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图形的认识(一)(基础篇)(Word版 含解析)

平面图形的认识(一)(基础篇)(Word版 含解析)
平面图形的认识(一)(基础篇)(Word版 含解析)

一、初一数学几何模型部分解答题压轴题精选(难)

1.如图 1,CE 平分∠ACD,AE 平分∠BAC,且∠EAC+∠ACE=90°.

(1)请判断 AB 与 CD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如图2,若∠E=90°且AB 与CD 的位置关系保持不变,当直角顶点E 移动时,写出∠BAE 与∠ECD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如图 3,P 为线段 AC 上一定点,点 Q 为直线 CD 上一动点,且 AB 与 CD 的位置关系保持不变,当点 Q 在射线 CD 上运动时(不与点 C 重合),∠PQD,∠APQ 与∠ BAC 有何数量关系?写出结论,并说明理由.

【答案】(1),理由如下:

CE 平分,AE 平分,

(2),理由如下:

如图,延长AE交CD于点F,则

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

(3),理由如下:

,即

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

又,即

即.

【解析】【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行线的判定即可得;(2)根据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即可得;(3)根据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三角形的外角性质、邻补角的定义即可得.

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0,4),B(3,0),线段AB平移后对应的线段为CD,点C在x轴的负半轴上,B、C两点之间的距离为8.

(1)求点D的坐标;

(2)如图(1),求△ACD的面积;

(3)如图(2),∠OAB与∠OCD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M,探求∠AMC的度数并证明你的结论.

【答案】(1)解:∵B(3,0),

∴OB=3,

∵BC=8,

∴OC=5,

∴C(﹣5,0),

∵AB∥CD,AB=CD,

∴D(﹣2,﹣4)

(2)解:如图(1),连接OD,

∴S△ACD=S△ACO+S△DCO﹣S△AOD=﹣=16

(3)解:∠M=45°,理由是:

如图(2),连接AC,

∵AB∥CD,

∴∠DCB=∠ABO,

∵∠AOB=90°,

∴∠OAB+∠ABO=90°,

∴∠OAB+∠DCB=90°,

∵∠OAB与∠OCD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M,

∴∠MCB=,∠OAM=,

∴∠MCB+∠OAM==45°,

△ACO中,∠AOC=∠ACO+∠OAC=90°,

△ACM中,∠M+∠ACM+∠CAM=180°,

∴∠M+∠MCB+∠ACO+∠OAC+∠OAM=180°,

∴∠M=180°﹣90°﹣45°=45°.

【解析】【分析】(1)利用B的坐标,可得OB=3,从而求出OC=5,利用平移的性质了求出点D的坐标.

(2)如图(1),连接OD,由S△ACD=S△ACO+S△DCO+S△AOD,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即得.

(3)连接AC,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及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可得∠OAB+∠DCB=90°,

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MCB+∠OAM==45°,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即可求出∠M的度数.

3.如图1,已知,是等边三角形,点为射线上任意一点(点与点不重合),连结,将线段绕点逆时针旋转得到线段,连结并延长交射线于点.

(1)如图1,当时, ________ ,猜想 ________ ;(2)如图2,当点为射线上任意一点时,猜想的度数,并说明理由;

【答案】(1)30;60

(2)解:结论:,

如图:

∵,

在和中,,,

∴.

∴;

【解析】【解答】证明:(1)∵∠ABC=90°,△ABE是等边三角形,

∴∠ABE=60°,

∴∠EBF=30°;

猜想:;

理由如下:如图,

∵,

∴,

∵,,

∴,

∴,

∴,

∴;

故答案为:30;60;

【分析】(1)∠EBF与∠ABE互余,而∠ABE=60°,即可求得∠EBF的度数;先证明∠BAP=∠EAQ,进而得到△ABP≌△AEQ,证得∠AEQ=∠ABP=90°,则∠BEF=180°-∠AEQ-∠AEB=180°-90°-60°=30°,∠QFC=∠EBF+∠BEF,即可得到答案;(2)先证明∠BAP=∠EAQ,进而得到△ABP≌△AEQ,证得∠AEQ=∠ABP=90°,则∠BEF=180°-∠AEQ-∠AEB=180°-90°-60°=30°,∠QFC=∠EBF+∠BEF,即可得到答案.

4.在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a,0),B(b,c),C(d,0),a是-8的立方根,方程2x3b-5-3y2b-2c+5=1是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d为不等式组的最大整数解.

(1)求点A、B、C的坐标;

(2)如图1,若D为y轴负半轴上的一个动点,当AD∥BC时,∠ADO与∠BCA的平分线交于M点,求∠M的度数;

(3)如图2,若D为y轴负半轴上的一个动点,连BD交x轴于点E,问是否存在点D,使S△ADE≤S△BCE?若存在,请求出D的纵坐标y D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解:-8的立方根是-2,

∴a=-2,

方程2x3b-5-3y2b-2c+5=1是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

∴,

解得,,

不等式组的最大整数解是5,

则A(-2,0)、B(2,4)、C(5,0)(2)解:作MH∥AD,

∵AD∥BC,

∴MH∥BC,

∵∠AOD=90°,

∴∠ADO+∠OAD=90°,

∵AD∥BC,

∴∠BCA=∠OAD,

∴∠ADO+∠BCA=90°,

∵∠ADO与∠BCA的平分线交于M点,

∴∠ADM= ∠ADO,∠BCM= ∠BCA,

∴∠ADM+∠BCM=45°,

∵MH∥AD,MH∥BC,

∴∠NMD=∠ADM,∠HMC=∠BCM,

∴∠M=∠NMD+∠HMC=∠ADM+∠BCM=45°;

(3)解:存在,

连AB交y轴于F,

设点D的纵坐标为y D,

∵S△ADE≤S△BCE,

∴S△ADE+S△ABE≤S△BCE+S△ABE,即S△ABD≤S△ABC,

∵A(-2,0),B(2,4),C(5,0),

∴S△ABC=14,点F的坐标为(0,2),

S△ABD= ×(2-y D)×2+ ×(2-y D)×2=4-2y,

由题意得,4-2y D≤14,

解得,y D≥-5,

∵D在y轴负半轴上,

∴y D<0,

∴D的纵坐标y D的取值范围是-5≤y D<0.

【解析】【分析】(1)根据立方根的概念、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分别求出a、b、c、d,得到点A、B、C的坐标;(2)作MH∥AD,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BCA=∠OAD,得到∠ADO+∠BCA=90°,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ADM+∠BCM=45°,根据平行线的性质计算即可;(3)连AB交y轴于F,根据题意求出点F的坐标,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

5.如图1,在△ABC中,∠ABC的角平分线与∠ACB的外角∠ACD的平分线交于点A1,

(1)分别计算:当∠A分别为700、800时,求∠A1的度数.

(2)根据(1)中的计算结果,写出∠A与∠A1之间的数量关系________.

