元

纳米微粒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纳米微粒的基本理论04纳米材料的基本合成与制备方法(12学时)

纳米材料的气相制备方法纳米材料的液相制备方法纳米材料的固相制备方法其它特殊的合成方法

05 纳米材料的应用举例及纳米高新材料(6学时)

生物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

纳米碳管

富勒烯及其高新纳米材料纳米陶瓷和纳米多孔材料纳米金属微粒准晶材料纳米器件

教材或主要参考书目:

[1] 陈敬中,刘剑洪编,《纳米材料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张立德,牟季美编,《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科学出版社,2001

[3] 张志昆,崔作林编,《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

[4] K.J.克莱邦德,《纳米材料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大纲起草人:崔斌大纲审定人:张逢星)

课程名称:氢能源与储氢材料

课程编号:0703212F03

学分:2

总学时:36

开课学期:3

考核方式:开卷

课程说明:

本课程是材料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非学位课。从20世纪90年代起,氢能开发成为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和许多发达国家一样,我国也制定了系统的氢能开发与应用研究计划,其中安全、有效、低成本的制氢和储氢技术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氢能的涉及面很广,本课程将从氢能的发现、发展和应用入手,通过氢的制备方法和存储方法及其相关技术和材料使学生掌握氢作为未来化石资源的替代能源的研究内容和发展方向。

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01 氢能源(20学时)

氢能-未来世界的绿色能源氢的制备与储存概述

生物质制氢

氢的储存与运输技术氢及其应用

化石能源制氢

太阳能等其他制氢技术燃料电池

02与氢能相关的材料(16学时)

金属氢化物储氢及其储氢合金金属氧化物储氢及其储氢材料碳材料储氢及其碳纳米管燃料电池电极材料

教材或主要参考书目:

[1] 毛宗强编著,氢能-21世纪的绿色能源,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 科技部:‘973’科技攻关基础研究计划

(大纲起草人:王惠大纲审定人:张逢星)

课程名称:孔道结构材料

课程编号:0703212F04

学分:2

总学时数:36

开课学期:第3学期

考核方式:笔试+课程论文

课程说明:

本课程是材料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非学位课。孔道结构材料是历史悠久、近年来又有蓬勃发展的一类技术材料,本课程以分子筛与多孔材料的合成化学与结构化学为主线,全面、系统地介绍分子筛和多孔材料合成的规律和设计原理、表征方法,还注重介绍我国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与应用的成果。

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01 微孔化合物的结构化学(4学时)

分子筛的结构单元

分子筛的骨架结构

无机微孔化合物的化学分子筛的组成

类分子筛空旷骨架

02 多孔材料的结构分析与性质表征(2学时)

X射线粉末衍射及其他衍射方法电子显微技术

红外光谱

热分析吸附分析

核磁共振

化学组成及宏观性质分析计算机分子模拟技术

03 微孔化合物的合成化学(6学时)

水(溶剂)热合成基础

若干重要分子筛的合成实例

特殊聚集形态微孔化合物的合成微孔化合物合成路线与基本合成规律特殊类型与结构微孔化合物的合成

04 微孔化合物起始物料的晶化处理(2学时)

沸石晶化的起始物料

晶化过程的结构导向与模板作用沸石的生成过程与处理沸石的晶化动力学

05 分子筛的制备、二次合成与修饰改性(4学时)

分子筛的制备

沸石分子筛的阳离子交换改性沸石分子筛的杂原子同晶置换二次合成的概述

沸石分子筛的脱铝改性

沸石分子筛的孔道和表面修饰

06 无机微孔晶体材料的分子设计与定向合成(4学时)

无机微孔晶体的结构设计方法无机微孔晶体材料的定向合成07 介孔材料的合成、结构及性能表征(6学时)

有序介孔材料的合成特征

介孔材料组成的扩展

大孔材料及多极有序结构材料介孔氧化硅与硅酸盐的结构与合成介孔材料的形体控制

应用与研究进展

08 多孔主客体先进材料(8学时)

分子筛中的金属簇

分子筛中的聚合物及碳物质分子筛组装金属配合物分子筛中的染料

分子筛组装半导体纳米粒子金属-有机多孔配位聚合物

教材或主要参考书目:

[1] 徐如人,庞文琴主编,分子筛与多孔材料化学,科学出版社,2004

(大纲起草人:张逢星大纲审定人:史启祯)

课程名称:含能材料概论

课程编号:0703212F05

学分:2

总学时数:36

开课学期:第3学期

考核方式:笔试

课程说明:

本课程是材料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非学位课。含能材料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功能材料,在航空航天、国防、能源工业中有重要意义。本课程内容主要介绍火炸药理论、发射药、推进剂、炸药、起爆药和烟火剂等含能材料的主要内容,介绍含能材料基本理论和应用方面的基础知识,并较深入地讨论含能材料发展的理论与新技术。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深入了解含能材料的内涵,具备初步的含能材料分子设计能力和合成方法。

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01绪论(4学时)

火药、炸药与烟火剂的功能

含能材料的内涵

含能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02火炸药的基础理论(6学时)

火炸药的基本类型

火炸药爆炸的站击波效应火炸药爆炸的气体膨胀效应火炸药的点火与起爆

火炸药及其装药的安全性试验

03发射药(6学时)

发射药的组成与军事应用发射药的基本性能

发射药应用的技术基础发射药的制造方法

发射药装药技术的进展

发射药污染的治理及其资源化技术

04火箭推进剂(8学时)

火箭推进剂概述

武器对固体推进的要求固体推进剂的分类

固体推进的主要性参数推进剂的性能调节

推进剂的几项应用技术固体推进的制造

固体推进剂的发展

05炸药(8学时)

现有的炸药

炸药的装药方法炸药应用举例炸药的进展

06烟火剂(4学时)

烟火剂的成分与功能烟火剂的某些特性烟火剂性质的影响因素烟火剂的功能及其应用

教材或主要参考书目:

[1] 王泽山著,含能材料概论(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防科工委十五规划专著)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大纲起草人:高胜利大纲审定人:张逢星)

课程名称:组合化学

课程编号:0703212F06

学分:2

总学时数:36

开课学期:第3学期

考核方式:笔试

课程说明:

本课程是材料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非学位课。课程从组合化学的角度出发,

分析合成策略,以此为基础着重介绍固相组合和液相组合的合成方法、组合化学的筛选及低聚物的合成等内容。强调组合化学在高通量筛选和新药发现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01 组合合成策略(6学时)

混合裂分法

混合试剂合成法

平行合成法

02 组合合成方法――固相组合合成(6学时)

载体

多中心结构库模板结合分子反应类型

03 组合合成方法――液相组合合成(6学时)

与固相组合合成相比较

已用于液相组合化学的反应混合物的合成纯化

04 组合合成的低聚物(6学时)

类肽

磺酰肽和插烯磺酰氨肽寡脲

其他合成低聚物低聚氨基甲酸酯

聚-N-酰胺

含杂环低聚物

肽键在一个位置上的修饰

05 组合生物合成(6学时)

克隆生物合成功能基因簇

组合生物合成的应用

遗传工程及新药研究06 组合化学进展(6学时)

丝氨酸及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KDR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优先GPCR配体

胺的合成

Katritsky 苯并三唑固相合成法GGTase-1抑制剂

自动形成靶向化合物库设计VLA-4拮抗剂

多样性导向合成

多组分缩合

教材或主要参考书目:

[1] 21世纪化学丛书,组合化学,吉民编著,化学与应用化学出版中心,2004。

(大纲起草人:张维萍大纲审定人:张逢星)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课程英文译名:Experiment of Organic Chemistry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开课对象: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和材料化学等工科相关专业 开课学期:3,4 学分:2 总学时:68学时讲课: 0学时实验:68学时 一、说明 【目的任务】 有机化学实验是是医药化工等工科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通过系统地、科学地安排各项实验项目,训练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印证有机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正确选择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分离与鉴定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验中所遇到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严谨求实的实验作风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安排】 本课程为考查课,安排在第3,4学期完成,总学时数68学时。 二、学时分配

注:必开实验45学时,选开实验23学时。 三、课程内容 实验一有机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教育(3课时) 【实验目的】 1、学习做有机化学实验时要达到目的和实验要求; 2、掌握有机化学实验室规则和实验室的安全知识; 3、了解有机化学实验常用仪器设备使用方法; 4、熟悉实验预习、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的书写。 【实验内容】 1、有机化学实验室规则教育; 2、有机化学实验室安全教育; 3、有机化学实验室常用玻璃仪器的认识和查验; 4、实验预习、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的书写要求。 实验二重结晶提纯法(3课时) 【实验目的】 1、学会重结晶提纯固体有机化合物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抽滤和过滤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折叠滤纸的方法。【实验内容】 1、抽滤和过滤装置的使用; 2、用重结晶法提纯固体有机物(水重结晶苯甲酸)。 实验三熔点的测定及温度计的校正(3课时)

《材料合成与制备方法》教学大纲

《无机材料合成》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无机材料合成 课程编号:0 总学时:36 适用对象:材料化学本科专业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无机材料合成》是材料化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各种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单晶材料的制备、薄膜的制备、非晶态材料制备、复合材料的制备、功能陶瓷的合成与制备、结构陶瓷的制备、功能高分子的制备、催化材料制备、低维材料制备等,使学生获得先进材料合成与制备的基础知识,毕业后可适应化工材料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 二、教学基本要求: 在全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实验室安全和爱护公物的教育;简单介绍有效数字和误差理论;介绍正确书写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的方法以及基本操作和常规仪器的使用方法。无机材料的制备方法、薄膜制备的溶胶-凝胶法、纳米晶的水热合成法、纳米管的气相沉积法的原理和基本操作方法,材料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的结果的正确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深刻领会课本所学的理论知识,具有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实验一无机材料合成(制备)方法与途径 实验仪器:计算机 实验内容:认识无机材料合成中的各种元素、化学反应;相关中外文摘、期刊的查阅方法。 实验要求:了解无机材料合成的基本方法、途径与制约条件 实验二晶体合成 实验仪器:磁力搅拌器、烧杯 实验内容:晶体的生长 实验要求:了解晶体的基本分类与应用;熟悉晶体生长的基本原理;重点掌握晶体合成的技术与方法。 实验三薄膜制备 实验仪器:压电驱动器、磁力搅拌器、烧杯 实验内容:薄膜材料的制备 实验要求:掌握薄膜材料的分类与应用;薄膜与基材的复合方法、途径以及制约条件; 实验四胶凝材料的制备