(3)∠A1BC的角平分线与∠A1CD的角平分线交于点A2,∠A2BC的角平分线与∠A2CD的角平分线交于点A3,如此继续下去可得A4,…,∠A n,请写出∠A5与∠A的数量关系________.

(4)如图2,若E为BA延长线上一动点,连EC,∠AEC与∠ACE的角平分线交于Q,当E 滑动时,有下面两个结论:①∠Q+∠A1的值为定值;②∠D-∠A1的值为定值.

其中有且只有一个是正确,请写出正确结论,并求出其值.

【答案】(1)解:∵A1C、A1B分别是∠ACD、∠ABC的角平分线

∴∠A1BC= ∠ABC,∠A1CD= ∠ACD

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知:∠A=∠ACD-∠ABC,∠A1=∠A1CD-∠A1BC,即:

∠A1= (∠ACD-∠ABC)= ∠A;

当∠A=70°时,∠A1=35°;当∠A=80°,∠A1=40°

(2)∠A=2∠A1

(3)∠A5= ∠A

(4)解:△ABC中,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知:∠BAC=∠AEC+∠ACE=2(∠QEC+∠QCE);即:2∠A1=2(180°-∠Q),

化简得:∠A1+∠Q=180°

故①的结论是正确,且这个定值为180°

【解析】【解答】解:(2)由(1)可知∠A1== ∠A

即∠A=2∠A1(3)同(1)可求得:

∠A2= ∠A1= ∠A,

∠A3= ∠A2= ∠A,

依此类推,∠A n= ∠A;

当n=5时,∠A5= ∠A= ∠A

【分析】(1)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易知:∠A=∠ACD-∠ABC,∠A1=∠A1CD-∠A1BC,而∠ABC的角平分线与∠ACB的外角∠ACD的平分线交于A1,可得∠A1= (∠ACD-∠ABC)= ∠A(2)根据(1)可得到∠A=2∠A1(3)根据(1)可得到∠A2= ∠A1=

∠A,∠A3= ∠A2= ∠A,…依此类推,∠A n= ∠A,根据这个规律即可解题.(4)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求解,易知2∠A1=∠AEC+∠ACE=2(∠QEC+∠QCE),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表示出∠QEC+∠QCE,即可得到∠A1和∠Q的关系.

6.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延长BC至点E,连接AE交CD于点F,使

(1)求证:;

(2)求证:;

(3)若BF平分,请写出与的数量关系________ 不需证明【答案】(1)证明:∵∠BAC=∠DAE,

∴∠BAC+∠CAF=∠DAE+∠CAF,

∴∠BAF=∠CAD;

(2)证明:∵∠BAC=∠DAF,∠ACB=∠CFE=∠AFD,

∴∠B=∠D,

∵AB∥CD,

∴∠B+∠BCD=180°,

∴∠D+∠BCD=180°,

∴AD∥BE;

(3)2∠AFB+∠CAF=180°

【解析】【解答】解:(3)如图2,∵AD∥BE,

∴∠E=∠1=∠2,

∵BF平分∠ABC,

∴∠3=∠4,

∵∠AFB是△BEF的外角,

∴∠AFB=∠4+∠E=∠4+∠1,

∴∠AFB=3+∠2,

又∵AD∥BC,

∴∠ABC+∠BAD=180°,

∴∠3+∠4+∠1+∠CAF+∠2=180°,

即2∠AFB+∠CAF=180°.

故答案为:2∠AFB+∠CAF=180°.

【分析】(1)根据∠BAC=∠DAE,运用等式性质即可得出∠BAC+∠CAF=∠DAE+∠CAF,进而得到∠BAF=∠CAD;(2)根据∠BAC=∠DAF,∠ACB=∠CFE=∠AFD,可得∠B=∠D,最后根据∠B+∠BCD=180°,可得∠D+∠BCD=180°,进而判定AD∥BE;(3)根据AD∥BE,可得∠E=∠1=∠2,再根据BF平分∠ABC,可得∠3=∠4,根据∠AFB是△BEF的外角,得出∠AFB=∠4+∠E=∠4+∠1,即∠AFB=3+∠2,最后根据AD∥BC,得到∠ABC+∠BAD=180°,进而得到2∠AFB+∠CAF=180°.

7.如图,在△ABC中,点E在AC边上,连结BE,过点E作DF∥BC,交AB于点D.若BE 平分∠ABC,EC平分∠BEF.设∠ADE=α,∠AED=β.

(1)当β=80°时,求∠DEB的度数.

(2)试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β.

(3)若β=kα(k为常数),求α的度数(用含k的代数式表示).

【答案】(1)解:∵β=80°,

∴∠CEF=∠AED=80°,

∵BE平分∠ABC,

∴∠BEC=∠CEF=80°,

∴∠DEB=180°﹣80°﹣80°=20°;

(2)∵DF∥BC,

∴∠ADE=∠ABC=α,

∵BE平分∠ABC,

∴∠DEB=∠EBC=

∵EC平分∠BEF,

∴β=∠CEF=(180°﹣)=90°﹣α;

(3)∵β=kα,

∴90°﹣α=kα,

解得:α=

【解析】【分析】(1)根据对顶角的性质得到∠CEF=∠AED=80°,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到结论;

(2)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和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

(3)根据题意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

8.直线MN与直线PQ相交于O,∠POM=60°,点A在射线OP上运动,点B在射线OM 上运动.

(1)如图1,∠BAO=70°,已知AE、BE分别是∠BAO和∠ABO角的平分线,试求出∠AEB 的度数.

(2)如图2,已知AB不平行CD,AD、BC分别是∠BAP和∠ABM的角平分线,又DE、CE 分别是∠ADC和∠BCD的角平分线,点A、B在运动的过程中,∠CED的大小是否会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发生变化,试求出其值.

(3)在(2)的条件下,在△CDE中,如果有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2倍,请直接写出∠DCE的度数.

【答案】(1)解:∵∠POM=60°,∠BAO=70°,

∴∠ABO=50°.

∵AE、BE分别是∠BAO和∠ABO的角平分线,

∴∠EAB= ∠OAB=35°,∠EBA= ∠OBA=25°,

∴∠AEB=180°-35°-25°=120°

(2)解:不发生变化,理由如下:

如图,延长BC、AD交于点F,

∵点D、C分别是∠PAB和∠ABM的角平分线上的两点,

∴∠FAB= ∠PAB= (180°-∠OAB),∠FBA= ∠MBA= (180°-∠OBA),

∴∠FAB+∠FBA= (180°-∠OAB)+ (180°-∠OBA)= (180°+∠AOB)=90°+ ∠AOB,∵∠AOB=60°,

∴∠F=180°-(∠FAB+∠FBA)=90°- ∠AOB=60°,

同理可求∠CED =90°- ∠F=60°;

(3)∠DCE的度数40°或80°

【解析】【解答】解:(3)①当∠DCE=2∠E时,显然不符合题意;

②当∠DCE=2∠CDE时,∠DCE= =80°;

③当∠DCE= ∠CDE时,∠DCE= =40°,

综上可知,∠DCE的度数40°或80°.

【分析】(1)由∠POM=60°,∠BAO=70°,可求出∠ABO的值,根据AE、BE分别是∠BAO和∠ABO的角平分线,可得∠EAB和∠EBA的值,在△EAB中,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即可得出∠AEB的大小;(2)不发生变化,延长BC、AD交于点F,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

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可得∠F =90°- ∠AOB,∠CED =90°- ∠F,即可得出∠CED的度数;(3)分三种情况求解即可.

9.已知直线AB平行CD,直线EF分别截AB、CD于点E、F两点。

(1)如图①,有一动点P在线段CD之间运动(不与C,D两点重合),试探究∠1、∠2、∠3的等量等关系?试说明理由。

(2)如图②、③,当动点P在线段CD之外运动(不与C,D两点重合),问上述结论是否还成立?若不成立,试写出新的结论并说明理由。

【答案】(1)解:∠2=∠1+∠3理由如下:

如图,过点P作PQ∥AB,则∠1=∠APQ.

∵AB∥CD,PQ∥AB,

∴PQ∥CD.

∴∠3=∠CPQ.

∵∠2=∠APQ+∠CPQ

=∠1+∠3.

(2)解:解:②∠2=∠1+∠3不成立,新的结论为∠2=∠3 ∠1.理由如下:如图,过点P作PQ∥AB,则∠1=∠APQ.

∵AB∥CD,PQ∥AB,

∴PQ∥CD.

∴∠3=∠CPQ.

∠2=∠CPQ ∠APQ

=∠3 ∠1.

③∠2=∠1+∠3不成立,新的结论为∠2=∠1 ∠3.理由如下:

如图,过点P作PQ∥AB,则∠1=∠APQ.

∵AB∥CD,PQ∥AB,

∴PQ∥CD.

∴∠3=∠CPQ.

∠2=∠APQ ∠CPQ

=∠1 ∠3.

综合②、③的结论,∠2= .

【解析】【分析】(1)∠2=∠1+∠3,理由如下:如图,过点P作PQ∥AB,利用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可得∠1=∠APQ,PQ∥CD∥AB,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得∠3=∠CPQ,由∠2=∠APQ+∠CPQ即得结论;

(2)不成立,新的结论为∠2=∠3∠1.理由:如图,过点P作PQ∥AB,利用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可得∠1=∠APQ,PQ∥CD∥AB,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得∠3=∠CPQ,由∠2=∠CPQ∠APQ即可求出结论;

(3)不成立,新的结论为∠2=∠1∠3.理由如下:同(1)可证∠1=∠APQ,∠3=∠CPQ,利用∠2=∠APQ∠CPQ即可求出结论.

10.如图1,将一副直角三角板的两顶点重合叠放于点O,其中一个三角板的顶点C落在另一个三角板的边OA上,已知∠ABO=∠DCO=90°,∠AOB=45°,∠COD=60°作∠AOD的平分线交边CD于点E。

(1)求∠BOE的度数。

(2)如图2,若点C不落在边OA上,当∠COE=15°时,求∠BOD的度数。

【答案】(1)解:∵∠COD=60°,OE为∠COD的平分线,

∴∠COE=30°,

∴∠BOE=∠AOB+∠COE

=45°+30°

=75°;

(2)解:∵∠COE=15°,

∴∠DOE=∠DOC-∠OCE=60°-15°=45°,

∵OE平分∠AOD,

∴∠AOD=2∠DOE=2×45°=90°,

∴∠BOD=∠AOD+∠AOB=90°+45°=135°.

【解析】【分析】(1)OE为∠COD的平分线,求出∠COE的度数,则∠BOE的度数等于∠AOB和∠COE的度数之和;

(2)现知∠COE的度数,则∠DOE度数可求,结合OE平分∠AOD,则∠AOD可求,于是∠BOD的度数可得;

11.如图所示,O为一个模拟钟面圆心,M、O、N 在一条直线上,指针OA、OB 分别从OM、ON 出发绕点 O 转动,OA 运动速度为每秒 30 ,OB 运动速度为每秒10 ,当一根指针与起始位置重合时,运动停止,设转动的时间为 t 秒,试解决下列问题:

(1)如图①,若OA顺时针转动,OB逆时针转动, =________秒时,OA与OB第一次重合;

(2)如图②,若OA、OB同时顺时针转动,

①当 =3秒时,∠AOB=________ ;

②当为何值时,三条射线OA、OB、ON其中一条射线是另两条射线夹角的角平分线?________

【答案】(1)4.5

(2);解:由题意知,

∴∠BON=10t ,∠AON=180-30t (0≤t≤6),∠AON=30t-180(6

当ON为∠AOB的角平分线时,有

180-30t =10t ,

解得:t =4.5;

当OA为∠BON的角平分线时,

10t =2(30t -180),

解得:t =7.2;

当OB为∠AON的角平分线时,

30t -180=2×10t ,

解得:t =18(舍去);

∴经过4.5,7.2秒时,射线OA、OB、ON其中一条射线是另外两条射线夹角的平分线

【解析】【解答】(1)解:若OA顺时针转动,OB逆时针转动,

∴∠AOM+∠BON=180 ,

∴,

解得:;

∴秒,OA与OB第一次重合;

故答案为:4.5

2)解:①若OA、OB同时顺时针转动,

∴,,

∴;

故答案为:120;

【分析】(1)设t秒后第一次重合.根据题意,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2)①利用

180 减去OA转动的角度,加上OB转动的角度,即可得到答案;

②先用t的代数式表示∠BON和∠AON,然后分为三种情况进行讨论:当ON、OA、OB为角平分线时,分别求出t的值,即可得到答案.

12.如图,∠AOB是平角,OD是∠AOC的角平分线,∠COE=∠BOE.

(1)若∠AOC= 50 ,则∠DOE=________ ;

(2)若∠AOC= 50 ,则图中与∠COD互补的角为________;

(3)当∠AOC的大小发生改变时,∠DOE的大小是否发生改变?为什么?

【答案】(1)

(2)∠BOD

(3)解:不发生改变,

设∠AOC=2x .

∵OD是∠AOC的平分线,

∴∠AOD =∠COD=x,

∴∠BOC=180 ?2x,

∵∠COE=∠BOE,

∴∠COE==90 +x,

∴∠DOE=90 +x ?x=90

【解析】【解答】(1)解:∵∠AOC=50 ,

∴∠BOC=180 130 ,

∵OD是∠AOC的角平分线,

∴∠AOD=∠COD=25 ,

∴∠COE=∠BOE= ,

∴∠DOE=115 ;

故答案为:90

( 2 )解:由(1)知∠AOD=∠COD=25 ,

∴∠BOD=155 ,

∴图中与∠COD互补的角为∠BOD;

故答案为:∠BOD

【分析】(1)由∠AOC=50 ,得到∠AOD=∠COD=25 ,∠BOC=130 ,求得∠COE=∠BOE=115 .即可求出∠DOE;(2)由(1)得∠AOD=∠COD=25 ,则∠BOD=155 ,即可得到答案;(3)设∠AOC=2x,则∠AOD =∠COD =x,得到∠COE=90 +x,即可得到∠DOE=90 .