《普通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普通化学、材料物理、必修、3学分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课程简介:普通化学课程主要讲授化学原理,包括气体和液体的基本定律, 热化学和化学反应方向,化学平衡(包括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氧化还原反 应等)及其在容量分析中的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原子的电子结构,分子结 构和理论,晶体结构配位化学以及常见元素及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和有机化学、 高分子化学、仪器分析等基础知识内容。此课程也是高等学校材料、化学、 化工、药学、轻工、纺织、环境、冶金地质等有关专业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 因此它是培养上述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 部分,同时也为后继材料、化学及其它课程打下基础。 目标与任务:《普通化学》是一般工科学生大学阶段唯一的化学必修课,因此 本课程介绍学生所应具备的化学最基本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以及与化学 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科技前沿发展、学科渗透交叉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 具有较高的化学素质和知识水平,建立化学的思维方式,增加用化学方法解 决实际问题,尤其是材料领域研究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先修课:高中化学;高中物理;高中数学 后续相关课程:材料科学基础;陶瓷材料;功能材料;物理化学;固体化学(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无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参考书:1、张淑民著:《无机化学》,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 2、华彤文主编:《普通化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编:《普通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介绍化学的定义; 第二节化学变化的特征; 第三节化学的疆域;

《近代材料研究方法1》实验教学大纲

《近代材料研究方法1》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近代材料研究方法》课程编码:050231037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 适用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粉体工程 课程总学时:48 实验(上机)计划学时:8 开课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大纲编写依据 1、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2017版教学计划; 2、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近代材料研究方法》理论教学大纲对实验环节的要求; 3、近年来《近代材料研究方法》实验教学经验。 二、实验课程地位及相关课程的联系 1、《近代材料研究方法》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2、本实验项目是《近代材料研究方法Ⅲ》课程综合知识的运用; 3、本实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现代材料研究中,掌握先进的分析仪器和分析手段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 4、本实验以《无机材料科学基础》、《物理化学》、《大学物理》为先修课。 5、本实验对毕业论文等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三、本课程实验目的和任务 1、主要掌握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热分析法的基本理论, 2、掌握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热分析仪几种仪器的结构和实验方法,了解几种仪器的功能和使用范围,使学生正确选用仪器,获得必要信息。 3、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熟悉X射线衍射仪;进行立方晶系物质的指标化和晶格常数的计算。 5、能够对X射线衍射图谱进行标定,能够利用粉末衍射卡片对单相物质进行物相鉴定。 6、了解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的结构,学会观察二次电子及背反射电子像,掌握电子探针的点、线、面三种分析方法,通过设计性实验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7、了解热分析仪的基本结构,能够对热分析曲线进行分析与标定。 8、培养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以及正确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四、实验基本要求 1、实验项目的选定依据教学计划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 2、巩固和加深学生对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实验项目要求学生综合掌握本课程基本知识,并运用相关知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4、通过实验,要求学生做到: 学会根据需要选择分析检测手段; 能够预习实验,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撰写实验报告;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 课程代码:ZBB091003-04 适用专业:化学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学时学分:96学时/ 6学分 先修要求:无机化学 大纲执笔人:黄国保大纲审核人:杨黄根 教材信息:李景宁主编《有机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4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一、课程概述 《有机化学》课程是化学与食品科学学院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理论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的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课程,对人才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以有机化合物为研究对象,以理论的应用为重点,研究有机化学类化合物具有共同特点的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具有理论性、应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是化学(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有机化学》课程主要讲授有机化合物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在具有无机化学等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有机化合物相关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有机化学》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综合性强,是化学专业本科知识结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担负着由基础到专业的特殊使命。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观点、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而且有助于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全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开发学生智能及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课程目标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关系 (一)课程目标 通过对《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从事化学教育、化工技术职业岗位必需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教学、化工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学习专业课和毕业后从事化学教育、医药以及化工产品的生产、化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目标如下:(1)【基本知识和技能】 通过理论知识教学,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立体异构、有机合成等有机化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本着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为原则,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淡化过深的反应机理,强化与实际的联系。 (2)【学科思想方法】 通过实验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实验教学以基本技能为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实践课程体系。以严谨的课堂训练为主,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加强相关实验理论安全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3)【学科教学育人】

西北大学2012物理化学考研

西北大学201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试题(物理化学) (C) (101.325 /3) kPa (D) (2/3)×101.325 kPa 133