《平面图形的认识》的认识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设计 全笑达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一年级上册认识四种简单几何体的基础上,来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的。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是建立在初步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认识这些图形及其特征的基础。同时,借助自主练习中寻找生活中的几何图形,进一步使学生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与理解。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认识并了解了立体图形,并且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幼儿园时期,他们已经玩过积木,画过平面图形,所以学生对于这五种平面图形,一点也不陌生。但学生对这五种平面图形的具体特征、本质所在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还不明确。为此,我认为:创设有趣味的情境活动,让学生动起来,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有效策略。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会区别和辨认这几种图形。 过程与方法:结合动手操作和观察,体验平面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意识和创新意识。(四)、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难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辨别。 (五)、教具学具:课件、立体图形实物、平面图形若干 (六)、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小朋友们,我们在上学期认识了图形王国中哪几个新朋友? 生: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 课件出示立体图形让学生辨别。 2、师:这些图形都来自图形王国,可是,图形王国里发生了一件抢劫案,警察叔叔马上去寻找线索,结果他们找到了一串脚印,你们知道他们分别是谁的脚印吗?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能帮警察叔叔破案? 教师示范验证进行破案。 设计意图:学生知道了立体图形,但对它与平面图形的联系难以理解。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知道了通过立体图形可以画出平面图形,从而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印象也更加深刻,帮助学生区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平面图形 1、师:认识这些脚印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 师:这么多脚印,我们给他们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平面图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他们。你发现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师:老师这里还有几个平面图形,让我们一起来把他们送回家。 (1)学生把图片娃娃送回到黑板上。 (2)说一说,根据什么送的?同一家的图形分别有什么特征?

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6章 平面图形的认识(一)6.4 平行同步练习 (新版)苏科版

6.4 平行 知|识|目|标 1.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对比,理解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会用符号表示两直线互相平行,会用三角尺、量角器、方格纸画平行线. 2.通过不同方式画一条直线的平行线,在操作中探索平行线的有关性质,理解平行线的有关性质. 目标一会运用直尺、三角尺画平行线 例1 教材补充例题如图6-4-1所示,在∠AOB内有一点P. (1)过点P画直线l1∥OA; (2)过点P画直线l2∥OB; (3)用量角器量一量直线l1与l2相交所成的角与∠O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 图6-4-1 【归纳总结】平行线的画法: 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可按“贴、靠、移、画”四个字操作. 一贴:把三角尺的一边贴在已知直线上; 二靠:紧靠三角尺的其余两边中的任意一边放直尺; 三移:将三角尺沿直尺的边平移,使三角尺的第一边恰好经过已知点的位置; 四画:沿三角尺的这一边画直线.

图6-4-2 例2 教材补充例题] 在如图6-4-3所示的网格纸中,只用一把直尺画直线AB的平行线CD. 图6-4-3 【归纳总结】利用构造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来画网格中的平行线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单纯通过观察画线要显得更为简便准确. 目标二平行线的性质 例3 教材补充例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经过一点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B.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C.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D.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知识点一平行线的概念及表示 1.在同一平面内,__________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 平行线的表示 两条平行线在数学上可用符号来表示,即“∥”,如图6-4-4,直线AB与直线CD平行,记作AB∥CD.如果用m,n表示这两条直线,那么直线m与直线n平行,记作m∥n. 图6-4-4

七年级平面图形的认识(一)专题练习(解析版)

一、初一数学几何模型部分解答题压轴题精选(难) 1.如图下图所示,已知AB//CD, ∠B=30°,∠D=120°; (1)若∠E=60°,则∠F=________; (2)请探索∠E与∠F之间满足的数量关系?说明理由. (3)如下图所示,已知EP平分∠BEF,FG平分∠EFD,反向延长FG交EP于点P,求∠P的度数; 【答案】(1)90° (2)解:如图,分别过点E,F作EM∥AB,FN∥AB ∴EM∥AB∥FN ∴∠B=∠BEM=30°,∠MEF=∠EFN 又∵AB∥CD,AB∥FN ∴CD∥FN ∴∠D+∠DFN=180° 又∵∠D =120° ∴∠DFN=60°∴∠BEF=∠MEF+30°,∠EFD=∠EFN+60° ∴∠EFD=∠MEF +60° ∴∠EFD=∠BEF+30° (3)解:如图,过点F作FH∥EP

由(2)知,∠EFD=∠BEF+30° 设∠BEF=2x°,则∠EFD=(2x+30)° ∵EP平分∠BEF,GF平分∠EFD ∴∠PEF= ∠BEF=x°,∠EFG= ∠EFD=(x+15)° ∵FH∥EP ∴∠PEF=∠EFH=x°,∠P=∠HFG ∵∠HFG=∠EFG-∠EFH=15°∴∠P=15° 【解析】【解答】解:(1)分别过点E、F作EM∥AB,FN∥AB,则有AB∥EM∥FN∥CD.∴∠B=∠BEM=30°,∠MEF=∠EFN,∠DFN=180°-∠CDF=60°, ∴∠BEF=∠MEF+30°,∠EFD=∠EFN+60°, ∴∠EFD=∠BEF+30°=90°. 【分析】(1)分别过点E、F作AB的平行线,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求解; (2)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DFN=60°,∠BEM=30°,∠MEF=∠NFE,即可得到结论;(3)过点F作FH∥EP,设∠BEF=2x°,根据(2)中结论即可表示出∠BFD,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PEF=x°,∠EFG=(x+15)°,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 2.综合题 (1)如图,已知点C在线段AB上,且AC=6cm,BC=4cm,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求线段MN的长度. (2)对于(1)问,如果我们这样叙述:“已知点C在直线AB上,且AC=6cm,BC=4cm,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求线段MN的长度.”结果会有变化吗?如果有,求出结果;如果没有,说明理由. 【答案】(1)解:∵AC=6cm,且M是AC的中点, ∴MC= AC= 6=3cm, 同理:CN=2cm, ∴MN=MC+CN=3cm+2cm=5cm, ∴线段MN的长度是5m (2)解:分两种情况: 当点C在线段AB上,由(1)得MN=5cm, 当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

平面图形的认识(1)

平面图形的理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巩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使学生巩固角的概念,进一步理解角的分类及各类角的特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垂线和平行线的概念.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学过的四边形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能准确地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进一步理解圆的特征,能准确地画圃;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判断水平和空间观点. 教学重点 能够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并且理解相互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根据平面的基本特征,能够理解平面图形的相互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线段、射线和直线. 1.复习特征.【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理解”】 (1)请你在本上分别画出5条不同的线,然后同桌互相说说你画的是什么线,有什么特点?他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 (2)全班汇报. 指出:线段、射线和直线都是直的,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线段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射线只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和直线都是无限长的.

2.判断反馈. (1)一条射线长5厘米.() (2)通过一点能够画无数条直线.() (3)通过两点能够画一条直线.() (4)通过一点能够画一条射线.() 二、复习角.【继续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理解”】 1.什么叫做角?请你自己画一个任意角. 提问:根据你画的角说—说,怎样的图形是角?(板书:角)2.复习各部分名称. 学生填写各部分名称. 教师提问:(1)角的大小与什么相关? (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相关,与边画的长短无关) (2)角的大小的计量单位是什么? 3.复习角的分类. 教师说明:根据角的度数,能够把角分类. 教师提问:我们学习过哪几类角?每种角的特征是什么吗? (板书:锐角直角钝角平角) 三、复习垂线和平行线.【继续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理解”】

数学教案-平面图形的认识

数学教案-平面图形的认识 平面图形的认识 张文玲 一、1、同学们,这是数学王国的小猴子给大家送数学宝贝来了,你们想不想看? 2、这些东西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3、玩游戏:谁能举出我说的名字的图形越多我就发给他一个智慧娃娃。 好!同学们都想,那这样自己拿手中的图形说这是什么图形? 4、检测一下是不是会认人,我举起图形的面,你说面的名字,(学生汇报贴在黑板上,再问一个,并写上名字) 5、摸一摸你们手中的图形,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告诉大家(平平的,平平的面,也叫平面,他们就叫平面图形,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一下平面图形,板书:平面图形的认识) 二、1、用手指着“边”这是什么?边,请大家跟着老师说三遍。 2、用尺子碰碰你的手,说说什么感觉,为什么会觉得疼呢?尖尖的叫角,念三遍。 3、下面数学王国的小朋友们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大家帮他们解决,你们愿意吗? a、长方形有()条边,()条长边,()条短边,两条长边,两条短边,()个角,角都是()的。 b、正方形有()条边,()个角,四条边都(),角都是()的。 c、三角形有()条边,()个角。 请你们小组讨论一个,哪个组说得最多就奖给他们组一个智慧人。 4、生汇报师填空。 5、发现有不会的,对边相等,让学生对折纸片,长方形,上下对齐折,比一比上边和下边谁长?左边和右边呢? 对于正方形,让学生摆火柴棒,用四根小棒摆出1个正方形,再把这四根小棒折下来比一比它们四条边谁长,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

6、玩游戏找朋友(出示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出角是直的并板书。 7、听听数学宝贝的自我介绍,好吗?(放录音) 8、闭眼摸图形。 9、你们帮数学王国的朋友解决了问题,他们一定会很高兴的,那考考你们是不是认真观察的孩子,请说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10、这节课,数学王国的朋友看到大家学得这么好,送来了一份礼物,想看吗?这是什么?(蜻蜓)对了,它是由我们今天学习的图形拼出来的,谁能说出来,谁说得多,我就给它奖励,注意还要说出有几个图形。 11、那你们回送一个礼物,好吗?看谁用得最多,摆得最像,最漂亮。 三、1、你学会了什么? 2、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数学,回家后,找一找家里或教室里有没有学过的图形的物品,给爸爸妈妈说说看。 说课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中,第34页的内容。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与平面图形,知道它们的,能够辨别和区别这些图形。2、充分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初步建立空间观念。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与创新意识。 本课的重难点是:1、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与平面图形,知道他们的名称,能够辨别和区别这些图形。2、充分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基本在6、7岁左右,他们对带有童话色彩的语言非常感兴趣,我以你们看数学王国的小朋友给大家送数学宝贝来了,你们想看吗?的语言导入,学生的思维非常好,在课堂教学时我尽量用直观教具,红领巾、油盒、三角板、书、这些都贴近学生的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可以说出这些物体正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名称,接着让学生一个说圆形的名称,另一个拿圆形,初步得到对平面图形的认识,通过学生摸感到这些图形都是平平的,引出本课的课题。

平面图形的认识

平面图形的认识 2005年8月12日来源:网友提供作者:未知字体:[大中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巩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使学生巩固角的概念,进一步认识角的分类及各类角的特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垂线和平行线的概念.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过的四边形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能正确地画圃;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能够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并且理解相互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根据平面的基本特征,能够理解平面图形的相互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线段、射线和直线. 1.复习特征.【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1)请你在本上分别画出5条不同的线,然后同桌互相说说你画的是什么线,有什么特点?他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 (2)全班汇报.

指出:线段、射线和直线都是直的,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线段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射线只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和直线都是无限长的. 2.判断反馈. (1)一条射线长5厘米.() (2)通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3)通过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4)通过一点可以画一条射线.() 二、复习角.【继续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1.什么叫做角?请你自己画一个任意角. 提问:根据你画的角说—说,怎样的图形是角?(板书:角) 2.复习各部分名称. 学生填写各部分名称. 教师提问:(1)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画的长短无关) (2)角的大小的计量单位是什么? 3.复习角的分类. 教师说明:根据角的度数,可以把角分类. 教师提问:我们学习过哪几类角?每种角的特征是什么吗?

平面图形的认识 (2)

《平面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浙江省湖州市东风小学王艳蓉 《认识图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内容。本单元第一课时是初步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教材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让学生感知两者之间的关系,从立体图形中分离中平面图形,从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面从体上来”,并概括抽象出不同的平面图形的一般特征。 教学目标: 1.利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学习过程中,体验“面在体上”实现对平面图形的进一步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建立空间观念。 4.通过设计拼组图形的动手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对图形产生好奇心,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使学生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学生用:四种立体图形、四种平面图形、剪刀、纸。 教师用:四种平面图形、课件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感知“面在体上” 1.导入新课。 (出示由各种平面图形拼成的小汽车。) 师:小朋友,你知道这辆漂亮的小汽车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吗?请你来认一认、指一指。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教师将学生回答后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师:今天我们就是要来认识这四个图形。

据了解,虽然没有正式的学习过平面图形,但是学生们在生活中都已经认识了这四个平面图形。因此在设计时,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并考虑到他们现有的起点,出示了一辆由各种平面图形拼成的汽车,让学生找出自己认识的图形。引入新课。 2.感知“面在体上”。 A、分给每组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 师:小朋友,现在这四个图形就藏在你们桌上的那些物体里,请你把它们都找出来好不好?并说给你组里的小朋友听一听,你从哪里找到了这些图形? 各组合作操作。 小组汇报。 从长方体上找到上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课件演示──面从体上分离的过程。 教师小结。 课件演示。 师:从长方体上找到上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这一过程的设计主要是考虑到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平面图形”这一抽象的概念,对他们而言在理解上有很大的难度。因此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充分感知到今天学习的图形原来是从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中来的,是立体图形中的一个面。 B、师:老师想把这四个图形从这些立体中搬下来放在纸上,你能帮我想想办法吗? (生:沿着表面的边缘描出图形。) 师:那就请你们画一画,四人小组中,一人画一个图形。画完后,请你把它剪下来。 学生动手操作。 师:那你说这四个你刚剪下的图形和我们以前学习的立体图形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生:立体图形不只一个面,这些图形只是一个面;立体图形能站立,平面图形不能站立。) 这一过程的设计是在前一环节“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面从体上来”并且在想办法搬的思考过程中,在画的过程中,让学生具体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不同之处。