9. 在T,p时,理想气体反应C2H6(g) =H2 (g) + C2H4(g)的K c / K x为: (A) RT(B) 1/(RT) (C) RT/p(D) p/(RT) 10. 设某分子的一个能级的能量和简并度分别为ε1 = 6.1×10-21 J,g1 = 3,另一个 能级的能量和简并度分别为ε2= 8.4×10-21J,g2= 5,计算在300 K时,这两个能级上分布的粒子数之比(N1/N2): (A) 3 (B) 2 (C) 1.046 (D) 0.184 11. 电池电动势与温度的关系为: E/V = 1.01845 - 4.05×10-5(t/℃- 20) - 9.5×10-7(t/℃- 20)2 298 K 时,电池可逆放电,则: (A) Q > 0 (B) Q < 0 (C) Q = 0 (D) 不能确定 12. 已知Λ∞m(H2O, 291K)= 4.89×10-2 S?m2?mol-1,此时(291 K)纯水中的: m(H+) = m(OH-) = 7.8×10-8mol·kg-1,则该温度下纯水的电导率为: (A) 3.81×10-9 S·m-1(B)3.81×10-6 S·m-1 (C)7.63×10-9 S·m-1(D)7.63×10-6 S·m-1 13. 已知下列两个电极反应的标准电极电位为: Cu2++ 2e-─→ Cu(s) φ1θ= 0.337 V Cu++ e-─→ Cu(s) φ2θ= 0.521 V 由此可算得Cu2++ e-─→Cu+的φθ值为: (A) 0.184 V(B) 0.352 V(C) -0.184 V (D) 0.153 V 14.对应电池:Ag(s)|AgCl(s)|KCl(aq)|Hg2Cl2(s)|Hg(l)的化学反应是: (A)2Ag(s)+Hg22+(aq) = 2Hg(l) +2Ag+ (B)2Hg+2Ag+ = 2Ag +Hg22+ (C)2AgCl+2Hg = 2Ag +Hg2Cl2 (D)2Ag+Hg2Cl2 = 2AgCl +2Hg 15.如果规定标准氢电极的电极电势为 1 V,可逆电极电极电势?值和电池的 电动势E值将有何变化 (A) E ,?各增加1 V (B) E ,?各减少1 V (C) E 不变,?增加1 V (D) E 不变,?减少1 V 16.一级反应,反应物反应掉1/n所需要的时间是: (A) -0.6932/k(B) (2.303/k) lg[n/(n-1)] (C) (2.303/k) lg n(D) (2.303/k) lg(1/n) 17.在反应A→k1B→k2C,A→k3D中,活化能E1>E2>E3, C是所需 要的产物,从动力学角度考虑,为了提高C的产量,选择反应温度时,应选择: (A) 较高反应温度(B) 较低反应温度 (C) 适中反应温度(D) 任意反应温度 18.受激物的磷光光谱是由于下述哪种原因所致: (A) 三重态向基态的跃迁(B) 单重态到三重态的跃迁 (C) 振动模式不同(D) 核自旋跃迁 19.当某一反应物的初始浓度为0.04 mol·dm-3时,消耗一半所需时间为360 s。

《工科大学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工科大学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5010031 课程名称:工科大学化学实验 英文名称:Chemistry Experiment 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适应专业:矿物、冶金、环境、材料、粉体等专业 执笔人:古映莹 实验指导书: (1)关鲁雄主编,《化学基本操作与物质制备实验》,中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2)李元高主编,《物理化学实验研究方法》,中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 (3)邓珍灵主编,《现代分析化学实验》,中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 (4)罗一鸣,唐瑞仁主编《有机化学实验与指导》中南大学出版社 2012年 一、学时学分 总学时:136 课内学时:104 学分:3 课外学时;32 学分:1 二、实验课的任务、性质与目的 (一)工科大学化学实验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任务

“工科大学化学实验”是化学系列课程经过重大改革后形成的“四大化学”融合的实验教学新课程,是冶金、材料、环境等专业工科人才培养重要的基础课程。通过工科大学化学实验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巩固和加强课堂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工科大学化学实验课程性质和任务 《工科大学化学实验》是将传统的《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和《物理化学实验》四大化学实验融合成的一门新的实验课程。该课程以物质制备(含无机合成和有机合成)为主线,将化学基本操作、物理化学实验研究方法和现代分析手段等进行有机融合,呈现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工科化学实验知识体系。 (三)工科大学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 1.理论联系实际,使工科大学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理论和概念得到巩固和深化,并扩展课堂中所获得的知识。 2.通过以物质制备为主线的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正确地掌握物质制备的技术和方法,注重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有机合成和无机合成的一般物质制备实验方法和技能。掌握研究物质的程序,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和结果。熟悉和掌握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了解、掌握各种实验技能、技术、手段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了解各种实验研究方法的应用。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学会联系理论知识,独立设计和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正确处理数据及解释现象,从中得出科学的结论,并且撰写科学报告和论文。 4.培养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习其他课程和今后从事化学领域的科研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诱导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化学素质和创新意识。 三、基本原理 (一)基本操作实验 基本操作实验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化学实验技能训练,分为三大类:

大学基础化学II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基础化学II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大学基础化学II——有机化学;物理学院材料化学专业,主干基础课;4学分;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相互转化、合成以及与此相关的理论问题的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有机化学课程是高等学校化学、材料、生物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 《有机化学(第二版)》共17章,按照以官能团分章的方式编排,每章最后都设置了相应的习题。教材内容精练,重点突出。在选材和举例方面,注重实用性和前沿性,许多实例都来自于科研。在内容设置上,在教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几乎每个章节都设立了思考、引导和探究项目,可供学生讨论。还设置了拓展阅读部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机化学(第二版)》的另一特色是,引入理论计算,对每种官能团的代表化合物都拟合出形象的电子分布密度图,便于读者形象地理解化合物结构与反应性的关系。 课程任务: 要求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验能够掌握并运用一些常见重要有机物的化学性质,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范围内重大的科学技术新成就,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和解决有机化学一般问题的初步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培养造就应用型人才打好一定基础。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无机化学与化学原理。先修课程对学生在掌握学习有机化学结构理论和立体化学、反应动力学和化学平衡等化学理论方面具有重要的学习意义。可通过前期的基本了解

学习,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李艳梅等,有机化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4. 参考资料: 高坤、李瀛等,有机化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1. 李瀛等,有机化学质疑暨考研指导,兰州大学出版社,2011. 古练权等,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伍越寰等,有机化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0. 邢其毅等编著,基础有机化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特征 第三节共价键 第四节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第五节有机反应中的酸碱概念 第六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第七节有机化合物构造式的写法 第八节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基本原则 第九节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 第一节通式、同系列和同分异构

《综合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化学专业)

《综合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化学专业) 课程名称 : 综合化学实验 英文名称:Comprehensive Chemical Experiments 课程性质:独立设课 课程编号:21120430 开出实验项目数:5 大纲主撰人:何文绚、李献文、娄本勇大纲审核人:黄晓东 一、学时、学分 课程总学时:32 实验学时:32 课程总学分:2 实验学分:2 二、适用专业及年级 化学(师范类)本科专业 三、实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一)实验教学目的 《综合化学实验》是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学生在一二年级经过系统的化学基础理论学习和“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训练后,已初步掌握化学学科主要的理论知识和化学实验技能。为加强化学学科之间知识的融合,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引导和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勇于创新,开设《综合化学实验》课程。 (二)实验基本要求 综合化学实验内容涉及化学各学科主要专业基础理论及实验课程,主要包括成分分析(仪器及化学分析,复杂体系的预处理)、大气样品采集及评价、有机及无机合成、基本理化数据测定等类型实验,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已常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各类实验之间既独立又相互联系,体现出综合化学实验的特点。 1、成分分析 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在实际应用中,如何用各种仪器及化学分析手段(包括如何进行样品前处理)来解决生产、生活及科研中的实际问题。掌握成分分析实验的基本原理,尽可能多地学会应用系里的各种先进仪器及设备。 2、大气样品采集及评价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在实际应用中,如何采集气体样品,如何监控大气质量以及如何评价大气质量。掌握气体采集、测定、评价的基本原理,学会气体采样机、气相色谱仪的操作。 3、有机及无机合成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常见的无机配合物、有机化合物合成方法和原理,使学生能够独立地设计、配置实验装置,从而进一步理解各种合成技能的应用。 4、常数测量实验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物质常见物理化学常数的测定,进一步理解这些物理化学常数与产品性能的关系。 综合实验的实验过程有别于基础实验,实验前应给学生1-2星期的时间,根据题目查阅相关资料,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尽可能组织讨论课,与学生一起对实验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名称(中文):有机化学课程适用专业:应用化学、化工、环境等 (英文):Organic Chemistry 课程适用层次:专升本 学时:104(其中面授64,实验32)学分:6.5 一、课程的作用、地位和任务 1、课程作用: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学科,是应用化学、化工、及材料类各专业及相关专业(环境、生物科学等)的重要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有机化学主要讲授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基本反应、分析鉴定、制备合成、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介绍学科发展前沿。 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难题讨论、多媒体演示和实验答疑 3、课程学习目标和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有机化学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和重要有机化学知识;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关注相关的应用信息;对有机化学在国民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较好认识。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各类化合物的制备及主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熟悉主要有机试剂及具体应用。 (2)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定性鉴定、分离方法和了解某些定量测定方法;初步学会解析图谱,能根据图谱数据推出一般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3)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掌握有机活泼中间体正碳离子,负碳离子,自由基的生成和反应;能用结构理论、热力学、动力学来解释一

般有机化合物的稳定性和反应;基本掌握自由基取代、亲电加成、亲核加成、消除和芳香族亲电取代、亲核取代等反应机理。 (4)在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性质及制备的基础上,能将这些知识灵活应用于有机合成。 (5)对于与有机化学密切相关的石油化工、能源、材料、环境等学科有一定的了解,并对这些学科与国民经济、社会生活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 4、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5、先修课程:大学基础化学、无机化学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 第一章绪论 1、知识点 1.1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 1.2 有机化合物的特征 1.3 分子结构和结构式 短线式、缩简式、键线式 1.4 共价键 Lewis 结构式、价键理论、轨道杂化(sp、sp2、sp3 杂化) 键长、键能、键角、键的极性、诱导效应 共价键的断裂和有机反应的类型 均裂(产生自由基)、异裂(形成正、负离子)、自由基反应、离子型反应1.5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偶极-偶极相互作用、范德华力、氢键 1.6 酸碱的概念 Br? nsted 酸、Br? nsted 碱、共轭酸碱

西北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物理化学复习大纲

硕士研究生物理化学复习大纲 (总分150分考试时间3小时) 基本内容 ①物理化学概论;②热力学第一定律;③热力学第二定律;④多组分系统热力学;⑤化学 平衡;⑥相平衡状态图;⑦电化学;⑧化学动力学;⑨表面化学;⑩胶体化学。 基本要求 一热力学第一定律 1 热力学基本概念,其中最重要的是状态,状态函数,可逆过程。 2 重要热力学过程(理想气体恒温可逆过程,绝热可逆过程,相变过程以及化学变化过程等)的四个热力学量(W、Q、ΔU、ΔH)之计算。 3 节流过程的热力学特征及应用。 二热力学第二定律 1 卡诺循环、第二定律表述。 2 熵函数的引出、熵增原理及熵变的计算。 3 利用熵函数判断过程自发进行的方向和限度的条件和准则。 4 第三定律、化学反应熵变计算。 5 (A)和(G)的定义式以及它们的改变量在特定条件下的物理意义。用Gibbs函数变量作过程方向及限度的判据是本章的重点,掌握该判据的使用条件和准则。 6 简单过程的ΔS、ΔA、ΔG的计算。热力学重要关系式,Maxwell关系式。 三多组分系统热力学 1 掌握Clausius—Clapenyron方程并进行计算。 2 掌握偏摩尔量的意义、集合公式、化学势的定义及判据。理想气体化学势的表示式。 3 Raoult定律,Henry定律,公式表示及应用范围。 4 理想溶液,稀溶液的定义,特性及各组分的化学势,理想溶液混合特征及气液平衡。 5 稀溶液依数性,真实溶液对理想溶液的偏差,了解实际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势及活度的概 念。 四化学平衡 1 理想气体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的推导并会用等温方程式判断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2 化学反应平衡常数的计算。运用化学反应等压方程计算任意温度下的Kθ 3 各种因素对平衡的影响。同时平衡。 五相平衡状态图 1 相律意义和应用。单组分系统相图。 2 二组分系统气-液平衡、液-液-气平衡相图的特点,会看相图(图中点,线,画的含义, 相律及杠杆规则的应用。 3 二组分凝聚系统相图、三组分系统相图。 六电化学 1 电解质溶液的平均活度及平均活度系数、离子强度,γ±的极限公式。 2 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的含义及关系,离子独立运动定律的内容,公式及应用。 3 离子迁移。溶液电导测定的原理,方法及应用。 4 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会将化学反应设计成原电池,电池电动势的含义。 5 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原理和方法,Nernst公式的热力学推导,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6 电池电动势与电极反应的热力学函数△G,△H,△S的关系,并能熟练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普通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普通化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Experiment of General Chemistry 课程编号: 学分: 2 实验总学时:36 先修课程: 适用专业:医学影像专业 一、目的与任务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直接获得大量的实验事实,经思维、归纳、总结,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学习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学生经过严格的训练,能规范地掌握有关实验基本操作、基本技能。 化学实验的全过程是综合培养学生智力因素(动手、观测、查阅、记忆、思维、想象、表达)的最有效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通过化学实验还可加强学生科学精神的训练,帮助他们养成准确、细致、整洁、节约、有条不紊等良好实验习惯。因此,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为后续课程及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化学基础。 二、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1、熟悉化学实验规则和要求,熟悉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名称、规格及其用途。 2、学习试剂的取用,掌握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 3、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实验记录,正确地分析实验现象。 4、复习相关基本知识,能根据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进行数据处理,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三、本课程实验教学的基本内容

注:实验内容可调整。 四、实验成绩的考核与评定方法 实验成绩的考核,以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实验过程以及实验考试(操作+笔试)为考核依据,成绩折算成百分制。 五、大纲说明 1、参考教材:《医用实验化学》,沈爱宝、朱卫华、嵇学林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 2、无机化学实验课单独设置、单独考核。 制定人:谢吉民 审定人: 批准人: 2007年8月28日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大纲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大纲

《材料现代测试方法》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材料现代测试方法 英文名:Advanced Analysis Methods for Materials 课程编码: 课程总学时:48 实验总学时:12 课程总学分:3 实验课学分: 开课对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 开课学期:6 本大纲主撰人:刘云飞 一、课程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材料学院各专业一门必修的实验课。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分析仪器的分析原理、使用方法和在材料研究方面的应用。 二、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 了解和掌握X射线衍射分析、电子显微分析、热分析和傅立叶红外变换光谱的仪器结构、操作、试样制备及结果分析方法。

三、实验项目的设置及学时分配 1、实验过程中对每位学生预习、出勤及实验完成情况、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进行考察,占总成绩的50%; 2、对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结果、思考题回答等)进行综合评分,占总成绩

的50%; 3、对上述实验成绩综合后作为本课程实验成绩按照20%计入总成绩。 五、实验教材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指导书》

《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1》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1 英文名:Experiments on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Part 1 课程编码: 课程总学时:32 实验总学时:32 课程总学分:2 实验课学分:2 开课对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5 本大纲主撰人:兰祥辉 一、课程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实验课程,包括了晶体结构、材料科学基础与材料表面与界面等方面的知识,是学生学习专业课和从事本专业的科研、生产等必备的专业基础。通过本实验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已学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二、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