平面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3篇)

平面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3篇) 平面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3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平面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平面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1 本节课《平面图形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是一节大感受课,是生本教学数学课的一种课型,主要是对每一单元整体的一个初步感受,感受部分是生本教育理念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重要体现。在感受部分我们做到“上不封顶,下不保底”意思就是说学生能感受多少就感受多少,可能由于个体差异,有的学生感受的较深,有的学生感受的较浅,这些都没关系,因为接着我们还有认识课,熟悉课,在认识课中对于学生没有感受到的地方还会加以补充,加深它们的印象。就本节课来看,它是一节大感受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平面图形,知道各自的名称和基本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拓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首先由从立体图形引出平面图形,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数是立体图形,从立体图形上“分离”出面。让学生很直观的认识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接着进行了小组交流,主要交流前置性作业中6个图形的名称。我的.例子,以及我的发现。名称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来,我的例子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数学与生活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我的发现主要是让学生先自己去发现这些图形的特点。通过小组交流,上台交流,全班交流。学生对6个图形已初步认识。了解了他们的一些基本特点,最后拼一拼就是让学生在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通过动手操作更深刻的认识这些图形的特点。这节课时图形认识的第一课,这节课中我看到学生们积极发言,思维很活跃,发现了好多图形的特点。但是这节课中也有不足之处,就“面从何而来”这一点,只是给学生感受了一下。还有就是由于学生思维活跃,带来了很多新奇的想法,不一样的答案,让孩子们尽情发挥,展示自己,以至于时间有点紧张。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还会让学生自己动手找一找,画一画,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平面图形的特点。

平面图形的认识-三角形提优题目

平面图形的认识-三角形提优题目

如图,在△ABC中,AD平分∠BAC,P为线段AD上的一个动点,PE⊥AD交直线BC于点E. (1)若∠B=35°,∠ACB=85°,求∠E的度数; (2)当P点在线段AD上运动时,猜想∠E与∠B、∠ACB的数量关系,写出结论无需证明。 已知如图,射线CB∥OA,∠C=∠OAB=100°,E、F在CB上,且满足∠FOB=∠AOB,OE 平分∠COF。 (1)求∠EOB的度数; (2)若平行移动AB,那么∠OBC∶∠OFC的值是否随之变化?若变化,找出变化规律;若不变,求出这个比值; (3)在平行移动AB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某种情况,使∠OEC=∠OBA?若存在,求出其度数;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如图,AD⊥BD,AE平分∠BAC,∠B=30°,∠ACE=110°.求∠AED的度数. 现有两块大小相同的直角三角板△ABC、△DEF,∠ACB=∠DFE=90°,∠A=∠D=30°. (1)将这两块三角板摆成如图①的形式,使B、F、E、A在同一条直线上,点C在边DF上,DE与AC相交于点G,试求∠AGD的度数; (2)将图①中的△ABC固定,把△DEF绕着点F逆时针旋转成如图②的形式,当旋转的角度等于多少度时,DF∥AC?并说明理由.

如图,△ABC中,∠ABC=50°,∠ACB=70°,D为边BC上一点(D与B、C不重合),连接AD,∠ADB的平分线所在直线分别交直线AB、AC于点E、F. (1)求证:2∠AED-∠CAD=170°; (2)若∠ABC=∠ACB=n°,且D为射线CB上一点,(1)中其他条件不变,请直接写出∠AED与∠CAD的数量关系.(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

平面图形的认识知识点

平面图形的认识(二) 平行 一、平行: 1、在同一平而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平行线的定义包含三层意思: ①“在同一平而内”是前提条件; ②“不相交”是指两条直线没有交点: ③平行线指的是”两条直线S而不是两条射线或两条线段. 3、平行公理:经过一条直线外一点有一条并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4、推论:(平行线的传递性):设罕b、c是三条直线,如果&二、三线八角: 两条直线AB、CD与直线EF相交,交点分别为E、F,如图,则称直线AB、CD彼直线EF所截,直线EF为截线?两条宜线AB、CD被直线EF所截可得8个角,即所谓“三线八角J (一). 这八个角中有: 1、对顶角:Z1 与Z3, Z2 与Z4, Z5 与Z7, Z6 与Z8. 2、邻补角有:Z1 与Z2, Z2 与Z3, Z3 与Z4, Z4 与Zl, Z5 与Z6, Z6 与Z7, (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K同位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任二条直线的同侧,且在第三条直线的同旁的二个角叫同位角. 如图中的Z1与Z5分别在直线AB、CD的上侧,又在第三条直线EF的右侧,所以Z1与Z5 是同位角,它们的位置相同,在图中还有Z2与Z6, Z4与Z8, Z3与Z7也是同位角. 2、内错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二条直线的内侧,且在第三条直线的两旁的二 个角叫内错角. 如上图中Z2与Z8在直线AB. CD的内侧(即AB、CD之间),且在EF的两旁,所以Z2与Z8是内错角?同理,Z3与Z5也是内错角. 3、同旁内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两条直线的内侧,且在第三条宜线的同旁的 两个角叫同旁内角. 如上图中的Z2与Z5在直线AB、CD内侧又在EF的同旁,所以Z2与Z5是同旁内角,同理, Z3与Z8也是同旁内角. 4、 因此,两条直线被第三条宜线所截,共得4对同位角,2对内错角,2对同旁内角. 三、直线平行的条件(判定):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宜线平行,简记为: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记为: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记为: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平面图形的认识二知识点及试

平面图形的认识二知识点及试

————————————————————————————————作者:————————————————————————————————日期:

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 一、平行线 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定义 两条线(a,b)被第三条(c)直线所截,在截线的同旁,被截两直线的同一方,把这种位置关系的角称为同位角(corresponding angles) 如图:∠1与∠8, ∠2与∠7,∠3与∠6,∠4与∠5均为同位角。 两条线(a,b)被第三条(c)直线所截,两个角分别在截 线的两侧,且在两条被截直线之间,具有这样位置关系的一对角 叫做内错角。如图:∠1与∠6,∠2与∠5均为同位角。 两条线(a,b)被第三条(c)直线所截,两个角都在截线 的同一侧,且在两条被截线之间,具有这样位置关系的一对角互 为同旁内角(interior angles of thesame side)。如图: ∠1与∠5,∠2与∠6均为同位角。 2、平行线的性质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平行线的判定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4、平移 平移是指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 图形的平移(translation),简称平移。 5、平移的性质 经过平移,对应线段平行(或共线)且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所连接的线段平 行且相等;平移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和方向(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是全等 形)。 (1)图形平移前后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变化; (2)图形平移后,对应点连成的线段平行且相等(或在同一直线上) (3)多次平移相当于一次平移。 (4)多次对称后的图形等于平移后的图形。 (5)平移是由方向,距离决定的。 (6)经过平移,对应线段平行(或共线)且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所连接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二、三角形 1、由三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依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的性质 1)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由此得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 2)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在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角大于等于60度,也至少有一个角