《医用化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医用化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供四年制本科护理专业使用) Ⅰ前言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本科护理等学生使用。本课程教学任务:一是配合医用化学理论课教学,巩固、验证和加深对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二是对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实验技能的初步训练,培养学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治学作风,培养学生正确观察、缜密思考和诚实记录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学会一些常规仪器的使用,使学生在医用化学基本操作技能方面获得较全面的训练;三是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8学时。 四使用教材:《医用基础化学实验教程》,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1版,2015年。 Ⅱ正文 实验一溶液配制和常用容量分析仪器的使用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常用容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及其规范化的操作。 2.掌握医药学上常见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和配制方法。 二教学要求 (一)学习一些简单玻璃仪器尤其是移液管、容量瓶、滴定管、量筒等的使用和洗涤方法。(二)学会使用台称及天秤等。 (三)了解实验室的基本设施及安全事项。 (四)掌握溶液浓度的配制原理,掌握近似浓度、准确浓度的配制方法及操作技术。 二教学内容 (一)移液管的操作练习 (二)医学上常见溶液的配制 1. 用固体氯化钠配制生理盐水。 2. 用无水乙醇配制75 %医用酒精。 3. 配制浓度约为0.1 mol·L?1草酸(H2C2O4)标准溶液100 ml。 4. 将步骤3配制的草酸标准溶液准确稀释10倍,并配制100 ml的标准溶液。 (三)滴定练习

材料化学硕士教学大纲.doc-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材料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 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材料化学导论课程编号:0703212X01 学分:3 总学时:54 开课学期:1-2 学期考核方式:笔试+课程论文课程说明: 本课程是材料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课。要求同学以固体结构、用为主线,掌握二元离子晶体和三元典型离子晶体的结构描 述和各类点缺陷,握主要类型电、光和磁功能材料 的结构和性能, 纳米技术。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01 绪论(4 学时)定义和分类材料科 学中基本化学问题 02 理想晶体的结构(10学时)宏观 特征等径球主要堆积方式 03 缺陷晶体的结构(10学时)两类热 缺陷非化学整比化合物不等价元 素置换固溶体能带理论的概念 04 固体的电学性质与电功能材料(固 体电导率定义Frenkel 导体和 Schottky 导体超导概念和特征参 数压电效应和压电材料 材料与新技术革命 点阵概念 间隙杂质和替代杂质缺陷点缺 陷F- 心双重价态控制半导体 各类 缺陷 的拟化学平衡 10 学时)固体中的离子扩散快离子导 体两类超导体和库柏电子对模 型铁电效应和铁电材料 性能和应掌 了解固体材料的基本制备方法和

05 固体的光性质和光功能材料(8 学时) 光导电和光电转化材料发光材料组固体光吸收的本质发光材料的发光特性 成和发光原理 激光原理和激光材料 06 固体的磁性和磁功能材料(6 学时) 固体的磁性磁化率与温度的关系 磁性材料的分类过渡金属、合金和铁氧体的磁结构 分子磁体及其磁化学 07 纳米材料化学简介(6 学时) 纳米材料的概念、特性及应用主要纳米技术 纳米粉材料、孔材料和纳米碳管材料制备原理和典型示例 教材或主要参考书目: [1]张逢星、李珺编著,《材料化学导论》,西北大学本科讲义,2004 年 [2]张逢星、李珺编译,《无机材料化学》,牛津双语读物,2005 年 [3]苏勉曾,固体化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年 [4]唐小真主编,材料化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年 (大纲起草人:张逢星大纲审定人:史启祯) 课程名称:功能高分子材料导论 课程编号:0703212X02 学分:3 总学时数:54 开课学期:第1-2 学期 考核方式:笔试 课程说明: 本课程是材料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课。功能高分子材料在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功能化、生物医用器材、物质分离膜、能量转换和储能技术等工业领域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基本内容、研究方法、主要研究领域、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要求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功能高分子材料类型、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制备原理及方法,提高研究、开发特种功能高分子材料的能力。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 英文名称:Organic Chemistry 适用专业:化学与化工各专业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学时:108学时(54?2) 课程学分:6学分(3?2)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 授课方式:讲授与多媒体辅助等 大纲制定人:田来进 大纲审定:有机教研室 制定时间:2013-06-26 二、使用说明 1、课程性质、目的及任务 《有机化学》课程是化学与化工学院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应使学生在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的基础上,系统地获得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有机化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以及最新的成果和发展趋势。在创造性思维、了解自然科学规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获得初步的训练。为学习后续课程、进一步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发展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表述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和创造知识的能力等),为培养高起点、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和能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面向21世纪、能胜任在科研机构、高等和中等院校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化学、应用化学、环境化学、化工工艺以及相关专业的科研和开发、教学及管理工作)打好必要的有机化学基础。并满足硕士有机化学课程入学考试的要求。 2、课程学时、学分、主要教学环节 (1)每周4学时,共计36周(两学期),108学时 (2)学分:6分 (3)主要教学环节 A.课堂讲授、辅导、作业、习题课。结合运用分子模型,组织研讨课、习题课或辅导课。突出教学内容的“精讲”和“启发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B.课后作业:每周约2小时。 3、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为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本课程应在学生学习化学键和原子、分子结构、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以及酸碱理论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讲授; 四大谱的原理和计算、对称守恒原理,本课程仅作一般介绍,主要由谱学、物质结构等后续课程完成。