小学一年级平面图形的认识

小学一年级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分析: 《平面图形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内容。本单元第一课时是初步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教材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让学生感知两者之间的关系,从立体图形中分离中平面图形,从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面从体上来”,并概括抽象出不同的平面图形的一般特征。 教学目标: 1.利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学习过程中,体验“面在体上”实现对平面图形的进一步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建立空间观念。 4.通过设计拼组图形的动手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对图形产生好奇心,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 使学生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学生用:四种立体图形、四种平面图形、剪刀、纸。 教师用:四种平面图形、课件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感知“面在体上” 1.导入新课。 (出示由各种平面图形拼成的小汽车。) 师:小朋友,你知道这辆漂亮的小汽车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吗?请你来认一认、指一指。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教师将学生回答后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师:今天我们就是要来认识这四个图形。 据了解,虽然没有正式的学习过平面图形,但是学生们在生活中都已经认识了这四个平面图形。因此在设计时,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并考虑到他们现有的起点,出示了一辆由各种平面图形拼成的汽车,让学生找出自己认识的图形。引入新课。 2.感知“面在体上”。 A、分给每组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 师:小朋友,现在这四个图形就藏在你们桌上的那些物体里,请你把它们都找出来好不好?并说给你组里的小朋友听一听,你从哪里找到了这些图形? 各组合作操作。 小组汇报。 从长方体上找到上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课件演示──面从体上分离的过程。 教师小结。 课件演示。 师:从长方体上找到上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这一过程的设计主要是考虑到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平面图形”这一抽象的概念,对他们而言在理解上有很大的难度。因此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充分感知到今天学习的图形原来是从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中来的,是立体图形中的一个面。 B、师:老师想把这四个图形从这些立体中搬下来放在纸上,你能帮我想想办法吗? (生:沿着表面的边缘描出图形。) 师:那就请你们画一画,四人小组中,一人画一个图形。画完后,请你把它剪下来。 学生动手操作。

(完整版)第六章:平面图形的认识知识点总结

M O a 第六章:平面图形的认识 第一节:直线、射线、线段 知识点1:概念 线段:一段拉直的棉线可近似地看作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 线段的画法:(1)画线段时,要画出两个端点之间的部分,不要画出向任何一方延伸的情况.(2)以后我们说“连结 ”就是指画以A 、B 为端点的线段. 射线: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射线,射线有一个端点。如手电筒、探照灯 射出的光线等。 射线的画法:画射线 一要画出射线端点 ;二要画出射线经过一点,并向一旁延伸的情况. 直线:将线段向两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直线,直线没有端点。如笔直的铁轨等。 直线的画法:用直尺画直线,但只能画出一部分,不能画端点。 知识点2:线段、直线、射线的表示方法: (1) 点的记法: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 (2) 线段的记法:①用两个端点的字母来表示 ②用一个小写英文字母表示 如图: 记作线段AB 或线段BA , 记作线段a , 与字母顺序无关 此时要在图中标出此小写字母 温馨提示:线段是直线(或射线)的一部分;2.线段不可向两方无限延伸,但可度量;3.延长线常化成虚线;4.延长线段AB 是指按A 到B 的方向延长,延长线段BA 是指按B 到A 的方向延长. (3) 射线的记法:用端点及射线上一点来表示,注意端点的字母写在前面 如图: 记作射线OM,但不能记作射线MO 温馨提示:1.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2.射线是像一方无限延伸,有一个端点,不能度量,不能比较大小;3.射线可作反向延长线,不存在射线的延长线。 (4) 直线的记法:①用直线上两个点来表示 ②用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 如图: 记作直线AB 或直线BA , 记作直线l 与字母顺序无关。 此时要在图中标出此小写字母 知识点3: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三者都是直的,线段向一个方向延长可得到射线,线段向两个方向延长可得到 直线,故射线、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线段是射线的一部分。 区别:直线可以向两方延伸,射线可以向一方无限延伸,线段不能延伸,三者的区别 见下表: B A l

平面图形的认识(一)

七年级(上)第四单元测试题 班别 姓名 学号 总分 一、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某班的同学在操场上站成笔直的一排,确定两个同学的位置,这一排的位置就确定下来了,这是因为 2、经过A 、B 、C 三点可以画_____________ 条直线 3、将弯曲的河道改直,可以缩短航程,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点C 为线段AB 的中点,则AC= = 2 1 。 5、用三种方法表示右图的角: 、 、 6、右图有 条线段。 7、0.15°= ′= ″, 41°18′36″= __________ 度. 8、运动会上,甲乙两名同学测得小明的跳远成绩分别为PA =5.52米,PB =5.13米,则小明的真实成绩为__________米. 9、如图4,CD ⊥OB 于D ,EF ⊥OA 于F ,则C 到OB 的距离是______, O 到CD 的距离是______,O到EF 的距离是______. 10、如图2,a 代表水面,b 代表三名选手从十米跳台入水示意图,比赛结果,图(1)水花最小,得分最高,由此我们可得出结论,当入水轨迹与水面__________时,无水花溅起得分最高. 1 C B A A B C D

二、选择题(每题4分,共20分) 1.如图所示,A 、B 、C 、D 四个图形中各有一条射线和一条线段,它们能相交的是( ) 2.延长线段AB 到C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点C 在线段AB 上 B.点C 在直线AB 上 C.点C 不在直线AB 上 D.点C 在直线AB 的延长线上 3、已知?=∠?=∠?=∠18.40,"30'1740,'1840C B A ,则( ) A 、A ∠> B ∠> C ∠ B 、B ∠>A ∠>C ∠ C 、C ∠>A ∠>B ∠ D 、A ∠>C ∠>B ∠ 4、如图,已知l OM l ON ⊥⊥,,所以OM 与ON 重合,其理由是( ) A 、过两点只有一条直线; B 、经过一点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 C 、垂线段最短; D 、平面内,过一点只能作一条一直直线的垂线。 5.如果直线a ∥b ,b ∥c ,那么a ∥c ,这个推理的根据是( ) A.等量代换 B.平行线定义 C.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D.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三、 作图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如图,在同一平面内有四个点A 、B 、C 、D ①画射线CD ②画直线AD ③连结AB ④直线BD 与直线AC 相交于点

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7.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7.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 DE//BC; . ,当∠2= 时,a//b. 根据已有知识 和课本内容, 完成填空 二、课堂探究: 第3题图 第2题图 第1题图

例1 如图,能与∠1构成同位角的角的个数为 例2 如图,在AB、CD、EF、MN构成的角中,已知∠1=∠2=∠3,则图中有平行线吗?如果有,把互相平行的直线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例3.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且∠1=∠2,可以判定a∥b吗?为什么? 练习1.如图,找出图中互相平行的直线,并说明理由. 练习2.如图,∠1=∠C,∠2=∠E,图中哪些线互相平行?为什么? 1.如图,在所标识的角中,属于同位角的是_____ 2.如图,∠1=75o,要使a∥b,则∠2的度数为_____ 3.如图,如果∠D=∠EFC,那∠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______ 4.(1)如图①,∠l和∠2是直线______、______被直线______所截得的______角; ∠2和∠3是直线______、______被直线______所截得的______角. (2)如图②,∠1和∠2是直线______、______被直线______所截得的______ 角;∠3和∠4是直线______、______被直线______所截得的______角. 5.如图,(1)若∠ADE=∠ABC,则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 (2)若∠EFC=∠ABC,则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图,直线EF和直线AB、CD分别相交于点K、H,且EG⊥AB,∠CHF=60o,∠E=30o.试说明AB∥CD.

平面图形的认识总结

平面图形的认识 一.线段,射线,直线 1. 特点:联系图形 2. 点、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表示:在几何里,我们常用字母表示图形。与图形联系 (1)一个点可以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如点A 。(2)一条直线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或用直线上两个点的大写字母表示,如直线l ,或者直线AB 。(3)一条射线可以用用端点和射线上另一点来表示(端点字母写在前面),射线AB 。(4)一条线段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或用它的端点的两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如线段l ,线段AB 注:(1)射线 确定射线就看端点和延伸方向。(1)射线AB 与射线BA 不是同一条射线。(2)端点一样并且延伸方向相同的射线是同一条射线。射线可以 3. 直线的性质 (1)直线公理:经过两个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2)过一点的直线有无数条。(应用) (3)直线是是向两方面无限延伸的,无端点,不可度量,不能比较大小。 (4)两条不同的直线至多有一个公共点。 考点:数线段、射线、直线条数?按顺序,找规律,不重不漏。 方法规律: 补充:点和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 ①点在直线上,或者说直线经过这个点。②点在直线外,或者说直线不经过这个点。 4. 线段的性质 (1)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应用) (2)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 ,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 3)线段上有无穷多个点。(直线、射线也是) 5. 线段的大小比较---和差关系(等量关系)。结合图形: 符号语言 尺规作图:已知线段a 、b (如图),作出线段AB ,使AB =2a -b 注:一定写结论。 6. 线段的中点:(重点) 点M 在线段AB 上,点M 把线段AB 分成相等的两条相等的线段AM 与BM ,点M 叫做线段AB 的中点。 符号语言 ∵M 是线段AB 的中点 (5个结论) ∴ 7. 求线段长度(重点、难点) ---考察(线段和差关系(等量关系)和线段的中点) 解题方法:1.读题,依照题意,画出图形,2.把已知条件,所求标注到图形3.分析图形,找线段间的和差(等量)关系3.找到解题思路 (多写,多尝试)4.用符号语言写出步骤(注意逻辑性,因果关系得当) 分析方法:①简单题 由条件入手直接推出结论—---从前到后推。 ②中等题 由结论入手需要什么,从而利用条件—--从后往前推 ③偏难题 既考虑得结果需要什么,又得挖掘条件可得到什么---从两头到中间推。 注:不给出图形时,画出的图形可能不唯一(都要画出),求线段长度时要分类讨论. M A B

七上平面图形的认识(一) 第6课时 平行练习 含答案 全面

第6课时平行 【基础巩固】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B.如果线段AB与线段CD不相交.那么直线AB与直线CD平行 C.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射线叫做平行线 D.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2.如果直线a∥b,c∥d,则( ) A.a∥c B.a∥d C.b∥c D.以上均不对 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若直线a∥b,c与a相交,则b与c也相交 B.若直线a与b相交,c与a相交,则b∥c C.若直线a∥b,b∥c,则a∥c D.若直线AB∥CD,则AB上所有点都在CD同侧 4.在同一平面内有三条直线,如果要使其中两条且只有两条平行,那么它们( ) A.没有交点B.只有一个交点 C.有两个交点D.有三个交点 5.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重合的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_______、_______. 6.如图,方格纸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为1,则两平行直线AB、CD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 7.在同一平面内,若直线a∥c,b//c,则a_______b.理由:_______. 8.如图,EF∥AB,FC∥AB,则点E、C、F在一条直线上.理由:_______. 9.在同一平面内,直线l1与l2满足下列条件,写出其对应的位置关系: (1)l1与l2如没有公共点,则l1与l2_______; (2)l1与l2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则l1与l2_______; (3)l1与l2有两个公共点,则l1与l2_______. 10.用三角板和直尺按下列要求画图:

(1)在图①中,过点A画直线l∥BC; (2)在图②中,过点C画CE∥DA,与AB相交于点E;连接BD,过点C画CF∥DB,与AB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 11.如图,取AB的中点D,AC的中点E,连接DE. (1)猜想DE与BC是否平行,用直尺和三角板加以检验. (2)用刻度尺量一量DE与BC的长度,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3)用量角器量一量∠ADE与∠B的度数,你又发现了什么? 【拓展提优】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①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是平行线; ②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③同一平面内的三条直线,它们的交点个数可能是0或1或2或3; ④在同一平面内,和第三条直线都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平行; ⑤过两条相交直线外一点A,能作一直线m与这两条直线都平行; ⑥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射线必平行. A.1个B.2个C.3个D.4个 13.在如图所示的方格纸中, (1)经过线段AB外一点C,仅限用直尺画直线AB的平行线EF. (2)过点D画一条与直线AB平行的直线DH. (3) DH与EF平行吗?如果平行,请用符号表示. (4)从中你发现了什么结论? 14.(1)在如图所示的方格纸上,画DE∥ABEF∥BC; (2)∠ABC与∠DEF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word完整版)七年级-7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总复习

七年级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 课标要求: 1.相交线与平行线 (1)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2)理解平行线概念;掌握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 (3)掌握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4)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了解平行线性质定理的证明。 (5)能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6)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直线平行;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 (7)了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2.图形的平移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探索它的基本性质:一个图形和它经过平移所得的图形中,两组对应点的连线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 (2)认识并欣赏平移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运用图形的轴对称、旋转、平移进行图案设计。 3.三角形 (1)理解三角形及其内角、外角、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等概念,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2)探索并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掌握它的推论: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证明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4.多边形 (1)了解多边形的定义,多边形的顶点、边、内角、外角、对角线等概念;探索并掌握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与性质;掌握平移的基本性质;掌握三角形相关概念(内角、外角、中线、高线、角平分线),会画出任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定理,并能利用此进行相关角度的计算。 难点:平行线条件与性质的探索过程,平行线间的距离,能进行相关线段和差及角度和差的计算。 知识梳理 一.三线八角: 两条直线AB、CD与直线EF相交,交点分别为E、F,如图,则称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直线为截线,直线___ 、___称为被截线,两条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可得8个角,这样的图形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线八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