生物化学试验教学大纲-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湖北大学 生物化学实验 (课程代码) 实验教学大纲 (第2版) 生命科学学院 生化教研室 2010年7月

前言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实验学时:64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课程性质:必修 一、实验课程简介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是生命科学本科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性质有基础性、综合性、设计(创新)性三层次,实验项目数共25个,按照学时要求完成必做与选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独立观察并完成实验报告,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 二、课程目的 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对生物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现代生物科学与技术的实验原理与技能;同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三、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考核采用笔试与操作能力二种方式; 期末成绩评定标准为:平时成绩60%;笔试10%;操作能力30% 。 四、实验指导书及主要参考书 1.陈均辉等,《生物化学实验》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三版 2.蒋立科等,《生物化学实验设计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五、实验项目 实验项目一览表

实验类型: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其它 实验一蛋白质及氨基酸呈色反应与甲醛滴定法测定氨基氮(3课时)实验类型:验证性 实验目的: 学习几种常用的鉴定蛋白质与氨基酸的方法,掌握甲醛滴定法测定氨基酸含量的原理和操作要点。 实验内容: 1、茚三酮反应: (1)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蛋白质和氨基酸溶液1ml,再各加0.5ml0.1%茚三酮水溶液,混匀,沸水浴加热1-2min,观察颜色由粉色变紫红再变蓝。 (2)在一小块滤纸上滴上一滴0.5%Gly溶液,风干后,再在原处滴上一滴0.1%的印三酮乙醇溶液,在微火旁烘干显色,观察紫红斑点的出现。 2、黄色反应:

《材料结构分析》教学大纲

《材料结构分析》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6030161 课程名称:材料结构分析 学分:5总学时:80讲授学时:68 实验学时:12 先修课程要求:物理学、无机化学、材料科学基础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材料结构分析》是材料类(工学)专业四年制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可作为机械类、化学类等学科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常用材料结构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结构及实验技术,在实际工作中能根据不同结构分析任务,准确选用材料结构分析手段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并能够与专门从事X射线、电子显微分析等材料结构分析工作的实验人员共同设计试验方案,正确解析试验结果。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了解X射线及电子束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规律。 2、了解晶体X射线衍射和电子衍射的几何原理、强度理论。 3、掌握多晶体X射线衍射的基本实验技术、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4、掌握透射电子显微分析、扫描电子显微分析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学会分析摄照、分析电子衍射照片和衍衬照片。 5、学会根据所研究对象和目标选择恰当的材料结构分析方法、制备送待检样品。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重点难点 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晶体学基础知识、X射线衍射学和电子显微学 1、晶体学基础知识 内容:晶体和点阵的定义、晶体的对称性、空间点阵、倒易点阵、及其应用。 重点:晶体和点阵的定义、空间点阵、倒易点阵及应用; 难点:倒易点阵(熟练掌握)、晶体的对称性(了解) 2、X射线衍射学 内容:X射线的产生和性质,衍射几何理论和强度理论,多晶X射线衍射实验方法,X 射线衍射物相分析、织构的测定等。 重点:布拉公式、衍射矢量方程与厄瓦尔德图解、结构因子与消光规律、衍射花样的获取与结果解析、K值法 难点:衍射矢量方程与厄瓦尔德图解、物相定量分析和织构的测定。 3、电子显微学 内容:电子光学基础,电镜的结构与成像原理,电镜样品制备技术,电子衍射,衍射衬度、电子束与样品的作用、能谱分析与电子探针。 重点:电子衍射花样的标定与分析、衍射衬度的成像方式与运动学分析、电子束与样品的作用、扫描电子成像原理、能谱分析原理 难点:复杂电子衍射花样分析、理想晶体与缺陷晶体的衍衬运动学、电子背散射衍射

《材料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54 学分:3.0 一、课程概况 1、课程性质:专业必修(学位课) 2、开课学期:1 3、适用专业:应用化学 4、课程修读条件: 学生须具有一定的高等数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以及结构化学等相关基础知识。 5、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材料化学》课程的学习,掌握材料的结构、性能及其制备的基本原理、规律,介绍种类众多、内容丰富的材料的结构及性能知识,并引入学科前沿信息,了解各种材料的研究进展。 二、教学基本要求 《材料化学》课程内容包括晶体学基础、晶体缺陷化学、材料的性能、材料制备、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纳米材料等内容。纵观材料化学所含内容可知,该课程内容丰富,所以要课内外结合,对于材料科学中各类材料如新型功能材料、纳米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首先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文献资料和充分准备,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其次,将授课与学术报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向学生发布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学术报告会信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报告,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使教学内容更加新颖。 三、内容纲目及标准 第1章绪论(2学时) [教学目的] 本章的重点是材料化学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主要内容,介绍材料化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化学的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材料化学》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教学内容] 1.1《材料化学》的基本概念 1.2《材料化学》的地位 1.3学习《材料化学》的意义 1.4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1.5本课程的特点及学习方法 第2章晶体学基础(8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晶体学的相关基础知识,掌握三大类固体材料的结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